人間道

校 堪 序 #

本《人间道》乃由民间的中医爱好者整理与校对。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守护着炎黄子孙的健康。继承和发扬中医,本是我们爱好中医人士与生俱来的使命。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中医的许多典籍在流传上产生问题;或已出版而校对欠佳,或印量稀少而极难购得,甚或已经绝版而失传。使得这份本应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所共有共享的珍贵智慧,无法让更多需要的人学习它,大非往圣之本意!

我们在校正的过程中,仅对明显的错别字给予了修改,对于无法确定者则保留原样。我们力图提供正确无误的电子书,但限于能力,自知错误在所难免。

本书的原始材料来自于网络,为网络中善心人士传播之电子版本。本书的校正, 由民间中医爱好朋友们自发组织,属于无偿的自发行为,在此首先对他们表示感谢! 本电子版不收取任何费用,亦不得将本书内容用于商业行为。

根据相关法律,本电子书仅供网络测试,不收取任何费用。请您下载后 24 小时内删除,如果您喜欢本书,请购买原版。任何人不得将本书用于商业行为,否则由此直接或间接引发的任何法律问题,我们不承担责任。

民间中医爱好者 敬校

2010-10-22

自 序

本書之著作,是為了發揚我國千年來,易經的神髓而作的,目的是希望後代子孫能以中國文化為榮,以身為炎黃子孫為傲,切不可數典忘袓,唯有真正的發揚固有文化,才可以讓中國人領導二十一世紀,獨領風騷。

本書之書名,是由我父親倪志凌先生親手寫的,我父親飽讀詩書,現旅居美國, 一手好字,為同仁所公認,他一直以中國人為榮,時時教诲他的孫子,不可忘本, 從小我就受他影響很大,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 真是如此。現在社會形態一直轉變,我從事算命有十幾年,看盡人間百態有感而發, 希望藉由此著作,能寓教於人,不可再茫然度日,只知吃喝玩樂,不知長進。做長輩的要求子女多讀書,而不以身作則,人言:言教不如身教。我愛讀書,喜歡研究, 實身受我父親影響至大,故特別請我父親為我的書名立文,以茲感念。

梵宇龍八十三年九月十日

自 序

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

不易也,事物之外象皆變,而其理不變也。簡易也,萬法皆不同,然其神只有一也。

故易廣大皆備,順性命之理,通陰符,盡事物之情,而示吾人開物成務之道。得此易道之神,則天下萬事皆能化繁為簡矣。

前賢失其義而只能傳其言,後學者誦言而忘其味。自秦以後,無傳矣。前有天官,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淳風、程頤、邵康節、劉伯温之用易,其用易之神,後學者瞠乎其後,而實無來者再傳其神矣。

易中聖人之道有四: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制器者,尚其象。卜筮者,尚其占。其間藴含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

君子靜則觀象以悟其辭,動則觀變以玩其占。

今世之人,大都得其辭,而未達其意,此著作以悟象之角度申其義,此其目的也。

祈與同道共勉之!

作者倪海廈甲戍年正月廿四日

郭 序

易經一書,相傳始於伏羲,成於文王。爲古人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累積日常生活資料所得之經驗。稱之為易,蓋取其〔簡易、變易、不易〕。因其簡易,當為常人所了解;因其變易,當可用於事事,復因不易,當能垂教萬世。唯以書成年代久遠,用語艱澀隱晦,不易暸解,師徒口語相傳,又失其微言大義,加以今人多不識此書,或竟視爲算命工具,或直斥爲迷信,殊為可惜。

畏友 海廈兄,自幼隨明師習醫,於吾國固有之〔山、醫、命、相、卜〕諸術, 無不精通,尤擅於易經,除熟讀探究易經精義,更已將易經融入日常生活中,經由具體之實驗,驗證先哲思想之正確性。而余生也駑鈍,自倖入法界服務以來,對案件之偵査,雖期能究明實情,勿枉勿縱,但驗諸實際,每感實質正義追求之不易與人道之難爲,挫折感屢生,適因緣際會得識 海廈兄,每以易經象術相教,既解迷惑於一時,復啟對問題思考之另一模式,助益可謂大矣。

今兄將研習易經多年之心得與課堂講授之經驗,集數月之力,爲十餘萬言,著成此書,以簡淺文字,發前人之所未言,闡明易經之微言大義;又博採史例,廣爲佐引,論證古今,詳實可信。於書成之際,邀余爲序,爰不揣淺陋做之序,以示慶賀之意,更盼巨著隨出,以享讀者。

中 華 民 國 八十三年十一月九日

郭學廉 序於台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

徐 序

人生於天地之間,秉天地之氣而有形,受天地之養以爲生。未有能離於天地之

間而生者。是倪師海廈畢數十年之心力,上窮天道,下探地脈,中明人事,終底於成,而作「天紀」。

余不敏,早歲亦嘗涉獵易理,惟不得法鬥。自從倪師游,方知易者「易」也, 何「難」之有?亦知吾國先人之智慧至倪師而能昭顯。「天紀」一書,以易經爲軸, 以天文、地理及人間道爲輔;發前人之所未發,言前人之所未言。復道盡天、人、地三才之關係,良以三才能分,能合;名異而實爲一體也。又豈天人合一之境所能比擬?

吾國易經博大精深,漢、唐以前,重象、數而輕辭,自宋以降,則重辭而輕象、 數。倪師則並重之。使「天紀」一書不僅成爲集古代易經之大成,更有所發明。例如,,倪師之陽宅學,以九宮八卦圖爲内卦,居於其位之人爲外卦;卦既成,則觀該卦之象以斷其人之吉凶禍福。此實深合易之道也。

君子静以觀象,退而演易,動則問卜,以果決行。「天紀」一書實爲倪師智慧之結晶,若以卜筮之流者視之,吾不與焉!

徐光佑甲戍年孟冬 序於 台北景美

前 言

本書的內容,共分二部份。〔一〕從圖來談易經,即古人所謂「無字天書」,占卜、問卦,也可以應用於易經推命來批流年行運,也可以運用於陽宅來推易,這是學如何演易。〔二 〕從易辭部份來研究「人間道」。從第一卦「乾為天」開始,天地定位後,人的一生即進入此一輪迴,舉凡天地間所有的任何事物,全部包羅在內, 不但是醒世哲言,更可將世間所有的學問理論簡化之。今人讀易越讀越複雜,或是講易經講半天,而無人懂,這都是未得易之道,所謂易者,易也,不然何名「易經」?

讀易的心理準備

易經本身並不難,故讀者先要有一概念,在讀易之前,平心静氣,捨去一切雜念,千萬不可在讀易之前,先對易經有所認定,那尚未開始,您已經錯了 , 一步錯,步歩錯,一旦離開了易經的神,運氣好的要「十年乃字」〔十年乃數之終,有倦怠的象〕,運氣不好,又自以為是的話,可能終其一世,仍未窺得易之全貌。

孟子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此二句銘言,示吾人正確的讀書方法為:學而後思則悟。

現今教育的失敗即在此,莘莘學子們苦背書籍,為考試而讀書,加之考試內容問題的設計只著重死背,造成人們都學而不思則罔。罔者,迷惘也。故現今社會, 人心失落,不知孰是孰非,謡言滿天,大家所從何事,所為何事,只一昧的湊熱鬧, 一昧的為自己利益著想,別人都是不好,只有自己最好,大家一昧的修飾外在,而無人著重內實,繁不勝舉的例子,都是教育失敗造成。更有人成天胡思亂想,從不學習任何學問,亳無正確求知的方法,造成自以為是,殊不知危險就將來臨,結果自己害自己,絶大多數自以為是的人,往往事情發生前都認定是不可能的,事情發生以後都在後悔,更有人連後悔都不,還死不認錯,從不悔改,這是無知至極的, 相信夜闌人靜時一個人會害怕的無法入眠。

吾人的邏輯〔求學的方法〕如下:假設→驗證→結果,凡天下任何事都無法離開這個科學精神,是非應辨,真理即現,舉例説:有人說:「我不相信命,命都是自己努力來的。」聽起來好像是對的,但諸君深入一想,真偽立判,首先此人犯了第一錯誤,他從未研究過命,也就是完全不懂命學,卻從一不知的角度,來認定古聖先賢智慧的結晶,就是「不知而説」,這是一無知的人。第二錯誤,吾人假設他的話是對的話,既然命完全靠努力可得,那農業博士必是第一志願,因為如拿到農業博士 , 一定可以做到總統的。試問這可能嗎?大家都知道,可是卻從不深思,這就犯了大錯。所以諸君在看易經之前,應如一張白紙,心中無任何擔心會看不懂,或看了無益,或是迷信等等任何想法,都不存於心中。切記「學而後思則悟」的真言,悟得後方屬於您自己的,這才是求知的方法。吾同道共勉之!

易經中的「人間道」

易經中共分六十四卦,每一卦體代表事,代表一狀況每一卦有六爻,每個爻意味事之時機也。每一卦的爻是由下而上,從第一爻到第六爻,共六階段,一般只知其為事之演進,吾人在何階段,做何動作,都可以預知其未來之果。如更進一步的推論,則是您在處於何階段,應如何做,如果做錯結果會如何,易經上早已明示, 更進一步提示讀者,這是一部終極的書,它可涵蓋一切,千萬不可被自已對易的觀念鎖定,要爭脱易的束縛,吸收為己用,此時它將領著您,使您有顆平常心,無欲則剛,智慧打開如海一樣能容納百川不增減,這才是讀易的至高階段。

吾人先定位,六爻可區分為六個層面,如左:

水雷屯: 定位


※註:易經原文中,凡九代表陽,六代表陰,例如:九三,即代表第三爻為陽爻,六五即代表第五爻為陰爻。餘類推。

吾人须先明屯之義,屯為物之初始,如胎在母體中,故萬物之始生謂 屯,此卦示吾人事之始生,如何戒之於初,即「慎始」之精神。

例如,你是一位新任銀行經理,剛到任時,即物之始生因為經理如一方之將, 故你須看屯卦,第二爻位,為將位應有之態度,於始之時,〔爻為時也。〕。如你剛考上金融特考而分發到一陌生之單位,無人記得,那你就是居於第一爻的位置,易經告訴你如何處理才是正確的,又如你是大企業的第二代須接君位,你就必須看第五爻君位處屯時之方法,成敗就看你如何做了 。唐朝名將李靖,有一銘言:「古今勝敗,一誤而已,」示人一念之間,就已決定勝敗,故開始時是最重要的。此例諸君要依此類推,任何事情都不出易之法則。吾定書名為「天紀」就是説明易經,本來就是一部闡述天地間永不變的紀律,循此法則則不論上下,不論何行,皆不脱離此範圍。

此後始論易經之人間道,將由六十四卦之順序演變,一 一為各位説明,許多天

機,已被古之天官將易卦之順序調整,為防止天機外洩,故陰符經云:「天發殺機, 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此處恕無法多言,自古能通陰符經之人不多,連姜太公,亦只有一半通悟,故此留於諸賢來研究,俗云「師父領進门,修行在個人。」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人間道」。

目录

| 乾爲天 | …………………………………. 1 | 地火明夷 | ………………………………… 79 |

|————————-|———————————————————–|————————-|———————————————————–|

| 坤爲地 | ………………………………….. 7 | 風火家人 | ……………………………….. 81 |

| 水雷屯 | ……………………………….. 11 | 火澤睽 | ………………………………… 83 |

| 山水蒙 | ……………………………….. 13 | 水山蹇 | ………………………………… 85 |

| 水天需 | ……………………………….. 15 | 雷水解 | …………………………………87 |

| 天水讼 | ……………………………….. 17 | 山澤損 | ………………………………… 89 |

| 地水師 | ……………………………….. 19 | 風雷益 | ……………………………….. 91 |

| 水地比 | ……………………………….. 21 | 澤天夬 | ………………………………… 93 |

| 風天小畜 | ………………………………… 25 | 天風姤 | ………………………………… 95 |

| 天澤履 | ………………………………… 27 | 澤地萃 | ………………………………… 97 |

| 地天泰 | ………………………………… 29 | 地風升 | ………………………………… 99 |

| 天地否 | ……………………………….. 31 | 澤水困 | ……………………………… 101 |

| 天火同人 | ………………………………… 33 | 水風井 | ……………………………… 103 |

| 火天大有 | ………………………………… 35 | 澤火革 | ……………………………….105 |

| 地山謙 | ………………………………… 37 | 火風鼎 | ……………………………… 107 |

| 雷地豫 | ………………………………… 39 | 震爲雷 | ……………………………….109 |

| 澤雷隨 | ……………………………….. 41 | 艮為山 | …………………………….. 111 |

| 山風蠱 | …………………………………43 | 風山漸 | ……………………………… 113 |

| 地澤臨 | ………………………………… 45 | 雷澤歸妹 | ……………………………… 115 |

| 風地觀 | …………………………………47 | 雷火豐 | ……………………………… 117 |

| 火雷噬嗑 | ………………………………… 49 | 火山旅 | ……………………………… 119 |

| 山火賁 | ……………………………….. 51 | 巽為風 | ……………………………… 121 |

| 山地剝 | ………………………………… 53 | 兌爲澤 | ……………………………… 123 |

| 地雷復 | ………………………………… 55 | 風水渙 | ……………………………….125 |

| 天雷无妄 | ………………………………… 57 | 水澤節 | ……………………………… 127 |

| 山天大畜 | ………………………………… 59 | 風澤中孚 | ……………………………….129 |

| 山雷頤 | ……………………………….. 61 | 雷山小過 | ……………………………… 131 |

| 澤風大過 | ………………………………… 63 | 水火既濟 | ……………………………… 133 |

| 坎爲水 | ………………………………… 65 | 火水未濟 | ……………………………… 135 |

| 離為火 | ………………………………… 67 | | |

| 澤山咸 | ………………………………… 69 | | |

| 雷風恆 | ……………………………….. 71 | | |

| 天山遯 | ………………………………… 73 | | |

| 雷天大壯 | ………………………………… 75 | | |

| 火地晉 | ………………………………… 7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