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孫子序》,(三國)曹操撰,見《曹操集》,中華書局1974年版。
《魏武帝注孫子》,清平津館刊顧千里摹本。
《宋本武經七書》,(宋)朱服、何去非校,上海涵芬樓1935年《續古逸叢書》影印本。
《宋本十一家注孫子》,中華書局1961年影印本。
《孫子注解》,上海涵芬樓景印《道藏》本。
《孫武子直解》,(明)劉寅撰,明成化二十二年刊本。
《新鐫武經七書》,(明)王陽明手批,明天啓元年刊本。
《孫子集注》,(明)談愷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景印本。
《孫子書校解引類》,(明)趙本學撰,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隆慶二年刊本。
《孫子參同》,(明)李贄撰,萬曆四十八年刊本。
《武備志》,(明)茅元儀撰,方勇主編《子部珍本叢刊·兵家類》據明天啓元年刊本影印本,綫裝書局2012年版。
《武經七書匯解》,(清)朱墉輯注,國英增訂,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孫子十家注》,(清)孫星衍校,天津古籍書店1990年據《岱南閣叢書》影印本。
《銀雀山漢簡釋文》,吴九龍著,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銀雀山漢墓竹簡【壹】》,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銀雀山漢墓竹簡【貳】》,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孫子章句訓義》,錢基博著,《精忠柏石室叢書》1939年版。
《孫子兵法新注》,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研究部《孫子》注釋小組,中華書局1977年版。
《孫子譯注》,郭化若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孫子會箋》,楊丙安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孫子解故》,張文穆著,國防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孫子校釋》,吴九龍主編,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孫子兵法新譯》,李興斌、楊玲著,齊魯書社2001年版。
《孫子譯注》,李零著,中華書局2007年版。
《孫子兵法之綜合研究》,李浴日著,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
《孫子兵法大全》,魏汝霖著,臺灣“國防研究院”1970年版。
《孫子新探——中外學者論孫子》,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版。
《孫武和〈吴孫子〉》,馮友蘭著,見其《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卷第六章,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孫子〉新論集粹——第二届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長征出版社1992年版。
《孫子探勝——第三届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論文精選》,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孫子評傳》,黄樸民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孫子學文獻提要》,于汝波主編,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孫子兵法〉教本》,劉春志、劉思起著,國防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孫子兵法——美國人的解讀》,〈美〉塞繆爾·格里菲斯著,育委譯,學苑出版社2003年版。
《孫子兵法新説》,吴如嵩著,解放軍出版社2008年版。
《孫子志》,謝祥皓主編,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孫子學文存》,穆志超著,白山出版社2010年版。
《中外名戰與名帥——兼論東西方兵學文化意識》,張文儒著,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年版。
《中華兵學的魅力——中國兵學文化引論》,張文儒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後記
在叢書主編袁行霈教授精心組織與指導,以及編輯組同仁的熱心幫助下,經我多年努力,四易其稿,這本新注終於可以與讀者見面了。
在探索中國兵學文化豐富内涵的過程中,我有幸接觸《孫子》一書達五十年。時間雖久,但自覺對書中所含的深邃寓意理解尚淺。本書所論及的一些見解,不過是千慮之一得。鄭友賢在《孫子遺説》裏曾説《孫子》一書是“求之而益深”、“叩之而不窮”,所言極是。因此,雖然本書即將出版,但我身上並没有任何輕鬆的感覺。
對於《孫子》一書的評論、校解與注釋,自古迄今,多得不可勝數。我雖也有志於斯,但限於時間與精力,不能一一遍及。本書之成稿,是重點鑽研了《孫子》本書及《武經七書》中除《孫子》以外的六家所致,同時,也注意吸納了孫臏、曹操、諸葛亮等諸家的精闢見解。又則,我在研讀與比較《宋本十一家注孫子》與孫校本兩書之異同時,也參照並吸收了國内外有關文獻(詳見“參考書目”),引用了其中的一些觀點與資料,同時,又盡可能表明了我對這些資料的看法。凡此類内容,大都注明了出處,便於有志趣的讀者查閲。不過,由於篇幅所限,未能一一顧及。此處應説明的是:對於提供這些觀點與資料的學者,無論是先輩還是同輩,我均表示深切謝意。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新編新注十三經》編輯組同仁的悉心關照,他們貢獻了許多中肯的意見與建議。我的同窗韓秋白教授曾通讀了本書初稿全文,提出過許多修改意見。徵求意見稿完成後,又得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和天津武警指揮學院多位資深學者的細心審閲,他們也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與建議。這些學者是霍印章研究員、劉春志教授、劉慶教授、薛國安教授、喻江教授及李文慶教授。在本書付梓之際,我也向這幾位學者表示深切的謝意。
本書雖是我的傾力之作,然而錯誤與缺失在所難免,懇請學界同仁及廣大讀者惠予批評指正,本人將不勝感激。
張文儒
2011年5月19日成稿於融域嘉園
2017年11月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