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虚實篇

虚實篇

【題解】

虚與實乃戰爭實力之常態。虚,指兵力分散而薄弱;實,指兵力集中而强大。兩者在一定情況下會相互轉化。曹操注:“能虚實彼己也。”李筌注:“善用兵者,以虚爲實;善破敵者,以實爲虚。”劉寅本曰:“虚實者,敵我皆有之。我虚則守,我實則攻。”均指避實擊虚。《形篇》言攻守,《勢篇》言奇正,本篇言虚實,三者相互銜接。張預曰:“先知奇正相變之術,然後知虚實。蓋奇正自攻守而用,虚實由奇正而見,故次勢。”

爲達成己實彼虚,文中舉出多項措施,如力爭主動,力戒被動(“致人而不致於人”);使己成爲異軍之主宰(“爲敵之司命”);注意使己意圖不爲敵所知,反能詳盡掌握敵方意圖(“形人而我無形”);以及善於集中兵力(“我專爲一,敵分爲十”)等。

孫子曰:凡先處 [1] 戰地而待敵者佚 [2] ,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3]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4] 。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 [5] 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 [6] 也。故敵佚能勞之 [7] ,飽能饑之 [8] ,安能動之 [9] 。

出其所不趨 [10] ,趨其所不意 [11]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 [12]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13]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14]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15] 。

【辯證】

關於注⑥所言“不攻”與“必攻”,注者有兩解。一爲“不攻”説,認爲“守其所不攻也”是指要扼守敵不敢攻或不易攻破之地(參見:1、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研究部《孫子》注釋小組《孫子兵法新注》,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51頁;2、郭化若《孫子譯注》,第132頁)。由此推“必攻”可能是傳抄之誤。二爲“必攻”説,認爲“不攻”説難成立,質疑説:“敵既不攻,則何須加强守備,且如此守備,何益於戰勝攻取?”(參見吴九龍主編《孫子校釋》,第87—88頁)由是推定,“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應解爲“防禦之所以牢不可破者,乃因防禦力量皆配置於敵人必攻之地也”。從文意看,似兩説皆通。但通觀上下文,前有“攻其所不守”,後有“守其所不攻”,兩相呼應,似應以“不攻”説爲宜。“必攻”説姑存之。

微乎微乎 [16] ,至於無形;神 [17] 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爲敵之司命 [18] 。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虚也 [19] ;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20]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21] 。我不欲戰,畫地而守 [22] 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 [23] 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 [24] ,則我專而敵分 [25] ;我專爲一敵分爲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26] ,則我衆而敵寡 [27] ;能以衆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 [28] 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29]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30] 。寡者,備人者也 [31] ;衆者,使人備己者也 [32] 。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 [33] ;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 [34] ,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35] ?以吾度 [36] 之,越人 [37] 之兵雖多,亦奚 [38] 益於勝敗哉?故曰:勝可爲 [39] 也。敵雖衆,可使無鬥 [40] 。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 [41] ,作之而知動靜之理 [42]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43] ,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44]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 [45] ;無形,則深間不能窺 [46] ,智者不能謀 [47] 。因形而錯勝於衆 [48] ,衆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複 [49] ,而應形於無窮 [50] 。

【疏解】

孫子曰:“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此處的“策”,有計策與决策之意,亦可釋爲策問與策動。

策,通“册”。遠古時,人們用竹片或木片記事,將竹、木片以韋編(牛皮繩)成編就叫策。後來,官方考試,將所問題目書之於策,叫“策問”,“策”始具有提問與答疑之含義。再後,由“策問”引申爲“策動”,如“抽矢策其馬”,指邊抽箭,邊打馬,使馬快跑。

由“策問”到“策動”,“策”這個詞包含了啓動對策之意,至於對策優或是劣,又取决於智謀之高低,故古語曰:“術謀之人,以思謨爲度,故能成策略之奇。”(劉劭《人物志·接識》)

不過,“謀”與“策”兩詞雖相似,但程度有别。謀,指對某事物與過程之總體方面有所謀劃,如孫子所説“謀攻”即指此;而策,則指較小之範圍,只涵蓋總體内一個側面或一個階段。如在軍事上,凡實施攻擊時,遇分散之敵將如何處置,遇集中之敵又如何處置,此種小範圍的應對辦法,稱爲對策。

由此,有學者將“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中之“策”解釋爲計謀,並不確切,因“策”是策度,比“謀”的涵蓋範圍小。孟氏在注釋此句話時説“策度敵情,觀其施爲,則計數可知”,似符合作者之原意。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此句《竹簡》本作“計之□□得失之□”,且在“死生之地”之下。

夫兵形象水 [51] ,水之形避高而趨下 [52] ,兵之形避實而擊虚。水因地而制流 [53] ,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54]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55] 。故五行無常勝 [56] ,四時無常位 [57] ,日有短長 [58] ,月有死生 [59] 。


[1] 處:佔據、到達。張預注:“形勢之地,我先據之,以待敵人之來,則士馬閒逸,而力有餘。”

[2]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意爲先到達戰場等待敵人的就安逸。此句《竹簡》本作“先處戰地而侍戰者失”。“侍戰”與“待敵”義近。“失”,在此與“佚”通。佚,同“逸”,從容安逸。

[3] 趨戰者勞:言倉促應戰,快步急進,必疲勞被動。趨,奔赴,此處解爲“促”,即趕快。梅堯臣注:“先至待敵則力完,後至趨戰則力屈。”

[4] 致人而不致於人:調動敵方而不是被敵方調動。致,招致,此處指調動。梅堯臣注:“能令敵來則敵勞,我不往就則我佚。”

[5] 利之:言以利引誘敵人。李筌注:“以利誘之,敵則自遠而至也。”

[6] 害之:製造困難,牽制敵人。害,妨害。王皙注:“以害形之,敵患之而不至。”

[7] 佚能勞之:敵軍若集結休整,我可設法使之疲勞困頓。勞,疲勞。梅堯臣注:“撓之使不得休息。”劉寅本:“敵人本自暇佚,我則設計而能使之勞也。”

[8] 飽能饑之:敵若給養充裕,我可設法使之飢困。李筌注:“焚其積聚,芟其禾苗,絶其糧道。”劉寅本:“敵人本有糧餉而士卒充飽,我則設計而能使之飢也。”飢,飢餓、飢困。《竹簡》本下無“安能動之”句,只存“口能勞之”與“飽能饑之”兩句及“出於其所必[趨]”之謂語從句。

[9] 安能動之:言敵若能安固守禦,我則可誘之出擊。曹操注:“攻其所必愛,出其所必趨,則使敵不得不相救也。”劉寅本:“敵人本欲安守自固,我則設計而能使之動也。”

[10] 出其所不趨:出兵應指向敵無法急救之地,即空虚部位。趨(qū),急走;不趨,即不及急救或無法急救。《武經》本、孫校本均作“不趨”,唯《竹簡》本作“必[趨]”,疑爲傳抄之誤。如從“必趨”,則應釋爲“攻敵必救”,如曹操注:“攻其所必愛,出其所必趨,則使敵不得不相救也。”亦通。但就上下文視之,“不趨”較合邏輯。“必趨”説姑存之。

[11] 趨其所不意:向敵意料不到之地急進。

[12] 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行軍千里而不困頓者,乃行進於無敵軍或敵防守不嚴之地也。勞,勞累。《竹簡》本“不勞”作“不畏”,且無“者”、“於”二字。若此,則此句當解爲“行於敵無防守之地者,則不會有危險”。

[13]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言我出擊而必能取勝之因,是由於攻擊敵戒備疏忽之處。李筌注:“無虞易取。”杜牧注:“警其東,擊其西;誘其前,襲其後。”兩説均是。

[14]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言防守而必能牢固者,是因爲拒守敵人不敢攻或不易攻破之地。“守而必固者”,《竹簡》本無“者”字。“守其所不攻也”,各本皆作“守其所不攻”,唯《竹簡》本作“守其所(下缺)”,《御覽》卷三一七引此作“守其所必攻”。

[15] 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意謂善於進攻的,敵不知道怎麽防守;善於防守的,敵不知如何進攻。曹操注:“情不泄也。”梅堯臣注:“善攻者,機密不泄;善守者,周備不隙。”《竹簡》本“所守”前無“其”字。

[16] 微乎:有兩説。一説微妙之極,李筌注:“微妙不可形於言説也。”二説,小到不能再小。劉寅注:“微乎微乎者,言其微之又微也。”《通典》作“微乎微微,至於無形”,意指逃遁到難以讓人覺察,形容其細微。《御覽》作“微乎微乎,故能隱於常形”。兩説均通。

[17] 神:神奇、深奥。

[18] 司命:命運之主宰者。司命原爲星官名,共兩星,即水瓶座25、26號星,轉意爲萬物主宰者,如《楚辭·九歌》中之少司命。

[19] 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虚也:言我方進擊而敵方無法抵禦之因,是攻擊敵虚弱部位。禦,抵禦。虚,虚懈之處。杜佑注:“衝突其虚空也。”

[20] 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言我軍後撤而敵不能追擊之因,緣於我退兵疾速,敵追趕不及也。張預注:“獲利而退,則速還壁以自守,敵豈能追我也。”速,迅速,神速。及,趕上,追上。
“進而不可禦者”、“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三句在《竹簡》本中分别作“進不可迎者”、“……[不]可止者”、“遠[而不可及也]”。如將“迎”釋爲“逆”,於義亦通。其餘疑點待考。

[21] 攻其所必救也:必救,必定會救援之處,亦即利害攸關處。曹操、李筌注:“絶其糧道,守其歸路。攻其君主也。”張預注:“攻其所顧愛,使之相救援也。”兩説均當。

[22] 畫地而守:畫地,即劃地,劃出地界堅守之。孫校本“畫地而守”前無“雖”字,《武經》本有“雖”字。

[23] 乖其所之:一説,乖,動詞,遠離,背離,此句意爲:誘使敵軍乖離其原定要走之路線與方向;另一説,“乖”作怪異、奇異解,意思是:我使用怪異之法使敵軍改變其原定路線。曹操注:“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敵疑也。”賈林注:“置疑兵於敵惡之所……敵人不敢來攻我也。”此處之“戾”以違反解。李筌注:“乖異也,設奇異而疑之,是以敵不可得與我戰。”兩説義近,從後説。

[24] 故形人而我無形:意謂使敵現形而隱我真形,令敵方無從捉摸。形,形跡(作名詞),顯露(作動詞),“形人”之“形”爲動詞,“無形”之“形”爲名詞。梅堯臣注:“他人有形,我形不見,故敵分兵以備我。”“故形人而我無形”,此句《竹簡》本作“故善將者,刑人而無刑”。“刑”同“形”。

[25] 我專而敵分:我集中兵力對敵,敵則被迫分散兵力,以致無法應對。專,專一、集中。分,分散。《竹簡》本“專”作“榑”,義同。

[26] 是以十攻其一也:言我兵力集中於一處,以十倍兵力攻敵。梅堯臣注:“離一爲十,我常以十分擊一分。”“是以十攻其一也”,各本皆如此,惟《竹簡》本作“以十擊壹”,義同。

[27] 寡:少。

[28] 約:本意爲約束、緊縮,引申爲少。

[29] 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則吾所與戰者寡矣:諸句意謂:我軍進攻之處敵不得而知,既不得而知,所防備之地便多,這樣,我軍要進攻的敵人便少了。《竹簡》本作“……地不可知,則適(敵)之所備者多;所備者多,則所戰者寡矣”。

[30] 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意謂到處都防備,便到處兵力薄弱。《竹簡》本作“無不備者無不寡”,義同。

[31] 寡者,備人者也:兵力之所以少,因處處設防以對敵之故也。張預注:“所以寡者,爲兵分而廣備於人也。”

[32] 衆者,使人備己者也:之所以能集中兵力,乃因迫使對方分兵把守之故也。孟氏注:“備人則我散,備我則彼分。”

[33] 會戰:預期會合兵力,與敵交戰。杜佑注:“夫善戰者,必知戰之日,知戰之地,度道設其分軍雜卒,遠者先進,近者後發,千里之會,同時而合。”此處所云“會戰”與現代軍事中之“會戰”含義有異。此句《竹簡》本作“知戰之日,知戰之地,千里而戰”,缺“會”字,有注者據此删原句中“會”字。案:既言千里而會戰,不排除分兵合擊。若此,“會”字並不多餘。如杜佑曰:“遠者先進,近者後發,千里之會,同時而合。”故以不删“會”字爲宜。

[34] 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此四句,《竹簡》本以“前”、“後”、“左”、“右”爲序。

[35] 不知戰地……近者數里乎:言若不能預斷在何地打,何時打,則左右、前後之隔尚不能彼此救助,何況更遠呢?“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竹簡》本無“而”字,“況”作“皇”,音近而通假。

[36] 度(duó):量長短,引申爲揣度、推斷。

[37] 越人:越國人,越,春秋時國名,也稱於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春秋末與吴爭霸,國力强盛時,擁有國土達今江蘇、安徽、江西、浙江部分地區。

[38] 奚:疑問詞,何、豈。

[39] 勝可爲:言勝利可通過努力達成。爲,做、變爲、爭取到。此處“勝可爲”與《形篇》説“勝可知而不可爲”不相衝突。“不可爲”,指不可强行求得;“可爲”,指努力而後得。“勝可爲也”,《竹簡》本作“勝可擅”,“擅”有獨擅、具有之意,“可擅”與“可爲”意近。

[40] 敵雖衆,可使無鬥:“敵雖衆”,《竹簡》本作“適(敵)唯衆,可毋鬥也”。“唯”、“雖”古通;“鬥”乃“鬬”之異體。“可使無鬥”,言敵兵雖多,若迫使敵兵力分散,則使其難與我鬥。張預注:“分散其勢,不得齊力同進,則焉能與我爭。

[41] 策之而知得失之計:計算一下敵方之計謀得失,或分析敵我雙方之計策,明瞭其利弊得失。杜佑注:“策度敵情,觀其所施,計數可知。”案:照多數注者之見,“策之”中“之”應是指對方,然交戰雙方向來是一連體,了解敵方,不能不了解相關方即己方,況且孫子一再申述應“知彼知己”,故而此處的“之”似宜解爲兼指敵我雙方。

[42] 作之而知動靜之理:言挑動一下對方以了解其活動規律。作,起也,此處指挑動。理,規律。杜牧注:“言激作敵人,使其應我,然後觀其動靜理亂之形也。”“作之而知動靜之理”,此句《竹簡》本作“績之而知動□……”,“績”從“責”聲,二字音近,或借作“績”。

[43]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察明敵方所處地勢爲有利或不利。形,本意爲形體、形象、顯露、對照等;此處作動詞,即觀察對方狀況。死生之地,指對方無備或有備之處。孟氏注:“形相敵情,觀其所據,則地形勢生死可得而知。”

[44] 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意爲施以小規模進攻,探明對方的虚實狀況。角(jué),作較量解。梅堯臣注:“彼有餘不足之處,我以角量而審。”

[45] 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用兵達於極致時,令對方已無形可窺。形兵,指軍隊部署過程之僞裝、佯動等示形舉措。王皙注:“制兵形於無形,是謂極致,孰能窺而謀之哉!”劉寅本:“故以兵之虚實形敵,到得極致之處,無形之可測也。”“故形兵之極”,《竹簡》本無“故”字。

[46] 深間不能窺:即使間諜隱匿極深,也無法探明我方真實情況。間,間諜,奸細。窺,偷看。張預注:“既無形可覩,無跡可求,則間者不能窺其隙,智者無以運其計。”

[47] 智者不能謀:縱令敵方極具智慧也想不出對付我軍之辦法。智者,智慧者。謀,謀畫,韜略。“智者不能謀”,《竹簡》本“智”作“知”,“不”作“弗”,句末有“也”字。

[48] 因形而錯勝於衆:依對方兵力部署之變化而應變取勝,且昭示於衆人前。因形,因,依靠、憑藉。錯,同“措”,放置。李筌曰:“錯,置也,設形險之勢,因士卒之勇而取勝焉。”義是。

[49] 戰勝不複:作戰方式靈活多變,不會重複。曹操注:“不重複動而應之也。”

[50] 應形於無窮:依敵情之變化不斷翻新交戰策略以至無窮。王皙注:“夫制勝之理惟一,而所勝之形無窮也。”

[51] 兵形象水:兵之形勢有如水之運行規律。孟氏注:“兵之形勢如水流,遲速之勢無常也。”

[52] 水之形避高而趨下:水流動之規律是避開高處而向下流。《竹簡》本“水之形”作“水行”,無“之”字,且“趨”作“走”。“水之形”與“水行”均通,“趨”、“走”義近。

[53] 制流:决定其流向。制,原意爲制止、控制,轉意爲規定、决定等。

[54]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用兵無固定之方式,有如水流無固定之形狀然。王皙注:“兵有常理,而無常勢;水有常性,而無常形。”此句各本均如是,惟《竹簡》本無“水”字,作“兵無成埶(勢),無恒刑(形)”,義近。

[55]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意謂能依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便叫用兵如神。神,神妙、神奇,變化莫測。曹操注:“勢盛必衰,形露必敗,故能因敵變化取勝若神。”張預注:“兵勢已定,能因敵變動應而勝之,其妙如神。”此句《竹簡》本作“能與敵化之胃(謂)神”,疑爲傳抄之誤,義同。

[56] 五行無常勝: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没有哪一種能經常固定地起制約作用。古時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元素爲五行,又認爲五行“相生相勝”。“相生”即相互轉化,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勝”又稱“相克”,即互相排斥,如“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此句《竹簡》本“五行無常勝”前無“故”字,“常”作“恒”。

[57] 四時無常位:春、夏、秋、冬四季之更迭變换永無休止。四時,指四季。《竹簡》本“位”作“立”,缺“無”字。

[58] 日有短長:白天的時間長短不一。日,指白晝。

[59] 月有死生:月有朔望盈虧明暗之變化。古人謂月死,指月末;月生,指月初。曹操注:“兵無常勢;盈縮隨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