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軍篇
【題解】
《九變》之後,繼言《行軍》,乃因知九地之變,然後可擇利而行軍,故次《九變》。
“行軍”指行軍佈陣以及軍隊的駐紥。“行”,音“xíng”,原指道路、行走。《詩經·豳(bīn)風·七月》:“遵彼微行。”古時道路縱横交錯,尤其是井田制,形成特有道路規則,因而“行”引申爲行列、隊伍、陣勢。“軍”,指屯兵、駐紥(《史記·項羽本紀》“軍彭城東”,即此)。本篇之着力點在安置軍旅(“處軍”)與觀察敵情(“相敵”),其中,對審視與判斷敵情之方法列舉甚細。曹操注:“擇便利而行也。”王皙注:“行軍當據地,便察敵情也。”篇中還論及“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原則。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 [1] ,絶山依谷 [2] ,視生處高 [3] ,戰隆無登 [4] ,此處山之軍也。絶水必遠水 [5] ,客 [6] 絶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濟而擊之 [7] ,利。欲戰者,無附 [8] 于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 [9] ,此處水上之軍也。絶斥澤 [10] ,惟亟去 [11] 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衆樹 [12] ,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 [13] 而右背高 [14] ,前死後生 [15] ,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 [16] 之利,黄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17] 。
凡軍好高而惡下 [18] ,貴陽而賤陰 [19] ,養生而處實 [20] ,軍無百疾,是謂必勝 [21] 。丘陵隄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22] 。上雨,水沫至 [23] ,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絶澗 [24] 、天井 [25] 、天牢 [26] 、天羅 [27] 、天陷 [28] 、天隙 [29] ,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 [30] 、潢井葭葦 [31] 、山林蘙薈 [32] 者,必謹覆索之 [33] ,此伏姦之所處也 [34] 。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 [35] ,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36] 。衆樹動者,來也 [37] ;衆草多障者,疑也 [38] ;鳥起者,伏 [39] 也;獸駭者,覆也 [40] 。塵高而鋭者,車來也 [41] ;卑而廣者,徒來也 [42] ;散而條達者,樵采也 [43] ;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44]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 [45] ;辭彊而進驅者,退也 [46] ;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 [47] ;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48] ;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 [49] ;半進半退 [50] 者,誘也。杖而立 [51] 者,飢也;汲而先飲 [52] 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 [53] 也。鳥集者,虚也 [54] ;夜呼者,恐也 [55] ;軍擾者,將不重也 [56] ;旌旗動者 [57] ,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 [58] ,軍無懸缻 [59] ,不返其舍者,窮寇 [60] 也。諄諄翕翕 [61] ,徐言入入 [62] 者,失衆也 [63] ;數賞者,窘也 [64] ;數罰者,困也 [65] ;先暴而後畏其衆 [66] 者,不精 [67] 之至也;來委謝 [68] 者,欲休息也 [69]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 [70] ,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71] 。
兵非多益 [72] ,惟無武進 [73] ,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 [74] 。夫惟無慮而易敵 [75] 者,必擒於人。
【辯證】
《孫子》裏出現“力”字處有三篇:一、《作戰篇》:“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鋭,攻城則力屈”;“夫鈍兵挫鋭,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二、《行軍篇》:“兵非多益,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三、《九地篇》:“謹養而勿勞,併氣積力”;“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
孫子在不同篇章談“力”,涵義不盡相同,他所説的“力”究竟指什麽,有商討之餘地。
以《作戰篇》的“屈力殫貨”爲例,多數注者認爲此處之“力”指財力、兵力或人之體力,如杜牧曰“財力俱困”,賈林曰“人離財竭”,張預曰“兵已疲矣,力已困矣,財已匱矣”。至於在人力、財力之背後,還有更爲强大的一種支撑力是社會經濟力,則大多未提。只有《行軍篇》的“足以併力、料敵、取人”和《九地篇》的“併氣積力”兩處,有個别注者涉足經濟力,此人即曹操。他在爲前一篇作注時云“厮養足也”,指經濟力充足,補給無問題;在爲後一篇作注時又云“養士併氣,運兵爲不可測度之計”,所謂“養士”仍是指“供養”士卒,照他所説,原因又是經濟力量强,補給無問題。
細察《孫子》一書,原本就是將兵力、財力和更深一層的社會經濟力連在一起思考的。
仍以“屈力殫貨”爲例。爲什麽會“屈力殫貨”,是因爲“久暴師則國用不足”,也是由於軍隊長期在外作戰(“久暴師”),再加上攻城受挫(“攻城則力屈”),從而使國家財政經濟(“國用”)發生困難。這裏凸顯一點:在兵力(或人的體能)背後,隱藏着更爲强大的一種力量,即社會經濟力。而創造此種强大經濟力的正是人的生産勞動。
孫子在另一篇,即《用間篇》,告誡君主爲何不可輕易用兵時,又云:“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内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此處説的操事者也是指農業生産勞動者,認爲只要出兵打仗,就會有大量民衆承擔繁重的徭役、賦税,又難以正常地從事生産勞動,也不能創造經濟價值。這是孫子在考慮戰爭準備時最爲憂慮的。
縱觀先秦諸子中,對“力”持相似看法者,尚有管子、墨子、韓非子等。
管子云,勞動力的支出是社會一切財富之源泉。君主最應當看重的一件事是不耽誤民衆的生産勞動(“力”)。《管子·八觀》亦云:“彼民非穀不食,穀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動,民非作力,無以致財。”“作力”便指生産勞動。
墨子云,人只有出力勞動生産才能生存,不出力勞動生産便不能生存,更遑談用兵作戰。《墨子·非樂上》曰“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把“力”直解爲生産勞動。
韓非子著作晚出,但對“力”的解讀頗值得重視,他説:“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餘,故民不爭。”(《韓非子·五蠹》)意爲:在古時,不從事體力勞動(“力”)而生活給養充足,是因爲人口稀少而財物剩餘,所以人民不會發生爭奪。此處,更是把“力”也直解爲生産勞動。
前面引證過,曹操作注,之所以獨具慧眼,是因爲曹操作爲軍事家,長年征戰,深知經濟力(含生産勞動)在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他的兵學理念是邊打仗,邊生産,保證軍隊給養充足。他帶頭屯田,讓戰士閒時從事生産勞動,此舉頗爲後人所稱道。
卒未親附 [76] 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 [77] 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78] ,是謂必取 [79] 。令素行 [80] 以教其民,則民服 [81] ;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衆相得 [82] 也。
[1] 處軍相敵:言行軍作戰時在各種地形上處置(安放)軍隊之要領以及察看駐地是否妥貼。處,處置、部署,安頓。相敵,徵候判斷,指觀察、判斷敵情。相,視,觀察,如《書·召誥》:“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
[2] 絶山依谷:言通過山地時,應傍依溪谷行進。絶,越過、穿越。依,依靠、傍着。梅堯臣注:“前爲山所隔,則依谷以爲固。”
[3] 視生處高:謂居高向陽。此處的“視生”乃向陽之意。視,原意爲看、審察,此處轉意爲指向。生,産生、生長,引伸爲生機。曹操注:“生者,陽也。”
[4] 戰隆無登:意爲如敵方佔據高地,不可仰攻。《竹簡》本作“戰降毋登”。“隆”(有本作“降”)有兩説,一説,以“降”爲解。如杜佑注云:“降,下也……戰於山下,敵引之上山,無登逐也。”張預同此説。經查,古“隆”從“降”聲,“隆”、“降”可通假。《竹簡》本“戰降毋登”即爲“戰隆毋登”。又則,産生於漢代的《説文》中無“隆”字,可知“隆”當爲後起字。《孫子》書中,“戰降無登”改爲“戰隆無登”應是後人傳抄之誤。另一説,以“隆”爲解。杜牧注:“隆,高也。”梅堯臣注曰:“敵處地之高,不可登而戰。”言敵人在隆,我不可自下往高迎敵。兩説皆可。
[5] 絶水必遠水:謂我過水而駐軍,則必以遠離水爲宜。張預注:“凡行軍過水,欲舍止者,必去水稍遠。一則引敵使渡,一則進退無礙。”絶,《説文》曰“絶,斷絲也”,引伸爲跨越。
[6] 客:指進攻之敵軍。中國古兵法中將交戰雙方之守方稱爲主,攻方稱爲客。《禮記·月令》注“爲客不利”,疏引正義曰:“起兵伐人者,謂之客。”
[7] 半濟而擊之:言乘敵軍部分已渡、部分未渡時予以攻擊,此時敵首尾不接,行列混亂,攻擊較有利。濟,渡水。“半濟”亦稱“半渡”。
[8] 附:依附,轉意爲靠近。
[9] 無迎水流:切勿迎水流於敵軍下游駐紥或佈陣,防止其决堤淹我或順流來攻。曹操注:“恐溉我也。”賈林注:“水流之地,可以溉吾軍,可以流毒藥。迎,逆也。”迎,正對着。
[10] 絶斥澤:謂(迅速)跨越鹽鹼鹵沼澤地面。斥,斥鹵,鹽鹼地。《尚書·禹貢》“厥土白墳,海濱廣斥”注:“斥,謂地堿鹵。”澤,沼澤。斥澤,指鹽鹼沼澤地帶。《竹簡》本“斥”作“沂”,斥讀chì,簡文“沂”疑爲“泝”之形誤。“泝”爲“溯”的異體字,“斥”、“沂”音近。
[11] 惟亟去:趕快離開。惟,獨、只;此處作“宜”解。亟,急迫。
[12] 必依水草而背衆樹:言謂必須靠近水草而背靠樹林。張預注:“不得已而會兵於此地,必依近水草以便樵汲,背倚林木以爲險阻。”《竹簡》本“依”上無“必”字。“衆樹”,有注者謂“衆”即“叢”,因“衆”古作“菆”,“背衆樹”指背依樹林。背,背靠、身後靠。
[13] 平陸處易:在平原地帶駐紥,應選地勢平坦、便於車戰之地帶。平陸,平原地帶。易,平,此指平坦之地。
[14] 右背高:一説,以背靠高地爲上。右,上之意。古時尚右,即較高之位置。《管子·七法》:“以煉卒精鋭爲右。”另一説,指右翼應依靠高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之説,此處的倍即“背”,意思是右面、後面靠着山,前面、左面靠着水。兩説均可。
[15] 前死後生:一説,前爲向陽,後爲背陰。若此,此句應爲前生後死,如王皙注:“凡兵皆宜向陽,既後背山,即前生後死,疑文誤也。”另一説,前爲高,後爲下,如杜牧注引:“太公曰:死者,下也;生者,高也。下不可以禦高。”《淮南子·墬形訓》“高者爲生,下者爲死”,高誘注:“高者陽,主生;下者陰,主死。”兩説皆通。按曹操注“戰,便也”,即只要方便於作戰,便可,其説是。
[16] 四軍:指上述山、水、斥澤、平陸四種地形條件下的處軍原則。“凡此四軍之利”,《竹簡》本無“此”字。
[17] 黄帝之所以勝四帝也:黄帝之所以能夠戰勝四帝之重要原因。劉寅本:“諸葛亮曰:山陵之戰,不升其高;水上之戰,不逆其流;草上之戰,不涉其深;平地之戰,不逆其虚。此兵之利也。”梅堯臣與王皙注皆謂“四帝”乃“四軍”之誤,何氏亦同此説。但其餘版本非之。曹操注:“黄帝始立,四方諸侯無不稱帝,以此四地勝之也。”《竹簡》本《黄帝伐赤帝》篇有:“(黄帝南伐)赤帝……東伐□帝……北伐黑帝……西伐白帝……已勝四帝,大有天下。”可知,原文應作“四帝”,一般泛指炎帝、蚩尤等人。
黄帝,即軒轅氏,上古時部族聯盟首領。《史記·五帝本紀》:“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相傳曾戰敗各方部落,統一了黄河流域,後人傳爲漢族祖先。
[18] 好高而惡下:喜歡高處而厭惡低處。張預注:“居高則便於覘望,利於馳逐;處下則難以爲固,易以生疾。”好(hào),喜歡。孫校本曾依《御覽》、《通典》之引文改“好”爲“喜”,姑存之。惡(wù),厭惡。
[19] 貴陽而賤陰:重視陽面而迴避陰面。陽,向陽乾躁之地;陰,陰暗濕冷之地。古人以日照爲准,山南爲陽,山北爲陰;水北爲陽,水南爲陰。梅堯臣注:“處陽則明順,處陰則晦逆。”
[20] 養生而處實:意爲接近水草,保持物資供應之方便。養生,指靠近水草,糧食充足,人馬得以休養生息。處實,指軍需物資供應有可靠的倚托。梅堯臣注:“養生便水草,處實利糧道。”
[21] 軍無百疾,是謂必勝:軍隊百病不生,有必勝把握。《竹簡》本作“無百疾”三字,其餘疑脱。梅堯臣、張預於“必勝”之後注“疾氣不生”或“疾厲不作”,而杜牧注則明言“百疾不生,然後必可勝”。
[22] 地之助:指得自地形之輔助。
[23]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謂上游下雨,河水暴漲,雜草樹枝會集聚而至,部隊若欲渡水,須待水勢平穩後再涉。《竹簡》本作“上雨水,水流至”。《十一家注》作“欲涉者”,《竹簡》本爲“止涉”。上,指上游。沫,水上的雜草碎沫。涉,指渡水。定,水勢平穩。
[24] 絶澗:兩岸峭壁、水流其間之險惡地形。《詩·召南·采蘩》:“于澗之中。”毛亨傳:“山夾水曰澗。”又各本皆作“凡地有絶澗”。《竹簡》本此處爲“其定□□□天井、天窖……”中缺三字,無“絶澗”。參照此句所列地名如“天井”、“天牢”、“天羅”、“天陷”等皆以“天”爲名,而此處“澗”獨稱“絶”而非稱“天”,王皙注:“‘絶澗’當‘絶天澗’,脱天字耳。”且作“絶天澗”與《竹簡》本字數符,與“天井”等五地相類,並列爲六地。絶,越渡之義。吴九龍主編《孫子校釋》以爲據,從改。此説存之,暫不改。
[25] 天井:指四周高峻,中間低窪、積水之地形。曹操注:“四方高,中央下爲天井。”
[26] 天牢:高山峻嶺、險象環生、易進難出之地。梅堯臣注:“三面環絶,易入難出。”《竹簡》本有“天窖”,當即“天牢”。“牢”、“窖”義通。
[27] 天羅:草深林密,軍隊進入後如陷羅網、無法擺脱之地形。梅堯臣注:“草木蒙密,鋒鏑莫施。”《竹簡》本有“天離”,當即“天羅”。“離”,《説文》云“黄倉庚也……從佳離聲”;又《説文》“罹(lí)”字曰“心憂也,從網”,古多通用“離”。可見,《竹簡》本之“離”與“罹”通,“罹”與“羅”因形近而訛。“罹”、“離”音近義通。
[28] 天陷:地勢低窪(wā),泥濘易陷,車輿(yú)難行之地。陷,陷井。曹操注:“地形陷者爲天陷。”張預注:“陂地泥濘,漸車凝騎。”《竹簡》本有“天翹”,疑或即爲“天陷”。
[29] 天隙:指兩山之間狹窄難行之谷地。曹操注:“山澗道路迫狹,地形深數尺、長數丈者爲天隙。”隙,縫隙、裂縫,此處指狹隙。《竹簡》本有“天郤”,“隙”、“郤”音同義通。案:以上“天井”、“天牢”等“天”,均指“天然”形成。
[30] 軍旁有險阻:言進軍途中遇峭壁懸崖和多水地段。《爾雅·釋名》:“山巇曰險,水隔曰阻。”曹操注:“險者,一高一下之地;阻者,多水也。”“軍旁”,《十一家注》作“軍行”,孫校本依《通典》卷一五○、《御覽》卷二九一、三○六改作“軍旁”。另據《武經》本,亦作“軍旁”。《史記·孫子吴起列傳》中孫臏曰“馬陵道陝(狹),而旁多阻隘”,亦言“旁”,故以孫校本爲是。
[31] 潢井葭葦:指長滿蘆葦之低窪地帶。潢(huáng)井,窪陷積水之地。《説文》:“潢,積水池。”曹操注:“潢者,池也;井者,下也。”葭(jiā)葦,蘆葦。古曰:初生爲葭,大爲蘆,成則爲葦。曹操注:“衆草所聚。”又,葭葦,《武經》本將“葭葦”作“蒹葭”,查《竹簡》本作“□葦”,此□處應當作“葭”,故仍依原本。
[32] 山林蘙薈(yìhuì):指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帶。蘙薈,指草木茂盛、便於隱蔽之處。蘙,原意爲遮蔽;薈,草木繁盛貌。曹操注:“可遮罩之處也。”又,《武經》本“山林”作“林木”,《竹簡》本作“小林”;另,《竹簡》本“蘙薈”爲“醫薈”,下又有“可伏匿者”四字,可參。
[33] 必謹覆索之:必須仔細、反復地搜索。謹,慎重小心。“必謹覆索之”,《竹簡》本無“必”字。
[34] 伏姦之所處:奸細藏匿之地。伏,藏匿、埋伏。姦,奸細。《武經》本作“此伏姦之所”。
[35] 遠而挑戰者:敵遠離我,卻出來挑戰。陳皞注:“敵人相近而不挑戰,恃其守險也;若遠而挑戰者,欲誘我使進,然後乘利而奮擊也。”《竹簡》本作“敵近而□者,恃其險也……”,“近”、“遠”上有“敵”字,通。
[36] 其所居易者,利也:敵軍於平地駐紥,因有利(進退自若)才這樣做。張預注:“敵人舍險而居易者,必有利也。或曰,敵欲人之進,故處於平易,以示利而誘我也。”易,平易,此處指平地。此句《竹簡》本作“其所居者易……”,《十一家注》及《武經》本皆作“其所居易者,利也”。孫校本言:“杜佑、賈林諸家,皆以此承上文言之,不别爲一事。則‘者’字應在‘易’字上,後人以上下文比例之臆改在下耳。”其説與《竹簡》本“其所居者易”合。案:此説可供參考。今仍從《十一家注》。
[37] 衆樹動者,來也:樹叢晃動,是有敵軍前來。曹操注:“斬伐樹林,除道進來,故動。”
[38] 衆草多障者,疑也:於雜草叢生處多設障礙,是試圖使我方迷惑。曹操注:“結草爲障,欲使我疑也。”疑,使迷惑、困惑。
[39] 鳥起者,伏也:伏,伏兵。曹操注:“鳥起其上,下有伏兵。”
[40] 獸駭者,覆也:若獸類驚駭四處逃竄,是敵軍大舉來襲。梅堯臣注:“獸驚而奔,旁有覆。”李筌注:“不意而至,曰覆。”駭,驚駭、受驚;覆,傾覆、覆没,引申爲敵軍鋪天蓋地大舉來襲。
[41] 塵高而鋭者,車來也:鋭,尖。飛塵高而尖,是戰車馳來之徵候。杜佑注:“車馬行疾,塵相沖,故高也。”
[42] 卑而廣者,徒來也:飛塵低而廣闊,是敵方步兵襲來。張預注:“徒步行緩而跡輕,又行列疏遠,故塵低而來。”卑,低下。廣,寬廣。徒,步卒。
[43] 散而條達者,樵采也:塵土散漫而有致,時斷時續,是敵方在砍伐木柴。樵采,打柴。敵拖柴而行,則塵土四散飛揚。杜牧注:“樵采者,各隨所向,故塵埃散衍。條達,縱横斷絶貌也。”有學者疑“樵采”乃“采樵”二字互倒。采,訓“伐”,“樵”是木柴,“采樵”即採伐木柴。《左傳·桓公十二年》:“莫敖屈瑕曰:‘請無扦采樵者以誘之’。”可爲佐證。此説備參。又,《十一家注》等皆以“樵采”爲解,唯李筌注云:“煙塵之候,晉師伐齊,曳柴從之。齊人登山,望而畏其衆,乃夜遁,薪來即其義也。”此處筌以“樵采”二字爲“薪來”解。案:上説難於成立,因砍柴勢必會“塵埃散衍”,而砍柴者必會拖柴,從而有“散而條達”,此題中應有之義,並非只有“薪來”才如此。
[44] 少而往來者,營軍也:塵土雖少卻此起彼落,是敵方在察看地形,準備安營紮寨。梅堯臣注:“輕兵定營,往來塵少。”《竹簡》本“其所居者易”後缺字,僅存“軍者也”三字。
[45]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敵派出之使者,言詞謙卑,是掩蓋着加緊備戰,打算進犯的行動。曹操注:“其使來,卑辭使閑視之,敵人增備也。”卑,謙卑,恭敬。益,增加、更加。辭,同“詞”。《竹簡》本此句中“卑”作“庳”。
[46] 辭彊而進驅者,退也:措辭强硬而又示以馳驅進逼之形,是打算撤退。王皙注:“辭强示進形,欲我不虞其去也。”《竹簡》本此句作“辭强而□敺驅者”,空處當係“進”字。
[47] 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戰車先駛出營寨,擺在側翼,是在布列陣勢。陳(zhèn),排列佈陣之意。《論語·衛靈公》“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即問陣於孔子。《竹簡》本此句爲“居厠(側)”,義同。
[48] 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敵方未陷入困境卻主動請和,必内藏奸謀。趙本學注:“先無和約,臨陣之時,驟使來請,此必有奸謀也。”約,捆縛,套也。此處爲屈曲、困屈、受制之意。
[49] 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敵方急速奔走,擺開兵車陣勢者,是期求與我作戰。期,期求。《韓非子·五蠹》:“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50] 半進半退:似進非進,似退非退貌。梅堯臣注:“進退不一,欲以誘我。”《竹簡》本作“半進者”,無“半退”二字。
[51] 杖而立:指敵軍依着兵器站立。杖,原意爲拐杖,此處指兵器。杖,又有“依”義,作動詞,即靠托兵器。
[52] 汲而先飲:士卒打水,未歸營而先飲。汲,從井中打水。《竹簡》本作“汲役先飲”。汲役,汲水役夫。
[53] 勞:疲勞。杜佑注:“士疲勞也。”《竹簡》本“勞”下又有“拳”字,乃“倦”之假。
[54] 鳥集者,虚也:群鳥集中其上,則示其下營壘已空。杜佑注:“敵大作營壘,示我衆,而鳥集止其上者,其中虚也。”《左傳·襄公十八年》:“叔向告晉侯曰:‘城上有鳥,齊師其遁?’”
[55] 夜呼者,恐也:敵士卒夜晚呼喊,是爲壯膽,實爲恐懼有加。張預注:“將無膽勇,不能安衆,故士卒恐懼而夜呼。”《竹簡》本中“夜呼”作“夜嘑”。
[56] 軍擾者,將不重也:敵軍多自驚擾恐慌,是表明將領令不嚴,無威容,不持重。李筌注:“將無威重,則軍擾。”《竹簡》本“擾”借作“獶”。
[57] 旌旗動者,亂也:此言敵軍之旌旗呈無規則之擺動狀,表明陣脚已亂。杜佑注:“旌旗謬動,抵東觸西,傾倚者,亂也。”杜牧注:“魯莊公敗齊於長勺,曹劌請逐之,公曰,若何?對曰,視其轍亂而旗靡,故逐之。”此即是。
[58] 粟馬肉食:指敵軍以糧食喂馬,殺牲口吃。粟,小米,古時又以粟爲糧穀之總稱,此處泛指糧食。
[59] 軍無懸缻(fǒu):指軍隊收起炊具。缻,同“缶”,汲水的瓦器,此泛指炊具。王皙注:“粟馬肉食,所以爲力且久也;軍無缻,不復飲食也;不返舍,無回心也,皆謂以死决戰耳。”《竹簡》本“缻”作“甀”,“甀”乃“缻”字之古體。經查,甀爲汲水用的尖底瓦器,因器呈尖形,不用時以繩懸之,故曰“懸甀”。《十一家注》作“缻”,疑爲“甀”之誤字。
[60] 窮寇:走投無路,不死戰即無望存活之敵寇也。
[61] 諄諄翕翕(xī):懇切和順貌。諄,懇切。翕,通“習”。習習,和舒貌。《竹簡》本作“□□閒閒”,“閒閒”當爲“翕翕”之借字。王皙注:“諄諄語誠懇之貌,翕翕者患其上也。將失人心,則衆相與語,誠懇而患其上也。”此言將軍中人等竊語誹議主將之情貌描述甚切。
[62] 徐言入入:謂低聲下氣同部屬講話。《十一家注》、《武經》本皆作“徐與人言”,而《竹簡》本則作“□言人”,孫校本作“徐言入入”。據推測,“人”或“入”之誤,“入入”乃言吞吞吐吐之意,“徐言入入”謂欲言又止,低聲下氣之意。有學者解“入入”爲“言語艱難,説不出口”,猶如“訥訥”。可參。徐,緩慢,《莊子·天道》:“不徐不疾。”
[63] 失衆也:謂敵將失卻人心。《竹簡》本作“失其衆者也”,義同。
[64] 數賞者,窘也:將領一再犒賞士卒,是懼怕下屬叛離,分明已處於窘迫之境。梅堯臣注:“勢窮憂叛離,屢賞以悦衆。”
[65] 數罰者,困也:敵軍官一再處罰士卒,是已陷入困境。杜牧注:“人力困弊,不畏刑罰,故數罰以懼之。”
[66] 先暴而後畏其衆:指將領先是對下屬士卒十分暴厲,後又怕士卒不滿而離散,便心生恐懼。李筌注:“先輕後畏,是勇而無剛。”
[67] 不精:不精明。精,精細明察。
[68] 委謝:有兩説。一説,敵欲休兵,托詞派使者謝罪。委,托借。謝,賠禮、謝罪。《戰國策·秦策》:“自跪而謝。”另一説,“委”乃“氣委”之意,“委謝”意指兵勢己窮或有他故,必欲休息,故來謝罪。賈林注:“氣委而言謝者,欲求兩解。”可參。本書以一説爲善。
[69] 欲休息也:欲休兵息戰也。
[70] 久而不合:言久而不戰。合,交戰。《史記·蕭相國世家》:“臣等身被堅執鋭,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
[71] 必謹察之:必須謹慎觀察。《竹簡》本“之”作“此”。
[72] 兵非多益:意謂兵力並非越多越好。此句《十一家注》作“兵非益多也”,而《竹簡》本作“兵非多益”。就韻讀與文義言,《竹簡》本爲佳,故從之。賈林注:“不貴衆擊寡,所貴寡擊衆。”王皙注:“不以多爲益。”
[73] 武進:迷信武力,恃武輕進。王皙注:“不可但恃武也,當以計智料敵而行。”
[74] 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指能做到集中兵力、善斷敵情、獲取人心即足矣。併力,集中兵力。料敵,觀察判斷敵情。取人,善於用人和爭取人心。李筌注:“兵衆武用力均,惟得人者勝也。”
[75] 無慮而易敵:無深謀遠慮又輕易應敵。易,輕視、蔑視。《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國無小,不可易也。”(臧文仲語)此處之“易”爲輕視,言國無大小,皆不可輕視。
[76] 親附:親近、依附、歸服。《竹簡》本作“榑親”。附,歸服、順從。
[77] 則不可用也:言不可用以作戰。《竹簡》本作“則不用”。
[78] 令之以文,齊之以武:謂對士卒應寬厚仁德,同時又應嚴明軍紀,即恩威並重。文,原指古代禮樂制度,引申爲仁德、寬厚。武,刑威、刑罰。曹操注:“文,仁也;武,法也。”杜牧注曰“司馬穰苴文能附衆,武能威敵”,是爲適例。
[79] 是謂必取:必能取勝。杜牧注:“文武既行,必也取勝。”此處之“取”訓爲“得”,“必取”即“必得”。《公羊傳·成公三年》“得曰取”,即此“取”之義。
[80] 令素行:對命令平素便認真執行。趙注本:“申言行令教民,當行之於素,不可臨敵而後教之也。”素,平常、平時。梅堯臣注:“素,舊也。”
[81] 以教其民,則民服:言威令素信,故民聽之而不惑。梅堯臣注:“威令舊立,教乃聽服。”趙注本:“有素則服,不素則不服,蓋素則民心結而相信深。”
[82] 與衆相得:指官兵團結和睦,關係融洽。相得,關係好,相投合。梅堯臣注:“信服已久,何事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