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地形篇

地形篇

【題解】

軍出之後,必有地形之諸多變動,故本篇跟在《行軍篇》之後。

《地形》,指依據作戰要求,按攻守進退之方便與否,論述地形在作戰中的意義及軍隊在不同地形條件下進行戰鬥之若干原則。孫子曰:“地形者,兵之助也。”曹操注:“欲戰,審地形以立勝也。”趙注本:“雖有智勇之將,精强之卒,陣之不得其地,用兵不得其法,猶走騏驥於牆茨之上,鬥猛虎於淖泥之中,不惟不能施其技,且見其自斃以死也。”皆此意。篇中對野戰地形作細緻分類,提出相應之用兵方法。此外,對“兵有六敗”以及爲將職責等問題也有所論及。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 [1] ,有挂者 [2] ,有支者 [3] ,有隘者 [4] ,有險者 [5] ,有遠者 [6]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 [7] ,利糧道 [8] ,以戰則利 [9] 。可以往,難以返,曰挂。挂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 [10] ,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 [11] 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 [12] 也,將之至任 [13] ,不可不察也。

【疏解】

“險”,是《孫子兵法》之又一理念。

本篇裏,孫子提出“兵有六敗”、“將有五危”,此“敗”與“危”,均“險”之别稱。陳皞云:“一曰不量寡衆,二曰本乏刑德,三曰失於訓練,四曰非理興怒,五曰法令不行,六曰不擇驍果(驍悍果烈,指勇猛强悍),此名六敗也。”賈林注:“走、弛、陷、崩、亂、北,皆敗壞大小變易之名也。”均是指險情與危情。其所以會出現此“六敗”,照張預所言,“咎在人事”。此章,孫子論述六類地形時,其中一類爲“險地”,即充滿危情之地。在後面的《九地篇》裏,孫子又將“爭地”(雙方奮力爭奪之地)與“危地”作爲與“險”有關的兩種類别。

如何直面險情?孫子以爲:先要正確判斷危情,即計算風險;次是善於利用危險,化險爲夷,於險中取勝。

現代之科學方法有“概率”之説,“概率”又稱“隨機事件”。一件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事件發生之可能有大有小,大或小之數額即稱“概率”。概率判斷對决策者最後下决心至關緊要。《地形篇》中,孫子在分析戰況時提出:“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他所强調的“勝之半”,即取勝把握只有百分之五十。此百分比,雖顯粗糙不精,但它卻具有早期概率之涵義。寓意在於:只要戰前有相對準確的判斷,戰爭風險就不可怕,其危害程度也就會降低。

如何化解風險?照孫子所言,含合理用兵、巧設計謀等。其中,還特别强調,應利用危情,即創設一切條件,變不利爲有利,變風險爲坦途。如,“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九地篇》)便是説,利用士卒們求生意願之本能,採取一極端辦法,將士卒置於無路可退之境地,結果,士卒深陷危地,就無所畏懼;無路可走,軍心就會穩固;深入敵國,就不會涣散;迫不得已,就會拼死戰鬥(“兵力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入深則拘,不得已則鬥”)。

故兵 [14] 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 [15] ,將之過也。夫勢均 [16] ,以一擊十,曰走 [17] 。卒强吏弱,曰弛 [18] 。吏强卒弱,曰陷 [19] 。大吏怒而不服 [20] ,遇敵懟而自戰 [21] ,將不知其能,曰崩 [22] 。將弱不嚴,教道不明 [23] ,吏卒無常 [24] ,陳兵縱横 [25] ,曰亂 [26] 。將不能料敵,以少合衆,以弱擊强,兵無選鋒 [27] ,曰北 [28] 。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29] 。料敵制勝 [30] ,計險阨遠近 [31] ,上將 [32] 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 [33] 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 [34]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 [35] ,而利合於主 [36] ,國之寶也。

視 [37] 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 [38] ;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39] 。厚而不能使 [40] ,愛而不能令 [41] ,亂而不能治 [42] ,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 [43] ,動而不迷 [44] ,舉而不窮 [45] 。故曰:知彼知已,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46] 。


[1] 地形,有通者:地形指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徵,如高低起伏等狀態。通者,地勢平坦,四通八達之地區。《易·繫辭》:“往來無窮謂之通。”

[2] 挂者:指前平後險,易入難出之地段。挂,挂礙、牽阻。梅堯臣注:“網羅之地,往必挂綴。”趙注本:“往則順而下,返則逆而上,後高前低,如物挂者然也。”

[3] 支者:指敵我各有險要可據,誰先出戰便對誰不利之地形。支,支撑、相持。梅堯臣注:“相持之地。”

[4] 隘者:指出口狹窄之地,如兩山間之狹窄通谷。

[5] 險者:指地形險要、險峻,如山川並立、地勢陡峭、行動不便之地帶。梅堯臣注:“山川丘陵也。”

[6] 遠者:敵我相距較遠。

[7] 先居高陽:先佔領高地。

[8] 利糧道:保持糧道通暢。賈林注:“通糧道,便易轉運。”

[9] 以戰則利:意謂,在平陸地區,若能先敵到達,佔高陽之處,並保持糧道暢通,則爲有利。以,爲也。此承上“先居高陽,利糧道”而言。張預注:“平陸之地尚宜先據,況險阨之所,豈可以致於人,故先處高陽,以佚待勞,則勝矣。”

[10] 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指率部僞裝退去,令敵前出一半時再行回擊。引,引導、率領。

[11] 盈之:用足夠之兵堵守隘口。盈,充滿,《説文》云“盈,滿器也”,引申爲堵塞。杜佑注:“以兵陳滿隘形,欲使敵不得進退也。”

[12] 地之道:利用地形之原則。道,原則、規律。

[13] 將之至任:指將帥擔負最大之責任。至,最、頂級。

[14] 兵:軍隊,此指戰敗之軍。走、弛、陷、崩、亂、北六者係“六敗”之名稱。

[15] 非天之災:非自然造成之災難。

[16] 勢均:勢均力敵。張預注:“勢均謂將之智勇、兵之利鈍,一切相敵也。”

[17] 走:敗逃。《説文》:“走,趨也。”意謂奔走、小跑。劉寅本:“走者,不量其力,以少擊衆也。”

[18] 弛:涣散、鬆懈、敗壞。此處指將吏軟弱無能,部屬鬆懈難制。《説文》:“弛,弓解也。”曹操注:“吏不能統,故弛壞。”賈林注:“令之不從,威之不服,見敵則亂,不壞何爲。”

[19] 陷:陷入、陷落、陷敗。王皙注:“爲下所陷。”劉寅本:“將吏剛勇欲敵而士卒怯弱,用之必至於敗亡,故名曰陷。”

[20] 大吏怒而不服:意謂主將之下的偏裨將領憤怒有加,不肯服從主將命令。曹操注:“大吏,小將也。”

[21] 遇敵懟而自戰:意指“大吏”既已憤怒,遇敵又心懷怨恨,於是擅自出陣作戰。懟(duì),怨恨,《説文》:“懟,怨也。”《穀梁傳·莊公三十一年》:“財盡則怨,力盡則懟。”張預注:“大凡百將一心,三軍同力,則能勝敵。今小將恚(huì)怒(憤怒)而不服於大將之令,意欲俱敗,逢敵便戰,不量能否,故必崩覆。”

[22] 崩:土崩瓦解。劉寅本:“崩者,如山之崩墜也。”

[23] 教道不明:治軍失教練,少法度。梅堯臣注:“教而不明,則出陳縱横不整,亂之道也。”

[24] 吏卒無常:軍中上下隸屬關係失常。無常,指無常規,無法紀。劉寅本:“吏與卒皆無常守之職。”

[25] 陳兵縱横:言布兵排陣雜亂失次。張預注:“陳兵縱横,謂士卒無節制也。”

[26] 亂:混亂。劉寅本:“亂者,自亂其軍而引人之勝也。”

[27] 選鋒:遴選出的精鋭作先鋒部隊。杜牧注:“揀擇敢勇之士,每戰皆爲先鋒。”劉寅本:“簡選精鋭之士,使爲之先鋒。”如戰國時,齊之技擊,魏之武卒,秦之鋭士,皆軍之選鋒也。吴子曰:“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於用。”足見精兵之可貴。

[28] 北:敗北、敗逃。《荀子·議兵》:“大寇則至,使之持危城則必畔,遇敵處戰則必北。”楊倞注:“北,敗走也。北者,乖背之名,故以敗走爲北也。”

[29] 兵之助也:指用兵作戰之輔助條件。助,輔佐、輔助。賈林注:“戰雖在兵,得地易勝。”趙注本:“此言戰在計,不在地,地形者,不過爲兵之助耳。”

[30] 料敵制勝:主將能正確判斷敵情,乃取勝之道。王皙曰:“料敵窮極之情,險阨遠近之利害,此兵道也。”劉寅本:“料敵之强弱虚實而制勝。”

[31] 計險阨遠近:此謂考察地形之險阨,計算路途之遠近。阨(è),“厄”的異體字,原意爲狹隘,此指險要之處。杜牧注:“饋用之費,人馬之力,攻守之便,皆在險阨遠近也。”劉寅本:“計地之險阨遠近而用兵。”

[32] 上將:一説指主將,另一説指上乘之將、賢能之將。從前説。

[33] 戰道:原指作戰之規律、法則,此處轉意爲戰場實情。

[34] 無戰可也:言拒絶君命不與敵作戰。梅堯臣注:“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劉寅本:“黄石公所謂出軍行師,將在自專是也。”

[35] 唯民是保:意謂保全民衆與士卒之利益爲上。《十一家注》原作“唯人是保”,《武經》本、孫校本等作“唯民是保”,今從武經本等改“人”爲“民”。梅堯臣注:“寧違命而取勝,勿順命而致敗。”説是。

[36] 利合於主:即符合於國君的利益。主,國君。劉寅本:“進不求戰勝之名,退不避違命之罪,惟民命是保,而吾君是利。”

[37] 視:看待、對待。

[38] 深谿:很深的澗溝,喻危險地段。赴深谿,意謂肯赴湯蹈火。

[39] 故可與之俱死:謂將領當以體恤士卒爲重,乃至與之同生死,共患難。王皙注:“以仁恩結人心也。”劉寅本:“豈有父在危難而子不救(原文爲“致”,疑爲傳抄之誤。——筆者)死者乎?”

[40] 厚而不能使:指對待士卒重視厚養而不能使用。厚,厚養、優待。曹操注:“恩不可專用,罰不可獨任,若驕子之喜怒,對目還害,而不可用也。”李筌注:“雖厚愛人不令,如驕子者,有悖逆之心,不可用也。”

[41] 愛而不能令:對士卒一味溺愛而不重教育,以致無法令使。愛,溺愛。令,使唤、使用。

[42] 亂而不能治:指士卒放縱不羈而不能加以懲治。張預注:“恩不可以專用,罰不可以獨行,專用恩則卒如驕子而不能使……獨行罰則士不親附而不可用。”亂,紊亂,無秩序,此處指違反軍紀。治,治理、懲處。

[43] 知兵者:通曉用兵法則之將帥。兵,引申爲兵法。

[44] 動而不迷:言行動目標明確,不迷茫,不盲動。張預注:“不妄動,故動則不誤。”迷,迷惑、迷茫。

[45] 舉而不窮:所採取之措施變化無窮,使對方難以捉摸。舉,舉動、舉措。窮,盡也。張預注:“不輕舉,故舉則不困。”劉寅本:“知兵之將不妄動,而動則無迷誤之失;不輕舉,而舉則無困弊之災。”

[46] 勝乃可全:謂取得完全的勝利。劉寅本:“知彼之虚實,知我之强弱,戰則必勝,不至於危殆矣。”此句《十一家注》爲“勝乃不窮”,《御覽》卷三二二引此作“勝乃可全”,孫校本依此將“不窮”改爲“可全”。從之。案:“勝乃可全”與“勝乃不窮”各有其論述方面之優點。“勝乃不窮”與前句之“舉而不窮”前後迭出,相互呼應,文辭斐然,只是不及“勝乃可全”,强調有“全功”之效,故以改爲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