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九地篇

九地篇

【題解】

勝敵之地有九,次於《地形》之下。

九地,指在九類不同地區作戰時之用兵原則。此篇之“地”與上篇《地形篇》之“地”略有差異。《地形篇》主要從地理位置與地形特徵來分析其對戰爭之影響;而本篇則除了自然地理狀況外,更突出了環境因素,如要考慮戰地是在本國還是敵國,在敵國,是深入較淺還是較深。由是,帶來了敵我戰略形勢及士卒心態方面的諸多差異,也决定了在政治、外交等方面不同之舉措。

本篇還論及“兵之情主速”、“并敵一向,千里殺將”等諸多用兵規則。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 [1] ,有重地,有圮地 [2] ,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其地 [3] ,爲散地 [4]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爲輕地 [5] 。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爲爭地 [6]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爲交地 [7] 。諸侯之地三屬 [8] ,先至而得天下之衆者 [9] ,爲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爲重地 [10] 。山林、險阻、沮澤 [11] ,凡難行之道者,爲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衆者 [12] ,爲圍地 [13] 。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 [14] 者,爲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 [15] ,爭地則無攻 [16] ,交地則無絶 [17] ,衢地則合交 [18] ,重地則掠 [19] ,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20] 。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 [21] ,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 [22] ,衆寡不相恃 [23] ,貴賤 [24] 不相救,上下不相收 [25] ,卒離而不集 [26] ,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27] 。敢問:“敵衆以整,將來 [28] ,待之若何 [29] ?”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30] 。”兵之情主速 [31] ,乘人之不及 [32] ,由不虞之道 [33] ,攻其所不戒 [34] 也。

【疏解】

“利”,在《孫子》裏是一極應關注之理念。

儒家耻言利。《論語》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孟子·梁惠王上》曰:“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孫子卻反其道而行,在書中公開言利,曰“舉軍爭利”(《軍爭篇》)、“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作戰篇》),進而還宣稱“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火攻篇》)。粗略統計,《孫子》中,用到“利”字多達四十餘處。利與義是截然對立,還是輕重有别,當是取向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對“利”之態度,儒家與兵家大相徑庭。

凡爲客之道 [35] ,深入則專 [36] ,主人不克 [37] ;掠于饒野 [38] ,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 [39] ,併氣積力 [40] ;運兵計謀,爲不可測 [41] 。投之無所往 [42] ,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盡力 [43] 。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 [44] ,入深則拘 [45] ,不得已則鬥 [46]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 [47] ,不求而得,不約而親 [48] ,不令而信 [49] ,禁祥去疑 [50] ,至死無所之。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 [51] 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霑襟 [52] ,偃卧者涕交頤 [53] 。投之無所往者,諸、劌 [54] 之勇也。

【辯證】

孫子曰“不令而信”,是繼論述將帥五條件“智、信、仁、勇、嚴”之後,再次用到“信”字;這裏的“信”指“信譽”。

熟讀《孫子》之人,皆知其對“詐”有特殊重視;對“信”,則言之甚少。據查,全書中“信”字僅出現兩處,而《論語》中之“信”字則有三十八處之多(見楊伯峻《論語譯注》之《論語詞典》)。這成爲後世各家,尤其儒家詬病兵家的一個“理由”。

其實,孫子用信,雖只兩處,但卻開啓了在處理軍人内部關係時重視信譽之先河。他認爲,一名合格將帥須具備“智、信、仁、勇、嚴”五條件,而他所説之“信”即指言而有信,即將帥對士卒應“言出必從”。杜牧注“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賞也”,梅堯臣注“信能賞罰”,王皙注“信者,號令一也”,均切合原意。孫子關乎“信”的論斷對後世兵學影響極大,如《銀雀山漢墓竹簡【貳】》中有“賞不逾日,罰不還面”(見《論兵論兵之類·將德),《六韜》中有“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賞罰第十一》),《尉繚子》中亦有“未有不信其心,而能得其力者;未有不得其力,而能致其死戰者也”(《戰威第四》)等,皆可爲證。

儒、兵兩家之所以對“信”與“詐”在處理方式上有如此之差異,皆因他們面對不同之課題。儒家多講“信”,主要是面對君臣、父子、親朋等同一團體“内部”之問題;而兵家多論“詐”,則是面對一集團與他集團形成敵對關係後所出現之“外部”問題。既然問題不同,處理方式和取向便難以統一。

無論何人,只要走上戰場,便不能否認用“欺詐”手段之必要,如《荀子·議兵》中便有“隆勢詐”、“尚功利”之語。儘管當有人詰難他時,他承認,靠“掎契司詐,權謀傾覆”(抓住對方弱點,伺機行使詐術,玩弄權術使敵人覆没)等手段者是“盜兵”而非“善兵”之所爲,但在戰場上,兩方殊死作戰之際,何者爲“善”,又何者爲“盜”,界限已變得很模糊了。

反觀之,兵家主張對敵應“詐”(《孫子兵法·軍爭篇》云“故兵以詐立”),但涉及自己軍内的上下級關係却不排除“信”,即認爲軍隊内部之上下級關係中應彼此信任。如《地形篇》便有“視卒如嬰兒”、“視卒如愛子”之語,意在鼓勵士卒英勇獻身,前提是將帥與士卒需彼此關心信任;《九地篇》又有“吾士無餘財,非惡貨也;無餘命,非惡壽也。令發之日,士卒坐者涕霑襟,偃卧者涕交頤”之説,謂當士卒聽聞上級命令時,個個躍躍欲試,激情異常,欲效命於疆場,原因雖是環境使然,但也表明,士卒已建立起對將帥的某種信任。

故善用兵者 [55] ,譬如率然 [56] ,率然者,常山 [57] 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敢問:“兵可使如率然乎 [58] ?”曰:“可。”夫吴人與越人相惡也 [59] ,當其同舟而濟 [60] ,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 [61] ;齊勇若一,政之道也 [62] ;剛柔皆得,地之理也 [63] 。故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 [64] ,不得已也。

將軍之事 [65] ,靜以幽,正以治 [66]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民無知 [67] ;易其事,革其謀,使民無識 [68] ;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 [69] 。帥與之期 [70] ,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 [71] ,焚舟破釜 [72] ,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衆,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 [73] ,屈伸之利 [74] ,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爲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 [75] 。去國越境而師者,絶地也 [76] ;四達者,衢地也 [77] ;入深者,重地也;入淺者,輕地也;背固前隘 [78] 者,圍地也;無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 [79] ;輕地,吾將使之屬 [80] ;爭地,吾將趨其後 [81] ;交地,吾將謹其守 [82] ;衢地,吾將固其結 [83] ;重地,吾將繼其食 [84] ;圮地,吾將進其塗 [85] ;圍地,吾將塞其闕 [86] ;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 [87] 。故兵之情 [88] ,圍則禦 [89] ,不得已則鬥,過則從 [90] 。

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 [91]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 [92] ,不知一,非霸王之兵 [93] 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衆不得聚 [94] ;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 [95] 。是故不爭天下之交 [96] ,不養天下之權 [97] ,信己之私 [98] ,威加於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 [99] 。施無法之賞 [100] ,懸無政之令 [101] ,犯 [102] 三軍之衆,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103]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104]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105] 。夫衆陷於害,然後能爲勝敗 [106] 。故爲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 [107] 。并敵一向 [108] ,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 [109] 。

是故政舉之日 [110] ,夷關折符,無通其使 [111] ,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 [112] 。敵人開闔 [113] ,必亟入之 [114] 。先其所愛,微與之期 [115] 。踐墨隨敵 [116] ,以决戰事 [117] 。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户 [118] ;後如脱兔 [119] ,敵不及拒。


[1] 衢地:四通八達之地區。《管子·國蓄》:“壤正方,四面受敵,謂之‘衢國’。”(國土居中央,四面爲敵國,叫做“衢國”。)《爾雅·釋宫》:“四達謂之衢。”《竹簡》本“衢”字皆作“瞿”,音近古通。以後凡“衢”字,《竹簡》本皆如此,下不再校注。

[2] 圮地:舉凡有山林、險阻、沮澤等阻隔而難於通行之地。《説文》:“圮,毁也。”《竹簡》本作“泛地”。“泛”通於“汜”,於義難通,故仍從《十一家注》作“圮”。

[3] 諸侯自戰其地:謂諸侯在自己的領地上與敵作戰。《竹簡》本作“諸侯戰□地”,無“自”字。

[4] 散地:指士卒在本土作戰,遇有危險,極易逃散,故稱散地。“散”,與“專”相對。如孫子所言,入敵境深則專,入敵境淺則散,又何況在諸侯自己領地内作戰。曹操注“士卒戀土,道近易散”,極是。

[5] 輕地:指進入敵國,但尚未深入之地區。既離本土不遠,危急時易於輕返。“輕地”,與“重地”相對。李筌注:“輕於退也。”

[6] 爭地:交戰雙方必爭之地,誰先佔領便對誰有利。杜佑注:“謂山水阨口,有險固之利,兩敵所爭。”

[7] 交地:地勢平坦,道路交錯,交通方便之地區。張預注:“地有數道往來,通達而不可阻絶者,是交錯之地也。”

[8] 三屬(zhǔ):指敵我和其他諸侯國相連接之地區。屬,連接。三,言其多也,非實指。曹操注:“我與敵相當,而旁有他國也。”孟氏注:“若鄭界於齊、楚、晉是也。”

[9] 先至而得天下之衆者:先到者可得諸侯列國援助。曹操注:“先至得其國助。”

[10]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爲重地:指入敵境已深,穿越很多敵國城邑之地區。背,背對着,與“向”相反,或指背離、離去。多,道里多也。張預注:“深涉敵境,多過敵城,士卒心專,無有歸志,是難退之地也。”《竹簡》本“背”作“倍”,二字同義。

[11] 山林、險阻、沮澤:指山嶺、森林、險要阻塞、水網、沼澤等地區。《十一家注》“山”前有“行”字,趙注本校語云:“《十一家注》‘山’上有行字,非是。前‘行’字與後‘行’字重複,故删。”本書從此説。沮澤,即沼澤。《竹簡》本作“行山林,沮澤……”,無“險阻”二字。

[12] 彼寡可以擊吾之衆者:言敵方以少數兵力能擊敗我衆多兵力者。《竹簡》本脱字甚多,只留“□寡”、“吾衆者”四字。

[13] 圍地:指所由進入之道甚狹隘,退路迂遠,敵以少數兵力即可狙擊我多數兵力之地。何氏注:“入則隘險,歸則迂回,進退無從,雖衆何用?”劉寅本:“前有强敵,後有險阻,欲進不能,欲退不敢,是爲圍地。”《竹簡》本無“地”字。

[14] 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謂迅速奮戰則能生,不迅速奮戰則亡。《竹簡》本無二“戰”字。

[15] 無止:不宜停留。止,停留。無,毋也,不要,不宜。

[16] 爭地則無攻:雙方必爭之要害地區,應先敵佔領;若敵方已先佔,則不宜强攻。曹操注:“不當攻,當先至爲利也。”

[17] 無絶:謂行軍序列不可切斷,指在“交地”,軍隊各部之間應保持聯絡,避免爲敵截擊。杜牧注:“川廣地平,四面交戰,須車騎部伍首尾聯屬,不可使之斷絶,恐敵人因而乘我。”《竹簡》本有“輕地則毋止”,無“無絶”,以下凡“無”字皆作“毋”。

[18] 合交:指結交鄰國。曹操注:“結諸侯也。”

[19] 重地則掠:指深入敵方腹地,後方接濟困難,須“因糧於敵”,就地解决補給。掠,奪取。梅堯臣注:“去國既遠,多背城邑,糧道必絶,則掠畜積以繼食。”

[20] 死地則戰:激勵士卒殊死戰鬥,以求生存。張預注:“陷在死地,則人自爲戰。”劉寅本:“此所謂失道而求生者也……窮而不戰者亡。”

[21] 古之善用兵者:《竹簡》本“古”字下無“之”字,“用兵”二字作“戰”字。

[22] 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使敵人前方與後方無法相顧及。《竹簡》本“及”字下有“也”字。

[23] 衆寡不相恃:指主力與非主力兩部未能相互依靠和協同。恃,依仗、依靠。

[24] 貴賤:指官與兵。

[25] 上下不相收:指部隊建制被打亂,上下失去聯絡,難以收攏。收,聚集、聯繫、糾合。《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此處之“糾合”作“收攏”解。

[26] 卒離而不集:意指士卒分散難於集中。離,分離、散。《吕覽·大樂》:“離則復合。”

[27] 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對我有利就打,對我無利便停止行動。動,動作,指開戰。止,停止,指停戰。此句重見於《火攻篇》。張預注:“彼雖驚擾,亦當有利則動,無利則止。”

[28] 敵衆以整,將來:言敵兵多且整,勢將來攻。《十一家注》此句作“敵衆整而將來”,《竹簡》本則作“敵衆以正(整),將來”,據改。案:“以”作連詞與“而”同。

[29] 待之若何:該如何對待。《竹簡》本“待”作“侍”,疑爲傳抄之誤。

[30] 先奪其所愛,則聽矣:先奪取敵人所必救的要害處,敵會被迫由我方擺佈。愛,此處指敵人最關注與最擔心之地。聽,從也,謂使敵被動,隨我調動。

[31] 兵之情主速:謂用兵重在迅速。《竹簡》本“情”作“請”,“速”作“數”,皆通假,“數”下有“也”字。

[32] 乘人之不及:乘對方措手不及之時機。《竹簡》本“及”作“給”,音近假借,“給”字下有“也”字。

[33] 不虞之道:預料不及之道路。虞,料想、意料。

[34] 戒:戒備。趙注本:“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言兵以神速爲貴,必也乘人之倉促不及爲之時,而由所不料度之路,以攻其所不戒備之處(而取勝)。”

[35] 爲客之道:指進入敵境後的作戰原則。客,原指賓客、客方。

[36] 深入則專:指深入敵國“重地”後,士卒無法逃離,只好專注於作戰。《廣雅·釋言》:“專,齊也。”

[37] 主人不克:言在本土作戰之軍隊,無法戰勝客軍。主,本土。張預注:“深涉敵境,士卒心專,則爲主者,不能勝也。”

[38] 掠于饒野:搶掠於富土沃野。王皙:“饒野多稼穡。”

[39] 謹養而勿勞:經心養練休整,勿使士卒疲勞。謹,慎重小心,這裏指經心、認真。王皙注:“謹養謂撫循飲食,周謹之也。”

[40] 併氣積力:振奮士氣,積蓄力量。王皙注:“併鋭氣,積餘力。”張預注:“令氣盛而力全。”

[41] 爲不可測:謂合理用兵,巧設計謀,使敵方無法察知。《竹簡》本“測”作“賊”,同在職部,可假借。曹操注“爲不可測度之計”,然。

[42] 投之無所往:將部屬投擲於無路可走之絶境。投,投放、投置。張預注:“置之危地,左右前後皆無所往。”

[43] 死焉不得,士人盡力:士卒入死地而心且不懼,還有何不可爲,定會全力作戰。焉,安、何,即哪裏。王皙注:“人在死地,豈不盡力。”劉寅注:“既殊死戰,焉有不得勝之理?同在患難,安得不共竭其力。”

[44] 固:牢固,指軍心穩定。李筌注:“固,堅也。”

[45] 入深則拘:指人心專一而不涣散。《十一家注》作“深入則拘”,《武經》本作“入深”,據改。拘,束縛。

[46] 不得已則鬥:處於迫不得已情況時,軍隊就會奮起戰鬥。《竹簡》本作“……所往則鬥”。曹操注:“人窮則死戰也。”趙注本:“蓋有險在前,身在險外,乃生恐懼之心;惟其陷於險中,則不容於懼矣。”

[47] 不修而戒:不待整治督促,便知加强戒備。修,修理、整治。“修”字,《竹簡》本作“調”,調理之意,意近。張預注:“危難之地,人自同力,不修整而自戒慎。”趙注本:“不待修明而自知戒謹,不待求索而自得其力。”

[48] 不約而親:不刻意約束便能彼此親近。親,親和、親近。

[49] 不令而信:不待申令便信守紀律。信,信守、信從,指遵守軍紀號令。

[50] 禁祥去疑:禁止傳播迷信,消除謡言及疑慮。祥,本意爲吉凶的預兆,此處指妖祥。古人以祥爲善之先兆,妖爲惡之先兆,即指占卜迷信等活動。曹操注:“禁妖祥之言,去疑惑之計。”劉寅本:“禁止妖祥之事,絶去疑惑之計,則士卒雖至死而無他慮也。”

[51] 士無餘財,非惡貨;無餘命,非惡壽:指士卒毁棄多餘的財物,非並厭惡財物;士卒不懼死,非不想活。惡,厭惡。壽,壽命。《竹簡》本“命”字作“死”。張預注:“貨與壽,人之所愛也,所以燒擲財寶、割棄性命者,非憎惡之也,不得已也。”

[52] 士卒坐者涕霑襟:士卒坐者眼淚沾濕衣襟。曹操注:“皆持必死之計。”《十一家注》“士”作“士卒”,《竹簡》本無“卒”字,從《十一家注》。涕,眼淚。襟,古代指衣服的前幅,此處指衣襟。

[53] 偃卧者涕交頤:士卒卧者淚流面頰。偃,仰卧。頤,原指下巴,此處指面頰。《十一家注》“卧”字上有“偃”字,《竹簡》本無。

[54] 諸、劌:有兩説,一説:諸,專諸,春秋時吴國勇士,公元前515年,吴公子光(闔閭)欲殺吴王僚而自立,設宴款待僚,專諸以藏於魚腹之劍刺死僚後,自己亦當場被殺。劌(guì),曹劌,又名曹沫,春秋時魯國武士。相傳,魯、齊兩君會於柯(今山東東阿),曹劌持劍相從,挾持齊君訂立盟約,收回失地。另一説:諸劌並非指專諸和曹劌兩人的名字,乃爲一人之姓名,爲吴國一位不怕死之勇士,卻不見於經傳。後一説見葉適《習學記言》卷四六“孫子”。姑從前説,後説備考。

[55] 故善用兵者:善於用兵打仗的人。《竹簡》本“兵”作“軍”。

[56] 譬如率然:率然,古代傳説中之一種蛇。《神異經·西荒經》:“西方山中有蛇,頭尾差大,有色五彩。人物觸之者,中頭則尾至,中尾則頭至,中腰則頭尾並至,名曰率然。”另見《戰國策·魏策四》。《竹簡》本作“辟如衛然”,“衛”是“衒”之訛,“衒”、“率”、“帥”,先秦時通用,“譬”、“辟”二字古通。

[57] 常山:即恒山。西漢時,因避諱漢文帝劉恒的“恒”字,曾一度改爲“常山”,地在今山西渾源縣南,是五嶽中之北嶽。《竹簡》本中作“恒山”,《十一家注》中仍爲“常山”,故不改。

[58] 兵可使如率然乎:言可以使軍隊像“率然”一樣嗎。《竹簡》本“如”作“若”,下同,“率”作“衛”,“乎”作“虜”。

[59] 夫吴人與越人相惡也:吴國人和越國人雖相互仇恨。《竹簡》本無“夫”字,“吴人”與“越人”互乙。

[60] 同舟而濟:意指同船渡河。《竹簡》本“舟”借作“周”,《十一家注》“濟”字下有“遇風”二字,《竹簡》本則無。濟,渡。

[61] 方馬埋輸,未足恃也:指縛馬,埋車輸,認爲以此來穩定軍情,是靠不住的。方,並列,指係在一起。《國語·齊語》“方舟設泭”,韋昭注:“方,並也,編木曰泭。”曹操注:“方,縛馬也;埋輪,示不動也,此言專難不如權巧。故曰:雖方馬埋輸,不足恃也。”杜牧注:“縛馬,使爲方陳,埋輪,使不動,雖如此,亦未足稱爲專固而足爲恃。”關於“方馬埋輪,未足恃也”,另有一説:“蓋‘方’,當爲‘放’字。……今欲使人固止而不散,不得齊勇之政,雖放去其馬而牧之,陷輪於地而埋之,亦不足恃之爲不散也。”(見鄭友賢《孫子遺説》)此説備參。

[62] 齊勇若一,政之道也:謂使士卒齊心奮勇如一人,乃用兵之道。齊,齊心協力。《荀子·議兵》“民齊者强”,注:“齊,同力也。”政,正,此指治理、統帥。

[63] 剛柔皆得,地之理也:强者與弱者皆能務盡其力,在於合理利用地形。剛柔,强弱。張預注:“得地利,則柔弱之卒亦可以克敵,況剛强之兵乎?剛柔俱獲其用者,地勢使之然也。”

[64] 攜手若使一人:挈領三軍,如同指揮一個人般容易。攜,原意爲提,此處引申爲挈領。

[65] 將軍之事:將軍,有兩説。一説,將軍,官名;春秋時晉國以卿爲軍將,因而有“將軍”之稱,戰國時始爲武官名,後世演繹爲各類將軍,如大將軍,車騎將軍,前、後、左、右將軍等。此處之將軍即如上述。將軍之事謂將領之職責。《吕覽·執一》:“軍必有將。”將即軍中作主之人,非指具體官職。另一説,把將軍中之“將”與“軍”作爲單音詞分别作解。將,指將領,此處作動詞用,即統領;軍,指士卒、三軍。將軍,指將軍統帥軍隊。兩説均通。

[66] 靜以幽,正以治:沉着冷靜而幽深莫測,嚴正而有條理。靜,沉靜。幽,幽深。曹操注:“清靜、幽深、平正。”王皙注:“靜則不撓,幽則不測,正則不渝,治則不亂。”

[67]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民無知:意指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們(對於軍事行動)毫無所知。愚,愚弄、欺騙,此處指蒙蔽、誘導。曹操注:“愚,誤也。民可與樂成,不可與慮始。”趙注本:“有知識則生疑惑,有思慮則生恐懼,故駕空虚不實之言,以愚其耳,張爲狙詐不實之形,以愚其目。”“使民無知”,《十一家注》作“使之無知”,《竹簡》本作“使無之”,無“知”字。據下文,二“人”字《竹簡》本作“民”,此處“之”字亦當作“民”,故改從“民”。

[68] 易其事,革其謀,使民無識:改變前所行之事,舊所發之謀,下屬茫然無知。“使民無識”,《十一家注》“民”作“人”,乃唐代人避太宗(李世民)諱而改,《竹簡》本作“民”,今據改。梅堯臣注:“改其所行之事,變其所爲之謀,無使人能識也。”

[69] 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變换駐地,行軍迂回,使人難以圖謀。《竹簡》本“迂”作“於”,“人”原作“民”。慮,思考、謀劃,《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梅堯臣注:“更其所安之居,迂其所趨之途,無使人能慮也。”

[70] 帥與之期:主帥與軍隊約定作戰任務。之,代詞,指軍隊。期,希望、約定。

[71] 發其機:擊發弩機,矢箭飛出。機,弩機。

[72] 焚舟破釜:意謂破釜沉舟,决一死戰。《竹簡》本無“焚舟破釜”四字,原因待考。釜(fǔ),鍋。

[73] 九地之變:意謂九種不同地區之變化。《竹簡》本《地形二》有相近的詞句,作“九地之法,人請(情)之理,不可不□……”,唯“變”字作“法”;然《九地篇》殘簡“變”字尚存,且與下文在同一簡上。

[74] 屈伸之利:意謂依據情況,該屈則曲,該伸則伸,最爲利多。《竹簡》本“屈伸”作“詘信”,“信”、“伸”通假,見前注。伸,伸展。屈,曲,不伸展。

[75] 凡爲客之道,深則專,淺則散:指進入敵境,士卒無法逃離,只能拼死作戰;如入境甚淺,則士卒易涣散。《竹簡》本“專”作“榑”,古通用。客,指進入别國作戰的部隊。

[76] 去國越境而師者,絶地也:凡率軍離開本國,跨越邊境,入敵國作戰之地區,稱“絶地”。《竹簡》本“境”作“竟”,“竟”是“境”之古字。去,離開。張預注:“去己國,越人境而用師者,危絶之地也。”

[77] 四達者,衢地也:四通八達之地叫做衢地。《十一家注》“達”作“徹”,《竹簡》本“達”作“勶”,即今“徹”字。《武經》本等作“通”,乃漢代避武帝劉徹諱所改,後世沿用。

[78] 背固前隘:意指背後險要,前行狹隘,進退受制於敵之地。此處《竹簡》本與通行各本出入較大,作“倍(背)固前□(□□)地也,倍(背)固前適(敵)者,死地也;毋(無)所往者,窮地也”。“窮地”,爲通行各本所無。此句依《十一家注》。

[79] 是故散地,吾將一其志:意謂在“散地”,我便應統一意志。李筌注:“一卒之心。”《竹簡》本作“□□□散地,吾將壹其志”。

[80] 輕地,吾將使之屬(zhǔ):謂在輕地,應使部隊部署相互連接。屬,連接。趙本學注:“屬,續也。行則隊伍相連,止則營壘相接,所以備逃散,戒不虞也。”《竹簡》本“屬”字作“僂”。僂,行動疾速。若此,此句意謂,進入輕地,行動應迅速。亦通。

[81] 爭地,吾將趨其後:謂在“爭地”,應揮師直奔敵之後方。“趨其後”指後續部隊迅速跟進。“趨”作“促”解。《竹簡》本“趨其後”作“使不留”。梅堯臣曰:“敵未至其地,我若在後,則當疾趨以爭之。”

[82] 交地,吾將謹其守:謂在“交地”,應謹慎防守。梅堯臣注:“謹守壁壘,斷其通道。”王皙注:“懼襲我也。”《竹簡》本作“交地也,吾將固其結”,疑爲傳抄之誤。

[83] 固其結:鞏固與諸侯國間之結盟。結,結交。杜牧注:“結交諸侯,使之牢固。”《竹簡》本“固其結”作“謹其恃”,疑傳抄有誤,或上下文互乙。

[84] 繼其食:保證軍糧之不斷供應。曹操注:“掠彼也。”張預注:“兵在重地,轉輸不通,不可乏糧,當掠彼(就地取糧)以續食。”曹、張説同義。《竹簡》本作“趣其後”,疑傳抄有誤。

[85] 進其途:謂迅速通過。“塗”同“途”。曹操注:“疾過去也。”

[86] 塞其闕:堵塞缺口(士卒不得不拼死作戰)。闕,缺也,缺口。王皙注:“懼人有走心。”

[87] 死地,示之以不活:入死地表示必死的决心。杜牧注:“示之必死,令其自奮以求生也。”趙注本:“慷慨以厲其志,忠義以感其心。”

[88] 故兵之情:言士卒之情,即士卒之心理狀態。《竹簡》本作“□侯之請(情)”,疑有誤。

[89] 圍則禦:被圍則協力抵禦。《竹簡》本“圍”字作“遝”(同“逮”,及,音dài)。杜牧注:“言兵在圍地,始乃人人有禦敵持勝之心。”趙注本:“言兵在圍地,志欲脱死,則自然拒禦,勢出窮極,無可奈何,則自然奮鬥。”

[90] 過則從:陷於絶境會聽從指揮。過,過度,此處指深陷危境。曹操注:“陷之甚過,則從計也。”趙注本:“已過險地,欲走無路,則自然從命。”

[91] 預交:與諸侯結交。預,本義“豫”,預先也。“預”通“與”。

[92] 四五者:“四五者”之義有多説。一説,爲“四變”和“五利”。“四變”即“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五利”是“圮地無舍,衢地交合,絶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九變篇》),此九項皆與地勢有關。另一説,四、五合爲“九”,“九”指“九地”,在“九地”中,五爲客兵,四爲主兵,曹操注:“謂九地之利害”,亦通。還有一説,“四五者”係指上文所舉諸事,從“是故散地,吾將一其者”始,至“死地,吾將示之以不活”終。上述諸説備考存疑。

[93] 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意謂對“九地”中諸類情況有一項不了解,便難以成爲稱王稱霸之軍隊。《竹簡》本作“一不智(知)”,義同。霸,指春秋時勢力最强,處於首領地位之諸侯。王,按三代時唯最高統治者稱王。霸王,即霸主,所謂諸侯之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兵横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竹簡》本作“王霸之兵也”。案:“王霸”、“霸王”亦可互倒,即它們各自爲詞,非作一名詞。

[94] 其衆不得聚:我軍行動神速,敵軍來不及集結。

[95] 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兵威指向敵國,他國因懼我威,不敢與敵國結交。李筌注:“夫并兵震威,則諸侯自顧,不敢預交。”

[96] 不爭天下之交:指不必爭取同别國結交。

[97] 不養天下之權:指不必要在别的國家培植自己的權勢。與上句“不爭天下之交”相合,是指非“霸王”之兵的做法。

[98] 信己之私:伸展自己之力量。信,通“伸”,伸展、展現。私,私力、己力。

[99] 其城可拔,其國可隳:謂可拔取其城邑,可毁滅其國家。隳(huī),毁壞。《竹簡》本作“……可拔也,城可隋也”。“隋”,古通“墮”字,謂下垂也。

[100] 施無法之賞:施行超出慣例之奬賞。無法,超出慣例、破格,即法外之賞。《竹簡》本無“施”字。

[101] 懸無政之令:頒發打破常軌之命令,即政外之令。懸,懸掛,此處指頒發。《竹簡》本無“懸”字,且“無政之令”作“無正之令”。

[102] 犯:觸犯,此處指驅使和使用。曹操注:“犯,用也。”李筌、梅堯臣從之。

[103]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驅使(教給)士卒如此這般去做,卻不告訴其做的意圖。

[104]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驅使(交待)士卒完成某項任務時,僅告知其有利之一面,不告知其危險之一面。《十一家注》及其他注本皆同此,唯《竹簡》本作“犯三……以害,勿告以利”,與上面所述之義上下顛倒成句。此義供參考。

[105]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將士卒投入險地之後,方可保存;使士卒陷入死地之後,方可得生。李筌注:“兵居死地,必决命而鬥以求生。”張預注:“置之死亡之地,則人自爲戰,乃可存活也。”《竹簡》本“投”字作“芋”。

[106] 夫衆陷於害,然後能爲勝敗:謂士卒陷於危險境地,然後才可能力爭勝利。《竹簡》本作“然後能爲敗爲……”。

[107] 順詳敵之意:假裝順從敵方意圖。詳,通“佯”,僞裝也。曹操注:“佯,愚也。”另一説,順,假借爲“慎”。詳,審也。句意爲慎重地審查敵方意圖。此説暫存。

[108] 并敵一向,千里殺將:謂集中兵力指向敵一點;如此,雖長驅千里,也可覆其軍,殺其將。“并敵”二字,經查自唐代起,有“并力”、“并敵”兩版本。杜牧、王皙二人注本中亦似有“并力一向”之意。(杜牧注:“須并兵專力以向敵人。”王皙注:“并兵一力以向之。”)

[109] 此謂巧能成事者也:此所謂巧妙能成大事之法也。《竹簡》本作“此胃(謂)巧事”。

[110] 政舉之日:指决定征伐行爲之時日。政,通“征”。舉,發。《史記·范睢蔡澤列傳》:“政適伐國,莫敢不聽。”“適”通“敵”。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政適,音征敵。”《竹簡》本“政舉”作“正(政)與(舉)”。

[111] 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封鎖關口,廢止通行憑證,與敵斷絶使節往來。夷,取其消除、剷平之義,引申爲封鎖。符,古代傳達命令、徵兵調將之聯絡信物,用竹、木、銅製成,牌上刻圖文,分爲兩半,各執其一,作爲憑證。使,使節。梅堯臣注:“夷,滅也;折,斷也。舉政之日,滅塞道梁,斷毁符節,使不通者,恐泄我事也。”

[112] 厲於廊廟之上,以誅其事:言在廟堂上反復計議作戰大事。廊廟,猶言廟堂議大事之處,或指朝廷。張預注:“兵者大事,不可輕議,當惕勵於廟堂之上,密治其事。”《國語·越語下》:“夫謀之廊廟,失之中原,其可乎?”“厲”通“礪”,乃磨刀石,此指砥礪,即反復推敲。《荀子·性惡》:“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礱、厲,皆磨也,楊倞注:“厲與礪同。”誅,曹操注“誅,治也”,意爲研究决定。《竹簡》本缺“廟”、“之”二字。

[113] 敵人開闔:謂敵方敞開門户(即出現虚隙),使我有隙可乘。闔(hé),門扇;《竹簡》本作“闠”,是市區的門或外門。義近。

[114] 必亟入之:謂己方須迅速跟進予以突擊。亟,通“急”。

[115] 先其所愛,微與之期:謂先奪取敵方最關緊要之處,不與敵約期交戰。杜牧注:“凡是敵人所愛惜、倚恃以爲軍者,則先奪之也。”愛,由憐愛義引申爲吝惜、難捨。微,本意爲細小,此處作無。《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期,約期交戰。

[116] 踐墨隨敵:意指隨敵情變化來决定作戰方案。預定計劃有如“踐墨”,隨敵情變化而不斷變更計畫是“隨敵”。踐,踐履、實行。墨,木工之墨線,指既定計劃。另一説,踐,通作“剗”,除也。墨,墨守成規。曹操注:“行踐規矩,無常也。”此説似否决有既定不變之方案,與孫子之原意似有别,暫存之。

[117] 以决戰事:以解决戰爭之勝與負,此處偏指戰爭之勝利。

[118] 始如處女,敵人開户:初始時像處女一般柔弱莊靜,使對方放鬆戒備。處女,指未出嫁的女子。開户,開門,指放鬆戒備。趙注本:“處女,喻其遷延畏縮之狀也;開户,欺我而不設備也。”

[119] 脱兔:脱逃之兔,喻行動之迅速。曹操注:“處女示弱,脱兔勝疾也。”張預注:“攻則猶脱兔之疾,乘敵倉卒,是以莫禦。”趙注本:“脱兔,喻其超軼湧奔之勢也;不敢拒,畏我而退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