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
【题解】
隐公名息姑,鲁惠公庶子,为声子所生。前723年鲁惠公死,惠公正妻仲子所生之子桓公年少,前722年遂由隐公摄政,在位十一年,前712年被羽父所杀。
鲁国乃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姬姓,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后代,建都于曲阜(今山东曲阜)。相传孔子以鲁国旧史为依据修订《春秋》,按鲁君在位年代纪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现在通行的《春秋左传》所附的《春秋》经文记至哀公十六年(前479)。《左传》纪事,仍然依照《春秋》的编年次序,只是下限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末又附鲁悼公四年(前463)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53)韩、魏灭智伯之事。
《隐公》共记十一年之事,主要记载了春秋初年郑庄公强盛郑国并与周王朝的矛盾斗争。
【传】
惠公元妃孟子①。孟子卒,继室以声子②,生隐公。
宋武公生仲子③。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④。生桓公而惠公薨⑤,是以隐公立而奉之⑥。
【注释】
①惠公:《史记·鲁世家》谓其名为弗湟,《索隐》引《世本》作“弗皇”,又引《年表》作“弗生”,隐公与桓公之父。惠公在位四十六年卒。元妃:诸侯原配正夫人。孟子:宋国国君之女。春秋时代,诸侯之女生下三月才起名。出嫁之后,便不再称名,其称谓,或由排行与母家姓组成,如“孟子”,孟是排行,即老大(孟、仲、叔、季),宋国子姓,所以称“孟子”;或以本国国名冠于姓上,如齐姜;或以丈夫国名冠于姓上,如秦嬴;或以丈夫的谥号冠于姓上,如庄姜;或以夫家之氏冠于母家之姓上,如栾祁;或另加谥号于姓上,如声子、厉妫等。周王之女则称为王姬。
②继室:续娶。《左传》凡四用“继室”,皆作动词,续娶之意。声子:孟子的妹妹。《史记·鲁世家》谓声子为贱妾,本书哀公二十四年《传》云:“若以妾为夫人,则固无其礼也。”似鲁未曾以妾为妻者,则声子不能视为正室夫人。
③宋武公:名司空。宋,国名,子姓,成汤的后裔。周武王灭纣,封其子武庚,武庚叛乱,为周公所败,改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为宋公,都城在今河南商丘。仲子:人名。是以排行加母家姓组成。
④“仲子生”至“归于我”:文,字。手,手掌。归,古代妇女出嫁称归。我,指鲁国。孔颖达《疏》云:“《石经》古文‘虞’作‘’,‘鲁’作‘
’,手文容或似之。”据孔说,不以其手掌真有文字为可信,大约手纹似“鲁夫人”三字或似“虞”字,当时人或后世人因而附会之。宋仲子之嫁于鲁,盖附会其手纹似“鲁夫人”三字。
⑤薨(hōnɡ):诸侯死称为薨。
⑥隐公立而奉之:指隐公摄政但仍奉戴桓公为君。之,此指鲁桓公。摄位称公亦犹周公摄位称王,固周礼也。此与下《传》“元年春王正月不书即位,摄也”为一《传》,后人分《传》之年,必以“某年”另起,故将此段提前而与下文隔绝。
【译文】
鲁惠公的原配夫人是孟子。孟子死后,惠公续娶了声子,生了隐公。
宋武公生了仲子。仲子生下来就有字在手掌上,说“为鲁夫人”,所以仲子嫁到鲁国。生了桓公不久鲁惠公就去世了,因此隐公摄政而奉戴桓公。
元年 #
【经】
1.1 元年春王正月①。
1.2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②。
1.3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③。
1.4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④。
1.5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⑤。
1.6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⑥。
1.7 公子益师卒⑦。
【注释】
①元年:古代帝王或国君即位之年称为元年。鲁隐公元年,当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刘师培《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元年例》自注云:“《汉书·律历志下》引刘歆《世经》有‘周公摄政五年’之文,则摄位得纪年,自系古文说,天子与诸侯一也。”春:《春秋》纪月,必于每季之初标出春、夏、秋、冬四时,虽此季度无事可载,亦标明。周历以建子之月(今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并以正月为春。但《春秋》之四时并不合于实际时令。周之春皆今之冬。《论语·卫灵公》:“行夏之时。”夏以建寅之月(今农历正月)为正月,则其春正今之春,考之以《诗经》,民间之四时皆夏时。王正(zhēnɡ)月:鲁国用周历,因此称周王正月。王,指周天子。
②邾(zōu):《国语·郑语》、《晏子春秋·内篇上三》、《孟子》并作“邹”。国名,曹姓,在今山东邹城一带,后为楚所灭。仪父(fǔ):邾国国君的字,名克。盟:盟法,先凿地为坎(即穴、洞),以牛、羊或马为牺牲,杀于其上,割牲左耳,盛在盘中,取其血,盛在敦中。读盟约告神,然后参加盟会者一一微饮血,古人谓之“歃血”。歃血毕,把盟约正本放于牲上掩埋,副本则参与盟会者各持归藏。蔑:鲁地名,即姑蔑,在今山东泗水东。
③郑伯克段于鄢(yān):郑庄公在鄢打败了共叔段。本年《传》详载此事。郑伯,指郑庄公。郑,诸侯国名,姬姓,周宣王母弟桓公友之后。初在今陕西华县东北,郑武公时迁至今河南新郑,后为韩所灭。克,战胜。段,共叔段,郑庄公同母弟。鄢,旧国名,妘(yún)姓,在今河南鄢陵北偏西,为郑武公所灭。
④天王:周天子,指周平王。使:派遣。宰:官名。咺(xuān):人名。归(kuì):通“馈”,赠送。赗(fènɡ):助丧用的车马束帛等财物。
⑤及宋人盟于宿:此谓鲁与宋人盟于宿。“及”上省“鲁”字。与盟者未书姓名。杨伯峻曰:“春秋初期,外大夫盟会侵伐,皆不书名。庄公二十二年《经》云‘及齐高傒盟于防’,此盟会外卿书名之始;文公八年《经》云‘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此盟会内外大夫书名之始。”宿,国名,风姓,在今山东东平东南。
⑥祭(zhài)伯:周王卿士之一,祭为其食邑,在今河南郑州祭城镇。伯,指排行第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爵位。
⑦公子益师:鲁孝公之子,字众父。后为众氏,为众仲的祖先。公子,诸侯之子称公子。卒,大夫死称为卒。
【译文】
鲁隐公元年春周历正月。
三月,隐公与邾国国君仪父在蔑地会盟。
夏五月,郑庄公在鄢打败了共叔段。
秋七月,周天子派遣宰咺来馈送鲁惠公、仲子的丧礼。
九月,鲁国和宋人在宿会盟。
冬十二月,祭伯来鲁国。
公子益师去世。
【传】
1.1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①。
【注释】
①不书即位,摄也:依《春秋》书法,鲁国十二君,于其元年应书“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隐公因为是摄政,所以不书“即位”。书,记载。即位,开始做帝王或诸侯。摄,代理。
【译文】
元年春周历正月。《春秋》没有记载鲁隐公即位,因为他只是代理国政。
1.2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①。未王命,故不书爵②。曰“仪父”,贵之也③。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注释】
①子:周朝第四等爵位。周王朝将贵族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在王廷为卿大夫,在诸侯国为国君。但考之《经》例,凡小国,或文化落后,或在偏远之地,所谓蛮、夷、戎、狄者,皆称其君为子。
②未王命,故不书爵:此是释《经》语。庄十六年《经》既书“邾子克卒”,子是爵;而此不云邾子,左氏以为此时尚未得王命。杜预《春秋左传注》以为附庸之君未王命,例称名。爵,爵位。
③曰“仪父”,贵之也:贵,尊重。杜预以为邾子克能自通于大国,继好息民,故书字贵之。
【译文】
三月,隐公和邾仪父在蔑地会盟——邾仪父就是邾子克。由于邾子还没有正式受周王室册封,所以《春秋》没有记载他的爵位。称他为“仪父”,是尊重他。隐公代行国政而想要和邾国友好,所以在蔑地举行了盟会。
1.3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①。不书,非公命也②。
【注释】
①费(bì)伯:鲁大夫,食邑在费。费,鲁地名,在今山东鱼台西南。帅,率领。师:军队。城:筑城。郎:鲁地名,在今山东鱼台东北。
②不书,非公命也:不书,指《经》不记载。《传》记此事,是由于城郎意出费伯本人,非奉隐公之命。
【译文】
夏四月,费伯率领军队在郎地筑城。《春秋》没有记载,这是因为不是奉鲁隐公的命令。
1.4 初,郑武公娶于申①,曰武姜②,生庄公及共叔段③。庄公寤生④,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⑤。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⑥,公弗许。
【注释】
①郑武公:姬姓,名掘突。《经》称郑“伯”,《传》称“公”,是因为不分公、侯、伯、子、男,诸侯可通称“公”。申:申国,姜姓,故城在今河南南阳。后为楚所灭。
②武姜:武公妻。武是武公之谥,姜为本人之姓。
③共(ɡōnɡ)叔段:郑庄公弟,名段;兄弟间年岁小,故称“叔段”。段后出奔共地,故称“共叔段”。共,本为国名,在今河南辉县。
④寤(wù)生:难产。寤,通“牾”,指胎儿出生时脚先出来。这样出生的孩子一般会难产。
⑤恶(wù):厌恶。之:此指郑庄公。
⑥亟(qì):屡次。
【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的女子,后被称为武姜。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为“寤生”,姜氏因此讨厌他。姜氏喜欢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她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答应。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①。公曰:“制,岩邑也②,虢叔死焉③。佗邑唯命④。”请京⑤,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⑥。
【注释】
①制:地名,又名虎牢关,在今河南荥阳。
②岩邑:险要的城邑。
③虢(ɡuó)叔死焉:《汉书·地理志》臣瓒《注》云:“郑桓公寄帑与贿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盖虢叔之死亦在此年。虢,有东虢和西虢,此指东虢,韦昭以东虢为虢仲所封,则虢叔乃虢仲之后。
④佗:同“他”。唯命:唯命是从。
⑤京:地名,故城在今河南荥阳东南。
⑥谓之京城大叔:大,同“太”。《郑世家》云:“庄公元年,封弟段于京,号太叔。”杨伯峻曰:“顾颉刚谓古人用‘太’字,本指其位列之在前,叔段之称太叔以其为郑庄公之第一个弟弟也。”
【译文】
到了庄公即位,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作为封地。庄公说:“制,可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的地方任他挑选吧。”姜氏就替他请求京地,并让共叔段住在那里,大家都称他“京城太叔”。
祭仲曰①:“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②。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③;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④,非制也,君将不堪⑤。”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⑥?”对曰:“姜氏何厌之有⑦?不如早为之所⑧,无使滋蔓⑨。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⑩,子姑待之。”
【注释】
①祭(zhài)仲:郑国大夫。祭为其食邑,即今河南中牟之祭亭,与祭伯之祭在郑州者为两地。
②都,城过百雉(zhì),国之害也:都,都邑。古之城邑皆可谓都。城,指城墙。过,超过。雉,古代城墙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古制侯伯之城方五里,计每面长九百丈,即三百雉。据后文大都不过其三分之一,故不能过百雉。
③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国,国都。参,通“三”。
④不度:不合法度。
⑤不堪:受不了。
⑥辟:逃避。
⑦何厌之有:有何厌。厌,满足。
⑧早为之所:犹言及早处置。所,处所,地方。
⑨滋蔓:滋生蔓延。比喻大叔段地益广,势益大。
⑩毙:倒仆,跌跤,此指失败。
【译文】
祭仲对庄公说:“都城的城墙周围超过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危害。先王的制度:大的都城,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地的城墙不符合规定,不是祖制所允许的,国君将来会难以忍受。”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又哪能避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什么时候会满足啊?不如早点处置他,免得其贪欲蔓延滋长。一旦蔓延,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难以除掉,何况是国君您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行不义之事,必定要失败。你且等着瞧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①。公子吕曰②:“国不堪贰③,君将若之何④?欲与大叔⑤,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⑥,将自及⑦。”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⑧,至于廪延⑨。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⑩。”公曰:“不义不暱⑪,厚将崩⑫。”
【注释】
①既而:不久。鄙:边境之邑。贰:两属。
②公子吕:郑大夫,字子封。
③不堪贰:不能容忍两面听命的情况。
④若之何:怎么办。
⑤与(yǔ):给予,指把君位让给太叔。
⑥无庸:不用,用不着。
⑦自及:自己遭祸。
⑧贰:指上述两属之邑,即西鄙、北鄙。《左传》凡数字皆用“二”,不用“贰”;“携贰”、“陪贰”之“贰”字皆用“贰”,不用“二”,分别极为明显。
⑨廪(lǐn)延:地名。在今河南延津。
⑩厚:势力雄厚。得众:得民心。
⑪不义不暱(nì):不义则不昵。“昵”依《说文》当作“”,粘连之义。犹今言不义则不能团结其众。不义,不义于君。
⑫崩:崩溃。
【译文】
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既听庄公的命令,又听自己的命令。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这种两面听命的情况,您打算怎么办?您要把君位让给太叔,下臣就去事奉他;如果不给,那就请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产生其他想法。”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的。”太叔又收取原来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并扩大到廪延地方。子封说:“可以动手了,他势力一大将会争得民心。”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势力大了,反而会崩溃。”
大叔完、聚①,缮甲、兵②,具卒、乘③,将袭郑④,夫人将启之⑤。公闻其期⑥,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⑦。京叛大叔段⑧。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⑨,大叔出奔共。
【注释】
①完:修缮城郭。聚:收集粮草。
②缮:修补。甲、兵:指武器。
③具:备足。卒、乘:指战士。步兵曰卒,车兵曰乘。
④袭:行军不用钟鼓,今言偷袭。
⑤启:开启城门。
⑥期:袭郑的时间。
⑦车二百乘:杨伯峻曰:“春秋时多以车战,车一辆谓之一乘。杜预本《司马法》,谓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但《司马法》为战国时书,未必合于春秋制度。以《左传》考之,闵二年,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兵三千人以戍曹,是一车用甲士十人。僖二十八年,晋文公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一车徒兵亦十人。”
⑧京:此指京邑人。
⑨五月辛丑:五月二十三日。
【译文】
太叔修理城郭,储备粮草,补充武器装备,充实步兵车兵,准备袭击郑国都城,姜氏则打算作为内应打开城门。庄公听到太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了!”就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进攻京城。京城的人叛离太叔。太叔逃到鄢地,庄公又赶到鄢地进攻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又逃到共国。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①;如二君,故曰克②;称郑伯,讥失教也③;谓之郑志④。不言出奔,难之也⑤。
【注释】
①段不弟,故不言弟:指叔段不守弟道,所以《春秋》不称他为庄公之弟。不弟,不像兄弟,不守弟道。
②如二君,故曰克:指叔段与庄公的对立,如同两个国君。庄公取胜,所以说“克”。
③称郑伯,讥失教也:指兄于弟本有教诲之责,而庄公于叔段不加教诲,养成其恶,故书其爵以示讥。
④郑志:郑庄公的意志。这里指阴谋。此言郑庄公本意即养成叔段之罪而诛之,书法是探其本心而言。
⑤不言出奔,难之也:“出奔”是有罪之辞。叔段出奔共国,有罪,庄公有意养成叔段之罪,也有罪,若书“出奔”则是专罪叔段,故不说“出奔”。这是史官下笔为难之处。按,本段是说明《经》文何以这样记述,即所谓的“春秋笔法”。
【译文】
《春秋》说:“郑伯克段于鄢。”太叔所作所为不像兄弟,所以不说“弟”字;兄弟相争,好像两个国君打仗一样,所以用个“克”字;把庄公称为“郑伯”是讥刺他没有尽教诲之责;《春秋》这样记载就表明了庄公的本来的意思。不说“出奔”,是因为史官下笔有困难。
遂置姜氏于城颍①,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②。”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③,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④。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⑤,请以遗之⑥。”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⑦!”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⑧?”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⑨?若阙地及泉⑩,隧而相见⑪,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⑫:“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⑬!”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⑭!”遂为母子如初。
【注释】
①城颍(yǐnɡ):地名。在今河南临颍。
②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这两句犹言不死不相见。黄泉,地下之泉。
③颍考叔:郑大夫。颍,颍谷,地名。在今河南登封。封人:管理、镇守边疆的地方官。
④食舍肉:颍考叔吃肉时留下肉不吃。舍,置,谓食肉时将肉另置一边。
⑤羹(ɡēnɡ):肉汁,此指上文所舍之肉,盖熟肉必有汁,故有汁的肉也可称羹。
⑥遗(wèi):赠送。
⑦繄(yì):发声词,无义,可译为“唉”等语气词。
⑧敢问何谓也:敢,谦辞。何谓,为什么这么说。按,上文既言颍考叔“闻之,有献于公”,此又问何谓,是明知故问。
⑨患:忧虑。
⑩阙:通“掘”。
⑪隧:动词,挖成地道。
⑫赋:赋诗。
⑬融融:和乐相得的样子。
⑭洩洩(yì):和好欢乐的样子。“洩”本作“泄”,今作“洩”者,盖仍《唐石经》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
【译文】
郑庄公就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地方,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不久以后又后悔起来。当时颍考叔在颍谷做边疆护卫长官,听到这件事,就献给庄公一些东西。庄公赏赐他食物,在吃的时候,他把肉留下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有母亲,我孝敬她的食物她都已尝过了,就是没有尝过您的肉汤,请让我带给她吃。”庄公说:“你有母亲可送,唉!我却没有!”颍考叔说:“请问这是什么意思?”庄公就对他说明了原因,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颍考叔回答说:“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如果挖地见到了泉水,开一条隧道在里面相见,谁又会说不对呢?”郑庄公听了颍考叔的意见。庄公进了隧道,赋诗说:“在大隧中相见,多么快乐啊!”姜氏走出隧道,赋诗说:“走出大隧外,多么舒畅啊。”于是母子关系恢复,和从前一样。
君子曰①:“颍考叔,纯孝也②,爱其母,施及庄公③。《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④。’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①君子曰:“君子曰”云云,《国语》、《国策》及先秦诸子多有之,或为作者自己之议论,或为作者取他人之言论。
②纯孝:纯一专精之孝。
③施(yì):延及,扩展到。
④孝子不匮(kuì),永锡尔类:见《诗经·大雅·既醉》。匮,竭尽。锡,赐予。类,同类的人。
【译文】
君子说:“颍考叔可算是真正的孝子,爱他的母亲,扩大影响到庄公。《诗》说:‘孝子的孝心没有穷尽,永远可以影响到你的同类。’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吧!”
1.5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缓①,且子氏未薨②,故名③。天子七月而葬④,同轨毕至⑤;诸侯五月,同盟至⑥;大夫三月,同位至⑦;士逾月⑧,外姻至⑨。赠死不及尸⑩,吊生不及哀⑪,豫凶事⑫,非礼也。
【注释】
①缓:迟。春秋时,旧君死之第二年新君始称元年,此时已是隐公元年七月,则惠公死已逾年。此时始来馈赠助丧之物,太迟缓了。
②子氏:惠公夫人,桓公之母仲子。仲子此时犹在,未死而助其丧,尤不合理。
③故名:依《春秋》体例,天子之卿大夫不宜书名,而此书“宰咺”,咺是其名,则是因天王之行事不合理故书之。
④七月:从死之月数到葬之月,一共七个月。下文“五月”、“三月”同。
⑤同轨:指诸侯。
⑥同盟至:同盟诸侯派使者参加。
⑦同位至:官位相同者参加。
⑧逾月:经二月。
⑨外姻,有婚姻关系的亲戚。按,以上解释当时的丧礼制度。
⑩尸:未葬前的尸体。
⑪哀:指人死后主人所行的哀礼。包括自始死及殡(将葬停棺)、自启(将葬举棺)及反哭(古礼,葬后返庙而哭)。也指这一段时间。
⑫豫凶事:豫,事先致礼。此指仲子未死,而赠以助丧之车马,是豫赠以凶事之物也。隐二年十二月乙卯,仲子薨,或此时已病重,周室闻之,故于赗惠公之便,而兼赗之。
【译文】
秋七月,周平王派遣宰咺来赠送鲁惠公和仲子的丧仪。惠公已经下葬,这是迟了,而仲子还没有死,所以《春秋》直接写了宰咺的名字。天子死后历七个月下葬,诸侯全部参加葬礼;诸侯历五个月下葬,同盟的诸侯参加葬礼;大夫历三个月下葬,官位相同的参加葬礼;士一个月以后下葬,亲戚参加葬礼。向死者赠送东西没有赶上下葬,向生者吊丧没有赶上举哀的时间,人没有死而预先赠送有关丧事的东西,这都不合于礼。
1.6 八月,纪人伐夷①。夷不告,故不书②。
【注释】
①纪:诸侯国名,姜姓,故城在今山东寿光南。古器铭作“己”。近年寿光、莱阳、烟台等地皆有纪国青铜器出土,似纪国辖地甚广。夷:诸侯国名,妘姓,故城在今山东即墨西壮武故城。
②夷不告,故不书:指纪国人讨伐夷国,夷国没来报告,所以《春秋》不加记载。
【译文】
八月,纪国人讨伐夷国。夷国没有前来报告鲁国,所以《春秋》不加记载。
1.7 有蜚①。不为灾,亦不书②。
【注释】
①蜚(fěi):即蜚盘虫,一种小飞虫,发恶臭,生于草中,会吃稻花。
②亦不书:以上两章皆无《经》有《传》,《传》并释鲁史何以“不书”。下同。
【译文】
发现蜚盘虫。没有造成灾害,《春秋》也不加记载。
1.8 惠公之季年①,败宋师于黄②。公立而求成焉③。九月,及宋人盟于宿④,始通也⑤。
【注释】
①季年:晚年,末年。
②黄:地名,宋国之邑,在今河南民权东。
③成:讲和,媾和。
④及:与。
⑤通:通好。
【译文】
鲁惠公的晚年,在黄地打败了宋国。鲁隐公即位,要求和宋人讲和。九月,和宋人在宿地结盟,两国开始通好。
1.9 冬十月庚申①,改葬惠公。公弗临②,故不书。惠公之薨也,有宋师③,大子少④,葬故有阙⑤,是以改葬。
【注释】
①庚申:十四日。
②公弗临(lìn):临,到场哭吊亡者。隐公是摄位,不敢以丧主自居,故弗临。
③有宋师:即上文“败宋师于黄”之事。
④太子:指桓公。
⑤阙:不完备。
【译文】
冬十月十四日,改葬鲁惠公。隐公不敢以丧主的身份到场哭吊,所以《春秋》不加记载。惠公死的时候,正好遇上和宋国打仗,太子又年幼,葬礼不完备,所以改葬。
1.10 卫侯来会葬①,不见公,亦不书。
【注释】
①卫侯:指卫桓公。卫,国名,姬姓,文王之子康叔之后,此时建都朝歌,即今河南淇县。
【译文】
卫桓公来鲁国参加葬礼,没有见到隐公,《春秋》也不加记载。
1.11 郑共叔之乱①,公孙滑出奔卫②。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③。请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④。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⑤。不书,非公命也。
【注释】
①共叔:即共叔段。
②公孙滑:共叔段之子。
③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郑人能指挥周王之师及虢师,是因为当时郑庄公为周王卿士,西虢公又与郑庄公同仕于周王朝。以,率领。王师,周王的军队。虢师,西虢军队。虢,指西虢国,在今河南陕县。
④邾子:指邾子克。公子豫:鲁大夫。
⑤翼:邾地名,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译文】
郑国共叔段叛乱,段的儿子公孙滑逃到卫国。卫国人替他进攻郑国,占领了廪延。郑国人率领周天子的军队、虢国的军队进攻卫国南部边境,同时又请求邾国出兵。邾子派人私下和公子豫商量,公子豫请求出兵援救,隐公不允许,公子豫就自己去了,和邾国、郑国在翼地会盟。《春秋》不加记载,因为不是出于隐公的命令。
1.12 新作南门①。不书,亦非公命也。
【注释】
①作:建造。
【译文】
新建南门,《春秋》不加记载,也由于不是出于隐公的命令。
1.13 十二月,祭伯来,非王命也。
【译文】
十二月,祭伯来,并不是奉了周王的命令。
1.14 众父卒。公不与小敛①,故不书日。
【注释】
①公不与(yù)小敛(liǎn):杨伯峻曰:“襄公五年《传》云‘季文子卒,大夫入敛,公在位’,是卿大夫之丧,入敛公临之证。”与,参加。小敛,给死者穿衣。敛,通“殓”。
【译文】
众父去世。隐公没有参加小敛,所以《春秋》不记载死亡的日子。
二年 #
【经】
2.1 二年春①,公会戎于潜②。
2.2 夏五月,莒人入向③。
2.3 无骇帅师入极④。
2.4 秋八月庚辰⑤,公及戎盟于唐⑥。
2.5 九月,纪裂来逆女⑦。
2.6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⑧。
2.7 纪子帛、莒子盟于密⑨。
2.8 十有二月乙卯⑩,夫人子氏薨⑪。
2.9 郑人伐卫⑫。
【注释】
①二年:鲁隐公二年当周平王五十年,前721。
②会:会见。戎:古代中原各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春秋时,华、戎犹杂处。潜:鲁地名,在今山东济宁西南。
③莒(jǔ):诸侯国名,己姓,时都今山东胶州,后迁莒县。入:以兵侵入他国。向:诸侯国名,姜姓,在今山东莒县南。
④无骇:鲁国司空,公子展之孙,展禽(柳下惠)之父。极:鲁之附属国,在今山东金乡南。按,极以后不再出现,可能自此后遂为鲁所有。
⑤庚辰:按今历法推算,八月无庚辰日,此记日当有误。
⑥唐:鲁地名,在今山东鱼台。
⑦纪裂(xū)来逆女:纪君娶鲁惠公女,裂
为之来迎亲。纪裂
,纪国大夫。逆,迎接。
⑧伯姬:鲁惠公长女。
⑨纪子帛:纪裂的字。密:莒地名,在今山东昌邑密乡。
⑩乙卯:十五日。
⑪子氏:桓公之母仲子。薨:诸侯或诸侯的夫人、母夫人死都可以叫薨。杨伯峻曰:“《春秋》记鲁公或鲁夫人之死,除隐三年‘君氏卒’及哀十二年‘孟子卒’等特殊情况外,皆用‘薨’字;记其他诸侯之死,则用‘卒’字。”
⑫伐:凡行军时有钟鼓,堂堂正正地攻打别国叫伐。
【译文】
鲁隐公二年春,隐公在潜地会见戎人。
夏五月,莒国人攻入向国。
无骇领兵攻入极国。
秋八月庚辰日,隐公和戎人在唐地会盟。
九月,纪裂来我国迎亲。
冬十月,伯姬出嫁去纪国。
纪子帛、莒子在密地结盟。
十二月十五日,夫人仲子去世。
郑国人讨伐卫国。
【传】
2.1 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①。戎请盟,公辞②。
【注释】
①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戎人与鲁惠公本有友好关系,今隐公会见戎人,是重修过去的友好关系。
②辞:不同意。
【译文】
鲁隐公二年春,隐公在潜地与戎人会见,再一次加强惠公时期的友好关系。戎人请求结盟,隐公婉言拒绝了。
2.2 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①。夏,莒人入向②,以姜氏还③。
【注释】
①向姜:向国国君之女。
②莒人入向:莒国军队攻入向国国都。入,率军深入其国都。
③还:带回。
【译文】
莒子在向国娶了妻子,向姜在莒国不安心而回到向国。夏,莒子领兵进入向国,带着向姜回国。
2.3 司空无骇入极,费庈父胜之①。
【注释】
①司空无骇入极,费庈父(qín fǔ)胜之:司空无骇率师侵入极国后,即行退走,而费庈父乘机灭了极国。据《读史方舆纪要》,废鱼台县西南有费亭,费与极均在今金乡南而稍东。郎与极亦在废鱼台县附近。无骇入极,费庈父因城郎而灭极。司空,官名,掌管工程。费庈父,即元年《传》文“费伯帅师城郎”中的费伯。胜之,灭之。
【译文】
司空无骇带兵进入极国,派费庈父灭亡了极国。
2.4 戎请盟。秋,盟于唐,复修戎好也。
【译文】
戎人请求结盟。秋季,在唐地结盟,这是为了再次加强和戎人的友好关系。
2.5 九月,纪裂来逆女,卿为君逆也①。
【注释】
①卿为君逆:春秋时代,诸侯娶妇,必派本国之卿出境迎接。此处特点明纪裂是为纪君迎女,而不是为自己。
【译文】
九月,纪裂来迎接隐公的女儿,这是纪卿为了国君而来迎娶。
2.6 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鲁故也①。
【注释】
①鲁故:鲁国和莒国之间不和睦。
【译文】
冬,纪子帛和莒子在密地结盟,这是为了调解鲁国和莒国间的不和睦。
2.7 郑人伐卫,讨公孙滑之乱也①。
【注释】
①郑人伐卫,讨公孙滑之乱也:上年卫人为公孙滑伐郑,所以郑国伐卫,以讨伐公孙滑。
【译文】
郑国人进攻卫国,讨伐公孙滑的叛乱。
三年 #
【经】
3.1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①。
3.2 三月庚戌,天王崩②。
3.3 夏四月辛卯,君氏卒③。
3.4 秋,武氏子来求赙④。
3.5 八月庚辰,宋公和卒⑤。
3.6 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⑥。
3.7 癸未,葬宋穆公⑦。
【注释】
①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此为前720年2月22日之日全食,是全世界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隐公三年,当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己巳,初一。日食必在初一。
②三月庚戌,天王崩:庚戌,十二日。天王,此指周平王。崩,天子死叫崩。
③夏四月辛卯,君氏卒:辛卯,二十四日。君氏,隐公之母声子。
④武氏子来求赙(fù):周平王死,周室使人来求助丧财物。按,对此古人有讥鲁不供奉王丧、讥周求赙非礼,以及周、鲁交讥三种意见。杨伯峻曰:“考《周礼·宰夫》郑玄《注》云:‘凡丧,始死,吊而含禭(送死者口中所含之珠玉及所着衣),葬而赗赠,其间加恩厚则有赙焉,《春秋》讥武氏子求赙。’推郑玄之意,则以为含禭赗赠是正礼,鲁已行之。赙以大量财币是加礼,鲁未如此,故使人求之,非礼。郑说可采。”武氏子,周大夫之子。赙,助丧用的金帛财物。
⑤八月庚辰,宋公和卒:庚辰,十五日。宋公和,指宋穆公,名和,武公司空之子,宣公力之弟,在位九年。卒,死。凡人死皆可谓卒。又《礼记·曲礼下》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春秋》之例,鲁君死书“薨”,其他诸侯死书“卒”,似为内(本国)外(他国)之别。
⑥齐侯:此指齐僖公。齐,国名,姜姓,姜太公之后,侯爵,建都于营丘,在今山东临淄。郑伯:郑庄公。石门:齐地名,在今山东长清。
⑦癸未:十二月二十日。
【译文】
鲁隐公三年春周历二月己巳日,发生日食。
三月十二日,周平王去世。
夏四月二十四日,隐公母声子去世。
秋,周大夫武氏之子来求取助丧的财物。
八月十五日,宋穆公和去世。
冬十二月,齐僖公、郑庄公在石门结盟。
十二月二十日,安葬宋穆公。
【传】
3.1 三年春,王三月壬戌①,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②。
【注释】
①壬戌:二十四日。
②赴以庚戌,故书之:周平王是壬戌日死的,而讣告上说是庚戌日,《春秋》就记为庚戌日。杜预注云因天子葬期有一定期限,想让诸侯早日临丧,所以提前十二日,说是庚戌日死。杨伯峻非之,曰:“恐是臆测之辞。襄二十八年《经》云:‘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传》云:‘癸巳,天王崩,未来赴,亦未书,礼也。王人来告丧,问崩日,以甲寅告,故书之,以征过也。’与此可以互相发明。”赴,同“讣”,告丧。
【译文】
鲁隐公三年春周历的三月二十四日,周平王逝世。讣告上写的是十二日,所以《春秋》也记载死日为十二日。
3.2 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不言葬①,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②。
【注释】
①“不赴于诸侯”六句:声子虽是隐公之母,但非惠公之正夫人;隐公虽当时为鲁国之君,却自谓代桓公摄位,故去年十二月,桓公之母仲子死,以夫人之礼葬之,《春秋》亦书云“夫人子氏薨”,此时声子死则不按夫人之礼治丧。杨伯峻曰:“所谓以夫人之礼治丧者,当其初死,讣告于同盟诸侯,一也;既葬返哭于祖庙,虞于殡(虞为葬后迎死者之魂,祭而安乐之之礼)——此从沈钦韩说——二也;卒哭(虞后三月,卒无时之哭——意谓以后哭死者有时),以死者之主祔(以后死者祔于祖庙曰祔)于祖姑,三也。若三礼皆备,则书曰‘夫人某氏薨’,又书曰‘葬我小君某氏’。声子之死,既未向同盟诸侯讣告;葬后,隐公又未反哭于寝(祖庙);卒哭后,亦未祔于祖姑,三者皆不具备,则是不以夫人看待声子,故《经》书其死用‘卒’字,而不用‘薨’字;只云‘某氏’,而不云‘夫人某氏’;又不书其葬。”赴于诸侯,讣告于同盟诸侯。反哭于寝,死者既葬后,亲属回到祖庙哭吊。寝,祖庙。祔(fù),以新亡者神主(牌位)附祭于宗庙。姑,婆婆,此指婆婆的神主。
②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声子姓子,依一般宫人死时记载惯例,宜曰“子氏卒”。但隐公时为鲁君,声子是其生母,如此对待声子,或者有伤隐公之心。当时习惯有“君夫人氏”之称,此故省“夫人”两字,称之为“君氏”。公,指隐公。
【译文】
夏,君氏去世,君氏就是声子。没有发讣告给诸侯,安葬后没有回到祖庙哭祭,没有把神主放在婆婆神主的旁边,所以《春秋》不称“薨”。又由于没有称她为“夫人”,所以不记载下葬的情况,也没有记载她的姓氏,只是因为她是隐公的生母的缘故,所以才称她为“君氏”。
3.3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①。王贰于虢②,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③。王子狐为质于郑④,郑公子忽为质于周⑤。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⑥。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⑦。秋,又取成周之禾⑧。周、郑交恶⑨。
【注释】
①卿士:执政大臣。
②贰于虢:不专任郑伯,又同时将一些政事交给虢公处理。虢,西虢公。
③质:作抵押的人或物。此指人质。
④王子狐:周平王之子,后即位为周桓王。
⑤公子忽:郑庄公太子,后即位为郑昭公。
⑥王崩,周人将畀(bì)虢公政:此句指周平王一死,周人准备将执政权交给虢公。畀,给予。
⑦祭足:郑大夫祭仲。温:周王畿内的小国,在今河南温县南。
⑧成周:周的东都,遗址在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禾:稷类谷物。
⑨周、郑交恶:指郑国用武力强取了王室温地的麦子和成周的谷子,以示对周王重用虢君的抗议。这样一来,周王室和郑国结下了怨仇。
【译文】
郑武公、郑庄公先后担任周平王的卿士。平王暗中又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埋怨周平王,平王说:“没有这回事。”所以周、郑交换人质。周王子狐在郑国作为人质,郑国的公子忽在宗周作为人质。平王死后,周王室的人想把政权交给虢公。四月,郑国的祭足带兵割取了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取了成周的谷子。宗周和郑国彼此怨恨。
君子曰:“信不由中①,质无益也。明恕而行②,要之以礼③,虽无有质,谁能间之④?苟有明信⑤,涧、谿、沼、沚之毛⑥,、蘩、蕰藻之菜⑦,筐、筥、锜、釜之器⑧,潢、污、行潦之水⑨,可荐于鬼神⑩,可羞于王公⑪,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繁》、《采
》⑫,《雅》有《行苇》、《泂酌》⑬,昭忠信也⑭。”
【注释】
①信不由中:诺言不发自内心。信,指人的言语。中,同“衷”。
②明恕:即对于自己是发自诚心,对于别人则能谅解。
③要(yāo):约束。
④间(jiàn):离间。
⑤苟:假如。明信:明显的诚信。
⑥涧、谿:山沟。沼、沚(zhǐ):池塘。毛:凡地上所生植物都叫毛,此指野草。
⑦(pín):浅水中所长的植物。蘩(fán):白蒿,草本植物。蕰(wēn):一种水草。
⑧筐、筥(jǔ):均为竹木编的盛器,方的为筐,圆的为筥。锜(qí)、釜(fǔ):均为烹饪用的器具,有脚的叫锜、无脚的叫釜。
⑨潢(huánɡ)污:此指不流动的死水。潢,积水池。污,池塘。行潦(hánɡ lǎo):道路上的流水。
⑩荐(jiàn):进献。
⑪羞(xiū):进献食品。
⑫《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采繁》、《采》:《诗经·国风·召南》中的两篇,均写妇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
⑬《雅》:指《诗经》中的《大雅》。《行苇》、《泂酌(jiǒnɡ zhuó)》:《诗经·大雅》中的两篇,内容均有关宴享。
⑭昭:显示,表明。
【译文】
君子说:“诚意不发自内心,即使交换人质也没有益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来办事,又用礼仪加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假如确有诚意,即使是山沟、池塘里生长的野草,、蘩、蕰藻这一类的野菜,筐、筥一般的竹器和锜、釜一类的器皿,大小池塘的积水乃至道路上的流水,都可以献给鬼神,进给王公,何况君子建立两国的信约,按照礼仪办事,又哪里还用得着人质?《国风》有《采繁》、《采
》,《大雅》有《行苇》、《泂酌》这些诗篇,就是为了表明忠信。”
3.4 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
【译文】
武氏的儿子来鲁国求取办丧事的财物,这是由于周平王还没有举行葬礼。
3.5 宋穆公疾,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①,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②,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之灵③,得保首领以没④,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之⑤,以主社稷⑥,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对曰:“群臣愿奉冯也⑦。”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⑧,是废先君之举也⑨,岂曰能贤⑩?光昭先君之令德⑪,可不务乎⑫?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⑬!”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
【注释】
①大司马:宋国官名,掌邦政。孔父:名嘉,又称孔父嘉,正考父之子,孔子的祖先。属:嘱咐。殇(shānɡ)公:宋宣公之子与夷,宋穆公的侄子。
②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指当年宋宣公废弃太子与夷而立弟弟穆公。先君,指宋宣公。舍,舍弃,废弃。寡人,诸侯谦称,喻寡德之人。
③以大夫之灵:意即托大夫之福,仗大夫之力。灵,威灵。
④保首领以没:当时俗语,指善终。
⑤子:您,此是对孔父的尊称。奉:事奉,奉戴。
⑥主社稷:执政。土神叫社,谷神叫稷,社稷指代国家。
⑦冯:穆公之子,后为庄公。
⑧德:穆公以让国为德。让:让国。
⑨举:选拔。
⑩能贤:能够称为贤者。
⑪光昭:发扬光大。令德:美德。
⑫务:努力从事。
⑬吾子:表尊敬的代词,您或你们。
【译文】
宋穆公病重了,召见大司马孔父把殇公嘱托给他,说:“先君废弃了他的儿子与夷而立我为国君,我不敢忘记。如果托大夫的福,我能得善终,先君如果问起与夷,将用什么话回答呢?请您事奉与夷来主持国家事务,我虽死也没什么后悔的了。”孔父回答说:“群臣愿意事奉您的儿子冯啊!”穆公说:“不行。先君认为我有德行,才让我主持国家事务。如果丢掉道德而不让位,这就是废弃了先君的提拔,哪里还能说有什么德行?发扬先君的美德,难道能不努力从事吗?您不要废弃先君的功业!”于是命令公子冯到郑国去住。八月十五日,宋穆公去世,殇公即位。
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①。立穆公,其子飨之②,命以义夫③。《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④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①知人:能了解人。
②飨(xiǎnɡ):通“享”,享有。宋宣公立穆公,穆公卒,仍立宣公子为君,所以说“其子飨之”。
③命:宣公的遗命。
④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见《诗经·商颂·玄鸟》,意谓殷王受天命皆合道义,因此承受天赐百福。殷商王位多兄终弟及,宋国为殷商后裔,宋宣公也不传位儿子而传弟,所以作者引《商颂》赞扬他。
【译文】
君子说:“宋宣公可以说是能了解人了。立了弟弟穆公,他的儿子却仍然享受了君位,这是因为他的遗命出于道义。《诗经·商颂》说:‘殷王传授天命都合于道义,所以承受了各种福禄。’就是这种情况。”
3.6 冬,齐、郑盟于石门,寻卢之盟也①。庚戌②,郑伯之车偾于济③。
【注释】
①寻卢之盟:寻盟,当时俗语,重修旧好。寻,温。卢,地名,在今山东长清。卢之盟发生在春秋之前。
②庚戌:十二月无庚戌日,当是记日有误。
③偾(fèn):翻车。济:济水,在山东齐河。
【译文】
冬,齐国和郑国在石门会盟,这是为了重温在卢地结盟的友好关系。庚戌日,郑伯在济水翻了车。
3.7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①,曰庄姜②。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③。又娶于陈④,曰厉妫⑤,生孝伯⑥,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⑦,庄姜以为己子。
【注释】
①卫庄公:名扬,卫武公之子,在位二十三年。东宫:太子所居之地,后常称太子为东宫。得臣:齐庄公的太子,未即位便已死去。
②庄姜:卫庄公的妻子,是齐庄公嫡女,齐僖公姊妹。庄是丈夫谥号,姜是娘家的姓。
③所为:为之。赋:作诗。《硕人》:《诗经·国风·卫风》中的一篇,赞美庄姜之美。硕人,美人。硕,大。古人以硕大颀长为美。
④陈:诸侯国名,妫(ɡuī)姓,虞舜之后,都于宛丘,在今河南淮阳。
⑤厉妫:人名,其中厉为谥号,妫为姓。
⑥孝伯:卫庄公与厉妫之子,早死。
⑦娣(dì):妹妹。古代诸侯嫁女,要以侄娣陪嫁,所以自嫡室以下诸妾都叫“娣”。戴妫:人名,厉妫之妹,谥号戴。桓公:卫庄公之子,名完。
【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东宫得臣的妹妹,称为庄姜。庄姜漂亮却没有生孩子,卫国人因此为她创作了《硕人》这首诗。卫庄公又在陈国娶了一个妻子,称为厉妫,生了孝伯,很早就死了。跟厉妫陪嫁来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公,庄姜就把他作为自己的儿子。
公子州吁①,嬖人之子也②,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③:“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④,弗纳于邪。骄、奢、淫、泆⑤,所自邪也⑥。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⑦。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⑧。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⑨。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⑩。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⑪。君人者将祸是务去⑫,而速之,无乃不可乎⑬?”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⑭,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⑮。
【注释】
①公子州吁(xū):卫庄公之子。
②嬖(bì)人:指爱妾。嬖,宠幸。
③石碏(què):卫大夫。
④义方:正确的礼仪规矩。
⑤泆(yì):放荡恣肆。
⑥所自邪:邪恶由此而来。
⑦阶:阶梯。指以宠爱为阶梯作乱。
⑧“夫宠而不骄”四句:受宠爱则骄傲,地位下降则怨恨,怨恨则思作乱而不能自安自重,一般人常如此。石碏认为州吁也是如此。能降,安于地位下降。憾,恨。眕(zhěn),镇定自重的样子。鲜(xiǎn),少。
⑨“且夫贱妨贵”七句:州吁与桓公完相比,从地位说,州吁庶出为贱,完夫人嫡子为贵;以年龄说,州吁年少,完年长;以亲疏说,州吁疏远,完亲近;以历史关系说,州吁是新进之人,完是耆旧之人;以情势说,州吁小,完大;以道义说,州吁淫邪,完忠义。所以如果立州吁,是犯了“六逆”。妨,妨害。陵,凌驾。间,离间。加,侵凌。破,破坏。逆,悖理的行为。
⑩“君义”七句:国君行事得宜,臣下坚决服从,父亲慈爱儿女,儿女孝敬父母,兄长爱护弟妹,弟妹尊敬兄长,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六顺。顺,顺理之事。
⑪速祸:加速祸患的到来。
⑫君人:为人之君。将祸是务去:即“将务去祸”,一定要把祸患去掉。
⑬无乃:恐怕,只怕。
⑭游:交游,往来密切。
⑮老:告老隐退。按,此本与下年《传》“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为一段,被后人割裂。
【译文】
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喜好武事,庄公不加禁止,庄姜则讨厌州吁。大夫石碏劝庄公说:“我听说疼爱孩子应当用正道去教导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淫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原因。这四种恶习的产生,是给他的宠爱和俸禄过了头。如果想立州吁为太子,就确定下来;如果定不下来,就会酿成祸乱。受宠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下位,地位下降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克制的人,是很少的。况且低贱妨害高贵,年轻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人离间旧人,弱小压迫强大,淫乱破坏道义,这是六件背离道理的事。国君仁义,臣下恭行,为父慈爱,为子孝顺,为兄爱护,为弟恭敬,这是六件顺理的事。背离顺理的事而效法违理的事,这就是很快会招致祸害的原因。作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来,这大概是不行的吧?”卫庄公不听劝告。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但未能如愿。到卫桓公即位做了国君,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四年 #
【经】
4.1 四年春王二月①,莒人伐杞②,取牟娄③。
4.2 戊申④,卫州吁弑其君完⑤。
4.3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⑥。
4.4 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⑦。
4.5 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⑧。
4.6 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⑨。
4.7 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⑩。
【注释】
①四年:鲁隐公四年当周桓王元年,前719。
②杞(qǐ):诸侯国名,姒姓。《史记》言武王克殷后,求禹后东楼公封于杞。本在河南杞县一带,后东迁到今山东安丘。
③牟(móu)娄:地名,在今山东诸城。
④戊申:三月十六日。二月无戊申。
⑤卫州吁弑(shì)其君完: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完自立为国君。《春秋》记载弑君从此开始。弑,古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为弑。完,指卫桓公,名完,卫庄公之子。
⑥公及宋公遇于清:鲁隐公和宋殇公在清地草草相见。公,指鲁隐公。宋公,指宋殇公。遇,非正式会见。清,卫邑,在今山东东阿南。
⑦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此次伐郑,宋、陈两国是国君亲自领兵,蔡、卫是大夫领兵,所以称为“蔡人”、“卫人”。陈侯,指陈桓公。蔡,国名,周武王之弟蔡叔度之后。此时建都上蔡,即今河南上蔡。《春秋传说汇纂》云:“此诸侯会伐之始,亦东诸侯分党之始。”
⑧翚(huī)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春秋传说汇纂》曰:“此大夫会伐之始。”翚,鲁大夫公子翚,字羽父。
⑨濮(pú):陈国地名,在今安徽芡河上游。
⑩晋:指公子晋,此年被卫国人立为国君,号卫宣公。
【译文】
鲁隐公四年春周历二月,莒国人攻打杞国,占领牟娄。
三月十六日,卫国的州吁杀死了他的君主完。
夏,鲁隐公和宋殇公在清地草草相见。
宋殇公、陈桓公、蔡国人、卫国人攻打郑国。
秋,公子翚领兵会合宋殇公、陈桓公、蔡国人、卫国人攻打郑国。
九月,卫国人在濮地杀死州吁。
冬十二月,卫国人立公子晋为国君。
【传】
4.1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①。
【注释】
①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此句本是紧接上年末《传》文。
【译文】
鲁隐公四年春,卫国的州吁杀死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国君。
4.2 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①。未及期②,卫人来告乱。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注释】
①宿之盟:在鲁隐公元年。
②期(qī):约定之日。
【译文】
隐公与宋殇公会面,打算重温在宿地盟会所建立的友好。还没有到约定之日,卫国人来报告说发生了叛乱。夏,隐公和宋殇公在清地非正式会见。
4.3 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①,郑人欲纳之②。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③,而求宠于诸侯④,以和其民⑤。使告于宋曰⑥:“君若伐郑以除君害⑦,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⑧,则卫国之愿也⑨。”宋人许之。于是陈、蔡方睦于卫⑩,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⑪,五日而还。
【注释】
①公子冯出奔郑:公子冯,宋穆公之子,早年在郑国当人质。宋穆公传位于殇公,让他到郑国去,他即奔郑。
②纳之:即郑国打算送公子冯回国为君。
③修先君之怨于郑:郑、卫两国前代常有战争,隐公二年郑因公孙滑之乱又伐卫。修怨,指报复怨仇。先君之怨,指前代君主结下的怨仇。先君,当包括庄公、桓公以上诸君。
④求宠:讨好。
⑤和其民:使君民关系和谐,即安定百姓。
⑥使:派使者。
⑦君害:指宋公子冯,他对宋殇公的君位是个威胁。
⑧敝邑:谦词,卫国自称。赋:泛指战争所需的人力物力。
⑨卫国之愿:委婉的外交辞令。
⑩于是:这时。方:正,刚刚。睦:友好。
⑪东门:指郑国都城东门。按,以上记叙宋、卫、陈、蔡四国伐郑的原因及经过。
【译文】
当宋殇公即位的时候,公子冯逃到了郑国,郑国人想送他回国。等到州吁立为国君,准备向郑国报复前代国君结下的怨恨,以此对诸侯讨好,安定国内百姓。他派使者告诉宋国说:“国君如果攻打郑国,以除去国君的祸害,以国君为主帅,敝邑出兵出物,和陈、蔡两国一起作为属军,这就是卫国的愿望。”宋国答应了。这时候陈国、蔡国正和卫国友好,所以宋殇公、陈桓公、蔡国人、卫国人联合攻打郑国,包围了郑国国都的东门,五天以后才回去。
公问于众仲曰①:“卫州吁其成乎②?”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③。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④。夫州吁,阻兵而安忍⑤。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⑥。夫兵⑦,犹火也;弗戢⑧,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⑨,于是乎不务令德⑩,而欲以乱成⑪,必不免矣⑫。”
【注释】
①众仲:鲁国大夫。
②其成乎:能成功吗?指能否坐稳君位。
③乱:此指用兵伐郑。
④棼(fén):纷乱。
⑤阻兵:凭借兵力。安忍:安于残忍。
⑥济:成功。
⑦兵:此指战争。
⑧戢(jí):止息。
⑨虐用:暴虐地使用。
⑩不务令德:不致力于建立美德。
⑪以乱成:通过出兵乱行来达到成功。
⑫免:免祸。
【译文】
鲁隐公向众仲询问说:“卫国的州吁能成功吗?”众仲回答说:“我只听说用德行安定百姓,没有听说用祸乱的。用祸乱,如同要理出乱丝的头绪反而弄得更加纷乱。州吁这个人,仗恃武力而安于残忍。仗恃武力就没有民众,安于残忍就没有亲附的人。民众背叛,亲近离开,难以成功。战争,就像火一样,不去制止,将会焚烧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暴虐地使用百姓,不致力于建立美德,反而想通过祸乱来取得成功,就一定不能免于祸患了。”
4.4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①,公辞之②。羽父请以师会之③,公弗许,固请而行④。故书曰“翚帅师”⑤,疾之也⑥。诸侯之师败郑徒兵⑦,取其禾而还。
【注释】
①宋公使来乞师:杨伯峻曰:“考之《春秋经》,他国来鲁乞师,除晋国外,皆不书,故此宋来乞师,不见于《春秋》。”乞师,请求出兵。
②辞之:拒绝出兵。
③羽父:公子翚之字。会之:出兵与诸侯之师会合。
④固请:坚决请求。
⑤故书曰“翚帅师”:指隐公拒绝出兵,而羽父擅自出兵,所以《春秋》记作“翚帅师”,以贬斥他的专横。
⑥疾:憎恶。
⑦徒兵:在车下作战的步卒。
【译文】
秋,诸侯再次进攻郑国。宋殇公派人前来请求出兵相救,隐公拒绝了。羽父请求出兵相会合,隐公不同意,羽父坚决请求以后前去。所以《春秋》记载说:“翚帅师”,这是表示憎恶他不听命令。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取了那里的谷子才回来。
4.5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①。石子曰:“王觐为可②。”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③,必可得也④。”厚从州吁如陈⑤。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⑥,老夫耄矣⑦,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⑧。”陈人执之⑨,而请莅于卫⑩。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⑪,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⑫。
【注释】
①厚:石厚,州吁党羽。定君:安定君位。石子:石厚之父石碏。
②王觐(jìn)为可:意谓如能朝觐周天子,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就能取得合法地位。王觐,即觐王。觐,诸侯朝见天子叫觐。
③朝陈使请:指朝见陈桓公让他请命于周天子。
④必可得:一定能得到朝觐周天子的机会。
⑤从:跟随。如:前往。
⑥褊(biǎn)小:狭小。
⑦老夫:据《曲礼》,大夫七十岁以上自称老夫。耄(mào):八九十岁叫髦,此指昏乱,石碏自谦之词。
⑧即图之:就此机会擒拿他们。
⑨执:逮捕,捉住。
⑩请莅(lì)于卫:指请卫国来陈国处理此事。莅,来临。
⑪右宰:卫国官名,或因官名而为氏。丑:人名。
⑫宰:家臣之长叫宰。獳(nòu)羊肩:人名。
【译文】
州吁不能安定他的百姓,于是石厚向石碏询问安定君位的办法。石碏说:“朝觐周天子就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石厚说:“如何才能去朝觐呢?”石碏说:“陈桓公正受到天子的宠信。现在陈、卫两国正互相和睦,如果朝见陈公,让他代为请求,就一定可以成功。”于是石厚就跟随州吁到了陈国。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老头子年纪老迈,不能做什么事了。这两个人,确实杀死了我国君主,请您趁此机会除掉他们。”陈国人把这两人抓住,请卫国派人来陈国处理。九月,卫国人派右宰丑在陈国的濮地杀了州吁,石碏派他的家宰獳羊肩在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①。恶州吁而厚与焉②。‘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注释】
①纯臣:忠臣,毫无私心之臣。《晋语》云“事君不贰是谓臣”。
②恶州吁而厚与焉:指石碏憎恶州吁,而石厚为其帮凶,所以连石厚一同处置。与,连及。
【译文】
君子说:“石碏真是个忠臣。讨厌州吁,同时连儿子石厚一起处置。‘大义灭亲’,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吧!”
4.6 卫人逆公子晋于邢①。冬十二月,宣公即位②。书曰“卫人立晋”,众也③。
【注释】
①逆:迎接。邢(xínɡ):国名,姬姓,周公之后。金文常作“井侯”、“井伯”。今河北邢台襄国故城,即古邢国。
②宣公:指公子晋。
③众:多数人之意。
【译文】
卫国人到邢国迎接公子晋。冬十二月,卫宣公即位。《春秋》记载说“卫人立晋”,这是说出于大众的意志。
五年 #
【经】
5.1 五年春①,公矢鱼于棠②。
5.2 夏四月,葬卫桓公。
5.3 秋,卫师入郕③。
5.4 九月,考仲子之宫④。初献六羽⑤。
5.5 邾人、郑人伐宋。
5.6 螟⑥。
5.7 冬十有二月辛巳⑦,公子卒⑧。
5.8 宋人伐郑,围长葛⑨。
【注释】
①五年:鲁隐公五年当周桓公二年,前718。
②矢鱼:看渔人陈设渔具捕鱼,以此为乐。矢,陈设。棠,鲁地名,在今山东鱼台。
③郕(chénɡ):诸侯国名,姬姓,据《史记·管蔡世家》,初受封者成叔武为文王之子,武王与周公之弟。故城在今山东范县。1975年于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发现成伯孙父鬲,或疑郕本封于西周畿内,东迁后改封于山东。
④考:古时宗庙宫室或重要器物初成时举行的祭礼,也叫“落”或者“成”。仲子之宫:指仲子之庙。《春秋经》例,周公之庙称大庙,群公之庙不称庙而称宫。故此仲子之宫,即仲子之庙。仲子,鲁桓公之母。隐公本代桓公执政,实奉桓公为君,故为桓公尊异其母,为别立一庙。
⑤初献六羽:仲子神主入庙时所献上的六羽乐舞。六羽,即六佾。古代乐舞,以八人为一列,谓之一佾。舞时,文舞执野鸡羽而舞,故亦称羽。古礼制,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鲁公为诸侯,但据《礼记·祭统》与《明堂位》,成王、康王命鲁公世世祭祀周公,特用天子之礼乐,因而相沿用八佾。而今独于祭仲子时改用六佾,故云“初献六羽”,而他处仍用八佾。但杨伯峻曰:“此与考仲子之宫虽相关,而是两事。……考仲子之宫是为庙成而举行落成之祭,所祭为门、户、井、灶、中霤之神。考宫之礼不用乐舞,故知初献六羽与上句不相蒙。”
⑥螟(mínɡ):螟蛾的幼虫,会蛀食稻苗。螟害成灾,所以《春秋》加以记载。
⑦辛巳:二十九日。
⑧公子(kōu):臧(zānɡ)僖伯,字子臧,鲁孝公之子。
⑨长葛:郑地名,在今河南长葛东北。
【译文】
鲁隐公五年春,鲁隐公在棠地看渔人陈设渔具捕鱼。
夏四月,安葬卫桓公。
秋,卫国军队攻入郕国。
九月,仲子之庙举行落成典礼。初献六羽乐舞。
邾国人、郑国人攻打宋国。
有螟虫为害。
冬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子去世。
宋国人攻打郑国,包围长葛。
【传】
5.1 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①。臧僖伯谏曰②:“凡物不足以讲大事③,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④。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⑤,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⑥,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⑦,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⑧,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⑨,入而振旅⑩,归而饮至⑪,以数军实⑫。昭文章⑬,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⑭,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⑮,则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⑯,器用之资⑰,皂隶之事⑱,官司之守⑲,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⑳。”遂往,陈鱼而观之。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21)。
【注释】
①观鱼者:即矢鱼。
②臧僖伯:公子。孔《疏》云:“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乃以王父之字为氏。计僖伯之孙始得以臧为氏,今于僖伯之上已加‘臧’者,盖以僖伯是臧氏之祖,传家追言之也。”僖是其谥号。
③大事:春秋时国之大事专指祭祀和战争。
④举:举动,行动。
⑤讲事:演习大事。度(duó):端正。轨量:法度。
⑥章:表明。物采:物色彩饰,即装饰车服旌旗之器。
⑦亟行:屡行。
⑧春蒐(sōu)、夏苗、秋狝(xiǎn)、冬狩(shòu):四季打猎的名称,也指战斗演习。
⑨治兵:大演习。平常四时小演习,三年大演习。
⑩入而振旅:入国都整顿军队。一般演习是在郊外。
⑪饮至:国君外出归来,还告于宗庙,慰劳随从,叫做饮至。
⑫军实:俘获的战利品。
⑬昭文章:国君、大夫、士的车马、服饰、旌旗各有不同的花纹图案和色彩,要使它们文采鲜华。昭,表明。文章犹言文采,此指车服旌旗而言。
⑭俎(zǔ):古代祭器,用来装已杀死的牺牲。
⑮皮革:用以作箭袋甲胄。齿牙:象牙,用以造弓。骨:用以饰弓的两端。角:用以造弓弩。毛羽:用以装饰旌旗。
⑯山林川泽之实:不仅指材木、樵薪、芡、鱼蟹之属,实包括一切不登于俎、不登于器而产于山川者。实,指产品。
⑰资:材料。
⑱皂(zào)隶:古代贱役。
⑲守:职分。
⑳吾将略地焉:略地,巡行视察边境。棠为鲁、宋两国交界之地,故隐公以略地为名。
(21)远地:棠距曲阜较远。
【译文】
鲁隐公五年春季,鲁隐公准备到棠地观看捕鱼。臧僖伯劝阻说:“凡是一种东西不能用到讲习祭祀和兵戎的大事上,它的材料不能制作礼器和兵器,国君对它就不会采取行动。国君是要把百姓引入正轨、善于取材的人。所以演习大事以端正法度叫做‘轨’,选取材料以制作重要器物叫做‘物’。事情不合于‘轨’、‘物’,叫做乱政。乱政屡次执行,国家将由此败亡。所以春蒐、夏苗、秋狝、冬狩这四种举动,都是在农业空闲时讲习。每三年举行一次大演习,进入国都整顿军队,回来祭祖告宗庙,宴请臣下,犒赏随员,以计算俘获的东西。要车服文采鲜明,贵贱有别,辨别等级,少长有序,这是讲习威仪。鸟兽的肉不摆进宗庙的祭器里,它的皮革、牙齿、骨角、毛羽不用到礼器上,国君就不去射它,这是古代的规定。至于山林河泽的产品,一般器物的材料,这是下等人关注的事情,有关官吏的职责,不是国君所应涉及的。”隐公说:“我是打算视察边境呀!”于是隐公就动身前往棠邑,让捕鱼者摆出捕鱼场面来观看。臧僖伯推说有病,没有跟随前去。《春秋》记载“公矢鱼于棠”,这是由于隐公的行为不合于礼制,而且暗示棠地离国都较远。
5.2 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①,王使尹氏、武氏助之②。翼侯奔随③。
【注释】
①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杨伯峻曰:“晋国事始见于此,而《春秋经》不书,盖以晋五世有内乱,不及来告之故。”曲沃,晋国旧都,在今山西闻喜。庄伯,曲沃桓叔之子。翼,又称绛,晋都,在今山西翼城。《水经注》引郑氏《诗谱》云:“穆侯迁绛,孝侯继昭侯而立,改绛曰翼。武公子献公广其城,又命之曰绛,庄公二十六年‘士城绛以深其宫’是也。”
②王:指周桓王。尹氏、武氏:均为周世族大夫。
③翼侯:翼与绛是一地二名,故《史记·索隐》云:“翼本晋都,自孝侯以下,一号翼侯。”则翼侯即是晋侯。此翼侯是晋鄂侯,晋昭侯之子,晋孝侯之弟。随:晋地名,在今山西介休。
【译文】
曲沃庄伯带领郑军、邢军进攻晋都翼,周桓王派尹氏、武氏帮助他。晋鄂侯逃到随地。
5.3 夏,葬卫桓公。卫乱,是以缓①。
【注释】
①是以缓:《经》书“夏四月葬卫桓公”。卫桓公被杀于隐公四年三月,至此已一年有余,始能安葬。依隐公元年《传》及《礼记·礼器》《杂记下》,诸侯五月而葬,此因卫有州吁之乱,故葬缓。
【译文】
夏,安葬卫桓公。由于卫国发生动乱,所以迟缓了。
5.4 四月,郑人侵卫牧①,以报东门之役②。卫人以燕师伐郑③。郑祭足、原繁、洩驾以三军军其前④,使曼伯与子元潜军军其后⑤。燕人畏郑三军,而不虞制人⑥。六月,郑二公子以制人败燕师于北制⑦。君子曰:“不备不虞⑧,不可以师⑨。”
【注释】
①牧:郊外。
②东门之役:事见隐公四年。
③燕:有北燕、南燕之分,此指南燕国,姞姓,相传为黄帝之后,其地在今河南延津东北。
④祭足、原繁、洩驾:均为郑大夫。以三军军其前:前“军”为名词,作军队解;后“军”作动词,驻扎、布列之意。
⑤曼伯:郑昭公忽的字。杨伯峻认为是庄十四年《传》之子仪。子元:郑厉公的字。潜:偷偷地。
⑥虞:防备。制人:此即曼伯与子元所率军队。
⑦二公子:指曼伯、子元。北制:即虎牢关。
⑧不虞:意外之事。
⑨师:此指率军作战。
【译文】
四月,郑国人入侵卫国郊外,来报复去年东门那一战役。卫国人带领南燕军队进攻郑国。郑国的祭足、原繁、洩驾带领三军进攻燕军的前面,派曼伯和子元偷偷率领制地的军队袭击燕军的后面。燕国人害怕郑国的三军,而没有防备从制地来的军队。六月,郑国的两个公子曼伯和子元带领制人在虎牢关击败了燕军。君子说:“不防备意外,就不可以带兵作战。”
5.5 曲沃叛王①。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②。
【注释】
①曲沃叛王:此前周桓王派尹氏、武氏帮助曲沃庄伯伐翼,此时双方关系已破裂,曲沃庄伯背叛周天子。
②哀侯:即晋哀侯,名光,晋鄂侯之子。
【译文】
曲沃背叛周桓王。秋,周桓王命令虢公进攻曲沃,而在翼地立哀侯为晋君。
5.6 卫之乱也①,郕人侵卫,故卫师入郕。
【注释】
①卫之乱:指州吁之乱。
【译文】
当卫国动乱的时候,郕国人入侵卫国,所以卫国的军队攻入郕国。
5.7 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①。公问羽数于众仲②。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③。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④,故自八以下。”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⑤,始用六佾也⑥。
【注释】
①万:古代乐舞名,包括文舞与武舞。文舞用雉羽和一种叫籥(yuè)的乐器,又叫籥舞、羽舞,模拟翟雉的春情;武舞用干戚,又叫干舞,模拟战术。万舞常用于宗庙祭祀。
②羽数:执羽的人数。
③“天子用八”四句:按周朝礼制,羽数的多少,有森严的等级规定,天子用八佾(yì)、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只能用二佾。佾,乐舞的行列,以八人为一列,叫做一佾。
④所以:用以……的方法,表工具、方法。节:调节。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材料制作的乐器发出的乐音。行:传播。八风:指八方之风,谓东方谷风,东南清明风,南方凯风,西南凉风。西方阊阖风,西北不周风,北方广莫风,东北融风。《吕氏春秋·有始览》:“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八风之名,亦见《淮南子·地形训》与《史记·律书》,大同小异。
⑤六羽:指六佾。
⑥始用:才用。
【译文】
九月,祭仲子庙,准备在庙里献演万舞。隐公向众仲询问执羽舞的人数。众仲回答说:“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舞,用来调节八种材料所制乐器的乐音而传播八方之风。所以人数在八佾以下。”隐公听从了。从此以后献演六羽乐舞,开始使用六佾舞人。
5.8 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①,敝邑为道②。”郑人以王师会之③,伐宋,入其郛④,以报东门之役。宋人使来告命⑤。公闻其入郛也,将救之,问于使者曰:“师何及⑥?”对曰:“未及国⑦。”公怒,乃止⑧,辞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⑨,今问诸使者,曰‘师未及国’,非寡人之所敢知也。”
【注释】
①释憾:泄愤而进行报复。犹今言“解恨”。
②道:同“导”,做向导。
③郑人以王师会之:指郑国人带领周天子的军队和邾军会合。郑庄公为周王卿士,以此能指挥周王军队伐宋。
④郛(fú):郭,外城。
⑤告命:以君命告急求救。
⑥何及:到了哪里。
⑦国:指宋国国都。
⑧止:停止出兵,不与救援。
⑨恤(xù):忧虑。难:灾难。
【译文】
宋国人掠取邾国的土地。邾国人告诉郑国说:“请国君攻打宋国,报仇雪恨,敝邑愿意做向导。”郑国人带领周天子的军队和邾军会合,进攻宋国,进入了外城,以报复去年东门那一战役。宋国派人前来用国君的名义告急请救。隐公听说军队已经进入外城,打算出兵救援宋国,询问使者说:“军队到了什么地方?”使者欺骗他说:“还没有到国都。”隐公发怒,不去救援。他辞谢使者说:“贵国国君命令我一起为宋国的危难分忧,现在询问使者,回答说‘军队还没有到国都’,这就不是我所敢知道的了。”
5.9 冬十二月辛巳,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①,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②。
【注释】
①叔父:指臧僖伯,他为隐公父惠公之弟,是亲叔父。有憾于寡人:指臧僖伯谏往棠观鱼,隐公不听一事。憾,怨恨。
②葬之加一等:指鲁隐公对臧僖伯的葬礼在原等级上再加一级,以褒扬其贤。
【译文】
冬,十二月二十九日,臧僖伯死了。隐公说:“叔父对我有怨恨,我不敢忘记他。”于是按照原等级加一级的葬仪安葬他。
5.10 宋人伐郑,围长葛,以报入郛之役也。
【译文】
宋国进攻郑国,包围长葛,以报复攻进外城的战役。
六年 #
【经】
6.1 六年春①,郑人来渝平②。
6.2 夏五月辛酉③,公会齐侯盟于艾④。
6.3 秋七月⑤。
6.4 冬,宋人取长葛。
【注释】
①六年:鲁隐公六年为周桓王三年,前717。
②郑人来渝平:隐公为公子时,与郑人战于狐壤,为郑人所获,赂尹氏而逃归,固与郑结仇。隐公四年,宋、陈、蔡、卫诸国伐郑,鲁公子翚率师会之伐郑。宋、郑世怨,而鲁、宋则屡结同盟,是鲁、郑亦仇怨之国。此盖郑庄公见上年鲁公拒绝宋使之求援,因而派使来,约弃前嫌而修新好。渝平,弃旧怨而修新好,重立和约。渝,改变。平,和而不结盟。
③辛酉:十二日。
④齐侯:此指齐僖公。艾:古地名,杨伯峻认为在今山东新泰西北。
⑤秋七月:《春秋》中某一季度虽无大事,但仍然记下四时与四季首月,如隐公元年的“春王正月”,这里的“秋七月”,以及其他年里的“夏四月”、“冬十月”等,四时具备,以此编年。
【译文】
鲁隐公六年春,郑国来我国弃怨修好。
夏五月十二日,鲁隐公与齐僖公相会,在艾地结盟。
秋七月。
冬,宋国人攻下长葛。
【传】
6.1 六年春,郑人来渝平,更成也①。
【注释】
①更成:即渝平,重新修好。
【译文】
鲁隐公六年春,郑国人来我国要求弃怨修好,这种情况叫做“更成”。
6.2 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①,纳诸鄂②。晋人谓之鄂侯③。
【注释】
①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嘉父迎晋侯于随。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说明嘉父的世系出身。翼,古地名,为顷父、嘉父所居之地。九宗五正,官名,顷父的官职。顷父,与其子嘉父皆为晋大夫。杨伯峻以为顷父或系当时极著声望之人,故叙其子嘉父,冠以其名位。又曰:“此只叙一人耳,而详其地,详其族,详其官,详其父,于以见晋之有强宗耳。”晋侯,即晋鄂侯,上年《传》文中奔随的翼侯。
②纳:安置。鄂:故地在今山西乡宁。
③晋人谓之鄂侯:上年《传》,晋人已立哀侯于翼,所以翼侯无法回翼,嘉父于是把他安置在鄂,成为鄂侯。此时晋有三君并存,即哀侯、鄂侯和曲沃庄伯。
【译文】
晋国翼都的九宗五正顷父的儿子嘉父到随邑迎接晋侯,让他居住在鄂地。晋国人称他为鄂侯。
6.3 夏,盟于艾,始平于齐也①。
【注释】
①始平于齐:春秋前,鲁与齐两国不和,今弃恶结好,所以说“始平”。平,讲和结好。
【译文】
夏季,在艾地结盟,开始和齐国结好。
6.4 五月庚申①,郑伯侵陈,大获②。
【注释】
①庚申:十一日。
②大获:俘获很多,大胜。
【译文】
五月十一日,郑庄公入侵陈国,得到全胜。
往岁,郑伯请成于陈①,陈侯不许②。五父谏曰③:“亲仁善邻④,国之宝也。君其许郑⑤。”陈侯曰:“宋、卫实难⑥,郑何能为?”遂不许。
【注释】
①请成:请求和解。
②陈侯:此指陈桓公。
③五父:即陈公子佗,陈文公之子,陈桓公之弟,桓公末年,杀太子免自立。
④亲仁善邻:亲近仁义而结交邻国。
⑤其:表祈请的副词。
⑥宋、卫实难:即“宋、卫是患”。实,是。难,患,祸害。
【译文】
往年,郑庄公请求与陈国讲和,陈桓公不答应。五父劝谏说:“亲近仁义而和邻国友好,这是国家可宝贵的措施,您还是答应郑国的请求吧!”陈侯说:“宋国和卫国才是真正的祸患,郑国能做什么?”于是就没有答应。
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①,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②,从自及也③。虽欲救之,其将能乎④?《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⑤’周任有言曰⑥:‘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⑦,绝其本根,勿使能殖⑧,则善者信矣⑨。’”
【注释】
①长(zhǎnɡ):作动词用,滋长。
②悛(quān):悔改。
③从:随即,跟着。自及:自取祸害。
④其:通“岂”。
⑤“恶之易也”四句:今本《尚书·商书·盘庚上》无“恶之易也”句。意谓恶一蔓延,如星火燎原,难以自灭。易,蔓延。乡迩,接近。乡,同“向”。
⑥周任:周大夫,古代的良史。江永《群经补义》云:“疑即《书·盘庚》迟任。”
⑦芟(shān)夷:除草。蕰(yùn)崇:也作蕴崇,把草堆积在苗根发酵肥田。
⑧殖:生长。
⑨善者:既指庄稼之苗,也指善人善政善事。信:同“伸”,伸张发扬。
【译文】
君子说:“善不可丢失,恶不可滋长,这说的就是陈桓公吧!滋长了恶而不悔改,马上就会自取祸害。即便想挽救,又怎么能办得到呢?《商书》说:‘恶的蔓延,就如同火在原野上蔓延,人不可以靠拢,难道还能扑灭?’周任有句话说:‘治理国和家的人,见到恶,就要像农夫急于除掉杂草一样,锄掉它聚积起来肥田,挖掉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长,那么善的就能发展了。’”
6.5 秋①,宋人取长葛。
【注释】
①秋:此事《经》文记在冬季,而这里记作秋季,是因为《经》文用的是周历,而《传》文用的是夏历。
【译文】
秋,宋国人占取长葛。
6.6 冬,京师来告饥①。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②,礼也③。
【注释】
①京师:指周都城。饥:饥荒,谷不熟曰饥。
②籴(dí):买谷。
③礼:合乎礼仪。
【译文】
冬,京城派人来报告饥荒,隐公就代周向宋、卫、齐、郑诸国请求购买谷物,这是合于礼的。
6.7 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①。王不礼焉②。周桓公言于王曰③:“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④。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⑤,况不礼焉?郑不来矣!”
【注释】
①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周桓王即位后,周郑交恶,如今桓王即位已三年,郑庄公才来朝见周王,所以曰“始朝”。何焯《义门读书记》云:“郑既结怨于陈,又惧王之将讨己也,故朝周。”
②王不礼焉:因隐公三年,周郑交恶。郑庄公虽第一次朝见周桓王,但周桓王心怀旧怨,因此不以礼待之。
③周桓公:周执政大臣,又称周公黑肩。
④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后,平王东迁,晋文侯、郑武公辅卫王室。晋、郑焉依,即晋、郑是依。焉,是。
⑤蔇(jì):同“塈”,至,来。
【译文】
郑庄公去周都,第一次朝见周桓王。周桓王不加礼遇。周桓公对周桓王说:“我们周室东迁,依靠的就是晋国和郑国。友好地对待郑国,用以鼓励后来的人,还恐怕人家不来,何况不以礼接待呢?郑国不会来了。”
七年 #
【经】
7.1 七年春王三月①,叔姬归于纪②。
7.2 滕侯卒③。
7.3 夏,城中丘④。
7.4 齐侯使其弟年来聘⑤。
7.5 秋,公伐邾。
7.6 冬,天王使凡伯来聘⑥。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⑦。
【注释】
①七年:鲁隐公七年当周桓王四年,前716。
②叔姬:即鲁伯姬之妹。隐公二年《经》记载“伯姬归于纪”,现在叔姬作为陪嫁嫁于纪。古代诸侯娶嫁,以侄女与妹妹陪嫁,叫做媵(yìnɡ)。伯姬出嫁时,叔姬年纪尚幼,所以六年后才嫁于纪。媵妾地位卑贱,嫁往夫家而竟书于《经》,或以为叔姬为纪侯所重之故,或以为叔姬有贤德,惟万斯大《学春秋随笔》本唐陆淳之意认为叔姬并非作为媵妾嫁与纪侯,而是嫁与纪侯之弟纪季。但此皆猜测之辞。
③滕:国名,姬姓,侯爵,开国君为文王之子错叔绣,地在今山东滕县。
④中丘:地名,在今山东临沂东北。
⑤齐侯:指齐僖公。弟:指夷仲年,齐侯同母弟。《春秋》所称“弟”,皆指同母弟。聘(pìn):凡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派卿大夫相访问叫做聘。
⑥天王:指周桓王。凡:国名,姬姓,周公之后,伯爵,食邑在今河南辉县西南。此时凡伯为周王室卿士。
⑦戎伐凡伯:定公四年《传》云“君行,师从;卿行,旅从”,则凡伯之出使,人数一定不少,戎欲拦截袭击他们,也一定动用了相当兵力,所以叫“伐”。楚丘,古地名,在今山东成武西南。
【译文】
鲁隐公七年春周历三月,叔姬出嫁到纪国。
滕侯去世。
夏,修筑中丘城墙。
齐僖公派他的弟弟夷仲年来我国访问。
秋,鲁隐公攻打邾国。
冬,周桓王派凡伯来我国访问。戎国人在楚丘攻打凡伯,把他抓回国内。
【传】
7.1 七年春,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①,故薨则赴以名,告终、嗣也②,以继好息民③,谓之礼经④。
【注释】
①称名:春秋时同盟国结盟时以名告于神灵。
②告终:向同盟国报告国君之死。嗣:向同盟国报告继位者是什么人。
③继好息民:继续友好关系,安定人民。
④礼经:礼之大法。经,法则,原则。
【译文】
鲁隐公七年春季,滕侯去世。《春秋》没有记载滕侯的名字,是由于没有和鲁国同盟的缘故。凡是诸侯各国缔结过同盟,就彼此把国名向神明报告,所以当国君死后则在讣告上也写上名字,这是为了向同盟国报告国君逝世和继承的人,以便继续过去的友好关系,并以此安定人民,这是礼的大法。
7.2 夏,城中丘,书,不时也①。
【注释】
①不时:不合时宜。此时在中丘筑城,既非国防所急,又妨碍农时,《春秋》加以记载,有批评之意。
【译文】
夏季,在中丘筑城。《春秋》加以记载,是因为妨碍了农时。
7.3 齐侯使夷仲年来聘①,结艾之盟也②。
【注释】
①夷仲年:即《经》文中的齐侯弟年,仲是排行,夷是谥号。
②结:巩固。艾之盟:事在去年。
【译文】
齐僖公派夷仲年前来聘问,这是为了巩固艾地的盟约。
7.4 秋,宋及郑平。七月庚申①,盟于宿②。公伐邾,为宋讨也③。
【注释】
①庚申:十七日。
②宿:在今山东东平东南。
③为宋讨:隐公五年,邾、郑会合伐宋,隐公曾拒绝宋国的求援;六年初,又与郑弃旧嫌而媾和,欲依郑为援;现在宋、郑结盟,隐公惧怕,所以伐邾以讨好宋国。
【译文】
秋季,宋国和郑国讲和。七月十七日,在宿地结盟。隐公进攻邾国,这是为宋国而去进攻的。
7.5 初,戎朝于周,发币于公卿①,凡伯弗宾②。冬,王使凡伯来聘。还,戎伐之于楚丘以归。
【注释】
①发币:致币,贵宾朝君以后,又访问公卿,要献上财礼,叫致币。公卿受币之后,应设宴招待,并回送财礼。币,束帛。
②弗宾:不以贵宾之礼相待。凡伯为周室世卿,戎人送礼于凡伯,凡伯竟不回报,所以说“弗宾”。
【译文】
当初,戎人朝觐周王,向公卿送了财币,唯有凡伯不以宾礼款待。冬季,周天子派凡伯来鲁国聘问。在回去的路上,戎人在楚丘对他加以截击,将他俘虏回去。
7.6 陈及郑平①。十二月,陈五父如郑莅盟②。壬申③,及郑伯盟,歃如忘④,洩伯曰⑤:“五父必不免⑥,不赖盟矣⑦。”
【注释】
①陈及郑平:去年,郑侵陈大获,此时乃媾和。
②陈五父:指陈佗。莅:临,参加。
③壬申:初二。
④歃(shà)如忘:指陈佗歃血时心不在焉。歃,歃血。古代盟法,先凿地成一洞穴,以牛、羊或马为牲,杀于洞穴之上,割牲左耳,盛于盘,取其血,以敦(duì,一种容器)盛血。读盟约以告于神灵,然后参加盟会者——口微吸牲耳之血,叫歃血。歃血毕,加盟约正本于牲上埋掉,副本则与盟者各带回收藏。如,通“而”。
⑤洩伯:郑大夫洩驾。
⑥不免:不能免于祸害。
⑦不赖盟:不把结盟当做国家的利益。赖,善,利。
【译文】
陈国与郑国讲和。十二月,陈国的五父到郑国参与结盟。初二,和郑庄公盟誓,歃血的时候心不在焉。洩伯说:“五父一定不免于祸,因为他不认为结盟是国家的利益。”
郑良佐如陈莅盟①,辛巳②,及陈侯盟,亦知陈之将乱也。
【注释】
①良佐:郑大夫。
②辛巳:十一日。
【译文】
郑国的良佐到陈国参加结盟,十一日,和陈侯结盟,也看出了陈国将要发生骚乱。
7.7 郑公子忽在王所①,故陈侯请妻之②。郑伯许之,乃成昏③。
【注释】
①公子忽:郑昭公,隐公三年为质于周。王所:周王室所在地。
②妻(qì):以女嫁人。
③成昏:这里指举行订婚仪式。据《仪礼·士昏礼》,古代结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征之后,婚姻即订。此言“成昏”,即男家已向女家纳征(《春秋》经传称为“纳币”),成有定义。公子忽迎娶是在明年四月。古代娶妻必在黄昏,所以叫昏(婚)礼。
【译文】
郑国的公子忽在周桓王那里,所以陈桓公请求把女儿嫁给他。郑庄公同意了,于是就订了婚。
八年 #
【经】
8.1 八年春①,宋公、卫侯遇于垂②。
8.2 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③。庚寅④,我入祊。
8.3 夏六月己亥⑤,蔡侯考父卒⑥。
8.4 辛亥⑦,宿男卒⑧。
8.5 秋七月庚午⑨,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⑩。
8.6 八月,葬蔡宣公。
8.7 九月辛卯⑪,公及莒人盟于浮来⑫。
8.8 螟。
8.9 冬十有二月,无骇卒⑬。
【注释】
①八年:鲁隐公八年当周桓王五年,前715。
②宋公:此指宋殇公。卫侯:此指卫宣公。垂:卫地名,在今山东曹县。
③宛:郑国大夫。祊(bēnɡ):地名,在今山东费县东。
④庚寅:二十一日。
⑤己亥:初二。
⑥蔡侯考父:即蔡宣公,侯爵,当时为周卿士。
⑦辛亥:十四日。
⑧宿男:宿国国君,男爵。
⑨庚午:初三。
⑩齐侯:此指齐僖公。瓦屋:周地名,在今河南温县西北。
⑪辛卯:二十五日。
⑫莒:国名,子爵,在今山东莒县一带。浮来:今山东莒县西有浮来山。山半有莒子陵,则浮来为莒邑。
⑬冬十有二月,无骇卒:杜预《注》云:“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卒而后赐族,故不书氏。”无骇卒,鲁国之卿,展禽(柳下惠)之父。见隐公二年《经》。
【译文】
鲁隐公八年春,宋殇公、卫宣公在垂地非正式会面。
三月,郑庄公派大夫宛来归还祊地。二十一日,我国入驻祊地。
夏,六月初二,蔡宣公考父去世。
十四日,宿国国君去世。
秋,七月初三,宋殇公、齐僖公、卫宣公在瓦屋会盟。
八月,安葬蔡宣公。
九月二十五日,鲁隐公和莒国人在浮来会盟。
有螟虫为害。
冬,十二月,无骇去世。
【传】
8.1 八年春,齐侯将平宋、卫①,有会期②。宋公以币请于卫③,请先相见,卫侯许之,故遇于犬丘④。
【注释】
①齐侯将平宋、卫:下文云“齐人卒平宋、卫于郑”,此处当指齐侯居中调停,使宋、卫两国与郑国和好。杨伯峻曰:“《国语·郑语》云:‘齐庄、僖于是乎小伯。’韦昭《注》云:‘小伯,小主诸侯盟会。’此或者亦是齐僖公小伯之一事。”
②有会期:已经确定了结盟的日期,即下文四月“会于温,盟于瓦屋”之期。
③币:财币,礼物。
④犬丘:即垂,一地两名。
【译文】
鲁隐公八年春季,齐僖公准备调停宋、卫两国和郑国讲和,已经有了结盟的日期。宋殇公用财币向卫国请求,希望先行见面。卫宣公同意,所以在犬丘举行非正式会见。
8.2 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①。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不祀泰山也。
【注释】
①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泰山之祀,郑庄公之祖郑桓公为周宣王同母弟,因此赐郑国以祊地,作为天子祭祀泰山时郑君助祭的汤沐之邑(按周制,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周王曾赐周公许田,作为鲁君朝见周王时朝宿之邑。春秋时天子不再祭祀泰山,因祊近鲁,许近郑,郑国于是提议以祊易许。因许地有周公之庙,郑伯恐鲁国以不愿废祀周公为由拒绝,所以申明愿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祊地易许田。释,舍弃。许,地名,在今河南许昌市。田,田地。
【译文】
郑庄公请求免除对泰山的祭祀而祭祀周公,用泰山旁边的祊地交换鲁国在许地的田地。三月,郑庄公派遣宛来致送祊地,表示不再祭祀泰山了。
8.3 夏,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①。
【注释】
①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隐公三年《传》已记载周王有意让虢公做卿士(执政大臣),并引起郑庄公的猜忌。此时虢公才担任卿士,所以用一“始”字。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引程启生云:“郑伯为左卿士,则虢公右卿士也。郑伯夺政之后,盖周公黑肩代之,故桓五年伐郑之役,虢公将右军,周公将左军。”
【译文】
夏季,虢公忌父开始在周王室做卿士。
8.4 四月甲辰①,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②。辛亥③,以妫氏归。甲寅④,入于郑。陈子送女⑤。先配而后祖⑥。
子曰:“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⑦,非礼也,何以能育⑧?”
【注释】
①甲辰:初六。
②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此句与上年《传》末章“乃成昏”相衔接。古人除天子外,都必须亲自前往女方迎娶。新婿先到女家,迎接新娘归。所以公子忽亲迎妇妫。妇妫,即新娘陈妫,陈国妫姓,所以又称妇妫。
③辛亥:十三日。
④甲寅:十六日。
⑤(qián)子:陈国大夫。
⑥先配而后:按古礼,公子忽迎娶陈妫归来,应先祭祖庙,报告迎娶之事,后同居。公子忽则先同居后祭祖,不合于礼法。配,同床共寝。祖,返国时告祭于祖庙。
⑦诬:欺骗。
⑧何以能育:此指养育子孙而繁盛郑国。育,《说文》:“养子使作善也。”杨伯峻曰:“郑公子忽果不终享郑国,则其纵有子孙,亦难以存于郑。”
【译文】
四月初六,郑公子忽到陈国迎娶妻子妫氏。十三日,带着妫氏回来。十六日,进入郑国,陈子送妫氏到郑国。他们先结婚而后告祭祖庙。
子说:“这不能算夫妇,欺骗了他的祖先,这不合于礼,怎么能够使子孙繁衍兴旺呢?”
8.5 齐人卒平宋、卫于郑①。秋,会于温②,盟于瓦屋,以释东门之役③,礼也。
【注释】
①卒:终于。
②温:古地名,在今河南温县。
③以释东门之役:如果宋、卫仍因曾经围郑东门而唯恐郑会报复,则难于调停。齐僖公早与郑庄公相亲而谋议,足以代表郑国表示其尽弃旧嫌之心,故此会虽平宋、卫于郑,而郑庄公可以不与盟。释,捐弃,解开。
【译文】
齐国人终于让宋、卫两国和郑国讲和。秋季,在温地会见,在瓦屋结盟,捐弃东门这一役的旧怨,这是合于礼的。
8.6 八月丙戌①,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②。
【注释】
①八月丙戌:八月无丙戌日,当是记日有误。
②郑伯以齐人朝王,礼也:郑庄公为周王卿士,率领齐僖公朝周王,以示服从王室,这是合乎礼的。郑伯,指郑庄公。以,率领,引导。
【译文】
八月丙戌,郑庄公带着齐国人朝觐周桓王,这是合于礼的。
8.7 公及莒人盟于浮来,以成纪好也①。
【注释】
①成纪好:达成对纪国的友好。隐公二年《传》云:“纪子帛、莒子盟于密,鲁故也。”纪、莒两国既为鲁国而盟会,则鲁与莒盟,亦是表示与纪友好,故云“成纪好”。
【译文】
隐公和莒子在浮来结盟,以达成对纪国的友好。
8.8 冬,齐侯使来告成三国①。公使众仲对曰:“君释三国之图②,以鸠其民③,君之惠也④。寡君闻命矣,敢不承受君之明德⑤。”
【注释】
①告成三国:报告宋、卫、郑三国成功和解。
②三国之图:指三国互相侵伐报复的打算。图,打算,图谋。
③鸠(jiū):安定。
④君之惠:国君所给予的恩惠。
⑤敢不承受君之明德:指齐僖公平三国之举,有如盟主之功,鲁隐公于是表示敬佩。
【译文】
冬,齐僖公派人来报告宋、卫、郑三国成功讲和的事。隐公派众仲回答说:“国君使三国舍弃相互侵伐报复的图谋,安定了他们的百姓,这都是国君的恩惠。寡君听到了,岂敢不承受国君的完美的德性。”
8.9 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①。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②。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③。官有世功,则有官族④,邑亦如之⑤。”公命以字为展氏⑥。
【注释】
①谥(shì):古代帝王、诸侯及大夫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言行给予的表褒贬的称号。此礼大约从周共王、周懿王开始实行。
②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zuò)之土而命之氏:大意为,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以做诸侯,根据他的生地而赐姓,分封土地而又赐给他氏。建德,选用有德之人为诸侯。胙,赐予。
③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大意为,诸侯以字作为谥号,他的后人又以这作为氏族。古制,诸侯之子称为公子,公子之子称为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再称公孙,便以祖父之字为氏。
④官有世功,则有官族:以先世有功之官名为族氏。
⑤邑亦如之:以先世所食之采邑以为族姓。
⑥展氏:无骇为公孙展之孙,所以以其字为氏,称为展氏。
【译文】
无骇去世,羽父为他请求谥号和族氏。隐公向众仲询问关于族氏的事。众仲回答说:“天子选用有德之人让他做诸侯,根据他的生地而赐姓,分封土地而又赐给他族氏。诸侯以字作为谥号,他的后人又以此作为族氏。世代做这种官职而有功绩,他的后人就以官名作为族氏。也有以封邑为族氏的。”隐公命令以无骇的字作为族氏,就是展氏。
九年 #
【经】
9.1 九年春①,天子使南季来聘②。
9.2 三月癸酉③,大雨,震电④。庚辰⑤,大雨雪⑥。
9.3 挟卒⑦。
9.4 夏,城郎⑧。
9.5 秋七月⑨。
9.6 冬,公会齐侯于防⑩。
【注释】
①九年:鲁隐公九年当周桓王六年,前714。
②南季:周王大夫。
③癸酉:初十。
④震电:大雷电,即霹雳。
⑤庚辰:十七日。
⑥雨(yù)雪:下雪。雨,在此作动词用,下。
⑦挟:人名,鲁国大夫。
⑧郎:鲁邑,在山东曲阜。与隐公元年费伯城郎之“郎”地为二地,后者在今山东鱼台东北。
⑨秋七月:记秋季的首月。
⑩防:鲁地名,在今山东费县东北。世为臧氏食邑。
【译文】
鲁隐公九年春,周天子派大夫南季来访问我国。
三月初十,下大雨,打霹雳。十七,下大雪。
挟去世。
夏,修筑郎地的城墙。
秋七月。
冬,隐公在防地和齐僖公相会。
【传】
9.1 九年春,王三月癸酉,大雨霖以震①,书始也②。庚辰,大雨雪,亦如之③。书,时失也④。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平地尺为大雪⑤。
【注释】
①霖:久雨。以:与。震:雷电。
②书始:指癸酉日为霖雨雷电开始之日。
③大雨雪,亦如之:指庚辰日也是大雪开始之日。
④书,时失也:杨伯峻曰:“意谓《经》文所以书此者,当时误以王三月为夏正正月,不当有雷电;既有雷电,则不当有大雪。乃雷电之后八日复有大雪,皆节候不得其正,故言时失。”时失,天时不正常。
⑤平地尺:平地积雪一尺深。
【译文】
鲁隐公九年春周历三月初十,天久下大雨而且打雷闪电,《春秋》记载了开始的日期。十七日,又久下大雪,《春秋》也只记开始的日期。之所以记载,是由于天时不正常的缘故。凡是下雨,连续下三天以上就叫“霖”。平地雪深一尺就叫“大雪”。
9.2 夏,城郎,书,不时也①。
【注释】
①不时:妨碍农时。周历夏季,夏历正当春季,是农忙季节,筑城妨碍农时,所以说“不时”。
【译文】
夏,在郎地筑城。《春秋》记载这件事,是由于妨碍农时。
9.3 宋公不王①。郑伯为王左卿士②,以王命讨之,伐宋③。宋以入郛之役怨公,不告命④。公怒,绝宋使⑤。
【注释】
①不王:不朝,诸侯朝见天子叫王。
②左卿士:上年“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是虢公为右卿士,郑庄公为左卿士,共为执政大臣。
③以王命讨之,伐宋:杨伯峻曰:“春秋之世,朝王者极少。以鲁而论,十二公二百四十余年,据《春秋》所载,惟僖公因晋文之霸,两朝王所;成公因伐秦之役,一至京师;隐、桓二十九年间,王使来者不绝,而两公未尝一朝王。则郑伯以宋之不王而讨宋者,亦犹齐桓伐楚,责其包茅不入,皆藉辞而已。”
④宋以入郛之役怨公,不告命:入郛之役在隐公五年。隐公曾于七年为宋伐邾,想以此取悦于宋,而宋仍不释然,故虽被伐,也不来报告。不告命,没来报告。
⑤绝宋使:断绝与宋国的往来。
【译文】
宋殇公不去朝见周桓王。这时郑庄公正担任周桓王的左卿士,于是用天子的名义讨伐他。郑国进攻宋国。宋国由于被攻外城那次战役对隐公不满,不来报告。隐公发怒,就断绝与宋国的往来。
9.4 秋,郑人以王命来告伐宋①。
【注释】
①郑人以王命来告伐宋:郑来请求鲁出兵伐宋。杨伯峻曰:“前此郑伐宋,恐未尝得志,故郑再谋伐宋,而以王命来告。”
【译文】
秋,郑国人用天子的名义前来报告进攻宋国。
9.5 冬,公会齐侯于防,谋伐宋也①。
【注释】
①公会齐侯于防,谋伐宋也:杨伯峻曰:“郑伯未与会者,或以其国有北戎之役故。是以十年又有中丘之会。”
【译文】
冬,隐公和齐僖公在防地会面,策划进攻宋国。
9.6 北戎侵郑①,郑伯御之。患戎师,曰:“彼徒我车②,惧其侵轶我也③。”公子突曰④:“使勇而无刚者尝寇⑤,而速去之⑥。君为三覆以待之⑦。戎轻而不整⑧,贪而无亲⑨,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乃可以逞⑩。”从之。
【注释】
①北戎:指今山西交城、平陆一带的戎人。戎狄本多为西北游牧部落,随着周朝的衰弱而渐向东南入侵,春秋初期,常侵凌中原。
②徒:步兵。车:车兵。
③侵轶:从后面突然袭击。轶,《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云:“自后过前曰轶。”
④公子突:即后来的郑厉公。
⑤使勇而无刚者尝寇:派勇而无刚的人前去诱敌。勇则敢于前往,无刚则不以后退为耻。尝,试探。
⑥去:离开。
⑦三覆:分三批设下伏兵。覆,伏兵。
⑧轻:轻率。不整:无秩序。
⑨无亲:不团结。
⑩逞:成功。
【译文】
北戎人侵略郑国,郑庄公率兵抵御他们。又忧心戎军力量强大,说:“他们是步兵,我们用战车,我很担心他们从后边突然绕到我军之前袭击我们。”公子突说:“派遣一些勇敢而不刚毅的兵士,和敌人一接触就赶紧退走,国君设下三批伏兵等待他们。戎人轻率而不整肃,贪婪而不团结,打赢了各不相让,打败了各不相救。前面的见到有财物俘虏,必然一意前进,前进而遭遇伏兵,必然赶快奔逃。后面的人不去救援,敌兵就没有后继者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得胜。”郑庄公听从了公子突的意见。
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①,衷戎师②,前后击之,尽殪③。戎师大奔。十一月甲寅④,郑人大败戎师⑤。
【注释】
①祝聃:郑国大夫。
②衷戎师:将戎师截为数段。衷,中断,截断。
③尽殪(yì):全部歼灭。殪,死。
④十一月甲寅:十一月无甲寅日,记日不确。
⑤郑人大败戎师:戎军先行遇伏者被全歼,郑军又打败崩溃的后继部队,故总说“大败戎师”。
【译文】
戎人的前锋部队遇到了伏兵就奔逃。祝聃追逐他们,把戎军从中截断,前后夹攻,将戎军先行遇伏的军队全部歼灭。戎军后继部队拼命奔逃。十一月甲寅,郑人把戎军打得大败而逃。
十年 #
【经】
10.1 十年春王二月①,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②。
10.2 夏,翚帅师会齐人、郑人伐宋。
10.3 六月壬戌③,公败宋师于菅④。辛未⑤,取郜⑥。辛巳⑦,取防⑧。
10.4 秋,宋人、卫人入郑。宋人、蔡人、卫人伐戴⑨。郑伯伐取之。
10.5 冬十月壬午⑩,齐人、郑人入郕⑪。
【注释】
①十年:鲁隐公十年当周桓王七年,前713。
②齐侯:指齐僖公。郑伯:指郑庄公。中丘:在今山东临沂东北。
③壬戌:初七。
④菅(ɡuān):宋地名,在今山东单县北。
⑤辛未:十六日。
⑥郜(ɡào):宋邑,在今山东城武东南。
⑦辛巳:二十六日。
⑧防:指西防,在今山东金乡西南。
⑨戴(zài):通“载”,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东稍北。
⑩壬午:二十九日。
⑪郕(chénɡ):国名,故城在今山东范县。见隐公五年《经》。
【译文】
鲁隐公十年春周历二月,鲁隐公与齐僖公、郑庄公在中丘相会。
夏,公子翚率领军队会合齐国人、郑国人攻打宋国。
六月初七,鲁隐公在菅地打败宋国军队。十六日,攻取郜地。二十六日,攻取防地。
秋,宋国人、卫国人攻入郑国。宋国人、蔡国人、卫国人攻打戴国。郑庄公攻下了戴国,取得了戴地。
冬,十月二十九日,齐国人、郑国人攻入郕国。
【传】
10.1 十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癸丑①,盟于邓②,为师期③。
【注释】
①癸丑:二十五日。
②邓:鲁地,在今山东兖州。
③为师期:决定出兵伐宋的日期。
【译文】
鲁隐公十年春周历正月,鲁隐公在中丘会见齐僖公、郑庄公。二月二十五日,在邓地结盟,决定出兵日期。
10.2 夏五月,羽父先会齐侯、郑伯伐宋①。
【注释】
①羽父:即公子翚。先会:先公而行以会师。
【译文】
夏季五月,羽父先行会合齐僖公、郑庄公,进攻宋国。
10.3 六月戊申①,公会齐侯、郑伯于老桃②。壬戌③,公败宋师于菅。庚午④,郑师入郜。辛未⑤,归于我。庚辰⑥,郑师入防。辛巳⑦,归于我。
【注释】
①戊申:六月无戊申日,当是记载误。
②老桃:宋地名,今址不详。
③壬戌:初七。
④庚午:十五日。
⑤辛未:十六日。
⑥庚辰:二十五日。
⑦辛巳:二十六日。
【译文】
六月戊申日,隐公在老桃会见齐僖公、郑庄公。初七,隐公在菅地打败宋军。十五日,郑国军队开进郜地。十六日,郑国把郜地归属于我国。二十五日,郑国军队又开进防地。二十六日,郑国把防地归属于我国。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可谓正矣①。以王命讨不庭②,不贪其土,以劳王爵③,正之体也④”。
【注释】
①正:行事合于正道。
②不庭:不朝。上年说“宋公不王”,所以说“不庭”。
③以劳王爵: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宋,不宜接受此土,鲁国爵尊,郑伯爵卑,所以将此土归于鲁,所以说“劳王爵”。劳,慰劳。王爵,指接受天子爵位之国。
④正之体:治理政事的主体。正,通“政”。
【译文】
君子说郑庄公“这样做,可以说合于正道了。用天子的命令讨伐不来朝觐的诸侯,自己不贪求土地,而以犒赏受天子的爵位的鲁国,这是得到治理政事的本体了”。
10.4 蔡人、卫人、郕人不会王命①。
【注释】
①不会王命:去年郑伯以王命讨宋,三国不会同伐宋,所以说“不会王命”。
【译文】
蔡国人、卫国人、郕国人没有按照天子的命令会师讨伐宋国。
秋七月庚寅①,郑师入郊,犹在郊②。宋人、卫人入郑,蔡人从之伐戴。八月壬戌③,郑伯围戴。癸亥④,克之,取三师焉⑤。
【注释】
①庚寅:初五。
②犹在郊:指郑国军队从郜、防回师,还驻扎在远郊,未入国都。
③壬戌:初八。
④癸亥:初九。
⑤取三师:俘虏了宋、卫、蔡三国的军队。三国已入戴,郑伯围而克之,故能取三国之师。
【译文】
秋,七月初五,郑国的军队进入本国的远郊,仍然停留在那里。宋军、卫军趁此攻进郑国,蔡军跟在后面进攻戴地。八月初八,郑庄公包围戴地。初九,攻克戴地,俘虏了宋、卫、蔡三国军队。
宋、卫既入郑,而以伐戴召蔡人,蔡人怒,故不和而败。
【译文】
宋军、卫军已经攻入郑国,而又为了攻打戴地才联合蔡军,蔡国人发怒,所以因三国军队不合作而导致失败。
10.5 九月戊寅①,郑伯入宋。
【注释】
①戊寅:九月无戊寅日,当为记载之误。
【译文】
九月戊寅,郑庄公率军攻入宋国。
10.6 冬,齐人、郑人入郕,讨违王命也①。
【注释】
①违王命:郕人“不会王命”,所以以“违王命”讨伐它。
【译文】
冬,齐军、郑军攻入郕国,这是讨伐郕国违背天子的命令。
十一年 #
【经】
11.1 十有一年春①,滕侯、薛侯来朝②。
11.2 夏,公会郑伯于时来③。
11.3 秋七月壬午④,公及齐侯、郑伯入许⑤。
11.4 冬十有一月壬辰⑥,公薨⑦。
【注释】
①十有一年:鲁隐公十一年当周桓王八年,前712。
②滕:国名,姬姓,侯爵,在今山东藤县。此时国君名谥不详。薛:国名,任姓,侯爵,本居于薛城,在今山东藤县,春秋以后迁下邳,即今江苏徐州邳县。此时国君名谥不详。阎若璩《四书释地》谓齐湣王三年,封田文于薛,即薛亡之岁。
③郑伯:指郑庄公。时来:古地名,在今河南郑州市北。
④壬午:初三。
⑤齐侯:此指齐僖公。许:国名,姜姓,周武王封文叔于许,故城在今河南许昌东,后多次迁徙。战国初灭于魏。
⑥壬辰:十五日。
⑦公薨:指鲁隐公被羽父杀。
【译文】
鲁隐公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我国朝见。
夏,隐公在时来与郑庄公相会。
秋,七月初三,隐公与齐僖公、郑庄公进入许国。
冬,十一月十五日,隐公去世。
【传】
11.1 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①。薛侯曰:“我先封②。”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③。薛,庶姓也④,我不可以后之。”
【注释】
①争长(zhǎnɡ):争居首位。居首者先行礼。
②先封:指薛国立国在滕国之先。薛之祖先奚仲,为夏朝车正之官,所以薛封于夏代,在滕国之先。
③卜正:官名,天子卜官之长。
④庶姓:指与周姓不同姓。滕国姬姓,薛国任姓。
【译文】
鲁隐公十一年春,滕侯和薛侯前来朝见鲁君,争执行礼的先后。薛侯说:“我先受封。”滕侯说:“我是宗周的卜正。薛国是外姓,我不能落后于他。”
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①。周谚有之曰②:‘山有木,工则度之③;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④,异姓为后⑤。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⑥。君若辱贶寡人⑦,则愿以滕君为请。”
【注释】
①辱在:问候。辱表示谦敬,二国来朝隐公,所以这么说。寡人:少德之人,国君的谦称。
②周谚:周代俗语。
③度(duó):剖分,削治。度音踱(入声),《尔雅·释器》郭璞《注》引作“剫”,治木谓之剫。又可解为丈量长短。《汉书·律历志》所谓“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
④宗盟:会盟。
⑤异姓为后:陶鸿庆《左传别疏》云:“《周礼·秋官·司仪职》云:‘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郑《注》云:‘庶姓,无亲者也;异姓,昏姻也。’……哀二十四年《传》,周公及武公娶于薛,薛于鲁固昏姻也,故滕侯言‘庶姓’,公言‘异姓’,庶有卑称,而异存敌体。滕侯意主指斥,公意主平亭。一语之殊,辞气宛然。左氏修词精当如此。”
⑥诸任:与薛国同姓诸国。齿:并列。
⑦贶(kuànɡ):赐予。
【译文】
鲁隐公派羽父向薛侯商量说:“承蒙国君和滕侯问候寡人。周的俗话说:‘山上有树木,工匠就加以整治;宾客有礼貌,主人就加以选择。’宗周的会盟,异姓在后面。寡人如果到薛国朝见,就不敢和任姓诸国并列。如果承蒙国君加惠于我,那就希望国君同意滕侯的请求。”
薛侯许之,乃长滕侯⑪。
【注释】
①长滕侯:尊滕侯为先。
【译文】
薛侯同意,就让滕侯先行朝礼。
11.2 夏,公会郑伯于①,谋伐许也。
【注释】
①(lái):或作“时来”,见《经》文。
【译文】
夏,隐公和郑庄公在地会见,策划进攻许国。
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①,授兵于大宫②。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③,颍考叔挟辀以走④,子都拔棘以逐之⑤。及大逵⑥,弗及,子都怒。
【注释】
①甲辰:二十四日。
②授兵:古者兵器藏于国家,有兵事则颁发;事毕,仍须缴还。大宫:即“太宫”,诸侯之太祖庙多叫太宫。此指郑国祖庙。
③公孙阏(è):郑国大夫,即子都。
④颍考叔挟辀(zhōu)以走:辀,车辕,车驾居中的弯曲车杠。在太庙内颁发兵车及兵器,车尚未驾马,故颍考叔为争夺此车,因挟辀以奔驰。
⑤棘:戟。
⑥大逵(kuí):大路,能同时行走九乘车马。杨伯峻曰:“盖国都必有其最宽阔而又四通之道路,皆可谓之逵。”
【译文】
郑庄公准备进攻许国时,五月二十四日,在太祖庙内颁发武器。公孙阏和颍考叔争夺兵车,颍考叔挟起车辕就跑,子都拔出戟追上去。追到大路上,没有追上,子都很愤怒。
11.3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庚辰①,傅于许②,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③,子都自下射之,颠④。瑕叔盈又以蝥弧登⑤,周麾而呼曰⑥:“君登矣!”郑师毕登。壬午⑦,遂入许。许庄公奔卫。
【注释】
①庚辰:初一。
②傅:附着,围近。
③蝥弧(máo hú):郑伯旗名。
④颠:从城上坠下。
⑤瑕(xiá)叔盈:郑国大夫。
⑥周:遍。麾(huī):同“挥”。挥动旗帜以招大军。
⑦壬午:初三。
【译文】
秋,七月,隐公会合齐僖公、郑庄公进攻许国。初一,军队汇合攻打许城。颍考叔拿着郑庄公的旗帜“蝥弧”争先登城,子都从下边用箭射他,颍考叔摔下来死了。瑕叔盈又举着“蝥弧”登城,向四周挥动旗帜,大喊说:“国君登城了!”于是郑国的军队全部登上了城墙。初三,郑庄公就进入了许城。许庄公逃亡到卫国。
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①,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②。”乃与郑人。
【注释】
①不共:不恭,不服从。
②寡人弗敢与(yù)闻:杨伯峻曰:“鲁隐公一则曰许既伏罪,二则曰我不敢与闻,其意盖欲保存许国而不私有之。”与闻,参与听闻,意即过问此事。
【译文】
齐僖公把许国让给隐公。隐公说:“国君说许国不恭顺,所以寡人才跟随国君讨伐它。许国既然已经认罪了,虽然国君有这样的好意,我也不敢过问这件事。”于是就把许国领土送给了郑庄公。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①,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②,而假手于我寡人③。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④,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其口于四方⑤,其况能久有许乎?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⑥,吾将使获也佐吾子⑦。若寡人得没于地⑧,天其以礼悔祸于许⑨?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⑩。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⑪,如旧昏媾⑫,其能降以相从也⑬。无滋他族实逼处此⑭,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⑮,而况能禋祀许乎⑯?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唯许国之为⑰,亦聊以固吾圉也⑱。”
【注释】
①奉:事奉。许叔:许庄公之弟,名郑,谥桓公。许东偏:许国东部。
②不逞:不满。
③假手:借某人之手。
④唯是:就是这。一二父兄:指同姓群臣。共亿:相安无事。
⑤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hú)其口于四方:指郑伯克段于鄢一事。和协,相安,和睦相处。
口,寄食。
⑥吾子:尊称,相当于“您”。抚柔此民:安顿好这些百姓。抚柔,安抚。柔,和,安。
⑦获:郑国大夫公孙获。佐:协助。
⑧得没于地:指得以寿终。
⑨悔祸:撤除降予的祸害。
⑩无宁兹:愿使。无,发语词,无义。宁,宁可。兹,使。
⑪唯我郑国之有请谒:此句有省略,当为“唯我郑国之有请谒而是听”。请谒,请求。
⑫如旧昏媾:若旧通婚之国般相亲。昏媾,婚姻,姻亲。
⑬降以相从:屈己从人,即降格同意。
⑭无滋他族实逼处此:意为不要让旁人迫近这里。滋,同“兹”,使。
⑮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杨伯峻曰:“此句承上文而来,谓若使他族逼近而居于此,以与郑国相争,则郑国将忙于救护败亡。”覆亡,挽救危亡。覆,救护。
⑯禋(yīn)祀许:主持许国的祭祀。禋,虔诚斋戒。
⑰不唯许国之为:即不仅为许国。
⑱聊:姑且。圉(yǔ):边境。
【译文】
郑庄公让许国大夫百里事奉许叔住在许都的东部,说:“上天降祸于许国,鬼神确实对许君不满意,而借寡人我的手惩罚他。寡人连一两个父老兄弟都不能相安,难道敢把讨伐许国作为自己的功绩?寡人有个兄弟,不能和睦相处,而使他四方求食,我难道还能长久占有许国?您应当帮着许叔来安抚这里的百姓,我准备让公孙获来辅助您。假如寡人得以善终,上天可能又依礼而撤回加于许国的祸害,愿意许公再来治理他的同家。那时候只要我郑国对许国有所请求,许国可能还是会像对待老亲戚一样,降格而同意的。不要让别国逼近住在这里,来和我郑国争夺这块土地。我的子孙挽救危亡还来不及,难道还能替许国敬祭祖先吗?我让您留在这里,不仅为了许国,也是姑且巩固我的边疆。”
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①,曰:“凡而器用财贿②,无置于许③。我死,乃亟去之④。吾先君新邑于此⑤,王室而既卑矣⑥,周之子孙日失其序⑦。夫许,大岳之胤也⑧,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⑨?”
【注释】
①许西偏:许国西部。
②而:你。财贿:财产。
③无:不要。
④亟:急,赶紧。
⑤吾先君新邑于此:郑国初封于西周,国土在今陕西华县东北二十里。东迁而后,郑桓公伐虢、桧而其土地,因立国于今河南新郑一带。
⑥卑:衰微。
⑦序:所承受的功业。
⑧大岳之胤(yìn):太岳的后代。大岳,尧时的四岳。大,同“太”。胤,后代。
⑨其:通“岂”。
【译文】
于是,就让公孙获住在许城的西部,对他说:“凡是你的器用财货,不要放在许国。我死后就赶紧离开这里。我祖先在这里新建城邑,周王室已经逐渐衰微,我们这些周朝的子孙一天天丢掉自己的事业。而许国,是四岳的后代,上天既然已经厌弃了宗周,我哪里还能和许国争夺呢?”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①。礼,经国家②,定社稷③,序民人④,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⑤,服而舍之⑥,度德而处之⑦,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⑧,无累后人⑨,可谓知礼矣”。
【注释】
①于是:在这件事上。
②经:经营治理。
③定:安定。
④序民人:使百姓有秩序。
⑤无刑:不守法度。
⑥服:服从。
⑦度德:指郑国根据自己的威望。
⑧相(xiànɡ)时而动:选择有利时机而后行动。此指“我死乃亟去之”而言。
⑨无累后人:不给后人留下忧惧。累,恐,忧。
【译文】
君子说郑庄公“在这件事情上合乎礼。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秩序、使后代有利的大法。许国违背法度而庄公讨伐他们,服罪了就宽恕他们,揣度自己德行而决定事情,衡量自己的力量而办理事务,看准了时机而行动,不要给后人留下忧惧,可以说是懂得礼了”。
11.4 郑伯使卒出豭①,行出犬鸡②,以诅射颍考叔者③。君子谓郑庄公“失政刑矣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⑤,又无威刑⑥,是以及邪⑦。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注释】
①卒:古代的军队编制,百人为卒。豭(jiā):公猪。
②行(hánɡ):古代的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出犬鸡:或出犬,或出鸡。《诗经·小雅·何人斯》“出此三物,以诅尔斯”,毛《传》云:“三物,豕、犬、鸡也。君以豕,臣以犬,民以鸡。”是古人祭神以诅人用豕、犬、鸡三物。
③以诅射颍考叔者:杨伯峻参石韫玉《读左卮言》曰:“射颍考叔者明知为公孙阏,而郑庄公佯为不知,使军士诅咒之。窃疑公孙阏即《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中“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之子都。其人貌美,得庄公之宠幸,故庄公不欲加之以刑,为平众怒计,乃出此策。”诅,诅咒,祭神使之加祸于某人。
④失政刑:失去正常的政令和刑罚。
⑤德政:有道德的政治。
⑥威刑:有威信的刑罚。
⑦及邪:发生邪恶。此指战斗中郑国大臣不和,自相残杀。
【译文】
郑庄公让一百名士兵拿出一头公猪,二十五人拿出一条狗和一只鸡,来诅咒射死颍考叔的凶手。君子说郑庄公“失掉了政令和刑罚。政令用来治理百姓,刑罚用来纠正邪恶。既缺乏有道德的政治,又没有威严的刑法,所以才发生邪恶。已经发生邪恶而加以诅咒,有什么好处呢”?
11.5 王取邬、刘、、邘之田于郑①,而与郑人苏忿生之田②:温、原、
、樊、隰郕、
茅、向、盟、州、陉、
、怀③。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郑也。恕而行之④,德之则也,礼之经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
【注释】
①王:指周桓王。刘:在今河南偃师南。邬(wū):在刘的西南。(wěi):在今河南孟津东北。邘(yú):在今河南沁阳西北邘台镇。
②苏忿生:周武王时为司寇,受封于温。
③温:即隐公三年“取温之麦”的温,故城在今河南温县西稍南。杨伯峻曰:“此所谓温田者,亦王田之在温者耳,非以其全邑与郑,故温仍得为苏氏邑。”原:在今河南济源北。(chī):在今河南沁阳西。樊:又叫阳樊,在今河南济源东南。隰(xí)郕:在今河南武陟西南。
(zuàn)茅:在河南修武。向:在今河南济源南。盟:在今河南孟县南。州:在今河南沁阳东。陉(xínɡ):在今河南沁阳西北。
(tuí):在今河南获嘉北。怀:在今河南武陟西南。
④恕:恕道。
【译文】
周天子在郑国取得邬、刘、、邘的田地,却给了郑国人原来属于苏忿生的田地:温、原、
、樊、隰郕、
茅、向、盟、州、陉、
、怀。君子因此而知道桓王会失去郑国了。按照恕道办事,是德的准则,礼的常规。自己不能保有,就拿来送给别人。别人不再来朝见,不也应该吗?
11.6 郑、息有违言①,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②,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③,不征辞④,不察有罪⑤,犯五不韪⑥,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注释】
①息:一作鄎,姬姓国,在今河南息县。违言:指责之言。
②竟:通“境”。此指郑国境内。
③亲亲:亲近亲戚。郑、息同为姬姓,应该相亲。
④征辞:明察其言语。指郑、息两国言语不和,应明辨是非。征,明察。
⑤察有罪:知道罪过在哪里,分清曲直。
⑥不韪(wěi):不是,错误。
【译文】
郑国和息国之间言语上有了冲突,息侯就进攻郑国。郑庄公和息侯在郑国境内作战,息国的军队大败而回。君子因此而知道息国将要灭亡了:不衡量德行,不考虑力量,不亲近亲邻,不分辨是非,不知道罪过在哪里,息国犯了这五种错误,还去讨伐别人,他的丧失军队,不也是应该的吗!
11.7 冬十月,郑伯以虢师伐宋。壬戌①,大败宋师,以报其入郑也②。
【注释】
①壬戌:十四日。
②报:报复。
【译文】
冬十月,郑庄公带着虢国的军队攻打宋国。十四日,把宋国的军队打得大败,以报复宋国攻入郑国的那次战役。
宋不告命①,故不书。凡诸侯有命,告则书,不然则否。师出臧否②,亦如之。虽及灭国,灭不告败,胜不告克,不书于策③。
【注释】
①命:指国家大事,政令。
②臧否(zānɡ pǐ):善恶得失。古人常以臧否二字用于师旅。
③“虽及灭国”四句:春秋时战争中即使国被灭,被灭的一方不报告战败,胜利的一方不报告战胜,也不记在简册上,这是《春秋》记史的惯例。策,册。春秋时期书写于竹木之上。用木的叫方或牍,用竹的叫简或册。
【译文】
宋国没有前来报告这件事,所以《春秋》没有记载。凡是诸侯发生大事,前来报告就记载,不然就不记载。出兵顺利或者不顺利,也是一样。即使国家被灭亡,被灭的不报告战败,胜利的不报告战胜,也不记载在简册上。
11.8 羽父请杀桓公①,将以求大宰②。公曰:“为其少故也③,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④,吾将老焉⑤。”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⑥。
【注释】
①羽父:即公子翚。
②大宰:即太宰,官名,有二义,一指一般官职,一指冢宰、执政、卿相。各国情况不同,权位也不同。鲁国本无太宰之官,此指执政之官。羽父想杀掉桓公以求为执政。
③少:年少。
④营:营建。菟(tú)裘:古地名,在今山东泰安。《史记·秦本纪》云:“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菟裘氏。”则以前为嬴姓小国。
⑤老:告老退位。
⑥谮(zèn):进谗言,诬陷。
【译文】
鲁国大夫羽父请求杀掉桓公,想借此求得执政的官职。隐公说:“从前由于他年轻的缘故,所以我代为摄政,现在我打算把国君的位子交还给他。我已经派人在菟裘建筑房屋,打算退休养老了。”羽父害怕了,反而在鲁桓公那里诬陷鲁隐公而请求桓公杀死隐公。
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①,止焉②。郑人囚诸尹氏③,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④,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钟巫,齐于社圃⑤,馆于氏⑥。壬辰⑦,羽父使贼弑公于
氏⑧,立桓公而讨
氏,有死者⑨。不书葬,不成丧也⑩。
【注释】
①狐壤:郑地名,在今河南许昌北。
②止:俘获。此指隐公被俘获。
③尹氏:郑国大夫。
④主钟巫:钟巫神牌位。钟巫,神名,尹氏所立之祭神。
⑤齐:同“斋”,斋戒,古人祭祀前须先斋戒。社圃:园名。
⑥馆:住宿。(wěi)氏:鲁国大夫。
⑦壬辰:十五日。
⑧贼:杀手。
⑨有死者:有被枉杀的。
⑩不书葬,不成丧也:意谓桓公没有按人君之礼安葬隐公。
【译文】
隐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曾率兵同郑国人在狐壤打仗,被俘获。郑国人把他囚禁在尹氏那里。隐公贿赂尹氏,并在尹氏所祭神主钟巫之前祷告,于是就和尹氏一起回国而在鲁国立了钟巫的神主。十一月,隐公将要祭祀钟巫,在社圃斋戒,住在氏那里。十五日,羽父让杀手在
家刺杀隐公,立桓公为国君,并且讨伐
氏,
氏有人被杀害。《春秋》不记载安葬隐公,是因为桓公没有按国君的规格正式为隐公举行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