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
【题解】
桓公,鲁国第十五代国君。名允,一名轨,鲁惠公之子,鲁隐公之弟。由于是惠公正室夫人仲子所生,所以被立为太子。惠公去世时年纪尚幼,由其兄公子息(鲁隐公)摄政。鲁隐公被弑后,于前711年即位,在位十八年。前694年桓公赴齐,齐襄公指使公子彭生杀桓公。鲁桓公有四子:庶长子庆父,庶次子叔牙,嫡长子公子同,嫡次子季友。桓公死后,鲁立太子同,是为庄公。庆父、叔牙、季友三兄弟后代演化成权分鲁国的“三桓”。在桓公时代,楚国初步登上中原争霸的政治舞台。
元年 #
【经】
1.1 元年春王正月①,公即位。
1.2 三月,公会郑伯于垂②,郑伯以璧假许田③。
1.3 夏四月丁未④,公及郑伯盟于越⑤。
1.4 秋,大水⑥。
1.5 冬十月。
【注释】
①元年:鲁桓公元年当周桓王九年,前711年。
②郑伯:指郑庄公。
③以璧假许田:指郑庄公以祊地加玉璧与鲁换许田。隐公八年,郑庄公曾派人请求用祊交换鲁国的许田。假,暂借。此为交易,讳言之,所以说“假”。
④丁未:初二。
⑤越:古地名,在今山东曹县一带。
⑥大水:大水成灾。
【译文】
鲁桓公元年春周历正月,鲁桓公即位。
三月,桓公在垂地与郑庄公相会,郑庄公用璧和祊地交换许田。
夏四月初二,桓公与郑庄公在越地会盟。
秋,大水成灾。
冬十月。
【传】
1.1 元年春,公即位,修好于郑。郑人请复祀周公,卒易祊田①。公许之。三月,郑伯以璧假许田,为周公、祊故也②。
【注释】
①郑人请复祀周公,卒易祊田:隐公八年记郑“以祊易许”,未说明鲁是否已送交许田,大概鲁接受祊地而不送许田,所以郑人乘修好之机再请祭祀周公,以促成这桩交易。
②为周公、祊故:为了请求祭祀周公和以祊交换许田的缘故。
【译文】
鲁桓公元年春,鲁桓公即位,对郑国恢复友好。郑人请求重新祭祀周公、完成祊田的交换。桓公答应了。三月,郑庄公又加上玉璧来做许田的交易,这是为了请求祭祀周公和以祊交换许田的缘故。
1.2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结祊成也①。盟曰:“渝盟②,无享国③。”
【注释】
①结祊成:指巩固祊地的交换。
②渝(yú)盟:背弃盟约。
③享国:享有其国。
【译文】
夏四月初二,鲁桓公和郑庄公在越地结盟,这是为祊田的交换表示友好。誓词说:“如果违背盟约,就不能享有国家。”
1.3 秋,大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译文】
秋,发大水。凡是平原被水淹了叫做大水。
1.4 冬,郑伯拜盟①。
【注释】
①拜盟:拜谢结盟。
【译文】
冬,郑庄公前来拜谢结盟。
1.5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①,目逆而送之②,曰:“美而艳③。”
【注释】
①华父督:名督,字华父,宋戴公之孙,好父说之子。孔父:名嘉,宋大司马。
②目逆而送之:人从对面来,先眼看着她走来,等她走过后,又盯着她的背影看她走远。逆,迎。
③美而艳:美丽动人。美指面目姣好,艳指光彩动人。按,此条应与下年《传》文“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连读。
【译文】
宋国的华父督在路上见到孔父的妻子,他眼看她从对面走过来,又回过头从后面盯着她走过去,说:“既美丽,又动人。”
二年 #
【经】
2.1 二年春①,王正月戊申②,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③。
2.2 滕子来朝④。
2.3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⑤,以成宋乱⑥。
2.4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⑦。戊申⑧,纳于大庙⑨。
2.5 秋七月,杞侯来朝⑩。
2.6 蔡侯、郑伯会于邓⑪。
2.7 九月,入杞⑫。
2.8 公及戎盟于唐⑬。
2.9 冬,公至自唐⑭。
【注释】
①二年:鲁桓公二年当周桓王十年,前710。
②正月戊申:正月无戊申日,当记日有误。
③与夷:即宋殇公。此年是宋殇公十年。
④滕子:滕国国君。
⑤齐侯:即齐僖公。陈侯:即陈桓公。郑伯:即郑庄公。稷:宋地名,在今河南商丘。
⑥以成宋乱:隐公三年,宋公子冯出居于郑。宋殇公与孔父多次与郑交战,华父督杀宋殇公而欲迎立公子冯,符合郑国的愿望。华父督又贿赂各国,因此鲁、齐、陈、郑会于稷,成全华父督之乱,树立华氏政权。成,成全。
⑦郜大鼎:鼎为郜国所铸,所以称为郜鼎。郜,在今山东成武东南,是年为宋所灭。
⑧戊申:初九。
⑨大庙:即鲁国太庙周公庙。大,同“太”。
⑩杞侯来朝:桓公即位,所以来朝。
⑪蔡侯:指蔡桓侯。邓:蔡国地名,其地在蔡之北、郑之南,在今河南郾城东南。
⑫入杞:指鲁国攻入杞国,《经》文不记名字,盖率兵者非卿。
⑬唐:鲁国地名,在今山东鱼台东北。
⑭公至自唐:指桓公从唐地回来。《春秋》凡记“至自”某地,都是回国后告于宗庙。
【译文】
二年春,周历正月戊申日,宋华父督杀害他的君主与夷和大夫孔父。
滕子来我国朝见。
三月,鲁桓公与齐僖公、陈桓公、郑庄公相会于稷地,是为了成全宋国之乱。
夏四月,从宋国取来郜国的大鼎。初九,把鼎放入太庙。
秋七月,杞侯来我国朝见。
蔡桓公、郑庄公相会于邓地。
九月,攻入杞国。
鲁桓公与戎国在唐地结盟。
冬,桓公从唐地回来告于祖庙。
【传】
2.1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①。公怒,督惧,遂弑殇公②。
【注释】
①孔氏:杨伯峻曰:“孔父此时犹未以孔为氏,‘孔氏’是追书之辞。”
②公怒,督惧,遂弑殇公:《公羊传》、《穀梁传》二处记此事,以为华父督欲弑殇公而先杀孔父,与《左传》所叙有出入。
【译文】
二年春,宋卿华父督攻打孔氏,杀死了孔父而占有他的妻子。宋殇公发怒,华父督害怕了,就把殇公也杀死了。
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①,故先书弑其君。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
【注释】
①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此句解释《经》文。君子认为《经》文先写宋督杀宋殇公,后写杀孔父,是宋督心中已无国君,然后才有此恶行。据隐公三年记载,孔父为顾命大臣,宋督杀孔父,则心目中已是无君了。动于恶,指杀害大臣的罪恶行为。
【译文】
君子认为华父督心里早已没有国君,然后才产生这种罪恶行动,所以《春秋》先记载弑其君。鲁桓公和齐僖公、陈桓公、郑庄公在稷地会见,商讨平定宋国的内乱。由于接受了贿赂的缘故,便建立华氏政权。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①,民不堪命②。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③,先宣言曰④:“司马则然⑤。”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⑥,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注释】
①十年十一战:宋殇公在隐公四年即位,到隐公十一年,共打了十一仗。其中除了隐公五年取邾田与郑无关外,其余皆宋、郑交战。
②不堪:不能忍受。
③故:有意。因:承。
④宣言:扬言。
⑤司马则然:大司马要这样做。司马掌管全国军队,且孔父嘉为宋执政大臣,所以宋督早就宣扬说,频繁战争,是大司马要这样做的。把责任推给孔父嘉。
⑥庄公:即公子冯,其时出居于郑。
【译文】
宋殇公即位以后,十年之中发生了十一次战争,百姓不能忍受。孔父嘉做司马,华父督做太宰,华父督故意利用百姓的不能忍受,先宣扬说:“这都是司马要这样干的。”在杀了孔父和殇公之后,他把庄公从郑国召回并立他为国君,以此来亲近郑国。同时又把郜国的大鼎送给鲁桓公,对齐、陈、郑诸国也都馈送财礼,所以华父督就当了宋公的宰相。
2.2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非礼也。
【译文】
夏四月,桓公从宋国取来了郜国的大鼎。初九,把大鼎安放在太庙里。这件事不符合礼制。
臧哀伯谏曰①:“君人者,将昭德塞违②,以临照百官③,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④,大路越席⑤,大羹不致⑥,粢食不凿⑦,昭其俭也。衮、冕、黻、珽⑧,带、裳、幅、舄⑨,衡、、纮、
⑩,昭其度也。藻、率、鞞、鞛⑪,鞶、厉、游、缨⑫,昭其数也⑬。火、龙、黼、黻⑭,昭其文也⑮。五色比象⑯,昭其物也。钖、鸾、和、铃⑰,昭其声也。三辰旂旗⑱,昭其明也⑲。夫德,俭而有度⑳,登降有数(21)。文、物以纪之(22),声、明以发之(23),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注释】
①臧哀伯:鲁大夫,名达,僖伯之子。
②昭:显扬。塞:堵塞。违:邪,不合德义,违礼之事。
③临照:监视。
④清庙茅屋:以茅草盖屋作太庙。清庙,太庙。
⑤大路:一种车,此处用于祀天。其中木辂最朴素,玉辂最奢华。路,指君主所乘之车。越席:用蒲草结成的席,铺于大辂中作车垫。
⑥大羹:肉汁。祭祀用大羹。不致:仅煮而不用酸、苦、辛、咸、甘五味调和。
⑦粢食(zī sì)不凿:祭祀用的主食不舂。粢食,主食。《周礼·小宗伯》有六粢,即六种主食,黍、稷、稻、粱、麦、苽(ɡū,今谓之茭米)。祭祀以用黍、稷为常。凿,舂。
⑧衮(ɡǔn):古代天子及上公的礼服。祭祀时穿用。冕:古代礼帽,大夫以上用。黻(fú):祭服上用皮革做成以遮蔽腹膝之间的蔽膝。珽(tǐnɡ):天子所用笏,长三尺,一名大圭。古代天子以至士,朝见皆执笏。
⑨带:指大带。礼服上用以束腰,其余下垂部分叫绅。等级不同,其带装饰不同。裳:下身的衣服,也叫裙。幅(bī):绑脚布,古人以布缠足背,上至于膝。与近代的绑腿相似。舄(xì):古代一种双底鞋,天子、诸侯有吉事时穿用。
⑩衡:衡笄,用来固定帽子。(dǎn):冠冕上用以系瑱玉(又叫充耳)的带子。纮(hónɡ):冠冕上的纽带,由颔下挽上而系在笄的两端。
(yán):冠冕上的一种装饰,盖在冕上的一块布。
⑪藻:垫玉的木板,上以粉白画水藻文。率(lǜ):亦作“帨”,佩巾。鞞(bǐnɡ):刀鞘。鞛(běnɡ):佩刀刀把上的装饰物。
⑫鞶(pán):皮做的束衣带。厉:鞶带下垂作为装饰的部分。游(liú):同“旒”,古代旌旗上悬垂的飘带。缨(yīnɡ):也叫“鞅”,套在马颈上的革带,驾车时用。
⑬昭其数:藻、率等八种物品各依地位之高低而不同。
⑭火、龙、黼(fǔ)、黻:皆衣裳上的花纹。火形是半环。龙即画成龙形。黼是黑白两色刺绣成一对斧头形。黻是用黑青两色刺绣成两个相背之弓形的花纹。
⑮昭其文:此四者均为文采,故云昭其文。
⑯五色:青、黄、赤、白、黑,古代以此为正色。比象:即用五色绘画山、龙、花、虫之象。
⑰钖(yánɡ):马额头上的金属装饰,走时发出声响。鸾:通“銮”,古代的一种车铃。置于马嚼子或车衡上方。和:设在车轼(车前横木)上的小铃。铃:指设在旌旗上的小铃。
⑱三辰:日、月、星。旂(qí)旗:古代旗帜的总称。
⑲昭其明:旂旗所以为标志,且画有日、月、星、辰,故曰昭明。
⑳有度:有一定的制度。
(21)登降:增减。有数:有一定数量。
(22)文:指上文之火、龙、黼、黻。物:指五色比象。
(23)声:指钖、鸾、和、铃。明:指三辰旂旗。
【译文】
臧哀伯劝阻说:“作为百姓的君主,要发扬道德而阻塞邪恶,以为百官的表率,即使这样,仍然担心有所失误,所以显扬美德以示范于子孙。因此太庙用茅草盖屋顶,祭天之车用蒲草席铺垫,肉汁不加调料,主食不吃舂过的米,这是为了表示节俭。礼服、礼帽、蔽膝、大圭,腰带、裙子、绑腿、鞋子,横簪、瑱绳、冠系、冠布,都各有规定,用来表示衣冠制度。玉垫、佩巾、刀鞘、鞘饰、革带、带饰、飘带、马鞅,各级多少不同,用来表示各个等级规定的数量。画火、画龙、绣黼、绣黻,这都是为了表示文饰。五种颜色绘出各种形象,这都是为了表示色彩。钖铃、鸾铃、轼铃、旗铃,这都是为了表示声音。画有日、月、星的旌旗,这是为了表示标志。行为的准则应当节俭而有制度,增减也有一定的数量。用文饰、色彩来记录它,用声音、旗帜来发扬它,以此向文武百官作表率,百官才有警戒和畏惧,不敢违反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①,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②,其又何诛焉③?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④。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⑤,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注释】
①赂器:郜鼎本受贿而得,所以称之为赂器。
②象之:以此为榜样。
③诛:惩罚。
④章:显示,表明。
⑤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武王与商纣王战于牧野,灭商,纣王自焚死。成王七年,营建雒邑。迁鼎之事,恐非武王所为,臧哀伯顺口说及。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三代时奉为传国之宝。雒邑,即王城,在今河南洛阳。
【译文】
“现在废除道德而树立邪恶,把人家贿赂来的器物放在太庙里,公然展示给百官看,百官也模仿这种行为,还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由于官吏的邪恶。官吏的失德,由于受宠而贿赂公行。郜鼎放在太庙里,还有比这更明显的吗?周武王打败商朝,把九鼎迁到雒邑,当时的义士还有人认为他不对,更何况把表明邪恶叛乱的贿赂器物放在太庙里,这又该怎么办?”桓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①:“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②!君违不忘谏之以德③。”
【注释】
①内史:周王室官名,掌策命诸侯及公卿大夫,凡四方之事书则读之。以当时人观之,通晓神道与天道,能言吉凶。详见庄公三十二年《传》。
②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有后,指臧哀伯之后代能长享禄位。杨伯峻曰:“以鲁大夫言,臧氏享世禄为最久,哀二十四年犹有鲁侯伐齐,乞灵于臧氏,臧石帅师会之,取廪丘之记载。”
③违:违背礼制。
【译文】
周朝的内史听说了这件事,说:“臧孙达的后代在鲁国恐怕能长享禄位吧!国君违背礼制,他没有忘记以道德来劝阻。”
2.3 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杞侯归,乃谋伐之。
【译文】
秋七月,杞侯来鲁国朝见,态度不够恭敬。杞侯回国,桓公就策划讨伐他。
2.4 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①。
【注释】
①始惧楚:此年为楚武王之三十一年,中原诸国患楚自此始。楚,又叫荆,芈姓国,初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后迁枝江(也叫丹阳)。楚武王时迁郢,即今湖北江陵北之纪南城。
【译文】
蔡桓侯、郑庄公在邓地会见,从这时起两国开始对楚国有所畏惧。
2.5 九月,入杞,讨不敬也。
【注释】
①入杞,讨不敬也:杨伯峻曰:“僖二十七年《传》云:‘春,杞桓公来朝,用夷礼,故曰子。公卑杞,杞不共也。’又云:‘秋,入杞,责无礼也。’与此《传》事同而文异。”
【译文】
九月,攻入杞国,这是由于讨伐杞侯的不恭敬。
2.6 公及戎盟于唐,修旧好也①。
【注释】
①旧好:指隐公二年秋八月曾与戎结盟。
【译文】
桓公和戎在唐地结盟,这是为了重修过去的友好邦交。
2.7 冬,公至自唐,告于庙也。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①,饮至②,舍爵③,策勋焉④,礼也。特相会⑤,往来称地⑥,让事也⑦。自参以上⑧,则往称地,来称会,成事也。
【注释】
①反:返回。
②饮至:诸侯朝天子、朝诸侯、参加盟会、征战,行前应亲自祭告祖庙,返回时,又应亲自祭告祖庙,祭后会群臣饮酒,叫饮至。
③舍(shè)爵:饮酒。舍,置。爵,酒杯。
④策勋:有功劳者书之于策,叫策勋,也叫书劳。
⑤特相会:指鲁公单独与另一国君相见。特,单独。
⑥往来称地:无论鲁公前往还是他国国君前来,都记载会见的地点。
⑦让事:二人单独相会,彼此谦让为主,叫让事。
⑧参:通“三”。
【译文】
冬季,桓公从唐地回来,《春秋》所以记载,是由于回来后祭告了宗庙。凡是国君出国之前,要祭告宗庙;回来,也要祭告宗庙,还要宴请臣下,互相劝酒,把功劳记载在档案里,这是合于礼的。两国国君单独会见,来回都只记载会见的地点,这是互相谦让谁为会首的会见。会见的国君在三个以上,那就在去他国时记载会见的地点,他国国君前来就不记载会见地点而仅仅记载会见,这是盟主已在会前决定,只是完成会见手续罢了。
2.8 初①,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太子②,命之曰仇③。其弟以千亩之战生④,命之曰成师。师服曰⑤:“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义⑥,义以出礼,礼以体政⑦,政以正民⑧。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⑨。嘉耦曰妃⑩,怨耦曰仇⑪,古之命也⑫。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⑬,兄其替乎⑭?”
【注释】
①初:当初,此是追叙前事。
②姜氏:齐侯女。穆侯四年,娶齐女为夫人。条之役:据《史记·晋世家》,条之役在晋穆侯七年(前805),当周宣王二十三年,鲁孝公二年。《竹书纪年》载“王师及晋穆侯伐条戎、奔戎,王师败逋”。条,条戎,故地在今陕西安邑。
③仇:晋文侯之名。条之役王师与晋师俱败逃,晋穆侯不悦,正在此时姜氏生太子,所以叫他仇。
④千亩之战:发生在晋穆侯十年(前802),当周宣王二十六年,晋攻千亩获胜。千亩,在今山西安泽北。
⑤师服:晋国大夫。
⑥名以制义:名字是用来表示道义。
⑦礼以体政:礼为政治、政法之本体。体,本体。
⑧正民:端正百姓的行为。
⑨易:相反。
⑩嘉耦曰妃(pèi):美好姻缘叫妃。
⑪怨耦曰仇:夫妻相恶叫仇。
⑫命:名。
⑬兆乱:预兆祸乱。
⑭兄:指太子仇。替:衰微。
【译文】
当初,晋穆侯的夫人姜氏在条之战的时候生了太子,此战晋国战败,所以取名叫仇。仇的兄弟是在千亩之战时生的,此战晋国获胜,因此取名叫成师。师服说:“奇怪呀,国君给儿子取这样的名字!取名表示一定的意义,意义产生礼仪,礼仪是政事的骨干,政事端正百姓行为,所以政事没有失误百姓就服从,相反就发生动乱。相爱的夫妻叫妃,相怨的夫妻叫仇,这是古代人命名的方法。现在国君给太子取名叫仇,他的兄弟叫成师,这就开始预示祸乱了。做哥哥的恐怕要衰微了吧?”
惠之二十四年①,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②,靖侯之孙栾宾傅之③。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④,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⑤,诸侯立家⑥,卿置侧室⑦,大夫有贰宗⑧,士有隶子弟⑨,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⑩。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⑪。今晋,甸侯也⑫,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注释】
①惠之二十四年:即前745。惠,即鲁惠公。
②封桓叔于曲沃:《史记·晋世家》:“文侯仇卒,子昭侯伯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于翼。翼,晋君都邑也。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桓叔是时年五十八矣,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
③靖侯:桓叔之高祖。栾宾:字宾父,为桓叔之叔祖。傅之:相之,辅佐他。
④本:根本。末:枝叶。
⑤天子建国:周天子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
⑥诸侯立家:诸侯分采邑与卿大夫,谓之立家。
⑦侧室:指庶子,亦为官名。
⑧贰宗:官名,以大夫宗室之弟担任。
⑨士有隶子弟:士自以其子弟为仆隶。
⑩等衰(cuī):等差,等级。杨伯峻曰:“庶民以及工商,其中不再分尊卑,而以亲疏为若干等级之分别。”
⑪服事:服从。觊觎(jì yú):非分的企图。
⑫甸侯:周王朝甸服的诸侯。甸服,周有天下,规定天子王城外方圆千里以内的诸侯为甸服。晋为甸侯,其地位原不甚高,不能封赐卿大夫立家。
【译文】
鲁惠公二十四年,晋国开始发生动乱,所以把桓叔封在曲沃,靖侯的孙子栾宾做他的辅相。师服说:“我听说国家的建立,根本大而枝节小,这样才能稳固。所以天子封建诸侯国,诸侯建立卿大夫的采邑,卿设置同宗兄弟为侧室官,大夫又有宗室子弟为贰宗官,士有仆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亲疏,都有大小不同的等级。所以百姓才肯事奉长上,身居下位的人也没有什么非分的念头。现在晋国是王畿之内的甸服侯国,而又另外建立侯国,它的根本既已衰弱,还能够长久吗?”
惠之三十年①,晋潘父弑昭侯而纳桓叔②,不克。晋人立孝侯③。惠之四十五年④,曲沃庄伯伐翼⑤,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⑥。鄂侯生哀侯⑦。哀侯侵陉庭之田⑧。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⑨。
【注释】
①惠之三十年:即前739。
②纳:接纳。曲沃本晋都,穆侯时迁都到绛(即翼)。昭侯把桓叔封在曲沃。潘父要迎桓叔入晋都,所以说“纳”。
③晋人立孝侯:《史记·晋世家》:“昭侯七年,晋大臣潘父弑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晋,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败,还归曲沃。晋人共立昭侯子平为君,是为孝侯。诛潘父。”孝侯,即晋孝侯,姓姬名平,晋昭侯之子,晋国第十三任君主。
④惠之四十五年:即前724。
⑤庄伯:桓叔子。晋孝侯八年,桓叔死,子
代之,称为曲沃庄伯。翼:即绛地,当时晋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⑥鄂侯:即晋鄂侯,姓姬名郄,晋孝侯之子,晋国第十四任君主,在位六年。
⑦哀侯:即晋哀侯,姓姬名光,晋国第十五任君主,在位九年。
⑧陉(xínɡ)庭:翼南边境小城。
⑨南鄙:此指陉庭南部边境的人。启,引导。
【译文】
鲁惠公三十年,晋国的潘父弑昭侯而准备接纳桓叔,没有成功。晋国人立了孝侯。鲁惠公四十五年,曲沃庄伯攻打翼城,弑孝侯。翼城人立他的兄弟鄂侯。鄂侯生了哀侯。哀侯侵占陉庭地方的田土。陉庭南部边境的人引导曲沃攻打翼城。
三年 #
【经】
3.1 三年春正月①,公会齐侯于嬴②。
3.2 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③。
3.3 六月,公会杞侯于郕④。
3.4 秋七月壬辰朔⑤,日有食之,既⑥。
3.5 公子翚如齐逆女⑦。
3.6 九月,齐侯送姜氏于⑧。
3.7 公会齐侯于⑨。
3.8 夫人姜氏至自齐⑩。
3.9 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⑪。
3.10 有年⑫。
【注释】
①三年:鲁桓公三年当周桓王十一年,前709。
②齐侯:指齐僖公。嬴:在今山东莱芜西北。
③卫侯:指卫宣公。胥命:互相申约,但不歃血设盟,泛指一般的会见。蒲:卫地名,在今河南长垣。
④郕:在今山东宁阳东北。
⑤朔:初一。此日为前709年7月17日。
⑥日有食之,既:即发生了日全食。《汉书·五行志》云:“京房《易传》以为桓三年日食,贯中央,上下竟而黄。”
⑦公子翚如齐逆女:杨伯峻曰:“旧礼,除天子外,取妻皆必亲迎。但《春秋》无诸侯迎夫人之文,恐诸侯之亲迎,不出国境,出国境则使卿代迎。”
⑧(huān):鲁地名,在今山东肥城。
⑨公会齐侯于:此事无《传》文说明,可能为桓公迎亲。
⑩姜氏:齐侯女。
⑪聘:外交访问。
⑫有年:五谷皆熟叫有年,即丰年。
【译文】
鲁桓公三年春正月,桓公与齐僖公在嬴地相会。
夏,齐僖公、卫宣公在蒲地会谈。
六月,桓公与杞侯在郕地相会。
秋七月初一凌晨,发生日全蚀。
公子翚去齐国迎接齐女。
九月,齐僖公送姜氏到地。
桓公与齐僖公在地相会。
夫人姜氏从齐国来到我国。
冬,齐僖公派他的弟弟夷仲年来我国聘问。
五谷丰收。
【传】
3.1 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①,次于陉庭②。韩万御戎③,梁弘为右④,逐翼侯于汾隰⑤,骖而止⑥。夜获之,及栾共叔⑥。
【注释】
①曲沃武公:隐公七年,曲沃庄伯死,其子称继位,是为武公。
②次:军队停留两宿以上。古代军队在外,住一夜叫“舍”,两夜叫“信”,两夜以上叫“次”。
③韩万:曲沃桓叔之子,武公的叔父,受封于韩,因以为姓。韩,国名,姬姓,在今山西河津东。据《竹书纪年》,春秋前晋文侯二十一年灭之。御戎:驾驭兵车。
④梁弘:曲沃之臣。为右:即车右,拿着戈盾,以防备非常。古代兵车,主将在中,御者在左,车右在右。
⑤逐翼侯于汾隰(xí):汾水源出山西宁武西南之管涔山,西南流经静乐西,东南流经太原,折而西南,经介休、灵石、霍、洪洞、临汾诸地之西,至新绛东南折而西流,至河津西南入黄河。此逐翼侯之地当在今襄汾、曲沃之间。翼侯,即晋哀侯。汾,汾水。隰,水边低地。
⑥骖(cān):古代兵车一车四马,中间两马叫服,两边二马叫骖。(ɡuà):绊住,挂碍。
⑦栾共叔:即曲沃桓叔之傅栾宾之子,名成。《国语·晋语一》云:“武公伐翼,杀哀侯,止栾共子曰:‘苟无死,吾以子见天子,令子为上卿,制晋国之政。’共子辞而死之。”《晋世家》云:“哀侯九年,伐晋于汾旁,虏哀侯。”则哀侯与栾共叔俱死。
【译文】
鲁桓公三年春,曲沃武公进攻翼城,军队驻扎在陉庭。韩万为武公驾车,梁弘作为车右,在汾水边的低洼地追赶晋哀侯,由于骖马被绊住才停下来。夜里,俘获了晋哀侯和栾共叔。
3.2 会于嬴,成昏于齐也。
【译文】
桓公和齐僖公在嬴地会见,这是由于和齐女订婚。
3.3 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不盟也。
【译文】
夏季,齐僖公、卫宣公在蒲地只是会谈,没有结盟。
3.4 公会杞侯于郕,杞求成也①。
【注释】
①求成:要求讲和。上年鲁“入杞,讨不敬”,所以此年杞侯要求讲和。
【译文】
桓公和杞侯在郕地会见,这是由于杞国要求议和。
3.5 秋,公子翚如齐逆女。修先君之好,故曰“公子”①。齐侯送姜氏于,非礼也。凡公女②,嫁于敌国③,姊妹,则上卿送之,以礼于先君;公子④,则下卿送之。于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则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国,则上大夫送之⑤。
【注释】
①公子:公子翚此行是重修前代国君旧好,所以《春秋》称他为公子。
②公女:公室女子。
③敌国:对等的国家。敌,匹敌,同等。
④公子:男女通用,此指女公子,即国君之女。
⑤则上大夫送之:按,“凡公女”至此是解释为什么说齐侯“非礼”。诸侯嫁女不自送,齐侯自送,所以说“非礼”。杨伯峻曰:“《士昏礼》云:‘舅飨送者以一献之礼,酬以束锦。’郑玄《注》云:‘送者,女家有司也。’则纵大夫与士嫁女,主人亦不自送。”
【译文】
秋,公子翚到齐国迎接齐女。因为是重修前代国君的友好关系,所以《春秋》称翚为“公子”。齐僖公护送姜氏出嫁,到了地,这是不合于礼的。凡是本国的公室女子出嫁到同等级国家,如果是国君的姐妹,就由上卿护送她,以表示对前代国君的尊敬;如果是国君的女儿,就由下卿护送她。出嫁到大国,即便是国君的女儿,也由上卿护送她。嫁给天子,各位大臣都要去护送她,国君不亲自护送。出嫁到小国,就由上大夫护送她。
3.6 冬,齐仲年来聘①,致夫人也②。
【注释】
①齐仲年来聘:古时诸侯女子出嫁,又派大夫随后加以聘问。
②致:护送,此指对被护送者尽到责任。
【译文】
冬季,齐仲年前来聘问,这是为了把姜氏护送到鲁都。
3.7 芮伯万之母芮姜恶芮伯之多宠人也①,故逐之,出居于魏②。
【注释】
①芮(ruì):诸侯国名,姬姓,在今陕西大荔东南。宠人:即宠姬。
②魏:此指古魏国,即《诗经·国风·魏风》之魏,在今山西芮城东北。杨伯峻曰:“芮城县西三十里郑村有芮伯城,当为芮伯万被逐所居之地。”此句为明年秦国侵芮一事张本。
【译文】
芮伯万的母亲芮姜嫌恶芮伯的宠姬太多,因此把他赶走,让他住到魏城。
四年 #
【经】
4.1 四年春正月①,公狩于郎②。
4.2 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③。
【注释】
①四年:鲁桓公四年当周桓王十二年,前708。
②狩:冬猎叫狩。郎:在今山东鱼台东北。
③宰:官名,掌管王家内外事务。渠伯纠:渠,本周室地名,此以封邑为氏。排行第一称伯,纠是其名。
【译文】
鲁桓公四年春周历正月,桓公在郎地狩猎。
夏,周天子派宰渠伯纠来我国聘问。
【传】
4.1 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书,时,礼也①。
【注释】
①书,时,礼也:杨伯峻曰:“《周礼·大司马》:‘中冬教大阅,遂以狩田。’周正之春正月,正夏正之仲冬十一月。但此年实是建丑,春正月为夏正之季冬十二月,亦农闲可以狩猎之时,故曰‘时’。”
【译文】
鲁桓公四年春正月,鲁桓公在郎地打猎。《春秋》记载这件事,是由于这正是狩猎之时,合于礼。
4.2 夏,周宰渠伯纠来聘。父在,故名①。
【注释】
①父在,故名:因为渠伯纠与他的父亲同在周王室任职,所以《春秋》记载他的名字。这是解释《春秋》书法。
【译文】
夏,周朝的宰官渠伯纠来鲁国聘问。由于他与他的父亲同在周王室任职,所以《春秋》写出他的名字。
4.3 秋,秦师侵芮①,败焉,小之也②。
【注释】
①秦师侵芮:按,这是《左传》首次记载秦国史事。秦,诸侯国名,嬴姓,相传周孝王封伯益之后非子于秦(今甘肃天水),作为附庸。后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分封为诸侯。秦宁公时迁都到平阳(今陕西宝鸡),秦德公时又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献公时迁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孝公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
②小:轻敌。
【译文】
秋,秦国的军队袭击芮国,秦军战败,由于小看了敌人的缘故。
4.4 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①。
【注释】
①芮伯:即芮伯万。
【译文】
冬,周桓王的军队和秦国军队联合包围芮国,俘虏了芮伯回来。
五年 #
【经】
5.1 五年春正月①,甲戌、己丑②,陈侯鲍卒③。
5.2 夏,齐侯、郑伯如纪④。
5.3 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⑤。
5.4 葬陈桓公。
5.5 城祝丘⑥。
5.6 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⑦。
5.7 大雩⑧。
5.8 螽⑨。
5.9 冬,州公如曹⑩。
【注释】
①五年:鲁桓公五年当周桓王十三年,前707。
②甲戌:指上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己丑:指是年正月初六。
③陈侯鲍:指陈桓公。
④齐侯:指齐僖公。郑伯:指郑庄公。纪:国名,在今山东寿光。
⑤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仍叔年老,故使仍叔之子代其行事,因其本身在朝廷中没有爵位,所以不记其名。仍叔,世为周朝大夫。
⑥祝丘:鲁地名,在今山东临沂。
⑦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此次战役即《传》文中的葛之战。春秋间,唯此役天子亲征。
⑧雩(yú):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
⑨螽(zhōnɡ):飞蝗。此指飞蝗成灾。
⑩州:诸侯国名,姜姓,地在今山东安丘。曹:诸侯国名,姬姓,武王时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地在今山东定陶。
【译文】
鲁桓公五年春周历正月,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今年正月初六,陈桓公鲍去世。
夏,齐僖公、郑庄公去纪国。
周天子派仍叔之子来我国聘问。
安葬陈桓公。
修筑祝丘的城墙。
秋,蔡国人、卫国人、陈国人跟随周桓王讨伐郑国。
举行求雨的祭祀。
发生蝗灾。
冬,州公去曹国。
【传】
5.1 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再赴也①。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太子免而代之②。公疾病而乱作,国人分散,故再赴③。
【注释】
①再赴也:指甲戌、己丑两次讣告。甲戌至己丑,相距十六日。赴,报丧。
②文公子佗:指陈佗,即五父,太子免的叔父。太子免:陈桓公太子。
③故再赴:这是说明“再赴”的缘故。杨伯峻曰:“《公羊传》云:‘甲戌之日亡,己丑之日死(尸)而得,君子疑焉,故以二日卒之也。’《穀梁传》云:‘《春秋》之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陈侯以甲戌之日出,己丑之日得,不知死之日,故举二日以包也。’推二《传》之意,盖以陈桓公患精神病,甲戌之日一人出走,经十六日而后得其尸,不知其气绝之日,故《春秋》作者举二日以包之。左氏则以为再赴,较为可信,故《史记》从之。”
【译文】
鲁桓公五年春正月,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今年正月初六,陈侯鲍逝世。《春秋》所以记载两个日子,是由于发了两次讣告而日期不同。当时陈国发生动乱,文公的儿子佗杀了太子免而取代他。陈侯病危的时候动乱发生,国内臣民纷纷离散,因此发了两次讣告。
5.2 夏,齐侯、郑伯朝于纪,欲以袭之。纪人知之①。
【注释】
①纪人知之:齐、郑都是大国,且齐僖公、郑庄公都是当时雄主,此时一起来朝,可见别有用心,故纪人知之。
【译文】
夏,齐僖公、郑庄公去纪国访问,想要乘机袭击纪国。纪国人发觉了。
5.3 王夺郑伯政①,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②,郑伯御之。
【注释】
①王夺郑伯政:隐公三年,“王贰于虢”,周平王就想分郑庄公之政;隐公八年,“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周桓王始分郑庄公之政;隐公九年,“郑伯为王左卿士”,虢公为王右卿士,二人平起平坐;至此年,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卿士的官职,不让他参与周朝政。
②诸侯:此指蔡、卫、陈等国。
【译文】
周桓王不让郑庄公参与周朝政,郑庄公不再入周朝觐。秋,周桓王带领诸侯讨伐郑国,郑庄公出兵抵御。
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①,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②,陈人属焉。
【注释】
①虢公林父:即虢仲,时为周王卿士。
②周公黑肩:指周桓公,名黑肩。杨伯峻以为此时代郑庄公为卿士。
【译文】
周桓王率领中军;虢公林父率领右军,蔡军、卫军隶属于右军;周公黑肩率左军,陈军隶属于左军。
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①,为右拒以当陈人,曰:“陈乱②,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③,必奔。王卒顾之④,必乱。蔡、卫不枝⑤,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⑥,可以集事⑦。”从之。曼伯为右拒⑧,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⑨,为鱼丽之陈⑩,先偏后伍,伍承弥缝⑪。
【注释】
①子元:郑庄公次子公子突。拒:或作“矩”,方形的阵势。当:抵敌,抵当。
②陈乱:指陈桓公死,公子佗杀太子免,国人散乱之事。
③犯:攻击。
④王卒顾之:指王卒一边要与郑军作战,一边要顾及陈国被击溃的军队。顾,顾及,照顾。
⑤不枝:不能支持。枝,支持,支撑。
⑥萃:集中。
⑦集事:成功。
⑧曼伯:郑庄公长子公子忽。
⑨原繁:郑大夫。高渠弥:郑卿,亦称高伯。以上诸人俱已见隐公五年《传》。公:指郑庄公。
⑩鱼丽之陈:古代的一种军阵。陈,同“阵”。
⑪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此两句解释鱼丽阵法。兵车一队分为若干偏,并用步卒来弥补偏之间的缝隙。偏,车战二十五乘为一偏。伍,五人为伍。
【译文】
郑国的子元建议用左方阵来对付蔡军和卫军,用右方阵来对付陈军,说:“陈国动乱,百姓都缺乏战斗意志,如果先攻击陈军,他们必定奔逃。周天子的军队要照顾陈军,就一定会发生混乱。蔡国和卫国的军队支撑不住,也一定会争先奔逃。这时我们可集中兵力对付周天子的中军,我们就可以获得成功。”郑庄公听从了。曼伯担任右方阵的指挥,祭仲足担任左方阵的指挥,原繁、高渠弥带领中军护卫郑庄公,摆开了叫做鱼丽的阵势,兵车在前,步卒在后,步卒来弥补兵车的空隙。
战于葛①,命二拒曰:“
动而鼓②。”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③,王亦能军④。祝聃请从之⑤。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⑥,况敢陵天子乎⑦!苟自救也,社稷无陨⑧,多矣⑨。”
【注释】
①(xū)葛:即隐公五年之长葛。在今河南长葛东北。
②(kuài):大将所用军旗,用为号令。
③祝聃:郑国大臣。
④军:指挥军队。
⑤从:追逐。
⑥上:凌驾。
⑦陵:侵侮。
⑧陨:国家危亡。
⑨多矣:满足。当时的习惯用语。
【译文】
双方在葛交战,郑庄公命令左右两边方阵说:“看到大旗挥动,就击鼓进军。”郑国的军队发起进攻,蔡、卫、陈军一起奔逃,周军因此混乱,郑国的军队从两边合拢来进攻,周军终于大败。祝聃射中周桓王的肩膀,桓王还能指挥军队。祝聃请求前去追赶。郑庄公说:“君子不希望欺人太甚,哪里敢欺凌天子呢?只要能挽救自己,国家免于危亡,这就足够了。”
夜,郑伯使祭足劳王①,且问左右②。
【注释】
①劳:慰问。
②问左右:慰问周王左右之臣。
【译文】
夜间,郑庄公派遣祭仲足去慰问周桓王,同时也问候他的左右随从。
5.4 仍叔之子来聘,弱也①。
【注释】
①弱:年幼,年少。
【译文】
仍叔的儿子前来聘问。《春秋》所以记为“仍叔之子”而不记他的名字,是由于他年轻。
5.5 秋,大雩。书,不时也。凡祀,启蛰而郊①,龙见而雩②,始杀而尝③,闭蛰而烝④。过则书⑤。
【注释】
①启蛰:惊蛰。古之惊蛰在雨水前,为夏正正月之中气。《淮南子·天文训》改惊蛰在雨水后,为夏正二月节气。郊:夏历正月祈谷的祭礼。
②龙见:角、亢两宿于黄昏出现于东方。在夏正四月。龙,苍龙,是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的总称。见,同“现”。
③始杀:指秋气来后,天气萧杀。在夏正七月。尝:秋祭名。《礼记·月令》所谓“孟秋之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④闭蛰:昆虫蛰伏。在夏正十月。烝(zhēnɡ):冬祭名,杜预《春秋左传注》所谓“万物皆成,可荐者众,故烝祭宗庙”。
⑤过:非正常时节的祭祀。
【译文】
秋季,为求雨而举行大雩祭。《春秋》记载这件事,是由于这不是按时的祭祀。凡是祭祀,昆虫惊动举行郊祭,苍龙的角亢二宿出现举行雩祭,秋天寒气降临举行尝祭,昆虫蛰伏举行烝祭。如果过了规定的时间举行祭礼,就要记载。
5.6 冬,淳于公如曹①。度其国危,遂不复。
【注释】
①淳于公:即州公。州,国名,都于淳于,在今山东安丘东北。以都名代称国名,古时本有此例,如魏惠王迁都大梁,即可称梁惠王;韩迁都于郑,亦称郑国。
【译文】
冬季,淳于公到曹国。自己估计他的国家将发生危难,因此没有再回国了。
六年 #
【经】
6.1 六年春正月,寔来①。
6.2 夏四月,公会纪侯于成②。
6.3 秋八月壬午③,大阅④。
6.4 蔡人杀陈佗⑤。
6.5 九月丁卯⑥,子同生⑦。
6.6 冬,纪侯来朝。
【注释】
①六年春正月,寔来:此句本应接上年《经》文,主语为“州公”。自分《经》之年后,一事分属两年。六年,鲁桓公六年当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寔,同“实”。
②成:同“郕”,故城在今山东宁阳东北。
③壬午:初八日。
④大阅:阅兵,即检阅兵车及驾车之马。
⑤蔡人杀陈佗:此事本年无《传》,据庄公二十二年《传》,蔡国为立己国女子所生的公子跃为君,故杀陈佗。公子跃即陈厉公。是年即为陈厉公元年。陈佗,即上年之公子佗。
⑥丁卯:二十四日。
⑦子同:鲁桓公的儿子,名同,后来的鲁庄公。
【译文】
鲁桓公六年春周历正月,州公来我国。
夏四月,桓公与纪侯在成地相会。
秋八月初八,举行盛大的阅兵活动。
蔡国人杀死陈佗。
九月二十四日,桓公子同出生。
冬,纪侯来我国朝见。
【传】
6.1 六年春,自曹来朝。书曰“寔来”,不复其国也①。
【注释】
①复:回。
【译文】
鲁桓公六年春,州公从曹国前来朝见。《春秋》记载作“寔来”,是由于他真正不再回国了。
6.2 楚武王侵随①,使薳章求成焉②。军于瑕以待之③。随人使少师董成④。
【注释】
①楚武王:名熊通,前740年即位。是年为楚武王三十五年。随: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湖北随州。
②薳(wěi)章:也作章。《潜夫论·志氏姓》云:“蚠冒生章者,王子无钩也。”因食邑在薳,故名薳章。蚠冒亦作“蚡冒”,是楚武王的父亲,则薳章为楚武王的兄弟。
③瑕:随国地名。今地不详。
④少师:官名。董成:主持和谈。董,主持。
【译文】
楚武王入侵随国,先派薳章去谈判,把军队驻扎在瑕地以等待结果。随国人派少师主持和谈。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①:“吾不得志于汉东也②,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③,而被吾甲兵④,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来谋我,故难间也⑤。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⑥,必弃小国⑦。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⑧,请羸师以张之⑨。”熊率且比曰⑩:“季梁在⑪,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⑫。
【注释】
①斗伯比:即后来的令尹子文之父。斗氏为芈姓,楚先王若敖的后代。
②得志:指扩张国土。汉东:汉水以东,多姬姓小国。
③张:扩大。
④被吾甲兵:整顿装备。
⑤间:离间。
⑥张:自高自大。
⑦弃:轻视。
⑧侈:骄傲。
⑨羸(léi)师:此处指让军队故意表现出衰弱的样子。羸,衰弱。
⑩熊率且比:楚国大夫。
⑪季梁:随国贤臣。
⑫毁军:故意乱其军阵。纳:迎于军中。
【译文】
斗伯比对楚武王说:“我国在汉水东边领土得不到扩张,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扩大军队,整顿装备,用武力逼迫别国,他们害怕因而共同来对付我们,所以就难于离间了。在汉水东边的国家中,随国最大,随国要是自高自大,就必然轻视小国。小国离心,对楚国有利。少师这个人很骄傲,请君王隐藏我军的精锐,而让他看到疲弱的士卒,助长他的骄傲。”熊率且比说:“有季梁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斗伯比说:“这是为以后打算,因为少师可以得到他们国君的信任。”楚武王故意把军容弄得疲惫懈怠来接待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①。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②。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③,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④,祝史矫举以祭⑤,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⑥,粢盛丰备⑦,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硕肥腯’⑧,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⑨,谓其不疾瘯蠡也⑩,谓其备腯咸有也⑪。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⑫,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⑬。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⑭,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⑮。所谓馨香⑯,无谗慝也⑰。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⑱,亲其九族⑲,以致其禋祀⑳。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21),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22),庶免于难。”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注释】
①小道大淫:小国有道而大国无度。
②信:诚信。
③祝史:主持祭祀祈祷之官。正辞:言辞正实不欺。
④馁:饥饿。逞欲:力图满足自己的欲望。
⑤矫举:用诈伪之辞称述功德。
⑥牲牷(quán):祭祀用的牺牲。牷,毛色纯一的牛。肥腯(tú):肥壮。
⑦粢盛(chénɡ):祭祀用的粮食。粢,祭祀所用之黍稷等谷物。盛,盛在祭器中的祭品。
⑧博:广。硕:大。
⑨蕃滋:繁殖。
⑩不疾瘯蠡(cù luǒ):不病、不瘦弱。瘯蠡,指六畜疥癣之疾。
⑪备腯咸有:品种齐全。
⑫洁粢丰盛:指谷物清洁,盛满祭器。
⑬三时:春、夏、秋,是务农之时。不害:指不违农时。
⑭醴:酒。嘉栗旨酒:清洌而美的好酒。栗,杨伯峻引俞樾《茶香室经说》以为借为“洌”。
⑮无违心:无异心。
⑯馨香:芳香远闻。杨伯峻曰:“馨香既指祭品言,古人亦以为祭品之馨香尤在祭者之德行有以副之。”
⑰谗:诬陷人的坏话。慝(tè):邪恶。
⑱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⑲九族:从高祖、曾祖、祖父、父亲、本身,到子、孙、曾孙、玄孙共九代,称为九族。或说也包括异姓亲戚。
⑳禋(yīn)祀:祭祀鬼神。
(21)鬼神乏主:前云“民,神之主也”,如今民各有心则不和,则鬼神乏主。与前文照应。
(22)兄弟之国:指汉东诸姬姓国。
【译文】
少师回去,请求追逐楚军,随侯准备答应。季梁劝阻说:“上天正在帮助楚国,楚国军队显得疲惫懈怠的样子,是引诱我们。国君何必急于从事?下臣听说小国之所以能够抵抗大国,是小国有道,而大国君主放纵无度。所谓道,就是忠于百姓而取信于神明。上边的人想到对百姓有利,这是忠;祝史真实不欺地祝祷,这是信。现在百姓饥饿而国君放纵个人享乐,祝史浮夸功德来祭祀,下臣不知怎样行得通。”随侯说:“我祭祀用的牲口都既无杂色,又很肥大,黍稷也都丰盛完备,为什么不能取信于神明?”季梁回答说:“百姓,是神明的主人。因此圣王先团结百姓,而后才致力于神明。所以在奉献牺牲的时候祝告说‘牲口又大又肥’,这是说百姓的财力普遍富足,牲畜肥大而繁殖生长,并没有得病而瘦弱,又有各种优良品种。在奉献黍稷的时候祷告说‘洁净的粮食盛得满满的’,这是说不在春、夏、秋三季做有违农时的事,百姓和睦而收成很好。在奉献甜酒的时候祝告说‘美酒又好又清’,这是说上上下下都有美德而没有坏心眼。所谓的祭品芳香,就是人心没有邪念。因为春、夏、秋三季都努力于农耕,修明五教,敦睦九族,用这些行为来致祭神明。这样百姓便和睦,神灵也降福,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现在百姓各有各的想法,鬼神没有依靠,国君一个人祭祀丰富,又能求得什么福气呢?国君姑且修明政治,亲近兄弟国家,看能否免于祸难。”随侯害怕了,从而修明政治,楚国就没有敢来攻打。
6.3 夏,会于成,纪来谘谋齐难也①。
【注释】
①谘谋:商量。谘,同“咨”。
【译文】
夏,鲁桓公和纪侯在成地相会,这是由于纪侯前来商谈如何对付齐国灭纪的企图。
6.4 北戎伐齐①,齐使乞师于郑。郑大子忽帅师救齐。六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②,甲首三百③,以献于齐。于是,诸侯之大夫戍齐,齐人馈之饩④,使鲁为其班⑤。后郑。郑忽以其有功也⑥,怒,故有郎之师⑦。
【注释】
①北戎:也叫山戎。
②大良、少良:杨伯峻以为是山戎之二帅之名。章炳麟以为即大君、少君,都是部落首领之称,犹匈奴之左贤王、右贤王。
③甲首:带甲兵士的首级。
④饩(xì):送人熟食叫饔(yōnɡ),送人生食叫饩。饩有牛、羊、豕、黍、粱、稷、禾等。
⑤为其班:安排次序。
⑥郑忽:郑太子忽。
⑦郎之师:指桓公十年,郑合齐、卫伐鲁之役。郎,鲁国地名,在今山东鱼台。
【译文】
北戎进攻齐国,齐国派人到郑国求援。郑国的太子忽率领军队救援齐国。六月,大败戎军,俘虏了它的两个主帅大良、少良,斩杀带甲戎军三百人,将其首级献给齐国。当时,诸侯的大夫在齐国防守边境,齐国人馈送他们食物,让鲁国来确定致送各国军队的先后次序。鲁国因依照周王朝所定的次序,把郑国排在后面。郑太子忽认为自己有功劳,很恼怒,所以四年之后就有郎地的战役。
公之未昏于齐也①,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②,齐大,非吾耦也。《诗》云:‘自求多福③。’在我而已,大国何为?”君子曰:“善自为谋。”及其败戎师也,齐侯又请妻之,固辞。人问其故,大子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奔齐之急④,而受室以归⑤,是以师昏也。民其谓我何?”遂辞诸郑伯。
【注释】
①公:指鲁桓公。昏:同“婚”。
②耦:配偶。
③自求多福:见《诗经·大雅·文王》,谓求福在己,非由人。故有下文“在我而已”的话。
④奔齐之急:奔救齐国的急难。
⑤受室:即娶妇。
【译文】
桓公在没有与齐国结亲以前,齐僖公想把文姜嫁给郑太子忽。太子忽辞谢,别人问为什么,太子忽说:“人人都有合适的配偶,齐国强大,不是我的配偶。《诗》说:‘求于自己,多受福德。’靠我自己就是了,要大国干什么?”君子说:“太子忽善于为自己打算。”等到他打败了戎军,齐僖公又请求把别的女子嫁给他。太子忽坚决辞谢。别人问为什么,太子忽说:“我没有为齐国做什么事情,尚且不敢娶他们的女子。现在由于国君的命令奔赴齐国解救危急,反而娶了妻子回国,这是利用战争而成婚。百姓将会对我有什么议论呢?”于是就用郑庄公的名义辞谢了。
6.5 秋,大阅,简车马也。
【译文】
秋,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这是检阅战车和马匹。
6.6 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礼举之,接以大牢①,卜士负之②,士妻食之③。公与文姜、宗妇命之④。
【注释】
①接:父亲接见儿子。大牢:祭祀时牛、羊、猪三牲齐全叫太牢。只用一牲叫特,用羊和猪叫少牢。大,同“太”。
②卜士负之:《礼记·内则》云:“三日,卜士负之。吉者宿齐(同斋),朝服寝门外,诗(持、承)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保(保母)受乃负之。宰醴(礼)负子,赐之束帛。”卜,用占卜来选择。负,抱负。
③士妻食(sì)之:《礼记·内则》:“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则其母不自己哺乳,士之妻或大夫之妾之有乳汁者,卜其吉者使之哺乳太子。食,喂养,此指哺乳。
④宗妇:同宗之妇。命之:取名。
【译文】
九月二十四日,桓公的儿子同出生,举行太子出生的礼仪:父亲接见儿子时用牛、羊、豕各一的太牢,用占卜选择士人抱他,用占卜选择士人的妻子给他喂奶。桓公和文姜、同宗妇人为他取名字。
公问名于申①。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②,以德命为义③,以类命为象④,取于物为假⑤,取于父为类⑥。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⑦,不以隐疾⑧,不以畜牲⑨,不以器币⑩。周人以讳事神⑪,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⑫,以畜牲则废祀⑬,以器币则废礼⑭。晋以僖侯废司徒⑮,宋以武公废司空⑯,先君献、武废二山⑰,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公曰:“是其生也,与吾同物⑱,命之曰同。”
【注释】
①申(xū):鲁大夫。
②以名生为信:用出生的某一种情况来命名是信。如唐叔虞初生,手掌有字似“虞”,所以叫“虞”。杨伯峻引沈钦韩《左传补注》谓名生之子,所包甚广,唐叔虞、公子友之事,其属偶然。殷代质直,以生日名子,或听其声,以律定其名,这即是“名生为信”。
③以德命为义:用祥瑞的字眼来命名是义。如周文王叫“昌”,武王叫“发”,皆取其祥瑞。
④以类命为象:用相类似的事物来命名是象。据传孔子头顶像尼丘,因以类似的字眼“丘”命名之。
⑤取于物为假:假借某种事物的名称来命名是假。
⑥取于父为类:借用和父亲有关的字眼来命名是类。如鲁庄公与鲁桓公所生之日相同,所以叫“同”。
⑦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国、官、山川皆指本国山川。春秋国君多有以他国国名为名者。
⑧隐疾:疾病。疾病,人所不免,口难以避讳,故不以为名。
⑨畜牲:马、牛、羊、豕、狗、鸡。养之则为畜,用之以祭祀则为牲。
⑩器币:器,指礼器,如俎、豆、罍、彝、钟、磬之类,下文“以器币则废礼”可证。币,古者以礼物馈赠人曰“币”。圭、璋、璧、琮、琥、璜、马、皮、帛、锦、绣、黼等都是。
⑪周人以讳事神:杨伯峻曰:“明殷商无避讳之礼俗。以讳事神者,生时不讳,死然后讳之,《檀弓下》所谓‘卒哭而讳’。故卫襄公名恶,而其臣有石恶,君臣同名,不以为嫌。周人虽避讳,远不如汉以后禁忌日甚,嫌名、二名皆避,生时亦避。”
⑫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官名为人名,则改其官名;以山川名为人名,则改其山川之名,如此则废职、废主。极言其不可。
⑬以畜牲则废祀:以牛、羊、豕等为人名,则不可以再用之为牺牲,所以是废祀也。
⑭以器币则废礼:器币都为行礼仪之物,以之为人名,由于避讳而不用其物,是废礼仪。
⑮晋以僖侯废司徒:晋僖侯名司徒,改司徒为中军。
⑯宋以武公废司空:宋武公名司空,改司空为司城。
⑰先君献、武废二山: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故废具山、敖山之名,改以其乡名为山名。
⑱同物:据昭公七年《传》,岁、时、日、月、星、辰为六物。此指同日。
【译文】
桓公向申询问取名字的事。申
回答说:“取名有五种方式,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用出生的某一种情况来命名是信,用祥瑞的字眼来命名是义,用相类似的事物来命名是象,假借某种事物的名称来命名是假,借用和父亲有关的字眼来命名是类。命名不用国名,不用官名,不用山川名,不用疾病名,不用牲畜名,不用器物礼品名。周朝人用避讳来奉事神明,名,在死了以后就要避讳。所以用国名命名,就会废除人名,用官名命名就会改变官称,用山川命名就会改变山川的名称,用牲畜命名就会废除祭祀,用器物礼品命名就会废除礼仪。晋国因为僖公而改司徒的官名,宋国因为武公而改司空之官名,我国因为先君献公、武公而改变两座山之名,所以大的事物不可以用来命名。”桓公说:“这孩子的出生,和我在同一日,把他命名叫做同。”
6.7 冬,纪侯来朝,请王命以求成于齐①,公告不能。
【注释】
①请王命:指请桓公代纪国求得周天子的命令。
【译文】
冬,纪侯前来朝见,请求鲁国代纪国取得周天子的命令去向齐国求和。桓公告诉他说自己做不到。
七年 #
【经】
7.1 七年春二月己亥①,焚咸丘②。
7.2 夏,穀伯绥来朝③。邓侯吾离来朝④。
【注释】
①七年:鲁桓公七年当周桓王十五年,前705。春二月:夏历为四月。己亥:二十八日。
②焚:放火烧地,使野兽外逃,以便围猎。咸丘:鲁地名,在今山东巨野东南。
③穀:诸侯国名,嬴姓,伯爵,在今湖北谷城西北。绥:穀伯之名。
④邓:诸侯国名,曼姓,侯爵,在今河南邓县。吾离:邓侯之名。
【译文】
鲁桓公七年春周历二月二十八日,放火焚烧咸丘田地。
夏,穀伯绥来我国朝见。邓侯吾离来我国朝见。
【传】
7.1 七年春①,穀伯、邓侯来朝。名,贱之也②。
【注释】
①七年春:《经》文作“夏”,传文作“春”,是因为《传》文用夏历。
②贱:轻视。
【译文】
鲁桓公七年春,穀伯绥、邓侯吾离来鲁国朝见。《春秋》记载他们的名字,是由于轻视他们。
7.2 夏,盟、向求成于郑①,既而背之。
【注释】
①盟、向求成于郑:盟、向,二邑名,隐公十一年周天子以之与郑交换者。郑当时对二邑名义上有所有权,实际上并未得到。有学者推测二邑与郑国必有兵事,所以现在与郑求和。
【译文】
夏,盟邑、向邑向郑国求和,不久又背叛郑国。
7.3 秋,郑人、齐人、卫人伐盟、向。王迁盟、向之民于郏①。
【注释】
①王迁盟、向之民于郏(jiá):盟、向叛郑,周王无力抵抗郑、齐、卫三国军队,只能迁两地之民,而将地给郑国。郏,地名,即郏鄏,又曰王城,在今河南洛阳。
【译文】
秋,郑人、齐人、卫人攻打盟邑、向邑。周桓王把盟邑、向邑的百姓迁到郏地。
7.4 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①。
【注释】
①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曲沃伯,即曲沃武公。晋小子侯,晋哀侯子,晋国第十六世君主。按,此应与下年《传》“八年春,灭翼”连读,被后人割裂。
【译文】
冬,曲沃武公诱骗晋国小子侯,把他杀死了。
八年 #
【经】
8.1 八年春正月己卯①,烝②。
8.2 天王使家父来聘③。
8.3 夏五月丁丑④,烝。
8.4 秋,伐邾。
8.5 冬十月,雨雪⑤。
8.6 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⑥。
【注释】
①八年:鲁桓公八年当周桓王十六年,前704。春正月:此春正月为夏历十二月。己卯:十四日。
②烝:冬祭。根据桓公五年《传》,烝一般应在夏历十月,所以这是非正常之祭,即前所谓“过则书”。
③家父:周天子大夫。
④丁丑:十三日。
⑤冬十月,雨雪:十月,夏历为九月,不应有雪而下雪,所以记载。雨雪,下雪。
⑥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时周天子与纪国通婚,因纪国小,所以由鲁国代为主持,祭公因此先至鲁,后迎亲。古时通婚,男女双方必须地位相称。周是天子,与诸侯通婚,地位不同。周王娶后,由王室派遣公卿来鲁,然后迎王后直归京师,所以祭公迎接王后必须来鲁。祭公,周天子的三公。
【译文】
鲁桓公八年春周历正月十四日,举行烝祭。
周天子派大夫家父来我国聘问。
夏五月十三日,举行烝祭。
秋,进攻邾国。
冬十月,下雪。
祭公来我国,然后去纪国迎接王后。
【传】
8.1 八年春,灭翼。
【译文】
鲁桓公八年春,曲沃武公灭亡了翼邑。
8.2 随少师有宠。楚斗伯比曰:“可矣。仇有衅①,不可失也。”
【注释】
①仇:指随国。衅(xìn):缝隙。
【译文】
随国少师受到宠信。楚国的斗伯比说:“可以了。敌国内部有隙可乘,不可以失掉机会。”
夏,楚子合诸侯于沈鹿①。黄、随不会②,使薳章让黄③。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
【注释】
①沈鹿:楚地名,在今湖北钟祥东。
②黄:诸侯国名,嬴姓,在今河南潢川西北。
③让:谴责。
【译文】
夏季,楚武王在沈鹿会合诸侯的军队。黄、随两国不参加会议,楚国派薳章去责备黄国。楚武王亲自讨伐随国,军队驻扎在汉水、淮水之间。
季梁请下之①:“弗许而后战,所以怒我而怠寇也②。”少师谓随侯曰:“必速战。不然,将失楚师。”随侯御之,望楚师。季梁曰:“楚人上左③,君必左④,无与王遇⑤。且攻其右,右无良焉⑥,必败。偏败⑦,众乃携矣⑧。”少师曰:“不当王,非敌也⑨。”弗从。战于速杞⑩,随师败绩。随侯逸⑪,斗丹获其戎车⑫,与其戎右少师⑬。
【注释】
①下之:表示屈服。
②怒我:激怒我军,振作士气。怠:松懈。
③楚人上左:楚国以左为尊。上,通“尚”,崇尚,看重。时诸侯多以右为尊。
④君:此指随君。
⑤王:此指楚武王。遇:对阵。
⑥无良:无良将。
⑦偏:偏师,非主力。
⑧携:离散。
⑨敌:匹敌。
⑩速杞:随地名,在今湖北应山西。
⑪逸:逃走。
⑫斗丹:楚大夫。戎车:此指随君所乘之兵车。
⑬戎右少师:少师有宠,所以为车右。戎右,车右。
【译文】
季梁建议向楚人表示屈服,说:“等他们不肯,然后作战,这样就可以激怒我军而使敌军懈怠。”少师对随侯说:“必须速战,不这样,就会失去战胜楚军的机会。”随侯率军抵御楚军,远望楚国的军队。季梁说:“楚人以左为尊,国君一定在左军之中,不要和楚王正面作战。姑且攻击他的右军,右军没有好指挥官,必然失败。他们的偏军一败,大军就离散了。”少师说:“不与楚王正面作战,这就表示我们和他不能对等。”随侯又没有听从季梁的话。两军在速杞交战,随军大败。随侯逃走,斗丹俘获了随侯的战车和车右少师。
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斗伯比曰:“天去其疾矣,随未可克也。”乃盟而还。
【译文】
秋季,随国要同楚国讲和。楚武王本拟不同意。斗伯比说:“上天已经铲除了他们的疾患,随国还不可能战胜。”于是订立了盟约回国。
8.3 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①。
【注释】
①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mín)于晋:《史记·晋世家》:“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武公入于曲沃。乃立晋哀侯弟缗为晋侯。”则周并非仅派虢仲立晋侯,还讨伐了曲沃武公。虢仲,即周王卿士虢公林父。
【译文】
冬,周桓王命令虢仲立了晋哀侯的兄弟缗为晋侯。
8.4 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礼也。
【译文】
祭公到鲁国来,然后到纪国迎接王后,这是合于礼的。
九年 #
【经】
9.1 九年春①,纪季姜归于京师②。
9.2 夏四月③。
9.3 秋七月④。
9.4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⑤。
【注释】
①九年:鲁桓公九年当周桓王十七年,前703。
②纪季姜:即上年祭公所迎之桓王后。京师:指周都洛邑。
③夏四月:夏季首月。
④秋七月:秋季首月。
⑤曹伯:即曹桓公。世子:即太子,射姑是其名。
【译文】
鲁桓公九年春,纪国季姜出嫁到京师。
夏四月。
秋七月。
冬,曹伯派他的太子射姑来我国朝见。
【传】
9.1 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凡诸侯之女行①,唯王后书。
【注释】
①行:出嫁。
【译文】
鲁桓公九年春,纪国的季姜出嫁到京师。凡是诸侯的女儿出嫁,只有出嫁做王后才加以记载。
9.2 巴子使韩服告于楚①,请与邓为好②。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③。邓南鄙鄾人攻而夺之币④,杀道朔及巴行人⑤。楚子使薳章让于邓⑥,邓人弗受⑦。
【注释】
①巴:诸侯国名,姬姓,子爵,约在今湖北襄樊。韩服:巴国行人。
②为好:缔结友好关系。
③道朔:楚大夫。将:率领。巴客:指韩服。
④鄾(yōu):地名,在今湖北襄阳东北。币:聘问的礼品。
⑤行人:官名,掌管朝觐聘问之事。此指韩服。
⑥让:责备。
⑦弗受:指拒绝接受责备。
【译文】
巴子派遣韩服向楚国报告,请求和邓国缔结友好关系。楚武王派遣道朔带领巴国的使者到邓国聘问。邓国南部边境的鄾地人攻击他们,并掠夺财礼,杀死了道朔和巴国的使者。楚武王派遣薳章责备邓国,邓国人拒不接受。
夏,楚使斗廉帅师及巴师围鄾①。邓养甥、聃甥帅师救鄾②。三逐巴师③,不克。斗廉衡陈其师于巴师之中以战④,而北⑤。邓人逐之,背巴师⑥。而夹攻之。邓师大败,鄾人宵溃。
【注释】
①斗廉:楚大夫。
②养甥、聃甥:邓大夫。
③逐:冲锋。
④衡:横。
⑤北:败逃。
⑥邓人逐之,背巴师:邓人不知楚军败退是计,追击楚军,于是巴军就到了邓人背后。
【译文】
夏季,楚国派遣斗廉率领楚军和巴军包围鄾地。邓国的养甥、聃甥率领邓军救援鄾地。邓军三次向巴军发起冲锋,不能得胜。斗廉率军在巴军之中列为横阵,交战时假装败逃。邓军追逐楚军,巴军就处于他们背后。楚、巴两军夹攻邓军。邓军大败。鄾地人黄昏后就溃散了。
9.3 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①。
【注释】
①梁:诸侯国名,嬴姓,伯爵,在今陕西韩城南。僖公十九年秦穆公灭之。荀:诸侯国名,姬姓,侯爵,今山西新绛东北临汾故城即古荀国。晋武公灭之。贾:诸侯国名,姬姓,伯爵,在今山西襄汾东。以上与虢、芮二国皆小国。
【译文】
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共同出兵讨伐曲沃。
9.4 冬,曹大子来朝。宾之以上卿,礼也。享曹大子,初献①,乐奏而叹。施父曰②:“曹大子其有忧乎?非叹所也③。”
【注释】
①初献:享客时首次敬酒。
②施父:鲁国大夫。
③非叹所:不是叹气的地方。杨伯峻引杨树达《读左传》云:“昭二十八年《传》云:‘谚曰:“唯食亡忧。”’曹大子当食而叹,故云非叹所。”
【译文】
冬,曹国的太子来鲁国朝见。用上卿之礼接待他,这是合于礼的。设享礼招待曹太子,在行初献之礼时,曹太子在奏乐时叹气。施父说:“曹太子恐怕会有什么忧心事吧?因为这不是叹息的地方。”
十年 #
【经】
10.1 十年春王正月①,庚申②,曹伯终生卒③。
10.2 夏五月,葬曹桓公。
10.3 秋,公会卫侯于桃丘④,弗遇⑤。
10.4 冬十有二月丙午⑥,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⑦。
【注释】
①十年:鲁桓公十年当周桓王十八年,前702。
②庚申:初六。
③曹伯终生:指曹桓公。
④桃丘:地名,在今山东东阿。
⑤弗遇:鲁公本来与卫侯相约在桃丘会晤,但卫侯既接受齐国请求伐鲁,故背约不来。
⑥十有二月丙午:十二月二十七日。
⑦齐侯、卫侯、郑伯:即齐僖公、卫宣公、郑庄公。郎:此为鲁都城曲阜近郊之郎。
【译文】
鲁桓公十年春周历正月,初六,曹桓公终生去世。
夏五月,安葬曹桓公。
秋,鲁桓公去桃丘与卫宣公会面,没有见到卫宣公。
冬十二月二十七日,齐僖公、卫宣公、郑庄公来到郎地与我国交战。
【传】
10.1 十年春,曹桓公卒。
【译文】
鲁桓公十年春,曹桓公去世。
10.2 虢仲谮其大夫詹父于王①。詹父有辞②,以王师伐虢。夏,虢公出奔虞③。
【注释】
①詹父:虢公大夫。
②有辞:有理。
③虞:诸侯国名,姬姓,在今山西平陆东北。
【译文】
虢仲在周桓王那里进谗言诬陷大夫詹父。詹父有理,带领周天子的军队进攻虢国。夏,虢公逃亡到虞国。
10.3 秋,秦人纳芮伯万于芮①。
【注释】
①秦人纳芮伯万于芮:芮伯万在桓公四年被秦所擒,现将其送回。纳,送回芮国。
【译文】
秋,秦国人把芮伯万送回芮国。
10.4 初,虞叔有玉①,虞公求旃②。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③,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④?”乃献。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⑤。无厌,将及我⑥。”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⑦。
【注释】
①虞叔:虞公之弟。
②旃(zhān):“之焉”的合音,“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③匹夫:平民百姓。
④贾(ɡǔ)害:买祸。贾,买。
⑤厌:满足。
⑥及:及于难,指有祸患。
⑦共池:在今山西平陆。
【译文】
当初,虞公的兄弟虞叔藏有宝玉,虞公向他索求玉。虞叔没有进献。不久又为此后悔,说:“周的谚语说:‘百姓没有罪,怀藏玉璧就有了罪。’我哪用得着美玉,难道要用它买来祸害?”于是就把玉璧献给了虞公。虞公又向虞叔索求宝剑。虞叔说:“这是贪得无厌了。贪得无厌,祸害会连累到我身上。”于是就攻打虞公,所以虞公逃亡到共池。
10.5 冬,齐、卫、郑来战于郎,我有辞也。
【译文】
冬,齐国、卫国、郑国联军前来和我军在郎地作战,我国是有理的。
初,北戎病齐①,诸侯救之,郑公子忽有功焉。齐人饩诸侯,使鲁次之。鲁以周班后郑②。郑人怒,请师于齐。齐人以卫师助之。故不称侵伐。先书齐、卫,王爵也③。
【注释】
①病齐:使齐困。指桓公六年北戎伐齐。病,困。
②鲁以周班后郑:郑是伯爵,且受封时间是在西周末宣王时,时间最晚,所以次序靠后。周班,周室封爵次序。
③王爵:即“周班”。按,此段叙事,详见桓公六年。
【译文】
当初,北戎骚扰齐国,使它困疲,诸侯救援齐国,郑国的公子忽有功劳。齐国人给诸侯的军队馈送食物,让鲁国确定馈送的次序。鲁国按周室封爵的次序把郑国排在后面。郑国人发怒,请求齐国出兵。齐国人率领卫国军队帮助郑国。所以《春秋》不称这次战争为“侵伐”。先记载齐国和卫国是按照周室封爵的次序。
十一年 #
【经】
11.1 十有一年春正月①,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②。
11.2 夏五月癸未③,郑伯寤生卒④。
11.3 秋七月,葬郑庄公。
11.4 九月,宋人执郑祭仲⑤。突归于郑⑥。郑忽出奔卫⑦。
11.5 柔会宋公、陈侯、蔡叔盟于折⑧。
11.6 公会宋公于夫钟⑨。
11.7 冬十有二月,公会宋公于阚⑩。
【注释】
①十有一年:鲁桓公十一年当周桓王十九年,前701。
②恶曹:地名,在今河南延津东南。
③癸未:初七。
④郑伯寤生:即郑庄公。
⑤祭仲:即祭足,也称祭仲足。仲是排行,足是名。
⑥突:郑公子突,郑庄公次子,即后来的郑厉公。
⑦郑忽出奔卫:忽为郑庄公太子,即后来的郑昭公。
⑧柔:鲁国大夫。宋公:即宋庄公。陈侯:即陈厉公。蔡叔:蔡国大夫,一云即蔡桓侯之弟。折:地名,不详。
⑨夫(fú)钟:鲁地名,在今山东汶上东北。
⑩阚:鲁地名,在山东汶上西。
【译文】
鲁桓公十一年春周历正月,齐人、卫人、郑人在恶曹结盟。
夏五月初七,郑庄公寤生去世。
秋七月,安葬郑庄公。
九月,宋国人逮捕郑祭仲。公子突回到郑国。郑忽逃亡到卫国。
柔与宋庄公、陈厉侯、蔡叔在折地会盟。
桓公与宋庄公在夫钟相会。
冬十二月,桓公与宋庄公在阚地相会。
【传】
11.1 十一年春,齐、卫、郑、宋盟于恶曹①。
【注释】
①宋:《经》文无宋,《传》文补上。
【译文】
鲁桓公十一年春,齐国、卫国、郑国、宋国在恶曹举行会盟。
11.2 楚屈瑕将盟贰、轸①。郧人军于蒲骚②,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③。莫敖患之④。斗廉曰:“郧人军其郊,必不诫⑤,且日虞四邑之至也⑥。君次于郊郢⑦,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⑨,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⑩。”莫敖曰:“盍请济师于王⑪?”对曰:“师克在和⑫,不在众。商、周之不敌⑬,君之所闻也。成军以出⑭,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⑮?”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⑯。
【注释】
①屈瑕:楚国大夫。贰:诸侯国名,在今湖北广水。轸:诸侯国名,在今湖北应城西。两国后来都为楚国所灭。
②郧(yún):诸侯国名,在今湖北安陆。蒲骚:郧地名,在今湖北应城西北。
③绞:诸侯国名,在今湖北郧县。州:诸侯国名,在今湖北监利东。蓼(liǎo):诸侯国名,在今河南唐河南。
④莫敖:楚国官名,相当于大司马。主管军政。屈瑕时为莫敖。
⑤诫:警戒。
⑥虞:盼望。四邑:即四国,指随、绞、州、蓼。
⑦君:指屈瑕。君除指国君外,也可作一般敬称。次:止,驻扎。郊郢:地名,在今湖北钟祥。
⑧锐师:精锐部队。
⑨虞心:盼望四国救援之心。
⑩离:离散。
⑪盍:何不。济师:增派军队。济,增援,增加。
⑫克:取胜。和:团结。
⑬商、周之不敌:商指殷纣王。周指周武王。据《孟子·尽心下》,武王伐殷,革车三百辆,虎贲之士三千人。又据昭二十四年《传》引《大誓》,纣有亿兆夷人。则相传纣王之军多,武王之兵少,而武王卒灭纣。
⑭成军:整顿军队,使之团结。
⑮卜:占卜以求吉凶。
⑯卒盟而还:于此可见随与诸国之伐楚师是想破坏楚与两国之盟会。卒,终于。
【译文】
楚国的屈瑕打算和贰、轸两国结盟。郧国人的军队驻扎在蒲骚,准备和随、绞、州、蓼四国一起进攻楚国军队。莫敖为此忧心忡忡。斗廉说:“郧国的军队驻扎在他们的郊区,一定缺乏警戒,并且天天盼望四国军队的来到。您驻在郊郢来抵御这四个国家。我们用精锐部队夜里进攻郧国,郧国一心盼望四国军队,而且又依仗城郭坚固,没有人再有战斗意志。如果打败郧军,四国一定离散。”莫敖说:“何不向君王请求增兵?”斗廉回答说:“军队能够获胜,在于团结一致,不在于人多。商朝敌不过周朝,这是您所知道的。整顿军队而出兵,又增什么兵呢?”莫敖说:“占卜一下?”斗廉回答说:“占卜是为了决断疑惑,没有疑惑,为什么占卜?”于是就在蒲骚打败郧国军队,终于和贰、轸两国订立了盟约回国。
11.3 郑昭公之败北戎也①,齐人将妻之,昭公辞。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内宠②,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③。”弗从。
【注释】
①郑昭公:即原郑太子忽。
②内宠:指宠爱的妻妾。
③三公子皆君也:子突、子亹(wěi)、子仪,与子忽都非一母所生,且其母都有宠,都可能继承君位。
【译文】
郑昭公打败北戎的时候,齐侯打算把女儿嫁给他,昭公辞谢了。祭仲说:“您一定要娶她。国君宠爱的姬妾很多,您如果没有有力的外援,将不能继承君位。其他三位公子都可能做国君的。”昭公不同意。
夏,郑庄公卒。
【译文】
夏,郑庄公去世。
初,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①,庄公使为卿。为公娶邓曼②,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于郑庄公③,曰雍姞④,生厉公。雍氏宗⑤,有宠于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
【注释】
①祭:郑地名,在今河南郑州东北。仲足:即祭仲足,祭是氏,仲是排行(第二),足是名。
②邓曼:邓国女。邓是国名,曼为邓国之姓。
③雍氏:宋国大夫。女(nǜ):嫁女与人。
④姞(jí):雍氏的姓。
⑤宗:为人所尊仰。
【译文】
当初,祭地封人仲足受到郑庄公的宠信,庄公任命他做卿。祭仲为庄公娶了邓曼,生了昭公,所以祭仲立他为国君。宋国的雍氏把女儿嫁给郑庄公,名叫雍姞,生了厉公。雍氏为人所尊重,受到宋庄公的宠爱,所以就诱骗祭仲把他抓起来,说:“不立突为国君,就杀死你。”雍氏还抓了厉公索取财货。祭仲和宋国人结盟,让厉公归国而立他为国君。
秋九月丁亥①,昭公奔卫。己亥②,厉公立。
【注释】
①丁亥:十三日。
②己亥:二十五日。
【译文】
秋,九月十三日,郑昭公逃亡到卫国。二十五日,郑厉公立为国君。
十二年 #
【经】
12.1 十有二年春正月①。
12.2 夏六月壬寅②,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③。
12.3 秋七月丁亥④,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⑤。
12.4 八月壬辰⑥,陈侯跃卒⑦。
12.5 公会宋公于虚⑧。
12.6 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⑨。
12.7 丙戌⑩,公会郑伯⑪,盟于武父⑫。
12.8 丙戌,卫侯晋卒⑬。
12.9 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⑭,战于宋。
【注释】
①十有二年:鲁桓公十二年当周桓王二十年,前700。
②壬寅:初二。
③杞侯:即杞靖侯。曲池:地名,在今山东宁阳东北。
④丁亥:十七日。
⑤宋公:指宋庄公。燕:指南燕。谷丘:宋地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南。
⑥壬辰:八月无壬辰日,当误记。
⑦陈侯跃:陈厉公。
⑧虚:宋地名,在今河南延津东。
⑨龟:宋地名,在今河南睢县。
⑩丙戌:十八日。
⑪郑伯:指郑厉公。
⑫武父:郑地名,在今山东东明西南。
⑬卫侯晋:指卫宣公。
⑭丁未:初十。
【译文】
鲁桓公十二年春周历正月。
夏六月初二,桓公与杞靖侯、莒子相会,在曲池结盟。
秋七月十七日,桓公与宋庄公、燕国人相会,在谷丘结盟。
八月壬辰日,陈厉公跃去世。
桓公与宋庄公在虚地相会。
冬十一月,桓公与宋庄公在龟地相会。
十八日,桓公与郑厉公相会,在武父结盟。
十八日,卫宣公晋去世。
十二月,我军与郑军攻打宋国。初十,与宋国交战。
【传】
12.1 十二年夏,盟于曲池,平杞、莒也①。
【注释】
①平杞、莒:隐公四年,莒人伐杞,因此两国不和。鲁与两国相邻,桓公与杞侯、莒子盟于曲池,是为了调解杞、莒两国的关系。
【译文】
鲁桓公十二年夏,鲁桓公和杞侯、莒子在曲池会盟,这是让杞国和莒国讲和。
12.2 公欲平宋、郑①。秋,公及宋公盟于句渎之丘②。宋成未可知也,故又会于虚;冬,又会于龟。宋公辞平,故与郑伯盟于武父。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
【注释】
①公欲平宋、郑:宋国向郑国求取过多的财物,郑国无法负担,所以两国不和。
②句(ɡōu)渎之丘:即谷丘。
【译文】
桓公想让宋国、郑国和睦相处。秋,桓公和宋庄公在句渎之丘会盟。由于不知道宋国对议和有无诚意,所以又在虚地会见;冬,又在龟地会见。宋公拒绝议和,所以桓公和郑厉公在武父结盟。盟后就率领军队进攻宋国,发生这场战争,是因为宋国不讲信用。
君子曰:“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②。’无信也。”
【注释】
①君子屡盟,乱是用长:见于《诗经·小雅·巧言》,意为君子多次结盟,反而使动乱滋长。是用,是以。
【译文】
君子说:“如果一再不讲信用,结盟也没有好处。《诗》说:‘君子多次结盟,反而使动乱滋长。’就是由于没有信用。”
12.3 楚伐绞,军其南门①。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②。”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③。楚人坐其北门④,而覆诸山下⑤,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⑥。
【注释】
①军其南门:驻扎在绞城的南门。
②扞:同“捍”,保卫。采樵者:军中砍柴的人。
③役徒:指被获之采樵者。
④坐:待。
⑤覆:埋伏。
⑥城下之盟:兵临城下时被迫接受的屈辱盟约。
【译文】
楚国进攻绞国,军队驻扎在南门。莫敖屈瑕说:“绞国地小而人轻浮,轻浮就缺少主意。请对砍柴的人不设保卫,用这引诱他们。”楚王听从了屈瑕的意见。绞军俘获了三十个砍柴人。第二天,绞军争着出城,把楚国的砍柴人赶到山里。楚军坐守在北门,同时在山下设伏兵,大败绞军,强迫绞国订立城下之盟才回国。
12.4 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①。罗人欲伐之②,使伯嘉谍之③,三巡数之④。
【注释】
①分涉:分兵渡河。彭:彭水,今名南河,发源于湖北房县西南。
②罗:诸侯国名,熊姓,在今湖北宜城西。
③伯嘉:罗国大夫。谍:侦察。
④巡:遍。数之:数楚军人数。
【译文】
在进攻绞国的这次战役中,楚军分兵渡过彭水。罗国准备攻打楚军,派遣伯嘉去侦探,三次遍数了楚军的人数。
十三年 #
【经】
13.1 十有三年春二月①,公会纪侯、郑伯②。己巳③,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④。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⑤。
13.2 三月,葬卫宣公。
13.3 夏,大水。
13.4 秋七月。
13.5 冬十月。
【注释】
①十有三年:鲁桓公十三年当周桓王二十一年,前699。
②纪侯:纪靖侯。郑伯:郑厉公。
③己巳:初三。
④齐侯:齐僖公。宋公:宋庄公。卫侯:卫惠公。卫宣公已死,虽未下葬,但《春秋》之例,旧君死,新君立,当年称子,逾年即称爵。燕人:指南燕之君,因国小,不称君。
⑤败绩:大溃败称败绩。
【译文】
鲁桓公十三年春周历二月,鲁桓公与纪靖侯、郑厉公相会。初三,与齐僖公、宋庄公、卫惠公、燕国人交战。齐、宋、卫、燕的军队大败。
三月,安葬卫宣公。
夏,发大水。
秋七月。
冬十月。
【传】
13.1 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①:“莫敖必败。举趾高②,心不固矣③。”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④,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⑤,而威莫敖以刑也⑥。莫敖狃于蒲骚之役⑦,将自用也⑧,必小罗⑨。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⑩,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⑪,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⑫。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⑬?”楚子使赖人追之⑭,不及。
【注释】
①御:驾车的人。
②举趾高:趾高气扬。
③心不固:心志浮动。
④大夫:指斗伯比。非众之谓:指不在人数多少。
⑤诸司:众官吏。
⑥刑:法令。
⑦狃(niǔ):习以为常。
⑧自用:自以为是。
⑨小:轻视。
⑩夫:那,指斗伯比。
⑪令德:美德。
⑫告诸:告之,即告诉莫敖。不假易:不宽恕。
⑬尽行:全部出发。
⑭赖:诸侯国名,在今湖北随州东北。
【译文】
鲁桓公十三年春季,楚国的屈瑕进攻罗国,斗伯比为他送行。回来时,对他的御者说:“莫敖一定会失败。他趾高气扬,表明他的心志浮动。”于是进见楚武王,说:“一定要增派军队!”楚武王拒绝了,回宫告诉夫人邓曼。邓曼说:“大夫斗伯比的意思不在人数的多少,而是说君王要以诚信来镇抚百姓,以德义来训诫官员,而以刑法来使莫敖畏惧。莫敖已经满足于蒲骚这一次战功,他会自以为是,必然轻视罗国。君王如果不加控制,不是等于不设防范吗!斗伯比的本意是请君王训诫百姓好好地安抚督察他们,召集官员们勉之以美德,见到莫敖告诉他上天对他的过错是不会宽恕的。不是这样,斗大夫难道不知道楚国军队已经全部出发了?”楚王派赖国人追赶屈瑕,没有追上。
莫敖使徇于师曰①:“谏者有刑。”及鄢②,乱次以济③。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④,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⑤,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⑥。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注释】
①徇(xùn):号令。
②鄢:鄢水,发源于湖北保康西南。
③乱次:无次序,指军队混乱不成行列。济:渡河。
④卢戎:妫姓,南蛮之国,在今湖北南漳东北,后为楚国所灭,为庐邑。两军之:两面夹击。
⑤缢(yì):上吊自杀。荒谷:楚地名,在今湖北江陵西。
⑥冶父:地名,在今湖北江陵西。听刑:听候处罚。
【译文】
莫敖派人在军中通告:“敢于进谏的人要受刑罚!”到达鄢水,楚军由于渡河而次序大乱。全军乱七八糟毫无秩序,而且又不设防。到达罗国,罗国和卢戎的军队从两边夹攻楚军,把楚军打得大败。莫敖在荒谷上吊自杀,其他将领们被囚禁在冶父,等待处罚。楚武王说:“这是我的罪过。”把将领们都赦免了。
13.2 宋多责赂于郑①,郑不堪命,故以纪、鲁及齐与宋、卫、燕战②。不书所战③,后也④。
【注释】
①责赂:即桓公十一年为立厉公而求财货于郑。责,索取。
②以:指挥。郑国是主战国,因此指挥纪、鲁之军。齐、宋、卫、燕联军,宋国是主战国。
③所战:指战于何处。
④后:迟到。
【译文】
宋国多次向郑国索取财货,郑国实在不能忍受,所以率领纪、鲁两国的军队和齐、宋、卫、燕四国的军队交战。《春秋》没有记载战争的地点,是由于桓公迟到了。
13.3 郑人来请修好①。
【注释】
①郑人来请修好:此当与十四年《传》“十四年春,会于曹”云云连接,被后人割裂。
【译文】
郑国派人来鲁国,请求重修旧好。
十四年 #
【经】
14.1 十有四年春正月①,公会郑伯于曹②。
14.2 无冰③。
14.3 夏五④,郑伯使其弟语来盟⑤。
14.4 秋八月壬申⑥,御廪灾⑦。
14.5 乙亥⑧,尝⑨。
14.6 冬十有二月丁巳⑩,齐侯禄父卒⑪。
14.7 宋人以齐人、蔡人、卫人、陈人伐郑。
【注释】
①十有四年:鲁桓公十四年当周桓王二十二年,前698。
②郑伯:郑厉公。
③无冰:不记载月份,可能是二月。二月份仍寒冷,却不结冰,说明天气不正常。杨伯峻以为根据昭四年《传》“日在北陆而藏冰”可知“藏冰”为古二月之礼,至此气候仍暖,无冰可藏,故史官书之。
④夏五:“五”下当有阙文。
⑤语:郑庄公之子,郑厉公之弟。
⑥壬申:十五日。
⑦御廪(lǐn):天子储藏亲耕所获用以飨祀的粮食的仓库。灾:古人把“天火”叫灾。天火,可能是打雷起火,或自然之火。
⑧乙亥:十八日。
⑨尝:秋祭。
⑩丁巳:初二。
⑪齐侯禄父:齐僖公。
【译文】
鲁桓公十四年春周历正月,鲁桓公与郑厉公在曹国相会。
没有结冰。
夏五,郑厉公派他的弟弟语来我国结盟。
秋八月十五日,御廪发生天火火灾。
十八日,举行尝祭。
冬十二月初二,齐僖公禄父去世。
宋国人率领齐国人、蔡国人、卫国人、陈国人攻打郑国。
【传】
14.1 十四年春,会于曹。曹人致饩,礼也①。
【注释】
①曹人致饩,礼也:哀公十二年《传》述子服景伯之言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此会曹既为地主,亦于会毕致饩,故《传》曰“礼也”。
【译文】
鲁桓公十四年春,鲁桓公和郑厉公在曹国会见。曹国人送来食物,这是合于礼的。
14.2 夏,郑子人来寻盟①,且修曹之会。
【注释】
①子人:郑厉公弟弟语的字,后人便以字为氏。寻盟:指重温鲁桓公十二年武父之盟。
【译文】
夏,郑国的子人前来重温过去盟会的友好,并且也是重温在曹国的会见。
14.3 秋八月壬申,御廪灾。乙亥,尝。书,不害也①。
【注释】
①不害:指火灾救得及时,没有烧毁谷物。杨伯峻认为“不害”意为“不惧”,因为古人迷信,常以天道与人事相联系,以为凡有灾害,乃上天示警,人主必惧而反省。如今十五日御廪灾,三日后仍举行尝祭,不以天灾为惧,故书之。
【译文】
秋八月十五日,储藏祭祀谷物的仓库发生火灾。十八日,举行尝祭。《春秋》所以记载这件事,是表示火灾尚不足为害。
14.4 冬,宋人以诸侯伐郑,报宋之战也。焚渠门①,入,及大逵②。伐东郊,取牛首③。以大宫之椽归④,为卢门之椽⑤。
【注释】
①渠门:郑城门。
②大逵:城内四通八达的大街。
③牛首:郑郊,在今河南通许稍东北。
④大宫之椽(chuán):太庙的梁上椽子。大宫,太庙,郑国祖庙。
⑤卢门:宋郊的城门。
【译文】
冬,宋国人联合诸侯进攻郑国,这是为了报复在宋国的那次战争。诸侯联军焚烧了郑国都城的渠门,进了城,到了大街上。攻打东郊,占取牛首。把郑国太庙的椽子拿回去做宋国卢门的椽子。
十五年 #
【经】
15.1 十有五年春二月①,天王使家父来求车②。
15.2 三月乙未③,天王崩。
15.3 夏四月己巳④,葬齐僖公。
15.4 五月,郑伯突出奔蔡⑤。
15.5 郑世子忽复归于郑⑥。
15.6 许叔入于许⑦。
15.7 公会齐侯于艾⑧。
15.8 邾人、牟人、葛人来朝⑨。
15.9 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⑩。
15.10 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于袲⑪,伐郑。
【注释】
①十有五年:鲁桓公十五年当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
②家父:周大夫。
③乙未:十一日。
④己巳:十五日。
⑤郑伯突:郑厉公。
⑥郑世子忽:即郑昭公。世子,嫡长子。复归:回来复位。桓公十二年郑庄公死,昭公当年出奔卫,四年后返国,所以不称君,称为世子。
⑦许叔入于许:隐公十一年,郑庄公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居许东偏。今入许,即自许东偏入许都。许叔,即许穆公新臣。
⑧齐侯:齐襄公。艾:在今山东新泰西北。
⑨邾人、牟(móu)人、葛人:三国均为小国,所以称为“某人”,不称君。牟,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莱芜东。葛,诸侯国名,嬴姓,大约在今山东枣庄。
⑩栎(lì):郑国大都,即今河南禹州。
⑪宋公、卫侯、陈侯:分别为宋庄公、卫惠公、陈庄公。袲(chǐ):宋地名,在今安徽宿州西。
【译文】
鲁桓公十五年春周历二月,周桓王派家父来我国求索车辆。
三月十一日,周桓王去世。
夏四月十五日,安葬齐僖公。
五月,郑厉公突逃亡到蔡国。
郑世子忽回到郑国复位。
许叔进入许国。
桓公与齐襄公在艾地相会。
邾国、牟国、葛国国君来我国朝见。
秋九月,郑厉公突进入栎邑。
冬十一月,桓公与宋庄公、卫惠公、陈庄公在袲地相会,攻打郑国。
【传】
15.1 十五年春,天王使家父来求车,非礼也。诸侯不贡车、服①,天子不私求财。
【注释】
①诸侯不贡车、服:车、服是上赐下,所以诸侯不贡。车、服,车辆与戎服。
【译文】
鲁桓公十五年春,周桓王派大夫家父来鲁国索取车辆,这是不合于礼的。诸侯不进贡车辆、戎服,天子不求取个人财物。
15.2 祭仲专①,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②。将享诸郊③。雍姬知之④,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⑤,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⑥。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⑦,宜其死也。”夏,厉公出奔蔡。
【注释】
①专:专权。
②雍纠:郑国大夫,祭仲女婿。
③将享诸郊:意谓准备在郊外宴请祭仲趁机杀掉他。诸,“之于”的合音。
④雍姬:雍纠的妻子,祭仲的女儿。
⑤舍其室:不在家里宴请。
⑥周氏之汪:周氏的池塘。周氏,郑国大夫。汪,池。
⑦谋及妇人:与妇人谋划。
【译文】
祭仲专权,郑厉公对此很担心,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他。雍纠准备在郊外宴请祭仲趁机杀掉他。雍姬知道了,对她母亲说:“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她母亲说:“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于是雍姬就告诉祭仲说:“雍氏不在他家里而在郊外宴请您,我怀疑这件事,所以告诉您。”祭仲就杀了雍纠,把尸体摆在周氏的池塘边。郑厉公装载了雍纠尸体逃离郑国,说:“大事和妇女商量,死得活该。”夏,郑厉公逃亡到蔡国。
15.3 六月乙亥①,昭公入。
【注释】
①乙亥:二十二日。
【译文】
六月二十二日,郑昭公进入郑国。
15.4 许叔入于许。
【译文】
许叔进入许国都城。
15.5 公会齐侯于艾,谋定许也。
【译文】
桓公和齐襄公在艾地会见,目的是为了谋划安定许国。
15.6 秋,郑伯因栎人杀檀伯①,而遂居栎。
【注释】
①檀伯:郑守栎大夫。
【译文】
秋,郑厉公凭借栎地的人杀了檀伯,因而就居住在栎地。
15.7 冬,会于袲,谋伐郑,将纳厉公也。弗克而还。
【译文】
冬,鲁桓公与宋庄公、卫惠公、陈庄公在袲地会见,策划进攻郑国,以便护送厉公回国。可是战争失败了,军队各自回国。
十六年 #
【经】
16.1 十有六年春正月①,公会宋公、蔡侯、卫侯于曹②。
16.2 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③。
16.3 秋七月,公至自伐郑。
16.4 冬,城向④。
16.5 十有一月,卫侯朔出奔齐。
【注释】
①十有六年:鲁桓公十六年当周庄王元年,前696。
②宋公、蔡侯、卫侯:分别指宋庄公、蔡桓侯、卫惠公。
③陈侯:陈庄公。
④向:诸侯小国名,姜姓,今山东莒县南有向城。
【译文】
鲁桓公十六年春周历正月,桓公与宋庄公、蔡桓侯、卫惠公在曹国相会。
夏四月,桓公与宋庄公、卫惠公、陈庄公、蔡桓侯会合攻打郑国。
秋七月,桓公从攻打郑国的战役回国。
冬,修筑向地的城墙。
十一月,卫惠公朔逃亡到齐国。
【传】
16.1 十六年春正月,会于曹,谋伐郑也①。
【注释】
①谋伐郑:去年冬谋划送郑厉公回国没有成功,所以再次商议。
【译文】
鲁桓公十六年春周历正月,鲁桓公和宋庄公、蔡桓侯、卫惠公在曹国会见,又策划进攻郑国。
16.2 夏,伐郑。
【译文】
夏季,进攻郑国。
16.3 秋七月,公至自伐郑,以饮至之礼也①。
【注释】
①饮至之礼:凡国君出外,行时必告于宗庙,归来亦必告于宗庙。归来告庙时要慰劳从者,即为饮至。
【译文】
秋七月,桓公进攻郑国回到国内,举行了祭告宗庙、大宴臣下的礼仪。
16.4 冬,城向。书,时也。
【译文】
冬,修筑向地城墙。《春秋》所以记载这件事,是由于不妨碍农时。
16.5 初,卫宣公烝于夷姜①,生急子②,属诸右公子③。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属寿于左公子。夷姜缢。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④。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⑤,将杀之。寿子告之,使行⑥。不可,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⑦!有无父之国则可也。”及行,饮以酒,寿子载其旌以先⑧,盗杀之。急子至,曰:“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又杀之。二公子故怨惠公⑨。
【注释】
①烝(zhēnɡ):古时指以下淫上,与母辈通奸。夷姜:卫宣公父亲卫庄公之妾,是卫宣公庶母。
②急子:也叫伋子,本立为太子。
③属:使傅之。右公子:官名。左公子、右公子之称,缘由不详,或云“左右媵之子,因以为号”。
④宣姜:齐女。构:挑拨离间,诬陷。
⑤盗:派人伪装成强盗。莘:卫、齐之边境,在今山东莘县北,其地狭窄。
⑥行:逃走。
⑦恶:何。
⑧载其旌:卫宣公曾暗嘱贼人,载有旌旗的是急子。《史记·卫康叔世家》:“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
⑨二公子:即左、右公子。惠公:卫惠公,即公子朔。
【译文】
当初,卫宣公和父亲的姬妾夷姜私通,生了急子,卫宣公让右公子作他的师傅。急子长大后为他到齐国娶妻,这个女人很美,卫宣公就自己娶了她,生了寿和朔,让左公子作寿的师傅。夷姜上吊自杀了。宣姜和公子朔诬陷急子。卫宣公派急子出使到齐国,派人伪装成强盗在莘地等着,打算杀死他。寿子把这件事告诉急子,让他逃走。急子不同意,说:“丢掉父亲的命令,哪里还用得着儿子!如果世界上有没有父亲的国家就可以逃到那里去了。”等到临走,寿子用酒把急子灌醉,在车上插上急子的旗帜先到了莘地,强盗就杀了寿子。急子赶到,说:“要杀的是我。他有什么罪?请杀死我吧!”强盗又杀了急子。左、右两公子因此怨恨惠公。
十一月,左公子洩、右公子职立公子黔牟⑩。惠公奔齐。
【注释】
①公子黔牟:亦名留,为周庄王所支持。
【译文】
十一月,左公子洩、右公子职立公子黔牟为国君。卫惠公逃亡到齐国。
十七年 #
【经】
17.1 十有七年春正月丙辰①,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②。
17.2 二月丙午③,公会邾仪父④,盟于趡⑤。
17.3 夏五月丙午⑥,及齐师战于奚⑦。
17.4 六月丁丑⑧,蔡侯封人卒⑨。
17.5 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⑩。
17.6 癸巳⑪,葬蔡桓侯。
17.7 及宋人、卫人伐邾。
17.8 冬十月朔⑫,日有食之。
【注释】
①十有七年:鲁桓公十七年当周庄王二年,前695。丙辰:十三日。
②齐侯:齐襄公。纪侯:不详。黄:齐地名,在今山东淄川东北。
③二月丙午:二月无丙午日,当为误记。
④邾仪父:邾国国君,名克。
⑤趡(cuǐ):鲁地名,在今山东泗水与邹县之间。
⑥丙午:初五。
⑦奚:地名,在今山东滕州南。
⑧丁丑:初六。
⑨蔡侯封人:即蔡桓侯,名封人。隐公九年立,在位二十年。
⑩蔡季自陈归于蔡:据成公十八年《传》“诸侯纳之曰归”,则蔡季之立,虽蔡召之,亦是由于陈国纳之。蔡季,即蔡哀侯,名献舞,是蔡桓侯之弟。
⑪癸巳:八月二十三日。
⑫朔:初一。
【译文】
鲁桓公十七年春周历正月十三日,桓公与齐襄公、纪侯在黄地结盟。
二月丙午日,桓公和邾仪父相会,在趡地结盟。
夏五月初五,我军与齐国军队在奚地交战。
六月初六,蔡桓侯封人去世。
秋八月,蔡季从陈国回到蔡国。
二十三日,安葬蔡桓侯。
我国与宋人、卫人攻打邾国。
冬十月初一,发生日食。
【传】
17.1 十七年春,盟于黄,平齐、纪①,且谋卫故也②。
【注释】
①平齐、纪:桓公五年,齐欲灭纪,十三年,纪又随鲁、郑败齐师,故鲁居间为之调停。
②谋卫:齐是卫惠公母舅之国,惠公奔齐,齐欲纳之。
【译文】
鲁桓公十七年春,鲁桓公和齐襄公、纪侯在黄地结盟,目的是为了促成齐、纪的和议,同时商量卫国的事情。
17.2 及邾仪父盟于趡,寻蔑之盟也①。
【注释】
①蔑之盟:隐公元年鲁与邾在蔑结盟。
【译文】
桓公和邾仪父在趡地结盟,这是由于重申蔑地的盟约。
17.3 夏,及齐师战于奚,疆事也①。于是齐人侵鲁疆②,疆吏来告,公曰:“疆埸之事③,慎守其一④,而备其不虞⑤。姑尽所备焉。事至而战⑥,又何谒焉⑦?”
【注释】
①疆事:边境冲突。
②于是:在这时。
③埸(yì):边境。
④其一:其一方,指本国边境。
⑤备其不虞:防备发生意外之事。不虞,意外之事。
⑥事至:指他国突然袭击。事,戎事。
⑦谒(yè):请示报告。
【译文】
夏,鲁军与齐国军队在奚地发生战争,这是边境局部冲突。当时齐国人入侵鲁国的边境,边境官吏前来报告,桓公说:“边境上的事情,谨慎地防守自己一边而且防备发生意外。暂且尽力防备就是了。发生了战事就迎战,又何必先行请示报告呢?”
17.4 蔡桓侯卒。蔡人召蔡季于陈。
【译文】
蔡桓侯去世了。蔡国人把蔡季从陈国召回来。
17.5 秋,蔡季自陈归于蔡,蔡人嘉之也。
【译文】
秋,蔡季从陈国回到蔡国,被立为国君,因为蔡国人都拥护他。
17.6 伐邾,宋志也①。
【注释】
①宋志:宋国的意愿。鲁伐邾违背了当年与邾国的盟约,是屈从于宋国的要求,所以强调“宋志”。
【译文】
进攻邾国,这是宋国的意愿。
17.7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不书日,官失之也①。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②。日官居卿以厎日③,礼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④。
【注释】
①官失之:这次日食是发生在前695年10月10日的日环食,《春秋》没记载具体日子,是史官漏记。
②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日御,都是掌管天文历数的官。
③日官居卿:天子日官即太史,非六卿而官位同六卿。厎(zhǐ)日:推算历象。
④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天子之日官定历以颁于诸侯,诸侯之日御奉之以授百官。
【译文】
冬,十月初一,日食。《春秋》没有记载日子,这是史官的漏记。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于卿的地位以推算历象,这是合于礼的。日御详细记载每月大小和干支,无所遗漏,在朝廷上通告百官。
17.8 初,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昭公立,惧其杀己也。辛卯①,弑昭公,而立公子亹②。
【注释】
①辛卯:十月二十二日。
②弑昭公,而立公子亹(wěi):《史记·郑世家》:“冬十月辛卯,渠弥与昭公出猎,射杀昭公于野。祭仲与渠弥不敢入厉公,乃更立昭公弟子亹为君。”公子亹,郑昭公之弟,无谥号。
【译文】
当初,郑庄公准备任命高渠弥做卿,昭公讨厌他,坚决劝阻,庄公不听从。昭公即位后,高渠弥畏惧昭公会杀掉自己,就在十月二十二日,杀死昭公,而立公子亹为国君。
君子谓昭公知所恶矣①。公子达曰②:“高伯其为戮乎③!复恶已甚矣④。”
【注释】
①君子谓昭公知所恶矣:《韩非子·难四篇》说此句云:“君子之举‘知所恶’,非甚之也,曰:知之若是其明也,而不行诛焉,以及于死,故曰‘知所恶’,以见其无权也。”所恶,所讨厌的人。
②公子达:鲁国大夫。
③高伯:即高渠弥,伯为其字。
④复恶:报怨。
【译文】
君子认为昭公了解他所讨厌的人。公子达说:“高伯恐怕要被诛杀的吧!因为他报仇报得太过分了。”
十八年 #
【经】
18.1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①,公会齐侯于泺②。公与夫人姜氏遂如齐③。
18.2 夏四月丙子④,公薨于齐⑤。
18.3 丁酉⑥,公之丧至自齐⑦。
18.4 秋七月。
18.5 冬十有二月己丑⑧,葬我君桓公。
【注释】
①十有八年:鲁桓公十八年当周庄王三年,前694。
②齐侯:指齐襄公。泺(luò):地名,在今山东济南西北。
③姜氏:文姜。
④丙子:初十。
⑤公薨于齐:鲁桓公是被杀,《春秋》为本国君主讳言,所以说“薨”。
⑥丁酉:五月初一。
⑦丧:已入柩的尸体。
⑧己丑:二十七日。
【译文】
鲁桓公十八年春周历正月,桓公与齐襄公在泺地相会。桓公与夫人姜氏到齐国去。
夏,四月初十,桓公在齐国去世。
五月初一,桓公之灵柩从齐国运回鲁国。
秋七月。
冬十二月二十七日,安葬我国国君桓公。
【传】
18.1 十八年春,公将有行①,遂与姜氏如齐。申曰②:“女有家③,男有室④,无相渎也⑤,谓之有礼。易此⑥,必败。”
【注释】
①有行:打算出行。
②申:鲁大夫。
③家:丈夫。
④室:妻子。
⑤渎:轻慢。
⑥易:违反。
【译文】
鲁桓公十八年春,鲁桓公准备外出,便和姜氏到齐国去。申劝阻说:“女人有夫家,男人有妻室,不可以互相轻慢,这就叫有礼。违反这一点必然坏事。”
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①。公谪之②,以告。
【注释】
①通:通奸。
②谪:责备。
【译文】
桓公和齐襄公在泺地会见,然后就和文姜到了齐国。齐襄公和文姜通奸。桓公责怪文姜,文姜把这件事告诉了齐襄公。
夏四月丙子,享公①。使公子彭生乘公②,公薨于车③。
【注释】
①享:宴请。
②乘:扶持桓公上车。
③公薨于车:《公羊传》言齐襄公派彭生抱桓公上车时,故意拉折他的肋骨,所以桓公死在车上。
【译文】
夏四月初十,齐襄公设宴招待桓公。宴后齐襄公派公子彭生帮助桓公登车,桓公死在车中。
鲁人告于齐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①,来修旧好,礼成而不反②,无所归咎③,恶于诸侯④。请以彭生除之。”齐人杀彭生。
【注释】
①宁居:安居。
②反:返回。
③咎:罪责。
④恶于诸侯:在诸侯中产生不良影响。
【译文】
鲁国人告诉齐襄公说:“我们国君畏惧您的威严,不敢苟安,来到贵国重修旧好,礼仪完成后却没有回国。我国不知道该归罪于谁,在诸侯中造成了恶劣影响。请求用彭生来清除这种影响。”齐国人杀死了彭生。
18.2 秋,齐侯师于首止①,子亹会之,高渠弥相②。七月戊戌③,齐人杀子亹而高渠弥④。祭仲逆郑子于陈而立之⑤。是行也,祭仲知之,故称疾不往。人曰:“祭仲以知免⑥。”仲曰:“信也⑦。”
【注释】
①师:驻军。首止:地名,在今河南睢县东南。
②相(xiànɡ):助手。古代盟会等仪式,必备有助手,其人叫相,其行事叫相礼。
③戊戌:初三。
④(huàn):车裂。
⑤郑子:郑昭公之弟子仪。
⑥知:同“智”,此指有预见。
⑦信:确实。
【译文】
秋,齐襄公率领军队驻扎在首止,子亹前去会见,高渠弥作为相礼随从。七月初三,齐国人杀死了子亹而把高渠弥车裂。祭仲到陈国迎接子仪而立他为国君。这次会见,祭仲事先预料到情况不妙,所以假称有病而没有去。有人说:“祭仲由于有先见之明,所以才免祸。”祭仲说:“确实是。”
18.3 周公欲弑庄王而立王子克①。辛伯告王②,遂与王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③。
【注释】
①周公:周公黑肩。王子克:周庄王之弟子仪。
②辛伯:周大夫。
③燕:此指南燕。
【译文】
周公打算杀死周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报告庄王,就帮着庄王杀了周公黑肩。王子克逃亡到燕国。
初,子仪有宠于桓王,桓王属诸周公。辛伯谏曰:“并后、匹嫡、两政、耦国①,乱之本也。”周公弗从,故及②。
【注释】
①并后:把妾媵等同于王后。匹嫡:把庶子等同于嫡子。两政:让权臣权力等同于正卿。政,正卿。耦国:城邑可以与国都抗衡。耦,匹敌,相对。
②及:及于难,被杀。
【译文】
当初,子仪受到桓王的宠爱,桓王把他嘱托给周公。辛伯曾劝谏周公说:“妾媵并同于王后,庶子相等于嫡子,权臣和卿士互争权力,大城和国都一样,这都是祸乱的根本。”周公不听,所以招致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