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公
【题解】
庄公,鲁国第十六任君主。名同,为鲁桓公嫡长子,文姜所生,前693年承袭鲁桓公国君位,在位三十二年。庄公在位期间,正是齐桓公称霸时期,鲁国与齐国发生了三次战争:一是庄公九年,鲁国战败,鲁国只好杀了与齐桓公争位的公子纠,把管仲归还齐国;二是庄公十年的长勺之战,鲁庄公采用曹刿的建议,以弱胜强,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三是庄公十三年,鲁庄公会齐桓公于柯,曹沫劫持齐桓公,逼齐桓公退还了齐侵占鲁的土地。庄公的夫人哀姜是齐国人,无子。庄公临死前欲立庶子般为嗣君,庄公弟叔牙建议立长弟庆父,另一弟季友则支持立般,季友以庄公之名逼叔牙饮毒酒自杀。鲁庄公三十二年八月,庄公病逝,季友立子般为君,十月庆父杀子般,立庄公另一庶子启为鲁君。
元年 #
【经】
1.1 元年春王正月①。
1.2 三月,夫人孙于齐②。
1.3 夏,单伯送王姬③。
1.4 秋,筑王姬之馆于外④。
1.5 冬十月乙亥⑤,陈侯林卒⑥。
1.6 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⑦。
1.7 王姬归于齐⑧。
1.8 齐师迁纪郱、鄑、郚⑨。
【注释】
①元年:鲁庄公元年当周庄王四年,前693。
②三月,夫人孙(xùn)于齐:鲁人责备文姜,文姜出奔齐国。桓公之丧至自齐,文姜未随丧回鲁国;及庄公即位,文姜犹未归。她在庄公即位后回过鲁国,三月出奔齐国。夫人,指文姜,庄公母。孙,逃遁,流亡。言“孙”,不言“出奔”是讳言。
③单(shàn)伯送王姬:天子嫁女于诸侯,必使同姓诸侯为之主,己不主婚,因为天子与诸侯尊卑不对等。周王准备嫁女于齐,请鲁公主婚,因此派单伯送女儿到鲁国,等待出嫁。单伯,周王之卿。王姬,周王之女的通称。
④馆:专供王姬住的房舍。
⑤乙亥:十七日。
⑥陈侯林:陈庄公。
⑦荣叔:周大夫。锡桓公命:这里指周天子追命桓公,褒扬他的德行。锡命,天子赐予诸侯爵服等赏命,是赏赐诸侯的一种荣宠。锡,通“赐”。
⑧归于齐:嫁于齐。
⑨郱(pínɡ)、鄑(zī)、郚(wú):皆为纪国邑名。齐国打算灭纪,所以派军队强行迁走这三个地方的百姓,并夺其土地。郱,故城当在今山东安丘西。鄑,故城当在今山东昌邑西北。郚,故城当在今山东安丘西南。
【译文】
鲁庄公元年春周历正月。
三月,夫人避逃到齐国。
夏,单伯送王姬来我国。
秋,在城外修筑王姬的馆舍。
冬,十月十七日,陈庄公林去世。
周庄王派遣荣叔来我国赐桓公爵服等赏命。
王姬出嫁到齐国。
齐国军队迁徙纪国郱、鄑、郚三邑的居民。
【传】
1.1 元年春,不称即位,文姜出故也。
【译文】
鲁庄公元年春,《春秋》没有记载鲁庄公即位,这是由于文姜外出没有回国的缘故。
1.2 三月,夫人孙于齐。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①。
【注释】
①绝不为亲,礼也:因文姜有杀夫之罪,庄公不认其为母,是合乎礼的。绝不为亲,断绝母子关系。
【译文】
三月,鲁桓公夫人逃避到了齐国。《春秋》不称姜氏而称夫人,是由于断绝了母子关系,这是合于礼的。
1.3 秋,筑王姬之馆于外。为外,礼也①。
【注释】
①为外,礼也:王姬非鲁国之女,在城外建行馆,合于礼,显示了区别。外,非鲁国之女。
【译文】
秋,在城外建造王姬的行馆。因为王姬不是鲁国的女子,而是周天子的女儿,这是合于礼的。
二年 #
【经】
2.1 二年春王二月①,葬陈庄公。
2.2 夏,公子庆父帅师伐於余丘②。
2.3 秋七月,齐王姬卒③。
2.4 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④。
2.5 乙酉⑤,宋公冯卒⑥。
【注释】
①二年:鲁庄公二年当周庄王五年,前692。
②庆父:鲁桓公二子,鲁庄公弟。庄公有三弟:庆父、叔牙、季友,后世称为“三桓”。於余丘:近鲁小国,在今山东临沂。
③齐王姬:齐襄公夫人。
④夫人姜氏:指文姜。齐侯:齐襄公。禚(zhuó):齐地名,在今山东长清。
⑤乙酉:十二月初四。
⑥宋公冯:即宋庄公,在位十九年,死后子闵公捷立。
【译文】
鲁庄公二年春周历二月,安葬陈庄公。
夏,公子庆父率领军队攻打於余丘。
秋七月,齐王姬去世。
冬十二月,夫人姜氏与齐襄公在禚地相会。
十二月初四,宋庄公冯去世。
【传】
2.1 二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书,奸也①。
【注释】
①书,奸也:杜预认为这是文姜的意思。
【译文】
二年冬季,夫人姜氏和齐襄公在禚地相会。《春秋》记载这件事,是为了揭露他们的奸情。
三年 #
【经】
3.1 三年春王正月①,溺会齐师伐卫②。
3.2 夏四月,葬宋庄公。
3.3 五月,葬桓王。
3.4 秋,纪季以酅入于齐③。
3.5 冬,公次于滑④。
【注释】
①三年:鲁庄公三年当周庄王六年,前691。
②溺:鲁国大夫。
③纪季:纪侯之弟。诸侯之弟常以排行仲、叔、季称呼。酅(xī):纪邑名,在今山东淄博东。
④滑:郑地名,在今河南睢县西北。
【译文】
鲁庄公三年春周历正月,在溺会合齐国军队攻打卫国。
夏四月,安葬宋庄公。
五月,安葬周桓王。
秋,纪季带着酅地归入齐国。
冬,鲁庄公驻在滑地。
【传】
3.1 三年春,溺会齐师伐卫,疾之也①。
【注释】
①疾:厌恶。隐公四年公子翚违背君命帅师出征,《传》曰:“故书曰‘翚帅师,疾之也’。”此同例,意即溺此次会齐伐卫亦是未奉君命而行。
【译文】
鲁庄公三年春,公子溺会合齐国军队攻打卫国,《春秋》单称他的名字溺,不称公子,是表示对他的厌恶。
3.2 夏五月,葬桓王,缓也①。
【注释】
①缓:迟缓。周桓王死了七年才下葬,所以说缓。
【译文】
夏,五月,安葬周桓王。这在丧礼的时间上太迟缓了。
3.3 秋,纪季以酅入于齐,纪于是乎始判①。
【注释】
①纪于是乎始判:纪分为二,纪侯居纪,纪季以酅入齐而为附庸。判,分,一分为二。
【译文】
秋,纪季带着酅地做了齐国的附庸,纪国从这时候开始分裂。
3.4 冬,公次于滑,将会郑伯①,谋纪故也②。郑伯辞以难③。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注释】
①郑伯:郑子仪。
②谋纪故也:纪国处于齐都临淄之东南,相距不过百余里,齐欲扩张,非并纪不可。所以纪侯多次向鲁求助,鲁也多方为之谋划,十余年间屡见于《经》、《传》。此时纪形势更为危急,于是鲁求助于郑。
③难(nàn):指国家有祸难。时厉公居于栎,谋欲入郑,子仪自顾不暇,不能与大国齐为敌。
【译文】
冬,鲁庄公带领护卫军屯驻在滑地多夜,打算会见郑子仪,策划纪国的事务。郑伯用国内不安定为理由加以推脱。凡是军队在外,住一夜叫做舍,两夜叫做信,两夜以上叫做次。
四年 #
【经】
4.1 四年春王二月①,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②。
4.2 三月,纪伯姬卒③。
4.3 夏,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④。
4.4 纪侯大去其国⑤。
4.5 六月乙丑⑥,齐侯葬纪伯姬⑦。
4.6 秋七月。
4.7 冬,公及齐人狩于禚⑧。
【注释】
①四年:鲁庄公四年当周庄王七年,前690。
②享:宴请。齐侯:指齐襄公。祝丘:鲁地名,在今山东临沂。
③纪伯姬:鲁惠公长女。隐公二年嫁于纪。
④陈侯:指陈宣公。郑伯:指郑子仪。垂:卫地名,在今山东曹县。
⑤大去:永远离开不再回国。去,离开。
⑥乙丑:二十三日。
⑦齐侯葬纪伯姬:去年纪季以酅入齐,今年纪侯亦大去其国,故齐侯为之葬伯姬。
⑧齐人:指齐襄公。
【译文】
鲁庄公四年春周历二月,夫人文姜在祝丘宴请齐襄公。
三月,纪伯姬去世。
夏,齐襄公、陈宣公、郑子仪在垂地非正式相会。
纪侯永久离开他的国家。
六月二十三日,齐襄公安葬纪伯姬。
秋七月。
冬,庄公与齐襄公在禚地打猎。
【传】
4.1 四年春,王正月,楚武王荆尸①,授师孑焉②,以伐随。将齐③,入告夫人邓曼曰:“余心荡④。”邓曼叹曰:“王禄尽矣⑤。盈而荡⑥,天之道也⑦。先君其知之矣⑧,故临武事,将发大命⑨,而荡王心焉。若师徒无亏⑩,王薨于行,国之福也。”王遂行,卒于木之下⑪。令尹斗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⑫,营军临随⑬。随人惧,行成⑭。莫敖以王命入盟随侯,且请为会于汉汭而还⑮。济汉而后发丧。
【注释】
①荆尸:楚武王所创的一种阵法。
②孑(jié):戟,一种兵器。
③齐(zhāi):同“斋”。在太庙授以兵器,要先斋戒。
④心荡:心里不安。荡,动摇。
⑤王禄:王的寿命。
⑥盈:饱满。
⑦天之道:上天的启示。
⑧先君:指已逝的国君。
⑨大命:征伐之命。
⑩师徒:指军队。无亏:没有损失,不打败仗。
⑪(mán)木:武陵山别名,在今湖北钟祥东。一说为一种叫松心木的树。
⑫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除道:开路。梁:架设桥梁。溠(zhā):河名,今名扶恭河,发源于湖北随州西北鸡鸣山,南流注于涓水。
⑬营军临随:杨伯峻曰:“楚武王新薨,军欲速退,而秘不发丧,开道筑桥,建筑营垒,佯示敌人以久战之计,促使敌人不战而降,此应变之方。”营军,为军队筑营垒。临随,兵临随国都下。
⑭行成:求和。
⑮汉:汉水。汭(ruì):河流会合的地方或河流弯曲的地方。
【译文】
鲁庄公四年春周历正月,楚武王运用荆尸阵法,把戟发给士兵,要去攻打随国。准备斋戒时,武王入宫告诉夫人邓曼说:“我的心神动荡不安。”邓曼叹气说:“君王的福禄尽了。该精神饱满却心神散乱,这是上天的启示啊。我国去世的先君大概也知道了,所以在作战前,将要发布征伐命令时而使王的心不安。如果军队没有什么损失,而君王死在行军途中,这就是国家的福分了。”楚武王于是出征,死在木山下。令尹斗祁、莫敖屈重秘不发丧,开通新路,并在溠水筑桥,在随国都城外建筑营垒。随国人恐惧,向楚军求和。莫敖屈重以楚王的名义进入随国,和随侯结盟,而且邀请随侯在汉水汇合处会见,然后退兵。渡过了汉水以后才公布武王已薨的消息。
4.2 纪侯不能下齐①,以与纪季。夏,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②。
【注释】
①下齐:屈降从齐。
②违:躲避。齐难:《年表》云:“齐襄八年伐纪,去其都邑。”则纪侯之离国,由齐伐之。
【译文】
纪侯不能屈从齐国,把国家政权让给了纪季。夏,纪侯永远离开了他的国家,以躲避齐国的祸害。
五年 #
【经】
5.1 五年春王正月①。
5.2 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5.3 秋,郳犁来来朝②。
5.4 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
【注释】
①五年:鲁庄公五年当周庄王八年,前689。
②郳(ní):鲁国的附庸国,在今山东滕县。开国君主是邾文公之子肥,肥封于郳。其后附从齐桓公以尊周室,周室命之为小邾子。郳与小邾一地二名。犁来:肥的曾孙。
【译文】
鲁庄公五年春周历正月。
夏,夫人文姜去齐国军队中。
秋,郳国的犁来来我国朝见。
冬,鲁庄公会合齐国人、宋国人、陈国人、蔡国人攻打卫国。
【传】
5.1 五年秋,郳犁来来朝,名,未王命也①。
【注释】
①未王命:未受周王封爵。
【译文】
五年秋,郳国的犁来来我国朝见。《春秋》只记载他的名字,是因为他还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封爵。
5.2 冬,伐卫,纳惠公也①。
【注释】
①纳惠公:卫惠公朔于鲁桓公十六年奔齐,故齐襄公会合诸侯伐卫以送其回国。纳,护送回国。按,此应与下年《传》“六年春,王人救卫”连读,被后人割裂。
【译文】
冬,攻打卫国,是为了护送卫惠公回国。
六年 #
【经】
6.1 六年春王正月①,王人子突救卫②。
6.2 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③。
6.3 秋,公至自伐卫。
6.4 螟。
6.5 冬,齐人来归卫俘④。
【注释】
①六年:鲁庄公六年当周庄王九年,前688。
②王人:周王室之属官。大概子突官职卑小,所以只称“王人”。
③卫侯朔:即卫惠公。
④归卫俘:诸《传》皆为“归卫宝”,杜预以为《经》文误。杨伯峻曰:“其实俘、保、宝古音皆近,得相通假。”
【译文】
鲁庄公六年春周历正月,周王室属官子突救援卫国。
夏六月,卫惠公朔回到卫国。
秋,鲁庄公从攻打卫国的前线回国。
发生螟灾。
冬,齐国人来我国归还卫国的俘虏。
【传】
6.1 六年春,王人救卫①。
【注释】
①六年春,王人救卫:当与上年《传》“冬,伐卫,纳惠公也”连读。
【译文】
鲁庄公六年春,周庄王的属官救援卫国。
夏,卫侯入①,放公子黔牟于周②,放甯跪于秦③,杀左公子洩、右公子职,乃即位。
【注释】
①卫侯入:王人救卫不成,鲁、齐、宋、陈、蔡等国送卫惠公入卫。
②放:放逐。公子黔牟:名留,受周庄王支持。
③甯跪:卫大夫。
【译文】
夏,卫惠公回国,放逐公子黔牟到周,放逐甯跪到秦,杀了左公子洩、右公子职,然后即国君位。
君子以二公子之立黔牟为不度矣①。夫能固位者②,必度于本末③,而后立衷焉④。不知其本,不谋⑤。知本之不枝⑥,弗强⑦。《诗》云:“本枝百世⑧。”
【注释】
①度:权衡、考虑,指权衡本末始终。
②固位:巩固君位。
③度于本末:沈钦韩《补注》云:“度其本者,其人于义当立者也;度其末者,其人立后能安固国家者也。”
④立衷:用适当的方式立为君。衷,中,中庸,指兼顾本末的主意。
⑤不谋:不立他。
⑥本之不枝:有本根无枝叶。即其人虽当立,然而孤立无助,不能安国家,固后世。
⑦弗强:不勉强立君。
⑧本枝百世:见《诗经·大雅·文王》,全句为:“文王孙子,本支百世。”这里借以说明有本有枝,百代相传。杨伯峻曰:“《左传》盖断章取义。古人引《诗》多如此,襄公二十八年《传》所谓‘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者也。”
【译文】
君子认为左、右二公子扶立黔牟为国君,缺乏周到的考虑。凡对能够巩固自己地位的人,必须权衡他的各个方面,然后采取不偏不倚的适当主张。不了解他的根本,就不要考虑拥立他。了解他虽有根本却没有枝叶,也不要勉强拥立他。《诗》说:“有本有枝,繁衍百世。”
6.2 冬,齐人来归卫宝①,文姜请之也。
【注释】
①归卫宝:赠送卫国祭器。归,通“馈”,赠送。
【译文】
冬,齐国人前来归还卫国的宝器,这是由于文姜的请求。
6.3 楚文王伐申①,过邓②。邓祁侯曰③:“吾甥也④。”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⑤,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⑥。其及图之乎⑦?图之,此为时矣。”邓侯曰:“人将不食吾余⑧。”对曰:“若不从三臣,抑社稷实不血食⑨,而君焉取余?”弗从。还年⑩,楚子伐邓。十六年,楚复伐邓,灭之。
【注释】
①楚文王:楚武王之子。申:姜姓诸侯国,其地在今河南南阳。
②邓:曼姓诸侯国,其地在今河南祁县。
③邓祁侯:祁为邓侯谥号。
④吾甥也:据此,楚文王当是武王夫人邓曼之子。
⑤骓甥、聃甥、养甥:皆为邓国大夫,也都是邓侯外甥。
⑥噬齐:人不能咬到自己的肚脐,比喻后悔莫及,今有成语“噬脐莫及”。噬,咬。齐,通“脐”,肚脐。
⑦及:“及时”的省略。
⑧不食吾余:古代俗语,贱视唾弃之意。余,指祭神后剩余的东西。
⑨不血食:不祭祀,意味着亡国。血食,祭祀时必杀牲畜,称血食。
⑩还年:伐申回国的那一年。
【译文】
楚文王进攻申国,路过邓国。邓祁侯说:“他是我的外甥。”把他留下设宴招待他。骓甥、聃甥、养甥请求杀掉楚文王,邓侯不允许。这三甥都说:“灭亡邓国的,必定是这个人。如果不早打主意,以后您后悔都来不及。现在下手还来得及!下手吧,现在正是时候!”邓侯说:“如果这样做,人们会唾弃我而不吃我剩下的东西的。”三位外甥回答说:“如果不听我们三个人的话,土地和五谷的神明就得不到祭享,国君到哪里去取得祭神的剩余?”邓祁侯还是不答应。攻打申国回国的那一年,楚王进攻邓国。庄公十六年,楚国再次攻打邓国,灭亡了邓国。
七年 #
【经】
7.1 七年春①,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②。
7.2 夏四月辛卯③,夜,恒星不见④。夜中,星陨如雨⑤。
7.3 秋,大水。
7.4 无麦、苗⑥。
7.5 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⑦。
【注释】
①七年:鲁庄公七年当周庄王十年,前687。
②齐侯:指齐襄公。防:鲁地名,在今山东费县东北。
③辛卯:初五。
④恒星不见:日常所见的星不现。恒星,常见之星。见,同“现”。
⑤星陨如雨:据《传》,曰“与雨偕”,《穀梁》、《公羊》皆云星陨似雨。据推算,是前687年3月16日发生的流星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如,而。
⑥无麦、苗:周历秋相当于夏历的夏季,成熟的麦遭雨无收,黍、稷的苗也被水漂没。
⑦谷:齐地名,在今山东东阿。
【译文】
鲁庄公七年春,夫人姜氏与齐襄公在防地相会。
夏四月初五,夜间,日常所见的星星都没有出现。半夜,星星陨落,天又下大雨。
秋,发大水。
麦子没有收成,禾苗漂没。
冬,夫人姜氏与齐襄公在谷地相会。
【传】
7.1 七年春,文姜会齐侯于防,齐志也①。
【注释】
①齐志:齐国的意愿。防是鲁地,齐襄公入鲁与文姜相会,这是出于齐襄公的意愿。志,意志,意愿。
【译文】
鲁庄公七年春,文姜和齐襄公在防地相会,这是出于齐襄公的意愿。
7.2 夏,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偕也①。
【注释】
①星陨如雨,与雨偕也:杜预解“偕”为“俱”,读“如”为“而”,意为流星雨和雨一起落下。
【译文】
夏,看不到常见的星星,这是由于夜空明亮的缘故。流星坠落而且带着雨点,这是和雨一起落下来的。
7.3 秋,无麦、苗,不害嘉谷也①。
【注释】
①不害嘉谷:此时黍稷之苗还小,水淹之后还可重种,尚不影响收成,所以说不害嘉谷。嘉谷,指黍稷,用于祭祀,故称嘉谷。
【译文】
秋,麦子不收,禾苗漂没,但没有影响黍稷的收成。
八年 #
【经】
8.1 八年春王正月①,师次于郎②,以俟陈人、蔡人③。
8.2 甲午④,治兵⑤。
8.3 夏,师及齐师围郕⑥,郕降于齐师。
8.4 秋,师还。
8.5 冬十有一月癸未⑦,齐无知弑其君诸儿⑧。
【注释】
①八年:鲁庄公八年当周庄王十一年,前686。
②郎:即隐公元年《传》文中之郎,在今山东鱼台。
③俟(sì):等待。
④甲午:正月十三日。
⑤治兵:向军队分发武器。
⑥围郕:按,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春秋》书围国者二十五次,始于此。
⑦癸未:初七。
⑧无知:即公孙无知,齐庄公之孙,齐襄公堂弟。诸儿:即齐襄公。
【译文】
鲁庄公八年春周历正月,我军驻扎于郎地,等待陈国人、蔡国人。
正月十三日,发给兵士兵器。
夏,我军和齐军包围郕国,郕国向齐军投降。
秋,我军回国。
冬,十一月初七,齐无知杀死他的国君齐襄公诸儿。
【传】
8.1 八年春,治兵于庙,礼也。
【译文】
鲁庄公八年春,鲁庄公在太庙把武器发给军队,这是合于礼的。
8.2 夏,师及齐师围郕。郕降于齐师。仲庆父请伐齐师①。公曰:“不可。我实不德,齐师何罪?罪我之由②。《夏书》曰:‘皋陶迈种德,德,乃降③。’姑务修德④,以待时乎。”秋,师还。君子是以善鲁庄公⑤。
【注释】
①仲庆父:鲁庄公之弟。请伐齐师:因鲁与齐共同伐郕,而齐单独受降。
②罪我之由:即“罪由我”,罪因我而来。
③皋陶迈种德,德,乃降:意思是皋陶勉力培育德行,具备了德行,别人自然降服。所引《尚书》已佚,《古文尚书》将此文入《大禹谟》篇。皋陶,东夷族首领,舜命之掌刑狱事。迈,通“勱”。勤勉,勉力。
④务:致力于。
⑤善:赞美。
【译文】
夏,鲁军和齐军包围郕国。郕国单独向齐军投降。仲庆父请求进攻齐军。庄公说:“不行,我实在缺乏德行,齐军有什么罪?罪是由我引起的。《夏书》说:‘皋陶勉力培育德行,德行具备,别人就会降服。’我们姑且致力于修养德行,以等待时机吧!”秋,军队回国。君子因此而赞美鲁庄公。
8.3 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①。瓜时而往②,曰:“及瓜而代③。”期戍④,公问不至⑤。请代,弗许。故谋作乱。
【注释】
①连称、管至父:皆齐国大夫。戍:守卫。葵丘:在今山东临淄西有西安故城及蘧丘里,当即其地。
②瓜时:瓜熟时节,即夏历七月。《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食瓜”。
③及瓜而代:到第二年瓜熟时换防。
④期(jī):一周年。
⑤问:指换防的通知。
【译文】
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驻守葵丘。瓜熟的时节前去,说:“到明年瓜熟的时候派人替代你们。”驻守了一周年,齐襄公的命令并没有下来。连称、管至父请求派人替代,齐襄公不同意。因此两人就策划叛乱。
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①,生公孙无知,有宠于僖公,衣服礼秩如適②。襄公绌之③。二人因之以作乱④。连称有从妹在公宫⑤,无宠,使间公⑥,曰:“捷⑦,吾以女为夫人⑧。”
【注释】
①母弟:同母弟。夷仲年:夷是其字或谥号,仲是排行,年是名。
②衣服礼秩如適:指服饰、章旗、待遇等级与嫡子相同。適,同“嫡”,嫡子。按,古代嫡子的衣服、章旗等与众子、庶子不同。
③绌(chù):通“黜”,贬低。
④二人:指连称、管至父。因:依靠。
⑤从妹:堂妹。
⑥间(jiàn):窥视,侦察。
⑦捷:事情成功。
⑧女:通“汝”。夫人:指国君正夫人。
【译文】
齐僖公的同母兄弟叫夷仲年,生了公孙无知,受到僖公的宠信,衣服礼仪等种种待遇都和嫡子一样。齐襄公降低了公孙无知的待遇。连称、管至父两个人就利用公孙无知发动叛变。连称有个堂妹在齐襄公的后宫,不得宠,就让她去侦察襄公的情况,公孙无知说:“事情成功,我把你立为君夫人。”
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①,遂田于贝丘②。见大豕③,从者曰:“公子彭生也④。”公怒曰:“彭生敢见⑤!”射之,豕人立而啼⑥。公惧,队于车⑦,伤足,丧屦⑧。反,诛屦于徒人费⑨。弗得,鞭之,见血。走出,遇贼于门⑩,劫而束之⑪。费曰:“我奚御哉⑫!”袒而示之背⑬,信之。费请先入,伏公而出⑭,斗,死于门中。石之纷如死于阶下⑮。遂入,杀孟阳于床⑯,曰:“非君也,不类⑰。”见公之足于户下⑱,遂弑之,而立无知。
【注释】
①姑棼(fén):即薄姑,齐地名,在今山东博兴。
②田:打猎。贝丘:齐地名,在今山东博兴。
③豕(shǐ):猪。
④公子彭生:即桓公十八年杀死鲁桓公的彭生。
⑤见:同“现”。
⑥人立:猪后脚站立,前脚悬空,如人站立。
⑦队:同“坠”。
⑧屦(jù):单底鞋。
⑨诛屦:责令其寻找屦。诛,责令。徒人:应为寺人,相当于后世的宦官。费:人名。
⑩贼:叛贼,此指公孙无知的党徒。
⑪束:捆。
⑫御:抵抗。
⑬袒(tǎn):裸露。
⑭伏:藏匿。公:指齐襄公。
⑮石之纷如:人名,也是寺人。之,用来助音节的,如介之推、宫之奇等。
⑯杀孟阳于床:孟阳也应是寺人,为保护襄公而伪装成襄公睡在床上,遂被杀。
⑰不类:不像。
⑱户下:门背下面。
【译文】
冬十二月,齐襄公到姑棼游玩,接着在贝丘打猎。看到一头大野猪,随从说:“这是公子彭生啊!”齐襄公发怒说:“彭生胆敢出现!”就用箭射它,野猪像人一样站起身啼叫。齐襄公害怕,从车上摔下来,伤了脚,丢了鞋。回去以后,责令徒人费去找鞋。费找不着,齐襄公就鞭打他,打得皮开血出。费跑出去,在宫门口遇到叛贼,叛贼把他劫走并捆起来。费说:“我怎么会抵抗你们呢?”解开衣服让他们看自己受鞭刑的背,叛贼相信了。费请求为叛贼先进宫去刺探,他进去之后把齐襄公隐藏起来,然后和叛贼格斗,死在宫门里。石之纷如斗死在台阶下。叛贼于是入内,在床上杀了孟阳,说:“这不是国君,样子不像。”见到齐襄公的脚从门下边露出来,于是把他杀死了,拥立无知为国君。
初,襄公立,无常①。鲍叔牙曰②:“君使民慢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④。乱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来奔⑤。
【注释】
①无常:言行无准则,谓政令不守信用。《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
②鲍叔牙:齐国大夫,公子小白之傅。
③君使民慢:言君主政令无常,使人民生出慢易之心。慢,松弛,放纵。
④公子小白:齐僖公之子,齐襄公之弟,无知死后入为桓公,春秋五霸之首。
⑤管夷吾:即管仲,齐国大夫,公子纠之傅。召忽:齐国大夫,亦公子纠之傅。公子纠:公子小白的庶兄,其母为鲁公族之女。
【译文】
当初,齐襄公即位,施政没有准则,使人不知所措。鲍叔牙说:“国君放纵,百姓懈怠,祸乱将要发生了。”就侍奉公子小白避乱到莒国。叛乱发生,管夷吾、召忽侍奉公子纠逃避到鲁国来。
8.4 初,公孙无知虐于雍廪①。
【注释】
①公孙无知虐于雍廪:按,此当与九年《传》“雍廪杀无知”相连,是以年分《传》者之妄分。虐,虐待。雍廪,齐地葵丘大夫。
【译文】
当初,公孙无知虐待雍廪。
九年 #
【经】
9.1 九年春①,齐人杀无知②。
9.2 公及齐大夫盟于蔇③。
9.3 夏,公伐齐纳子纠。齐小白入于齐。
9.4 秋七月丁酉④,葬齐襄公。
9.5 八月庚申⑤,及齐师战于乾时⑥,我师败绩。
9.6 九月,齐人取子纠杀之。
9.7 冬,浚洙⑦。
【注释】
①九年:鲁庄公九年当周庄王十二年,前685。
②齐人:指雍廪。
③蔇(xì):鲁地名,在今山东枣庄。
④丁酉:二十四日。
⑤庚申:十八日。
⑥乾(ɡān)时:地名,在今山东临淄。
⑦浚(jùn):疏通河道。洙:洙水,源出今山东泰安,后入泗水。
【译文】
鲁庄公九年春,齐国人杀死公孙无知。
鲁庄公及齐国大夫在蔇地会盟。
夏,鲁庄公攻打齐国,送子纠回国。齐国公子小白进入齐国。
秋,七月二十四日,安葬齐襄公。
八月十八日,我军与齐军在乾时交战,我军大败。
九月,齐国人索取子纠,把他杀了。
冬,疏通洙水的河道。
【传】
9.1 九年春,雍廪杀无知。
【译文】
鲁庄公九年春,雍廪杀死公孙无知。
9.2 公及齐大夫盟于蔇,齐无君也。
【译文】
鲁庄公和齐国的大夫在蔇地结盟,这是因为当时齐国没有国君的缘故。
9.3 夏,公伐齐,纳子纠。桓公自莒先入①。
【注释】
①公伐齐,纳子纠。桓公自莒先入:据《史记·齐太公世家》:“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译文】
夏,庄公进攻齐国,护送公子纠回国即位。齐桓公从莒国抢先回到齐国。
9.4 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①,传乘而归②。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③,是以皆止④。
【注释】
①丧戎路:放弃战车。戎路,兵车。
②传乘:转乘他车。
③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秦子、梁子,庄公的车御与车右。按,此欲以诱致齐师而使鲁公得以逃脱。
④止:被俘。
【译文】
秋,我军和齐军在乾时作战,我军大败。庄公丧失战车,乘坐轻车逃了回来。秦子、梁子打着庄公的旗号躲在小道上作掩护,都被齐军俘虏了。
9.5 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①,请君讨之。管、召,仇也②,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③,召忽死之④。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⑤。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⑥,使相可也。”公从之。
【注释】
①亲:指亲兄弟。
②仇:仇敌。
③生窦:在今山东菏泽北。
④死之:为之死,指自杀。之,指公子纠。
⑤堂阜:齐地名,齐鲁交界处,在今山东蒙阴。税:通“脱”,释放。
⑥治于高傒:指政治才能超过高傒。高傒,齐国执政大臣。
【译文】
鲍叔率领军队代表齐桓公来鲁国说:“子纠,是我齐君的亲人,请国君代我齐国诛杀。管仲、召忽,是我齐君的仇人,请交给我们让我们称心快意地处置。”于是就在生窦杀死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求把他押送回齐国,鲍叔接受请求,到了堂阜就把他释放了。回国后,鲍叔报告齐桓公说:“管仲治国的才能超过高傒,可以让他辅助国君。”齐桓公接纳了这个意见。
十年 #
【经】
10.1 十年春王正月①,公败齐师于长勺②。
10.2 二月,公侵宋③。
10.3 三月,宋人迁宿④。
10.4 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败宋师于乘丘⑤。
10.5 秋九月,荆败蔡师于莘⑥,以蔡侯献舞归⑦。
10.6 冬十月,齐师灭谭⑧,谭子奔莒。
【注释】
①十年:鲁庄公十年当周庄王十三年,前684。
②长勺:在今山东曲阜。
③侵:古时出兵,有钟鼓之声叫伐,没有就叫侵。
④迁:迁走百姓,占有其土地。宿:在今江苏宿迁。
⑤乘丘:在今山东兖州。
⑥荆:即楚国。楚先王熊绎僻处荆山,后来常称楚为荆。莘:蔡国地名,在今河南汝南。
⑦以:俘获。蔡侯献舞:即蔡哀侯蔡季,名献舞。
⑧谭:诸侯国名,在今山东济南。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周历正月,鲁庄公在长勺打败齐军。
二月,鲁庄公攻打宋国。
三月,宋国人迁走宿地的百姓。
夏六月,齐军、宋军驻扎在郎地。鲁庄公在乘丘打败宋军。
秋九月,楚国在莘地打败蔡军,俘获了蔡哀侯献舞回国。
冬十月,齐军灭亡了谭国,谭子逃到莒国。
【传】
10.1 十年春,齐师伐我①。公将战,曹刿请见②。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③,又何间焉④。”刿曰:“肉食者鄙⑤,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⑥,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⑦,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⑧,弗敢加也⑨,必以信⑩。”对曰:“小信未孚⑪,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⑫。”对曰:“忠之属也⑬,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注释】
①齐师伐我:齐师伐鲁,是为了去年鲁欲送公子纠入齐即位的事。
②曹刿(ɡuì):又叫曹沫,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事迹见《史记·刺客列传》。
③肉食者:当时习惯语,指当官的贵族,大夫以上。
④间(jiàn):参与。
⑤鄙:鄙陋,无远见。
⑥弗敢专:不敢专有享用,必分给群臣。
⑦未遍:不能周遍,人人皆有。
⑧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
⑨加:增加,此指虚报。
⑩信:诚信。
⑪未孚:未取得信任。孚,信任。
⑫必以情:指处理得合情合理。
⑬忠: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齐国的军队来攻打我国。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接见。他的同乡人说:“那些每天都吃肉的人在那里谋划,你又去参与什么?”曹刿说:“吃肉的人鄙陋无远见,不能作长远考虑。”于是入宫进见庄公。曹刿问庄公:“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有吃有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周遍,百姓不会服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祝史的祷告一定反映真实情况。”曹刿回答说:“一点点诚心不会取得神明的信任,神明不会降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完全探明底细,但必定合情合理去办。”曹刿回答说:“这是为百姓尽力的一种表现,凭这个可以打一下。打起来,请让我跟着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①。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②。刿曰:“未可。”下视其辙③,登轼而望之④,曰:“可矣。”遂逐齐师。
【注释】
①鼓:擂鼓进军。
②驰之:驱动战车追击齐军。
③辙:车轮走过的痕迹。
④轼:车前扶手横木,全车最高点。
【译文】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兵车,与齐军在长勺展开战斗。庄公准备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国人打了三通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庄公准备追上去。曹刿说:“还不行。”下车,细看齐军的车辙,然后登上车前横木远望,说:“行了。”这才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①,故逐之。”
【注释】
①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辙乱说明行列不整,旗倒则师失耳目,说明失去指挥,所以知其为真败。靡,倒下。
【译文】
战胜以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缘故。曹刿回答说:“作战全凭勇气。第一通鼓振奋勇气,第二通鼓勇气就少了一些,第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他们的勇气没有了,而我们的勇气刚刚振奋,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的情况难于捉摸,还恐怕有埋伏。我细看他们的车辙已经乱了,远望他们的旗子已经倒下,所以才追逐他们。”
10.2 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公子偃曰①:“宋师不整②,可败也。宋败,齐必还,请击之。”公弗许。自雩门窃出③,蒙皋比而先犯之④,公从之,大败宋师于乘丘。齐师乃还。
【注释】
①公子偃:鲁国大夫。
②不整:军纪混乱。
③雩门:鲁南城西门。窃出:私自出击。
④蒙皋比:以虎皮蒙马。皋比,虎皮。
【译文】
夏六月,齐国和宋国的军队驻扎在郎地。公子偃说:“宋军的军容不整齐,可以打败他。宋军败了,齐军必然回国,请您攻击宋军。”庄公不同意。公子偃从雩门私自出击,把马蒙上老虎皮先攻宋军,庄公领兵跟着进击,在乘丘把宋军打得大败。齐军也就回国了。
10.3 蔡哀侯娶于陈,息侯亦娶焉。息妫将归①,过蔡②。蔡侯曰:“吾姨也③。”止而见之,弗宾④。息侯闻之,怒,使谓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楚子从之。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
【注释】
①归:出嫁。
②过蔡:陈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蔡都在今河南上蔡西南,息妫由陈至息必过蔡。
③姨:妻子的姐妹。
④弗宾:不礼貌。据十四年《传》,息妫甚美,则此所谓弗宾,盖有轻佻之行。
【译文】
蔡哀侯在陈国娶妻,息侯也在陈国娶妻。息妫出嫁时路过蔡国。蔡侯说:“她是我妻子的姊妹。”留下来见面,很不礼貌。息侯听到这件事,发怒,派人对楚文王说:“请您假装进攻我国,我向蔡国求援,您就可以攻打它。”楚文王同意。秋九月,楚国在莘地击败蔡军,俘虏了蔡侯献舞回国。
10.4 齐侯之出也①,过谭,谭不礼焉②。及其入也③,诸侯皆贺,谭又不至。冬,齐师灭谭,谭无礼也。谭子奔莒,同盟故也。
【注释】
①齐侯:指齐桓公。出:指齐桓公外出逃亡。
②不礼:不加礼遇。
③入:指齐桓公回国登位。
【译文】
齐侯逃亡在外的时候,经过谭国,谭国人对他很不礼貌。等到他回国,诸侯都去祝贺,谭国又没有人去。冬,齐军就灭亡了谭国,这是由于谭国没有礼貌。谭子逃亡到莒国,这是因为两国同盟的缘故。
十一年 #
【经】
11.1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①。
11.2 夏五月戊寅②,公败宋师于鄑③。
11.3 秋,宋大水。
11.4 冬,王姬归于齐。
【注释】
①十有一年:鲁庄公十一年当周庄王十四年,前683。
②戊寅:十七日。
③鄑:鲁地名,与庄公元年之“鄑”不同地。具体所在不详。
【译文】
鲁庄公十一年春周历正月。
夏五月十七日,庄公在鄑地打败宋军。
秋,宋国发大水。
冬,王姬出嫁到齐国。
【传】
11.1 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师未陈而薄之①,败诸鄑②。
【注释】
①陈:同“阵”。薄:逼近。
②诸:之于。
【译文】
鲁庄公十一年夏,宋国为了乘丘那次战役的缘故而入侵我国。庄公出兵迎战。宋国的军队还没有摆开阵势,我军就逼近压过去,在鄑地打败宋军。
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①,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②,得俊曰克③,覆而败之曰取某师④,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⑤。
【注释】
①陈:同“阵”,摆开阵势。
②大崩:全军崩溃。
③得俊:俘虏对方勇将。
④覆:设伏兵。
⑤京师:周天子的军队。
【译文】
凡是作战,敌方没有摆开阵势叫做“败某师”,都摆开了阵势叫做“战”,大崩溃叫做“败绩”,俘虏敌方的勇士叫做“克”,伏兵而击败敌军叫做“取某师”,周天子的军队被打败叫做“王师败绩于某”。
11.2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①,曰:“天作淫雨②,害于粢盛③,若之何不吊④?”对曰:“孤实不敬⑤,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⑥:“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⑦;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⑧。且列国有凶⑨,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⑩,其庶乎⑪。”既而闻之曰公子御说之辞也⑫,臧孙达曰⑬:“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⑭。”
【注释】
①吊:慰问。
②淫雨:久雨。
③粢盛:指百谷。
④若之何:如何。
⑤孤:君主自己的谦称。此指宋闵公。
⑥臧文仲:鲁国大夫。即臧孙辰。
⑦悖:通“勃”,勃然兴起。
⑧忽:迅速。
⑨列国:诸侯国。凶:灾荒。
⑩言惧:言语惶恐。指前面宋公说的不敬天而降灾,这是罪己。名礼:指称孤。
⑪庶:庶几,有希望。
⑫既而:不久。公子御说(yuè):宋桓公,宋庄公之子,宋闵公弟。
⑬臧孙达:臧哀伯。臧文仲的祖父。
⑭恤民:体恤、爱护百姓。
【译文】
秋,宋国发大水。庄公派使者去慰问,说:“上天降下大雨,危害了庄稼,怎么能不慰问呢?”宋闵公回答说:“孤对于上天不诚敬,上天降灾,还使贵国国君担忧,承蒙关注,实不敢当。”臧文仲说:“宋国恐怕要兴盛了吧!禹、汤责罚自己,他们勃然兴起;桀、纣责罚别人,他们马上灭亡。而且诸侯国发生灾荒,国君称孤,这是合于礼的。言语有所戒惧而称名合于礼制,这就差不多了吧!”不久,又听说上面那番话是公子御说所说的,臧孙达说:“这个人适合当国君,因为他有体恤百姓的心思。”
11.3 冬,齐侯来逆共姬①。
【注释】
①齐侯:指齐桓公。共姬:王姬。
【译文】
冬,齐桓公来鲁国迎娶共姬。
11.4 乘丘之役,公之金仆姑射南宫长万①,公右歂孙生搏之②。宋人请之③,宋公靳之④,曰:“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病之。
【注释】
①仆姑:箭名。南宫长万:宋万,宋大夫,力士。南宫是氏,万是名,长是字。
②右:车右。歂(chuán)孙:人名。生搏:活捉。
③请之:请鲁国释放宋万回国。
④靳(jìn):嘲笑。
【译文】
在乘丘战役中,庄公用叫金仆姑的箭射中南宫长万,庄公的车右歂孙活捉了他。宋国人请求把南宫长万释放回国。宋闵公开玩笑说:“原来我尊敬你,如今你成了鲁国的囚犯,所以我便不敬重你了。”南宫长万因此而怀恨他。
十二年 #
【经】
12.1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①,纪叔姬归于酅②。
12.2 夏四月。
12.3 秋八月甲午③,宋万弑其君捷及其大夫仇牧④。
12.4 冬十月,宋万出奔陈。
【注释】
①十有二年:鲁庄公十二年当周庄王十五年,前682。
②纪叔姬归于酅(xī):纪叔姬,鲁女,嫁纪国,时纪季以酅入齐,国亡,故云“归于酅”。酅,纪国地名,在今山东益都。
③甲午:初十。
④宋万:即南宫长万。捷:即宋闵公。仇牧:宋国大夫。
【译文】
鲁庄公十二年春周历三月,纪叔姬从酅地归国。
夏四月。
秋八月初十,宋南宫长万杀死他的国君捷及其大夫仇牧。
冬十月,宋南宫长万逃亡到陈国。
【传】
12.1 十二年秋,宋万弑闵公于蒙泽①。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②。遇大宰督于东宫之西③,又杀之。立子游④。群公子奔萧⑤。公子御说奔亳⑥。南宫牛、猛获帅师围亳⑦。
【注释】
①蒙泽:宋地名,在今河南商丘。
②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公羊传》曰:“仇牧闻君弑,趋而至,遇之于门,手剑而叱之。万臂仇牧,碎其首。齿著乎门阖。”《史记·宋微子世家》云:“大夫仇牧闻之,以兵造公门。万搏牧,牧齿著门阖死。”批,反手击。
③大宰督:指华父督。东宫:诸侯小寝。
④子游:宋公子。
⑤萧:诸侯国名,本为宋邑,后为附庸国,在今安徽萧县西北。
⑥亳(bó):宋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北。
⑦南宫牛:南宫长万之子。猛获:南宫万同党。
【译文】
鲁庄公十二年秋,宋国的南宫长万在蒙泽杀死了宋闵公。他在城门口遇到仇牧,反手便打死了他。在东宫的西面遇到太宰华督,又杀了他。拥立子游为国君。公子们都逃亡到萧邑,而公子御说逃亡到亳地。南宫牛、猛获率领军队包围了亳地。
冬十月,萧叔大心及戴、武、宣、穆、庄之族以曹师伐之①。杀南宫牛于师,杀子游于宋,立桓公②。猛获奔卫。南宫万奔陈,以乘车辇其母③,一日而至④。
【注释】
①萧叔大心:萧国长官,大心是其名。萧叔讨南宫长万有功,所以萧被宋封为附庸国。戴、武、宣、穆、庄之族:指宋戴公、武公、宣公、穆公、庄公的族人。戴公之族有华氏、乐氏、老氏、皇氏,庄公之族有仲氏,其他则无所闻。
②桓公:指公子御说。
③乘车:非兵车,通常载人之车。辇(niǎn):用人挽车。
④一日而至:据杜预《春秋左传注》,宋离陈二百六十里,“一日而至”,言南宫万之多力。
【译文】
冬十月,萧叔大心和宋戴公、武公、宣公、穆公、庄公的族人率领曹国的军队讨伐南宫牛和猛获。在阵前杀死了南宫牛,在宋国都城杀死了子游,拥立宋桓公为国君。猛获逃亡到卫国。南宫长万逃亡到陈国,长万自己拉车载着他母亲,一天就到达了。
宋人请猛获于卫,卫人欲勿与。石祁子曰①:“不可。天下之恶一也,恶于宋而保于我,保之何补?得一夫而失一国,与恶而弃好②,非谋也。”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③。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比及宋,手足皆见④。宋人皆醢之⑤。
【注释】
①石祁子:卫国大夫,石碏族人。
②与恶:袒护坏人。好:宋与卫本同盟,故曰好。
③赂:指送礼于陈国。
④手足皆见:此言南宫万力气大,能破犀牛之革。
⑤醢(hǎi):古代酷刑,把人剁成肉酱。
【译文】
宋国人到卫国请求归还猛获,卫国人想不给他们。石祁子说:“不行。普天下的邪恶都是一样可恶的,在宋国作恶而在我国受到保护,保护了他有什么好处?得到一个人而失去一个国家,结交邪恶的人而丢掉友好的邦国,这不是好主意。”卫国人把猛获归还给了宋国。宋国又到陈国请求归还南宫长万,并且送上财礼。陈国人派女人把南宫长万灌醉后,用犀牛皮把他捆裹了起来。等到达宋国时,南宫长万的手脚都露出来了。宋国人把两人都剁成了肉酱。
十三年 #
【经】
13.1 十有三年春①,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会于北杏②。
13.2 夏六月,齐人灭遂③。
13.3 秋七月。
13.4 冬,公会齐侯,盟于柯④。
【注释】
①十有三年:鲁庄公十三年当周僖王元年,前681。
②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指齐桓公和宋、陈、蔡、邾诸国的国君。北杏:齐地名,在今山东东阿。
③遂:妫姓小国,在今山东宁阳西北。
④柯:齐地名,在今山东阳谷东北。
【译文】
鲁庄公十三年春,齐桓公和宋、陈、蔡、邾诸国国君在北杏相会。
夏六月,齐国人灭亡了遂国。
秋七月。
冬,庄公与齐桓公相会,在柯地会盟。
【传】
13.1 十三年春,会于北杏,以平宋乱。遂人不至。夏,齐人灭遂而戍之①。
【注释】
①戍:戍守。
【译文】
鲁庄公十三年春,齐、宋、陈、蔡、邾等各国国君在北杏会见,这是为了平定宋国的动乱。遂国人没有来。夏,齐国人灭亡遂国并派人戍守。
13.2 冬,盟于柯,始及齐平也①。
【注释】
①盟于柯,始及齐平也:自庄公十年,鲁、齐两国发生了两次战争,至此讲和。盟于柯,《史记·齐太公世家》云:“(桓公)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于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左传》此年既无齐伐鲁之事,且长勺之役,鲁胜齐败,更无曹刿之三败。然《史记》所述,颇流行于战国。
【译文】
冬,鲁庄公和齐桓公在柯地结盟,开始和齐国讲和。
13.3 宋人背北杏之会①。
【注释】
①宋人背北杏之会:此当与下年《传》“十四年春,诸侯伐宋”云云相连,被后人割裂。
【译文】
宋国人违背了北杏的盟约。
十四年 #
【经】
14.1 十有四年春①,齐人、陈人、曹人伐宋。
14.2 夏,单伯会伐宋②。
14.3 秋七月,荆入蔡。
14.4 冬,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③。
【注释】
①十有四年:鲁庄公十四年当周僖王二年,前680。
②单伯:周天子卿士。会伐宋:诸侯已伐宋国,单伯才到,故言“会伐宋”。
③齐侯、宋公、卫侯、郑伯:即齐桓公、宋桓公、卫惠公、郑厉公。鄄(juàn):卫地名,在今山东鄄城。
【译文】
鲁庄公十四年春,齐国人、陈国人、曹国人进攻宋国。
夏,单伯领兵会合诸侯进攻宋国。
秋七月,楚国攻入蔡国。
冬,单伯与齐桓公、宋桓公、卫惠公、郑厉公在鄄地相会。
【传】
14.1 十四年春,诸侯伐宋,齐请师于周①。夏,单伯会之,取成于宋而还②。
【注释】
①齐请师于周:杜预《春秋左传注》:“齐欲崇天子,故请师,假王命以示大顺。”
②取成:讲和。
【译文】
鲁庄公十四年春,诸侯进攻宋国,齐国请求宗周出兵。夏,单伯带兵同诸侯相会,与宋国讲和后回国。
14.2 郑厉公自栎侵郑①,及大陵②,获傅瑕③。傅瑕曰:“苟舍我,吾请纳君。”与之盟而赦之。六月甲子④,傅瑕杀郑子及其二子⑤,而纳厉公。
【注释】
①栎:地名,在今河南禹州。
②大陵:地名,约在今河南新密与新郑之间。
③傅瑕:郑国大臣。
④甲子:二十日。
⑤郑子:即子仪。
【译文】
郑厉公从栎地带兵进攻郑国国都,到达大陵时,俘虏了傅瑕。傅瑕说:“如果放了我,我设法使你归国为君。”郑厉公和他盟誓后,便把他释放了。六月二十日,傅瑕杀死郑子仪和他的两个儿子,接纳厉公回国。
初,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①。六年而厉公入。公闻之,问于申曰②:“犹有妖乎③?”对曰:“人之所忌④,其气焰以取之,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⑤,妖不自作。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⑥。”
【注释】
①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中,内蛇死:郑南门,据《水经注》,名时门。按,所谓内蛇与外蛇争斗,自是迷信传说。
②申:鲁国大夫。
③妖:妖孽。
④所忌:指忌遇妖。
⑤无衅:无瑕疵、缺点。
⑥人弃常,则妖兴,故有妖:申实际怀疑妖怪之客观存在。认为妖不自作,人失常,而有衅隙,则妖怪兴。
【译文】
当初,在郑国国都的南门下面,一条在城里的蛇和一条在城外的蛇相斗,城里的蛇被咬死。过了六年,郑厉公回国。鲁庄公听说这件事,问申说:“这事与妖孽有关吗?”申
回答说:“一个人是否会遇到他所忌讳的事,是由于他自己的气焰所招致的,妖孽是由于人而兴起。人如没有毛病,妖孽不会自己发生。人丢弃正道,妖孽就会兴起,所以才有妖孽。”
厉公入,遂杀傅瑕。使谓原繁曰①:“傅瑕贰②,周有常刑③,既伏其罪矣。纳我而无二心者,吾皆许之上大夫之事④,吾愿与伯父图之⑤。且寡人出,伯父无里言⑥;入⑦,又不念寡人⑧,寡人憾焉。”对曰:“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⑨。社稷有主而外其心,其何贰如之?苟主社稷,国内之民其谁不为臣?臣无二心,天之制也。子仪在位十四年矣,而谋召君者,庸非二乎。庄公之子犹有八人,若皆以官爵行赂劝贰而可以济事⑩,君其若之何?臣闻命矣。”乃缢而死。
【注释】
①原繁:郑国大夫,郑厉公的伯父。
②贰:贰心,不忠心。
③周有常刑:指按周王朝规定的刑法。
④上大夫:即卿。
⑤伯父:诸侯对同姓大夫的泛称。
⑥无里言:没有报告国内情况。
⑦入:回国。
⑧不念:不积极拥戴。
⑨典司宗祏(shí):管理宗庙石室。宗祏,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室。
⑩济事:指夺取君位成功。
【译文】
郑厉公回国,就杀死了傅瑕。派人对原繁说:“傅瑕对国君有贰心,对此周王朝有规定的刑法,现在傅瑕已经得到惩处了。帮助我回国而没有贰心的人,我都答应给他上大夫的职位,我愿意跟伯父一起商量一下。再说我离开国家在外时,伯父没有向我通报国内的情况;回国以后,又并不亲附我,我对此感到遗憾。”原繁回答说:“先君桓公命令我的先人管理宗庙的石室,国家有君主而自己的心却在国外,还有比这更大的贰心吗?如果主持国家,国内的百姓谁不是他的臣下?做臣下的不应该有贰心,这是上天的规定。子仪居于君位已经有十四年了,现在策划请国君回国的人,难道不是贰心吗?庄公的儿子还有八人在世,如果都以封官爵为贿赂来劝说别人反叛而又能取得成功,国君又怎么办呢?下臣知道国君的意思了。”于是上吊而死。
14.3 蔡哀侯为莘故①,绳息妫以语楚子②。楚子如息,以食入享③,遂灭息④。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⑤。楚子问之,对曰:“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灭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
【注释】
①为莘故:指庄公十年战于莘,蔡哀侯被俘之事。
②绳:赞美。楚子:楚文王。
③以食入享:设享礼招待息侯。
④遂灭息:此与下文“以息妫归”当为数年前之事。
⑤未言:指息妫从不主动开口说话。
【译文】
蔡哀侯由于莘地战役被俘的缘故,在楚文王面前赞美息妫。楚文王到息国,假装设享礼招待息侯,乘机攻打息国,灭亡了息国。他把息妫带回楚国,生了堵敖和成王。息妫从不主动开口,楚文王询问原因,她回答说:“我一个妇人却嫁了两个丈夫,既然不能以死守志,又能说什么呢?”楚文王由于蔡哀侯的挑拨而灭息国,为取悦息妫,于是进攻蔡国。秋七月,楚军攻入蔡国。
君子曰:“《商书》所谓‘恶之易也①,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②,其犹可扑灭’者,其如蔡哀侯乎。”
【注释】
①易:蔓延。
②乡迩:接近。乡,通“向”。
【译文】
君子说:“《商书》所说‘恶蔓延时,就像大火在草原上燃烧,不能接近面对它,怎么能够扑灭呢?’恐怕就是指蔡哀侯这样的人吧!”
14.4 冬,会于鄄,宋服故也。
【译文】
冬,单伯和诸侯在鄄地会见,这是由于宋国顺服的缘故。
十五年 #
【经】
15.1 十有五年春①,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②。
15.2 夏,夫人姜氏如齐③。
15.3 秋,宋人、齐人、邾人伐郳④。
15.4 郑人侵宋。
15.5 冬十月。
【注释】
①十有五年:鲁庄公十五年当周僖王三年,前679。
②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分别指齐桓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惠公、郑厉公。
③夫人姜氏:指文姜,齐僖公女。
④郳(ní):宋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枣庄,或云在今山东滕县。
【译文】
鲁庄公十五年春,齐桓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惠公、郑厉公在鄄地相会。
夏,夫人姜氏去齐国。
秋,宋国人、齐国人、邾国人进攻郳国。
郑国人侵袭宋国。
冬十月。
【传】
15.1 十五年春,复会焉,齐始霸也。
【译文】
鲁庄公十五年春季,众诸侯再次相会,齐国开始称霸。
15.2 秋,诸侯为宋伐郳。郑人间之而侵宋①。
【注释】
①间(jiàn):乘机。
【译文】
秋,各诸侯为宋国攻打郳国。郑国人便乘机入侵宋国。
十六年 #
【经】
16.1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①。
16.2 夏,宋人、齐人、卫人伐郑。
16.3 秋,荆伐郑。
16.4 冬十有二月,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②。
16.5 邾子克卒③。
【注释】
①十有六年:鲁庄公十六年当周僖王四年,前678。
②许男:即许穆公。滑: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偃师。幽:宋地名,在今河南兰考。
③邾子克:即邾仪父,名克。
【译文】
鲁庄公十六年春周历正月。
夏,宋国人、齐国人、卫国人攻打郑国。
秋,楚国攻打郑国。
冬十二月,鲁庄公会同齐桓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惠公、郑厉公、许穆公、滑伯、滕子在幽地建立同盟关系。
邾子克去世。
【传】
16.1 十六年夏,诸侯伐郑,宋故也。
【译文】
鲁庄公十六年夏,诸侯进攻郑国,这是由于郑国侵袭宋国的缘故。
16.2 郑伯自栎入,缓告于楚。秋,楚伐郑,及栎,为不礼故也。
【译文】
郑厉公从栎地回到国都为君,没有及时通知楚国。秋,楚国进攻郑国,打到栎地,这是为了郑国对楚国无礼的缘故。
16.3 郑伯治与于雍纠之乱者①。九月,杀公子阏②,刖强③。公父定叔出奔卫④。三年而复之,曰:“不可使共叔无后于郑。”使以十月入⑤,曰:“良月也,就盈数焉。”
【注释】
①郑伯:指郑厉公。治:惩治。与:参与。雍纠之乱:在桓公十五年。厉公欲使雍纠杀祭仲,消息走漏,雍纠反被祭仲所杀,厉公被迫出逃。
②公子阏:应为公孙阏,与强(chú)同是祭仲党羽。
③刖(yuè):断足,一种酷刑。
④公父定叔:公叔段之孙。
⑤使以十月入:古人忌讳奇数之月,以偶数之月为吉利,且十为满数,因此让公父定叔十月回国。
【译文】
郑厉公惩罚参与雍纠之乱的人。九月,杀死公子阏,砍去强的脚。公父定叔逃亡到卫国。三年后,郑厉公让他回国,说:“不能让共叔在郑国没有后代。”让他在十月回到国内,说:“这是好月份,十月是个满数呢。”
君子谓:“强不能卫其足。”
【译文】
君子说:“强不能保住他的两脚。”
16.4 冬,同盟于幽,郑成也①。
【注释】
①成:讲和。
【译文】
冬,诸侯在幽地一起结盟,这是为了对郑国讲和。
16.5 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①。
【注释】
①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桓公七年《传》称“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八年《传》称“灭翼”,又称“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史记·晋世家》云:“晋侯(缗)二十八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釐王。釐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于是尽并晋地而有之。”至此曲沃伯完全吞并晋国,僖王因命为晋侯。王,指周僖王。曲沃伯,即曲沃武公、晋武公。一军,《周礼·夏官·叙官》云:“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译文】
周僖王派虢公命令曲沃伯建立一军,担任晋国国君。
16.6 初,晋武公伐夷①,执夷诡诸②。国请而免之③。既而弗报,故子国作乱④,谓晋人曰:“与我伐夷而取其地。”遂以晋师伐夷,杀夷诡诸。周公忌父出奔虢⑤。惠王立而复之⑥。
【注释】
①晋武公:即曲沃武公。夷:采地名。
②夷诡诸:周王室大夫,夷为其采地。
③国:周王室大夫,王子颓之师。
④子国:即国。
⑤周公忌父:周王室卿士。
⑥惠王:即周惠王,于庄公十八年即位。
【译文】
当初,晋武公进攻夷地,俘虏了夷诡诸。国为他求情而赦免了他。后来夷诡诸不加报答,所以
国作乱,对晋国人说:“和我一起进攻夷地并占领它的土地。”于是领着晋军攻打夷地,杀死夷诡诸。周公忌父逃亡到虢国。周惠王立为君后让他回国复职。
十七年 #
【经】
17.1 十有七年春①,齐人执郑詹②。
17.2 夏,齐人歼于遂③。
17.3 秋,郑詹自齐逃来。
17.4 冬,多麋④。
【注释】
①十有七年:鲁庄公十七年当周僖王五年,前677。
②郑詹:郑国执政大臣。
③歼:歼灭。
④麋:麋鹿。
【译文】
鲁庄公十七年春,齐国人拘捕了郑詹。
夏,齐国人歼灭了遂国。
秋,郑詹从齐国逃来我国。
冬,多麋鹿。
【传】
17.1 十七年春,齐人执郑詹,郑不朝也。
【译文】
鲁庄公十七年春,齐国人拘捕了郑詹,是由于郑国不去朝见齐国。
17.2 夏,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飨齐戍①,醉而杀之,齐人歼焉。
【注释】
①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均为遂国强族。飨:用酒食宴请。齐戍:庄公十三年齐国灭遂而戍之。
【译文】
夏,遂国的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宴请在遂国戍守的齐军,把齐军灌醉后杀死。齐国人把遂国人全部杀尽。
十八年 #
【经】
18.1 十有八年春王三月①,日有食之②。
18.2 夏,公追戎于济西③。
18.3 秋,有蜮④。
18.4 冬十月。
【注释】
①十有八年:鲁庄公十八年当周惠王元年,前676。
②日有食之:此当为前676年4月15日之日全食。
③戎:此戎即己氏之戎。故城在今山东曹县。济西:济水之西。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
④蜮(yù):一种食禾苗的害虫。
【译文】
鲁庄公十八年春周历三月,发生日食。
夏,庄公在济水之西追击戎人。
秋,发现蜮虫。
冬十月。
【传】
18.1 十八年春,虢公、晋侯朝王①,王飨醴②,命之宥③,皆赐玉五瑴④,马三匹⑤。非礼也。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不以礼假人⑥。
【注释】
①虢公:虢公丑。晋侯:晋献公诡诸,晋武公上年已死。王:指周惠王。
②飨:设盛礼宴请宾客。醴(lǐ):甜酒。
③命之宥(yòu):指虢公、晋侯在周王敬酒之后回敬周王。宥,劝人饮食。
④瑴(jué):白玉一双叫瑴。
⑤马三匹:当作马四匹,四古作,因脱一划而误。
⑥“王命诸侯”以下四句:虢公与晋侯名位不同,而所赐一样,所以左氏以此为“以礼假人”,认为是非礼。
【译文】
鲁庄公十八年春,虢公、晋献公朝觐周惠王。周惠王用甜酒招待,又允许他们回敬自己,都赐给他们五对玉,三匹马。这是不合于礼的。周天子策命诸侯,封爵地位不同,礼仪的等级也相应不同,不能随意将礼仪违例给人。
18.2 虢公、晋侯、郑伯使原庄公逆王后于陈①。陈妫归于京师,实惠后。
【注释】
①郑伯:郑厉公。原庄公:周王室卿士。原,即隐公十一年《传》中苏忿生十二田中的原。
【译文】
虢公、晋献公、郑厉公派原庄公去陈国迎接周王后陈妫。陈妫嫁到京城,就是惠王后。
18.3 夏,公追戎于济西。不言其来,讳之也。
【注释】
①讳之也:杜预《春秋左传注》以为戎来而鲁不知,沈钦韩以为戎狄为中国之患,故讳言其来;但鲁国捍御有素,故书追之。
【译文】
夏,庄公在济水的西边追逐戎人。《春秋》没有记载戎人来攻,是由于避讳。
18.4 秋,有蜮,为灾也。
【译文】
秋,有蜮虫,《春秋》所以记载,是由于造成了灾害。
18.5 初,楚武王克权①,使斗缗尹之②。以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③,使阎敖尹之④。
【注释】
①权:子姓诸侯国,在今湖北当阳东南。
②斗缗(mín):楚国大夫。尹之:把权作为楚县,派斗缗为县尹。楚称县宰为县尹,亦称县公。《淮南子·览冥训》高诱《注》云“楚僭号称王,其守县大夫皆称公”。
③那处:楚地名,在今湖北荆门东南那口城。
④阎敖:楚国大夫。
【译文】
当初,楚武王攻克权国,派斗缗为权地的县尹。斗缗占据权地叛变楚国,楚国包围权地杀死了斗缗。把权地的百姓迁到那处,改派阎敖治理这个地方。
及文王即位①,与巴人伐申而惊其师。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②。阎敖游涌而逸③。楚子杀之,其族为乱。冬,巴人因之以伐楚④。
【注释】
①文王:指楚文王,楚武王之子。鲁庄公五年为楚文王元年。
②门于楚:攻打楚国都城的城门。当时楚文王已迁都于郢,郢在今湖北江陵北之纪南城,那处即在其北。
③涌:湖名,即今湖北监利的乾港湖。逸:逃走。
④巴人因之以伐楚:按,此与下年《传》“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云云本为一事,被后人割裂而分开。
【译文】
等到文王即位,楚军和巴国人一起攻打申国而惊扰巴军。巴国人背叛楚国,进攻那处,将之占领,接着攻打楚国都城的城门。阎敖游过涌湖逃走。楚文王把他杀死,他的族人起而作乱。冬,巴国人乘乱攻打楚国。
十九年 #
【经】
19.1 十有九年春王正月①。
19.2 夏四月。
19.3 秋,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②,遂及齐侯、宋公盟③。
19.4 夫人姜氏如莒④。
19.5 冬,齐人、宋人、陈人伐我西鄙⑤。
【注释】
①十有九年:鲁庄公十九年当周惠王二年,前675。
②公子结:鲁国大夫。媵(yìnɡ):古时指随嫁。古代诸侯娶于某国,另一国以庶出女儿作陪嫁,叫媵。陈人之妇:陈侯夫人。因其尚未嫁入陈国,还没成为夫人,故称。
③遂及齐侯、宋公盟:此当是卫国之女嫁与陈宣公为夫人,鲁国以女陪嫁,使公子结往送女,本应送至卫国都城,使与陈侯夫人同行,但公子结送至鄄,闻齐侯、宋公有会,遂临时变更计划,使他人往送女,己则代表鲁国参与盟会。齐侯、宋公,指齐桓公、宋桓公。
④夫人姜氏:指文姜。
⑤鄙:边境。
【译文】
鲁庄公十九年春周历正月。
夏四月。
秋,公子结送卫国出嫁到陈国的女子之陪嫁鲁女到达鄄地,因此与齐桓公、宋桓公结盟。
夫人姜氏到莒国去。
冬,齐国人、宋国人、陈国人攻打我国西部边境。
【传】
19.1 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败于津①。还,鬻拳弗纳②,遂伐黄③。败黄师于踖陵④。还,及湫⑤,有疾。夏六月庚申⑥,卒。鬻拳葬诸夕室⑦,亦自杀也,而葬于绖皇⑧。
【注释】
①津:地名,在今湖北江陵。
②鬻(yù)拳:楚国主管城门的大臣。
③黄:嬴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潢川西。
④踖(què)陵:黄地名,在今河南潢川。
⑤湫(jiǎo):楚地名,在今湖北宜城东南。
⑥庚申:十五日。
⑦夕室:楚文王陵墓所在地。
⑧绖(dié)皇:墓前甬道的门。一说指殿前之庭,此指楚文王陵墓地宫殿前之庭。鬻拳之尸葬于此,所以示愿侍君于地下为其守卫也。章炳麟《左传读》谓绖皇为墓门内庭中的甬道。
【译文】
鲁庄公十九年春,楚文王发兵抵御巴军,在津地被巴军打得大败。回国,鬻拳不开城门接纳,楚文王就转而进攻黄国,在碏陵打败了黄国的军队。楚文王回国,到达湫地时得了病。夏六月十五日,楚文王去世。鬻拳把他安葬在夕室,然后自己也自杀身亡,安葬在文王地宫的前庭。
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鬻拳曰:“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也。楚人以为大阍①,谓之大伯②,使其后掌之。君子曰:“鬻拳可谓爱君矣,谏以自纳于刑,刑犹不忘纳君于善。”
【注释】
①大阍(hūn):为典守城门之官。古人常以刖者守门。
②大伯:同“太伯”。
【译文】
当初,鬻拳坚决劝阻楚文王,楚文王不听从。鬻拳拿起武器对准楚文王,楚文王害怕只好听从。鬻拳说:“我用武器威胁国君,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于是就自己砍去双脚。楚国人让他担任大阍,称之为太伯,并且让他的后代执掌此职。君子说:“鬻拳可以说是爱护国君了,由于谏阻而对自己施刑,受了刑仍不忘使自己的国君归于正道。”
19.2 初,王姚嬖于庄王①,生子颓。子颓有宠,国为之师。及惠王即位②,取
国之圃以为囿③。边伯之宫近于王宫④,王取之。王夺子禽祝跪与詹父田⑤,而收膳夫之秩⑥。故
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乱,因苏氏⑦。秋,五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⑧。苏子奉子颓以奔卫⑨。卫师、燕师伐周⑩。冬,立子颓。
【注释】
①王姚:周庄王之妾。嬖(bì):宠爱。
②惠王:即周惠王,周庄王之孙,周僖王之子,于去年即位。
③圃:种蔬菜、花果的园子。囿(yòu):帝王蓄养禽兽的园林。
④边伯:周王室大夫。宫: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
⑤子禽祝跪与詹父:皆为周王室大夫。
⑥膳夫:掌管王室饮食的官,即下文的石速。秩:俸禄。
⑦因苏氏:桓王夺苏忿生十二邑之田以与郑,苏氏或因此不满王室。因,依靠。
⑧温:苏氏领地。
⑨苏子:即苏忿生。
⑩卫师、燕师伐周:《史记·卫康叔世家》云“二十五年,惠公怨周之容舍黔牟,与燕伐周”,则卫伐周,是为了泄助黔牟之忿。此燕,《史记》认为是姬姓北燕,现在普遍认为是姞姓的南燕。
【译文】
当初,王姚受宠于周庄王,生下了子颓。子颓也受到宠爱,国做他的师傅。到周惠王继承王位,夺取了
国的菜园作为自己养牲畜的园囿。边伯的房子靠近王宫,周惠王也占取了。惠王又强取了子禽祝跪和詹父的田地,收回了膳夫石速的俸禄。因此
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发动叛乱,依靠苏氏。秋,五位大夫拥戴子颓攻打惠王,没有取胜,逃亡到温地。苏子拥奉子颓逃亡到卫国。卫国、燕国的军队进攻宗周。冬,立王子颓为天子。
二十年 #
【经】
20.1 二十年春王二月①,夫人姜氏如莒。
20.2 夏,齐大灾。
20.3 秋七月。
20.4 冬,齐人伐戎。
【注释】
①二十年:鲁庄公二十年当周惠王三年,前674。
【译文】
鲁庄公二十年春周历二月,夫人姜氏去莒国。
夏,齐国发生大火灾。
秋七月。
冬,齐国人攻打戎国。
【传】
20.1 二十年春,郑伯和王室①,不克②。执燕仲父③。夏,郑伯遂以王归,王处于栎。秋,王及郑伯入于邬④。遂入成周⑤,取其宝器而还。
【注释】
①郑伯:即郑厉公。和:调解。
②不克:调解无结果。克,能。
③燕仲父:南燕国君仲父。
④邬:即隐公十一年郑与周桓王换取苏忿生十二田之地。
⑤成周:在京师王城之东,今河南洛阳东郊。此时王子颓在王城。
【译文】
鲁庄公二十年春,郑厉公调解周惠王和子颓之间的纠纷,没有结果。拘捕了燕仲父。夏,郑厉公就带了周惠王回国,周惠王住在栎地。秋,惠王和郑厉公到了邬地。接着进入成周,取得成周的宝器后回国。
冬,王子颓享五大夫,乐及遍舞①。郑伯闻之,见虢叔,曰:“寡人闻之,哀乐失时,殃咎必至。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夫司寇行戮②,君为之不举③,而况敢乐祸乎!奸王之位④,祸孰大焉?临祸忘忧,忧必及之。盍纳王乎⑤?”虢公曰:“寡人之愿也。”
【注释】
①乐及遍舞:指奏舞六代之乐。六代之乐,黄帝之《云门》、《大卷》,尧之《大咸》,舜之《大韶》,禹之《大夏》,汤之《大濩》,周武王之《大武》也。
②司寇:掌管刑狱的官。
③不举:撤除丰盛的食品,并且不奏乐。
④奸王之位:此指篡夺王位。
⑤盍:何不。
【译文】
冬,王子颓宴享五位大夫,演奏音乐并遍舞六代舞蹈。郑厉公听到这件事,见到虢叔,对他说:“我听说,悲哀或者快乐的不是时候,灾祸一定会降临。现在王子颓观赏歌舞而不知疲倦,是以祸患为快乐啊。司寇行刑杀人,国君为此而减膳撤乐,何况敢以祸患而快乐呢?篡夺王位,还有比这更大的祸患吗?面临祸患而忘记忧患,忧患一定会到来。为什么不让惠王复位呢?”虢公说:“这正是我的愿望。”
二十一年 #
【经】
21.1 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①。
21.2 夏五月辛酉②,郑伯突卒③。
21.3 秋七月戊戌④,夫人姜氏薨。
21.4 冬十有二月,葬郑厉公。
【注释】
①二十有一年:鲁庄公二十一年当周惠王四年,前673。
②辛酉:二十七日。
③郑伯突:即郑厉公。
④戊戌:初五。
【译文】
鲁庄公二十一年春周历正月。
夏五月二十七日,郑厉公突去世。
秋七月初五,夫人姜氏去世。
冬十二月,安葬郑厉公。
【传】
21.1 二十一年春,胥命于弭①。夏,同伐王城②。郑伯将王自圉门入③。虢叔自北门入,杀王子颓及五大夫。
【注释】
①二十一年春,胥命于弭:此当与上年《传》相连接。胥命,诸侯相见,只会谈不歃血。弭,郑地名,在今河南密县。
②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平王东迁至景王,周王都居住于此。
③将:事奉。圉门:王城南门。
【译文】
鲁庄公二十一年春,郑厉公和虢公在弭地会谈。夏,一起进攻王城。郑厉公事奉惠王从圉门入城。虢叔从北门入城,杀了王子颓和五个大夫。
郑伯享王于阙西辟①,乐备②。王与之武公之略③,自虎牢以东④。原伯曰⑤:“郑伯效尤⑥,其亦将有咎⑦。”五月,郑厉公卒。
【注释】
①阙:古代宫殿前的高建筑物,犹如现在的门楼,左右各一,称为双阙。阙西辟即西阙。
②乐备:六代之乐皆齐备。
③略:疆界。
④虎牢:即隐公元年的“制”。
⑤原伯:即原庄公。
⑥郑伯效尤:指乐备而言。郑伯既以王子颓“乐备”为非,而自己在享王时也“乐备”,即所谓“效尤”。尤,罪过。
⑦咎:灾殃。
【译文】
郑厉公在宫门外西阙设享礼招待周惠王,全套乐舞齐备。周惠王赐给他虎牢以东原郑武公的土地。原伯说:“郑伯学坏样,他也将会遭殃。”五月,郑厉公去世。
王巡虢守①。虢公为王宫于玤②,王与之酒泉③。
【注释】
①巡虢守:天子巡视虢公防守的土地。
②宫:行宫。玤(bànɡ):地名,在今河南渑池。
③酒泉:周地名,具体所在不详。
【译文】
周惠王巡视虢公防守的土地,虢公为惠王在玤地建造了行宫,惠王就把酒泉赐给他。
郑伯之享王也,王以后之鞶鉴予之①。虢公请器,王予之爵②。郑伯由是始恶于王③。
【注释】
①鞶(pán)鉴:饰有镜子的大带。鞶,大带。鉴,镜子。
②爵:青铜酒杯。比鞶鉴贵重。
③郑伯:指郑文公。郑厉公死,其子捷即位,是为文公。
【译文】
郑厉公设享礼招待惠王时,惠王赐给他王后的鞶鉴。虢公也请求赏赐器物,惠王赐给他爵。郑文公因此开始怀恨周惠王。
冬,王归自虢。
【译文】
冬,周惠王从虢国回到王城。
二十二年 #
【经】
22.1 二十有二年春王正月①,肆大眚②。
22.2 癸丑③,葬我小君文姜④。
22.3 陈人杀其公子御寇⑤。
22.4 夏五月⑥。
22.5 秋七月丙申⑦,及齐高傒盟于防。
22.6 冬,公如齐纳币⑧。
【注释】
①二十二年:鲁庄公二十二年当周惠王五年,前672。
②肆大眚(shěnɡ):赦有罪。眚,过失。
③癸丑:二十三日。
④小君:古时称呼诸侯的妻子为小君。
⑤公子御寇:陈国太子。
⑥夏五月:本年夏季季首应为四月。此“五”字恐为“四”之误。
⑦丙申:初九。
⑧纳币:送聘礼。
【译文】
鲁庄公二十二年春周历正月,大赦罪犯。
二十三日,安葬我国先君桓公的夫人文姜。
陈国人杀死他们的公子御寇。
夏五月。
秋七月初九,庄公与齐高傒在防地结盟。
冬,庄公到齐国去送聘礼。
【传】
22.1 二十二年春,陈人杀其大子御寇,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①。颛孙自齐来奔。
【注释】
①陈公子完:陈厉公之子,后仕齐,卒谥敬仲,五代后昌大。颛孙:陈公子,与完均为太子党,到鲁后,为颛孙氏。
【译文】
鲁庄公二十二年春,陈国人杀了他们的太子御寇,陈公子完和颛孙逃亡到齐国。颛孙又从齐国逃来我国。
齐侯使敬仲为卿①。辞曰:“羇旅之臣幸若获宥②,及于宽政③,赦其不闲于教训④,而免于罪戾,弛于负担⑤,君之惠也,所获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⑥?请以死告。《诗》云:‘翘翘车乘⑦,招我以弓⑧,岂不欲往,畏我友朋⑨。’”使为工正⑩。
【注释】
①敬仲:即陈公子完。
②羇(jī)旅:做客他乡。羇,同“羁”。宥(yòu):宽宥,宽恕。
③宽政:指齐桓公的优待。
④闲:通“娴”,熟悉。
⑤弛于负担:犹“放下包袱”。与“免于罪戾”同义。
⑥速:招致。官谤:指因不称职引来大臣们的指责。
⑦翘翘:车高大的样子。
⑧招我以弓:古代聘士用弓。敬仲自谦为士以下,盖羁旅之人已失禄位。
⑨畏我友朋:按:所引《诗》为逸《诗》,不在今《诗经》中。
⑩工正:管理工匠的官。
【译文】
齐桓公让敬仲做卿。敬仲辞谢说:“寄居在外的臣子,有幸得到陈国宽恕,深受齐国宽大的政令,赦免我的不熟谙教训,才得以免除罪过,放下负担,这是国君的恩惠。我所得的已经很多了,哪里敢接受这样高的职位,而招致不称职的指责?谨昧死以告。《诗》说:‘高高的车子,带着招聘我的弓。我难道不想去?怕的是我友朋的责讽。’”齐桓公于是让他做工正。
饮桓公酒①,乐。公曰:“以火继之②。”辞曰:“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③,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
【注释】
①饮:使饮,让……喝。
②火:灯火。继之:以继昼饮。
③淫:凡事过分叫淫。
【译文】
敬仲请齐桓公宴饮,桓公很高兴。天晚了,桓公说:“点上灯火继续喝酒。”敬仲辞谢说:“我只占卜白天招待您,没占卜晚上陪饮。不敢遵命。”君子说:“酒用来完成礼仪,不能没有节制,这是义;与君主饮酒完成了礼仪,不使君主过度,这是仁。”
初,懿氏卜妻敬仲①,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②,和鸣锵锵③,有妫之后④,将育于姜⑤。五世其昌,并于正卿⑥。八世之后,莫之与京⑦。’”
【注释】
①懿氏:陈国大夫。卜:因要嫁女给陈完,占卜吉凶。
②凤皇:即凤凰,古代相传为神鸟,雄为凤,雌为凰。
③锵锵:凤凰和鸣声。
④有:语助词。妫:陈国妫姓。
⑤育:繁育。姜:齐国姜姓。
⑥五世其昌,并于正卿: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敬仲生穉孟夷,穉孟夷生湣孟庄,湣孟庄生文子须无,文子生桓子无宇。则五世即陈无宇。正卿,卿之当权者。
⑦八世之后,莫之与京: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陈无宇生武子开与釐子乞,乞生成子常,成子常即杀齐简公之陈桓。陈桓于敬仲为七世,据其相代在位则八世。京,大。
【译文】
当初,懿氏要把女儿嫁给敬仲,占卜吉凶。他的妻子占卜,说:“吉利。这叫做‘凤凰飞翔,唱和的声音嘹亮。有妫的后人,养育于姜。五代要繁荣昌盛,与正卿并列朝班。八代以后,地位没有人能与他争强。’”
陈厉公,蔡出也①。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②。生敬仲。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③,陈侯使筮之④,遇《观》之《否》
⑤。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⑥。’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⑦,在其子孙。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坤》,土也。《巽》,风也。《乾》,天也。风为天,于土上,山也⑧。有山之材而照之以天光,于是乎居土上,故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庭实旅百⑨,奉之以玉帛⑩,天地之美具焉,故曰:‘利用宾于王。’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⑪。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⑫。若在异国,必姜姓也⑬。姜,大岳之后也⑭。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注释】
①蔡出:蔡女所生。
②蔡人杀五父:见桓公六年。五父,陈佗。
③周史:周太史。
④筮:用龟甲占卜叫卜,用蓍草占卜叫筮。
⑤遇《观》之《否》
:《观(ɡuān)》、《否(pǐ)》,俱为《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卦名。《观》卦为《坤》下《巽》上两卦组成。《否》卦包括《坤》下《乾》上两卦。《观》之六四爻为阴爻,一变而为阳则《观》卦变为《否》卦,当时术语谓之“《观》之《否》”。
⑥观(ɡuān)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杨伯峻曰:“《左传》《国语》引用《周易》爻辞,本无‘初六’、‘上九’、‘九四’、‘六三’诸词,本卦所变之爻,变为何卦,即用其卦名以指其爻。如此占,本卦为《观》,变在第四爻,则变为《否》卦,于是《观》之《否》,即指《观·六四》爻词。”《仪礼·聘礼》有请观之举,谓使者聘于他国,亦欲请观其国之光也。用,于。宾于王,为王上宾。
⑦此其身:指其本人。
⑧风为天,于土上,山也:杜预《春秋左传注》以为《巽》变为《乾》即风变为天,故曰风为天。但《坤》未变,代表土地。而自《否》卦之第二爻至第四爻,古所谓互体,为《艮》卦,《艮》为山,故云“山也”。
⑨庭实:诸侯朝见天子或相互聘问,将礼物陈列于庭内,叫庭实。《艮》有门庭之象,故云庭实。庭实多为车马等物。旅:陈。百:言其多。
⑩玉帛:《乾》为金玉,《坤》为布帛,故云。
⑪犹有观焉,故曰其在后乎:就《观》卦而言观,观者,看他人所作所为,而不是自己亲为,所以说“在其后”。
⑫风行而著于土,故曰其在异国乎:《巽》为风,《坤》为土,《观》卦《巽》在《坤》上,故云“风行而著于土”。风行,则自此处而落于他处,所以说“其在异国”。
⑬姜姓:指齐国。
⑭大岳:即太岳,见隐公十一年。
【译文】
陈厉公是蔡女所生,所以蔡国人杀了五父而立他为君,生了敬仲。在敬仲年少时,有一个周太史拿了《周易》去见陈厉公,陈厉公让他占筮,占得了《观》卦变为《否》卦。周太史说:“这就叫做‘出聘观光,利于作国君的上宾’。这个人恐怕要代替陈而享有国家吧!但不在本国,而在别国;不在其本身,而在他的子孙。光,是从另外地方照耀而来的。《坤》是土,《巽》是风,《乾》是天。风起于天而行于土上,这就是山。有了山上的物产,又有天光照射,这就居于土上,所以说‘出聘观光,利于作国君的上宾’。庭中陈列的礼物上百,另外奉有美玉绸帛,天上地下美好的东西都齐备了,所以说‘利于作国君的上宾’。还有等着观仰,所以说他的昌盛在于后代。风吹行而落在土上,所以说他的昌盛在于别国。如果在别国,必定是姜姓之国。姜,是太岳的后代。山岳高大可以与天相配,但事物不可能两者一样大。陈国衰亡时,是他后代昌盛时吧!”
及陈之初亡也①,陈桓子始大于齐②。其后亡也③,成子得政④。
【注释】
①初亡:指昭公八年楚国灭陈。
②陈桓子:敬仲五世孙陈无宇。
③后亡:指哀公十七年楚国再次灭陈。
④成子:即田成子陈常,又叫田常,敬仲八世孙,专齐国政。
【译文】
等到陈国第一次灭亡,陈桓子开始在齐国昌大。后来楚国再次灭亡陈国,陈成子执掌了齐国的政权。
二十三年 #
【经】
23.1 二十有三年春①,公至自齐。
23.2 祭叔来聘②。
23.3 夏,公如齐观社。
23.4 公至自齐。
23.5 荆人来聘③。
23.6 公及齐侯遇于谷④。
23.7 萧叔朝公⑤。
23.8 秋,丹桓宫楹⑥。
23.9 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⑦。
23.10 十有二月甲寅⑧,公会齐侯盟于扈⑨。
【注释】
①二十有三年:鲁庄公二十三年当周惠王六年,前671。
②祭叔:周王室大夫。
③荆人来聘:自此楚始通鲁。
④齐侯:即齐桓公。谷:齐地名,在今山东东阿。
⑤萧:宋的附属国。庄公十二年有萧叔大心。
⑥丹:朱色,此处名词用作动词。桓宫:桓公之庙。楹:厅堂前的柱子。
⑦曹伯射姑:即曹庄公。
⑧甲寅:初五。
⑨扈:齐地名,在今山东观城。
【译文】
鲁庄公二十三年春,庄公从齐国回来。
祭叔来我国聘问。
夏,庄公到齐国观看祭祀社神。
庄公从齐国回来。
楚国人来我国聘问。
庄公和齐桓公在谷地相见。
萧叔朝见庄公。
秋,用朱漆漆桓公之庙的柱子。
冬十一月,曹庄公射姑去世。
十二月初五,庄公与齐桓公相会在扈地结盟。
【传】
23.1 二十三年夏,公如齐观社①,非礼也。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整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朝以正班爵之义②,帅长幼之序③;征伐以讨其不然④。诸侯有王⑤,王有巡守⑥,以大习之⑦。非是,君不举矣⑧。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
【注释】
①社:祭祀社神。《墨子·明鬼下》云:“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则齐祭祀社神时男女相聚游观。
②义:同“仪”。
③帅长幼之序:诸侯之序,依爵位之贵贱,不依年龄之长幼,此云“帅长幼之序”,意为爵位相同者,则依年龄。帅,遵循。
④不然:不敬。
⑤诸侯有王:指诸侯朝觐天子。
⑥王有巡守:指天子巡视四方。
⑦大习之:熟悉会见和朝觐制度。
⑧举:出行。
【译文】
鲁庄公二十三年夏,鲁庄公到齐国去观看祭祀社神,这是不合于礼的。曹刿劝谏说:“您不能去。礼,是用来整饬百姓的。所以会见是用以训示上下之间的法则,制订节用财赋的标准;朝觐是用来申明排列爵位的仪式,遵循老少的次序;征伐是用以攻打对上的不尊敬。诸侯朝觐天子,天子视察四方,以熟悉会见和朝觐的制度。不是以上五种情况,国君是不出行的。国君出行史官一定要加以记载,记载而不合于法度,子孙后代如何作鉴戒?”
23.2 晋桓、庄之族逼①,献公患之。士曰②:“去富子③,则群公子可谋也已。”公曰:“尔试其事。”士
与群公子谋,谮富子而去之④。
【注释】
①桓、庄之族:晋国大族。桓,曲沃桓叔。庄,曲沃庄伯。逼:逼迫,威胁。此指威胁到公族。
②士:晋国大夫,字子舆,又称士舆。
③富子:桓、庄之族中多谋足智者。
④谮(zèn):说人坏话。
【译文】
晋国桓叔、庄伯的家族势力强盛而威逼公族,晋献公对此忧患不安。士说:“去掉富子,那么群公子就有办法可以对付了。”晋献公说:“你试着办这件事。”士
与群公子谋议,乘机讲富子坏话而赶走了他。
23.3 秋,丹桓宫之楹。
【译文】
秋,在桓公庙的梁柱上涂上红漆。
二十四年 #
【经】
24.1 二十有四年春王三月①,刻桓宫桷②。
24.2 葬曹庄公③。
24.3 夏,公如齐逆女。
24.4 秋,公至自齐。
24.5 八月丁丑④,夫人姜氏入⑤。
24.6 戊寅⑥,大夫宗妇觌⑦,用币⑧。
24.7 大水。
24.8 冬,戎侵曹。
24.9 曹羁出奔陈⑨。
24.10 赤归于曹⑩。
24.11 郭公⑪。
【注释】
①二十有四年:鲁庄公二十四年当周惠王七年,前670。
②刻:雕镂。桷(jué):方形的椽子。
③葬曹庄公:曹庄公于上年冬十一月死。
④丁丑:初二。
⑤夫人姜氏:指哀姜。
⑥戊寅:初三。
⑦大夫宗妇:指同姓大夫的夫人。觌(dí):相见。
⑧用币:用玉帛作为进见的礼物。
⑨曹羁:曹国世子。
⑩赤归于曹:贾逵以赤是戎之外孙,故戎侵曹逐羁而立赤。赤,即曹僖公。
⑪郭公:此处《经》文有缺误,意不详。
【译文】
鲁庄公二十四年春周历三月,雕镂桓公庙的椽子。
安葬曹庄公。
夏,庄公去齐国迎亲。
秋,庄公从齐国回来。
八月初二,夫人哀姜到达我国。
初三,大夫、宗妇进见夫人,用玉帛作礼物。
发大水。
冬,戎国攻打曹国。
曹羁逃亡到陈国。
曹僖公赤回到曹国。
郭公。
【传】
24.1 二十四年春,刻其桷,皆非礼也①。御孙谏曰②:“臣闻之:‘俭,德之共也③;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
【注释】
①刻其桷,皆非礼也:此句应接上年《传》之“丹桓宫之楹”。据《穀梁传》,天子诸侯之屋柱用微青黑色,大夫用青色,士用黄色。天子宫庙之桷,斫之砻之,又加以细磨;诸侯宫庙之桷,斫之砻之,不加细磨;大夫之桷,只斫不砻;士人之桷,砍断树根而已。自天子以至大夫士,皆不红漆柱,亦不雕刻桷,则此丹楹、刻桷均非制。庄公之所以丹楹、刻桷,历来注家均以为新从齐国迎娶的夫人哀姜将至,即将庙见,故修饰宫庙以相夸。
②御孙:鲁国掌管工匠的大夫。
③共(hónɡ):大。
【译文】
鲁庄公二十四年春,雕镂桓公庙的椽子,这件事与去年用红漆漆庙柱,都是不合礼制的。御孙劝阻说:“下臣听说:‘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先君具有大德,而国君却把它放到大恶里去,恐怕不可以吧?”
24.2 秋,哀姜至。公使宗妇觌,用币,非礼也。御孙曰:“男贽①,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②。女贽,不过榛栗枣脩③,以告虔也④。今男女同贽,是无别也。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而由夫人乱之,无乃不可乎!”
【注释】
①贽(zhì):古人相见时手执的礼物。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执玉,诸侯之太子及附庸国君与诸侯之孤卿执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②以章物:以各人所执物之不同来显示其贵贱等差。
③榛(zhēn):落叶灌木,果实叫榛子,可食。脩:干肉。
④告虔:表示诚敬。
【译文】
秋,哀姜来到鲁国。庄公令宗妇进见,用玉帛作礼物,这是不合于礼的。御孙说:“男人进见的礼物,大的用玉帛,小的用禽鸟,以所执物表明身份等级。女人进见的礼物,不超过榛、栗、枣、干肉,以表示诚敬而已。现在男女礼物相同,这是男女没有差别了。男女有别,是国家的大法。而由于夫人使之混乱,恐怕不可以吧!”
24.3 晋士又与群公子谋,使杀游氏之二子①。士
告晋侯曰②:“可矣。不过二年,君必无患。”
【注释】
①游氏之二子:也是桓、庄之族人。
②晋侯:即晋献公。
【译文】
晋国的士又与群公子谋画,让他们杀死了游氏的两个儿子。士
告诉晋献公说:“行了。不出两年,国君就必定没有忧患了。”
二十五年 #
【经】
25.1 二十有五年春①,陈侯使女叔来聘②。
25.2 夏五月癸丑③,卫侯朔卒④。
25.3 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⑤。鼓,用牲于社⑥。
25.4 伯姬归于杞⑦。
25.5 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⑧。
25.6 冬,公子友如陈⑨。
【注释】
①二十有五年:鲁庄公二十五年当周惠王八年,前669。
②陈侯:即陈宣公。女叔:陈国之卿,女为氏,叔为排行。
③癸丑:十二日。
④卫侯朔:卫惠公。
⑤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此当是前669年5月27日之日环食。
⑥社:土地神。
⑦伯姬:鲁庄公长女。嫁为杞成公夫人。
⑧门:指城门。
⑨公子友:鲁庄公幼弟,桓公幼子,又称季友。
【译文】
鲁庄公二十五年春,陈宣公派女叔来我国聘问。
夏,五月十二日,卫惠公朔去世。
六月初一清晨,发生日食。击鼓,用牺牲祭祀社神。
伯姬出嫁到杞国。
秋,发大水。击鼓,用牺牲祭祀社神、城门门神。
冬,公子友去陈国。
【传】
25.1 二十五年春,陈女叔来聘,始结陈好也。嘉之,故不名。
【译文】
鲁庄公二十五年春,陈国的女叔来我国聘问,这是开始和陈国结好。《春秋》赞美这件事,所以不记载女叔的名字。
25.2 夏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非常也①。唯正月之朔②,慝未作③,日有食之,于是乎用币于社,伐鼓于朝。
【注释】
①非常:指不合礼仪。据下文,此次日食,鲁于社只能用币,伐鼓只能于朝;则此伐鼓、用牲于社,是僭用天子之礼。
②正月:正阳之月,即夏历四月,周历六月。
③慝(tè):阴气。
【译文】
夏六月初一,发生日食。击鼓,用牺牲祭祀社神,不合于常礼。只有夏历四月的初一,阴气没有发作,出现了日食,才用玉帛祭祀社神,在朝廷之上击鼓。
25.3 秋,大水。鼓,用牲于社、于门,亦非常也。凡天灾,有币,无牲①。非日月之眚不鼓②。
【注释】
①凡天灾,有币,无牲:此为诸侯之礼,天子可以用牲。
②日月之眚(shěnɡ):指日食、月食。
【译文】
秋,发大水。击鼓,用牺牲祭祀社神和城门门神,也不合于常礼。凡是天灾,祭祀时用玉帛不用牺牲。不是日食、月食,不击鼓。
25.4 晋士使群公子尽杀游氏之族,乃城聚而处之①。冬,晋侯围聚②,尽杀群公子。
【注释】
①聚:晋国邑名,在今山西绛县东南。
②晋侯:指晋献公。
【译文】
晋国士让群公子杀尽了游氏家族,于是在聚地筑城让公子们住进去。冬,晋献公包围聚城,把群公子全部杀掉。
二十六年 #
【经】
26.1 二十有六年春①,公伐戎。
26.2 夏,公至自伐戎。
26.3 曹杀其大夫②。
26.4 秋,公会宋人、齐人伐徐③。
26.5 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④。
【注释】
①二十有六年:鲁庄公二十六年当周惠王九年,前668。
②大夫:是何人不详,可能没有告知鲁国。
③徐:嬴姓诸侯国,在今安徽泗县西北。
④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此当为前668年11月10日之日环食。
【译文】
鲁庄公二十六年春,鲁庄公攻打戎国。
夏,鲁庄公从伐戎的前线回国。
曹国人杀死他们的大夫。
秋,鲁庄公会合宋国人、齐国人一起攻打徐国。
冬十二月初一,发生日食。
【传】
26.1 二十六年春,晋士为大司空①。
【注释】
①大司空:官名,掌管工程,属卿一级。
【译文】
鲁庄公二十六年春,晋国的士做了大司空。
26.2 夏,士城绛①,以深其宫②。
【注释】
①绛:晋地名,在今山西翼城,本晋国都城。
②深其宫:加高宫墙。深,高。
【译文】
夏,士加固绛都的城墙,同时加高宫墙。
26.3 秋,虢人侵晋。冬,虢人又侵晋。
【译文】
秋,虢国人侵袭晋国。冬,虢国人再次侵袭晋国。
二十七年 #
【经】
27.1 二十有七年春①,公会杞伯姬于洮②。
27.2 夏六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③,同盟于幽。
27.3 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④。
27.4 冬,杞伯姬来⑤。
27.5 莒庆来逆叔姬⑥。
27.6 杞伯来朝⑦。
27.7 公会齐侯于城濮⑧。
【注释】
①二十有七年:鲁庄公二十七年当周惠王十年,前667。
②杞伯姬:庄公之女。即二十五年嫁到杞国的伯姬。洮(táo):鲁地名,在今山东泗水东南。
③齐侯、宋公、陈侯、郑伯:指齐桓公、宋桓公、陈宣公、郑文公。
④原仲:陈国大夫。
⑤来:即归宁,返回娘家向父母问安。
⑥莒庆:莒国大夫。叔姬:鲁庄公之女。
⑦杞伯:即杞惠公。
⑧城濮:卫地名,在今山东鄄城临濮集。
【译文】
鲁庄公二十七年春,鲁庄公与杞伯姬在洮地相会。
夏六月,鲁庄公会合齐桓公、宋桓公、陈宣公、郑文公,在幽地结盟。
秋,公子友去陈国,参加原仲的葬礼。
冬,杞伯姬回娘家探亲。
莒庆来我国迎娶叔姬。
杞惠公来我国朝见。
鲁庄公和齐桓公在城濮相会。
【传】
27.1 二十七年春,公会杞伯姬于洮,非事也①。天子非展义不巡守②,诸侯非民事不举,卿非君命不越竟③。
【注释】
①非事:与民事无关。
②展义:宣扬德义。
③竟:通“境”。
【译文】
鲁庄公二十七年春,鲁庄公和杞伯姬在洮地会见,与民事无关。天子不是为了宣扬德义不出去巡察,诸侯不是为了百姓的事情不出行,卿不是国君命令不出国。
27.2 夏,同盟于幽,陈、郑服也①。
【注释】
①陈、郑服也:二十二年陈人杀其太子御寇,陈完奔齐,桓公任其为工正,此时陈可能不服于齐。鲁文公十七年《传》载郑子家与赵宣子书有云“文公四年二月壬戌,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郑文公四年,当鲁庄公二十五年,郑与楚交好,可见也曾不服于齐。
【译文】
夏,鲁庄公和齐桓公、宋桓公、陈宣公、郑文公在幽地结盟,是由于陈国和郑国顺服。
27.3 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非礼也①。原仲,季友之旧也②。
【注释】
①公子友如陈,葬原仲,非礼也:据后文,原仲是季友旧交,其如陈会葬非出于君命。“卿非君命不越竟”,故云“非礼”。
②季友:即公子友。
【译文】
秋,公子友去陈国参加原仲的葬礼,这是不合于礼的。原仲,是公子友的朋友。
27.4 冬,杞伯姬来,归宁也①。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②,出曰来归③。夫人归宁曰如某,出曰归于某。
【注释】
①归宁:出嫁后的女子返回娘家向父母问安。
②来:说明仍将返回夫家。
③出:被夫家所弃。来归:说明其归来之后,不再返回。
【译文】
冬,杞伯姬来,是说她回娘家。凡是诸侯的女儿,回娘家叫做“来”,被夫家休弃叫做“来归”。本国国君夫人回娘家叫做“如某”,被丈夫休弃叫做“归于某”。
27.5 晋侯将伐虢,士曰:“不可。虢公骄,若骤得胜于我①,必弃其民。无众而后伐之,欲御我,谁与②?夫礼、乐、慈、爱,战所畜也③。夫民,让事、乐和、爱亲、哀丧④,而后可用也。虢弗畜也,亟战⑤,将饥⑥。”
【注释】
①骤得胜:一下子取胜。
②与:跟从。
③畜:具备。
④让事:谦让。此谓礼。乐和:和睦。此谓乐。爱亲:爱亲属。此谓慈。哀丧:对丧事哀痛。此谓爱。
⑤亟:屡次。
⑥饥:指失去民心、士气。
【译文】
晋献公准备进攻虢国,士说:“不行。虢公骄横,如果一下子与我国交战而得胜,必然会抛弃他的百姓。他没有百姓支持后我们再去攻打他,即使要抗拒,有谁会跟他呢?礼、乐、慈、爱,这是战争所应当具备的条件。百姓谦让、和睦、对亲属爱护、对丧事哀痛,这然后可以使用。现在虢国不具备这些,屡次对外作战,百姓会缺乏士气的。”
27.6 王使召伯廖赐齐侯命①,且请伐卫,以其立子颓也。
【注释】
①召伯廖(liáo):周王室卿士。
【译文】
周惠王派遣召伯廖赐命齐桓公,并请求他进攻卫国,因为卫国拥立子颓为天子。
二十八年 #
【经】
28.1 二十有八年春①,王三月甲寅②,齐人伐卫。卫人及齐人战,卫人败绩。
28.2 夏四月丁未③,邾子琐卒④。
28.3 秋,荆伐郑,公会齐人、宋人救郑。
28.4 冬,筑郿⑤。
28.5 大无麦、禾⑥,臧孙辰告籴于齐⑦。
【注释】
①二十有八年:鲁庄公二十八年当周惠王十一年,前666。
②甲寅:三月无甲寅日,记日有误。
③丁未:二十三日。
④邾子琐:邾国国君。
⑤郿:鲁国邑名,在今山东寿张南。
⑥大无麦、禾:指五谷严重歉收,即闹灾荒。禾,指黍、稷、稻一类的庄稼。
⑦臧孙辰:即庄公十一年《传》的鲁国臧文仲。告:请。籴(dí):买进粮食。
【译文】
鲁庄公二十八年春周历三月甲寅日,齐国人攻打卫国。卫国人与齐国人作战,卫国人大败。
夏四月二十三日,邾子琐去世。
秋,楚国攻打郑国,鲁庄公会合齐国人、宋国人救援郑国。
冬,修筑郿邑的城墙。
麦、禾严重歉收,臧孙辰向齐国请求购买粮食。
【传】
28.1 二十八年春,齐侯伐卫。战,败卫师。数之以王命①,取赂而还。
【注释】
①数:责备。
【译文】
鲁庄公二十八年春,齐桓公讨伐卫国。与卫国人作战,打败了卫国军队。用周天子的名义责备卫国,收取了财货后回国。
28.2 晋献公娶于贾①,无子。烝于齐姜②,生秦穆夫人及大子申生③。又娶二女于戎④,大戎狐姬生重耳⑤,小戎子生夷吾⑥。晋伐骊戎⑦,骊戎男女以骊姬⑧。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注释】
①贾:姬姓诸侯国,在今山西襄汾。
②烝:与母辈通奸。齐姜:此为晋武公之妾。
③秦穆夫人:申生姐,后嫁于秦穆公。大:同“太”。
④戎:地在今山西交城。
⑤大戎:唐叔后代,姬姓,以狐为氏。
⑥小戎:允姓之戎。子:女子。
⑦骊戎:姬姓诸侯国,地在今山西析城、王屋两山之间。
⑧骊戎男:骊戎国君,男爵。女:纳女于人。
【译文】
晋献公娶了贾国女子,没有生儿子。他和齐姜私通,生了秦穆夫人和太子申生。又娶了戎人的两个女子,大戎狐姬生了重耳,小戎子生了夷吾。晋国攻打骊戎,骊戎国君把骊姬献给晋献公,回国后生了奚齐,她的妹妹生了卓子。
骊姬嬖,欲立其子,赂外嬖梁五与东关嬖五①,使言于公曰:“曲沃,君之宗也②。蒲与二屈③,君之疆也④,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⑤;疆埸无主⑥,则启戎心⑦。戎之生心,民慢其政⑧,国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⑨。”使俱曰:“狄之广莫⑩,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晋侯说之。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⑪,唯二姬之子在绛。二五卒与骊姬谮群公子而立奚齐,晋人谓之“二五耦”⑫。
【注释】
①外嬖:也叫外宠,国君宠幸的臣子。梁五、东关嬖五:均为晋献公近臣。
②宗:宗邑。曲沃为晋献公始祖桓叔的封地,晋国宗庙所在。
③蒲:晋国邑名,在今山西隰县西北。与秦国交界。二屈:南屈、北屈二地。二屈毗邻,北屈在今山西吉县东北,与狄交界。
④疆:边境。
⑤不威:无所畏惧。
⑥疆埸(yì):边境。
⑦启戎心:开启戎狄侵犯之心。
⑧慢其政:无视政令,即“不威”。
⑨旌(jīnɡ):表彰。伐:功劳。
⑩广莫:广大无边。
⑪皆鄙:都居于边境之地。
⑫二五耦:指梁五与东关嬖五二人狼狈为奸。古人两人共作俱曰“耦”。
【译文】
骊姬受到宠爱,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贿赂男宠梁五和东关嬖五,让他们对晋献公说:“曲沃是国君的宗邑,蒲地和二屈是国君的边疆,不可以没有人主管。宗邑没人主管,百姓就无所畏惧;边疆没人主管,就会导致戎狄生起侵犯之心。戎狄有侵犯之心,百姓轻视政令,这是国家的祸患。如果让太子主管曲沃,又让重耳、夷吾主管蒲地和二屈,就可以使百姓畏惧、戎狄害怕,而且可以宣扬国君您的功绩。”又让两人一起进言:“狄人广大无边的土地,晋国可以在那里建立都邑。晋国能开辟疆土,不是很好的事情吗?”晋献公听了很高兴。夏,派遣太子居住曲沃,重耳居住蒲地,夷吾居住屈地。群公子都住在边境上,只有骊姬和她妹妹的儿子住在绛城。梁五与东关嬖五最终和骊姬诬陷了群公子,而立了奚齐为太子,晋国人称他们为“两个叫五的人朋比为奸”。
28.3 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①,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②。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③,而于未亡人之侧④,不亦异乎!”御人以告子元⑤。子元曰:“妇人不忘袭仇,我反忘之!”
【注释】
①令尹:楚国官名,为楚国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子元:楚文王之弟。蛊:引诱。文夫人:指文王夫人息妫。
②振万:指万舞中的武舞,舞时摇铃铎以和节奏,所以叫“振万”。万,万舞。
③寻:用。
④未亡人:古代寡妇自称。
⑤御人:息妫身边的侍者。
【译文】
楚国令尹子元想诱惑楚文王夫人,在她的宫殿旁建造馆舍,在里边摇铃铎跳万舞。夫人听见后,哭着说:“先君让人跳这个舞,是用来演习战备的。现在令尹不用于对付仇敌而用于我一个未亡人旁边,不是太不对头了吗?”侍者告诉了子元。子元说:“妇人都不忘记攻袭仇敌,我反倒忘了。”
秋,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①,入于桔柣之门②。子元、斗御疆、斗梧、耿之不比为旆③,斗班、王孙游、王孙喜殿④。众车入自纯门⑤,及逵市⑥。县门不发⑦,楚言而出⑧。子元曰:“郑有人焉。”诸侯救郑,楚师夜遁。郑人将奔桐丘⑨,谍告曰⑩:“楚幕有乌⑪。”乃止。
【注释】
①六百乘(shènɡ):六百辆兵车。一乘兵车甲士十人。
②桔柣(dié)之门:郑国远郊之门。
③斗御疆:又叫斗彊,若敖之子。旆(pèi):前军,以兵车前驱。
④斗班:斗彊之子。殿:后军。
⑤纯门:郑外郭门。
⑥逵市:郑城外大路上的市场。
⑦县门不发:此为郑诱敌之空城计。县门,郑内城的闸门。襄十年《传》孔《疏》云:“县门者,编版,广长如门,施关机以县门上,有寇则发机而下之。”
⑧楚言:说楚语,也就是子元所说的话。
⑨桐丘:在今河南扶沟西。
⑩谍:间谍,侦察兵。
⑪楚幕有乌:乌鸦栖止在楚军帐幕上,说明楚幕已空,楚军已经撤退。
【译文】
秋,子元带领六百辆战车进攻郑国,进入桔柣之门。子元、斗御疆、斗梧、耿之不比为前军,斗班、王孙游、王孙喜为后队。车队从纯门进去,到达内城外大路上的市场。内城的闸门没有放下,楚军怀疑有埋伏,用楚国话商议了一阵就退了出来。子元说:“郑国有能人在。”诸侯救援郑国,楚军就夜里悄悄退走了。郑国人准备逃往桐丘,间谍报告说:“楚国的帐篷上有乌鸦。”于是就停止不逃。
28.4 冬,饥。臧孙辰告籴于齐,礼也①。
【注释】
①臧孙辰告籴于齐,礼也:《周书·籴匡篇》云:“大荒,卿参告籴。”
【译文】
冬,发生饥荒。臧孙辰向齐国请求购买粮食,这是合于礼的。
28.5 筑郿,非都也。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译文】
修筑郿邑的城墙,称“筑”是因为郿不是都城。凡是城邑,有宗庙和先君神主的称“都”,没有的称“邑”。修筑邑的城墙称“筑”,修筑都的城墙称“城”。
二十九年 #
【经】
29.1 二十有九年春①,新延厩②。
29.2 夏,郑人侵许。
29.3 秋,有蜚。
29.4 冬十有二月,纪叔姬卒。
29.5 城诸及防③。
【注释】
①二十有九年:鲁庄公二十九年当周惠王十二年,前665。
②新:新造。延厩:马棚。延,马厩之名。
③诸:鲁地名,在今山东诸城西南。防:鲁地名,在今山东费县。
【译文】
鲁庄公二十九年春,新造延厩。
夏,郑国人侵袭许国。
秋,出现蜚虫。
冬十二月,纪叔姬去世。
修筑诸及防地的城墙。
【传】
29.1 二十九年春,新作延厩。书,不时也。凡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①。
【注释】
①日中而出,日中而入:春分时百草始繁,牧于坰野;秋分农事始藏,水寒草枯,则皆还厩。日中,古时春分秋分都叫日中,因昼夜中分。杨伯峻曰:“据《周礼·夏官·圉师》及《牧师》,知马四季所居不同,春仲居牧,夏日居庌(yǎ,凉棚),秋仲居厩。《圉师》又云‘春除蓐衅厩始牧’,则必于始牧之时而后衅厩,其时为夏正之二月,周正之夏矣。今实于殷正之春(丑、寅、卯三月)新厩,故云不时。”
【译文】
鲁庄公二十九年春,新造延厩。《春秋》记载,是因为不合时令。凡是马,春分时放牧,秋分时入厩。
29.2 夏,郑人侵许。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①。
【注释】
①轻:轻装部队。袭:袭其不备。
【译文】
夏,郑国人侵袭许国。凡是出兵,有钟鼓之声称“伐”,没有称“侵”,轻装部队快速突击称“袭”。
29.3 秋,有蜚,为灾也。凡物不为灾不书。
【译文】
秋,出现蜚虫,造成了灾害。凡是事物不造成灾害,《春秋》就不加记载。
29.4 冬十二月,城诸及防。书,时也。凡土功①,龙见而毕务②,戒事也③,火见而致用④,水昏正而栽⑤,日至而毕⑥。
【注释】
①土功:土木工程。
②龙见:指夏正九月、周正十一月,苍龙角、亢二宿早晨出现于东方。龙,苍龙,东方七宿总称。见,同“现”。毕务:夏收秋收完毕。
③戒事:告诫百姓做好土木工程的准备工作。
④火见:心宿夏正十月初,次角、亢之后,晨出于东方。火,心宿,也叫大火星。致用:建筑工具放到工场,准备开工。
⑤水:即定星(营室),今飞马座α、β二星,十月黄昏正见于南方。栽:筑墙立板打夯。
⑥日至:冬至。冬至以后不再施工。
【译文】
冬十二月,修筑诸地和防地的城墙。《春秋》记载,是因为合于时令。凡是土木工程,苍龙星出现而农事结束,就要做好准备工作,大火星出现,就要把用具放到工场上,大水星黄昏在南方出现就要夯土筑墙,冬至以后不再施工。
29.5 樊皮叛王①。
【注释】
①樊皮叛王:此本应与下年《传》“王命虢公讨樊皮”云云为一体,为后人割裂。樊皮,周王室大夫。
【译文】
樊皮背叛周惠王。
三十年 #
【经】
30.1 三十年春王正月①。
30.2 夏,次于成②。
30.3 秋七月,齐人降鄣③。
30.4 八月癸亥④,葬纪叔姬。
30.5 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⑤。鼓,用牲于社。
30.6 冬,公及齐侯遇于鲁济⑥。
30.7 齐人伐山戎⑦。
【注释】
①三十年:鲁庄公三十年当周惠王十三年,前664。
②成:即隐公五年之郕,故城在今山东范县。
③鄣:也叫纪鄣,纪国城邑,在今江苏赣榆。纪国虽已灭亡,但纪季仍保有酅地,并兼有鄣邑,此齐桓公降之。
④癸亥:二十三日。
⑤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此当为前664年8月28日之日全食。
⑥齐侯:指齐桓公。鲁济:春秋时济水流经曹、卫、齐、鲁等国,在齐境内叫齐济,在鲁境内叫鲁济。
⑦山戎:即北戎,地在今河北北部迁安、滦县一带。
【译文】
鲁庄公三十年春周历正月。
夏,我军驻扎在成地。
秋七月,齐国人使鄣地降附。
八月二十三日,安葬纪叔姬。
九月初一,发生日食。击鼓,用牺牲祭祀社神。
冬,鲁庄公和齐桓公在鲁国境内的济水边非正式会见。
齐国人攻打山戎。
【传】
30.1 三十年春,王命虢公讨樊皮。夏四月丙辰①,虢公入樊,执樊仲皮②,归于京师。
【注释】
①丙辰:十四日。
②樊仲皮:即樊皮,仲为其排行(第二)。
【译文】
鲁庄公三十年春,周惠王命令虢公讨伐樊皮。夏,四月十四日,虢公进入樊国,擒获了樊皮,带回京城。
30.2 楚公子元归自伐郑①,而处王宫。斗射师谏②,则执而梏之③。秋,申公斗班杀子元④。斗穀於菟为令尹⑤,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⑥。
【注释】
①公子元:即令尹子元。
②斗射师:或谓即斗廉,或谓为斗般。
③梏:铐上手铐。
④申公斗班:斗班为申县之长,称为申公。申,本为姜姓诸侯国,楚文王时灭之,为楚县。
⑤斗穀於菟(wū tú):即令尹子文。
⑥毁其家:拿出家中的财物。毁,减少。纾:缓和。
【译文】
楚国公子元从攻打郑国的战役回国,住在王宫里。斗射师劝阻他,子元就把他抓起来戴上手铐。秋,申公斗班杀死子元。斗穀於菟做了令尹,拿出自己的家财来缓和楚国的危难。
30.3 冬,遇于鲁济,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①。
【注释】
①谋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云:“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病燕,指山戎攻打燕国。此燕为姬姓北燕,召公奭之后。
【译文】
冬,鲁庄公和齐桓公在鲁国济水非正式会见,是策划攻打山戎,因为山戎危害燕国的缘故。
三十一年 #
【经】
31.1 三十有一年春①,筑台于郎②。
31.2 夏四月,薛伯卒③。
31.3 筑台于薛④。
31.4 六月,齐侯来献戎捷⑤。
31.5 秋,筑台于秦⑥。
31.6 冬,不雨。
【注释】
①三十有一年:鲁庄公三十一年当周惠王十四年,前663。
②郎:鲁邑,在山东曲阜。隐公九年有“城郎”之事。
③薛伯:薛国国君。
④薛:此薛为鲁国的城邑,具体所在不详,非指薛国。
⑤齐侯:指齐桓公。献戎捷:战胜而有所获,献其所获曰献捷,亦曰献功。献,致物于人。捷,此指俘虏。
⑥秦:鲁地名,在今山东范县。
【译文】
鲁庄公三十一年春,在郎地筑台。
夏四月,薛国国君去世。
在薛地筑台。
六月,齐桓公来我国献上俘获的戎人。
秋,在秦地筑台。
冬,没有下雨。
【传】
31.1 三十一年夏六月,齐侯来献戎捷,非礼也。凡诸侯有四夷之功①,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诸侯不相遗俘②。
【注释】
①夷:古代中原国家对四边少数民族的称呼。
②遗(wèi):赠送。
【译文】
鲁庄公三十一年夏六月,齐桓公来我国奉献俘获的戎人,这是不合于礼的。凡是诸侯讨伐四方夷狄取得胜利,要把俘获的人或物奉献给周天子,周天子用之来警戒四方夷狄;在中原作战便不献。诸侯之间不能互相赠送俘虏。
三十二年 #
【经】
32.1 三十有二年春①,城小谷②。
32.2 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③。
32.3 秋七月癸巳④,公子牙卒⑤。
32.4 八月癸亥⑥,公薨于路寝⑦。
32.5 冬十月己未⑧,子般卒⑨。
32.6 公子庆父如齐⑩。
32.7 狄伐邢⑪。
【注释】
①三十有二年:鲁庄公三十二年当周惠王十五年,前662。
②小谷:即谷,齐国邑名,在今山东东阿。
③宋公、齐侯:即宋桓公、齐桓公。梁丘:宋地名,在今山东成武东北。
④癸巳:初四。
⑤公子牙:僖叔,即叔牙。
⑥癸亥:初五。
⑦公薨于路寝:当时之礼,以诸侯死于路寝为得其正。路寝,正寝。古代国君处理政事的宫室。
⑧己未:初二。
⑨子般:鲁庄公太子。
⑩公子庆父:庄公之弟。
⑪邢: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北邢台。
【译文】
鲁庄公三十二年春,修筑小谷的城墙。
夏,宋桓公、齐桓公在梁丘非正式会见。
秋七月初四,公子牙去世。
八月初五,鲁庄公在路寝去世。
冬十月初二,子般去世。
公子庆父去齐国。
狄人攻打邢国。
【传】
32.1 三十二年春,城小谷,为管仲也。
【译文】
鲁庄公三十二年春,修筑小谷的城墙,这是为管仲而筑的。
32.2 齐侯为楚伐郑之故,请会于诸侯①。宋公请先见于齐侯。夏,遇于梁丘。
【注释】
①请会:指会合诸侯商量为郑报仇之事。
【译文】
齐桓公由于楚国进攻郑国的缘故,请求与诸侯会见。宋桓公请求与齐桓公先行会见。夏,二人在梁丘非正式会见。
32.3 秋七月,有神降于莘①。惠王问诸内史过曰②:“是何故也③?”对曰:“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④;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故有得神以兴,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王曰:“若之何?”对曰:“以其物享焉⑤,其至之日,亦其物也。”王从之。内史过往,闻虢请命⑥,反曰:“虢必亡矣,虐而听于神⑦。”
【注释】
①神:神灵。莘:虢地名,在今河南三门峡。
②内史过:周王室大夫。内史之官,代表周王室到诸侯行聘问庆吊之礼,也代表周王行策命之礼,时人认为他们通晓神道与天道,能预知吉凶。
③是:代词,这。
④监:与下句“观”俱有察看之意。
⑤物:指祭品、祭服。享:祭祀。
⑥请命:虢公请求神灵赐以土地。
⑦虐:暴虐。
【译文】
秋七月,有神明在莘地降临。周惠王向内史过询问说:“这是什么原因?”内史过回答说:“国家将要兴起,神明下降,观察它的德行;将要灭亡,神明也会下降,观察它的邪恶。所以有的得到神明而兴起,也有的得到神明而灭亡,虞、夏、商、周都有过这种情况。”周惠王说:“那应该怎么办?”内史过回答说:“用相应的物品来祭祀,依他来到的日子,就取那天的祭品祭祀他。”周惠王听从了。内史过前去祭祀,听到虢国请求神明赐予土地,回来说:“虢国必定要灭亡了,暴虐而听命于神明。”
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应、宗区、史嚚享焉①。神赐之土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②,其何土之能得!”
【注释】
①祝:太祝,掌祝辞祈祷之事。宗:宗人,掌祭祀之礼。史:太史,起草文书,记载史事。应、区、嚚(yín):均为人名。
②凉德:薄德,缺德。
【译文】
神明在莘地住了六个月。虢公派遣祝应、宗区、史嚚去祭祀。神明答应赐给他疆土田地。史嚚说:“虢国恐怕要灭亡了吧!我听说:国家将要兴起,听百姓的;将要灭亡,听神明的。神明,是聪明正直而一心一意的,按照各人的不同而赐福降祸。虢国多行恶德坏事,又怎么能够得到土地?”
32.4 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①,从之。②。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雩③,讲于梁氏④,女公子观之⑤。圉人荦自墙外与之戏⑥。子般怒,使鞭之。公曰:“不如杀之,是不可鞭。荦有力焉,能投盖于稷门⑦。”
【注释】
①孟任:党氏女儿。
②(bì):关闭,闭门拒绝。
③雩(yú):求雨的祭祀。
④讲:演习。预先演习雩祭。梁氏:鲁国大夫。
⑤女公子:鲁庄公女儿。观之:观看雩祭。
⑥圉(yǔ)人:掌管养马、放牧之事的官。荦(luò):人名。
⑦盖:指稷门的门扇。稷门:鲁城正南之门。
【译文】
当初,庄公建造高台,可以看到党家,在台上望见党氏的女儿孟任,就跟着她走。孟任闭门拒绝。庄公答应立她为夫人,她答应了,割破手臂和庄公盟誓,后来就生了子般。一次正当雩祭,事先在梁家演习,庄公的女公子观看演习,圉人荦从墙外对她进行调戏。子般发怒,派人鞭打圉人荦。庄公说:“不如杀掉他,这个人不能鞭打。他很有力气,能够投掷稷门的城门门扇。”
公疾,问后于叔牙①。对曰:“庆父材②。”问于季友,对曰:“臣以死奉般。”公曰:“乡者牙曰‘庆父材’③。”成季使以君命命僖叔④,待于巫氏⑤,使
季鸩之⑥,曰:“饮此,则有后于鲁国⑦;不然,死且无后。”饮之,归,及逵泉而卒⑧。立叔孙氏⑨。
【注释】
①后:后事。此指继承人。叔牙:与后面的庆父、季友都是庄公的弟弟。
②材:有才能。
③乡者:刚才。
④成季:即季友。僖叔:叔牙。
⑤(qián)巫氏:即
季,鲁国大夫。巫为职或名,季为字。
⑥鸩(zhèn):一种鸟,羽毛有毒,古人用它浸酒以毒杀人。以毒酒饮人亦曰鸩。
⑦有后于鲁国:指后代在鲁国仍可享有禄位。
⑧逵泉:水名,在山东曲阜东南。
⑨叔孙氏:叔牙死,鲁国立他的儿子继承禄位,称为叔孙氏。
【译文】
庄公得了重病,向叔牙询问继承人的事。叔牙回答说:“庆父有才能。”向季友询问,季友回答说:“臣尽死力事奉子般。”庄公说:“刚才叔牙说‘庆父有才能’。”季友就派人用国君的名义让僖叔等待在巫家里,派
巫用毒酒毒死叔牙,说:“喝了这个,你的后代在鲁国还可以享有禄位;不这样,你死了,后代还没有禄位。”叔牙喝了毒酒,回家时走到逵泉就死去了。鲁国立他的后人为叔孙氏。
32.5 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子般即位,次于党氏①。冬十月己未,共仲使圉人荦贼子般于党氏②。成季奔陈。立闵公③。
【注释】
①次:住。党氏:子般外婆家。
②共仲:即庆父。贼:刺死。
③立闵公:《史记·鲁周公世家》云:“八月癸亥,庄公卒,季友竟立子斑为君,如庄公命。侍丧,舍于党氏。先时,庆父与哀姜私通,欲立哀姜娣子开。及庄公卒而季友立斑。十月己未,庆父使圉人荦杀鲁公子斑于党氏。季友奔陈。庆父竟立庄公子开,是为湣公。”闵公,哀姜妹叔姜之子,名开。其时最大不过八岁。
【译文】
八月初五,鲁庄公在路寝去世。子般即位,住在党氏家里。冬十月初二,共仲派圉人荦在党家刺死了子般。季友逃亡到陈国。立闵公为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