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宣公

宣公

【题解】

宣公,鲁国第二十任国君。名俀,一作倭,文公之子,敬嬴所生。前609年文公死,鲁襄仲杀嫡子恶而立庶子俀,于次年即位,在位十八年,前591年死,子黑肱立,是为成公。

宣公年间,晋、楚两国对郑、陈的争夺更加激烈。晋、楚两国不断攻伐郑国、陈国,郑、陈两国只好采取“与其来者可也”的策略,即谁来攻打,就归服谁。宣公八年,楚国灭舒蓼后疆界扩大,与吴、越接壤。此年《左传》第一次记载吴、越二国。

宣公十二年,晋、楚发生邲之战,晋国因内部不和而战败,楚庄王因此称霸。晋国追究战败责任,杀了其大夫先縠。宣公十五年,楚国多次攻打宋国后,宋人与楚国讲和。鲁国也派公孙归父与楚国联系言和。此时楚庄王的势力达到顶峰。

宣公十五年,鲁国“初税亩”,即不问有田者所耕田地面积的大小,也不问有田者为何人,一律按亩向耕作者征收实物税。实行“初税亩”,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权。这是经济制度的重大改革。

元年 #

【经】

1.1 元年春王正月①,公即位。

1.2 公子遂如齐逆女②。

1.3 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③。

1.4 夏,季孙行父如齐。

1.5 晋放其大夫胥甲父于卫。

1.6 公会齐侯于平州④。

1.7 公子遂如齐⑤。

1.8 六月,齐人取济西田⑥。

1.9 秋,邾子来朝⑦。

1.10 楚子、郑人侵陈,遂侵宋。晋赵盾帅师救陈⑧。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棐林⑨,伐郑。

1.11 冬,晋赵穿帅师侵崇⑩。

1.12 晋人、宋人伐郑⑪。

【注释】

①元年:鲁宣公元年当周匡王五年,前608。

②公子遂如齐逆女:公子遂为宣公到齐国迎娶齐女。

③遂:公子遂。妇姜:宣公夫人姜氏。

④平州:在今山东莱芜西。

⑤公子遂如齐:此次到齐国是拜谢平州之会。

⑥济西:济水之西。济水发源于今河南济源。鲁国以济西之田赠送给齐国以表谢意。

⑦邾子来朝:宣公新立,邾子来朝见。

⑧晋赵盾帅师救陈:赵盾救陈、宋,楚国撤兵回去。

⑨棐(fěi)林:在今河南新郑东。楚国撤兵,四国在棐林与晋军会师,伐郑问罪。

⑩崇:秦的盟国,地处秦、晋两国之间。

⑪晋人、宋人伐郑:秋季四国伐郑没有成功,因此再伐郑。

【译文】

鲁宣公元年春周历正月,宣公即位。

公子遂到齐国迎娶齐女。

三月,公子遂带着夫人姜氏从齐国回来。

夏,季孙行父到齐国去。

晋国把本国大夫胥甲父放逐到卫国去。

宣公在平州会见齐惠公。

公子遂到齐国去。

六月,齐人得到了鲁国赠送的济西的田地。

秋,邾国国君来朝见。

楚庄王、郑穆公入侵陈国,于是侵入宋国。晋赵盾率领军队救陈。宋文公、陈灵公、卫成公、曹文公在棐林与晋军会师,讨伐郑国。

冬,晋国赵穿率军攻打崇国。

晋人、宋人再次攻打郑国。

【传】

1.1 元年春王正月,公子遂如齐逆女。尊君命也①。

【注释】

①尊君命:此句解释《经》文为何称之为“公子遂”,是由于尊重国君的命令。

【译文】

鲁宣公元年春周历正月,公子遂到齐国迎接齐女。是尊重国君的命令。

1.2 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尊夫人也①。

【注释】

①尊夫人:此仍是解释《经》文之意。如果仍称“公子遂”,则公子、夫人并称,显不出二者何人为尊。因此《经》文为表示尊敬夫人,对公子遂就单称“遂”。

【译文】

三月,公子遂带着夫人姜氏从齐国回国。《春秋》是表示尊敬夫人。

1.3 夏,季文子如齐,纳赂以请会①。

【注释】

①纳赂:即下文的送给齐国济西之田,请求让宣公与齐侯会见。

【译文】

夏,季文子到齐国去,送礼物以请求会见齐侯。

1.4 晋人讨不用命者①,放胥甲父于卫②,而立胥克③。先辛奔齐④。

【注释】

①讨:惩罚。不用命:不肯奉命。指文公十二年河曲之役,晋臾骈提议薄秦师于河,赵穿、胥甲当军门阻止出师,使秦军夜遁。

②胥甲父:即胥甲。

③立胥克:以继承其宗族。胥克,胥甲儿子。

④先辛:胥甲的下属。

【译文】

晋人惩罚作战不肯服从命令的人,就把胥甲驱逐到卫国,然后立了胥克。先辛逃亡到齐国去了。

1.5 会于平州,以定公位。

【译文】

宣公和齐惠公在平州相会,以稳定自己的君位。

1.6 东门襄仲如齐拜成。

【译文】

东门襄仲到齐国去拜谢让宣公参加盟会。

1.7 六月,齐人取济西之田,为立公故,以赂齐也①。

【注释】

①以赂齐:宣公本是以庶子篡立,曾得到齐国的支持,因此迎娶姜氏,请为平州之会,送齐国济西之田,都是为了结好齐国,以巩固君位。

【译文】

六月,齐人得到了济西的田地,是因为宣公能顺利即位的缘故,以此作为送给齐国的礼物。

1.8 宋人之弑昭公也①,晋荀林父以诸侯之师伐宋,宋及晋平,宋文公受盟于晋②。又会诸侯于扈,将为鲁讨齐③,皆取赂而还。郑穆公曰:“晋不足与也④。”遂受盟于楚。陈共公之卒⑤,楚人不礼焉⑥。陈灵公受盟于晋⑦。秋,楚子侵陈⑧,遂侵宋。晋赵盾帅师救陈、宋。会于棐林,以伐郑也。楚i-贾救郑,遇于北林⑨,囚晋解扬⑩。晋人乃还⑪。

【注释】

①宋人之弑昭公:弑昭公见文公十六年《传》。

②宋文公受盟于晋:事见文公十七年《传》。

③又会诸侯于扈,将为鲁讨齐:事见文公十五年《传》。

④与:亲附。晋国兴师伐宋,讨宋文公杀昭公之罪,结果收受宋文公之赂而还。为鲁国伐齐,又收受齐赂而还。所以郑穆公说“晋不足与也”。

⑤陈共公之卒:陈共公死在文公十三年。

⑥不礼:指楚国不参加陈国的吊丧仪式。

⑦陈灵公受盟于晋:陈国叛楚亲晋。

⑧楚子侵陈:侵陈即为讨其叛楚之罪。

⑨北林:郑地,在今河南郑州东南。

⑩解扬:晋大夫。

⑪晋人乃还:晋军失利,解扬被抓,只好罢兵回国。

【译文】

宋人杀死昭公的时候,晋荀林父率诸侯军队攻打宋国,宋国和晋国讲和,宋文公在晋国接受了盟约。又在扈地会合诸侯,准备为鲁国去讨伐齐国,结果都因得到了贿赂而撤兵。郑穆公说:“晋国不值得亲近和归附它。”于是接受了楚国的盟约。陈共公死的时候,楚国人不参加吊丧仪式。陈灵公因此和晋国结了盟。秋,楚庄王侵入陈国,乘机攻打宋国。晋赵盾率军救陈、宋。晋军和诸侯军在棐林会师,以攻打郑国。楚国的i-贾救援郑国,和晋军在北林遭遇,楚军俘虏了解扬。晋军于是罢兵回国。

1.9 晋欲求成于秦,赵穿曰:“我侵崇,秦急崇①,必救之②。吾以求成焉。”冬,赵穿侵崇。秦弗与成③。

【注释】

①急崇:为崇国被侵而急。

②必救之:崇与秦是盟国,所以必救崇。

③弗与成:赵穿本想以侵崇要挟秦国,但秦国不肯就范。

【译文】

晋人希望和秦国讲和,赵穿说:“我侵入崇国,秦国必为此而着急,必定会救崇。我们就此提出讲和。”冬,赵穿入侵崇。但秦人并不与之讲和。

1.10 晋人伐郑,以报北林之役①。于是晋侯侈②,赵宣子为政,骤谏而不入③,故不竞于楚④。

【注释】

①以报北林之役:北林之役解扬被抓。

②侈:骄狂。

③骤谏:屡次劝谏。不入:不听,听不进去。

④不竞于楚:不能与楚争强。竞,强。

【译文】

晋人攻打郑国,以报复北林之战。此时晋灵公骄狂,赵宣子执政,多次劝谏晋灵公不听,所以晋国不能与楚国争强。

二年 #

【经】

2.1 二年春王二月壬子①,宋华元帅师及郑公子归生帅师②,战于大棘③。宋师败绩,获宋华元。

2.2 秦师伐晋④。

2.3 夏,晋人、宋人、卫人、陈人侵郑⑤。

2.4 秋九月乙丑⑥,晋赵盾弑其君夷皋⑦。

2.5 冬十月乙亥⑧,天王崩⑨。

【注释】

①二年:鲁宣公二年当周匡王六年,前607。壬子:二月无壬子,此为二月某日。

②公子归生:郑国同姓公族,字子家。时楚郑联盟,故归生受楚之命而伐宋。

③大棘:宋地,在今河南睢县南。

④秦师伐晋:报复上年赵穿伐崇之战。

⑤晋人、宋人、卫人、陈人侵郑:报复大棘之役,晋国召集诸侯攻郑。

⑥乙丑:二十六日。

⑦夷皋:晋灵公。弑君者本是赵穿,《经》文记作赵盾,有讥其失职之意。

⑧乙亥:初六。

⑨天王:周匡王。周匡王死,其弟瑜立,是为定王。

【译文】

鲁宣公二年春周历二月壬子,宋国的华元率军和郑国的公子归生,在大棘交战。宋国战败,华元被俘。

秦军攻打晋国。

夏,晋人、宋人、卫人、陈人入侵郑国。

秋九月二十六日,晋国赵盾杀了他的国君夷皋。

冬十月初六,周匡王去世。

【传】

2.1 二年春,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宋华元、乐吕御之①。二月壬子,战于大棘,宋师败绩。囚华元,获乐吕②,及甲车四百六十乘③,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④。

【注释】

①华元:自文公十六年为右师,前后执政达四十余年。乐吕:宋大夫,时为司寇。

②获:不论是“擒获”(活捉)还是“斩获”(杀死)都称“获”,此与“囚”对举,指“斩获”,即杀了乐吕。

③甲车:兵车,因其战马披有盔甲,故称。

④馘(ɡuó)百人:或本作“馘百”。馘,杀敌并割其左耳以献功。

【译文】

鲁宣公二年春,郑国公子归生受楚国之命兴兵伐宋。宋国的华元、乐吕率军抵抗。二月壬子日,双方战于大棘,宋军大败。郑国擒得并囚禁了华元,杀死乐吕,还缴获战车四百六十辆,俘虏宋军二百五十人,割下被杀宋军一百人的左耳以献功。

狂狡辂郑人①,郑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获狂狡②。君子曰:“失礼违命③,宜其为禽也。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④。杀敌为果,致果为毅⑤。易之⑥,戮也。”

【注释】

①狂狡:宋大夫。辂(yà):迎战。

②获狂狡:狂狡倒拿着戟救郑人,等于授之戟柄,故郑人出来后反将狂狡擒获。

③失礼违命:军法以杀敌为上,狂狡竟以戟救敌,故云失礼违命。

④昭:明白,发扬。果:勇敢。毅:刚毅,毅力。听之:听之于耳,记之于心。

⑤致果:达到或养成果敢的精神。

⑥易之:反其道而行。

【译文】

战斗中宋大夫狂狡迎战郑军时,见郑军一士兵掉入井中,他倒拿着戟将这个士兵救出,但这个士兵被救出井后反将狂狡俘虏了。君子说:“不遵从战争的法则,违背命令,狂狡当然要被擒获。凡用兵之道,应该发扬果毅精神,并使之牢记于心,这叫作‘礼’。敢于杀敌叫‘果’,养成这种果敢精神叫‘毅’。若有违背,就要自取灭亡。”

将战,华元杀羊食士①,其御羊斟不与②。及战,曰:“畴昔之羊③,子为政④;今日之事⑤,我为政。”与入郑师⑥,故败。君子谓:“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⑦,于是刑孰大焉?《诗》所谓‘人之无良’者⑧,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逞⑨。”

【注释】

①食(sì):把食物给人吃。

②羊斟:华元的车御。不与(yù):不在其中,指没分到羊肉。

③畴昔:前日。

④子为政:由你做主。

⑤今日之事:指打仗驾车。

⑥与入郑师:把战车赶到郑军中。

⑦殄(tiǎn ):残害。

⑧人之无良:引诗出自《诗经·国风·鄘风·鹑之奔奔》。《诗经·小雅·角弓》作“民之无良”。

⑨以逞: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译文】

战斗即将开始前,华元宰羊犒劳将士,他的战车御者羊斟没能吃上。到开战时,羊斟说:“日前的羊肉由你做主,今天打仗驾车,由我做主。”说完驾车驰入郑军,因而宋军大败。君子说:“羊斟真不是人,因个人怨恨而使国家失败、人民遭殃。还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呢?《诗》上所说的‘心地不良的人’,也许指的就是羊斟这种人吧,他不惜以残害人民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①。半入②,华元逃归,立于门外,告而入③。见叔牂④,曰:“子之马然也⑤。”对曰:“非马也,其人也。”既合而来奔⑥。

【注释】

①文马:毛色有文采的马。百驷:古代一车由四匹马拉,称“驷”,百驷,即四百匹马。

②半入:赎华元的车马只有一半送入郑国。

③告而入:指讲明情况、报明身份。按,告而入是华元行事一丝不苟的表现。

④叔牂(zānɡ):即羊斟。阮芝生《左传杜注拾遗》云:“疑其陷元于敌,即脱身而逃,不与元同获。”

⑤子之马然也:意为我之被俘,是你的马不听指挥吧。按,这是华元不计前嫌、安慰羊斟的话。

⑥合:答话。羊斟怕华元治罪,故逃往鲁国。

【译文】

宋国用百辆兵车、四百匹毛色有文采的马,向郑国赎取华元。这些东西刚送去一半,华元就逃回来了,他站在城门外,向守城士兵讲明情况后才进去。他见到羊斟说:“上次被俘是因你的马不听指挥才那样的。”羊斟回答说:“不是因为马,而是因为人。”羊斟回答完就逃到了鲁国。

宋城,华元为植①,巡功②。城者讴曰:“睅其目③,皤其腹④,弃甲而复⑤。于思于思⑥,弃甲复来⑦。”使其骖乘谓之曰⑧:“牛则有皮,犀兕尚多⑨,弃甲则那⑩?”役人曰:“从其有皮⑪,丹漆若何⑫?”华元曰:“去之!夫其口众我寡。”

【注释】

①植:主持者。监督工事的将领。

②巡功:巡视检查。

③睅(hàn):大目,此作动词,鼓出大眼睛。

④皤(pó):大腹,此作动词,腆着大肚子。

⑤复:逃归。言外指打了败仗逃回来。

⑥于:语动词。思(sāi):同“偲”,多须貌,大胡子。

⑦复来:指又来巡城。

⑧骖(cān)乘:在车上担任侍卫、陪乘的随从人员。

⑨兕(sì):类似犀牛的野牛,独角,青色。牛和犀、兕的皮都可以用来制甲。

⑩那(nuó):奈何,怎样。按,以上答歌是华元强作解嘲。

⑪从:同“纵”。

⑫丹漆:红漆。

【译文】

宋国筑城,华元为总监工,巡视筑城的工程。筑城的人唱到:“鼓着大眼珠,挺着大肚皮,丢盔弃甲忙逃离。络腮胡子一大把,弃甲丢盔逃回家。”华元派车上的随从人员以歌答道:“有牛就有皮,犀牛和兕还很多,弃甲丢盔怕什么?”筑城的人又唱道:“纵然皮革多又多,丹漆难得可奈何?”华元说:“回去吧,他们人多嘴多,我们人少嘴少。”

2.2 秦师伐晋,以报崇也,遂围焦①。夏,晋赵盾救焦,遂自阴地②,及诸侯之师侵郑,以报大棘之役③。楚斗椒救郑,曰:“能欲诸侯④,而恶其难乎?”遂次于郑,以待晋师。赵盾曰:“彼宗竞于楚⑤,殆将毙矣⑥。姑益其疾⑦。”乃去之⑧。

【注释】

①焦:在今河南陕县南。

②阴地:在今河南卢氏东北。

③以报大棘之役:大棘之役,郑败宋。赵盾率师救焦之后,又从阴地会同宋、卫、陈诸侯军袭击郑国。

④欲诸侯:欲得诸侯拥护。

⑤彼宗:他的宗族,指斗椒若敖氏之族。竞于楚:若敖氏自子文以来,世为令尹,是楚国强族。竞,强。

⑥将毙:快完蛋了。

⑦益其疾:加重他的疾病,指让斗椒更加骄横。

⑧乃去之:赵盾不敢与楚争锋,借口益其疾而撤兵。

【译文】

秦军攻打晋国,以报复崇之战,于是包围焦地。夏,晋赵盾救焦,于是从阴地会合诸侯军入侵郑国,以报复大棘之役。楚国的斗椒救援郑国,说:“要得到诸侯的拥护,还怕困难吗?”于是驻军在郑国,以等待晋军。赵盾说:“斗椒的宗族在楚国太强了,恐怕要完蛋了。我们姑且加重他的弊病吧。”因此撤离郑国。

2.3 晋灵公不君①:厚敛以雕墙②;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③;宰夫胹熊蹯不熟④,杀之,置诸畚⑤,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⑥,问其故,而患之⑦。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⑧,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⑨,而后视之⑩,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⑪。”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⑫。’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⑬,岂唯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⑭。’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注释】

①不君:无道,不合为君之道。

②厚敛:厚赋,指大肆搜刮百姓。雕:绘饰。

③辟丸:躲避弹丸。

④宰夫:诸侯国君的厨工。胹(ér):炖,煮。熊蹯(fán):熊掌,味美难熟。

⑤畚(běn):用植物枝条编成的筐子一类的器具。

⑥士季:范武子,名会,字季。

⑦ 患之:为晋灵公的无道担心。

⑧会:士会。

⑨三进,及溜:进,往前走。溜,房顶瓦垅滴水处,此指屋檐下。

⑩而后视之:古代臣朝君,在升堂见君前,每走一小段,就要行礼一次,每行一次礼,坐在堂上的国君都会看得见,文中晋灵公知道士季要来进谏,想不理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行了三次礼后,才不得不见他。

⑪吾知所过矣,将改之:此句主语是晋灵公。晋灵公抢先开口,以免士会进谏。

⑫靡不有初,鲜(xiǎn)克有终:引诗出自《诗经·大雅·荡》。靡,无。鲜,少。克,能够。终,好结果。

⑬固:保障。

⑭衮(ɡǔn)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引诗出自《诗经·大雅·烝民》。衮,天子之服,此指周宣王。职,职责。仲山甫,周宣王时的卿士,辅佐宣王中兴。士季引用这两句诗,意在劝勉灵公,改过迁善。

【译文】

晋灵公不行为君之道:加重征收赋税来绘饰宫室垣墙;从台上用弹弓射人,以观看群臣躲避弹丸取乐;厨师炖熊掌没有熟透,就把他杀掉,将尸体放在畚箕中,令宫女背着走过朝廷。赵盾、士季见到畚箕中露出的手,问明缘由后,很为此事担忧。他们准备进谏。士季说:“如果同时进谏而不被采纳,就没人继续再谏。请让我士季先行入谏,不成功你再继续进谏。”士季向前走了三次,行了三次礼,到了殿堂的屋檐下,晋灵公才不得不见他,说:“我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我准备改掉它。”士季叩头回答说:“谁能没有过错!错而能改,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诗》上说:‘事情无不有好的开头,却很少有好的结果。’正因为这样,所以能补过的人就显得很少。国君能有好的结果,那我们的国家就有了保障,岂止是群臣有了依赖。《诗》里又说:‘周宣王有了过错,仲山甫都能及时弥补。’这说的是能补过的事。国君能补过迁善,就不会荒废国君的职事。”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i-麑贼之①。晨往,寝门辟矣②,盛服将朝③。尚早,坐而假寐④。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⑤,民之主也⑥。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注释】

i-麑(chú ní):晋之大力士。贼:戕害,此指杀害。

②寝门:古礼天子五门,诸侯三门,大夫二门。最内之门曰寝门,即路门。后泛指内室之门。辟:开。

③盛服:朝衣朝冠皆已穿戴好。

④假寐:不解衣冠而睡,此指闭目养神。

⑤不忘恭敬:指早起盛服将朝。

⑥民之主:百姓的依靠。

【译文】

晋灵公依然不改。赵盾屡次进谏,晋灵公对他很是讨厌,就派i-麑去刺杀他。i-麑凌晨潜入赵家,见赵盾寝室的门开着,赵盾穿着整齐的朝服,准备上朝,时间尚早,赵盾坐在那里闭目养神。i-麑退到一旁,暗自叹道:“不忘对国君的恭敬,这是百姓的领袖。暗杀百姓的依靠,这是不忠;丢弃国君的命令,这是不信。不忠与不信,我总占有一样,我不如死去。”i-麑于是一头撞在槐树上自杀了。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①,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②,趋登③,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④。”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⑤,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⑥。

【注释】

①伏甲:埋伏了甲士。

②右:车右,又称骖乘,与主人同乘一车、担任侍卫的兵士,车右一般由勇力过人者担任。提弥明:车右名。

③趋登:快步登上殿堂。

④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古代君宴臣,除正燕礼,还有小燕礼,即小饮酒礼。小饮酒礼不过三爵。此盖小饮酒之礼,所宴者惟赵盾一人。过三爵,超过了三杯酒。

⑤公嗾(sǒu)夫獒(áo)焉:当时赵盾被提弥明扶下殿堂,匆忙之中,晋灵公来不及向武士发布攻杀之令,就临时呼出猛犬,企图咬死赵盾。嗾,唤犬声,此作动词。獒,身长四尺的猛犬。

⑥死之:为之而死。

【译文】

秋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预先埋伏下甲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觉了,他快步登上殿堂,说:“臣子陪侍国君饮酒,超过三杯就是违背礼节。”说完便扶着赵盾下了殿堂,晋灵公急忙唤出猛犬。提弥明徒手与猛犬搏斗,并打死了它。赵盾说:“废弃忠良之人而用猛犬,犬虽猛又有何用!”一路且斗且退,提弥明为掩护赵盾被杀。

初,宣子田于首山①,舍于翳桑②,见灵辄饿③,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⑤,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⑥,置诸橐以与之⑦。既而与为公介⑧,倒戟以御公徒⑨,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⑩,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注释】

①田:打猎。首山:又名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东南。

②翳(yì)桑:地名,在首阳山间。

③灵辄:人名。饿:非常饥饿。

④宦:贵族的仆隶,此作动词。

⑤近焉:离家不远了。

⑥箪(dān):盛饭菜用的圆形小竹筐。

⑦橐(tuó):口袋。

⑧与:参与,此作担任解。公介:灵公的甲士。

⑨倒戟:倒戈。

⑩名居:姓名和居所。

【译文】

从前,赵盾曾到首山打猎。在翳桑休息时,见到一个叫灵辄的人饿得厉害,赵盾问他得了什么病。他说:“已经三天没吃饭了。”赵盾拿了食物给他吃,他把食物留下一半。赵盾问他为何这样,他说:“出来当贵族的仆隶已经三年了,不知老母是否还健在,现在离家不远了,请让我把这些食物留给老母吃。”赵盾让他全都吃掉,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小筐的饭和肉,将它放在布袋里交给灵辄。灵辄后来做了晋灵公的甲士,他将戟掉过头来,以抵御灵公手下的伏兵,使赵盾终免于大难。赵盾问为何这样,他回答说:“我是翳桑那个饿倒的人。”赵盾又问他的姓名、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出去了,并自己逃亡他处。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①。宣子未出山而复②。大史书曰③:“赵盾弑其君④。”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⑤,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⑥,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⑦。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⑧。”

【注释】

①攻:当为“杀”之误,一本作“煞”,即“杀”。桃园:晋灵公的园囿名。

②未出山而复:未走出晋国国境,听说晋灵公被杀死,就又返回。

③大史:太史,朝廷史官,此指晋太史董狐。

④赵盾弑其君:董狐认为晋君被杀,赵盾负有主要责任,故作如此记载。

⑤贼:指赵穿。

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诗经·国风·邶风·雄雉》云:“我之怀矣,自诒伊阻”,与此仅一字之差,或以为此即引《雄雉》诗,或以为乃先秦逸诗。怀,此指怀念祖国。诒,给。一本此二句前无“诗曰”二字。

⑦书法:记史的原则,下文的“法”即“书法”之省略。

⑧越竟乃免:孔子认为,赵盾如果出境,则君臣之义绝,可以不负弑君的责任,返回后,也不必讨伐逆贼,故云“越境乃免”。

【译文】

这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了晋灵公。此时赵盾出奔,他还未走出晋国山界就又返回朝廷。史官董狐记道:“赵盾弑其君。”并将史书出示于朝廷给群臣看。赵盾说:“事实不是这样。”董狐说:“你身为执政大臣,出奔却没走出国境,回来也不讨伐逆贼,不是你弑君又是谁?”赵盾说:“哎呀,《诗》里说‘我太怀念故国,反而给自己带来悲戚’,这说的大概就是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他以不曲意隐讳作为记史的原则。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坚持记史的原则而蒙受弑君的恶名。太可惜了,他如果走出国境,就可以免去这个恶名。”

宣子使赵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①。壬申②,朝于武宫③。

【注释】

①公子黑臀(tún):晋文公少子,即晋成公,在位七年。《史记·晋世家》谓其母为周女,故久居于周。

②壬申:十月初三。

③朝于武宫:晋国新君即位,必先朝祭于武宫。武宫,晋武公的神庙,在曲沃。

【译文】

赵盾派赵穿去周接回公子黑臀并立他为君。十月初三,公子黑臀朝祭于武宫,即位为君。

2.4 初,丽姬之乱①,诅无畜群公子②,自是晋无公族③。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適子而为之田④,以为公族。又宦其余子⑤,亦为余子⑥。其庶子为公行⑦。晋于是有公族、余子、公行⑧。

【注释】

①丽:同“骊”。骊姬之乱见僖公四年《传》。

②诅(zǔ):神前盟誓。无畜群公子:骊姬之乱时,献公骊姬不让太子以外的诸公子留在国内,以免争夺君位。自献公、骊姬以至惠、怀、文、襄、灵诸公,晋国一直实行此令。畜,收留。群公子,《国语·晋语二》韦《注》云:“群公子,献公之庶孽及先君之支庶也。”

③公族:官名,公族大夫。周初时已有,职责为教训公室子弟。

④宦:授予官职。適:同“嫡”,嫡子。为:给予。

⑤余子:指嫡子的同母弟弟。

⑥余子:此“余子”为官名,专管上句“余子”之事。

⑦ 庶子:妾生儿子。公行(hánɡ):官名,掌管诸侯的兵车。

⑧晋于是有公族、余子、公行:晋成公为增强公室,重新设置这三种官职。

【译文】

当初,骊姬之乱的时候,曾在神前盟誓,要求不要收留诸公子,从此晋国就没有公族这一官职。到了成公即位,就把官职授予卿的嫡子,并分给祭田,且任用他们为公族大夫。又把官职授予卿的其他儿子,让他们担任余子的官职。其他妾生的儿子担任公行之职。晋国从此有了公族、余子、公行三种官职。

赵盾请以括为公族①,曰:“君姬氏之爱子也②。微君姬氏③,则臣狄人也④。”公许之。冬,赵盾为旄车之族⑤,使屏季以其故族为公族大夫⑥。

【注释】

①括:赵盾的异母弟,即僖公二十四年的屏括。

②君姬氏:指赵姬,晋文公之女,嫁给赵衰,生赵括。

③微:非,如果没有。

④臣狄人:赵盾生母叔隗为狄女,幼时随母居于狄,后赵姬坚持,才接赵盾、叔隗回晋,并以赵盾为嫡子,因此赵盾说如果没有赵姬,我将终老于狄。参见僖公二十四年《传》。

⑤赵盾为旄(máo)车之族:赵盾本为嫡子,应任公族大夫,现让与赵括,自己便任余子而以正卿兼掌旄车之族,平日教训卿之余子,战时则率之掌君之戎车。旄车之族,官名,即余子。旄车,诸侯所乘兵车。

⑥屏季:赵括。其:指赵盾。故族:赵夙以来的族属。

【译文】

赵盾请求让赵括担任公族大夫,说:“他是君姬氏的爱子。如果没有君姬氏,那么下臣将始终是狄人了。”成公同意了。冬,赵盾自任余子而掌管旄车之族,让赵括统率赵盾过去统率的赵氏宗族作为公族大夫。

三年 #

【经】

3.1 三年春王正月①,郊牛之口伤②,改卜牛③。牛死,乃不郊。犹三望④。

3.2 葬匡王。

3.3 楚子伐陆浑之戎⑤。

3.4 夏,楚人侵郑⑥。

3.5 秋,赤狄侵齐⑦。

3.6 宋师围曹。

3.7 冬十月丙戌⑧,郑伯兰卒⑨。

3.8 葬郑穆公。

【注释】

①三年:鲁宣公三年当周定王元年,前606。

②郊牛之口伤:郊祭前先要占卜选择牛,吉利就养起来作为牺牲。现在选择的牛口受了伤。郊,郊祭,夏历正月祈谷的祭礼。

③改卜牛:选择其他的牛再占卜。

④望:望祭,祭山川。

⑤楚子:楚庄王。名侣。陆浑之戎:允姓之戎人,原居于陆浑,今甘肃敦煌西,僖公二十二年迁于伊川,今河南嵩县及伊川一带。

⑥楚人侵郑:郑国与晋国讲和,楚国因此进攻郑。

⑦赤狄:狄有赤狄、白狄之分,赤狄分布在今山西长治一带,白狄在陕西北部。

⑧丙戌:二十三日。

⑨郑伯兰:郑穆公。

【译文】

鲁宣公三年春周历正月,郊祭前所占卜选择的牛嘴巴受了伤,再占卜选择其他的牛。改卜的牛又死了,于是不举行郊祭。但仍举行三次望祭。

安葬周匡王。

楚庄王攻打陆浑的戎人。

夏,楚人入侵郑国。

秋,赤狄人入侵齐国。

宋军围攻曹国。

冬十月二十三日,郑穆公兰去世。

安葬郑穆公。

【传】

3.1 三年春,不郊,而望,皆非礼也①。望,郊之属也②。不郊亦无望,可也。

【注释】

①非礼:牛受伤、死了,就不举行郊祭,是非礼;而举行望祭,也是非礼。杜预《春秋左传注》曰:“言牛虽伤、死,当更改卜取其吉者,郊不可废也。”

②郊之属:望祭是郊祭中的一种。

【译文】

鲁宣公三年春,不举行郊祭,而举行望祭,都是不合礼制的。望祭,本是郊祭的一种。不举行郊祭,也不举行望祭,这是可以的。

3.2 晋侯伐郑,及郔①。郑及晋平,士会入盟。

【注释】

①郔(yán):即隐公元年《传》的廪延,在今河南滑县。

【译文】

晋成公攻打郑国,一直打到郔地。郑国和晋人讲和,晋士会到郑国去缔结盟约。

3.3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①,观兵于周疆②。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③。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④。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⑤,贡金九牧⑥,铸鼎象物⑦,百物而为之备⑧,使民知神、奸⑨。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⑩。螭魅罔两⑪,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⑫,以承天休⑬。桀有昏德⑭,鼎迁于商,载祀六百⑮。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⑯,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⑰,虽大,轻也。天祚明德⑱,有所厎止⑲。成王定鼎于郏鄏⑳,卜世三十,卜年七百(21),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注释】

①雒:雒水,今作洛水,发源于陕西洛南。楚军到伊川后稍北行,即可到达洛阳南之洛水旁。

②观兵:陈兵示威。

③王孙满:周共王儿子圉的曾孙,时为周大夫。

④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鼎,指九鼎,相传为夏禹时所铸。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作为王权的象征,楚庄王问九鼎之大小轻重,有取代周王朝之意。

⑤图物:描绘各地奇异的事物。

⑥贡金九牧:即“九牧贡金”,意谓天下贡金。金,铜。九牧,古将中国分成九州,九牧即九州的长官。

⑦象物:把奇物形象铸在鼎上。

⑧百物:亦即万物。

⑨奸:恶物,坏东西。

⑩不若:不顺,指不顺利的事,不顺眼的怪物。

⑪螭魅(chī mèi):又作魑魅,山之鬼怪。罔(wǎnɡ)两:又作蝄i-、魍魉,木石之怪。

⑫用:因。协于上下:上下团结。

⑬休:保佑。

⑭桀:夏桀。昏德:指无道。

⑮载、祀:皆纪年之称。《尔雅·释天》谓:“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此泛称。六百:商享国约六百四十年,此举整数。

⑯休明:美善光明。

⑰奸回:奸邪。

⑱祚(zuò):福,此作动词,赐福。

⑲厎(zhǐ)止:终止,指最终的年限。

⑳成王定鼎于郏(jiá)鄏(rǔ):周成王在郏鄏营建东都洛阳,名王城,并迁九鼎于此。郏,山名。鄏,地名。郏鄏均在今河南洛阳境内,此指洛阳。

(21)卜世三十,卜年七百:按,王孙满是周大夫,似不应自云国家灭亡时间。

【译文】

楚王征伐陆浑之戎,因而来到洛水,在周都城郊陈兵炫耀。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王。楚王问鼎的大小与轻重。王孙满回答说:“鼎的大小轻重,在于持鼎者的德行,而不在鼎本身。从前夏朝,当它有德的时候,将远方的山川物产,都画成图,又用九州长官进贡的铜铸成鼎,并把图画也铸在鼎上,天下百物鼎上均已具备,这样人民就知道什么是神,什么是奸。因而人民入山林,涉川泽时,就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魑魅魍魉等鬼怪也不会再碰上。因而能上下协调,以接受上天的福佑。夏桀道德昏昧,九鼎被迁到商朝,商朝享国六百年。商纣王暴虐,九鼎又被搬迁到周朝。如果道德美善光明,鼎虽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再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有光明品德的人,也是有时间的期限的。周成王把九鼎安放在郏鄏,占卜问得传世三十,又占卜问得传年七百,这些都是上天的旨意。周王朝的德行虽然已衰弱,但上天的旨意并未改变,鼎的轻重是不能问的。”

3.4 夏,楚人侵郑,郑即晋故也。

【译文】

夏,楚人入侵郑国,因为郑国亲近晋国的缘故。

3.5 宋文公即位三年①,杀母弟须及昭公子,武氏之谋也。使戴、桓之族攻武氏于司马子伯之馆,尽逐武、穆之族②。武、穆之族以曹师伐宋。秋,宋师围曹,报武氏之乱也。

【注释】

①即位三年:即宋文公二年,头年即位,第二年改元。

②尽逐武、穆之族:以上事见文公十八年《传》。

【译文】

宋文公即位的第三年,杀了同母弟须和昭公之子,这都是武氏策划的。宋人让戴、桓的族人在司马子伯的客馆攻打武氏,把武、穆之族全部驱逐出去。武、穆之族带领曹军来攻打宋国。秋,宋军围攻曹国,以报复武氏之乱。

3.6 冬,郑穆公卒。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①,梦天使与己兰,曰:“余为伯i-②。余,而祖也③。以是为而子。以兰有国香④,人服媚之如是⑤。”既而文公见之,与之兰而御之⑥。辞曰⑦:“妾不才,幸而有子⑧。将不信⑨,敢征兰乎⑩!”公曰:“诺。”生穆公,名之曰兰。

【注释】

①燕姞(jí):南燕国之女,姞姓。

②伯i-(tiáo):南燕国之祖先。

③而:你。

④国香:其香全国第一。

⑤服:佩戴。媚:爱,喜欢。

⑥御之:让她侍寝。

⑦辞:陈辞,陈说。

⑧幸而有子:指怀有身孕。

⑨将:假如。

⑩征兰:以兰作为信物。

【译文】

冬,郑穆公去世。当初,郑文公有一个地位很低的妃子叫燕姞,燕姞梦见上天的使者送给自己一支兰草,对她说:“我是伯i-。我是你的祖先。你拿这个作为你的儿子吧。因为兰的香味全国第一,人们佩戴它,也会像爱它一样的爱你。”不久,文公见到燕姞,给她一支兰草并要她侍寝。燕姞对文公说:“贱妾低贱不才,受恩宠而怀了孩子。假如不信,可以拿兰草作为信物!”文公说:“好啊。”后来生了穆公,取名就叫兰。

文公报郑子之妃曰陈妫①,生子华、子臧。子臧得罪而出②。诱子华而杀之南里③,使盗杀子臧于陈、宋之间。又娶于江④,生公子士。朝于楚,楚人鸩之,及叶而死⑤。又娶于苏⑥,生子瑕、子俞弥。俞弥早卒。洩驾恶瑕,文公亦恶之,故不立也⑦。公逐群公子,公子兰奔晋,从晋文公伐郑⑧。石癸曰⑨:“吾闻姬、姞耦⑩,其子孙必蕃⑪。姞,吉人也⑫,后稷之元妃也⑬。今公子兰,姞甥也。天或启之,必将为君,其后必蕃,先纳之,可以亢宠⑭。”与孔将i-、侯宣多纳之,盟于大宫而立之⑮。以与晋平⑯。

【注释】

①报:奸污亲属之妻叫报。郑子:子仪,文公叔父。陈妫(ɡuī):子仪娶陈女为妻,妫为陈姓。

②子臧得罪而出:僖公十六年郑杀太子华,子臧也同时逃亡。僖公二十四年八月,郑伯恶其好聚鹬冠,使盗杀之。

③诱子华而杀之南里:僖公七年宁母之盟,子华请齐国杀洩氏等三族,齐国拒绝。子华因此得罪于郑。十六年子华被杀。南里,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南。

④娶于江:又娶江女。

⑤叶:楚地,在今河南叶县南。

⑥苏:即隐公十一年《传》的温地。

⑦ 不立:不立子瑕为太子。僖公三十一年公子瑕出奔楚。

⑧从晋文公伐郑:伐郑事见僖公三十年《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⑨石癸:即郑大夫石甲父。

⑩姬、姞耦(ǒu):指姬姓与姞姓宜结为配偶。郑国姬姓。

⑪蕃:繁盛。

⑫吉人:姞,从吉得声,石癸便从读音上来解释。

⑬后稷之元妃也:后稷的元妃也是姞姓,周人由后稷开始兴盛,由此断定姬、姞通婚,子孙必繁。

⑭亢宠:指可让公子兰长久保持宠信。亢,杜预《春秋左传注》:“亢,极也。”极宠,极受宠信。

⑮大宫:郑国祖庙。

⑯与晋平:此事同见于僖公三十年《传》。以上集中郑文公多年事加以总叙。

【译文】

郑文公奸污了郑子仪的妃子叫陈妫的,生了子华、子臧。子臧获罪逃离了郑国。文公把子华诱骗出来杀死在南里,又让杀手在陈国、宋国之间把子臧杀死。文公又娶了江国之女,生了公子士。公子士去楚国朝见,楚人让他喝了毒酒,到了叶地就死了。郑文公又在苏地娶了个妻子,生了子瑕、子俞弥。俞弥早死。洩驾讨厌子瑕,文公也讨厌他,所以不立子瑕为太子。文公驱逐众公子,公子兰逃奔到晋国,曾跟随晋文公攻打郑国。石癸说:“我听说姬姓、姞姓宜于通婚,他的后代子孙必定繁盛。姞,就是吉祥之人,是后稷的原配嫡妻啊。现在这个公子兰,是姞姓的外甥,上天恐怕是要开启光大他吧,他必定会成为国君,他的后代也一定会繁盛。先接纳他回来,让他成为国君,可以长久保有宠信。”因此就和孔将i-、侯宣多接他回国,在郑国祖庙盟誓而立他为国君。以此和晋国讲和了。

穆公有疾,曰:“兰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刈兰而卒①。

【注释】

①刈(yì):割。

【译文】

郑穆公生病了,说:“兰草死了,我也恐怕要死了吧!我是因为兰草而出生的啊!”割了兰草,郑穆公就死了。

四年 #

【经】

4.1 四年春王正月①,公及齐侯平莒及郯②。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③。

4.2 秦伯稻卒④。

4.3 夏六月乙酉⑤,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⑥。

4.4 赤狄侵齐。

4.5 秋,公如齐⑦。

4.6 公至自齐。

4.7 冬,楚子伐郑。

【注释】

①四年:鲁宣公四年当周定王二年,前605。

②公及齐侯平莒及郯(tán):莒与郯不和,鲁宣公和齐惠公出面调停。郯,国名,己姓少暤氏的后裔,故城在今山东郯城西南。

③向:在今山东莒县南。向本为小国,隐公二年有“莒人入向”的记载,因此鲁从莒人手里夺取向。

④秦伯稻:秦共公。

⑤乙酉:二十六日。

⑥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上年郑穆公死,儿子夷立,是为灵公。此时又为归生与公子宋所杀。

⑦公如齐:鲁宣公去齐国,对齐表示友好和顺服。

【译文】

鲁宣公四年春周历正月,宣公和齐惠公调停莒和郯两国讲和。莒人不肯。宣公攻打莒国,夺取了向。

秦共公稻去世。

夏六月二十六日,郑国的公子归生杀了他的国君夷。

赤狄人入侵齐国。

秋,宣公到齐国去。

宣公从齐国返回。

冬,楚庄王攻打郑国。

【传】

4.1四年春,公及齐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非礼也。平国以礼①,不以乱②。伐而不治③,乱也。以乱平乱,何治之有?无治,何以行礼?

【注释】

①平国:平定国与国之间的纠纷。

②乱:指用兵。

③伐而不治:攻打别国就不能太平,就是乱。

【译文】

鲁宣公四年春,宣公和齐惠公调停莒国和郯国的纠纷,莒人不肯讲和。宣公攻打莒国,夺取向地,这不符合礼。调停诸侯间的不和应该用礼,而不是用乱。攻打别国就不能太平,就是乱。以乱来解决乱,怎么可能太平?不能太平,怎么施行礼义?

4.2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①。公子宋与子家将见②。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③,必尝异味④。”及入,宰夫将解鼋⑤,相视而笑⑥。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⑦。子公怒,染指于鼎⑧,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⑨。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⑩,子家惧而从之。夏,弑灵公。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⑪。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⑫。”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⑬。

【注释】

①鼋(yuán):大鳖。

②公子宋:子公。子家:公子归生。将见:将进见郑灵公。

③如此:指食指动。

④异味:指新奇的美味。

⑤解鼋:鼋已煮熟,准备切成块。

⑥相视而笑:二人为子公的预言准确而笑起来。

⑦ 召子公而弗与:把子公叫来又偏不给他吃,以使子公预言失灵。

⑧ 染指于鼎:把指头蘸在鼎里。

⑨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公和子家商量准备先于郑灵公发难。

⑩反谮(zèn)子家:子家不同意杀灵公,子公反过来在灵公面前诬陷子家。

⑪权不足:此句解释《经》文意思:子公之位高于子家,子家权力不足,在子公胁迫下一起弑君,因此《经》文把子家归为祸首。

⑫仁而不武,无能达也:子家本不愿意弑君,是仁;知道子公的阴谋而不加以讨伐反而参与其罪,是不勇武。因此说仁爱而不勇武,总是行不通的。达,通。

⑬“凡弑君”五句:解释《经》文体例。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杜预《春秋左传注》:“称君,谓唯书君名,而称国以弑,言众所共绝也。” 称臣,臣之罪也,孔《疏》引杜预《释例》曰:“称臣者,谓书弑者之名,以垂来世,终为不义,而不可赦也。”

【译文】

楚人献给郑灵公一只大龟。公子宋和子家准备去进见郑灵公。子公的食指突然动了起来,他给子家看,说:“往日我这样,一定要吃到新鲜美味了。”到了朝廷,厨师正将大龟切成块,二人相视笑了起来。郑灵公问笑什么,子家把刚才的事告诉了灵公。到了灵公把大龟分给大家时,把子公叫来而偏不给他吃。子公受了侮辱发怒了,自己上前把手指头蘸在鼎里,尝了味道走出去。灵公也发怒了,要杀子公。子公与子家先商量要杀灵公。子家说:“牲口老了,要杀它尚且还有顾虑,更何况国君?”子公反过来在灵公面前诬陷子家。子家害怕了,只好跟着子公干。夏,杀了郑灵公。《春秋》记载说“郑公子归生杀了他的国君夷”,这是子家权位不足的缘故。君子说:“仁爱而不勇武,是行不通的。”凡是杀死国君,《春秋》记载国君名字,是国君无道;记下臣子的名字,说明臣下有罪过。

郑人立子良①,辞曰:“以贤②,则去疾不足;以顺③,则公子坚长。”乃立襄公④。

【注释】

①子良:公子去疾,穆公庶子。

②以贤:以贤而论。

③以顺:按年龄长幼。

④襄公:公子坚。

【译文】

郑国人要立子良为国君,子良推辞说:“以贤而论,那么去疾不够格;按年龄长幼论,那么公子坚更年长。”于是立了公子坚为襄公。

襄公将去穆氏①,而舍子良②。子良不可,曰:“穆氏宜存,则固愿也③。若将亡之,则亦皆亡,去疾何为④?”乃舍之,皆为大夫⑤。

【注释】

①穆氏:穆公诸子,即襄公的兄弟们。

②舍子良:不驱逐子良。因子良让位。

③固愿:本来的愿望,即希望穆公诸子都留下。

④何为:意为留下来干什么。

⑤皆为大夫:穆公之子十三人,后以罕、驷、丰、游、印、国、良七族著,谓之“七穆”。

【译文】

襄公准备驱逐穆公的其他儿子,而让子良留下。子良不同意,说:“穆公的儿子应该留下来,这也是我本来的愿望。如果要驱逐,就都驱逐,我留下来干什么呢?”于是穆公的儿子们都留下来,都被封为大夫。

4.3 初,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①,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②。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③?”子良不可。子文以为大戚④。及将死,聚其族,曰:“椒也知政⑤,乃速行矣,无及于难。”且泣曰:“鬼犹求食⑥,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⑦!”

【注释】

①司马子良:斗伯比之子,令尹子文的弟弟,司马乃其官职。子越椒:即斗椒。

②若敖:楚武王之祖,其后人以若敖为氏。

③其:犹岂,难道。畜:养。

④戚:忧虑。

⑤知政:执政。

⑥犹:如果。

⑦若敖氏之鬼:指其祖先。不其馁:指因子孙灭绝,无人祭祀而挨饿。馁,饿。

【译文】

当初,楚司马子良生了子越椒,子文说:“一定要杀了他!这个孩子,熊虎的模样豺狼的声音;不杀,必定灭绝若敖氏啊。俗话说:‘狼子野心。’这人是只狼,难道能够养他吗?”子良不同意。子文因此非常担心。等到子文将死的时候,召集他的族人,说:“如果斗椒执政,你们一定要快点离开,不要遭遇到祸难。”并且哭着说:“鬼如果要求食,若敖氏的鬼不是要挨饿吗?”

及令尹子文卒,斗般为令尹①,子越为司马②。i-贾为工正③,谮子扬而杀之④。子越为令尹,己为司马。子越又恶之,乃以若敖氏之族,圄伯嬴于i-阳而杀之⑤,遂处烝野⑥,将攻王。王以三王之子为质焉⑦,弗受。师于漳澨⑧。秋七月戊戌⑨,楚子与若敖氏战于皋浒⑩。伯棼射王⑪,汰辀⑫,及鼓跗⑬,著于丁宁⑭。又射,汰辀,以贯笠毂⑮。师惧,退⑯。王使巡师曰⑰:“吾先君文王克息⑱,获三矢焉,伯棼窃其二,尽于是矣⑲。”鼓而进之,遂灭若敖氏。

【注释】

①斗般为令尹:斗般即下文的子扬,子文之子,与庄公二十八年、三十年《传》中的斗般不是同一人。文公十二年,成嘉为令尹,斗般是接替成嘉担任令尹。子文之后的令尹依次是子玉、吕臣、子上、成大心、成嘉、斗般。

②子越:即子越椒,斗椒。

i-贾:孙叔敖的父亲。

④谮子扬:i-贾为子越在楚王面前诬陷子扬,子扬因此被杀。

⑤圄(yǔ)伯嬴于i-(liáo)阳而杀之:子越又杀了i-贾。圄,囚禁。伯嬴,i-贾的字。i-阳,楚地,在今河南南阳。

⑥烝野:在今河南新野。

⑦王以三王之子为质:楚庄王以此作为讲和的条件。三王之子,楚文王、成王、穆王的子孙。

⑧漳澨(shì):漳水边。漳水发源于湖北南漳西南,东南流入长江。此漳澨在湖北荆门西,漳水东岸。

⑨戊戌:初九。

⑩皋浒:在今湖北襄阳西。

⑪伯棼:斗椒的字。

⑫汰(tài):掠过。此指箭力量很强地飞过去。辀(zhōu):车辕。

⑬鼓跗(fū):鼓架。古代元帅亲自掌旗鼓。楚庄王亲自领兵,亲自掌鼓。

⑭丁宁:即“钲”,形似钟而狭长,行军中传令收兵的乐器。

⑮笠毂(ɡǔ):车盖柄。笠,车盖。

⑯退:子椒两箭都几乎射中庄王,庄王因此退兵。

⑰巡师:循师,遍告军队。

⑱文王克息:庄公十年,楚俘蔡哀侯,蔡哀侯因向楚文王赞美息妫美貌,文王遂灭息。见庄公十四年《传》。

⑲尽于是:子椒已射过两箭,庄王告诉部下子椒神箭已用完,不必惧怕,以鼓舞士气。

【译文】

等到令尹子文死去,斗般做令尹,子越为司马。i-贾做工正,他在楚王面前诬陷子扬,子扬因此被杀。子越做了令尹,i-贾自己做司马。子越又厌恶i-贾,于是率若敖氏的族人把i-贾囚禁在i-阳而后又杀了他,于是就驻扎在烝野,准备攻打楚王。楚王用三代楚君的子孙作为人质,子越不接受。楚庄王发兵驻扎在漳澨。秋七月初九,楚庄王和若敖氏在皋浒交战。子越用箭射庄王,箭力量很大,飞过车辕,越过鼓架,射在了铜钲上。再射一箭,又飞过车辕,射中车盖柄。庄王的军队害怕了,就退兵。楚庄王派人到军中宣扬说:“我们的先君文王攻克息国的时候,缴获了三支神箭,伯棼偷去了二支,已全部用完了。”于是击鼓进军,就此灭了若敖氏。

初,若敖娶于i-①,生斗伯比②。若敖卒,从其母畜于i-,淫于i-子之女③,生子文焉。i-夫人使弃诸梦中④。虎乳之⑤。i-子田,见之,惧而归。以告,遂使收之⑥。楚人谓乳穀,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穀於菟⑦。以其女妻伯比⑧,实为令尹子文。

【注释】

i-:即“郧”,在今湖北安陆。

②斗伯比:斗椒的祖父。

③淫于i-子之女:斗伯比与i-国国君女儿私通。

i-夫人:i-女母亲。梦:云梦泽。古时云梦泽横跨长江南北,此指江北云梦泽。

⑤乳:喂奶。

⑥以告,遂使收之:i-夫人把女儿私生子的事告诉i-子,i-子让人收留了子文。

⑦斗穀於菟:楚方言把乳叫做“穀(ɡòu)”,把虎叫做“於菟(wū tú)。子文吃过老虎的奶,因此按照楚方言把他叫做“斗穀於菟”。

⑧以其女妻伯比:原是私通,现在正式嫁给伯比。

【译文】

当年,若敖在i-国娶妻,生了斗伯比。若敖死,斗伯比跟着他母亲在i-国长大,后来和i-国国君的女儿私通,生了子文。i-夫人把子文丢弃在云梦泽中。有老虎来给他喂奶。i-君打猎时,见到老虎和子文,害怕而返回。i-夫人把女儿私生子的事告诉i-君,i-君就让人收养了子文。楚人把奶叫着“穀”,把虎叫着“於菟”,所以就把这个小孩叫作“斗穀於菟”。i-君就把女儿正式嫁给伯比。斗穀於菟就是令尹子文。

其孙箴尹克黄使于齐①,还,及宋,闻乱②。其人曰③:“不可以入矣④。”箴尹曰:“弃君之命,独谁受之⑤?君,天也,天可逃乎⑥?”遂归,复命,而自拘于司败⑦。王思子文之治楚国也,曰:“子文无后,何以劝善⑧?”使复其所⑨,改命曰生。

【注释】

①其孙:指子文之孙,斗般之子,名叫克黄。箴尹:又作“i-尹”,楚官名。

②乱:斗椒之乱。

③其人:克黄的随从。

④不可以入:楚庄王灭若敖氏,克黄为若敖后代,回去也可能被杀。

⑤独: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⑥天可逃乎:君命如天命,不可违背,就是逃亡了也无人收留。

⑦司败:楚国主管司法的官。

⑧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子文为令尹,治理楚国有功,不杀克黄,用以表彰子文,鼓励人们向善。

⑨复其所:恢复克黄箴尹之官。

【译文】

子文的孙子箴尹克黄出使齐国,返回时到宋国,就听说国内发生斗椒之乱。他的随从说:“不能回国内去了。”箴尹说:“抛弃了国君的命令,谁还能接纳你呢?国君,就是上天,天命难道可以违背吗?”于是仍然回到国内报告使命,并且自动请司败把他拘禁起来。楚王想到子文治理楚国有功劳,说:“如果子文没了后代,那么还用什么来劝人们行善呢?”因此恢复了克黄的官职,并让他改名叫“生”。

4.4 冬,楚子伐郑,郑未服也。

【译文】

冬,楚庄王攻打郑国,因为郑国还是不肯归服。

五年 #

【经】

5.1 五年春①,公如齐。

5.2 夏,公至自齐。

5.3 秋九月,齐高固来逆叔姬②。

5.4 叔孙得臣卒③。

5.5 冬,齐高固及子叔姬来④。

5.6 楚人伐郑。

【注释】

①五年春:鲁宣公五年当周定王三年,前604。

②高固:齐大夫。

③叔孙得臣:庄叔。

④子叔姬:叔姬已出嫁,所以称子。

【译文】

鲁宣公五年春,宣公到齐国去。

夏,宣公从齐国回国。

秋九月,齐国的高固来迎娶叔姬。

叔孙得臣去世。

冬,齐国的高固和子叔姬来鲁国。

楚人攻打郑国。

【传】

5.1 五年春,公如齐,高固使齐侯止公①,请叔姬焉②。

【注释】

①止:扣留。

②请叔姬:强迫宣公将叔姬嫁给高固。

【译文】

鲁宣公五年春,宣公到齐国行聘,高固让齐惠公扣留宣公,强迫宣公将鲁叔姬嫁与高固。

5.2 夏,公至自齐,书,过也①。

【注释】

①过也:宣公答应高固的婚事,有失国君的身份。

【译文】

夏,宣公从齐国回国,《春秋》记载此事,表示宣公有过错。

5.3 秋九月,齐高固来逆女,自为也①。故书曰:“逆叔姬。”卿自逆也②。

【注释】

①自为也:指高固为自己来鲁国迎接叔姬。

②卿自逆:诸侯娶妻,派卿大夫出国迎接。卿大夫以下娶妻,必须亲自去迎接,《经》文是点明高固是为自己迎娶。

【译文】

秋九月,齐高固来迎娶叔姬,是为自己迎娶。所以《春秋》记载说:“迎娶叔姬。”是点明卿大夫为自己迎娶。

5.4 冬,来,反马也①。

【注释】

①反马:女子嫁给大夫以上身份的,乘娘家之车,驾娘家之马。婚后三个月,夫家留下车而送还马,叫反马之礼。郑玄云“留车,妻之道也”,谓做妻子的不敢自认为必能长久居于夫家,恐一旦被出,将乘此车回娘家;又云“反马,婿之义也”,谓夫家表示以后不会发生出妇之事。

【译文】

冬,高固和叔姬来鲁国,是来行反马之礼。

5.5 楚子伐郑。陈及楚平。晋荀林父救郑,伐陈。

【译文】

楚庄王攻打郑国。陈国和楚国讲和。晋国荀林父救援郑国,并攻打陈国。

六年 #

【经】

6.1 六年春①,晋赵盾、卫孙免侵陈②。

6.2 夏四月。

6.3 秋八月,螽③。

6.4 冬十月。

【注释】

①六年:鲁宣公六年当周定王四年,前603。

②孙免:卫大夫。

③螽(zhōnɡ):螽斯虫。

【译文】

鲁宣公六年春,晋国赵盾、卫国孙免联合讨伐陈国。

夏四月。

秋八月,螽斯虫成灾。

冬十月。

【传】

6.1 六年春,晋、卫侵陈,陈即楚故也。

【译文】

鲁宣公六年春,晋国、卫国联合入侵陈国,因为陈国又亲近楚国。

6.2 夏,定王使子服求后于齐①。

【注释】

①子服:周王室大夫。

【译文】

夏,周定王派子服到齐国求娶齐女为王后。

6.3 秋,赤狄伐晋,围怀及邢丘①。晋侯欲伐之。中行桓子曰②:“使疾其民③,以盈其贯④。将可殪也⑤。《周书》曰:‘殪戎殷⑥。’此类之谓也。”

【注释】

①怀:在今河南武陟西南。刑丘:在河南温县东。两地相近。

②中行桓子:荀林父。

③疾其民:意为让他肆虐为害百姓。疾,病,作“虐待”解。

④盈其贯:钱穿满了绳索,表示积累到极点。此指恶贯满盈。盈,满。贯,古代穿钱的绳索,即钱串。

⑤殪(yì):一举歼灭。

⑥殪戎殷:此句见《尚书·康诰》。灭绝大国殷。戎,大。周人称殷商为大国殷。

【译文】

秋,赤狄攻打晋国,包围怀地和邢丘。晋成公准备攻打它。中行桓子说:“先让他肆虐为害百姓吧,等到恶贯满盈,可以一举歼灭他。《周书》里面说:‘一举歼灭大国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6.4 冬,召桓公逆王后于齐①。

【注释】

① 召(shào)桓公:周王卿士。

【译文】

冬,召桓公到齐国为周定王迎娶王后。

6.5 楚人伐郑,取成而还。

【译文】

楚国人攻打郑国,郑国与楚讲和,楚国撤兵。

6.6 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①,欲为卿。伯廖告人曰:“无德而贪②,其在《周易》《丰》i-之《离》i-,弗过之矣③。”间一岁④,郑人杀之。

【注释】

①公子曼满、王子伯廖:二人都是郑大夫。

②无德而贪:此指曼满。

③其在《周易》《丰》i-之《离》i-,弗过之矣:《周易》之《丰》卦上爻由阴变阳,则成为《离》卦。杜预注:“《丰》上六曰:‘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义取无德而大其屋,不过三岁,必灭亡。”即王子伯廖引《丰》卦上六的爻辞,论定公子曼满不出三年,必然遭祸。

④间一岁:中间隔一年。

【译文】

郑公子曼满告诉王子伯廖说,自己想做卿。伯廖和别人说:“他无德行而又贪婪,就是应了《周易》《丰》卦变为《离》卦的兆象了,不出三年,必然灭亡。”只隔一年,郑国人就把他杀了。

七年 #

【经】

7.1 七年春①,卫侯使孙良夫来盟②。

7.2 夏,公会齐侯伐莱③。

7.3 秋,公至自伐莱。

7.4 大旱。

7.5 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于黑壤④。

【注释】

①七年:鲁宣公七年当周定王五年,前602。

②孙良夫:孙桓子,卫大夫。

③莱:国名,在今山东昌乐东南。

④黑壤:即黄父,在今山西翼城东北。

【译文】

鲁宣公七年春,卫成公派孙良夫来鲁国结盟。

夏,宣公会合齐惠公攻打莱国。

秋,宣公从伐莱回国。

鲁国大旱。

冬,宣公和晋成公、宋文公、卫成公、郑襄公、曹文公在黑壤会见。

【传】

7.1 七年春,卫孙桓子来盟,始通①,且谋会晋也②。

【注释】

①始通:宣公即位已经七年,卫国才来结盟,所以说“始通”。

②谋会晋:商量黑壤之会。

【译文】

鲁宣公七年春,卫国孙桓子来结盟,才开始和鲁国通好,并且商量和晋君的会见。

7.2 夏,公会齐侯伐莱,不与谋也①。凡师出,与谋曰“及”,不与谋曰“会”。

【注释】

①不与谋:指齐国伐莱,鲁国事先并未参与策划,只是派兵相助。

【译文】

夏,宣公会合齐惠公攻打莱国,鲁国并未事先参与策划。凡是出兵,事先参与策划的叫做“及”,不参与策划的叫做“会”。

7.3 赤狄侵晋,取向阴之禾①。

【注释】

①向阴:即隐公十一年的向,在今河南济源南。

【译文】

赤狄入侵晋国,割取向阴的禾稻。

7.4 郑及晋平,公子宋之谋也①,故相郑伯以会②。冬,盟于黑壤,王叔桓公临之③,以谋不睦④。

【注释】

①公子宋:子公。

②相郑伯,担任郑襄公的相礼。

③王叔桓公临之:王叔不参与会盟,奉天子之命只到会监临。王叔桓公,周王卿士。

④谋不睦:商量对付不服从晋国的国家。

【译文】

郑国和晋国讲和,这是公子宋的谋略,所以公子宋担任郑襄公的相礼参加诸侯之会。冬,诸侯在黑壤结盟。王叔桓公到会监临,以商量对付不服从晋国的国家。

晋侯之立也①,公不朝焉,又不使大夫聘,晋人止公于会②。盟于黄父,公不与盟③。以赂免④。故黑壤之盟不书,讳之也⑤。

【注释】

①晋侯之立:晋成公即位在鲁宣公二年。

②止公于会:晋成公即位,鲁宣公自己不去朝见,也不派大夫聘问,是失礼失敬。所以晋国拘留了宣公。

③公不与盟:诸侯会盟,先会后盟。宣公因被晋国囚禁,会后没有参加结盟。

④以赂免:鲁贿赂晋国,宣公才得以被释放。

⑤讳之:宣公没有参加结盟,《春秋》为隐讳这个耻辱,所以只记会见,不记结盟。

【译文】

晋成公即位的时候,鲁宣公不去朝见,也不派大夫去聘问,晋人于是在黑壤之会上拘留了宣公。在黄父结盟,宣公没有参加结盟。因贿赂了晋国,宣公才得以被释放回国。所以黑壤之盟《春秋》不记载,是隐讳了宣公被拘留这件事。

八年 #

【经】

8.1 八年春①,公至自会。

8.2 夏六月,公子遂如齐,至黄乃复②。

8.3 辛巳③,有事于大庙④,仲遂卒于垂⑤。壬午⑥,犹绎⑦。万入⑧,去籥⑨。

8.4 戊子⑩,夫人嬴氏薨⑪。

8.5 晋师、白狄伐秦⑫。

8.6 楚人灭舒蓼⑬。

8.7 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⑭。

8.8 冬十月己丑⑮,葬我小君敬嬴。雨,不克葬⑯。庚寅⑰,日中而克葬。

8.9 城平阳⑱。

8.10 楚师伐陈⑲。

【注释】

①八年:鲁宣公八年当周定王六年,前601。

②黄:齐邑,在今山东淄博。与隐公元年和桓公八年的黄不是同一地。复:回国。

③辛巳:十六日。

④有事:指禘祭,即三年终丧后举行一次的大祭。

⑤仲遂:公子遂。垂:齐邑。

⑥壬午:十七日。

⑦ 绎:祭祀的次日又祭。鲁宣公接连两天举行祭祀。

⑧ 万:万舞。

⑨籥(yuè):籥舞。籥是乐器,吹奏以和舞蹈。

⑩戊子:二十三日。

⑪嬴氏:鲁宣公母亲敬嬴。

⑫白狄:狄人中的一支。在今陕西延安、安塞一带。

⑬舒蓼:群舒中的一国。鲁文公十四年楚庄王曾伐舒蓼,今年灭了它。

⑭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七月无日食,十月甲子朔有全食,“七”为“十”之误。既,日全食。

⑮己丑:二十六日。

⑯克:能。

⑰庚寅:二十七日。

⑱平阳:鲁邑,在今山东新泰西北。

⑲楚师伐陈:陈与晋讲和,楚即进攻陈国。

【译文】

鲁宣公八年春,宣公从黑壤之会回国。

夏六月,公子遂到齐国去,走到黄地便返回来了。

十六日,在太庙举行禘祭,仲遂死于垂地。十七日,又举行祭祀。举行了万舞,免去了籥舞。

二十三日,夫人嬴氏去世。

晋军和白狄一同攻打秦国。

楚人灭了舒蓼国。

秋七月三十日,有日食,是日全食。

冬十月二十六日,安葬宣公母亲敬嬴。下雨,不能够下葬。二十七日,中午才能够下葬。

在平阳筑城。

楚军攻打陈国。

【传】

8.1 八年春,白狄及晋平。夏,会晋伐秦①。晋人获秦谍②,杀诸绛市,六日而苏③。

【注释】

①会晋:指白狄会合晋国攻打秦国。

②谍:间谍。

③苏:复生,复活。

【译文】

鲁宣公八年春,白狄和晋国讲和。夏,白狄会合晋国攻打秦国。晋人抓获了秦国的间谍,把他杀死在绛城的街市上,六天之后他又复活了。

8.2 有事于大庙,襄仲卒而绎,非礼也①。

【注释】

①非礼:宣公大祭于太庙时,公子遂的死讯传来了,宣公仍于第二天举行绎祭,而不为公子遂致哀,所以说非礼。《礼记·檀弓下》:“仲遂卒于垂,壬午犹绎,万入去龠。仲尼曰:‘非礼也。卿卒不绎。’”

【译文】

在太庙举行祭祀,襄仲去世仍举行绎祭,这是不合礼制的。

8.3 楚为众舒叛①,故伐舒蓼,灭之。楚子疆之②,及滑汭③。盟吴、越而还④。

【注释】

①众舒:即文公十二年所谓“群舒”。

②疆之:为之划定疆界。

③滑:河水名,在今安徽合肥东。汭(ruì):河水的弯曲处。

④盟吴、越而还:楚灭舒蓼后,疆域与吴、越接壤。在《左传》中这是吴、越两国的第一次记载。吴,姬姓国,据说是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的后代,据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及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建都于吴,即今苏州。越,姒姓国,相传始祖是夏代少康的庶子无余,有浙江杭州以南东至海之地。建都会稽,即今浙江绍兴。

【译文】

楚国因为舒姓诸国的背叛,所以攻打舒蓼,并灭了它。楚庄王于是划定疆界,一直到达滑水的弯曲处。和吴国、越国结盟后回去。

8.4 晋胥克有蛊疾①,郤缺为政②。秋,废胥克,使赵朔佐下军③。

【注释】

①蛊(ɡǔ)疾:神经错乱的病。

②郤缺为政:此时赵盾已死,郤缺代替赵盾为执政。

③赵朔:赵盾儿子。代替胥克。

【译文】

晋胥克患了神经错乱的毛病,郤缺为执政。秋,罢免了胥克,让赵朔任下军佐。

8.5 冬,葬敬嬴。旱,无麻①,始用葛茀②。雨,不克葬,礼也。礼,卜葬③,先远日④,辟不怀也⑤。

【注释】

①麻:大麻,皮可织布或搓绳子,可作引柩入穴的绳索,亦即“绋”。

②葛:藤本植物。茀(fú):通“绋”。

③卜葬:占卜选择下葬日。

④先远日:占卜葬日时,先占卜较远的日子,由远及近,以此表示不急于下葬,有孝心。

⑤辟不怀:避免孝子不怀念其亲。古人尽量迟葬,以表示孝心。下雨推迟葬敬嬴,也是有孝心的表现。

【译文】

冬,安葬敬嬴。天旱,没有麻做茀,开始改用葛做茀。天下雨,不能够下葬,合于礼。依照礼,占卜葬日,先占卜较远的日子,以避免认为孝子不怀念其亲。

8.6 城平阳,书,时也。

【译文】

在平阳筑城,《春秋》加以记载,因为合于时令。

8.7 陈及晋平。楚师伐陈,取成而还。

【译文】

陈国和晋国讲和。楚军又攻打陈国,因陈国又来讲和而撤兵。

九年 #

【经】

9.1 九年春王正月①,公如齐。

9.2 公至自齐。

9.3 夏,仲孙蔑如京师②。

9.4 齐侯伐莱③。

9.5 秋,取根牟④。

9.6 八月,滕子卒⑤。

9.7 九月,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会于扈⑥。

9.8 晋荀林父帅师伐陈。

9.9 辛酉⑦,晋侯黑臀卒于扈⑧。

9.10 冬十月癸酉⑨,卫侯郑卒⑩。

9.11 宋人围滕。

9.12 楚子伐郑。

9.13 晋郤缺帅师救郑。

9.14 陈杀其大夫洩冶⑪。

【注释】

①九年:鲁宣公九年当周定王七年,前600。

②仲孙蔑:孟献子,公孙敖之孙,文伯穀之子。

③莱:国名,在今山东昌黄东南。

④根牟:国名,在今山东沂水南。

⑤滕子:滕昭公。

⑥扈:郑地,在今河南原阳西。

⑦ 辛酉:此年九月无辛酉日,《经》文记日有误。

⑧晋侯黑臀卒于扈:诸侯会见后,晋成公死在扈地。黑臀,晋成公。

⑨癸酉:十五日。

⑩卫侯郑:卫成公。

⑪陈杀其大夫洩冶:洩冶因劝阻陈灵公与夏姬通奸而被杀。

【译文】

鲁宣公九年春周历正月,宣公到齐国去。

宣公从齐国返回。

夏,仲孙蔑到京师。

齐惠公攻打莱国。

秋,夺取根牟。

八月,滕昭公去世。

九月,晋成公、宋文公、卫成公、郑襄公、曹文公在扈地相会。

晋荀林父率军攻打陈国。

九月辛酉,晋成公黑臀在扈地去世。

冬十月十五日,卫成公去世。

宋人围攻滕国。

楚庄王攻打郑国。

晋郤缺率军队救郑国。

陈国杀了他们的大夫洩冶。

【传】

9.1 九年春,王使来征聘①。夏,孟献子聘于周②。王以为有礼,厚贿之。

【注释】

①王使:周定王使者。征聘:示意鲁国派使者往周聘问。征,召。

②周:即京师。

【译文】

鲁宣公九年春,周王使者来鲁示意鲁国派人去周聘问。夏,孟献子到周聘问。周王认为有礼,赠与厚礼。

9.2 秋,取根牟,言易也。

【译文】

秋,夺取根牟,《春秋》说“取”,表示很容易。

9.3 滕昭公卒。

【译文】

滕昭公去世。

9.4 会于扈,讨不睦也①。陈侯不会②。晋荀林父以诸侯之师伐陈。晋侯卒于扈,乃还。

【注释】

①讨不睦:晋、楚相争,亲楚国者,就是不睦于晋。

②陈侯不会:陈国上年又与楚国讲和,所以不参加扈之会。

【译文】

晋国与诸侯在扈地会见,准备攻打不服从晋的国家。陈灵公不参加。晋荀林父率诸侯军队攻打陈国。因晋成公在扈地去世,于是罢兵回去。

9.5 冬,宋人围滕,因其丧也。

【译文】

冬,宋人围攻滕国,因为滕国有丧事。

9.6 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①,皆衷其衵服②,以戏于朝。洩冶谏曰:“公卿宣淫③,民无效焉④,且闻不令⑤。君其纳之⑥!”公曰:“吾能改矣。”公告二子⑦,二子请杀之,公弗禁,遂杀洩冶。孔子曰:“《诗》云:‘民之多辟,无自立辟⑧。’其洩冶之谓乎。”

【注释】

①孔宁、仪行父:陈国之卿。孔宁,即公孙宁。夏姬:郑穆公之女,陈大夫御叔之妻,夏徵舒的母亲。夏姬为春秋时期有名的淫乱之女。

②衷:贴身的内衣,此作动词,指穿在里面。衵(rì)服:内衣,贴身衣服。

③宣淫:宣扬淫乱。

④无效:无所效法。

⑤闻:名声,声誉。不令:不善,不美。

⑥纳之:指把衵衣收藏起来。

⑦ 二子:即孔宁、仪行父。

⑧民之多辟,无自立辟:见《诗经·大雅·板》。辟,邪,邪恶。自立辟,自立法度而危及自身。辟,法度。

【译文】

陈灵公和卿大夫孔宁、仪行父三人都与夏姬通奸。三人都把夏姬的贴身内衣穿在自己身上,还要在朝廷上互相开玩笑。洩冶劝他们说:“国君和卿大夫宣扬淫乱,百姓就无所效法了,而且不会有好名声。国君您赶快把夏姬的内衣收藏起来吧!”陈灵公说:“我能改过啊。”陈灵公把此事告诉了孔宁和仪行父。二人请求杀了洩冶,灵公没有禁止,于是二人杀了洩冶。孔子说:“《诗》里说:‘百姓多行邪恶,就不要再去自立法度了。’说的就是洩冶了!”

9.7 楚子为厉之役故①,伐郑。晋郤缺救郑。郑伯败楚师于柳棼②。国人皆喜,唯子良忧曰③:“是国之灾也,吾死无日矣④。”

【注释】

①厉之役:指宣公六年楚人伐郑之事。

②柳棼:郑地,今地不详。

③子良:公子去疾。

④是国之灾也,吾死无日矣:楚国伐郑,主要原因是郑国参加了宣公七年的黑壤之盟,归服了晋国。现郑虽打败了楚军,但子良担心楚必报复,更大的灾祸将临头。

【译文】

楚庄王因为厉之战的缘故,攻打郑国。晋国的郤缺救援郑国。郑军在柳棼打败了楚军。国内人都很高兴,唯独子良很担心,说:“这是国家的灾难啊,我们离死没有多少日子了。”

十年 #

【经】

10.1 十年春①,公如齐。

10.2 公至自齐。

10.3 齐人归我济西田②。

10.4 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③。

10.5 己巳④,齐侯元卒⑤。

10.6 齐崔氏出奔卫⑥。

10.7 公如齐。

10.8 五月,公至自齐。

10.9 癸巳⑦,陈夏徵舒弑其君平国⑧。

10.10 六月,宋师伐滕⑨。

10.11 公孙归父如齐⑩。葬齐惠公。

10.12 晋人、宋人、卫人、曹人伐郑⑪。

10.13 秋,天王使王季子来聘⑫。

10.14 公孙归父帅师伐邾,取绎⑬。

10.15 大水。

10.16 季孙行父如齐⑭。

10.17 冬,公孙归父如齐⑮。

10.18 齐侯使国佐来聘⑯。

10.19 饥⑰。

10.20 楚子伐郑⑱。

【注释】

①十年:鲁宣公十年当周定王八年,前599。

②齐人归我济西田:宣公元年,鲁为报答齐国支持立宣公,赠齐以济西之田,现齐人归还。

③夏四月丙辰,日有食之:此当为前599年3月6日的日环食。丙辰,初一。

④己巳:十四日。

⑤齐侯元:齐惠公。惠公死,儿子顷公即位。

⑥崔氏:齐大夫崔杼。

⑦癸巳:初八。

⑧夏徵舒:陈大夫,夏姬的儿子。平国:陈灵公。

⑨六月,宋师伐滕:上年冬,宋国包围滕国,此时攻打。

⑩公孙归父:鲁国公子遂儿子,字子家。

⑪晋人、宋人、卫人、曹人伐郑:郑国又归顺楚国,晋再伐郑。

⑫王季子:据《传》文,王季子即刘康公,周王同母弟。

⑬取绎:文公十三年,邾文公迁都于绎。此外又另设绎邑。归父所攻取的绎邑,即另设的绎邑。

⑭季孙行父如齐:齐顷公即位,行父前往祝贺。

⑮公孙归父如齐:解释伐邾之事。

⑯齐侯:齐顷公。国佐:齐卿,国归父之子国武子。

⑰饥:饥荒。水灾之后出现饥荒。

⑱楚子伐郑:郑与楚讲和,楚再伐郑。

【译文】

鲁宣公十年春,宣公到齐国去。

宣公从齐国返回。

齐人归还我济西的田地。

夏四月初一,发生日食。

十四日,齐惠公去世。

齐国崔氏逃奔卫国。

宣公到齐国去。

五月,宣公从齐国返回。

八日,陈国夏徵舒杀了他的国君平国。

六月,宋军攻打滕国。

公孙归父到齐国。安葬齐惠公。

晋人、宋人、卫人、曹人攻打郑国。

秋,周王派王季子来鲁国聘问。

公孙归父率军攻打邾国,攻取绎。

鲁国发大水。

季孙行父到齐国。

冬,公孙归父到齐国。

齐顷公派国佐来聘问。

鲁国发生饥荒。

楚庄王攻打郑国。

【传】

10.1 十年春,公如齐。齐侯以我服故①,归济西之田。

【注释】

①以我服故:齐国支持立宣公,因此宣公年年朝齐表示顺服。

【译文】

鲁宣公十年春,宣公到齐国去。齐惠公因为鲁国表示顺服,所以归还济西的田地。

10.2 夏,齐惠公卒。崔杼有宠于惠公①,高、国畏其逼也②,公卒而逐之,奔卫。书曰“崔氏”,非其罪也,且告以族,不以名③。凡诸侯之大夫违④,告于诸侯曰:“某氏之守臣某,失守宗庙⑤,敢告。”所有玉帛之使者则告,不然,则否⑥。

【注释】

①崔杼:即《经》文的“崔氏”。此时虽年少,但受宠而专权。

②高、国:指齐国的高氏、国氏两大族,世为上卿。

③不以名:指齐国使者来报告只说崔氏,未指名。“书曰”几句解释《经》意。

④违:离开本国。

⑤失守宗庙:离开本国的委婉说法。依惯例,某人离开本国,应向诸侯报告,说明是“某氏之守臣某”,如崔氏,则应说“崔氏之守臣杼”,但齐国没有这样做。

⑥所有玉帛之使者则告,不然,则否:友好往来的国家就发给通告,否则,就不通告。此为解释诸侯大夫离国赴告的原则。玉帛之使者,指友好关系的国家。

【译文】

夏,齐惠公去世。崔杼很受惠公的宠爱,高氏、国氏害怕崔氏的威逼,惠公死后就驱逐了崔杼,崔杼逃奔到卫国。《春秋》记载说“崔氏”,因为并非崔杼的罪过,而且报告此事时只报告族氏未报告名。凡诸侯大夫离开本国,通告诸侯时应说:“某氏的守臣某,失守宗庙,谨此报告。”凡是有友好关系的国家就相通告,否则,就不通告。

10.3 公如齐奔丧。

【译文】

宣公到齐国奔丧。

10.4 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饮酒于夏氏①。公谓行父曰:“徵舒似女。”对曰:“亦似君②。”徵舒病之③。公出,自其厩射而杀之④。二子奔楚⑤。

【注释】

①夏氏:即夏徵舒家。

②“公谓行父”四句:并非指夏徵舒真的像他们二人,而是二人以此取乐,等于说是对方的私生子。

③病:恨。

④之:指陈灵公。

⑤二子奔楚:《史记·陈杞世家》:“孔宁、仪行父皆奔楚,灵公太子午奔晋。徵舒自立为陈侯。”

【译文】

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一起在夏家喝酒取乐。陈灵公对行父说:“夏徵舒长得像你。”行父回答说:“也像国君你啊。”夏徵舒很愤恨。陈灵公走出去的时候,夏徵舒在马厩射死陈灵公。孔宁、仪行父二人逃奔楚国。

10.5 滕人恃晋而不事宋,六月,宋师伐滕。

【译文】

滕国人依恃着晋国而不侍奉宋国,六月,宋军攻打滕国。

10.6 郑及楚平。诸侯之师伐郑,取成而还。

【译文】

郑国和楚国讲和。诸侯的军队攻打郑国,因郑国讲和而罢兵。

10.7 秋,刘康公来报聘。

【译文】

秋,刘康公来鲁国回报上年孟献子对周王的聘问。

10.8 师伐邾,取绎。

【译文】

鲁军攻打邾国,攻取了绎地。

10.9 季文子初聘于齐①。

【注释】

①初聘:齐顷公即位,季文子就去聘问,所以说初聘。

【译文】

季文子初次聘问于齐。

10.10 冬,子家如齐①,伐邾故也。

【注释】

①子家:公孙归父。鲁国以大国侵凌小国,怕齐国怪罪,因此派子家前往解释。

【译文】

冬,子家到齐国去,是因为攻打邾国的缘故。

10.11 国武子来报聘。

【译文】

国武子来回报季文子的聘问。

10.12 楚子伐郑。晋士会救郑,逐楚师于颍北①。诸侯之师戍郑②。

【注释】

①颍:颍水,发源于河南登封西,东南流向,经禹州等地。颍北,当在今禹州北。

②诸侯之师戍郑:诸侯军留下一部分戍守郑国。

【译文】

楚庄王攻打郑国。晋士会救援郑国,在颍水北边赶走了楚军。诸侯部分军队留下戍守郑国。

10.13 郑子家卒①。郑人讨幽公之乱②,斫子家之棺而逐其族③。改葬幽公,谥之曰灵④。

【注释】

①子家:郑大夫公子归生。

②幽公之乱:指宣公四年,子家与公子宋杀灵公。幽公,郑灵公。

③斫(zhuó)子家之棺:郑人撬开子家的棺材,以暴露他的尸体。斫,砍。

④谥之曰“灵”:郑灵公初谥“幽”,后改为“灵”。

【译文】

郑国子家去世。郑人清算杀害幽公的动乱,把子家的棺木撬开并驱逐他的家族。改葬郑幽公,并改谥为“灵”。

十一年 #

【经】

11.1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①。

11.2 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②。

11.3 公孙归父会齐人伐莒。

11.4 秋,晋侯会狄于i-函③。

11.5 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征舒。

11.6 丁亥④,楚子入陈。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⑤。

【注释】

①十有一年:鲁宣公十一年当周定王九年,前598。

②陈侯:陈灵公被杀不久,此陈侯可能是夏徵舒。辰陵:陈地,在今河南淮阳西。

i-函:狄地。

④丁亥:十一日。

⑤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上年二人逃亡楚国。公孙宁,即孔宁。

【译文】

鲁宣公十一年春周历正月。

夏,楚庄王、陈侯、郑襄公在辰陵结盟。

鲁国公孙归父会同齐人攻打莒国。

秋,晋景公前往i-函与狄人相会。

冬十月,楚人杀了陈国夏徵舒。

十一日,楚庄王进入陈国国都。护送公孙宁、仪行父回陈国。

【传】

11.1 十一年春,楚子伐郑,及栎①。子良曰②:“晋、楚不务德而兵争,与其来者可也③。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乃从楚④。夏,楚盟于辰陵,陈、郑服也。

【注释】

①栎:郑地,在今河南禹州。

②子良:郑大夫公子去疾。

③与其来者:谁来攻打就归顺谁。

④乃从楚:从鲁宣公元年至今,晋国五次伐郑,楚国七次加兵,有时郑国一年中受到晋、楚的交相攻击,所以子良主张采取顺风倒的策略。

【译文】

鲁宣公十一年春,楚庄王进攻郑国,到达栎地。子良说:“晋国和楚国不致力于建立仁德而只知道争用武力,我们只好谁来攻打就归顺谁好了。晋国和楚国都不讲信用,我们还能够讲信用吗?”于是又归顺楚国。夏,楚庄王在辰陵结盟,因为陈、郑又归顺楚国了。

11.2 楚左尹子重侵宋①,王待诸郔②。令尹i-艾猎城沂③,使封人虑事④,以授司徒⑤。量功命日⑥,分财用⑦,平板干⑧,称畚筑⑨,程土物⑩,议远迩⑪,略基趾⑫,具糇粮⑬,度有司⑭。事三旬而成,不愆于素⑮。

【注释】

①左尹:楚官名。子重:楚庄王之弟,公子婴齐。

②郔(yán):在今河南项城南。

i-艾猎:孙叔敖。沂:楚邑,在今河南正阳。楚庄王以沂作为向北进攻的起点。

④封人:管理、镇守边疆的地方官,兼掌建筑城郭之事。虑事:考虑工程计划。

⑤以授司徒:封人是司徒的属官,虑事完备,要向司徒报告。

⑥量功命日:计量工程,规定日期。

⑦ 分财用:分配材料和用具。财,通“材”。

⑧ 平板干:取平夹板和支柱。板,筑墙的夹板。干,筑墙时树在两头的支柱。

⑨称畚筑:运土和筑土速度相等,不使窝工。称,相称。畚,装土的畚箕。筑,筑土杵。

⑩程土物:土方与材木皆先计算出来,预先准备好不致停工待料。程,计量。土,土方量。物,材木。

⑪议远迩:研究远近,好就近取材。迩,近。

⑫略:巡视。基趾:城郭的边界。

⑬具糇(hóu)粮:预先准备好夫役的干粮。糇粮,干粮。

⑭度:审察选拔。有司:此指工程各方面的负责人。

⑮愆(qiān):超出。素:原定计划。

【译文】

楚国派左尹子重入侵宋国,楚庄王自己在郔地等待消息。令尹i-艾猎在沂地筑城,派封人考虑工程计划,再向司徒报告。他们计量工程,规定日期,分配材料和用具,取平夹板和支柱,规划好运土和筑土的速度,计算好土方量和木料,研究取材的远近,巡视城郭的四至,准备好干粮,选拔工程负责人。工程三十天完成,没有超出预定计划。

11.3 晋郤成子求成于众狄①。众狄疾赤狄之役②,遂服于晋。秋,会于i-函,众狄服也。是行也,诸大夫欲召狄③。郤成子曰:“吾闻之,非德,莫如勤④,非勤,何以求人?能勤,有继⑤。其从之也⑥。《诗》曰:‘文王既勤止⑦。’文王犹勤,况寡德乎⑧?”

【注释】

①郤成子:郤缺。求成:和好。

②疾:憎恨。赤狄之役:被赤狄奴役。

③召狄:指召狄人前来会见,因为晋大夫认为晋侯前去,有失身份。

④非德,莫如勤:指不能以德服人,就必须自己勤谨。

⑤有继:事情能成功。

⑥其:祈使语气词,还是。从:就,前往。

⑦文王既勤止:引诗见《诗经·周颂·赉》。

⑧ 寡德:少德行,寡德之人。

【译文】

晋郤成子与狄人各部族谋求和好。狄人各部族憎恨赤狄对他们的奴役,因此顺服晋国。秋,相会于i-函,因为狄人各部族归服了。在这次会见前,晋国大夫们要召狄人前来会见。郤成子说:“我听说,不能以德服人,就不如自己勤劳,自己不勤劳,怎么要求别人服我?能勤劳,事情便能成功。还是我们去吧。《诗》里说:‘文王已经勤劳了。’文王尚且勤劳了,更何况寡德之人呢?”

11.4 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谓陈人无动①,将讨于少西氏②。遂入陈,杀夏徵舒,i-诸栗门③。因县陈④。陈侯在晋⑤。

【注释】

①动:惊恐。

②少西氏:指夏徵舒家族。少西,夏徵舒祖父名。

i-(huàn):车裂。栗门:陈城门。

④县:作动词,灭掉陈国,以其地设为楚县。

⑤陈侯:指陈灵公太子午,当时避乱在晋国。

【译文】

冬,楚庄王为了陈国夏氏动乱的缘故,攻打陈国。楚人告诉陈人不要惊慌,楚将讨伐少西氏。于是攻进陈国,杀了夏徵舒,在陈国的栗门车裂。把陈国设为楚国的一个县。陈侯当时在晋国。

申叔时使于齐①,反,复命而退②。王使让之,曰:“夏徵舒为不道,弑其君,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③,诸侯、县公皆庆寡人④,女独不庆寡人,何故?”对曰:“犹可辞乎⑤?”王曰:“可哉!”曰:“夏徵舒弑其君,其罪大矣;讨而戮之,君之义也。抑人亦有言曰⑥:‘牵牛以蹊人之田⑦,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⑧。诸侯之从也⑨,曰讨有罪也。今县陈,贪其富也。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⑩,无乃不可乎?”王曰:“善哉!吾未之闻也。反之⑪,可乎?”对曰:“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⑫。”乃复封陈⑬。乡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⑭。故书曰:“楚子入陈,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书有礼也⑮。

【注释】

①申叔时:楚大夫。

②复命而退:指申叔时复命后就退下,不祝贺灭陈的胜利。

③以诸侯:率领诸侯军。伐陈时有属国诸侯参加。

④县公:县令。

⑤辞:作动词,陈辞,陈说。

⑥抑:转折连词,不过。

⑦蹊(xī):小路,此作动词,指践踏别人的田。

⑧已:太。

⑨从:从楚伐陈。

⑩归:结束。

⑪反之:恢复陈国。

⑫吾侪(chái)小人:当时习惯用语。吾侪,我辈。

⑬复封陈:恢复陈国,立陈成公。

⑭乡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意为取陈国每乡一人归楚,聚居一地,取名夏州,以彰扬楚国伐陈的武功。

⑮书有礼也:《史记·陈杞世家》亦载此事,末云:“孔子读史记至楚复陈,曰:‘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译文】

申叔时出使齐国,返回到国内,回复命令后就退下了。楚王派人责备他,说:“夏徵舒行无道之事,杀死他的国君,寡人率领诸侯讨伐他并且诛杀了他,诸侯、县公都向寡人庆贺,唯独你不向寡人庆贺,什么缘故啊?”申叔时回答说:“我还可以陈述理由吗?”楚王说:“可以啊。”申叔时回答说:“夏徵舒杀了他的国君,他的罪够大了;您讨伐他并诛杀他,您是在行仁义啊。不过人们也说:‘牵着牛以践踏别人的田,就夺走他的牛。’牵牛践踏别人,确实是有错的;但夺走他的牛,惩罚就太重了。诸侯跟随楚国攻打陈国,说是讨伐有罪。现在把陈国设为楚国的一个县,那是贪图它的财富了。以讨伐有罪召集诸侯,而以贪婪结束,恐怕不可以吧?”楚庄王说:“好啊!我还没听说过这样的道理呢。恢复陈国,可以吗?”申叔时回答说:“这就是我们这些小人所说的‘从别人怀里夺过来再还给他’呀。”于是就恢复陈国并立了国君。取陈国每乡一个人归楚,聚于一地,取名夏州。所以《春秋》记载说:“楚王入陈。护送公孙宁、仪行父回陈。”这样记载,是认为楚庄王贤明有礼。

11.5 厉之役①,郑伯逃归,自是楚未得志焉②。郑既受盟于辰陵,又徼事于晋③。

【注释】

①厉之役:指宣公六年楚人伐郑之役。

②未得志:指郑国的策略是“与其来者”,所以虽多次与楚讲和,并未真正服楚。

③郑既受盟于辰陵,又徼(jiào)事于晋:本年夏,郑国在辰陵与楚结盟后,并没有断绝同晋国的来往。此段本与下年“十二年春,楚子围郑”相连,今被分裂置此。徼事,请求侍奉。徼,求。

【译文】

厉地那次战役,郑襄公逃回,从此以后楚国并未能得志。郑国在辰陵虽然接受了盟约,又请求事奉晋国。

十二年 #

【经】

12.1 十有二年春①,葬陈灵公。

12.2 楚子围郑。

12.3 夏六月乙卯②,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③,晋师败绩。

12.4 秋七月。

12.5 冬十有二月戊寅④,楚子灭萧⑤。

12.6 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⑥。

12.7 宋师伐陈。卫人救陈。

【注释】

①十有二年:鲁宣公十二年当周定王十年,前597。

②乙卯:六月无乙卯,此为六月某日。

③邲(bì):郑地,在今河南郑州西北,荥阳东北。

④戊寅:初八。

⑤萧:诸侯国名,本为宋邑,后为附庸国,在安徽萧县西北。

⑥清丘:在今河南濮阳东南。

【译文】

鲁宣公十二年春,安葬陈灵公。

楚庄王围攻郑国。

夏六月乙卯日,晋国荀林父率军和楚庄王在邲地交战,晋军失败。

秋七月。

冬十二月初八,楚庄王灭了萧国。

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在清丘结盟。

宋军攻打陈国。卫人救援陈国。

【传】

12.1 十二年春,楚子围郑,旬有七日。郑人卜行成,不吉;卜临于大宫①,且巷出车②,吉。国人大临③,守陴者皆哭④。楚子退师。郑人修城。进复围之,三月,克之。入自皇门⑤,至于逵路⑥。郑伯肉袒牵羊以逆⑦,曰:“孤不天⑧,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其俘诸江南⑨,以实海滨,亦唯命;其翦以赐诸侯⑩,使臣妾之⑪,亦唯命。若惠顾前好⑫,徼福于厉、宣、桓、武⑬,不泯其社稷⑭,使改事君,夷于九县⑮,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⑯,君实图之。”左右曰:“不可许也,得国无赦。”王曰:“其君能下人⑰,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几乎⑱?”退三十里而许之平。潘尫入盟⑲,子良出质⑳。

【注释】

①临于大宫:哭于祖庙。临,哭。大宫,诸侯国太祖之庙,此指郑国的祖庙。

②巷出车:把兵车陈于里巷之间,准备巷战。按,“临于大宫”及“巷出车”表明郑人有死战到底的决心。

③国人大临:城中之人皆哭于大宫。

④守陴(pí)者皆哭:守城将士不得哭于大宫,故哭于陴上。守陴者,即守城者。陴,城上的女墙。

⑤皇门:郑都城门名。

⑥逵路:大路。

⑦ 郑伯:郑襄公。肉袒牵羊:表示愿意服罪受刑。肉袒,脱去上衣,赤裸肩背。

⑧ 不天:不能秉承天意。

⑨俘诸江南:指被放逐于江南。

⑩翦:消灭。

⑪臣妾之:做诸侯的奴仆。

⑫前好:楚郑二国世有盟誓之好。

⑬徼(jiào)福:求福。厉、宣:周厉王、周宣王。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少子、宣王是庶弟,宣王时始封于郑。桓、武:郑桓公、郑武公。郑武公是郑桓公之子。桓公、武公皆郑开国贤君。

⑭泯:灭。

⑮夷于九县:意即愿为楚之属国,而保留其社稷,如当时的陈、蔡等国。楚国曾将吞灭的小国置为县,如上年县陈;郑国土地较大,非仅一县,故云九县。夷,等同。九,虚数,非实指。

⑯布腹心:披露心里的话。

⑰能下人:能屈居于他人之下。

⑱庸:难道,哪里。几:通“冀”,希望。

⑲潘尫(wānɡ):楚大夫,一称师叔。

⑳子良:即公子去疾,郑襄公之弟,以仁让忠良闻名于当时。

【译文】

鲁宣公十二年春天,楚庄王发兵包围郑国都城,有十七天。郑君臣以占卜问与楚求和之事,结果不吉利;又以占卜问哭于郑祖庙,然后陈车于巷准备巷战之事,结果大吉。都城里的人大哭于祖庙,守城的士兵也全都哭了。楚庄王命令退兵,郑人乘机修复了城墙。不久楚军又向前推进,又包围了郑都,三个月后,将其攻克。从皇门攻入,一直打到通衢大道。郑襄公脱去上衣袒露肩背,牵着羊以迎接楚王进城,说:“孤得不到天的佑助,没能事奉好君王,使君王生气,来到敝城,这是孤的罪过,我岂敢不唯命是从?要是把我俘虏到江南,充实楚国海滨无人之地,我也将唯命是从;如果灭亡郑,将其赐给诸侯国,让郑国人做他们的臣妾,我也依然唯命是从。如果君王施予恩惠,顾念过去两国的友好,向周厉王、宣王、郑桓公、武公求福,不灭掉这个国家,让它改而事奉君王,等同于楚国的诸县,那可真是君王的恩德、我的愿望,但这并非我所敢于希望的。我大胆地向君王坦布我的心事,唯请君王考虑。”庄王左右的人都说:“不能答应郑君的要求,既已得人之国,就不宜再赦免它。”庄王说:“郑国之君能屈居于他人之下,就一定能凭诚信使用他的人民,这样的国家,我们岂可希望得到?”命令全军后退三十里,并答应郑国的求和。楚派潘尫入城结盟,郑派子良入楚为质。

12.2 夏六月,晋师救郑。荀林父将中军①,先縠佐之②;士会将上军③,郤克佐之④;赵朔将下军⑤,栾书佐之⑥。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⑦,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⑧,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⑨。韩厥为司马⑩。

【注释】

①荀林父:晋大夫,又称桓子、荀伯、中行氏。晋三军以中军为首,中军将即三军的统帅。

②先縠(hú):先轸的后裔,又名原縠,本人采食于彘,又称彘子。邲之役,因刚愎自用而为楚所败,后又招狄攻晋,终为晋人所杀。

③士会:字季,名会,亦称士季、随季、随会、随武子、范武子、范会。

④郤克:晋大夫,亦称郤献子、郤伯。

⑤赵朔:赵盾之子,晋成公的女婿,亦称赵庄子。

⑥栾书:晋名将,亦称栾武子、栾伯。

⑦赵括:赵盾的异母弟,亦称屏括、屏季。赵婴齐:赵括的同母弟,亦称赵婴、楼婴。中军大夫:指中军将佐之外的官,三军皆置有“大夫”。

⑧巩朔:晋大夫,亦称巩伯、士庄伯。韩穿:晋大夫韩简的同族。

⑨荀首:荀林父之弟,亦称知(zhì)庄子、知氏。赵同:赵括的同母兄,亦称原同、原叔。

⑩韩厥:韩简之孙,晋之名臣,亦称韩献子。司马:掌军政、军赋的官。

【译文】

夏六月,晋出兵救郑。荀林父率中军,先縠辅助他;士会率上军,郤克辅助他;赵朔率下军,栾书辅助他。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韩阙为司马。

及河,闻郑既及楚平,桓子欲还①,曰:“无及于郑而剿民②,焉用之?楚归而动③,不后。”随武子曰④:“善。会闻用师,观衅而动⑤。德、刑、政、事、典、礼不易⑥,不可敌也,不为是征⑦。楚军讨郑⑧,怒其贰而哀其卑⑨。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⑩,德也。二者立矣。昔岁入陈⑪,今兹入郑,民不罢劳⑫,君无怨i-⑬,政有经矣⑭。荆尸而举⑮,商、农、工、贾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⑯,事不奸矣⑰。i-敖为宰⑱,择楚国之令典⑲,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⑳。百官象物而动(21),军政不戒而备(22),能用典矣(23)。其君之举也(24),内姓选于亲(25),外姓选于旧(26);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27)。贵有常尊,贱有等威(28),礼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29),若之何敌之?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30),武之善经也(31)。子姑整军而经武乎(32)!犹有弱而昧者,何必楚?仲虺有言曰(33):‘取乱侮亡。’兼弱也。《汋》曰:‘於铄王师,遵养时晦(34)。’耆昧也(35)。《武》曰:‘无竞惟烈(36)。’抚弱耆昧,以务烈所(37),可也。”彘子曰(38):“不可。晋所以霸,师武、臣力也。今失诸侯(39),不可谓力;有敌而不从,不可谓武。由我失霸,不如死(40)。且成师以出(41),闻敌强而退,非夫也(42)。命为军师,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43),我弗为也。”以中军佐济(44)。

【注释】

①桓子:荀林父的谥号。

②无及于郑:郑已降楚,救郑已来不及。剿:劳苦。

③楚归而动:意谓等楚兵返回后再动兵伐郑,责其降楚。

④随武子:士会。

⑤衅:间隙,机会。

⑥不易:不违背常规。

⑦不为是征:即“不征是”,不贸然进攻。

⑧军:或本作“君”。

⑨贰:贰于楚而亲晋。卑:指郑襄公卑辞以求服楚。

⑩柔服:用怀柔之道对待服罪的国家。

⑪昔岁入陈:即上年入陈杀夏徵舒事。

⑫罢(pí):疲劳,衰弱。

i-(dú):怨言,怨谤。

⑭有经:符合常法。

⑮荆尸:是楚武王创造的一种作战阵法。举:举兵。

⑯卒:步兵。乘:战车上的甲士。辑睦:和睦。

⑰奸:犯,干扰,抵触。

i-敖:即宣公十一年传的i-艾猎,孙叔敖。宰:楚之令尹。

⑲令典:好的政令和法典。令,善。

⑳“右辕”五句:右、左、前、中、后都指军队。右辕,右军夹辕(即夹车),保护兵车前进。辕,此指将军之战车。左追蓐,左军搜寻粮食刍薪。蓐,草,用以喂军马及人睡卧时铺地。茅,通“旄”,指“旄旌”,即饰以旄牛尾巴的旌旗。古代军制,前军探道时,以旌为标志告诉后军。虑无,侦查有无敌人的踪迹。后劲,以精兵作为殿后。

(21)象物而动:物,指绘有各种鸟兽图案的旗帜。古代行军,以各种不同的旗帜作行动的标志,如,举日章(绘有太阳的旗帜,下仿此)则昼行,举月章则夜行,举龙章则行水,举虎章则行林,举鸟章则行陂,举蛇章则行泽,举鹊章则行陆,举狼章则行山等(见《管子·兵法》)。

(22)戒:下令戒备。

(23)用典:运用法典。

(24)举:举用人才。

(25)内姓:同姓。亲:王室支系中亲近的人。

(26)外姓:异姓。旧:指贵族世家。

(27)物有服章:衣饰器物各有标志和文采。

(28)贱有等威:竹添光鸿云:“威、畏通,言贱者有等之可畏,而不苟犯尊也。”

(29)事时:办事合于时宜。典从:法典人人服从。

(30)兼弱:兼并弱小国家。攻昧:攻取政治上昏昧的国家。

(31)善经:指治军的好方法,好原则。

(32)经武:加强武备。

(33)仲虺(huǐ):商汤的左相,姓任。

(34)於(wū)铄王师,遵养时晦:引《诗》出《诗经·周颂·酌》。汋,亦作酌。於,感叹词,有赞美之意。铄,盛大。遵,顺着。养,取。时,通“是”,此。晦,昏昧之人。

(35)耆(qí)昧:攻昧。耆,致,此指攻伐。

(36)无竞惟烈:引《诗》出《诗经·周颂·武》。无竞,无止境。烈,功业。

(37)务:致力于,寻求。烈所:功业之所在。

(38)彘子:先縠。

(39)诸侯:指郑国。

(40)不如死:晋国从文公以来,称霸已久,先縠认为不与楚会战将丢掉霸主地位。

(41)成师:整顿军队。

(42)夫:大丈夫。

(43)群子:你们这些人。

(44)以中军佐济:指挥中军佐所部渡河。济,渡河。

【译文】

晋军来到黄河边,听说郑国已经跟楚国讲和,荀林父想撤军回去,说:“救郑国既然已经来不及,又使士卒非常劳苦,再进军又有何用?等楚军撤走后再兴师伐郑,为时也不晚。”士会说:“对。士会听说凡用兵,必须见有机可乘,然后才可发动进攻。凡德行、刑罚、政令、事务、典则、礼仪不违背常道的国家,都是不可抵挡的,这样的国家是不能征讨的。楚军讨伐郑国,恼怒它的三心二意,哀怜它的谦卑。郑国反叛,就讨伐它,服罪就赦免它,楚国的德行、刑罚都已具备。讨伐反叛者,这是用刑罚;怀柔服罪者,这是施德行。这二者楚国都已树立起来了。去年伐陈国,今年又征讨郑国,人民不觉得疲劳,国君也不被人所怨恨诽谤,这说明楚之政令合乎常道。楚举兵出征,摆开阵势,国内的商贩、农夫、工匠、店主并没废弃他们的本职,步卒、甲士和睦相处,这说明楚国的事务是互不抵触的。i-敖为楚之宰相,能斟酌选择适于楚国的好法典,行军打仗时,右军随将军战车之所向而进退,左军负责寻找草蓐,前军以旄旌为标志,探查有无敌人的踪迹,中军负责权衡一切,后军以劲旅殿后。军中百官根据不同的旗帜,采取不同的行动,军中政令,不待主帅下令警戒,士卒就已有所防备,这说明楚国善于运用典则。楚君录用人才,同姓的从亲族中选拔,异姓的从旧臣中选拔;选拔而不遗漏有德者,赏赐而不遗漏有功者;老者受优待,旅客得馈赠。君子小人,其衣饰器物都各有标志和章纹,以别尊卑。高贵者有不变的尊位,卑贱者有威仪之等差,这说明楚之礼仪不悖有序。德行树立,刑罚施行,政令完备,事务适时,典则人人服从,礼仪和谐顺畅,我们怎能与之为敌?见到有利就前进,知道艰难就撤退,这是治军的良好准则。兼并弱小之国,攻讨昏昧之国,这是用兵的良好韬略。你姑且先整顿军队,经营武备吧,诸侯中尚有弱小或昏昧的国家,何必非伐楚不可?仲虺说过:‘攻取内乱之国,凌辱衰亡之国。’说的就是兼并弱者。《汋》说:‘伟大而强盛的王师,它顺从民意,攻取昏昧之王。’说的就是攻取昏昧者。《武》说:‘武王功业强盛无比。’说明安抚弱者、攻取昏昧、以求功业之所在,是可以的。”先縠说:“不行。晋国之所以称霸诸侯,是因为军队勇武,群臣尽力,现在失去了郑国,不能说尽到了力;遇到敌人,却不敢与之周旋,不能说勇武。因为我失去霸主的地位,还不如死去。况且整顿军队出征,听说敌人强大就撤退,这不是大丈夫。受命为军中主帅,而最终却不能像个大丈夫,唯有诸位能做到,我不做这样的人。”他带领自己中军副帅的部属渡过了黄河。

知庄子曰①:“此师殆哉②!《周易》有之,在《师》i-之《临》i-③,曰:‘师出以律,否臧,凶④。’执事顺成为臧⑤,逆为否。众散为弱,川壅为泽⑥,有律以如己也⑦,故曰律。否臧⑧,且律竭也。盈而以竭,夭且不整⑨,所以凶也。不行谓之《临》⑩,有帅而不从,临孰甚焉⑪!此之谓矣。果遇⑫,必败,彘子尸之⑬,虽免而归⑭,必有大咎。”韩献子谓桓子曰⑮:“彘子以偏师陷⑯,子罪大矣。子为元帅,师不用命,谁之罪也?失属亡师⑰,为罪已重,不如进也。事之不捷,恶有所分⑱。与其专罪⑲,六人同之,不犹愈乎⑳?”师遂济。

【注释】

①知庄子:荀首。

②殆:危险。

③在《师》i-之《临》i-:《师》卦卦形为《坎》下《坤》上。《临》卦卦形为《兑》下《坤》上。从《师》变成《临》,即由《坎》变为《兑》,其卦形唯初爻不同,故下文即《师·初六》爻辞。

④师出以律,否(pǐ)臧,凶:《师卦·初六》爻辞。师出以律,出师必须以法制号令指挥军队。否,不。臧,善。

⑤执事:行事。

⑥众散为弱,川壅为泽:此二句解释卦象。《师》变为《临》,是由于《坎》变为《兑》。“坎”象征众,“兑”象征柔弱,因此“坎”变为“兑”是众变为弱之象。“坎”代表大川,“兑”代表泽;“坎”变为“兑”又象征流动的川水因壅塞而变成沼泽。

⑦有律:指有纪律,即听从法制号令。如己:顺从自己,指就像自己指挥自己一样。

⑧否臧:指将佐不服从主帅,军纪实施不顺利。暗指先縠不服从主帅指挥,自己先渡河。

⑨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此是承上面“众散”两句卦象而言。盈而以竭,《坎》为川,川水盈满,川壅为泽,泽水易竭;又师出不以律,则律竭,两竭字相应,故曰“盈而以竭”。川壅为泽,是水被阻塞。众散,是不整。夭,塞。

⑩不行谓之《临》:从《师》卦变成《临》卦,唯下卦从《坎》变成《兑》,坎为水,兑为泽,说明水因堵塞不通畅而积聚成沼泽,故云“不行之谓《临》”。

⑪临孰甚焉:军中号令不行,这是最严重的“临”。

⑫遇:遇敌。

⑬尸:主,承受。

⑭免:免于战死。

⑮韩献子:韩厥。

⑯偏师:此指先縠所率领的中军佐的军队。

⑰属:属国,此指郑国。

⑱恶:罪责。

⑲专罪:指元帅一人承担罪责。

⑳愈:好过,胜过。

【译文】

知庄子说:“先縠的这支队伍危险呀!《周易》有这样的情况,从《师》卦变成《临》卦,爻辞说:‘行军出征,须有法度纪律,若纪律不好,则凶。’办事顺从主帅、完成使命,这叫善,反之则为否。众心涣散,力量就削弱,江河堵塞,就会变成沼泽地,行军有纪律,进退一如己意,这叫律。军纪实施得不好,说明军队已经败坏穷竭了。水由充盈而枯竭,堵塞而不通畅,这是凶险之兆。水流不通畅叫做《临》,有主帅却不听从,还有什么比这种《临》更严重的?这里讲的就是先縠这样的人。要是他带兵与敌人相遇,必败无疑,他遭遇此祸,即使能免于一死而回来,也一定有大难。”韩阙对荀林父说:“先縠带领部分军队陷于敌阵,您的罪过可大了。您身为元帅,而军队却不听从命令,这是谁的罪过?失去属国,丧失军队,罪过是很重的,不如进军更好。要是战事不胜,罪过可由大家共同分担。与其由你一人独担罪责,不如我们六人共同承担,这不是更好吗?”于是全军遂渡过黄河。

楚子北师次于郔①。沈尹将中军②,子重将左③,子反将右④,将饮马于河而归。闻晋师既济,王欲还,嬖人伍参欲战⑤。令尹孙叔敖弗欲,曰:“昔岁入陈,今兹入郑,不无事矣⑥。战而不捷,参之肉其足食乎⑦?”参曰:“若事之捷,孙叔为无谋矣⑧。不捷,参之肉将在晋军,可得食乎?”令尹南辕、反旆⑨,伍参言于王曰:“晋之从政者新⑩,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⑪,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⑫?”王病之⑬,告令尹改乘辕而北之⑭,次于管以待之⑮。

【注释】

①郔(yán):地名,在今河南郑州北,靠近黄河。

②沈尹:楚大夫,余不详。

③子重:公子婴齐的字,楚庄王之弟,楚之正卿,亦称左尹子重。

④子反:公子侧的字,原为宋国公子,仕楚为正卿,后为大司马,亦称大司马侧。

⑤嬖(bì):受宠之人。伍参:伍子胥的曾祖父。

⑥不无事:非无战事。

⑦参之肉其足食乎:言外之意即,若战而不胜,虽杀伍参不足以谢国人。

⑧孙叔:孙叔敖。

⑨令尹南辕、反旆(pèi):意指准备撤退回国。敌人在北,车当北辕,今南辕,是回车。反旆,军旗也掉过头来。反,返回,掉头。

⑩从政者新:荀林父于邲之战前数月才任中军之将,故云。从政者,指荀林父。

⑪专行不获:在主帅的统帅下,不能专行己意。

⑫君而逃臣,若社稷何:以君逃臣,有辱国家。僖公二十八年《传》云:“以君辟臣,辱也。”君,指楚王。臣,指晋臣,荀林父等。

⑬病之:对伍参君逃臣的话感到不舒服。

⑭改乘辕而北之:改变车辕的方向向北。意为准备迎战。

⑮管:地名,在今河南郑州北二里。

【译文】

楚王率军北上,驻扎于郔地。沈尹率中军,子重率左军,子反率右军,准备饮马于黄河然后回师。听说晋军已经渡过黄河,楚王想撤军,其宠幸小臣伍参想交战。令尹孙叔敖不想打,说:“去年伐陈,今年征郑,不是没有战争之事。战而不胜,伍参的肉够全国人吃吗?”伍参说:“如果作战胜利了,孙叔敖就是无谋之人了。如果不胜,伍参的肉将在晋军之中,能吃得到吗?”令尹把车辕转而向南,把军旗也掉转方向。伍参对楚王说:“晋国的执政者新任不久,无法推行军令。副将先縠倔强固执,缺乏仁心,不肯听令。三军之帅想自主行事也无法办到,士卒即使想听令也不知谁是主帅,不知该听谁的。此一仗,晋军必败。况且国君逃避臣子,这对国家的社稷之神如何交代?”楚庄王对“君避臣”很是忌讳,传令令尹,让他将战车再转而北上,驻扎在管地等待晋军。

晋师在敖、鄗之间①。郑皇戌使如晋师②,曰:“郑之从楚,社稷之故也,未有贰心。楚师骤胜而骄③,其师老矣④,而不设备,子击之,郑师为承⑤,楚师必败。”彘子曰:“败楚服郑,于此在矣,必许之。”栾武子曰⑥:“楚自克庸以来⑦,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⑧。在军,无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⑨,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⑩。箴之曰⑪:‘民生在勤,勤则不匮⑫。’不可谓骄。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师直为壮,曲为老⑬。’我则不德,而徼怨于楚⑭,我曲楚直,不可谓老。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⑮。右广初驾⑯,数及日中⑰;左则受之,以至于昏。内官序当其夜⑱,以待不虞,不可谓无备。子良,郑之良也。师叔⑲,楚之崇也。师叔入盟,子良在楚,楚、郑亲矣。来劝我战,我克则来,不克遂往,以我卜也⑳!郑不可从。”赵括、赵同曰:“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克敌、得属(21),又何俟?必从彘子。”知季曰(22):“原、屏,咎之徒也(23)。”赵庄子曰(24):“栾伯善哉(25)!实其言(26),必长晋国。”

【注释】

①敖、鄗(qiāo):二山名,在今河南荥泽境内。

②皇戌:郑卿。

③骤胜:屡胜。楚庄王自灭庸以后,屡伐陈、宋,又伐陆浑戎而观兵于周疆,又灭舒,去年又伐陈,今年又伐郑,屡次取胜。

④老:士气衰竭。

⑤承:后继。

⑥栾武子:栾书。⑦克庸:楚克庸在文公十六年。

⑧其君:指楚庄王。讨:治。训:教导。于:以。

⑨军实:指军中将士。申儆(jǐnɡ):再三告诫。

⑩若敖、蚡(fén)冒:均为楚国的远祖。若敖,名熊仪。当周幽王之世。蚡冒,楚武王之兄。谥为“厉王”。筚(bì)路:用竹木编成的车。筚,以荆柴编物。路,通“辂”,大车。蓝缕:同“褴褛”,破旧的衣服。启山林:指开辟山林,垦拓荒野。

⑪箴:规劝。

⑫匮:缺乏,不足。

⑬师直为壮,曲为老:子犯之言见僖公二十八年《传》城濮之战时。

⑭徼:求。

⑮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广、卒、偏、两均楚国军队中的编制。楚王亲兵分为左右两部,每部叫广。楚以十五乘兵车为一偏,一卒有两偏,两偏为三十乘。一广就是一卒。之,与。

⑯初驾:先驾。

⑰数:数其时刻。

⑱内官:王左右亲近之臣。序:依照次序。

⑲师叔:潘尪。

⑳以我卜也:意为以我方之胜负决定其从晋或从楚。

(21)得属:指郑可从属晋国。

(22)知季:知庄子荀首。

(23)原、屏,咎之徒也:意谓按赵括、赵同之言行事是自取殃咎之道。原,赵同。屏,赵括。徒,通“途”,道路。

(24)赵庄子:赵朔。

(25)栾伯:栾书。

(26)实:实践,履行。

【译文】

晋军驻扎在敖、鄗两山之间。郑国派卿大夫皇戌出使晋军,说:“郑国跟从楚国,是为了国家社稷的缘故,对晋国并无二心。楚军因屡胜而骄傲,士卒疲劳,又不设防,你们攻击他,郑军为后继,楚军必败。”先縠说:“打败楚国,降服郑国,就在这一战,一定要答应郑国要求。”栾书说:“楚国自攻克庸国以来,其君没有一天不在治理楚民,并教导他们注意:人生之艰难不易,灾祸没几天就会到来,警戒、畏惧之心不可懈怠。在军中,没有一天不在治理将士,并一再告诫他们注意:胜利无法长保,殷纣王虽然百战百胜,但最终亡国绝后。又用若敖、蚡冒乘着简朴柴车穿着破旧衣服,以开辟山林的事迹来教导楚人。还用良言规劝道:‘人之生计在于勤,勤则不匮乏。’故而不能说楚军已经骄傲了。先大夫子犯曾经说过:‘军队理直则士气盛壮,理曲则士气衰老。’这次是我们做事不符合道德,跟楚结下怨恨,我们理曲,楚国理直,不能说楚军士气衰老。楚君亲兵的战车,分为左右二广,每广有兵车一‘卒’,一卒有兵车两偏。右广在鸡鸣时即驾车巡视,时至中午而止;然后由左广接替,直到黄昏。近臣依次值夜班,以防不测,故不能说楚军无备。子良,是郑国的贤良。师叔,是楚人所崇敬的大夫。师叔入郑结盟,子良在楚为质,楚、郑亲密极了。郑国来劝我们与楚交战,我们胜了他们就来归附,不胜就倒向楚国,这是以战之胜负作占卜来决定是否归服我。郑国的要求不能答应。”赵括、赵同说:“率军而来,所求的就是与敌交战。战胜敌人,得到属国,还等什么?一定得听先縠的话。”荀首说:“按照赵同、赵括的话,那是取祸之道。”赵朔说:“栾书说得太好了,按栾书的话去做,必能使晋国长治久安。”

楚少宰如晋师①,曰:“寡君少遭闵凶②,不能文③。闻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④,将郑是训定⑤,岂敢求罪于晋?二三子无淹久⑥!”随季对曰⑦:“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⑧:‘与郑夹辅周室⑨,毋废王命。’今郑不率⑩,寡君使群臣问诸郑,岂敢辱候人⑪?敢拜君命之辱⑫。”彘子以为谄⑬,使赵括从而更之,曰:“行人失辞⑭。寡君使群臣迁大国之迹于郑⑮,曰:‘无辟敌⑯!’群臣无所逃命⑰。”

【注释】

①少宰:官名,其人不详。

②闵凶:忧患。

③文:辞令。

④二先君:指楚成王、楚穆王。出入此行:楚成王、楚穆王都曾征讨过郑国。

⑤将郑是训定:此为倒装句,即“将训定郑”。

⑥淹:久。

⑦随季:随武子士会。

⑧文侯:晋文侯,名仇,周平王时曾与郑武公共定周室。

⑨夹辅:共同辅佐。

⑩率:遵从。

⑪岂敢辱候人:士会言外之意是:我们不想与楚军交战,因而也不敢劳驾楚军的候人。候人,斥候。军中侦伺敌情者。或曰指古代掌管整治道路稽查奸盗,或迎送宾客的官员。

⑫辱:指“二三子无淹久”。

⑬谄:奉承。

⑭行人:使者。此行人指随季。

⑮迁大国之迹于郑:此句为委婉的外交辞令,指把楚国赶出郑国。大国,指楚。迹,足迹。

⑯辟:躲避。

⑰无所逃命:指非与楚军决战不可。

【译文】

楚国少宰来到晋军,说:“寡君年少时就遭受忧患困苦,不善于文辞。听说我们二先君也曾来往于这条路上,那是为了教导、平定郑国的,岂敢得罪晋国?你们诸位无须久留此地。”士会回答说:“从前周平王命令我先君文侯说:‘与郑国一同辅佐周王室,不得废弃我周王的命令。’现在郑国不遵从,寡君派群臣向郑国问罪,岂敢劳驾你们侦查的士兵?我谨拜谢贵国君王的命令。”先縠认为这是在讨好楚王,立即叫赵括去更正,说:“外交官讲错了话,寡君派群臣把大国的足迹移出郑国,说:‘不要躲避敌人。’下臣们无法逃避命令。”

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盟有日矣①。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②。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③。”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④,代御执辔,御下⑤,两马、掉鞅而还⑥。”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⑦,折馘、执俘而还⑧。”皆行其所闻而复。晋人逐之,左右角之⑨。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⑩。麋兴于前,射麋丽龟⑪。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⑫,献禽之未至⑬,敢膳诸从者⑭。”鲍癸止之⑮,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⑯,君子也。”既免。

【注释】

①盟有日:已约定结盟日期。

②致晋师:向晋军挑战。按,楚王既与晋军讲和,又令人挑战,表示不欲讲和,使晋军将帅相疑。

③靡旌:指疾驰。车疾驰时,军旗会倾斜在一边。靡,倾斜。摩:迫近。垒:军垒,古代在作战的阵地外围都筑有营垒,如近代的碉堡。

④左:车左,古代兵车,若非元帅,则御者居中,射者居左,执戈、盾者居右。故此“左”即乐伯自称。菆(zōu):一种质地坚硬的箭。

⑤下:下车。

⑥两马:古代战车由四匹马拉,两马在中为“服”,两马在边为“骖”,两马,即排比其马,使之两两整齐。时车右入垒挑战,车在垒外等待,故御者以“两马”示其从容不迫。两,作动词,排比。掉:整理。鞅:古代用马拉车时安在马脖子上的皮套子。

⑦右:车右。

⑧折馘(ɡuó):杀敌割取左耳。执俘:生擒敌人。

⑨左右角之:张开左右翼从旁夹攻。

⑩矢一:只剩一支箭。

⑪射麋丽龟:此为古代善射的表现。丽,附着。龟,动物背脊中央耸起的部分。

⑫非时:指不是献禽兽的季节。西周、春秋时,每年夏中,各地都有专门负责猎取禽兽的人(即下文的“兽人”)来献禽兽,邲之役在初夏,故云“非时”。

⑬禽:走兽的总称。

⑭膳:进献。

⑮止之:阻止部下,不再追赶。

⑯有辞:善辞令。

【译文】

楚王又派使者与晋国求和,晋人答应了,结盟之事指日可待。楚国的许伯为乐伯驾战车,摄叔为车右,向晋军挑战。许伯说:“我听说挑战时,御者须快速驾车,使车上旌旗倾斜,擦过敌方营垒然后回还。”乐伯说:“我听说挑战时,车左射以菆矢,代御者执缰绳,让御者下车,将驾车的马两两排列整齐,调整马颈上的皮带,然后回还。”摄叔说:“我听说挑战时,车右冲入敌垒,杀敌割下左耳,抓获敌人然后回来。”三人全都按他们所听说的去做,然后回来。晋人追击他们,张开左右翼以夹击。乐伯向左射马向右射人,夹击者无法前进,他的箭只剩下一支。突然一只麋鹿出现在面前,他箭射麋鹿正中脊背。晋将鲍癸在后面追赶,乐伯叫摄叔将麋鹿献给他,说:“现在还不是献禽兽的季节,奉禽兽的人还没到,我冒昧地将它作为食物进献给你们的随从。”鲍癸停止追击,说:“楚军的车左善射,车右很有口才,他们都是君子啊。”乐伯等三人都因此而免于被俘。

晋魏锜求公族未得①,而怒,欲败晋师。请致师,弗许。请使②,许之。遂往,请战而还。楚潘党逐之③,及荧泽④,见六麋,射一麋以顾献⑤,曰:“子有军事,兽人无乃不给于鲜⑥?敢献于从者。”叔党命去之⑦。赵旃求卿未得⑧,且怒于失楚之致师者⑨,请挑战,弗许。请召盟⑩,许之。与魏锜皆命而往。郤献子曰⑪:“二憾往矣⑫,弗备,必败。”彘子曰:“郑人劝战,弗敢从也。楚人求成,弗能好也。师无成命⑬,多备何为?”士季曰:“备之善。若二子怒楚,楚人乘我⑭,丧师无日矣。不如备之。楚之无恶,除备而盟,何损于好?若以恶来,有备,不败。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⑮,警也。”彘子不可。士季使巩朔、韩穿帅七覆于敖前⑯,故上军不败⑰。赵婴齐使其徒先具舟于河⑱,故败而先济。

【注释】

①魏锜(qí):亦称厨武子、吕锜。公族:公族大夫。

②使:作为使者前往楚军。

③潘党:潘尪之子,亦称叔党。

④荧泽:地名,荥泽,时为泽薮,东汉时堙塞为平地,在今河南荥阳东。

⑤顾献:回过头来献给追赶的潘党。

⑥兽人:主管田猎的官。鲜:新鲜禽兽。

⑦ 去之:命部下离去不追赶。

⑧ 赵旃(zhān):赵穿之子。

⑨失楚之致师者:指上文乐伯等致晋师,鲍癸放走了他们。

⑩召盟:召楚人来结盟。

⑪郤献子:郤克。

⑫ 二憾:两个挟有私怨的人。指魏锜与赵旃。

⑬ 成命:一成不变的命令。

⑭ 乘我:乘机袭击我方。

⑮ 彻:撤除。

⑯ 七覆:伏兵七处。敖:敖山。

⑰ 上军不败:士会为上军将,作了应变措施,故不败。

⑱ 先具舟于河:事先在黄河边预备了船只。

【译文】

晋国的魏锜想做公族大夫,未得满足,心甚恼怒,他想让晋军失败。他请求去挑战,没有允许。请求出使楚军,得到了允许。他前往楚军,竟向楚军请战才回去。楚军潘党去追赶他,追到荧泽,见到六只麋鹿,魏锜射中一只,回过头献给潘党说:“你有军事在身,负责猎取禽兽的人恐怕来不及供应时鲜吧,我冒昧地将这献给你的随从人员。”潘党下令撤回,不再追击。晋国的赵旃想做卿而没成功,而且气愤放走楚军的挑战者。他请求挑战,未得允许。请求去楚军营中召楚人结盟,得到了允许。他与魏锜一同受命前往楚军。郤克说:“两个挟有私怨的人去了,我们如不防备,必然会失败。”先縠说:“郑人劝我们作战,我们不敢听从。楚人要讲和,我们又不能表示友好。作战却没有始终如一的策略,多作防备又有何用?”士会说:“还是防备的好。如果那两个人激怒了楚人,楚人乘机袭击我方,我军的败亡是没几天的事。不如加以防备。楚人要是没有恶意,我们有所戒备而结盟,对于和好又有何损害?要是怀着恶意来,有备就不败。再说就是两国诸侯相见,军中的卫士也并不撤去,这也是有所警戒呀。”先縠不同意设防。士会跟巩朔、韩穿率兵埋伏于敖山前的七个地方,所以上军未被打败。赵婴齐派他的部属预先在黄河边准备舟船,所以战败后能先渡过黄河。

潘党既逐魏锜,赵旃夜至于楚军,席于军门之外①,使其徒入之。楚子为乘广三十乘,分为左右。右广鸡鸣而驾,日中而说②;左则受之,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③;彭名御左广,屈荡为右④。乙卯,王乘左广以逐赵旃。赵旃弃车而走林,屈荡搏之⑤,得其甲裳⑥。晋人惧二子之怒楚师也,使i-车逆之⑦。潘党望其尘⑧,使骋而告曰:“晋师至矣。”楚人亦惧王之入晋军也,遂出陈⑨。孙叔曰:“进之。宁我薄人,无人薄我。《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⑩。’先人也⑪。《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遂疾进师,车驰卒奔,乘晋军。桓子不知所为,鼓于军中曰:“先济者有赏。”中军、下军争舟⑫,舟中之指可掬也⑬。

【注释】

①席:席地而坐。

②说(shuì):解驾,休止。

③许偃御右广,养由基为右:许偃、养由基皆楚臣。养由基,春秋时著名的神箭手,亦称养叔。

④彭名御左广,屈荡为右:彭名、屈荡亦皆楚臣。杜预《春秋左传注》:“楚王更迭载之,故各有御、右。”

⑤屈荡搏之:屈荡为车右,下车与赵旃搏斗。

⑥甲裳:古人之甲革制,分上身甲衣与下身甲裳。

i-(tún)车:防守用的兵车。

⑧潘党望其尘:潘党因逐魏锜而还在道中。

⑨陈:同“阵”。

⑩元戎十乘,以先启行(hánɡ):引《诗》出《诗经·小雅·六月》。元戎,大兵车。用以冲击敌方军阵。启行,开道。行,道路。

⑪先人也:抢在敌人之先,取得主动。

⑫中军、下军争舟:赵婴齐为中军大夫,预先准备了渡船,但先渡河者仅为其所率领之部,中军之其他部分则仍未济,故与下军互争舟。

⑬舟中之指可掬:晋之中军、下军为了争船,竞相用手攀附船舷,船上的人恐人多船沉,便用刀乱砍争船者的手,致使“舟中之指可掬”。掬,双手合捧。

【译文】

潘党赶走魏锜之后,赵旃于夜里来到楚军阵前,在军门外席地而坐,派他的部下冲进楚军。楚王有广车三十乘,分为左右两部。右广鸡鸣时驾车,中午时卸车;左广接替右广,到太阳下山后卸车。许偃为右广主车的御者,养由基为车右;彭名为左广主车的御者,屈荡为车右。六月乙卯日,楚王乘左广之车追击赵旃。赵旃弃车逃入林中,屈荡和他搏斗,缴获他的下身甲裳。晋人怕魏锜、赵旃二人激怒楚军,就派防卫用的战车去迎接他们。潘党望见飞扬的尘土,就派人驰车报告楚军说:“晋军来了。”楚人也怕楚王深入晋军,于是就出兵列阵。孙叔敖说:“前进,宁可我们逼近敌人,也不能让敌人逼近我们。《诗》上说:‘大兵车十辆,在前面开路。’这是说要抢在敌人之先。《军志》说:‘先发制人,就能夺敌人的士气。’这是说要主动逼近敌人。”于是急速进军,战车飞驰,士卒奔跑,掩杀晋军。荀林父不知所措,在军中击鼓喊道:“先渡过黄河的有赏。”中军、下军争着上船,船中被砍下的手指多到都可以用双手捧了。

晋师右移①,上军未动。工尹齐将右拒卒以逐下军②。楚子使唐狡与蔡鸠居告唐惠侯曰③:“不穀不德而贪,以遇大敌,不穀之罪也。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灵④,以济楚师。”使潘党率游阙四十乘⑤,从唐侯以为左拒⑥,以从上军。驹伯曰⑦:“待诸乎⑧?”随季曰:“楚师方壮⑨,若萃于我⑩,吾师必尽。不如收而去之,分谤生民⑪,不亦可乎?”殿其卒而退⑫,不败。

【注释】

①右移:黄河在晋军右方,晋军退过河去,所以说右移。

②工尹齐:楚大夫。工尹,官名。齐,人名。拒:方形战阵。

③唐狡、蔡鸠居:皆楚大夫。唐惠侯:唐国国君。唐,小国名,春秋时为楚之属国,在今湖北随州西北。

④藉君灵:借国君您的福。

⑤游阙:兵车的一种,可以在战场巡游,何处需要,即投入补充。

⑥以为左拒:作左方阵。

⑦ 驹伯:郤克之子,名锜,时与其父同在军中。

⑧ 待诸:御之,抵御楚军。

⑨壮:气盛,斗志昂扬。

⑩萃:兵力集中。

⑪分谤:指上军也退兵不战,以此分担战败的罪名。

⑫ 殿其卒:士会以上军帅亲自为其军殿后。

【译文】

晋军向右转移,上军没有动。楚将工尹齐率领右方阵士卒追击晋之下军。楚王派唐狡和蔡鸠居告诉唐惠侯说:“不穀无德而贪功,遇到了强敌,这是不穀的罪过。然而楚军不能取胜,您也将蒙受耻辱,我冒昧地想借助您的威灵以帮助楚军。”楚王派潘党率流动补阙战车四十乘,跟从唐侯作为左方阵,以追击晋之上军。驹伯说:“要抵御楚军吗?”士会说:“楚军士气正盛,若集中兵力攻我上军,我军必然全军覆灭。不如收兵撤离,共同分担失败的恶名,使士卒得以生还,这不是也可以吗?”士会亲自为其士卒殿后以撤退,故上军得以不败。

王见右广,将从之乘。屈荡户之①,曰:“君以此始,亦必以终②。”自是楚之乘广先左③。

【注释】

①户:同“扈”,阻止。

②君以此始,亦必以终:指楚庄王开始时乘左广追逐赵旃,屈荡认为必须坚持乘左广到结束。

③先左:原先楚之广车,由右广鸡鸣时先驾,日中后由左广接替,自此役后,改由左广先驾,右广日中接替,故云“先左”。

【译文】

楚王见到右广的战车,准备改乘右广。屈荡阻止说:“君王从乘左广开始出战,也应当乘左广结束。”从此楚国的广车改为左广先驾。

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①,楚人惎之脱扃②。少进,马还③,又惎之拔旆投衡④,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⑤。”

【注释】

①广:此泛指战车。队:同“坠”,指陷入。

②惎(jì):教。扃(jiōnɡ):兵车前面的横板,用以遮拦兵器,防其掉落。

③还(xuán):盘旋不进。

④拔旆(pèi)投衡:拔掉军旗放在车前横木上,此举为减少风的阻力。一说将军旗与衡都拔下扔掉,这样车轻马便,容易操控。

⑤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这是晋人解嘲的话,言外之意即:你们经常打败仗,很有逃跑的经验。数奔,多次逃跑。

【译文】

晋国人有的兵车陷入泥坑不能前进,楚人教他们把车前的拦板卸掉,车稍微前进了一段,马又盘旋不进,楚人又教他们拔掉军旗,放在车辕端的横木上,这些兵车最终才得以逃脱。晋军却回过头对楚人说:“我们不像你们大国经常败逃啊。”

赵旃以其良马二济其兄与叔父①,以他马反。遇敌不能去,弃车而走林。逢大夫与其二子乘②,谓其二子无顾③。顾曰:“赵傁在后④。”怒之,使下,指木曰:“尸女于是⑤。”授赵旃绥⑥,以免。明日以表尸之⑦,皆重获在木下⑧。

【注释】

①济:救助。

②逢大夫:晋人,逢是氏。

③无顾:不要回头看。

④赵傁(sǒu):此指赵旃。傁,同“叟”,对长辈的敬称。

⑤尸女:收你的尸骨。女,通“汝”。

⑥绥:用手挽以登车的绳索。逢大夫的车不能容多人,故使其二子下车,让赵旃上车。

⑦表:标记,依标记去找两个儿子的尸体。

⑧重获:两具尸体重叠而卧。获,被杀。

【译文】

赵旃用他的好马二匹,帮助其兄与叔父逃脱,而自己则用其他的马驾车返回。遇到敌人无法逃脱,只好弃车跑入林中。晋逢大夫和他的两个儿子乘着战车,他交代两个儿子不要回头看。儿子却回头看,说:“赵老在后面。”逢大夫发怒了,叫儿子下车,指着一棵树说:“就在这里收你们的尸体。”将登车用的绳子交给赵旃,让他上车,使他得以免去大难。第二天,逢大夫按标记去找尸体,儿子全被杀,尸体重叠在树下。

楚熊负羁囚知i-①。知庄子以其族反之②,厨武子御③,下军之士多从之。每射,抽矢,菆④,纳诸厨子之房⑤。厨子怒曰:“非子之求⑥,而蒲之爱⑦,董泽之蒲⑧,可胜既乎⑨?”知季曰:“不以人子,吾子其可得乎⑩?吾不可以苟射故也⑪。”射连尹襄老⑫,获之,遂载其尸。射公子穀臣⑬,囚之。以二者还⑭。

【注释】

①熊负羁:楚大夫。知i-(yīnɡ):荀首的儿子,字子羽。

②知庄子:荀首。族:部属,也指家兵。反之:重新回来寻找儿子。

③厨武子:魏锜。

④菆(zōu):好箭。

⑤纳诸厨子之房:御者魏锜在车的前部,荀首在他的身后,如果抽出的是好箭,就不射,顺手装进魏锜的箭袋。房,箭袋。

⑥非子之求:不求子。

⑦蒲之爱:即爱蒲。蒲,蒲柳,又名赤杨,其干坚直,可以制箭。爱,舍不得。

⑧董泽:晋地名,即今山西闻喜东北之董氏陂,盛产蒲柳。

⑨胜:尽。既:通“摡”,取。

⑩其:犹岂,难道。

⑪吾不可以苟射故也:荀首言外之意即:他并非舍不得好的箭矢,而是要选一个能换回儿子的楚人来射。苟射,随便射。

⑫连尹:楚官名。襄老:人名。

⑬公子穀臣:楚庄王之子。

⑭二者:指襄老和公子穀臣。

【译文】

楚大夫熊负羁把知i-囚禁起来。荀首带着他的部属返回战场,魏锜为他驾车,下军的很多士卒都跟他回来。荀首每次射箭,抽到坚硬的菆矢时,都把它放到魏锜的箭袋里。魏锜愤怒地说:“你不是在心疼儿子,而是在心疼蒲柳之矢,董泽的蒲柳,能用得完吗?”荀首说:“不用他人之子交换,我的儿子难道可以得到吗?这是我不随便射箭的缘故啊。”射中连尹襄老,将他射死,用车载回他的尸体。射中公子穀臣,将他囚禁起来。带着这两个人回去。

及昏,楚师军于邲。晋之余师不能军,宵济,亦终夜有声①。

【注释】

①有声:呼喊声不断。

【译文】

到了黄昏,楚军进驻于邲。晋之残余军队溃不成军,连夜渡河,通宵都是渡河的呼喊声。

丙辰①,楚重至于邲②,遂次于衡雍③。潘党曰:“君盍筑武军④,而收晋尸以为京观⑤?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⑥,止戈为武⑦。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⑧。’又作《武》⑨,其卒章曰:‘耆定尔功⑩。’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⑪。’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⑫。’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⑬,故使子孙无忘其章⑭。今我使二国暴骨⑮,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⑯,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⑰?利人之几⑱,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⑲,告成事而已⑳。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21),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22)。今罪无所(23),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何以为京观乎?”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

【注释】

①丙辰:六月无乙卯,亦无丙辰,大约是在七月十三、七月十四日。

②重:辎重。

③衡雍:郑国地名,在今河南原武西北。

④武军:显示军功的军垒。

⑤京观(ɡuàn):积尸封土其上叫“京观”。京,高丘。观,古建筑名,形似城阙,取其可观示四方。

⑥文:文字。

⑦止戈为武:“武”字的甲骨文像人持戈而行,时人因此借以解释为有力量能控制战争,令干戈止息,这才是真正的武。但这本非武字的本义。

⑧ “载戢(jí)干戈”五句:引《诗》出《诗经·周颂·时迈》。载,助词。戢,收藏。櫜(ɡāo),放弓箭的囊鞘,弓袋。此作动词。时,通“是”,这个。允,信,确实。

⑨《武》:即《诗经·周颂·武》。

⑩耆(zhǐ):致,使之得到。

⑪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语出《诗经·周颂·赉》,并非《武》篇第三章。庄王所引,与今本《诗经》篇次不同。铺,颁布。时,此指代先王的功业、美德。绎,推演,发扬光大。思,助词。徂,往,指往征纣王。

⑫绥万邦,屡丰年:语出《诗经·周颂·桓》,亦非《武》篇第六章。绥,安定。

⑬禁暴:止戈为武是禁暴。戢兵:戢干戈、櫜弓矢是戢兵。保大:允王保之是保大。定功:耆定尔功是定功。安民:我徂求定是安民。和众:绥万邦是和众。丰财:屡丰年是丰财。

⑭章:功勋卓著叫章。

⑮暴骨:暴露尸骨。

⑯违民欲:违背百姓的意愿。

⑰和众:调和众人。

⑱几:危。

⑲为先君宫:为诸先王修建神庙。

⑳告成事:报告战事的胜利。

(21)鲸鲵:大鱼名,比喻吞灭小国的首恶之人。

(22)淫慝(tè):指不敬之国。

(23)所:处所,此指罪之所在。

【译文】

七月十四日,楚军的辎重运抵邲地,军队便驻扎在衡雍。潘党说:“君王何不修筑一座显耀武功的军垒,收聚晋人尸体造一座城阙似的坟丘呢?下臣听说战胜敌人后,一定要将这件事昭告后代子孙,以此让他们不忘武功。”楚王说:“这不是你所知道的。从文字的结构看,‘止’和‘戈’组合而成为‘武’字。周武王灭掉商朝,作《颂》诗云:‘收藏起干戈,将弓矢放进囊鞘。我求的是美德,并将此心公布于华夏,这样才能成就王业,保有天下。’又作《武》篇,最后一章云:‘获得并巩固你的功业。’第三章云:‘铺陈先王的功德,并加以发扬光大,我出师征讨,求的是天下安定。’第六章云:‘安定万邦,屡获丰年。’所谓武,就是禁止暴力、消弭战争、保有强大、巩固功业、安定人民、使民众和谐、财物丰厚,目的是使后代子孙无忘其显赫功德。现在我使二国将士暴露尸骨,这是暴;夸示兵力,以威势压服诸侯,使战争无法消弭;强暴而不消弭战争,怎能保住强大?晋国还在,怎能说功业已经巩固?违背人民愿望的事还很多,人民怎能安定?无德又与诸侯强争,怎能使人民和谐?以他人之危来利己,以他人之乱来安己,以败晋来作为自己的荣誉,这怎能使自己的财货丰厚呢?武有七种品德,我一种也没有,用什么来昭示子孙?给先王建造神庙,不过是将成功之事告诉先王罢了。用武不是我所要做的事。古代明主讨伐不敬之国,杀其首恶,埋其尸骸,以土封之,把这当做大杀戮,于是才有宫阙似的坟丘,这是为了惩处邪恶。现在无法确指晋人罪在何处,而晋人又全都尽忠于国君,愿为国君的命令而死,我们怎能去建造宫阙似的坟丘呢?”楚人祭祀了黄河,建造了先王的神庙,向先王报告了战事的成功然后回国。

12.3 是役也,郑石制实入楚师①,将以分郑②,而立公子鱼臣③。辛未④,郑杀仆叔及子服。君子曰:“史佚所谓‘毋怙乱’者⑤,谓是类也。《诗》曰:‘乱离瘼矣,爰其适归⑥?’归于怙乱者也夫⑦。”

【注释】

①石制:郑国大夫,字子服。

②分郑:按,石制欲分裂郑国,准备将其一半送给楚国,另一半立鱼臣为君,而自己则意欲专宠得权,故将楚军引入郑都城。

③公子鱼臣:字仆叔,郑国同姓公族。

④辛未:七月二十九日。

⑤毋怙乱:按,史佚此言常为人所引。

⑥乱离瘼(mò)矣,爰其适归:引《诗》出《诗经·小雅·四月》,第二句的原意是“何处是我们的归宿”,君子引此诗时,将其作另一种解释。瘼,病,作状语,形容乱离之甚。爰,何。

⑦归于怙乱者也夫:此变用原诗之意,指祸患归罪于恃人之乱以为己利者也。

【译文】

这次战役,事实上是郑国的石制把楚军引入了都城,他想分裂郑国而立公子鱼臣为君。七月二十九日,郑国杀了鱼臣和石制。君子说:“史佚所说的‘不要倚仗动乱’,说的就是这种人。《诗》里说:‘人们陷于乱离的痛苦之中,这要归罪于何人呢?’归罪于倚仗乱离而谋私利的人吧!”

12.4 郑伯、许男如楚。

【译文】

郑襄公、许昭公到楚国。

12.5 秋,晋师归,桓子请死,晋侯欲许之。士贞子谏曰①:“不可。城濮之役,晋师三日谷,文公犹有忧色。左右曰:‘有喜而忧,如有忧而喜乎?’公曰:‘得臣犹在②,忧未歇也。困兽犹斗,况国相乎③!’及楚杀子玉,公喜而后可知也④,曰:‘莫余毒也已。’是晋再克而楚再败也⑤。楚是以再世不竞⑥。今天或者大警晋也⑦,而又杀林父以重楚胜⑧,其无乃久不竞乎⑨?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夫其败也,如日月之食焉⑩,何损于明?”晋侯使复其位。

【注释】

①士贞子:士会的庶子,名渥浊,亦称士贞伯、士伯。

②得臣:字子玉,楚令尹,城濮之战中楚军主帅。

③国相:指子玉。

④知:见。

⑤晋再克而楚再败:城濮之战,楚败晋胜,子玉又战败自杀,等于是晋二次胜仗,楚二次败仗。

⑥再世:指成王、穆王两世。不竞:不强。

⑦大警晋:对晋国严厉的警告。

⑧杀林父以重楚胜:再杀荀林父,等于是楚得两次胜利。

⑨久不竞:长此将一蹶不振。

⑩如日月之食:指暂时现象。

【译文】

秋天,晋军回到国内,荀林父请求处死自己,晋景公想答应他的请求。士贞子劝谏说:“不行。城濮之战,晋军连着三天吃缴获来的楚军的粮食,国君文公仍面有忧色。左右说:‘有了喜事还在忧虑,如果有忧虑那反倒高兴吗?’文公说:‘得臣还在,忧虑还无法消除。被困的野兽还想搏斗一番,何况一国的宰相?’到楚王杀了得臣,文公才喜形于色,说:‘没有谁能害我了。’这是晋国两次胜利而楚国两次失败,所以楚国一连两代都无法振兴。这次失败,大概上天想要严厉警告晋国,但我们又要杀掉荀林父来增加楚国的胜利,这样做晋国恐怕也会长久无法振兴起来。荀林父事奉国君,进,想着如何竭尽忠诚;退,想着如何弥补过失,这是国家的卫士,怎能杀掉他?他这次战败,如同日食月食,何损于日月的光明?”晋景公让荀林父官复原职。

12.6 冬,楚子伐萧,宋华椒以蔡人救萧①。萧人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②。王曰:“勿杀,吾退。”萧人杀之。王怒,遂围萧。萧溃。申公巫臣曰③:“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④,三军之士,皆如挟纩⑤。遂傅于萧⑥。

【注释】

①宋华椒以蔡人救萧:萧为宋的附属国,所以宋派华椒救萧。

②熊相宜僚、公子丙:皆楚大夫。

③申公巫臣:字子灵,申县县尹。

④拊:抚慰。

⑤纩(kuànɡ):丝绵。

⑥傅:逼近。

【译文】

冬,楚庄王攻打萧国,宋华椒率领蔡人救援萧国。萧人囚禁了熊相宜僚和公子丙。楚王说:“不要杀他们,我退兵。”萧人杀了二人。楚王大怒,于是围攻萧。萧国溃败。申公巫臣说:“军队士兵都很寒冷。”楚王巡视三军,抚慰并勉励士兵们,三军士兵都心里热乎乎的如同披上了丝绵。军队于是逼近了萧国。

还无社与司马卯言①,号申叔展②。叔展曰:“有麦曲乎③?”曰:“无。”“有山鞠穷乎④?”曰:“无⑤。”“河鱼腹疾奈何⑥?”曰:“目于眢井而拯之⑦。”“若为茅绖⑧,哭井则己⑨。”明日,萧溃。申叔视其井,则茅绖存焉,号而出之⑩。

【注释】

①还无社:萧国大夫。司马卯:楚大夫。

②号(háo):呼喊。申叔展:楚大夫。

③麦曲:酿酒用的酵母。

④山鞠穷:即芎,产于四川的叫川芎,一种中药。可治头风头痛、风湿痹痛等症。

⑤无:申叔展与还无社的对话是暗语。申叔展问此两样东西,暗示还无社逃于泥泽中躲避,还无社不解其意,因此回答说“无”。

⑥河鱼腹疾:当时习语,喻因水湿而得的风湿病。暗示还无社逃到低下处。

⑦目于眢(yuān)井而拯之:还无社已理解申叔展之意,回答将藏于枯井中。眢井,无水枯井。

⑧茅绖(dié):茅草绳子。申叔展要还无社在井上放一草绳作为标志。

⑨哭井则己:听到井上哭声就是自己。

⑩号:哭有声无泪叫号。

【译文】

还无社对司马卯说,把申叔展喊出来。叔展问:“有麦曲吗?”还无社说:“没有啊。”“有山鞠穷吗?”回答说:“没有。”“潮湿得了风湿病怎么办呢?”回答说:“看看枯井上就能救我。”“你在井上放一根绳子,在井上哭的人就是我。”第二天,萧人溃败,申叔看见井上的绳子在那儿,就大声号哭,把还无社救出来了。

12.7 晋原縠、宋华椒、卫孔达、曹人同盟于清丘①,曰:“恤病,讨贰②。”于是卿不书,不实其言也③。

【注释】

①原縠:即先縠。

②恤病,讨贰:邲之战败后,晋国怕诸侯背叛自己,因此为清丘之盟,订立恤病讨贰之盟。恤病,周济有困难的国家。讨贰,讨伐有二心的国家。

③不实其言:虽有盟约,但未实行。杜预《春秋左传注》:“宋伐陈,卫救之,不讨贰也。楚伐宋,晋不救,不恤病也。”实,实行。

【译文】

晋原縠、宋华椒、卫孔达、曹人一起在清丘结盟,说:“要周济有困难的国家,讨伐有二心的国家。”此次盟会《春秋》没有记载卿的名字,是因为没有实践盟约。

12.8 宋为盟故,伐陈①。卫人救之②。孔达曰:“先君有约言焉③,若大国讨④,我则死之。”

【注释】

①伐陈:陈归服楚,宋实践清丘之盟而伐陈。

②卫人救之:卫国背清丘之盟。

③先君有约言焉:此为孔达救陈的托词,意为卫成公与陈共公有旧好。先君,指卫成公。

④大国:指晋国。

【译文】

宋因为盟约的原因,攻打陈国。卫人救援陈国。孔达说:“先君与陈人有言在先,如果晋国来讨罪,我就为此而死。”

十三年 #

【经】

13.1 十有三年春①,齐师伐莒。

13.2 夏,楚子伐宋。

13.3 秋,螽。

13.4 冬,晋杀其大夫先縠②。

【注释】

①十有三年:鲁宣公十三年当周定王十一年,前596。

②晋杀其大夫先縠:晋杀先縠并灭其族。

【译文】

鲁宣公十三年春,齐军攻打莒国。

夏,楚庄王攻打宋国。

秋,螽斯虫成灾。

冬,晋国杀了他的大夫先縠。

【传】

13.1 十三年春,齐师伐莒,莒恃晋而不事齐故也。

【译文】

鲁宣公十三年春,齐军攻打莒国,因为莒国依附晋国,不事奉齐国的缘故。

13.2 夏,楚子伐宋,以其救萧也①。君子曰:“清丘之盟,唯宋可以免焉②。”

【注释】

①楚子伐宋,以其救萧也:去年宋华椒救萧。

②宋可以免:清丘之盟约定恤病讨贰,只有宋没有背约,可以免于被人讥议。

【译文】

夏,楚庄王攻打宋国,因为宋国救助萧国。君子说:“清丘之盟,只有宋国可以免于被批评。”

13.3 秋,赤狄伐晋,及清①,先縠召之也②。

【注释】

①清:即清原,在今山西稷山东南。

②先縠召之:邲之战,先縠不服从命令而导致失败,恐惧,故召狄。

【译文】

秋,赤狄攻打晋国,一直打到清地,是先縠招引赤狄来的。

13.4 冬,晋人讨邲之败与清之师,归罪于先縠而杀之,尽灭其族。君子曰:“恶之来也①,己则取之,其先縠之谓乎。”

【注释】

①恶:指刑戮。

【译文】

晋国人清算邲之战的失败和清地战败的责任,归罪于先縠因而把他杀了,并且把他全族也灭了。君子说:“刑戮加身,是咎由自取,这说的就是先縠啊!”

13.5 清丘之盟,晋以卫之救陈也,讨焉①。使人弗去②,曰:“罪无所归③,将加而师。”孔达曰:“苟利社稷,请以我说④,罪我之由。我则为政,而亢大国之讨⑤,将以谁任?我则死之。”

【注释】

①讨:派人上门责问。

②弗去:不肯离开。

③罪无所归:指找不出罪魁祸首。

④请以我说:就解释是我的主谋。说,解释,说明。

⑤亢:当,面对。

【译文】

清丘的盟会上,晋人因为卫国救援陈国,派人来问罪。使者不肯离开,说:“如果找不出祸首,将加兵于你们卫国。”孔达说:“如果对国家社稷有利,请拿我作为祸首对晋人解说吧,罪过由于我啊。我是执政大臣,面对大国的责罚,难道能诿罪于他人?我愿意为此而死。”

十四年 #

【经】

14.1 十有四年春①,卫杀其大夫孔达。

14.2 夏五月壬申②,曹伯寿卒③。

14.3 晋侯伐郑。

14.4 秋九月,楚子围宋。

14.5 葬曹文公。

14.6 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④。

【注释】

①十有四年:鲁宣公十四年当周定王十二年,前595。

②壬申:十一日。

③曹伯寿:曹文公。

④公孙归父:鲁国的子家。谷:齐地名,在今山东东阿。

【译文】

鲁宣公十四年春,卫国杀了他的大夫孔达。

夏五月十一日,曹文公寿去事。

晋景公攻打郑国。

秋九月,楚庄王围攻宋国。

安葬曹文公。

冬,公孙归父在谷地会见齐顷公。

【传】

14.1 十四年春,孔达缢而死①。卫人以说于晋而免。遂告于诸侯曰:“寡君有不令之臣达②,构我敝邑于大国③,既伏其罪矣,敢告。”卫人以为成劳④,复室其子⑤,使复其位⑥。

【注释】

①孔达缢而死:此事承接上年《传》末。孔达自缢而死以承担责任。

②不令:不善。

③构:构怨,制造仇怨。

④成劳:旧勋。当时习惯语。此指孔达助卫成公复国。

⑤室:动词,娶妻。

⑥复其位:承袭父亲禄位。

【译文】

鲁宣公十四年春,孔达自缢而死。卫国人以此向晋国解释而免于被讨伐。卫国于是向诸侯各国通告说:“我们国君有不良之臣孔达,在敝国和大国之间制造仇怨,已经服罪被杀了,谨此通告。”卫人认为孔达有功劳,让孔达的儿子娶妻,并让他承袭父亲的禄位。

14.2 夏,晋侯伐郑,为邲故也①。告于诸侯,蒐焉而还②。中行桓子之谋也。曰:“示之以整③,使谋而来④。”郑人惧,使子张代子良于楚⑤。郑伯如楚,谋晋故也⑥。郑以子良为有礼,故召之。

【注释】

① 为邲故:邲之战晋败,郑背晋亲楚,晋因此讨伐。

②蒐(sōu)焉而还:晋军并未入郑,只是阅兵以炫耀一下兵力,以示晋虽败于邲,兵力并不受损伤,由此向郑施加压力。蒐,阅兵。

③整:指队伍整齐,军纪严明。

④使谋而来:指让郑国好好考虑重新归服晋。

⑤子张:又叫伯张、公孙黑肱。穆公之孙。代子良:子良宣公十二年为质于楚。

⑥谋晋故:晋威吓郑国,郑反而求救于楚。

【译文】

夏,晋景公攻打郑国,因为邲之战的缘故。晋国昭告诸侯,阅兵结束后就回国。这是中行桓子的计谋。他说:“向他们显示一下我军的整肃,让郑国好好考虑要不要重新归服我晋国。”郑人害怕了,派子张代替子良到楚国去。郑襄公到楚国去,商量如何对付晋国。郑国认为子良知礼节,所以召他回来。

14.3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①,曰:“无假道于宋②。”亦使公子冯聘于晋③,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④,曰:“郑昭宋聋⑤,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⑥。”见犀而行⑦。及宋,宋人止之⑧,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⑨。鄙我,亡也⑩。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楚子闻之,投袂而起⑪,屦及于窒皇⑫,剑及于寝门之外⑬,车及于蒲胥之市⑭。秋九月,楚子围宋。

【注释】

① 申舟:楚大夫,名无畏,一作毋畏,亦称文之无畏,字子舟。

②无假道于宋:楚使聘于齐,须经过宋国,按规定须向宋国公开借道,庄王说“无假道于宋”,是对宋国的藐视,含有挑衅之意。

③公子冯(pínɡ):楚之同姓公族。

④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鲁文公十年,宋昭公陪同楚穆王在孟诸打猎,因宋昭公违背楚王之命,申舟遂以执法官的身份,责打宋昭公的御者,以示惩罚。孟诸,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

⑤郑昭宋聋:意指郑国明白,宋国昏聩。昭,眼明。聋,耳聋。

⑥杀女,我伐之:楚庄王知宋必杀申舟,为了攻宋服宋,正要以此为借口。

⑦犀:申舟儿子。

⑧止之:扣留申舟。

⑨鄙我:以我为鄙。鄙,边邑,此作动词。古代凡过他国之境,本应公开要求借道,否则,就是视他国为本国边境之地。

⑩亡也:不向我借道,是将宋国当做楚边境,等于亡国。

⑪投袂(mèi):一甩袖子。投,挥。袂,袖子。

⑫屦(jù)及于窒皇:古代脱鞋入室,席地而坐,庄王怒而出,忘了穿鞋,到了寝宫门外,送鞋的人才赶上。屦,鞋。窒皇,即绖皇,正殿前的庭院。

⑬剑及于寝门之外:剑也是到宫门外才送上。

⑭车及于蒲胥之市:车驾到蒲胥之市才追上。蒲胥,楚郢都内的街市名。

【译文】

楚庄王派申舟到齐国去聘问,说:“不要向宋国借道。”又派公子冯到晋国聘问,也不向郑国借道。申舟因为孟诸的事情得罪宋国,说:“郑国明白,宋国昏聩,聘晋的使者不会被害,我则必死无疑。”楚庄王说:“宋国要是杀了你,我就征讨它。”申舟让自己的儿子申犀进见庄王,然后才出发。到了宋国,宋人拦住了他。宋华元说:“经过我国而不借道,这是把我国当做他们的边邑。把我国当做边邑,就是亡国。杀其使者,楚必伐我,伐我也是亡国,反正是一样的亡国。”于是杀了申舟。楚王听到这消息,拂袖而起,随从一直追到寝宫门外庭院里才给他穿上鞋子,追到寝宫的殿门外才给他送上佩剑,车驾追到蒲胥街市才赶上他。秋九月,楚庄王围攻宋国。

14.4 冬,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①。见晏桓子②,与之言鲁,乐③。桓子告高宣子曰④:“子家其亡乎⑤!怀于鲁矣⑥。怀必贪,贪必谋人⑦。谋人,人亦谋己。一国谋之,何以不亡⑧?”

【注释】

①公孙归父会齐侯于谷:归父会见齐侯,是商量如何与楚言和。

②晏桓子:晏婴父亲。晏,晏邑,以邑为氏。

③乐:很得意。公孙归父受宠于鲁宣公,因此得意。

④高宣子:高固。

⑤亡:逃离鲁国。

⑥怀:留恋其宠。

⑦谋人:算计别人。

⑧何以不亡:宣公十八年,公孙归父逃奔齐国。

【译文】

冬,公孙归父在谷地会见齐顷公。见到晏桓子,和他谈到鲁国时,很是得意。桓子告诉高宣子说:“子家恐怕要逃离鲁国了!他留恋于鲁国的宠信了。怀宠必贪婪,贪婪必定算计别人。算计别人,别人也算计自己。一国之人都算计他,他能不逃亡吗?”

14.5 孟献子言于公曰①:“臣闻小国之免于大国也,聘而献物②,于是有庭实旅百③,朝而献功④,于是有容貌采章⑤,嘉淑而有加货⑥,谋其不免也。诛而荐贿⑦,则无及也。今楚在宋,君其图之。”公说⑧。

【注释】

① 孟献子:即仲孙蔑。

②聘而献物:派人去聘问,并进献财物。

③庭实旅百:诸侯朝见天子或相互聘问,将许多礼物陈列于庭内。

④朝:国君亲自到大国朝觐。献功:进献治国或征伐之功。

⑤容貌采章:各色珠玉绶带、羽毛齿革等装饰品,用以进献。

⑥嘉淑:美善之物。加货:额外所加的礼物。

⑦荐贿:进献财物。荐,进献。

⑧ 说:同“悦”。

【译文】

孟献子对宣公说:“臣下听说小国要想免于大国的征讨,就要派人去聘问,并进献财物。因此就有进献的百件礼品摆在庭中,国君亲自去朝见并进献功劳,于是就有珠玉齿革等各色装饰品,在这些美好的礼物外再加额外的财礼,以此来谋求不免的罪过。如果等到大国来责罚了再进献财物,那就来不及了。现在楚军还在宋国,国君应该好好考虑一下!”宣公听了很高兴。

十五年 #

【经】

15.1 十有五年春①,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

15.2 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②。

15.3 六月癸卯③,晋师灭赤狄潞氏④,以潞子婴儿归⑤。

15.4 秦人伐晋。

15.5 王札子杀召伯、毛伯⑥。

15.6 秋,螽。

15.7 仲孙蔑会齐高固于无娄⑦。

15.8 初税亩⑧。

15.9 冬,蝝生⑨。

15.10 饥。

【注释】

① 十有五年:鲁宣公十五年当周定王十三年,前594。

②宋人及楚人平:楚国从去年九月围宋,前后达九个月之久,宋才与楚讲和。

③癸卯:十八日。

④潞:赤狄的一支,其国在今山西潞城东北。狄族尚在氏族社会,因此国名带“氏”字。

⑤潞子婴儿:潞国君,名婴儿。

⑥王札子:王子捷,与召伯、毛伯三人都是周王卿士。

⑦ 无娄:杞国之地,今地不详。

⑧ 初税亩:鲁国开始按亩征税。

⑨蝝(yuán):一种有翅膀的大蚁,能吃谷子。

【译文】

鲁宣公十五年春,公孙归父在宋国和楚庄王会见。

夏五月,宋人和楚人讲和。

六月十八日,晋军灭了赤狄潞氏,俘虏了潞君婴儿回国。

秦人攻打晋国。

王札子杀了召伯、毛伯。

秋,螽斯虫成灾。

仲孙蔑在无娄会见齐国高固。

开始按亩征税。

冬,蝝虫成灾。

发生饥荒。

【传】

15.1 十五年春,公孙归父会楚子于宋。

【译文】

鲁宣公十五年春,公孙归父在宋国会见楚庄王。

15.2 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①,晋侯欲救之②。伯宗曰③:“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④。’天方授楚⑤,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⑥。’川泽纳污,山薮藏疾⑦,瑾瑜匿瑕⑧,国君含垢⑨,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注释】

①乐婴齐:宋公族,华元的族弟。

②晋侯欲救之:依清丘之盟,晋应救宋。

③伯宗:晋大夫。

④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意指楚国不是晋国所宜攻击的对象。鞭长,比喻晋之强大。马腹,喻所击非宜。

⑤天方授楚:指楚正得天命而强大。

⑥高下在心:遇事能屈伸,必须心中有数。高下,犹言屈伸。

⑦薮(sǒu):草野。疾:毒害之物。指蛇蝎等毒虫。

⑧瑾瑜:美玉。瑕:玉上的疵点。

⑨国君含垢:喻指国君也可忍受一时之辱,不必以不救宋为耻。

【译文】

宋人派乐婴齐到晋国告急求援,晋景公想救宋。大夫伯宗说:“不能救。古人有过这样的话:‘马鞭虽长,也打不到马腹。’上天正把强盛授予楚国,我们不可与之争锋。晋国虽然强大,可是能违背天的旨意吗?俗话说:‘或高或低,或屈或伸,一切全由我心来裁度。’江河湖泽可以容纳污泥浊水,山林草莽可以藏毒害之物,美玉也隐藏着瑕疵,国君忍受耻辱,这也是天的常道。国君还是再等等吧。”晋景公于是停止发兵。

使解扬如宋①,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②。”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③。不许。三而许之④。登诸楼车⑤,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⑥。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穀,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⑦。速即尔刑⑧。”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⑨,臣能承命为信⑩,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⑪,信无二命⑫。君之赂臣,不知命也⑬。受命以出,有死无i-⑭,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⑮。死而成命,臣之禄也⑯。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⑰,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⑱。

【注释】

①解扬:晋大夫。宣公元年曾被楚俘获,不知何时已归晋。

②晋师悉起,将至矣:晋已决定不救宋,却叫解扬去诈称晋将发兵,要宋坚守。

③反其言:说相反的话。即让解扬告诉宋人晋不肯出兵相救。

④三:多次。威逼再三。

⑤楼车:兵车的一种,较高,用于望敌。

⑥遂致其君命:解扬登上楼车后,并未按楚王的意思办,而是把晋军的命令如实地传达给宋国。致,送达,传达。

⑦女则弃之:指解扬自己先丢弃了信用。

⑧即尔刑:去接受死刑。即,就。

⑨制命:制定正确的命令。

⑩承命:奉行命令。

⑪义无二信:言外之意,即下臣不能既承担晋君的命令,又承担楚君的命令。

⑫信无二命:讲信用就不能接受两种命令。意为既受晋君之命,就不受楚王之命。

⑬不知命:不知“信无二命”。

i-(yǔn):此指废弃。

⑮臣之许君,以成命也:解释之所以答应庄王,是为了完成晋君的使命。

⑯禄:福。

⑰考死:死得其所。考,终极。

⑱舍:赦免。

【译文】

晋派解扬到宋国去,叫宋人不要投降楚国,说:“晋军已经全部出发了,就要到达了。”解扬路经郑国时,郑人将他抓获,并献给楚军。楚王给他大量财物,要他对宋人说相反的话,解扬不答应,威逼再三他才答应。解扬登上楼车,楚人要他呼叫宋人并把情况告诉他们。解扬却乘机传达了晋君的命令。楚王要杀掉他,派人对他说:“你既然已答应我,却又反悔,这是何故?不是我们不讲信义,是你违背了诺言。你赶快去接受死刑吧。”解扬回答说:“下臣听说,国君能制定正确的命令叫义,臣子能承担命令叫信,以臣子的信去贯彻君主的义并加以推广叫利。谋划而不失去利,并以此来捍卫社稷,这是百姓的领袖。贯彻义不能有两种相互矛盾的信,守信的臣子也不能同时接受两种相互矛盾的命令。君王赠给臣下财物,说明君王不懂得命令的含义。臣下接受寡君的命令出使于外,宁死也不废弃寡君的命令,又怎么可以因财物而改变呢?臣下之所以应许君王,是为了完成寡君的命令。身虽死但能完成命令,这是臣下的福气。寡君有守信的臣子,下臣得以善终,我还求什么呢?”楚庄王于是赦免了解扬,让他回国去了。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①,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②,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③,王弃言焉④。”王不能答。申叔时仆⑤,曰:“筑室反耕者⑥,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⑦,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⑧,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⑩,不能从也⑪。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⑫。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⑬。”

【注释】

①夏五月,楚师将去宋:楚围宋已九月,《公羊传》及《史记·宋微子世家》俱谓楚军粮尽,故欲离开。

②申犀:申舟儿子犀。

③毋畏:申舟。

④王弃言:上年楚庄王许诺宋杀申舟,必伐宋,今要撤兵,是食言。

⑤仆:为王驾车。

⑥筑室反耕者:筑室是在城外盖起房子。反耕者是让因楚军到来而逃亡的农民回来种田。这是楚军的策略,造成不想撤离的假象,以逼迫宋国屈服。

⑦子反:即公子侧,时为楚军主帅。

⑧病:此指严重的困难。

⑨析骸以爨(cuàn):拆了尸骨当柴烧。爨,烧火煮饭。

⑩以国毙:指全国牺牲。

⑪从:从命,指与楚订立城下之盟。

⑫华元为质:华元为质于楚,后宋以公子围龟换回。

⑬ 虞:欺骗。

【译文】

夏五月,楚军准备撤离宋国。申犀在楚王马前叩头说:“毋畏明知要死但也不敢废弃君王的命令,可君王却抛弃了自己的诺言。”楚王无法回答。申叔时正好为楚王驾车,他说:“建好房子,让耕田的人回来,宋国就一定听命于楚国。”楚庄王采纳了他的计策。宋人害怕了,派华元深夜潜入楚军阵营,登上子反之床,把子反拉起来,说:“寡君让华元将严重的困难都告诉你们,说:‘敝国城内已经是交换儿子杀了吃,劈碎骸骨当柴烧,即使这样,兵临城下而被迫结盟,我们宁可让国家灭亡,也不能从命。你们撤离我城三十里,我们就唯命是听。’”子反害怕了,与华元私下订立盟约,然后报告楚王。楚庄王命令大军后退三十里。宋与楚讲和结盟,华元入楚作人质。盟誓说:“我不骗你,你也不欺我。”

15.3 潞子婴儿之夫人,晋景公之姊也。酆舒为政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晋侯将伐之,诸大夫皆曰:“不可。酆舒有三俊才①,不如待后之人②。”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俊才虽多,何补焉?不祀③,一也;耆酒④,二也;弃仲章而夺黎氏地⑤,三也;虐我伯姬⑥,四也;伤其君目,五也。怙其俊才,而不以茂德⑦,兹益罪也。后之人或者将敬奉德义以事神人,而申固其命⑧,若之何待之⑨?不讨有罪,曰‘将待后’,后有辞而讨焉⑩,毋乃不可乎?夫恃才与众⑪,亡之道也。商纣由之,故灭。天反时为灾⑫,地反物为妖⑬,民反德为乱⑭。乱则妖灾生。故文,反正为乏⑮。尽在狄矣⑯。”晋侯从之。六月癸卯⑰,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⑱。辛亥⑲,灭潞。酆舒奔卫,卫人归诸晋,晋人杀之⑳。

【注释】

① 俊才:突出的才能。

②待后之人:等待潞国无俊才然后攻伐。

③不祀:不祭祀其祖先。

④耆:同“嗜”。古人认为嗜酒亡国。

⑤弃仲章而夺黎氏地:仲章曾劝阻酆舒夺黎氏地,酆舒废黜仲章。仲章,潞国的贤人。黎,小国名,原在山西长治西南,后迁于黎城。

⑥虐:杀。伯姬:潞子夫人,晋景公之姊。

⑦茂德:美德。

⑧申固其命:巩固国家命运。

⑨若之何待之:意指酆舒的后人若能奉行德义,敬祀鬼神,则国运巩固,不好讨伐了。

⑩后有辞:指酆舒的后人有了理由。

⑪众:人多。

⑫天反时为灾:天应寒而暑,应暑而寒,时令反常,则成灾害。

⑬地反物为妖:地上的事物反其常性,则谓之妖怪。

⑭反德:行事违反准则。

⑮故文,反正为乏:文,字。小篆“正”与“乏”二字字形似相反。伯宗这里是望文生义,借以说明酆舒反其道而行,必走向困境。

⑯尽在狄:指上面所说的灾、妖、乱、乏,狄人都齐备。

⑰癸卯:十八日。

⑱曲梁:在今山西潞城北。

⑲辛亥:二十六日。

⑳晋人杀之:晋人杀酆舒。

【译文】

潞国国君婴儿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酆舒在潞国当政时,杀了潞子夫人,又伤了潞子的眼睛。晋景公准备攻打酆舒,诸大夫都说:“不行。酆舒有三项突出的才能,不如等待他的后任时再去攻打。”伯宗却说:“一定要攻打他。狄人有五大罪状,即使俊才再多,于国何补呢?他不祭祀祖先,这是第一项罪;嗜酒,是第二项罪;废黜仲章而夺取黎氏的土地,是第三项罪;杀了我伯姬,是第四项罪;伤了他国君的眼睛,是第五项罪。依仗着他的俊才,而不是美德,此乃增加他的罪恶。潞国后任的人或者可能将会敬畏和奉行德义而侍奉神人,因而巩固国家的命运,怎么能等到后任的人呢?今天不讨伐有罪之人,说什么‘等待他们的后任’,以后的后任者有了理由我们再去讨伐,那恐怕就不可以了。如果依恃着所谓的才能和人多,那是亡国之道啊。商纣就是由此而行,所以灭亡。天违反时令就是灾害,地违反物性成为妖异,百姓行事违反准则就是乱。百姓乱了天灾地妖就都来了。所以从字形上看,‘正’字反过来就是‘乏’字。这些毛病,狄人都具备了。”晋景公听从了伯宗的话。六月十八日,晋荀林父在曲梁打败了赤狄,二十六日,灭了潞国。酆舒逃奔到卫,卫人把他押送到晋国,晋人杀了他。

15.4 王孙苏与召氏、毛氏争政①,使王子捷杀召戴公及毛伯卫,卒立召襄②。

【注释】

①王孙苏与召氏、毛氏争政:三人都是周王卿士,争夺执政权。

②召襄:召戴公之子。

【译文】

王孙苏和召氏、毛氏争夺执政权,派了王子捷杀了召戴公和毛伯卫,最终立了召襄。

15.5 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①。壬午②,晋侯治兵于稷③,以略狄土④,立黎侯而还⑤。及雒⑥,魏颗败秦师于辅氏⑦,获杜回,秦之力人也⑧。

【注释】

①辅氏:晋地,在今陕西大荔。晋伐赤狄,秦乘机攻晋。

②壬午:二十七日。

③治兵:演习,检阅军队。稷:晋地,在今山西稷山县南。

④略:强取。晋虽灭了潞国,其余狄人未服,因此继续攻取狄人土地。

⑤立黎侯:潞国夺取黎氏地,晋恢复黎国,立黎侯。

⑥雒:晋地,在今陕西大荔东南。

⑦ 魏颗:晋大夫。

⑧力人:大力士。

【译文】

秋七月,秦桓公攻打晋国,驻扎在辅氏。二十七日,晋景公在稷地检阅军队,并攻取狄人的土地,立了黎国国君后才回国。到雒地时,晋大夫魏颗在辅氏打败秦军,俘虏了秦国的大力士杜回。

初,魏武子有嬖妾①,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②,则曰:“必以为殉③!”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④,吾从其治也⑤。”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⑥,杜回踬而颠⑦,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⑧。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注释】

①魏武子:魏犨,魏颗父亲。

②疾病:病重,病危。病,指病重。

③殉:以活人殉葬。古代有以妻妾殉葬的习俗。

④乱:神志不清。

⑤治:相对于“乱”而言,指神志清楚。

⑥亢:遮拦。此指结草绳遮拦杜回。

⑦踬(zhì):被绊倒。颠:仆倒在地。

⑧而:你。

【译文】

当初,魏武子有一个宠爱的小妾,没有儿子。魏武子病了,命令魏颗说:“我死了,一定要把她嫁出去。”到了病重时,却说:“一定要让她殉葬!”魏武子死后,魏颗把她嫁出去了,说:“人病重时神志不清,我依照他神志清楚时的话做。”到了辅氏之役,魏颗看见一个老人用草绳拦住杜回,杜回被绊倒在地,所以魏颗抓住了杜回。夜里魏颗梦见老人对他说:“我,就是你所嫁出去的女子的父亲。你依照你先父神志清楚时的命令行事,我以此来报答你。”

15.6 晋侯赏桓子狄臣千室①,亦赏士伯以瓜衍之县②,曰:“吾获狄土,子之功也。微子,吾丧伯氏矣③。”羊舌职说是赏也④,曰:“《周书》所谓‘庸庸祗祗’者⑤,谓此物也夫⑥。士伯庸中行伯⑦,君信之,亦庸士伯,此之谓明德矣。文王所以造周,不是过也。故《诗》曰:‘陈锡哉周⑧。’能施也⑨。率是道也⑩,其何不济?”

【注释】

① 狄臣:狄人奴隶。按,此亦包括奴隶耕种的土地。千室:千家。

②士伯:士贞子。瓜衍之县:即今山西孝义北的瓜城。

③伯氏:荀林父。宣公十二年,士伯劝阻杀掉荀林父,因此赏士伯。

④羊舌职:晋叔向的父亲。说:悦,对这样的赏赐感到高兴。

⑤庸庸祗祗:语出《尚书·周书·康诰》,意为文王能重用可用之人,尊敬可尊敬之人。庸,用。祗,敬。

⑥此物:此类。此以晋景公比周文王。

⑦士伯庸中行伯:士伯认为中行桓子为可用。庸,用。这里是意动用法,认为可用。

⑧陈锡哉周:引诗见《诗经·大雅·文王》,意为把利益布施天下,创立周朝。陈,布施。锡,赐予。哉周,造周。

⑨能施:能施恩于人。

⑩率:遵循。

【译文】

晋景公奖赏桓子狄人奴隶上千家,同时把瓜衍之县赏给士伯,说:“我能收获狄人的土地,是你的功劳。没有你,我就失去伯氏了。”羊舌职对这样的赏赐感到高兴,说:“《周书》上说‘用可用之人、敬可敬之人’,说的就是这类的事情啊。士伯能用中行伯,国君信任他,也重用士伯,这就叫作明德啊。周文王之所以能建立周朝,也不过如此。所以《诗》里说:‘利益布施天下而创立周朝。’就是说能施恩于人。遵循此道而行,还有什么不能成功?”

15.7 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①,不敬。刘康公曰②:“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③,天夺之魄矣④。”

【注释】

① 献狄俘于周:晋献狄俘于周王,既是报捷,又是尊王。

②刘康公:王季子。

③原叔必有大咎:鲁成公八年,晋杀赵同。原叔,赵同。

④魄:魂魄。

【译文】

晋景公派赵同到周朝去进献狄人俘虏,赵同进献时不恭敬。刘康公说:“不到十年,原叔必定有大祸,上天要夺走他的魂魄了。”

15.8 初税亩①,非礼也。谷出不过藉②,以丰财也③。

【注释】

①初税亩:殷、周以来,实行井田制。鲁国初税亩,即不问有田者所耕田地面积的大小,也不问有田者为何人,一律按亩向耕作者征收实物税。实行初税亩,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权。初,开始。

②藉:借,借民力以耕田。井田制有私田,也有公田,农奴对于公田有进行无偿劳动的义务,即所谓藉法。

③丰财:《左传》作者认为,过去的征税方法是所征的稻谷不超过“藉法”的规定,这是用以丰富财货的办法,比初税亩好。

【译文】

鲁国从此开始按田亩多少征税,这不合于礼制。过去的征税方法是所征稻谷不超过“藉法”的规定,这可以因此丰富财货。

15.9 冬,蝝生,饥。幸之也①。

【注释】

① 幸之:即i-(niè)之,罪之。《穀梁传》云:“其曰蝝,非税亩之灾也。”《左传》则认为鲁蝝虫成灾,又饥荒,是天降罪的结果。

【译文】

冬,蝝虫成灾,发生大饥荒。天降罪啊。

十六年 #

【经】

16.1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①。晋人灭赤狄甲氏及留吁②。

16.2 夏,成周宣榭火③。

16.3 秋,郯伯姬来归④。

16.4 冬,大有年⑤。

【注释】

① 十有六年:鲁宣公十六年当周定王十四年,前593。

②甲氏、留吁:赤狄的两支,甲氏在今山西屯留北,留吁在屯留南。

③成周:周之东都,在河南洛阳东。宣榭:土台上所建的堂式建筑,用以习射讲武。

④郯伯姬:鲁国女,郯君夫人。

⑤大有年:五谷大熟。

【译文】

鲁宣公十六年春周历正月。晋人灭了赤狄的甲氏和留吁。

夏,成周城里的宣榭发生火灾。

秋,郯伯姬回到鲁国。

冬,五谷大丰收。

【传】

16.1 十六年春,晋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①。

【注释】

①铎辰:也是赤狄的一支,在今山西潞城、屯留附近。

【译文】

鲁宣公十六年春,晋士会率军灭了赤狄的甲氏和留吁、铎辰。

三月,献狄俘①。晋侯请于王。戊申②,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③,且为大傅④。于是晋国之盗逃奔于秦⑤。羊舌职曰:“吾闻之,‘禹称善人⑥,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⑦。’善人在上也⑧。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⑨。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是无善人之谓也。”

【注释】

①献狄俘:向周王献俘。

②戊申:二十七日。

③黻(fú)冕:指当时卿大夫礼服。黻,古代礼服上黑青相间的花纹,此指上衣。冕,礼帽。

④大傅:太傅,晋主礼刑之近官。士会灭狄有功,被任命为中军帅并兼太傅,以为褒奖。

⑤晋国之盗逃奔于秦:指士会治国有方,晋国的盗贼都逃跑到秦国去了。

⑥称:举荐,任用。

⑦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引《诗》见《诗经·小雅·小旻》,形容恐惧戒慎的样子。

⑧善人在上:指善人执政。

⑨无幸民:百姓心中不存侥幸之想。

【译文】

三月,向周王进献狄人俘虏。晋景公向周王请求,二十七日,把黻冕等礼服赐给士会并任命他为中军帅,并且加太傅之号。此后,晋国的盗贼都逃走到秦国去了。羊舌职说:“我听说,‘禹任用了好人,坏人都远远地离开了’,说的就是这个情况。《诗》里说:‘战战兢兢,如同面临深渊,如同踩着薄冰。’是有好人在上啊。好人执政,那么国内百姓就不会心存侥幸。谚语说:‘百姓多存侥幸,国家就不幸了。’这是说没有善人呀。”

16.2 夏,成周宣榭火,人火之也①。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②。

【注释】

① 人火之:是人把它烧着的。

②天火:天降的火。此句解释《经》文书火之例。

【译文】

夏,成周城里的宣榭着火,是人把它烧着的。凡是火灾,人烧着的叫做“火”,天降的火叫做“灾”。

16.3 秋,郯伯姬来归,出也。

【译文】

秋,郯伯姬回到鲁国,是被遗弃回来。

16.4 为毛、召之难故①,王室复乱。王孙苏奔晋。晋人复之②。冬,晋侯使士会平王室③,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礼④。郩烝⑤。武子私问其故⑥。王闻之,召武子曰:“季氏⑦,而弗闻乎?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⑧。公当享⑨,卿当宴⑩。王室之礼也⑪。”武子归而讲求典礼,以修晋国之法⑫。

【注释】

① 毛、召之难:毛、召之难在去年。

②晋人复之:晋将王孙苏送回去。

③平王室:调和王室的纠纷。平,调和。

④原襄公:周大夫。相礼:盟会或祭祀的助手,叫相,或相礼。

⑤郩烝:古代祭祀、宴会,杀牲放在俎上叫烝。将整牲放于俎,不煮熟,叫全烝,祭天所用。将半牲放于俎,叫房烝,也叫体荐。把肉切成大块放于俎,叫郩烝,也叫折俎。郩烝宾主可吃,全烝、房烝只是虚设,不能吃。郩,通“肴”,荤菜。

⑥武子:士会,字季,谥武。私问其故:周定王既设享礼,依下文,应用体荐;现用郩烝,士会因此偷偷问原襄公。

⑦季氏:士会。周王以字称之。

⑧享有体荐,宴有折俎:享、宴在此意义有别,享有体荐,是设宴杀牲,只具形式,宾主并不饮食;宴有折俎,则一起食用。体荐,即房烝。折俎,即郩烝。

⑨公当享:天子对诸侯用享礼。公,指诸侯。

⑩卿当宴:对诸侯之卿,则设宴礼。卿,诸侯之卿。

⑪王室之礼:诸侯之卿来,虽为之设享礼,仍用宴礼之法,进献郩烝。享礼用来教导恭敬节俭,宴礼用来表示慈爱恩惠,此是王室待宾之礼。

⑫武子归而讲求典礼,以修晋国之法:此指士会回国后,讲求典礼修明法度,这是尊王的表示。

【译文】

因为毛、召之难的缘故,周王室又发生内乱。王孙苏逃亡到晋国。晋国把他送回去让他复位。冬,晋景公让士会调和王室的纠纷,周定王用享礼招待他,原襄公担任相礼。设了郩烝。武季偷偷地问原襄公这是为什么。周王听到了,召武子说:“季氏,你没有听说过吗?天子设享礼有体荐,设宴礼有折俎。天子对诸侯用享礼,诸侯对卿用宴礼。这是王室的礼仪啊。”武子回国后,讲求典礼,并修明晋国的法度。

十七年 #

【经】

17.1 十有七年春王正月庚子①,许男锡我卒②。

17.2 丁未,蔡侯申卒③。

17.3 夏,葬许昭公。

17.4 葬蔡文公。

17.5 六月癸卯,日有食之④。

17.6 己未⑤,公会晋侯、卫侯、曹伯、邾子同盟于断道⑥。

17.7 秋,公至自会。

17.8 冬十有一月壬午,公弟叔肸卒⑦。

【注释】

①十有七年:鲁宣公十七年当周定王十五年,前592。庚子:二十四日。

②许男锡我:许昭公。许昭公死,其子灵公立。

③丁未:二月初二。蔡侯申:蔡文公。蔡文公死,子景侯固立。

④六月癸卯,日有食之:六月无日食,且朔日为六月乙巳。史家认为是宣公七年六月癸卯有日食,误记为此年。或认为是《经》文错简。

⑤己未:六月十五日。

⑥断道:晋地,在今山西济源西南。

⑦ 壬午:十一日。叔肸(xī):鲁宣公同母弟。

【译文】

鲁宣公十七年春周历正月二十四日,许昭公锡我去世。

二月二日,蔡文公申去世。

夏,安葬许昭公。

安葬蔡文公。

六月癸卯日,有日食。

六月十五日,鲁宣公和晋景公、卫穆公、曹宣公、邾国君在断道结盟。

秋,鲁宣公从断道之盟回国。

冬十一月十一日,宣公弟叔肸去世。

【传】

17.1 十七年春,晋侯使郤克征会于齐①。齐顷公帷妇人使观之②。郤子登,妇人笑于房③。献子怒④,出而誓曰:“所不此报,无能涉河⑤。”献子先归,使栾京庐待命于齐⑥,曰:“不得齐事,无复命矣⑦。”郤子至,请伐齐,晋侯弗许。请以其私属⑧,又弗许。

【注释】

①征会于齐:召齐顷公赴断道之会。征,召。

②帷:以布帛围起来作为帐幕,有如后来的屏风。妇人:指齐顷公母亲萧同叔子。

③郤子登,妇人笑于房:据传郤克是跛子,萧同叔子见他登台阶,笑出声来。郤克使齐,齐顷公让妇人围观,本是不敬,妇人讥笑他,更是不敬。登,上台阶。房,东西厢房。

④献子:即郤克。

⑤所不此报,无能涉河:所,假设连词,如果。无能涉河,指河为誓,不报此仇就不再渡黄河而东。按,此事成为成公二年齐、晋鞍之战的导火线。又据《穀梁传》成公元年记载:“季孙行父秃,晋郤克眇,卫孙良夫跛,曹公子手偻,同时而聘于齐。齐使秃者御秃者,使眇者御眇者,使跛者御跛者,使偻者御偻者。萧同姪子处台上而笑之。闻于客。”可参考。

⑥栾京庐:郤克使齐的副手。待命于齐:留在齐国,必使齐顷公赴会,才能回国。

⑦不得齐事,无复命矣:郤克受辱先归,未完成使命,因此要栾京庐完成。不得齐事,不能完成使齐赴会的使命。

⑧私属:家族之兵。

【译文】

鲁宣公十七年春,晋景公派郤克到齐国去请齐侯参加盟会。齐顷公接见郤克时用帷帐做屏风让妇人观看。郤克登台阶上朝,妇人在厢房看到他那样子笑了出来。郤克发怒了,出来时发誓说:“如果不报此仇,就再也不渡河而东!”郤克就先回国去了,让栾京庐在齐国待命,说:“不能完成使齐赴会的使命,就不要回来复命。”郤克回到晋国,请求攻打齐国,晋景公不同意。请求用他的宗族之兵伐齐,晋景公也不答应。

齐侯使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会①。及敛盂②,高固逃归③。夏,会于断道,讨贰也④。盟于卷楚⑤,辞齐人⑥。晋人执晏弱于野王⑦,执蔡朝于原⑧,执南郭偃于温⑨。苗贲皇使⑩,见晏桓子⑪。归,言于晋侯曰:“夫晏子何罪?昔者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⑫,举言群臣不信,诸侯皆有贰志⑬。齐君恐不得礼⑭,故不出,而使四子来。左右或沮之⑮,曰:‘君不出,必执吾使。’故高子及敛盂而逃。夫三子者曰:‘若绝君好,宁归死焉⑯。’为是犯难而来⑰,吾若善逆彼以怀来者⑱,吾又执之,以信齐沮⑲,吾不既过矣乎⑳?过而不改,而又久之(21),以成其悔,何利之有焉?使反者得辞(22),而害来者,以惧诸侯,将焉用之(23)?”晋人缓之,逸(24)。秋八月,晋师还(25)。

【注释】

①高固:高宣子,齐卿。晏弱:晏桓子。蔡朝、南郭偃:皆齐大夫。

②敛盂:卫地,在今河南濮阳东南。

③高固逃归:高固听说郤克受辱怨齐,怕此去有祸,中途逃回。

④讨贰:此时宋已与楚讲和,郑、陈、蔡已附楚,“贰”泛指这些背晋亲楚之国。

⑤卷楚:即断道。或曰卷楚与断道不是一地,但相距不远。

⑥辞齐人:齐顷公不亲自参加,只派四位大臣去,因此晋拒绝齐国参加盟会。

⑦野王:卫地名,在今河南沁阳。

⑧原:在今河南济源北。

⑨温:在今河南温县西稍南。

⑩苗贲(bēn)皇:楚斗椒之子,宣公四年楚灭若敖氏,逃奔晋国,晋以苗邑赐之,因以为氏。苗,在今河南济源西南。

⑪见晏桓子:苗贲皇出使经过野王,见到晏桓子。

⑫不逮:不及。

⑬举言群臣不信,诸侯皆有贰志:指诸侯有二心,是因为晋群臣不讲信用。苗贲皇本意指晋君,不敢直指,托言群臣。举,皆。

⑭不得礼:不被礼待。

⑮左右:指齐君近臣。沮:阻止。

⑯若绝君好,宁归死焉:意谓与其因为我们不去而断绝友好关系,不如去了之后回去被处死。

⑰犯难:冒险。

⑱善逆彼以怀来者:应盛情款待他们,使来晋国的人怀恋思念。若,应该。

⑲以信齐沮:使齐人阻止前来的预言得到证实。

⑳既过:已经做错。过,错误。

(21)久之:久扣齐使不放。

(22)反者:指高固。得辞:得逃归之理由,指有了借口。

(23)将焉用之:苗贲皇之意,是要晋景公以信用折服诸侯。

(24)缓之,逸:有意放松了看管,晏桓子先逃回。

(25)晋师还:诸侯参加盟会,有军队随从。晋盟会之师回国。

【译文】

齐顷公派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四人参加盟会。到了敛盂这个地方,高固先逃回齐国。夏,诸侯在断道会见,准备讨伐背晋亲楚的国家。同时在卷楚订立盟约,而拒绝齐人参加。晋人在野王抓住了晏弱,在原地抓住蔡朝,在温地抓住南郭偃。苗贲皇出使,途中见到晏桓子。回到晋国,对晋景公说:“晏子有什么罪呢?从前诸侯们事奉我们的先君,都唯恐赶不上,都是因为晋国群臣不讲信用,所以诸侯有二心。齐君是担心不能得到礼遇,所以不出来,而派四个臣子来。齐君的左右有人劝阻他,说:‘国君不去,晋人一定会抓走我们的使者。’所以高固到达敛盂就跑回去了。其他三个人说:‘如果因我们不来而断绝了国君间的友好,宁可来了之后回去被处死。’因此他们冒险而来。我们应该好好地迎接款待他们以使来者留恋,可我们却又逮捕了他们,这样就证实了齐人的劝阻是对的,我们不是已经做错了吗?错了而不改,还扣住齐使者久久不放,以造成他们的后悔,这有什么好处呢?这样让先逃回去的人有了理由,又伤害了来参加会见的人,以使诸侯害怕,这还有什么用呢?”于是晋人有意放松了看守,晏桓子逃回。秋八月,晋军回国。

17.2 范武子将老①,召文子曰②:“燮乎!吾闻之,喜怒以类者鲜③,易者实多④。《诗》曰:‘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⑤。’君子之喜怒,以已乱也。弗已者,必益之⑥。郤子其或者欲已乱于齐乎?不然,余惧其益之也⑦。余将老,使郤子逞其志⑧,庶有豸乎⑨。尔从二三子唯敬⑩。”乃请老,郤献子为政⑪。

【注释】

① 范武子:士会,初封随,称随武子,后改封范,称范武子,其后子孙皆称范。老:告老退休。

②文子:士会之子士燮。

③以类:合符礼法。类,法。

④易者:反其道而行,指迁怒。易,反。

⑤“君子如怒”四句:引《诗》见《诗经·小雅·巧言》。沮、已,止歇。庶,庶几,也许,也许可以。遄(chuán),速。祉(zhǐ),喜。

⑥弗已者,必益之:不能止其乱,必增加其乱。

⑦ 惧其益之:郤克使齐受辱发怒,或许能阻止齐国之乱,否则,也可能增加祸乱。

⑧ 逞其志:满足心愿。逞,快,满足。

⑨庶有豸(zhì):祸乱庶几可以解除。豸,解决。

⑩二三子:指晋国诸大夫。

⑪郤献子为政:郤克代士会为中军帅。

【译文】

范武子准备告老退休,把文子叫来说:“燮啊!我听说,一个人的喜怒合乎礼法的是很少的,反其道而行的却很多。《诗》里说:‘君子如果发怒,祸乱庶几可以很快阻止。君子如果喜悦,祸乱或许很快可以停歇。’君子的喜怒,应是用来阻止祸乱的。不能止其乱,必定反增加其乱。郤克或许是想在齐国阻止祸乱吧。否则的话,我担心他会增加祸乱呢。我要告老了,就让郤克满足他的心愿吧,祸乱或许可以解除。你跟随着诸位大夫,一定要恭敬从事。”于是请求告老退休。郤克执政。

17.3 冬,公弟叔肸卒,公母弟也。凡大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凡称弟,皆母弟也①。

【注释】

① “凡大子之母弟”五句:按通例,庶出便不得称公子称弟。此几句解释《经》文称公子、称弟的通例。

【译文】

冬,宣公的弟弟叔肸去世,他是宣公的同母兄弟。凡太子的同母兄弟,国君在世就叫公子,不在就称弟。凡称为弟,都是同母兄弟。

十八年 #

【经】

18.1 十有八年春①,晋侯、卫世子臧伐齐②。

18.2 公伐杞。

18.3 夏四月。

18.4 秋七月,邾人戕鄫子于鄫③。

18.5 甲戌④,楚子旅卒⑤。

18.6 公孙归父如晋⑥。

18.7 冬十月壬戌⑦,公薨于路寝。

18.8 归父还自晋,至笙⑧。遂奔齐。

【注释】

① 十有八年:鲁宣公十八年当周定王十六年,前591。

②世子:嫡长子。

③戕(qiānɡ):杀害。鄫:姒姓国,在今山东枣庄东。

④甲戌:初七。

⑤楚子旅:楚庄王。楚庄王在位二十三年。楚国国君死去被《春秋》记载从此开始。

⑥公孙归父如晋:公孙归父想借晋国之力铲除三桓势力,请求晋援助。

⑦壬戌:二十六日。

⑧笙:鲁国边境之地,今地不详。

【译文】

鲁宣公十八年春,晋景公、卫国世子臧攻打齐国。

宣公攻打杞国。

夏四月。

秋七月,邾人到鄫国杀死了鄫子。

初七,楚庄公旅去世。

公孙归父到晋国去。

冬十月二十六日,鲁宣公在路寝去世。

归父从晋国回国,到达笙地。于是逃奔到齐国去了。

【传】

18.1 十八年春,晋侯、卫大子臧伐齐,至于阳谷①。齐侯会晋侯盟于缯②,以公子强为质于晋。晋师还③。蔡朝、南郭偃逃归④。

【注释】

① 阳谷:齐地,在今山东阳谷北。

②缯(zēnɡ):地名,在阳谷附近。

③晋师还:齐国求和,晋国撤兵。

④蔡朝、南郭偃逃归:齐与晋结盟,看守松懈,故二人得以逃归。

【译文】

鲁宣公十八年春,晋景公、卫太子臧攻打齐国,到达阳谷。齐顷公在缯地会见晋景公,让公子强到晋国做人质。晋军撤回国。蔡朝、南郭偃逃回。

18.2 夏,公使如楚乞师,欲以伐齐。

【译文】

夏,鲁宣公派人到楚国请求军队,准备以此攻打齐国。

18.3 秋,邾人戕鄫子于鄫。凡自内虐其君曰弑①,自外曰戕②。

【注释】

① 自内虐其君曰弑:国内杀死国君叫弑。

②戕(qiānɡ):他国国君派人来杀死国君叫戕。此解释《经》文惯例。

【译文】

秋,邾人在鄫国杀害鄫子。凡是由国内人杀死国君叫弑,自外来杀害国君叫戕。

18.4 楚庄王卒,楚师不出①。既而用晋师②,楚于是乎有蜀之役③。

【注释】

① 楚庄王卒,楚师不出:此应接上文“夏,公使如楚乞师”。鲁本请楚发兵,因楚庄王去世而作罢。

②既而用晋师:此即成公二年的鞍之战。此处疑有错简。楚师不出,鲁便求助晋师伐齐。

③蜀之役:在成公二年冬,鲁用晋师,楚认为鲁国背楚亲晋,因此攻袭鲁军。蜀,鲁地,在今山东泰安附近。

【译文】

楚庄王去世,楚军不出动。后来就用晋军伐齐,楚国因此有蜀地之战。

18.5 公孙归父以襄仲之立公也①,有宠②,欲去三桓③,以张公室。与公谋,而聘于晋,欲以晋人去之。冬,公薨。季文子言于朝曰:“使我杀適立庶以失大援者④,仲也夫⑤。”臧宣叔怒曰⑥:“当其时不能治也,后之人何罪?子欲去之,许请去之⑦。”遂逐东门氏⑧。子家还⑨,及笙,坛帷⑩,复命于介⑪。既复命,袒、括发⑫,即位哭⑬,三踊而出⑭。遂奔齐。书曰:“归父还自晋。”善之也⑮。

【注释】

① 襄仲之立公:文公十八年,襄仲杀太子恶及视而立宣公。

②有宠:公孙归父为襄仲之子,因此有宠。

③三桓:鲁国的孟孙、叔孙、季孙三个家族,皆出于桓公,故称三桓。此时三桓势力已大,掌握鲁国政权,凌驾于鲁君之上。

④適:同“嫡”。失大援:失去大国的援助。

⑤仲也夫:按,季文子知公孙归父之谋,宣公一死,便欲以“杀嫡立庶”之罪驱逐东门氏。仲,襄仲。

⑥臧宣叔:臧孙许,臧文仲辰之子。

⑦许请去之:臧孙许时为鲁司寇,主行刑,因此请求除去公孙归父。许,臧孙许。

⑧东门氏:襄仲的族号。

⑨子家还:鲁驱逐东门氏时,子家使晋未回国。子家,公孙归父字。

⑩坛:筑土为坛。帷:用帷幕围住土坛。

⑪复命于介:古代礼制,使者出使,得知其君死讯,如果已入所聘之国国境,则仍须完成使命。返国后,在死君灵前复命。公孙归父此时已闻知君死,家被逐,因此在途中为坛帷,让副手坐其中以代宣公,向他报告完成使命的情况。介,归父的副手。使者有上介、众介,上介为副手,众介为助手,此指上介。

⑫袒(tǎn):左袒,解去左边外衣,露出内衣。括发:以麻束发。古人加冠时,先用锦束发,叫i-(xǐ);再加安发簪,叫笄(jī)。初遭丧,先去冠,二日后去i-笄,于是以麻束发。此则不能返国,归父亦依其仪行之。

⑬即位哭:归父就自己之位而哭。

⑭三踊:三顿足。古代遭丧,有擗踊之仪。擗犹椎胸,踊犹顿足。男踊女擗,表示哀痛之至。

⑮善之:赞许他,赞许公孙归父仍不失礼仪。

【译文】

公孙归父因为其父襄仲当年立宣公,因此有宠,他准备驱逐三桓,张大鲁公室的势力。他与宣公谋划,然后到晋国聘问,准备借晋人的力量除去三桓。冬,宣公去世。季文子在朝廷上说:“让我们杀了嫡子而立庶子以致失去大国的援助的,就是襄仲啊!”臧宣叔发怒说:“当时不能治襄仲的罪,他的后人又有何罪呢?你如果要除掉他,我臧孙许请求去除掉他。”于是把东门氏全族驱逐出鲁国。公孙归父返回鲁国,到达笙地,筑了土坛并用帷幕围起来,向副手行复命的礼仪。复命仪式结束后,他解去左边的外衣、以麻束发,并按照礼节到规定的位置上哭奠,顿足三次然后才出去。于是逃亡到齐国。《春秋》记载说:“归父还自晋。”是赞许他仍不失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