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_易经是什么

很多年前,我在比利时鲁汶大学教书。由于饮食习惯很难改变,到国外之后,我跟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先找中国餐厅。有一家餐馆老板知道我是教哲学的,他就对我说,我们这餐馆生意不太好,因为犯了“路冲”。犯了“路冲”之后怎么办呢?他就买了一个“先天八卦图”挂在餐馆门口。挂了一个多月,生意并没有改善,他就说,你帮我看看,这个图是不是有问题?我一看,发现那个挂着的“先天八卦图”(参看本书62页)底下两个卦画反了——难怪无效。但是,后来改正之后,是否有效?

学习《易经》的心得 #

很多时候,我们把《易经》当做心理上一种需求的满足。事实上,《易经》能否消灾解厄、趋吉避凶呢?《易经》的重点不在这里,而在于==“修德”、“行善”==。我上面提的那个经历,就是因为八卦就在《易经》里面,也是我们最古老的传统。谈到学习《易经》,我有三句话作为心得。

第一,不学一定不会。 你没有学过《易经》,就肯定是不懂的。有什么学问是不学也会懂的?假设你没有学过儒家,没有仔细读过《四书》,我说你要好好“修德行善”、“忠信孝悌”,你一听也知道这是儒家;假设你没有学过道家,对于老庄也不曾仔细研究,我说你要“顺其自然”、“不争”、“无为”,你一听也知道是道家。很多学问虽然你没有学过,也会知道一些大概,但是《易经》不一样,多少人买了《易经》,打开一看,只有两个字——“天书”,不知道它在写什么。它里面最主要是六十四个卦象,对于卦象,如果你没有花一两个小时入门的话,根本就不知道它代表什么;而每一个象都很像,很接近,都是两条线合成的,一条横线是没有断裂的,另外一条是断裂的。所有的卦都是两条线合成的,两条线很简单,但是合成六条线之后就复杂了,就有六十四个。所以,你不学一定不会。

文王拘而演周易

第二,学了不一定会。 学了还不一定会,那是怎么回事呢?《易经》有两个大的范围:一个叫“义理”,说明要如何修德,要培养好的德行,这个理解起来倒是比较容易,因为“义理”是人生正确的道理。另外一个叫==“象数”,象数就很麻烦了,它关系到一个卦象可以用数字来表达它的意思==,这就跟占卦有关了。学《易经》只学“义理”的话,一辈子不懂占卦,显然不太圆满;但是专门讲占卦,最后好像变成算命的,那更不是《易经》原本的意思。所以,不学一定不会,学了不一定会。

还好有第三,学会终身受用。 你一旦学会,终身受用。对自己来说,知道为什么要修德,什么时候要采取什么样的行为,都非常清楚。对自己的生命掌握一种主动性,培养智慧,发展能力,又有德行,这是《易经》最高的理想。由此可知,我们确实要了解一下《易经》到底是什么?我分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易经》、《易传》、“易学” #

《易经》是一本最古老的书,因为古代的书是竹简,所以内容简单扼要,材料很少,只是后代发挥得比较多。《易经》为《十三经》之首,那时还没有《十三经》的讲法,在先秦只讲《五经》,就是《诗》、《书》、《礼》、《乐》、《易》。《诗》(《诗经》)代表文学;《书》(《尚书》)代表历史;《礼》(《礼经》)代表生活规范;《乐》(《乐经》)代表艺术、音乐修养;《易》(《易经》)代表哲学。一说到哲学,感觉“玄之又玄”,好像与生活脱了节。《易经》本身在古代被列为哲学范围,它有何特色呢?哲学是“爱好智慧”,智慧有一个特色——“完整而根本”。也就是说,你不能只看人的世界,还要看自然界和天道,即天、地、人三方面都要兼顾;不能只看现在,还要看过去、未来。所以,在空间和时间(即宇宙)上两方面都要兼顾。

《易经》作为哲学的代表,它在古代是最根源的,它包括三大部分:经、传、学。这也是学术界目前公认的分类方式。如果只念“经”,最多二十页。因为《易经》的“经”本身很少,只有六十四个卦象,加上卦辞、爻辞,二十页就写完了,但是这二十页没有人看得懂,不知道它在写什么,因为太扼要、简单了,所以就有《易传》。

《易传》 是孔子与后代弟子们持续研究,可以说是整个学派的合作才完成的。所以,你现在买任何一本《易经》,都是《易经》、《易传》合在一起的。一旦分开,你就不知道它在说什么。经过儒家的解释,《易传》的内容很丰富,有十个部分,叫做“十翼”,“翼”就是辅助,好像翅膀一样,作为辅助,助你了解《易经》。“十翼”首先是 《彖传》、《象传》 ,各分两部分,总共四篇。《彖传》是 解释卦辞 的部分,《象传》就是解释卦义和爻辞,解释卦义的叫做《大象传》,解释爻辞的叫做《小象传》。以《小象传》为主,《大象传》只有一句话。“彖”有上下,“象”有大小。其次是《系辞传》,《系辞传》是哲学方面独立的精彩论述,分上下的理由不一样,是因为内容太长,所以分上下两部分。这样一来就有“六翼”了,还剩下四个:《文言传》、《说卦》、《序卦》、《杂卦》。《文言传》是专门针对乾卦、坤卦做一系列特别的说明,因为这两卦太重要了。《说卦》是要说明每一卦为什么需要出现,为什么是这个名称。《序卦》是讲六十四卦为什么有这个顺序。《杂卦》即没有顺序,很多卦混在一起讲,很多人认为《杂卦》并没有什么道理,应该不算什么伟大的作品。

司马迁认为“十翼”是孔子所作,后人认为是孔子的学生传至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为第十代。司马迁家学渊源,懂得《易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因为懂得变化的道理才写成《史记》。

整个《易经》的思想基本上是在时间的变化过程中,看人应该如何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安排自己的行为,目的是要“趋吉避凶”。人活在世界上当然是希望过得快乐,谁都不喜欢有痛苦、有烦恼、有灾难。吉凶就变成:在世界上活得开心不开心?要的东西能不能得到?或者不想失去的东西会不会失去?总的来说,我们要了解“十翼”只是十种对于《易经》内容所做的说明,属于《易传》的部分。

“易学”是汉代以来的学者各自研究,门派多得不得了。你随便查一下,大概有一百多部易学作品。介绍《易经》,我们要以“经”和“传”为主,把《易经》与人生的道理说清楚。有些人喜欢成语,而很多成语就是从《易经》里面发展来的。

总之,我们首先要了解,《易经》是最古老的书,古代经典的第一部,它里面包括==“经”、“传”、“学”==,我们的重点在“经”和“传”。“学”这一部分非常复杂,没有人搞得清楚,天下没有一个人敢说他全部懂《易经》,就是学会某一部分,也得花上几年的时间,因此能够入门,就很不错了。本书的目的即在于此,希望从介绍里面,能够让我们了解《易经》与人生的相关性。现代人为什么还要学习这么古老的智慧?它到底有没有启发性呢?这是我们的重点。人生的智慧在《易经》里面可以说是集大成,得到了一种完整的解释,就看你以后如何延伸及应用。

有人问,《易经》的大原理是什么?一句话:“观天道以立人道。”“天道”代表宇宙大自然的规则,“人道”就是人的世界应该如何生存的道理。你不能够关起门过人的生活,因为你要随时与自然界互动产生关系。你住在山边就有适合山的特性的生活,住在海边就是另外一套了。你不能说我是一个人,到任何地方都是完全一样,如果不能够适应自然条件,春夏秋冬都不能分辨,怎么生存?所以人的生活跟自然界息息相关。我们讲到《易经》的开始,就要从这里入手。

《易经》是符号象征 #

如何观察天道来安排人之道呢?它的特色是什么?答案是:使用符号象征。这是《易经》最特别的地方。平常我们见面都要先交换名片或请教大名,人从小开始就要有名字,名字本身不变,但这个人天天都在变。我们想想看,我们小时候生下来叫的名字,这个名字是不变的,但是你哪一天不在变呢?从小学一路到现在,毕业几十年了,名字是一样的,这说明什么?《易经》的智慧就表现在使用符号象征上面。西方有个学派,就强调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说到人的特性,跟动物相比有什么特别?以前西方人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但是有理性的动物,为什么会做出很多非理性的事情呢?人类历史上确实是有无数非理性的事情。换一种说法:“人是唯一会笑的动物。”说实在的,人会笑,有时候是笑里藏刀;有时候是表面笑,里面哭。并且,你怎么知道动物不会笑呢?

因此,人是唯一使用符号的动物。什么叫符号呢?符号不同于记号,譬如,你过马路看到红灯就停,这叫做记号;你如果发现国旗被人家烧了,就会很愤怒。像中东很多国家抗议美国,就拿美国国旗来烧,美国人就很生气。他们干吗生气呢?只不过在烧一块布而已?那不是普通的布,一旦画上某些符号以后,就变成国家的象征了,这就叫做符号记号是一对一的,符号则有无限的引申空间,跟个人的生命意义有关,只是有些人对国旗没什么感觉,有些人感情深厚而已。

《易经》是使用象征的符号系统,基本的象征是什么?变化。“易”就是变化。变化就有主动力和受动力。主动力称作“阳爻”(i- ),“爻”是什么意思?“爻”就是效法的意思。“阳爻”这条线,就是效仿宇宙的主动力。但是只有主动力不够,还需要有受动力,否则主动力一下子就没有了,就好像水流入泥沙之中,不见踪影。因此需要由受动力把它接过来继续发展,就是所谓的“阴爻”(i- )。“阳爻”代表主动力,“阴爻”代表受动力,这两个主动力、受动力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变化。所以,《易经》是使用符号象征最早的示范。对整个人类历史来说,这是非常伟大的发明。现在我们使用符号已经习惯了,像北京2008年的奥运徽标,就是一个符号象征,你一看就知道,这是我们国家办的奥运会。像现在很多重大的活动或者很多地方,只要是人做的,它都喜欢弄个LOGO,代表自己的团体。

这就是《易经》开始用“阴”、“阳”来代表宇宙万物变化的出发点,阴爻、阳爻两条线构成基本的“三爻”,就是八卦。六十四卦则是“六爻”,再翻一倍,八八六十四,这是简单的数字,我们就点到为止,将来再做详细的说明。

什么叫做“易” #

什么叫做“易”呢?“易”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是“变化”,这是最基本的意思。第二是“不变”。为什么又不变?因为规则不变。变化有变化的规则,规则是不能变的。第三个是什么?叫做“易简”,容易和简单。为什么讲“易简”,不说“简易”呢?你说“简易”好像很容易,事实上不见得。在《易经》里面讲的是“易简”,“易”代表时间,“简”代表空间。“易简”代表时间和空间。“乾卦”代表时间、创造力;“坤卦”代表空间,可以承受、发展。这样的话,“易”就包括三个意思,“变易”、“不易”、“易简”。

说到《易经》,外国人很喜欢研究这本书,他们虽然是靠翻译来读这部经典,但也同样有很多心得,尤其是在心理学方面。我记得,我在美国读书时遇到一位教授,他看到很多人研究我们的《易经》,就对我说,听说这本书是你们中国人古代智慧的代表,但是它到底在讲什么呢?在当时,外国人认为《易经》的“易”就是“I”,“经”就是“CHING”,这是一种外语式的拼音法,他把它念成“爱情”。他说你们中国有一本书叫做《爱情》,我想了半天,我们怎么会有本书叫《爱情》呢?后来才知道他讲的是《易经》,因为发音不同。他打开一看,也是很多图案在那里边,根本看不懂,觉得很有趣,好像有一种对称的规则,八八六十四卦,没有重复。我就告诉这位教授,说这是我们的古人用符号表达宇宙里面变化的道理。

观察天道安排人之道 #

《易经》最重要的是“安排人之道”。“人之道”有什么特色?“人之道”的特色跟万物不一样。万物是有规则的,规则叫做自然规律,因为有规则,自然的就是必然的。譬如,我手上拿一只手表,我的手放开,表自然掉下去,也可以说“手表必然掉下去”。所以,黑格尔说“自然的就是必然的”。人的生命不一样,身体属于大自然,饿了一定要吃饭,渴了必须喝水;但是人的特色在于他有“自由”,“自由”两个字一出现,天下的问题就出现了,天下就麻烦了。因为人有自由,所以就有选择的可能,==选择需要先认知,认知恐怕会有错误,认知的错误、选择的错误,加上各种偏差的考虑,包括欲望在内,到最后弄得天下大乱。==所以古代人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在人的世界不一定适用。有些人宁可饿死,也不去抢钱、抢面包,他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是一种选择;也有的人说,我才不那么笨呢,好歹也要吃饱了再说,于是他甚至使用非法的手段或其他的方式让自己吃饱。有的饿死了,有的吃饱了,但是,后代看起来都死了,人没有不死的。

周文王灵台石碑

所以,你就要问,你用什么方式要自己活下去呢?这个方式需不需要考虑到正当性呢?或者说,活着就好。一般的生物活着就好,没有比活着更重要的事。有的生物虽然有放弃生命的,但那是为了繁殖。一般的生物只为两件事:“活着”和“繁殖”。人类不一样,可以为了某种理由、某种理想而牺牲、奋斗,在所不惜。你要安排“人之道”的话,就要问自然界有它的规则;而人的世界,身体许多方面属于大自然,另外还有属于人的部分。在西方就是说,前者是“实在的情况”,后者是“应该的情况”,人之所以为人,有自由可以选择。那么选择的标准何在?你为什么要行善避恶?况且行善很困难,为恶很容易

一个人一旦顺着本能及欲望,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最后的结果就是为恶;你要行善,必须时常提醒自己,儒家叫做“慎独”。譬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真是紧张,一个人在房间,好像五个人看着你一样,这种压力真大。为什么要这么辛苦?辛苦的压力是从外面来的吗?不然。如果讲外面的压力,那不叫儒家,那只是别人在约束你;真正的儒家是由内而发,我约束我自己,因为“人性向善”,我真诚引发自我要求。所以儒家思想对于《易经》这个理想发展起来最自然、最合理。

道家也学到《易经》,像“柔弱胜刚强”,很多地方你可以发现,从正面不见得达到效果,从反面等待一段时机,说不定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道家比较偏向这一方面。所以,我们谈到“观察天道安排人之道”,这也是有关“义理”方面的。

《易经》如何解决疑惑 #

古人如何解决疑惑?像古代的天子,要不要迁都呢?迁都关系国家命脉,一般人都不愿意迁居,好不容易买了房子,你一迁都,房子怎么办?古代人也一样,他也喜欢安居乐业。

古代天子有困惑,要参考五个方面:

第一,自己思考怎么做。

第二,与大臣商量。因为有专门负责的大臣,他们了解实际业务。

第三,与老百姓商量。我们很难想象古时候也有民意测验:要问问老百姓的意见,到市场上跑一跑,收集一些资料。前面这三种都是跟人有关的,天子自己想清楚,请大臣一起来开会,然后再问老百姓的意见如何。

第四,就是占卦。宰杀一只乌龟,古代的乌龟真惨,只要它的壳长到五尺以上的都很危险。用龟壳占卜,譬如要不要打仗,宰杀一只龟,龟壳上就刻上“战”和“不战”两方面的问题;然后放在火上烤,哪一边先裂开,就按照哪边刻的去做,代表上天启示我们要不要打仗。事实上,这是一个提升士气的方法。国君本来就可以下命令打仗,臣民谁敢违抗呢?但是光靠一个人下命令,底下人没有信心是不行的,底下人甚至会认为国君与那一国的国君感情不好,要去报仇,拿我们当牺牲品。因此,为避免这种不必要的人心浮动,就要占卦。用龟壳来占,但是用龟壳占不太好,可以在壳上做手脚。知道国君喜欢打仗的,这一边用力刻深一点,火一烤先裂开,就按这裂开的一边去做。

第五,就是《易经》。用《易经》又叫占筮,“筮”是指古代的一种草——蓍草,我们现在很难找到这种草了,只能参考古人的描写。这种草在古代被视为天生神物,很灵的一种东西,所以作为《易经》的占卦所用。古代有“太卜之官”,专门负责占卜的官。你说这是迷信吗?我认为不是。我认为,你前面已经思考了三方面,把人的智慧都穷尽了,但是人的思考总是难免百密一疏,再怎么样都会有盲点,都会有执著。经过鼓动、宣传、介绍,大家就想“好”的一方面,而忽略“坏”的一方面,最后出了问题谁负责呢?所以就要靠“卜”与“筮”,就是“占卜”、“占筮”。

这五种方法合并来看,自然显示不一样的结果,不太可能五种完全一致,全部说要迁都,全部说要打仗,不可能的。所以还要考察,你问的是国内的事还是国际的事?是说内政还是外交?要看情况而定,这五种赞不赞成,列出来之后,就看哪几项配合起来如何如何。这是古时候的方法,代表什么?代表《易经》在古代本来就是拿来“占筮”的。

用于占筮的话,它基本的原理是什么?鉴往知来,让你避开盲点与执著。所以,我们才要说,《易经》到底是什么?一路下来,最重要的是“观天道以立人道”,这是讲“义理”方面,人类应该如何生存。我们知道人类生存当然希望趋吉避凶,希望所有的吉祥都能够到我们身上来,所有的凶险灾难都不要碰到。但是,没有那么简单的事,因为变化。当你认为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底下开始出现了凶险;当你最近一切都不顺时,说不定很快就要过去,底下就是幸福了。这是《易经》里面的观念。老子后面后来说的一句话,就很符合这个道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灾难旁边就靠着幸福,幸福底下就藏着灾难。所以,当你现在正在幸福,就要小心了,居安思危;当你现在受苦受难好多年,不要绝望,旁边就靠着幸福,你终于撑过去了,雨过天晴,幸福开始。这就是受到《易经》的启发,说明宇宙万物都是在变化之中。

《易经》的变化观念:在变化之中保持优势 #

那么,如何在变化之中,始终保持你的优势呢?《易经》会告诉你,==把焦点拉回自己的身上,保持自己的主动性,让自己始终处在一种优越的位置。==譬如,你现在很顺利,那就不要骄傲。你要准备失败的来临,你准备好了,失败就不来了。当你遭遇低潮的时候,赶快充实自己,等待机会的来临,随时去把握它。

《易经》讲到变化的道理,很符合我们实际的生活经验,非常的深刻。我们讲“天道没有吉凶”。什么叫“天道”呢?六十四卦整个的循环构成了天道。天道是没有吉凶的,如果你说这个卦不好,但《易经》里面有些卦本来就是很困难的。譬如四大“难卦”。我们将来会专门谈到的。哪些难卦呢?譬如,有一卦就叫做“困卦(i- )”,“困卦”代表什么?水在沼泽底下流走了,“泽水困”,上面是沼泽,水到底下去了,沼泽空了,代表山穷水尽了。那怎么办?这就是困难的卦之一。你碰到凶险你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就要知道“天道无吉凶”。我现在说《易经》每一个卦都是好的,有这种事吗?

《采薇图》:隐者楷模

其实人与人相处,都是在比较之中,只有相对的好坏,并没有绝对的好坏。如果要说常常保持优势,最好的方法就是“修德”,“修德”就是掌握到“天道无吉凶”。==人的吉凶来自欲望,化解欲望就没有吉凶问题。==别人认为不好的,你不在意,就因为你化解了欲望;欲望强的话,跟别人就会竞争、斗争,到最后战争。我一旦消解欲望,别人认为不好的,我不认为不好,我就可以接受;但是我本身有一种自处的态度,有一种处在困境里面的方法,即修德行善。

可见,《易经》给我们的启发,对读书人来说,真的是良师益友。我自己学习《易经》的心得,在经验上来说,是在大学的时代老师教《易经》里面很短的一段——乾卦的《文言传》。当时老师读得津津有味,我们听得头昏脑涨,因为才大学一年级,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时只知道乾卦是一个卦,六条线都是阳爻,谁都会画,却不知道相同的线却有不一样的命运。为什么不一样?因为位置。在不同的位置,就有不同的情况。大学时代了解的是很简单的东西。后来只听到别人说《易经》很神秘,很有道理,但是也不知道它怎么样有道理。再后来看到“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觉得这些图很有趣味,里面还有数字的对照,但是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我也没有时间去想太多,就先研究儒家、道家,因为它们的文本比较容易理解,你只要用功就可以了。譬如,我读《论语》,看历代两千多年四百多家注解,把这些注解都看完,自然就懂了,问题只在于如何选择一个正确的注解,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后来,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我就想到孔子说的话: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说,让我多活几年,到了五十岁可以专心研究《易经》,将来就不会有大的过失了。==孔子学《易经》,目的是希望将来没有大的过失,这说明什么?人活在世界上,小的过失是难免的,大的过失为什么可以不犯呢?因为学习《易经》就可以避免。==孔子说这个话是很实在,也是很谦虚的。儒家的思想在《易经》里面很清楚地表现出来。有人说,儒家讲“人性本善”,其实不然,孔子这一句话就证明,他到五十岁研究《易经》,只希望不要有大的过失,小的过失还是很难避免的。可见,“人性本善”是句空话,不实在。孔子的修养到七十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代表他七十岁以前“从心所欲”,想怎么样做就怎么样做,可能会违反规矩、礼仪、法规等等。从这些地方知道,孔子为何很重视《易经》。司马迁曾经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那时的《易经》是竹简,竹简是绳子绑起来的,绳子断了三次,我们就知道他多用功了。古代念书人,《易经》都是放在案头,每天有空就翻一翻。“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打发时间最好的方法,是看《易经》,因为怎么看都不会全懂,但是又很有趣,每种卦象都有某种象征。有的跟实际的事物很像,譬如鼎,古代人烧饭用的是鼎,鼎卦(i- )看起来就很像鼎的样子。但是到底哪一个先呢?是先用鼎再有鼎卦,还是先有鼎卦再有鼎?在古代来说,这些都是很有趣的问题。还有其他许多卦,你看样子就知道它所代表的是什么东西,并且它的主要的含义,一想就知道是好还是不好。这些我们将来会举例说明。

我学习《易经》的经历 #

所以,学《易经》不能心急,你一定要给自己至少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把最基础的八卦完全弄清楚,将来再看六十四卦的时候,就知道都是两个基本卦的合成。像乾卦(i- ),六条横线六阳爻,三条线就是一个基本的乾卦(i- ),像这样的有八个(乾i- 、坤i- 、震i- 、艮i- 、离i- 、坎i- 、兑i- 、巽i- ),然后再合成八八六十四卦,完整的卦象。这个时候,每个卦都是六爻,就比较复杂了。

我五十岁开始学《易经》,照着朱熹的方法==“乾坤屯蒙需讼师”,即卦序歌,整个背下来,背下来之后,还要做简单的测验,别人随便说哪一卦,我就可以把卦象画下来,不能画错。==学《易经》后来的乐趣,真可谓学会终身受用,是非常有趣的事。

有一次我碰到一个年轻人,他在企业界工作,他说他去年算命,算到师卦(i- )。问我好不好?我就把师卦画下来给他看。我跟他说,你现在的情况,代表很多人支持你,做生意当然需要有人支持,代表众人;另一方面,出现了竞争的对手,所以你有压力。因为师也代表战争——商场上的竞争,他一听,也说我讲得真准。我也不知道我哪里准,我只是把《易经》基本的道理懂了,每一个卦基本的卦象和它所象征的实际情况了解了;了解之后,他一问,我就给他做了介绍。这些基本上是常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去了解《易经》,我们今天就要善用这个权利。

如何理解《易经》的占卦 #

在这里,我们就要看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天道安排人之道”,第二部分是古人有疑惑怎么办?一方面研究义理,一方面讲究象数。所以研究《易经》不能偏废。

从宋朝的程颐开始,偏重在义理方面,认为《易经》不能谈占卦这一部分,但是事实上孔子也占过卦,孔子占什么卦呢?孔子他在四十几岁的时候,心里想要不要做官呢?他就占卦,占到哪一卦呢?占到贲卦(i- ),贲卦的“贲”字意思就是装饰品,孔子一算,做官只是装饰品,只是好看,没什么用,他就退下来,删《诗》《书》、订《礼》《乐》、缮《周易》、作《春秋》。他后来从政,做得不错,又发现有阻碍了,有困难了,怎么办呢?占卦。所以占卦的作用是在你理性不能够解决疑惑的时候,就求助于超理性,而不是非理性。可见,《易经》代表超理性的神奇妙用,古人发明《易经》本来就有属于“象数”作为独立的一部分。孔子一占之后,占到什么卦?旅卦(i- ),“旅”代表旅行,出去旅行吧。他就不做官了,出去旅行十三年,周游列国。

你说,孔子难道非占卦不可吗?说实在的,我们很难再回到以前的情况,用理性思考的话,很容易导致主观看法,因为主观有一种愿望,让你最后心想事不成,导致你忽略了其他的因素。所以,《易经》最主要的是什么?让你知道天、地、人的变化,让你知道同时发展的所有情况,一般人看问题,都是因果式的,过去有原因,现在就有结果,现在做的事是原因,将来有结果,这是单向式的发展。而在《易经》里面,它注意同时性的状况,它不再是历史性、时间性,过去不再回来,它是同时性的,就是现在指示的情况如何,什么事情正在同时发生,它都有互相的含义。譬如,我们看整个世界的局势,你看过去的历史,没有用的,已经过去了。现在整个国际的形势,一看你就知道我们在什么位置,我们要往哪里走,这叫做同时性的思考模式。在《易经》里面,很多时候你参考历史的资料不够,参考其他人的经验也不够,因为还有某些因素是你不能控制的。这个时候你占卦,等于是得到全方位的信息。孔子这两次占卦,是后代学者的一些记录,不见得有明确的证据,只能反映出《易经》里面,占卦之后得到的信息和后面的发展可以配合起来。一个人平常不需要占卦,理性思维可以找到结果的,就没有问题。

后来的荀子就说“善为易者不占”,真正懂得《易经》的人是不占卦的。为什么不占卦?他了解“修德在己”,占卦的话,有一半求助于鬼神,还不如自己修德行善。人有理性,总希望知道将来会怎么样?譬如,我现在做这个决定,我就要问这个决定好不好?变数太多了,==你现在做这个决定好,没有问题,所有人都说好,那你怎么知道过几年出什么事呢?==譬如,忽然来一个疾病,像SARS,忽然来一个地震,那是没有人可以预测得到的,你在国内没有问题,国际上发生什么事,谁知道呢?在地球上没事的话,碰上彗星撞地球,那怎么办呢?像这种事情是没有人可以完全了解的。如果说“尽人事听天命”,在《易经》来说的话,不能盲目地听天命,还是可以有好多种方式来解决困难。

占卦容易 解卦难 #

《易经》占卜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占卦容易,解卦难。历代人在解卦的时候,就出了问题,这个卦这样解、那样解都好像说得通,往往在事后才发现应该怎么解才对。这都没有关系,本来就需要做作业,最后可以有结果出现,==这个结果为什么可以准确呢?就要回到周文王。==周文王曾经被商纣王关在羑里七年,各位知道,坐牢的优点是什么呢?可以读书,反正你不能到处走动,有人供你吃,有人供你住,看着你,不让你走,那你只有读书,只有思考。周文王在七年之内,就把《易经》的六十四卦,每一卦写一句话;每一卦六爻,三百八十四爻,每一爻写一句话。他总共写了六十四句卦辞,加上三百八十四句爻辞,这就是《易经》最基本的部分,这些主要都是周文王写的。现在流传下来的很多《易经》的书也很有趣,譬如日本有位学者,研究《易经》很透彻,他也是因为坐牢七年,出来之后写了一本解卦的书(即《高岛易断》),写得不错,同样是花了七年。所以大概要花多少时间学《易经》,我们心里也有数,大概要有七年专心去探讨。

每一个人解卦的方式都不一样,我们现在一般按照朱熹的方式,但是也有别的不同的理解。我们学《易经》的时候两边要兼顾:一方面是义理,做人的道理,以修德为主;另一方面是占卦,譬如你有困惑,你一下想不通该怎么办了。中国传统一向是两方面兼顾,我们今天谈《易经》的时候,不用特别去排斥,也千万不要只把它当做算命、占卦的一种工具。你只用来占卦的话,到最后可能忽略它的道理。

提到占卦,我讲三句话,作为格言:第一,“不诚不占”。没有诚心不要占。第二,“不义不占”。不是你该占的不要占,譬如,我要占一下你有没有私房钱,这是不义的事情,不是我该问的事。第三,“不疑不占”。有真正的疑惑,理性可以解决的就不要问了,理性实在是不能解决的,左右为难的,你再来问。所以,“不诚不占”、“不义不占”、“不疑不占”,把这三个不占合起来,就知道荀子为什么说“善为易者不占”,也有些人说研究《易经》到后来,一个人会变成什么情况呢?一方面是好的,“絜静精微”,研究《易经》心思要非常单纯,思想上非常的透彻。但有一个毛病,叫做“贼”,“贼”不是小偷,“贼”代表你想太多了,到最后恐怕偏离了人生的正途,这就非常可惜了。

结 论 #

对《易经》来说,我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希望能够把《易经》这本一般被认为天书的书,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做一个说明。在这里需要的就是每一次都要用心,要知道前面的基本的八卦怎么画。在将来我们会陆续加以解释。

关于这一讲,我大概把我们的构想做一个介绍。首先,我们今天先说《易经》是什么?它是一本书,《十三经》之首,古代智慧最早的一个来源。但是,它的经的部分只有二十页左右,六十四个卦象,卦辞、爻辞,材料很少,没有人看得懂。后面还有《易传》,《易传》就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一代一代,至少传了十代,到司马迁的爸爸司马谈,这些人合作做成的《易传》。《易传》就有十个部分,从《彖传》、《象传》、《文言传》、《系辞传》再到《说卦》、《序卦》、《杂卦》这些,有十个部分,这十个部分就把《易经》的内容开展出来,成为最基本的材料。

古代人研究《易经》有各种说法,我们今天在现代21世纪,要取他们研究的正面的优点、正面的心得来加以学习、运用,基本的道理就是最后要回到自己身上,培养三点:第一是德行。修德是永无止境的,譬如,我本来有很多欲望,经过修德之后,欲望调节了也化解了,哪里还有吉凶的问题?别人认为这样不好,我觉得可以接受就好。第二是智慧。你判断各种事情的时候,不可自以为是,而要开阔心胸,接受各种信息,再做一个比较完整的、合理的判断。第三要培养一种能力。从《易经》里面你学到做人处事有不同的办法,对待许多事情的发展,你都有更高的能力表现。以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关《易经》的介绍,大概做个说明。

易经小常识 #

基本八卦(八经卦)的口诀 #

乾三连(i- ),坤六断(i- ),

震仰盂(i- ),艮覆盌(i- ),

离中虚(i- ),坎中满(i- ),

兑上缺(i- ),巽下断(i- )。

《易经》六十四卦卦象图 #

注:1.上表中两单卦合二为一,成六十四卦,如上卦“天”,下卦“地”,合成“否卦”;上卦“火”,下卦“风”,合成“鼎卦”。 2.其中,八种自然现象又代表八个经卦,即分别为乾(天)、兑(泽)、离(火)、震(雷)、巽(风)、坎(水)、艮(山)、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