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章_易经的由来

说到《易经》的由来,是个非常枯燥的问题,会涉及许多古代历史的情况。但是《易经》对我们中国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值得珍惜的宝贝。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有一个读化学的台湾学生,经常抱怨他的指导教授,因为该教授有一个规定,每星期三下午化学系的研究生要聚会,什么都可以谈,就是不可以谈化学。这下糟糕了,这位仁兄从小喜欢化学,除了化学什么都不懂。一到聚会就没话说,常常被人嘲笑。美国同学对他说,你不是中国人吗?中国不是有很悠久的文化吗?你怎么好像没有文化呢?因此他向我求助,我就对他说,好吧,我给你一个法宝。我就拿一张纸,画了一个先天八卦图给他,然后解释八卦——乾、坤、震、艮、离、坎、兑、巽,针对的是:天、地、雷、山、火、水、泽、风。我大概讲解了一下这八个符号的象征意义,代表八种自然界的现象,然后这些现象的组合构成一种状况。他听懂之后就去复印了几十份,第二个星期三下午聚会时就发给每一个人,大家一看,对他都非常尊敬。为什么?因为看不懂。然后就请他帮忙解释,他就照我讲的解释一遍说,用符号代替真实事物,符号的组合代表事物的变化;符号组合成六十四卦,再加上三百八十四爻,等于是六十四个大的状况、大的趋势,三百八十个位置,你在什么位置,你应该怎么办?这些人生的问题大致都涵盖在里面。讲完之后,那些外国老师、学生都对他非常佩服。别人问他,这是多久以前画的东西?他说,大概五千多年前吧。外国人听了更佩服了,因为五千多年以前,外国人的祖先还在森林里面玩“泰山”的游戏,我们中国已经有这样的八卦图出来了。这是一个我在异国关于《易经》的小插曲,我今天就要说明一下《易经》的由来。

《易经》形成的三个阶段 #

《易经》可以推到四五千年前,它反映了人类在蛮荒之中的蒙昧阶段开始创造文明,它基本的过程是什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不能忽略这一段,我们对于《易经》该怎么去了解呢?

一般来说,《易经》经过三位圣人,第一位伏羲氏(包牺氏),第二位周文王,第三位孔子。我们常说的上古时代之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其实代表四个生活阶段。因为古人过的是群体性的生活模式。伏羲氏开始有渔猎社会,从事畜牧,养殖一些动物。神农氏就变成农耕社会,往后就是黄帝。伏羲氏如何画出基本的八卦呢?

伏羲氏

我们想象一下,在开天辟地之后,人类在洪荒世界怎么生存呢?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原始的,也没有任何可用的工具。如果要到一个地方去,想知道这个地方是好是坏,怎么做记号呢?就用结绳的方式。譬如,发现好地方或好事情,绳子就不打结,代表阳爻;发现地方不好或者危险的情况,就在绳子中间打一个结,代表“阴爻”,中间已经断了;然后每三个连在一起或六个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完整的现象,别人看到这些结绳的记号,就会对前面的状况整体上有一个了解,从而判断是好还是不好。

这说明古代没有文字,也没有书写的工具,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留下记号,即结绳记事。所以,从伏羲氏开始,以这样做记号的方式,等于是用结绳的方式,最原始的八卦就出现了,八卦出现之后,接着就是八八六十四卦,在伏羲的时代,也已经展示出来了。接着是周文王,周文王为每一卦写一句卦辞,每一卦的六爻各写一句爻辞。后代很多人说卦辞、爻辞里面所记载的资料,有一些是在周文王以后的事情,因此我们可以说是周公帮忙完成的。他们父子二人合作完成卦辞、爻辞。从伏羲氏到周文王,《易经》始成。后面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一代一代,好几代合作完成《易传》部分,以上就是《易经》本身写成的过程。

《易经》系出忧患意识 #

这些先哲们为什么要写《易经》?它的目的是因为人有忧患意识。譬如周文王是在商纣阶段,商朝要结束,周朝要兴起。这时候难免很担心,因为天下乱的时候,谁知道将来是否平定呢?如果一直乱下去,就不可收拾了,人类就面临毁灭。为什么需要忧患意识?假设你家门前种一棵树,你且不去管它,在阳光、空气、水的作用下,这棵树自然会成长。其他的生物也一样,天上的飞鸟有窝巢,地上的狐狸有洞穴,你根本不用担心,万物自生自灭。但是人不一样,人如果跟其他动物一样,自然成长出来,就会变成很奇怪的动物了。

文王像

换句话说,人不能离开人的社会,而人的社会需要有某种教化。在德国,曾经发现过一个狼孩子,他生下来被带到野外去,被狼叼走了。后来猎人抓到他,从他的骨骼、牙齿计算出,他已经十六岁,十六年来一直与狼生活在一起,他跑的姿态、叫的声音都和狼一样。被人救出来之后,用人类的方式怎么教他都没有用,几年后就死了。这说明什么?人不能够放在自然界,让他自由去发展,自由发展等于是没有人的生命。人类这种生命是最特别的,从身体结构开始,最重要的是心理。人能够学习、能够选择,这就让人担心,因为人的本能决定了他会替自己考虑。替自己考虑,就没有限制,到最后变成损人利己、以私害公。而其他生物很单纯,假设一只熊抓来一只兔子,它不会说今天手气不错,多抓几只存起来。它没有那个观念。狮子去抓羚羊,很顺利抓到一只,说今天手气不错,可以多抓几只,明天可以放假。狮子没那个观念,它每天填完肚子,吃完这些弱小的动物之后就休息。饿了就继续捕捉动物充饥,被抓的动物不是可怜、委屈,而是淘汰了,弱者淘汰了,留下来的是比较强的品种。这就是生物界的循环规律。

但人不一样,人如果这样的话,他可以发展他的欲望到无限的程度,譬如强凌弱、众暴寡,天下则不成为人的世界了。所以,古代的帝王、真正的领袖,他一定要有忧患意识,譬如如何让一个人遵守某种规范、能够互相帮助?因为人都有弱势的时候,小时候需要照顾,老了也需要照顾,不能只看中间这一段,只看中间这一段,大家都很厉害,年轻力壮、为所欲为。古代的这些政治领袖,之所以要制作《易经》出来,是因为什么?“忧患”两个字。我们也常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在忧患中可以生存,在安乐中人恐怕就会灭亡了。这是中国儒家一贯的思想。这种思想非常正确,到今天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好的教育,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能力越强对社会危害越大。古代《易经》的由来,可以说跟这几位领袖人物有关,跟他们的忧患意识有关,到现在还是一样。我们常常提到《易经》里面的“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就要想到危险的时候,太平的时候就要想到乱世的时候,如此一来你才会珍惜和平,才会长期保持平安健康的状况。

《易经》所描述的古代历史 #

《易经》里面所描述的古代历史,跟我们今天所想象的古代历史是不是有落差呢?我们需要做一番介绍。我们看看《易经》怎么描写的,《系辞》中说: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i- )。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i-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i-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i- )坤(i-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i-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i-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i-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i-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i-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i-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i-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i- )。

第一位是伏羲氏(即上文中的“庖牺氏”)。我们看看怎么描写?古代伏羲氏统治天下时,抬头就观看天体的现象,低头就考察大地的规则。上面是天,底下是地。天有天体,如太阳、月亮、星星,还有风云变化。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体的运行是有规则的,有规则代表“去而复返”,一定是圆形;地本身看起来无穷尽,往东南西北哪一方看,都好像是平的,就是“地方”。所以,古代人认为“天圆地方”,是跟他们观察天体有关系的。天体的变化过程是昼夜这种自然现象的出现;地有山川、沙漠、高原,还有平地,它都有不同的规则;再仔细地检视鸟兽的足迹和花纹,以及山川地域的各种特性。伏羲氏把这些都了解之后,再根据自己的经验,参考各种事物的实际情况,然后着手制作八卦。

从伏羲氏统治天下到着手制作八卦,中间经过的一个过程就是仔细观察。为什么我们以前说“观察天道安排人之道”?就是因为人在开始面对世界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这个世界。了解之后才能够选择一个更好的方式,配合天时、地利,能够更安稳地生存下去。后来农业社会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是类似的道理。

伏羲氏把八卦制作出来,有什么用处呢?首先是用于会通神明的功能。古代人对于很多事情不能解释,就归于神明。譬如,宇宙为什么要出现?人类为什么要发展?人类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只能说是神明的安排。所以,你要去会通神明的功能。

其次是用象征的方式“比拟”万物的实况。你要了解世界,你看每一卦的变化就够了,等于是“以简驭繁”,用简单来说明复杂。我们为什么说它是哲学呢?西方也是一样。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是古希腊的泰勒斯,他说宇宙的起源是水,用水的变化来解释世界的变化。很多东西是火、是土、是风,跟水有什么关系?他说,你把水烧开就变成气体,水凝结成冰就成固体。所以,水是液体、气体、固体统统兼顾在内。这种说法虽然不是很科学,但是,重要的是他作为哲学家,他不再用神话的方式来理解世界的起源。因为,当时哲学的出发点背后是神话。以前的人用神的故事来解释宇宙万物,神怎么造世界,神怎么造人;真正的哲学出现是用理性在人的经验世界里面,找到一个基本的材料,虽然这种说明很有限。我们中国用伏羲氏的背景来说,也是一样。他在观察各方面之后,用八卦来解释,而不用任何具体的物质;因为具体的物质、单一的因素,很难解释复杂的变化。

伏羲氏接着怎么做呢?开始使用《易经》里面的卦。第一步结草为绳,把草藤捆起来制成绳子,然后开始制作罗网,用罗网来打猎、捕鱼。代表伏羲氏时代是渔猎社会。“伏羲”二字我们平常理解为驯养野兽,把野兽变成我们的家畜来加以利用。《易经》里面就提到古人如何把野牛变成家牛的,把野牛抓来之后,在小牛的角上绑一个木板,让小牛在顶人的时候,人不会受伤,牛顶了半天发现没有用,就不再顶人了。因为牛的角是它最好的防身武器,也是攻击武器。任何东西来的时候,牛都用角顶。但是,你在牛角上绑一块木板,它怎么顶,你都不会受伤。久而久之,牛就放弃顶人的习惯了,就开始被驯养了。这种方法其实非常有智慧。就像印度人驯养野象,野象很大,人根本挡不住,不是它对手。怎么驯养呢?就把家象和野象绑在一起,让野象觉得:都是象,为什么家象这么乖呢?所以,野象也慢慢变成驯养的象了。这是印度人的方法,与我们老祖先的类似。对付小野牛是如此,对付猪的话就更简单了,猪的獠牙很厉害,在山上碰到野猪的话,我们平常人只有逃命的份。野猪很厉害,古人怎么办呢?把它去势(即阉割),去势之后它就不再那么凶了,野猪就变成我们的家畜。

《易经》里提到这些,说明在伏羲氏那个时代,就知道怎样制作罗网来驯养野兽,成为人类的家畜。但是不要忘记,《系辞传》提到的第一个卦,叫离卦( )。离卦本身并不是离别的意思,离也是罗网,它的卦象一看就知道,像罗网的样子可以去捕东西。但更重要的是“离”代表火,这说明火是文明的起源。

就像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写的《普罗米修斯》三部曲,普罗米修斯是巨人族,他看到人类活在阴暗潮湿的世界,深觉可怜,就到天上去偷火,把火种偷下来给人类。人类因为有了火之后,就开始发明各种东西,火是一切文明的开始。但是普罗米修斯得罪了天神宙斯,就要被罚。怎么罚呢?把他绑在高加索山上,让老鹰吃他的肝脏。“求仁得仁又何怨”,普罗米修斯也不会抱怨。但麻烦在哪里?就是这个可怕的惩罚,每天老鹰把肝脏吃完之后,第二天他又长出新的肝脏来。这个比喻是什么?我们顺便引申一下,就好比艺术家为了创作理想,而不顾日常的生活,穷困得不得了。往往在晚上的时候,心里想算了算了,明天去随便找个工作,至少每天领固定的薪水,不用再画画了。第二天早上起来,“肝脏”又长出来了,他又继续画画了。这是以前真正的艺术家。现在的艺术家不太一样,随便画一幅画,一卖可以卖好几万人民币,那不叫真的艺术家,跟古代艺术家完全不一样,画画变成商品了。火代表人类文明的开始,我们现在发现在伏羲氏里面所提到的,他制作各种事物的开始,不讲乾卦,坤卦,而是讲离卦,就是火,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种巧合,说明人类文明从火开始。

伏羲氏死后,神农氏兴起,开始砍削木头,做成犁,揉弯木条做成柄,可以耕田、锄草,教导天下百姓进入农耕社会。这几句话说得很简单,从渔猎社会进入农耕社会。作为政治领袖,就要有发明。要发明一种器具,可以使生活阶段往前推一步。接着更有趣的是开始建构市场,每天正午的时候开设市集,召来天下的百姓,聚集天下的货物,大家相互交换然后散去。最早不是用钱来买东西,是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最需要的东西。为什么要在中午呢?因为“是”字,日正为“是”,太阳在正中间的时候,旁边没有阴影,一切都一目了然。在市场做生意,就是要一目了然,不能有任何舞弊的行为。所以,在中午的时候进行交易最公平。在神农氏的时候,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

再接着之后是黄帝的出现。黄帝之后是尧、舜,他们几位就是设法让生活充满变化,让百姓不会倦怠,因为老百姓活在世界上容易觉得无聊,生活很单调。有时候每天看风景也很无趣,我们羡慕古代所谓园林式的生活,好像跟自然界的美景结合在一起。其实,以前的生活不一定快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听起来好像很愉快,太阳一出来我去工作,太阳一下山我就回家,天子、皇帝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在这里,你要想到的是辛苦,没办法休息,并且这种工作不断发展的话,最后就是五个字:重复而乏味。人最怕重复而乏味,古人也一样,黄帝时期就开始有各种花样出现了,让百姓不要倦怠,同时解决老百姓的困难,让他们活得比较愉快。从这里就推展出来黄帝、尧、舜的一些作为,无论如何都要让百姓过得快乐。这个时候才接着说乾、坤两卦的出现,叫做“垂衣裳而天下治”,“衣”代表上衣,“裳”代表裙子,古时候人都穿着衣与裳,今天女性才穿裙子,古时候大家都是上衣下裳。衣裳垂下来天下治好了,“衣”代表乾卦(i- ),“裳”代表坤卦(i- )。“衣”在上,“裳”在下,这才是完整的意思,所以黄帝和尧、舜可以治好天下。

周文王被商纣囚禁地——羑里

学《易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学《易经》,要特别提到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当你穷困了没有路走的时候,就要懂得因应变化,譬如,你做这一行走不通了,这行过时了,你就要改变;你不改变的话就会被淘汰。变之后就通达了,就有路走了,转个弯,前面就更宽。“通则久”,通了之就能持久。但是久了之后呢?久则穷,再回到开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断地循环。《易经》谈到政治领导时,就注意到这些问题,“穷”、“变”、“通”、“久”,才能够长期去发展一个社会。活在世界上,对一般人来说是很辛苦的。为什么?因为没有明白人生的道理,就是活着而已。活着做什么?我们都知道“养儿防老、养女防老”,但事实上不见得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而人的希望总是放在子女身上。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验,一旦有了孩子以后,看他们的成长;孩子越小,父母的希望越大;孩子越大,父母的希望越小;等到孩子都成年时,父母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

人在这个过程里面,自己慢慢老去,来不及后悔,来不及重新选择,人生就去掉大半了。请问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但是没办法,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实情,两三千年下来就是如此。今天这个时代不一样了,我们可以研究《易经》。《易经》在古代只有少数人可以读的。“不学易不足以为将相”,要当将军、要当宰相的人在学《易》。我们一般老百姓学了《易》,要做什么呢?今天就要突破这个范围,我们每个人都要学《易》,就要让每个人感觉到我的生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所以,我们学《易经》就要了解古代历史怎么发展,人类文明怎么进步,今天我该怎么办?这样才能进一步接到下一步,要怎么样去掌握到主体性,让我自己的生命有它内在的价值,修养德行、培养智慧。

我们都知道,古代读书人很少,读书变成少数人的专利,所以很多人写的都是给那些统治者或者将来的统治者所看的,一般人就只能被人家安排过日子。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知识普及、知识开放,这是大好的机会。

《易经》与古代文明的发展 #

那么黄帝、尧、舜之后,他们建构的社会规范到底是什么?首先开始造船,然后就有水陆交通的方便。那时的古人最怕碰到什么?最怕碰到河流,河流的水深不可测,充满危险,根本不敢渡过。所以在《易经》里面提到“坎卦(i- )”,“坎”就是水。然后看到山,高山,山为“艮”,艮卦(i- ),代表阻止你过去,如果没有爬山的工具,太危险了,过水则更危险。如果开始造船,有了舟楫之利,就可以跟远方来往。接着,就要驯服牛、马,把货物带到远方,这样才慢慢完成从一个小的部落到大的部落的集合。古代就是部落的集合体,夏、商、周三代,夏朝有万国之称,有一万个部落(当然,“万”是代表一个很大的数字);一直到周朝,才开始慢慢组成一个统一的国家,用封建的方式治国,而在这以前都是部落。所以,我们今天说尧舜如何伟大,其实是一个小的部落,治理起来比较容易,他们做好事,大家都可以看到。水陆交通方便了,接着为了社会治安的保障,武器、防备也出现了,因为有好人就有坏人,有老百姓就有强盗,这是没办法的事,这个时候百姓就需要保护。所以需要重重门户阻挡外面的不速之客,“不速之客”四个字也来自《易经》。《易经》里面很多语句都是我们现在还在用的。

舟车、武器、防备都具备了,接着就要设法安居乐业。譬如盖房子,古人大多住在山洞里面,像古代的“司空”之官职,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长,负责建设的。为什么司空变成建设部长呢?因为那时在北方靠山,在山底下挖洞当做住处,于是负责挖山洞的就变成“司空”,进而成为负责建设的官职。以前是挖洞,后来就发明盖房子住。要不然,住在原始的荒野或者普通的洞穴很危险,没有什么保障,盖了房子之后,才可以安居乐业。

再接着是丧葬仪式,因为人的生命发展到最后总是要结束。结束的时候,古代很简单。古代人死了以后怎么处理?根据《易经》的说法,人死了之后,就用很多柴草,把人一层一层裹起来,裹起来之后丢到荒野,既没有坟墓,也没有立一个墓碑。就这样子也不知道多少年代过去了,甚至丧葬守葬的时间长短也没有规定,有的难过几天算了,有的难过一辈子,这就说明当时迫切需要有人制订一个基本的规范。在《孟子》里面提到,丧礼是怎么出现的。当然孟子也是想象的,因为孟子不可能看过实际的情况。他说,上古时代,一个人的父母死了,就丢在山沟里面,有一天这个做儿子的上山,经过那边一看,很不忍心,为什么?因为野狗吃这个尸体,苍蝇、蚊子叮这个尸体,做儿子的一看,头上就冒汗了。孟子这样描写,好像他看见一样。这个做儿子的很惭愧,父母的尸体被这样子糟蹋,真是不忍心,不知不觉就冒汗了。不知不觉冒汗就是因为心里面不忍,然后开始有葬礼仪式,好好挖洞埋起来。孟子说的和《易经》里面所说的对照就知道古代的情况,后来就发明棺椁(内棺外椁),丧葬仪式通通上轨道了。

接着是古时候的生活,刚才讲过结绳记事。结绳记事就是用结个绳子代表某种状况,但是它无法传之久远,隔一段时间就不见了。后来发明了文字,发明文字以后就可以记录,记录的许多事情就变成古代历史的资料,这些留下来就可以对照,再评估一下,这个官做得好不好?如果没有过去的对照,怎么知道这个官做得好不好呢?没有资料无可奈何,有资料就不一样了。老百姓可以检查以前这个官怎么做,因为有文字的记录。有文字之后,可以受教育,我们说话就不一样了。但是,人类文字的发明也是很大的挑战。有人说仓颉造字,人生的困难常常是从认识字开始,据说仓颉造字之后,“天地动容,鬼哭狼嚎”,有文字以后,人类开始进入不同的世界,亦即文字思想的世界。平常我们的世界就是每天的生活,今天要吃什么,今天要喝什么,今天晚上在哪里过夜,这个照顾好没有。一有文字以后就开始想,我们怎么跟别人比较,怎么是比较好的方式,有资料可以对照,可以来讨论了。人的生命与文化为什么可以发展?就是因为可以摆脱当下的需求。何谓当下的需求?如果你每天只活在现在,吃了这一顿,不知下一顿,你不可能有任何办法去发明、制作文化的产品。你一定要能够共同合作,安定下来,譬如我认真做我的桌子,桌子做完之后,别人会把粮食给我,我可以跟他交换。如果你桌子做完之后,别人说不行,我耕的田,我自己的粮食自己吃,那你做桌子你吃桌子吧。那怎么办呢?没有人类生活的互助合作,一切都不可能再进一步发展。

因此,有些人专门去从事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在西方有个理论非常好,叫做“文化起源于闲暇”。什么叫闲暇呢?譬如,今天下午你有空,有休闲的时间,你才可能发展文化。各种文化的产品都要求精致精美,远远超过实用的需要。如果光讲实用,一个茶杯、纸杯都可以用,用久了之后,有的茶杯还需要美观一点,它除了实用之外,还可用来欣赏。我们日常生活里面,所谓今天留下来的文化古迹,很多都是属于这一方面,实用之外还要欣赏。因为你行有余力,就可以发展休闲生活,将文化生活向更高的方面改善。这样古代文明一步步下来,就好像我们今天看一些纪录片一样。

易经的卦象 #

卦象是什么?虽然只有八个基本的卦,但还是需要用心学习。我们一旦了解《易经》里面任何一卦,一看就知道它在说什么,就不会迷惑了。任何一套学问,都有其基本的术语。基本的术语你没有学会,只凭常识去了解,永远都不能入门。相对的,你把基本的术语学会,就像你学数学、几何,把基本的公理、定理学会了,后面就很简单,只是运算而已。《易经》也是一样。从伏羲到神农氏,到黄帝、尧舜,都是根据《易经》里面的卦象来创造发明,创造发明各种生活上的必需品之后,人的社会才能稳定发展。这是第一次的应用。

我们将来再讲到《易经》每个卦的时候,都要开始联想,非常丰富的联想,等于说它的象征是个无限的象征。为什么一个卦六条线就这么特别呢?因为你先定好规则,先定好每个卦代表什么,用的时候可以重复使用。譬如,“巽”代表木头,同时又代表风。譬如说船怎么在水上走呢?因为上面是风,底下是水。风又是木头,木头就是船,船在水上走,变成航行了。慢慢习惯这一套之后,我们平常跟别人来往或者读书的时候,也同样地会有各种联想力,学习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古代成为圣人的条件 #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古代圣人的条件。学《易经》的目的有三:第一,提高自己的德行;第二,增强自己的能力;第三,培养自己的智慧。古代圣人就这三个条件。第一个谈德行,只有德行高的人才能让天下人都心意相通。“德行”基本上是帮助别人,我做好事,你做好事,被帮助的人当然会觉得开心,觉得我们很了解他。我们都知道所谓的善恶,有一个最简单的定义方法。“善”就是替别人着想,“恶”就是自私自利。所以,宋朝的学者就提到“公心”和“私心”,只要你有公开的心、替别人设想的心就是“善”;你有私心,什么都替自己着想,那就变成“恶”了。同样,你有德行,你自然而然尊重别人、帮助别人,天下人就跟你情投意合。德行是唯一能够号召每一个人来支持你的,否则,你能力很强,德行不够,你就变成曹操了。这样的人,天下人都不会服从、接受你;相反,你德行很好,能力不太强,照样得到很多人的肯定,因为大家都知道,你上来会对底下的人很好,这是普遍的愿望。

古今中外都一样。德行是第一个条件,如果你从儒家来解释的话,才能讲得圆满,因为儒家讲的是“人性向善”,“向善”有一个基本原则,叫做真诚。你不真诚,你所过的就不是人的生活,所做的就不是人的事情,只是生物而已,吃饱喝足,只为自己的需要而考虑,所以跟人无关。一旦真诚,立刻就会发现我跟别人之间有一种适当的关系要我去实现。我坐车的时候看到老人家,我就让座,为什么?因为我跟他之间的关系,他坐着,我站着,比较适当。我这样做的时候,有两种考虑:第一,将来我老的时候,别人也会让座给我;第二,我不管将来会不会有人让座给我,我现在该让座,让座之后心里愉快。儒家讲求第二种,为什么?你如果讲第一种,谁能保证我年轻的时候经常让座,我老了之后,别人也会让座给我,这恐怕是幻觉。这样一来,你就没有什么把握了,然后就不愿意长期做下去了。儒家讲“人性向善”,有一个重要的结果,当你行善的时候,快乐一定要放在第一位,这是最主要的关键。你讲宗教的话,善恶的报应恐怕在来世,恐怕在将来的世界。讲儒家,善恶的报应,行善心安,心安的快乐最大。为恶的话,也许表面有利益,别人也许不知道,但是你内心里面放不过自己,会责怪自己,内心里面很难过,心里面难过,也就是一种恶报。这就是最简单的一种理解方式,从儒家来说。这就是第一点,德行才能够让天下人心意相通。

第二,有能力,才能安定天下人的事业。天下人有许多事情,像农田水利,开运河,造长城,那需要有能力。能力不够,长城垮塌,运河也不可以航行,那怎么办呢?所以古代圣人讲究能力,这个能力一定要从基本的要求,慢慢磨炼。磨炼之后,能力自然就强。

第三点是智慧。《易经》比较强调的德行之外就是智慧。因为你要替天下人判断他们的疑惑是什么,让他们解除疑惑。人生充满困惑,每一个人都如此,尤其是年纪大的人,常常要回答年轻人所提的问题。他问你这个怎么回事,那个怎么回事。我们就必须负责回答,你不能回答,代表你智慧不够。因为你回答的事情,不见得是你都经验过的。如果我经验过,我当然可以回答,很容易,因为我自己有经验。但是很抱歉,各行各业的经验怎么可能都有呢?各种人生的经验这么复杂,怎么可能你都具备呢?孔子说,“有鄙夫问于我”,有一个乡下人问我。“空空如也”,代表这个人非常诚恳老实的样子。“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有这个智慧吗?我有认知吗?其实我也是无知的。孔子说他是无知的,与西方的苏格拉底可以相应。西方的苏格拉底,表现得极为精彩。他曾经说,神说我苏格拉底最聪明,是因为所有人里面只有我一个人知道我是无知的。听起来像是反话,苏格拉底说只有他知道自己是无知,别人连自己无知都不知道,所以比他更无知。孔子也说过,“我无知”,但是有人问我问题,怎么办?“叩其两端而竭焉”,我就问题的两方面,“要”或者“不要”,“好”或者“不好”,仔细研究,然后给他一个答案。通常我们回答问题的方法,不在于回答而在于分析,把问题分析清楚了,提问题的人就知道该怎么回答了。因为只有提问题的人,才知道问题的答案在哪里,这就是儒家的智慧。古代的圣人,他们的智慧就要靠判断,天下人的疑惑该怎么解决,这里就牵涉到占卦的问题。

结 论 #

我们这节讲《易经》的由来,可以说把古代历史最早的那一页做个说明。从最早的伏羲氏到尧舜的阶段,你可以看到文明的演化,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过来。它的关键是忧患意识,所以制作《易经》、制作这些卦象的人,心里面就有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儒家的特色,关于忧患意识,在《中庸》里面就提到“天地虽大,人犹有所憾”,人的遗憾跟《易经》所说的忧患是同一件事。为什么遗憾呢?是自然界你不用管它,它有生态平衡,有食物链的各种安排;而人类一出现,问题非常大而且多,人类如果没有受适当的教育,始终不能安顿自己。遗憾和忧患就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易经》的时候,就知道《易经》里面原来充满了各种忧患意识,在今天来说还是值得重视的。今天每一个人都会觉得,我活着意义在哪里?现代人什么都有了,物质生活不是问题,社会生活也都已经上轨道了;但是常常还是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所以抑郁症越来越严重,很多人什么都有,就是觉得生活没什么意思,好像每天都差不多;也没有什么生活的动力,感觉活着不活着,差别也不大。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现代人也是一样,怎么样去面对忧患,怎么样去化解。以上就是有关《易经》的由来,到这里告一段落。

易经小常识 #

关于《易经》的传说:河图与洛书 #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术数之源。相传在上古时期,龙马负图出于黄河,伏羲依此创“先天八卦”;大禹治水时,洛河中浮出一只神龟,大禹用它制成“九畴”(见《尚书·洪范》)。后世的人们便以“河出图”、“洛出书”象征太平社会的祥瑞。

河图 (见下图)

河图

《河图》使用十个黑白圆点来表示阴阳、五行、四象的,其图为四方形。分别为:北方是1个白点在内,6个黑点在外,五行为水,象为玄武;南方是7个白点在外,2个黑点在内,五行为火,象为朱雀;东方是3个白点在内,8个黑点在外,五行为木,象为青龙;西方是9个白点在外,4个黑点在内,五行为金,象为白虎;中央是5个白点在内,10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起点,五行为土。其中,白点为单数(奇数)为阳,黑点为双数(偶数)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为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即万物之数皆由阴阳(天地)之数化生而来;“四象”按古人坐北朝南的方向为正位依次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为风水象形之源。

洛 书 #

将河图西方的八个数旋转而排成八方而为八卦,每方一个数纳地支十二气象,就是洛书。洛书的1、2、3、4、5、6、7、8、9阴阳和为45,为五行天地万物生死存亡之数。洛书将河图的四面化为八方,五行数位也相应起了变化: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阳数和为9,阴数和为6,所以《易经》卦爻中,阳爻称九,阴爻称六。阴阳数和为15,为天地人三才五行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