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第九章_易经的现代意义

一位日本心理医生认为自己生意不好,便占一卦,得到复卦(i- ),底下一个阳爻,上面五个阴爻。一个阳爻从底下往上走,下一步可能带着别的阳爻一起往上走,说明什么?这个人阴气太重,五个阴爻。这位医生就说,我不能太客气了,要有一点阳刚的精神。所以他以后跟病人说话就很肯定。因为一般人看医生,他需要医生的权威。譬如,我现在生病了,看医生。我跟医生说,我是感冒吗?医生说,不一定。那我怎么办?那我到底有什么病呢?不清楚。这样讲的话,找医生干吗?心理医生也一样,你找心理医生说,我这个算不算抑郁症?他说还不能算是,到底算什么呢?很难确定。这样你下次不会找他了。所以病人当然希望医生用肯定的语气说,就这么做,这么做就对了,你不要担心,每天早上起来运动,如何如何。医生讲话要有权威,不然病人怎么办?就跟老师教学生也一样,学生问老师说,老师这样做对吗?老师说不一定,这样做也对,那样做也对。学生请教孔子,孔子从来没有说不一定。孔子从来没有说,明天我们再研究,我回去再查资料。你一查资料,学生都不信赖你了。

这又是说明什么?《易经》确实可以用在很多地方,对这个日本医生来说,他的解释也合理。他一看自己占的卦,先不讲别的什么“一阳复起,大地更新”,只强调自己现在生意不太好,因为阳气不够,阴气太盛,以后变得阳刚一点,别人问问题,斩钉截铁地回答,病人才有信心。这样一试,后来果然改善了。

易经与现代人的关系 #

《易经》虽然是我们民族古老的智慧,它跟现代人依然有很大的关系,依然具有现代意义。那么《易经》跟现代人的关系是什么呢?

第一,跟现代人的宇宙观有关。说到宇宙观,西方人的宇宙观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发展路线,近代有机械论的宇宙观。宇宙是一个机器,它内在没有动力,它的动力是由外而来给它的,它本身是拼凑而来的,物质加上动力就构成了整个宇宙的变化,这叫做机械论。机械论的宇宙观是与牛顿物理学配合的。牛顿物理学的解释,也是以此作为根据。西方近代发展机械宇宙观,把宇宙看作一个机器,哪里有问题就对付哪里。到了二十世纪以后,就开始发展机体论的宇宙观。机械跟机体不一样。机体正如“牵一发而动全身”,机械可以拆掉,机体不能乱拆。一块黄金切一半,可以变成两块黄金,但是一只狗切一半,就不能变成两只狗,而是死狗,因为狗是一个有机体。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宇宙观,从《易经》就开始了,宇宙是一个整体,全面互相关联。

《易经》六十四卦,彼此可以换来换去,每一卦只有两个爻的变化,即一阳一阴,怎么换都可以连到一起,因为都来自乾、坤。可见,《易经》的观点,就是一种机体的宇宙观。西方的科学到二十世纪以后,从“相对论”到“测不准原理”,再到“量子论”,一路发展下来到现在,西方人才发现宇宙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是一个有机体。对他们来说,很惊讶我们的文化,为什么在那么早就发现了?其实,我们的是素朴的宇宙观,并没有经过西方这种认真的思辨。不过这也说明了,古人的智慧是何其伟大。

伏羲时代就有“观象设卦”,我观察,这叫做直观,直观的时候,我与观察的对象是一个整体。通常我们很难了解整体,因为我们自己在里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易经》很早就告诉我们,整个宇宙是一个互动的整体。这种整体观对西方人来说,是值得欣赏的。以前他们会觉得,我们的文化所讲的跟科学脱离,现在才发现,最符合他们新的科学研究结果,就是机体的宇宙观。

第二,计算机或电脑跟我们的《易经》有关。在清朝初年那个阶段,西方有位大学者莱布尼兹(1646~1716),看到传教士用拉丁文翻译的《易经》,他从《易经》的六十四卦体会到二元对数,二进位制。什么叫二元对数呢?用阳爻代表一,阴爻代表零,一和零叫做二元对数,二元对数的思考模式发展出来计算机。当然,计算机演变成电脑,那是后来的发展了。我们不能说把这个电脑的发明也拉到古代的祖先那里去。我们也觉得很惭愧,老是等别人发明完之后,才说原来也是我们最先知道的。但是计算机基本构成的模式和思考的方法,是从《易经》来的,这是有相关性的。当然我们不能说如果莱布尼兹没有读到《易经》的翻译本,他就不可能发明计算机。至少我们可以明白,计算机的原理在《易经》里面早就出现了。

第三,最重要的地方是在于心理分析。一般讲心理学,当代应用最多的是心理分析方面的治疗。心理分析治疗,来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特别强调潜意识的作用,他的代表作是《梦的解析》。为什么人会做梦,代表他有潜意识,在梦里面所出现的各种故事跟生活脱节了,为什么好好的一个人做梦时候变成一只鸟,像庄子变成蝴蝶呢?梦到底有什么含义呢?的确,从小到大,我们在某个阶段会专门做某些梦,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把自己这几年之内做的梦,把细节都写下来,就会发现基本的模式和结构或基本的内容和剧情是类似的。那代表什么?代表你小时候曾经发生的某些事,进入潜意识。你不察觉它,它一直存在,做梦的时候,它就出来了。弗洛伊德通过梦的解析,就从这里帮助现代人摆脱生命中出现的各种异化现象,异化就是脱离,跟上天脱离,跟大地脱离,跟人群脱离,跟自我也脱离,到最后一个人孤孤单单,感觉到各种痛苦、烦恼。西方人一有痛苦、烦恼就找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就请他躺下来,说说做过的梦,这个学问就从这里开始运作。听人讲梦讲了半天讲得不清不楚,就用催眠法,让你睡着。睡着的时候,你就想到前世,有没有前世我们也很难证明,但知道有些人在催眠法的使用下,他会想到前世。这叫做潜意识的作用。所以,心理分析它能帮你把你过去的许多事情,通过做梦、催眠回想起来,再帮你把它化解。一个人的痛苦是一个结果,前面一定有原因,帮你找出原因,就可以把结果消减,甚至消除。这是一种因果式的思考模式,现在的痛苦是结果,以前一定有一个原因造成这个结果,这是一种模式,叫做单向的思想。在时间的过程里面,因果不断地发展。

心理学家荣格就受到《易经》的启发。荣格这个人很特别,他一方面师从弗洛伊德,另一方面又说他讲得太偏了。因为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到最后变成性心理学,压抑的都是性,性需要、性冲动,满脑子都是性幻想。荣格讲究集体潜意识。譬如,我们中国人对于“龙”就有集体潜意识。历代很多人起名叫“梦龙”,因为龙是真命天子,这就是我们的民族集体潜意识。荣格最可贵的是不断地学习,他不仅学习印度教、炼金术,他还学习《易经》。他学《易经》学得非常透彻,每个卦仔细研究,为什么写这个卦辞、爻辞,每一个爻该怎么样去设法变。他提出一个想法,即同时性思考法。何谓同时性呢?你现在心里不舒服,不见得是过去的原因,可能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使你不愉快。通常我们都会忽略这一点,都会说你心里痛苦是不是,找心理医生,回忆过去,这是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不够好,因为人很多时候会有同一个时代的问题。这个时代的问题,今天大家都感受到了,但是过去找原因找不到,这叫做同时性的思考模式。

《易经》的特色在什么地方?旁通。一个卦跟别的卦可以通,这说明它是一种全信息思考模式。譬如,“天地人”三才,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人,这是同时性的,它是一种空间式的思考,不需要靠时间的昨天、今天、明天,而是同时性。人的思考历来都是贯时性的,把过去、未来贯穿在一起。现在当下同时发生的事,即同时性的,很少有人注意。换句话说,同时发生的事也是你要去注意的。荣格提出一个新的词,现在开始受到注意了,即“有意义的偶然”,我们平常讲的偶然是无意义的,我偶然碰到你。但是天下没有偶然的事,所有的偶然都是有意义的,只是当时你没有发现。往往隔了很久之后才想到,当初碰到你,那个偶然不是偶然,天下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是偶然出现的;只是当时你没有注意,事后才发现那个偶然不是偶然,是有意义的偶然。

很多人有交朋友的经验,请问地球有六十五亿人,为什么碰到这个朋友?你为什么对他(她)特别有感觉呢?那一刹那正好是身心状态到达的一种情况,对方也一样,一见面就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为什么以前不出现,以后也不见得出现呢?这就叫做有意义的偶然。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忽略这一点,认为很多事情是偶然发生的,不要管它。事实上它正好提醒某些事情可能要发生了。我讲一个真正的故事,什么叫有意义的偶然呢?

在台北有一个“区公所”,“区公所”里面有一个科长,有一次带着十几科员去郊游,他一下车一脚踩到狗屎,我们都会说真是倒霉。他说不一定,这恐怕是有某种暗示。于是一人出一百台币去买彩券,结果中头彩,一人分一百万,这是事实。报道登出来,大家都很羡慕,大家都去找“狗屎”,你真的去找“狗屎”,就不算了,因为你是故意安排的,要是这样的话,满街都中奖了。这就是说无意间出现一件事,你有没有去注意到,你注意到的话,就有一种心电感应,今天会发生什么好事,因为坏事已经出现了,好事应该要出来了。所以很多时候你就要注意到同时发生的事,恐怕是有一种暗示作用。我们不否认人会接受心理暗示。譬如,朋友约打麻将的时候,我就会注意,我走到巷口,一辆全新的计程车来了,我知道今天一定赢,好像是为我准备好的;有时候走到巷口,计程车等好久都没有,来一辆旧车,我就知道今天完了。它会有心理作用,它会暗示你说,今天很顺利。这说明什么?人本来就有各种心理暗示,你为什么要忘记呢?像我们看《易经》的卦象,它也有心理暗示,你说我能不能完全客观呢?天下没有完全客观的事,任何事情发生了,当事人和局外人都牵扯到里面去了,其实你也受到某种影响。平常我们说教育的时候,一定不能让孩子打开电视之后,什么都看,上网之后什么都看,这样对他不好。因为信息进入脑中,不会消失。它会潜伏,在将来产生某种作用。

中国古人从胎教开始,就要看好的东西,听好的话,听好的音乐,这是一种正常的做法,说明他接受的信息是很全面的。这是心理学上,目前《易经》应用最广。西方现在发展一种新的学问,叫做哲学治疗。一般人只知道心理治疗,不知道什么叫哲学治疗。哲学治疗简单说起来,跟心理治疗不太一样,就是分析一些概念,我们学哲学很喜欢分析概念。譬如你看到一幅画,你说这幅画真美,学哲学的人就要问,你所谓的美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没有想清楚什么是美,美只是你个人的感觉,别人为什么要接受呢?天下没有任何画所有人都说是美的。一幅画卖很高的价钱,但是买画的人看得懂吗?为什么值那么多钱呢?不懂。我有时候到美术馆看到画展,我在标价越高的画面前,站得越久,我站久一点,才不会被人家嘲笑。外行人只能这样做了。但是什么是美?真的没有人答得出来。哲学的意义就在这里,我们就要去分辨概念。如果你找读哲学的帮你做心理治疗,我今天心情不好,因为别人对我不公平。很好,请你坐下来,第一我们先讨论,什么叫做公平?讨论完之后,保证你不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不公平。耶稣有没有受到公平的待遇?才活了三十三岁就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了,太委屈了。苏格拉底他活了七十岁,被人家冤枉、诬告,也判了死刑。公平吗?不公平。他们这些人都不公平,你求什么公平?哪里有人受到公平的待遇?现在问每一个人,你觉得老板对你公平吗?当然不公平,工资不够多,升职升得慢。你分析之后就发现,原来别人对我不公平,是我自己的误会。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公平,我怎么知道别人对我不公平呢?这是哲学的方法。但是光这样不够,以后没有人敢跟你讲话了。最后你还是要有一些积极的建设。

你说不公平,那我告诉你《易经》的道理。《易经》告诉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不断在变化的。你说你现在很委屈,将来说不定就发展了。我们常说,蹲得越低,跳得越高。你直接站立,怎么跳呢?跟僵尸一样跳是不可能的。你要常常想到,生命是一屈一伸,是相互配合的,有光明就有黑暗,有白天就有晚上,有春天就有冬天,这些都是配合起来的。你如果现在心情不好,没关系,将来会变得不一样。你如果现在很得意,《易经》会提醒你,不要太得意,将来可能会有问题。人最难了解的往往是自己的处境,很难跳出去看自己,说话很主观,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许多事情发生的时候,不能化解,常常觉得:别人为什么会对我这样子呢?我一片好心别人不理解。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因为你没有从别人的角度来看你自己,所以我们要练习换位思考。现在很多人都强调换位思考,是有道理的。

我们讲到有关《易经》的时候,对于现代人来说,越来越重要。《易经》这门学问,帮助我们了解自然界,帮助我们了解了人群社会,帮助我们了解自己。透过《易经》,只要通过第一关,了解基本的八卦,再合成六十四个六爻卦;就慢慢知道,人生有六十四种处境,每一个卦有六爻,变成三百八十四爻,代表三百八十四种位置。六十四个大的形势,三百八十四个位置,你总能从里面找到一个地方吧?但是找地方又要记得,它不断在变化,“易”就是变化。随时知道居安思危,任何状态表面上是安静的,其实它照样充满动力,随时都有新的状况出现,最怕的是不知道将来怎么样。人最可怕的是无知,以为将来还是很好,那太天真了;以为将来都不好,那太悲观了。看《易经》就知道,它的变化规则大概是什么,这个卦后面接什么卦,都有一定的道理存在。在这里对于《易经》与现代人的关系,我大概做个这样的说明。

古人如何看待《易经》 #

以孔子来说,孔子在五十岁左右,就专心研究《易经》。他是五十岁才读《易经》这本书的吗?像孔子这么用功的人,小时候不可能没读过《易经》,他年轻的时候几乎什么书都读。当时的书不多,最主要的是五本,《诗》、《书》、《礼》、《乐》、《易》,五本肯定都读了。但是有的书你当时可以读懂,而有的书,如果你没有累积相当的经验和人生的体会,读了也没用,只看字面而已。读《易经》,一般来说,五十左右的生活经验丰富,应该有的经历都有了,等于是一卦六爻到第五爻了,大概知道整体的情况了,再老了再读就来不及了,已经到第六爻,读了也没什么机会了,准备出局了。

孔子五十左右研究《易经》,他需要的是减少过失。《易经》为什么可以让他减少过失?我们常提到《易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要让自己“惩忿窒欲”,让各种负面的特性、欲望、情绪慢慢化解,亦即增进自己的德行,替别人设想,建构一个比较理想的社会。在这里孔子得到一些启发,在《孟子》里面没有直接说到《易经》,但孟子很强调一个字,即“时”,做任何事都要看时机。他还特别说,孔子是圣人里面最重视时机的,他要学就学孔子,因为做任何事都有时机。时机不对,事倍功半;时机对的话,顺水推舟,那简直是太愉快了。这是对于儒家来说。

孔子诛杀少正卯:君子以果行育德

另外一个是荀子,他说:“善为易者不占。”真正懂得《易经》的人,不愿意占卦。为什么不愿意占卦呢?因为《易经》的道理合乎理性的思维。理性的思维,如果掌握清楚,何必去占卦呢?因为占卦代表你实在面临很难解决的事情,确实有困惑,你才去占卦。

但是我们还是要说,人生确实有困惑,很多时候你借助于《易经》,一定要记得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它的义理。你学的时候就知道做人处事的道理,我们提到哪些卦是有困境,你应该怎样面对、增益智慧。哪些卦代表吉祥,它为什么吉祥?你要掌握住它的原理,设法去实践,自然就会达到那种效果。这是义理方面。另一方面是占卦。古代学《易经》至少有四方面,你如果重视言语,就会推崇它的言辞。《易经》里面很多成语,如果从《易经》得到很多启发,使用成语你会觉得非常文雅,话说出来言简意赅,说话很简单,意思又很完整、很完备。这是第一种,重视言语。第二种重视行动,有些人重视行动,就会推崇易经的变化,变化无常。但是再怎么变,都不能离开你的抉择,你本身的态度。第三种是重视制作器物。譬如说要盖房子,房子怎么盖。你要盖其他东西,要怎么盖,从《易经》的图像里面,都会得到一定的启发。这是第三种,要重视它的象。最后一种是注意到卜筮的人,就是占卜,这种人就要注意到“占验”之词,重视占卦。这四种人就从《易经》里面可以得到不同的材料,重视它不同的方面。

古代读书人,按照《易经》的说法,原则很简单,平常在家里翻翻《易经》,看看它的卦象、卦辞和爻辞。平常没事做,如何让自己感觉到每天都有进步呢?《易经》是一个可以参考的东西,它里面充满象征和符号,好像打哑谜一样,它写一句话,你就要问这句话代表什么意思?像我们提过,“履卦”踩在老虎尾巴上,这代表什么意思?你就可以有不同的想象。这是说明在平常的生活中研究每一个卦象、卦辞、爻辞,行动的时候就要注意到变化和它的占验之词。“占验”就是占卦的验证,是吉还是凶?中间还有什么?无咎,还有更好的“大吉”、“元吉”,“无咎”底下还有“悔”,还有“吝”,还有“厉”,代表危险,这些占验说得准不准。古人占卦,不是一次就到位的,不是学会之后,一占就准,不可能的。

那么怎么解卦呢?我现在就讲一个从孔子就开始使用的方法,用五十根筹策,古时候用蓍草,筹策一般是竹片做的。占卦的方法我们可以参考《易经·系辞传》,原文如下: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 (白话:在进行大型演算时,准备五十根筹策,真正使用的是四十九根。将这四十九根分为两组,象征天地两仪;由任何一组中抽出一根挂在左手小指间,象征天地人三才;再以四为单位去计算筹策,象征一年的四季;把剩下的零数夹在左手中三指间,象征闰月;每五年有两次闰月,所以要把另一组筹策依四计算所剩下的零数,也夹在指缝挂起来。乾卦的策数是二百一十六,坤卦的策数是一百四十四,总数为三百六十,相当于一年的天数。《易经》上下篇六十四卦的策数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相当于万物的数目。所以,要经过四次经营才能形成《易经》的一爻,经过十八次变化才能完成一卦。) 占卦出来之后,怎么解卦呢?解卦有很多的方法,宋朝的朱熹就整理了一套解卦的原则,可以参考(见本章后附录)。解卦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些爻是动爻,有时候称作变爻,就会变成新的卦。现在的情况是本卦,新的卦叫做之卦,代表你下一步要往哪里去。这样一来,就变成是你占一个事情,后面有变化。否则,光是占一卦没有用,现在的情况知道了,怎么知道下一步呢?我们更关心的是下一步往哪里发展。因为很多选择,后面的发展有各种可能性。真正正确的占卦方法是有本卦、之卦,通过动爻来决定应验在什么地方,这需要长期经验的累积。

学习《易经》的三个重要收获 #

学《易经》可以得到多重启发,我把它归纳为三点,《易经》学会之后,有三个重要的收获。

第一,昭示文化的源头。 《易经》告诉我们,我们的文化根源何在?很多人问,《易经》是儒家的书,还是道家的书?事实上《易经》本身的材料很少,远在儒、道之前就有了。所以你问的时候,是包括《易传》在内的,那当然是儒家的书,尤其我提到《大象传》,里面大都提到君子如何如何,儒家才会强调君子要修德。而我们提到损卦的时候,道家好像也主张减法(损),不主张加法(益)。减法就是减少一点物质欲望,减少一点渴慕,减少各方面的娱乐,通常烦恼来自东西太多。譬如,我现在很穷,只有一个选择——生存下去,我就没有别的念头了;我现在有钱了,我有十个选择,该选哪一个呢?选任何一个就要放弃九个,压力就很大了。在《老子》里面就会说“损”,要设法减少。从这里面可以知道,《易经》昭示我们文化的源头。儒家和道家都从里面得到很多的启发,尤其是儒家,孔子本身教很多学生《易经》,一代一代传下来,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都是儒家研究《易经》的代表人物。这些人集体的合作成果,构成了《易传》。《易传》是用来解释《易经》的基本材料。所以,我们如果想了解中国文化的源头,一定要知道《易经》——《十三经》之首——到底在说什么。

第二,指引人生的方向。 什么时候应该趋吉避凶,什么时候收敛、要尽量谦卑、损己利人;什么时候可以发展建立国家、建立自己的事业;什么时候、什么时机、该如何做,这叫做指引人生的走向。人生的走向没有标准的方式,别人这样走可以成功,你这样走却不见得成功。因为条件不同或者时机不同,很多人常说,如果在三十年前努力奋斗,做不到现在的成功,因为还没有改革开放。现在努力奋斗,钱就很容易赚到,因为整个社会条件不一样。过去努力奋斗没有什么效果,现在效果很大,但是不可能一直繁荣下去,将来一定是慢慢平衡下来,让你从注意外在的效果,转向一种自我的修炼。这是必然的趋势。否则你一直往外发展,欲望的深渊是没有止境的。西方人把欲望比作为滚雪球,开始只有一小块,滚到山脚下的时候变成一大片,欲望就是如此,带着你滚,不会停下来。所以,你向外发展到,最后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内心,回到自己的生命里面。我曾经特别提到乾卦,开始的时候“潜龙勿用”、“见龙在田”,“九三”、“九四”努力奋斗、进德修业,到“九五”才能够“飞龙在天”,这叫做人生的走向。你不要着急,你说我年纪不小了,那怎么办呢?人家诸葛亮还当卧龙呢?等到出来的时候就一飞冲天。到最后你就要知道,到该退休的时候就要潇洒一点,人生潇洒走一回。退休的时候,知道“亢龙有悔”,“悔”不是坏事,“悔”知道懊恼,你不要等到最后才懊恼,知道将来退休会有懊恼,现在就好好地广结善缘,跟别人好好相处,对年轻人、对属下多照顾一点、照顾多一点,到最后下台的时候,别人还是会感谢你。学到这个之后,人生该怎么安排就很清楚了。

第三,启发个人的安顿。 个人的安顿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乐天知命”,“天”就是各方面的条件,不能改变的都属于“天”,只好接受它,很多时候我们要从忍受到接受再到享受。一个人的享受是跟别人不一样,只有物质享受是享受吗?不一定,还有心理上的享受,但是它需要先下工夫。譬如读书,有人读书很快乐,有人读书很痛苦;读书痛苦的是在忍受,而读书快乐的是在享受。那怎样才是享受呢?中间有一个过程,就是接受。如何才能接受?通过理解。一个小孩子读书想要考大学,高考的时候压力很大,读书不快乐。他不懂得为什么要读书,等到他大学毕业之后,如果他还愿意读书,代表他知道读书有味道,可以不断增加观念,知识就是成长,知识就是力量。到后来再进一步,年纪更大了,读书更是一种快乐,就是享受,乐在其中。这就是说,“乐天知命”取决于你个人该如何去做。

《岳母刺字》:君子以致命遂志

另一方面是具体的情况。譬如,我最近选择要不要出国读书或者我要不要投资一笔生意,或者是要不要跟什么人做朋友,甚至结婚。这些都是重大的事情,没有任何事情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所有的选择都是利弊并存。假设你每一个选择都是好,没有坏,那你何必选呢?一定是这个选择有一点好,有一点不好,此时便“陷入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要设法学《易经》的另外一招,就是占卦,帮助解决现在面临的困境。

可见,我们学《易经》之后,有一个人生的大原则要掌握,即乐天知命。另一方面是占卦,这一方面是就具体的事情做选择,关系重大,是理性不能够立刻找到答案的。那就设法用《易经》的占卦,《易经》的占卦绝对不是迷信,而是相信人的生命里面,有它不可知的侧面。用四个字来说,《易经》占卦是“人谋”、“鬼谋”。人在谋划、设计,并且“鬼”也在谋划。鬼代表我们的祖先,他们在不同的世界,但是他们的感悟能力远超过我们,因为他们没有身体。身体就是一个限制,有身体的限制,就会出现各种欲望冲动和要求,使人的思考局限在某一个范围里,看不清楚、不透彻,也看不远。而“鬼神”或者是灵的世界,它不受限制。

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

我们学《易经》是讲老祖先的智慧,一方面是我在算,就是“人谋”,另一方面是不可掌握的地方,叫做“鬼谋”。任何隐秘的事情,《易经》都可以算得出来,在《易经·系辞传》说得很明白:“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 即使没有老师与保护者,也会好像面临父母在指导一样。一个人为什么可以担任一个单位、一个公司、一个国家的领导呢?因为他有这种对《易经》的认识,即古代所谓的帝王之学。《易经》里提到圣人,圣人就是伏羲氏、神农氏,一路下来作为领导的这些人。他们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个需要德行。 一个人修德行善,与其他人才会心意相通。因为修德的人,就不会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自私自利,会替别人考虑。这样做的话,别人当然跟他有默契,自然而然人缘就很好。这是第一个德行,德行可以使天下人心意相通。

第二个是能力。 作为古代圣人要有能力,譬如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意思是:抬头就观看天体的现象,低头就考察大地的规则,检视鸟兽的花纹与地理的特性。)观察之后有了心得,制作出八八六十四卦,再来发展各种生活上所需要的器物。如果能力不够,光有德行,而不能发展经济,生活、生存怎么办呢?可见作为帝王还要发展经济等具体生活方面的需求,就是能力。

第三个是智慧。 人生不只是靠德行和能力,没有智慧,碰到人际之间复杂的问题,或各种困惑,不知该怎么办。作为领袖人物,需要有智慧,智慧就从《易经》占卦得到启发,解决各种困惑。人生的困惑,最大的问题是它不能重来。人生不能重来,借西方一位诗人所写的诗来说:“我要穿过一片树林,树林很多人都走过了。有的地方走出一条路。”说明什么?很多人都走这条路。如果我觉得这条路不太好,我想走另外一条路,但是那条路很少人走,很阴暗。现在很多年轻的朋友,面对人生的选择,一条路是很多人在走的,一条路是很少人走的,有些人说,我选择很多人走的路。心里还在想,如果这条路我不喜欢,将来再回头选另外一条很少人走的路。但是,路前还有路,一直走下去,你一旦走出第一步,很难再回头。很多人到中年的时候,才知道人生不能重来,所以你不要去幻想。与其幻想,不如去了解像《易经》这样伟大深刻的智慧,了解之后,你就明白,不管过去怎么样,现在要把握住,让将来自己觉得满意。

结 论 #

人生是要自己负责的,我们不管谈任何人生哲学,儒家、道家,以及它们的根源——《易经》,都是一样的,你还是要自己负责,也不要幻想有很多奇怪的力量来支持你。“天助自助者”,你能够自己帮助自己,所有的万物都会来帮助你。

易经小常识 #

《易经》占卦方法——筹策运算说明 #

原文:《易经·系辞上·第十章》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白话及解读参考拙作《解读易经》,上海三联版第435页)

说明:

筮者准备五十根筹策(古代用蓍草或竹片),取出一根,放在一边,备而不用,是为四十有九。(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第一次运算:

1.任一分四十九根为两组,甲与乙。(分而为二以象两)

2.从甲组中取出一根,放置于二指之间。(挂一以象三)

3.甲组以四除之。(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4.甲组所余之数,为一或二或三或四,将此余数放置于二指之间。(归奇于扐以象闰)

5.乙组以四除之。(再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6.重复步骤4的做法。

7.将二指之间所得之根数置于一旁。所余者为四十四根或四十根。

第二次运算:

1.将所余之四十四根或四十根,任意分为甲乙两组。

2.重复第一次运算中的步骤2至7。此时余数应为四十或三十六或三十二。

第三次运算:

1.为第二次运算之重复

2.余数应为三十六或三十二或二十八或二十四。

经过以上三次运算(三变),才可决定一爻之阴或阳。亦即最后余数以四除之,则为九或八或七或六。九为老阳,七为少阳;六为老阴,八为少阴(九、六为可变之爻;七、八为不变之爻)。六爻共需十八次运算,是为“十有八变而成卦”。

注:老阳为夏季,老阴为冬季;少阳为春季,少阴为秋季。

《易经》解卦方法参考 #

一、请遵守“三不占”原则:不义不占、不疑不占、不诚不占。

二、解卦步骤:

1.针对所占问之事,本卦代表当前的处境,之卦(之,往也)代表未来的趋势。要配合心中的疑惑,详细思考两卦的卦辞含义,以求得到启发。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2.六爻皆不变者,只有本卦而无之卦,则参考本卦卦辞。

3.一爻变者,则参考本卦变爻的爻辞。

4.二爻变者,则参考本卦二个变爻的爻辞,但以上爻为主。

5.三爻变者,则参考本卦及之卦的卦辞,但以本爻为主。

6.四爻变者,则参考之卦中二不变之爻的爻辞,但以下爻为主。

7.五爻变者,则参考之卦中不变之爻的爻辞。

8.六爻变者,则参考乾坤二卦的用(九、六)辞,并参考之卦卦辞。

注:1.以上2~8,主要参考朱熹《易经启蒙》之说,但不可忽略解卦所需要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主观的动态力量。

2.对同一问题,至少隔三月再占,请记住荀子所云:“善为易者不占。”懂《易经》的人要努力经由理性思维与德行修养而主导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