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易经是什么样的学问?
《易经》是“天人合一”的学问,
真正有助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是协助我们做好“精确定位”的学问,
能达成“新旧接轨,中西定位”的目标。
也是“未来变化”的学问,
把定位和时间的变迁因素一并考虑。
当然是“趋吉避凶”的学问,
使我们能明白是非,做好正确的选择。
更是“以德为本”的学问,
道德修养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
现代成为“永续经营”的学问,
宇宙人生都应该生生不息,继旧开新。
一 是一门天人合一的学问 #
很多人怀疑,我们的祖先有那么高的智慧?在古老的时代,什么科学基础都没有,一下子就能搞出这么高明的《易经》,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常说“神仙中人”“神乎其技”“神奇不测”。《易经》很可能是“神来之笔”所留下来的痕迹,透过“神道设教”,使大家逐渐“神而明之”,达成“神机妙算”的效果。只要对“神”不“神经过敏”,便能“神通广大”地“神之又神”,过着“神怡心旷”的美好日子。
人可以略分为两种:一为“万物之灵”,一为“万物之贼”。“万物之灵”能够研究天道,探索宇宙自然的道理,把它应用于实际的日常生活之中。换句话说,也就是具有天地万物合一的“天人合一”观念,使百姓尊敬如神。后者则仍然存有“人同兽争”的旧观念,只知道以科技代替人力,来战胜其他动物,导致环境破坏、物种大量消失,当然会被归类为万物之贼。
“天人合一”是自然界与人类和谐共存的美好境界,不但可以消解天人交战的紧张与焦虑,而且能够调和人文与科技的异质相通。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尤为重要。
《易传》告诉我们,自然界的变化,并不是由于某种超然的或外在的动因所造成。它的变化,是由于宇宙的原动力,也就是阴和阳的互动、交感,可以说是天人互动、交感的结果。我们必须在“天定胜人”和“人定胜天”的合一中,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合理定位。在敬天、顺天、事天的大原则下,发挥人类的潜力,谋求天下太平。
二 是一门精确定位的学问 #
当今地球村时代,大家最期待的,莫过于“新旧接轨,中西定位”。现代人的定位,最好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近百年来,我们饱受“求新求变”的折磨,盲目地把“新”当做进化的象征,断定一切旧的,都不如新的。殊不知《易经》的“易”字,一方面有“变易”的意思,而另一方面,也有“不易”的需求。凡是盲目求新,一味地求变,便是只看到“变易”,却严重地忽略了“不易”。
“不易”是常则,这种变中之常,是超越时空的,无所谓新旧。《易经》的“经”字,便是不变的道理,必须经常当做遵守的法则。我们最好明白:“生活的方式可以变,而生活的法则不能变。”这种持经达变的精神,有所变也有所不变,才是值得长期保持的“应变”(意思是应该变的才变,不应该变的不能变),以便找出精确的定位。
中西文化,各有不同的取向和内涵,合乎阴阳互动共存的道理。有时“东风压倒西风”,有时“西风压倒东风”,才符合“风水轮流转”的法则。现代出现某些“西方文化消灭东方文化”或“东方文化融合西方文化”的主张,不符合“多元互动”的需求,显然不可能。
《易经》的“易”字,另外有一个“交易”的意思。中西文化做出合理的交易,属于正常良好的现象。但是要求融合为一,不必要也不可能。彼此精确定位,各领风骚,才是不易的道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自扮演合理的角色,以和合、和平、和谐的精神,争做世界的主流文化。
三 是一门未来变化的学问 #
定位之后,又会产生很多的变数,造成很大的干扰,所以必须再度定位,才能合理。《易经》提示很多有关反复、往来、周流、进退、刚柔、盈虚消长、穷通变化的观念,告诉我们“不断变化”就是未来的最大特性。因为自然中的事物必然依循着阴、阳两种原动力,而持续互动、交感着,所以变化无穷。
《易传》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电脑问世之后,0和1的变化无穷,构成浩瀚无边的互联网络——其实上述两种说法殊途同归,都在描述阴(0)、阳(1)的不断变化。
未来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便是我们常说的“道”。《易经》最基本的信念,即在整个宇宙都井然有序。有如中国人的交通,看起来杂乱无章,实际上却乱中有序。
我们的历史,看起来千变万化,单单一部《三国演义》,就变化无穷。然而仔细体会,原来和《三国演义》开头所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未来会变化,因此需要预测。但是预测得再准确,测定之后仍然会产生变化,所以测不准。既然测不准,何必要测?《易经》的观念,就是虽然测不准,但还是要测。至少能帮助我们明白当前的处境和未来可能的变化,再加以合理地调整。一旦我们对未来变化的掌握度增高,风险性也就能大幅度降低。
占卜的功能,在预测未来变化方面显得十分重要。它不是迷信,而是透过占卜的过程,引发我们的第六感。然后据以做出判断,以求合理地选择。目的在于趋吉避凶,别无他意。
四 是一门趋吉避凶的学问 #
我们常说:“万金难买早知道。”意思是宇宙的秩序,是有机的,并不是机械的。“一切有定数”的真实意义,在于“不想改变时,依照原有的定数,循序渐进;想要改变时,原有的定数可以改变”,其中的变或不变,实际上也是一种定数。换句话说,人如果发挥自由意志,便可以做出有效的改变,和“创造论”的主张十分接近;人若是放弃自由意志,完全听从命运的摆布,那就成为“命定论”的一员,怨不得天,也尤不得人。
《易经》透过卦象和卦辞,提示我们趋吉避凶的道理,宇宙万象,实际上都遵守着一定的轨道,并且各有一定的限度。这一定的轨道和限度,便是《易经》的不易法则。我们在“变易”的现象中,找出“不易”的法则,自然能对于本末、先后、轻重、缓急,有合理的辨别,并据以做出正确的选择,期能趋吉避凶。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时常听到“早知道,我就不会这样做”、“早知道有今天,我当时就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之类的感叹,实际上就是不明事理,难以趋吉避凶的不良后果。吉凶往往是事后才呈现出来的结果,并不是事先所能掌握的。所以研究易理,寻找趋吉避凶的途径,便是研读《易经》的重要目的之一。
人生而有命,如果连命都没有,怎么活得成?但是命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有多重选择的。人生的命运,决定于自己的选择。我们才是自己的主宰,经由慎重的选择来趋吉避凶,便是最有效的改命途径,人人都能走得通。
五 是一门以德为本的学问 #
《易经》所用的辞句,大多隐晦不明。历来各家解释,又多牵强附会,使得读《易经》有如解谜语,以致许多人敬而远之。
实际上,《易经》的最高指导原则,就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坤卦文言),意思是多做好事,积累善行的人家,一定会有充裕的喜庆;常做坏事,积累恶行的人家,一定会留祸殃给后代子孙。这一席话,有如我们现代的交通信号灯,绿灯通行而红灯停止,是不需要证明,自然如此的。如果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恐怕再怎么努力研习《易经》,也是枉费时间和精力,毫无用处。
占卜得再精准,选择得再正确,也不能保证效果必然良好。这当中的变数,主要是关乎品德修养,与行善或作恶。
《系辞》上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紧接着便指出“继之者善也”——一阴一阳的相互对待和作用,是万物的根本,我们把它称为“道”;而继承道的开创万物,便是“善”。
中国人自古以来,普遍具有高度的上进心,也就是向上心。“上”和“善”音相近,我们可以说成“善进心”或“向善心”。人人都有向善的善进心,不必向外寻求。我们一方面以“人”为本,一方面以“德”为本,便是把道德修养看成是做人的根本。
《系辞》下传指出:天地最伟大的德性,是化生万物;圣人最珍贵的,是崇高的地位。而此两者皆是以仁德和道义来维持的。人类在食、色两种本能之外,还有仁义,成为和一般动物不一样的特性。“德本财末”、“德本才末”,是《易经》给我们的重要观念,对一切向钱看,而又特别重视才能的现代人来说,应该显得十分有意义。
六 是一门永续经营的学问 #
《易经》的宇宙观,把宇宙看做有机的整体,生生不已。《易经》的八卦,代表宇宙大家庭的基本成员:“乾”象征父亲,“坤”表示母亲;“震”为长子,“坎”为次子,“艮”为幺儿子;“巽”为长女,“离”为次女,而“兑”为幺女儿。这乾、坤、艮、兑、震、巽、坎、离,相当于宇宙家庭的一家八口,成员虽然不多,却能够相互交感而持续繁衍,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用现代话来说,便是永续经营。不但我们这一代要过得好,也要让后代子孙能够过好的生活。今日的环境保护、生态保育,以及节能减耗,都是人类追求永续经营时,在生活上的必要措施。《易经》指出八卦相乘,化为六十四卦,代表生生不息,其基本原则即在于“致中和”。
当今地球村时代,和平与发展必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和”的思想,不能只是一种愿望、祈求或理念,应该落实在现实生活中。唯有“和而不同”,才能有效化解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和抗争。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类就必须努力“致中和”。
近四百年来,由西方主导,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的价值取向、文化目标、普世要求,已经造成科技发展、经济成长和文明交会失去控制的乱局,导致地球村能源被浪费,自然生态被破坏,社会正义被漠视,弱势族群被欺压。地球村想要永续经营,必须发扬《易经》的精神,才会再度扬起希望。
“既济”卦之后,出现“未济”卦,象征生生不息,终而复始。天地之大德曰“生”,人类却需要自己“致中和”,才能获得天佑。
我们的建议 #
1.自然的变化,并非由于外在的动因所造成,而是一阴一阳的互动、交感产生的结果。我们是自己的主宰,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全部的责任。
2.定位就是守分,每一个人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应该改变的原则,就必须确实遵循;应该改变的方式,就要适时权宜去改变。有所变,有所不变,才能获得精确定位。
3.未来会变化,主要的控制力量,在于我们自己的心。心想事成的先决条件,在于遵守自然规律。所以敬天、顺天、事天,透过占卜来引发第六感,可以掌握未来的变化。当然,也还有若干风险性必须承担。
4.心想事成,决定未来的变化。我们透过卦象和卦辞,力求趋吉避凶,可减少“早知道”的遗憾。人生而有命、有定数,却可以透过努力加以改变,所以选择自己所要走的路十分重要。
5.降低风险性的最佳方式,其实不是买保险,而是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多做善事,多积德。多多发扬我们的向上(善)心,上(善)进心,以德为本,是做人的不二法门。
6.《易经》中把“一阴一阳之谓道”和“继之者善也”的道理,从家庭中开始落实、实践,乃至于国家、地球村、全宇宙,从而体会中和之道,以化解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冲突,促使和平与发展的相辅相成,应该是人类永续经营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