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为什么需要合理定位?
位指空间、身份、地位,
由下而上,一阶段一阶段地向上提升。
每一阶段,都有合适的身份和地位,
做好自我定位,便是我们常说的守分。
万事万物,若是分成六大阶段,
分别以动、入、深、显、静、代来考察。
配合每一段的实际状况,
采取合理的必要措施,自然能顺利发展。
时、位和事物的性质,这三种要件,
我们可以利用两个数字,来加以标示。
不但明确定位,一目了然,
而且开启了“把二看成三”的智慧。
一 时与位是变化两大要件 #
时间和空间,通常合起来称为“宇宙”。四方上下叫做“宇”,古往今来便是“宙”。《易经》不这样说,而是用“时”和“位”来描述。“时”和“时间”的差别比较小,“位”和“空间”则有相当大的不同。《易经》的“位”,和主体的“物”必须合在一起。我们认为,若是没有”物“的存在,”空间“是没有必要加以讨论的。
“物”离不开“时”“位”,然而“同时”未必“同位”,因为立场不一样。同样一件事情,只要立场不一样,看法就不一定相同。
系辞上传一开始就说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是天,坤为地;天地即乾坤,乾坤也就是天地。乾()为纯阳,坤(
)是纯阴,代表八卦这个《易经》大家庭中的父母,成为一家之主。后来演变成男尊女卑,完全是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不良后果。
位有高低,高的不一定贵。高贵表示既高又贵,并不是凡位高的必定贵。低贱表示既低又贱,不一定低就是贱。两个字相连接,各有各的意义,合起来又是另一种意思。千万不要合久了,就忘记分开的解释。
天尊地卑,和贵贱没有关系。男尊女卑,表示男女同权不同质。虽然平等,仍然各有特性,不容忽视。
时、位一改变,物就必须做出合理的调整。以此类推,人事要以时、位为背景,才能够判断是非。离开时、位,就没有是非可言。人事要不要调整?应该怎样调整?最好看时、位的变化,寻找合理的平衡点。定位、正位、当位的重要性,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逐渐加以说明。
二 一画开天是定位的开始 #
我们虚拟一下人类原始时代,最常挂在嘴边的,是哪一句话?应该是“你在哪里”,对不对?因为人类是群居的动物,若是单打独斗,根本不是其他动物的对手,所以聚众共事,同心协力,可说是十分必要。为了找到对方,我们必须发出“你在哪里”的讯号。对方要正确回应,自非明确定位不可。
伏羲氏一画开天,用现代话语来说,便是“画一条水平线”。把三百六十度的空间,一下子分成了两个一百八十度的空间:水平线以上为阳,用“”这个符号来代表;水平线以下叫做阴,用“
”这个符号来表示。
刚开始大家觉得很方便,很快就可以找到对方所在的位置。然而不久后就觉得不够用,于是加上一条垂直线,成为四个象限,也就是四象。阴()和阳(
)称为两仪。仪的意思是“仪态”。阴(
)和阳(
)表示两种相对的仪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样子”。清晨朝阳初起,温度不高,大地依然阴凉,象征阳在上阴在下,其象为上阳下阴(
),即为少阳。中午太阳热度充足,完全驱除大地的阴凉,便是二阳重叠的老阳(
)。到了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的时刻,大家感觉阳光的热力减少,但是地气仍然炙热,其象为上阴下阳(
),故名少阴。逐渐进入午夜,成为老阴(
)。因此,我们就能从原先的阴阳两位,变成老阳、少阴、老阴、少阳四位,称为四象。
阴阳称为两仪,两仪交易,阴爻变阳爻,阳爻变成阴爻,结果形成四象。一画开天之后,人们把空间愈分愈细,对于寻找定位,愈加精确而方便。接着,我们想起了:原点。
三 太极是天人合一的原点 #
现代社会愈来愈复杂,以致到处都洋溢着“回归原点”(Back to Basic)的诉求,希望能借由化繁为简,来找到单纯的原点。厘清思绪,弄清楚原本的真正意义,再重新出发。
天人合一的起点,也就是万事万物的原点,我们把它称为“太极”。“太”这个字,由“大”和“、”组合而成,“大”极了,加上“、”(小)极了,就称为“太极”。好比我们家里,有这么一个人,大起来比谁都大,小起来比谁都小,我们就把她称为“太太”。
大极了,大到其大无外,够大了吧!小极了,小到其小无内,也够小了吧!它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功能。当然,原本也没有名称,便姑且把它命名为“太极”。
系辞下传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意思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所有活动,都是取法于太极。其中的“”,代表伏羲氏最早想到的基本动能。后来发现这个基本能量,内含两种相对的力量,分别称为阴(
)、阳(
)。
太极和阴阳是合一的,没有阴阳就没有太极,没有太极也就没有阴阳。“”是太极,阳(
)和阴(
)也都是太极。我们可以说阳爻(
)原本就包含了阴爻(
),因为阴爻(
)中间有一个空隙,表示“折断了的阳爻”。如此观之,太极是阳爻(
)和阴爻(
)“二合为一”;而阴爻(
)和阳爻(
)则是太极分化而成,叫做“一分为二”。阴阳既能合一,又能分化为多元,所以称为是“一之多元”,把“一”和“多”等而视之。
四 先天八卦配合中国方位 #
伏羲氏想到太极的时候,连带两仪、四象、八卦的概念,也十分清晰。换句话说,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乃至于后续的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都同时出现了。
中华民族发源于古代的中原地区,算起来都是北方人。为了照顾南方广大的同胞,君王必须面向南方而坐,所以一眼看出去,就看到天;回头看自己的座位,才是地。因此天南地北,便成为正当的方位。太阳由东方升起,一片火红,火在东,自然一目了然。一江春水向东流,我国的水流,发源地在西边,向东流是十分自然的现象。东南沿海,用泽来表示;西北多山,以山为代表;西南多风,而东北多雷,正好和伏羲氏先天八卦的方位相配合。
太极一分为二,形成阴()阳(
)两仪。阴可以和阴互动,阴也可以和阳互动。反过来看,阳可以和阳互动,阳也可以和阴互动。依据排列组合的结果,形成老阳(
)、少阴(
)、少阳(
)、老阴(
)四象。如果画成四个象限,那就稳定而难以发展。我们画成树状,表示可以持续向上发展,含有生生不息的精神。老阳和阳互动,成为天(
);和阴互动,即为泽(
)。少阳和阳互动,变成风(
);和阴互动,便是水(
)。少阴和阳互动,造成火(
);和阴互动,形成雷(
)。老阴和阳互动,就是山(
);和阴互动,即是地(
)。天、地、水、火、风、雷、山、泽这八种自然现象,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伏羲画卦,至三爻为止,个中真义,值得我们深思。
五 重卦六爻表示六大阶段 #
我们把伏羲氏所画的八个基本卦,配合我国地形所构成的八卦,称为“先天八卦”,便是相对于周文王把八卦两两相重,构成六十四卦,所组成的“后天八卦”。
八卦原本由三个爻组合而成,周文王把两个基本卦重叠在一起,形成每卦六个爻。用意是每一个人、事、地、物,都可以产生变化。我们把它划分成六个阶段,来加以观察、分析、比较,应该更容易了解和掌握未来的变化。譬如乾卦,原本只有三横,再加上三横,成为六横();坤卦原本只有三条中断线,再加上三条中断线,便成为六条中断线(
)。其余六十二卦,都依此类推。
这六爻的次序,和“易气由下生”一样,皆是从下往上计算。最底下为第一爻,表示第一阶段,然后依次向上,分别为第二爻、第三爻、第四爻、第五爻和第六爻,也就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第五阶段,以及第六阶段。我们用“动”(万物始生的状态)、“入”(阴阳化合的状态)、“深”(深刻稠密的状态)、“显”(显现于外的状态)、“静”(止息固定的状态)、“代”(更换交替的状态)来表示演变进化的历程。
孔子自述他的一生: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划分为六个阶段,分别加以明确的定位。
有了明确的目标,也就是定位,我们一方面知所努力,一方面也找到检核的标准。按部就班,逐渐完成人生使命。
六 把时位和性质合起来看 #
六十四卦,每卦六爻,由下而上,分别称为初、二、三、四、五和上爻。可以说是把“时”和“位”合在一起,也就是将初、二、三、四、五、末的“时”,和下、二、三、四、五、上的“位”合并起来。取“初”舍“末”,表示万物始生之际的“时”比“位”重要,而用“上”不用“下”,则表示终了时,“位”比“时”更为重要。因为时和位的六大阶段,二、三、四、五是共通的,只有初、末和上、下的说法不一样,而初、末代表“时”,上、下表示“位”,不采取初、末或上、下的对应,却说成初、上,虽然不相对,却巧妙地涵盖了时和位,两者并举。
时(初、二、三、四、五、末)和位(下、二、三、四、五、上)之外,还需要了解事物的性质,是阴或是阳。用两个数字,来表达时、位、性质三样要件,对我们中华子孙来说,开启了“把二看成三”的智慧。我们常常在正、反,上、下,和对、错之外,产生第三种说法,那就是“不正不反”、“中间”和“很难讲”,实在十分灵活。
上经的最初两个卦,乾卦六爻,用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来表示。《易经》的阳爻,用九来代表,所以乾卦从第一爻到第六爻,全部都是九。初爻“时”最重要,所以先说初,再说九。末爻“位”最要紧,因此先说上后说九。其余四爻,先说性质,然后才标示时位。《易经》的阴爻,以六为代表。坤卦六爻,分别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和上六。其余六十二卦,都是阴爻和阳爻交错出现,应该如何用两个数字来标示,必须多多练习,务求十分熟练。
我们的建议 #
1.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由于年幼无知,必须分阶段进行。《易经》六爻分成六大阶段,各有定位,比较容易逐步提升,循序渐进。
2.六十四卦各有六爻,依爻的性质,阴爻分别标示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和上六;阳爻则标示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和上九,必须熟练。
3.一、三、五、七、九为奇数,属阳。这五个数字当中,九最大,用来表示阳爻的性质。因为阳的性质,是向外扩展,所以九是老阳,用来表示阳爻,十分合适。
4.一、二、三、四、五是“生数”,一只手掌伸出来便已具备;六、七、八、九是成数,必须伸出两只手掌,才能合并而成。这四个成数当中,六和八属阴,七和九属阳。七比九小,所以七代表少阳,而九代表老阳。
5.六和八属阴,是偶数。由于阴爻的性质,是向内收缩,六比八小,显示收缩得比较紧,所以八是少阴,而六反而是老阴。我们用九代表阳,以六表示阴,含有阳胀阴缩的意思,果然把性质表达得很清楚。多多练习,自然熟悉。
6.《易经》每一卦由下向上,依次为初、二、三、四、五、上六位,分别代表六阶段变化的状态。我们当然不能固定地把所有事物都做出这样的划分,但是八九不离十,做一种概括性的区分,应该是妥善的定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