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能预测未来的变化吗?
伏羲氏完成了八卦的符号,
原本的用意,不完全是为了造字。
周文王和周公重卦写爻辞,
是用来阐述建国育民的哲理。
为了逃过被纣王迫害的劫数,
不得不以神道设教,利用占筮。
孔子深知占筮的目的不在卜问结果,
而是指引大家,应当如何思考行事方为妥善。
我们不应该成为听天由命的宿命论者,
而是要知命,决定自己人生的正当途径。
孔子提倡“不占而已矣!”
鼓励大家发扬易理,遵循大道而行。
一 伏羲氏画三爻卦的启示 #
中华民族在黄帝以前,历经渔猎、畜牧、农耕的阶段。相传伏羲氏是畜牧时期的开创者,教导人民驯养牛羊牲畜,过着比较安定的日子。那时候还没有文字,伏羲氏画卦,很可能是为了方便记事,和创造文字有密切的关系。
他首先一画开天,用最简单方便的“”,代表万事万物的根本。依现代的观点,宇宙万象错综复杂,变化无穷,而且永不停息。控制宇宙的机制,必须十分单纯而简易,否则无法达成这样的功能。然后分阴“
”分阳“
”,告诉我们一切都出于阴阳的互动和变化。他把阴爻和阳爻,两两相重,造成老阳(
)、少阴(
)、老阴(
)、少阳(
)四象。再进一步,画出天(
)、地(
)、水(
)、火(
)、雷(
)、风(
)、山(
)、泽(
)八卦。然而为什么伏羲氏不继续画四爻卦、五爻卦呢?
因为他抬头看到天,低头看着地,中间有万事万物,而以人为代表。三爻卦的上爻若是表示天,下爻如果表示地,则中间那一爻,便可以用来表示人,构成天、人、地三才,也就是宇宙的三个主要原素。如果再增加一爻,变成四爻卦,不但增加复杂的程度,而且不如三爻卦合理。三爻卦一共三爻,不是阴多阳少,便是阳多阴少,很容易变化。不像四爻卦那样,若是阴阳数目相同,平衡稳定,反而不容易产生变化。三爻卦告诉我们:“无三不成礼”——只要“三人成众”,通过“约法三章”,加上凡事“三思而行”,必能“三年有成”。事不过三,三爻卦足矣!
二 三爻卦对现代人的警惕 #
伏羲氏的时代,人类的生活原始而简朴,天地之间的景象十分单纯,没有什么人造的器物,显得很简单。
现代社会,充满了人为的东西。我们想到回归原点,最好对三爻卦做一番反思,看看有什么值得警惕的地方。
首先,三爻卦除了天是纯阳()、地为纯阴(
)之外,其余六卦,不是阴多阳少,便是阳多阴少,形成阴阳不平衡的局面。我们不要忘记:天地之间,如果没有矛盾,就不可能产生变化,也就不会进步。我们不但不能够害怕矛盾或消除矛盾,反而应该面对矛盾,设法化解。说得露骨一些,偶尔还要刻意制造一些矛盾,才能促进变化与进步。
阳多阴少的卦,称为阴卦,一共有三个:泽()、火(
)、风(
)。阴多阳少的卦,叫做阳卦,一共也有三个:山(
)、水(
)、雷(
)。阴卦多阳,阳卦多阴,提醒我们:少数贤明的人士,远比多数脑筋不清楚的人要来得重要。现代人过分相信“少数服从多数”的必要性,致使人类在某些方面愈来愈退步,令人十分忧虑。
三爻卦的上爻代表天,中爻代表人,下爻表示地,形成天、人、地三才,告诉我们:天、人、地各有不同性质的才能。天高明而无所不覆,地博厚而无所不载,人必须德智兼备,公而忘私,以求既大且久,生生不息。天地之间有万物,由于人为万物之灵,所以负有顶天立地、辅助天地的任务。为了致中和,人必须讲求仁义。凡是伤天害理,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的事情,一概不能做。
三 八卦名称的转变和意义 #
如果说只能代表天,
只能够代表地,其余六卦,也都只能代表单纯的现象,那么八卦的功能,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有了文字以后,八卦获得正式的名称:
天为乾,
地为坤,
水为坎,
火为离,
雷为震,
风为巽,
山为艮,而
泽为兑。目的在扩大原有自然现象的内涵,将相近似的功能、性质、意义合并起来,以增进其效能。
“乾”的意思是刚健,代表向上生长的大动能。象征天的自强不息,恒久主动。天、君、父、首、马,都属于乾的性质。
“坤”的意思是柔顺,表示收缩、安静的包容性。象征地的厚德载物,安顺贞吉。地、臣、母、腹、牛,都属于坤的性质。
“坎”的意思是下陷,代表危险的状态。象征水的难以治理和深浅莫测。水、雨、中男、耳、猪,都属于坎的性质。
“离”的意思是美丽光明,为了预防大家盲目追求美丽光明而弄得离心离德,所以用离字来表示。象征火的明亮,终将由于燃烧的物质灰飞烟灭而止熄。火、日、中女、目、雉,都属于离的性质。
“震”的意思是启动,代表起伏的状态。象征春雷发声,地下震动。雷、长男、足、龙,都具有震的性质。
“巽”的意思是齐、入,表示整体划一的状态。象征风的无孔不入,草木顺势伏地。风、木、长女、股、鸡都具有巽的性质。
“艮”的意思是止,代表山行艰难的状态。象征山路难行,有停止不前的念头。山、少男、手、狗,都具有止的性质。
“兑”的意思是喜悦,表示使人喜悦的景象。象征泽的反映天象,赏心悦目。泽、少女、口、羊,都具有喜悦的性质。
四 周文王重卦的神道设教 #
周文王原本是商朝西方的诸侯,由于仁厚贤德,被尊称为西伯。当时商朝的帝王,是横征暴敛、荒淫无道的纣王。人民失望怨恨,诸侯也开始反叛。有人向纣王密告,纣王便把西伯囚禁在羑里,也就是现代河南汤阴。文王利用这段时间,把伏羲氏的八卦,两两相重,演出六十四卦,将他毕生的宝贵经验,撰写成“卦辞”和“爻辞”。因为内容涉及十分敏感的政治,所以不敢写得太过明白、清楚,又假借新的筮术以代替原有的占卜,实际上是以神道设教,来避人耳目。表面上看,好像有“神通”的意味,实际上却是一种推理。我们可以如此解读:直截了当地把结果说出来,叫做“神通”;把推测研判的过程说出来,然后才说明结果,即为“推理”。这两者有许多相通之处,不能够用二分法来加以划分。
古人占卜时,内心十分虔诚,仪式则简单隆重。孔子一方面推崇文王的伟大贡献,一方面却倡导“不占而已矣”。因为时代愈进步,知识愈普及,更能够理智地推论出自己目前的处境,合乎六十四卦中哪一卦的状态,那么也就用不着占卜,直接查阅该卦所揭示的道理,切实笃行即可。然而,若是不能理智推论出自己所处的卦位,还是可以依据占卜来找到定位。
不论查阅或占卜,目的都在预测未来的变化。我们都知道“预防胜于治疗”,“及时的一针,胜过事后九针”的道理。透过占卜来预知未来,是《易经》的主要功能之一。即使测不准,还是很想测,这是人之常情,毕竟多一种参考,多一种选择,对每个人来说,皆是利多于弊的。
五 现代占卜愈来愈不准确 #
往昔的生活变化不大,大家的看法大同小异。搞怪的人并不多,求新求变的观念也不普及。在那个单纯的年代里,诚心诚意的人比较多,对于占卜的结果,很容易相信,也显现高度的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占卜准确度当然很高。
现代人自主性提高,大多喜欢自作主张,不相信权威,对于占卜的结果将信将疑。即使诚心诚意,也不过是口头上的不反驳,态度上的貌似恭敬,如此而已。
世界愈变愈快,根本的原因,即在于大家的心,并不安定。满脑子求新求变,自然造成愈变愈快的结果。
科学愈发达,科学家愈明白:科学不可能告诉我们真相。它只是一条“渐近线”——愈来愈接近真相,却始终有一段距离。至少我们可以肯定:未来并不是科学所能够控制,或者全盘知晓的。只有看水晶球、看手相、求签问卦的人,才会相信这种“科学的预知”。这种“科学”,实际上已经变成一种“宗教”,信到差不多就好,再信下去,必然成为“迷信”。迷信科学,对未来的变化,并不一定正确,因为科学本身也在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新的见解,而这些新的见解,也未必正确。
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两极化:不是过分悲观,认为未来的变化太过复杂,根本不可测,便是过分乐观,以为科学和技术是万能的,可以适时解决未来的各种难题。这两种态度,对占卜的结果,便常是姑妄听之、姑妄信之。即使占卜真的十分准确,对于这两类人士来说,也可能变得极不准确。
六 孔子倡导不占卜的道理 #
《易经》成书的过程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意思是由八卦到十翼,经过悠久的岁月。从上古的伏羲,中古的文王、周公,到近古的孔子,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周文王和周公是父子,合起来算一圣,加上前后两圣,也就是伏羲和孔子,所以说是经过三位圣人的费心劳神,才能有这样的丰硕成果。
伏羲画卦,原本或许是为了造字。用八卦断吉凶,可以说是推行识字教育的一种方法。文王借重卦爻辞的变化,揭示建国育民的哲理,唯恐不见容于暴虐的纣王,不得不透过神道设教。借由占卜的包装掩护,不但使文王逃过生前的劫数,也使《易经》逃过后代秦始皇的焚书禁令。从此《易》为占卜之书流传迄今。有些人鄙而视之,有些人却盲目迷信,殊不知孔子作“十翼”,其目的在阐扬易理,并且破除迷信。
我们的行为,最好凭良心,合乎伦理、道德的要求。凡是应该做的,不论结果怎样,都应当去做。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才是正当的态度。求神问卜的时候,若是只看结果,挑对自己有利的才行动,动机已经很不纯正。孔子对于这样的占卜,持反对的态度。相反地,占卜的人,不应只是消极地等待占卜的结果,而是要更进一步,询问应当如何进行。一方面坚持正当的目标和途径,一方面则寻求趋吉避凶的方法。把消极的占卜,变成积极的处世智慧,才是孔子把《易经》列为必修的六经之一,所乐于见到的行为“变易”。
正当的事必须去做,在方法上有迷惑时,可以透过占卜作为参考。恶事、私欲,根本不可以占卜。可与不可的分际,必须妥为掌握。
我们的建议 #
1.八卦的基本作用是阴阳,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阴阳变化。代表阴阳符号的是六和九两个数字,也就是《易经》常用的数。我们常说“心中有数”,便代表对未来变化有所准备。
2.与其说《易》为群经之首,不如说《易》为群经之始。因为伏羲画卦,原本是为了造字,透过八卦的运用,来推行识字教育,是经学的开始,当之无愧,用来启发人类本有的智慧,然后学得的知识,才能够灵活地正当运用,对人类有益。
3.占卜者,若是以易当做教化的工具,透过这种方式,可使大家明白道理。选择应当走的途径,不畏困难,不怕挫折地勇往直前,便是善用占卜来积极开发自己的处世智慧。
4.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现象,原本没有吉凶可言。文王写卦辞、爻辞,指出人生祸福的因缘。孔子则直接说明吉凶祸福,实际上由我们自己的道德来决定。聪明人懂得透过占卜的过程来明白道理,然而,若是完全相信结果,很可能会误了自己。
5.孔子说不占,并不是反对正当的占卜。对君王、长上,不方便说道理,仿佛对其教般极不妥当,有时便可假借占卜之名,说明其中的道理,当然是一种良好而有效的方法。
6.完全相信占卜的结果,等于放弃自己的自主权。把自己的未来,交由他人决定,合适吗?还不如参考占卜的结果,再从中找出趋吉避凶的方法。然而,我们应该要做的事,还是要努力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