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怎样趋吉避凶

第五章

怎样趋吉避凶?

趋吉避凶,是心想事成的结果,

人人都有这样的心态,也是一种人之常情。

由悔而吉,真心改过最要紧,

口是心非,那就由吝趋凶了。

从时空的变动,找出对应的力量,

若是感应良好,自然易于趋吉避凶。

重卦的上下卦,各有三爻,

彼此之间的承、乘关系,要清楚辨别。

自己凭良心、立公心,

可以感应他人的良心和公心。

致中和,行中道,凡事求合理,

用理智指引感情,自然趋吉避凶。

一 吉凶悔吝是可以预知的 #

孔子说:“学易可以减少过失。”这是什么道理?因为易卦对可能遭遇到的吉凶悔吝,事前都预言得十分清楚。

《说卦传》记载:“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我们顺着时间推算,可以了解过去的事理。想要预测未来,那就要逆着时间推算了。逆数有前知的意思,很多自命为《易经》大师的人,都很喜欢预测未来的变化,还说得很神。实际上易卦的前知,必定有事实的依据,是推理的结果,并不是毫无依据,便能够前知五百年,令人不禁生疑。

系辞下传说:“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每一卦都有六爻,各爻的变化,透过爻辞,来预言“利”或“不利”,而结果的吉或凶,则是依据事物的具体情况而变迁,于是产生“爱而相合”或者“恶而相敌”两种矛盾的现象。爻与爻相邻近,却不相合,表示多凶;爻与爻相邻又相合,那就多吉。一切吉凶,都伴随我们的七情六欲而产生,只要我们的情绪起了爱好或憎恶的变化,吉凶便随之出现。心想事成,在这里说明得十分清楚:我们的意志,可以决定吉凶。这种“不易”的原则,有待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亲自体验印证。

自然现象本身并没有吉凶的分别,站在人类的立场,才有吉和凶,因而产生悔或吝的反应。现代人大多用善恶来分辨吉凶,实际上,《易经》却以得失来区分:有所得为吉,有所失即凶。遵循《易经》所揭示的道理,自然有所得而吉;违反易理,那就有所失而凶,这才是吉凶的原本意义。

二 吉凶悔吝之外还有无咎 #

吉的意思,是顺从《易经》所说的道理。系辞上传所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意思是上天所佑助的人,必定顺应天道,所以吉祥而无所不利。我们常把“吉利”连在一起,实际上吉是吉,而利是利。吉无不利,但并不是利都是吉。有些利带来吉祥,有些利反而导致不吉,也就是凶。

同样的道理,凶必然害,而害并不一定凶。有时候看起来是害,结果却带来吉祥。善恶也是如此,善未必吉,而恶也不一定凶。从《易经》的道理来说,一阴一阳的变化,无论如何都是善的,并没有相对的恶。读通《易经》,自然明白:世界上原本没有恶的存在,只是人所不喜欢的,就把它叫做恶。社会上有善有恶,则是人与人之间纠缠不清的结果。感情上会产生悔吝,一旦理智清醒,那就无不善了。

至于悔吝,系辞上传说是“忧虞之象”,意思是悔恨或遗憾,都是心中忧愁或顾虑的象征。悔和吝是犯了过失之后,心中产生忧虑。不过悔字从心,而吝字从口,仍然有所不同。犯了过失,心中想要补过向善,叫做悔;犯了过失,口头上说要补过,心里头却缺乏诚意,甚至还要找理由掩饰或推诿,即为吝。通常的结果,是悔后趋吉,而吝常趋凶。因为不诚心改过,必然小过失变大过错,岂能不凶?系辞上传说:“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悔或吝,固然是有小过失,只要善于补救过错,便可以无咎,也就是不产生祸害。悔、吝、凶都是过失,都叫“咎”。但是善补过,便可变成无咎,所以“悔”十分重要。

三 爻有当位的也有不当位 #

每一卦有六爻,由下而上,分别称为初、二、三、四、五、上。定位的基本准则,为分阴分阳。初、三、五这三爻是阳位,二、四、上这三爻为阴位。凡是以阳爻居阳位的,也就是一卦之中,初、三、五这三个爻位是阳爻,都属于当位;若是阳爻居于二、四、上这三个爻位,便是不当位。

当位又称为正位或得位,表示阳爻居阳位,而阴爻居阴位。不当位又称为失位或非其位,表示阳爻居阴位,或阴爻居阳位。当位的爻辞,通常为吉,但有其他因素影响时,也可能不吉。不当位的爻辞,大多为凶,但有时也不一定。这种情况,和正当行为不一定事事亨通,而不正当的行为有时反而十分得意,是相同的道理。因为还有其他的因素,必须考虑在内,才能判断可能的结果。

六十四卦当中,六爻都当位的,只有“既济”卦(i-)。初九、九三、九五三个阳爻位,都是阳九。六二、六四、上六三个阴爻位,也都是阴六。所以卦辞指出事业已成,接着勉励当事人必须保持守正以防危乱。因为一不小心,就容易变成六爻都不当位的“未济”卦(i-):初六、六三、六五三爻,阴居阳位;而九二、九四、上九三爻,又都阳居阴位。所以卦辞提醒必须勉力促成,或可得亨通。如果处事不慎,则必无所利。当位时要提防不当位的可怕,不当位时又提供善补过,以求挽回的途径。时时以趋吉避凶为念,所以系辞下传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具有忧患意识,才能够趋吉避凶。进者退之,退者进之,必须合理应变。

四 时应承乘也有很大影响 #

“位”虽然很重要,却离不开“时”。“时”如果是河流,“位”不过是水流中的漂流物。地位再崇高,只要岁月如流水,届龄退休,也一定要下台。各爻的吉凶,实际上都以时为背景。以时间定吉凶,卦就是时,时一改变,吉凶也就跟着改变。卦是时,爻为位。重卦由两个基本卦(三爻卦)组合而成,上三爻为外卦,也叫做上卦;下三爻为内卦,又称为下卦。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内外的分别,下卦为内,上卦为外。上下卦各有三爻,一与四、二与五、三与六有互相感应的作用,称为“相应”。“应”是同志的意思,若是下卦的初爻和上卦的四爻,一为阴爻而另外一爻为阳爻,便是“相应”。如果同为阴爻或阳爻,那就是“不相应”、“无应”或“敌应”。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可依此类推。阴阳相应,大多是吉象。但也有例外,有的因为相应而得,有的反而因为相应而失,有时由于无应而凶,随着时势而定。

和“相应”有密切关系的是“相比”。凡相邻近的二爻,阴爻在阳爻之下,承助在上的阳爻,称为“阴承阳”,或“柔承刚”,这种情况便是“承”,大多顺而善。阴爻在阳爻之上,乘驾在下的阳爻,称为“阴乘阳”或“柔乘刚”。这种情况即为“乘”,大多逆而劣。就阳爻来看,最好是“据阴”,也就是位居阴爻之上,可以得其用。这时候位居阳爻之下的阴爻,处于承阳的状态,也十分有利。但是仍然要一并考虑其他因素,才能断定吉凶。综合研判,不宜有所偏失。

五 先凭良心再求趋吉避凶 #

同样的时和位,为什么反应不相同?主要是“应”的力量所造成的影响。“应”是看不见的那一只手,《易经》说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天、天与物、物与物,实际上,都有相应的力量。其中人与人的相应,特别称为感应,成为我们与他人心与心感通的联系、互动力量,对吉凶的影响很大。

中国历代的圣贤和伟人,都是从平凡中表现才华,并没有什么超能力的神奇力量。他们按照系辞上传所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道理,深知同心协力的力量无穷,而且秉持咸卦所揭示的“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发挥“敬人者,人恒敬之”的精神,自己凭良心、立公心。引起众人的反馈作用,同样凭良心、立公心,透过相互感应,收到圣人感人心的良好效果。

“易”称为《易经》,而不叫“难经”,便是要我们去掉“难”的观念,用“易”来代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记住“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再难的事,只要心里想着很简单、很容易,它就不难了。这种心想事成的力量,不用白不用,为什么不试试看呢?一切凭良心,感应得他人也凭良心,再难解决的事,不也就容易化解了吗?

最要紧的是,把良心和行为结合在一起。因为大多数人,都知道凭良心的重要,因此嘴上常常说凭良心,只是在行动时,却忘记了凭良心。不行动时凭良心,一行动便不凭良心,这种人多得很。不行动时很理智,一行动就十分情绪化,这样的人,不容易趋吉避凶,反而自作自受。

六 秉持中道以求事事合理 #

卦气由下往上,所以画卦时,也由下而上。最底下的一爻,称为初;最上面的一爻,即为上。系辞下传指出:“其初难知,其上易知。”因为初爻反映事物的根本,比较不容易明了;上爻是事物的末端,最后的结果反而比较明显易懂。至于中间二、三、四、五这四爻:二多誉而四多惧,三多凶而五多功。由于第二爻居于下卦的中位,通常多有称誉。第五爻居于上卦的中位,通常多获得成功。第三爻虽然和第五爻同样具有阳刚的功能,却因为所处的爻位不同,通常多有凶险。第四爻通常多有忧惧。重卦之后,原有三爻卦的天、人、地三才,变成兼三才而两之。初、二两爻为地道,三、四两爻为人道,而五、上两爻则为天道。

这种二、五两爻位居下卦和上卦的中位,由于二多誉、五多功所显示的“居中为吉”,成为中道的依据。然而,《易经》认为宇宙万物变动不居,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位置。中的意思,应该是“合理”。而合理与否,必须配合时、空的变化,依据“应”、“承”、“乘”等关系,来加以妥当地调整。《易经》讲求“时中”,便是“无一时不合理”,也就是“无一事不合理”,才合乎中庸之道。

西方人辨明是非,只就事理上着眼,对事不对人。炎黄子孙分是非,必须分到圆满的地步,大家才会觉得满意。圆满的意思,其实就是大家都有面子,才不致产生纷争。我们必须采用“合”的观点,“全”的立场,所以不可能对事不对人。研习《易经》的道理,更加容易事事合理。

我们的建议 #

1.趋吉避凶,是大家共同的愿望。求神拜佛、占卜问卦,只能当做辅助。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做人做事都力求合理,明白“自作自受”的道理,并且贯彻奉行。

2.《易经》取法天地的变化,透过阴阳两个符号来设卦垂象,告诉我们应对进退的道理。只有能适时持经达变,才能依据原则做出合理的变通。尽量在圆满中分辨是非,发挥“善补过”的精神,方能有所得而渐趋于吉,而远离于凶。

3.我们处在吉顺的时候,最容易得意忘形。难免有一些小缺失,也不愿意诚心诚意地善补过,反而用“吝”的态度,尽量推诿责任,于是凶便随之而至,这才开始后悔。这种由吉而吝,招来凶祸才心生后悔的态度,值得大家反省改进。

4.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般人都会背诵,却不能体会其中的用意。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大家都应该坚忍耐烦,才有趋吉避凶的可能。

5.卦是时,而爻为位,再加上看不见的应,以及承、乘、据的关系,综合起来用心研判,以论断吉凶。关键不在利害,而在于得失。有所得为吉,有所失即是凶。

6.凭良心、立公心、求合理,是趋吉避凶的主要力量,而且主导权在我们自己,只要意志够坚定,自然心想事成。按照这种简而易行的方法去做,才合乎《易经》时时刻刻求合理的时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