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道德修养为什么是做人的根本

第六章

道德修养为什么是做人的根本?

宇宙万事万物,各有不同本性,

然而不同之中,必有共同的通性。

物质方面,个别差异很大,

各有不同需求,各有各的表现。

只有仁是万事万物的共通需求,

仁则生,不仁,就会麻木而枯死。

仁是人固有的,也是万物所固有的,

仁不是固定的德目,而是道德的根本。

做人必须不厌不倦,终生追求仁德,

所以道德修养,是做人的共同根本。

透过道德修养,可以通天道和地道,

人道的价值,于是因道德而长久弘大。

一 道在肉身可惜难以觉察 #

《易经》所说的天道、人道、地道,实际上都存在于我们的身上。因为天道和地道,都需要人来辅助。这种“赞天地之化育”的责任,使人成为万物之灵。人只要以人道通天道和地道,必然可以人定胜天,而且没有不良后遗症。

道不能弘人,虽然道存在于人的肉身,有手、有足、也有脑,却不知道用心,也是徒然。人才能弘道,只要有心,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当然随时随地可以弘道。

由于眼睛向外长,使我们只看到外面,却看不见内心的深处。向外学习很多知识,仍然不明白道理,是现代人普遍的缺陷。原本讲求“由情入理”,如今“情”不见了,“理”又建立不起来,难怪中不中、西不西,愈来愈不知如何是好。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正本清源,把《易经》的道理好好研读,弄明白我们长久以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学问,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以及真正的用意。把基本原则确立起来,然后持经达变,才能够国际化而不失去自我,现代化却不忘掉根本。认识自己的面目,才有资格做真正的我。

我们是《易经》的民族,易道早已和我们的肉身共存。可惜一般人不能觉察,反而舍本逐末,去学一些枝枝节节的东西,把整全的概念丢掉了,非常可惜。

易道主张一分为二,而二合为一。合大于分,和西方的分大于合,基本精神并不相同。二十一世纪全球化,必须以合大于分的易道,具有广大包容性的易经为基础,才能够顺利完成。所以全球热烈研习《易经》,已经成为一股新的风潮且日愈旺盛。

二 以人为本发展整体思维 #

所有的学问,都是为了人的需要,才会发展出来的。从最古老的神话到宗教,再由哲学而科学,无一不是为了解决宇宙人生的种种疑惑和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人类不过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是一个大太极,我们只是一个个小太极。我们思虑任何问题,都应该站在宇宙整体的立场,必须发展出整体思维,才能够兼顾并重,面面俱到。

“一阴一阳之谓道”,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出于一阴一阳的合二为一,必须依据一阴一阳的规律而变化。没有阴阳交错的基本矛盾,八卦、六十四卦就无法成立。矛盾不必对立,以免引起冲突,却应该化解,务求大化小,小化无,以达到和谐发展的效果。阴阳的变化,永远不停滞。然而变化的规律,却永远不变。我们把不变的法则,看做“经”,然后持经达变,以求制宜,求得随时随地都合理的化解方法。这种简单、明了、易行的整体思维,不但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且历久弥新而不变,既能天人合一,又可以包容各种族、各地区、不同文化的特殊性。依求同存异的原则,在和而不同的气氛下,达成地球村的大同(小异)理想,实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存共荣的最佳途径。

《易经》的整体思维,可以用“和合”两字来描述。“和”指和而不同,“合”为合中有分。“和而不同”,表示大同之中有小异,必须互相尊重,不能勉强求其一同;“合中有分”表示全球化应该尊重本土化,以保持世界的多样化,符合生态发展的需求。和为贵,合为先,是世界大同的总原则。

三 德本才末以道德为根本 #

道德这两个字,原本是分开的。“道”就是“道理”;“德”是“得”的意思,把道理付诸实践而有所得,便是德。道表示明白《易经》的道理,德指把《易经》的道理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获得具体有效的良好效果。易卦六爻,分成天道、人道、地道三才。这三才的位置不同,却都以阴(i-)、阳(i-)两个符号组成。阴阳已经不是天、地或人特有的形象,而成为天地万物的共象。天道与地道分不开,人道也不能离开天道和地道,所以天、人、地的整体和谐与协调,便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放眼世界,只有人可以与天地合一。人道能成天道,人德能承接天德。天道因人道而凸显,所以人能弘道。但是人力毕竟十分有限,而天道无穷。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发挥仁心,以感应天地与他人。在物质方面,我们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人;然而精神方面,却是可以推己及人,既久且远。换句话说,我们在许多方面,都无法与天地相通。只有道德精神方面,随时可以和天地万物相合。

系辞上传说:《易经》的道理,和天地相近似,所以不致违背天地的道理。能明白易理,既涵盖万物又足以匡济天下,行为不会过头,乐从天道,谨守本分,自然不会忧愁。安于所处的环境,敦厚地施行仁义,自能爱己爱人。一切的才能,都要以道德修养为基础。品德良好,又有才能的,叫做才德兼备。有德有才,当然最好。若是有才无德,那就非常可怕。不如无德也无才,来得安全。德本才末,是我们检验人才的基本准则,迄今仍然至关紧要。

四 仁义道德主宰时代盛衰 #

卦有六爻,分为三才:初、二两爻为地道,以刚柔为主;三、四两爻为人道,以仁义为主;五、上两爻为天道,以阴阳为主。地最重视规矩,无论开垦、挖掘、种植、施肥、收割、建屋、排水等等,如果不依法处理,很可能出大问题。地表现得相当干脆,能就能,不能也毫不客气地不予接受。这种刚柔分明的特性,十分明显。天和地刚好相反,不明白表示,只是阴阳变化不定,让人自己去猜测,还经常猜不透,也测不准。人处于天地之间,一方面要脚踏实地,规规矩矩,有地道的精神;一方面又要学习天的模糊和变化,于是“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就成为做人的原则。先站稳足部,再求表现手足的技巧。摸索了很久,终于找到了“仁”和“义”这两个最基本的要件。

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可以在所有变化、动乱、灾难之后,恢复原先的社会秩序,真正做到《三国演义》所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便是基于这种人道的修养。

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历史,从看得见的方面来说,是英雄豪杰的丰功伟绩所造成。然而由看不见的那一方面来说,可以发现自古迄今,是一群默默无闻,却始终坚持仁义道德的贤士,在承先启后,一以贯之。我们漫长的历史洪流中,凡是仁义道德弘扬的,必属盛世。反过来说,不重视品德修养,不仁不义的时代,自然衰落。看起来是了不起的人在改变时势,实际上却是仁义道德在主宰时代的兴衰。人道的力量,实在不可忽视。

五 人生在世共同做一件事 #

一样米养百样人,表示人人都有个别差异。既不能也不必求其一同,只要大同小异,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就应该求同存异,彼此包容,互相尊重,保持和而不同。

共同的事情,说起来只有一种,那就是品德修养。只要品德修养相同,其他生活方式、专业技能大可以不同。《易经》的整体思维,告诉我们人与天、人与人、人与物,都应该互相依存,无法独立。因此我们的“人伦本位”和西方的“个人本位”,出发点既不一样,所发展的人际关系也大不相同。我们重视义务,西方强调权利;我们要求合理,西方重视合法。地球村的潮流,不论是西方压倒东方,还是中国压倒外国,结果都不可能持久,而且还可能会引起剧烈的抗争。就算真的做到了,也严重违反了多元发展、多样生存的自然法则,承受这种恶果的,必然是人类自己。

解决二十一世纪的最大难题,也就是消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与冲突,最好的方法,依然是把人生共同的事情——道德修养落实好。共同以和合的仁义精神,好好商量来谋求化解,而不是动不动就要谈判,或是一心要求速战速决。

人和一般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具有精神生命。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类经过无数的经验教训,心智终于逐渐成熟,开始发现自身处于变化莫测的自然环境里,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生命的存在,同时也是一个精神生命的存在。我们能自主,有创造力,必须提升道德修养,才能够不辱“人之所以为人”的“性命”力,而不是活着就好的“生命力”。

六 道德促使社会愈变愈好 #

一卦六爻,分上下两个基本卦。二爻与五爻为中,且以六二和九五为既中又正,大多为吉。中华文化自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以至于现代,一脉相承,都秉承《尚书》所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中道精神。其根本原理,即在《易经》“在不断变易的情境中,寻求合理的平衡点,以获得圆满的适应”,由各人的“时中”,谋求整体的和谐发展。我们是《易经》的民族,在此获得更进一步的证明。

变是必然的,也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时间永远在往坏的方向流动——人愈变愈老,东西愈变愈旧,事情愈变愈糟。我们常说“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便是“变有百分之八十是不好的,只有百分之二十是好的”。这种二十、八十定律对变化来说也不例外。我们不可不变,却不能乱变。意思是必须做好控制,在百分之二十的良好效果范围内,适当应变,也应该在百分之八十的不良后果范围内,做出更为小心谨慎的调整。由此可见,道德修养对于变好、变坏的关键性作用,实在不可忽视。

系辞上传说:“变而通之以尽利。”意思是变化会通三百八十四爻,来施利于天下。系辞下传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告诉我们《易经》的基本道理,在于事物穷极了就发生变化,变化了自然就会通达,通达了就能够持久。只要我们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大家凭良心,时时立公心,自己先力行,人人如此,自然合理变通而生生不息。

我们的建议 #

1.长久以来,人类走向偏道,远离中道,以致愈变愈乱,愈来愈不安宁。主要原因,在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而且自以为是,造成对《易经》的扭曲、误解和轻视。

2.最好的方法,便是彼此劝勉,共同以“大家凭良心,时时立公心,自己先力行”互相勉励,把易理的中道精神,及早恢复起来。由人类自救,来救世界!

3.二十世纪西方科学发展神速,使大家从“质能互变”中,回头看见《易经》“阴阳互变”的智慧光芒。可惜《易经》所重视的“道德”,迄今仍然被“科技专业知识”所淹没,把道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从头到尾彻底地遗忘掉了。

4.我们把道德的意义,说到大家都听不懂;把道德的标准定得太高,弄得大家都做不到,因此有很多人自动放弃,也宁愿做一个不凭良心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是退步的,并不全然是进步的,值得大家深思。

5.二十世纪最不幸的观念,便是“求新求变”。大家盲目地认为新就表示好,而旧的便应该淘汰,把“变”当成是唯一的途径,不久的未来就变得江郎才尽,以致乱变到不知如何收拾残局。

6.人类要想自救,最好的方法,便是重新好好认识道德的价值,及其对人类、对宇宙万事万物的重要性。离开了道德,人类不过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器物、制度、知识所利用的工具,与役使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