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宇宙可能永续经营吗?
现代社会要求永续经营,
唯有和平发展这一条途径。
两者缺一,就没有希望。
不是同归于尽,便是一起饿死。
人人必须下定决心,
只要我活着,就不让人类毁灭。
死了以后怎么办?
活着的人就要自己想办法。
多研读大象、小象,
对卦名也要多加玩味。
务须先求通天下之志,
然后才能成天下之务。
一 和平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
阴阳平衡,不过是理想的状态。六十四卦当中,只有“既济”卦()做得到。即使如此,卦辞仍然提出“初吉终乱”,也就是刚开始时很好,不久就会引起困乱的警告。因为平衡的状态,随时会受到内外环境的变数所干扰,又变成不平衡。不平衡时谋求平衡,平衡时又被打破平衡,形成不平衡。这种变动不居的宇宙现象,使得人类时时刻刻,都有事情要做,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才有乐趣。
人类的历史,就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周流过程。系辞下传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意思是平衡与不平衡的变动,普遍流行于各卦六爻之间,向上或向下,没有一定的法则。阳刚与阴柔也互相变易,不能拘执于一定的规格,只是按照所适合的方式,不断地变化。六十四卦的次序,由乾、坤、屯、蒙……一直发展到既济,已经完成圆道周流,未济开始又步入另一个圆道周流。生生不息,却一起一伏,形成我们常说的“风水轮流转”,有时东风压倒西风,有时则西风压倒东风,形势比人强,所以说“一切有定数”。
现代社会,由于科技发达,武器的威力十分可怕。人类必须和平发展,别无其他办法。因此和平与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唯一可行的途径。然而长久以来,人类好战成性,又拥有十分可怕的武器,可以说格外危险。《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应该是地球村的共同认知,才不致由于擦枪走火,造成无法弥补的不幸。
历史会不断重现,但是每一次都不一样,
平衡时打破平衡,不平衡时谋求平衡,
只要人活着,就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
二 永续经营是人类的责任 #
系辞上传开宗明义,便指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在上而尊,地在下而卑,用意在提醒我们,天是精神的代表,地是物质的呈现。为了避免重视物质而轻忽精神,所以才特别分出尊卑,使大家知所警惕,而自我改善。
《易经》以精神为上达的对象,而视物质为下学的项目。用这样的观点,来探究孔子“下学而上达”的主张,应该比较容易了解。物质提供我们生存的保障,精神才能够使我们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三才的天道表示精神界,地道表示物质界。人道的上爻代表精神界,下爻则为物质界。可见人虽然经过下学,可以了解并运用物质,以谋求生存,然而仍必须要上达以了解天命,才能够妥善完成应有的责任。我们的天命,即在“赞天地之化育”,期待能够永续经营。
从《易经》的角度来看,天下的事物,各有不同的开关。开就是阳(),表示电流接通了,可以产生动能,发生作用;关便是阴(
),表示电流中断了,电能不流通,暂时无法发生作用。开关不但要灵敏,而且应该适时妥为操作,才能合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要求,保持正常作业。
《易经》的宇宙观,是从仰观俯察的实际经验而来,既不迷信,更合乎科学精神。只要去私心、存公道、不忘本、不忘恩,什么是自己的责任,应该很容易明白。
人人都是一个太极,有物质的需求,也有精神的觉醒。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也应该想想别人。有所变也有所不变,时时以合理为诉求,凡事好商量,人类就有福了。
三 回归原点以求重新出发 #
天地生万物,为人类所用。人类有能力参与天地的化育,必须设法使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永续经营。然而宇宙是虚空的,天地才是真实的。乾为天、坤为地,是《易经》这个大家庭的父母。《序卦传》不称“乾坤”而直接指出“天地”,便是彰显天地的永恒存在。
上经从乾坤始而以坎离终,共三十卦,以天地水火为主,着重于自然现象,透过天道来说明人道;下经由咸恒开始,一直到既济、未济,共三十四卦,以人文为主,但仍取法于自然,告诉我们最好配合天道、地道,以恪尽人道。乾坤两卦演变到既济、未济,既济、未济两卦,乾坤仍在其中。
孔子在《序卦传》中记得十分清楚:“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置的意思)。”可见夫妻之道不可以不长久地存在,所以在象征男女交感、夫妇之义的咸卦之后,接下去便是恒卦,表示男女一旦成为夫妇,便应该持之以恒,永结同心,百年偕老。
人道的伦理道德,从夫妇开始。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坤定位,表示男女平等而不同性质。现代人只重平等却不理会不一样的性质,以致乾坤不能定位,一切都乱了规矩。我们呼喊要回归原点,却不知道原点在哪里。乾坤不定,其他还有什么可为?五伦都乱了,还奢谈什么第六伦?回归原点,把乾坤定位,好好整理一番,继旧开新,看看能不能有一番新的气象,人类未来的希望,即在于此。
四 易经大家庭的阳息阴消 #
八卦的变化,可以用阳息、阴消来观察。阳九之动始于震,表示阳的性质向上增长。在纯阴的坤卦中,一阳开始出现于下,向上的息长,也就是增长的意思。由一阳震、二阳兑,到纯三阳乾。这时候阳气已经息长至极,阳极(老)则一阴(少)生于乾中而成为离。阴包在阳中,便是阳中静态的阴,称为“阴八之静”。反过来说,阴六之动始于巽,表示阴的性质向下消剥,在纯阳的乾卦中,一阴开始由下向上消剥,于是一阴巽、二阴艮,以至于纯三阴坤。这时候阴气消剥至极,阴极(老)而一阳(少)生于坤中而为坎。阳包在阴中,即为阴中静态的阳,称为“阳七之静”。我们常说的“消息”,其实就是阳向上增长,而阴向上消剥,所产生的变化。今天称为讯息,意思是一样的。
阳的功能,在使阴减少;阴的功能,同样在使阳减少,并没有善恶、好坏、利害的分别,还是一句老话:合理就好。在《易经》这个大家庭当中,乾代表父,坤即为母。震是长男,坎为次男,艮即少男。乾为老阳,震、坎、艮是少阳。巽是长女,离为次女,兑即少女。坤为老阴,巽、离、兑都是少阴。乾坤生六子的步骤,便是系辞上传所说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少阴、少阳、老阴、老阳就是四象,可以用七(少阳)、八(少阴)、九(老阳)、六(老阴)四个数字来表示。乾坤定位,父母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其余各卦自然随着定位,也就是子女扮演好子女的角色。重新加强家庭教育,重视人伦,才是回归原点。
(本图采自周大利著:《周易要义》)
五 从家和万事兴到致中和 #
《易经》大家庭的基本成员,以八卦为代表。看起来为数不多,然而八卦相乘,重为六十四卦,表示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其中的基本原理,便是我们常说的“致中和”。
古人的婚礼,新郎必须亲自以花轿到女方家中迎聘新娘,既不是新娘自己投入新郎的家,也不是由新娘父亲、兄长,或其他长辈把新娘交给新郎,充分显示对新娘的高度尊重。婚礼开始,新郎与新娘左右并立,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然后夫妻互拜,表示除了尊敬天地、祖先、父母之外,还要夫妻互相尊重。
结了婚的男人,应该有正当可靠的工作,好好养活自己的家。夫妻不能过分重视性爱,或者在性爱方面无限制享受,以致很快就力衰情竭,彼此产生恶感。最好培养更高层次的共同目标与兴趣,避免因冷漠而导致婚变。
家和万事兴,说起来容易,实际上牵连的因素很多。从不忘根本、夫妻有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到邻居有义,都离不开良好的品德修养。人人以致中和为共同目标,在和平中求发展,才可能孳生繁衍、生生不息。
现代人只谈恋爱不结婚,大腹便便犹未结婚,居然还上电视侃侃而谈,毫无羞愧的感觉,也有歹徒为了诈取保险金,可以谋杀妻小或父母……科技再发达,教育再普及,请问又有何用?
从乾坤定位着手,以家和万事兴为共同努力的目标,而不再以“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个人主义自居,然后推而广之,逐步致中和,人类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六 易经在廿一世纪的效能 #
现代人相信“知识即权力”,可以提升生存能力,提高生活品质。科技发展主导了快速的改变,导致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偏重智育而忽视德育的严重后果,更促使赢家愈来愈强,输家愈来愈弱。M型社会固然是事实,却具体表现人类的不凭良知与缺乏羞耻心。为了自身的利益,运用谋略巧取豪夺,似乎是理所当然,甚至还能获得赞赏。
站在人类永续经营的立场,令人不禁怀疑:晚近四百年间,由西方所主导的价值取向、文化目标,是不是应该重新加以检讨?而我们经常挂在口头上的普世价值,是不是需要加以合理地调整和改变?因为按照目前的情况,再继续发展下去,似乎十分不乐观,使人胆战心惊而至感不安。
《易经》认为宇宙间的天地交感,组成和谐共生的生态网。人与人之间,必须有所觉悟,唯有“通天下之志”,才能“成天下之务”。成就天下的一切事务,先决条件是通晓天下人的心志。心志相通,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如何才能够心志相通呢?同人卦指出,只有具备正德的君子,才有可能与天下人心志相通。换句话说,多研读《象传》的大象、小象,对卦名多加玩味,从多角度触发道德实践的意念,经常提醒自己何德何能,再加上谦恭与自省。这不是缺乏自信,而是对上天有信心。明白自己能通天下之志,是上天保佑,并非凭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所能够完成的。有了良好的道德实践,知识当然就是力量。否则仁智不能互动,知识专门用来欺骗比较缺乏知识的人,当然会造成很多社会乱象。
我们的建议 #
1.不要老算过去的旧账,而是要向前看,多想想未来应该怎么办。过去的历史,不能够当做包袱,它是一面镜子,使我们学得宝贵的教训,并思考出未来应该走的途径。
2.现有的普世价值,发展了几百年,已经漏洞百出,经不起考验。并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不够周密,也不够周详,必须加以调整,以求符合时代的演变。
3.最好的方式,是回归原点,然后重新出发。人性的原点,其实就是宇宙的原点,具体而言就是一个“仁”字。知识既然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回到从前。然而仁智不能并重,知识便可以害人——这一点已经成为事实,必须及早改善。
4.光凭阴阳的符号,顶多看出一些近似形象,很难体会出其中的道理。透过卦名和卦义,才能够明白道德实践的指引。多加玩味,便知道更深一层的心路历程。
5.二十一世纪相较于近来愈变愈快的几个世纪,是一个突变的世纪。说起来也是我们相信求新求变的必然结果,我们在自作自受之余,应该负起应变的责任,不能轻忽。
6.如此看来,《易经》在二十一世纪的功能,实在十分清楚。二十一世纪需要易道的指引,易理将在二十一世纪获得发扬,几乎无可怀疑。身为炎黄子孙,如何能把易道重新整理,发挥力量,应该是对世界人类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