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易经是怎样开始的?
想了解《易经》开始的情况,
请模拟伏羲氏当年的自然景象。
环境既单纯又自然,
人心也相对地简单而纯洁。
随着时代的变迁,
显秩序和隐秩序愈来愈遥远。
这时候回想《易经》开始的情况,
对回归原点,正本清源十分有助益。
天地万物的变化,只有一个道理,
称为象数理的连锁作用,生生不息。
道德人格是主要的关键,
保持善的方向不变,才是正道。
一 想一想伏羲当年的情况 #
要了解《易经》的起源,必须先想象一下伏羲氏当年所处的环境,所能看到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子?既没有现代的高楼大厦,天空底下最高的就是树,风吹来,树枝、树叶会跟着摆动,所以天底下动的就是风();那时没有地下铁道,行驶起来有震动的感觉,因此地底下动的,只有雷(
);那时候环境十分自然,人心也相对单纯,八个基本卦,也就够用了。由于一阳一阴之谓道,天底下如果有看得见的显秩序,就一定有看不见的隐秩序。伏羲氏的时代,自然的景象居多,人为造作很少,人们很习惯于隐秩序,显秩序反而不明显。就算逐渐增加一些显秩序,也大多引申隐秩序,彼此相当吻合,没有什么“天定胜人”或“人定胜天”的争论。经过伏羲氏的指引,大家都接受宇宙是一个大太极,人人都只是一个小太极的观念,真的十分简易。
伏羲氏最大的贡献,是以他的智慧,为人民定出了方向。如果他指出所有的秩序,都是神在主宰,中华民族势必走向宗教途径。然而,伏羲氏并没有这样做,一直到现代,我们受到他的影响,有信仰而没有宗教,成为最大的特色。“智慧”和“知识”不同,方向的指引,主要靠智慧。中华民族,本来很有智慧,现代却丢失了,学了很多知识,只落得小聪明——得到小聪明,失去大智慧,是现代中国人最大的不幸。伏羲氏的时代,人和神是同一的,既没有神圣的灵光,也没有迷信的色彩。对于《易传》所说的“神”,我们应该好好体会一番,才不致为小聪明所误!
二 神就是知变化之道的人 #
系辞上传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懂得变化规律的人,知晓神明的所作所为,大家也就把他当做神了。我们把通达变化的人,称为了解事态,却把阴阳变化不可测定的事态,叫做“神妙”。若有人能够掌握未来的变化,摸清楚神妙的事态,那当然是神明,用不着怀疑。
《易经》本身既没有思虑,也没有作为。它寂静不动,却能够透过阴阳交感而通晓天下万事万物。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妙的道理,又有谁能够达到这种地步呢?
“坤”表示关闭门户,把万物闭藏起来;“乾”代表打开门户,把万物吐生出来。这样一关一开,便是常见的变化。用来推知未来的变化,叫做“会通”。把变化显现出来,称为“表象”。变化成有形的器具,使用它,就是“效法”。人们反复不断地利用这些器具,却不知道它们的原理,岂不是十分神妙?
孔子不说怪、力、乱、神,却在《易传》中说了不少的神奇、神妙、神明、神灵,他还原了伏羲氏心目中的神,却巧妙地否定了殷商时代人们走火入魔式的迷信神。
伏羲氏告诉我们,只有自己努力尽责任,才能够获得来自上天的佑助,吉祥而无所不利。但是孔子在系辞下传又指出:“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意思是天下万事万物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坚守贞正的精诚专一,也就是回归原点,既仁又诚。可见上天佑助与否,完全端视我们的道德实践正或不正,当位或不当位。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只有修己以诚,自律自主,上天才会加以佑助,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三 伏羲时代以隐秩序为主 #
既然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有隐秩序就有显秩序。前者无形无迹,很难掌握,也不容易说得清楚。后者有形有迹,比较容易掌握,也比较容易说清楚、讲明白。隐秩序要透过显秩序来表现,但仍有隐而不现的部分,我们称之为“看不见的手”。显秩序当中,确实有隐秩序的影子,使我们隐隐约约,觉得那一只看不见的手,真的若隐若现。
但是,我们必须警觉:现代的隐秩序所占的比重,刚好是伏羲时代显秩序的部分;而伏羲时代隐秩序的比重,却和现代的显秩序一样。乾坤颠倒,人伦错乱,连带使很多层面都乱了套。
伏羲时代,天圆地方是大家都看得见的自然景象。他用一个单纯的符号,把主宰一切变化的隐秩序,前无古人地彰显出来,成为人类建立显秩序的第一道曙光。
我们今天说天圆地方是可笑的,因为地球是圆的,地怎么能方呢?实际上圆就是方,而方就是圆。大方是圆的另一种说法,方到很大很大,不就成为圆了?小圆是方的另一种称呼,圆到很小很小,逐渐有棱有角,那不是方是什么?阴阳互变,方圆也不过是一种相对的名称。
八卦表示人类早期的显秩序,由于大多由隐秩序孕育而来,符合自然的规律,合乎人性的需求。伏羲氏说可以通神明之德,也可以类万物之情,意思是不但贯通了神妙光明的德性,而且也按类区分,描述了万事万物的情状。
显秩序和隐秩序,应该是一体两面,而不是互相竞争、对抗、冲突,可惜由于人类的小聪明愈趋发达而忘却了。
四 文武之道不坠各有见解 #
周文王重卦,使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同样是居于当时的需要,并不是文王贤德,登高一呼,大家就群起响应。
天下的改变,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二人所造成的。实际上这一、二人并不一定能成功,还是要靠大多数人的支持。所以少数就是多数,多数便是少数。少数服从多数,和多数服从少数,不能用二分法的思维来加以分别。
文王距离伏羲三千多年,显秩序的势力,愈来愈强大,和隐秩序的距离,愈来愈遥远。文王不得不用当时的显秩序,来解说他所明白的隐秩序。一直到五百年后的孔子时代,依然争议不断。所以孔子才说:文王、武王的道理,并没有失落,仍有人传着。不过贤人记得“大用”的“道理”,不贤的人记得“小用”的“术数”。各有见解,也各有不同的用途。
六十四卦以人道思想为主,把八卦的天道思想,应用在人生的教化方面。因为人是天地自然所生,效法天地自然是必然的。效法什么呢?效法周流变化的道理,便是我们常说的“道”。人依道行事,就叫做“正道”的君子。正道是变化的,并非固定的。所以系辞上传说:“看到天下万物的道理深奥复杂,把它比拟成具体的形态,用来象征事物适宜的意义,称为‘象’。看到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观察事物的会合变通,用来推行典章礼仪,透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叫做‘爻’。把这些变化的道理,真正应用在日常生活上,还要靠知晓“易理”的人,本身具有美好的德行。”
五 天地万物只有一个道理 #
宇宙的变化,其实只有一个道理。系辞下传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便是告诉我们,千变万化的背后,有一个不变的道理。换句话说,有看得见的现象,就有看不见的势力。宋朝的朱子说得好:宇宙间一切事物,只有“道理”是真实的,其余万事万物,都是颠倒而迷妄。每一时刻,都有变化、毁灭的可能。这个不变的道理,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依据“象”和“数”推理出来的,称为“象、数、理的连锁作用”,是推理而不是神通。
《易经》把宇宙变化的道理,透过阴(物质)、阳(精神)、时(时间)、位(空间)四大要素,依象数理来说明。伏羲氏有卦无辞,只有阴阳的象。简单八种形象,随人任意解释,当然包罗万象。周文王重成六十四卦,阐明“数”和“理”,从此理在象数之中,由象数以推理,便成为我们经常“观察有关现象,寻找有关数据,研究改变道理”的依据。长久以来,大家感觉到确实有效。
“象”是名词,“像”什么?就成为动词。道理显而不现,用符号把它形容出来就叫做“象”。八卦象征万事万物,六十四卦象征万事万物的变化。象征的意思,是透过形象来说明事理,还是以理为重,不能仅止于象。
“数”指初、二、三、四、五、上,说明“时”和“位”,九代表“阳”而六代表“阴”,并没有丝毫神秘的意味。不能把象数说成神迹,以免引起迷信。
象数的功能,都在说明道理,阐明易理最为重要。
六 道德人格成为主要关键 #
现在开始,我们要把《易经》称为“易学”。因为自从《易传》出现以后,《易经》原有的占卜功能,逐渐为“易理”所取代。象数理的连锁,成为“大用”,占卜反而变成“小用”。卦爻定吉凶,只能当做趋吉避凶的参考。最好不要相信“铁口直断”,避免丧失了自主性和创造力。因为各爻的吉凶,实际上有“物极必反”的观念。卦象吉的,最后一爻大多反而不吉;卦象凶的,最后一爻有时反而吉。
前文所述“居中为吉”的观念,更是告诉我们:无论处于哪一种状态,都有可供选择的自然之道,那就是“变中不变”的“中”。“中”便代表“正”,也就是“正道”,所以吉祥。
吉凶的依据,则是隐秩序与显秩序兼顾并重的宇宙秩序,便是“道”。道有正道,邪道,有中道、偏道,完全由我们自己选择,也必须自作自受,不能够怨天尤人。
趋吉避凶要靠自己,主要关键在于自己的道德人格。上天是公正的,人人随时都能够“求道”、“修道”、“明道”、“悟道”,以致我们常常互相询问“知不知道”。中华民族有信仰而没有宗教,便是提醒我们,要信仰上天是公正而无法公平的,给我们同样的机会,却不保佑或保证我们有同样的结果。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个人的什么?在个人的道德人格上。系辞上传所说“继之者善也”,“继”就是保持方向,也就是保持正道向善的精神。人或事的“吉”、“凶”,即是依据合不合乎道的向善。合乎正道即吉,离经叛道当然是凶了。
我们的建议 #
1.《易经》由八卦开始,“”、“
”两个符号,是“象”。三爻排列组合,便成“数”。“象”、“数”当中,都透露出“理”来,我们常常观看现象,查阅数据,然后依理判断,找出因应之道,便是象、数、理的连锁作用。
2.最早的社会秩序,都由宇宙秩序来指引。所以显秩序和隐秩序相当吻合,也就是说天人合一的作用十分明显。现代社会显秩序逐渐远离隐秩序,最好提高警觉。
3.六十四卦,主要在提示我们,宇宙秩序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以既济、未济两卦收尾,既济表示完成,而未济则代表尚未完成,又是另一周流的开始。
4.我们说“否极泰来”,便是“物极必反”的意思。趋吉避凶是我们共同的要求,但是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道德人格。一切自作自受,表示自己必须负起全部责任。
5.“道”有中有偏,我们必须觉悟,人有偏道的倾向,只要稍微松懈、放纵、狂妄,立即走上偏道。现代人的通病,即在于此。想一想《易经》是怎样开始的,然后正本清源,好好调整现有的普世价值,以求继旧开新,走上正道。
6.“正”是“变中不变”的道理,现代人盲目求新求变,远离中道,是自取其咎。回归原点,不能只是口头上说说,必须付诸实践。行中道,才是至关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