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易学的神是什么?
避谈鬼神,难免是心虚的表现,
要谈鬼神,实在缺乏具体的证据。
孔子虽然不谈鬼神,
却肯定了鬼神的存在。
希望大家“敬鬼神而远之”,
以“情”感通,不模拟鬼神的形状。
敬鬼神而远之,才是真正的敬,
可以启发自己的智慧,并努力向善。
一方面承先启后,负起自己的责任;
一方面精神不死,务求不让后人辱骂。
祷告鬼神的用意在求得自己清明感通,
不能索求功名利禄或因未如己愿而加以侮辱。
一 古代人与天及神的关系 #
中国古代,把“天”当做人间的最高主宰,相当于基督教所说的“上帝”。这种观念,一直到现代,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天”和“上帝”一样,都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现代年轻人经常无意间发出“老天,My God”的呼喊,表示潜意识中,天即上帝。
然而,“天”毕竟和“上帝”不同。中国人只把人力所不能决定的部分归于天意。人力所能及的,人必须自行负责。孔子把它归纳成为:“尽人事以听天命”,人只管恪尽自己的心力,成败与否由天来做最后的决定。
天无言,人只好猜测天意。猜得准的,大家就认为很“神”。逐渐引申为“凡能协助人明白天意的”,都称之为神。所以后世神愈来愈多,遍及各地。我们信仰“一天多神”,和《易经》的“一(太极)之多元(两仪、四象、八卦)”相类似,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信奉“多神”教,因为我们只有信仰,却没有宗教。我们“祭天”,是尊敬上天的公正廉明,除非为大众求雨、求国泰民安,不能为私事向上天请求。一般人祈求上天保佑,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所以事过境迁,就抛诸脑后,实为人之常情。我们“祭祖”,是向逝世的祖先保证自己致力于光宗耀祖,不辱家风。由于血缘关系、骨肉情深,有时连声呼喊祖宗保佑,更是常见的事。天看得见,但天意难测,因为天看得远,还要顾及四方,不是我们所能了解的。神看不见,却没有不可解释的神秘性。天和神,都没有超越世界之上的权力,无所不能,也只能在世界的范围内施行。
二 神鬼依人世的习惯运作 #
我们说神没有不可解释的神秘性,主要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生死不过是阴阳的变化,所以“人死为神”,便很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天是天下人所共有的,只能为天下人设想,不会为任何个人谋取私利,因此十分公正,被尊称为“天公”。于是,我们便想起祖先,是自己家里的人,死后为神,对家人最清楚,也最为关爱。于是便在家里立起祖先牌位,有事好商量。中国人习惯把祖宗牌位扛在肩膀上,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多了一条导引线,把我们和祖先的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祭祖先时家人团聚,在祖先面前交换意见,总归比较容易形成共识。平日有事,在家也可以向祖先牌位禀告一番,把不方便说出口的事情,默默地向祖先提出咨询,若是获得启示,就等于有名师指点。神和人的行为及价值标准,基本上十分接近,哪里有什么神秘性?由于人有品德修养的高下,所以死后也按其生前的表现,分别经过严格的考核,品德良好的为神,较差的为鬼。
中国人最有趣的事情,便是把自己的祖先当做神,却把同样是别人祖先的游魂称为鬼。当然,有时候对自己人不满意,也会骂一声“死鬼”,不过很快就会改口了。
这种亲密的神、鬼和人的关系,同样应该适可而止,否则就会成为迷信。但是,一旦有人相信,就会有人加以利用。天地间最擅长装神弄鬼的莫过于人,有人便有装神弄鬼的情况发生,不过是严重与否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孔子极力加以导正,仍然免不了有很多观念,迄今仍然存在。
三 占卜祈求神示的公信力 #
占卜祈求神示,用现代话来解释,应该是占卜的人,为了增加公信力所假定的一种方式。一直到现代,仍然有人相信在神前掷,同样是一种占卜用具。
伏羲氏画八卦,原来可能是为了造字,并透过符号的变化,以实施教化。但是免不了被神化,应用做迷信的工具。到了殷商时代,大家过度信神,所有人事都诉之于神,以致利用占卜欺惑大众,层出不穷,反而造成不安。
周文王重卦,原本想要扭转当时一切听命于神的不良现象,希望大家透过卦爻的变化来趋吉避凶,而不是接受吉凶的判定。但是,当时的大环境,不容易迅速加以改变,以致周朝开始制礼,限制人民信神,提出反神权的观念,这些都是周公的“天命无常”所引发出来的。他不断说明:上帝(当时通用的称呼)引导人民走向安乐,夏朝能适度安乐,所以上帝和他们在一起。后来夏君不依照上帝的意思而过度逸乐,上帝便不关心他,命令成汤革夏朝的命。从成汤到帝乙,没有一个敢违背上帝的命令,没有不配合天意的。到了殷(纣)王,由于过度享乐,不顾天理和人民的痛苦,于是上帝不再保护他。孔子曾经说过,他在睡觉做梦时,都忘不了周公,便是制礼作乐的功能,使他十分敬佩。孔子不称“上帝”,恢复“天”的名称。以“礼”为“天道”的依据,“奉礼”便是“畏天”,人人依礼顺天。而礼的基础,在于人的自觉,并不在天。开启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新观念,以“敬鬼神而远之”为常态。
四 以人为本的天神鬼定位 #
孔子自述五十知天命,主要是在“人所能主宰”的“义”(应该、合理)和“人不能主宰”的“无可奈何”(看不见的手、风险性)做出适当的区隔。我们深信这种主张,符合伏羲氏、周文王、周公的原意,可谓一脉相承。
一直到现代,我们仍然停留在“既没有能力证明鬼神的存在,也没有能力证明鬼神并不存在”的无奈阶段。如果一定要把不可确知的鬼神,当做知识来研究,实在很难获得具体的答案,也不容易建立起大家的共识。
孔子尊重每一个人的自主性,是居于“敬人者人恒敬之”的人性基础,让大家自己做决定,相信不相信鬼神的存在?相信的,可以参与祭祀;不相信的,也不勉强。但是,孔子虽然不谈鬼神,却肯定了鬼神的存在。他认为鬼神的形状,固然无法加以描述;然而鬼神的精神,却是可以透过感应而获得印证的。祭祀时诚心诚意,自然会感觉到鬼神的精神,好像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有了这一层体会,使人对自己的精神,产生“不死”的信心。于是有限的生命,可以借由精神的无限延伸,而增加很大的价值。加重了我们承先启后的责任,也加强了我们自作自受的警惕。
敬神,不是把自己的命运委任给神,而是祈求神赐给我们智慧,使我们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自己选择未来,发挥以人为本的高度自主性,神鬼对我如何,并不重要,我自己要怎样回应,才更要紧。孔子提出敬而远之的主张,实在是真正的诚心诚意,值得大家深思遵行。
五 敬鬼神目的在加强自律 #
人性的需求,是自由、自主、自在。我们不希望被管制、受束缚、遭禁锢。不幸的是,一旦自由、自主、自在,我们就觉得好像可以为所欲为,偏偏适时出现很多听起来十分受用的声音,因而得意忘形,犯下重大的过错,这才后悔莫及,造成很大的遗憾。周文王重卦,用意即在提醒大家不要得意忘形,时时提高警觉性,以免害人害己。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便是人具有局限性,无法遇事样样顺遂。不断地犯过错,不断地改过,好像是人人必经的共同途径。知过能改,隐含着鬼神及时的启示,当然,这种及时的启示,也是我们自作自受的结果。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知过能改,有些人却不知过错,或者明知过错也不能改?关键在于这个人的品德修养。品德良好的,鬼神不忍心袖手旁观,所以热心指点他,促使其知过即改。品德修养不好的人,和鬼神不可能有感通,不能够获得及时的指点,因此不知改过。
孔子用道德修养来打通幽冥世界和人生的界限,对鬼神采取“似有若无,似无若有”的“亦即亦离”心态,借由鬼神的感通来提高人的自律。鬼神不论存在与否,我们一律“敬而远之”,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
不求鬼神,却促使鬼神主动佑助我,既尊重自己,也尊敬鬼神。既不迷信,又能加强自律,岂不是上策!
请神容易送神难,敬而远之,保持合理的安全距离,应该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最佳写照,可供参考。
六 透过鬼神意在求得感通 #
人的生命有限,原本就是一种无奈。人必有死,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追求永生,又成为大家共同的愿望。透过“人死为归”,“归”即为“鬼”,若是继续生前的品德修养,不断地为公众服务,便有机会被尊奉为“神”,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永生的有效途径。人死之后,躯体归于尘土,只有精神能够长存。因此神的外形如何,无法定论,而神的感情,永远存在世人的心中,则是可以证明的事实。
只要大家记得孔子,孔子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孔子就获得某种形式的永生。只要祖先活在我们心中,表示我们心中有祖先的存在,祖先便成就了某种程度的神性。
这样,我们有生之年,只要尽心行善,用心实践仁道,凡事力求合理,死后便能够通于鬼神而获得永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就是有效的途径。教育出贤孝的子孙,心目中有祖先的存在,能尽心尽力光宗耀祖,更是人人都走得通的大路。长久以来,我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在明白这个道理,更应该努力实践,以不枉此生。
鬼神的永生,不在于外形,否则相当恐怖,也很难妥善因应。中国人不讲求宗教仪式,主张随缘即可,因为我们重视的,是鬼神的德性。无形无迹,却便于感通。品德高的为神,低的为鬼。我们只会说“有钱可使鬼推磨”,从来没有人认为有钱可以买通神明。如果不问合理与否,全部都有求必应,恐怕已经不是神鬼,而是恶魔了。善心引善神,邪心招来恶魔,这又是另一种自作自受!
我们的建议 #
1.“天”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也无所不能,这是事实。但是天并不采取“无所不管”的策略,否则人就难以发展自主性和创造力。所以天只管大事,小事仍然由人自主。如此一来,天才看得出什么人比较上进,以资考核。
2.天高高在上,人自觉渺小,倍感天意难测。这时候有人测出天意,替天行道,大家便尊敬如“神”。人活着会变,有时测得准,有时测不准。死后盖棺论定,品德良好又经常测得很准的,就会被大家封为“神”。
3.后来“人死为神”的观念,由亲及疏,先由自己的祖先开始,扩大到各方神灵,都尊称为“神”。我们信仰“一天多神”,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多神”崇拜。
4.天和人之间,有神做媒介。我们在神前占卜,不过为了增强公信力。但是,不论如何,都必须诚心诚意地占卜,不能视为儿戏,迄今仍然是占卜的必要心态,不可轻忽。
5.神还要依赖天,人怎么能够依赖神?我们敬天,希望获得神的辅助,而基本条件,仍在于自己必须争气,一心向善。易学到了孔子,已经奠定了这种良好基础。
6.人在宇宙间的地位,能赞天地之化育,实在非常崇高。我们应该以替天行道自居,不宜把神当做天看待。去私心存公道,不可以求鬼神特别呵护。敬神不能迷信,方为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