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易学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第十章

易学的功能到底是什么?

研习易学,可以有不同的目的,

但是真正的功能,在于“心易”。

用心改变自己的行为,

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品德良好的人,有占卜的资格,

看看求雨能不能应验便知道了。

外界环境不容易加以改变,

寻求妥善自处之道比较实在。

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

自己的事情自己调整,效果更如意。

人人各有一套,还要有两把刷子,

看起来很紊乱,实际上是乱中有序。

一 真正的功能其实是心易 #

研修易学,真正的功能,是改变自己的命运。方法十分简便,就是以自己的心,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态度。也可以说,用心选择合乎自己需求的人生途径。简单一句话,用心变易,所以叫做“心易”,和“心想事成”是一样的。很可惜一般人只知道把“心想事成”当做祝福用的祈愿语,却不知道它原来是一种可以成为事实的叙述语。

起心动念,想正确的事,表现出合理的行为态度,事情就顺利地完成了,这不是很简单、方便、愉快吗?

《易经》的卦爻辞中,经常出现“贞”字。如“乾,元亨利贞”(乾卦卦辞)、“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坤卦卦辞)、“含章可贞”(坤卦六三爻辞)、“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屯卦卦辞)、“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屯卦六二爻辞)、“小贞吉,大贞凶”(屯卦九五爻辞)等等,其中的“贞”字,原本指“占卜”。而占卜的主要作用,在预测吉凶。系辞上传说:“极数知来之谓占。”意思是占卜的目的在“知来”,预知未来是吉还是凶。知道了,怎么因应呢?能改变结果吗?恐怕未必。能改变外在的环境吗?实在很困难。能改变他人吗?并没有把握。看来趋吉避凶,全在于自己的合理调整。至于结果如何,外界能不能稍有配合,恐怕不是自己所能够控制的。

我们所能做的,应该是知所自处。也就是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求趋吉避凶。“心易”的意思,便是依据占卜的结果和《易经》所说的道理,来合理变易自己的言行态度。

二 不占卜也可以妥善自处 #

孔子提出“不占而已矣”的观点,主要在占卜准不准,牵涉到很多问题。若是假手于人,怎样判断这个人居心如何?假定自己占卜,又有多大的信心?求神问卜,各人的解说经常不一致,到底要听谁的?何况占卜的目的,不在接受占卜的结果,而在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趋吉避凶。既然如此,按照道理做人做事,时时立公心,事事求合理,处处都谨慎,就用不着占卜了。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随时提高警觉,常常如履薄冰,应该就是最好的实践。

占卜的正确用法,应该是针对不方便明说的人,讲解道理之用。周朝设置专门负责占筮的官员,每逢国家大事,都由他占卜,然后透过占卜的结果,向君王讲授一些相关的道理,以免有冒犯或轻视的嫌疑。一般人如果以占卜来发现自己现有的处境,寻求妥善自处之道,实在也无可厚非。但是每卜一卦,都应该用心研究其中的道理,而不是只问吉凶。这样累积下来,对于卦爻辞愈来愈熟悉,相关的道理也愈来愈明白。遇到事情,稍为冷静下来,很快就会明了自己的处境,寻思妥为自处的因应,也就可以不占了。

占或不占,我们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只是占卜之后,还是要善尽努力,不可以知道吉凶的结果,便全盘地接受,什么事情都不做,放弃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如此一来,就算占到吉,恐怕也会变成凶。

妥善自处,还需要随时应变,因为内外环境的变数很多,不可能固定下来后便一劳永逸。“时中”的要求,最好常常放在心上。随时提醒自己:即使不占,也应该有趋吉避凶的能力与准备。

三 重视道德实践才是根本 #

系辞上传记载孔子的一番话:《易经》是做什么的呢?是开创万物,成就事务,包容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圣人以《易经》来通晓天下人的心志,确定天下的大业,决断天下的所有疑难。因为《易经》本身没有思虑,也没有作为,它寂静不动,却能够透过阴阳的交感,通晓天下万事万物。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重视道德实践,具有美好的德行。

孔子的用意,在唤醒我们本有的自由意志,也就是自主性。人的尊严,实际上系于高度的自主性。若是完全接受占卜的结果,那就是放弃自主,接受命运的摆布。重视人性尊严,不可能如此。若要发挥自由意志的力量,必须以道德实践来改变自己的言行态度。所以《易传》把“贞”字解释为“正”,和周文王重卦时用做“占卜”,有着极大的不同。

以“贞”为“正”,是不计较成败而重视得失的重大改变。成败的标准比较复杂,所牵涉的因素很多。从某一角度来看,很可能是成,而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却可能是败。有时对“忠孝难两全”的抉择,就很难分出成败。得失的标准,相对比较单纯。实践道德而有所得,便是得,反之即为失。忠孝两全难以兼顾,是国和家的需要不同。依据各人不同的情况和价值观,比较容易做出此时、此地对自己有所得的决定。当年齐桓公杀死公子纠,管仲并未以死相报,孔子说管仲不算是有仁德,却又赞扬他辅佐齐桓公对于保存中原种族和文化的伟大功绩,说他是一位了不起、有功于天下后世的大政治家,便是很好的案例。

四 道德实践不能保证成功 #

我们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时候,只想到中华文化的普遍性、广大性和悠久性。而当我们想起“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时,我们又会怎样解释?是不是想到同样身为中华民族,却由于种种原因,各有其特殊性、狭小性和短暂性?易学所重视的“时”和“位”,便是提醒我们,随着身份、场合、时机、情势的变迁,合理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圣人和盗贼,各有不同的道。虽然说“盗亦有道”,毕竟和“圣人之道”大不相同。同样是运用科技,有的对人有益,有的却对人显然有害。

孔子说过:“君子之道有四件事,我还没有做好一件:为人子事奉父母应该做的事,我尚未完全做好;做臣子事奉君上应该做的事,我还没有完全做到;做弟弟的敬兄长应该做的事,我都没能够做到;朋友之间互相对待应该做的事,我也不能以身作则,率先做好。”圣人尚且如此,一般人想要“平常的德行尽力实践,平常讲话力求谨慎、说话时顾到能否实践,而做事时也要考虑到自己所说的话”,实在是谈何容易!我们常常觉得很不服气,这样尽心尽力,怎么不会成功?想想孔子的话:“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天天都在吃东西,却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品尝真正的滋味。现代人的智慧,大多被知识淹没了,缺乏选择的能力。太多的人,都在好心做坏事,自己还不能知晓。在这种情况下,徒叹“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又有什么用?不如好好反省,看看是不是定位出了差错?

五 中庸是恰到好处的效果 #

道德实践要求产生良好的效果,必须“致中和”,合乎中庸之道。“中”的意思是百发百中而又恰到好处,“庸”表示用得有功效。“中庸”就是道德实践恰到好处,必然成功。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走中间路线”或者“骑墙观望不置可否”,当然,也不一定“不走极端”。

孔子主张“正名”,提示我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相对待的道理。“正名”就是易学所重视的“正位”,我们常说中国人和外国人相比较,中国人特别重视身份地位。这句话是正确的,并没有什么不妥。可惜一般人不理解,误以为中国人喜欢摆臭架子,造成人际间的不平等。

系辞上传,开宗明义便点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天在上而尊,地在下而卑,这是人人都看得出来的自然现象。乾为天,坤为地,乾尊坤卑的地位也因此而确定。投射到人类社会,身份地位愈高,愈接近天,所以君王自称天子。身份地位愈高,愈是和天一样,一言一行,都是千目所视,千手所指,大家都看得到,明的暗的都加以批评。尊卑不过是高低的地位,并不一定高就贵而低便贱。高要贵,还得费一番心神,花很多功夫,讲求身份地位,就要比别人更加小心翼翼,时刻不可大意。易卦初爻,代表平民的位置,三爻代表诸侯,四爻代表卿士,上爻代表宗庙或太上皇。二、五两爻,通常代表皇后和天子,各有定位,也各有名分。现代社会,应该怎样定位才合理?不妨依据实际现况,以求做出合理的定位。

六 名位不同各有行事准则 #

系辞上传指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天下的人为数虽然很多,可以按照类别的不同,各自聚合,成为不一样的族群。天下万物,同样可以按照群体的不同,彼此有所区分。只要人、事、物都各归其位,而又表现得各当其位,按照各自不同的行事准则,扮演好不一样的角色,社会的秩序正常,国家治理得好,人民就要安居乐业了。

现代社会日趋复杂而且多变化,我们要做到道德、宗教、政治、国家、家庭、学校、社区等等,都能够谨守一定的分际,实在是谈何容易?政治归政治、宗教归宗教、社区归社区、家庭归家庭,各当其位,各自保持不一样的独特性,然后再讲求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各种活动并不可能各自孤立,必须有所关联。这种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做法,保持乱中有序,才合乎易理的要求。

近百年来,我们羡慕西方的科技发展、生活富有、自由活泼。穷到连志气都没有了,竟然用西方的标准,反过来检视我们的言行,把优点也看成缺点,以致自信心低落,自尊心丧失。明明是对的,却被骂得抬不起头来;好意被误解成坏意,好人被看成坏人;有功劳的挨骂,没有功劳的受奖励;自己看不懂,却反而笑别人;不知道的人,说起话来最大声……凡此种种,都是不明易理的缘故。无心,却造成很大的祸害,必须正本清源,把《易经》好好读一读,先了解自己的所言所行,原来是有所本的,不过和西方人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不一定是错的。把自己的“心易”功夫做好,才能走上正道。

我们的建议 #

1.《易经》的道理,并没有错,是我们看不懂,听不明白,也想不通,所以造成很多误解。其实我们所言所行,很多仍然依据易理,可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容易拿捏得恰到好处,反而产生很多流弊,令人失望。

2.《易经》重位,有人说换了位置便换了脑袋,这是对的。只不过不该换的换了,该换的部分却反而不换,当然要挨骂。换是换了,换得不能恰到好处,自己活该受罪。

3.中外文化交流,主要靠翻译。这是高度困难的事情,翻错了会引起双方面的误解。我们又习惯于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而且自以为是,因此造成很多扭曲、错乱和冤枉。好像谁也没有错,通通是翻译惹来的祸!

4.西方人说“公平”,即是“不能不公平”。我们说“公平”,大家都心知肚明,便是“有一点不公平”。可惜我们现在用西方的标准来检验我们的话,请问公平吗?

5.我们的资源有限,机会也不充足,根本没有公平的可能,做得到“合理的不公平”,大家就已经心满意足。为什么一定要欺骗自己,凡事都要求一视同仁地公平对待,是不是有一点可笑?

6.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除非恢复易理的标准,否则我们永远看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很多人一辈子不了解自己,我们又不方便明说,只好祈祷他能自己回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