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系辞上传

系辞上传

1 #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 自然界 以陈,贵贱 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水流湿,火就燥 吉凶生矣 跟喜欢的东西在一起就是吉,不喜欢的就是凶(这个解释有意思)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译文】 #

天在上而地在下,乾与坤的属性就这样界定了。从低到高陈列出来,贵与贱就有了固定的位置。运动与静止都有常性,刚与柔就区隔开来了。同样类别的东西会聚在一起,不同群组的事物会分途发展,这样就产生了吉与凶。在天上展示出天体的现象,在地上演变为万物的形体,变化就这样彰显出来了。因此,阳刚之气与阴柔之气彼此往来交错,八个单卦互相推移流转,振作万物时有雷与霆,滋润万物时有风与雨,日与月在天上运行不息,寒暑季节的变迁就形成了。

【注解】 #

①《易经》用符号来代表自然界的现象,再通过符号之间的组合与变动,来描述自然界神奇奥妙的变化。基本的符号有八个,就是:乾(☰), 震(☳),坎(☵),艮(☶),坤(☷),巽(☴), 离(☲),兑(☱)。乾所象征的是天,坤所象征的是地,所以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②观察自然界万象的,是人。人,依其本性,就会思考、评价、判断与抉择,所以必须分辨尊卑,区别贵贱。以形成重卦的六爻来说,初爻为元士,二爻为大夫,三爻为公卿,四爻为诸侯,五爻为天子,六爻为宗庙。百姓是接受统治的庶民,自我意识与自主能力皆有限,而其吉凶往往也是随人俯仰的。当然,六位之分可供参考,却不可拘泥。因为在每一卦中,“时”与“位”都有灵活解说的空间。

③“动”代表刚强劲健,“静”代表柔顺敦厚,形成常态现象之后,就可以说:乾(天)为刚,坤(地)为柔。事实上,乾坤各有其动静的模式。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是看到天体不断运行,显示出旋转的球形样貌,而大地安稳不动,有如四方确立的磐石。

④事物的聚散与分合,依其类与群而定。”方”为事物走向,为方位。在自然界的万物分合之际,出现了客观上的得与失,以及人主观上的吉与凶。《易经》教人如何明辨吉凶而加以趋避。最后,在天上有日月星辰的运行,风雨雷电的变迁,在地上有山川的形成以及动植物的化育,这种种变化都是我们可以观察的现象。

⑤“刚”为乾,“柔”为坤。如果还原到最基本的二元,则刚柔分别是代表阳气的阳爻(一)与代表阴气的阴爻(一一),这两者往来交错(摩),形成八个基本卦(又称“经卦“)。八卦所象征的是:乾为天,震为雷,坎为水,艮为山,坤为地,巽为风,离为火,兑为泽。这八卦再彼此推移流转(荡),自然界的万物就获得了振作与滋润的机会,于是天上有日月运行,地上有寒暑交替。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 知:主导 大始,坤作 作:运作 成物。乾以易知 易,变化,来源于乾卦 ,坤以简能 简,1:间,空间,地。2:简单,只需要跟随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功业,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译文】 #

乾卦所代表的法则构成了男性,坤卦所代表的法则构成了女性。乾卦主导万物的创始,坤卦运作形成了万物。乾卦以容易的方式来主导,坤卦以简单的方式未运作;容易就易于让人了解,简单就易于让人跟随;易于了解就会有人来亲近,易于跟随才可能成就功业; 有人亲近就可以长久维持,有了功业就可以发展壮大;==可以长久维持的才是贤人的德行,可以发展壮大的才是贤人的事业。==光靠容易与简单,就可以使人领悟天下万物的道理。领悟了天下万物的道理, 就可以在其中成就自己的地位了。

【注解】 #

①乾卦代表阳气,坤卦代表阴气。阳与阴造成了万物男性(雄性)与女性(雌性)二元配对的基本形态。因此,把握了乾与坤, 就可以进而明臼万物的道理。

②“乾知大始”,“知”为过问、主管、主导之意,如以知县为一县之主。乾的作用是创始,是主动开创万物;坤的功能是生成,把乾所创始的万物孕育形成。朱熹说:“乾健而动,即其所知(主),便能 使物而尤所难,故为以易而知大始。坤顺而静,凡其所能,皆从乎阳而不自作,故为以简而能成物。”这是在说明“易”与“简“。

③后续的推论,从“易”到易知、有亲、可久、贤人之德,从“简”到易从、有功、可大、贤人之业,然后由此领悟了天下之理。这一段推论,说明了人如何通过观察乾坤的运作,找到人生的方向与位置。简而言之,每一个人都可以并且应该成为有德有业的贤人。至千此一论断在人性论上有何根据,则仍有待说明。

2 #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 这里视频说吉对失、凶对得,这里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里是有意的说明失亦可吉,得亦可凶 ;悔吝者,忧虞 烦恼与松懈 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译文】 #

圣人设计卦的图案,观察卦象,附上解说,用以彰显吉祥与凶祸,通过刚爻柔爻互相推移而展现变化。因此,吉祥与凶祸,是描写丧失与获得的现象;懊悔与困难是描写烦恼与松懈的现象;各种变化,是描写推进与消退的现象;刚爻与柔爻,是描写白昼与黑夜的现象。六爻的活动,代表了天地人三个层次的运行规则。

三极之道:

【注解】 #

①”卦”为挂,是挂出来的图案,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变迁状况。圣人所做的是设卦、观象、系辞。目的则是明示吉与凶,而吉与凶又会因为刚爻与柔爻的推移而产生变化。

②所谓“吉凶“,是就得失而言。人生不能没有欲求,得为吉,失为凶。在此,必须假定这些欲求是正当的。所谓“悔吝“,是就忧虞而言。”虞”是喜悦而不知预防,以致松懈。朱熹说:“盖吉凶相对,而悔吝居其中间,悔自凶而趋吉,吝自吉而向凶也。”人若懊悔,知所警惕,就会自凶而趋吉;反之,人若松懈,不知收敛,就会自吉而向凶。

③刚为阳爻,代表阳气;柔为阴爻,代表阴气。这两种力量的进退,产生了变化;然后阳气与阴气的消长,形成了昼夜。

④“六爻“分为天地人三组。”极”为端,犹如上、中、下三 端,所以译为三个层次。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六爻在这三个层次活动,展示出包罗万象的消息。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译文】 #

因此之故,君子所安心静处的,是《易经》显示的位序;他所乐于玩味的,是卦爻辞的内容。因此之故,君子静处时就观察卦爻的图像,并且玩味其中的言辞;他行动时就观察卦爻的变化,并且玩味其中的占验。所以,上天会保佑他,吉祥而没有任何不利。

【注解】 #

①“《易》之序”是指《易经》会显示一个人处在什么位序(位置与秩序)。”爻之辞”则因为含义丰富深刻而可供人反复琢磨。君子明白这些道理之后,才有可能乐天知命。

②君子之“居”与“动”,都离不开《易经》,视之为智慧宝库,然后言行自然合宜,进退也有分寸。“自天佑之”一语,出现在大有卦(䷍,第十四卦)上九的爻辞中。古人相信“天”为主宰者,会有赏善罚恶的作为,并且这种作为符合《易经》所揭示的原理。

3 #

彖者 这里指卦辞,不是彖传。卦辞一开始称‘彖辞’,后面有了《彖传》才改成‘卦辞’ ,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 小的缺失 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 爻位 ,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 介,代表很小的东西 ,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本卦:你最初占得的那个卦,代表事情的初始状态或当前情况。 之卦:当“本卦”中的“变爻”全部发生变化后,所得到的新卦。“之”是“到……去”的意思,所以“之卦”就是本卦变化而去所成的卦,代表事情的最终结果或发展趋势。 简单公式:本卦 + 变爻 = 之卦

【译文】 #

彖辞是说明卦象的,艾辞是说明各爻变化的。吉与凶,是说明丧失与获得的;悔与吝,是说明小的缺失的。至于无咎,则是指善于补救过错而言。因此之故,贵贱的排列在于爻位,阴阳的均等在于卦象,分辨吉凶要看==卦爻辞==,忧虑悔吝要看几微的心思,戒惧无咎要看是否悔悟。所以,卦有阴阳小大之分,卦爻辞有凶险与平易之别;卦爻辞指示了变化发展的趋向。

【注解】 #

①“彖”为彖辞,即直接列在卦图之后的“卦辞”,而不是其后所附的《彖传》。

②“吉凶“、“悔吝“、“无咎”之类的用语,为每一卦的占验之辞,其意义在此得到清楚的说明。”齐小大者”的“小大”所指为阴爻与阳爻,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其中阴与阳各占一半,所以阴阳势力均等。由此亦可知“卦有小大”。

③悔与吝之差异,要看几微的心思。“介”为微小。“无咎”则有待悔悟,才能“善补过”。”忧”与“震“皆为动词,意思相近。

4 #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译文】 #

《易经》的制作以天地为参考的模型,所以能够普遍涵盖天地的法则。圣人抬头观察天文的现象,低头考察地理的形势,所以知道幽暗与明亮的缘故。推原于开始,追究到结束,所以知道死与生的说法。精气凝聚就是生物,精气飘散造成变化,所以知道鬼神的真实情况。《易经》的卦象与天地的活动相似,所以不会违背天地的法则;其中的智慧遍及万物而道理则帮助了天下人,所以不会有过错。广泛运行而不会超出界限,乐天道而知天命,所以不会忧虑。安于所处的位置,培养深厚的仁心,所以能够爱人。全盘笼罩天地的变化而没有失误,细致安排万物的形成而没有遗漏,彻底了解昼夜的道理而展现智慧。所以,神妙的变化没有固定的方式,而《易经》也没有固定的形态。

【注解】 #

①本章说明《易经》制作的依据、目标与效应。其目标在千了解“幽明、死生、鬼神”,而这些正是一般人最觉困惑者。“幽明”与天文及地理有关,所指为自然现象的奥秘。“死生”特别就人的深刻关怀而言。“鬼神” 更是涉及超越日常经验之外的领域。

②由“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来理解“鬼神”,可知古人认为万物都是气的变化。但是,人类社会却由此建立了教化。《礼记·祭义》记载宰我请教孔子的一段资料,可供参考。宰我曰:“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烈嵩,凄枪,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 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

③“乐天知命”的==“天”是万物的本源==,所以用来泛指客观上的既定条件,包括人的性格、遭遇与命运,能够欣然接受这些,就 是“乐天”。“命”除了命运,还包括人的使命,譬如孔子“五十而知天命”(《论语· 为政》)即是此意。孔子还说过:“不知命,尤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知命者才有可能乐天,而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忧”呢?

④“安土敦乎仁”的“土”是土地、处所、位置,“安土”是指随遇而安。”敦乎仁”则表明仁心或仁德并非天生完备,而是需要修养,使之日益深厚的。

⑤“神无方”的“神”是指天地之间变化之神妙状态,而不是指特定的神明。

5 #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译文】 #

一阴一阳搭配变化,就称为道;继续道的运作的,就是善;完成道的运作的,就是性。行仁者见到道,称它为仁;明智者见到道, 称它为智。百姓每天使用它,却一无所知,所以君子体认的道很少有人明白。它显现在仁爱上,隐藏在日用中,鼓动万物的变化而不与圣人一起忧虑,这种盛美的道德与伟大的功业,是至高无上的啊! 富有无缺就称为伟大功业,日日更新就称为盛美道德。生生不已就称为变易,形成现象就称为乾元,跟随法则就称为坤元,推究数理而知道未来就称为占篮,通达变化就称为事件,阴阳运作不可测度就称为神妙。

【注解】 #

①“道”是阴阳二气搭配变化的过程与法则。继续此一变化过程而不终结它,就是“善”;具体使它凝成一物的,就是“性”。因此万物各有其“性”,此性无关乎善恶,而只是要让道可以经由它来形成万物。至于“善“,则是从生生不己的角度,肯定存在比虚无为佳。朱熹说:“道具于阴而行乎阳。继,言其发也;善,谓化育之功,阳之事也。成,言其具也;性,谓物之所受,言物生则有性,而各具是道也,阴之事也。”由此可见,朱熹从这段资料也不曾推出“人性本善”的说法。

②仁者与知者各依自身的观点,体认了道的奥妙,亦即肯定人在生命过程中,应该设定目标以提升价值。人的生老病死与万物的变迁流转,表面上并无差异。所以人还须修养成为君子,否则难免与草木同朽。

③道本身处于圆满状态,依时序而变动无已,没有“忧“的可能性。圣人则对天下一直有所“忧“。因为人世间的问题层出不穷, 所以圣人是代天下人而忧。

④接着扼要界定的“大业、盛德、易、乾、坤、占、事、神“‘ 都是用来描述道的伟大功用的。

6 #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翁,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译文】 #

《易经》的道理广阔啊,宏大啊,用它说明远方的事情,则没有界限;用它说明身边的事情,则清楚正确;用它说明天地之间的事情,则完备无遗。乾所代表的阳气,静止时专一,活动时正直,所以有最大的生产能力。坤所代表的阴气,静止时闭合,活动时张开, 所以有最广的生产能力。广阔宏大可以配合天地,变化流通可以配合四季,阴阳的原理可以配合日月,容易简单的优点可以配合至高的德行。

【注解】 #

①《易经》一书所谈的道理,与天地万物的变化法则完全一致。“远”与“迩“除了指涉远近,也可以指涉时间上的未来与当下;“天地之间”则明确指涉空间。

②乾与坤为代表阳气与阴气的两个符号。朱熹说:“乾一而实, 故以质言而曰大。坤二而虚,故以量言而曰广。“乾坤各有其动静。乾之专,因其为一,为一则无所偏私(直),所以“大生”。坤之翁辟,则为顺承乾之大生,由此以至广生。

③“阴阳之义配日月”是指阴阳轮流消长的原理,彼此相反相 成又共成一个整体,正如日月给人类的观感,是此消则彼长,明暗配合而有序。”易简之善配至德”则是指《易经》所揭示的易与简, 其优点亦符合道的至高德行。

7 #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译文】 #

孔子说:“《易经》说出了最高明的道理了吧!”《易经》是圣人用来推崇道德及扩大功业的。智慧崇高而礼节谦卑,崇高是效法天,谦卑是效法地。天地设定了位置,《易经》的道理在其中运行。助成万物的天性,保存万物的存在,就是通往道义的门径。

【注解】 #

①“子”为孔子。孔子说过:“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朱熹说:“十翼皆夫子所作,不应自著‘子曰’字,疑皆后人所加也。”事实上,《十翼》是孔子及其后学的共同心得,为数代相传的成果,因此出现“子曰”的字样不足为奇。 (2) “成性”一方面是前文所说的”成之者性也”,另一方面也需要人类来助成。结合“存存”(存其所存)来看,则可以肯定人类有“参赞化育”的伟大使命。孔颖达说:“性谓禀其始也,存谓保其终也。”这也是“道义之门”,是人类的光明坦途与正当责任。

8 #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zé), 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颐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 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译文】 #

圣人见到天下事物的复杂微妙,就模拟其形态,描绘其样貌, 所以有卦象之称。圣人见到天下事物的变动发展,就观察其会合通达的方式,依循常规法则,再附上解说来裁断吉凶,所以有爻的称呼。这些是要说明天下最微妙而不可破坏的现象,说明天下最繁复而不可混乱的活动。模拟比较之后再作说明,商议讨论之后再去行动,模拟商议之后才能成就一切的变化。

【注解】 #

①天下之“颐“,是指幽深难解的微妙状况,是就静态的结构而言,可以画成图案,形成卦象。这些是不可破坏的。

②天下之“动”,是就动态的发展而言。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动之中,变动有“会通”,也有“典礼“(常规法则);论及吉凶,则有“爻”(效也)来仿效并说明之。这些是不可混乱的。由此可知,卦象是展示静态的架构,爻画则彰显动态的变化以及吉凶效应。

9 #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 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译文】 #

“大鹤在树荫下啼叫,它的小鹤啼叫应和。我有美酒一罐,我要与你共享。”孔子说:“君子住在屋内,说出的话有道理,那么千里之外的人也会呼应他,何况是身边的人?他住在屋内,说出的话没有道理,那么千里之外的人也会违背他,何况是身边的人?言语从自己口中说出,百姓都会听到;行为在身上表现出来,远处也会看到。言语与行为是君子处世的枢纽机关。枢纽机关一发动,就决定了荻得荣婿还是招来耻辱。言语与行为,是君子借以感动天地的关键,可以不谨慎吗?”

【注解】 #

①本节引述中孚卦(䷼,第六十一卦)九二的爻辞。在大鹤小鹤,是纯属自然的感应。在人类社会,则在自然情感之上,还有一个人心所共同向往的道义世界。”出其言善“的“善”,是指合乎道义,亦即我们常说的“有道理”,有正确而正当之意。天下人都会呼应“善言善行”,是否暗示了“人性向善”?

②人之处世,以“言行”与人往来,其原则为“诚千中,形千外“,所以言行成为君子之“枢机”。

“同人,先号眺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 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 ,其臭(xiù)如兰。”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译文】 #

“聚合众人,先是痛哭后是欢笑。”孔子说:“君子所奉行的原则,是该从政就从政,该隐退就隐退,该静默就静默,该说话就说话。两人心意一致,其锋利可以切断金属;心意一致所说的话,其味道就像兰花一样。”

“初六。用白色茅草垫在底下,没有灾难。“孔子说:”就是把祭品摆放在地上也可以啊,底下还要垫一层茅草,这会有什么灾难呢?这是谨慎到了极点。茅草是一种微薄的东西,但是可以产生重大的作用。按照这种谨慎的方法去做事,就不会有什么过失了。”

“有功劳而谦卑的君子,有好结果,吉祥。”孔子说:“劳苦而不 夸耀,有功绩而不自认为有德,真是忠厚到了极点。这是说那些有功绩依然谦下待人的人。德行要讲求盛美,礼仪要讲求恭敬,而谦卑正是使人恭敬从而保存自己地位的坦途。”

【注解】 #

①本节先谈同人卦(䷌,第十三卦)九五的爻辞。人生的际遇也须取决于自己的理想与志趣。孔子对于“出、处、默、语“能作合宜的判断,所以他宣称自己的作为是“无可无不可“ (《论语·微子》)。然而,在际遇之外,能否获得真诚相待的知己,才是更重要的事。能有“二人同心”,则其利与其言,无不可喜。

②其次谈大过卦(䷛,第二十八卦)初六的爻辞。人有谨慎恭敬之心,不仅可以远离咎害,还会受到众人的肯定。

③最后谈谦卦(䷎,第十五卦)九三的爻辞。我们由此想到的 是颜渊的志向,亦即“愿无伐善,无施劳“ (《论语·公冶长》)。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 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儿事不密则害成。是 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译文】 #

“龙飞得太高,已经有所懊悔。“孔子说:“地位尊贵却没有职位,高高在上却失去百姓,贤人居下位而无法前来辅佐,所以他一行动就会有所懊悔。”

“不离开门户与庭院,没有灾难。”孔子说:“祸乱的产生,是以 言语为其阶梯。君主不能保密,就会失去臣子;臣子不能保密,就会丧失性命;几微之事不能保密,就会造成失败。因此,君子谨慎 保密而不随便说话。”

孔子说:“《易经》的作者大概懂得强盗的心理吧?《易经》上说:‘背着东西坐在车上,招来了强盗。’背负东西,是小人的工作;车子是君子代步的工具。小人坐在君子代步的工具上,强盗就会想要抢夺他。居上位的傲慢,在下位的粗暴,强盗就会想要攻击他。不藏好珍贵之物,是教啖别人来抢夺;打扮得过于妖艳,是教啖别人来调戏。《易经》上说:‘背着东西坐在车上,招来了强盗。’正是说明招来强盗的缘故。”

【注解】 #

①本节第一段所谈为乾卦(䷀,第一卦)上九的爻辞。后续的“子曰”则引自乾卦《文言》上九部分,可自行参考。

②本节第二段所谈为节卦(䷻,第六十卦)初九的爻辞。接着,强调说话必须谨慎。我们固然希望“谣言止于智者”,但是首先自己要做到不轻易说话。所谓“人言为信”,信有约定、守信之意,也有真实可信之意。尤其对千“儿微之事”,更须谨慎。

③本节第三段所谈为解卦(䷧,第四十卦)六三的爻辞。《易经》作者深通人情世故,更了解人的心理机制,所以提醒我们不要引起别人的邪恶念头。我们除了自己要坚持行善,也要避免别人因为我们的疏忽而陷入诱惑中。”慢藏诲盗,冶容诲淫“一语,在当今社会实在有太多惨痛的例子了。

10 #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 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译文】 #

天数一,地数二,天数三,地数四,天数五,地数六,天数七, 地数八,天数九,地数十。天的数共有五个,地的数共有五个。五个方位的数分配得宜并且各自配合。天数加起来是二十五,地数加起来是三十,天地之数合起来是五十五。这些数造成了各种变化, 并且使鬼神之道得以运作。

【注解】 #

①天为阳,代表奇数;地为阴,代表偶数。人类用来计算的十个序数,从一到十,依此分为两系。五个奇数相加为二十五,五个偶数相加为三十。既然皆有五,就可用来配合五个方位,亦即东、南、西、北、中。有天地,有方位,有数的组合,然后就可以由此掌握变化的奥妙与鬼神的功能了。

②朱熹说:“变化,谓一变生水而六化成之,二化生火而七变成之,三变生木而八化成之,四化生金而九变成之,五变生土而十化成之。“阳数为变,阴数为化,依序而有水、火、木、金、土。至于“鬼神”,朱熹说:“谓凡奇耦生成之屈伸往来者。”这些说法并不明确,并且也难有定论。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 一以象三,揲(shé)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lè) 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朸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译文】 #

在进行大型演算时,准备五十根筹策,真正使用的是四十九根。将这四十九根分为两组,象征天地两仪;从任何一组中抽出一根挂在左手小指间,象征天地人三才;再以四为单位去计算筹策,象征一年的四季;把剩下的零数夹在左手中三指间,象征闰月。每五年有两次闰月,所以要把另一组筹策依四计算所剩下的零数,也夹在指缝挂起来。乾卦的策数是二百一十六,坤卦的策数是一百四十四, 总数为三百六十,相当于一年的天数。《易经》上下篇六十四卦的策数有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相当于万物的数目。所以,要经过四次经营才能形成《易经》的一支,经过十八次变化才能完成一卦。

【注解】 #

①”大衍”是指大型推演。“大”是就五十为一完整之数而言。前面说过“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在此却说“大衍之数五十“,原因或许如《黄帝书》所说:“土,生数五,成数五,是以大衍之数五十也。“生数是一、二、三、四、五,成数是六、七、八、九、十。 土的成数本来是十,现在以五代十,于是五十五成了五十。”策”为筹策,指菩草或竹片等可用以计算之物。实际使用四十九根,抽出的一根象征太极,使后续的象征有个起源。

②“四营”是指“分二”、“挂一”、“操四”、“归奇”这四个步骤。“棵”为分组计算,“朸”是夹在指间,“奇”为零数。

③乾卦有六个阳爻,每爻以四策为一组,而阳数用九,所以总数为六乘三十六,共二百一十六。坤卦有六个阴爻,每爻以四策为一组,而阴数用六,所以总数为六乘二十四,共一百四十四。两者相加得出三百六十。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阳爻与阴爻各半。一百九十二乘三十六,为六千九百一十二;一百九十二乘二十四, 为四千六百零八,两者相加总数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当然,所谓“万物”,其数远过千此。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 ,是故可与酬酢 ( zuo )‘ 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译文】 #

八个单卦代表初步的成就,由此引发而延伸出去,再按感触的类别扩展出去,天下可能取象的事物就全在里面了。《易经》呈现天地之道,使其功能与效应显得神妙无比,所以它不但可以用来应对各种需要,也可以用来助成神明的化育。孔子说:“了解变化之道的人,大概也会了解神明的作为吧。”

【注解】 #

①八个单卦是乾(☰), 震(☳), 坎(☵),艮(☶),坤(☷),巽(☴),离(☲),兑(☱)。这八卦再排列组合为六十四卦,就构成了《易经》的完整体系。

②《易经》可以“显道”并且“神德行”。“德行”指天地之道的功能与效应。“酬酢”是指应对自然界与人世间的一切状况。”佑 神”以及“神之所为“二语,合而观之,可知“神”是名词,指神妙的变化。天地之间的变化虽然神妙,但人依然有可能助成之。

11 #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筵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千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千此?

【译文】 #

《易经》在四方面展现了圣人之道:用在言语方面的人会推崇它的言辞,用在行动方面的人会推崇它的变化,用在制造器物方面的人会推崇它的图像,用在卜笙方面的人会推崇它的占验。因此,君子准备有所作为,准备有所行动时,用言语去询问,它就会接受提问并且像回音一样地答复。远的、近的、幽隐的、艰深的问题,它都可以让人得知未来的状况。不是天下最精微的智慧,谁能做到这些?用三与五来演变,交错综合相关的数宇。贯通其中的变化,于是形成天下的形态;推究其中的数宇,于是确定天下的现象。不是天下最卓越的变化,谁能做到这些?《易经》的卦象没有思虑,没有作为,寂静不动,一受到感应就能通达天下的道理。不是天下最神妙的力量,谁能做到这些?

【注解】 #

①《易经》所展示的圣人之道,分别是“辞、变、象、占“, 我们可以依此学习“言、动、制器、 卜筵“。接着描述《易经》中的智慧如何为天下之“至精、至变、至神”。

②“参伍以变”与“错综其数”,可以指对卦象的观察与玩味, 也可以紧扣三与五这两个数字来理解,提出各种说法。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译文】 #

《易经》这本书,是圣人用以探求深奥与研究几微的凭借。由于深奥,所以它能贯通天下人的心意;由于几微,所以它能成就天下人的功业;由于神妙,所以它不匆忙却迅速反应,不行走却照样抵达。孔子说”《易经》在四方面展现了圣人之道”,说的就是这些。

【注解】 #

①此节说法显示出《易经》的难度。天下的道理,在百姓身上是“日用而不知“。但是在“不知“的情况下,人生之祸福常常 不由己,以致最后只能求助于命运或盲目的信仰。圣人身负造福百姓的使命,所以必须具备《易经》的智慧。这是古代的情况。我们现代人则须自己负起这个责任。

②《易经》的道理在此显示出三个特色,就是极深、研几与通神。

12 #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夭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菁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译文】 #

孔子说:“《易经》可以用来做什么?《易经》的哲理可以开发万 物,成就功业,涵盖天下的法则,如此而已。”因此之故,圣人用它来贯通天下人的心意,奠定天下人的事业,栽断天下人的疑问。所 以,著策的作用圆通而神妙,卦象的作用方正而明智,六义的特性 变易而彰显。圣人用它来洁净心思,退藏于隐秘之中,与百姓一起 忧虑吉凶的发生。神妙可以让他知道未来的状况,明智可以让他容 纳过去的经验,谁能做到这些呢?大概只有古代耳聪目明、智慧过 人、勇敢无比又不愿夸耀自己的人吧!

【注解】 #

①《易经》一书的作用是“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试问还有什么比它更广大更精微的著作?“开物成务”一语即是人类“文化”的具体过程与内涵。”冒”为笼罩、涵盖,“道”为事物运作的法则。

②圣人有三项任务,就是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这三者分别需要德行、能力、智慧,而《易经》提供了所有必要的指示。

③“著”为著策,用耆草的茎制成,圆形。”贡”为告诉。朱熹说:“圆神,谓变化无方;方知,谓事有定理;易以贡,谓变易以告人。”他接着说:“圣人体具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无事,则其心寂然,人莫能窥;有事,则神知之用,随感而应,所谓尤卜筵而知吉凶也。神武不杀,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谓。”“杀”为杀伐,“不 杀”是说不利用这种专长来对付别人或夸耀自己。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 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译文】 #

因此,明白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又了解百姓的实际状况,这才发明神奇的著占,引导百姓去使用。圣人用它来洗心防患,使占笙的功能神妙而明显啊!所以,关起门来静处就称为坤,打开门来活动就称为乾。有关有开就称为变化,往来不已就称为通达。显现出来的就称为现象,具体赋形的就称为器物。制定出来使用的就称为法则,进进出出利用它,百姓都要使用的就称为神妙。所以,《易经》揭示了作为究竟真实的太极,从太极展现出天地两种体式。天地两种体式展现出四季的现象。四季的现象展现出八个单卦。八个单卦决定了吉与凶,由吉与凶再衍生出伟大的功业。

【注解】 #

①圣人知天又知人,所以发明了“神物”。凡是可用以占筵的都属千“神物”,目的是帮助百姓趋吉避凶。关千“斋戒“,朱熹说:“湛然纯一之谓斋,肃然警惕之谓戒。”可见这是以心思为主,而非 涉及饮食也。

②接下来一系列的界说,简单指出何谓坤、乾、变、通、象、器、法、神。这些语词的定义,在《系辞》中不一而足,可以对照比较。

③“太极”是指究竟真实或绝对真实。宇宙万象若非纯属虚幻或偶然,则必须有一最后底基,它同时也是最初的开端,而“太极” 所指即为此。太极既然是绝对者,则其本身不能成为观察的对象,所以接着要说”是生两仪”。”两仪”具体而言,是指天与地这两大体式或形态;抽象而言,则是阳气与阴气这两种元素及力量。因为下面直接论及天地与四时,所以在此译为“天地”。以“展现出“ 译“生”,则是因为它与一般所谓的生育不同。

④朱熹说:“易者,阴阳之变,太极者其理也。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四象者,次为二画以分太少。八卦者,次为三画,而 三才之象始备。”他的意思是:两仪是指阴爻(⚋)与阳爻(⚊)。四象则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八卦则是乾(☰),震(☳),坎(☵),艮(☶),坤(☷),巽(☴),离(☲),兑(☱)。

⑤八卦再合成六十四卦,就可以界定各种处境中的吉与凶,然后人类才可依此创建功业。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四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颐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赍(wěi)叠者,莫大乎耆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译文】 #

因此之故,取法的对象没有比天地更大的,变化通达的情形没有比四季更大的,悬挂而显明的现象没有比日月更大的,让人推崇仰望的没有大过富贵的。齐备物品供人使用,制定现成器物来谋求天下人的福利,没有大过圣人的。探究精微,考察幽隐,振取深奥 推及遥远,以此来确定天下人的吉凶,促成天下人勤勉不息的,没有大过著与龟的。因此之故,上天赐下神奇的东西,圣人要取法。天地之间变化无穷,圣人要仿效。天垂示天象,显现吉凶之兆,圣人要模拟。黄河出现龙图,洛水出现龟书,圣人要参照。《易经》有这四种重要的取象,就是要用来彰显臭秘的。附上卦爻辞,就是要用来告诉人们的。判定它是吉是凶,就是要用来栽断的。

【注解】 #

①本段提及六种“大”,各依其性质,分别为天地、四时、日月、富贵、圣人、菩龟。其中,“富贵”是就一般人的愿望而言,而富贵的极致则是“天子”。”碰叠”为勤勉不倦的样子。

②圣人根据神物(荐龟等占筵之物)、天地变化、天垂象以及河图洛书制作《易经》,而非凭空想象。关于河图洛书,孔安国说:“河图者,伏羲氏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洛书者,禹治水时,神龟负文而列于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详悄不易查证,录之以供参考。

13 #

《易》曰:“自天佑之,吉尤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 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子曰:“书 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译文】 #

《易经》上说:”获得天的助佑,吉祥而无所不利。”孔子说: “佑是帮助。天所帮助的是顺从的人,人所帮助的是诚信的人。履行 诚信并且存心顺从,还会因而推崇贤者。所以获得天的助佑,吉祥而无所不利。“孔子说:“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言语,言语不能完全表达心思。”那么,圣人的心思就不能充分显示了吗?孔子说:“圣人设立爻象来尽量表达心思,设立卦象来尽量表达真实与虚伪,附上卦爻辞来尽量表达他要说的话。通过卦爻的变化与通达来尽量表现可取的利益,通过鼓动它与活跃它来尽量表现神妙的作用。”

【注解】 #

①“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一语出现于大有卦(匡,第十四卦)上九爻辞。”天之所助者,顺也”,此处,“顺”是指顺从天命而 言,亦即大有卦《象传》所说的“顺天休命”。

②圣人要与众人分享智慧,所以写下《易经》。他所表达的是意、情伪、言、利、神。”情伪”是指真伪,要避免真假混淆。”利” 是自求多福,而非损人利己。所谓“变而通之”,是强调人生不会走投无路。”神”则是展现造化的奥妙,亦即要人从卦爻的活泼变化中,找到无限的生机与趣味。

乾坤,其《易》之蕴邪(yé)? 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儿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译文】 #

乾卦与坤卦,是《易经》所含藏的精华吧?乾卦与坤卦排列成序,《易经》的法则就在其中建立起来了。乾卦与坤卦毁坏,就没有办法见到《易经》的法则。《易经》的法则无法见到,乾卦与坤卦的作用也几乎消失了。因此之故,超越在形体之上的就称为道,落实在形体之下的就称为器物。让道化解而栽定的,就称为变化;使道推演而运行的,就称为通达;把道推举出来并且加在天下百姓身上的,就称为事业。

【注解】 #

①乾卦与坤卦所象征的,不只是有形的天与地,还包括阳气与阴气这二元力量。宇宙万物无一不是这二元力量的互动所形成的。但是,推究乾坤与阴阳之根源,依然可以找到一个究竟原理,亦即“道“。道作为究竟原理,与“太极”作为究竟真实,这两者原是二而一的。只是我们分别从万物的结构与生成的角度观察时,可以使用不同的名称而已。

②有形可见者,皆为“器“; “道“超越千形器之上,作为永恒的模型。依此可以界说变、通、事业。圣人也是体悟此“道”,才发明《易经》之理的。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颐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译文】 #

因此之故,《易经》中的象,是圣人见到天下事物的复杂微妙,就模拟其形态,描绘其样貌,所以有卦象之称。圣人见到天下事物的变动发展,就观察其会合通达的方式,依循常规法则,再附上解说来裁断吉凶,所以有文的称呼。穷尽天下精妙的在于卦象,鼓舞天下活动的在于卦文辞,让卦象化解而裁定的在于变化,使卦象推演而运行的在于通达,把握卦象的神妙并且彰显出来的在于圣人。默默地成就卦象,不说话而有诚信的,在于德行。

【注解】 #

①本节前半段,从“圣人有以见”到“是故谓之爻“,已见于《系辞上传》 8 , 现在直复引述,为的是连接下面的结论。

②总结以上所说,是要再度强调卦、辞、变、通、其人、德行的伟大作用。”其人”是指圣人以及后来的君子。“德行”是依《易经》的启发而明智地行善所生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