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系辞下传

系辞下传

1 #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交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趋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译文】 #

八卦排成系列,卦象就在其中了。取八卦来重叠组合,六义就在其中了。刚文与柔爻互相推移,变化就在其中了。附上卦爻辞的说明,活动就在其中了。吉凶悔吝,是由活动产生出来的。刚义与柔支,是建立卦象的基础。变化与通达,是配合时势趋向的发展。吉与凶,要定位在助人取胜。天地的法则,要定位在可供观察。日月的法则,要定位在可供照明。天下的活动,要定位在一个常道上。

【注解】 #

①八卦所代表的象,分别是乾为天,震为雷,坎为水,艮为山,坤为地,巽为风,离为火,兑为泽。“因而重之“,“因”是凭借,“重”是重叠,由此形成了六交,并且组成六十四卦。《易经》称三交卦为“经卦“,共有八个。六交卦有六十四个,称为“别卦”。

②本节最后谈及贞胜、贞观、贞明、贞夫一,这几个“贞“,原意为正,在此有正其功能之意,所以译为“定位”。以吉与凶为例, 其H的在助人取胜,亦 即趋吉避凶。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tuí) 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交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译文】 #

乾卦以其刚健向人显示容易,坤卦以其柔顺向人显示简单。所谓爻,就是仿效这些的。所谓象,就是模拟这些的。文与象在卦里活动,吉与凶表现于外,功业表现在变化上,圣人的情意表现在卦支辞中。天地最大的功能是创生,圣人最大的宝物是地位。如何守住地位?以仁德。如何聚集众人?用财物。因此经理财物,导正言论,禁止百姓为非作歹,就是义行。

【注解】 #

①“确然”是以其明确而显示刚健;“隙然”是以其向下而显示柔顺。这两者分别说明了易与简。“圣人之情”的“情”是情意,表示愿意与人分享智慧。

②“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德”为功能,而非恩德。因为一说恩德,则无从理解死亡与寂灭。当然,人可以感念上天之恩德。因为既然万物并无必然存在的理由,那么“能够并且真正存在“,毕竟是一件美事。

③最高的“位”是天子之位。即使不是天子,圣人也可以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努力造福百姓。接着谈到的仁与义,符合后面将要肯定的“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在此,加进一个“财”字,表示这是人类生活的必要条件。但是却不能止于有财,其理至明。

2 #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千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gǔ) , 以佃(tián)以渔,盖取诸离。

【译文】 #

古代伏羲氏统治天下时,抬头就观看天体的现象,低头就考察大地的规则,察看鸟兽的花纹与地理的特性。就近取材于自己的经验,并且往远处取材于外物,然后着手制作八卦,用以会通神明的功能,比拟万物的实况。他编草为绳并且制成罗网,用来打猎捕鱼, 这大概是取象于离卦。

【注解】 #

①包牺氏即伏羲氏,古称太腺帝,风姓。据说他蛇身人首,有圣人之德,在位一百二十年。他或许是古代氏族部落的领袖,代表古代文明肇始的阶段。

②本节肯定伏羲氏为八卦的作者。依上下文来看,伏羲氏所作的不只是八个三交的经卦,并且已经重卦为六十四卦了。离卦(匝, 第三十卦),其形如网,“离”与“罗“通。“网”为打猎所用,“晋“ 为捕鱼所用。”佃”为打猎之意。”盖”为推测之词。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zhuó)木为耜(sì), 揉木为耒(lěi), 未褥( nòu)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喳。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译文】 #

伏羲氏死后,神农氏兴起。他砍削木头制成犁,揉弯木条制成犁柄,取得耕地锄草的便利,再用来教导天下百姓,这大概是取象于益卦。每天正午开设市集,招来天下的民众,聚集天下的货物, 大家相互交换然后散去,让人人都得到所需之物,这大概是取象于噬喧卦。神农氏死后,黄帝、尧、舜相继兴起,他们会通各种变化,使百姓不会懈怠,以神奇能力化解困难,使百姓适宜生存。《易经》的法则是穷困就会变化,变化就会通达,通达就会持久。因此,”获得上天的助佑,吉祥而无所不利”。黄帝、尧、舜让衣裳下垂而天下得到治理,这大概是取象于乾卦与坤卦。

【注解】 #

①本节提及三卦。一是益卦(回,第四十二卦),下震上巽,中有互艮(六三、六四、九五)与互坤(六二、六三、六四)。巽为木,震为足,艮为手,坤为地。合之则为手持木器,脚入地下而行动,为耕田之象。

②其次谈到噬嗑卦(䷔,第二十一卦),下震上离,中间有互艮(六二、六三、九四)。离为日,为龟(古代用龟甲作货币),震为行,艮为手。合之则为在太阳下,行人以手易物。并且,“噬喳”一词与“市合“同音,或许亦有关联。

②到了黄帝、尧、舜等的五帝阶段,文明更进一步,把握了穷、变、通、久的道理。至于“垂衣裳而天下治”,则是以乾卦(匿, 第一卦)为上衣,以坤卦(昌且,第二卦)为下裳。乾坤所象征的天地,无心而万物自化,有如无为而治,亦即“垂衣裳而天下治”。

刳(kū)木为舟,剡(yǎn)木为揖,舟揖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chóng)门击柝( tuò), 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忤,掘地为臼,才午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刻木为矢,弧矢之利,以 威天下,盖取诸睽。

【译文】 #

挖凿树干做成船,砍削木头做成桨,船与桨的便利,可以助人渡过横阻的河流,去远方造福天下的人,这大概是取象于涣卦。驯服牛,乘着马,可以拉着重物去远方,造福天下的人,这大概是取象于随卦。重重门户加上打更巡夜,用以防备凶暴的来者,这大概是取象于豫卦。截断木头做成梓,挖掘平地做成臼,梓与臼的便利,让所有的百姓得到帮助,这大概是取象于小过卦。揉弯树枝做成弓,削尖树枝做成箭,弓与箭的便利,用以震慑天下,这大概是取象于睽卦。

【注解】 #

①本节谈及五卦,首先是涣卦(䷺,第五十九卦),下坎上巽,巽为木、为风,坎为水。中间有互震(九二、六三、六四),震为行。合之则为木在水上,并且借风而行,正是行船之象。

②其次是随卦(䷐,第十七卦),下震上兑,兑为悦,震为足,为行。随卦由否卦(䷋,第十二卦)变来,否卦下坤上乾,乾为马,坤为牛。变为随卦,被人骑乘,并因而使人愉悦。

③接着是豫卦(䷏,第十六卦),下坤上震,坤为阖户,震为东方之卦,为木,又为善鸣马,合之则为“重门击拆“。其中又有互坎(六三、九四、六五),坎为盗,所以说“暴客”。

④然后是小过卦(䷽,第六十二卦),下艮上震,上动而下止, 为春米之象。

⑤最后是睽卦(䷥,第三十八卦),下兑上离,离为火,兑为泽,水火背道而驰,需要震慑之。离为戈兵,卦中有互坎(六三、九四、六五),坎为弓轮,有了武器才可安定社会的乱象。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桴,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央。

【译文】 #

上古时代,人们住在洞穴与野外,后代的圣人改变为建造房屋,

上有栋梁下有屋宇,用来防御风雨,这大概是取象于大壮卦。古代埋葬死人,用许多层柴草把人裹起来,埋在荒野中,不堆成坟墓, 也不设立标志,服丧也没有固定的期限。后代的圣人改变为用棺桴检葬,这大概是取象于大过卦。上古时代,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治理天下,后代的圣人改为使用文字记事,官员得以治理天下,百姓得以知过往,这大概是取象于央卦。

【注解】 #

①本节谈及三卦。首先是大壮卦(䷡,第三十四卦),下乾上震,在此是取全卦为一屋顶之象。

②其次谈及大过卦(䷛,第二十八卦),下巽上兑。巽在下为木,兑在上为反巽,为反盖之木,中间互乾为人,如同人在上下二木之间,为棺桴之象。 ③最后谈及央卦(䷪,第四十三卦),下乾上兑。兑为口,为言,乾为金,合之为以金属刻下文字。古代的“书”指文字,“契“ 为以刀刻之,“书契“一词后来指书写的文字。古代最初确有结绳记事的阶段,但是所记有限而不精确。本章以十三卦为例,说明古人“观象制器”的大致悄况。

3 #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交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译文】 #

因此之故,《易经》所展示的就是卦象。所谓卦象,就是要模拟外在的现象。彖辞是要栽断一卦的意义。文辞是效法天下的变动。

所以,吉凶由此产生,而悔吝也显现出来。

【注解】 #

①卦象是要具体反映外在的客观现象,如此才可让人在现实处境中获得启发而知所趋避。

②“彖”为彖辞,又称卦辞,是直接列在卦图后的简短语句。“彖”音近“断”,“材”通“裁”,亦即彖辞(卦辞)是裁断卦意的。

③“交”在一卦之中有六位之别,而六交之间亦有乘、承、比、应的关系,还有上下卦与互卦等变化的可能,所以说它“效天下之动者也”。

4 #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 小人之道也。

【译文】 #

阳卦中多阴爻,阴卦中多阳爻,这是什么缘故?这是因为阳卦要求是奇数,阴卦要求是偶数。它们的功能与表现是什么?阳卦一个阳文为君,两个阴爻为民,这样合乎君子的作风。阴卦两个阳支为君,一个阴义为民,这样属于小人的作风。

【注解】 #

①阳卦包括乾、震、坎、艮四卦。乾(三)为父,震(王)为长男,坎(王)为中男,艮(王)为少男。震、坎、艮三子皆为一阳二阴的组合。原因是阳交为一,阴交为二(断裂的直线),一阳交与二阴交,其和为五,为奇数,符合阳卦的要求。

②阴卦包括坤、巽、离、兑四卦。坤(王)为母,典(:::)为长女, 离(三)为中女 , 兑(兰) 为少女 c 巽、离、兑三女皆为一阴二阳的组合。原因是一阴二阳,其和为四,为偶数,符合阴卦的要求。

③阳卦一阳二阴,犹如一君二民,为人世间的合理结构,所以称为君子之道。反之,阴卦二阳一阴,为二君一民,如何行得通?

5 #

《易》曰:“僮僮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 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 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蠼(huò)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蜇(zhé),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译文】 #

《易经》说:“忙着来来往往,朋友跟从你的想法。“孔子说:“天下万物思索什么又考虑什么?天下万物有共同的归宿却经由不同的途径,有同样的目标却出自于百种考虑。天下万物思索什么又考虑什么?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互相推移而光明自然产生。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互相推移而一年自然形成。前往的要屈缩,来到的要伸展,屈缩与伸展互相感应就会出现有利的情况。

尺蠼这种小虫屈缩起来,是为了向前伸展;龙与蛇婪伏起来,是为了保存自身。探究精微义理到神妙的地步,是为了应用在生活上; 通过各种途径安顿自己,是为了提升道德。超过这些再向前推求, 就没有办法清楚知道了;能够穷尽神妙的道理并懂得变化的法则, 已经代表道德盛美了。”

【注解】 #

①本节开头所引述的资料,见于咸卦(鲤,第三十一卦)九四的交辞。孔子借此提醒世人:只要心意真诚,则天下君子皆会前来呼应,不必忙着往来交际应酬。

②自然的变化,依循一定的规律,时机成熟,则水到渠成。孔子特别发挥了屈伸(信)的道理。对于《易经》的智慧,只有沉潜得越深刻,才能越恒久而广泛地加以应用。能够安然自处,才是 “崇德”的康庄大道。

《易》曰:“困于石,据于疾黎,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易》曰:“公用射华于高塘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年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译文】 #

《易经》上说:“困处于石块中,倚靠在茨蔡上。进入房屋,没见到妻子,有凶祸。”孔子说:“不该受困的地方却受了困,名声一

定会受到羞辱。不该倚靠的地方却去倚靠,身体一定会陷入危险。既遭羞辱又处险境,死期即将来到,怎么可能见到妻子?”

《易经》上说:“王公去射高墙上的鹤鹰,擒获它就无所不利。” 孔子说:“鸽鹰是飞鸟,弓箭是武器,要去射的是人。君子身上带着武器,到了时候就要行动,会有什么不利呢?行动时运用自如,因 此一出手就有收获,这是在强调练好了武器再去行动。”

【注解】 #

①本节第一段引述困卦(弱,第四十七卦)六三的交辞。孔子认为,一个人名辱身危,则死期将至。人生不可能无“困“,也不可能无”据”,但是要看所困与所据是否合宜。

②本节第二段引述解卦(琵,第四十卦)上六的交辞。人首先 要培养专长,达到“动而不括“的境界,然后再“待时而动”。”括“ 为约束、限制。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屡校灭趾, 无咎。‘此之谓也。”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译文】 #

孔子说:“小人不知羞耻就不会行仁,无所畏惧就不会行义,不见到利益就不会振作,不受到威胁就不知惩戒。受到小的惩戒而避 开大的过错,这是小人的福气啊。《易经》上说:‘戴上脚枷,遮住脚趾,没有灾难。’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善行不累积,不足以成就名声;恶行不累积,不足以害死自已。小人以为小善没有益处而不去做,以为小恶没有害处而不排斥,所以恶行累积到无法遮掩的地步,罪过也大到无法开脱的程度。《易经》上说:‘肩扛着枷,遮住耳朵,凶祸。’”

【注解】 #

①本节第一段引述噬喳卦(目,第二十一卦)初九的交辞。在古代小人所受教育有限,又不知立志学习,所以“小惩而大诫”是他们的福气。

②本节第二段引述噬喳卦上九的交辞。孔子在此强调“积“的重要,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千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悚,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译文】 #

孔子说:“危险的,是那安居其位的人;灭亡的,是那保住生存的人;动乱的,是那拥有治绩的人。因此之故,君子在安居时不忘记危险,在保存时不忘记灭亡,在太平时不忘记动乱,如此才能使自身平安,并且保住国家。《易经》上说:‘想到要灭亡了,要灭亡了,这样才会系在大桑树上。’” 孔子说:“道德浅薄而地位崇高,智慧不足而谋划大事,力量微弱而担当重任,很少有不拖累到自己的。《易经》上说:‘鼎足折断,打翻了王公的粥,自己身上也弄脏了,有凶祸。’这是说无法胜任。”

【注解】 #

①本节第一段引述否卦(䷋,第十二卦)九五的交辞。孔子的意思是要人居安思危,因为万物一直在变化之中,不是变好,就是变坏,稍有疏忽就悔之晚矣。孟子所谓的“生于忧患而死千安乐”(《孟子.告子下》),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

②本节第二段引述鼎卦(䷱,第五十卦)九四的交辞。孔子谈到的德、知、力,正是我们应该努力的三个方向。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儿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译文】 #

孔子说:“知道事情的几微,可以算作神奇吧!君子与上位者交往不谄媚,与下位者交往不轻慢,可以算作知道几微吧?几微,是变动的微妙征兆,是吉祥的预先显示。君子见到几微就起来努力,不用等一整天。《易经》上说:‘耿介如坚石,不用一整天,正固吉祥。’耿介有如坚石,怎么会等待一整天?一定会有他独到的见识。君子察知几微也察知彰明,懂得柔顺也懂得刚强,所以成为百姓的盼望。”

孔子说:“颜回的修养大概差不多了吧?有错误很快就能察觉,察觉之后就不再犯了。《易经》说:‘走得不远就返回,没有到懊悔的程度,最为吉祥。”

【注解】 #

①本节第一段引述豫卦(彗,第十六卦)六二的交辞。一个人耿介如坚石,能够正固而自我安顿,则能察知变化的儿微,一旦时机成熟,立即付诸行动而不会稍有等待。有操守又能担当,言行无所不合宜,自然成为百姓仰望的对象了。

②本节第二段引述复卦(䷗,第二十四卦)初九的交辞。”颜氏之子”是指颜渊。孔子称赞颜回“好学”时,特别肯定他的表现是“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此处所说为其“不贰过“的证明。知过能改,并且不再重犯,则人格修养自然可观。

“天地絪(yīn)缊(yīn)(yūn), 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亟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译文】 #

“天地的阴阳二气亲密流通,万物得以变化而丰富。雄性与雌性精血交合,万物得以变化而产生。《易经》上说:‘三人一起行走就会 减去一人,一人行走就会得到友伴。‘说的就是阴阳要合而为一。”

孔子说:“君子要安顿好自己才行动,心情平静了才说话,建立了交情才求人。君子修养这三方面,所以能够万无一失。如果自身危险而行动,百姓不会来参与;心情恐惧而说话,百姓不会有响应;没有交情而求人,百姓不会来帮助;没有人支持他,那么伤害他的人就会来到了。《易经》上说:‘没有人来增益他,却有人来打击他,所立定的心思无法长期守住,有凶祸。’”

【注解】 #

①本节第一段引述损卦(䷨,第四十一卦)六三的交辞。《易经》的基本原理是阴阳二元相反相需,互动而相成。阴阳二气使万物”化醇“,至于具体的生殖成长,则要靠雌雄二性的配合。在此所谓的“男女”,是泛指两性而言。这是古代粗糙的观察结果。

②本节第二段引述益卦(䷩,第四十二卦)上九的交辞。在此,君子是指有官位的人,所以他面对的是百姓。但是,官员若无适当的修养(安其身,易其心,定其交),则无法得到百姓的支持。“易”为平和自在。这样的修养非有恒心不可。

6 #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译文】 #

孔子说:“乾卦与坤卦,是进入《易经》的门径吧?“乾卦代表阳性的东西,坤卦代表阴性的东西。阴性与阳性要互相配合功能, 然后刚强与柔顺才会有各自的体质。由此可以体现天地的化育,可以贯通神明的功能。《易经》所称各卦的名目,杂乱而不会过当。考察其中的各类情况,大概有描写衰世的意思吧?

【注解】 #

①乾卦与坤卦,分别代表阳气与阴气这基本的二元力量。阴与阳的功能要配合才能发生作用,亦即分别成为柔与刚这两种基本的性质。

②“天地之撰“的“撰”为化育之功。“神明之德”的“神明”在此为名词,可以指天神地祗。不过,《易经》所强调的是神明的功能,而非其本体。

③《易经》用以称呼各卦的名目,确实纷杂混乱,但却又实事求是,没有过当。其中透露的消息,显然是对人世间的状况有深刻的忧虑,所以会说它是“衰世”之作。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译文】 #

《易经》明白过去并且察知未来,进而探究现象的细微变化,阐发幽隐的内情。解释时,以恰当的名称分辨事物,用准确的言辞来下断语,做到完备的程度。它所使用的名称虽然有限,但是取材的类别却很广大。它的特色是旨意深远,言辞文雅,所说的话委婉而中肯,所说的事直率而含蓄。用这些来辅佐卦象,因而有助于百姓的行动,显示丧失与获得这两种报应。

【注解】 #

①本节阐述卦交辞的功能。圣人运用语言文字的最高境界,于此可见一二。“微显阐幽“一语,兼顾了显与幽,亦即以“微”与“阐”为动词。”开“为解释。

②“因贰以济民行”的“贰”为辅佐,所辅佐的是卦交之象。若无卦交辞,则百姓尤从窥其堂奥,也就无从受益了。

7 #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译文】 #

《易经》的兴起,大概是在中古时代吧?创作《易经》的人, 大概是有忧患吧?因此之故,履卦谈德行的基础,谏卦谈德行的要

领,复卦谈德行的本质,恒卦谈德行的稳固,损卦谈德行的修炼, 益卦谈德行的充裕,困卦谈德行的辨别,井卦谈德行的处境,冀卦谈德行的制宜。履卦和谐而有成,谦卦尊贵而光耀,复卦几微而可分辨事物,恒卦纷杂而不厌倦,损卦开始困难而以后就容易了,益卦增长充裕而不造作,困卦是穷困中求其通达,井卦是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再分施利益,冀卦是配合时势而潜入人心。履卦用来和谐行动,谦卦用来制定礼仪,复卦用来自我反省,恒卦用来专一德行, 损卦用来远离祸害,益卦用来兴办福利,困卦用来减少怨恨,井卦用未分辨道义,冀卦用来权宜行事。

【注解】 #

①作《易》者的忧患,具体展示于上述九卦,其关怀焦点显然是德行。德行若能兼顾这九方面的考虑,才有可能完备。由此亦可知,若无此一智慧,则德行难以修成。

②本章从三种角度描述九个卦的重点。先说各卦与德行的关系, 再谈各卦的特性,然后指出其具体效应。

8 #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尤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睽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易经虚行。

【译文】 #

《易经》这部书,不可看成遥远无关。它所揭示的法则常在迁

移,演变活动也不会静止,在六个文位上循环流转,往上往下没常规,刚爻柔义互相交换,不可当成固定的模式,总是随着变化发展。它的来去按照节度,在外在内都足以让人有所戒惧,还会人明白忧患及其缘故。即使没有老师与保护者,也好像有父母在导一样。起初要依循它的言辞,再去推度它的方法,就会找到固的规则。如果不是这样的人,《易经》的法则也不会徒然运行。

【注解】 #

①8、9、10 三章,都在探讨《易经》之 ”为书也” ,亦即《经》这本书所谈的内容。本章首先说明六十四卦的变迁是“唯变适“,好像人生的际遇无法预测。但是变中又有“度”,由此让“知惧“,进而明白“忧患与故“,然后就会认真看待人生,选择确的方向去发展了。

②“师保”是指师氏与保氏,职责在于教育君王之子。《礼记 文王世子》上说:“入则有保,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也。”一般人明自《易经》之后,有如得到父母一般的圣人的指导。如果 能按照正确的方式学会《易经》,则它的道是不会徒然运行的。“虚”为徒然。

9 #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交相杂,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成之终。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交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译文】 #

《易经》这部书,推究初始,归纳终局,以此作为它的实质。

爻相互错杂,全都根据应时的事物。它的初艾很难理解,上义就容易明白了,这就如同事情的开始与结束。初文的爻辞拟议后续的发展,上爻则完成而有了结果。至于错综爻画以确定卦的功能,辨别是与非,那就不靠中间四爻不能完备。啊!要了解存亡与吉凶,看支处于什么位置就知道了。明智的人仔细考察彖辞,就会想到一半以上的情况了。

【注解】 #

①本节说明应该如何理解《易经》各卦。首先,全书是“原始要终“‘形成一个整体。在推演各卦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吉凶祸 福。接着,就解释如何从一卦的六交中,领悟相关的讯息。

②同一卦中,常有彖辞(卦辞)吉,而各交未必吉的情况,反之亦然。所谓“思过半矣”,是指对这种吉凶相杂的状况有所领悟,而不致错失全卦的要旨。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也。

【译文】 #

二爻与四爻功用相同而位置有别,好坏就有差异了。二爻美誉较多,四爻戒惧较多,这是因为远近不同。柔义的法则,是不适于离刚爻太远。如果要没有灾难,就用柔爻居中位。三爻与五爻功用相同而位置有别,三义凶祸较多,五爻功劳较多,这是因为贵贱等级不同。在这两个位置上,柔文有危险,刚爻则可以胜任。

【注解】 #

①本节讨论一卦中间的交(二、三、四、五)的优劣。初交上交不在此列,是因为它们代表始与终,前文谈得较多。原则上由初到上,是依刚柔相间来区分其位,如初、三、五为刚位,二四、上为柔位。

②二与四皆属柔位,阴柔功能相同,但是二在下卦中位,而在上下卦之间,所以“其善不同”。此处所谓的“远、近“,有两说法:一是阴交以顺承阳交为佳,所以不宜离阳交太远。但是专二与四而言,谈不上离阳交远近。所以,在此“不利远者”是泛一般状况,而不局限于二与四。二是以五位为准,则四位较近却而不利,显然有违“不利远者”之说。

③五为天位,为尊位,而三仍在下卦,且处于上下卦之间,两者贵贱有别,处境当然不同了。

10 #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 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交。交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译文】 #

《易经》这部书,范围广大而无所不备。其中有天的法则,有的法则,有地的法则。综括天地人三才而两相重叠,所以每一卦有六义。六爻所代表的不是别的,就是三才的法则。法则有变迁动,所以称为文。文有等级差别,所以称为事物。事物交错呈现

所以称为文。文的错杂不恰当,所以产生了吉与凶。

【注解】 #

①一卦六交,初与二代表地,三与四代表人,五与上代表天。如此形成由下而上的完整系统,亦即包括了天道、人道与地道,然后才能用以象征万物的变化。

②“交”是“效天下之动者也”,所以它可以代表“道有变动”。”物”是事物,彼此千差万别,正好可以借“交有等”来象征。至于“文”,原为“错画”,泛指一切交错复杂的现象。虽然复杂,还是有“当”与不当的问题,所以产生了吉凶。

11 #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未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译文】 #

《易经》的兴起,大概是在殷商的末世、周朝道德兴盛的时代吧?是在周文王与商纣王发生事故的时候吧?所以,它的言辞充满了危机感。危殆的让它平安,轻忽的让它倾塌。它的道理非常广大, 各种事物都不废弃。从始至终都有戒惧之感,所要做到的就是没有灾难,这就是《易经》的道理。

【注解】 #

①本章说明《易经》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周文王之前,已有六十四卦存在。一般认为为六十四卦加上卦辞与交辞的是文王。至于《十翼》,则是孔子及其后学的合作成果。

②《易经》的卦交辞,可以用“惧以终始,其要无咎“八个 来描述其特色。由此我们联想到孔子所谓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 季氏》)。由忧患意识而生畏与惧心,显然是圣人宣教的用意所在。

12 #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赍暨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谋,百姓与能。

【译文】 #

乾卦代表天下最为刚健的力量,它的功能与效应总是容易的由此让人知道险难。坤卦代表天下最为柔顺的力量,它的功能与应总是简单的,由此让人知道困阻。这种道理可以愉悦人们的心思可以探求诸侯的考虑,进而界定天下人的吉凶,成就天下勤勉努工作的人。因此之故,在变化纷纭的状况中,吉祥的事情会有先兆由它所模拟的现象,可以知道制作器物的方法;由它所占断的事情可以知道未来的发展。天地设立了位置,圣人成就了它们的功能人的谋划与鬼的谋划配合,百姓也来参与这种功能。

【注解】 #

①“德行”是就功能与效应而言。前文说过,“乾以易知,坤简能”。乾卦刚健,所以容易,稍有偏差,立即“知险”。坤卦顺,所以简单,一遇状况,立刻“知阻“。知道险阻,就可以因应了。

②“能说诸心”,“诸”为之于,“心”是泛指人心而言。“诸侯之虑”,则是为了对天下百姓负责。

③“变化云为“,“云”为多而纷纭,“为”为所行之事。“吉事有祥”的“祥”是先兆。“鬼谋”指占皎所得。

八卦以象告,交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译文】 #

八卦是用图像来告知,文辞与彖辞则依实情来叙述。刚爻与柔爻交错取位,吉与凶就显示出未了。变动要按适宜来说明,吉凶要随实情而改变。因此之故,爱好与厌恶互相冲突就产生了吉凶,远方与近处互相对照,就产生了悔谷,真实与虚伪互相感通就产生了利害。大体来说,《易经》所描述的实情是:两支相近而不兼容,就有凶祸,或者有伤害,造成懊悔与困难。将要背叛的人说话羞惭,心中疑惑的人说话支离。吉祥的人说话少,浮躁的人说话多。诬陷好人的人说话游移,失去操守的人说话卑屈。

【注解】 #

①本节多次谈到“情“,“情”为实,指实情、实况。文中提及吉凶、悔吝、利害产生的缘故,值得特别留意。这些占验之辞都比较而来的,若能化解比较之心,则将不为所困。

②最后谈到说话(辞),有惭、枝、寡、多、游、屈六种情况表明言为心声是不可逃避的事实。孔子曾说:“不知言,无以知也。“ (《论语· 尧曰》)孟子则自认为“知言”,即可以分辨波辞淫辞、邪辞、遁辞(《孟子· 公孙丑上》)。因此,《易经》此一说法显然符合儒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