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益卦䷩

42益卦䷩

? 椛

【42 · 1】

? 椛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译文】

益卦。适宜有所前往,适宜渡过大河。

【注解】

益卦是下震上巽,亦即“风雷益”。《序卦》说:“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一直减损下去,接着一定要有所增益。益卦与损卦为正覆关系,亦即现在要损上益下了。下卦为内,为我,上卦为外,为彼,所以称损上益下为益卦。

《杂卦》说:“损益,盛衰之始也。”损卦损下益上,有如损民利君,为衰退之始;益卦损上利下,则为兴盛之始,因此,不但“利有攸往”,并且“利涉大川”。

【42 · 2】

《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旋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译文】

《彖传》说:益卦,减损上方而增益下方,百姓的喜悦没有止境。从上方来到下方之下,它的道德大放光明。适宜有所前往,如此则居中守正而有喜庆。适宜渡过大河,是因为木舟之道从此可以通行。益卦一行动就能顺利,每日进步没有止境。天体旋转,大地生养,增益并没有固定的方式。凡是增益的法则,都是随着时序而运行的。

【注解】

由“损上益下”一语可知,益卦是否卦(棲,第十二卦)所变成,亦即否卦的上九来到初位,把全卦其他各爻往上推进一位,形成益卦(椛)。上为君,下为民,所以“自上下下”,是为“其道大光”,并且“民说(悦)无疆”。

此一行动,使九五、六二皆居中守正,相应有庆。至于“利涉大川”,则是因为益卦下震上巽,震为足,为行,而巽为木,木制之舟可行,是为“木道乃行”。并且,震为动,巽为顺利,出现“日进无疆”的效果。“天旋地生”,是说否卦上九来到初位,有如天体之旋转;它使否卦的下坤往上走,有如大地之生长。天地的这种增益是“无方”的,没有固定模式。它与损卦一样,也须“与时偕行”。

【42 · 3】

《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译文】

《象传》说:风与雷的组合,这就是益卦。君子由此领悟,看到善行就要跟着去做,自己有错就要立即改正。

【注解】

益卦下震上巽,巽为风,震为雷,是为“风雷益”。刮风时,雷鸣增其威力;打雷时,强风益其声势。两者相得益彰。

君子的修养在于,取法别人的优点来增益自己的德行,并且察觉自己的过失就勇于改正,一益一损,实为两益。

【42 · 4】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象》曰:元吉无咎,下不厚事也。

【译文】

初九。适宜用来推动大事,最为吉祥,没有灾难。

《象传》说:最为吉祥而没有灾难,是因为下位者不必全力侍奉上位者。

【注解】

初九为成就益卦的主爻,是“损上益下”的具体作为,并且在下卦震中,震为动,为行,所以说“利用为大作”。“作”是作为、兴起。

在益卦中,初九能有作为,是以“元吉,无咎”,原因是下位者(初九)不必“厚事”上位者(六四),反而是六四正应要以阴从阳。

【42 · 5】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

《象》曰:或益之,自外来也。

【译文】

六二。有人增益他价值十朋的龟,不能拒绝,长久正固吉祥。君王用以祭献上帝,吉祥。

《象传》说:有人增益他,是从外部来的。

【注解】

本爻爻辞前半段与损卦六五爻辞相同,可参考解说。只是大离改为从初九到九五(椛)。在损卦的“元吉”是“自上佑也”,而益卦的“永贞吉”,则是“自外来也”,亦即初九是由外卦下来帮忙的。六二与九五阴阳正应,居中守正,所以“永贞吉”。

六二在下卦震中,震为诸侯,可以代行王事。益卦的精神为损上益下,由此正可以显示九五天子之重用。并且,从初九到九五的大离卦,也是正反相对的一组震卦,震形如簋,二组一对,则为祭器。王之“用享”,至高对象为帝。本卦由“天旋地生”而成,有九五、六二之中正,所以说“王用享于帝,吉”。

【42 · 6】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象》曰:益用凶事,固有之也。

【译文】

六三。用增益之物救助灾荒,没有灾难。有诚信而行中道,用珍圭告知王公。

《象传》说:用增益之物救助灾荒,这是本来就有的职责。

【注解】

“凶事”为灾荒,“圭”为珍圭。《周礼·春官·典瑞》说:“珍圭以征守,以恤凶荒。”六三以阴爻居刚位,又在下卦之终,遇见百姓受灾,将会采取救助行动,发挥“损上益下”的效果。“固有之也”是指本来就有的职责,所以“无咎”。

六三之“有孚”,来自有上九正应;“中行”则是就全卦而言,三、四为中,并且,六三还居互坤(六二、六三、六四)之中位,坤为众,六三得其中。“有孚中行”之作用,犹如“告公用圭”,圭为王命的验证,而六三之所为有如“用圭”。六三在下卦震中,震为诸侯,称公;而初九系由原先否卦(棲)的上九下来,否卦上乾为玉,所以合之为“告公用圭”。

【42 · 7】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象》曰:告公从,以益志也。

【译文】

六四。行中道,告知王公跟从,适宜用来做依靠而迁移国都。

《象传》说:告知王公跟从,是要增强自己的心意。

【注解】

六四与六三一样,表现了“中行”,那么它如何益下呢?它的正应是初九,初九在下卦震,震为诸侯,称公;六四在上卦巽,巽为随顺,合之则为“告公从”,亦即告知王公而且跟从。

六四自己到了上卦,等于把互坤(六二、六三、六四)往上带,坤为地,为众,引申为国,六四所依的是九五,所以说“利用为依迁国”。“国”指国都。至于六四的“志”,则是全卦所标榜的“损上益下”。古代常有迁都之事,目的是为了百姓的安全与福祉。

【42 · 8】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译文】

九五。有真诚施惠之心,不必占问也最为吉祥。实实在在感念我的恩德。

《象传》说:有真诚施惠之心,就不必再去占问了。感念我的恩德,是充分实现了我的心意。

【注解】

在益卦中,九五居中守正,又有六二正应,志在造福百姓,所以说它“有孚惠心”。九五又在大离卦的上位(椛),离为龟,可占卜,但是此事不必占问也“元吉”。

“惠心”的“惠”是指天子的施惠之心,“惠我德”的“惠”是指天子施惠之后百姓怀惠。九五居互坤(六二、六三、六四)之上,坤为众,有万民感念而拥戴之象。对天子而言,为“大得志也”。

【42 · 9】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或击之,自外来也。

【译文】

上九。没有人来增益他,却有人来打击他,所立定的心思无法长期守住,有凶祸。

《象传》说:没有人来增益他,是因为说的是普遍情况。有人来打击他,是因为要从外卦下来了。

【注解】

上九居益卦终位,本身应该有“损上益下”的表现,所以此时“莫益之”,这是“偏辞”,“偏”同“遍”,到了上位而没有助益,这在任何一卦都是普遍的情况。在益卦中,上九若无法保持“益下”的心思,则为“凶”。

“或击之”是下一步难免出现的,亦即它要像初九一样,从外卦下去内卦了。

《系辞下》有一段相关资料:“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没有长期照顾百姓,最后怎能获得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