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_序_前言

目 录 #


前 言
第一章 家庭需要良好的亲子关系

  • 人生的大事是成家立业

    • 子女对于父母的三大意义
    • 良好亲子关系的主要表现
  • 中西方家庭比较

    • 家庭形成的三步骤
    • 西方的家庭结构
    • 中国的家庭结构
    • 中西方家庭制度
    • 中国复式家庭的好处
  • 合理的亲子关系取决于良好的婚姻关系

    • 婚姻基础影响亲子关系
    • 亲子关系中父母的角色分配

第二章 亲子关系决定于教养观念

  • 父母要确立人禽之辨

    • 承认并接受人原有的兽性
    • 教导子女人性与兽性相结合
  • 把子女教成不一样的人

    • 父母对子女的期待
    • 有爱就应该有限
  • 发挥所长要有共同守则

    • 厘清教育中变与不变的道理
    • 教养子女要有一定的品德标准

第三章 现代人更重视家庭教育

  • 以身作则,做子女的好榜样

    • 以身作则必须从胎教开始
    • 子女的学习生涯从模仿开始
    • 子女一生的幸福从好习惯的养成开始
  • 维持家庭的和谐与安宁

    • 家和万事成
    • 不做“神父母”、“鬼父母”,要做“人父母”
  • 教养子女要做好阶段性调整

    • 制订长期的教养子女计划
    • 阶段性调整之前要充分沟通

第四章 父母必须负起应负的责任

  • 多生子女不如讲求优生

    • 优生从慎重择偶开始
    • 夫妻的孝心是最好的胎教
    • 为子女打好做人的基础
  • 提供子女所需要的生活

    • 培养子女正确的生活观念
    • 培养子女日后所需的生活技能
    • 培养子女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 为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 绝对不能够纵容或溺爱子女

    • 纵容或溺爱子女的恶果
    • 要改变子女,首先要改变自己
    • 探究影响子女偏差行为的四大因素

第五章 子女应该养成正确的心态

  • 遵行现代化孝道

    • 现代子女不好当
    • 孝顺需要后天的学习
  • 关注父母的健康与安宁

    • 子女要尽量自食其力
    • 多为父母服劳
  • 务求做好人以显扬父母

    • 大孝尊亲
    • 子女要时常反省

第六章 共同采取适当的教养方法

  • 决定要建立哪一种亲子关系

    • 亲子关系的三大种类
    • 亲子关系不可能十全十美
  • 持经达权是唯一的教养方法

    • 理想夫妇的三大要件
    • 妥善持经达权
  • 在轻松愉快中实施教养

    • 教养子女也可以轻松地进行
    • 重视子女的自尊心和自我观念
    • 不要认定自己的子女是天才

第七章 中学以前同孩子一起生活

  • 零到三岁培养生活技能

    • 婴儿并不需要特别的环境
    • 三岁看大的要旨
    • 零到三岁的教养以品德和生活习惯养成为主
    • 父母要教导子女服从父母的引导
  • 三到六岁是第一个关键

    • 培养孩子的优美人格和健全体魄
    • 教导孩子养成“不要欺骗自己”的良好习惯
    • 顺利跨越“四岁半墙”
  • 六到十二岁接受基础教育

    • 关心子女入学后的心理变化
    • 子女智慧的发展不能完全交给老师
    • 及早矫正子女的不良习惯

第八章 中学阶段身心变化很剧烈

  • 初中好奇求变最为棘手

    • 顺应子女的成长过程
    • 不要害怕和子女吵嘴
    • 专家的建议
  • 高中阶段培养自律自治精神

    • 辅导子女建立正确的两性关系
    • 培养子女的独立精神和自赖行为
  • 如有脱轨及时辅导纠正

    • 提高孩子成长期的适应能力
    • 及时发现子女偏差行为的先兆

第九章 大学时期引导未来的方向

  • 奠定子女的社会化基础

    • 让子女自由选择科系
    • 自谦的父母才能善尽提示的责任
    •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 协助子女找出未来方向

    • 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知识观
  • 是否深造看情况决定

    • 出国留学要三思
    • 就业后仍然可以终生学习

第十章 成年以后享受既成的关系

  • 人生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 父母的责任
    • 教养子女的艺术
  • 各种亲子关系自有因缘

    • 亲子关系的四种类型
    • 子女不是报恩来的,便是报仇来的
    • 克服万难,把子女教养成为有用的人
  • 放宽心胸彼此尊重包容

    • 把“人”做好最重要
    • 亲子关系的长远理想

结语

作者介绍 #

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之父,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培训大师。研究中国管理哲学近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曾任大学校长、教授多年,并长期担任企业经营顾问、高级培训师。现任时代光华公司特聘高级培训师。被誉为中国式管理大师、最受企业界欢迎的十大名嘴之一。

重要著作有:《中国式团队》、《圆通的人际关系》、《在中国如何当领导》、《管理的真相》、《从管人到安人》、《中道管理》等。

刘君政教授,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教育行政硕士,美国东北密苏里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中国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士。历任大学教授、胡雪岩教育基金会理事。

版权 #

美满的亲子关系

曾仕强 刘君政●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美满的亲子关系/曾仕强,刘君政著.—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 5

ISBN 978-7-5502-0251-1

Ⅰ.➊美… Ⅱ.➊曾… ➋刘… Ⅲ.➊亲子关系—家庭教育Ⅳ.➊G7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077305号

美满的亲子关系

作  者:曾仕强 刘君政

选题策划:北京时代光华图书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李 征 何英娇 刘 倩

封面设计:舒思捷

版式设计:付禹霖

责任校对:何英娇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安华西里一区13号2层 100011)

北京同文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 新华书店经销

字数258千字 787毫米×1092毫米 1/16 16.25印张

2011年9月第1版 2011年9月第1次印刷

印数1—30000

ISBN 978-7-5502-0251-1

定价:42.00元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书若有质量问题,请与本公司图书销售中心联系调换。电话:010-82894445

#

子女为父母所生,却不为父母所有,父母对子女只拥有教养权,并没有所有权。教养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但是父母不能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制子女去实现。现在,亲子关系的重点逐渐被过分放纵或约束太严、教子无方却又望子成龙、父权至上或孙子第一所破坏,这已成为大家最大的隐忧,却又不知如何是好。

过分放纵分明是溺爱的恶果:孩子无法无天,谁都管不住,小小年纪,满脑子“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思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做?爱后代是母鸡也会的事情,父母不能够为了爱子女,便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子女的生理欲望,在精神上尽量满足子女爱的需求,否则会宠坏了子女,伤害整个家庭。

约束太严则是求好心切的表现:要求子女十全十美,稍有缺失便心急如焚。对“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求甚解,误认为严格不会错,结果教出盲目顺从的不孝子,或者表面顺从而内心怨恨的假孝子,这又有何用?

望子成龙原是人之常情,但必须配合教子有方才有达成愿望的可能。现代人“食古不化”地望子成龙,加上“道听途说”地教子无方,既盼望子女成为出人头地的天才,又轻易相信“不要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结果使子女养成害怕失败、遇事患得患失、事事斤斤计较的心理,自然会不幸“死”在“跑道”上。

食古不化的现象,同样出现在父权至上的诠释中。儒家学说的根源是《易经》,通过《易经》,我们有了阴阳的观念,很早就明白互相对待的相对性,所以在看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时应该举一反三,悟出“天下的父母都是人,当然可能犯错误”的道理;想到“父权至上”,也应该想到“子女若是不能心服,父权又有何用”的相对互动,从而悟出“勿以父权为至上”的重要性。

古圣先贤的道理并没有错,却由于我们不求甚解和食古不化地不当学习,使我们不知不觉做错了事,反而还自以为是,把错误的责任完全推给先人。

现代人对西方学说也是不求甚解,把爱的教育、儿童本位、自由发展误用得令人担忧害怕。祖父母心中以孙子为第一,每天早上两老护送小孙子上学,在校门口依依难舍,甚至祖母和孙子泪洒路上,祖父也红着眼眶,好像生离死别。令人不知今世何世,怎么还会有如此悲伤的场面?在星级大饭店中,常见 “四加二加一”的情景:四位老人(包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随着两位青年(当然是未经考验的父母)赔着笑脸,紧盯着一位雄赳赳、气昂昂的小霸王或小龙女,任其横扫餐厅,不敢阻拦,任意笑闹,也不加以劝阻。想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所获得的殊荣,也不过如此。这种“六加一症候群”,如果蔓延开来,人类不灭亡,社会不动乱,还有天理吗?

亲子关系,攸关家庭的美满、社会的安宁、国家的兴盛以及人类的幸福,若是继续走食古不化或不求甚解的老路,势必每况愈下。特别是孝悌的道理,将遭受很大的挑战,一句“时代变了”,一句“创新是唯一的生存途径”,一句“求新求变”,就毫无抵抗余地、轻易地把亲子关系推向“大难来时各自飞”的可怕境地。很多“在家一条龙,在外一只虫”的畸形子女,由于在家受到过分的保护,样样称心如意,俨然像一条龙,而在外面则没有人把他当回事,又经不起风吹雨打,像一条虫似的,受不了挫折磨难,于是便兴起“易龙为狼”的邪念,企求成为“在家一条龙,在外一匹狼”的代言人。可惜说尽狼的好处,也不过勉强挤出一丝创新的味道。相信“狼的传人”很快就会消失,“狼的家庭”即使出现,他们的亲子关系也未必为大家所喜爱。

不如正本清源,抛弃食古不化和不求甚解的偏颇心态,好好地正视亲子关系,抱持永不嫌晚、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念,以无比的信心和毅力,在实践中改善现有的亲子关系,发挥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学习精神,由自己做起,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作出良好有益的贡献。

我们所提的建议和意见,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万望各界朋友不吝赐教为幸!

曾仕强 刘君政

序于台北市明道阁

前 言 #

中国人心里十分明白,人生不过是一连串的关系。我们常说,有关系没关系,没关系有关系。一方面表示中国人重视关系,只要找到合理的关系,万事顺遂;另一方面也指出,各种关系都是相对的,通过彼此互相对待,才能够建立合理的关系。我们在互动中寻求合理,所以主张中庸之道。中庸的意思便是合理,因此,关系合理化自然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

人和自然构成了天人关系,当然我们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理论,现代科学还很难证明。人和人构成了人际关系,我们还在其中特别加入了伦理,形成独特的人伦关系。而凡是看不清楚的关系,就成为神秘关系,比如人和神鬼之间,只好祭神如神在。

我们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纳为五伦,分别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依据《易经》“居中为吉”的道理,夫妇排在五伦的中央,所以最为重要。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伦,常也,从人从仑。”“仑”的意思,是参差不齐的样子。因为人和人之间呈现错综复杂的关系,不可能完全一视同仁,经常会出现差别待遇。换句话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平等,也很难公平对待。我们用“仑”来表示,希望大家共同追求合理的不公平,因为那才是真正的平等。特别加上“人”字旁,是提醒我们人际关系虽然参差不齐,却不应该凌乱无序。人和一般动物的区别,也就只有这么一点点,就是人不能像禽兽那样混淆杂乱,必须维持一定的规则。用“伦”字来解释关系,就是告诉大家要把伦理看做不可变的共同生活法则,妥善地将其安排在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当中,人人遵守,使其成为必备的守则。

是不是混淆杂乱,会不会凌乱无序,看夫妇关系最为清楚。实际上,没有夫妇,哪里有父子?没有父子,又有什么君臣?长幼、朋友就更不必谈了。所以,夫妇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基础,要先摆正夫妇关系,再塑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之间具有血缘关系,凭借血浓于水,比较容易产生深厚的亲情。而夫妻二人,却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一家人当中,有血缘关系的人要分床分室,而这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妇却可以同室共床而眠呢?其中所含的大道理,对亲子关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千万不能够忽视。

孔子主张大同社会,外户可以不闭,而内室的门一定要关好,意思就是,婚姻关系必须良好稳当才能培育出良好的亲子关系。过去单亲家庭的子女,也就是没有婚姻关系所生的孩子,被称为野合之子,简称野孩子。现代社会,由于离婚率不断升高,人为的单亲家庭愈来愈多,或者很多父母未婚同居,等到大腹便便才奉子女之命不得不结婚,在这种婚姻关系中,怎么可能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究其原因,其实十分简单,往往一句“恋爱没有条件”的流行话,或者一行“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诗句,就害得大家婚姻不稳固,使许多无辜的子女凄凄惨惨。古人说,文章千古事,下笔要慎重。如今之人却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定要颠倒是非,乱改成语,一知半解却自以为是,认为这样才显得新潮、独特、与众不同。殊不知,在你获得创新美誉的同时,却种下了无穷的祸根。因此,往昔开卷有益,现代有时却开卷有害,特别是信息泛滥的时代,必须慎选信息。

不错,也许恋爱没有条件,但是,结婚一定要有条件。比如,身体健康,没有不良嗜好;有谋生能力,也有养家的决心,存有关怀的爱心,并且持之以恒。两个人要结婚,难道这些条件可以不计较吗?古时候所说的“门当户对”,若是能够正本清源,不难发现所说的正是这些条件。可很多人为什么要搬出一大堆扭曲行为来加以否定呢?

有好的媒妁之言,就有坏的媒妁之言,如当今的婚介所、未婚男女俱乐部良莠不齐;有好的父母之命,如完全站在子女幸福的立场做客观冷静考察的父母,也有坏的父母之命,如完全站在自己利益和兴趣的立场并不重视子女幸福的父母。时至今日,仍然有为了利害关系而结婚的案例。所以,全盘否定结婚所需要的一些条件,并不合理。

我们的亲子关系,特别重视孝道。“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格言,流传既广且久。但如今,“万恶淫为首”已经被笑贫不笑娼的不良社会风气所淹没,“百善孝为先”也正在接受欧风美雨的吹袭。某些自命新潮的人士,假借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名义,对其大加批判,不知道这样的传统孝道还能够支撑多久。我们实在没有必要由于其他民族并没有这样推崇孝道,便要狠心将中华文化这一个独特的产儿加以抛弃!婚姻有许多条件,其中最可靠的一条,其实就是“求于孝子之门”。爱父母的孝子,很少不重视婚姻关系,所以也就不可能不爱另一半。

孝是亲子关系的关键,由此产生很多配套因素。譬如对父母要顺或不顺,不能够由于我们习惯使用复音词,把“孝”和“顺”连在一起,便认为孝一定要顺。心理学家陈大齐教授早已指出:古人说到孝,单用一个“孝”字,不用 “孝顺”这个复音词。现代人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好像孝一定要顺,而顺也就是孝。实际上孝和顺是有区别的,孝不一定是顺,而顺也未必就是孝。孝中有顺有不顺,也就是有顺的孝,也有不顺的孝,必须分辨清楚,不可混为一谈。合理的顺与不顺,才叫做孝。

孔子所说的“不违”,也不是完全不违背父母的意思。《礼记》说得十分清楚:父母如果犯了过错,子女应该低声下气、和颜悦色地进谏,而不是盲目地顺从,谏含有不顺从之意。谏言被接纳,当然最好;若是不被接纳,就应该更加孝敬父母,使父母感动,等到父母的情绪稍微平和,再来进谏。要是仍不接纳,与其使父母得罪于乡党邻里,不如小心殷勤地再三劝谏。即使招致父母发怒,就算被父母打得头破血流,也不要怨恨,依旧孝敬父母。但是,不可以疾言厉色,而应该怡色柔声。由此可见,孝不是人的天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学习,逐渐调整,才能够拿捏得恰到好处。

现代亲子关系,大多以爱为重点。其实父母爱子女,是母鸡也会的事情。古圣先贤,早就体会到“父母的责任在教育子女”的道理,不立《慈经》,却著有《孝经》,很多人认为这是重孝轻慈,所以父权至高无上。这些扭曲事实的见解,若非正本清源,实在难以厘清我们所需要的亲子关系。从实际情况来看,亲子关系一代不如一代,以致愈来愈多的人只谈恋爱不打算结婚,就算结了婚,也不想生小孩。他们认为养儿既不能防老,又没有什么天伦之乐,要子女做什么?

某些有了子女的人士,只知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由于教子无方而美梦落空。有些人爱子心切,但是儿子刚进入初中,就已经拿他毫无办法。有些人更是怒气冲天,一巴掌把儿子打得离家出走。这样的亲子关系,着实令人烦恼。请教专家,大多也只是隔靴搔痒,甚至不知所云。谁都知道家长对子女不能够宠爱、纵容,却有很多父母由于当局者迷,坚决不承认自己有溺爱的过失。

古人早已说过:真正爱子女的父母,应当以正义来教导子女,使子女不走邪路。骄傲、奢侈、放荡和过分安逸,都是使子女走上邪路的不良习惯,必须在子女年幼时及早避免。曾国藩在家书中即明确指出:“凡人皆多望子孙做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有“好”父母以身作则,作为子女的典范,就会有“好”子女孝顺父母,为家族争光。

父母子女都是明白道理的“好人”,那就是“好人家庭”。这种家庭的亲子关系,不但会受到社会的欢迎,而且有利于民族、国家和世界。当然,对自己和家庭也十分有益,因为父子同心,黄土也会变成金。

我们首先说明,家庭需要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决定于教养的观念。父母为了负起应尽的教养责任,应及早培养子女良好的态度和习惯。由于父母来自不同的家庭,难免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但父母在子女面前必须特别小心谨慎,要维持相当的一致性。父母双方最好先沟通协议以建立共识,然后共同采取适当的教养方法,避免父母之间产生间隙,使子女养成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惯。

这是一个少生的时代,少生更应该讲求优生。广义的优生,从婚前择偶开始,怀孕时注意胎教,并且一路教养到长大成人。我们认为,教养子女是最为有效的优生方式。当我们看到多少天生资质很不错的孩子,居然小时了了,大就不佳,就更容易明白“子不教,父之过”的道理了。万一不慎宠坏了子女,父母必须承担责任,依据正确的途径,力求挽回。毕竟子女是自己的骨肉,怎么能够轻言放弃?

若是子女已经被溺爱,他们就应该看看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把它当做一面镜子,及时觉悟。有时候浪子回头金不换,早日回头,后望自然无穷。

教育子女愈早愈好,五六岁之前是关键时期。身教重于言教,即使不能以身作则,也应该以身作例,把自己的缺失当做案例,让子女警惕,避免染上不良习惯。随着子女的年龄逐渐增大,再做好阶段性的调整。同时,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注意其身心变化,随时设法了解状况,给予必要的辅导。我们的建议是,尽管时代在变,孝悌的原则不能变。

这是个令人迷惘的时代,如何培养合理的亲子关系,尤其值得大家一起来探索、研究和实践。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家庭,而且也是为了我们的社会、民族和国家,甚至是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