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快乐当孝子
今天说“孝”,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论语》有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美德,但是有时候孝顺父母的方法不对,也会惹出麻烦。前不久有这么一条消息,江苏无锡有一个高龄的老太太,老伴去世以后,一直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儿子很孝顺,老太太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谁知道有一天,老太太没和人商量,自己就住进了敬老院。儿子不理解,死活劝老母亲回家,谁知来来回回劝了好几次之后,老太太竟然一纸诉状将儿子告上法庭。怎么孝顺父母也会成为被告呢?
主持人:您给大家说说怎么回事,当孝子当成被告了。
傅佩荣:他是方法不对。在儒家来说,他这个做法也有欠考虑,也就是说,孝顺一定要了解父母需要什么。所以我总结出一个简单的儒家的方法,无论是用在孝顺父母还是交朋友方面都可以,只要是人跟人相处,都要考虑三点:第一,内心感受要真诚,就是我真心愿意孝顺;第二,对方期许要沟通,母亲需要什么,她有什么期许,要沟通,也许母亲认为,你把我放在家里,没有人理我,敬老院有很多人可以聊天,说不定母亲的期许不是在家里面过舒服日子,她可能认为,有人相处,大家在一起,会更快乐;第三,尊重社会规范,像这个做儿子的,母亲既然愿意去敬老院住,你就送上应该的养老金,好好奉养母亲,并且经常去探望她,这样恐怕效果更好。
主持人:这样说来,如果孝只是流于表面和形式的话,恐怕不是真正的孝。您看这件事如何,说不久之前沈阳有一位孝子,为了给父亲祝寿,鞭炮铺了有六七里地,当地警察都吓了一大跳,赶忙出来制止,最后在大街上摆了一百米的鞭炮阵,据说搞得当地是鸡飞狗跳、乌烟瘴气。您说这个孝子,他做得怎么样?
傅佩荣:如果按照我们之前的原则来说,他显然忽略了第三个——社会规范,这样做变成是妨碍公共安宁,所以警察才会出来维持。通常我们做事如果学儒家,在社会上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第一内心要真诚,第二跟任何人相处都要问对方的期许,第三要设法遵守社会规范,三个合起来,就可以化解许多不必要的误会了。
主持人:今天我们说的这个孝,不仅仅是停留在儒家所规范的那种孝道上面,我们想听听庄子他对孝是如何看待的。儒家讲孝,那庄子也讲孝吗?
傅佩荣:庄子对于孝顺,首先是肯定,但是他的肯定还是借用孔子的话。也就是说,庄子把孔子作为他文章中的角色说自己的话。他说,孔子说过,天下有两大戒律,就是活在人间,有两件事情你避不开,第一个是命,第二个是义。“命”就是子女爱慕父母亲,这是内心始终无法化解的,你只要是一个人,做子女的始终会爱慕父母亲,这是人所不能免的。这说明庄子肯定孝顺出于天性。怎么样才算真的孝顺?这一点和儒家就有不一样的地方了。
主持人:那么您把两家之说,关于“孝”这一部分,给我们比较一下。
傅佩荣:在《庄子》里面,特别提到孝顺的六个阶段,如果就六个阶段来分,儒家只做到前面两个阶段,庄子还有上面四个阶段。
主持人:照您这么一说,如果我们把两家学问一比较,庄子之说还要高于儒家之说?
傅佩荣:表面上来看是如此,但是我们不能说庄子境界比孔子高,孔子本身七十岁的时候,从心所欲不踰矩,境界是到顶点了。儒家的孝顺是,要设法用恭敬来孝顺(敬),用爱心来孝顺(爱),这两点庄子完全承认。但是庄子有第三步,孝顺的时候,忘记父母亲(忘亲);还有第四步,孝顺的时候,让父母亲忘记我是他们的子女(使亲忘我);第五步,孝顺的时候,同时忘记了天下人(兼忘天下);第六步,孝顺到天下人都忘记了我的孝顺(使天下兼忘我)。
我们还是要强调,孝顺一定是从小到老,人的生命是一贯的,因此你从小把尊敬和爱心这两点掌握住的话,慢慢懂事了之后就知道再往上提升。在这个地方,我想可以再补充说明一下儒家谈到的敬、爱这两点。《论语》里面谈到尊敬父母亲有一段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孔子说这个话的用意是说,如果光是奉养父母亲而没有尊敬的话,那跟狗、马服侍人有什么差别呢?父母需要的是子女的敬意而不是狗、马式的服侍。所以讲到尊敬的时候,孔子非常强调。而另外一个学生子夏的那一段,就跟爱心有关了。原文是:“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子夏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子女保持和悦的脸色是最难的。有事要办时,年轻人代劳;有酒菜食物时,让年长的人吃喝;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孔子说,脸色保持和悦最难。单是让父母吃饱喝足,如果子女脸色难看,也不行啊,尤其我们年纪大了之后,父母年纪更大了,并且常常会生病,要请我们带他去医院,这个时候就看我们脸色了。孔子就提醒我们,你内心里面有真正的深刻的爱心,脸色就会非常的和悦,任何时候对父母都是好言好语的,这就叫做爱心。所以,我们虽然说庄子的孝顺有六个层次,但是儒家这前面两个层次能做到,已经是了不起了。
主持人:我觉得前两步好理解,因为现在很多的孝子孝女们都是这样做的。第一为尊,因为孝顺本身还有一个说法叫孝敬,不光是孝,而且要尊敬父母。过去时候,父母讲话时,子女只有垂手在旁边站着,这叫孝敬。第二种是真心真意去爱,有孝心,我想做到这个也不难。但是到了第三步,这个就不理解了,为什么要在孝顺的时候,忘记父母的存在?那不是不把父母放在心上吗?
傅佩荣:庄子的意思,我们比方说吧,像青少年到一个阶段,譬如读中学的时候,就不希望父母知道得太多,他始终是认为,我跟父母不一样,父母就是要管我的。所以他孝顺的时候,他没有忘记父母亲是父母亲,这样就有隔阂、距离,也就是所谓的代沟。所以,如果你真的孝顺到忘记父母是父母,把父母当朋友,反而父母会很开心。我们也是做父母的,孩子如果到中学阶段,把我们当朋友而忘记我们是父母,我们也是非常开心的。
主持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这一点似乎不太容易,因为像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在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里面可能锁着自己隐蔽的内心秘密,这秘密即便是拿给同学看,也不会拿给父母看。所以,要做到忘父母的境界,是不是困难的事情?
傅佩荣:是有点困难。庄子有几句话很有趣,他说,假设你在路上,踩到陌生人的脚,立刻道歉;踩到自己兄弟的脚,哎呀,踩痛了没有;踩了自己父母的脚,毫不在乎,好像是应该被你踩的一样。
主持人:可能那个时候觉得,反正是我的父母,跟我最亲的人,踩一下,似乎他们也会谅解我的。
傅佩荣:对,有的时候所谓的忘记是感情深厚到互相信赖的关系,到一定的时候就变成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忘了父母亲是要来管教我这样一种情况。
主持人:那么我们说到忘记父母,父母跟自己一样平等,是自己的好朋友,这一点我们就联想到西方国家,他们的父母和孩子之间,好像就是一种平等的朋友之间的关系。见到父母直呼其名,好像很平等,这是不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忘父母”的境界呢?
傅佩荣:你刚才说的,使我想到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有一个美国教授,学问非常好,但是聊天时,他就说,我儿子现在开卡车开得可好。在我们中国人来说,我们有时觉得孩子开卡车也不是什么特别荣耀的事情,有些人平常都不愿意提的,但是这个做父亲的觉得,开卡车没什么关系,我儿子是我儿子,我是我,我们两个是两回事。他们这种忘记有他们的传统背景,譬如基督教的背景。在宗教里面,你进了教堂,不管是祖父母还是孙子女,统统跪下来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既然是在天上的父,那我们都变成兄弟姐妹了。所以他们就很容易从我们所谓的上下长幼尊卑的关系,变成一种平等的大家都面对共同信仰的对象,这样的关系使得他们在家庭里面,不太刻意去区分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或母亲要有母亲的样子。
西方人子女直接称呼父母亲的名字,看起来好像忘记父母亲是父母亲,而事实上未必如此,因为他们缺乏我们所强调的前面两个阶段。如果没有出于尊敬跟爱心的话,直接跳到第三个层次的话,就好像你在社会上,碰到陌生人大家交换名片,变成那个情况了,跟孝顺又好像没有什么关联了。
主持人:看来西方的这种平等和庄子所说的“忘父母”还是不太一样,当然,我们做到“忘父母”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比这个更高一层的,为什么是让父母忘记我呢?
傅佩荣:因为你可以孝顺到让父母亲忘记你是子女。父母有父母的烦恼。有时候父母在说话的时候,小孩子一进来,父母就不说话了,他认为有些话小孩子不适合听,希望小孩子不要听到。如果你孝顺到让父母亲把你当作朋友,他们讲话谈论话题都不避开你,那真是更高一层了。
主持人:我记得在二十四孝当中有这么一个老莱子的故事,叫“戏彩娱亲”。这个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隐士,为了躲避战乱,自耕于蒙山的南麓,他非常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养双亲,七十岁尚不言老,经常穿着五彩的花衣服,手持拨浪鼓如小孩一般地戏耍,以此博得父母的开心,这样让父母感觉不到他们已经老了,而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个孩子。这个故事是不是就有一点让父母忘记真实的我的意味?
傅佩荣:这个可以说有相关性,不过说实在的,做父母的很难做到这一点。我有一个朋友,他也在学校教书,他的儿子读高二了,父亲带儿子看电影,看到电影里面的镜头有男女生接吻,爸爸就把儿子的头压下去,说你不适合看。儿子在偷笑,我都高二了,什么没有看过呢?像这就是父母亲始终念念不忘“我是父母亲,你是小孩”,不要让他知道我们大人的事情。这就代表小孩子孝顺还不够,没有达到庄子的要求,要孝顺到让父母忘了他们是父母,忘了你是子女,把你当作朋友一样。我们今天一再提到“忘”字,能够达到忘的境界,在庄子的思想里面或者说道家里面,是最受推崇的。
主持人:具体来说,如何做到“忘亲”和“使亲忘我”这两点?
傅佩荣:我们要常常想到,经常的沟通最重要。我们小时候,平常父母工作很忙,忙于事业,一转眼之间,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了,然后有一段时间互相之间不太说话,后来就很难再说得上话了。方法之一就是,选择一个共同参与的活动,长期去努力做。依我的方式来说,我从我女儿读小学开始,每个月一定带她看场电影,看电影完毕之后就有话说了。人跟人说话最好不把焦点放在对方身上,譬如一见面就说,哎呀,你怎么又胖了。有些人最怕这个了,尤其是女生。这样一来的话,你把话题焦点放到对方身上,无形之间就有压力。最好怎么样呢?父母和子女一起去看电影,一起去做一件事,做完之后,讨论一下,讨论完之后,也就了解对方在想什么,譬如他讨厌电影中的某某角色,既然他讨厌这样的人,你就不要做这样的人。因为父母子女生活在一起,叫做命,这个命是不能改的,这是很深的一种缘分,与其说互相去规范、要求他,希望达到某某标准,还不如设法化解,把焦点放在其他地方,接受“我们都是一个家庭里面的人”。就像庄子说的,鱼最好是在江湖里面,忘了对方是谁,忘了自己是谁。否则,一旦没有水,没有江湖,只有“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一天到晚互相安慰,互相鼓励说“你很好,我很好”,这样太累了。
主持人:如果说到具体操作的话,那我们作为孩子,我们作为想要去孝顺父母的孩子,这两种“忘”,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去做?
傅佩荣:我要孝顺父母,这个时候要忘了我是子女,就是不要老想着,父母会管我。等于说我把父母当作朋友一样,经常沟通,很多事情互相交换意见,保持一种互动。这样一来,父母就会觉得,孩子没有把我当长辈保持距离。这样父母就会很开心。那么孝顺到让父母忘了我是子女,怎么做呢?这一点说实在的比较困难,因为父母的个性每一个人不一样,我们做子女的就要孝顺到,让父母跟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好比如鱼得水:他不会觉得,我们大人讲话小孩不要听,他不会把你当作小孩子,而是把你当朋友。对于我来说,我是年纪稍微大一点,才体会到这一点。因为我母亲身体不好,半身不遂三十年,所以我在中年之后,每周陪父母打麻将,打麻将就有输有赢,有时候吵吵闹闹很热闹,这也是我的目的,让父母跟我在一起时,不觉得我是子女,好像我们说的上了牌桌六亲不认,大家都打成一片。有时候,你觉得最感动的是,父母有时候会跟子女撒娇,我们只知道子女跟父母撒娇,父母年纪大了,有时候也会撒娇,这时候才显示出父母真实的天性,等于是他忘了你是他子女,譬如打麻将时,我父母有时候也会跟我们“求情”:这张牌不要吃了,放一马吧。
主持人:尽管我还没到您这个年龄,但是我也有所体会,因为我长期在外面工作。很多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都会觉得父母基本上在设置一个界限规范着我们,父母就是给我们画圈的人。但是若干年以后,你会发现,当你把自己成功的或者快乐的一些体验跟父母去分享,父母也会很开心。因此,作为子女,我一定要让他们开心,而不能让他们为我担心,在这一点上面,是不是他并没有忘记父母是父母?
傅佩荣:对。照理说,我们不能报喜不报忧,譬如身体有状况你不说,哪一天突然出现更严重的情况,父母会受不了的。还不如用适当的方式把自己的情况,譬如成功、失败、个人的感受让他们慢慢知道,就好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这样父母才会觉得,你把他们当成最好的朋友,他们心里面才会踏实。
主持人:我记得我有时候,遇到一些挫折,那个时候也想着是报喜不报忧的,但是我的母亲看出来了,说你别瞒我,你肯定有什么事,把事说出来,让我们和你一起来分担。当时听了之后特别感动,我觉得我还有什么必要去瞒他们呢?然后我把这些事情都给他们说了以后,就引来了他们很多肺腑之言,连他们自己说完之后,都没有想到会如此畅快淋漓。因为他们是真正跟我在所有的范围之内进行分享。我不知道这种状态之下,是不是可以接近到“忘”的地步?
傅佩荣:这已经达到生命共同体,以及命运共同体的境界了。因为一家人本来就是同命,我们有好有坏,都是一家人一起分享,所以你做得非常对。
主持人:你把所有的一切向你的父母敞开,那么父母自然也会向你把一切都敞开,这样的话,不就是父母和我两相忘了吗?看来我们还是能够找到第三步和第四步的一个路径。那如何能够做到忘记天下人呢?
傅佩荣:在孝顺的时候忘记了天下人,意思是说,根本就不要管天下人如何判断你孝不孝顺。我们都知道,有一个父子骑驴的故事。父子两个人赶驴进城,父亲骑在驴背上,儿子走路,路人就说,这个做父亲的不够慈爱,自己骑驴让孩子走路。父亲听了之后,就下来了,儿子上来骑,又有人说了,这个孩子不孝顺,让老父亲自己走路。然后,儿子只好下来了,他们两个人一起骑,路人又说,他们对驴子太不照顾了,两个人那么重,都骑在驴身上。两个人只好下来了,这一下来之后,旁边又有人说,有驴子不骑,怎么那么笨呢?简直是无所适从。
主持人:在这里面,我们似乎感觉到,这父子二人太在意别人说什么了。
傅佩荣:没错。太在意别人的说话,到最后变成是无所措其手足,连该怎么放手放脚都不知道了。很多时候我们会考虑到这一点,譬如我有时候教书会提到自己跟母亲打麻将的故事,但是我也补充说明,因为我母亲身体瘫痪,所以她的娱乐是打麻将。居然有学生回家跟父母说,我也陪你们打麻将吧,因为傅老师陪父母打麻将。我对学生说,你这样做不行,你父母还健康,你就陪他爬山、运动。如果别人说你怎么老陪父母打麻将、陪父母爬山,这是别人说,别人怎样说你不要管,你只要自己问心无愧,父母也能开心就好。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外表,像我记得我们还很小的时候,父母特别疼爱我小弟,他从街上回来,弟弟不肯走路,喜欢扒着我父亲的脖子。别人说,这个小孩怎么这样不孝顺呢?我父亲说,我喜欢这样,我喜欢这样让他扒着。做父亲的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别人说,你这样不对,那样做才对,这些都是别人的意见。所以庄子的孝顺第五步就是说,你孝顺的时候,根本不要在乎天下人怎么看你,你只要自己跟父母亲相处得愉快,其乐融融,别人怎么说,不要听。其实任何人来往都是一样,经常会有人在旁边说一些话,说到最后你当事人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做了。
主持人:明白您的意思了,其实庄子所说的行孝的第五步,就是说孝顺父母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自己该怎么样去做就怎么样去做。如果没有忘记天下人的说法,天下人说你这个孝不对,改一种;又有人说,你这也不对,再改;改来改去,就像那骑驴的父子一样,到后来都不知道该如何孝顺父母了。这是第五步,第六步就玄了,让天下人都忘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傅佩荣:这一点事实上也很难描写。因为道家有个特色,就是因为“道”字,这个字就代表整体,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里面,就好像江湖一样,我们都是鱼,天下人跟我一样都是鱼,在江湖里面,根本不要分彼此。所以我孝顺的时候,同时让天下人都忘了我在孝顺,他们认为本来就是如此。儒家所说的你要好好受教育,要学会怎么孝顺父母,让父母开心,这些都不能算孝顺,因为本来就是如此。庄子说,子女爱慕父母亲这是自然的要求,生下来的命。孝顺父母亲,天下人都不觉得你在孝顺,因为本来就是如此,这是最高的境界了。
主持人:最后这个说法最妙,按庄子的说法,世界上原本就不应该有“孝”字出现,因为你本来就应该这样的,除非你不孝,你可能才是不正常的,剩下的其他的状态都是正常的。
傅佩荣:对。这一点正好是庄子思想里面非常关键的一点,庄子肯定一个社会的存在,但是这个社会先设定像忠孝仁信义和平这种所谓的道德价值的话,麻烦就来了,为什么呢?你一说孝顺,马上就有人要装出孝顺的样子,他就想别人来称赞他。所以庄子不是反对儒家,他反对的是儒家造成各种价值标准之后,很多人就迎合这个标准,表面上装出仁义的样子,其实缺乏真诚的心,到最后变成虚伪了。庄子最讨厌虚伪,我们今天谈到这一点的话,正好可以回到庄子的一个根本的思想。
主持人:其实说到这儿,我们似乎更清楚了,儒家的孝和庄子所提倡的孝,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儒家是用一种规范的方式来引导人们去孝,而庄子认为孝本身就应该有命又有义,本身就应该如此,根本不需要去规范,这可能是他们两家之间对孝的不同认识吧。
傅佩荣:是的。如果说到发展的方式,儒家适合一般人,因为一般人从小在社会上就接受规范,他习惯了,就让他慢慢走吧,但是这条路走得比较辛苦。道家只适合少数智慧特别高的人,他觉悟了,从道来看,从整体来看,根本就没有任何规范的必要,但是极少数人才有道家的这种智慧。所以我们在一般的生活上,还是照儒家的方法,一步一步慢慢走比较适合。
主持人:所以儒家和道家的学问一直是我们中国人赖以前行的两根拐杖,哪一根都不能丢弃。要是真正去做的话,我们先按照儒家告诉我们的,然后再按照今天我们所讲述的庄子的理念,提高我们孝顺的境界,这恐怕是真正意义所在吧?
傅佩荣:是的,所以还是要从“敬”开始,到“爱”,然后再往上走,如果缺少前面两步,天下大乱了。
主持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话,我觉得在我们的生命体验当中,似乎儒家和道家都不能丢,不是说我们今天讲完人生困惑,问完了庄子之后,我们就把儒家的东西丢掉,应该不是这样。
傅佩荣:是的,我们平常把儒家、道家比喻为火车的双轨,火车没有双轨不能走,但是还是有其顺序,儒家作为基础,是一般人都需要的。虽然我们人生有困惑,要请教庄子,但一定是年龄到一个阶段,譬如中年。如果一个青少年说,我要问庄子。庄子跟你说,读书这样,读书那样。那你不读书怎么办?谁负责呢?
主持人:就让我们在孝的这一层层的境界当中,不断地提升自己,最后能够真正达到孝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