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逍遥人生的最高境界
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在商海沉浮多年的成功人士,去海边度假,看见一个衣着寒碜的渔夫在那儿晒太阳,他就上去攀谈,天气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出海打鱼啊?渔夫就说,我今天打够了。商人觉得这个渔夫太不上进了,就劝他,你为什么不多打些鱼呢?如果你天天努力多打一些,说不定一年就可以买辆摩托车,两年就可以买条新渔船,再过几年可以有一个小冷库,最后你可以开全球连锁的鱼罐头厂。说这番话的时候,商人犹自激动不已。渔夫就问了,然后呢?商人立刻回答,然后你就可以逍遥自在地躺在这里晒太阳,欣赏着大海的美景啊。没想到渔夫冷冷地说,我现在不就是在晒太阳吗?说完这个故事之后,其实我感慨万千,难道我们真的只有像那个商人一样,直到功成名就后,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逍遥人生吗?
主持人:为什么我们人人都觉得,逍遥自在是那么遥远的事情呢?
傅佩荣:因为我们都把目标放在相对的价值上面。譬如这位老人家,他有钱了,他奋斗一辈子,他觉得,我后面的享受是我前面的努力所应得的;但是年纪已经大了,来日无多。而这个年轻的渔夫,他不知道什么样的观念,只知道当下过得开心就是开心。在这里就要分辨了,难道年轻的渔夫一定更懂得哲理吗?未必如此。事实上,我们所了解的欧洲很多国家,像意大利、西班牙,他们如果上班的话,不到下午三点钟是找不到人的,中午休息去了,每天都觉得好像在度假一样,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因为他们认为,人生没有必要那么紧张。那么我们的儒家思想,使我们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认为,人生要追求一个目标。
主持人:庄子又是如何告诉我们的呢?
傅佩荣:庄子会认为,从道来看,道就是整体,你只要掌握到整体的观念,我这一生是一个整体,就不要在意要前面努力后面才能快乐,因为努力的过程都是痛苦居多。就好像很多学生说,我考上大学,我就会快乐,这样一来每天都是辛苦奋斗,考上大学那一天,才发现原来并没有像我想得那么快乐。因为他又有要毕业的目标,毕业之后进入社会,还有别的目标,永远不能脱离一个相对的观念。所以你要从整体来看,如果不能享受今天,你凭什么说你会享受将来某一天?今天有今天的压力,但是将来会有将来的压力,如果你了解这些道理的话,就会从整体来看,就是我的生命是一个整体,不但如此,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是一个整体,整个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在整体里面,我们所有相对的压力、相对的价值观都可以化解。庄子不会说老富翁好或者年轻的渔夫好,他会说,这两位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主持人:我们平常嗑瓜子的时候,有两种吃法,一种吃法是一颗一颗吃;另一种方法是瓜子全部磕开,攒下一堆的时候,一口吃掉。很多中国人的生活更像是第二种,把所有的瓜子全部剥好了,然后一口香,您怎么看待这种生活态度?
傅佩荣:但是你怎么知道在剥完毕之前,你会有事跑开呢?剥了半天之后,让别人吃了。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有一种不同的思考,像我们现在常说,你的钱不是属于你的,钱是属于用钱的人,你的孩子要用你的钱,所以钱是他的。如果你赚的钱自己不能用,钱当然不是你的,就等于说,你的生命不是你的,你一生都在追求一个目标,好好地攒钱然后可以好好退休,那么你在退休之前都不是你的。这样一来,你得到多少?失去多少?庄子的整体观点告诉我们,要想得透彻一点,只要把开始和结束这一整体想一遍,就会知道。庄子没有叫你年轻的时候不要努力,该读书还是读书,该工作还是工作,跟别人都一样,但是观念不一样,我每一次读书的时候觉得开心、快乐,每天工作的时候也一样,而不会感到重复而乏味。不要想,今天老板对我不太满意,好久没加工资了,想这些问题会使工作变成压力。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有两种生活态度,第一种是取得你所要的;第二种是享受你所有的。如果你把人生的快乐放在第一种,我一定要取得我所要的,我才能快乐,那很抱歉,你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因为竞争太激烈,或者你得到你所要的东西代价付出太高。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得到了,身体却不行了,有钱也无法享受。
主持人:很多人都在用青春赌明天,年轻的时候是用健康来换钱,到了年纪大的时候,用钱来换健康,人生就是这样的反反复复啊。
傅佩荣:并且健康不见得能换得回来,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要学第二点:享受你所有的。就是说,就自己现在的情况,安于自己的生命。以我自己来说,我年纪也不小了,我只要早上起床,发现今天牙没有疼,或者说手脚都很利落,我就觉得很幸福了。因为我身体现在没有构成困扰。另外,今天我有没有特别非做不可的事,如果有,就要以平常心待之,即使去演讲,很多人等着听我讲话,只要我准备充分,尽我的能力,我讲得好不好,对别人来说,也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何必那么在意呢?通常我们的压力都来自把自己夸大,说非我不可,说这个世界没有我不行。使命感太强,到最后累死自己。那这个时候就要记得,享受你所有的,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条件,好好珍惜它。
主持人:总结刚才说的话,我们养家糊口这还是需要的,但是在这每一天当中,不论你多苦多累,别忘了享受。有人就问说,我天天那么多烦恼,哪儿来那么多快乐和享受,我享受什么啊?我的享受在哪里?就像人们问幸福在哪里一样。
傅佩荣:在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个规划,譬如你今天很多烦恼,你烦恼的是某些事情还没有做完,烦恼有用吗?如果说烦恼掉几根头发,就可能把事情解决的话,那我愿意烦恼。
主持人:那我甚至愿意把头发拔下来,去解决这个事情。
傅佩荣:所以你烦恼到最后,事情还是在那边,还是不能解决,在这个时候你就要想,要有规划。我很强调规划,以我自己来说,我这一生最大的挑战就是在美国读书四年,每天十小时以上,真是压力很大,怎么办呢?规划。我就靠这个,因为我到美国第一天就知道,此处非久留之地。
主持人:你不想留在美国工作?
傅佩荣:因为我知道我们在美国申请学校的时候,申请表上最后附一行话:No Discrimination.意思就是“没有歧视”,其实没有歧视代表他就是有歧视。像外国人到我们中国来,我们怎么会说“不要担心,中国没有歧视”?所以我到那边去了之后,有各种个人的问题造成一些困扰,我心里就想说,早点毕业吧。我就开始规划,四年之内需要考什么、写几篇论文、最后写一篇大的论文、什么题目,我全部规划好了。同班同学各国人都有,我第一个毕业,完全靠规划。所以,你要避免烦恼,订一个目标,这几年要完成什么目标,开始规划每天做多少事。人的烦恼往往来自缺乏计划,各种事情铺天盖地,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只要用切割法,把大问题变成小问题,一个个解决。有一位教授有一次上课讲了一个例子,在一块草坪里,丢一块铜板,然后大家去找。大家拼命找,都找不到。最后这位教授告诉学生一个办法,把草坪划分成一块一块,每个人找一块,结果立刻找到。这说明什么?把很大的工作量,甚至整个一生的目标,分成小的目标,但是每一个目标都有有机的连接,连接起来之后,就可以轻松达成目标。像有人问我,你写作下笔好像很快。我确实下笔很快,怎么练习的呢?我从翻译开始练习,把英文翻成中文,翻译达两百万字。
主持人:这可是真功夫啊。
傅佩荣:这种英文翻译的训练,用中文需要写得很清楚,训练出来之后,我写一般的文章简直是下笔如有神。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划,全程去计划,然后你才能享受每一个当下。
主持人: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您是翻译两百万,下笔如有神。刚才我们听来听去,觉得这个规划,其实就像我们每天要有计划地去过日子一样,但是,我们一旦去规划了,计划得特别仔细了,这个目标、那个目标细分了,还符合庄子所谓的道吗?
傅佩荣:我们可以这样想,规划是规划,是因为我每天都设计好,我应该可以再活几年,所以我规划下去。但是每天睡觉都要问我自己,我今天睡着了,明天还能醒来吗?我明天醒来世界还在吗?谁知道会发生什么自然的灾难呢?没有人知道。所以,规划由你做,能不能继续照你规划的发展,那不是由你定的。庄子常常提醒我们,天有它的安排,就是自然有它的安排,人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这种心态在道家里面可以说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因为它把道当作整体来看,所有发生的事情都不是偶然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各种条件配合才形成的。你说,哎呀,我没有料到发生这种事,这是借口。任何事情的发生一定是你可以料到的,只是你疏忽了而已。所以我建议,每一个人都要把自己生活里面各种人事问题、各种物质条件理清楚,然后要做什么事,它的阻力是什么,它的助力是什么,都掌握住。你在做的时候,自然是水到渠成。我们最喜欢庄子所谓的水到渠成。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座右铭,我非常喜欢,叫做“举重若轻”,别人看起来累得要命,譬如说你主持节目,我就非常羡慕,别人恐怕紧张得不得了,你看起来非常自然。每一个人在自己的本行里面就要有这样的训练,就是说把它做得很自然,我天生才是走这条路的,我就在我这个分内,把自己训练好。
主持人:您说我是举重若轻,我想您过奖了,但是我目前是很轻松,因为我在享受,我在享受什么呢,我在听您讲很多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是享受于您的言语之中。我把其实很累的主持工作当作了一种享受,这能够带给我们一点什么启发呢?
傅佩荣:我们刚刚提到,道无所不在,道是一个整体。怎么表达这个观念呢?《庄子·知北游》提到东郭子问庄子的一段话。东郭子当然是假人了,东郭子问庄子,你一天到晚谈道,道在哪里啊?很多人都喜欢问“在哪里”?说实在的,对于道家来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记得有个香港的朋友,他带他的女儿第一次坐飞机,女儿只有七岁。到了天上之后,女儿就一直往窗外看,我朋友说,你在找什么?她说,我在找上帝啊,因为从小老师告诉我们,上帝在天上,我今天第一次坐飞机,我当然找上帝了。这说明很多小孩子跟大人一样,都要问“在哪里”。学道家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因为道看不到,道在哪里呢?
主持人:所以我们通常说,如果你掌握了道,那你就一切OK,可是道在哪里?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傅佩荣:东郭子问了之后,庄子回答说,道无所不在。我先说明一下这四个字的奥妙,无所不在就是每个地方都有道,因为道是母亲,生出万物来,离开道就没有万物,所以道无所不在。但是请记得,无所不在不等于无所不是,了解道家的观念就知道,“在”不等于“是”,你讲“是”,画上等号——“道就是万物”,那就糟糕了,万物有变化,万物消失了,道不就不见了吗?老庄对于道的规定就是:万物再怎么变化,可多可少,可有可无,道永远不变。所以要说,道“无所不在”,而不能说道“无所不是”。接着东郭子就继续问,非要庄子讲清楚不可,庄子只好说,道在蝼蚁。蚂蚁这么小的昆虫怎么会有道呢?东郭子说,怎么会这样卑下呢?庄子就说,道在稊稗。稊稗就是一般所说的杂草。刚刚还是昆虫,现在变植物了。东郭子说,怎么越说越卑下了呢?庄子说,道在瓦甓。瓦甓就是瓦片,刚刚还是植物,有生命,现在变成矿物。
主持人:残砖碎瓦更没有形状了。
傅佩荣:东郭子说,怎么越说越过分了呢?庄子说,道在屎尿。
主持人:秽物当中去了。
傅佩荣:变成了排泄物了,东郭子吓得不敢再问了。
主持人:为什么?
傅佩荣:因为再问的话,不知道会说出什么可怕的脏话出来。庄子为什么说道在于这样的东西里呢?他就是要提醒你,道绝不是在天上,不要以为道高高在上。任何地方都有道,你以为很卑下吗?不要忘记,凡存在,都需要道的支持。你觉得卑下,是人的价值观在影响你。所以你有这种主观的感受。接着庄子讲一个故事,叫做“每下愈况”。
主持人:现在已经被我们用成“每况愈下”,真实的典故应该是“每下愈况”,说明的是什么?
傅佩荣:说明什么呢,就说明“道”。每下愈况是什么样的背景呢?有一个市场监督官,有一天到市场去问卖猪的,哪一只猪比较肥?今天当然是拿秤来称了。但是猪很大,你又不能像卡车一样走过地磅。卖猪的就回答“每下愈况”。他说的意思是,要知道哪一只猪比较肥,需要用脚去踩猪的腿,踩大腿都是肥肉,就要往下踩,越往下踩,踩到小腿还有肉的,当然是更肥的了,踩到猪蹄边都是肉的,那就不用说了。“每下愈况”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每一次脚往下踩,都可以踩到肉,代表越肥的猪,越可以让你踩到它的肉。
主持人:现在已经被用为每况愈下了,意思就是说一个事情越来越糟糕。那么真实的每下愈况,那说明的又是什么呢?
傅佩荣:完全不是每况愈下的意思。
主持人:那么踩猪腿的典故和道有什么关系?
傅佩荣:庄子接着说,道无所不在,你踩那个猪,越往下有肉的越肥,再怎么踩都是道。他是这个意思,所以道无所不在。不过他用这个肥猪来做比喻,实在是出乎意料。
主持人:“道无处不在”可以对比我们的生活态度。很多人认为我们的人生应该是先苦后甜,以苦追甜。实际上没有意识到,在我们的一生当中,甜始终在跟随着我们,如果你想追求一个终极的甜,恐怕是一个很虚无的目标。
傅佩荣:没错。所以我们说“取得你所要的”,压力很大,一辈子辛苦奋斗。“享受你所有的”,当下就可以享受。譬如我们以前教孩子,孩子会说,别人有那么好的玩具,我都没有。做父母的就要说,别人有的你没有,但你有的别人也没有啊。你也可以找到一些玩具说,看,这是你有的,别人没有。所以如果老是羡慕别人,你一辈子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如果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就很容易满足,我们常讲老子的知足常乐,就跟这个典故所引发的“道无所不在”一样。
主持人:知足常乐很有道理。我觉得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好好地生活下去,为了生活可能会有一些奋斗,也不要忘记享受每一天。可是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如何跟随庄子达到逍遥人生,作为我们的人生来说,达到逍遥的终极秘诀是什么?
傅佩荣:对这个问题,在庄子来说呢,他会用一个简单的概念,叫做“外化而内不化”。
主持人:您给具体解释一下。
傅佩荣:“外化”就是外表的言语行动跟其他人都完全一样,这是从老子学来的“和光同尘”,光芒不要太亮,最好缓和一下,有灰尘也沾一点,不显得太过于清洁,引起别人的侧目。这是外化。外化与儒家其实没有什么严重的冲突,儒家是标准的社会生活模式,跟任何人来往都要记得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这三方面就使你在社会上相处没有问题。庄子还是同意在社会上最好能够化成一片,不要给别人压力,但是更重要的是内不化。
主持人:所谓的内不化,我们能不能这样理解,就是说做到外圆内方。
傅佩荣:有一点这种味道。但是内方不是一种个性上的表现或者采用某种行为的模式。内不化是说,我的内心跟道在一起,绝对没有任何改变,因为不需要改变。道代表整体,道无所不在,内心常常觉悟到道,就觉得内心很满足了。外面是随遇而安,随着整个情况而变化,顺人而不失己。我顺从别人,我不失去我自己,因为我自己与道在一起。内不化一直强调,不要忘记,你与道在一起的时候,已经圆满自足了,外面就随顺整个社会的趋势,不要有冲突,不要有矛盾。庄子在《天下》里描写他自己的情况,他说,往上我“与造物者游”,往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还有另外一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对万物,不去批评它,“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我不去议论别人的是是非非,跟世俗相处得很好。天地精神是我的内不化,跟世俗相处得很好,没有什么争论,这就是外化。
主持人:外化而内不化的人应该是比较潇洒的,在现实生活当中,什么样的人是属于这种外化内不化的人呢?
傅佩荣:有关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当中,你刚刚说的外圆内方是一种形态。比较明显的表现是,外表上都尊重每一个人,跟别人没有什么冲突,不去辩论也不去争夺什么,人弃我取,人取我弃。像这样的一种态度叫做外化。但他内心里面,常常保持平静、快乐。有些人外在跟别人化的时候,心里很不甘愿,就是我外面化了,心里面说不定也跟着化了,到最后外化内也化,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主持人:真正要做到与世无争的人,才是真正的外化而内不化。
傅佩荣:所谓的与世无争,是看得很长远。就是说,你要的我一定不跟你争,但是当你们都不要的时候,我就拿到了。我记得我女儿小时候,她的星座跟我一样,我喜欢什么,我知道她也喜欢什么。譬如一块手表,我知道她想要,就说手表我不要了,给你好了。她就说,你不要了,我为什么要呢?我说,你真的不要了?她说,真的不要。我说好,那我要了。像这就是一种道的方式,设法让别人发现,你跟他之间没有什么好争的。就像打太极拳,你进我就退,你退我就进,能够随着整个环境的变化,而不让自己过于辛苦地去追求目标,付出太大的代价。
主持人:针对这个原则,我们再说两种特别的情况,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是外不化,内也不化,这种人会怎么样?
傅佩荣:外不化三个字就代表这种人顽固得不得了,完全跟这个世界不能配合。别人东他就西,你们穿西装,我穿古装,非要如何不可。现在有些人提倡国学,一定要弄古代的这种格局,小朋友都要穿上唐装、汉服,穿着很古的服装,这叫做标准的外不化。要跟古人完全一样,就要回到那个时代,那为什么不学孔子的春秋时代,那时候的服装更不方便。
主持人: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外也化了,内也化了。照我们的理解的话,这种人处世的时候,那不就左右逢源,很吃得开了吗?
傅佩荣:说他吃得开,他其实常常处在一种惶恐不安的状况中。因为内化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没有任何原则,随时都要注意:今天风尚如何?最近有什么样的时髦的东西?于是跟着别人走,别人吃什么样的美食了,推出新的菜,要去尝一尝;别人在谈论什么话题,跟着去听一听。像这些都是内化,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刚刚所说的外不化是很顽固,内化则是完全没有自我。
主持人:那么这种人其实被现代人认为是比较可怜的人,一点主见、一点主心骨都没有,那就是随波逐流了。他可能在这个社会上活得就无所适从。我觉得刚才我们说的主要是和人在一起相处,在社会当中所要寻求的一种逍遥自在,但是现在更多的人提出来,我与其在人群当中逍遥自在,何不到自然中去寻求逍遥自在呢?庄子有所谓“大美”,是要在天地之间去寻找的,在自然中才能找到真正的逍遥吗?
傅佩荣:没错。因为道家对自然比较肯定,是因为自然界本身有它的规则,如果没有人类参与的话,自然界本身值得欣赏。庄子乃至整个道家的思想也是一样,要化解儒家过多的以人为中心。道家认为,我们应该以万物的本身为其价值的来源。譬如在《庄子·齐物论》里问, 什么样的对象是美的?我们都认为,古代毛嫱、骊姬、西施是美女。但是他说,你错了,骊姬、西施这些美女到河边去的时候,鱼吓跑了,天上的鸟儿吓得飞走了,麋鹿像见到鬼一样,跑得很快。
主持人:这是怎么回事?
傅佩荣:因为对于一头鹿来说,最美的是另外一头母鹿;对一条鱼来说,最美的是另外一条鱼。人类往往说,我们人类是唯一的标准。这就说明庄子很喜欢观察自然界,观察自然界就发现,每一种东西都有其本身的需求所带来的各种应该有的条件,并且每一种东西在适当的时候都可以当一个主导。譬如我们中药的药材,有时候需要药引子,庄子说你用某种药引子,药引子都是很便宜的,但是你没有这个便宜的药引子,药效不能发挥。就好像老子有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是古人祭祀的时候,用草扎成狗的样子,放在祭桌上。当你放上祭桌的时候,人人都要向它跪拜;但是祭祀完之后,刍狗就被丢掉,任人践踏或捡去当柴火烧。这就说明万物的荣枯是有时间的,天地没有什么偏爱哪一方面的问题,从这一方面来看,宇宙万物确实有值得欣赏的部分,所以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整段话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春夏秋冬,有明确的规则,它不用商量;万物都有已经现成的道理,它不用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圣人,就是要存想天地的美妙,而通达万物的道理。庄子对圣人有复杂的情感,在《庄子》里圣人分两种,儒家的圣人不太好,道家的圣人了解天地的美,并且了解万物的道理。我们说到天地的美,西方学者研究庄子,都会用一个词,叫做“密契主义”,以前翻译作神秘主义,大家比较熟悉。
主持人:用“密契”这两个字的话,大家可能感到比较生僻,换一种说法叫神秘主义,可能大家来得熟悉一点。
傅佩荣:对。我顺便说明一下,翻译的目的是要让人理解,尽量不要让人误解。我为什么不愿意翻译成神秘主义呢?因为中文“神秘”二字有负面的意思,我们说,张三这个人神秘兮兮的,这不是好话。
主持人:对,让人家摸不清头脑。
傅佩荣:西方讲到密契主义的时候,很少有坏的,属于宗教里面最高的合一境界。譬如,你看到一个老太太,在念佛经,念到最后忘我了,忘了自己是谁。她觉醒过来的时候,发现内心充满能量。同样,很多人在信仰宗教的过程中,有一种忘我的经验,忘了自己是谁,醒来之后,感觉内心充满一种很大的力量,然后有爱心,可以做很多伟大的事情。这就叫做密契主义。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叫忘我,是不是能够说明其中真意呢?
傅佩荣:没错。庄子就特别提到“忘”,忘了我。他说,真正舒服的鞋子,让你穿的时候会忘了脚的存在;真正舒服的皮带,让你系的时候忘记肚子的存在。真正的最高的忘是连忘也忘了。这就是庄子的描述。像这种地方就说明,要从整体来看,人在整体里面,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整体,庄子只是想恢复你原来的样子。密契主义在西方是非常特殊的词,用来描写宗教修行的境界,在庄子里面“密契经验”是顺手拈来。所以西方学者在谈到庄子的时候,在这一点上非常称赞。他们认为,一个古代的中国哲学家居然可以用这样的一种简单的描述而讲出深刻的道理。我们说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一段的时候,就会发现,宇宙万物无一不美,为什么美呢?因为道使你存在,美代表值得欣赏,只要道让你存在,你就有值得欣赏的部分。凡存在皆来自道,所以凡存在皆为美,
主持人:照您这么说的话,无论在我们所认为的自然当中,还是真正在社会的体系当中,都无所谓,都或许能够寻找到逍遥自在的感觉。因为这里面有个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忘。
傅佩荣:确实是这样。我记得我们在谈到人籁、地籁、天籁的时候,曾经说过,连刹车的声音听了都觉得是天籁,为什么?因为它有它出现的条件,条件成熟了,它出现了;它出现了,我接受,我不会说我不喜欢。看到没有,庄子就是提醒我们,要把个人喜怒哀乐尽量去掉,对所有的一切与其产生一种情绪的反应,不如去理解它为什么发生,只要理解它为什么发生,它非发生不可,那就接受它,欣赏他。这样一来,每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对孩子读书不太满意,就改变变成满意;我对朋友、上班的同事,觉得有意见,不要对他有意见,就把他统统当作像天籁一样的声音,把所有的一切当作自然的就是必然的,本来就是如此,你就不会有太多的个人情绪反应在里面。
主持人:您刚才说得特别好,把现实作为自然来接受,忘记喜怒哀乐的标准,那就能达到逍遥的感觉。有一种生活的现象,譬如过去上海人住的房子特别紧张,动不动有七十二家房客的情况出现,但是每家每户,螺蛳壳里面做道场,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因为他忘记了他烦恼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有这一层含义在里面?
傅佩荣:我相信恐怕是大家都已经接受这个现实,知道暂时不可能改变,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他没有什么比较的标准,如果让这些人去看看别人住别墅,独门独栋,比较之后,问题就来了。所以我们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庄子的用心,如果你照儒家的方式,很喜欢比,比到最后,原来有的快乐没有了,你所追求的那个目标,也很难达成。
主持人:讲到这里,我一直感觉都是很过瘾的,不过就是有一个困扰,在现实生活当中,人是没有办法去除儒家思想带给我们这么多年来的影响的。在现实生活当中,拿庄子的思想和儒家的相比,我们这种困惑到底该怎么解决呢?
傅佩荣:儒道两家在历史上各有其发展的背景,这是事实。一般的道理是这样的,得意的时候做儒家,失意的时候只好做道家;或者说年轻的时候做儒家,年纪老了做道家。这就是古人的一种想法。如果从我的分析来看,我觉得,我们讲真善美的人生,但是三个要合一很不容易。一般来说,儒家所追求、掌握的是善为主,这个善代表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所以儒家很强调以人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人跟人之间保持和谐,就需要用儒家的方式来进行修养,到最后整个社会也可以稳健发展。儒家不是不讲“真”,不是不讲“美”。讲“真”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代表实事求是。讲“美”是要先尽美但是不一定尽善,尽善才是真正要求的目标。所以儒家对于善的把握符合人性向善的要求。
道家不一样,道家说,儒家讲善永远有一个缺点,一讲善就要有一个标准,一有标准就可能出现各种虚伪的情况:我来迎合你,阳奉阴违,表面上这么做,内心是另一回事。在庄子来说,他就设法做到掌握“真”,真有两种,一种是相对的真,我们现在活着,很多人跟我们一样在世界上活动,这是相对的真。因为我们在变化之中,一百年前没有我们,一百年后也没有我们。另外一种就是“道”,代表“究竟真实”,就是绝对的最后的真实。像我们说的,道无所不在,所以永远不受影响,没有变化。掌握住道,你就掌握了最后的真实,往上一跳就是最终的美感,从真到美。美说明值得欣赏。所以讲到真善美的时候,儒家的重点在于善,道家在于真和美,这三者可以这样子配合起来。我们常说,儒家、道家有意见,是有意见,但是不见得是完全不能相容的。
主持人:不是对立,恰恰是能够融合,因为我们常会说,我们人生追求的是真善美,而这三个字恰恰是融合了这两家学派的观点。这也许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当中永远不可能剥离的组合,也许我们根本就不要去区分儒家和庄子的学问。
傅佩荣:是的。我想在总结的部分,我们还是可以想到,年轻的时候要先把儒家学会,我很赞成国学以儒家作普遍推广的材料,让孩子们从小开始知道,要进行某种道德修炼,对人生是需要的,以便将来进入社会;但是一定要记得,到了中年阶段一定要设法学一点道家,否则容易执著或者以为在社会上就是名利权位,各种有利的条件而已。人到中年之后,就要了解到人生各种善恶的报应,不要只看当下,要看整体,从道来看宇宙万物,都值得欣赏。所以这个心情就变得不一样了,如果你到了中年,还不懂道家的话,就很可惜,错过了庄子的智慧了。
主持人:我们本来是想问庄子如何能够达到逍遥人生的,但是没有标准答案。庄子最后却告诉我们,或者说傅教授告诉我们,最后的逍遥、最终的逍遥是不要丢弃任何一种有道理的东西,当把这些区别全部化解掉了,也许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一个逍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