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与自然和谐
最近国家发出通知,说今年6月份开始,所有的超市、商场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消息一出,议论纷纷。当然很多人表示支持,说早就应该这样了。但是还是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反对,主要理由就是觉得不方便。的确,科技的发展就是为了让人们越来越舒适、方便,您瞧,现在居家有空调、冰箱,四季尽在掌握之中;出门有汽车、飞机,千里之外转瞬即至,但是,这种舒适、方便的代价是什么呢?空调、冰箱,还有汽车,这都是严重的污染源,大自然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反思,多少年来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问题。那么人和自然究竟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怎样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呢?
主持人:为什么明明知道取消免费塑料袋之后,人们会有不方便的感觉,但是还要出台这种规定,人们究竟意识到了什么?
傅佩荣:以前我有一个学生,他说他要终身从事环保运动。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他的祖母过世以后,隔了十四年,开棺捡骨,祖母都已经变成骨灰了,脚上的尼龙丝袜还好好的,可以再穿。他一看,糟糕,这个污染不得了,一个人过世十几年,身体腐化了,那袜子还好好的。所以他说他终身要从事环保运动。实际上这种意识,是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负荷已经过重了,如果我们今天不赶快努力,将来子孙恐怕就没有像我们这么幸运了。
主持人:尼龙丝袜也好,塑料袋也好,这种化学合成产品,确实没有办法融入到地球本身的自我循环当中去。我记得过去我们不太重视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搞建设、求发展,经常讲一句话,叫人定胜天,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而我们一定要去征服自然。您觉得这种观点如何?
傅佩荣:从文明的发展来看,人定胜天有其必要性。因为人在自然界里面,他本身缺少各种生物所具有的能力。譬如,没有马跑得快,力气没有牛的大。如果不靠发展科技文明的话,人类根本就很难生存。科技发展之后,对于自然界基本上可以掌控了。这方面来说,确实是人定胜天。但是另一方面,“天”代表整个自然界,自然界会反扑,到一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自然界受不了了。其实这种情况在古代已经出现过,世界各民族的神话,一开始一定谈有一个神创造了世界,第二步,创造世界之后造了人,第三步一定是灾难,很少有例外的。有世界,有人间,最后是洪水。几乎每一个民族的神话都有洪水的故事,说明什么?说明人类出来之后,就会设法用他的理智去调节或者说去控制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以至于严重地破坏自然的生态。在古代只是洪水,洪水来了之后,你可以避开到山上去,后来人越来越多之后,洪水就需要有人来治了,所以我们就有“大禹治水”的故事。人类后来一路发展下来的人定胜天是在小规模上、小的范围里面,譬如把这块荒地变成可以耕种的良田,本来是沙漠的,你可以做到把它变成树林,但是整体看起来,人类不要忘记,人还是属于自然界,在《庄子》里面有一句话:所有自然界的一切都属于自然。
主持人:其实人定胜天也不是我们随便发出的豪言壮语,这是荀子的思想,那么庄子认为人定胜天吗?
傅佩荣:在庄子看起来,人是不可能胜天的。人如果胜天,第一步,我们生下来有这个身体,有基本的能力、欲望,这也是属于天,天代表自然界,凡是与生俱有的,自然而然有的,统统谓天,天是一个范围很广的概念,如果人定胜天,等于是人的理智开始思考,如何把自然界加以改造,也是改造我自己。所以我们有时候说,真的要学庄子的话,像有些体育竞技活动恐怕就有问题了。
主持人:为什么呢?
傅佩荣:你训练自己某一方面的专长,在全世界可以说排第一,跑得快,跳得高,训练到最后,恐怕身体会有一些伤害,你也不知道。我们今天讲庄子的话,不是说要反对这些运动比赛,比赛自有它的意义,强调的是各个民族、人群相互了解,互相切磋。庄子认为,人与天最好是能够和谐。他比喻说,牛和马有四只脚,这叫做天;你给马套马鞍,给牛穿鼻孔,叫做人。他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说明,人有智慧,可以改造自然,一改造自然,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好像人定胜天了,而事实上对自然来说是一种伤害,将来人类本身也会觉得受不了。所以在《庄子》里面对于人跟天的关系是有这样的一种说明。并且,我们提到像“天人合一”四个字,最早就出于庄子。但他的说法不是“天人合一”,而是“人与天一也”,人跟天合成一个整体。
主持人:但是现在给人的感觉是,我们人类总想摆脱和自然的那种关系,好像早已经不在乎人和自然原本是一个整体。当然就是因为过度地去奴役自然,我们人类得到的报复也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已经发现,自然界会报复我们,像现在的暖冬,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意味着以后的海平面要上升,因为冰山要融化;海平面要上升意味着很多陆地要被淹掉,太可怕了。这是不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这样做是不是得不偿失呢?
傅佩荣:对。事实上像我们刚刚提到荀子的人定胜天,在西方来说,这种观点可以说是更深远。在《圣经》里就提到,上帝创造世界之后,再创造亚当、夏娃,对他们说,世界归你们管了。这样一来,人类认为我们是世界的管理者,我可以统治这个世界。
主持人:主宰啊。
傅佩荣:这个主宰到后来就变成整个西方文化的主导力量。我们中华文化一向是讲究和谐的,像荀子虽然是儒家的思想,儒家主张天人合德,但他提出了人定胜天,是因为如果按照人类本来的样子去做的话,人是性恶的,当然是自私自利。所以一个人受了教育之后,要设法去调节、改造我的自然这一部分,人定胜天,“天”是代表我的自然的样子,会跟别人竞争、斗争这些。那么人就靠圣人提供一些礼乐教化,来改造我们本来不太理想的部分。荀子是这个意思。道家则强调人跟自然是一个整体,在整体里面,自然是和谐的了。
主持人:说到人类想要去改变自然,庄子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子贡前往南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时,经过汉水南岸,看见一个老人在菜园里工作。这老人凿通一条地道到井边,抱着瓮进去装水出来灌溉,花了许多力气而效果不彰。在这个问题上面,庄子所表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傅佩荣: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接着讲后半段的故事。子贡看到这种情况就建议,老人家,您这样太辛苦了吧,效率不高,我建议你做一个桔槔(桔槔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用的压水一样的东西),你轻轻一压,水就喷出来了。老人家一听,脸色就变了,他说,我就是不喜欢这种想法,因为使用机械的人,一定会进行机巧之事;进行机巧之事的人,一定会生出机巧之心。机巧之心存在于胸中,就无法保持纯净状态;无法保持纯净状态,心神就不安定;心神不安定的人,是无法体验大道的。机巧就是我想出一些花样来达到某种目的,产生某种效力。这种机巧就会产生机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心机,“有技巧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你心里面有这种心思,心里面就会很乱,常常想这个不错,还有更好的吗?其实我们现在的科技不就是如此吗?你说电脑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呢?心里面七上八下,纷扰不安,一天到晚想有没有新花样可以取代过去的东西,产生更好的效率,到后来也许效率提高了,但是心也乱掉了。所以现在很多人有科技上的方便,节省下来的时间,反而出问题了,很烦恼,不知道该如何打发时间。
主持人:可是,我们人类一直在进步,这种进步的核心我认为就是这种机心,因为不断地有追求机巧的愿望,所以人类的文明才得以发展至今。如果都按照庄子的想法,是不是我们人类就不要再进步了?
傅佩荣:这个问题正好是对道家最深刻的置疑。像老子的小国寡民,整个世界怎么发展呢?所以我们只能想象说,在古代的情况,第一,那时国土很大,少数人想要隐居没有什么问题,现在哪有什么地方隐居呢?第二,天下战乱,各国争雄,稍微软弱的就被消灭了,就好像今天这个时代经济竞争。那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你要老庄回答,等于是宏观的问题,老庄恐怕也没有办法给你一个清楚的答案。但是他有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逆来顺受。譬如现在用电脑,使用高科技的产品,我反正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些不是我发明的,也不是我要或不要的,大家都这样子,我也这样子,但是我设法不受它牵累,就是不被它干扰。所以我们所谓的逆来顺受,一般往往会把“逆”字当作外在的不好的一种情况,其实未必,道家所谓的“逆”是所有的违背自然的东西,只要顺受的话,就不把逆当逆了,就是别人发明好的东西我用,但是我不放在心上,这是一个方法。
主持人:明白了,给人感觉就像是,别人有机心就让他有机心吧,我只要去享受就行了。那么这里说到人和自然,我听过这么一种说法,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人类就是地球的癌症,癌细胞并不传染,它要做的就是和母体同归于尽,当人一死,癌细胞也就死了,现在人类要和地球同归于尽。我不知道您怎么看待这个想法?
傅佩荣:确实有这样子类似的情况。现在谈到环保有一句口号说得好:你要让地球恢复原状的话,只要不打扰它就好了。就是说让地球休息,它自己就会恢复。我们现在常说,你生病的话,治病要吃药、要打针,地球不用,不要管它,不再继续伤害它,它就自己恢复了。所以这可以说是人类最幸运的地方。当然,你说人类是地球的癌细胞,说实在的,如果没有人类的生命,地球再美,就好像很多外太空的星球一样,再怎么美,它也没有意义,为什么没有意义?因为意义这两个字,只有对理性而有效。意义这两个字是针对理解的需要要来的,有人,才需要理解,理解才会出现意义的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在很早以前,就是侏罗纪,那时候就是恐龙时代,我们要问,恐龙的生存有意义吗?说实在的,它不是没有意义,而是没有意义的问题。
主持人:也许我们人类一辈子不能探究恐龙到底在想什么,也许恐龙的生存有它自己思考的意义,您觉得呢?
傅佩荣:这等于是庄子后来说的“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一样的问题了。为什么?因为恐龙能不能思考,这些都要有证明,那人类能不能思考?从任何一点人类的产品就知道人类可以思考。譬如一只蜘蛛,几千年、几万年结的网是一样的、差不多的。所有的其他的生物的本能表现出来,再怎么精彩,还是本能的表现。譬如,海里面的一种鱼,它的整个外皮的颜色是千分之一秒就可以变的,但是请问,它永远在变,它有任何改善的可能吗?不可能。所以人类才有思考的能力,这一点很容易找到证据,我们对于其他生物,说实在的,如果各安其分,它们也不会跟我们竞争。因此,有关意义的问题只有人类才能够去掌握,除非我们证明有外星人。
主持人:其实我们也知道,如果我们都按照道家的想法去做,我们相信自然的状况可能不应该是现在的状况。现在改变的一切,可能是我们人类对于欲望的一种扩展,对于文明的一种追求,这当中又不加节制,最后导致了现在的状况。但是,在当前一种状况下,可以说科技进步到这样一个地步了,这就好像是一辆开上高速公路的车,上去了就不能调头回来了,所以现在说起来,要讲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不是越来越困难了?
傅佩荣:没错。要整个人类都改变不可能,毕竟还有很多地方经济很落后,它非要发展不可,不然活不下去;但是,有的地方经济早就已经超量发展了,它还在发展,它怕被赶上,就好像车子上了高速公路。所以今天这个时代特别需要道家。道家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庄子有一个比喻非常好:“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至人”就是最高境界的人,“将”就是送,“迎”就是欢迎。至人的心像镜子一样,外面来什么就照见什么,不会喜欢也不会讨厌,不会欢迎也不会欢送你,反正就让自己的心不受外界干扰。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努力做的事情。人生的困惑各人不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一种想法,我们学道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当你不能改变大的环境的时候,你只有改变你自己,改变自己,回归到自己的本来的、自然的那种处境或者心情,这是唯一的路。所以,我们如果谈到要解决现代人的困扰,道家至少是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选项。
主持人: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啊。现在很多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时候,都感觉到艰难,如何避开那烦扰的花花世界呢?很多人选择:第一,住到郊区去,你看现在别墅卖得多火;第二,出去旅游,到大自然当中去寻找自己。您觉得这两种选择的方式,符合不符合所谓道家的思想?
傅佩荣:我想这也是一种即使不懂道家也会自然找到的一种方法。事实上,在欧美很多先进国家,很多有钱人就是住在郊区,他可以享受大自然。第二种旅游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放假的时候到郊外走一走,到处都有美好的风景。那么就庄子来说,他住在乡下的地方,经常上山去打柴。有一次他就靠着树干睡着了。睡着的时候,他就梦见自己变成蝴蝶,蝴蝶栩栩然自由飞翔,真是快乐。他在做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蝴蝶,但是忽然醒来发现,还是一个肚子没有吃饱、僵卧在那边,很憔悴的庄子。他就问自己说,现在是蝴蝶梦见我吗?还是刚才我梦见蝴蝶?因为我梦见蝴蝶的时候,我以为自己是真的蝴蝶。我们在梦里面,常常觉得自己就是梦里面的人。现在我醒来了,说不定正好是蝴蝶梦到我了,那到底我是蝴蝶还是蝴蝶是我呢?这个说明,第一点,人跟万物可以相通,你只要把自己个人的一种特殊的条件去掉,你跟自然界都可以相通。所以我们在小孩子的时候,最喜欢听童话故事,树木会说话,黄鼠狼会说话,整个世界都充满生命的力量,彼此可以相通。第二点,就是庄子下的结论,他说,万物跟我还是有分别的。庄子一方面希望跟自然界打成一片,如“天人合一”,“跟自然和谐”,另一方面又说,不能光是跟自然和谐,人到死的时候,尘归尘土归土,不合一也不行了,所以这时,庄子就表现他思想的精彩,就是说,我跟自然界还是不同,因为我是一个人,是人,就有缺点也有优点。庄子希望发挥优点,优点在于什么地方呢?在于可以通过修炼使“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展现出“精神”来,一个人有精神展现出来的话,所有庄子所描写的非常神妙的境界,全部有希望达到。
主持人:这就是著名的“庄周梦蝶”的典故。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旅游,而且号称寄情于山水之中,到大自然当中去寻找自我。难道在现实生活当中寻找不到自己,只有在山水之间才能寻找到自己吗?
傅佩荣:对。为什么呢?因为在道家的观点里面,把宇宙整个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自然界,我们的身体也属于自然界,只要有规律的都是自然界,肚子饿了需要吃,累了需要睡,这跟自然界其他生物差不多;另一部分是人类。但是人类太聪明,发明各种文明的产品,到最后反而不喜欢自己的生活,觉得自己变成一个螺丝钉,在大的机器里面根本伸展不开,所以他就设法到自然界里面去旅游,旅游的时候发现,自然界的这一切有它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自然的就是必然的”,你找到规律之后,就不再有人为的各种所谓的智巧、技巧、机心这些,这样一来的话,他会觉得到自然界里面比较自在。你如果进入人的社会,一定先问,你多大年纪啊?在哪里工作啊?一个月多少工资啊?有没有希望啊?成就如何?有没有孩子啊?所有的烦恼全部来了。所以,你到自然界里面之后,就可以暂时忘记一个人在人的世界里面所形成的各种束缚。你会发现,自然界跟“道”比较接近。因为“道”产生宇宙万物,人在宇宙万物里面最特别,他有认知能力,这个认知能力演变出来之后,就是文化的发展,我们不能说文化一定不好,但是我们一定要说,文化很可能是使一个人离开自己的本性,使自己在文化的产品,人的社会里面,反而过得很不快乐,离道愈远。
主持人:当然了,我觉得寄情于山水之间这种出发点是好的,现在有多少人是打着这样的一个旗号,说是去拥抱大自然,但是更多的实际情况是走马观花,然后拍些照片。有个顺口溜特别有意思,说人出去旅游叫“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拍照、回去一问什么都不知道”,您觉得这样的所谓拥抱大自然,还有意义吗?
傅佩荣:事实上这样不能算是拥抱大自然,只是随从逐众。现在很流行旅游风气,他也跟着旅游了,旅游回来之后,给朋友看一些旅游的照片,每一张都有他,而他背后被遮住的风景却看不到。
主持人:而且要说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时候,现在有些旅游,其实恰恰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很多人更多的不是寄情于山水而是寄物于山水,因为他留下了很多的垃圾,留下了很多的其他不该有的痕迹,这好像是不太应该的吧。
傅佩荣:这个当然对于山水来说,反而是一种伤害了。我想山水有灵的话,也不太欢迎这种人的。
主持人:这就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相处之道。我想起辛弃疾有一句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如果像这样游览山水的话,我估计山水不会见你“应如是”。
傅佩荣:对。在诗人笔下,类似的话相当多,譬如“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还有程颢也写了一首诗,里面写道:“万物静观皆自得。”就是说,宇宙万物,只要保持平静的心情去欣赏,每一样东西都是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都值得我们去欣赏赞叹。所以我们学习道家,应该就像苏东坡所说:“万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必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宇宙万物一定有地方可以值得欣赏,只要能够让我们欣赏,必定能让我们快乐,不必一定找一些特别好的风景名胜。你推开窗,打开门,一棵小草、一朵小花都可以欣赏,这才是一种真正跟自然界合而为一的精神。
主持人:我们刚才讲了这么多和大自然不和谐的地方,让我们感觉到有意思的是,本来以为旅游是一次和大自然建立感情的好机会,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中的真谛,这是不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对自然的认识,可能还不太准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然,它是我们的奴仆,还是其他的什么?
傅佩荣:我把我的想法简单说一下。人对于大自然有四种态度。第一种竞争,第二种利用,第三种保护,第四种欣赏。通常我们会特别强调要欣赏,但是你不能忽略前面三点,因为自然是整个宇宙都在里面。第一是“竞争”,你不管再怎么喜欢大自然,上山碰到老虎、遇到毒蛇那你可要小心了,不要说这是属于自然的就不管,因为生物有竞争的关系,你还是要随时保护自己。第二是“利用”,人类现在可以生存下去,都是因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充分地利用土壤,利用各种资源,让人类活下去。第三是“保护”,又提到人类的责任了,少数野生动物快要灭绝了,事实上灭绝的物种越来越多了,这时我们就要保护,否则我们后代的子孙就不像我们那么幸运了。这是保护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也是在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最后是“欣赏”。所以我建议竞争、利用、保护、欣赏四者兼顾,这样你才不会寄情于山水的时候,忽然摔下山崖,不小心碰到什么猛兽了。
主持人:我们先前说了,人要把自然当作奴仆吗?看来不。两者关系还是比较平等的。但另外一种激进的观点认为,天地自然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应该恭恭敬敬地,每天都要好好地去服侍它们,那这种观点对不对?
傅佩荣:这恐怕是另外一个极端了。在宗教里面有一种自然崇拜,在人类社会很早的阶段就出现了。像太阳有太阳神,月亮有月亮神这些,这是一种特殊的信仰的背景。如果今天强调环保,因此所有的科技统统停下来,经济全部不要发展,人类就保持现状,或者甚至回到比较原始的情况,我觉得,动机恐怕是好的,但是基本上不可能实现。在庄子来看,他的顺其自然也包括所有既成的事实。譬如科技已经发展到这一步,我不可能退到前面去。我们担心的是,科技一路发展下去,到最后自己也不能够收拾,那怎么办呢?
主持人:也许到那个时候,就只有毁灭了,很多的电影、小说都已经在设想,万一那一天到来,会是什么样子,当然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那一天的到来。今天我们通过庄子去了解自然,了解我们人和自然如何相处,我们真的希望,我们人类和自然可以在一个整体中和谐生存。我们也许在自然当中才最终能够寻找到我们久已失落的心田,这或许是今天在物质社会中挣扎的我们,能够从庄子那里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