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孙权:夹缝求生的守业之道
出身显赫:得父兄余荫少年即位 #
曹操的天下是自己打出来的,是创业者;刘备有一个核心团队帮助他打天下,也算是第一代企业家;孙权的领土是他爸爸、哥哥打下来的,他应该算是第二代企业家。其实创业有创业的艰难,守成有守成的不易。通常我们总是觉得开创基业很困难,其实守住基业有时候更加艰辛。
孙坚是孙武的后代。中国人似乎有这么一个习惯,姓曾的人说自己是曾子的后代,姓孔的人说自己是孔子的后代。的确,有好的祖先可以给自己身份地位增加一些分量。孙武是中国有名的兵家,孙策也曾经研究出一套火攻方法,东吴一直沿用临江火攻这套方法,也算是继承了祖先的衣钵。
每家企业都会研究出一套比较特殊的营销方法、经营方式,这是它们的秘方,轻易不让别的企业学习。三国时期三个集团的作战方式也各有不同,各有特色。孙权打仗是跟父兄学的,曹操打仗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刘备打仗主要是靠诸葛亮的智谋。
孙坚是拼命三郎,几乎不按照兵法打仗,爱怎么打就怎么打。虽然董卓在当时是非常蛮横的,谁都不放在眼里,但是他怕孙坚,怕到想把女儿嫁给孙策的程度。孙策发展起来以后,当时曹操势力非常大了,曹操私底下也说自己最怕的是孙策。孙坚跟孙策的勇猛可见一斑。
孙坚去打董卓的时候,董卓放火把洛阳城烧了,要把皇帝挟持到西安去。孙坚带人清理火场,有人在一个井里无意中找到了玉玺。玉玺是传国印信,谁得到玉玺,也就意味着谁就可以当皇帝。所以找到玉玺的人很高兴地将其献给了孙坚,孙坚把玉玺当成宝贝收了起来。
这件事很快传到袁绍那里,袁绍就质问孙坚:“你得到玉玺为什么不交给我?我是统帅,你想自己私藏吗?”孙坚否认自己得到玉玺这件事,袁绍说:“有人亲眼见的。”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你料想不到的人去通风报信。于是孙坚跪下来对天发誓,如果他藏了玉玺的话,以后被乱箭射死,果然他后来真的被乱箭射死。
得到传国玉玺到底有什么好处?其实也没有多少好处,相反坏处还很多,谁拿到谁倒霉。不该得到的东西,从来不接触才是最好的,一旦接触了就要提醒自己,不该要的东西别要。不过也不能说玉玺完全没有好处,孙策就是拿了玉玺才从袁术那里借到兵的。袁术想当皇帝,他觉得玉玺重要,就借给孙策三千兵、五千匹马。孙策就靠这三千兵、五千匹马,花了十年时间把整个江东占领了。
孙策怎么那么快就得到了天下的三分之一?第一是因为当时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原地区,很少注意到江南。由此可见,做企业,最好不要跟大企业扎堆,做大企业不想做的事情反而容易做得起来。
第二是有人才相助。周瑜跟孙策是老朋友,他向孙策推荐了好几个人才,孙策的势力很快就壮大了。会给你带来一班人才的人绝对是你真正的好朋友。孙策这个人有个好处,只要他觉得是英雄的人,无论如何都要拉过来,所以很多人乐意投奔他。江南的人才大部分是从中原过去的,战乱时很多中原人往江南跑,等到北方安定以后,一部分人回去了,而大多数人都留了下来。
天赋异禀:从小做好接班准备 #
中国人看人主要看有没有能力。怎么知道一个人有没有能力?不能光看品德修养好不好,因为人是可以伪装的。中国人看人先看相貌,很多人以为看相就是看第一印象,其实并不是这样。千万不要用第一印象来论断任何人,但是一定要懂得看相。看相其实是一种统计学,把人们的相貌统计起来,可以发现眉毛粗的人大概是什么样,眉毛细的人又是什么样。
孙权是方脸,也叫国字脸。这种人多半寿命很长,孙权活到了71岁。孙权嘴巴大,民间有“嘴大吃四方”的说法,一般这样的人一辈子不愁吃不愁穿。看人最重要的是看眼睛,凡是眼神很暗淡的人,一般没有什么前途。孙权的眼睛炯炯有神,《三国演义》中说孙权碧眼紫髯,被认为是富贵相。他出生以后,父亲孙坚非常高兴,认为他将来必有富贵前程。
孙权的爸爸和哥哥费尽苦心打下江山,留给了他。人的一生最幸运的三大事情是:有好的父兄,有好的老师,有好的长官。这三点孙权全都具备了,可见,他是一个幸运的人。人是要自己打拼比较好还是有人帮忙比较好?很多人说“当然自己打拼好”,这种话其实是在骗自己,有人帮助显然比自己打拼好,有人愿意拉你一把,又何必那么费劲打拼?
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父亲把家产给儿子,儿子也不一定要,父亲索性把家产给了社会。我们不一样,不要相信那些听起来很冠冕堂皇的话,觉得凡事都应该靠自己,要把自己放在三国那个环境里去思考,而不是站在现代人的立场去看问题。
孙权是被栽培出来的,因为他哥哥觉得将来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有弟弟的帮忙,所以孙策在孙权小时候,就带着他一起行军打仗。因为从小就是从战场里滚出来的,所以孙权很有实战经验,19岁就挑大梁了,他知道跟天下英雄争狠斗智是不行的,所以一向采取守势。但是他没有培养好接班人,他哥哥17岁接班,他19岁接班,而他儿子10岁就接班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历史最要紧的是学道理,记教训。如果孙权有这个意识,就应该对接班人的培养格外重视。
孙策临终的时候交代孙权“内事不明问张昭,外事不明问周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有警告的意味,如果孙权不好好干,张昭、周瑜随时有可能取而代之。每句话都有好几种意思,要好好体会。孙策这样说,一方面告诉张昭、周瑜,孙权是我们家的人,你们既然跟我们家交情那么好,就要好好辅佐他;另一方面告诉孙权,印信拿到以后责任是很重大的,要争气。其实孙权也没有信心,但是没有别的办法,硬着头皮也要接班。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接力棒没有到手以前就做好万全的准备,不要等接力棒已经传到手里了再想办法。
现在有太多年轻人没有做好当老板的准备就当了老板。不管你这辈子要不要当老板,都要清楚如果自己当了老板会怎么做。你可以不当老板,但是要懂得怎么当老板。有这样心态的人,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都会不慌不忙,但是很多人显然没有做好这个工作。
周旋在曹操、袁绍之间:夹缝中求生存的技巧 #
孙权掌握了全中国最精华的地带——江东,可是格局始终很小。想要一直保持现状也不太可能,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始终保持现状,比如人与人的关系,不是越来越好,就是越来越冷漠,不可能一直保持不变。孙权当时就是想要始终保持现状,结果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其实我们都知道,保持现状就会落伍,不能随着时代进步,这也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孙权接任以后,曹操、袁绍虎视眈眈,都想把他吃掉。有时候在几个很强势对手的夹缝中反而比较容易生存,因为两股势力都想占他的领土,必定会自己先打起来。袁绍打曹操,就是想收服曹操以后收复江南,然后自己当皇帝。
人人都想当皇帝,这是当时社会人们内心的一种渴望。但其实当皇帝要考虑的事情非常多,皇帝不只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也代表着一种责任。我常常问一些大老板辛不辛苦,他们说辛苦,心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在一个企业王国里当“皇帝”,也一定要研究怎么才能把这个“皇帝”做好。
不读《三国演义》是一种损失,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管理经营宝典,全世界人都很重视,这里面有智慧,更有宝贵经验。
曹操一听说孙策死了,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如果那时候曹操来打孙权,孙权就被消灭了。偏偏有人对曹操说这时候不能打孙权,人家办丧事你去打人家,天下人都会批评你,曹操又恰巧听进去了这个意见,这也是无巧不成书。如果当时大家都认为机不可失,应该趁机去打孙权,那曹操可能就把东吴打下来了。
袁绍听说孙权接班以后,准备先看曹操有什么动静,没想到曹操不打孙权,还封孙权为将军。这等于表明曹操站在了孙权一边,于是,袁绍起兵70万要攻打曹操。但是,要打别人,一定要找个正当理由,没有正当理由,师出无名就很难打仗。
记住:摇摆不定的态度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当你得到好处的时候,要想想可能会遗留下很多麻烦;当你失去的时候,要知道还会剩下一些宝贵的东西,这些宝贵的东西也能为你所用。
官渡之战是《三国演义》里非常重要的战役。袁绍输了以后导致家破人亡,哭着说可怜他的小儿子快没命了。可见袁绍终究不是为天下之人,因而他的失败也是必然的。中国有句话叫“为天下者不顾家”,要么不要为天下,想要为天下就不能只顾自己家里人。小人物永远把家摆在第一位,大人物则是把家放在最后一位。
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以后,叫孙权把儿子送过来当人质,如果孙权不送来他就要打孙权。对这件事孙权很犹豫,把儿子送去当人质,等于投降曹操;不把儿子送去,曹操就会来打他。恰在这时诸葛亮来了,提出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孙权一听很高兴。任何好的策略都要看时机对不对,如果没有这些因素,可能无论诸葛亮怎么说孙权都听不进去。诸葛亮的出现正是时候,于是,很顺利就促成了孙权跟刘备的联盟。
孙刘联盟:因缘际会成就霸业 #
曹操认为赤壁之战非赢不可,没想到最后却输了,而且输得非常惨。当你得到出乎意料的胜利之后,紧接着很可能就是出乎意料的惨败,要引以为鉴。
学校里有很多课程,但是没有开设“认识自己”这门课程,我认为这门课程恰恰最重要,因为人最糟糕的一点是不能认识自己。
孙权知道自己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是他不知道周瑜和鲁肃的想法。如果孙权知道周瑜的想法,知道鲁肃的远见,几个人联合起来的力量会完全不一样。孙权总是想着别人不要侵略他,有人侵略他的时候总想着能不能打得过,打不过就投降,等到有实力再打。而周瑜和鲁肃却想得更长远,他们的目标并不是一两场战役的胜负。
鲁肃一开始就有与刘备结盟的想法,但是他不太好明说。于是先去荆州打探了刘备的底细,探刘备的口风。生活中,有些人明明初衷是好的,却很容易让老板不高兴,得不到重用,就是因为他们不会处事。我们的抽屉最少一年要整理一次,口袋最少一个星期要整理一次,只有头脑从出生到现在从没整理过。建议大家拿出半个小时,不要听电话,不要看电视,想象着把所有资讯倒掉,然后再一样一样放进去。头脑整理好了,自然就知道应该怎么处事。有的话要马上讲,有的话不能马上讲。老板在员工面前的时候要少说话,而员工有话单独跟老板说就很容易产生效果。当直属领导在场时,大老板来了,这时候轮不到你讲话。很多年轻人不懂这个道理,领导也在场,大老板在场,然后使劲表现,顶头上司一定会产生怀疑:平常不表现,老板来了就表现,是存心要给顶头上司难看吗?
鲁肃就与这些年轻人不同,他知道怎样让老板听自己的意见,知道怎样达到自己的目的。鲁肃一开始就打算让孙权和刘备联盟,但是他也知道孙权不会听他的意见,于是他找来了跟他有同样想法的诸葛亮,这样说服孙权就更容易一点。
张昭主张降,周瑜主张战,孙权觉得两边都有道理,就问鲁肃的意见。鲁肃说:“我们都可以降,只有主公不能降。”孙权就问为什么。鲁肃说:“我们投降了曹操,还是臣子,还是将军,主公投降了曹操以后就只有一匹马,一个仆人,住的地方小小的,不再享有现在的一切了。”孙权一听有道理,但还是有些犹豫不定。
诸葛亮很清楚孙权犹豫不定的弱点,所以他亲自去了江东,说服孙权。鲁肃一直交代他说,千万不要说真话,如果告诉孙权曹操有那么多人,孙权很可能会投降。鲁肃向孙权引荐诸葛亮,孙权就问:“曹操有多少人?”诸葛亮说:“曹操的人比传闻的还要多,不只是80万,简直有上百万。”听诸葛亮这么说,鲁肃万分紧张。孙权又问:“曹操的将领有多少?”诸葛亮说:“将领如云。”其实鲁肃还是不了解孙权,诸葛亮非常了解孙权,他就是要激孙权,孙权果然中计了。会沟通的人要掌握对方的反应,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想要学沟通,《三国演义》里有太多东西可以学习。
被诸葛亮一激,孙权立刻就决定跟曹操打。然后诸葛亮跟鲁肃说,其实孙权还没有拿定主意,他始终摇摆不定,左右为难。当然,一个人到了紧要关头能够拿定主意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太快拿定主意叫刚愎自用,太慢拿定主意叫犹豫不定。两样都不好,适当的考虑是必要的。曹操遇到什么事情都先问大家意见怎么样,然后再说出自己的意见来,这样容易很快达成协议;刘备碰到什么事都先问孔明的意见。这是两种不同的领导风格:老板行,就先听听干部的意见,然后综合起来判断;老板不行,就看哪个干部行,听干部的。最怕的是这个的意见也不听,那个的意见也不听,自己又拿不定主意,跟着这样的老板很辛苦。
诸葛亮最擅长的是激将法,鲁肃最擅长的是使两股力量变成一股,周瑜又很擅长打水上战役,这几个人使孙权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尊重张昭:领导倚老卖老的下属 #
孙权对父兄在位时用的老臣都非常尊敬,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老师。如果一开始就觉得他们是爸爸的老臣,都已经老了不能再用了,那就糟糕了。其中有个黄盖,一把年纪了还非常骁勇,可见年龄只是一个因素而已,还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
周瑜和张昭的确也给孙权帮了很多忙,这就是老臣与接班人关系比较好的结果。很多接班人一上台就先把老臣清理掉,这是不太好的做法,大家可以从孙权的方法里学一些经验。
张昭告诉孙权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孙权也都接受,但就是始终没有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其实,一个人职位越高的时候越要沉着,越不可以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当然孙权吃的苦头也很多,老臣有时候会倚老卖老,张昭就是这样。张昭因为受孙策重用,甚至孙策临终时还将孙权托付给他,所以觉得责任很大。这个人也很正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有时候会说一些孙权不太爱听的话。所以孙权比较喜欢周瑜,比较讨厌张昭。可惜周瑜36岁就死了,张昭却活到了81岁。
张昭看到孙权骑马去射虎,就板着脸教训他:“你知道你哥哥是怎么死的吗?如果是一个平民百姓死就死了,你如果死了,江东要怎么办?”孙权也很不错,他也承认了错误,答应以后改过。孙权是个知过必改的人,一个年轻人做错事情能够知过必改是好事,但不能长期如此,免得造成常常犯错、常常改过的情况。
我希望各位建立这样一个观念:人没有优点,也没有缺点,只有盲点。盲点是看不懂自己,把个性发挥到正面就是优点,把个性发挥到负面就是缺点,关键在于能不能看懂自己。人一生有很多盲点。孙权就是没有看清楚自己的盲点,他的盲点就是爱冒险,如果他从小就知道冒险带来的恶果,就不会冒险了。其实他的父兄都是有勇无谋的,不能担当大事,孙权也没能从他们身上吸取教训,将目光放得长远一点。
一个人勇敢很重要,但一定要有谋略,要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这样才能担当大事。孙权经常约束不了自己,总想要为所欲为,张昭常常教育他。
尽管张昭帮了孙权很多,但孙权也不是事事都听张昭的。张昭几次暗示要当宰相,孙权始终不同意,让别人当了宰相。我觉得孙权这么做是对的,如果让张昭当了宰相,那张昭的权力就太大了,会威胁孙权的地位。所以我觉得人与人的协调、妥协也要有个限度,不能完全百依百顺。
但是,51岁的时候孙权遭遇一个重大考验:辽东太守公孙衍反叛曹操,来联络孙权,表示要臣服于孙权,共同抵抗曹操。孙权很高兴,觉得一个太守愿意来归降应该接受。张昭却劝告他不要上当:公孙衍会投降我们,也会去投降曹操,现在接受他的归降,曹操一气之下来打我们,公孙衍会帮忙吗?公孙衍说不定反而去投奔曹操。两个人争执不下,张昭说“主公不听我的话,我就不上朝了”。孙权一气之下,让人用土墙把张昭家的门堵起来。张昭的仆人一打开门,看见一堵土墙,回去报告张昭。张昭让仆人把门关起来,在里面也修一堵土墙。孙权看张昭家好多天都没有人出来,就把墙打开一个缺口,把门打开,发现里面还有一堵土墙。最后,孙权向张昭道歉,把他请了出来。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孙权的一个优点——能屈能伸,后来证明他最初对公孙衍的判断是错误的,张昭是对的。一个会反叛那边的人,最后也会反叛这边,永远摇摆不定,心里只有利害关系。
孙权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当领导的。他有老臣,对老臣不能不尊重,老臣多半跟他的爸爸、哥哥有很深厚的关系,常常倚老卖老。再加上他们是家族企业,妈妈也有意见,妹妹也有意见,周瑜又跟他哥哥是姻亲,他都不能不买账。同时他又任用了一批新人,孙权最高明的地方就是在新旧之间、内外之间协调得非常好。
很多接班人都是拉这派打那派,这很不好。想办法把不同意见的人联合起来才对,都打散了对团队发展是不利的。孙权这方面的造诣非常高,把老中青三代人都用得好好的。这些人都能够死心塌地替他卖命,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几杀刘备:目光短浅终害人害己 #
孙权一直想杀刘备,他觉得曹操不碍事,有长江隔着不用怕。他最讨厌刘备,而周瑜最讨厌的是诸葛亮。周瑜三番五次要杀诸葛亮,人们都说是周瑜心胸狭窄,见不得别人好,这冤枉了周瑜。周瑜是个心胸宽广的人,他给孙权推荐了很多人才。鲁肃就是他推荐的,孙权也很重视鲁肃,周瑜推荐的人他都重用。周瑜是这样的人:人才如果替我们主公卖命,我就敬佩,甚至把都督职位让给他都可以;如果站在敌对立场,那就非杀他不可。看人从表面去看是不对的,表面看起来周瑜气量很小,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三番五次要置诸葛亮于死地。其实他并不是出于私人恩怨,他希望诸葛亮跟诸葛瑾一样来江东做事,偏偏诸葛亮不买账,那只能想办法杀了诸葛亮。
孙权看刘备非常不顺眼,要杀又没法杀,于是就跟周瑜合谋,以把妹妹嫁给刘备为借口,把刘备引到江东杀了。
那时候刘备的妻子刚刚过世,孙权派人来做媒。刘备就问诸葛亮应不应该去江东。诸葛亮说,这是主公的事,不用问我的意见。诸葛亮这一套很高明,他知道刘备想去,不过是想让他支持。如果是诸葛亮支持刘备去的江东,万一有什么事情,责任就是诸葛亮的了。后来诸葛亮让赵云跟着刘备去了江东,告诉赵云紧要关头怎么做,可以保证主公安全。
孙权的计划没有让自己的母亲吴国太知道。诸葛亮跟刘备说,到江东以后,首先去拜访乔国老,送他重礼,刘备照办。乔国老喜出望外,皇叔来看他,还送这么贵重的礼物,就问刘备有什么好事。刘备的随从告诉乔国老,孙权要把妹妹嫁给刘皇叔。于是乔国老就去恭喜吴国太。
吴国太无奈之下只好约刘备来甘露寺,自己看一下,如果中意,就把女儿嫁给他,如果不中意,就杀了他。刘备那天晚上整夜没睡,他已经50岁了,不年轻了,怕人家嫌他老,只能打扮得很有精神的样子。其实丈母娘看女婿,多半是越看越中意的,吴国太对刘备很满意,于是这门亲事就定了下来。然后刘备就跪下来哭,跪求吴国太救他,说孙权要杀他。
因为吴国太插手,孙权只能把妹妹真的嫁给刘备。然后跟周瑜商定,给刘备很好的住所,很好的待遇,让刘备住在这里不想回荆州就好了。
我们都知道阿斗乐不思蜀,其实那是他老爸的遗传,刘备那时候也是连荆州都不想回去了。幸好诸葛亮早就算到了他可能会贪图享受,所以给赵云的锦囊里说,你请主公回荆州,如果主公不肯回来,就对主公说曹操来打荆州了。刘备一想:我留在这里很安全,是因为我有荆州,如果我没有荆州了,孙权不杀我才怪。于是他跟孙夫人说要回荆州。孙夫人说这件事一定要通知母亲,但是不能明说是要回荆州,只能说我们去江边祭祖,这就名正言顺了。他们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不想惹怒吴国太,让她担心。最后,孙权派一拨一拨的人去追刘备回来,都没有成功,结果落了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经过这件事,孙权对刘备会有好感吗?后来诸葛亮几次北伐,孙权都按兵不动。两家公司要合作其实也不是容易的事,因为会受到利害关系的影响。签什么约、定什么盟都是假的,利益才是真的。孙权如果真的跟刘备一条心,就能打败曹操,但他们始终貌合神离,最终也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重用江东才俊:领导者应具有容人雅量 #
用人的时候应该只用不认识的人吗?那不公平。只用亲戚呢?还是不公平。应该把这些观念都打破,不管是亲戚也好,朋友也好,认识的也好,不认识的也好,只要是可以用的人都用。
孙权的优点是敢用人,有了错误也敢承认。孙权19岁开始接掌孙氏大业,内心是非常惶恐的,毕竟经验不足。
孙权有容人雅量,当时也确实是人才辈出——社会越乱人才就越多,因为有需求。对待人才,孙权有功必赏,真诚关怀,使得追随他的人都死心塌地。
用吕蒙也是孙权会用人的一个表现。既然请吕蒙当了都督,就凡事都听吕蒙的,自己不出“馊”主意。吕蒙花费很多时间把关羽摸得一清二楚,他知道关羽武艺高强,但是很傲,看不起任何人,所以故意先让没有名气的陆逊当都督,自己称病辞职。陆逊当上都督以后,情报传到关羽那里,关羽问:“这是何许人也?”意思是这个人他连听都没有听过,可见东吴没有人才了,于是完全不在乎。陆逊又写了一封信给关羽,把关羽捧得很高,关羽更高兴了,更是完全不把陆逊放在心上。而后吕蒙让军士化装成客商,又叫他们穿着客商的衣服混过烽火台的盘问,然后抓到烽火台的守军,并收买他们骗荆州守军城门,顺利得到荆州。进了荆州以后秋毫无犯,荆州人民对东吴占领荆州也没有什么意见了。
荆州一失,刘备就完了。刘备因为关羽而得荆州,也因为关羽而失荆州。吕蒙也因为杀了关羽声名大震,但是可惜没过多久就得急病死了。
孙权也很会用诸葛瑾,这也是他了不起的地方。孙权没有因为诸葛瑾的弟弟为刘备效命而对诸葛瑾有什么成见,还是一样的重用。这也表明孙权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孙权三番五次派诸葛瑾去看望刘备,其实是想让他游说弟弟诸葛亮,兄弟俩一起为东吴打拼。虽然没能成功,孙权也并未冷落诸葛瑾。
会激励:转负面情绪为积极心态 #
28岁时孙权曾经亲率大军打合肥——以前南方人去打北方,差不多都是从合肥进军。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要么交通方便,要么易攻难守,合肥就是典型的易攻难守。孙权打合肥,打了一个月也打不下来,因此他很着急,而打仗恰恰是不能急的。其实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急,中国人的智慧是手脚要勤快,头脑要冷静,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孙权34岁的时候又去打合肥,这次他的对手是张辽。张辽是个很讲义气的人,所以他跟关羽虽然在不同阵营,但还是朋友。不同公司的人能不能成为朋友?这也是个课题,这家公司跟那家公司将要有业务往来的时候,领导多半会问:“我们公司里有没有人认识那个公司的员工的?”因为通过熟人去办事会更容易些,了解的情况也会更准确一些。
张辽很能打仗,分兵三路把孙权引到桥上去,等孙权上了桥,张辽让人把桥拆了,幸亏孙权的马跳了过去。这次失败严重影响了江东士兵的士气,孙权不但没有责怪打了败仗的将军们,反而重赏了他们。后来甘宁领兵去劫曹营,成功扭转了局势,孙权亲自迎接甘宁回营,将士们的士气迅速高涨起来。
有一次孙权有难,幸好有周泰救他,结果弄得周泰身上到处是伤。回到东吴,孙权请周泰当众把外衣脱掉,仔细询问这些伤的来历,周泰一一解说。孙权给周泰敬酒,他有几处伤就敬几杯酒,让所有人都很感动。
用人,绕不开激励的话题。到底如何让下属对你死心塌地?很多人过分相信金钱的激励作用,我觉得中国人的特点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别人关心你。领导表现出关心,比什么激励都好,一处伤一杯酒,这使周泰很受激励。激励有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层面的,一是物质层面的。高阶层的人精神层面的激励比物质层面的激励重要,基层的人当然是物质层面激励比较重要。当人们生活需要满足了以后,就会慢慢开始重视精神需求;当生活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更重视物质需求。孙权在这方面非常聪明,他给周泰敬酒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下属。
讨荆州:寸土必争难成大事 #
孙权一生只想把自己的领土守好,没有其他的目标,我想这也是他自我局限的表现。周瑜死了以后,鲁肃接任都督,当然这也是周瑜推荐的。
如果你要调职了,会不会给老板推荐一个接班人?你如果很得老板信任,老板一般会问你谁来接任比较好。我劝你首先还是说让老板决定。如果老板说没关系,你说说看。你再说几个人选,具体要选哪个,由老板来决定。如果老板一问你这个职务谁来接任比较好,你马上推荐了一个人,老板可能会有疑问:这个人是你的什么人?你是不是拿了他的好处?你是不是想干什么?你们两个想联合起来做什么?老板问你的意见,可能只是客套,千万不要上当。但是周瑜不需要考虑这么多,因为周瑜跟孙权的关系不一般,他直接推荐鲁肃接任,孙权也马上采纳了这个意见。
鲁肃接任以后,发生了一件对三国形势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事情——借荆州。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借”从何讲起?因为赤壁之战孙权打了胜仗,却让刘备占了便宜,占领了荆州,对此,孙权耿耿于怀,逼着鲁肃去讨。鲁肃心里并不想去讨回荆州,所以他就出了个主意,让刘备向东吴借荆州,将来刘备有了别的根据地再把荆州还给东吴。这个消息传到曹操那里,曹操大吃一惊,因为曹操知道,这样一来对他的威胁太大了。
如果四个人打麻将,我把三家的钱都赢来了,然后我借给甲100块,借给乙500块,借给丙1000块,接着再打,我再赢,那么这三个人始终欠着我的。这就是借荆州策略。企业如果懂得这个策略的话,会送给消费者一些小东西,然后诱导消费者去买大东西。
借荆州策略使刘备有了立足之地,这样刘备才有本钱跟孙权联盟,这样才能对曹操造成威胁。鲁肃死的时候,最伤心的人是诸葛亮,诸葛亮知道以后孙刘联盟可能进行不下去了,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他所料。
鲁肃死了以后,吕蒙接任。吕蒙是东吴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从小就很喜欢打仗,也常常自己去打仗,他有战功,晋升很快。最初因为不认识字,经常闹笑话。孙权觉得很可惜,就把他叫去说他应该认识字。之后吕蒙就开始学习,越学越有兴趣,最后变得出口成章了。所以我们有个成语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就是吕蒙。吕蒙终于想办法为孙权夺回了荆州,而吕蒙也在夺回荆州后不久病死了。
吕蒙死了之后,陆逊正式接任了都督。陆逊非常年轻,但他接任以后,竟然打败了刘备。因为刘备根本没听说过陆逊这个人,完全不放在眼里,非常大意。所以有时候用年轻人也有好处,会让对方摸不清底细。如果对方是一个很有名气的人,刘备就会提高警惕,听从诸葛亮的计策。刘备去打孙权,只要按照诸葛亮的计策进行是不会输的。结果这一次刘备偏偏自作聪明,最后一败涂地。
如果看了《三国演义》,你就会发现:曹操很会打仗。他派人去打仗的时候几乎都赢了,自己亲自出征却总是输,孙权、刘备也是一样。其实道理很简单,主帅出征的时候,对方就会提高警惕了,对方战斗力马上就提升了。大家都把主帅当成个案来研究,摸得很透。所以有时候突然用一个新人来打仗,对方摸不清路数,很可能就会取胜了。
打棒球就可以采用这个方法,把主力投手藏起来,用新人,很容易赢得比赛。一部《三国演义》千变万化,隐藏其中的道理可以用在很多地方。
赤壁大胜以后,孙权依然斤斤计较、寸土必争,跟刘备过不去。当时无论是谁要跟曹操对抗都很难,只有按照诸葛亮的联合策略才能生存。对孙刘联盟,刘备比较诚心,因为他需要孙权的帮忙;孙权却始终不诚心,每次约好一起打曹操他都没打,他认为自己这样做很聪明,让曹操跟刘备打,自己坐收渔人之利。所以到最后诸葛亮很泄气,再好的计谋,人心不齐也很难实行。
想办法让你的团队成员做到同心协力,这是成就大事唯一的战略。把大家的心聚齐了,有共识,就不会各怀鬼胎,有什么风吹草动,大家目标一致,才能取得突破。因为你不知道下一步会遇到什么情况,只能想办法让大家同心协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随机应变。
孙权一生只想做大自己,并没有什么明确目标,所以一直耿耿于怀,想把荆州要回来。企业里有这样一句话:不要把同行赶尽杀绝。适当留下一些同行对你的发展是有好处的,这就是借荆州的活用。如果孙权把荆州要回来,逼得刘备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投奔曹操,二是跟孙权死拼,这对孙权来说都是不利的。给刘备留一条活路是最高明的方法,可孙权始终不愿意这样做,最后终于因为要把荆州夺回来,杀了关羽,导致孙刘联盟破裂,倒让曹操坐收了渔人之利。
晚节不保:迷信暴虐葬送江东前途 #
每个人的转折点、关键点不同,孙权48岁以前是个非常好的领导人,48岁以后却越活越糟。我们每个人要注意,当你的转折点到来的时候,要好好去调整,很多人因为没有调整好而造成不好的结果。48岁以前孙权性格开朗,度量很大,也讲仁义。虽然比较优柔寡断,但还是有一定决断力的,最好的一点是能够礼贤下士。有权有势的人觉得自己很行,这很可怕;一个人没权没势的时候,需要觉得自己很行才有斗志。有权有势的时候要小心行事,才能保平安。
48岁以后的孙权几乎变成另外一个人,宠幸小人,疏远君子,饰非拒谏,自以为是。张昭劝他,他居然拿刀要杀张昭。当然他以前就对张昭不太满意,但还会忍耐。张昭的地位很高,一是孙策临终的时候告诉孙权要尊重张昭,二是孙权母亲死的时候也告诉他要听张昭的话。
太子孙登是很好的人,如果孙权好好培养他,让孙登接班,三国的结局很可能会不一样。可是孙登每次劝他,他都不听,其他人又都不敢劝。这给了我们一个教训:最亲密的人劝你的时候,一定要听,如果连他的话都不听,其他人自然都不敢再劝你了。为什么皇帝要称自己为“孤”、“寡”?“孤”的意思是说,我的德行修得不好,“寡”的意思是说,我的品德不够,这都是谦虚的说法。一个人职位越高越要明白自己的修养不够,这样才会慢慢调整自己,时刻提醒自己责任重大。
孙登死后,孙权虽立孙和为太子,可是心里又喜欢孙霸。所以他立孙和为太子,居然又要孙霸跟孙和住在同一个宫里。正常情况下,太子都单独住在一个地方,单独训练,这样才能保证安全。谁知道孙霸会不会下慢性毒药,每天让孙和喝一点?
后来孙权把太子孙和幽禁起来,又叫孙霸自杀。一个领导人,如果连家庭内部矛盾都处理不好,怎么带领团队?孙权69岁时立最小的儿子孙亮为太子,当时孙亮只有8岁。两年以后孙权死了,接班人孙亮只有10岁,什么都不懂,只好什么都听顾命大臣的,结果令顾命大臣为所欲为。
孙权年纪大了以后很迷信,又很暴虐。当年他爸爸是破除迷信的,他反而陷入了迷信的陷阱。我常常觉得做人要经过几关的考验,第一关是金钱关,孙权通过了金钱关的考验,因为他不愁钱。很多人一辈子连第一关都没过,到了五六十岁,还是张嘴闭嘴都谈钱。第二关是虚名关,人有了钱以后就想要有名,所以很多人印名片觉得一页都不够用,要印两页。最后一关是迷信关,这一关最难过。很多人年轻的时候不迷信,年纪大了以后却非常迷信。
孙权的问题在哪里?他贪恋权力。很多皇帝到了七老八十还舍不得传位,就是这一关过不了。如果他提前把皇位交给大儿子,然后锻炼儿子,说不定儿子能做得更好。但是往往当大权在握的时候,人们都想把权力握到最后一秒。也就是,上台容易,下台难。
后期的东吴是最乱的,孙权对此一点办法都没有,刑法不当,君臣间也没个样子。
孙权57岁的时候开始相信一个叫吕一的人。57岁在当时算是老人了,老人一般会很固执,所以年纪大了以后要提醒自己不要固执。年轻人比较容易动摇,比较容易听别人的话,一上了年纪就会觉得自己经验丰富,走过的桥比别人走过的路还多,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事实上一切都在变,很多时候经验是没有用的。局限于经验,会绑死自己。
大家都知道吕一是坏人,但是孙权偏偏相信他。如果你是一名重要干部,你的同事里有个坏人,你会怎么办?如果你是老板,你的干部里有个坏人,你又会怎么办?如果我是干部,我的同事里有坏人,我不会对他怎么样,表面上还会跟他处得好好的。这是尊重老板,因为这个同事的好坏只有老板知道。如果老板认为他是好的,那我能有什么意见?如果我当老板就不一样了,大家都认为他是坏人,我就会想为什么大家都认为他是坏人,再想办法把他处理掉,这是老板的责任。
很多人都教小孩要疾恶如仇,但有些时候这并不可取。即使你知道那个人是坏人,老板却不认为他坏,干部也不应该有什么意见。
吕一乱爆料,使很多无辜的人受害。可是孙权非常信任他,这个责任只能让孙权负。连宰相顾雍都被吕一诬告,顾雍最大的长处就是讲话很有分寸,不像张昭。张昭有话就直说,不管对方能不能受得了,孙权也经常受不了。顾雍讲话看场合,有人在的时候讲得轻描淡写,没人在的时候比较强烈地去规劝孙权,这是非常好的干部。但是吕一造谣说顾雍不好,孙权居然相信了,把顾雍软禁了起来。这时候只有太子孙登有资格去劝孙权,孙登劝了,孙权也不理,最后逼得大将军陆逊挺身而出,孙权还是不听。本来吴国上下是同心协力的,结果搞得各怀鬼胎、貌合神离,这都是孙权自己造成的。
一个公司的成败老板要负70%的责任。大家都说某人是坏人的时候,老板就要去注意为什么大家都说他是坏人。老板不能听见什么话都相信,那就是耳根软了;也不能人家说什么都不相信,那就是霸道。听到有人说谁不好的时候,要看看说的人好不好,如果说的人本身就不好,就不要相信他的话,如果说的人是正派的,就要相信他的话。
什么是好人?大家都说好的不一定是好人。真正的好人一定是坏人说坏的人。你去问地痞流氓,这里的治安怎么样?如果他们都说治安很好,那就表示治安不好。遇此境况,要先看说话的人本身怎么样,说话的人很有信用,他的话也比较可靠;说话的人不可靠,那他的话根本不用听。只要大家都不听他的话,他就不能兴风作浪,这也就是孔子讲的“远小人”的道理。孔子这个“远”字用得很好,大家心知肚明某个人是小人,就离他远远的,最后他一定会改变,如果不改变就没人理他,他也没法活下去了。
孙权晚年完全忘记了“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的道理:听取老百姓的意见从而知道该怎么做,那是国家兴盛的迹象;不听民意专听鬼神,国家很快就会亡了。人到了晚年,慢慢地会很怕死,很多人难过这一关,所以容易相信妖魔鬼怪,相信旁门法术。孙权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太高的声望跟这个有很大关系。一个政治领袖提倡迷信,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绝对是负面的。
有术无道:并不高明的领导艺术 #
孙权一生有术无道,他完全是用术来驭人的。他很会用人,但只停留在术的层面。刘备是有道的,先提出个口号“匡复汉室”,这就召集了很多忠义之士,他们认为刘备走的是正道。曹操也有道,但却是邪道,曹操打出来的响亮的招牌是“稳定天下”,这也吸引了很多人才。
刘备要打东吴的时候,孙权就准备向刘备投降了,结果刘备不接受。后来孙权又向曹丕投降,他这个人能屈能伸,只求活着,可见他完全在“术”的范畴。现在很少有人讲“道”,“道”可以号召很多人,“术”却有穷尽,“术”在这个地方管用,在那个地方可能就不管用了。
“道”是哲学,中国人一向推崇道学。但是道学有真道学和假道学,要小心,不要被假道学骗了。学通了真道学以后,做什么事情都会无往而不利。无往而不利,就是说你照这个道理去做,不管怎么做都很通畅。
孙权很能忍辱,这一点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人家给你难堪的时候,你不觉得难堪;人家当面骂你,你也不觉得难受,能够做到这样就一切都好了。
三大特征:守业者可适当借鉴 #
孙权的一生我们归纳起来有三个特性:
第一个特性是:得父兄的余荫而起,受父兄的余荫而衰。因为某人的推荐而兴起,又因为某人的推荐而受牵累;因为某件事情而获得利益,也因为某件事情而损失很多:这是很普遍的。父兄打天下,他不用打天下。天下是不是自己打的有很大不同,没有打过天下就不会理解打天下的艰辛。
很多老板辛辛苦苦都不觉得累,因为事业是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继承人的想法就不一样。有一次,大概晚上10点半的时候,我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向我诉苦。他的公司规模不算小,他当董事长,儿子是总经理,结果儿子却要辞职,搞得他很苦恼。
这就是两代人的心情不同。创业的人,再怎么辛苦,也要坚持,守业的人对这份事业并没有那么深厚的感情。
第二个特性是:唯利是图,反复无常,完全没有信用。这样的人要求别人帮忙,别人也会怀疑。他要去投降,人家也怀疑他是不是真心的。最后刘备不相信他,曹丕也不相信他,导致孤立无援。
第三个特性是:对母亲很孝顺。一个人对父母孝顺,对一生来讲绝对是有好处的。因为中国人比其他民族多一根导引线,就是跟祖先的联系。因为孙权对母亲的孝顺,让人觉得他是值得帮助的。
另外,孙权勇于认错,而且能够改变自己。当然他改变得不够快,也不够全面,所以最终并不是由他来统一天下的,东吴最终也只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