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_关羽_兼顾原则的忠义之道

第五章 关羽:兼顾原则的忠义之道

崇拜关羽不是崇拜偶像 #

关羽生年不详,卒于220年,他去世距今已经近两千年。生前不过几十年,却永远活在后代子孙的心中,我想这对当代人也是一种启发。现在很多人只看眼前,觉得现在我赢了你就行了,其实这是目光太短浅了,人要争的是千秋万世,而不是活着的几十年。

活着的时候争来争去,争到最后大家都很生气,又有什么意义?想想一百年以后谁还存在?有些人做了很多事情,但很可能两三年以后,人家就都忘光了。人活着不是要出名,而是要让自己的贡献被大家认可。

当然有的人活着没什么价值,死了更没什么影响。也有很多人活着什么都有,认为自己是强者,是胜利者,是成功的人,死了以后一切成空,让后代子孙承受越来越多的骂名。只有极少数人,活着的时候能够成就一番非凡事业,死后也会流芳千古。我想我们最好生前身后同时兼顾,不但活着要有价值,死后更不能让子孙蒙羞。

关羽就属于那极少数人。我们崇拜关羽不是崇拜偶像,盲目地拜石头、木头才是崇拜偶像,我们是纪念关羽的忠义。拜关羽的人越多,越应该感到惭愧,这表示现在越来越缺乏忠义精神。如果全世界人都讲究忠义,那就可以不拜关羽了。

关羽的性格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忠义孝勇。他的正义感是现在人拜他的主要原因。很多人都欣赏有正义感的人,欣赏喜欢打抱不平的侠义之气。

对这样的人要有恭敬的心,恭敬也就是看重。你看重我,我也看重你,你看不起我,我也看不起你,这是中国人的特点。

早年的坎坷经历:更珍惜得到的机会 #

关羽从小就勤勉好学,我想所有能够流芳百世的人,勤勉好学都是一个基础。一个人没有道德,没有修养,没有学问,没有才能,没有一番为人处世的表现,是不可能流芳百世的。关羽最喜欢读的书是《春秋》,《春秋》里记载了很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关羽少年时在家里学习,当时的风气是文武并重,文弱书生是后来才出现的。关羽的祖父、父亲都是读了很多书的人,关羽小时候就跟着他们学习,不只学文,也练武艺。有一次他居然把池塘边的石狮子一手举了起来,人们都觉得他将来一定能做出一番事业。文武双全,有志气,有抱负,所差的只是机会。

20岁的时候,他离开了家。离家之后很坎坷,他想通过正道去找出路,所以找地方官表明自己的态度。那时候的地方官叫郡守,结果郡守根本不理他。太多有抱负的人,第一关都碰到根本不重视他的人。

碰钉子以后他没有回家,因为已经跟父母夸下海口,要出来闯一番事业的,所以他等待着机会。地方上有个恶霸叫吕熊,是当地的富翁,关羽把他杀了。地方官要抓凶手,关羽于是又逃走。逃亡中为了生活曾卖绿豆。也因为卖绿豆,才跟张飞交上朋友,而后才引起刘备注意,才有了后来的结拜。

当你没看到结果的时候,可能经常会抱怨;可是当你看到结果以后,就会知道所有的过程其实都是在帮你。如果郡守一开始就让他去当差,他可能一辈子就在郡守那里当差了。所以对年轻人来说,太顺利也不见得是好事。

关羽被官府围捕的时候,如果被官府抓去了,后半辈子可能也就没有什么表现了。奉劝各位脑筋不要太死,不要朝一个方向去想,考虑事情要从多方面,从不同的角度,才会比较周全。

异姓兄弟有时候比亲兄弟还可靠,但是这也给后世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比如帮派。相信帮派最初的宗旨也是好的,但是因为成员太复杂,很难管理,有些演变成了做坏事的团体。这告诉我们,凡事要适可而止,不要太过分。

关羽和张飞始终与刘备站在一起,遇到任何危难都不辞劳苦,不怕危险,这就是忠义。如果没有刘备,关羽的武艺也很可能被埋没。所以我常说,薪水是我们赚的,但是老板给了我们机会,而机会是非常宝贵的,所以要感谢老板。即便你有天大的本事,得不到机会有什么用?老板把舞台建起来,干部要珍惜机会好好表现。从关羽身上可以学到这一点,他感谢刘备给他表现的机会,给他贡献社会的机会。因为他曾经碰过壁,所以格外珍惜这次机会。

白门楼救张辽: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

关羽投降曹操那一段很有意思。为什么战乱的时候张飞逃得掉、刘备逃得掉,而武艺最高强的关羽反而逃不掉?因为他要保护两位嫂嫂。逃不掉也是好事,如果他逃掉了,那么后面精彩的故事就没有了。

要把一切都看成好的,不要看成坏的。这样就知道应该怎么善用时机,怎么面对当前的环境,创造未来。如果你一直抱怨自己命不好,遇到的都是不顺利的事情,那么就不会遇到好事情了。孔子让我们“不怨天,不尤人”,因为怨天尤人会把所有事情都变成坏事。

以关羽的个性,就算是当时战死沙场他也不怕,那么为什么没有战死沙场?因为他曾经救过一个人——张辽。

张辽最初是跟吕布一伙的。吕布被曹操抓了以后,苦苦求饶,反而是张辽鄙夷地说:“你一点志气都没有,死就死了,求饶干什么!”关羽最佩服这样的人,于是刘备跟关羽联名保证张辽是好人,曹操就没杀张辽,并把张辽收为己用。

为此,张辽很感谢关羽,认为关羽有难,他应该帮忙。现实中,不一定是你救了谁,谁就一定要救你。但很可能是你救了他,他救了另一个人,而另外一个人又会救你。

张辽看到关羽被围困,就自告奋勇去当说客。张辽投靠曹操以后,跟关羽的阵营是对立的,来找关羽之前,要向曹操报告,曹操也非常赞成由张辽说服关羽投降。

曹操这么做是出于好心吗?也不是。曹操最希望关羽投奔他,因为拥有一员武艺这么高超的大将,对他来讲是非常有好处的。

“降汉不降曹”:两难之中的最优选择 #

关羽被困在土山,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了。张辽去劝他,说他现在还不能死,关羽就问为什么不能死,张辽说:“如果你现在死了,就做错了三件事情:第一,你们三兄弟结拜时说过要同年同月同日死,现在你死了,刘备也得死,张飞也得死,你这不是连累了他们两个吗?第二,你死了,你的两位嫂嫂怎么办?保护不了她们,你也对不起你大哥。第三,你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就这样死了,对不起跟你的人,也对不起自己。”

如果你是关羽,在听了这些话以后还会不会坚持战死?如果还是坚持要战死,那就是沽名钓誉了,就是自私,就是只顾自己的名节而不顾道义了。

一个人要替大众做事,不可以太自私,不可以只顾自己的名誉。如果关羽当时一定要寻死,后代人也不会那么敬仰他。但是他如果直接投降曹操,那就更糟糕了,我们会更看不起他,那样他就是见利忘义、忘恩负义了。这两种选择都是不正确的,关羽在两难之中作出了最好的选择,他说:“降汉不降曹。”

土山约三事:有时候逆来顺受也很高明 #

张辽说服了关羽,但同时关羽也提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降汉不降曹。如果投降曹操,关羽对不起所有人,但因为他是要匡复汉室的,投降汉室是完全可以的。为什么中国人讲究这些东西?这不是形式,也不是表面文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正当性,正当性很重要,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一直强调要正名,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两个嫂嫂要食皇禄,一定要给她们安排好生活。这也是关羽高明的地方,他不能直接说给我薪水才行。同样一句话,说得漂亮一点,效果就会更好。说得漂亮,不是说好听的,好听是悦耳,而悦耳很容易会变成讨好。

第三个条件是任何人站在曹操的立场都不能接受的:一旦知道刘备的行踪,马上去找他。张辽听了这话有什么感想?前面两个条件可以转告曹操,最后这个条件让他怎么对曹操说?曹操想要关羽,就是希望关羽替他做事,怎么能一听到刘备的消息就跑回去?这对张辽也是一个考验:不把这三个条件转告曹操,关羽就会战死了,自己的初衷也不能实现,一番好意白费了,曹操也会怪他没脑筋;转告曹操吧,又怕曹操会生气。

张辽后来之所以成为曹操阵营里一员很重要的大将,是因为他处理事情非常得体。他想:关羽跟曹操相比,是曹操比较重要,因为他是主公。所以他就跟曹操说,前面两个条件您应该可以接受,第三个条件您不要接受。曹操听了关羽的三个条件之后心里非常不高兴,但是曹操也很聪明,于是就说:“这表示关羽是个讲义气的人,你要好好向他学习。”一句话把反面的事情变成了正面的。后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去找寻刘备,其实曹操心里也很不高兴,但他把这件事变成了正面教材,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曹操把关羽带到城里之后就开始出毒招,使关羽为难。他把关羽跟两个嫂嫂安排在一个小房间里。现代人觉得三个人住在一起,只要问心无愧就行了。但在当时的观念里,这种事是说不清的。关羽逆来顺受,把事情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扭转过来。他把两位嫂嫂安顿在室内,自己站在外面看《春秋》。这是最好的广告,传扬出去,不会有人再说闲话,连曹操都被他感动了。

遇到逆势的环境要把它当做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就能无往不利。你想怎样安排就怎样安排,我不发牢骚,也不跟你谈条件。其实曹操就是想让关羽向他提条件,关羽却一直没有提条件。人一夜没睡也没什么了不起,但这件事却相当于做了一个很大的广告。果然这样一来,所有人都觉得关羽很了不起。

曹操又送给关羽很多金子、银子,关羽统统都送到嫂嫂那里去了。曹操一看钱财不能打动他的心,就改送美女。结果关羽把美女送到内室去服侍两位嫂嫂了。曹操看关羽身上的战袍已经很旧了,送了他一件新的。关羽把新的战袍穿在里面,旧的战袍穿在外面。曹操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有了新的战袍,就扔掉旧的战袍,那就是喜新厌旧了。”

于是曹操只能对其他人说:“这就是好人,你们要向他学习。”这是最没办法的一招了。最后曹操向汉献帝要求,送了关羽一个爵位——汉寿亭侯,这个称呼关羽一直用着,因为是汉献帝给他的。后来知道了刘备的行踪,关羽把曹操赏赐的所有东西整整齐齐摆好,一样不拿,把官印也挂了起来走了。

另外,关羽的财务管理做得不错,所以后人才会把他当成财神。关羽变成财神有三个原因:第一,大家很羡慕他。关羽是个不贪财的人,但是上马金、下马银都有了,人们也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得到上马金、下马银。第二,关羽将财务管理得清清楚楚,怎么来、怎么去都明明白白,曹操给了他什么赏赐,他也都记得很清楚。第三,关羽不取不义之财,赚的都是合乎义的钱财,合乎义的利。

斩颜良:成功关键要看机缘配合 #

关羽跟曹操说过,要立功以后再离开曹操阵营,这也正是他的义气所在。当初曹操留他一条命,他很感谢,现在要走,也要清清楚楚地告诉曹操,替曹操立了功也算是有所报答了。

袁绍攻打曹操的时候,袁绍的大将颜良比曹操的将领都厉害。程昱推荐让关羽去战颜良,但是曹操害怕关羽立了功就马上离开了,程昱说:“如果刘备还活着,他一定是投奔了袁绍。现在让关羽把袁绍最厉害的大将杀了,袁绍一定恨刘备,说不定会将刘备杀了,这样关羽也就不会离开了。”于是曹操就让关羽出战。

当时颜良已经连杀了好几员曹操的大将,关羽一出来二话不说就把他杀了。消息马上传到了袁绍那里,袁绍差点因此杀了刘备,他认为刘备和关羽很可能是串通一气的,他杀不了关羽,只能杀刘备。

关羽怎么能一下子把颜良杀了呢?颜良也是很厉害的。因为中国人连打仗都很讲礼貌,一定要问清楚来者是谁。而关羽的赤兔马很快,刀也很快,在对方还来不及反应的时候,就开了杀戒。

赤兔马本来是董卓的,董卓当初在西北是一方霸主,那里盛产名马,大多都奉献给他了。千里马是很难碰到的,董卓也非常喜欢赤兔马,可是他又想要得到天下。因为丁原有吕布,吕布骁勇善战,所以丁原不听董卓的话。董卓就感叹:如果我有吕布,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然后李肃自告奋勇去说服吕布投降,因为吕布见利忘义,需要给他一些好处才行。李肃听说董卓有一匹赤兔马,日行千里,建议董卓把赤兔马送给吕布,再送一些金银珠宝给他,他一定会来投降。董卓想要得天下,怎么会舍不得一匹马?于是就将赤兔马送给了吕布。

可是因为吕布有勇无谋,最后被曹操杀了。其实吕布的武艺并不比关羽差,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一定要走正道,不走正道会为武艺所累,吕布就是这样。曹操杀了吕布,赤兔马就归曹操所有了,后来曹操为了留住关羽,又把它送给了关羽。

其实很多事情就是一种配合,没有赤兔马,没有青龙偃月刀,恐怕凭关羽个人的能力也不一定那么快就杀了颜良。各种条件都具备了,自然水到渠成,条件不足的时候也不要强求。做人也是这样,该做的事情不推辞,该把握的机会不放弃,得不到的也不用勉强。

关羽杀了颜良,报答了曹操,就去跟曹操辞别。曹操的办法就是找一大堆借口不见他。关羽求见了两三次都没见到,于是想要跟张辽辞行,结果张辽也是不见面。关羽没有办法,最后只能留书辞别。

千里走单骑:从容应对难关 #

《三国演义》里“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有不同的关卡。关羽不辞辛苦去找刘备,五关的守将都不让他通过,因为他们都想要争功,他们也都知道曹操不可能甘愿放关羽走,如果自己能够把关羽留下来,也算是功劳一件。如果能够把关羽杀了,更是功劳一件。所以他们都找借口说,没有丞相的命令不能放你通过,这是我的责任。

关羽没办法,只能杀了守将。所以有时候表功也是一种选择,如果放关羽走,曹操也会杀了这些守将。死在关羽手上,他们还是功臣,死在曹操手上,他们就是没有尽到责任,所以每个人都坚决不让关羽通关。

关羽过了五关之后,几经周折,好不容易见到了张飞,没想到张飞也要杀他。因为张飞得到的情报是关羽投降了曹操,他越想越生气,觉得关羽是忘恩负义之人。听说关羽来了,就要杀了关羽。如果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死在张飞手上,那真是天大的冤枉。但是无论关羽怎么解释,张飞都听不进去。关羽说有二位嫂嫂可以作证,张飞说,二位嫂嫂是受了你的骗。现在也有这种人,先入为主地认为你是错的。无论你怎么解释,他都不听。最后远远有一队曹军过来,张飞说:“你的援军来了,你就是准备让他们杀进来的。”关羽没办法,只能把领兵的蔡阳杀了,蔡阳是《三国演义》里最倒霉的人,莫名其妙地被关羽杀了表明心意。而后,他们兄弟和好了,一起去汝南找刘备。

华容道义释曹操:有原则也要顾及情义 #

关羽一生的经历除了土山约三事、桃园三结义外,还有一件事很值得一提,就是华容道放曹操。

曹操占尽天时地利。他本就是朝中的人,地盘一开始就很大,很快就把北方所有军阀(包括袁绍兄弟)收服,这时候他开始想要统一了。并且他已经不年轻了,有一种紧迫感,如果不赶快行动,很多想做的事情就做不完了。于是带领百万雄师,去打孙权,想把孙权收服,那样他就能一统天下了。出兵前曹操非常有信心,但却没想到赤壁一战会输得那么惨。

曹操几乎全军覆没,狼狈而逃。诸葛亮断定他一定会从华容道逃走,点将的时候,故意不派给关羽任务。关羽有点不服气,就问诸葛亮自己的任务是什么。诸葛亮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本来是想委托给你的,但是想想不妥。曹操一定会从华容道逃跑,那时候他已经狼狈不堪了,我可以派你在那里把他杀掉。但是我又不能让你去,因为你欠曹操人情,曹操一求情,你一定会放过他的。”关羽说:“我欠曹操的人情已经还了,这次非杀了他不可。”诸葛亮说:“那你就立下军令状,如果放了他,是要砍头的。”关羽于是立了军令状,接着又问诸葛亮:“如果曹操不从这条路逃走怎么办呢?”诸葛亮说:“如果曹操不从那里走,我愿意接受惩罚。”

关羽带兵去守华容道。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曹操最后精疲力竭地逃到了华容道。关羽一出来,曹操知道这下没法逃脱了。幸好张辽提醒他:关羽欠你那么多人情,不用自暴自弃。于是曹操说了一些打动关羽心的话。关羽如果毫无人情的话,也不值得我们尊敬。一个人只知道杀人,只知道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就丝毫不值得尊敬了。

人生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最可贵的是人情,人没有人情跟动物又有什么分别?合理的人情,每个人都不能忽略,如果没有情,就不算人了。关羽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放走曹操也是合情合理。

张辽救过关羽,就算关羽不考虑曹操的人情,最起码也要考虑张辽的人情。所以他放走了曹操一行人。

关平提醒他是立过军令状的,而关羽依然没有改变决定。中国人讲究情理法合理兼顾,不能一味坚持原则。

放了曹操以后,关羽情愿受罚。所有人(包括刘备)都替他求情,如果关羽平时人缘很差,这时候大家都会在心里偷偷高兴,不会替他求情了。

后来诸葛亮说,自己是故意派关羽去守华容道的,目的就是让他放走曹操,还曹操的人情,因为现在曹操死了对我们最不利。所以很多事情要从大局来衡量,不要只看眼前利益。现在很多人只能看见眼前利益,看不见大局。

收服黄忠:君子不乘人之危 #

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派将领占领了荆州的城镇,从无到有。而后,刘备派关羽去打长沙。长沙有个老将军叫黄忠,黄忠的武艺也很高强,年纪比关羽大得多,两人打了一百回合不分胜负,于是双方收兵。第二天,关羽本想诈败,没想到黄忠马失前蹄,被摔到地上,这时候,关羽过去只要一刀就能把黄忠杀了。可是关羽没有那么做,关羽说,你快去换了战马,再来跟我厮杀。

这样一来,长沙太守韩玄就起了疑心,因为黄忠擅射,有百步穿杨的能力,偏偏这次没有用箭射关羽。翌日再战,黄忠为了报关羽前日不杀之恩,没有真的射关羽。这下韩玄更加确定黄忠通敌,把他抓了起来。

韩玄要杀黄忠,魏延救了黄忠并亲手杀了韩玄,引百姓出城投降了关羽。黄忠坚持不肯投降,所以托病不见关羽。关羽派人请刘备和诸葛亮来长沙,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他们。于是刘备亲自去黄忠家里劝降,才有结果。

黄忠后来立了很大的功劳,但是刘备把他封为上将的时候,关羽却有些不满意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因为那时候资讯不发达,虽然黄忠立过很多功劳,但关羽根本不知道。所以判断一件事情,要根据当时的状况、当时的情境、当时的心情,否则就会片面化。

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心中要有一把尺,这把尺就是公道。公道自在人心,凡事都不需要你争我夺。有时候遇到两个人吵架,我会劝他们不要吵,有什么好吵的。如果大家都认为他对,那他就是对的,这就叫做第三者概念。今后你跟别人吵架,要提醒自己,即使吵赢了也没什么用,只要大家认为你是错的,你就是错的。

拒绝政治联姻:成功要靠正当途径 #

关羽有个女儿。为什么要提到关羽的女儿?因为刘备进位汉中王以后,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去说服孙权兴兵攻打荆州。诸葛瑾就给孙权出了个联姻的主意,如果关羽同意了,东吴就和蜀汉一起对抗曹操;如果关羽不同意,东吴就和曹操联合起来打荆州。

没想到关羽却说:“虎女怎么可以嫁给犬子?”直接拒绝了东吴联姻的要求。很多人因此批评关羽一点政治观念都没有,为了稳定两国关系,为了共同对抗曹操,他应该答应联姻的。我对他的决定反倒比较佩服,如果他真的让女儿嫁过去了,那就变成了政治婚姻,对女儿很不公平。

我很反对男人平常一副以天下为己任的样子,可是到了紧要关头就叫女人去做事,所以我对美人计很不欣赏。貂蝉就很可怜,一个人周旋在吕布和董卓之间,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我们读《论语》,读儒家的其他典籍时,经常能看到两个字——慎独。所谓“慎独”,不是说当你一个人的时候要特别小心。“独”是指不同个性;“慎独”是说要很谨慎地保持本色,不要随便改变本性。因为我们来到世界上是要做不同工作的,不是要做同样的工作。所以关羽跟张飞不同,跟诸葛亮也不同,如果每个人都像诸葛亮一样也不见得好。各式各样的人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特有的个性,好好保持,才叫慎独。人的本性只要发挥合理,就不用顾虑太多。关羽就是因为按照本性做事,才会流芳百世。如果他也把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以达到政治上的目的,我们会觉得他也不过如此。

关羽有情有义,有恩必报,可以说是一个正人君子。如果一个人无情无义,数典忘祖,会天理不容。我们要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故事萃取其背后的道理,汲取前人的教训,总结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当做今后做人做事的参考。

大意失荆州:盲目自信终会带来恶果 #

我曾经亲自到荆州去看过,那里真的是易攻难守,不愧是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孙权很不甘愿借出荆州,坚持要把荆州要回来;可是刘备好不容易才得到荆州,又肯定不会归还;曹操当然也想得到荆州,这样他统一天下的计划会进行得更顺利。

对于荆州,孙权一直耿耿于怀,一直想拿回来。他逼鲁肃去把荆州要回来,但后来变成了刘备借荆州。后来张昭想了个让诸葛瑾去索要荆州的办法。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孙权假意扣押诸葛瑾的家小,让诸葛瑾去见刘备,说除非刘备交还荆州,否则孙权会杀了诸葛瑾全家。

但是诸葛亮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于私诸葛瑾是他兄长,他很尊敬兄长;于公荆州一定不能还。诸葛瑾看见诸葛亮之后放声大哭说:“如果刘备不还荆州,自己一家大小都要没命了。”诸葛亮也痛哭着求刘备归还荆州。刘备坚决不许,求了许久后刘备才说:“看在军师的面子上,先归还桂阳、零陵、长沙,但是荆州现在是关羽在把守,去办理交割的时候要小心一些。”

诸葛瑾很高兴,去找关羽交割,说刘备已经答应把三郡先交还给东吴。没想到关羽却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予理会。

诸葛瑾没有要回荆州,鲁肃又想了一个办法,下帖子邀请关羽单独过江赴会。鲁肃认为,如果关羽敢来赴会,就先劝说他交出荆州,关羽若是坚决不交出荆州,就杀了他;如果关羽根本不来赴会,就直接率兵攻打荆州。

关羽立刻告诉使者,自己会去赴会。关平劝他说太冒险了。关羽明知道鲁肃邀请他赴会没有好意,但他毫不畏惧。东吴的将领都埋伏好了,等待着鲁肃的信号。关羽也知道东吴的意图,他跟鲁肃一杯接一杯地喝酒。有时候喝酒也要注意保持理性,那次关羽如果真醉了就惨了,他是假装喝醉了,然后一手挽着鲁肃,一手拿着刀走到江边,这时候关平带着小船来接应他。东吴将领们害怕伤着鲁肃,没有人敢阻拦,只能看着关羽回了荆州。

关羽留在荆州,最后失掉荆州,对他来讲也是好事,战争的失败恰恰证明了他做人的成功。曹操很狡猾,孙权很奸诈,只有关羽正直,所以他上当了。好人一定要多磨炼、多苦难、多吃亏才能证明他是好人。

孙权想让曹操跟他一起夹攻关羽,于是写了一封信给曹操,说自己要去打荆州,你们可以跟我们一起夹攻关羽,千万不要泄露消息,让关羽有所防备。

当时关羽正在围困樊城,曹操的谋士就建议说,不如把东吴的信射进樊城,安抚樊城的军心,也让关羽知道东吴要打荆州,这样他就会撤回荆州,樊城之围就可以解了。曹操听从了这个建议,但是关羽并没有把东吴要打荆州的消息放在心上。

关羽受到很多年轻人的敬仰,因为年轻人比较喜欢直来直往。一个人没办法十全十美,天道忌满,水满了,一定会流出来,今天月亮圆,明天就会开始缺了。什么都要求很齐全是自寻烦恼,是人都有缺陷,缺陷有时候也是一种美。关羽的缺陷是他不喜欢鬼鬼祟祟。

关羽在威震华夏之后很快就遭遇了麦城的失败;曹操是在统一北方以后,认为自己天下无敌的时候栽了大跟头;刘备也是在认为自己实力足够强的时候一败涂地的。这一切告诉我们,一个人跑到最高点的时候,很快会走下坡路,爬得越高可能跌得越重。所以,每个人得意的时候,要多加注意。一个人气势最旺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越出名越要小心,势力越大越要谨慎。关羽那时候天下无敌,没有什么顾虑。从关羽的经历,我们可以明白这一点:人生就是在画抛物线。

人类最可贵的精神是反省自己,我们可以平心静气地从《三国演义》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道理。关羽选择的是当时最没有地盘、最没有势力的刘备,他为什么不选曹操,不选孙权,而选了一个几乎没有立锥之地的刘备?这说明他很会选择,知道谁是仁义之人。

关羽很傲,军人不傲也没办法打仗,站在武将的立场,我们觉得关羽的傲并不是缺点,只不过会让他遭遇一些阻碍。关羽的手臂受伤了,大家要告诉刘备,他坚持说自己撑得住,有些过分相信自己。

有个总经理跟李经理聊天说:“我们相处十几年,你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李经理说:“你很好。”总经理说:“你先说说我的优点。”李经理说:“如果让我说你一个优点的话,就是你很认真。”总经理想:肯定得认真呀,不认真怎么行。又说:“你再说一个我的缺点。”李经理说:“你的缺点是太认真了。”

一个人不能不认真,也不要太认真。同样道理,一个人不能不相信自己,也不要过分自信。过分自信让想帮你忙的人没有机会,关羽就是这样。他手臂受了伤以后,华佗来给他疗伤的时候就告诉过他不能发脾气,但是关羽总是忍不住要发脾气,所以他的伤始终没有好。加上东吴又用了诡计,所以关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关羽在围困樊城时,没防备东吴已经打进荆州了,等他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向刘封和孟达求救。刘封并没有对他施以援手,后来被刘备斩了,但是事后斩多少人都没用。等到关羽遇难了,再来找责任归属有什么用?为什么刘封不救关羽?因为当年刘备想收刘封做养子,关羽不太高兴。其实刘备要收几个养子是他的事,跟关羽一点关系都没有,没必要去介入。因为关羽多话,导致刘封在紧要关头不救他。

没有援兵,十个关羽也抵挡不住。关羽死得其时,死得其所。其实,刘备当了汉中王以后整个人都变了,开始要闯祸了,关羽如果再跟着他,可能会失了兄弟间的和气。

关羽的一生有三十几个年头建功立业。人生的机会是有限的,一定要好好把握。桃园三结义是个非常好的机会;土城约三事也给世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兄弟重聚,更是非常感人;最后麦城失守,父子牺牲:可以说一生跌宕起伏。

过程往往使人感动,很多时候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不能以胜败论英雄,不能光看结果。人活着是来享受过程的,不是来等待最后结果的,每个人的最后结果不过是一死。享受悲欢离合,享受艰难险阻,享受起伏坎坷,享受委屈,享受悲愤,享受挨打,享受摔跤。有这样的心态,人生还有什么不快乐的?没必要整天自寻烦恼。享受过程而不样样抱怨,思路一改变,人生就会有很大改观。

关羽遇到所有的事情都能勇敢面对,不闪避,不抱怨。

但是关羽再怎么了不起,最后依然要面临死亡。你是喜欢关羽一直打仗,到很老了病死,还是喜欢他战死?自古以来武将最光荣的事情就是战死沙场,而不是在医院里急救、电击、插管子,那不是武将的样子。

重礼义:行事皆有自己的准则 #

《三国演义》是有板有眼的,每个人物都很讲原则,有原则的应变是“化”,没有原则的变化就是乱变。关羽的原则是牢不可破的,一切以“义”为先,对于合乎义礼的事情他不辞辛苦;对于不合义礼的事情,即使威胁他,他也不理会。

对老板要尊重三分,不能跟他平起平坐,他给你工作的机会,理应感谢他;对长辈要尊敬,因为他们及时给你指点迷津;对父母要尊敬,因为没有父母就没有你。

人与人没办法绝对平等,只能做到合理地不平等。看到老板要让他三分,你的部属也自然会让你三分。小孩看到大人礼让三分,大人看到老人礼让三分,老人看到小孩礼让三分,这都是很合理的做法。

西方人最大的问题是不够重视伦理,儿女都直接叫父母名字。很多有钱人把小孩送到国外去上学,孩子回来以后就跟父母讲平等,甚至有些孩子还说,这里不是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巴黎。

关羽非常讲究伦理,一直尽忠职守,毫无怨言。在三兄弟中,关羽经常扮演协调者角色。刘备去请诸葛亮,张飞很反对,说:“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年纪轻轻懂得什么?我拿个草绳把他绑来就行了,还用请他?”关羽居中协调,把张飞和刘备的情绪都稳定了下来。到了诸葛亮家,诸葛亮正在睡觉,张飞就要去放火。关羽又说不要这样。在兄弟、同事中,善于居中协调的角色很重要,关羽就扮演得很好。

排队坐电梯的时候,大人一般不会插队,但是小孩会插队。如果小孩插队了,大人没有任何回应,就说明大人没有教养。如果大人斥责小孩,告诉他排队的时候不能插队,哪怕小孩不听,也算是尽到责任了。有些特别没教养的人,还会鼓励孩子插队,并且告诉孩子给自己也占个位置,这样的人是不会把孩子教好的。

我觉得中国人最懂得教义,凡事要以身作则,做出典范。但是每个人都有很多缺点没办法改,怎么办?可以叫他学关羽,学孔子,向古人学习一些做人的道理。

可以先齐家,然后再治国平天下。家里的伦理是第一位的,教小孩坐在饭桌前,筷子拿起来之后先不要乱动,看大人有没有动筷子,大人动了以后小孩才可以动。

对小孩的教育要以教为主,不能光骂。现在很多年轻人是欠人教导。

文化符号:为后世所推崇 #

关羽之所以能够死后有这么高的威名,有一定的政治因素。清军入关以后,看到汉人拜的是岳飞(岳飞打的是他们的老祖先),但又不能禁止老百姓拜,有时候越禁止越激烈。所以他们开始捧关羽,最后关羽得到大家的崇拜,自然转移了一些拜岳飞的视线,这是清朝皇帝很聪明的一招。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非常多,三国时期是历史上人才众多的时代,那时候中国的版图不比秦汉时候小,只是分成了三个不同的阵营,人才的表现机会特别多。我们对他们几乎都叫名字,刘备、张飞、诸葛亮、曹操……为什么提到关羽都叫“关公”?

“公”不是随便可以叫的,“公”代表了后世人对他的一种尊敬。西方人的文化跟我们不一样,他们认为是神造的人,而我们认为是人造的神。西方人认为有一个至高无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神主宰着一切,所以他们批评我们拜偶像。但我们拜的神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美化出来的。从伏羲氏开始我们就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没有主宰神。

综合起来,可以归纳出关羽这样两个特点:第一,做人正直。越正直的人越应该学习沟通技巧。一个人正直,如果沟通不良,也会制造出很多问题。第二,骄傲。如果他提前派人去告诉刘备自己受伤的情况,刘备是可以派人来荆州帮助他的。他没有告诉刘备,刘备就认为荆州没有问题。而且当了汉中王以后,刘备跟以前也不太一样,以前刘备很细心,后来有些粗心大意。

现在分析起来当初关羽杀恶霸是好事,逃出来也是好事,被郡守看不起还是好事,跟刘备奔波是好事,这就是正面的思想。尽量减少负面思想,太多负面思想会使人不愉快、很消极,觉得委屈。把事情看成好事,最后一定是好事;把事情看成是坏事,它就会变成坏事。

关羽一生有抱负、有能力,并且尽心尽力把能量贡献给社会,虽然并没有成功,但是他已经尽力了,也因此而受到后世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