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赵云:谦逊低调的协作之道
成功的一半在选择 #
历史是完全真实的吗?很难讲,大部分历史不是百分之百真实的,还会受到政治的影响。历史常常配合政治,为政治所用。
《三国演义》是把当时的人物事迹添油加醋地写成了小说,其实也有很多地方有失偏颇。小说塑造的是人物的艺术形象,读者也会受到作者好恶的影响,因为作者偏爱刘备集团,所以我们对关羽、诸葛亮的印象会特别好。
赵云受到刘备的赏识是众所周知的,其实他也受到了曹操的保护,当时曹操保护了很多有才干的人。这让我们想到一句话: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害你的人经常是救你的人,对你特别好的人又经常是害你的人。
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主性,对于不同选择的人要给予相当的尊重,不要勉强人家的选择跟你的完全一样。赵云的选择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是其他人所不及的。诸葛亮可以谈笑风生,任何事情都能很轻松地解决。赵云做不到,他的智慧不如诸葛亮。赵云也不能像关羽那样想杀谁就杀谁,不动脑筋,他只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所以会对未来产生很多疑惑,很多顾虑,甚至恐惧,等到把人生搞清楚以后,自然就不会害怕了。人生有相当程度的无奈必须承受。人一辈子只有一个任务,就是不断改变自己、调整自己,让自己做得更好。
有个形象的比喻,《三国演义》里,曹操是“国有企业”的领导,孙权是“民营企业”的领导,刘备是“个体户”。有人愿意把宝押在个体户上,是一种选择。如同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一样。一个男人的责任是养家糊口,要么不要结婚,如果要结婚,就要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不能推卸。要好好选行业,不看你能干不能干,而要看那个行业热不热门,选对了行业,一定赚钱。选错了行业,再辛苦也赚不到钱。女性选错了丈夫就会很倒霉,所以要慎重选择。我们每天都面临着不断的选择,所以要培养自己正确选择的能力,没有人能对自己的选择有绝对的把握,因而需要学习选择。
从赵云身上可以体会到很多道理。他选择了刘备是非常正确的,选了刘备,就要用适合刘备的方式跟刘备互动。人要高兴才会甘愿投入,甘愿就必须是自己的选择。如果是被动选择,就不会心甘情愿去配合。所以你找工作的时候要先问自己是心甘情愿的选择,还是走投无路的无奈选择?不是无可奈何才选择的这里,也不是唯利是图才选择的这里,只是因为觉得跟这里很投缘,愿意跟这里同心协力而选择。这样的工作给你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对这样的工作你不会挑剔,只会善意地建议。
如果赵云一开始选择了投奔曹操,结果会怎么样?他要么会跟别人格格不入,要么变坏。如果不同流合污可能会没法自处,徐庶就是个例子。
曹操知道刘备得到一个好军师徐庶,就想把徐庶挖过来,得知徐庶很听他妈妈的话,曹操就让人模仿徐庶妈妈的笔迹写了一封信叫徐庶过来。按常理判断,徐庶是不会上当的,他一看就应该知道这封信是假的。我怀疑他是假装上当,如果他一眼就识破曹操的诡计,那他妈妈一定会被曹操杀了,那就成了只顾自己不顾父母了。所以他将计就计,假装上当。结果他失算了,他去了曹营以后妈妈自杀了。他应该跟妈妈说清楚自己是将计就计。可是他太相信他妈妈,认为妈妈也很聪明,能够想到这一点。这就是人生的无奈。
母亲死了以后,徐庶应该怎么办?再溜回刘备那里,等于昭告天下自己上当了。于是他留在了曹操那里,告诉世人他是将计就计,但是他从此不出一谋。曹操留得住他的人,留不了他的心。徐庶始终也没有融入曹操集团,赵云如果当初投奔了曹操,结果很可能也是这样。
不当领袖: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
赵云生活的大环境是黄巾起义时期,当时很多地方趁乱形成了军阀割据,一些人有机会就自立为王,甚至想把汉室推翻,朝廷拿他们也没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势力都招兵买马,想办法壮大自己。
赵云不是没有割据一方的志气,而是他的定位准确,他不想当领袖,只想当干部。如果每个人都要当领袖,天下就会大乱了。一个人大概15岁以后就应该了解自己这辈子要做什么,要当领袖的就要培养领袖魅力,如果不想当领袖,就好好跟别人配合,做一个得人赏识的干部。
现在很多人拼命鼓励孩子要当领导,根本不知道孩子是不是当领导的料,结果反而害了孩子。不见得当老板就一定比较辛苦,也不见得当员工就一定不好,各有乐趣,各有苦衷。赵云的定位非常清楚,他只想找一个好老板。所以他找到刘备以后,就死心塌地追随刘备,这一做法非常值得年轻人借鉴,这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赵云的领导风格跟别人不一样,因为他的目标只是要做一个主管,所以他的领导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人一生只能占一个位置,换了位置就要改变思维方式。很多人把换位置、换思维方式看成是坏事,这是不对的。当部属的时候站在部属的立场,想的是要服从上级。当了干部以后就不一样了,干部不可以完全听老板的话,需要有一些自己的意见,如果什么都听老板的,那么员工直接就能把事情做完了,根本用不着干部。
其实干部要合理地阳奉阴违,不可以不服从领导的安排,也不可以完全服从领导的安排。领导合理的要求一定要服从,不合理的要求不能服从,老板也会非常喜欢这样的人。
投刘备:谨慎选择老板 #
赵云给我们的第一个启发是年轻人是可以跳槽的,但要在开始工作五年之内跳槽,不要工作了十年、二十年再跳槽。
赵云文武双全,一开始是在袁绍辖下,因为发现袁绍没有救国救民之心,于是转投公孙瓒,但是公孙瓒也并不重用他。
老来慎选徒弟,年轻慎选师傅。年轻人找错了老师会很糟糕,师傅很热心,什么都教,学生又没有选择能力,师傅教错了,学生也就一路错下去了。师傅老了的时候,徒弟正好年轻力壮。这时候要谨慎选择徒弟,选择那些品性好的人。师傅教徒弟经常会留一手,但如果徒弟诚心诚意对待师傅,师傅临终会把那“一手”教给他。
赵云当时觉得跟着公孙瓒恐怕也没什么出息,于是想再投明主。所以一个年轻人进入社会的前五年,如果感觉不对劲,我鼓励跳槽,但是不能为了钱而跳槽,要为了选择好的老板而跳槽。二者的动机不一样:为了钱而跳槽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很容易会被金钱引诱误入歧途;为了找到可以终生付出的老板而跳槽,是为了自己有更好的发展,值得鼓励。
什么样的老板是好老板?赵云会选择刘备,因为他觉得刘备经得起考验:首先,目标正确。一个老板如果目标不正确,跟着他也是要倒霉的。其次,眼光长远。不是只看见眼前利益。再次,胸襟宽广。很多老板会嫉妒下属的才能。刘备如果有嫉妒心就活不了了,因为他的武艺远不如关羽、张飞,才能又不如诸葛亮。
赵云看到刘、关、张三兄弟处得这么好,觉得刘备有容人雅量,有正确目标,有长远眼光,所以才会选择投奔他。当然,投奔刘备也需要机会,如果没有机会,想投奔刘备也不行。
公孙瓒跟刘备是同学,都是当时很出名的老师卢植的学生。这样一来,赵云和刘备就有了见面的机会,而后赵云给刘备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可是赵云不能立刻跳槽,即使他真的立刻跳槽了,刘备也会不好意思收,所以他们心照不宣,等待着机会。
后来,赵云的哥哥往生了,赵云趁机跟公孙瓒说要回家吊丧。刘备知道他这一去一定不会再回来了,就跟赵云说:“我们后会有期。”赵云说:“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恩德。”两人心里有数,这叫默契。其实人与人之间如果真的诚心诚意相处的话,是会有默契的。如果两个人相处很诚恳,不需要把什么都说明白。
赵云回家奔丧以后就没有回公孙瓒那里,也没有马上投奔刘备,因为还要等待机缘。刘备三兄弟被曹操打散了,关羽去了曹操那里,张飞不知道去了哪里。后来因缘巧合,在关羽去找刘备的路上遇见了张飞,再后来又遇到了赵云,这是赵云出现的最好时机。三兄弟一直在一起的时候,赵云如果来投奔刘备,那他就是个外来的人,难免会被排斥,而在刘备落魄时候出现,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为什么很多时候急事要慢做?就是要等待时机,时机成熟的时候自然能够水到渠成。赵云是在刘备最需要人才的时候投奔而来的,关羽跟张飞也就自然把他当成兄弟来看待。
会配合:明白团队的作用 #
赵云到了刘备集团之后,如果总是觉得这样不对、那样不好,也没法待下去了。赵云能够跟大家相处得很好,表示他进退应对恰到好处。在封“五虎上将”的时候,关羽、张飞都排在他前边,他也没有怨言,因为那二人跟刘备的关系不同,他们三人是结拜兄弟,赵云则是后加入的。
人要认清自己的位置,这不是自卑,是心胸宽广不计较。只要你们心中肯定我就行了,有没有形式上的名义无所谓,这是赵云了不起的地方。如果他一天到晚跟大家抱怨,那么也没办法跟大家相处。
赵云是个非常配合的角色,同时,他也有自己的原则,叫他做的事情如果符合当初的共同理念,他就会义不容辞去做。
刘备集团里的人都做到了同心协力。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同心协力干一番事业,成不成功无所谓。不是说努力就一定要成功,努力只是尽本分、尽责任,这也就是“成功不必在我”的道理,我们应该关心的是该做的事情有没有做好。
刘备集团之所以能够同心协力,很大的原因是刘备很会带人。带人其实就是带心,带心就要多关心下属。刘备看到赵云的时候,紧紧握住赵云的手,如果他只是说“你来了,很好”,赵云的感受就会不太一样。刘备在这方面是有过人之处的,谁跟他在一起都能感觉到他有老大哥的样子。他会骂张飞,也会给张飞整理衣服。领导要关心人,要照顾人,要教导人,这样人家才会信服。赵云会选人,刘备也的确表现出了一个好老板的样子。
不争功:人要明确自己的位置 #
赵云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他很会配合。配合不是迎合,迎合别人没什么意义,但可以适当配合,因为红花也需要绿叶来陪衬。他陪衬出诸葛亮、关羽,甚至连黄忠都陪衬,甘当配角,从来不争功,从来不争着做第一,但不该让的时候一定当仁不让。
他在刘备集团的第一次表现跟诸葛亮是同时的,诸葛亮出山第一战是“火烧博望坡”。曹军要来打刘备,诸葛亮派张飞,张飞不服气;派关羽,关羽不配合。赵云没有不配合,赵云认为既然诸葛亮是军师,就应该服从他的派遣。这方面可以说他起到了一定带头作用,不为难军师。
赵云从来不跟关羽、张飞抢功劳,因为他们都很好胜。每次关羽都说“非我莫属”,什么事都一定争着去,张飞也总是当仁不让,这是好事。但如果赵云也要跟着争,几个人抢成一团,无疑增加了刘备、诸葛亮的苦恼。所以他始终不争抢,军师派他,他不推辞;派别人,他也不争功。
最喜欢争的人是张飞,每次打仗都争着要去,一定要抢头功。当然这也不是恶意,他是认为自己应该第一个去,因为兄弟的事情就是他的事情。但是张飞可以争,关羽可以争,赵云却不能争,还是因为关系不一样。人家毕竟是结拜兄弟,而他不是。他可以表达想做事情的意愿,但是不能勉强争取。这又是一种不公平,但赵云认为这种不公平是应该的,所以也没有觉得心理不平衡。
赵云跟黄忠一起去打仗,黄忠抢着做领导。黄忠年纪大,赵云也让着他。在定军山的时候,黄忠把夏侯渊杀了。夏侯渊是曹操非常器重的人,所以曹操亲率二十万大军来打黄忠和赵云。那次黄忠是主将,赵云是副将,他们一商量,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曹操既然要派二十万大军出来打仗,一定会先运粮草出来,黄忠要去劫粮,他认为,这样曹操就会军心大乱。赵云认为,这样太危险了,曹操不是简单人,他的粮草一定保护得好好的,很可能劫不到粮草。但是黄忠还是坚持去了。
赵云的表现非常好,他把自己的意见说了,对方听不听他都尊重,既然黄忠执意要去劫粮草,他就带了人作为支援。而且约定第二天正午如果黄忠还没回来,就去救他。结果黄忠被曹军困住了根本回不来,赵云只好去救他。救黄忠的时候,曹操又一次亲眼见到赵云的勇猛,他还是很欣赏这个人,但是想到要替夏侯渊报仇,不再留情。同样的情景,心情不一样,所作的选择就不相同。赵云一看曹操军马那么多,知道自己根本打不赢,就叫士兵退到后面去,他一个人站在营门前。
我们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只知道诸葛亮有空城计,其实在定军山的时候,赵云也施了一次空城计。曹操看到只有赵云自己站在军前,就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于是决定撤退。当主帅的人跟当将领的人心态不一样,尤其是三国时代,凡是主帅亲自出马的战争大部分都是失败的。将领打了败仗,就性命难保了,所以将领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寻求胜利;主帅打了败仗,却没人去追究他们的责任。
赵云这次“空城计”也是无奈的选择,其实我们很多选择都是在无可奈何情况下作出的。如果当时他投降就是个笑话,坚持打就是匹夫之勇,死了也不光荣,只能用计。计策能否行得通主要看两点:第一是看自己是谁,第二要看对方是谁。曹操多疑,多疑的人最容易骗,而且曹操也是输了太多次,不愿意再输,所以将计就计退了兵。他对赵云印象深刻,也知道这人不好惹,干脆给他个面子。
很多人喜欢做聪明人,其实聪明人不如老实人。老实人憨憨的,看上去什么也不争,其实会争的人不一定会赢。假如你有几个小孩,其中几个小孩很会争,你肯定不会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相反,会把最好的东西给那个不争的孩子。
赵云一生不争先,不退让,他觉得应该他做的事情就会尽量去做。看到关羽、张飞他自动退让,看到年纪大的黄忠也自动让。该他做的事情他又认真去做,决不推辞。其实争也没有用,到最后不过是一场空。
天下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要追求公正而不是公平,公正就是合理的不公平。世上不可能有完全公平,父母对自己的小孩都不可能绝对的公平,不公平大家都不满意,但是不公平到合理的程度就没问题了。心要先平下来,气就和了,这样就能想通事情了。我这样一分析,大家就能心平气和了。好的事情都让你一个人揽去,别人怎么办?有些人认为好就是好,跟别人没有关系,也没有将心比心的想法,这样的人也难以跟别人合作。
赵云这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不争虚名,但是声望很高。人生是一场长途竞赛,不要计较一时,要持久忍耐。行百里者半九十,往往最后关头是最难熬的。俗话说“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我们自然知道谁是什么样的人,不需要争得面红耳赤,别人也能明白你的为人。
有些事情,我们常常认为是为别人做的,其实都在为自己。人生说到底不过是自作自受的过程。你对邻居好,人家自然会照顾你的小孩;你对邻居不好,他们不敢对你怎么样,却会给你的小孩难堪。所以当你发现邻居对你的小孩不好,就要知道是你错了。如果对邻居能够礼让三分,和平相处,相信你们的关系会融洽很多。不争不抢,不计较眼前得失,说到底也是为了自己。
适度原则:凡事都有一个“度” #
新野一役赵云抓到夏侯兰。夏侯兰是赵云的同学,他们又是很好的朋友。在打仗时,从曹军俘虏了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应该怎么处理?直接放在自己一方一定不行,为了邀功杀了更是不对。赵云的办法是向刘备报告,自己抓到这么一个人,说明这个人是他同学,又是好朋友,现在交给主公,随便主公怎么处理他都没有意见。这个分寸拿捏得非常好。
其实人一辈子都在训练一个“度”,“度”掌握不好就全错了,“度”掌握得好就成功了。“度”用今天的话来讲也就是合理,安排得合理大家都没话说,安排得不合理就会惹来很多麻烦。比如夏侯兰这件事,如果赵云处理不好,就会惹出麻烦,又是私藏俘虏,又是暗中通敌,又是包庇亲友,肯定说什么的都有。
所以刘备觉得赵云这个人实在不错,处理事情方方面面都顾虑得很周到。人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增加信用,人家自然会越来越相信你。很多人恃才傲物,完全不管别人的感受,自己认为对的事就做了,这是不可以的。人一定要将心比心,平衡点就是“度”,也就是现在人常说的合理点。我们其实不太关注事情合不合法,也很少问合不合情,最重视的是合不合理。
慢慢地赵云有了两个老板:一个是刘备,一个是诸葛亮。诸葛亮虽然来得晚,年纪轻,但因为表现好,刘备尊他为军师,地位就上升了,变成了二号老板。赵云在两位老板中吃了很大的亏,因为刘备跟诸葛亮的用人标准不一样:刘备喜欢用勇猛的将军,他喜欢的人如关羽、张飞、黄忠、魏延等;诸葛亮喜欢有些文绉绉的人,比如马谡。赵云跟武将比好像有些文绉绉的,两边都不讨好,所以一直没有得到特别重用。所以,一个人不要太圆满,太圆满也会变成累赘,没有缺点有时候反而成了最大的缺点。我不是鼓励大家有缺点,而是希望大家即便发现自己有小缺点的时候也不必太计较,不必太烦恼。
刘备跟诸葛亮的个性不一样,刘备是勇敢向前冲的类型,诸葛亮是万分谨慎的类型。但是他们配合得非常好,取长补短,互补性很强。用人要用同质性的人,还是要用异质性的人?我觉得是要有90%的同质性,10%的异质性,不能差太远,差太远水火不相容,没办法共事,能够互补很重要,要彼此尊重。
马谡是诸葛亮最器重的人,却是刘备最不放心的人。刘备临终特别交代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说得多做得少,没有真才实学,不可重用。结果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重用马谡,导致街亭大败,最后还是赵云去收拾的残局。打仗的时候前进容易,后退难。因为后退的时候人心惶惶,兵败如山倒。赵云拼尽全力让全军安全撤退,但是那一役,不但伤了诸葛亮,伤了蜀国,也严重伤了赵云,失街亭第二年赵云就病死了。
当时诸葛亮不会考虑用魏延,赵云又太老了,只能用马谡。马谡没有作战经验,只会在沙盘上练兵。诸葛亮再三交代,生怕出事,结果马谡还是自作主张,犯下了大错。幸好有赵云来收拾残局,否则很可能会全军覆没。
过江东:介入老板家事导致劳而无功 #
赵云不但机智,而且沉着。很多勇猛过人的人根本不能沉着,又机智又沉着也不见得就是最好,还要加上“义气”,没有“义气”,这样的人很可能会为非作歹。只有聪明的人才会做坏事,不聪明的人想做坏事也不会做,“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都要格外小心,自己的聪明不能误用。
刘备两个太太先后去世,东吴听说以后,派人过来做媒,要把孙权的妹妹嫁给他。于是刘备过江东去成亲,诸葛亮让赵云跟着他一起去,并且给了赵云几个锦囊,交代他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打开,到紧要关头打开锦囊,保证能安全回来。
刘备去了江东以后,发现连个欢迎的人都没有。这时,赵云打开锦囊一看,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锦囊上说如果有人很热闹地来接你们,孙权就是真的要把妹妹嫁给主公,如果不热闹就是假意,一旦发现东吴是假意,先大张旗鼓地去找乔国老。
刘备不是傻瓜,一点就通,他买了很多礼物送给乔国老,告诉乔国老孙权要将妹妹嫁给他。刘备走后,乔国老马上就去找孙权的妈妈,孙权的妈妈一听就急了,于是打乱了孙权的计划。孙权的妈妈把刘备叫去甘露寺,结果,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真把女儿嫁给刘备了。刘备成亲之后,东吴给他盖豪宅,给他最好的东西,把他变相软禁起来。
这可急死了赵云,刘备似乎根本不想回荆州了。赵云把锦囊拿出来,诸葛亮给的妙计是让他假冒荆州危急、曹操大兵压境之名,这样刘备肯定回荆州。果然这一招很有效,刘备马上起身回荆州,因为荆州是刘备唯一的根据地,没有了荆州等于他连家都没有了。赵云又千辛万苦把刘备送回荆州。这个任务让赵云受尽委屈,又没有功劳。刘备总不能在功劳簿上记一笔说,因为我乐不思荆州,幸亏有赵云带我回来。
赵云在刘备集团近三十年,始终无怨无悔。对他感觉最愧疚的人是诸葛亮,所以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不想让他知道。他很生气,自己赶来,诸葛亮很诚恳地跟他说,不是故意不用你,而是五虎将只剩下你了,实在不应该再去征战了。赵云坚持要去,而且要当先锋,诸葛亮不得已又把他带去了。
其实赵云也曾经劝过刘备不要去打孙权,而要先打曹丕,可是刘备连诸葛亮的话都听不进去,怎么会听赵云的话?所以他把赵云安置在重庆,让他守着重庆。刘备当上汉中王以后,整个观念都变了,他似乎认为自己很行,不必依赖任何人。这是最麻烦的,一个人职位越高越要虚心,越要听别人的意见,否则很容易偏执。刘备最后不但害了自己,连整个蜀国都葬送了。
刘备对诸葛亮是很尊敬的,但是对赵云并没有像对诸葛亮那么尊敬,这也没办法。把手伸出来,五根手指头还不一样长,对人的态度自然也不能完全一样,总是有亲疏远近的。
领导对每个人都应该不同,领导的困难就在于要了解每个人的个性,根据每个人的特性来领导。领导赵云很容易,只要告诉他要做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领导关羽就不能用这一套。对赵云可以直接说,我请你去做什么,对关羽则常用激将法。这就是根据不同人的特性,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
拒绝赵范提亲:好员工不能因公废私 #
赵云的哥哥很早就去世了,这也耽误了他成家。追随刘备以后,他又一直忙着打仗,也没有提及这件事。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派他去打桂阳。桂阳太守赵范投降,赵范跟他结拜为兄弟,想跟他套交情,就把寡嫂请出来给赵云斟酒。赵范说:“我们是同宗,又是结拜兄弟。我哥哥去世得早,嫂嫂是有名的美人,眼界很高,没有像你这样的英雄是不会改嫁的,所以我想介绍你们两个成亲。”赵云当时就翻脸了说:“我们结拜为兄弟,你哥哥就是我哥哥,她也就是我嫂嫂,我怎么能娶她?”其实这件事诸葛亮跟刘备都不以为然:他们不过是结拜兄弟,又不是亲兄弟,娶了赵范的嫂嫂也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什么事情都是见仁见智,每个人各有不同的想法。赵云后来解释说,自己不是坚决不娶她,只是怀疑赵范是假投降,想套交情,叫他上当。这件事情后来得到印证,其实我怀疑是不是因为赵范跟赵云翻了脸,恼羞成怒才反叛的。所以我提醒各位,只要不是当事人,不要太肯定事情一定是怎么样的。
赵范要把嫂嫂介绍给赵云,其实这里赵云也有点将计就计。如果他不乐意,私下说说就算了,不必大发脾气,他的脾气其实是发给不在场的诸葛亮和刘备看的,以此来表明他公私分明,不会因为私事影响了对公事的判断。
救阿斗:做事学会随机应变 #
一个人最好不要过分介入老板的家务事,这也是诸葛亮的主张,叫做疏不间亲。清官难断家务事,家里的是是非非外人不适合插手。可是刘备整天忙于公事,家务事总要有人照顾,一方面是刘备很可能会去找赵云,另一方面军师也会委派赵云做一些事,诸葛亮不敢指派关羽、张飞做这件事,就推给赵云做了。
人因为什么而兴就会因为什么而亡。赵云因为介入刘备的家事而增进与刘备的感情,但也因为介入刘备家事经常劳而无功。一个擅长玩刀的人,最后会死在刀上;一个勤于服务的人,最后死在服务里;一个很会讲管理的人,最后会死在管理中;有一利必有一弊,这合乎《易经》的阴阳之道。光想着好的自己都要,不好的都推给别人是不行的。得到好处的时候要知道,好处的背后可能会有很多麻烦事。当你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以后,就要知道这些长处如果用得不合理就会变成短处。
诸葛亮把刘备的家务事委托给赵云的时候,赵云就应该提高警惕,这些家事总有一天会带来负面影响。当然我们不是在怪他没有警惕,我们也是事后之明,从一个旁观者角度作出的分析。
我在某公司工作的时候,老板跟老板娘的意见常常不同。老板说买一套沙发,要蓝色的,不要红色的,老板娘半路指定要我买红色的。幸好我懂得应变,我两边都说好,买了个蓝色的沙发,外面加了一个红色的套子。因为老板娘来公司次数比较少,平常不用套子,听说老板娘要来公司的时候,赶快套上套子,问题就解决了。跟他们商量是没用的,他们夫妻之间都商量不好,你一个外人能商量好吗?
人要学会应变,因为人一生中应用最多的是应变。应变也不能太离谱,这一点非常重要,应变得离谱就是乱变了。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这个观念,一直在乱变。应变也是有原则的,不能偏袒哪个人,对每个人都很忠诚,对你们的不同意见,我没办法协调,只好用应变的方法做到不伤害任何人。如果我乱变,干脆买黄色的沙发好了,那样老板和老板娘都会骂我。两个人的话都听不对,都不听也不对,一定要学会应对这种情况。
赵云给大家印象最深的事是救阿斗。刘备太疼儿子,以前的武将打仗的时候,孩子到了差不多年龄都带在身边。阿斗却一直在安全的地方,很少跟刘备在一起上战场。
长坂坡那次,赵云独自去救阿斗,糜夫人受了伤,最后投井自杀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自杀是罪恶的,但是在那种情况下,糜夫人的自杀是合理的,如果她勉强让赵云把他们都救了,可能最后两个都救不成。赵云想得很周到,先把墙推倒,把井填了,因为怕曹操的人偷走她的尸体。这时候曹军已经追来了,他抱着阿斗,又要打仗,又要骑马,只好把阿斗绑在身上,然后单枪匹马来找刘备。偏偏那时候有人向刘备打小报告说赵云投降了曹操。刘备是个了不起的老板,他坚持认为赵云不是这样的人。赵云经过曹营的时候,曹营的人都想把他杀了,是他的英勇打动了爱才的曹操,他才能够活下来。
我们不要被小说迷惑,认为赵云真的那么神勇,其实他的命是曹操救的。曹操远远看见一个白衣白马的小将英勇无比,就问左右这是谁。可见,曹操真的是爱才如命,看到有才的人就非常欣赏,即使那人是敌营的。赵云机灵,马上报出自己的姓名,“我是常山赵子龙”。左右跟曹操说这个人非常英勇,曹操于是下令只能活捉,不能放箭。
这等于给赵云颁布了一道安全令,保护了他的安全。最终赵云一身是血地逃了出来,抱着阿斗,跪下来对刘备说:“我有罪,糜夫人受了伤,不肯上马,投井自尽了。我带着少主突出重围,现在少主没有动静,恐怕也是凶多吉少了。”没想到,解开包袱发现阿斗只是睡着了,刘备把阿斗抱过来,丢在地上骂道:“为了这么一个孩子,差点害我损失一员大将。”这让赵云非常感动。
刘备娶了孙夫人后,东吴传话给孙夫人说吴国太病重,让她回去看看,她要把阿斗也带走。赵云不许,直接跑到船上把阿斗抢了回来,说孙夫人要去他不敢阻拦,但是阿斗不能带走。当时的情形很危险,孙夫人会武功,而且性子也烈。赵云不顾一切,硬是不让她把阿斗带走。情况危急,向诸葛亮报告已经来不及了。赵云二话不说把阿斗截了回来,不管军师高不高兴,也不怕刘备责怪他对孙夫人无礼。我觉得这是很明智、很负责的态度,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所以遇到事情,有时候要报告,有时候又不能报告。这个道理当主管的人都很清楚:如果时间来得及,不报告就等于擅自做主;如果时间来不及,非要报告就是不负责任。赵云如果一发现孙夫人带着阿斗上船了,就跑去报告诸葛亮,问军师该怎么办,这样也不算错,但等军师来了,很有可能阿斗已经被带到东吴去了。
一件事情有紧急和不紧急两种处理方法,平时有平时的做法,紧急时有紧急时的措施。事后证明赵云是对的,因为孙夫人回到东吴以后就没有再回来。孙夫人回去之后就彻底明白了,孙权并没有把她当妹妹看,而是把她当成了工具。历代都有很多人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这就是孔子讲的“时也,命也”。
这不是消极的态度,人生是有限度的自由。超过这个限度,恐怕就没有达成愿望的希望。所以每个人要作什么决定的时候,最好先想想自己的处境怎么样,周围的变数会带来什么变化,有多大把握,然后再作出合理的决定,随机应变。
善学习:能够发现他人长处 #
中华文化其实是官本位,讲究学而优则仕。汉朝以后有了士大夫观念,这对中华民族来讲是个败笔,使得很多人一天到晚只会读书,五谷不分,读书不是为了明白道理,只是为了当官。如果读书只是为了考高分,那就失去读书的意义了。“学而优则仕”前边还有一句话大部分人都忽略了,叫做“仕而优则学”。当官的人千万要记住,发现不足就要赶快去学习。
赵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如果赵云一直甘当配角,后来他的表现也不可能那么好。他懂得随时向诸葛亮学习,向关羽学习,向张飞学习,也向黄忠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会终身受用,智慧是永世不变的,不要以为学了很多知识,就可以终身受用。知识大概二十年以后就不管用了,因为变化太快。要把知识跟智慧分开来看,知识不是智慧,当然,再高的智慧也需要后天的不断学习。
赵云做好了充分准备,投入刘备集团以后,随时学习,所以成长得最快。
人要靠自己多学习才能进步,平常多思考,在脑子里多存积一些必要的东西,紧急时候才能当机立断。越重要的事情往往越不给你考虑的时间,只有靠平时的积累。所以平日不用功,渴了的时候才去挖井是徒劳无功的。
赵云不断吸取经验,不断改善自己,修炼自己,使自己充实。中国人不讲能力,只讲本事。本事跟能力有什么不同?相信赵云在这方面分得很清楚,一个有能力的人一定会遭到人家的嫉妒,遭到人家的陷害,被人抹黑。本事就是我有能力,我要表现,但是会顾虑大家的感受,减少别人的敌意,这相当困难。赵云很少去引起争端,他也从来不自我吹嘘。很多人在茶余饭后最喜欢做的事是自我吹嘘,吹嘘自己有多么了不起,这样做次数多了,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即便你很有才华,也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做事多照顾其他人的感受。现在很多人把这当做圆滑和鬼鬼祟祟。其实这是替对方着想,这样做可以让事情变得容易解决。
劝谏领导: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
赵云也曾经劝了刘备几次。刘备没当汉中王的时候,听到赵云劝很高兴,当了汉中王以后,就不听劝了。与人相处时一定要记住,对方换了位置一定要换一种相处方法,不能用从前对待他的那一套来对待。不同位置的人的思考方式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改变相处方法。
有两个人是高中的同班同学,非常要好,后来甲当了国有企业的董事长,乙当了部长。甲看到乙,总是会想起几十年前他们同班时那种勾肩搭背、兄弟相称的情形,就叫着乙的名字说:“你最近怎么样?”乙没有吭声。这样的事情发生两次以后,乙把甲调走了。
乙如果没当部长,甲跟乙兄弟相称没有关系;乙当了部长以后,要有最起码的威严,甲过去摸一下他的头,勾肩搭背,让别人看见成何体统?所以要拿捏好分寸,就算部长跟你称兄道弟,你也要跟他保持安全距离。
即便赵云劝谏的事情本身是对的,但因为现在刘备已经不再与以前一样了,所以还是不会采纳的。因而,我们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个人要老实,但绝对不能太老实;要认真,又不能太认真。并不是凡事都要准确,需要准确的时候就准确,不需要准确的时候可以马虎一点。应该积极的时候要积极,不需要积极的时候就松懈一点。这是《易经》的思想,是我们一直遵循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只有这套思路可以应付未来的变化。未来的变化快而难测,经济学家都算不准,只能用老祖宗的方法来对待。老祖宗的锦囊妙计只有三个字——“看着办”。不看着办,根本无路可走。看谁采取什么策略,看谁采取什么态度,因为时间的改变而调整,因为外界的因素而调整就对了。
不完美:没有缺点不见得最成功 #
一个中国人一生有三本书一定要读:一本是《三国演义》,一本是《西游记》,一本是《水浒传》。这三本书里讲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读这三本书,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年轻的时候不要看《水浒传》,因为看了以后会更鲁莽;年纪大了以后不要看《三国演义》,因为越看会变得越奸诈。也就是说,要先看《三国演义》,再看《水浒传》,最后才看得懂《西游记》。《西游记》讲的是身、心、灵的安顿,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哲理是永世不变的,直到今天依然可以应用。
在三国集团里,我们把重点放在刘备集团是有道理的。尤其像赵云这样,等于是外来的人,关于家族企业怎么对待外来之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借鉴。
世界上总是有两种力在互相牵扯,一个是向心力,一个是离心力。离心力跟向心力一定要平衡,离心力占上风整个团队就散了;如果完全是向心力也糟糕,聚得太紧会挤死人。有正必有反,有好就有坏,有生就有死,有真心就有假意,其中的分寸怎么拿捏?可以多看看赵云的处理方法。
如果问赵云生平最感谢的人是谁?他最感谢的人肯定还是刘备,不管刘备对他怎么样,都给他提供了一个工作的平台,给他提供了一个表现的机会。他也很感谢诸葛亮,因为他从诸葛亮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说任何人跟你在一起,都要看到他的长处,什么人都可以变成你的老师。不一定学历高的或者年纪大的才是老师。每个人都有长处,学会弥补自己的弱点就会很偷快。
通过分析赵云这个人物,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第一,今后看到历史人物故事的时候,要把他们当做学习的典范,用这种心态来看他们的人生过程,而不是去简单地挑剔和批评。第二,任何事情都有正面的理解跟负面的批评,如果用挑剔的眼光看,那么没有一个人是圆满的,只要学习长处就行了,不要计较短处。第三,最重要的是不要勉强自己一定要学谁,学不来的,还是做自己最好。可以把别人当镜子,但是要对自己满意,不要跟别人比来比去,可以检讨自己有没有进步,有没有朝着某个方向迈进。如果有,就很值得高兴了。因为每个人的基础不同,环境也不一样,有没有人提拔也不一样,没有可比性。跟自己的过去比,如果自己不断进步,而且方向正确,就会心安理得。
其实赵云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中是最没有缺点的。诸葛亮够好,但是过分谨慎;刘备呢,我们永远不知道他是真仁德还是假仁德。曹操也有让人很喜爱的地方,非常爱惜人才,不过说话却非常不注意,经常害了自己。只有赵云,很难说出他有什么缺点。
但是,没有缺点本身就是一大缺点,人要有个性,不能妄图没有个性。没有个性,人家不容易看出你的特殊表现。
任何事情都不能求全,事情一旦圆满了之后就会开始缺了。圆满是期待的目标,最好不要真正实现。人最好不要变成完人,变成完人等于把人做完了,我们受小说家的影响,过分期待圆满、美满,其实这是不现实的。
赵云没有不好的习惯。一个人其实最可靠、最基本的素养就是养成好习惯,不要有坏习惯。因为人是习惯动物,一旦染上了坏习惯就很难改变。所以在这里也提醒天下父母,不一定要给子女很多钱,不一定要给子女很多知识,不一定要培养孩子各式各样的能力,只要让子女养成了好习惯就尽到了父母的责任。父母要做孩子的模范,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父母没有坏习惯。
赵云很会选择老板。选定老板以后就心甘情愿地追随老板,任劳任怨。如果跟老板格格不入,会有心防,不一定会听老板的话,不一定完全相信老板。这样做平时无所谓,到紧要关头会出问题。
赵云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人家对我们怎么样是人家的事,我们对人家怎么样是我们的事,不去抱怨。这也值得大家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