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智谋之道

第四章 诸葛亮:运筹帷幄的智谋之道

生于乱世:人生要有准确定位 #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美化得很厉害。很多外国人跟我说,你们中国人很奇怪,塑造的人物要么非常聪明,要么很笨,要么很漂亮什么都好,要么很丑什么都不好,怎么那么两极化?

中国人不崇拜英雄,很少有人对别人特别服气,所以在中国要出名非常困难。好不容易有一个典范,一定要加以美化、包装。两千多年来只出了一个孔子,是孔子以后真的没有一个人比他厉害吗?也不一定,只是人们都不服气,不让其成为典范。诸葛亮可能本身并没有那么厉害,是后人不断把自己的智慧加在他身上,把他塑造得很有智慧。

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诸葛亮很巧合地跟汉献帝同年生、同年死。汉献帝一生一筹莫展,一直都希望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来解救他。诸葛亮一生又始终以匡复汉室为目标,最后却出师未捷身先死。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是失败的,但是在《三国演义》所有人物里,我们最敬佩的也是他。

诸葛亮终年54岁,27岁以前有两个特点:第一,身逢战乱。旱灾、水灾他都经历过。没经过磨炼、没吃过苦头的人最好不要当领导,因为他们不知民间疾苦,想做好事都不知道该怎样做。诸葛亮从小就吃尽苦头,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死了,爸爸娶了继室,没过多久,爸爸也病逝了。

第二,他知道自己不是来当皇帝的。当时很多人都争着当皇帝,结果老百姓很可怜。三国时代社会动乱,人口数量骤减。诸葛亮知道,如果他也争着当皇帝的话,死的人会更多。

一个人能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是很了不起的。诸葛亮知道自己要做个好宰相。世上单有明君还不够,没有好宰相来辅佐,明君也会糊涂。因为想要当宰相,诸葛亮的学习目标就锁定了两个人:一个是管仲,一个是乐毅。

诸葛亮从小基础非常扎实,因为他很早熟。凡是在那个动乱时代受到磨炼的人,多半看问题会比较深入,思想会比较成熟。

诸葛亮很有智慧,他读书跟一般人不同,一般人读书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诸葛亮是读观大略,大致上看一看,抓到要点,然后权宜应变。一个人懂得多少东西并不重要,能不能在千变万化的实际应用中作出合理决策才最重要。

诸葛亮的领悟力很强。记忆力强的人比较适合生活在西方,西方人要背诵很多东西,根据条理来做事;领悟力强的人适合生活在东方,东方人的很多智慧要靠领悟。

躬耕南阳:淡泊明志等待明主 #

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很讲道义,诸葛亮的父亲娶了继室后不久就去世了,长兄诸葛瑾就扛起整个家庭重担。他们兄弟俩一个在东吴,一个在襄阳,是因为诸葛瑾要侍奉继母,后来就到东吴去当官了。诸葛亮和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投奔了刘表。但是刘表不敢做事,也不知道怎么做事,有地盘没能力。诸葛亮看叔叔在刘表那里有力使不上,就没有为刘表工作,只在隆中耕田,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夫。这样进可攻,退可守。当一个人没有决定自己的舞台在哪里的时候,最好找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

我想地理环境也会影响人,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子不大但是林木生长很茂盛,靠近当时的荆州。荆州是军事要地,消息非常灵通。隆中相当于都市旁的农村,是热闹中的安静之地,所以诸葛亮对当时所有的政治变化、军事演变都非常了解,对当时的政治事务了如指掌。他跟徐庶、石广元、崔州平、孟公威,还有水镜先生关系很好。

诸葛亮躬耕自给,不问世事,但是心系天下。中国人一直讲究耕读之家,在耕田的同时有足够的时间好好读书。每个人都应该奉行这个原则:站在不当官的立场来当官,才能当个好官;站在非当官不可、不当官不行的立场来当官,绝对当不好官。

诸葛亮的心态是遇到合适的明主才出山,否则宁可不出山,这很了不起。一个乡下农夫,既没有士大夫的身份,又没有门第,年纪轻、资历浅,甚至也没有背景,可是连刘备那么有经验的人,都能发自内心佩服他。因为他的准备工作非常到位,基本功非常扎实。他一直秉持孔子的主张——有用处就出来做官,没用处就不做官。

碰到刘备以前诸葛亮一直在充实自己,做好万全的准备,清楚自己的目标,定位准确。现在很多人不会定位,被放到什么岗位就做什么工作,而定位不准会成为一生痛苦的源头。

诸葛亮27岁时碰到了刘备,后来为其鞠躬尽瘁,是感谢刘备给他提供了表现的舞台;如果没有碰到刘备,他会心安理得地做个农夫,做个平凡人。相信现在大家都很清楚,当有人要破格提拔你,或者突然奖励你很多薪水,你就要更卖力工作了。诸葛亮就是这样,没有好老板他宁可一辈子默默无闻,遇到好老板了,就全心全意为老板工作。

高卧隆中:选择之前考验领导 #

有人认为,诸葛亮是设计好了让刘备去找他的。他很会布局,知道刘备要来了,先让一个小孩子骑在牛背上故意唱歌,引起刘备注意:“你就是刘将军?”刘备吓了一跳,也非常高兴,觉得连这么偏僻的地方这么小的孩子都认识他,可见他的知名度很高。

小孩子而后把刘备引到水镜先生家里,水镜先生见到刘备,就说:“你是逃难来的吧?”这句话把刘备吓坏了。水镜先生又告诉刘备:“你现在虽然有那么多人才,也是不成气候的,因为缺少一个军师。”刘备有些不承认说:“我有军师,孙乾、糜竺不是很好吗?”水镜先生说:“他们不算,你要成就大业,就要找高明的人来辅佐。”刘备的胃口被吊起来了。水镜先生没有直接说谁是高明的人,而是在桌子上写了两个名字,写完以后又立刻擦掉了。如果他直接说了这两个人的名字,刘备听了以后可能会忘掉,水镜先生这样做就引得刘备看得比谁都起劲,记得比谁都牢。这些都是很巧妙的安排。

我怀疑刘备第一次去找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是在家的。这是中国人最常用的方法——先要看看对方有没有诚意,因为人们往往对容易得到的东西不加珍惜。刘备第二次来的时候,其实他也在家,但还是不见,他要看看刘备到底有多诚心。第三次他装睡觉,因为起身之后问了一句:“有贵客来了吗?”这表示他已经知道刘备来了。

他事先准备好一套说辞向刘备报告,仅仅几分钟就把刘备的心抓住了。刘备也不是傻瓜,他也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常常觉得中国人家家都有本兵书,每个人都有心生一计的习惯。不时设计来设计去,设计得大家都很高兴。该被人设计的时候,要高高兴兴地让人设计,不要总想着设计别人,而经不起别人设计。人家设计你是重视你,是给你面子。真的有一天所有人都不把你当做设计对象了,你也就没有价值了。

刘备对诸葛亮说:“你不是为我,我也不是为我,我是为天下苍生。”给了诸葛亮一个很漂亮的台阶。诸葛亮说:“如果为自己,我不出山,如果为你,我也不出山,但是为天下苍生,我就出山了。”这个台阶多漂亮!人要时常给对方台阶下,让大家都有面子,做起事情才更快乐。

诸葛亮并没过上几年好日子,27岁出山,飞黄腾达了11年。短暂的一生,却对整个时代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诸葛亮投奔了曹操,我想曹操可能三年之内就统一了全国。

当时很多人想回北方,因为曹操已经把北方控制得差不多了。那时候中国的精华在中原,南方还没开发。诸葛亮知道回北方对他也没什么好处,所以他会跟刘备说有两个地方可以去,一个是荆州,另一个是益州。

三顾茅庐时刘备再怎么落魄,也还是个皇叔,是个左将军,虽然一点根据地都没有,但是最起码还有人追随他,那他怎么肯向一个完全没背景的年轻人低头呢?很多人说是因为诸葛亮会自我推销,我不认同这种说法。一个人如果需要自我推销实在是太可怜了。答应了出山就等于把生命献给人家了,怎么能轻易答应?好东西用得着推销吗?诸葛亮是很慎重地选择能终身为之全力以赴的人。也有人说他是做作,想抬高自己的身价,其实他是诚心诚意地互动。老板可以考验干部,干部同样也可以考验老板。干部在没有作出选择之前可以考验老板,一旦选择了老板,就要不断接受老板的考验。

徐庶也曾经考验过刘备。他刚加入刘备阵营的时候,对刘备说:“主公的这匹马叫的卢,是一匹好马,但是妨主人,主公讨厌谁,可以把这匹马送给他,等它妨了主人之后再收回来就安全了。”刘备说:“我以为你是好人,没想到你给我出这种馊主意,我还敢用你吗?”徐庶说:“幸好主公不听我的意见,如果听了我的意见,我就不会投奔主公了。这个馊主意是想考验主公是不是真的对人好。”

没选择老板以前你有足够的权利考验老板,选择了老板以后就要乖乖听老板的吩咐。所以不要糊里糊涂地选老板,选了以后再检验老板的好坏。很多人事先不敢考验老板,进了公司以后又不想跟老板合作,这很不好。

诸葛亮傲视群雄,那时候曹操已经成气候了,想做大事的人应该第一目标选曹操。当时的确有很多人去投奔曹操,最初他们因为战乱跑到江南,见中原稳定了,就回到了中原,回去以后才知道投奔曹操其实也很倒霉。

徐庶被曹操骗去以后终身不献一计,还不如隐居自由自在。诸葛亮没有去投奔曹操,他知道曹操的理念跟他不合,投奔了也只有痛苦。他也没有投奔孙权,他知道,孙权的确是个明主,但至多能做到器重和尊重他,却不能让他尽展才能。他更不愿意投靠刘表,虽然他们有比较深厚的关系,他知道在刘表那里只能混口饭吃,不如做个自由自在的农夫。

刘备颠沛流离,因为没有军师,所以虚心拜访一个年轻的乡下人。看起来他似乎受一点委屈,其实不然,虽然他有才能,但当时他没有立足之地,整天被人家赶来赶去。

让老板三顾茅庐体现了一种被领导的艺术,像诸葛亮这样稍有名气的人在当时有很多,但是能够像诸葛亮一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最精要的东西说出来的人却并不多。一般人都是胡扯了半天,等客人走了以后,才发现最要紧的话没说出来。人生很短暂,机会很难得,稍微一放松,机会就会溜走,机会一旦溜走,便永远不能回头。我想被领导的意思是,与其你领导别人,不如装成被人领导,这样合作会更愉快、更顺利。不需要事事都主动,该主动的时候主动,该被动的时候尽量被动就可以了。

领导于无形,也叫做向上管理。英语里有这样一句话:How to handle your boss,意思是“怎样领导你的老板”。这个领导的过程一定是无形的,老板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领导,而不是你摆明了要去领导他。诸葛亮就在不知不觉中领导了所有人,甚至包括曹操、孙权,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火烧博望坡:烧好新官上任第一把火 #

诸葛亮没出山以前跟刘备是平起平坐的,因为当时他还不一定要吃刘备的饭,干吗要委屈自己?当诸葛亮决定出山追随刘备以后,他立刻跪下来称刘备为主公,从此以后他谨守本分。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承诺,他努力扮演好一个臣子角色,从没破坏过规矩。

他出山之后问刘备:“如果新野守不住,要退到哪里?”刘备那时候已经无路可走了,诸葛亮正问中刘备心坎。当然诸葛亮没说,主公你现在已经无路可走了,还是听我的吧,我给你留个余地。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讲,说话要稍微拐弯抹角一点,对方才更容易听得进去。单刀直入,直话直说会让对方很难接受。刘备当时哑口无言:天下之大,他们已经无路可走。这时诸葛亮跟他说,最好到湖南去。诸葛亮不但这么说,而且已经把退路都替他安排好了。

刘表的两个儿子明争暗斗,长子刘琦被欺负,诸葛亮给他出主意,让他去驻守江夏,诸葛亮安排的退路就在那里。把退路安排好之后才问刘备打算怎么办,这样好的军师,刘备怎么能不服?一个人不要要求人家服你,要做到让人家发自内心地佩服。

刘表的小儿子刘琮投降了曹操,献出了荆州,刘备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靠刘琦。后来鲁肃来给刘表吊丧,与刘备初步定下了跟东吴联合对抗曹操的计划,而后才有著名的赤壁之战。

诸葛亮的身份用现在话讲叫做“空降兵”,他一出山最先面临的挑战来自关羽和张飞,因为二人很不买他的账。

刘备不应该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这句话,这给诸葛亮带来一些麻烦,因为这让张飞很不服气。当曹操打过来的时候,刘备问关羽、张飞如何迎敌,张飞就说,哥哥应该让你的“水”去迎敌。可见,地位越高的人,越不能把心里话说出来,否则很容易伤害别人的感情。

诸葛亮上任以后的“三把火”烧得非常精彩,奠定了他的领导基础。火烧博望坡是他的第一个战役。开始的时候关羽和张飞一脸不服气的样子,诸葛亮叫他们听命,他们根本就不听。其实这是刘备的错,怪刘备没有事先做好沟通工作。

火烧博望坡一战,烧得关羽和张飞口服心服。没过多久,曹操又打来了,诸葛亮用同样的计策再烧一次,又把曹仁烧得狼狈不堪,激怒了曹操。有时候要让敌人顺,有时候要让敌人逆,完全是诸葛亮一手操纵,这才是真正高明的领导。不但领导自己,领导家庭,领导自己的公司,还要领导其他阵营,这种领导是把领导和被领导结合起来了。

一个人碰到好老板,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人会变。人的可怕就在于善变,这时候你受重用,过一阵子很可能会被打入冷宫,这是很多人都会遭遇的事情。中国人的公司里很少裁员,一般会让你自动辞职。先把你放在一边不理你,你就只好自己走了。聪明的老板很少直截了当叫谁走,他们有的是办法。所以一个人得到赏识的时候要怎么表现,受冷落的时候怎么收场,都跟领导风格息息相关。很多人得到赏识以后就忘了自己是谁,把自己捧得很高,结果摔得很惨。有些领导一直说,我支持你,你放心去做吧。其实话中隐含的意思是,你要好好做,我就支持你;你不好好做,我就不管了。

人永远有两套道理,不要相信“我支持你,你放心去做好了”这样的话,一年以后他会说,“我绝对支持你,只是没想到你短短一年把人都得罪光了,我也没办法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就会把你甩掉了。

诸葛亮越来越得到赏识,他的警惕性也逐渐提高了。所以当刘备非常听他的话的时候,他也很警觉——现在越得宠将来摔得越痛。

舌战群儒:准备工作要充分 #

能够舌战群儒是因为诸葛亮太厉害吗?不是,是因为他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他虽然身在隆中,但是了解当时政治舞台上活跃着的所有人,并且对这些人逐一作了个案研究。所以到了东吴以后,张昭等人都想给他难堪,他逐一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反驳,而且每次反驳都切中要害。

一个人的基本功要好,基本功不行就去工作了,会遇到很多难题。如果诸葛亮第一次去江东就被群儒逼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那他出山还有什么意义?如果他没那个才气,也不能成就一番事业,还不如安心隐居山野。

其实,草船借箭也没什么神秘的,不过是运用了一点天文学的知识,吹东风的时候偶尔会有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吹西风,诸葛亮准确抓到了这个诀窍,并且运用到战争中了。对任何工作都应该有充分的准备,甚至在一开始做的时候就要预想到会遇见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想好解决方案与应对方法,这样才能临危不乱。

诸葛亮吊孝:用智慧战胜敌人 #

周瑜很了不起,一直跟诸葛亮斗智,最后自己死了。司马懿的才能跟周瑜类似,但他知道应该少跟诸葛亮斗。司马懿看到周瑜的下场,就明白,在碰到诸葛亮的时候,最好保持安全距离。

大家都说是诸葛亮气死周瑜。周瑜死了以后,诸葛亮还坚持去吊丧,刘备也劝他千万不能去,江东的将士们会杀掉他的。东吴将领没有一个不痛恨诸葛亮的,诸葛亮不是不知道这个情况,但如果他不去吊丧,孙刘联盟就宣告失败了,隆中对策也没办法实现。所以他为了理想,为了抱负,非去不可。如果一开始他就躲起来,那更糟糕。面对危险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勇往直前,想办法趋吉避凶,诸葛亮完全是按照这个道理来做的。

吊孝的时候,他人没到,声音先到。如果他直接出现,肯定立刻就被杀了,所以他哭的声音很大,大家还没看到他,就已经被他的声音感动了,从而也化解了仇恨。

“化”是中华文化里非常宝贵的东西,这是一个日本人提醒我的,有时候我们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一次我跟一个日本教授一起吃饭,他说:“你知道你们中文里最了不起的是什么吗?”我说:“不知道。”他就写了一个“化”字,他说:“中文最了不起的是这个‘化’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很感谢那个日本教授。老实说,日本人对中国文化非常恭敬。有一次我跟一个日本人一起去参观文物,我们拿起文物的时候会说“小心一点”,那个日本人则是先从口袋里拿出一副白色手套戴好,生怕手脏碰到文物,然后跪下来,把文物捧在手上仔细看。我很佩服他,能够尊重文物的生命,不像我们只是把文物当做死的东西。尊重所有事物也是尊重自己,我跟日本人在一起的时候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化”要有度,不要“大而化之”。这提醒我们凡事要恰到好处,否则利弊关系就协调不好。

诸葛亮是作好周密的计划才去吊祭周瑜的,他的策略是“人未到,声先到”。如果听到屋子里有人在批评你,怎么办?你可以老远就发出声音,他们就会不再说下去了。其实这些招数大家一直都在用,只是没有归纳出来而已。

空城计:对手也能相辅相成 #

能让敌人也佩服的人并不多,而最让司马懿佩服的敌人是诸葛亮。司马懿也利用诸葛亮成全自己。周瑜那么聪明,因为跟诸葛亮斗,最后被活活气死,如果司马懿也跟诸葛亮斗,也会被气死。所以诸葛亮送司马懿女人的衣服,他还很高兴地穿着。因为他知道,对诸葛亮不要硬碰硬。

诸葛亮死了以后,最受影响的是司马懿。司马懿最希望诸葛亮能长寿,因为诸葛亮一死他就没有用了。他的老板根本不信任他,只是因为没人打得过诸葛亮才用他。没有了诸葛亮,他也就没有价值了。

很多人说诸葛亮真厉害,用空城计就把司马懿骗了。其实,司马懿也能看出这是空城计,只是被骗对他有利,他心甘情愿被骗。如果那时候他挥兵而上,把诸葛亮杀了,他自己也没有什么价值了。只要诸葛亮不死,他就有利用价值,这是司马懿最高明的地方。

有一次,诸葛亮跟司马懿对峙,司马懿并不想出战,但是他的部将都很不服气,都想打诸葛亮,司马懿没办法,只好说:“你们要打也可以,我要请示皇上,皇上同意打就打。”然后他真的向曹丕报告说,我要打诸葛亮了。曹丕心想:你要打就打,问我干什么?有人告诉他,司马懿的意思是不想打诸葛亮,一打肯定会输,但部将们一直要求打。曹丕于是就下了诏书说不能打。从此司马懿享受着最高的待遇,也不打仗,既领高薪,又很安全。

我想我们从历史故事中可以得到很多很宝贵的东西,存在脑海里,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用,千万不要等到要用的时候想不出来。很多人是该动脑筋的时候不动脑筋,平常也不读书,而读书就是准备遇到不知道的事情的时候用。我们要为未来而读书,不一定是为现在读书,等到用的时候再想读书就来不及了。

诸葛亮是站在最平凡的立场的最不平凡的人,一般像他那么有才气的人都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却没有这样想,而是用具体行动来表明他的了不起。虽然很有才气,但却表现得很谦虚。

守荆州:谨守本分,尊重领导决定 #

荆州非常重要,让谁留守荆州是一个大学问。诸葛亮的第一人选绝对不是关羽,他知道关羽太傲,很容易让人抓住弱点来攻击。骄傲其实是一个人最大的弱点,骄傲容易轻敌,错误估计对手的实力。如果赵云守荆州,就可以避免失荆州这个结局。

守荆州关系到刘备日后的发展,如果诸葛亮说让赵云留守,那刘备会怀疑诸葛亮有私心,是不是准备自立为王?虽然赵云是最好的人选,可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诸葛亮都不能建议留下赵云。张飞是根本不用考虑的,让他守就等于把荆州白送给孙权,于是让关羽守荆州成了无可奈何的选择。

刘备没有指定让谁守荆州。因为来送信的人正好是关羽的儿子,诸葛亮就以此为借口,说主公派关平来送信,意思已经非常清楚,就是要关羽留守荆州。但他还是不放心,就问关羽:“守荆州责任重大,关将军知道吗?”关羽说:“当然知道,荆州是我们唯一的根据地,不能动摇。”诸葛亮又问:“那你打算怎样守呢?”关羽说:“我把这当做重要的事情来处理,至死方休。”诸葛亮又问:“如果东吴来攻打荆州呢?”关羽说:“东吴来了我就全力抵抗。”诸葛亮说:“如果曹操也来打呢?”关羽说:“那我就分兵抵抗。”诸葛亮就知道荆州肯定守不住了,那么少的兵力再分成两路,一定都会被消灭的。

虽然《三国演义》上写的是“大意失荆州”,其实是必然失荆州,荆州迟早非失不可。因为关羽很正直,很透明化,东吴把他当个案来研究,研究了一年以后就全部掌握了关羽的特点。一个人没有神秘感是非常危险的,这样对方就会攻击他的弱点。

诸葛亮明知道不能安排关羽来守荆州,但是他会顾全大局,刘备不决定,诸葛亮也没有立场说这件事。此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再高明,再有前瞻性,看得再清楚,也仍然要坚守立场。诸葛亮是站在刘备的立场来看问题的,很多军师、重要干部最后跟老板关系不好,就是因为没有站在老板的立场来做决定,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看问题。

诸葛亮分配给赵云的任务是照顾阿斗,赵云对刘备的贡献绝对不比关羽和张飞小,但是所得到的待遇却不同,主要是因为跟刘备的关系与二人不同。诸葛亮想帮赵云,希望他跟刘备有更进一步的交情,所以刘备去跟东吴通婚的时候,诸葛亮派赵云陪着去,可是这对赵云反而没有好处。建议大家少去管老板的家务事,赵云因为太过深入刘备的家务事,有时候让刘备很不高兴。《三国演义》里我觉得赵云最吃亏。

诸葛亮让张飞由陆路入川,因为陆路比较快,他想让张飞居首功。诸葛亮在这方面非常用心,处处照顾刘备的感情,而且非常细心。只用心不细心,就是粗枝大叶,很容易出纰漏;只细心不用心就成了吹毛求疵,也不是理想的处事方式。

诸葛亮安抚刘备的亲信,自己却没有结任何党派,从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失荆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不足。北伐的时候最后廖化做了先锋,表示人才断档了。人才不够,一是都战死了,二是培养不及时,三是本来人才就匮乏。那个时代,人才的培养赶不上时代的需要。

诸葛亮非常谨慎,非常用心,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亲自料理,这也受到很多批评,他也知道这样不好,但这是他在报答知遇之恩。他第一不求功名,第二没有野心,很多事情不做也是可以的,没有人能管得了他,可是他安分守己,不逾越任何本分。一般人如果处在诸葛亮的位置,也许对刘备都敢吆三喝四,诸葛亮却从来没有这样。

实际上后来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有点疏远,刘备坚持伐东吴的时候,诸葛亮劝阻,刘备不听,诸葛亮感叹说,如果法正还在的话,就不会这样了。如果法正不死,陪刘备去打东吴,那说不定还能打赢了。刘备自己率大军伐东吴,最后被火烧联营,输得一塌糊涂。

善意提醒庞统:为公事不掺私心 #

诸葛亮曾经向刘备推荐过庞统,但当时刘备没有重用,后来鲁肃又出面推荐,刘备终于重用了庞统。

有人说是诸葛亮害死了庞统。庞统跟刘备入川,就让他去好了,诸葛亮偏要通风报信说这一天对庞统不利。庞统自己也会算,用得着你操心吗?可见诸葛亮根本是不怀好意,想整死庞统。其实不是这样的。诸葛亮的确是夜观天象,知道庞统有难,既然知道了,就不能不说。该说的都说了他也算尽到了责任,听不听是庞统的事。很多人老是觉得自己知道某件事,一定要告诉别人,而且要别人一定听他的意见。其实,你的责任只是把知道的事讲出来,如果不讲,可能将来会内疚。至于对方听不听,要看对方的想法了。诸葛亮派人告诉庞统有难。如果庞统问刘备该怎么办,刘备肯定会说先休息几天吧,这样就没事了。偏偏庞统以为诸葛亮怕他抢了首功而故意这么说,不相信诸葛亮的话,结果就死在落凤坡了。

有句话叫“无巧不成书”,如果诸葛亮不来送信,庞统自己也会算,那他可能就会跟刘备说,这几天诸事不顺,这不涉及面子问题。但是诸葛亮送信来了,如果庞统接受了诸葛亮的意见,就等于承认他的才能在诸葛亮之下,诸葛亮算得比他准。其实,他完全没必要这样想,很多事情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都是看别人的事情很清楚,自己的事情反而看不清。

我祖父是个中医,大家都知道他医术很高明。有一次我妈妈生病了,我告诉他:“爷爷,我妈妈生病了。”他说:“你去请王医生过来看。”我问:“为什么你不看呢?”他说:“自己人不方便。”中医一般不太喜欢给自己人看病。我长大以后就问他:“为什么妈妈生病你不看,邻居生病你都看?”他说:“邻居来看病,我会专心看病,没有那么多顾虑。但是给自己人可能会不客观。”

有时候会好心做坏事,我们也不需要太过热心,要彼此尊重。相信诸葛亮绝对没有恶意,没想到庞统不听他的,结果那么年轻就死了。

诸葛亮再三强调,一个人要大公无私,我心如秤。心像天平一样不能有轻有重。同样的秤,西方人用的是天平,从四方八面来看,平衡就是平衡,不平衡就是不平衡;中国人用秤砣,秤砣高一点是够了,低一点也是够了,只要秤砣不掉就都是够了。中国人比较圆滑,做事的弹性也很大。西方人认为你有、我有、他有是很公平的。而中国人拿到奖金的时候,一看有2000块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就问别人有没有。如果你说你也有2000块,他就会觉得,怎么你也有2000块,连你都有2000块,那我也太委屈了吧。

有一次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去吃饭,想坐在某个位置。服务员说那个位置已经预定出去了,我们说:“他们还没来,你把桌号牌换一下就好了。”服务员说:“人家已经定了,怎么可以换给你?”我一个朋友还是老顾客,但是服务员说:“我们对待所有的顾客都是公平的。”服务员说得很对,顾客本来就应该是公平的,但我们亲疏有别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于是就不在那里吃了。

白帝城托孤:获得领导绝对信任 #

223年,刘备死了。刘备的生死对诸葛亮的影响太大了。17岁的阿斗继任,就是个小孩子,而且没有经过磨炼,刘备打仗的时候很少将他带在身边。一个企业家如果经常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个孩子将来做继承人的时候会比较有把握。如果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反而容易搞垮企业,因为他没有经过磨炼,不了解企业的情况。

刘备伐东吴一败涂地,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开始托孤。从此以后诸葛亮要当家,虽然名义上是别人的江山,但他要扛起责任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扛着别人的江山,还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最初的想法是把事情做完以后,就退休还乡。他还承诺当初有多少财产,将来一点都不会增加。诸葛亮领的薪水不少,但是他把钱全部用在公事上了。这一点左宗棠也做到了,左宗棠把薪水通通用到士兵身上,自己却很节俭,从来不把薪水拿回家。白帝城托孤以后,诸葛亮退休的愿望没法实现了。

刘备托孤的时候实际上是托给了两个人,除了诸葛亮,还有李严。李严本来也是好人,刘备托孤以后,他跟诸葛亮地位相同了,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于是就开始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有一次北伐的时候,李严延误了押运粮草,使得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可是诸葛亮没有斩了李严,而是将李严贬为庶人。后来诸葛亮死了,李严非常伤心,也心怀激愤而死。他觉得诸葛亮如果活着,总有一天会恢复他的官位,诸葛亮死了,他这辈子也就没有希望了。

托孤以后诸葛亮的责任更重了。他有取而代之的机会,可是却始终坚持丞相的身份不变。曾国藩也面临过同样的问题,曾国藩知道皇帝并不相信他,经常怀疑他会篡位,因为他有足够的能力取而代之。曾国藩写家书,其实就是写给皇帝看的。曾国藩如果跟皇帝说我绝对不会背叛,无疑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他的每一封家书都会传到皇帝那里去,在家书里表明自己的心迹,这样皇帝才稍稍放心。

刘备死后,诸葛亮先把四川治理好,再去打孟获。做事情有本末轻重之别是领导者的基本素养。48岁时开始北伐,前后历时六年,六出祁山,最终失败。“至信至诚”这四个字可以形容诸葛亮的这种精神,他完全是出于对时代的使命感才不放弃北伐的。

诸葛亮知道如果不这样做,以后就没有正统了。很多人看《三国演义》时,看到诸葛亮死了,就不再往下看了,可见,人们对诸葛亮死后的故事其实并不感兴趣。

辅佐阿斗:尊重老板的最后决定权 #

阿斗即位的时候没有任何实战经验,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开府治事。他首先跟东吴和解,这样蜀汉的压力会小一点,然后调整内政,让老百姓得到休息。

诸葛亮有权也有能,但他把权交给阿斗,并且始终尊重阿斗的裁决权。一个好的干部,不管多么得老板赏识,不管多么有贡献,不管才能有多高,千万要记住:要尊重老板的最后裁决权。让老板知道他不点头你不会行动,这样老板才会放心。这一点诸葛亮做到了,他始终尊重阿斗的裁决。

阿斗也说,“政在葛氏”——葛氏就是诸葛亮,“祭则寡人”——由他来管祭祀。

诸葛亮最了不起的一点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知道再怎么努力都没有指望统一中原,但还是做了。这种精神非常了不起,诸葛亮完全可以不出山,谁也不能硬把他拉出来。所以有人说“我真的不想干了,是你们非要我干我才干的”,这种话是没有道理的,真心不想做的事,谁也不能勉强你做。

诸葛亮很谨慎,如果他锋芒太露,也不会一直受人尊敬。四川当时是很排外的,刘备、诸葛亮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可是后来他们跟本地人相处得很融洽,这很不容易。其实哪个地方没有这种问题?因为有先来后到的观念,先来的人总觉得后来的人抢了生意。四川后来也出了很多问题,外面的人不进来,土生土长的人有很多想法,所以阿斗投降其实也是一种很高明的选择。我不像一般人一样拼命嘲笑阿斗,我觉得阿斗有时候做事也很聪明,他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

建议大家看事情要从多个方面来看,不要从单一角度看,这样才会比较客观。有些话从这个角度看很有道理,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能讲出很多道理来。

我一天到晚被人家问问题,可我还是很轻松,不管你问我什么问题,我只答三句话就圆满了:第一句,“很难讲”。不管什么事情都难讲,很难评价。第二句,“看你怎么讲”。因为立场不同,所说的话就不一样。说白了,就是立场影响的,换一个立场就会有一套完全不一样的说法,站在不同角度就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感受。第三句,“随便你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没必要非要统一成一种看法。

诸葛亮死了,最伤心的人当然是阿斗,因为没有诸葛亮,凭阿斗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能治理好蜀国。

七擒孟获:以德服人最有效 #

七擒孟获这一段写得非常热闹,让我们觉得诸葛亮像个神仙一样。实际上诸葛亮只是个通才,天文、地理、人文、历史都懂。我想作为一个政治人物,要为全民服务,最好是通才,哪方面的知识都懂一点。

诸葛亮精通兵法,中国人普遍认为打仗可以智取,不服诈取。孟获对诸葛亮说:如果你光明正大地抓到我,我就服你;如果用计策抓我,我就不服。

因为孟获,让所有人都了解了诸葛亮的真心,所以看事情要看两面。一方面是孟获最倒霉,始终都逃不出诸葛亮的手掌心;另一方面是孟获成全了诸葛亮,成全是一种美德。

如果诸葛亮当时不让孟获信服,日后孟获还会造反,还会侵犯蜀国。所以诸葛亮无论如何都要收服孟获,让他真心投降蜀国,从而让西南少数民族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这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战争永远是双方都败,没有一方是完全的胜利。打输了固然是输了,打赢了也还是输,像诸葛亮这样打仗是真的赢了,他赢得对方心服口服。用现代话来讲,孟获无疑是当时最牛的酋长,不管诸葛亮怎么抓他,他就是不服气,诸葛亮对他也很忍耐。到了第五次抓到孟获的时候,所有人都忍不住了,都劝诸葛亮把孟获杀掉算了,但诸葛亮还是放了他。七擒七纵之后,真把孟获收服了。而且收服了孟获以后,诸葛亮没有在他那里留一个官员,没有要孟获一块土地。这个传统一直影响到郑和下西洋时候。

经考古发现,美洲其实是中国人最早发现的,因为在南美出土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是中国的。我在欧洲时,很多欧洲朋友问我:“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没有把经过的地方变成殖民地呢?”我说:“我们中国人从来没有殖民地,中国人从来不主动侵犯别人。”

老实讲,现在我们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想整合文化。文化怎么可以整合?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物种必须多元化,如果物种单一,世界就会毁灭。文化只能交流不能整合,有时候西方文化兴盛,有时候东方文化兴盛,这样整个文化体系才能多彩多姿。美国始终想整合文化,最后只能将各种文化表面涵盖起来,外表看上去是一体的,内涵始终不能统一。第二个错误是想要学人家的好处。每个人要做不同的事情,做不同的人。我最担心的是把每个人都教成同样的人。这个人数学不好,数学不好可能恰恰是他的长处,因为数学不好,所以他投篮很准,在其他方面补上了。不能人人都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才有特色,才能显示出个性。

斩马谡:用人不当会带来严重后果 #

诸葛亮生平最大的错误是用马谡守街亭。刘备临终的时候特别交代,马谡万万不能用。马谡也可以说是诸葛亮害死的,打孟获的时候,马谡常常跟诸葛亮讲这个,讲那个,诸葛亮很赏识马谡,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经常鼓励、激励他,这种激励很容易使他骄傲,以致高估自己的能力。相信诸葛亮一定很后悔他当年说的那句“知我者,幼常也”。

马谡受到诸葛亮的赏识激励后,就认为自己的才干不在诸葛亮之下,所以他去守街亭的时候没听诸葛亮的话,擅自变更计划,结果导致北伐失败。这件事对诸葛亮的打击非常大:第一,刘备曾经再三交代这个人不能用,他偏偏用了。第二,街亭非常重要,失了街亭有非常不好的影响。所以他处置了这件事情以后,自请解除丞相职务,贬三等,去薪。

那么,阿斗应该怎么办呢?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你是阿斗,诸葛亮说要自贬三等、辞掉丞相的官职会怎么办。很多人会说不批准,挽留。那是完全不懂政治艺术的做法,如果那样做了,人们会说诸葛亮根本是在做戏,他和阿斗一个辞一个留,不过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我们一直说阿斗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阿斗还是挺厉害的。他批准了诸葛亮的请辞,过几个月再复职。所以,很多事情转个弯之后的效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

诸葛亮的立场非常坚定,东吴派了他的哥哥诸葛瑾来劝他离开刘备。诸葛亮的分寸拿捏得很好:讲私事,他对兄长百依百顺;讲公事,他们是各为其主。当然,也可以说是他们两兄弟一个跟这边,一个跟那边,比较有远见。

病逝五丈原:尽人事,听天命 #

诸葛亮北伐时,几次都是马上就要取得胜利了,然后有各种事情打破他的计划。后来他年纪大了,支持不下去了,就开始找接班人,这时,姜维被他看上了。姜维如果没让诸葛亮看上,也不必受尽苦难。所以有时候得到机会也不见得是好事,没有机会也不见得是坏事。姜维得到诸葛亮的真传,但最后还是没有完成诸葛亮的心愿。诸葛亮无奈感叹汉朝气数已尽,这也是他知天命的表现。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一个人活到50岁,回头一看,会发现这么多年来,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必然性。

54岁时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他把死后的一切都安排得非常好。关于宰相的接任者,他一口气指定了两个。一个人不但要把生前的事情料理好,死后也不能出问题。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好好的,这是一种智慧。

现在我们要走的路就是用东方的智慧来运用西方的科技知识。我们读历史,目的就是要吸取经验教训,走好当前的路。

诸葛亮的一生只有短暂的54年,政治生涯不过27年,用他的经历印证了两句话:第一,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诸葛亮几乎左右了当时的天下,他很感谢有刘备做他的靠山,如果没有刘备,他再能干也没有用。所以我们要记得感谢老板提供给我们表现的机会,而不是感谢老板给我们薪水。很多人都是因为老板提供薪水才感谢他,那就成了钱的奴才,不是自己的主人,人要做自己的主人。谁给我合适的舞台,让我把理想抱负表现出来,就应该感谢谁。第二,人生即便短促也十分宝贵。生命是有限的,不能做无聊的事情。诸葛亮在27岁之前,在积极地为自己的理想作准备,在27岁之后,就努力地把理想变为现实。虽然他的理想没能最终实现,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得起别人,也对得起自己。

治家有方:扫一屋更要扫天下 #

领导无所不在,如果家里都领导不好,怎么可能领导好公司?很多老板就是家里出了问题,结果搞得公司里一团糟。家里有派系,公司里一定也会分派系。

诸葛亮娶了一位很丑的太太,一般人找太太都是要找美的,他却放出消息要找个丑太太。黄承彦就对他说,听说你要找一位丑太太,我女儿容貌丑,但是才华可以与你相匹配,诸葛亮于是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为妻。

为天下者不顾家,一个人要替天下百姓做事,是不能有后顾之忧的。既然要为天下,家里就需要一位贤内助。贤内助多半不漂亮,因为一个女孩子如果从小就漂亮,可能不会安心做贤内助。中国有句老话说,“福禄常在丑人边”,女孩子长得丑,福气好,比较有富贵相。诸葛亮下山以后很少过问家事,家事也不用他操心。

当年刘邦逃难的时候,人家把他的孩子送到车上,他却把孩子推下去并且昭告天下:“我是为天下人做事,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做事。孩子生在我家,有机会的话可能当太子,没机会的话可能会死掉,这是他的命,我不会为了他而不顾天下人的安危。”

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也是很有聪明才智的人,但是诸葛亮当官的时候,他始终在家里帮着嫂子管家,没有担任过一官半职,直到诸葛亮死后才出来当官。

诸葛亮教导子女不遗余力,使得他家一门忠贞。长子诸葛瞻、长孙诸葛尚战死,就连讨伐蜀国的大将邓艾都跪下来,向诸葛亮的后代叩头表示敬意。

其实我们读《三国演义》,能够看到当时人的美德,他们是靠美德来支撑生命的,不像现在很多人只是为钱而生,没有什么美德观念。

儒法兼用的领导艺术 #

诸葛亮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文学家,还是个实践家,他不是个只会讲理论的人。以道领导比以术领导要高明得多,诸葛亮就是用道领导。在道的面前无所谓长官、下属,在道的面前无所谓尊贵贫贱。但是术就不一样,术太过表面化,以尊卑贵贱来领导下属。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下属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诸葛亮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到将心比心,按照人情常态来衡量一切。从而我推断他不是法家,而是儒家。很多人看他执法很严,就说他是法家。其实儒家也重视法治,不是只有法家才重视法治。儒家跟法家都注重制度,没有制度就谈不上管理,儒家还要求立法的人要凭良心,执法的人也要凭良心,司法的人更要凭良心。立法的人不凭良心,只为自己谋利,那叫做自肥,这是非常不得体的事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最了不起的精神。诸葛亮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淡泊也就是对名利不看重,名利会使一个伟大的人变得卑鄙。大部分人都过不了名利这一关,很多人活到七八十岁,还张嘴闭嘴都是“钱”。

诸葛亮能够预见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以后的事情,要不然怎么说得动刘备?这也表示他心里很平静,出不出山他完全不在乎。拥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冷静地看问题。美国人通常讲的长期计划不过就是三五年,中国人却讲究千秋万世。近两千年来,提到诸葛亮,几乎很少有人说他不好。他虽然是个失败者,但是我们却往往用不以成败论英雄来赞美他。

我们一直把领导跟被领导分开来看,只有诸葛亮既是领导也被领导。

当你要打出租车的时候,可以选择坐哪一辆车,这时是你在领导。可是坐上车之后又是司机在领导了,你坐到车上,司机先问你要怎么走,如果你说不知道,那他就有可能会兜个大圈子。

有一次我打出租车去一个地方。我问司机:“那个地方你知道吗?”他说:“知道。”我就放心地坐上去了。结果他绕了半天也找不到。我问:“你不是说你去过吗?”他说:“这里变得一塌糊涂,我没想到会变这么快。”最后终于找到了,我问他:“你要收多少钱?”他很厉害,反问我:“先生你说呢?”

之前一直都是徐庶在领导刘备,领导他去找诸葛亮,可见徐庶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一般人得到好处以后,不会把朋友引进来,怕朋友抢了自己的好处。徐庶却告诉刘备去找诸葛亮,这么谦虚而且度量大的人很少。

诸葛亮是儒法兼用,儒道法是学术研究才能彻底区分得开的。一个人有时候用这种方式,有时候用那种方式,是会发生改变的。该严的时候很严,该宽的时候很宽,偶尔用严刑,但不是暴政。诸葛亮的尺度一向拿捏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