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

31咸卦䷞

31咸卦䷞

【31 · 1】 #

䷞ 咸。亨,利贞。取女吉。

【译文】 #

咸卦。通达,适宜正固。娶妻吉祥。

【注解】 #

咸卦是下艮上兑,亦即“泽山咸”。《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人间由夫妇一伦开始构成,所以咸卦先谈夫妇之道,接着就是讲求长久的恒卦。

《易经》分为上经与下经,上经为前三十卦,下经由咸卦到未济卦,共三十四卦。程颐说:“天地万物之本,夫妇人伦之始,所以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继以恒也。”不过,上下二经仍是一个整体,正如人间也在自然界里,只是多了人文特质而已。

咸卦下艮上兑,艮为少男,兑为少女,皆纯洁而多情易感,相处之际,“亨”。情感最需正固,所以“利贞”。“取”为娶。“女”指以女为妻。上喜悦而下笃实,“吉”。

【31 · 2】 #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译文】 #

《彖传》说:咸卦,就是感应的意思。柔顺者上去而刚强者下来,阴阳二气相互感应才结合在一起。稳定而喜悦,男方以谦下态度对待女方。所以通达而适宜正固,娶妻吉祥。天地相互交感流通,万物才得以变化生成,圣人感化人心,天下才会祥和太平。观察这种感应现象,就可以看出天地万物的真实情况了。

【注解】 #

“咸”为感应之意。《杂卦》说:“咸,速也;恒,久也。”男女之感应是快速而直接的,有如自然形成,但是必须配合下一卦恒卦,以求其长久。

由“柔上而刚下”一语,可知咸卦由否卦(棲,第十二卦)所变成,亦即否卦六三与上九换位,化解否卦上下隔绝的情况,使“二气感应以相与”,形成六爻皆有正应的难得现象。咸卦下艮上兑,兑为悦,艮为止,所以说“止而说”。少男在下,表示男子主动示意,符合古代社会的要求,所以“亨利贞”,然后就“取女吉”了。

接着,分别叙述自然界与人间世。自然界是由天地交感而化生,人间世的和平则须靠圣人“感人心”才能达成。“感人心”的“感”字,有感应、感动、感化之意。“天地万物之情”的“情”,是“实”的意思。

【31 · 3】 #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译文】 #

《象传》说:山上有沼泽,这就是咸卦。君子由此领悟,要以谦虚态度接纳别人。

【注解】 #

咸卦下艮上兑,兑为泽,艮为山,亦即“山上有泽”。山虽高耸,却能空出一片地方容纳沼泽;沼泽的水可以滋润养育山上众物。两者搭配得宜,可谓自然感应。

君子在德行、知识、能力方面都高人一等,仍然应该“以虚受人”,先接纳百姓,再推行政教,才可化民成俗,天下和平。

【31 · 4】 #

初六。咸其拇。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译文】 #

初六。感应到脚的拇指。

《象传》说:感应到脚的拇指,是因为心意在外面。

【注解】 #

初六居全卦初位,在下为足,有如人的脚趾受到感应。“拇”是脚的大拇指。此时感应最浅,还不足以付诸行动。

初六与九四阴阳正应,心意是要向外卦前进,所以说“志在外也”。

【31 · 5】 #

六二。咸其腓(féi),凶,居吉。

...

30离卦䷝

30离卦䷝

【30 · 1】 #

䷝ 离。利贞,亨。畜牝牛,吉。

【译文】 #

离卦。适宜正固,通达。畜养母牛,吉祥。

【注解】 #

离卦是下离上离,“离为火”。《序卦》说:“陷必有所丽,故受之以离。离者,丽也。”在坎陷中一定要有所依附,“离”就是附丽、依附之意。火本身不能独存,必须有所附丽才可显示。既然有所依附,就以“利贞”而“亨”。

“牝牛”为母牛。牛的本性是温顺的,母牛更是如此。对于强调依附的离卦而言,“畜牝牛”十分恰当,所以“吉”。就卦象来说,单卦的离(楀)是二阳拱着一阴,一阴得自于坤,坤为牛,在柔位则为母牛。上下皆为母牛,有畜养之象。古代也有直接说“纯离为牛”者,可供参考。

【30 · 2】 #

《彖》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译文】 #

《彖传》说:离卦,就是附丽的意思。日月附丽在天上,百谷草木附丽在地上。以双重光明来附丽于正道,就可以教化成就天下人。柔顺者附丽于居中守正的位置,所以通达,因此畜养母牛是吉祥的。

【注解】 #

离为火,依物而燃并且放出光明。万物无不有所依附,连日月也不例外。古人的宇宙观局限于天与地之间,如果追问天地依附什么,则只能推到一个无以名状的“太极”(《系辞上》)。

离为火,为明,双离则是“重明”。就人间而言,不能只求活着,还要考虑如何活,亦即要“丽乎正”。唯有光明可以照见正义,由此“化成天下”。本卦两个柔爻处在“中正”(六二为中正,六五为中)的位置,所以说“亨”。

【30 · 3】 #

《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译文】 #

《象传》说:光明重复升起,这就是离卦。大人由此领悟,要代代展现光明来照耀四方百姓。

【注解】 #

离卦是二明重叠,象征光明重复升起。“作”是起来。“大人”以德行而言,是指圣人,以地位而言,则指君王。

“继明”是承续前人的光明,使之代代相传,否则无以教化百姓。每一代的政治领袖都要负起这样的责任。

【30 · 4】 #

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

《象》曰:履错之敬,以辟咎也。

【译文】 #

初九。脚步中规中矩。采取恭敬态度,没有灾难。

《象传》说:脚步中规中矩的恭敬态度,是为了避开灾难。

【注解】 #

初九在全卦下位,所以用“履”(鞋子、步履、行走之意)。“错然”是交错而有序的样子,有如“文明”的“文”字。

初九以阳爻居刚位,有向前走去的动力,如果贸然行动将难免遇“咎”。因此要“敬之”,“敬”有恭敬而谨慎之意。“辟”为避。

【30 · 5】 #

六二。黄离,元吉。

...

29习坎卦䷜

29习坎卦䷜

【29 · 1】 #

䷜ 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

【译文】 #

习坎卦。有诚信。因为内心而通达,行动表现了上进。

【注解】 #

习坎卦是下坎上坎,重坎。“习”为重,“坎”为水。《序卦》说:“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大过卦有行动过当之意,也有顺利通过之意,所以接着是代表险阻的坎卦。八个重卦中,只有坎卦称为“习坎”。程颐说:“习谓重习,它卦虽重,不加其名,独坎加习者,见其重险,险中复有险,其义大也。”

本身相重的卦称为纯卦,在《易经》中共有八个,依其出现顺序为:乾、坤、习坎、离、震、艮、巽、兑。程颐说:“八纯卦皆有二体之义。乾内外皆健,坤上下皆顺,震威震相继,巽上下随顺,坎重险相习,离二明继照,艮内外皆止,兑彼己相悦。”

“有孚”,阳爻居中位,表示内在有诚信。“维心亨”,维为唯,有因为之意;内心真诚才可通达。“行有尚”一语,显示本卦是由临卦(棽,第十九卦)变来,亦即临卦初九与六五换位,成为九五,是为上进。

【29 · 2】 #

《彖》曰:习坎,重险也。水流而不盈,行险而不失其信。维心亨,乃以刚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

【译文】 #

《彖传》说:习坎卦,它就是重重险阻。水流动而不满盈,行动有险阻而不失信。因为内心而通达,正是由于刚强者居于中位。行动表现了上进,是说前往会有功劳。天象的险阻,是没有办法跨越的。地理的险阻,是山川丘陵。王公设置险阻来守卫自己的国家。险卦的时势作用太伟大了。

【注解】 #

坎为水,为陷,“习坎”为重重陷阱。水重复在流动,所以“不盈”,因为盈则止;并且,流水不腐,流水使物常新,永不失去原貌,有如坚定守信。合之则为“行险而不失其信”。

坎卦阳爻居中,上下二阴爻,是“刚中”而“有孚”,说明“维心亨”。“往有功”,“往”是由下卦前往上卦,所以指初九到了九五,正好配合“行有尚”。

“天险”是天象的险阻,包含自然规律的运行在内。“不可升”是不可逾越。“地险”指地理形势的阻碍。王公所设的是“人险”,包括国家的政教制度等。不知习坎卦的“险”而预作防范,才是真正处于险境。

【29 · 3】 #

《象》曰: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译文】 #

《象传》说:水连续不断流过来,这就是习坎卦。君子由此领悟,要不断修养德行,熟习政教之事。

【注解】 #

“洊”为重叠、连续之意。坎为水,水流不止,即成此卦。由此可以聚为江河海洋,全在其不舍昼夜。

君子所得的启示是“常德行”,亦即要择善而固执之,以变化气质,成就不凡的人生。“习教事”,“习”有练习以求熟练之意;不习教事,则无法化民成俗。

【29 · 4】 #

初六。习坎,入于坎(dàn)。凶。

《象》曰:习坎入坎,失道凶也。

【译文】 #

初六。在重重险阻中,掉入陷阱。有凶祸。

《象传》说:在重重险阻中掉入陷阱,是迷失道路造成的凶祸。

【注解】 #

初六在双坎之下。“”是坎中之坎。情况之“凶”,不言可喻。

初六为阴爻居刚位,本身柔弱又上无应援,此为“失道”,所以“凶”。

【29 · 5】 #

九二。坎有险,求小得。

...

28大过卦䷛

28大过卦䷛

【28 · 1】 #

䷛ 大过。栋桡(náo)。利有攸往,亨。

【译文】 #

大过卦。栋梁弯曲,适宜有所前往,通达。

【注解】 #

大过卦是下巽上兑,亦即“泽风大过”。《序卦》说:“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养育有成,才可以行动,一行动就可能过当。

大过卦没有覆卦,因为整个卦倒过来并无差异,它只有变卦(各爻皆变),亦即成为颐卦(椇,第二十七卦)。像这种没有覆卦而只有变卦的例子,共有四组。另外三组是:乾(第一卦)与坤(第二卦),习坎(椉,第二十九卦)与离(椊,第三十卦),中孚(椳,第六十一卦)与小过(椵,第六十二卦)。

大过卦阳盛于阴,但是二阴分居上下,有如房屋栋梁的两端都不稳,有崩塌之兆,所以用“栋桡”描述。阳爻代表君子,君子势盛则“利有攸往”,并且“亨”。

【28 · 2】 #

《彖》曰:大过,大者过也。栋桡,本末弱也。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大过之时大矣哉。

【译文】 #

《彖传》说:大过卦,大的方面势力过当。栋梁弯曲,是因为首尾两端太过柔弱。刚强者过盛却能守中,行动顺利而和悦,适宜有所前往,可以通达。大过卦随顺时势,真是伟大啊。

【注解】 #

“大者过也”,阳爻称大,阴爻称小,所以这是指阳爻过多而言。相对于此,小过卦(椵)就是“小者过”(参看第六十二卦)。“本末弱也”,“本”是指在下的初六,“末”是指在上的上六。相对于阳爻,阴爻为弱,如此将使“栋桡”。本卦应该横着看,因为栋梁是架在屋子上方的。而所谓初六与上六,虽说是“本末”,其实是左右两端。中间四阳爻有如一根粗木栋梁。

刚爻过半,却能守住中位(九五与九二),所以处在下巽上兑的格局中,巽为风,为顺利,兑为悦,成为“巽而说行”。最后,大过卦的“时”是什么?是处在危急时刻,应该懂得如何自处。程颐说得十分积极:“大过之时,其事甚大,故赞之曰大矣哉。如立非常之大事,兴不世之大功,成绝俗之大德,皆大过之事也。”

【28 · 3】 #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译文】 #

《象传》说:沼泽淹没了树木,这就是大过卦。君子由此领悟,要坚定不移而无所畏惧,避世隐居而毫无苦闷。

【注解】 #

大过卦下巽上兑,兑为泽,巽为木,所以说“泽灭木”。应用在人间,这显然是个危机时代,天下即将大乱。危机也可能是转机,就看君子如何自处了。

君子学到的心得是:“独立”而“不惧”,“遁世”而“无闷”。能有这种不惧与无闷的修养,才可能进而成就程颐所谓的大事。

【28 · 4】 #

初六。藉(jiè)用白茅,无咎。

《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译文】 #

初六。用白色茅草垫在底下,没有灾难。

《象传》说:用白色茅草垫在底下,是因为柔弱者处在下位。

【注解】 #

初六在下卦巽中,巽为木,为白,初六又是柔爻,所以用“白茅”为喻。“藉”为垫。“白茅”是白色茅草。古人垫白茅,是要在上面摆设祭品,表示慎重与虔诚。“柔在下”时,如此自可“无咎”。

《系辞上》引孔子的话说:“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28 · 5】 #

九二。枯杨生稊(tí),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

27颐卦䷚

27颐卦䷚

【27 · 1】 #

䷚ 颐(yí)。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译文】 #

颐卦。正固吉祥。观察养育状况,自己求取食物。

【注解】 #

颐卦是下震上艮,亦即“山雷颐”。《序卦》说:“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积蓄之后,就要养育,使其顺利发展。

“颐”在脸上是指口与下巴的部分;由卦象看,则是一张嘴,等着吃东西。所以,“颐”是养,由口腹之养,推及养身、养德、养人与养于人。既然是养,自然以“贞”为“吉”。

“口实”是指口中装的食物,“自求口实”有自力更生之意,如此合乎正道。

【27 · 2】 #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

【译文】 #

《彖传》说:颐卦,正固吉祥。养育合乎正道,就会吉祥。观察养育状况,是要观察他所养育的对象。自己求取食物,是要观察他如何养育自己。天地养育万物,圣人养育贤人,从而养育所有百姓。颐卦随顺时势,真是伟大啊。

【注解】 #

人生在世,无不有所养育。观察一个人,有两个方法:一是看他养育什么,养育的是小人还是君子。譬如,我们教养子女时,所注重的是什么?第二个方法是看他如何自养,亦即除了自食其力之外,还能养德吗?

就自然界而言,天地养育万物。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四时寒暑使万物各得其时与其所。就人间而言,圣人首先要“养贤”,提拔贤人(包括贤良、贤明、贤能之人),任用他们,一起来照顾百姓。颐卦要依时而养,所以“大矣哉”。

【27 · 3】 #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译文】 #

《象传》说:山下有雷在震动,这就是颐卦。君子由此领悟,言语要谨慎,饮食有节制。

【注解】 #

颐卦下震上艮,艮为山,震为雷,就是“山下有雷”。雷在山下震动,使山上的植物得以发芽滋长,由此而有养育之功。从卦象看来,震为动,艮为止,行动要适可而止。

颐卦象征人的口,口之用在于言语与饮食,所以君子由此领悟:“慎言语”,以此修德;“节饮食”,以此养身。

【27 · 4】 #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译文】 #

初九。抛弃你的大乌龟,看着我嚼食东西,有凶祸。

《象传》说:看着我嚼食东西,也就没什么可贵了。

【注解】 #

“灵龟”,古人以龟为灵验之物,可供占卜之用。在此是指乌龟自有高明的养生之法,现在主人却舍弃不用,而去羡慕别人口中的食物。“朵”为花叶下垂,在此描写口颊上下张合。“尔”指初九,“我”指六四。

初九居颐卦之始,颐卦(椇)有如放大的离卦(楀),离为龟,大离则为大龟,所以取之为喻。初九阳爻易动,又有六四正应,难以忍受诱惑,于是舍己求人,既“不足贵”,也会有凶祸。

【27 · 5】 #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

26大畜卦䷙

26大畜卦䷙

【26 · 1】 #

䷙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译文】 #

大畜卦。适宜正固。不吃家里的饭,吉祥。适宜渡过大河。

【注解】 #

大畜卦是下乾上艮,亦即“山天大畜”。《序卦》说:“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不虚妄则是真诚而实在,由此培养内涵,然后可以大有积蓄。

积蓄德行与学识之后,成为贤人,将会受到国家礼遇,不必在家里吃闲饭。这表示政治上轨道,所以说“吉”。面对艰难险阻,也可以大步前行,是为“利涉大川”。

【26 · 2】 #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养贤也。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译文】 #

《彖传》说:大畜卦。刚强劲健厚重实在而辉映光彩,其德日日更新,它的作风是要让刚强者居上位,由此推崇贤人。能够止住劲健,是因为充满正固的力量。不吃家里的饭而吉祥,是因为国家在培养贤人。适宜渡过大河,则是为了配合天的法则。

【注解】 #

大畜卦下乾上艮,艮为山,乾为天。天行刚健而山处厚实;外静而内动,在大的积蓄中,还须不断推陈出新。由“刚上”一语可知本卦由大壮卦(椓,第三十四卦)变成,亦即九四成为上九,阳爻居最高位,是为“尚贤”,由此而来的“养贤”,则是“不家食”。

“能止健”,内动强劲(乾),而外有山止(艮),必定具有极大的正固力量,进而可以克服险阻,亦即“利涉大川”。

【26 · 3】 #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译文】 #

《象传》说:“天”处在“山”里面,这就是大畜卦。君子由此领悟,要广泛学习并记得古人的言行,以培养自己的深厚道德。

【注解】 #

大畜卦下乾上艮,其象即是“天在山中”。天为至大而无所不覆,现在却被山所包容,可见其蓄积之大。

“识”为由学习而记住。“畜德”表示道德也须蕴蓄以成其厚。向古人学习,是一个好办法。

【26 · 4】 #

初九。有厉,利已。

《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

【译文】 #

初九。有危险,适宜停止。

《象传》说:有危险而适宜停止,是为了不要招惹灾祸。

【注解】 #

大畜卦以积蓄涵养为原则。初九阳刚易动,又有六四正应,有跃跃欲试之象,所以要警惕它“有厉”。

“利已”,“已”是停止,停止是为了“不犯灾”,“犯”是干犯、招惹。在此卦中,上下正应的阳爻,都以“止”为宜。

【26 · 5】 #

九二。舆说(fù)。

...

25无妄卦䷘

25无妄卦䷘

【25 · 1】 #

䷘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译文】 #

无妄卦。最为通达,适宜正固。如果不守正就会有危难,不适宜有所前往。

【注解】 #

无妄卦是下震上乾,亦即“天雷无妄”。《序卦》说:“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能够返回正道,就不会虚妄了。

对人而言,“无妄”即是真诚,能够真诚,就符合《中庸》所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第二十章)如此自然“元亨利贞”。

不过,如果“匪(非)正”,稍有偏差,就会自己招来危难。这表示起心动念都必须谨慎,否则“不利有攸往”。

【25 · 2】 #

《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

【译文】 #

《彖传》说:无妄卦,是刚强者从外部来到内部成为主力。行动充满活力,刚强者居中而有呼应,十分通达而能守正,这是天命的要求。如果不守正就会有危难,不适宜有所前往,不虚妄时还要前往,能去哪里呢?天命不肯保佑,能够行得通吗?

【注解】 #

由“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一语,可知无妄卦是由遁卦(䷠,第三十三卦)变来,是遁卦的上九来到初九的位置。无妄卦下震上乾,乾为天,为健,震为行,为动,所以说“动而健”。九五与六二阴阳正应,正是“刚中而应”。“大亨以正”,“以”也可以作“因为”讲,就是因为守正才可“大亨”。

“无妄之往”,是说“无妄”是唯一正途,应该守住,若是想要前往他处,又能“何之矣”?若是虚妄,则天命不佑,“行矣哉”?

【25 · 3】 #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译文】 #

《象传》说:有雷在天下运行,万物全都不可虚妄。古代帝王由此领悟,努力配合天时,养育万物。

【注解】 #

本卦下震上乾,乾为天,震为雷,是“天下雷行”之象。雷之声威,震动天下,使万物皆一起“无妄”。

“茂”,勉力。“对”,配合。天时运行依其法则,从不虚妄,先王了解之后,就要依此治理百姓,养育万物。此即《尚书·洪范》所谓的“天工,人其代之”。

【25 · 4】 #

初九。无妄,往吉。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译文】 #

初九。没有虚妄,前往吉祥。

《象传》说:没有虚妄而前往,是因为实现了心意。

【注解】 #

初九在下卦震中,震为足,为动,所以前往是吉祥的。前面《彖传》说“无妄之往,何之矣”,是就全卦而言。在此是就单爻而言。只要“无妄”(真诚),则处于应该行动的时机与位置,还是“往吉”。

初九的“得志”,正是《彖传》所说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所以得心应手。

【25 · 5】 #

六二。不耕获,不菑畬(zīyú),则利有攸往。

...

24复卦䷗

24复卦䷗

【24 · 1】 #

䷗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译文】 #

复卦。通达。外出入内没有疾病,朋友前来没有灾难。在轨道上反复运行,七天回来重新开始。适宜有所前往。

【注解】 #

复卦是下震上坤,亦即“地雷复”。《序卦》说:“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剥卦走到极点,阳爻又须回到底下重新开始。复卦为剥卦的覆卦,称作“由剥而复”,是“一阳复始”的局面,大地重现生机,所以“亨”。

“出入无疾”,阳气始生,充满活力,以“出入”描写其生长状态。“无疾”则是不再有任何麻烦或阻力。“朋来”,是说别的阳爻也将陆续前来,顺势上行,所以“无咎”。

“反复其道”,“道”是万物消长的规则,自古以来一切循环轮替展现。“七日来复”,从剥卦()的上九出发,经过坤的六爻,到阳爻回到初位,是经过七步才成功的。剥卦是第一步(阳爻剩最后一个),然后是坤(第二步,阳爻完全消失),之后阳爻经过四步(第五,四,三,二爻),最后到第一爻,即复 阳爻向上推进,对君子有利,所以说“利有攸往”。

【24 · 2】 #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译文】 #

《彖传》说:复卦,通达。刚强者回来,行动是顺势前进的,所以外出入内没有疾病,朋友前来没有灾难。在轨道上反复运行,七天回来重新开始,这是天的运行法则。适宜有所前往,因为刚强者正在成长。从复卦,大概可以看出天地的用意吧!

【注解】 #

复卦也是五阴一阳,但是阳爻居初位,代表它刚刚回来,将会打开新局面。本卦下震上坤,坤为顺,震为足为行,亦即“动而以顺行”。这一切都是配合“天行”的。

由复卦可以看出天地的“心”,亦即希望一切蓬勃而有朝气。虽有阴阳消长的相反相成,但是仍以生生之德为其鹄的。

【24 · 3】 #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译文】 #

《象传》说:“雷”还藏在地下,这就是复卦。古代帝王由此领悟,要在冬至之日关闭城门,商人旅客不得通行,君王也不去四方视察。

【注解】 #

复卦下震上坤,坤为地,震为雷,所以说“雷在地中”。此时,雷尚无法发挥作用,必须安静以待时势。

“至日”,冬至之日,是复卦所代表的节气,由此日开始阳气渐生。先王效法“雷在地中”,所以“闭关”一日。“后”为君王,可以包括诸侯在内。

【24 · 4】 #

初九。不远复,无祇(qí)悔,元吉。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译文】 #

初九。走得不远就返回,没有到懊恼的程度,最为吉祥。

《象传》说:走得不远而返回,是为了修养自己。

【注解】 #

在复卦中,初九是最先返回的,所以说“不远复”。“祇”为抵,抵达。由于迅速返回而没有做出任何“悔”事。如此确实“元吉”。

《系辞下》引述孔子的话说:“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这是孔子对颜渊的称赞。人的认知与行动不可能完美,但是只要真诚察觉危机就立即回归正途,则为“修身”的良方。

【24 · 5】 #

六二。休复,吉。

...

23剥卦䷖

23剥卦䷖

【23 · 1】 #

䷖ 剥。不利有攸往。

【译文】 #

剥卦。不适宜有所前往。

【注解】 #

剥卦是下坤上艮,亦即“山地剥”。《序卦》说:“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剥者,剥也。”经过贲卦的文饰,通达到了尽头,接着就是剥蚀了。这也有物极必反之意。

剥卦是五阴一阳的局面,再往前推进就成为全阴的坤卦了。《易经》以阳爻为君子,阴爻为小人,所以会说“不利有攸往”,以免陷入困境。

【23 · 2】 #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

【译文】 #

《彖传》说:剥卦,就是剥蚀的意思。柔顺者要改变刚强者。不适宜有所前往,因为小人的力量在增长。顺着时势停止下来,是观察卦象的结果。君子重视消退、生长、满盈、虚损的现象,因为那是天的运行法则。

【注解】 #

剥卦是阴爻由下向上推进所形成的,是柔爻要改变、消灭刚爻。对君子而言,小人势力正盛,当然“不利有攸往”。

剥卦下坤上艮,艮为止,坤为顺,合为“顺而止之”。这一点从象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君子也应该顺势而止,闭门修德。

“消”是消退,“息”是生长。“消息盈虚”是自然界变化的常理,了解之后就懂得如何出入进退。

【23 · 3】 #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译文】 #

《象传》说:山依附于大地上,这就是剥卦。上位者由此领悟,要厚待下民,稳固根基。

【注解】 #

剥卦下坤上艮,艮为山,坤为地,是“山附于地”。山高突而出,但是不能离开大地。若是忽略这一点,则剥蚀也将由下而上,危及高山。

“上”是上位者,指政治领袖。“下”与“上”相对,应指下民、百姓。“宅”为根基。《尚书·五子之歌》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与此相符。

【23 · 4】 #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

《象》曰:剥床以足,以灭下也。

【译文】 #

初六。剥蚀床脚,除去正固,有凶祸。

《象传》说:剥蚀床脚,是要消灭底部。

【注解】 #

剥卦是阴爻由下而上取代阳爻,首先做到的是初六。初六一改就成为姤卦(椝,第四十四卦),姤卦下卦为巽,巽为木,其象如床,在初六则是床足。

“蔑”为灭,为消除。阴爻驱逐阳爻,以邪胜正,是为“蔑贞”。从底部开始受到剥蚀,“凶”。

【23 · 5】 #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

...

22贲卦䷕

22贲卦䷕

【22 · 1】 #

䷕ 贲(bēn)。亨。小利有攸往。

【译文】 #

贲卦。通达。小的方面适宜有所前往。

【注解】 #

贲卦是下离上艮,亦即“山火贲”。《序卦》说:“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事物不可以勉强相合就算了,还须加以文饰,所以在噬嗑卦之后是贲卦。不过,《杂卦》说:“贲,无色也。”由此可知,所谓的文饰,并非加上颜色,而是以无色来凸显其原有的面貌;至于方法,则是透过适当的安排,使事物处在合宜的位置。《说文》说:“文,错画也。”以线条交错为文,亦是调整位置以显示秩序之意。

关于以文为无色,可以参考孔子所说的“绘事后素”(《论语·八佾》),亦即绘画时,最后才上白色。古代绘画以有色的绢布为底,先上各种彩色,最后才上白色,白色使原先所上的彩色更加鲜艳,所以接着才有孔子对“礼后乎”的肯定。换言之,礼是白色或无色。人间一切制度设计,无非是要让人性得以顺利而正常地发展,而不是要另外加给人性什么。

贲卦是噬嗑卦的覆卦,同样是阴阳交错而通达。至于“小利有攸往”,“小”是指柔爻,亦即本卦六二是由上六来到下卦,使原本阴阳二分的泰卦(棯,第十一卦)出现新的转机。

【22 · 2】 #

《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译文】 #

《彖传》说:贲卦,通达。柔顺者来到,文饰刚强者,所以通达。分出刚强者往上行,去文饰柔顺者,所以是小的方面适宜有所前往,这是合乎自然界的文饰。以文明的方式规范人的行为,则是人间的文饰。观察自然界的文饰,可以探知季节的变化;观察人间的文饰,可以教化成就天下的人。

【注解】 #

由“柔来而文刚”一语,可知下卦的六二是由上卦来的。如果恢复原状,则是泰卦(棯)。现在一经变动,阴阳交错又重现生机,所以“亨”。柔来之后,下卦的刚也须“上而文柔”,所以对“小”(指阴爻)的是“利有攸往”。这种交错互动称为“天文”。泰卦下卦为乾,乾为天,由下卦分出刚爻,成为贲卦的上九,贲为饰;两者合作称为“天文”,所指为自然界之文饰,如日月星辰之错列,阴阳寒暑之代变等。

贲卦下离上艮,离为火,为明,艮为山,为止,所以说“文明以止”。以文饰而显明的手段,来规范、约束人民的言行,就是“人文”的意思。由人文可以创作礼乐制度,推行教化,以至于“化成天下”。

【22 · 3】 #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译文】 #

《象传》说:山下出现火光,这就是贲卦。君子由此领悟,要明察各项政务,不能依此果敢判决诉讼。

【注解】 #

贲卦下离上艮,艮为山,离为火,所以是“山下有火”。山上有众物(动物、植物、矿物),山下出现火光,可以照见众物。君子以此明辨各项政务。“庶”为众。

“折”为断。为何“无敢折狱”?因为贲卦的光明是为了文饰,文饰则无法得其实情,所以不可用来断案。

【22 · 4】 #

初九。贲其趾,舍车而徒。

《象》曰:舍车而徒,义弗乘也。

【译文】 #

初九。文饰脚趾,舍弃车子而徒步行走。

《象传》说:舍弃车子而徒步行走,是理当不用坐车。

【注解】 #

初九位低,如人之趾,既在贲卦,则“贲其趾”。脚打扮好了,就可以大步前进,不必乘车。

初九在互坎(六二、九三、六四)之下,坎为通舆,在坎之下所以下车走路,这在道理上(义)也是不该乘车的。

【22 · 5】 #

六二。贲其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