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

21噬嗑卦䷔

21噬嗑卦䷔

【21 · 1】 #

䷔ 噬(shì)嗑。亨。利用狱。

【译文】 #

噬嗑卦。通达。适宜判决诉讼。

【注解】 #

噬嗑卦是下震上离,亦即“火雷噬嗑”。《序卦》说:“可观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推行政教制度有了可观的成就,民心自然相合,所以接着出现了此卦。但是,《杂卦》又说:“噬嗑,食也。”观此卦为用牙咬合以食之。合而言之,噬嗑卦的目的是要使民心相合,但是先决条件是正确判断诉讼案件。正如我们食用一物,须以牙咬断,才可消化一样。

此卦以断案求合民心为主,自然通达。“狱”指诉讼案件,包括调查、审判、用刑、定罪等作为,亦即古代的司法部门所负责的事务。

【21 · 2】 #

《彖》曰: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刚柔分,动而明。雷电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虽不当位,利用狱也。

【译文】 #

《彖传》说:口腔中有东西,这种象就称作噬嗑卦。噬嗑卦咬断而合之就通达了。刚强者与柔顺者分开,一行动就见到光明。雷声闪电相合而彰显一切。柔顺者取得中位而向上前进,虽然位置不恰当,但适宜判决诉讼。

【注解】 #

颐卦(椇,第二十七卦)有如一张口,上下两排牙齿。噬嗑卦(棿)则有如在口中加一硬物(九四),所以说“颐中有物”。由于多了九四,使刚爻与柔爻可以分开,阴阳交错才会“亨”。

本卦下震上离。震为足,为行,为动,离为火,为目,为明,所以说“动而明”。其次,震为雷,离为电,合起来是打雷闪电,声势惊人而照见一切,正好可以用来明察秋毫,判断案件。

由“柔得中而上行”一语,可知本卦是从否卦(棲,第十二卦)演变而成。否卦的初六成为噬嗑卦的六五。六五阴爻居刚位,是“不当位”,但是在审理诉讼时不宜过刚,所以反而有利于此。

【21 · 3】 #

《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chì)法。

【译文】 #

《象传》说:打雷与闪电合在一起,这就是噬嗑卦。古代帝王由此领悟,要明辨刑罚,端正法律。

【注解】 #

噬嗑卦由下震上离组成,在取象上就是闪电(离)与打雷(震)。雷声震撼万物,使人不敢隐瞒,闪电大放光明,使人无所遁形。

民心以公平与正义为其依归,先王由本卦懂得“明罚敕法”。“明”为辨明,务求刑罚合宜,“敕”为导正,不可徇私枉法。

【21 · 4】 #

初九。屦校(jùjiào)灭趾,无咎。

《象》曰:屦校灭趾,不行也。

【译文】 #

初九。戴上脚枷,遮住脚趾,没有灾难。

《象传》说:戴上脚枷,遮住脚趾,不能行动了。

【注解】 #

“校”是枷锁的总称,在脚称“桎”,在手称“梏”,在颈称“枷”。“屦”是鞋,在此用为穿鞋之意。初九在下卦震的底部,震为足;它又在互坎(六三、九四、六五)的底下外边,坎为水,所以初九没在水之下。合而言之则是“屦校灭趾”。

在噬嗑卦中,初九是受刑的小民,“小惩而大诫”,未必是坏事,所以说“无咎”。初九受刑,与九四又不应,等于无路可走。这种人无路可走。表示不能再为恶,所以是“无咎”。

【21 · 5】 #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

20观卦䷓

20观卦䷓

【20 · 1】 #

䷓ 观。盥(guàn)而不荐,有孚颙(yóng)若。

【译文】 #

观卦。祭祀开始时洗净双手,还未到进献祭品的阶段,心中诚信已经庄严地表现出来。

【注解】 #

观卦是下坤上巽,亦即“风地观”。《序卦》说:“物大然后可观,故受之以观。”前面的临卦有“大”之意,“大”则可“观”。圣人由仰观俯察而领悟天之道,再依此安排人之道,正是《易经》的基本观念。

古代祭祀的仪式十分复杂。祭祀之前必须斋戒沐浴。祭祀之时,首先洗净双手,称为“盥”,此时态度恭敬肃穆。接着是“灌”礼,浇酒于茅草上,象征请神享用。然后进入繁复的“荐”礼,进献腥的与熟的牺牲。古人相信祭祀是与神明来往,应以虔诚心意为重,而不必过度强调牲品,所以说“盥而不荐”。《易经》在萃卦(椞,第四十五卦)、升卦(椡,第四十六卦)、既济卦(椶,第六十三卦)皆显示了类似的思想。

“孚”为诚信,“颙若”是庄严肃穆的样子。

【20 · 2】 #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译文】 #

《彖传》说:伟大的德行展现在上位,教化柔顺而顺利,能够居中守正来观察天下的人,这就是观卦。祭祀开始时洗净双手,还未到进献祭品的阶段,心中诚信已经庄严地表现出来,百姓仰观时就受到教化了。观察天地神妙的法则,就知道四季的运行没有偏差。圣人依循这种神妙的法则来设立教化,天下的人都顺服了。

【注解】 #

观卦的主爻是九五,它以阳爻处于全卦尊位,有如天子为万民所瞻仰。本卦下坤上巽,坤为地,为柔顺,巽为风,为顺利,百姓柔顺而服从,天子施政顺利无比。九五、上九为天位,底下四爻为人位与地位。阳爻居天位,九五既中且正,以此“观天下”。

天子主祭时的虔诚表现,使臣民在仰观时就受到教化了。这时感动人心的不是祭品的丰厚,而是心意的真诚。

“天之神道”,是指天地的神妙法则,由此可知四季运行中规中矩而恰到好处。“神”是形容词,因为对人而言太神妙了。圣人根据神妙的天道来设立教化,使百姓生活合乎人道的原则,百姓自然心悦诚服。

【20 · 3】 #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译文】 #

《象传》说:风吹行在大地上,这就是观卦。古代帝王由此领悟,要巡视四方,观察民情,设立教化。

【注解】 #

观卦由下坤上巽组成,巽为风,坤为地,合之为“风行地上”。风吹拂过大地,有如游历周览,对天下万物无不知情。风又是最有影响力的,可用以比喻政令教化。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先王“省方”,是为了观民与设教,了解民俗民情,设定政教制度。

【20 · 4】 #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译文】 #

初六。像孩童那样观看,小人没有灾难,君子就有困难。

《象传》说:初六。像孩童那样观看,是小人的作风。

【注解】 #

初六距九五最远,又是阴爻,有如淳朴百姓,像小孩一样看问题。他对国家的德政教化并不了解,算是情有可原,所以“无咎”。但是,君子或有官位或有德行,若是“童观”,就将陷于困境了。

观卦(棾)有如艮卦(楁)的放大,艮为少男。初六居最下位,具体表现了无知孩童的心态,正是“小人道也”。

【20 · 5】 #

六二。窥观,利女贞。

...

19临卦䷒

19临卦䷒

【19 · 1】 #

䷒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译文】 #

临卦。最为通达,适宜正固。到了八月将有凶祸。

【注解】 #

临卦是下兑上坤,亦即“地泽临”。《序卦》说:“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临。临者,大也。”在有所作为的蛊卦之后,才有壮大的可能。“临”是壮大之意,来临才可发展而壮大。

就“临”是壮大来说,它是阳爻向上推展的六卦之一。这六卦是:复卦(椃,第二十四卦),临卦(棽,第十九卦),泰卦(棯,第十一卦),大壮卦(椓,第三十四卦),夬卦(検,第四十三卦)以及乾卦(第一卦)。在此临卦,阳爻向上进展,日渐壮大,由于阳气是创生而具有活力的,所以说它“元亨利贞”。

为何说“至于八月有凶”?十二消息卦与夏历对照,则有如下关系,依序为:复(椃)为十一月,临为十二月(棽),泰(棯)为正月,大壮(椓)为二月,夬(検)为三月,乾为四月,姤(椝)为五月,遁(椑)为六月,否(棲)为七月,观(棾)为八月,剥(椂)为九月,坤为十月。临卦为十二月,经过八个月,正好是八月的观,成为临的覆卦,并且显然是阳消阴长,所以说“有凶”。并且夏历八月多雨,最易洪水泛滥,针对此卦(泽在地下),会形成相反的局面(泽在地上),所以“有凶”。

【19 · 2】 #

《彖》曰: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

【译文】 #

《彖传》说:临卦。刚强者渐渐发展而成长。喜悦而柔顺,刚强者居中而有应合,大通达又能正固,这是天的运行法则。到了八月将有凶祸,是因为消退之期不久将会来到。

【注解】 #

临卦下兑上坤,二阳在下,往上渐长。兑为悦,坤为顺,内悦而外顺;九二以阳爻居下卦中位,又有六五正应,所以是“大亨以正”。

“消不久也”一语,所指为遁卦,由此可以说明《易经》中的消息卦。消是消退,息是生长,消与息不停循环,原是变化的常理。阳爻生长的六卦已见于上文,而阴爻生长的六卦则是:姤卦,遁卦,否卦,观卦,剥卦,坤卦。在临卦时,就须警惕观卦不久将来到。

【19 · 3】 #

《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译文】 #

《象传》说:沼泽之上有大地,这就是临卦。君子由此领悟要教导思虑而不懈怠,包容保护百姓而无止境。

【注解】 #

临卦下兑上坤,是泽上有地之象。沼泽以大地为岸,大地亲临沼泽,有如君子面对百姓。

君子效法大地,大地有“思”的特性。《尚书·洪范》谈到五行时,以“五曰土”殿后,接着谈五事,以“五曰思”殿后,可见“土”与“思”相应。中医以五脏中的脾属“土”,也是主“思”。至于大地的“容保民”,则由地之无不承载而来。

【19 · 4】 #

初九。咸临,贞吉。

《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

【译文】 #

初九。一起来临,正固吉祥。

《象传》说:一起来临而正固吉祥,是因为心意与行为正当。

【注解】 #

临卦二阳在下,所以初九与九二并为“咸临”。以初九来说,是阳气始生的第一步,必须守住正固,以作为后续发展的基础。

初九的“志行”被称为“正”,可见《易经》面对阴阳消长之时,是站在阳的一方,希望阳盛而阴伏。

【19 · 5】 #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

18蛊卦䷑

18蛊卦䷑

【18 · 1】 #

䷑ 蛊(gǔ)。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译文】 #

蛊卦。最为通达,适宜渡过大河。开始之前的三天,开始之后的三天。

【注解】 #

蛊卦是下巽上艮,亦即“山风蛊”。《序卦》说:“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蛊。”在此上承豫卦与随卦,亦即愉悦而随从别人,一定会有事故,形成某些弊端,需要整顿修改。

随卦(棸)与蛊卦形成一组正覆卦。《杂卦》说:“随,无故也。蛊,则饬也。”可见蛊卦必须革除积弊,采取行动,以致冒险犯难,“利涉大川”。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古人以天乾纪日,亦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是开始,在此前三日要除旧,在此后三日要布新,经过这一连串的措施,才可以达到目标。

【18 · 2】 #

《彖》曰:蛊。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蛊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则有始,天行也。

【译文】 #

《彖传》说:蛊卦。刚强者上去而柔顺者下来,和顺而有所阻止,就是蛊卦。蛊卦最为通达,是要使天下都治理好。适宜渡过大河,是要前往积极办事。开始之前的三天,开始之后的三天,表示终结之后又有新的开始,这是天道的运行法则。

【注解】 #

由“刚上而柔下”一语,可知本卦是由泰卦(棯,第十一卦)演变而成。亦即泰卦的初九往上成了上九,成为下巽上艮的蛊卦。巽为风,为逊顺。艮为山,为止。以和顺态度来阻止偏差的事情。蛊有乱之意,亦有治乱之意,这两者无法分开。

蛊之“元亨”,就在于勇于改革恶习,“而天下治也”。要整顿乱象,必须妥善结束,再谨慎开始。“先甲三日”,是要终结以前的败乱,“后甲三日”,是要迎接新的契机。“终则有始”,是“天行也”。

【18 · 3】 #

《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译文】 #

《象传》说:山下有风吹拂,这就是蛊卦。君子由此领悟,要振作百姓,培育道德。

【注解】 #

蛊卦下巽上艮,艮为山,巽为风,亦即山下有风。风遇山即回,将会拂乱一切,同时也荡涤一切。这种既乱又治之象十分特别。

君子眼见陈腐的积弊,无法再因循苟且,决心要“振民育德”。

【18 · 4】 #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象》曰:干父之蛊,意承考也。

【译文】 #

初六。救治父亲留下的积弊,才是好儿子,他使亡父没有受人责难。这样做会有危险,但最后吉祥。

《象传》说:救治父亲留下的积弊,用意是要继承亡父的愿望。

【注解】 #

“干”有导正、修饬、救治之意。古代封建社会采行世袭之制。父亲辈留下的积弊,到儿子手中就须设法救治,否则不能算是有儿子。这样做会受到别人质疑,所以说“厉”,但是“终吉”。“考”是指过世的父亲。

由象上看,蛊卦(棻)由泰卦(棯)变来,是泰卦的上六下来成为初六。此一变化,使下卦乾消失,乾为父,是为亡父。上卦变成艮,艮为少男,是为“有子”。初六的“意承考”,来自泰卦必须持续变化,除旧布新,否则无法因应新的形势,所以会有蛊卦的出现。

【18 · 5】 #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

17随卦䷐

17随卦䷐

【17 · 1】 #

䷐ 随。元亨,利贞,无咎。

【译文】 #

随卦。最为通达,适宜正固,没有灾难。

【注解】 #

随卦是下震上兑,亦即“泽雷随”。《序卦》说:“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意思是,愉悦一定有人随从。《杂卦》说:“随,无故也。”意思是随并没有特别事故,而要依时势与条件而定行止,亦即随时。

随卦是雷震动而泽随顺,有如少女(兑)之依从长男(震)。阳居下而阴顺从,所以“元亨”,并且“利贞”。如此就自然“无咎”了。

【17 · 2】 #

《彖》曰: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

【译文】 #

《彖传》说:随卦,刚强者来到柔顺者之下,活动而喜悦,就是随卦。大通达并且正固,没有灾难,然后天下万物随着时势而运行。随着时势的意义真是伟大啊。

【注解】 #

由“刚来而下柔”一语,可知随卦是由否卦(棲,第十二卦)演变而成,亦即否卦的上九成为初九,而初六转成上六。刚强者现在来到下位,愿意随顺了。其次,兑为悦,震为动,亦即动而悦,也可以说是悦而动。

以“元亨,利贞”描述随卦,是因为天下万物无一不是随顺时势而运作。人若如此,自然“无咎”。“随时”一词提醒人们要体察时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动,其意义值得深思。

【17 · 3】 #

《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译文】 #

《象传》说:大泽中有雷潜藏,这就是随卦。君子由此领悟,要在傍晚回家安静休息。

【注解】 #

随卦下震上兑,兑为泽,震为雷,正是泽中有雷。雷在一年之中也须随着季节(阴历二月出地,八月入地)而蛰伏,有如潜藏于大泽之下。

“向”,接近;“晦”,夜晚;“宴”,安。君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最简单的“随时”的道理,由此可以推及因应天下一切事物。

【17 · 4】 #

初九。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

《象》曰:官有渝,从正吉也。出门交有功,不失也。

【译文】 #

初九。官员有变通,正固吉祥。出门与人交往会有功绩。

《象传》说:官员有变通,是因为依循正途而吉祥。出门与人交往会有功绩,是因为没有过失。

【注解】 #

初九是“刚来而下柔”所指涉的一爻,为随卦主爻,能够依循时势需要而采取应变措施。初九又是阳爻居刚位,保持正固。官员以守法为首务(贞),但是施政必须通权达变(有渝),如此才会吉祥。

“出门交”,表示不在门内秘密交往。初九位居互艮(六二、六三、九四)之下,艮为门阙,所以它是走出门外。它不仅位正,又居下卦震之中,震为动,为行,所以“有功”,没有过失可言。

【17 · 5】 #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

16豫卦䷏

16豫卦䷏

【16 · 1】 #

䷏ 豫。利建侯行师。

【译文】 #

豫卦。适宜建立侯王,出兵征伐。

【注解】 #

豫卦是下坤上震,亦即“雷地豫”。《序卦》说:“有大而能谦必豫,故受之以豫。”在此之前是大有卦与谦卦,接着一定是代表愉悦的豫卦。豫卦与谦卦为正覆关系,“豫”有愉悦之意,但也有居安思危的预备之意。

本卦主爻为九四,四为诸侯位,九四在上卦震中,震为动,所以“利建侯”。下卦坤为众,而众可称为“师”(见师卦,第七卦),所以利“行师”。

【16 · 2】 #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tè)。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译文】 #

《彖传》说:豫卦,刚强者得到呼应而心意可以实现,顺势而行动,就是豫。豫卦,顺势而行动,所以天地会同它一样,何况是建立侯王与出兵征伐呢!天地顺着时势而活动,所以日月的运行不会失误,四季的次序也不会偏差。圣人顺着时势而行动,就会做到刑罚清明而百姓顺从。豫卦依时而行的意义真是伟大啊!

【注解】 #

豫卦为一阳五阴的结构,九四有五个柔爻与它呼应,所以说“刚应而志行”。

本卦下坤上震,震为动,坤为顺,亦即“顺以动”。连天地都是如此,建侯行师自无问题。在此,“顺”是指随顺物性、形势、人心等,圣人也可依此治理百姓。

《易经》重视“时”,共有十一卦论及。程颐说:“豫、遁、姤、旅,言时义;坎、睽、蹇,言时用;颐、大过、解、革,言时,各以其大者也。”把握变化中的时机,才可作出正确的判断及行动。在此可以补充一点,就是随卦(第十七卦)的彖辞有“随时之义大矣哉”一语,也谈到“时”。

【16 · 3】 #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译文】 #

《象传》说:雷从地下出来,万物振作,这就是豫卦。古代君王由此领悟,要制作音乐来推崇道德,再隆重地向上帝祭祀,连带也向祖先祭祀。

【注解】 #

下坤上震,震为雷,坤为地,就是“雷出地上”,犹如春雷乍响,大地奋然振兴,一切又充满生机,所以是“豫”(愉悦)。

坤为顺,居下卦,是为和顺积中,震为雷,雷为发声,合而观之,则是制作音乐,以此赞扬生生之德。再推源其本,以盛大仪式祭祀上帝以及祖先。

“上帝”在此为受享祭祀之主神,是万物的主宰,亦为万物存在之源。“祖考”(祖先)则专就人类而言。此语显示古人的宗教观念,值得留意。

【16 · 4】 #

初六。鸣豫,凶。

《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

【译文】 #

初六。响应愉悦的态度,有凶祸。

《象传》说:初六响应愉悦的态度,是因为心意抵达极点,会有凶祸。

【注解】 #

初六刚刚进入豫卦,就得到九四主爻的正应,九四在上卦震中,震为鸣,所以说“鸣豫”。但是,此时愉悦则不思长进,所以“凶”。

“志穷”,是说初六已经志得意满,或得意忘形,再也无处可去,所以说“凶也”。

【16 · 5】 #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

15谦卦䷎

15谦卦䷎

【15 · 1】 #

䷎ 谦。亨,君子有终。

【译文】 #

谦卦。通达,君子有好的结果。

【注解】 #

谦卦是下艮上坤,亦即“地山谦”。《序卦》说:“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在大有卦之后,要能谦逊。做到谦逊退让,何处不能通达?

山本崇高,却处于地之下。越是自视卑下,别人越尊重他;越是自己隐晦,德行就越光辉。这样的人会有好的结局与结果。

【15 · 2】 #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译文】 #

《彖传》说:谦卦通达。天的法则是向下救助万物而大放光明,地的法则是让万物处于低卑而向上发展。天的法则是减损满盈者而增益谦卑者,地的法则是改变满盈者而流注谦卑者,鬼神的法则是加害满盈者而福佑谦卑者,人的法则是厌恶满盈者而喜爱谦卑者。谦卑者处于尊贵位置就展现光辉,处于低下位置,则没有人可以超越他,这真是君子的归宿啊。

【注解】 #

谦卦的“亨”来自天地二气的交流。为了说明此种交流,可以由卦变的观点来看。谦卦由剥卦(第二十三卦)变来,亦即剥卦的上九下到三位,成为九三,而原有的六三升到上位,成为上六,于是变成了谦卦。如此可以解释“天道下济”(上九变九三)与“地道上行”(六三变上六)。

接着所说的“天道”、“地道”、“鬼神”、“人道”,都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客观现象。以天与地而言,自然界的变化向来是物极必反,保持动态的平衡,如月圆则缺,月缺则圆,如春夏秋冬依序运行。在古人看来,这些是对于“盈”、“谦”的适当安排。其次,以“害”与“福”描述鬼神的作用,表示鬼神有如实存之灵界力量,可以对人间世采取某种报应措施。至于“人道”,则所言甚是,所谓“满招损,谦受益”,为不辩自明之理。

君子若能守谦,则将“尊而光”,在尊贵时发出德行的光辉;并且“卑而不可逾”,处于卑贱时,也不会受人凌辱。如此自然是“君子之终”了。

【15 · 3】 #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póu)多益寡,称物平施。

【译文】 #

《象传》说:地里面有山存在,这就是谦卦。君子由此领悟要减损多的,增益少的,衡量事物而公平给予。

【注解】 #

谦卦下艮上坤,坤为地,艮为山,所以是“地中有山”。高耸的山原本在地上,现在却潜入地下,正如一个有德有才的人含藏优点而不去张扬。

“裒”是减损,“称”是衡量。君子在职责与能力的范围内,也须秉持公平原则,使世间更为和谐。

【15 · 4】 #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象》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译文】 #

初六。谦而又谦的君子,可以渡过大河,吉祥。

《象传》说:谦而又谦的君子,是以谦卑的态度管理自己。

【注解】 #

初六居谦卦之下,是为“谦谦”。君子如此,则面对任何险阻,都不会受困。“用涉大川”的“用”,是可行的意思。初六上临互坎(六二、九三、六四),坎为水,为险,所以说“大川”。

“自牧”的“牧”为管理、照顾之意。能够“卑以自牧”,自然“吉”了。

【15 · 5】 #

六二。鸣谦,贞吉。

...

14大有卦䷍

14大有卦䷍

【14 · 1】 #

䷍ 大有。元亨。

【译文】 #

大有卦。最为通达。

【注解】 #

大有卦是下乾上离,亦即“火天大有”。《序卦》说:“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聚合众人之后,物产自然丰富。

大有卦是同人卦的覆卦(又称综卦,亦即全卦倒过来看)。“元亨”之“元”为大为长,有如“元吉”之“元”,所以译“元亨”为“最为通达”。

【14 · 2】 #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译文】 #

《彖传》说:大有卦,柔顺者取得尊贵的位置,大行中道,而上下都来应合,所以称为大有。它的作风阳刚劲健又有文采光辉,配合天体法则又能按时运行,因而最为通达。

【注解】 #

本卦由一阴五阳组成,六五位居尊位,在刚爻(刚爻为大)之中,是为“大中”;上下五阳皆来相应支持,所以“元亨”。

本卦下乾上离,乾为健,离为文明,亦即“刚健而文明”。其次,六五与九二正应,六五在上卦离中,离为日,九二在下卦乾中,乾为天,阴柔(六五)顺应阳刚(九二),有如太阳依天体而运行,一年四季得以循环进展,此为“应乎天而时行”。古人依其常识,仍有“日动说”的观念,在此不必深究。

【14 · 3】 #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译文】 #

《象传》说:火在天的上方,这就是大有卦。君子由此领悟,要抑制邪恶、显扬善德,顺从上天所赋予的美好使命。

【注解】 #

下乾上离,就是“火在天上”,大放光明,照亮万物。人间善恶无所遁形,君子也知道应该如何行动,就是抑恶扬善。

“顺天休命”是顺从天的美好命令。《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圣人守位聚人,就是做到了“顺天休命”。大有卦的君子亦有同样的领悟。

从“顺天休命”一语,可以理解孔子自述生平的“六十而顺”。“六十而〔耳〕顺”一语中的“耳”是衍字,孔子所说的是他六十岁时做到了“顺天命”。请参考拙著《傅佩荣解读论语》。

【14 · 4】 #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

【译文】 #

初九。没有因为交往所带来的害处,这不是灾难,在艰困中就没有灾难。

《象传》说:大有卦的初九,还没有因为交往所带来的害处。

【注解】 #

大有卦唯一的阴爻是六五,五个阳爻都想与它应合,而初九距离最远,所以说“无交”。如果初九刚刚进入大有卦,就想勉强出头,则如初富而生骄奢之念,将有“害”。

“匪咎”要看时机,“无咎”则靠自己。处在困境中安分修养,就可以“无咎”。

【14 · 5】 #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

13同人卦䷌

13同人卦䷌

【13 · 1】 #

䷌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译文】 #

聚合众人于郊野,通达。适宜渡过大河,适宜君子正固。

【注解】 #

同人卦是下离上乾,亦即“天火同人”。《序卦》说:“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一直阻隔也不行,所以要与人聚合。

同人卦下离上乾。“离”字古作“罗”,为网罗之意,乾为天,天下有网罗,表示众人聚合。“野”,邑外有郊,郊外有野,表示是在郊野旷远之地与人聚合,没有任何私心。

光天化日,心无所私,君子聚合众人,则可不畏险阻,坚持原则。

【13 · 2】 #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译文】 #

《彖传》说:同人卦,柔顺者取得合宜之位也取得居中之位,又与乾卦互相呼应,这就称为同人卦。同人卦说:“聚合众人于郊野,通达。适宜渡过大河。”这是因为乾卦是向前行进的力量。文采光辉而健行,居中守正而应合,这是君子的正道。只有君子可以沟通天下人的心意。

【注解】 #

同人卦为五阳一阴组成,因此解说重点在于一阴。六二居下卦之中,又是柔爻居阴位,可谓“得位得中”。上有九五阴阳正应,而九五在此所代表的是乾卦,上下一心,所以“亨”。乾卦是健行的动力,所以“利涉大川”。

同人卦下离上乾,乾为健,离为火,为文明,合称“文明以健”。九五代表君子,居中守正,又有六二正应,只有这样的君子才有能力“通天下之志”,达成同人卦的理想。

【13 · 3】 #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译文】 #

《象传》说:天与火组成的现象,就称为同人卦。君子由此领悟,要归类族群,分辨事物。

【注解】 #

乾为天,离为火;天在上,而火之性也向上,两者可以声气相通,所以形成“同人”。

上天下火,正是天下光明之象,君子洞烛一切,懂得合异为同(类族)与别同为异(辨物)。《系辞上》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即是此意。

【13 · 4】 #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译文】 #

初九。在门外聚合众人,没有责难。

《象传》说:走出门外聚合众人,又有谁来给你责难?

【注解】 #

“同人于野”是本卦的理想。现在进入卦中,初九为第一爻,尚在门外,尚未进入门户,还不至于偏私,所以“无咎”。“咎”为灾难,为责难。

在六爻中,二位是大夫,大夫才有家。初九在初位,无异于在家门之外,所以要用“出门”解释“于门”。

【13 · 5】 #

六二。同人于宗,吝。

...

12否卦䷋

12否卦䷋

【12 · 1】 #

䷋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译文】 #

否卦违背人的需求。君子正固是不适宜的,大的前往,小的来到。

【注解】 #

否卦是下坤上乾,亦即“天地否”。《序卦》说:“物不可终通,故受之以否。”永远通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会有阻塞。

“否”由下坤上乾组成,天在上,地在下,互不交往,形成闭塞不通的现象。万物无法生长,人类又怎能生存?所以说它违背人的需求。

乾卦三阳爻在上,是“大往”;坤卦三阴爻在下,是“小来”。君子要顺应趋势而退隐,不宜正固不变。

【12 · 2】 #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译文】 #

《彖传》说:否卦违背人的需求,君子正固是不适宜的,大的前往,小的来到,意思就是天地二气互不交流,使得万物无法通顺畅达;上位者与下位者不相往来,天下没有国家可以存在。阴柔居内而阳刚处外,内在柔顺而外在刚健,近用小人而疏远君子。小人的作风在成长,君子的作风在消退。

【注解】 #

否卦下坤上乾,天本在上而地本在下,两者不相交感流通,就是“否”,亦即闭塞不通。“匪人”指非人,不合乎人道。

在政治上没有上下之交,国家也无法继续存在,所以说“无邦”。其余各语皆是泰卦的反面现象,可参考泰卦的解说。由此可知,《易经》的变化理论中,有相对相反而平衡的观念。有泰极否来,就有否极泰来。

【12 · 3】 #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译文】 #

《象传》说:天地二气不相交往,这就是否卦。君子由此领悟,要收敛修德以避开灾难,不可谋取禄位来显耀自己。

【注解】 #

六爻的发展由下而上,乾卦三阳爻居上,注定走向消退,所以君子不宜正固,要先避开小人所加的灾祸,这就是“俭德辟难”。“辟”为避。

在“小人道长”之时,如果想要“荣以禄”,就必须同流合污,不然必有后患。

【12 · 4】 #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

【译文】 #

初六。拔取茅草,根茎牵连着同类,正固吉祥,通达。

《象传》说:拔取茅草,正固吉祥,是因为心意在君王身上。

【注解】 #

“以其汇”的“汇”,与泰卦初九的“汇”,皆指“类”而言。在此是指初六牵连着六二、六三而言。不同的是,泰卦是“君子道长”,所以说“征吉”,否卦是“君子道消”,所以对君子要说“贞吉”,以正固为好。

“贞吉”之“亨”,来自上有九四正应,乾为君,所以说“志在君也”。下位者存念君上,在“否”之初保持正固,可谓合宜。

【12 · 5】 #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