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4日 23:43 周日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今陕西韩城)。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详,有人认为大约在武帝征和三年(前90),在他写完《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不久。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计划编写一部通史,但愿望尚未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司马谈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四处考察古迹,采集民间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撰《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毫无疑问,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编撰《史记》。天汉二年(前99),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汉武帝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司马迁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字的不朽名著公之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的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中,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文书档案,加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难以弄清楚的问题,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需要说明的是,本版本为一百三十一篇,原因是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收录在内,便于读者更全面、更精准地理解司马迁的理念与思路。此外,我们将《史记》的十篇年表集中放在最后一册。这十篇年表具体包括:《三代世表》第一;《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六国年表》第三;《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汉兴以来诸侯年表》第五;《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王子侯者年表》第九;《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这些年表采用表格形式谱列某一时期的史事人物。年表前面都有相关的文字概说,习惯称之为表序。表序集中地阐述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史学理论,同时提示年表内容,言约义丰。考虑到年表极为繁杂,错漏也多,对读者帮助不大,为节省篇幅,就省略了,只保留了表序。
毋庸讳言,《史记》也存在一些错漏之处。这是客观事实,源于各种原因。但这丝毫不能影响司马迁的人格魅力和《史记》的历史光辉。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在注释中都有具体的剖析。
2025年8月24日 23:43 周日第一卷 五帝本纪第一
《五帝本纪》是《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
《五帝本纪》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以及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些虽为传说,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地下文物的发掘来看,有些记载亦属言之有征,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远古社会,提供了某些颇有价值的线索或信息。事实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就是从这远古的传说开始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之间联合、战争,最后融为一体,在黄河流域定居繁衍,从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创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灿烂文化。
五帝开创的事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开端,《五帝本纪》又是十二篇本纪的首篇。这篇本纪,在记事上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根基,在写作上又为以后各篇的铺展设下了伏笔。司马迁利用了连环锁的叙写方式,一环紧扣一环。如在写尧时提出舜,而重在写尧的知人善任;写舜时一方面继续扣紧对尧的叙写,一方面又突出了对舜的刻画,同时还带出了禹、契、后稷等,为以后各篇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五帝的传说,几千年来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意识深处,被当作贤君圣主的楷模历代传颂。“炎黄子孙”早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亲切称呼,“人皆可以为尧舜”“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早已成为鼓励人们贤能为善的有力口号。
【原文】
黄帝者黄帝:传说为中原各民族的共同祖先。他是有熊部族(住于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的首领,故号有熊氏。以后,他成为中原各部族联盟的共同首领,号称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汉书·律历志》说:“黄帝始垂衣裳,有轩辕之服,故天下号轩辕氏。”。生而神灵神灵:据神话传说,少典国君的妃子附宝在野外祈祷,见大雷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个月后才在寿丘(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北)生下黄帝。黄帝生下来便相貌出众,头额如太阳,眉宇如龙骨。,弱弱:年幼,又特指出生不久的婴儿。而能言,幼而徇齐徇齐:通“迅疾”,机灵的意思;或通“迅给”,指口才犀利。,长而敦敏敦:诚实。敏:勤劳敏捷。,成而聪明。
【译文】
黄帝,少典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生下来就显出神灵,几个月就会说话,年少的时候就心智周遍而且口才敏捷,长大后就敦厚机敏,二十岁成年时就见多识广对事明辨了。
【原文】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1]。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2],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3]。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4]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5],治五气[6],蓺五种[7],抚万民,度四方[8],教熊罴貔貅[9]
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10]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11]。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12],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13]。披山[14]通道,未尝宁居。
【译文】
[1]神农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之一。世衰:指神农氏的后代衰败了。神农氏即炎帝族。
[2]百姓:郑玄注《诗经》,孔安国注《尚书》,都说“百姓”便是“百官”。
[3]咸:都。宾从:顺从;归复。
[4]炎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之一。
[5]振兵:训练部队。
[6]五气:五行之气。古代以五行配四时,春为木,夏为火,季夏为土,秋为金,冬为水;亦指晴、雨、冷、热、风五种气象。
[7]蓺:耕种。五种:指黍(黄米)、稷(小米)、稻、麦、菽(豆)等谷物。
[8]度(duó)四方:规划丈量各地的土地。
[9]罴:熊的一种,又叫人熊、马熊。貔貅(pí xiū):豹一类的猛兽。
[10]阪泉:地名。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
[10]得其志:指征服炎帝后代。
[11]涿(zhuō)鹿之野:涿鹿山前的大原野。涿鹿山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
[12]平者去之:平定之后就率军离去。
[14]披山:开山。
【原文】
东至于海,登丸山[1],及岱宗[2]。西至于空桐[3],登鸡头[4]。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5],合符釜山[6],而邑[7]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8]。官名皆以云命[9],为云师。置左右大监[10],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11]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12]以治民。顺天地之纪[13],幽明之占[14],死生之说[15],存亡之难[16]。时播百谷草木[17],淳化鸟兽虫蛾[18],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19],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20]。有土德之瑞[21],故号黄帝。
【译文】
[1]丸山:山名。位于今山东省昌乐县西南、临朐县东北。
[2]岱宗:即泰山。
[3]空桐:山名。在今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北。或作“崆峒”。
[4]鸡头:山名。或说即崆峒山,又名大垅山。
[5]荤粥(xūn yù):部族名。即秦、汉时的匈奴。
[6]合符:验证符契。釜山: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北,一说在今保定市徐水区西,一说在今河南灵宝市境,又一说在今河南偃师市南。
[7]邑:都市。
[8]以师兵为营卫:叫军队在驻地周围筑营守卫。
[9]官名皆以云命:黄帝以云来命名官职。
[10]大监:官名。负责监察各地诸侯。
[11]封禅:古代帝王登名山,封土为坛曰封,扫地而祭曰禅,祭祀天地山川,来庆祝成功和太平。
[12]举:提拔,推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都是黄帝的大臣名。
[13]天地之纪:天地四季运行的程序或规律。
[14]幽明之占:对于阴阳变化的占卜。幽,指阴;明,指阳。
[15]死生之说:养生送死的仪制。
[16]存亡之难:国家存亡的规律。难,犹“说”。
[17]时播:按季节播种。或曰“时”通“莳”(shì),栽种。
[18]淳化:驯养。虫蛾:指蚕。传说黄帝的正妃嫘祖教民养蚕、缫丝、织帛。
[19]“旁罗”句:指黄帝广泛地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和水流、土石、金玉的性能,使它们为人所利用。罗,观察,研究。或认为“旁罗”是一种测天的仪器。
[20]“节用”句:指爱护山林水产,按规定收采捕捉,节约用度。
[21]瑞:祥瑞,吉利的兆头。古代有以五行(木、火、土、金、水)配五色的说法。传说黄帝在位时有黄龙地螾(蚯蚓)出现,故有“土德之瑞”。
【原文】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1]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2],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3]。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4]。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5];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6]。昌意娶蜀山氏[7]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8]。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译文】
[1]姓: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得姓,即由子孙繁衍而发展成为独立氏族。
[2]轩辕之丘:地名。或说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因黄帝居住在这里,故名。
[3]西陵:部族名。嫘(léi)祖:黄帝正妃。据说她发明养蚕。
[4]正妃:嫡妻。其后皆有天下:指黄帝的后代,都成为天下的君主。如颛顼和舜,都是昌意的后代;帝喾和尧,都是玄嚣的子孙后代。
[5]玄嚣(xiāo):黄帝长子,号青阳。有的史书认为青阳(少昊)与玄嚣是两个人,都是黄帝的儿子。降居:下封为诸侯。江水:指江国。在今河南省安阳县。
[6]若水:地名。在今四川省。一说为水名,即今四川省雅砻江。
[7]蜀山氏:上古部族名。
[8]桥山:山名。在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
【原文】
帝颛顼高阳者[1],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2]以有谋,疏通[3]而知事;养材以任地[4],载时以象天[5],依鬼神以制义[6],治气以教化[7],絜[8]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9],南至于交阯[10],西至于流沙[11],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12],大小之神[13],日月所照,莫不砥属[14]。
【译文】
...
2025年8月24日 23:43 周日第一百一十一卷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这是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货殖”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而言,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在内。翦伯赞曾高度评价司马迁“以锐利的眼光,注视着社会经济方面,而写成其有名的《货殖列传》”。钱锺书在论及司马迁这篇《货殖列传》时说:“当世法国史家深非史之为‘大事记’体者,专载朝政军事,而忽诸民生日用;马迁传《游侠》已属破格,然尚以传人为主,此篇则全非‘大事记’‘人物志’,于新史学不啻乎辟鸿濛矣。”(《管锥篇·史记会注考证》)总之,史学界公认:“历史思想及于经济,是书盖为创举。”
此传记天时、地理、人物、风情,历历如画。虽属说理文章,读来却颇有兴味。方家学者对此有口皆碑。潘吟阁赞曰:“《货殖传》一篇,讲的是种种社会的情形,且一一说明它的原理。所写的人物,又是上起春秋,下至汉代。所写的地理,又是北至燕、代,南至儋耳。而且各人有各人的角色,各地有各地的环境。可当游侠读,可当小说读。总览全文可见,传中人物各具特色,各怀其才;篇中叙事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文中说理鞭辟入里,无懈可击;全篇辞章奇传雄浑,波澜壮阔。可谓博大精深,浑然一体,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璀璨夺目的光辉篇章。”(《史记货殖伟新诠》)
【原文】
老子曰引文见《老子》下篇第八十章,文字略有不同。:“至治至治:治理得极好的社会,指政治清明之世。至,极。治,治世,与“乱世”相对。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甘其食:以其食为甘美。即认为自家的饮食甘美。甘,美。,美其服美其服:以其服饰为美。即认为自己穿着的衣服漂亮。,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必:如果,假若。用:以。务:要求得到、追求。,挽近世涂挽近世:亦作“挽近”。挽,通“晚”,离现在最近的时代。涂:堵塞。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几:差一点儿,几乎。无行矣:不可行了。
【译文】
老子说:“太平盛世到了极盛时期,虽然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之声互相听得到,而各国人民却都以自家的饮食最甘美,自己的服装最漂亮,习惯于本地的习俗,喜爱自己所事行业,以至于老死也不互相往来。”到了近世,如果还要按这一套去办事,那就等于堵塞人民的耳目,几乎是无法行得通。
【原文】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诗》:即《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计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书》《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极:尽头、极点。此处意为“享尽”。声:音乐。色:女色。之好,口欲穷刍豢穷:穷尽。刍豢:泛指各种牲畜的肉。刍:吃草的牲畜,如牛羊。豢:吃粮食的牲畜,如猪狗。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夸矜:夸耀。矜,骄傲、夸耀。势能:权势和才能。之荣。使俗之渐渐:浸,浸染。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户说:挨家挨户地劝说。眇论:微妙的理论。眇,通“妙”,美,好。,终不能化。故善者因善者:好的办法。因:循,依照,顺着。之,其次利道之利道之:以利引导它。道,同“导”。,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整齐之:用规章制度约束他们的行动,使之规规矩矩。,最下者与之争与之争:与民争利。。
【译文】
太史公说:“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了解。至于像《诗》《书》所述虞舜、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耳目总要听到最好听,看到最好看的,口胃总想尝遍各种肉类的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的环境,心中又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统治者让这种风气浸染百姓,已经很久了。即使用老子的这些妙论挨门逐户地去劝说开导,终不能感化谁。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随势引导,其次是加以教诲,再次是制定规章制度加以约束,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原文】
夫山西饶材[1]、竹、榖[2]、
[3]、旄[4]、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5]、声色[6];江南出楠[7]、梓[8]、姜、桂[9]、金、锡、连[10]、丹沙[11]、犀[12]、玳瑁[13]、珠玑[14]、齿革[15];龙门、碣石[16]北多马、牛、羊、旃裘[17]、筋角[18];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19]:此其大较[20]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21]也。故待[22]农而食之,虞[23]而出之,工而成之[24],商而通之[25]。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26]哉?人各任其能[27],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28],贵之征贱[29],各劝[30]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31],而自然之验[32]邪?
【译文】
[1]饶:富有。材:木材。
[2]榖:木名,即楮木,树皮可以造纸。
[3]
:野麻,可以织布。
[4]旄:牦牛尾。尾上的长毛可作舞蹈道具和旌旗的装饰。
[5]丝:蚕丝。
[6]声色:音乐和女色。当时统治者将此看作供享乐用的商品,故也列入货物中。
[7]楠:楠木,是贵重的建筑和造船材料。
[8]梓:梓树,木材可以制作器具。
[9]桂:也叫木樨,是珍贵的芳香植物。
[10]连:通“链”,铅矿石。
[11]丹沙:矿物名。即丹砂,俗称朱砂。
[12]犀:指犀牛角。
[13]玳瑁:爬行动物,跟龟相似。甲壳可作珍贵的装饰品。
[14]珠玑:泛指珠子。珠,珍珠。玑,不圆的珠子。
[15]齿革:指某些兽类的牙齿和皮革,如象牙、虎皮。
[16]龙门:即龙门山,在今山西省河津市西北、陕西省韩城市东北。碣石: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17]旃裘:毡子和皮衣。旃,通“毡”。
[18]筋角:兽筋、兽角,用作制造弓弩。
[19]棋置:好像棋子那样密布。
[20]大较:大略、大概。
[21]谣俗:民间习俗。因歌谣能反映民间习俗,故以谣俗代指。奉生:养生。奉,供养。具:器具、用品。
[22]待:依靠。
[23]虞:掌管山林水泽的官员,包括开发山泽资源的人。
[24]工:工匠,手工业者。成之:制造出来。
[25]商:商人。通之:流通货物。
[26]宁:难道。政教:政令。发征:征发。征,求取。期会:约期会集。
[27]任其能:尽其所能。指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技能。
[28]物贱之征贵:一种东西价格便宜时就贩到别处寻求高价卖出。
[29]贵之征贱:一种东西价格昂贵时就到外地寻求低价买入。
[30]劝:劝勉;努力。
[31]道:客观规律。此处指经济法则。符:符合。
[32]自然:指自然法则。验:证明。
【原文】
《周书》[1]曰:“农不出[2]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3],商不出则三宝绝[4],虞不出则财匮[5]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6]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7]也。原大则饶[8],原小则鲜[9]。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10],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11]。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12]卤,人民寡[13],于是太公劝其女功[14],极技巧[15],通[16]鱼盐,则人物归[17]之,
至而辐凑[18]。故齐冠带衣履天下[19],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20]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21]之,设轻重九府[22],则桓公以霸[23],九合[24]诸侯,一匡[25]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26],位在陪臣[27],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28]也。
【译文】
[1]《周书》:《尚书》组成部分之一。相传是记载周代史事之书。
[2]出:生产、种田。
[3]事:事物、器物。
[4]三宝:指粮食、器物、财富。绝:断绝,无。
[5]匮:缺乏。
[6]辟:开辟。
[7]原:本源、源泉。
[8]饶:富足,东西多。
[9]鲜:贫困,东西少。
[10]莫:无人,没有谁。夺予:改变或保持原样。
[11]拙者:愚笨的人。不足:不富裕,穷困。
[12]潟(xì)卤:不适宜耕种的盐碱地。
[13]寡:少。
[14]女功:亦作“女工”“女红”。指妇女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
[15]极技巧:极尽其技巧。即使其技巧达到极高的水平。
...
2025年8月24日 23:43 周日第一百一十五卷
律书**[1]**第三
什么是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索隐》引《释名》说:“律,述也,所以述阳气也。”这原是从《尔雅》翻出的话,《尔雅》还把律释为铨、法等,都不能究其窍要。其实,律就是率的同音字,律学就是关于万物形体比例的学问。《律书》开篇说:“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万事都有比率,尤其“物度轨则”四字把律诠释得再明白不过了。这句话包含了古人的基本认识,即万物之间都存在一种比例,比例的大小是像六律那种“三分损益”的关系。
探索宇宙万物间的数量关系,这是许多古老民族的先民们都曾走过的路。欧洲有个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存在一种数学的和谐。此后的柏拉图、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以至伽利略等都曾对此做过有益的研究。律学便是中国先民中的毕达哥拉斯们留下的足迹。
《律书》分三部分:律与兵、与星历的关系,以及律数本身的学问。《律书》说,律“于兵械尤所重”。兵械指军事器械,它与律的关系从今本《考工记》中还能看到一些影子,儒者只注重“望敌知吉凶,闻声效胜负”,那是买椟还珠了。与星历的关系只讲了与八方、十二月、十二支、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至于数量关系的变化就不是这篇短文所能包括得了的了。
【原文】
王者[2]制事立法,物度轨则[3],壹禀于六律[4],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译文】
[1]律书:此是论述军事的专文。律指音律,古时军出皆听律声,所以《律书》即《兵书》。但它实际上还包括乐律、星象、气象等多方面的内容。
[2]王者:指最高统治者,即创立制度的所谓圣王。
[3]物度(duó):测量。物,估量;度,估计。轨则:事物的规律法则。
[4]壹:皆,都。禀(bǐnɡ):承受,来自于。六律:指阴阳各六共十二个音律。十二个音律为黄钟、大吕、太簇(cù)、夹钟、姑洗(xiǎn)、中吕、蕤(ruí)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
【原文】
其于兵械[1]尤所重,故云“望敌知吉凶[2],闻声效胜负[3]”,百王[4]不易之道也。
【译文】
[1]兵械:指兵器。
[2]望敌知吉凶:古人认为两军相敌,双方阵地上皆有云气,观察敌阵上空云气的颜色和形状能推知战争胜负。
[3]闻声效胜负:指出军时听律声可预知战争胜负。古代兵书说,作战前,乐师吹律,商声相应则军事张强,角声相应则军扰多变,宫声相应则将士同心,徵声相应则将急兵疲,羽声相应则兵弱少威。
[4]百王:历代帝王。百,泛指多数。
【原文】
武王[1]伐纣,吹律听声[2],推孟春以至于季冬[3],杀气相并[4],而音尚宫[5]。同声相从[6],物之自然,何足怪哉!
【译文】
[1]武王:周武王姬发,文王姬昌之子。
[2]吹律听声:指武王出军之日,令乐师吹律以预测战争胜负。
[3]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指十二个律管都吹听。
[4]杀气相并:指律管中吹出的音反映北方寒气。寒气充满杀机,故名杀气。并,合。
[5]而音尚宫:指乐师吹律,律管中发出宫音为主。宫音意味着武王将士同心。尚,主。指律管声以宫音为主。
[6]同声相从:指武王出军吉利与律声相适应。
【原文】
兵[1]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2],救危殆[3]。自含齿戴角之兽见犯则校[4],而况于人怀好恶喜怒之气?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译文】
[1]兵:兵器。引申指军队或战争。
[2]夷:平定。险阻:山川艰险阻塞处。
[3]危殆(dài):危险;危难。
[4]自:虽;纵然。含齿戴角之兽:指生有锐利牙齿、长着犄角的野兽。校:计较;报复。这里比喻杀伐。
【原文】
昔黄帝[1]有涿鹿之战,以定火灾[2];颛顼有共工之陈[3],以平水害;成汤有南巢之伐[4],以殄[5]夏乱。递[6]兴递废,胜者用事[7],所受于天[8]也。
【译文】
[1]黄帝:为前26世纪时中国原始社会(约在今陕西省中部一带)一个部族的领袖。
[2]以定火灾:相传姜姓炎帝族以火德王(wànɡ),黄帝败炎帝族榆罔于阪泉,故谓“以定火灾”。涿鹿之战为黄帝败蚩尤处,非黄帝败炎帝处,疑此文有误。
[3]颛顼(zhuān xū):相传为黄帝之孙,号高阳氏。共工:相传为少昊金天氏(在今山东省曲阜市)部族的水官。陈:通“阵”。这里指讨伐。
[4]成汤:相传为契的后裔:舜封契于商,赐姓子氏。夏王朝末年,汤为商部族领袖。南巢之伐:前17世纪左右,成汤领导商部族讨伐夏王朝君主桀,败桀于鸣条(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汤流放桀到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东北),遂灭亡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所谓“南巢之伐”,即指此事。
[5]殄(tiǎn):灭绝。
[6]递:顺次。
[7]用事:当权。
[8]天:天意;天命。
【原文】
自是[1]之后,名士迭[2]兴,晋[3]用咎犯,而齐用王子[4],吴用孙武[5],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伯诸侯[6],兼列邦土[7],虽不及三代之诰誓[8];然身宠君尊[9],当世显扬,可不谓荣焉!岂与世儒暗于大较[10],不权[11]轻重,猥云[12]德化,不当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执不移等哉!故教笞不可废于家[13],刑罚不可捐[14]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译文】
[1]自是:自此,从此。
[2]迭(dié):屡次,多次。
[3]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姬姓。
[4]齐:春秋时的诸侯国,姜姓。周武王封姜尚于齐,都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据有今山东省北部及河北省一部,是为齐建国之始。至春秋齐桓公时,齐国成为强大的诸侯国。至战国初,齐政权被其大夫田氏夺取,成为田姓齐国。王子:王子成父,齐国大夫。曾大败狄人,由此显名。
[5]吴:周文王之伯父太伯居吴,是为吴建国之始。传至夫差,为越国所灭(前473)。详见《吴太伯世家》。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人。后来投奔吴国,经伍子胥推荐于吴王阖闾,遂被起用为将,在吴国破楚入郢的作战中起过重大作用。
[6]卒:终于。伯:通“霸”,指为诸侯国的盟主。诸侯:指当时列国君主。
[7]兼列邦土:指兼并或分裂其他诸侯国之土地。兼,并,并吞。列,通“裂”,分裂。
[8]三代:指夏、商、周三代。诰(ɡào)誓:夏商周三代之王发布的一种告诫性质的文辞。
[9]身宠君尊:谓上述名士自身受到宠幸,其国君得到尊荣。
[10]世儒:指世俗庸儒。暗:糊涂;不明白。大较:大法;根本法则。
[11]权:衡量。
[12]猥云:滥说。
[13]教笞(chī):教训和鞭挞。家:指卿大夫领地。
[14]捐:弃。
【原文】
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1],勇非微也;百战克胜[2],诸侯慑服,权非轻也。秦二世宿军无用之地[3],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结怨匈奴,
祸[4]於越,势非寡也。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5]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边外畔[6];大国之王虽称蕃辅,臣节未尽。会高祖厌苦军事,亦有萧、张之谋,故偃武一休息,羁縻[7]不备。
历至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曰:“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阸[8],选蠕[9]观望。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孝文曰:“朕能任衣冠[10],念不到此。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且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秏病[11],谓百姓远方何[12]?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朕岂自谓能?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今未能销距[13],愿且坚边设候[14],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军。”故百姓无内外之繇[15],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
太史公曰: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16],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孔子所称有德君子者邪!
...
2025年8月24日 23:43 周日第一百一十四卷
乐书**[1]**第二
什么是乐?《正义》认为:“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陵河海,岁有万物成熟……咸谓之乐。”意思是,大凡自然界中事物的一切差异与和谐,通通叫作乐。这与礼的定义一样,是后世儒者故弄玄虚,非司马迁书的本意。司马迁所说的乐与如今所说的音乐之乐大致是相通的,它包括歌、舞和有关的器具(乐器和舞具)三部分。还认为乐是由于客观事物被人感知以后产生的,这也是正确的。但也有所不同,首先,他把乐与音、声做了严格区分,认为心感于物而动,产生声;声与声相感应,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叫作音;人因音而生欢乐,甚至翩翩而舞,都叫作乐。
在儒家看来,礼乐互为表里、同为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故《乐书》与《礼书》蝉联,在“八书”中序列第二。据前人考证,《史记·乐书》亡佚,今本《史记·乐书》系后人割取《礼记》中《乐记》的部分内容拼凑而成。但其序文部分从篇首至“世多有,故不论”共604字当为太史公手笔。《乐书》虽抄自《乐记》,但段落次第不与《乐记》全同,行文亦略有差异,加上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因此段落内容显得错杂松散,全篇结构把握起来确有一定困难。
概括起来,《乐书》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序文部分概括介绍了乐的历史演变;二、论述了乐的本源问题;三、论述了乐与礼之间的关系及其社会作用;四、论述了先王制乐的目的;五、揭示了礼、乐的本质,提出了把握礼乐精神实质与技艺形式的基本原则;六、论述了乐对于施行教化、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七、举例说明音乐具有深沉的内涵并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尽管作者关于乐的作用的论述未免有强调失当的地方,但是作为推行政治教化的重要工具,音乐确实具有不容低估的巨大力量。由于《乐书》内容十分丰富,所论涉及天地、人情、政治、礼乐等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还可以将它看作研究秦汉时期社会风情以及上层建筑理论的重要资料。
【原文】
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2],至于君臣相敕[3],维是几安[4],而股肱[5]不良,万事堕坏[6],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7],推己惩艾[8],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9]善终哉?君子不为约[10]则修德,满则弃礼[11],佚[12]能思初,安能惟始[13],沐浴膏泽[14]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15]!《传》[16]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海内人道[17]益深,其德益至[18],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19]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20]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21],以补短移化[22],助流[23]政教。天子躬于明堂[24]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25]饱满,以饰厥[26]性。故云《雅》《颂》之音理[27]而民正,
噭[28]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29]动而心淫。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30],而况怀五常[31],含好恶,自然之势也!
【译文】
[1]《乐书》:据《史记志疑》考证,《史记》中《乐书》全缺,这是后人取《乐记》穿靴戴帽而成。
[2]《虞书》:《尚书》的一部分,今本共五篇,是记载传说中的唐尧、虞舜、夏禹等人的事迹的书。
[3]敕(chì):告诫:鼓励。
[4]维是几(jī)安:考虑着如何化险为夷。
[5]股肱(ɡōnɡ):大腿和胳膊。比喻帝王左右辅助得力的大臣。
[6]堕坏:败坏。堕,通“隳”,毁坏。
[7]成王:周成王。姬诵。西周国王。周武王之子。《颂》:指《诗经·周颂》,是古代宗庙祭典时的一种歌舞。周武王死时,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
[8]推己惩艾:责备告诫自己,吸取失败教训。艾,惩戒,警惕。
[9]守:指守礼。
[10]约:穷困。
[11]满:充足富裕。礼:泛指古代等级制社会的行为法则、道德规范和各种仪式等。
[12]佚(yì):通“逸”,安乐。
[13]惟始:想着开始时的危险。
[14]膏泽:滋润作物的雨。比喻恩惠、幸福。
[15]如斯:如此。
[16]《传(zhuàn)》:解释经义的文字。
[17]人道:犹“仁道”,其主要内容指人与人互相亲爱。
[18]至:指最高尚。
[19]持:握住。引申为制约。
[20]情习:人情习性。
[21]协比:排列,组合。声律:指宫、商、角、徵(zhǐ)、羽五声和黄钟、太簇、姑洗(xiǎn)、蕤(ruí)宾、夷则、无射(yì)六律,这里泛指音乐。
[22]补短:补救短缺。移化:改变风俗教化。
[23]助流:帮助推行。
[24]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教学等大典,都在此举行。
[25]斟酌:取酒饮用。
[26]饰:修整。厥:他(们)的。
[27]《雅》《颂》:《诗》篇名,也是古代乐曲的分类名称。雅乐是朝廷的乐曲,颂乐是宗庙祭祀的乐曲,二者都被古代统治者称为“正乐”。理:演奏。
[28]
噭(jiào):高亢的声音。
[29]郑卫之声:指春秋战国时郑国(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区)、卫国(在今河南省北部地区)的民间音乐。
[30]鸟兽尽感:相传尧舜时命夔(kuí)为乐官主持音乐,演奏时乐声和谐动听,曾引得凤凰来鸣,百兽起舞。
[31]五常:又称“五伦”,是儒家所提倡的阶级社会的五种伦理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原文】
治道亏缺[1]而郑音兴起,封君[2]世辟,名显邻州,争以相高[3]。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虽退正乐以诱世[4],作五章[5]以刺时,犹莫之化[6]。陵迟[7]以至六国,流沔沉佚[8],遂往不返,卒于丧身灭宗,并国于秦。
【译文】
[1]治道亏缺:指政治败坏。
[2]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世辟:世代相承的君主。辟,君主。
[3]高:抬高郑音的地位。
[4]正乐:整理音乐。诱世:劝导世人。
[5]五章:《索隐》认为是歌词,即“彼妇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人之谒,可以死败。优哉游哉,聊以卒岁”。但与五章之名不符。
[6]莫之化:即“莫化之”,没能改变这种风气。
[7]陵迟:衰落。
[8]流沔(miǎn):放纵;沉迷。沔,通“湎”。沉佚:指沉溺游荡于歌乐而不加节制。
【原文】
秦二世尤以为娱。丞相李斯进谏曰:“放弃《诗》[1]《书》,极意声色,祖伊[2]所以惧也;轻[3]积细过,恣心长夜[4],纣[5]所以亡也。”赵高[6]曰:“五帝[7]、三王乐各殊名,示不相袭。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欢喜,合殷勤,非此和说[8]不通,解泽[9]不流,亦各一世之化[10],度时之乐,何必华山之
耳[11]而后行远乎?”二世然[12]之。
【译文】
[1]《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称为《诗》,汉儒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收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各国民歌和朝庙乐章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大类。这些诗歌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2]祖伊:商纣时贤臣。
[3]轻:蔑视。
[4]长夜:指通宵宴饮。
[5]纣(zhòu):商代最末的君主。名受,号帝辛。
[6]赵高(?—前207):秦时宦官,本赵国人。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伪造遗诏,逼使公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皇帝,被任为郎中令。后杀李斯,自任丞相。不久又逼杀二世,立子婴为秦王,终为子婴所杀。
[7]五帝:相传为古代五个部落联盟的领袖。
[8]说:通“悦”,喜悦。
[9]解泽:散布恩泽。
[10]一世之化:一个时代的风尚。
[11]华(huà)山:山名。五岳中的西岳,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南。
(lù)耳:也作“绿耳”,良马名。周穆王的八骏之一。引申为劣马也可以行远。用以比喻郑声虽俗,也可以作为娱乐。
[12]然:赞同。动词。
【原文】
...
2025年8月24日 23:43 周日第一百一十三卷
礼书第一
书是司马迁创行的史体之一。《索隐》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正义》说:“五经六籍,咸谓之书。”其实,司马迁《史记》中的八书之书,与五经六籍之书完全不同。后者是名词;前者是动词,为书写之书,是记录的意思。班氏《汉书》改称为志,志、誌在古代通用,也是记录的意思。本来,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都是记录,唯因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故以不同名目区别之:史以帝王为中心,名为本纪;人物为传记,名列传;诸侯以世袭,名世家;大事系以年月,列成表格,名之为表;余无所属,便径以书名之。
书体的由来,多数人承认是司马迁独创,同时又以为,虽曰独创,必有所本。于是,有人以为仿自《礼经》(如刘知几《史通·书志篇》),有人以为原于《尔雅》(如郑樵《通志序》),或以为仿自《吕览》《淮南子》诸子书(如章学诚《文史通义·亳州志掌故例义》)等。
史以纪事,事关人物及其言论、行动者,司马迁分别以本纪、列传、表、世家贯穿之,此外不能及者,按类分篇,以书名之。若从按类分篇看,与诸子书颇相似,但内容绝不能侔;若从内容与《礼经》《尚书》《尔雅》有相似处看,其轻重、繁简、体例又绝不相同。因此,只能说史之有书体,创自司马迁,仅此而已。
【原文】
太史公曰:洋洋[1]美德乎!宰制[2]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3]?余至大行礼官[4],观三代损益[5],乃知缘[6]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7]矣。
【译文】
[1]洋洋:盛大的样子。
[2]宰制:主宰,控制。
[3]岂人力也哉:难道是靠着人们的强制力量吗?意思是说人类社会的维持,不能靠强力的压迫,而必须用礼乐来感化。
[4]大行:大行令。官名。主持礼仪、接待宾客的官。官:官府。
[5]三代损益:夏、商、周三代对礼制所作的减增。
[6]缘:顺随;顺着。
[7]尚:久远。
【原文】
人道经纬万端[1],规矩[2]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3]重者宠荣,所以总一[4]海内而整齐万民也。人体安驾乘,为之金舆错衡[5]以繁其饰;目好五色,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6];耳乐钟磬[7],为之调谐八音以荡[8]其心;口甘[9]五味,为之庶羞[10]酸咸以致其美;情好珍善[11],为之琢磨圭璧[12]以通其意。故大路越席[13],皮弁[14]布裳,朱弦洞越[15],大羹玄酒[16],所以防其淫侈[17],救其雕敝[18]。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19],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20],事有宜适,物有节文[21]。仲尼[22]曰:“禘[23]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
[1]人道:人类社会活动的道德规范。经纬万端:像织物一样纵横交错,相错贯通。经纬,织物的纵线和横线。
[2]规矩:规则;礼法。
[3]禄:俸禄;禄位(官位)。
[4]总一:合而为一。
[5]金舆:装有金饰的车子。错衡:饰有花纹色彩的车辕头的横木(轭)。错,镶嵌。
[6]黼黻(fǔ fú):古代礼服上绣的花纹。文章:文采。表其能(tài):美化他的仪表。能,通“态”,仪容。
[7]乐:喜爱。钟:古代一种用青铜制作的乐器。磬(qìnɡ):古代一种用玉石或金属制的乐器。
[8]调谐:调合。八音:古代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荡:涤荡,廓清。
[9]甘:觉得甜美。
[10]庶羞:多种佳肴。羞,今作馐。
[11]珍善:美好的东西。
[12]圭璧:古代贵族常用的玉质礼器。璧,也作美玉的通称。
[13]大路:即“大辂(lù)”。古代天子乘坐的一种车。越席:织蒲草作席。越,编结。
[14]皮弁(biàn):国王临朝戴的一种鹿皮做的帽子。
[15]朱弦:指琴瑟上用的红色丝弦。洞越:瑟底开着小孔,使声浊而迟。
[16]大羹:古代祭礼上用的没加调味的肉汤。玄酒:上古没有酒,祭时用白水。后来有了酒,为了遵循古制,祭时也用水,叫作“玄酒”“玄尊”。
[17]淫侈:过度放纵。
[18]雕敝:衰败。
[19]朝廷:国君接受朝见和处理政事的地方。序:等第;次序。
[20]黎庶:百姓。分:名分。
[21]节文:节制;修饰。
[22]仲尼(前551—前479):孔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
[23]禘(dì):祭名。一、天子、诸侯祭祀祖先。分殷祭,三年一次;时祭,每年夏季举行。二、祭天。
【原文】
周[1]衰,礼废乐坏,大小相逾[2],管仲[3]之家,兼备三归[4]。循法守正者见[5]侮于世,奢溢僭差[6]者谓之显荣。自[7]子夏,门人之高弟[8]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9],入闻夫子[10]之道而乐,二者心战[11],未能自决”,而况中庸[12]以下,渐渍[13]于失教,被服[14]于成俗乎?孔子曰“必也正名[15]”,于卫所居不合[16]。仲尼没[17]后,受业之徒沉湮而不举[18],或适齐、楚[19],或入河[20]、海,岂不痛哉!
【译文】
[1]周:朝代名。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所建立。
[2]大小:各种不同身份的人。逾:超过。
[3]管仲(?—前645):字夷吾。辅佐齐桓公,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使齐国富强起来,成为五霸之首。
[4]三归:汉以来有三说:一、藏钱币的府库;二、管仲家里一座台的名称;三、娶了三姓女子。
[5]循:遵行。见:被。
[6]奢溢:过度。僭差(jiàn cī):越分。
[7]自:即使。
[8]门人:弟子;学生。高弟:弟子中的高明的。
[9]纷华盛丽:华丽多姿的事物。说(yuè):通“悦”。
[10]夫子:孔门弟子对孔丘的尊称。
[11]心战:几种矛盾想法在思想上交锋。
[12]中庸:中等材质的人。
[13]渐渍:沾染。
[14]被服:感受。
[15]必也正名:首先一定要辨正名分。
[16]不合:不融洽;不投契。
[17]没:通“殁”,死去。
[18]受业:跟从师父学习。沉湮(yīn):埋没。举:选拔;任用。
[19]或:有的人。适:去;往。齐:国名。在今山东省北部。楚:国名。在今长江中游一带。
[20]河:黄河。《论语·微子》说,鼓方叔到黄河边去了,少师阳和击磬襄到海滨去了。
【原文】
至秦[1]有天下,悉内六国[2]礼仪,采择其善,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3],依古以来。至于高祖[4],光有四海[5],叔孙通[6]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7]。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8]及官室官名,少所变改。孝文[9]即位,有司[10]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11]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12]谓何耳,故罢去之。孝景[13]时,御史大夫晁错[14]明于世务刑名,数干谏孝景曰:“诸侯藩辅[15],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今大国专治异政[16],不禀京师[17],恐不可传后。”孝景用其计,而六国畔逆[18],以错首名,天子诛错以解难[19]。事在《袁盎》语中[20]。是后官者养交安禄而已,莫敢复议。
【译文】
[1]秦:公元前221年,秦王独揽大政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前206年为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灭亡。
...
2025年8月24日 23:42 周日第一百一十七卷
天官书**[1]**第五
《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古代天文著作凡二十一家,多达四百五十卷。但是,到了著录《隋书·经籍志》的唐代,大约全都失传了。今知年代较古远的天文著作如甘氏、石氏、巫咸三家《星经》《黄帝天文占》等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中,《汉书·艺文志》不载其名,显然属于后人整理、辑佚一类著作。其他如《淮南子·天文训》等失之芜杂,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如马王堆出土《天文气象杂占》等又不能作为综合性的天文著作。所以,今知的系统、全面的天文学专著以《史记·天官书》为最古。
《史记·天官书》与《历书》一样,也不在《史记》十篇亡书之数,必为太史公原著(也有人以为是“妄人录《汉书·天文志》而成”,可不论),当然不排斥其中有错简以及后人窜入的成分,这是古书难以避免的,也不影响它的真正价值。
天官书的内容大体可分作七章:一为经星,分作五宫记述三垣二十八宿等恒星;二为五纬,记木、火、土、金、水五行星;三为二曜,记日与月;四为异星;五为云气;六为候岁;七是总论。前二章是记述的重点。第三章对日、月的记述最为简略,日只讲了晕、虹与食,而且偏重于占卜。日的其他天文知识,如运行失常、黑子(《晋书·天文志》黑子之外,还记有日乌、黑气、黑云等名)、日珥(《周礼·视》称为监,郑玄等称为冠珥)、光斑(《宋史·天文志》记为“日生牙”等)、色变、“乍三乍五”等,都没有记载,对月的记述同样有许多当有而无的地方。(清)王元启解释说:“《天官书》前无所承,史公首创为之,不能如后代测验之详,故约举大纲以存占候之旧。”
【原文】
中宫天极星[2],其一明者,太一[3]常居也;旁三星三公[4],或曰子属[5]。后句四星[6],末大星正妃[7],余三星后宫[8]之属也。环之匡卫[9]十二星,藩臣[10]。皆曰紫宫[11]。
【译文】
[1]天官书:讲述古代天文学的专著,但是其中夹杂着很多占星、望气、候岁之类的占卜术,使得精华与糟粕混杂,披沙拣金,读者须得深思。
[2]中宫:古代把北极星所在的天区看作天空的正中,所以把北极星当作天空的中官。宫,当据《索隐》和王念孙《读书杂志》改作“官”,后文的“东官”“南官”“西官”“北官”与这里相同。天极星:就是北极星,又叫北辰,包括五颗星,属于紫微垣。现代所称的北极星是指勾陈一星,跟古代所指不同。
[3]太一:天帝的别名,是最尊贵的天神。
[4]三星三公:三颗星象征人世间的三公。周代把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公,西汉把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称作三公。
[5]子属:指太子星、庶子星。属,种类,等辈。
[6]句(ɡōu):通“勾”,弯曲。四星:据《星经》说,这四颗星叫作四辅。
[7]正妃:帝王的正妻。
[8]后宫:宫中妃嫔居住的地方。借指妃嫔、姬妾。
[9]匡卫:辅助,保卫。
[10]藩臣:保卫帝王的诸侯。
[11]紫宫:就是紫微宫或紫微垣。既是星官名,又是天区名。这里指星官。
【原文】
前列直斗口[1]三星,随北端兑[2],若见若不[3],曰阴德[4],或曰天一[5]。紫宫左三星日天枪[6],右五星曰天棓[7],后六星绝汉抵营室[8],曰阁道[9]。
【译文】
[1]直:通“值”,挡。斗口:北斗星的开口。
[2]随:当据《索隐》《史记志疑》改作“隋”,通“堕”,下垂。端:尖端;前端。兑(ruì):通“锐”,尖锐。
[3]若:如;像。见(xiàn):显现。不(fuǒ):通“否”,表示对上文的否定。
[4]阴德:星官名。
[5]天一:阴德的另一名称。
[6]左:据清代方苞《史记注补正》说,应当跟下句的“右”字互换。天枪:星官名。
[7]天棓:星官名。棓,同“棒”。
[8]绝:度过;跨越。汉:指天汉。就是银河,俗称天河。营室:星官名。原来包括室宿和壁宿,后来专指室宿。室宿是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的第六宿,包括两颗星,现在属于飞马座。壁宿又叫东壁,也是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的第七宿,包括两颗星,现在分属于飞马座和仙女座。
[9]阁道:星官名。包括六颗星。
【原文】
北斗七星[1],所谓“旋玑、玉衡[2]以齐七政”。杓携龙角[3],衡殷南斗[4],魁枕参[5]首。用昏建者杓[6];杓,自华[7]以西南。夜半建者衡[8];衡,殷中州河、济[9]之间。平旦[10]建者魁;魁,海岱[11]以东北也。斗为帝[12]车,运于中央[13],临制四乡[14]。分阴阳[15],建[16]四时,均五行[17],移节度[18],定诸纪[19],皆系[20]于斗。
【译文】
[1]北斗:星官名。在北天排斗形的七颗亮星。
[2]旋玑:又作“璇玑”。北斗星的这一部分象征浑天仪或浑天仪的横筒。玉衡:象征浑天仪的横筒或圆形外壳。
[3]杓:指北斗星的柄。携:连接。龙角:星官名。就是角宿。
[4]衡:指北斗星的斗中央。殷:居中;当于。南斗:星官名。就是斗宿,亦名北斗(非指北斗七星)。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的第一宿,包括六颗星,现在属于人马座。
[5]魁:指北斗星的第一星。枕:临;靠近。参(shēn):星官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的第七宿,包括七颗星,现在属于猎户座。
[6]用:以;于。昏:黄昏。指戌时。相当于现在的十九点至二十一点。建:北斗星的斗柄(或斗魁、或斗衡)所指叫作建,并以建寅(指向东偏北方向)作为基点。杓:指北斗星的第七星。
[7]华(huà):山名。在陕西省东部,属于秦岭山脉东段。
[8]夜半:指子时。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三时至一时。衡:指北斗星的第五星。
[9]中州:古代豫州位处九州的中央,称为中州。有时也泛指黄河中游地区。河:古代黄河的专名。济:水名。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古代分为黄河南、北两部分,下游河道变化很多。
[10]平旦:指寅时。相当于现在的三时至五时。
[11]海岱(dài):指东海(今渤海)和泰山之间的地区,就是古代的青州,现在的山东省一带。岱,泰山的别名。
[12]帝:天帝。也可象征皇帝。
[13]运:运转;转动。中央:天空的正中。
[14]临制:统制。临,站在上面俯看下面。四乡:四方。
[15]阴阳:昼夜。
[16]建:制定。四时:四季。
[17]均:调和;调节。五行:指水、火、木、金、土,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
[18]移:改变。节度:节序度数。
[19]诸纪:指岁、日、月、星辰、历数。
[20]系:联属依附。
【原文】
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1]:一曰上将[2],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在斗魁中[3],贵人之牢。魁下六星,两两相比[4]者,名曰三能[5]。三能色齐[6],君臣和;不齐,为乖戾[7]。辅星明近[8],辅臣[9]亲强;斥小[10],疏弱[11]。
【译文】
[1]匡:通“筐”,文昌宫的六颗星排列成为筐形。
[2]上将:星名。下文的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都是星名。
[3]在斗魁中:指天理四星。这句上面有缺文。
[4]比(bì):并列;靠近。动词。
[5]三能:星官名。就是三台。
[6]色齐:颜色平和。指亮度正常稳定。
[7]乖戾:抵触,不一致。
[8]辅星:星名。靠近开阳星的伴星。明近:明亮而接近观测者。
[9]辅臣:辅佐皇帝的大臣。
[10]斥小:远离观测者而微小。
[11]疏弱:疏远而无能。
【原文】
杓端有两星:一内为矛[1],招摇;一外为盾[2],天锋。有句圜十五星[3],属[4]杓,曰贱人之牢。其牢中星实[5]则囚多,虚则开出[6]。
...
2025年8月24日 23:42 周日第一百一十六卷
历书第四
《历书》不在《史记》亡失的十篇之内,主要是司马迁的手笔是无疑的了(也有人持相反意见,如有人说它系妄人抄录《汉志》而成等,多是摘取它的一二纰漏为文,可以不论)。篇末所附《历术甲子篇》序至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至少天汉以后的部分为后人所补(一说是褚少孙所补)也没有什么疑问。与此篇有关的有两大问题:一、什么是太初历?二、太初元年的岁名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古今以来,聚讼纷纭。晋司马彪《续汉书·律历志》说:“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施行百有余年。”南朝刘宋时的何承天则认为,说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是无知妄说。第二个问题是由于《历书》和《汉志》都记载,太初改元诏书命太初元年岁名为甲寅,而三统历以为是丙子,《通鉴》又记为丁丑。对此也有不少人提出过各种解释,僧一行便是较早的一个。清季以来又出了一些专门著作,如收入《诂经精舍文集》的就有三篇。此外,如王元启《史记三书正讹》等书也有专篇论述,近现代的一些天文史家的著作中也多少涉及这个问题。
事实上,由于列国不同历,大约秦汉之间的岁名纷乱得很,太初历以太初上元岁名甲寅,太初元年也取为甲寅;而三统历按刘歆《世经》排定为丙子,都无不可,大可不必定作左右袒:非舍班从马,便要舍马从班,再不然就说××是后人窜乱之文。对其由来有不明处,虽不妨按孔子序《尚书》的传统,阙之可也,下面的注文仍然提出一种解释。
【原文】
昔自在古,历建正[1]作于孟春。于时冰泮发蛰[2],百草奋兴,秭
先滜[3]。物乃岁具[4],生于东[5],次顺四时,卒于冬分[6]。时鸡三号,卒明[7]。抚十二月节[8],卒于丑[9]。日月成[10],故明也。明者孟也[11],幽者幼也[12],幽明者雌雄也[13]。雌雄代兴,而顺至正之统也[14]。日归于西,起明于东[15];月归于东,起明于西[16]。正不率天[17],又不由人,则凡事易坏而难成矣[18]。
【译文】
[1]建正:设定正月位置。如秦以十月为岁首(正月),称为建亥,周以十一月为岁首,称为建子等。正,即正月。一年之中开始的月份为正月。孟春:春天的第一个月。古人把每季三个月,依次名之为孟、仲、季,如孟春、仲春、季春等。
[2]冰泮:冰融化。泮,原义是分散。如《诗·国风·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毛注:“泮,散也”。冰散就是冰融化。发蛰:在地下冬眠(称为蛰)的动物苏醒,钻出地面。《夏小正》称为“启蛰”,《礼记·月令》称为“振蛰”。今称惊蛰。汉代以前以发蛰为孟春时的物候,如《三统历》尚以惊蛰为正月中气,此处同;汉以后便是仲春(二月)的物候了。
[3]秭
:即杜鹃鸟,又名子规、鹈
等。《离骚》“恐鹈
之先鸣兮”,王逸注说:鹈
,“常以春分鸣也。”滜:通“号”,鸣号。
[4]万物于是具有了一岁的禀赋。就是又长了一岁的意思。
[5]按五行理论,东方与春相应,生于东就是生于春季的意思。
[6]到冬尽结束。卒,《索隐》释为“尽也”。冬分,《索隐》释为“冬尽之后,分为来春”,就是冬末的意思。
[7]很快天就亮了。卒,通“猝”。与上句一起状黎明时的天色,细致入微。
[8]依次经过十二个月的节气。抚,挨次,一个挨着一个。
[9]自正月寅到十二月丑,恰一岁。《正义》释为“自平明寅到鸡鸣丑”,与上句不谐,不取。
[10]日月成周。即由交会到下一次在同一层次交会谓之成。日每天行一度,月每天行十三度余,日月每月一交会,正月会于寅,则二月会于卯,如此下去到来年一月,日月重又会于寅,是为一周,称为成。
[11]古人解释经典,自汉以来多从双声叠韵字求义。如《周礼·考工记》中以蹇释楗,以齐释资等。此处以孟释明也属此类。明、孟本义完全不同,但两字声母相同,便互相通假了。孟是长、大的意思,与下文幽义相对。
[12]幽、幼也是双声字,见上注。
[13]为阴阳理论。幽属阴,明属阳;阴为雌,阳为雄。所以幽明就成了雌雄。按:以上是就性质的分类而言,并非幽明真的就有了男女之别。
[14]至正之统:指建寅之统,即以孟春为正月的历法。按:《汉书·律历志》:夏、商、周三代历法为三统之历,夏正建寅,商正建丑,周正建子,唯建寅的夏正最得岁时之正,固称至正之统。
[15]指太阳东升,西落。
[16]古人认为天左转(自东向西转),所以日月五星被天带动也向左转,人们才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同时日月五星等又有一个向右行的自转运动,向右行就是自西向东行,所以人们看到的是月亮从西方露出来,每天向东行十三度余,直到从东方没入地下。
[17]当真是不靠天。正,真正是,当真是。语出《大戴礼》,原意正通政。率天,一作法天。以天为表率,模仿天而行。
[18]既不靠天,也不由人,天、人都无所施其力,所以说物易坏而难成。这是一种比兴的说法,并非“物易坏难成”的理由当真是“不率天”“不由人”,古人论事,往往如此:取其一端而已,不可太过执着。
【原文】
王者易姓受命[1],必慎始初,改正朔[2],易服色,推本天元[3],顺承厥意[4]。
太史公曰[5]: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6],起消息[7],正闰余[8],于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9],是谓五官[10]。各司其序[11],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12]。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13],民以物享[14],灾祸不生,所求不匮。
少暤氏之衰也[15],九黎乱德[16],民神杂扰,不可放物[17],祸菑荐至[18],莫尽其气[19]。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20],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21],使复旧常,无相侵渎。
其后三苗服九黎之德[22],故二官咸废所职,而闰余乖次,孟陬殄灭[23],摄提无纪[24],历数失序。尧复遂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而立羲和[25]之官。明时正度,则阴阳调,风雨节,茂气[26]至,民无夭疫[27]。年耆禅舜[28],申戒文祖[29],云“天之历数在尔躬[30]”。舜亦以命禹。由是观之,王者所重也。
【译文】
[1]王者易姓:即“为王者易姓”。就是改朝换代。受命:受天命。
[2]改定历法。正,指岁始正月;朔,为月朔,就是每月初一。正朔皆改就是改正历法。
[3]《索隐》释为“推本天之元气行运所在,以定正朔”。天元释为天之元气行运所在。其实就是历法中的上元,古人制历讲究推求上元作为计算历法的始点,这时候日月五星处在天球的同一位置,即所谓“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自元·郭守敬等《授时历》开始不用上元,只从日月五星当年所在位置推起。
[4]顺承天的意旨。厥,其。指天。
[5](清)王元启《史记三书正讹》以为此四字应在“王者易姓”之前。
[6]确立起木、火、土、金、水等五行与历法的关系。历与五行本无关,但为了给历法演变以合理解释,才把它纳入五行系统。如春天过后就是夏天,这是历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五行理论解释为春属木,夏属火,木能生火,所以春季之后就会产生夏季。
[7]确定阴阳消长变化的关系。消息,阴阳生长、产生、发生的意思。始见于《易经》。(清)严杰《易消息解》说:“消息者,阴阳生长之名也。”阳生为息,阴生为消。由于有生就有灭,也可释为消失、灭亡。如(清)汪家禧《易消息解》说:“阴往阳来为息,阳往阴来为消。”阴的消失、灭亡与阳的产生、生长都叫作息,相反称为消。
[8]正确确定闰月余分的大小。详后注。
[9]于是有了分管天地、神祇、物类等事的官员。
[10]即《正义》所说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官,分别名为青云、缙云、白云、黑云、黄云,合称五官。
[11]司:掌管。序:序列。指职任系统。
[12]神不昏聩,有明德,指善恶有报之类。
[13]神为百姓降下好的收成。嘉生,应劭释为嘉谷。应是泛指好年景,丰收。
[14]百姓以祭物(三牲福礼之类)享神。享,通“飨”。按:神降嘉生,百姓享神,是民神互敬不渎的意思。《正义》引刘伯庄语,释为民“享福”,误。
[15]按皇甫谧《帝王世纪》等书的说法,古帝王的序列在黄帝以后是少暤,少暤以后是颛顼。与《史记·五帝本纪》不同,有人以此否认《历书》为司马迁原著。其实,司马迁并不排斥其他书所载的帝王序列,这从《五帝本纪》中的“太史公后序”里就不难看到。所以,在《五帝本纪》以外引用新的史料并不足怪。
[16]九黎作乱的意思。九黎:《集解》释为少暤时作乱的诸侯。〔日〕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释为:“南方种族名。言九者,非一族也。”
[17]不可以群类区别。王元启《史记三书正讹》以为放物就是方物,“《易》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类聚可以辨方,群分可以辨物。今既民神杂扰,则群类混淆,故曰不可方物。”
[18]荐至:层杂而至、一起来到、多次至。《索隐》说:“荐,集也。”《尔雅·释言》释为“再也”。
[19]沴气未尽。灾祸仍不止息的意思。
[20]《索隐》说,《左传》重名句芒,为木正,兼司天。天属阳,南方为阳位,所以称为南正。正,就是政,官名,南正如同说是主管南方之政(即阳事)的官员;属神,领属神事,如祭祀之类。
[21]《索隐》说,黎就是祝融,为火正,兼司地事。地属阴,北方为阴位,所以又有称黎为北正者。属民,领属民事,就是管民政。
[22]三苗随从九黎一起作乱。三苗,《五帝本纪》《集解》引马融的话说是“国名也”,又引吴起的话说:“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洞庭、彭蠡为湖名。
[23]《正义》解释说:“言历数乖误,乃使孟陬殄灭,不得其正也。”孟陬,就是正月。
[24]《集解》引《汉书音义》说:“摄提,星名,随斗杓(北斗星如勺。杓就是勺把,指北斗星的第五、六、七三颗星)所指建十二月。若历误,春三月当指辰而指巳,是谓失序(按:即‘元纪’)。”
[25]羲和:官名。《尚书·尧典》有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孔安国解释说:“羲仲,居治东方之官”;“羲叔,居治南方之官”;“和仲,居治西方之官,掌秋天政也”;“和叔”,当是居治北方之官,掌冬天政。可知羲和是分掌四方天文星历的官员。又《尚书·征》中孔安国解释:“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之官。自唐虞至三代,世职不绝。”称羲和为氏,是以官为氏。
[26]茂气:生长之气。显示兴旺景象。
[27]夭疫:夭殇和疾疫。不得天年为夭,时疾流行称为疫。
[28]年耆:年老。《礼记·曲礼》:“六十曰耆。”相传尧在位七十年得舜,又二十年令舜摄政,禅位时必不至六十岁。因此,这里耆泛指年老。禅舜:禅帝位于舜。即把帝位让给舜。
[29]申戒饬于文祖庙中。申戒,申明戒语。就是告诫的意思;文祖,就是祖庙,或称明堂、世室等。《五帝本纪》说:“文祖者,尧大(按:读为太)祖也。”《正义》引《尚书帝命验》注说:“唐虞谓之天府,夏谓之世室,殷谓之重屋,周谓之明堂,皆祀五帝之所也。文祖者,赤帝熛怒之府,名曰文祖。”王者祭五帝以祖配,所以明堂就是祖庙。
[30]语出《论语·尧曰》何晏释“历数”为“列次”,全句的意思是:按天数做帝王的次序,该轮到你了。司马迁引此句把历数作历法解释,全句可解释为:制定(反映天数的)历法,责任落在你身上了。由于制历是王者独有的责任,两种解释皆通,都是告诉舜,要把王位禅让给他,以资勉励的意思。
【原文】
夏正[1]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2]。天下有道,则不失纪序[3];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
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4]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5],故畴人[6]子弟分散,或在诸夏[7],或在夷狄,是以其礼祥废而不统[8]。周襄王二十六年闰三月,而《春秋》非之[9]。先王之正时也,履端于始[10],举正于中[11],归邪于终[12]。履端于始,序则不愆[13];举正于中,民则不惑;归邪于终,事则不悖。
...
2025年8月24日 23:42 周日第一百一十卷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1]**
这是专记卜筮活动的类传。“龟策”是指龟甲和蓍草,古人用它来占卜吉凶。《礼记·曲礼上》曰:“龟为卜,策为筮。”这说明,古时卜用龟甲,筮用蓍草。《太史公自序》曰:“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略窥其要,作《龟策列传》。”它指明了写作此篇的动机与缘由。
司马贞《史记索隐》认为:“龟策传有录无书,褚先生所补。其叙事烦芜陋略,无可取。”张守节《史记正义》亦曰:“《龟策》言辞最鄙陋,非太史公之本意也。”刘知几在《史通》中具体指出:“寻子长之列传也,其所编者唯人而已矣。至于龟策异物,不类肖形,而辄与黔首同科,俱谓之传,不其怪乎?且龟策所记,全为志体,向若与八书齐列,而定以书名,庶几物得其朋,同声相应者矣。”这些评说集中代表了对《龟策》所持的否定意见。
然而,以历史的观点,平心静气,研读此篇,观其寄意,全文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全篇也难断皆为褚先生所补。正如李桢所言:“观其寄意微妙,夫岂少孙所能?……篇中具列三代祯祥,后又杂引周公讨纣,晋文、晋献、楚灵之卜,以见卜筮分异吉凶,其兆应初无不信诚,而必要诸时人之明察,隐以见汉事之不必然也。末援据书之稽疑,以明古有而不专之道,所以通帝之蔽,莫切于此。”(《畹兰斋文集》卷一)文中强调指出,龟兆能预示内在的趋势,而人能看到外部的表现;君子认为那些轻视卜筮不信神明的人是糊涂,背弃人谋而只信从吉祥之兆,鬼神也得不到应有的对待;《尚书》记载了解决疑难的正确方法,要参考五种见解,卜和筮为其中两种,“五占从其多,明有而不专之道也”。它集中反映了史公以圣人重事,必择贤用占的正确主张,其意可谓深邃透辟。
至于褚先生所补内容,其一写太卜所得古代占龟之说,叙事尚简。其二写宋元王梦见神龟,“江使触网,见留宋国。神能托梦,不卫其足”。可谓叙述生动,引人入胜,善于剪裁,详略得当。尤以元王与卫平的对话描写十分突出,一问一答,颇具情理,措辞平易,说服力强,真实地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其三写西汉时期卜筮的各种卦体及命兆之辞,多达六十七条,具体而详尽,为今人提供了有关的历史资料,其存录之功,不可没。但这方面的内容十分繁杂,而行文又多重沓,言其烦芜鄙陋亦不为过。
【原文】
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2],兴动[3]事业,何尝不宝卜筮[4]以助善!唐虞以上[5],不可记已[6]。自三代[7]之兴,各据祯祥[8]: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9],飞燕之卜顺故殷兴[10],百谷之筮吉故周王[11]。王者决定诸疑[12],参[13]以卜筮,断以蓍龟[14],不易之道[15]也。
【译文】
[1]《索隐》云:“《龟策传》有录无书,褚先生所补。”
[2]受命:承受上天之命。
[3]兴动:兴举。兴,建立,起来做。动,行动,举办。
[4]宝:珍爱;以……为宝。卜筮(shì):占卜。卜,指用龟甲占卜,即根据龟甲被烧灼后的裂纹来预测吉凶。筮。指用蓍(shì)草占卜,即根据蓍草的排列情况来预测吉凶。
[5]唐:即陶唐氏。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居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尧为其领袖。虞:即有虞氏。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居于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舜为其领袖。以上:犹以前。
[6]已:语气词,意同“矣”。
[7]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8]据:依靠,凭借。祯祥:吉祥;吉兆。
[9]这句是说相传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生子启,禹外出治水,不顾家室,终成水土之功。涂山,一般认为是禹娶涂山氏及会诸侯处,有在今安徽省蚌埠市西淮河南岸、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北、今重庆市东诸说。孔安国说涂山是国名(亦即古部落名)。兆,占卜时占卜者观看龟甲烧灼形成的裂纹以判断凶吉,这种裂纹就叫作兆。引申为预兆、征兆。从,顺从,顺,顺利,吉利。夏,即夏后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10]相传帝喾次妃有
氏之女简狄吞玄鸟(燕子)卵而生契(xiè),契长大后佐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成为商的始祖。卜,此处泛指预兆、预示。顺,亦吉利、顺利之意。殷,朝代名,即商代。商部落始祖名契,子姓,居商(今河南省商丘市南),十四传至汤,灭夏桀,建立商朝,为中国历史上强大的奴隶制国家。都亳(今河南省商丘市南),多次迁徙,至盘庚时迁都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传至纣,为周武王所灭。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约当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
[11]相传帝喾元妃有邰氏之女姜原(一作嫄)在荒野踏到巨人脚迹,怀孕生弃。弃年幼即好种麻菽,成年后善种农作物,被尧任为农官,教民耕种。又被舜封于邰(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西),号后稷,为周人始祖。周文王时迁都于丰(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势力日盛。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建立周朝,都镐(hào,今长安区沣河以东)。周公东征后,确立各种制度,不断分封诸侯。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幽王。次年,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
[12]决定诸疑:判断各种疑问加以决定。
[13]参:参考,检验。
[14]断:判断,断定,决断。蓍:蓍草。又指蓍草茎,古代常用以占卜。龟:龟甲,古代常用以占卜。
[15]不易:不变,不可改变。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原则、道理、法则、规律。
【原文】
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1],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2]石,或以草[3]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4],各信其神,以知来事[5]。
【译文】
[1]蛮:古代对南部民族的称呼;泛指少数民族。夷: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有时也指南、西南部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南夷”“西南夷”;泛指少数民族,如“四夷”。氐: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民族,晋时曾建立前秦、后凉、成汉等国。羌:我国古代西部的一个民族。东晋时曾建立后秦。无君臣之序:没有君臣上下的区别。序,秩序,次序。
[2]以:用。金:泛指各种金属。
[3]草:《集解》引徐广曰:“一作‘革’。”
[4]这两句的意思是:然而都能够根据占卜的结果决定战争攻取,进军求胜。
[5]来事:未来之事。
【原文】
略闻夏殷欲卜者[1],乃取[2]蓍龟,已[3]则弃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4]。至周室[5]之卜官,常宝藏[6]蓍龟。又其大小先后,各有所尚,要其归等耳[7]。或以为圣王遭事[8]无不定,决疑无不见[9],其设稽神求问之道者[10],以为后世衰微[11],愚不师智[12],人各自安,化分为百室[13],道散而无垠[14],故推归之至微[15],要絜于精神也[16]。或以为昆虫之所长[17],圣人不能与争[18]。其处[19]吉凶、别然否[20],多中[21]于人。
【译文】
[1]《史记会注考证》引何焯曰:“卜下有‘筮’字。”
[2]乃:就,便,于是。取:取用。
[3]已:完毕,结束,停止。
[4]不神:不灵。
[5]周室:周朝王室;周朝。
[6]宝藏:珍藏。
[7]这几句的意思是:另外,对龟蓍谁大谁小和卜筮孰先孰后,历朝各有不同崇尚,而概括起来说其目的却是相同的。尚,崇尚,尊重。要,大要;概括,总结。归,归结,归宿,引申为目的,宗旨。等,相同,一样。耳,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
[8]或:有人,有的人。以为:认为。遭事:遇事;遭逢诸事。
[9]见(xiàn):出现;显露。
[10]设:设置。稽(qǐ):稽首,古时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此处可解为礼拜。者: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
[11]衰微:衰败,衰弱。
[12]愚不师智:愚蠢的人不效法聪明的人。师,效法,学习。
[13]这两句意为人们各适其性、各就所习而为之,愈益分化相异,遂有许多门户之别。
[14]道:指圣王之道(治理天下的方法)。垠(yín):边际,尽头。
[15]推归之至微:推演归纳到最精微的程度。推,推求,探究。归,归纳,归于。
[16]要絜(xié)于精神也:总之是规范于精神。要,关键,要领;引申为概括。絜,量度物体周围长度;泛指衡量。精神,宗教或唯心主义者对人的意识的神化。也,句末表示判断的语助词。
[17]昆虫:此处指龟。长(chánɡ):长处,专长,特长。
[18]与争:“与之争”之省。
[19]处:处理,安排;区分。
[20]别:辨别,区别。然否:可否;是或非是。
[21]中(zhònɡ):符合,适合。引申为射中目标。
【原文】
至高祖[1]时,因秦太卜[2]官。天下始定,兵革[3]未息。及孝惠享国[4]日少,吕后[5]女主,孝文[6]、孝景因袭掌故[7],未遑[8]讲试,虽父子畴官[9],世世相传,其精微深妙,多所遗失。至今上[10]即位,博开[11]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12],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13],绝伦超奇者为右[14],无所阿私[15],数年之间,太卜大集。会上欲击匈奴[16],西攘[17]大宛,南收百越[18],卜筮至预见表象[19],先图其利。及猛将推锋执节[20],获胜于彼[21],而蓍龟时日亦有力于此[22]。上尤加意[23],赏赐至或数千万[24]。如丘子明之属[25],富溢贵宠[26],倾于朝廷[27]。至以卜筮射蛊道[28]、巫蛊时或颇中[29]。素有眦睚[30]不快,因公行诛[31],恣意所伤[32],以[33]破族灭门者,不可胜数[34]。百僚荡恐[35],皆曰龟策能言。后事觉奸穷[36],亦诛三族[37]。
【译文】
[1]高祖:汉高祖刘邦(前256或前247—前195)。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前202—前195年在位。字季,沛县(今属江苏省)人。
[2]因:因袭,沿袭。秦: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尽六国,统一天下,建都咸阳,称始皇帝。太卜:官名。掌为帝王占卜。商代已有卜官。《周礼》记有“太卜”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秦代奉常掌宗庙礼仪,汉景帝改名太常,太卜是其属官之一。
[3]兵革:兵指兵器,革指革甲,引申指军队;战争。
[4]及:及至,到,待到。孝惠:汉惠帝刘盈(前210—前188)。刘邦嫡长子,继邦为皇帝,前195—前188年在位。享国:犹在位。
[5]吕后(前241年—前180年):汉高祖皇后,名雉,字娥姁。曾助刘邦杀韩信、彭越等异姓诸侯王。惠帝时,她掌握实权。惠帝死后,她临朝称制,封诸吕为王侯。她死后,诸吕欲为乱,被粉碎。先后掌政凡十六年。详见《吕太后本纪》。
[6]孝文:汉文帝刘恒(前203—前157)。前180—前157年在位。执行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旧史家把他与景帝统治时期并举,称为“文景之治”。详见《孝文本纪》。
[7]孝景: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前157—前141年在位。继续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掌故:历史上的人物、制度沿革等。此处指旧有的制度,旧制。
[8]未遑(huánɡ):未来得及;没闲空。遑,闲暇。
[9]畴官:又称畴人。掌天文历算及卜筮之官。畴,通“筹”。
[10]今上:当今皇上。指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景帝子。前141—前87年在位。统治期间,罢黜百官,独尊儒术;打击商贾,削弱侯国,兴修水利,移民屯田;解除匈奴威胁,开辟丝绸之路,经营四面八方。
...
2025年8月24日 23:42 周日第一百一十九卷
河渠书**[1]**第七
中国古代记述水道的著作,最早的当然要数《尚书·禹贡》。但是,它还不是专记水道,其中有导山、导水两部分。此外,如《管子·水地》《度地》,《山海经》中的山经、海经等,都大体相似。专门记水道源自《史记·河渠书》,此例一开,不但正史、地方志将水道列为专节,还出现了如《水经注》那样的专门巨著,蔚成古代地理书的一个大类,这意义实在非同小可。
《河渠书》的内容特征,首先是它不是对现有河渠做静态描述,如像《水经注》那样,分别记述某水系有某支流,发源某处,流经某地,沿途有何地形、地物、掌故,入于某川、某河、某海等;而是主要通过河道的开凿、治理过程,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一般说来,这项活动有三部分内容: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对许多成功的事实和经验做了详细记述,同时他还怀着满腔郁愤,对于豪门的阻挠、气数等迷信思想的干扰做了揭露,从而对汉代弊政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司马迁为写《河渠书》曾做过大量、长期的实际考察和研究,所以,写来不但真实性强,许多地方三言两语,恰中肯綮。如写井渠的开凿,是由于“岸善崩”;褒斜道的失败是由于“水湍石”等,都正确反映了该地区的土壤、地形特征。为写禹迹,他曾沿江、淮、河三大河流最易出事的地段实地踏勘,而后悟出禹为何不径挽黄河东行入海,反而使它东北流入渤海湾的原因。他说,这是由于自朔方至龙门一段,地势高,水流急,孟津以东地势渐低,落差太大,易生水灾。所以,把它引入鲁西北的高地,以减小水势。这是一个很少有人提出的问题,司马迁不但提出来,还给了正确的解答。
【原文】
《夏书》[2]曰:禹抑[3]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4]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5],山行即桥[6]。以别九州[7],随山浚川[8],任土作贡[9]。通九道[10],陂九泽[11],度九山[12]。然河[13]灾衍溢,害中国[14]也尤甚。唯是为务[15]。故道河自积石历龙门[16],南到华阴[17],东下砥柱[18],及孟津[19]、雒汭[20],至于大邳[21]。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22],水湍悍[23],难以行平地,数为败[24],乃厮二渠[25]以引其河。北载[26]之高地,过降水[27],至于大陆[28],播为九河[29],同为逆河[30],入于勃海[31]。九川既[32]疏,九泽既洒[33],诸夏艾安[34],功施[35]于三代。
【译文】
[1]河渠书:本篇叙述从夏禹到汉武帝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是《禹贡》之后的又一篇水利史专著。
[2]夏书:《今文尚书》中的《禹贡》《甘誓》两篇是记载夏代史事之书,称为《夏书》。
[3]抑:治。
[4]载:乘载。
[5]蹈:踏。毳:通“橇”,古代在泥路行走所乘之具。《集解》引孟康说,橇形象簸箕,适合在泥上爬行。
[6]即:则。桥:登山的轿。“桥”是“轿”的假借字。
[7]别:区分。九州:传说禹治水后划分天下为九州。据《禹贡》,九州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8]随山浚川:顺着山势的高下来疏浚河道。浚,疏通。
[9]任土作贡:根据各地土地的肥瘠多少,制定贡赋。任,依据。
[10]通九道:开通九州的道路。
[11]陂(bēi)九泽:给九州的湖泊修筑堤防,不让泛滥。陂,障遏,堵塞,指修筑堤防。
[12]度(duó)九山:测量九州的山势,以便疏通水道,开通道路。
[13]河:黄河。衍溢:泛滥。
[14]中国:指黄河中下游一带。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15]唯是为务:唯以此(治理黄河)为当务之急。是,此。
[16]积石:指大积石山,在今青海省南部。黄河流经此山。龙门:即龙门山。在今山西省河津市西北及陕西省韩城市东北,跨黄河两岸。黄河至此,两岸悬崖壁立,巨涛奔流其间,形如阙门,传说是大禹治水所开。
[17]华阴:华山北面。汉始置华阴县,即今陕西省华阴市。
[18]砥柱:即砥柱山,又名三门山。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黄河之中。以山在水中若柱,故名。因修三门峡水库,现已炸毁。
[19]孟津:古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
[20]雒汭(luò ruì):古地区名,亦名洛口。指雒水(今洛河)入古黄河处。在今河南省巩义市境内。
[21]大邳:山名。在今河南省浚县东南。
[22]于是:当时。“于”是“当”的意思,“是”为“时”的假借字。本文中的“于是”,有的作“当时”讲,有的作连词“于是”用,由上下文意而定。所从来者高:是说黄河从地势高的地方流来。
[23]湍(tuān)悍:水势湍急而凶悍。
[24]数(shuò):多次。败:害;灾害。
[25]乃:于是。厮:分。二渠:禹导河至于大邳山后,分黄河为两支,以泄其湍激之水势。其一为黄河主流;其一即漯水,一名漯川。故道自今河南浚县西南别黄河,东北流经濮阳、山东范县、莘县、聊城、临邑、滨州市滨城区等境入海。今山东省徒骇河即古漯水的残余而稍有变迁。
[26]载:乘,登。
[27]降水:(清)胡渭以为是古漳、绛二水的通称。绛水乃浊漳水上游,源出今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东流入漳水,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曲周区间注入古黄河。
[28]大陆:古泽薮名。即大陆泽,又名巨鹿泽。在今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隆尧县、巨鹿县之间。源出内丘以南,太行山区的河流都汇注于此,今已淤成平地。
[29]播:分。九河:据《尔雅·释水》说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絮、钩盘、鬲津九条河,今已不能确指。今人多主张九河不一定是九条河,而是古时黄河下游许多支派的总称。
[30]同为逆河:是说黄河“播为九河”之后,又合而为一,名为“逆河”。同,汇合。据梁启超考证,逆河在今天津市,及河北沧县、盐山,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无棣县等境。
[31]勃海:即今渤海。
[32]九川:指九州的大川。《索隐》以为即弱水、黑水、河水、漾水、江水、沇水、淮水、渭水、洛水。既:已。
[33]九泽:九州的湖泊。洒:划分。
[34]诸夏:古代泛称中国为诸夏。艾(yì)安:太平无事。
[35]施(yì):延续。
【原文】
自是[1]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2],以通宋、郑、陈、蔡、曹、卫[3],与济、汝、淮、泗会[4]。于楚[5],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6],东方则通沟[7]江淮之间。于吴[8],则通渠三江、五湖[9]。于齐[10],则通菑济[11]之间。于蜀[12],蜀守冰凿离碓[13],辟沫水[14]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15]。此渠[16]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17],百姓飨[18]其利。至于所过[19],往往[20]引其水,益用溉田畴[21]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22]数也。
【译文】
[1]是:此,指大禹治水。
[2]荥(xínɡ)阳:在现在的河南省荥阳市东北。战国时韩为荥阳邑,秦置县。鸿沟:古运河名。约在战国魏惠王十年(前360)开通。
[3]宋:诸侯国名。周朝封国,前286年为齐国所灭。在今河南商丘市一带。郑:诸侯国名。前806年郑武公立国,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在今河南新郑市一带。陈:诸侯国名。周朝封国,建国于今河南淮阳县一带。前478年为楚所灭。蔡:诸侯国名。曾建都于今河南省上蔡县。后多次迁都。前447年为楚所灭。曹:诸侯国名。建都于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西南。前487年为宋所灭。卫:诸侯国名。曾先后建都于今河南省鹤壁市、滑县、濮阳。
[4]济:济水,古水名。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河北部分源出河南省济源市西王屋山,河南省部分本系黄河的一个支脉,河道几经变迁。汝:汝水,古水名。上游即今河南省北汝河,下游东沅水(今洪河),南经上蔡县至遂平县又东会深水(今沙河),此下即今南汝河及新蔡县以下的洪河。淮:淮水。即今淮河。泗:泗水,古水名。因其四源合为一水,故名,即今泗河,但河道有变迁。会:汇合。
[5]于:在。下文“于吴”“于齐”“于蜀”的“于”均同。楚:指楚国。
[6]西方:楚国的西部。下文的“东方”即楚国的东部。汉水:又名汉江。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今陕西宁强县北蟠冢山。初出山时名漾水,东南经勉县为沔水,东经原褒城县(已撤销,详见第一册第58页注),合褒水,始为汉水。东南流经陕西、湖北至武汉入长江。云梦:即云梦泽。野:郊野,这里泛指汉水与云梦泽之间的地方。
[7]沟:指邗沟。古运河。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江淮间开凿。
[8]吴:指吴国。在现在的江苏省境内,前473年为越所灭。建都今江苏省苏州市。
[9]三江:三江的说法很多,但都很牵强。近人多认为三江是长江下游众多水道的总称,并非确指某三条水。“三”,古人常用来表示多数。五湖:泛指太湖流域一带所有的湖泊,并非实指某五个湖泊。
[10]齐:指齐国。
[11]菑(zī):通“淄”。水名,即今淄河。发源于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东北流经淄博市临淄区东,北上合小清河入海。济:指济水。
[12]蜀:指战国时期泰国的蜀郡。在今四川省境内,治今成都市。
[13]守:郡守。冰:即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约前256—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在任期间,主持兴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凿:凿开;挖通。离碓:即离堆。
[14]辟:通“避”。沫水:即今大渡河。
[15]穿二江成都之中:岷江上游,流经川北山区,水流湍急,挟带着大量泥沙。岷江进入灌县(今都江堰市)以后,就进入成都平原,水流突然变缓慢,泥沙在灌县地方壅积,河床垫高,容易泛滥,以致平原地区常闹水灾。在李冰主持下,成都平原的劳动人民在灌县附近把岷江分为郫江(即内江)和检江(即外江)两支,使岷江的水流分散,既可免除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6]此渠:指这一段提到的鸿沟、邗沟等所有人工开凿的沟渠水道。这些沟渠水道,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先后开凿的。
[17]溉浸:灌溉。
[18]飨:通“享”。
[19]所过:渠道所经过的地方。
[20]往往:到处;处处。
[21]益:增加。田畴:田地;农田。
[22]然:承接连词,和“则”差不多,译为“就”或“便”。莫足:不能;无法。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