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 17:54 周日《孟子词典》
一 画
[一] (119次)
<1>数词(109次):吾何爱一牛(1.7) 以一服八(1.7)耕者九一(2.5) > > > <2>副词,表示两件相为因果的事情时间上的紧接(6次):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2.3) > > > <3>一统,统一(3次):定于一(1.6)孰能一之(1.6) > > > <4>开始(1次):见“汤一征自葛始“(2.11)注。
[一介] (2次)犹言“一点点”,见“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9.7)注。
[一夫] (2次)即“独夫”:见“残贼之人谓之一夫”(2.8)注。
[一间] (1次)极言其相距不远,然则非自婊也,一间耳(14.7)
二 画
[七] (28次)数记:七十者可以食肉矣(1.3)七八月之间旱(1.6)
[乃] (11次)
<1>连系性动词,与现代话“便是”“就是”相当(2次):是乃仁术也(1.7) > > > <2>顺承涟记,和现代语“就”、“便”、“於是”相当(6次):民乃作慝(2.4) > > > <3>副词,如此、这样(1次):夫我乃行之(1.7) > > > <4>转折连词的他转,和“至於”相当(6次):乃所愿则学孔子也(3.2)
[乃若] (2次)表示他转的转折连词,与“乃”的<4>用法同:刀若所忧则有之(8.28)
[九] (11次)数词,海内之地方千里君九(1.7)
[二] (39次)数词,君请择於斯二君(2.1)
[二三子] (1次)尊长对卑幼表多数的对称词:二三子何患乎无君(2.15)
[人] (469次)
<1>名词,一般意义(426次):狗彘食人食(1.3) > > > <2>名词,指特定的某种人或某个人(2次):人不足与适也(7.20)予私淑诸人也(8.22) > > > <3>名词,人才(5次):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5.4) > > > <4>量词,(7次):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2.12) > > > <5>代词,别人,人家(29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1.7)
──另见“野人”。
...
2025年10月12日 17:54 周日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凡七章
*“梁惠王”在这里是作为孟子七篇第一篇的篇名。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不过是摘取每篇开头的几个重要字眼来命名,并没有别的意义。“章句”是汉代经学家训诂家所常用的字眼,分析古书的章节句读(逗)的意思。《汉书·艺文志》《易经》有“章句施、孟、梁邱各二篇”,《书经》有“欧阳章句三十一卷,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章句”两字便常用作训解古书的题名。这里“梁惠王章句上”是后汉赵岐所著《孟子章句》的旧题,他把孟子七篇各分为上下两卷,所以这里题为“章句上”。
1·1
#
孟子见梁惠王 ① 。王曰:“叟 ②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 ③ 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 ④ 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 ⑤ 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 ⑥ ,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⑧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① 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名罃,惠是他的谥号,于公元前370年承继他父亲魏武侯击而即位。即位后九年,即公元前362年,由旧都安邑迁都大梁,(此从《史记·魏世家集解》所引《汲冢纪年》之说,司马迁列于惠王之三十一年,误。清人雷学淇《介庵经说》卷九有考订。大梁就是今天的开封。)所以又叫梁惠王。他在即位最初二十多年之内,在战国诸雄中最为强大,因之第一个自封为王。(楚国自封为王在春秋时,又当别论。)
② 叟——老丈。
③ 亦——祗也。请参考《词诠》卷七。
④ 征——赵岐《注》云:“征,取也。”
⑤ 弑——古时候以下杀上,以卑杀尊叫弑。
⑥ 万乘之国,千乘之国——乘(sheng),古代的兵车一辆叫一乘。古代的国家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国家的大小,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晚世“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为万乘,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则为千乘。
⑦ 千乘之家,百乘之家——《周礼·大司马》郑注云:“家谓食采地者之臣也。”古代的执政大夫有一定的封邑,这封邑又叫采地,拥有这种封邑的大夫叫家。有封邑当然也有兵车。公卿的封邑大,可以出兵车千乘,大夫的封邑小,可以出兵车百乘。
⑧ 餍——音厌(yan),满足。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辞千里长途的辛劳前来,那对我的国家会有很大利益吧?”
孟子答道:“王!您为什么一开口定要说到利益?只要讲仁义便好了。王假若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呢?’大夫也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呢?’那一般士子以至老百姓也都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呢?’这样,上上下下互相追逐私利,国家便会发生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那一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那一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兵车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兵车一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很多的了。但是,假若轻公义,重私利,那大夫若不把国君的产业夺去,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从没有讲“仁”的人却遗弃他的父一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却对他的君主怠慢的。王也只讲仁义便行了,为什么定要讲利益呢?”
1·2
#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 ① 之,不日 ② 成之。经始勿亟 ③ ,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 ④ ,麀鹿濯濯 ⑤ ,白鸟鹤鹤 ⑥ 。王在灵沼,于牣 ⑦ 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 ⑧ 曰:‘时日害丧 ⑨ ,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① 攻——旧注云:“攻,治也。”就是“工作”的意思。
② 不日——朱熹《注》云:“不日,不终日也。”
...
2025年10月12日 17:54 周日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凡五章
5·1
#
滕文公为世子①,将之楚,过宋②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③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④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⑤,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暝眩,厥疾不廖⑥。”,
①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公羊传》庄公三十二年云:“君存称世子。”何休注云:“明当世父位为君。”
②过宋——过,旧读平声。是时宋已由旧都商邱迁都彭城(今徐州市),而滕在徐州之北一百九十里之地,滕文公适楚,必定南行而经宋,来回都如此。阎若璩《四书释地》以为滕文公过宋是故意为见孟子而绕道,盖不知宋已迁都之事也。
③成覸——覸,(gan)。成覸,又作“5··”(说文见部),“成荆”(《淮南5·齐俗训》)、“成庆”(《战国5·赵策》、《汉5·广川王传》)。齐之勇臣。王夫之《孟子稗疏》云:“其言‘吾何畏彼’者,以角力言耳,孟子借引以喻人之自强。”
□覸,今音jian。
④公明仪——曾见于《礼5·檀弓》与《祭义》,郑玄《祭义》注云:“公明仪,曾子弟子。”
⑤绝长补短——《墨5·非命篇》云:“古者汤封于亳,绝长继短,地方百里。”《战国5·楚策》:“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可见“绝长补短”为当时计算土地面积时之常用语。
⑥《书》曰句——“若药不瞑眩,厥疾不廖”句又见《国5·楚语》引武丁之书,梅氏取以为伪古文《说命》上篇。赵岐《注》云:“瞑眩,药攻人疾,先使瞑眩愦乱,乃得廖愈也。”瞑音面(mian);眩音街(xuan);廖音抽(chōu)。
【译文】滕文公当他作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经过宋国,会见了孟子。孟子开口不离尧舜,同他讲了人性本是善良的道理。
太子从楚国回来,又来看孟子。孟子说:“太子怀疑我的话吗?天下的真理就这么一个。成覸对齐景公说:‘他是个男子汉,我也是个男子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样的人,我也是什么样的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也是应该信赖的。’现在的滕国,假若把土地截长补短,拼成正方形,每边之长也将近五十里,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书经》上说过:‘如果药物不能使人吃得头晕脑转,那种病是不会痊愈的。’”
5·2
#
滕定公 ① 薨,世子谓然友 ② 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 ③ ,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 ④ 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 ⑤ 。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⑥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 ⑦ ,齐疏之服 ⑧ ,饘粥之食 ⑨ ,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 ⑩ 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 ⑾ 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 ⑿ 。”,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 ⒀ 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 ⒁ ,歠 ⒂ 粥,面深墨 ⒃ ,即位而哭,百官有司 ⒄ 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 ⒅ 。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 ⒆ ,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日知 ⒇ 。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
2025年10月12日 17:54 周日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凡十四章
朱熹《集注》云:“自第二章以下记孟子出处行实为详。
4·1
#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① 。三里之城,一七里之郭 ② ,环 ③ 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 ⑤ 非不深也,兵革 ⑥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⑦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 ⑧ 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⑨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⑾ ,战必胜矣。”
① 天时、地利、人和——《荀··王霸篇》云:“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可见“天时、地利、人和”是当时成语,而内容各有所指。《荀子》所谓“天时”,显然是指“农时”;所谓“地利”,显然是指“地力”;所谓“人和”,显然是指分工。《孟子》这里的“天时”,可能是指阴晴寒暑之宜于攻战与否,而历代注解家以阴阳五行家的“时日干支五行王相孤虚”来解释,恐怕不是孟子本意。(《孟子》的“地利”,自是指高城深池山川险阻,所谓“人和”,自是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此皆容易明白。)
②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战国··齐策》言“三里之城,五里之郭”,又言“五里之城,七里之郭”,都是指即墨,而言其城郭之小。郭是外城,城是内城。内城三里,外城应只五里,不能七里。晋书段灼传两次言“三里之城,五里之郭”,原文显系根据《孟子》,可见《孟子》本应作“五里之郭”。此言七里,译文仍从之。
③ 环——朱熹《集注》:“环,围也。”
④ 必有得天时者矣——朱熹《集注》云:“言四面围攻,旷日持久,必有值天时之善者。”
⑤ 池——城壕也。《集韵》云:“壕,城下池。”
⑥ 兵革——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而言;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有以皮革为之者,也有以铜铁为之者。
⑦ 委——朱熹《集注》:“委,弃也。”
⑧ 域——朱熹《集注》:“域,界限也。”
⑨ 得道——意指得治国之道,即指行仁政。
⑩ 亲戚畔之——古代,“亲戚”一词有三种不同的意义。(1)《列··汤问篇》:“楚之南有炎人之国,其亲戚死··其肉而弃,然后埋其骨,迺成为孝子。”此“亲戚”显系仅指父母而言。(2)《史··五帝本纪》:“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正义》云:“亲戚谓父瞽叟、后母、弟象、妹颗手等也。”(3)《礼记.曲礼上》:“兄弟亲戚称其慈也。”《正义》云:“亲指族内,戚指族外。”孟子所谓“亲戚”,当是第二义或者第三义。(案:《史记》之“亲戚”疑同于《列子》,张守节《正义》可能有误。)“畔”同“叛”。
⑾ 有不战——此“有”字可以读为“有无”之“有”;亦可读为“或”,古书“有”与“或”经常通用,译文系用“或”字之义。
【译文】孟子说:“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譬如有一座小城,每边长仅三里,它的外郭也仅七里。敌人围攻它,而不能取胜。在长期围攻中,一定有合乎天时的战役,却不能取胜,这就是说得天时却不及占地利的。〔又譬如,另一守城者,〕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锐利和坚固,粮食不是不多;〔然而敌人一来〕,便弃城逃走,这就是说占地利却不及得人和的。所以我说,限制人民不必用国家的疆界,保护国家不必靠山川的险阻,威行天下不必凭兵器的锐利。行仁政的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顺从他。拿全天下顺从的力量来攻打亲戚都反对的人,那么,仁君圣主或者不用战争,若用战争,是必然胜利的了。”
4·2
#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 ① 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 ② ,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 ③ 。公孙丑曰:“昔者 ④ 辞以病,今日吊,或者 ⑤ 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
2025年10月12日 17:54 周日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凡二十章
11·1
#
告子曰:“性犹杞柳①也,义犹杯棬②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①杞柳——旧说都以为就是榉树,但此物不能为木材,仅可以取其新枝条之长六七尺者供编物之用。如用作杯盘,恐亦不能盛液体。疑而不能决,姑依旧说译之。
②杯棬——“杯”同“杯”(《说文》只有“杯”字)。棬音圈。《礼1·玉藻》云:“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杯圈”当即“杯棬”。但赵岐注《孟子》则以“杯棬”为“杯素”(杯盘之胎,未加工者),而郑玄注《玉藻》则以“杯圈”为盛羹、注酒及盥洗等器之通名。
【译文】告子说:“人的本性好比柜柳树,义理好比杯盘;把人的本性纳于仁义,正好比用杞柳树来制成杯盘。”
孟子说:“您还是顺着柜柳树的本性来制成杯盘呢?还是毁伤柜柳树的本性来制成杯盘呢?如果要毁伤柜柳树的本性然后制成杯盘,那也要毁伤人的本性然后纳之于仁义吗?率领天下的人来损害仁义的,一定是您的这种学说罢!”
11·2
#
告子曰:“性犹湍①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①湍——(tuān2),《说文》云“湍,急濑也。”译文本此。赵岐《注》云:“湍者,圜也;谓湍湍潆水也。”亦通。
②信——《说文》云:“信,诚也。”
【译文】告子说:“人性好比急流水,从东方开了缺口便向东流,从西方开了缺口便向西流。人的没有善不善的定性,正同水的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相类似。”
孟子说:“水诚然没有东流西流的定向,难道也没有向上或者向下的定向吗?人性的善良,正好像水性的向下流。人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拍水使它跳起来,可以高过额角;戽水使它倒流,可以行于山中。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
11·3
#
告子曰:“生之谓性①。”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
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
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①生之谓性——“性”字从“生”得声,“生”和“性”古音相同。《荀1·正名篇》云:“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春秋繁1·深察名号篇》云:“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论1·初禀篇》云:“性,生而然者也。”告子的话,意或与此相近,不过告子藉以证明其人性无善恶论罢了。
【译文】告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
孟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好比一切东西的白色叫做白吗?”
答道:“正是如此。”
“白羽毛的白犹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犹如白玉的白吗?”
答道:“正是如此。”
“那么,狗性犹如牛性,牛性犹如人性吗?”
11·4
#
告子曰:“食色,性也①。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②。”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③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④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①食色性也——《礼1·礼运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儒家之意与告子同,故下文不相诘难,而最后“然则耆炙亦有外与”一句,且据以驳倒了告子。
②仁内义外——《管1·戒篇》云:“仁从中出,义由外作。”盖与告子主张相同。但《墨1·经说下》云:“仁,爱也;义,利也。爱利,此也;所爱所利,彼也。爱利不相为内外(意云,都是内在的),所爱利亦不相为外内(俱是外在的)。其为‘仁内也,义外也’,举爱与所利也,是狂举也。”此从告子的立论根据而加以逻辑的驳诘,比孟子所驳更为明显有力。
③异于——朱熹《集注》引张氏曰:“二字疑衍。”按此说较是。焦循《正义》强加解释,无当于古代语法,故不从。
④耆——同“嗜”。
【译文】告子说:“饮食男女,这是本性。仁是内在的东西,不是外在的东西;义是外在的东西,不是内在的东西。”
孟子说:“怎样叫做仁是内在的东西、义是外在的东西呢?”
答道:“因为他年纪大,于是我去恭敬他,恭敬之心不是我所预有;正好比外物是白的,我便认它为白色之物,这是由于外物的白而我加以认识的缘故,所以说是外在的东西。”
孟子说:“白马的白和白人的白或者无所不同,但是不知道对老马的怜悯心和对老者的恭敬心,是不是也没有什么不同呢?而且,您说,所谓义,在于老者呢?还是在于恭敬老者的人呢?”
答道:“是我的弟弟便爱他,是秦国人的弟弟便不爱他,这是因我自己的关系而高兴这样的,所以说仁是内在的东西。恭敬楚国的老者,也恭敬我自己的老者,这是因为外在的老者的关系而这样的,所以说义是外在的东西。”
孟子说:“喜欢吃秦国人的烧肉,和喜欢吃自己的烧肉无所不同,各种事物也有如此的情形,那么,难道喜欢吃烧肉的心也是外在的东西吗?〔那不和您说的饮食是本性的论点相矛盾了吗?〕”
11·5
#
孟季子①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
曰:“敬兄。”
“酌则谁先?”
曰:“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①,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
2025年10月12日 17:54 周日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
凡三十八章
14·1
#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译文】孟子说:“梁惠王真是不仁呀!仁人把他对待所喜爱者的恩德推而及于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却把他加给所不喜爱者的祸害推而及于他所喜爱的人。”
公孙丑问道:“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答道:“梁惠王因为争夺土地的缘故,驱使他所不喜爱的百姓去作战,使他们〔暴尸郊野,〕骨肉靡烂。被打得大败了,预备再战,怕不能得胜,又驱使他所喜爱的子弟去战死,这个便叫做把他加给所不喜爱的祸害——死——推而及于他所喜爱的人。”
14·2
#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译文】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正义战争。那一国的君主比这一国的君主好一点,那是有的。但是征讨的意思是上级讨伐下级,同等级的国家是不能互相征讨的。”
14·3
#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②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①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书》,《尚书》。《武成》,《尚书》篇名,所叙大概是周武王伐纣时的事。依《尚书正义》引郑氏说,武成到建武(东汉光武帝年号)之际已经亡失。今日的《尚4·武成篇》是伪古文,叙“血流漂杵”为商纣士兵倒戈自相残杀所致,与孟子原意不合,自不可信。
② 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
【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一篇,所取的不过两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拿周武王这极为仁道的人来讨伐商纣这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甚至〕把捣米用的长木槌都漂流起来了呢?”
14·4
#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②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③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①陈——今作”阵”。
②北狄——一本作”北夷”。
③厥角——厥,同“蹶”,顿也。《说文》云:“顿,下首也。”角,额角。“厥角”之意即“顿首”。
【译文】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摆作战的阵势,我善于作战。’其实这是大罪恶。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商汤〕征讨南方,北方便怨恨;征讨东方,西方便怨恨,说:‘为什么不先到我这里来?’周武王的讨伐殷商,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对殷商的百姓〕说:‘不要害怕!我是来安定你们的,不是同你们为敌的。’百姓便都把额角触地叩起头来,声响好像山陵倒塌一般。征的意思是正,各人都希望端正自己,那又何必要战争呢?”
14·5
#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译文】孟子说:“木工以及专做车轮或者车箱的人能够把制作的规矩准则传授给别人,却不能够使别人一定具有高明的技巧,〔那是要自己去寻求的。〕”
14·6
#
孟子曰:“舜之饭糗①茹草②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③,鼓琴,二女果④,若固有之。”
① 饭糗——饭,动词,旧读上声。糗音(qiǔ),干饭。
② 茹草——茹(yu),《方言》:“茹,食也。”
③袗衣——赵岐《注》云:“袗,画也。”按赵氏此训于经传缺乏例证,恐不可信。孔广森《经学卮言》云:“袗非画也。义如《论语》‘袗絺裕’之‘袗’。《史4·本纪》‘尧赐舜絺衣与琴’是也。”又按《曲礼注》云:“袗,单也。”故译文以“麻葛单衣”译之。
④ 果——赵岐《注》云:“果,侍也。”《说文》作“媒”,云:“女侍曰媒。”
□果:通“婐(wǒ)”,侍女,这里是侍候的意思。(马)
【译文】孟子说:“舜吃干粮啃野菜的时候,似乎准备终身如此;
等待他做了天子,穿着麻葛单衣,弹着琴,尧的两个女儿侍候着,又好像这些都是早已具有了的。”
14·7
#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①耳。”
①一间——间,去声,隔也,离也。一间言相距甚近。
【译文】孟子说:“我今天才知道杀戮别人的亲人报复之重:杀了别人的父亲,别人也就会杀他的父亲;杀了别人的哥哥,别人也就会杀他的哥哥。那么,〔虽然父亲和哥哥〕不是被自己杀掉的,但相差也不远了。”
14·8
#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译文】孟子说:“古代的设立关卡是打算抵御残暴,今天的设立关卡却是打算实行残暴。”
14·9
#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译文】孟子说:“本人不依道而行,道在妻子身上都行不通,〔更不要说对别人了。〕使唤别人不合于道,要去使唤妻子都不可能,〔更不要说使唤别人了。〕”
14·10
#
孟子曰:“周①于利者凶年不能杀②,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
2025年10月12日 17:54 周日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凡四十六章
赵岐《章句》作四十七章,今依朱熹《集注》把原孟子自范之齐章及王子宫室车马章合并为一章。又伪孙奭《疏》把第一第二两章合并为一章,作四十五章。
13·1
#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孟子说:“充分扩张善良的本心,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短命也好,长寿也好,我都不三心两意,只是培养身心,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13·2
#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孟子说:“无一不是命运,但顺理而行,所接受的便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站在有倾倒危险的墙壁之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受的不是正命。”
13·3
#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译文】孟子说:〔有些东西〕“探求,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是有益于收获的探求,因为所探求的对象存在于我本身之内。探求有一定的方式,得到与否却听从命运,这是无益于收获的探求,因为所探求的对象存在于我本身之外。”
13·4
#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孟子说:“一切我都具备了。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便是最大的快乐。不懈地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做去,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捷的了。
13·5
#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①也。”
①众——即“众庶”之意。《文3·幽通赋》:“斯众兆之所惑。”曹大家注云:“众,庶也。”
【译文】孟子说:“如此做去,却不明白其当然;习惯了却不深知其所以然,一生都从这条大路走去,却不了解这是什么道路的,这是一般的人。”
13·6
#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①耻,无耻矣。”
①之——有人把这个“之”字看为动词,适也。那么,“无耻之耻,无耻矣”便当如此翻译:由没有羞耻之心到有羞耻之心,便没有羞耻之事了。但我们认为“之”字用作动词,有一定范围,一般“之”下的宾语多是地方、地位之词语,除了如在“遇观之否”等卜筮术语中“之”字后可不用地方、地位词语以外,极少见其他用法,因此不取。
【译文】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真是不知羞耻呀!”
13·7
#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①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伺若人有?”
①机变——犹言机械变诈。《淮南3·原道训》云:“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高诱注云:“机械,巧诈也。”正可解释此“机变”一词。
【译文】孟子说:“羞耻对于人关系重大,干机谋巧诈事情的人是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的。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样能赶上别人呢?”
13·8
#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译文】孟子说:“古代的贤君乐于善言善行,因而忘记自己的富贵权势;古代的贤士何尝不是这样?乐于走他自己的道路,因而也忘记了别人的富贵权势,所以王公不对他恭敬尽礼,就不能够多次地和他相见。相见的次数尚且不能够多,何况要他作为臣下呢?”
13·9
#
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④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①宋勾践——其人姓名不见于其他古籍,已不可知。
②游——朱熹《集注》云:“游,游说也。”
③ 嚣嚣——赵岐《注》云:“自得无欲之貌。”
④ 得己——犹言“自得”。赵岐《注》解为“得己之本性”,增字为训,恐误。朱熹《集注》谓“言不失己也”,虽可通,但与“嚣嚣”之义关连不密,恐亦不确。
【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吿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知道我,我也自得其乐;别人不知道我,我也自得其乐。”
宋勾践说:“要怎样才能够自得其乐呢?”
答道:“尊尚德,喜爱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意时,不离开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自得其乐;得意时不离开道,所以百姓不致失望。古代的人,得意,惠泽普施于百姓;不得意,修养个人品德,以此表现于世人。穷困便独善其身,得意便兼善天下。”
13·10
#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①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①兴——朱熹《集注》云:“兴者,感动奋发之意。”
【译文】孟子说:“一定要等待文王出来而后奋发的,是一般百姓。至于出色的人才,纵使没有文王,也能奋发起来。”
13·11
#
孟子曰:“附①之以韩、魏之家②,如其自视欿然③,则过人远矣。”
...
2025年10月12日 17:54 周日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凡十六章
12·1
#
任 ① 人有问屋庐子 ② 曰:“礼与食孰重?”
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
“礼重。”
“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 ③ ,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 ④ 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不揣 ⑤ 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⑥ 。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 ⑦ 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 ⑧ 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曰:‘紾 ⑨ 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给之乎?逾东家墙而搂 ⑩ 其处子 ⑾ ,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① 任——阎若璩《释地》云:“任,国名,太皞之后,风姓。汉为任县城,后汉为任城国,今济宁州东任城废县是。”按当即今山东济宁市。
② 屋庐子——孟子弟子,名连。由“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12·5)知之。�
③ 亲迎——古代婚姻,新郎亲迎新妇,自诸侯至于老百姓都如此。至于天子,《左传》以为天子不亲迎,《公羊传》则云天子亦亲迎,礼经又无明文,因之未有定论。
④ 邹——在今山东邹县东南二十六里,与故任国相距约百里,因之屋庐子可以明日即往。
⑤ 揣——《方言》云:“度高为揣。”《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云,“揣高卑。”义同。
⑥ 岑楼——赵岐《注》云:“岑楼,山之锐岭者。”则读“楼”为“塿”。朱熹《集注》云:“岑楼,楼之高锐似山者。”则于“楼”字如字读之。按《说文》云:“岑,山小而高。”《楚辞》王逸注云:“岑,锐也。”则“岑”有高义,又有锐义,以山之高者其顶必锐也。故高而锐之鼎曰岑鼎(《吕氏春2·审忌篇》,即《韩非2·说林篇》之“谗鼎”),高而锐之石曰岑石(《楚2·逢纷》),则楼之高而锐者亦可曰岑楼。朱熹说较可从。
⑦ 一钩金——孔广森《经学卮言》云:“《晏子春秋》曰:‘大带重半钧,为屦倍重。’郑君说,‘东莱称以大半两为钧。’然则带钩金半钧,才重三分两之一。”
⑧ 奚翅——“翅”同“啻”,止也,但也。
⑨ 给——赵岐《注》云:“戾也。”即今扭转之意。
⑩ 搂——《说文》云:“搂,曳聚也。”赵岐《注》云:“搂,牵也。”按《孟子》除此章“搂”字外,又有“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12·7)一句。此章“搂”字宜训“抱持”,“搂诸侯”的“搂”字宜训“挟持”。
⑾ 处子——犹言“处女”。《2·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论2·公冶长》“以其子妻之”,诸“子”字俱指女子而言。
【译文】有一位任国人问屋庐子道:“礼和食哪样重要?”
答道:“礼重要。”
“娶妻和礼哪样重要?”
答道:“礼重要。”
问道:“如果按着礼节去找吃的,便会饿死;不按着礼节去找吃的,便会得到吃的,那一定要按着礼节行事吗?如果按照亲迎礼,便得不到妻子;如果不行亲迎礼,便会得着妻子,那一定要行亲迎礼吗?”
屋庐子不能对答,第二天便去邹国,把这话告诉孟子。
孟子说:“答复这个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而只比较其顶端,那一寸厚的木块,〔若放在高处,〕可以使它比尖角高楼还高。我们说,金子比羽毛重,难道是说三钱多重的金子比一大车的羽毛还重吗?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婚姻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这样去答复他吧:‘扭折哥哥的胳膊,抢夺他的食物,便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着吃的,那会去扭吗?爬过东邻的墙去搂抱女子,便得到妻室;不去搂抱,便得不着妻室,那会去搂抱吗?’”
12·2
#
曹交①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
2025年10月12日 17:54 周日卷十 万章章句下
凡九章
10·1
#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①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②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③。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④夫宽,薄夫敦。
孔子之去齐,接淅⑤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⑥速,可以久而⑥久,可以处而⑥处,可以仕而⑥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⑦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⑧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①横——去声,与“横逆”(0·28)之“横”同义。
②顽——毛奇龄《四书剩言》云:“《孟子》‘顽夫廉’,‘顽,字古皆是‘贪’字。”举证甚多。臧琳《经义札记》亦如此说。
③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此句本当作“此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主语“此”字省略。
④鄙——朱熹《集注》云:“鄙,狭陋也。”
⑤接淅——《说文》:“淅,汰米也。”又云:“滰,浚干渍米也。从水,竟声。孟子曰,夫子去齐,滰淅而行。”是许慎所据《孟子》“接”作“滰”。“滰”是漉干之意。淅米、汰米,今曰淘米。
⑥而——用法同“则”,《公孙丑上》有此四句,“而”皆作“则”(0·2)。
⑦金声而玉振之——朱熹《集注》云:“并奏八音,则于其未作,而先击镈钟(独立悬挂的较大之钟)以先其声;俟其既阕,而后击特磬(独立悬挂之磬)以收其韵。”振,犹收也(《中庸》“振河海而不泄”郑玄注)。
⑧由——同“犹”。
【译文】孟子说:“伯夷,眼睛不看不好的事物,耳朵不听不好的声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太平,就出来做事;天下混乱,就退居田野。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暴民的地方,他都不忍心去居住。他以为同乡下佬相处,好像穿戴着礼服礼帽坐在泥涂或者炭灰之上。当商纣的时候,住在北海海边,等待天下的清平。所以听到伯夷的风节的人,贪得无厌的人都廉洁起来了,懦弱的人也都有独立不屈的意志了。
“伊尹说:‘哪个君主,不可以侍奉?哪个百姓,不可以使唤?‘因此天下太平也出来做官,天下混乱也出来做官,并且说:‘上天的生育这些百姓,就是要先知先觉的人来开导后知后觉的人。我是这些人之中的先觉者,我将以尧舜之道来开导这些人。’他这样想:在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男子或一个妇女没有沾润尧舜之道的好处,便好像自己把他推进山沟之中——这便是他把天下的重担自己挑起来的态度。
“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为可羞,也不以官小而辞掉。立于朝廷,不隐藏自己的才能,但一定按他的原则办事。自己被遗弃,也不怨恨;穷困,也不忧愁。同乡下佬相处,高高兴兴地不忍离开。〔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纵然在我旁边赤身露体,哪能就沾染着我呢?’所以听到柳下惠风节的人,胸襟狭小的人也宽大起来了,刻薄的人也厚道起来了。
“孔子离开齐国,不等把米掏完,漉干就走;离开鲁国,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应该马上走就马上走,应该继续干就继续干,应该不做官就不做官,应该做官就做官,这便是孔子。”
孟子又说:“伯夷是圣人之中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之中负责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之中的随和的人,孔子则是圣人之中识时务的人。孔子,可以叫他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镈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先敲镈钟,是节奏条理的开始;用特磬收束,是节奏条理的终结。条理的开始在于智,条理的终结在于圣。智好比技巧,圣好比气力。犹如在百步以外射箭,射到,是你的力量;射中,却不是你的力量。
10·2
#
北宫锜①问曰:“周室班②爵禄也,如之何?”
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③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④。天子之卿受地视⑤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⑥,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
①北宫锜——锜音奇(qi),赵岐《注》云:“卫人。”
②班——赵岐《注》云:“列也。“此“列”字为“等列”之“列”,用为动词,则是规定等级之义。
③不能——朱熹《集注》云:“不能,犹不足也。”按《淮南0·脩务训》云:“绝国殊俗僻远幽闲之处不能被德承泽。”高诱亦注云:“能,犹及也。”但《淮南子》之“能”仍可如字释之,不必训为“及”。“能”之训“足”训“及”,于其他古书似无所征,则朱熹以及高诱盖皆望文为训,似不足据,故译文仍以如字释之,原文不过“能”下省“有”字,这是古书常有的句法。
④附庸——卫湜《礼记集说》云:“王莽封诸侯置附城,则汉人以‘城’解‘庸’也。古文‘庸’即‘墉’,后人加土别之。”
⑤视——赵岐《注》云:“比也。”
⑥粪——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凡粪田多用所除之秽为之,故曰粪。”
【译文】北宫锜问道:“周朝制定的官爵和俸禄的等级制度是怎样的呢?”
孟子答道:“详细情况已经不能够知道了,因为诸侯厌恶那一种制度的不利于自己,都把那些文献毁灭了。但是,我也曾经大略听到些。天子为一级,公一级,侯一级,伯一级,子和男共为一级,一共五级。君为一级,卿一级,大夫一级,上士一级,中士一级,下士一级,一共六级。天子直接管理的土地纵横各一千里,公和侯各一百里,伯七十里,子、男各五十里,一共四级。土地不够五十里的国家,不能直接与天子发生关系,而附属于诸侯,叫做附庸。天子的卿所受的封地同于侯,大夫所受的封地同于伯,元士所受的封地同于子、男。公侯大国土地纵横各一百里,君主的俸禄为卿的十倍,卿为大夫的四倍,大夫为上士的一倍,上士倍于中士,中士倍于下士,下士的俸禄则和老百姓而在公家当差的相同,那种俸禄也足以抵偿他们的耕种的收入了。中等国家土地为方七十里,君主的俸禄为卿的十倍,卿为大夫的三倍,大夫倍于上士,上士倍于中士,中士倍于下士,下士的俸禄则和在公家当差的老百姓相同,那种俸禄也足以抵偿他们的耕种的收入了。小国的土地为方五十里,君主的俸禄为卿的十倍,卿为大夫的二倍,大夫倍于上士,上士倍于中士,中士倍于下士,下士的俸禄则和在公家当差的老百姓相同,那种俸禄也足以抵偿他们的耕种的收入了。耕种的收入,一夫一妇分田百亩。百亩田地的施肥耕种,上等的农夫可以养活九个人,其次的养活八个人,中等的养活七个人,其次六个人,下等的五个人。老百姓在公家当差的他们的俸禄也比照这个分等级。”
10·3
#
万章问曰:“敢问友。”
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 ① 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 ② 焉:乐正裘,牧仲 ③ ,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非惟百乘之家为然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 ④ 惠公曰,‘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 ⑤ ,则友之矣;王顺、长息 ⑥ 则事我者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平公之于亥唐 ⑦ 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 ⑧ 则食;虽蔬食 ⑨ 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舜尚 ⑩ 见帝,帝馆甥 ⑾ 于贰室 ⑿ ,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用 ⒀ 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
① 挟兄弟——江永《群经补义》云:“古人以婚姻为兄弟,如张子之于二程,程允夫之于朱子,皆有中表之亲,既为友则有师道,不可谓我与彼为姻亲,有疑不肯下问也。‘挟兄弟而问’与‘挟故而问’相似。俗解谓不挟兄弟多人而友。兄弟多人,有何可挟乎?须辨别之。”赵佑《四书温故录》云:“兄弟,等夷之称。必其人之与己等夷而后友之,则不肯与胜己处,不能不耻下问矣。兄弟有富贵者,则仍挟贵意耳。”以上两说,与赵岐异,录之以供参考。
...
2025年10月12日 17:53 周日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凡九章
3·1
#
公孙丑 ① 问曰:“夫子当路 ② 于齐,管仲、晏子 ③ 之功,可复许 ④ 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 ⑤ 曰:‘吾子 ⑥ 与子路 ⑦ 孰贤?’曾西蹙 ⑧ 然曰:‘吾先子 ⑨ 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 ⑩ 不悦,曰:‘尔何曾 ⑾ 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 ⑿ :“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 ⒀ 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 ⒁ 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 ⒂ 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 ⒃ ,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 ⒄ 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 ⒅ ,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 ⒆ ,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 ⒇ ——皆贤人也——相与( 21 )辅相( 22 )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23 );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24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 25 )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 26 )辟矣,民不改(26 )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27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① 公孙丑——孟子弟子。
② 当路——当时成语,用如动词,犹言“当权”、“当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