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 15:23 周六庄公
【题解】
庄公,鲁国第十六任君主。名同,为鲁桓公嫡长子,文姜所生,前693年承袭鲁桓公国君位,在位三十二年。庄公在位期间,正是齐桓公称霸时期,鲁国与齐国发生了三次战争:一是庄公九年,鲁国战败,鲁国只好杀了与齐桓公争位的公子纠,把管仲归还齐国;二是庄公十年的长勺之战,鲁庄公采用曹刿的建议,以弱胜强,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三是庄公十三年,鲁庄公会齐桓公于柯,曹沫劫持齐桓公,逼齐桓公退还了齐侵占鲁的土地。庄公的夫人哀姜是齐国人,无子。庄公临死前欲立庶子般为嗣君,庄公弟叔牙建议立长弟庆父,另一弟季友则支持立般,季友以庄公之名逼叔牙饮毒酒自杀。鲁庄公三十二年八月,庄公病逝,季友立子般为君,十月庆父杀子般,立庄公另一庶子启为鲁君。
元年
#
【经】
1.1 元年春王正月①。
1.2 三月,夫人孙于齐②。
1.3 夏,单伯送王姬③。
1.4 秋,筑王姬之馆于外④。
1.5 冬十月乙亥⑤,陈侯林卒⑥。
1.6 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⑦。
1.7 王姬归于齐⑧。
1.8 齐师迁纪郱、鄑、郚⑨。
【注释】
①元年:鲁庄公元年当周庄王四年,前693。
②三月,夫人孙(xùn)于齐:鲁人责备文姜,文姜出奔齐国。桓公之丧至自齐,文姜未随丧回鲁国;及庄公即位,文姜犹未归。她在庄公即位后回过鲁国,三月出奔齐国。夫人,指文姜,庄公母。孙,逃遁,流亡。言“孙”,不言“出奔”是讳言。
③单(shàn)伯送王姬:天子嫁女于诸侯,必使同姓诸侯为之主,己不主婚,因为天子与诸侯尊卑不对等。周王准备嫁女于齐,请鲁公主婚,因此派单伯送女儿到鲁国,等待出嫁。单伯,周王之卿。王姬,周王之女的通称。
④馆:专供王姬住的房舍。
⑤乙亥:十七日。
⑥陈侯林:陈庄公。
⑦荣叔:周大夫。锡桓公命:这里指周天子追命桓公,褒扬他的德行。锡命,天子赐予诸侯爵服等赏命,是赏赐诸侯的一种荣宠。锡,通“赐”。
⑧归于齐:嫁于齐。
⑨郱(pínɡ)、鄑(zī)、郚(wú):皆为纪国邑名。齐国打算灭纪,所以派军队强行迁走这三个地方的百姓,并夺其土地。郱,故城当在今山东安丘西。鄑,故城当在今山东昌邑西北。郚,故城当在今山东安丘西南。
【译文】
鲁庄公元年春周历正月。
三月,夫人避逃到齐国。
夏,单伯送王姬来我国。
秋,在城外修筑王姬的馆舍。
冬,十月十七日,陈庄公林去世。
周庄王派遣荣叔来我国赐桓公爵服等赏命。
王姬出嫁到齐国。
齐国军队迁徙纪国郱、鄑、郚三邑的居民。
【传】
1.1 元年春,不称即位,文姜出故也。
【译文】
鲁庄公元年春,《春秋》没有记载鲁庄公即位,这是由于文姜外出没有回国的缘故。
1.2 三月,夫人孙于齐。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①。
【注释】
①绝不为亲,礼也:因文姜有杀夫之罪,庄公不认其为母,是合乎礼的。绝不为亲,断绝母子关系。
【译文】
三月,鲁桓公夫人逃避到了齐国。《春秋》不称姜氏而称夫人,是由于断绝了母子关系,这是合于礼的。
1.3 秋,筑王姬之馆于外。为外,礼也①。
【注释】
①为外,礼也:王姬非鲁国之女,在城外建行馆,合于礼,显示了区别。外,非鲁国之女。
【译文】
秋,在城外建造王姬的行馆。因为王姬不是鲁国的女子,而是周天子的女儿,这是合于礼的。
二年
#
【经】
2.1 二年春王二月①,葬陈庄公。
2.2 夏,公子庆父帅师伐於余丘②。
2.3 秋七月,齐王姬卒③。
2.4 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④。
...
2025年8月30日 15:23 周六昭公
【题解】
昭公,鲁国第二十三任国君,名裯,一作稠,襄公之子,齐归所生。前541年即位,时年十九岁。在位二十五年,寄居于齐、晋八年,共三十二年。前510年死于乾侯(晋地,在今河北成安)。弟宋立,是为定公。
昭公时期,公室进一步衰弱,鲁国的实际当政者为季孙氏。昭公五年,季孙氏废除中军,四分公室,季氏得其二,叔孙、孟孙各得其一,公室更加衰弱了。昭公为人无情无能,有贤臣子家羁而不能用,在内不能整顿国政,在外失信于诸侯,终于昭公二十五年被逼逃亡国外,最后死于异国。
昭公时期,诸侯国普遍出现公室卑弱,政在家门的局面。各国内部纷争不断,内乱不已。同时,周王室也更加没落,周景王去世后,王室陷入诸王子争立的混乱,导致周敬王数年间不能安居于王城。
这一时期晋国霸业已衰,楚国意欲凌驾于晋国之上,在昭公元年虢之会上抢占风头,又于昭公四年大会诸侯于申,甚至企图问鼎周室。但是,楚国君臣骄横轻敌,肆意攻伐,多行不义,并不能取信于诸侯,同时遭到了新崛起的吴国的有力打击。晋国国君生活奢侈,民力凋敝,虒祁宫落成后,诸侯有贰心。为示威于诸侯,昭公十三年,晋国主持了平丘之会。同为政权下移,但晋国卿相较有德行与能力,能够顾全大局,他们苦苦撑持了晋国的盟主地位。
元年
#
【经】
1.1 元年春王正月①,公即位。
1.2 叔孙豹会晋赵武、楚公子围、齐国弱、宋向戌、卫齐恶、陈公子招、蔡公孙归生、郑罕虎、许人、曹人于虢②。
1.3 三月,取郓③。
1.4 夏,秦伯之弟
出奔晋。
1.5 六月丁巳④,邾子华卒⑤。
1.6 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⑥。
1.7 秋,莒去疾自齐入于莒⑦。莒展舆出奔吴。
1.8 叔弓帅师疆郓田⑧。
1.9 葬邾悼公。
1.10 冬十有一月己酉⑨,楚子麇卒⑩。
1.11 楚公子比出奔晋⑪。
【注释】
①元年:鲁昭公元年当周景王四年,前541。
②虢:指东虢,周文王弟虢叔所封。后为郑国所灭,周平王即以其地与郑国。在今河南郑州。
③郓:地名,在今山东沂水东北。
④丁巳:初九。
⑤邾子华卒:邾悼公死。
⑥大卤: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西南。
⑦莒去疾自齐入于莒:去疾去年因展舆弑君自立而奔齐,今年返国。
⑧叔弓帅师疆郓田:鲁国今春占据郓,接着为郓田划定疆界。
⑨己酉:初四。
⑩楚子麇(jūn)卒:楚王郏敖去世。
⑪公子比出奔晋:公之围杀楚王郏敖,公子比逃晋。
【译文】
鲁昭公元年春周历正月,昭公即位。
叔孙豹和晋国赵武、楚国公子围、齐国国弱、宋国向戌、卫国齐恶、陈国公子招、蔡国公孙归生、郑国罕虎、许国人、曹国人在虢会见。
三月,占领郓邑。
夏,秦景公弟弟
出逃到晋国。
六月初九,邾悼公华去世。
晋国荀吴带兵在大卤打败狄人。
秋,莒国去疾从齐国进入莒国。莒国展舆逃往吴国。
叔弓领兵划定郓地田地的疆界。
安葬邾悼公。
冬十一月初四,楚国君郏敖麇去世。
楚国公子比出逃晋国。
【传】
1.1 元年春,楚公子围聘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①。伍举为介②。将入馆③,郑人恶之④,使行人子羽与之言,乃馆于外⑤。既聘,将以众逆⑥。子产患之,使子羽辞⑦,曰:“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从者,请
听命⑧!”令尹命大宰伯州犁对曰⑨:“君辱贶寡大夫围⑩,谓围将使丰氏抚有而室⑪。围布几筵,告于庄、共之庙而来⑫。若野赐之,是委君贶于草莽也⑬。是寡大夫不得列于诸卿也⑭。不宁唯是⑮,又使围蒙其先君⑯,将不得为寡君老⑰,其蔑以复矣⑱。唯大夫图之。”子羽曰:“小国无罪,恃实其罪⑲。将恃大国之安靖己,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⑳。小国失恃,而惩诸侯(21),使莫不憾者(22),距违君命,而有所壅塞不行是惧(23)。不然,敝邑,馆人之属也(24),其敢爱丰氏之祧(25)?”伍举知其有备也,请垂櫜而入(26)。许之。
【注释】
①且娶于公孙段氏:公子围将娶公孙段家女儿。
②伍举:楚国大夫椒举。介:副使。
③将入馆:入城住于客馆。
④郑人恶之:知道楚人不怀好意。
⑤乃馆于外:只让楚人住在城外。
⑥既聘,将以众逆:聘问之礼毕,楚人准备率兵众进城迎亲。众,兵众。
⑦子产患之,使子羽辞:子产担心楚人乘机侵郑,因此拒绝其进城。
...
2025年8月30日 15:23 周六隐公
【题解】
隐公名息姑,鲁惠公庶子,为声子所生。前723年鲁惠公死,惠公正妻仲子所生之子桓公年少,前722年遂由隐公摄政,在位十一年,前712年被羽父所杀。
鲁国乃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姬姓,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周公旦的后代,建都于曲阜(今山东曲阜)。相传孔子以鲁国旧史为依据修订《春秋》,按鲁君在位年代纪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现在通行的《春秋左传》所附的《春秋》经文记至哀公十六年(前479)。《左传》纪事,仍然依照《春秋》的编年次序,只是下限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末又附鲁悼公四年(前463)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53)韩、魏灭智伯之事。
《隐公》共记十一年之事,主要记载了春秋初年郑庄公强盛郑国并与周王朝的矛盾斗争。
【传】
惠公元妃孟子①。孟子卒,继室以声子②,生隐公。
宋武公生仲子③。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④。生桓公而惠公薨⑤,是以隐公立而奉之⑥。
【注释】
①惠公:《史记·鲁世家》谓其名为弗湟,《索隐》引《世本》作“弗皇”,又引《年表》作“弗生”,隐公与桓公之父。惠公在位四十六年卒。元妃:诸侯原配正夫人。孟子:宋国国君之女。春秋时代,诸侯之女生下三月才起名。出嫁之后,便不再称名,其称谓,或由排行与母家姓组成,如“孟子”,孟是排行,即老大(孟、仲、叔、季),宋国子姓,所以称“孟子”;或以本国国名冠于姓上,如齐姜;或以丈夫国名冠于姓上,如秦嬴;或以丈夫的谥号冠于姓上,如庄姜;或以夫家之氏冠于母家之姓上,如栾祁;或另加谥号于姓上,如声子、厉妫等。周王之女则称为王姬。
②继室:续娶。《左传》凡四用“继室”,皆作动词,续娶之意。声子:孟子的妹妹。《史记·鲁世家》谓声子为贱妾,本书哀公二十四年《传》云:“若以妾为夫人,则固无其礼也。”似鲁未曾以妾为妻者,则声子不能视为正室夫人。
③宋武公:名司空。宋,国名,子姓,成汤的后裔。周武王灭纣,封其子武庚,武庚叛乱,为周公所败,改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为宋公,都城在今河南商丘。仲子:人名。是以排行加母家姓组成。
④“仲子生”至“归于我”:文,字。手,手掌。归,古代妇女出嫁称归。我,指鲁国。孔颖达《疏》云:“《石经》古文‘虞’作‘
’,‘鲁’作‘
’,手文容或似之。”据孔说,不以其手掌真有文字为可信,大约手纹似“鲁夫人”三字或似“虞”字,当时人或后世人因而附会之。宋仲子之嫁于鲁,盖附会其手纹似“鲁夫人”三字。
⑤薨(hōnɡ):诸侯死称为薨。
⑥隐公立而奉之:指隐公摄政但仍奉戴桓公为君。之,此指鲁桓公。摄位称公亦犹周公摄位称王,固周礼也。此与下《传》“元年春王正月不书即位,摄也”为一《传》,后人分《传》之年,必以“某年”另起,故将此段提前而与下文隔绝。
【译文】
鲁惠公的原配夫人是孟子。孟子死后,惠公续娶了声子,生了隐公。
宋武公生了仲子。仲子生下来就有字在手掌上,说“为鲁夫人”,所以仲子嫁到鲁国。生了桓公不久鲁惠公就去世了,因此隐公摄政而奉戴桓公。
元年
#
【经】
1.1 元年春王正月①。
1.2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②。
1.3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③。
1.4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④。
1.5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⑤。
1.6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⑥。
1.7 公子益师卒⑦。
【注释】
①元年:古代帝王或国君即位之年称为元年。鲁隐公元年,当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刘师培《春秋左氏传时月日古例考元年例》自注云:“《汉书·律历志下》引刘歆《世经》有‘周公摄政五年’之文,则摄位得纪年,自系古文说,天子与诸侯一也。”春:《春秋》纪月,必于每季之初标出春、夏、秋、冬四时,虽此季度无事可载,亦标明。周历以建子之月(今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并以正月为春。但《春秋》之四时并不合于实际时令。周之春皆今之冬。《论语·卫灵公》:“行夏之时。”夏以建寅之月(今农历正月)为正月,则其春正今之春,考之以《诗经》,民间之四时皆夏时。王正(zhēnɡ)月:鲁国用周历,因此称周王正月。王,指周天子。
②邾(zōu):《国语·郑语》、《晏子春秋·内篇上三》、《孟子》并作“邹”。国名,曹姓,在今山东邹城一带,后为楚所灭。仪父(fǔ):邾国国君的字,名克。盟:盟法,先凿地为坎(即穴、洞),以牛、羊或马为牺牲,杀于其上,割牲左耳,盛在盘中,取其血,盛在敦中。读盟约告神,然后参加盟会者一一微饮血,古人谓之“歃血”。歃血毕,把盟约正本放于牲上掩埋,副本则参与盟会者各持归藏。蔑:鲁地名,即姑蔑,在今山东泗水东。
③郑伯克段于鄢(yān):郑庄公在鄢打败了共叔段。本年《传》详载此事。郑伯,指郑庄公。郑,诸侯国名,姬姓,周宣王母弟桓公友之后。初在今陕西华县东北,郑武公时迁至今河南新郑,后为韩所灭。克,战胜。段,共叔段,郑庄公同母弟。鄢,旧国名,妘(yún)姓,在今河南鄢陵北偏西,为郑武公所灭。
④天王:周天子,指周平王。使:派遣。宰:官名。咺(xuān):人名。归(kuì):通“馈”,赠送。赗(fènɡ):助丧用的车马束帛等财物。
⑤及宋人盟于宿:此谓鲁与宋人盟于宿。“及”上省“鲁”字。与盟者未书姓名。杨伯峻曰:“春秋初期,外大夫盟会侵伐,皆不书名。庄公二十二年《经》云‘及齐高傒盟于防’,此盟会外卿书名之始;文公八年《经》云‘公子遂会晋赵盾盟于衡雍’,此盟会内外大夫书名之始。”宿,国名,风姓,在今山东东平东南。
⑥祭(zhài)伯:周王卿士之一,祭为其食邑,在今河南郑州祭城镇。伯,指排行第一,部分学者认为是爵位。
⑦公子益师:鲁孝公之子,字众父。后为众氏,为众仲的祖先。公子,诸侯之子称公子。卒,大夫死称为卒。
【译文】
鲁隐公元年春周历正月。
三月,隐公与邾国国君仪父在蔑地会盟。
夏五月,郑庄公在鄢打败了共叔段。
秋七月,周天子派遣宰咺来馈送鲁惠公、仲子的丧礼。
九月,鲁国和宋人在宿会盟。
冬十二月,祭伯来鲁国。
公子益师去世。
【传】
1.1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①。
【注释】
①不书即位,摄也:依《春秋》书法,鲁国十二君,于其元年应书“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隐公因为是摄政,所以不书“即位”。书,记载。即位,开始做帝王或诸侯。摄,代理。
【译文】
元年春周历正月。《春秋》没有记载鲁隐公即位,因为他只是代理国政。
1.2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①。未王命,故不书爵②。曰“仪父”,贵之也③。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注释】
①子:周朝第四等爵位。周王朝将贵族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在王廷为卿大夫,在诸侯国为国君。但考之《经》例,凡小国,或文化落后,或在偏远之地,所谓蛮、夷、戎、狄者,皆称其君为子。
②未王命,故不书爵:此是释《经》语。庄十六年《经》既书“邾子克卒”,子是爵;而此不云邾子,左氏以为此时尚未得王命。杜预《春秋左传注》以为附庸之君未王命,例称名。爵,爵位。
③曰“仪父”,贵之也:贵,尊重。杜预以为邾子克能自通于大国,继好息民,故书字贵之。
【译文】
三月,隐公和邾仪父在蔑地会盟——邾仪父就是邾子克。由于邾子还没有正式受周王室册封,所以《春秋》没有记载他的爵位。称他为“仪父”,是尊重他。隐公代行国政而想要和邾国友好,所以在蔑地举行了盟会。
1.3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①。不书,非公命也②。
...
2025年8月30日 15:23 周六宣公
【题解】
宣公,鲁国第二十任国君。名俀,一作倭,文公之子,敬嬴所生。前609年文公死,鲁襄仲杀嫡子恶而立庶子俀,于次年即位,在位十八年,前591年死,子黑肱立,是为成公。
宣公年间,晋、楚两国对郑、陈的争夺更加激烈。晋、楚两国不断攻伐郑国、陈国,郑、陈两国只好采取“与其来者可也”的策略,即谁来攻打,就归服谁。宣公八年,楚国灭舒蓼后疆界扩大,与吴、越接壤。此年《左传》第一次记载吴、越二国。
宣公十二年,晋、楚发生邲之战,晋国因内部不和而战败,楚庄王因此称霸。晋国追究战败责任,杀了其大夫先縠。宣公十五年,楚国多次攻打宋国后,宋人与楚国讲和。鲁国也派公孙归父与楚国联系言和。此时楚庄王的势力达到顶峰。
宣公十五年,鲁国“初税亩”,即不问有田者所耕田地面积的大小,也不问有田者为何人,一律按亩向耕作者征收实物税。实行“初税亩”,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权。这是经济制度的重大改革。
元年
#
【经】
1.1 元年春王正月①,公即位。
1.2 公子遂如齐逆女②。
1.3 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③。
1.4 夏,季孙行父如齐。
1.5 晋放其大夫胥甲父于卫。
1.6 公会齐侯于平州④。
1.7 公子遂如齐⑤。
1.8 六月,齐人取济西田⑥。
1.9 秋,邾子来朝⑦。
1.10 楚子、郑人侵陈,遂侵宋。晋赵盾帅师救陈⑧。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会晋师于棐林⑨,伐郑。
1.11 冬,晋赵穿帅师侵崇⑩。
1.12 晋人、宋人伐郑⑪。
【注释】
①元年:鲁宣公元年当周匡王五年,前608。
②公子遂如齐逆女:公子遂为宣公到齐国迎娶齐女。
③遂:公子遂。妇姜:宣公夫人姜氏。
④平州:在今山东莱芜西。
⑤公子遂如齐:此次到齐国是拜谢平州之会。
⑥济西:济水之西。济水发源于今河南济源。鲁国以济西之田赠送给齐国以表谢意。
⑦邾子来朝:宣公新立,邾子来朝见。
⑧晋赵盾帅师救陈:赵盾救陈、宋,楚国撤兵回去。
⑨棐(fěi)林:在今河南新郑东。楚国撤兵,四国在棐林与晋军会师,伐郑问罪。
⑩崇:秦的盟国,地处秦、晋两国之间。
⑪晋人、宋人伐郑:秋季四国伐郑没有成功,因此再伐郑。
【译文】
鲁宣公元年春周历正月,宣公即位。
公子遂到齐国迎娶齐女。
三月,公子遂带着夫人姜氏从齐国回来。
夏,季孙行父到齐国去。
晋国把本国大夫胥甲父放逐到卫国去。
宣公在平州会见齐惠公。
公子遂到齐国去。
六月,齐人得到了鲁国赠送的济西的田地。
秋,邾国国君来朝见。
楚庄王、郑穆公入侵陈国,于是侵入宋国。晋赵盾率领军队救陈。宋文公、陈灵公、卫成公、曹文公在棐林与晋军会师,讨伐郑国。
冬,晋国赵穿率军攻打崇国。
晋人、宋人再次攻打郑国。
【传】
1.1 元年春王正月,公子遂如齐逆女。尊君命也①。
【注释】
①尊君命:此句解释《经》文为何称之为“公子遂”,是由于尊重国君的命令。
【译文】
鲁宣公元年春周历正月,公子遂到齐国迎接齐女。是尊重国君的命令。
1.2 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尊夫人也①。
【注释】
①尊夫人:此仍是解释《经》文之意。如果仍称“公子遂”,则公子、夫人并称,显不出二者何人为尊。因此《经》文为表示尊敬夫人,对公子遂就单称“遂”。
...
2025年8月30日 15:23 周六襄公
【题解】
襄公,鲁国第二十二任君主,名午,成公之子,定姒所生。前572年即位,即位时年仅四岁,在位三十一年。前542年死,子昭公稠立。襄公即位时年幼,但朝廷中有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辅佐,虽然也存在大族专权的情况,但国内局势相对平稳。外交上,鲁国注意有礼、有利、有节,较好地处理了与晋国及其他诸侯国的关系。襄公十一年,鲁国作三军,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
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出生。
襄公时期,晋楚争霸,晋国较有优势,是有力的盟主。襄公十一年,晋国已九合诸侯,诸侯国大都归顺,晋国基本稳定了霸主地位。但是,齐、秦等国仍然不服,继续发生冲突,终于在襄公十八年爆发平阴之战。在这次战役中,晋国率领诸侯共同讨伐齐国,齐国败北。此后几年齐国对晋国的态度时有反复。襄公二十七年,各诸侯在宋国召开了弭兵大会。
在晋、楚争霸的斗争中,晋国在晋悼公时期政治清明,上下团结,楚国无法与之抗衡。晋平公时期国君生活淫逸,政治不如悼公时期,但朝廷多国家栋梁,因此仍然保持盟主地位。至襄公后期,晋国公室卑弱,已呈现政在大夫的端倪。
郑国作为小国处于晋、楚两大国之间,由于重要的战略位置,一直是两国争夺的焦点。这种情况下,郑国周旋于大国之间,艰难地争取生存空间。襄公十一年萧鱼之会,郑国终于归服晋国。襄公三十年,子产为政,终于安定郑国。
元年
#
【经】
1.1 元年春王正月①,公即位②。
1.2 仲孙蔑会晋栾黡、宋华元、卫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③。
1.3 夏,晋韩厥帅师伐郑,仲孙蔑会齐崔杼、曹人、邾人、杞人次于鄫④。
1.4 秋,楚公子壬夫帅师侵宋⑤。
1.5 九月辛酉⑥,天王崩⑦。
1.6 邾子来朝⑧。
1.7 冬,卫侯使公孙剽来聘⑨。晋侯使荀
来聘。
【注释】
①元年:鲁襄公元年当周简王十四年,前572。
②公即位:襄公即位,时年仅四岁。襄公,名午。成公之子,定姒所生。
③仲孙蔑会晋栾黡、宋华元、卫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诸侯应宋之请,围宋彭城。事见成公十八年《经》、《传》。
④鄫(zēnɡ):郑地,在今河南睢县东南。
⑤公子壬夫:即成公十八年《传》的子辛,子反之弟。
⑥辛酉:十五日。
⑦天王崩:周简王去世。
⑧邾子来朝:邾宣公朝鲁。
⑨公孙剽:卫定公弟子叔黑背之子。
【译文】
鲁襄公元年春周历正月,襄公即位。
仲孙蔑会同晋栾黡、宋华元、卫甯殖、曹国人、莒国人、邾国人、滕国人、薜国人率领的军队围困宋国彭城。
夏,晋国韩厥率领军队攻打郑国,仲孙蔑会同齐国崔杼、曹国人、邾国人、杞国人率领的军队驻扎在鄫地。
秋,楚公子壬夫率领军队入侵宋国。
九月十五日,周简王去世。
邾宣公前来朝见。
冬,卫献公派公孙剽前来聘问,晋悼公也派荀
前来聘问。
【传】
1.1 元年春己亥①,围宋彭城。非宋地,追书也②。于是为宋讨鱼石,故称宋,且不登叛人也③,谓之宋志。彭城降晋④,晋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归,置诸瓠丘⑤。齐人不会彭城,晋人以为讨。二月,齐大子光为质于晋。
【注释】
①己亥:正月无己亥,“己亥”当为“乙亥”之误。乙亥即正月二十五日。
②围宋彭城。非宋地,追书也:此时彭城已为鱼石所据,彭城后又归宋,《经》书“宋彭城”,是后来追记。
③故称宋,且不登叛人也:彭城此时虽为鱼石所据,但不承认它属于鱼石,故仍将其列于宋国名下。不登,不记载。叛人,指鱼石等人。
④彭城降晋:彭城投降晋国,晋后来又将彭城归还宋国,事见襄公二十六年声子之言。
⑤瓠(hù)丘:壶丘,在今山西垣曲东南。
【译文】
鲁襄公元年春正月二十五日,诸侯包围宋国彭城。此时彭城已不是宋国的地盘,但彭城后来又归宋,《春秋》这是后来的追记。当时是为宋国收复彭城而讨伐鱼石,所以说“宋彭城”,而且不记载叛人的名字,这是宋人的意愿。彭城投降晋国,晋人将占据彭城的原宋五大夫鱼石等人带回去,把他们安置在瓠丘。齐人不参加彭城之役,晋人因此要讨伐它。二月,齐太子光到晋国当人质。
1.2 夏五月,晋韩厥、荀偃帅诸侯之师伐郑①,入其郛②,败其徒兵于洧上③。于是东诸侯之师次于鄫④,以待晋师。晋师自郑以鄫之师侵楚焦、夷及陈⑤。晋侯、卫侯次于戚⑥,以为之援。
【注释】
①晋韩厥、荀偃帅诸侯之师伐郑:韩厥为中军帅,荀偃为副帅,故《经》文仅记韩厥一人。
②郛:郭,外城。
③徒兵:步兵。洧(wěi):洧水。今曰双洎河。源出河南登封,东流入贾鲁河。
④东诸侯:即鲁、齐、曹、邾、杞等国。
⑤晋师自郑以鄫之师侵楚焦、夷及陈:陈为楚盟国,故连及侵陈。焦、夷,二地本为陈地,焦当今安徽亳州,夷在亳州东南。
⑥戚: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北。
【译文】
夏五月,晋国韩厥、荀偃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郑国,攻入它的外城,在洧水边击败了郑国步兵。当时东诸侯的军队驻扎在鄫地,等待晋师的到来。晋军从郑国率领驻扎于鄫的诸侯之师入侵楚国的焦、夷以及楚之盟国陈国。晋悼公、卫献公驻扎在戚地,作为后援。
1.3 秋,楚子辛救郑①,侵宋吕、留②。郑子然侵宋③,取犬丘④。
【注释】
...
2025年8月30日 15:22 周六僖公
【题解】
僖公,或作釐公,鲁国第十八任国君。名申,庄公少子,闵公弟,成风所生。前660年庆父杀闵公,鲁季友立申,是为僖公。在位三十三年,前627年死,子文公兴立。僖公在位的三十多年里,晋文公重耳经过十九年的流亡,重新回到晋国当上国君,振兴晋国,并在僖公二十八年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国,成为霸主,建立了继齐桓公之后又一强大的霸业。僖公在位期间,诸侯国之间还发生了几次重要的战争,如僖公十五年的秦晋韩原之战,僖公二十二年的泓之战,僖公三十三年的崤之战,成为春秋中期争霸斗争中的重要事件。在这期间,五霸中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叱咤一时之后都死去。春秋的形势,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元年
#
【经】
1.1 元年春王正月①。
1.2 齐师、宋师、曹伯次于聂北②,救邢③。
1.3 夏六月,邢迁于夷仪④。
1.4 齐师、宋师、曹师城邢。
1.5 秋七月戊辰⑤,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⑥。
1.6 楚人伐郑⑦。
1.7 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⑧。
1.8 九月,公败邾师于偃⑨。
1.9 冬十月壬午⑩,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郦⑪。获莒挐⑫。
1.10 十有二月丁巳⑬,夫人氏之丧至自齐⑭。
【注释】
①元年:鲁僖公元年当周惠王十八年,前659。
②曹伯:当作“曹师”。据《传》文“诸侯救邢”,则三国都是国君亲自率师,前二国皆称“师”,此不应独称“曹伯”。聂北:在今山东博平。
③救邢:庄公三十二年狄伐邢,此年诸侯救之。邢,姬姓国,在今河北邢台西南。
④夷仪:在今山东聊城西。
⑤戊辰:二十六日。
⑥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上年哀姜参与庆父之乱,齐人杀掉哀姜,现送回尸体。姜氏,哀姜。
⑦楚人:《春秋经》此前均称“楚”为“荆”,自此改称“楚”。
⑧柽(chēnɡ):宋地,在今河南淮阳西北。
⑨偃:邾地,在今山东费县南。
⑩壬午:十二日。
⑪公子友:季友。郦(lí):鲁地,今河南内乡东北。
⑫获:大夫被俘虏,不管生死都叫获。莒挐(ná):莒君的弟弟。
⑬丁巳:十八日。
⑭夫人氏:指哀姜。丧:入殓的尸体。
【译文】
鲁僖公元年春周历正月。
齐国、宋国、曹国的军队驻扎在聂北,准备救邢国。
夏六月,邢人迁都到夷仪。
齐国、宋国、曹国的军队在夷仪为邢筑城。
秋七月二十六日,夫人姜氏死于夷,齐人送回她的灵柩。
楚国人攻打郑国。
八月,僖公和齐桓公、宋襄公、郑文公、曹昭公、邾君在柽地会盟。
九月,僖公在偃地打败邾国军队。
冬十月十二日,公子友率军队在郦地打败莒国的军队,抓获莒君的弟弟挐。
十二月十八日,姜氏的灵柩从齐国送回。
【传】
1.1 元年春,不称即位,公出故也①。公出复入,不书,讳之也。讳国恶②,礼也。
【注释】
①出:上年八月闵公死,僖公出奔邾。
②国恶:国家之乱。指上年鲁国庆父之乱。九月,庆父逃亡莒国,僖公才回鲁国即位。
【译文】
鲁僖公元年春,《春秋》不记载僖公即位,是因为僖公出奔在外的缘故。僖公因内乱出奔而回国,《春秋》不记载,是出于隐讳。隐讳国家的坏事,这符合礼法。
1.2 诸侯救邢。邢人溃,出奔师①。师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迁之②,师无私焉③。
【注释】
①出奔师:奔逃到诸侯军队中。
②器用:指财货物品。
③私:指私下拿走邢国器用财物。
【译文】
齐、宋、曹三国军队救邢国。邢国的军队败溃,都逃到诸侯军中。诸侯军于是赶走了狄人,收拾了邢人的全部财货器用让他们迁走,军队没有私自占取邢人的财物。
1.3 夏,邢迁于夷仪,诸侯城之①,救患也。凡侯伯②,救患、分灾、讨罪③,礼也。
...
2025年8月30日 15:22 周六文公
【题解】
文公,鲁国第十九任国君。名兴,僖公之子,声姜所生,前626年即位,在位十八年,前609年死,庶子俀立,是为宣公。
文公三年,秦穆公称霸西戎。文公六年,晋国罢新军,恢复三军之制,赵盾将中军,执政;秦穆公死,用177人殉葬,子车氏三子在内。文公十六年,楚与秦、巴一起灭庸,平定了西南蛮夷。文公十八年,鲁襄仲杀嫡立庶,此后鲁国公族衰微,三桓(仲孙、叔孙、季孙,均桓公之族)逐渐强大。综观鲁文公在位十八年期间,晋国的霸业仍在继续,但诸侯间没有太大的争斗,而在各诸侯国内,如鲁国、宋国,已经发生了一些势力的变化。
元年
#
【经】
1.1 元年春王正月①,公即位。
1.2 二月癸亥②,日有食之。
1.3 天王使叔服来会葬③。
1.4 夏四月丁巳④,葬我君僖公。
1.5 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⑤。
1.6 晋侯伐卫。
1.7 叔孙得臣如京师⑥。
1.8 卫人伐晋。
1.9 秋,公孙敖会晋侯于戚⑦。
1.10 冬十月丁未⑧,楚世子商臣弑其君
⑨。
1.11 公孙敖如齐⑩。
【注释】
①元年:鲁文公元年当周襄王二十七年,前626。
②癸亥:此日实为三月初一。
③叔服:周内史。
④丁巳:二十六日。
⑤毛伯:周大夫,据《传》文,名卫。锡公命:天子赐予诸侯爵服等赏命,是赏赐诸侯的一种荣宠。锡,通“赐”。
⑥叔孙得臣:鲁桓公子僖叔牙之孙。
⑦公孙敖:鲁国庆父之子。戚: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北。
⑧丁未:十八日。
⑨商臣:楚穆王。
(yūn):熊
,楚成王。
⑩如齐:鲁文公新即位,派公孙敖到齐国聘问。
【译文】
鲁文公元年春周历正月,文公即位。
二月癸亥日,有日食。
周天子派叔服来参加鲁僖公的葬礼。
夏四月二十六日,葬我国君僖公。
周天子派毛伯来鲁国赐予文公策命荣宠。
晋襄公攻打卫国。
叔孙得臣到京师。
卫国人攻打晋国。
秋,公孙敖在戚地会见晋襄公。
冬十月十八日,楚国太子商臣杀了楚成王熊
。
公孙敖到齐国去。
【传】
1.1 元年春,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①。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②,见其二子焉③。叔服曰:“穀也食子④,难也收子⑤。穀也丰下⑥,必有后于鲁国⑦。”
【注释】
①内史:官名,掌管著作简册等事宜。
②相人:给人相面。
③见(xiàn)其二子:让二子与叔服相见。
④穀也食子:穀,公孙敖之子名。即文伯。食子,使子食,指能祭祀供养你。
⑤难也收子:难,公孙敖之子名。即惠叔。收子,安葬你。
⑥丰下:下颌丰满。
⑦有后于鲁国:指后嗣将在鲁国昌盛。
【译文】
鲁文公元年春,周王派内史叔服来鲁国参加葬礼。公孙敖听说他能相面,就让他的两个儿子与叔服相见。叔服说:“穀啊,可以供养祭祀你;难呢,可以安葬你。穀下颌丰满,其后代在鲁国必定昌盛。”
...
2025年8月30日 15:22 周六前言
中国史学的发轫期,根据现存的文献,当在西周、春秋时期。所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仅是传说,是否史籍,真伪难辨。只是到了西周、春秋时代,才有完整的史书,如周王朝有《周书》《周志》,郑国有《郑志》《郑书》,楚国有《楚书》《杌梼》,晋国有《乘》。墨子说:“吾见百国《春秋》。”(《隋书·李德林传》及《史通·六家》篇引)说明《春秋》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只是这些史书绝大部分已亡佚,其体制与内容,当然也就无从知道了。流传至今的,只有《尚书》、《春秋》等少数几部史书。
《汉书·艺文志》有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记事的史书为《春秋》,相传为孔子所修订。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简史,也是最早的私家所著的历史著作。《春秋》的记事,从鲁隐公元年开始,就是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按照这十二公的次序来记载历史大事,从鲁隐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共记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事件。《春秋》的内容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
作为一部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著作,《春秋》的首要特点是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作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按时序将历史事件排列起来,有所取舍,有详有略。这一点,比之《尚书》是一大进步。《尚书》没有时序,为后人从发展演变的角度认识历史带来许多不便。《春秋》编年的记史方法,不但是史学方法论上的创新,也是历史观的发展与进步。《春秋》的编年记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宏观地审视历史流变的依据,客观上也反映出作者历史演变的史学观念。这是史学观的一大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记事“谨严”。(韩愈《进学解》说:“《春秋》谨严。”)所谓“谨严”,指的是遣词用字一丝不苟。这个风格,源自于《春秋》的“书法”。举例来说,《春秋》隐公元年记载:“郑伯克段于鄢。”《左传》中有一段解释《经》文的话: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意为共叔段与兄争国,不像个做弟弟的,所以《经》文不称之为“弟段”。郑庄公与叔段之战,宛如两国之君交战,郑庄公打败了对方,所以说“克”。《经》文称“郑伯”而不称“郑庄公”,意在讥讽郑庄公有失教弟之责,有意养成其恶。叔段败后逃亡共地,《经》文不写“出奔”,是因为郑庄公也有罪,史家又难以下笔,为尊者讳,所以不说“出奔”。可见《春秋》的用语是非常谨严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史记·孔子世家》),要以一字之褒贬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因此特别重视遣词造句。这与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相统一的。《孟子·滕文公下》说: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通过历史事件尤其是人事的记载,达到“劝”与“惩”的目的,自古以来就有这个传统。《春秋》中的“书法”,在孔子以前的史官中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只是到了孔子依鲁史记修《春秋》,把这种手法加以系统化和模式化,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惩恶劝善”也成为中国古代史学以至传统文化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春秋》谨严的特点,其弊在于记事过于简略。《春秋》所记之事,少者一事仅一字,最多者也不过四十余字。如此简略的记载,只类似于今天的标题新闻。作为一部史书,它无法使人们了解历史运动的全过程,更无法使人从中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例如“郑伯克段于鄢”一事,乃是春秋初年发生于郑国的一件大事,但《春秋》隐公元年仅以上述六字记之。这样简略的记载,读者不但对于郑庄公兄弟阋墙、母子构怨的经过无法了解,更无从知道春秋初年的小霸郑庄公在暴兴于诸侯之前为巩固君位、肃清内部障碍而消灭共叔段势力所起的历史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王安石讥之为“断烂朝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极大影响的先秦“六经”之中,《春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如前所述,孔子作《春秋》并非单纯为了记载历史事件,而是为了坚持西周制度,反对诸侯为政,目的在于匡救时弊,惩恶劝善。但是,《春秋》经文隐晦难晓,又蕴含褒贬,所以又有了“解经”的“《春秋》三传”,这就是《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儒家经典,到了东汉前期,“经”的范围已经扩大,连解“经”的“传”、“记”、“诂”等也引进“经”内,上升到“经”的地位。“三传”也成为经书。唐代正定“五经”,实际上包含了“九经”,就是《易》、《书》、《诗》、三《礼》和三《传》。宋代以后,“十三经”这一套儒家经典著作基本形成,《左传》成为“十三经”中重要的一部著作。
在西汉的今古文经学的分野之中,《左传》属于古文经学,《公羊传》、《穀梁传》属于今文经学。汉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左传》进行的,特别是刘歆是否伪造《左传》之争。这一论争,不但在汉代掀起轩然大波,而且这桩公案一直延续到清末。尽管如此,经过汉代刘歆、贾逵、服虔、郑玄以及晋代杜预等学者的弘扬推崇,《左传》在“十三经”中已越来越被重视了。
关于《左传》,有几个问题需要谈谈。
一、《左传》书名
《左传》,西汉人称之为《左氏春秋》,或“《春秋》古文”。《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这恐怕是有关《左传》的最早的正式记载。《汉书·河间献王传》载河间献王刘德“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也称为“左氏春秋”。又因为《左传》为秦火前遗书,所以又有“《春秋》古文”之称。《史记·吴太伯世家》太史公曰:“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称:“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臧于秘府,伏而未发。”“《春秋》古文”即指《左传》。到了东汉,班固撰写《汉书》,称“及(刘)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汉书·楚元王交传·附刘歆传》),又称:“时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经传。”又称:“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同前引)班固称之为《春秋左氏传》,时人又称为《左氏》、《左氏传》。在《汉书》中有《左氏春秋》和《春秋左氏传》混用的情况。它如何变成《春秋左氏传》这一名称呢?沈玉成先生认为:“经过一段时期,人们逐渐觉得《春秋左氏传》这一名称要比《左氏春秋》准确,于是就为学人所习惯使用,简称《左传》。”这样的推测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左传》的作者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说是左丘明(见前引)。班固基本上沿袭了司马迁的观点。《汉书·艺文志》说:
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班固此说并非盲目地附和史迁。大家知道,《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来自于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所以向、歆父子也是持此看法的。此外,两汉至魏晋的一些大儒硕彦如贾逵、郑玄、何休、桓谭、王充、许慎、范宁、杜预等人,皆无异辞。直到唐代以后才开始有人怀疑左丘明作《左传》。此后,持怀疑论者代不乏人。清代刘逢禄、康有为等人甚至认为是刘歆割袭《国语》伪造。但是,正如许多先秦典籍一样,由于时代变迁,聚散无常,加上古代转写流传印刷条件之限制,常有后人增损窜入,总会发现与原书抵牾矛盾之处。所以持怀疑论者虽然提出了一些证据,终觉文献不足征,难以使人信服。
三、《左传》的成书年代
《左传》的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中前期。关于《左传》一书的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应在春秋末期,有的认为应在战国中期,两说皆自古延续至今。实际上先秦史书与诸子著作一样,有一个口头传诵的授受过程。一门之内,往往学传数代之后才开始写定。把一部近二十万字、包融各诸侯国史实和史料的巨著划定于一个短时期内甚至若干年内编撰而成,是不符合古代的实际情况的。有的学者认为,最初传授《左传》的人应该是个史官,他不仅有条件看到大量史料,而且保留了史官传统的解说《春秋》的方式。而且《左传》的口头传诵,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在传授过程中,随时加入一些解说《春秋》的书法、凡例。今天见到的那些属于战国时代的史事和其中一些文字上的战国文风,也是在传授过程中加入的。这种看法,不妨可作为我们了解《左传》成书的时间和过程的参考。
四、《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集中到一点,即《左传》是否为《春秋》作“传”。古者释经为之“传”。司马迁、班固都认为《左传》是解经之作。东汉刘歆、陈元、韩歆、贾逵、郑众等古文经学家也都认定《左传》为解经之作。但是西汉末今文学家出于政治功利上和争立博士官的需要,否认《左传》为《春秋》作传。此后,传经与否的争论,久讼未决。虽然桓谭、杜预、孔颖达以及近代的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坚持传《经》之说。但是自两汉直至现当代,认定《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书,与《春秋》不存在互相依附关系的学者仍然大有人在。对于这种学术上的分歧,本来不足为怪,也不必作出强制性的统一。这里应该提到的是,今人杨伯峻先生研究《左传》与《春秋》的关系时提出的意见,颇值得我们重视。
杨伯峻先生指出:《左传》解释《春秋》有几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引《春秋》原文作说明,如《春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句,《左传》说“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二是用事实补充甚至说明《春秋》,如鲁隐公被杀,《春秋》只写“公薨”二字。《左传》却详细记载了隐公被杀的经过。三是订正《春秋》的错讹。如襄公二十七年《春秋》载“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左传》订为“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四是《左传》有时把几条相关的经文,合并成一传。五是《春秋》不载的,《左传》也加以补充记载,等等(《春秋左传注前言》)。杨伯峻是主张《左传》解经说的,以上几点可以说明他立论的根据。由此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左传》与《春秋》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与内在的关系。可以说,《左传》与《春秋》的确是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的。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取折中之说,认为《左传》是一部以《春秋》为纲、并仿照它的体例编成的编年史。
其实,《左传》解经与否只是经学史上今文经学家与古文经学家之间的分歧,如果偏离了《春秋》与《左传》作为历史著作本身独立存在的价值而纠缠不休,意义并不大。《春秋经》作为编年史,只是略具雏形的开端,还未能建立起编年史的健全的体制;而《左传》在历史编纂学上却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如梁启超所指出的,《左传》的特色:
第一,不以一国为中心点,而将当时数个主要的文化国,平均叙述。第二,其叙述不局限于政治,当涉及全社会之各方面。对于一事典章与大事,固多详叙;而所谓琐语之类,亦采集不遗。故能写出社会之活态,予吾侪以颇明了之印象。第三,其叙事有系统,有别裁,确成为一种组织的著述,对于重大问题,时复溯源竟委,前后照应,能使读者相悦以解。(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这说明《左传》作者已经有意识地从某种历史联系的角度来统筹规划、取舍剪裁以编撰成书。所以,钱穆先生说:“《左传》是一部史学上更进一步的编年史,孔子《春秋》只是开拓者,《左传》才是编年史的正式完成。”(钱穆《中国史学名著·春秋三传》)
五、《左传》与《国语》的关系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之说,又《史记·五帝本纪》中说:“余观《春秋》《国语》。”《十二诸侯年表序》中说:“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于是后人有认为《左传》与《国语》同为左丘明所作,且都为解释《春秋》的。《汉书·艺文志》“春秋类”著录“《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大概即本之于司马迁。《左传》与《国语》又有“《春秋》内传、外传”之说。《汉书·律历志下》有“《春秋外传》曰:……”是为以《国语》为《春秋》外传之始。王充《论衡》也认为《国语》为“左氏之外传”。至韦昭作《国语》解序,以《左传》为“内传”,《国语》为“外传”,又是本之于班、王二说。后世更有人发挥说,《国语》是左丘明作《春秋传》的稿本,“时人共传习之,号曰《国语》(《文献通考·经籍考》引巽岩李氏说)。所以,《国语》长期被目录学家列入“经部春秋类”中,以“准经典”的身份流传后世。
之所以称《左》《国》为内外传,除了上述的原因,还因为二书中之史事有很多相同之处。《国语》记史时间始于西周穆王,终于鲁悼公(约前967—前453),在时间上与《左传》大体相同,而且有许多历史事件既见于《左传》,又见于《国语》。因此后人疑《左》《国》本为同一书。到了晚清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更认为《左传》《国语》本为一书,后经刘歆割裂《国语》,乃一分为二。
驳《左》《国》非一人所作,自晋代傅玄开始,至唐、宋以迄清代、近代,皆有说者。如隋代刘炫,唐代柳宗元,宋代叶梦得、陈振孙,清代崔述等,皆有论述。这里且以崔述之论为代表。崔述《洙泗考信录》论“《国语》非左氏作”云:
《左传》之文,年月井井,事多实录;而《国语》荒唐诬妄,自相矛盾者甚多。《左传》纪事简洁,措辞亦多体要;而《国语》文献支蔓,冗弱无骨,断不出于一人之手明甚。且《国语》,周鲁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越多恣放,即《国语》亦非一人之所为也。盖《左传》一书,采之各国之史,《师春》一篇,其明验也。《国语》则后人取古人之事而拟之为文者,是以事少而辞多;《左传》一言可毕者,《国语》累章而未足也,故名之曰《国语》。语也者,别于纪事而为言者也。黑白迥殊,云泥远隔,而世以为一人所作,亦已异矣。
崔述从事辞之风格、材料之来源及体裁之差异来论述《左》《国》作者非同一人,识见实为精邃。
崔述比较《左》《国》二书之差异,不但可以说明二书非一人所作,也可以说明二书本非同一书之分化。对于后一个问题,近代有许多学者已有详细论述。如杨向奎先生《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一文从《左》《国》体裁的差异,记事的分歧,以及在先秦典籍中名称的不同,证明二者不是同一书的分化。嗣后,孙次舟先生发表《〈左传〉〈国语〉原非一书证》之文,从刘向、歆父子校书的实际情况以及《左》《国》内容的比较,否定《左传》为刘歆割裂《国语》而成。刘节先生的《〈左传〉〈国语〉〈史记〉之比较研究》一文,则认为《左传》《国语》乃共同依据一种原始史料,然后按不同的目的加以改编,《国语》注重保存掌故制度,而《左传》注意政治和战争方面的史事,再次反驳割裂说。
争论虽然存在,但关于《左传》《国语》的关系,较多的研究者对比后的看法是:《左传》《国语》是在战国时就已存在的两部书,它们都参考过相同的原始史料,但各自独立成书。《左传》晚于《国语》,《左传》可能参考了《国语》中的史料,甚至改编了《国语》中的某些记载,但《左传》并不是割裂《国语》而成的。
在《春秋》三传之中,《公羊传》和《穀梁传》是以义理解说《春秋》的,而《左传》则是以史料阐述《春秋》的,所以《左传》又是一部历史著作。《左传》自成书之后,便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历史著作,《春秋》的记事过于简洁,许多事件只有一句话甚至一个字。事与事之间只是机械地按年、月、日编排,很难从中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和具体内容。《左传》则不同。《左传》的记事内容、取材范围和描写的社会面都要比《春秋》丰富和广阔得多。它博采旧文简册,以及流传在口头上的历史传说,详细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风俗的历史面貌和各方面代表人物的活动,描绘出一幅春秋时代的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左传》一书反映了当时的进步思想,如以“爱民”为内容的民本思想,以反抗强暴、爱护国家为内容的爱国思想;对那个时期为国家和历史的进步作过贡献的政治家进行了热情的赞扬,对暴君佞臣的恶品邪行进行了批判。而且《左传》对于后代历史著作体裁体例的形成,也具有开创之功。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左传》可以说是“集古史之大成,留给后人以无尽的宝藏”。《左传》对后代的史学影响是巨大的,司马迁作《史记》,有关春秋时代的历史,就大量采用《左传》的内容。《史记》纪传体的创立,与《左传》也不无关系。司马迁以后的史学家,无不从《左传》中吸取营养。
《左传》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朱自清先生说:“《左传》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左传》的文章叙述完整,文笔严密,创造了许多精彩的篇章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左传》善于描写人物,善于将人物的动作和内心活动刻画得生动细致,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创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如春秋五霸、子产、叔向、楚灵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左传》善于用委曲尽致、谨严而分明的笔调来叙述战争,把复杂的战争描绘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左传》的应对辞令之美,又是它的一大特色。《左传》的辞令,无不曲折缜密、委婉有力,许多记述辞令的篇章,成为脍炙人口的佳构。正因为如此,《左传》成为先秦时期最优秀的叙事散文著作。后代的古文家取法先秦,多模仿《左传》。所以,《左传》对于后代叙事散文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师从刘方元、刘世南二位先生攻读研究生,得到二位业师的悉心指导。特别是师从刘世南先生研读《春秋左传》,毕业论文就以《左传》为选题。此后,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和科研中,一直没离开过《春秋》和《左传》。并由此扩大到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先后出版过《春秋左传直解》、《左传国策研究》、《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等书。今天,在《春秋左传直解》的基础上再做《左传》的全本全注全译,感慨良多。一是刘方元先生在前年以94岁的高龄离我们而去。刘世南先生也已90岁高龄,值得欣慰的是世南师身体依然康健,且每天仍然看书写作不辍。笔者时有疑难,仍可向世南师请益。二是对于《春秋左传》,还有许多疑难没有弄清楚,也还有许多可以做的课题,可惜总是力不从心而望洋兴叹!
本书以阮元刻本《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正义》原文为底本,参考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有的原文依杨注亦有所校正。此外,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辞典》、沈玉成先生的《左传译文》和《春秋左传学史稿》等书,亦为作者所参考和引用。全书由笔者和博士生程小青、李彬源共同完成,具体分工如下:
李彬源:隐公、桓公、庄公、闵公、成公部分;
郭丹:僖公、文公、宣公部分;
程小青:襄公、昭公、定公、哀公部分。
最后由笔者审定全书。博士生林小云、尹雪华也参与了前期工作。
限于我们的学力和水平,本书的谬误与疏漏一定不少,敬祈专家读者不吝批评赐教。
郭丹
2012年4月10日于福州适斋
前言
隐公
桓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庄公
...
2025年8月30日 15:22 周六闵公
【题解】
闵公,或作愍公、湣公,是鲁国第十七任君主。名启,鲁庄公庶子,母亲叔姜。前662年,庄公卒,季友按照庄公的命令,立子般为君。即位两个月,庆父使圉人荦杀子般于党氏,立闵公。时闵公年幼(至多八岁),大权为庆父把持。闵公在位仅两年(前661—前660)。前660年,庆父派卜
袭杀闵公于武闱。
元年
#
【经】
1.1 元年春王正月①。
1.2 齐人救邢。
1.3 夏六月辛酉②,葬我君庄公。
1.4 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③。季子来归④。
1.5 冬,齐仲孙来⑤。
【注释】
①元年:鲁闵公元年当周惠王十六年,前661。
②辛酉:初七。
③齐侯:齐桓公。落姑:齐地名,在今山东平阴。
④季子:即季友,此时从陈国回到鲁国。
⑤仲孙:即仲孙湫,齐国大夫。
【译文】
鲁闵公元年春周历正月。
齐国人救援邢国。
夏六月初七,安葬我国国君鲁庄公。
秋八月,闵公与齐桓公在落姑结盟。季友回到国内。
冬,齐仲孙来我国。
【传】
1.1 元年春,不书即位,乱故也①。
【注释】
①乱:指上年之庆父之乱。子般被杀,成季奔陈。
【译文】
鲁闵公元年春,《春秋》没有记载闵公即位,是由于国内动乱的缘故。
1.2 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①:“戎狄豺狼,不可厌也②。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③,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④。’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⑤。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救邢。
【注释】
①管敬仲:即管仲。
②厌:满足。
③宴安:安乐。
④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引诗见《诗经·小雅·出车》。简书,写在一片竹简上的文字,此指盟约。或曰指告急文书。沈钦韩《补注》云:“国有急难,不暇连简为策,单执简往告,犹今之羽檄矣。”
⑤同恶相恤:犹同仇敌忾,忧患与共。恤,救。
【译文】
狄人进攻邢国。管仲对齐桓公说:“戎狄好像豺狼,难以得到满足。中原各国互相亲近,不能够抛弃。安乐就像鸩酒毒药,不能够怀恋。《诗》说:‘难道不想回家乡,邻邦盟约不敢忘。’盟约,就是同仇敌忾、忧患与共的意思,请求您遵从盟约救援邢国。”于是齐国人出兵救援邢国。
1.3 夏六月,葬庄公。乱故,是以缓①。
【注释】
①是以缓:庄公死于去年八月,至此时已经十一个月。依古礼,诸侯五月而葬,而据《春秋》所载,多三月而葬。
【译文】
夏六月,安葬庄公。由于发生动乱的缘故,所以推迟了。
1.4 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请复季友也①。齐侯许之,使召诸陈,公次于郎以待之。“季子来归”,嘉之也②。
【注释】
①复:回国。
②“季子来归”,嘉之也:《春秋经》多直书人名,此称行次而不书名,所以有褒意。
【译文】
秋八月,闵公和齐桓公在落姑结盟,请求齐桓公帮助季友回国。齐桓公同意了闵公的请求,派人从陈国召回季友,闵公驻扎在郎地等候他。《春秋》记载说“季子回到国内”,称“季子”,这是赞美他。
1.5 冬,齐仲孙湫来省难①。书曰“仲孙”,亦嘉之也。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②。”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公曰:“鲁可取乎?”对曰:“不可,犹秉周礼③。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④,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⑤,间携贰⑥,覆昏乱,霸王之器也⑦。”
【注释】
①省(xǐnɡ):慰问。
②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庆父杀子般,后来又杀闵公,是鲁国内乱的祸首。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是由这件事而来。
③秉:持,执。
④颠:颠仆。
⑤因:依。重固:稳定坚固。
⑥携贰:内部不和。
⑦器:策略,方法。
...
2025年8月30日 15:22 周六桓公
【题解】
桓公,鲁国第十五代国君。名允,一名轨,鲁惠公之子,鲁隐公之弟。由于是惠公正室夫人仲子所生,所以被立为太子。惠公去世时年纪尚幼,由其兄公子息(鲁隐公)摄政。鲁隐公被弑后,于前711年即位,在位十八年。前694年桓公赴齐,齐襄公指使公子彭生杀桓公。鲁桓公有四子:庶长子庆父,庶次子叔牙,嫡长子公子同,嫡次子季友。桓公死后,鲁立太子同,是为庄公。庆父、叔牙、季友三兄弟后代演化成权分鲁国的“三桓”。在桓公时代,楚国初步登上中原争霸的政治舞台。
元年
#
【经】
1.1 元年春王正月①,公即位。
1.2 三月,公会郑伯于垂②,郑伯以璧假许田③。
1.3 夏四月丁未④,公及郑伯盟于越⑤。
1.4 秋,大水⑥。
1.5 冬十月。
【注释】
①元年:鲁桓公元年当周桓王九年,前711年。
②郑伯:指郑庄公。
③以璧假许田:指郑庄公以祊地加玉璧与鲁换许田。隐公八年,郑庄公曾派人请求用祊交换鲁国的许田。假,暂借。此为交易,讳言之,所以说“假”。
④丁未:初二。
⑤越:古地名,在今山东曹县一带。
⑥大水:大水成灾。
【译文】
鲁桓公元年春周历正月,鲁桓公即位。
三月,桓公在垂地与郑庄公相会,郑庄公用璧和祊地交换许田。
夏四月初二,桓公与郑庄公在越地会盟。
秋,大水成灾。
冬十月。
【传】
1.1 元年春,公即位,修好于郑。郑人请复祀周公,卒易祊田①。公许之。三月,郑伯以璧假许田,为周公、祊故也②。
【注释】
①郑人请复祀周公,卒易祊田:隐公八年记郑“以祊易许”,未说明鲁是否已送交许田,大概鲁接受祊地而不送许田,所以郑人乘修好之机再请祭祀周公,以促成这桩交易。
②为周公、祊故:为了请求祭祀周公和以祊交换许田的缘故。
【译文】
鲁桓公元年春,鲁桓公即位,对郑国恢复友好。郑人请求重新祭祀周公、完成祊田的交换。桓公答应了。三月,郑庄公又加上玉璧来做许田的交易,这是为了请求祭祀周公和以祊交换许田的缘故。
1.2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结祊成也①。盟曰:“渝盟②,无享国③。”
【注释】
①结祊成:指巩固祊地的交换。
②渝(yú)盟:背弃盟约。
③享国:享有其国。
【译文】
夏四月初二,鲁桓公和郑庄公在越地结盟,这是为祊田的交换表示友好。誓词说:“如果违背盟约,就不能享有国家。”
1.3 秋,大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译文】
秋,发大水。凡是平原被水淹了叫做大水。
1.4 冬,郑伯拜盟①。
【注释】
①拜盟:拜谢结盟。
【译文】
冬,郑庄公前来拜谢结盟。
1.5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①,目逆而送之②,曰:“美而艳③。”
【注释】
①华父督:名督,字华父,宋戴公之孙,好父说之子。孔父:名嘉,宋大司马。
②目逆而送之:人从对面来,先眼看着她走来,等她走过后,又盯着她的背影看她走远。逆,迎。
③美而艳:美丽动人。美指面目姣好,艳指光彩动人。按,此条应与下年《传》文“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连读。
【译文】
宋国的华父督在路上见到孔父的妻子,他眼看她从对面走过来,又回过头从后面盯着她走过去,说:“既美丽,又动人。”
二年
#
【经】
2.1 二年春①,王正月戊申②,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