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12火攻篇

火攻篇

【題解】

火攻,以火攻敵,是最激烈之用兵方式。本篇論述火攻種類、火攻器具、火攻時日及火攻與内外應合之略。曹操注“以火攻人,當擇時日也”,王皙注“助兵取勝,戒虚發也”,均切合孫子本意。張預注:“以火攻敵,當使奸細潛行,地里之遠近,途徑之險易,先熟知之,乃可往,故次《九地》。”

由於此方式極具殺傷力,所以篇中同時又提出“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愠而致戰”之慎戰思想。趙本學云“水火之害,酷烈慘毒”,言孫子此篇“深以用兵爲戒”。

孫子曰:凡火攻 [1] 有五:一曰火人 [2] ,二曰火積 [3] ,三曰火輜 [4] ,四曰火庫 [5] ,五曰火隊 [6] 。行火必有因 [7] ,煙火必素具 [8] 。發火有時,起火有日 [9] 。時者,天之燥 [10] 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 [11] 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日也。

【辯證】

因《竹簡》本有“行火有因,因必素具”之語,有注本以此爲據,説《十一家注》中“煙火必素具”中之“煙”是“因”字之訛;又因“煙”字連帶成“煙火”,故推測“因必素具”乃《孫子》原文。

但此説疑點有二:一、“煙”之本義爲“物質燃燒時發生之氣狀物”,煙火則指“燒具”,即點燃燃燒物所有的工具、器材之類;而“因”則指原因、緣由,兩者含義有别。二、“煙火必素具”指發火器材在平素便準備好,一旦有機會到來,即可使用;而“因必素具”其涵義則是發火的緣由、機會等須隨時準備。而人所周知,機會、緣由並不是常有,是隨機事件。故,“因必素具”於義不通。梅堯臣説“潛姦伺隙必有便也,秉杆持燧必先備也,傳曰,惟事事有備,乃無患也”,張預注“貯火之器,燃火之物,常須預備,伺便而發”,都説明煙火指燒具,並不是指緣由。上面的推論只備一説。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 [12] 。火發於内,則早應之於外 [13] 。火發兵靜者,待而勿攻 [14] ,極其火力 [15] ,可從而從之 [16] ,不可從而止。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内 [17] ,以時發之 [18] 。火發上風,無攻下風 [19] ,晝風久,夜風止 [20] 。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 [21] ,以數守之 [22] 。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23] 。水可以絶,不可以奪 [24] 。

夫戰勝攻取 [25] ,而不修其功者凶 [26] ,命曰費留 [27] 。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 [28] 。非利不動 [29] ,非得不用 [30] ,非危不戰 [31]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 [32] ,將不可以愠 [33] 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34] 。怒可以復喜,愠可以復悦 [35] ,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 [36] ,此安國全軍之道 [37] 也。

...

10地形篇

地形篇

【題解】

軍出之後,必有地形之諸多變動,故本篇跟在《行軍篇》之後。

《地形》,指依據作戰要求,按攻守進退之方便與否,論述地形在作戰中的意義及軍隊在不同地形條件下進行戰鬥之若干原則。孫子曰:“地形者,兵之助也。”曹操注:“欲戰,審地形以立勝也。”趙注本:“雖有智勇之將,精强之卒,陣之不得其地,用兵不得其法,猶走騏驥於牆茨之上,鬥猛虎於淖泥之中,不惟不能施其技,且見其自斃以死也。”皆此意。篇中對野戰地形作細緻分類,提出相應之用兵方法。此外,對“兵有六敗”以及爲將職責等問題也有所論及。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 [1] ,有挂者 [2] ,有支者 [3] ,有隘者 [4] ,有險者 [5] ,有遠者 [6]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 [7] ,利糧道 [8] ,以戰則利 [9] 。可以往,難以返,曰挂。挂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 [10] ,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 [11] 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 [12] 也,將之至任 [13] ,不可不察也。

【疏解】

“險”,是《孫子兵法》之又一理念。

本篇裏,孫子提出“兵有六敗”、“將有五危”,此“敗”與“危”,均“險”之别稱。陳皞云:“一曰不量寡衆,二曰本乏刑德,三曰失於訓練,四曰非理興怒,五曰法令不行,六曰不擇驍果(驍悍果烈,指勇猛强悍),此名六敗也。”賈林注:“走、弛、陷、崩、亂、北,皆敗壞大小變易之名也。”均是指險情與危情。其所以會出現此“六敗”,照張預所言,“咎在人事”。此章,孫子論述六類地形時,其中一類爲“險地”,即充滿危情之地。在後面的《九地篇》裏,孫子又將“爭地”(雙方奮力爭奪之地)與“危地”作爲與“險”有關的兩種類别。

如何直面險情?孫子以爲:先要正確判斷危情,即計算風險;次是善於利用危險,化險爲夷,於險中取勝。

現代之科學方法有“概率”之説,“概率”又稱“隨機事件”。一件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事件發生之可能有大有小,大或小之數額即稱“概率”。概率判斷對决策者最後下决心至關緊要。《地形篇》中,孫子在分析戰況時提出:“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他所强調的“勝之半”,即取勝把握只有百分之五十。此百分比,雖顯粗糙不精,但它卻具有早期概率之涵義。寓意在於:只要戰前有相對準確的判斷,戰爭風險就不可怕,其危害程度也就會降低。

如何化解風險?照孫子所言,含合理用兵、巧設計謀等。其中,還特别强調,應利用危情,即創設一切條件,變不利爲有利,變風險爲坦途。如,“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九地篇》)便是説,利用士卒們求生意願之本能,採取一極端辦法,將士卒置於無路可退之境地,結果,士卒深陷危地,就無所畏懼;無路可走,軍心就會穩固;深入敵國,就不會涣散;迫不得已,就會拼死戰鬥(“兵力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入深則拘,不得已則鬥”)。

故兵 [14] 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 [15] ,將之過也。夫勢均 [16] ,以一擊十,曰走 [17] 。卒强吏弱,曰弛 [18] 。吏强卒弱,曰陷 [19] 。大吏怒而不服 [20] ,遇敵懟而自戰 [21] ,將不知其能,曰崩 [22] 。將弱不嚴,教道不明 [23] ,吏卒無常 [24] ,陳兵縱横 [25] ,曰亂 [26] 。將不能料敵,以少合衆,以弱擊强,兵無選鋒 [27] ,曰北 [28] 。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29] 。料敵制勝 [30] ,計險阨遠近 [31] ,上將 [32] 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 [33] 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 [34]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 [35] ,而利合於主 [36] ,國之寶也。

...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孫子序》,(三國)曹操撰,見《曹操集》,中華書局1974年版。

《魏武帝注孫子》,清平津館刊顧千里摹本。

《宋本武經七書》,(宋)朱服、何去非校,上海涵芬樓1935年《續古逸叢書》影印本。

《宋本十一家注孫子》,中華書局1961年影印本。

《孫子注解》,上海涵芬樓景印《道藏》本。

《孫武子直解》,(明)劉寅撰,明成化二十二年刊本。

《新鐫武經七書》,(明)王陽明手批,明天啓元年刊本。

《孫子集注》,(明)談愷注,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景印本。

《孫子書校解引類》,(明)趙本學撰,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隆慶二年刊本。

《孫子參同》,(明)李贄撰,萬曆四十八年刊本。

《武備志》,(明)茅元儀撰,方勇主編《子部珍本叢刊·兵家類》據明天啓元年刊本影印本,綫裝書局2012年版。

《武經七書匯解》,(清)朱墉輯注,國英增訂,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

《孫子十家注》,(清)孫星衍校,天津古籍書店1990年據《岱南閣叢書》影印本。

《銀雀山漢簡釋文》,吴九龍著,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銀雀山漢墓竹簡【壹】》,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銀雀山漢墓竹簡【貳】》,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

《孫子章句訓義》,錢基博著,《精忠柏石室叢書》1939年版。

《孫子兵法新注》,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研究部《孫子》注釋小組,中華書局1977年版。

《孫子譯注》,郭化若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孫子會箋》,楊丙安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孫子解故》,張文穆著,國防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孫子校釋》,吴九龍主編,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孫子兵法新譯》,李興斌、楊玲著,齊魯書社2001年版。

《孫子譯注》,李零著,中華書局2007年版。

《孫子兵法之綜合研究》,李浴日著,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

《孫子兵法大全》,魏汝霖著,臺灣“國防研究院”1970年版。

《孫子新探——中外學者論孫子》,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版。

《孫武和〈吴孫子〉》,馮友蘭著,見其《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卷第六章,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孫子〉新論集粹——第二届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長征出版社1992年版。

《孫子探勝——第三届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論文精選》,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

《孫子評傳》,黄樸民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孫子學文獻提要》,于汝波主編,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孫子兵法〉教本》,劉春志、劉思起著,國防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孫子兵法——美國人的解讀》,〈美〉塞繆爾·格里菲斯著,育委譯,學苑出版社2003年版。

《孫子兵法新説》,吴如嵩著,解放軍出版社2008年版。

《孫子志》,謝祥皓主編,山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孫子學文存》,穆志超著,白山出版社2010年版。

《中外名戰與名帥——兼論東西方兵學文化意識》,張文儒著,當代中國出版社1996年版。

《中華兵學的魅力——中國兵學文化引論》,張文儒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後記

在叢書主編袁行霈教授精心組織與指導,以及編輯組同仁的熱心幫助下,經我多年努力,四易其稿,這本新注終於可以與讀者見面了。

在探索中國兵學文化豐富内涵的過程中,我有幸接觸《孫子》一書達五十年。時間雖久,但自覺對書中所含的深邃寓意理解尚淺。本書所論及的一些見解,不過是千慮之一得。鄭友賢在《孫子遺説》裏曾説《孫子》一書是“求之而益深”、“叩之而不窮”,所言極是。因此,雖然本書即將出版,但我身上並没有任何輕鬆的感覺。

對於《孫子》一書的評論、校解與注釋,自古迄今,多得不可勝數。我雖也有志於斯,但限於時間與精力,不能一一遍及。本書之成稿,是重點鑽研了《孫子》本書及《武經七書》中除《孫子》以外的六家所致,同時,也注意吸納了孫臏、曹操、諸葛亮等諸家的精闢見解。又則,我在研讀與比較《宋本十一家注孫子》與孫校本兩書之異同時,也參照並吸收了國内外有關文獻(詳見“參考書目”),引用了其中的一些觀點與資料,同時,又盡可能表明了我對這些資料的看法。凡此類内容,大都注明了出處,便於有志趣的讀者查閲。不過,由於篇幅所限,未能一一顧及。此處應説明的是:對於提供這些觀點與資料的學者,無論是先輩還是同輩,我均表示深切謝意。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新編新注十三經》編輯組同仁的悉心關照,他們貢獻了許多中肯的意見與建議。我的同窗韓秋白教授曾通讀了本書初稿全文,提出過許多修改意見。徵求意見稿完成後,又得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和天津武警指揮學院多位資深學者的細心審閲,他們也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與建議。這些學者是霍印章研究員、劉春志教授、劉慶教授、薛國安教授、喻江教授及李文慶教授。在本書付梓之際,我也向這幾位學者表示深切的謝意。

本書雖是我的傾力之作,然而錯誤與缺失在所難免,懇請學界同仁及廣大讀者惠予批評指正,本人將不勝感激。

張文儒

2011年5月19日成稿於融域嘉園

2017年11月修訂

版权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孫子新注/張文儒撰.—北京:中華書局,2018.8

(新編新注十三經/袁行霈主編)

ISBN 978-7-101-13252-6

Ⅰ.孫… Ⅱ.張… Ⅲ.①兵法-中國-春秋時代②《孫子兵法》-注釋 Ⅳ.E892.25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109984號

書  名 孫子新注

撰  者 張文儒

叢 書 名 新編新注十三經

叢書主編 袁行霈

責任編輯 朱立峰

出版發行 中華書局

     (北京市豐臺區太平橋西里38號 100073)

     http://www.zhbc.com.cn

     E-mail:zhbc@zhbc.com.cn

印  刷 北京瑞古冠中印刷廠

版  次 2018年8月北京第1版

     2018年8月北京第1次印刷

規  格 開本/880×1230毫米 1/32

     印張 6 插頁 2 字數 154千字

印  數 1-6000册

國際書號 ISBN 978-7-101-13252-6

定  價 20.00元

文前辅文

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

新編新注十三經芻議

袁行霈

今傳十三經有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其間經過多次變動。兹將十三經的形成過程作一簡要的論述。

孔子有“六藝”之説,指《詩》、《書》、《禮》、《樂》、《易》、《春秋》 [1] ;湖北荆門郭店楚墓出土竹簡《六德》,講到《詩》、《書》、《禮》、《樂》、《易》、《春秋》 [2] ,並未總稱爲“六經”。到西漢有“五經”之説,陸賈《新語·道基》:“禮義不行,綱紀不立,後世衰廢,於是後聖乃定五經,明六藝,承天統地,窮事察微,原情立本,以緒人倫。” [3] 漢武帝時正式將“五經”立於學官,《漢書·武帝紀》:“(建元)五年(前136)春……置五經博士。” [4] 五經的排列順序通常是《詩》、《書》、《禮》、《易》、《春秋》或《易》、《書》、《詩》、《禮》、《春秋》 [5] 。東漢又有“七經”之説,見《後漢書·張純傳》:“乃案七經讖、明堂圖……欲具奏之。”章懷太子注:“七經謂《詩》、《書》、《禮》、《樂》、《易》、《春秋》及《論語》也。” [6]

...

00a前言一_易经这本书

前言一 《易经》这本书

傅佩荣

《十三经注疏》指一套特定的儒家十三经注解是古人智能的集合,中华文化的宝库,而《易经》位列其首。这不仅是因为《易经》在时代上最为古老,更是因为它的内容涵盖了天道、人道、地道,亦即要在天地之间让人类安身立命。其方法则是设卦观象,以符号代表自然界的现象,再借符号的组合与移动,描绘自然界千变万化的奥妙情境,由之展示人间世的吉凶祸福与因应之道。

目前通行的《易经》读本,是经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的本子。孔颖达知道这项注疏工作十分艰巨,所以特地撰写《周易正义序》,探讨八个题目。首先,“论易之三名”,易字有易简、变易、不易三个意思。其次,“论重卦之人”,伏羲最先画了八个单卦,将这八个单卦重叠为六十四卦的人也应该是他。第三,“论三代易名”,夏代有《连山》,殷代有《归藏》,周代有《周易》。第四,“论卦辞爻辞谁作”,答案是周文王。第五,“论分上下二篇”,上篇自乾坤至坎离,下篇由咸恒到既济未济。第六,“论夫子十翼”,孔子是“十翼”的作者。第七,“论传易之人”,从孔子的学生商瞿,一直传到王弼。最后,“论谁加经字”,答案是无从查考。

由此可知,《易经》是伏羲氏、周文王、孔子这三位古代圣人合作的成果。我们从今天的眼光,对此再作简单的说明。《易经》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内容极少,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以及卦辞与爻辞;这是伏羲氏与周文王的贡献所在。二是“传”,原是为经作注解的,称为“十翼”(翼为辅助),包括彖(tuàn)(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彖与象,是依《易经》分上下篇(一卦至三十卦为上篇,三十一卦至六十四卦为下篇)而分上下。文言只论及乾坤二卦。系辞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解说,极富哲理。说卦说明卦象,亦即八个单卦所象征的实物与处境,扩大了想象的空间。序卦就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加以解释,想要找出其中道理。杂卦并无次序,试图找出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组的不同解读。目前学术界的共识是:“十翼”为孔子及其后学的合作成果。

换言之,《易经》已经包含《易传》在内,是一本独立而完整的经典了。它的主体是六十四卦,卦辞爻辞以及彖传、象传。一般在研究《易经》时,大部分的心力都用在这里。以下稍作说明。

《易经》首先肯定万物的起源、发展、变化、结束,都是阴与阳这二元因素(或力量)所造成的。阴爻与阳爻这简单的两画,合作组成八个单卦,每卦三爻。于是有了乾与坤,有如父与母。由此再衍生出震、坎、艮三子以及巽、离、兑三女。八卦分别象征天与地以及雷、水、山,风、火、泽。然后八个单卦再两两相叠,形成六十四卦,代表六十四种自然现象以及对应的六十四种人间处境。由于每一卦有六爻,所以人间处境变成了三百八十四种。这些足以使人眼花缭乱,但是我们的真实人生远非如此简单就能掌握。于是,《易经》一方面助人因应特定状况,同时也提醒人“世事无绝对”,我们还是拥有主动抉择的能力与责任。

历代研究《易经》的学者,主要分为象数派与义理派。两派各有根据,也各有贡献,但是却无法获得共识,以致每一卦的每一爻都有千奇百怪的诠释,足以让人望洋兴叹。《易经》的卦辞与爻辞中,出现许多占验之辞,显示卜筮的操作痕迹,而这一部分更是专门的学问,难以深究。

事实上,《易经》展开一个无限宽广与丰富的世界,我们所盼望的只是得其门而入。我在解读此书时,除了传统的注疏之外,主要参考了程颐的《易程传》,朱熹的《易本义》以及当代学者马恒君的《周易正宗》,南怀瑾、徐芹庭的《周易今注今译》,陈鼓应、赵建伟的《周易译注与研究》等书。受益及掠美之处不及详说,只愿与读者共享入门之乐。

00b前言二_易经的魅力

前言二《易经》的魅力

傅佩荣

长期以来,我一直盼望拥有一本可以看得懂的《易经》。年过五十以后,想到孔子所说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种期待就更为殷切了。

最初听到《易经》,是在大学时代。当时的感觉是:大家都在推崇这部宝典,但是又说不清楚是什么缘故。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在年轻时,以《易之逻辑问题》一文而受人肯定,他想要解决的是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有何逻辑根据。他后来发挥的,大都是《系辞传》里“生生之德”的理念,并且由之推展出一套生命哲学,对于诠释儒家的思想基调颇有助益。

稍后,我听说西方学术界对《易经》(由传教士译为拉丁文)也颇为着迷。譬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就由《易经》一阴一阳的启示,领悟了二元对数(阴为零,阳为一),进而奠下了计算机运作的原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则由《易经》体认了共时性原理,亦即许多现象在同一时段发生,彼此之间可能有神秘的联系,而这正是占卜的主要依据。翻开任何一个《易经》版本,都会念到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这些爻辞三言两语,并且下了占验之辞,简直就像算命师的铁口直断。难怪朱熹会主张“易为卜筮之书”了。

《易经》里面出现的占验之辞,大约有九个等级,从最好到最坏,依序是:元吉,大吉,吉,无咎,悔,吝,厉,咎,凶。其意思是:最为吉祥,非常吉祥,吉祥,没有灾难,懊悔,困难,危险,灾难,凶祸。当然,这要看一个人处在什么时位而定。

“时”为时间,引申为人生的阶段、客观的情势、主客之间形成的时机以及个人对时机的感受。“位”为空间,引申为个人的地位及处境以及他与其他人之间的相对关系。人的吉凶祸福,一半是由时与位所决定,有如命中注定的客观条件;而另外一半,则取决于当事人自己对时与位的认识以及由此而采取的响应行动。说“《易》为卜筮之书”,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当卦辞爻辞揭示吉凶时,后续还有每一个人修正或改变命运的弹性空间。

更重要的是,六十四卦形成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码,其中首尾相应,福祸相倚,甚至吉中有凶,凶中带吉;在你才陷入懊悔情绪时,随即出现生机;在你正想额手称庆时,危险却已悄悄逼近。然后再总结这一切为: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责任之提升,德行修养的必要以及乐天知命的智能。人生遭遇虽有一定的步骤与结局,但是苦乐却是个人的德行、智能、能力所左右的。德行修养是离苦得乐的最佳保证;智能觉悟使人显示整体而根本的视野,不为苦乐所困;能力卓越的人立即采取行动,或是改变环境,或是自我调适。《易经》全书再三着墨的,正是期许人们开发这三方面的资源。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早已习惯了《易经》的许多启示。处于逆境中,会想到否极泰来;前无去路,会希望剥极而复;看到社会乱象,则要求革故鼎新;遇到分配不均,则知道有损有益。每一卦都有好有坏,如果寻找六爻皆吉的,大概只有谦卦了。人有真才实学,又能谦卑自处,那么还需要占卜吗?“善为易者不占”,真正懂得《易经》道理的人,是不会去占卜的。占卜的结果若为吉,你还是要脚踏实地活在每一个当下;占卜的结果若为凶,那么你想尽办法避开之后,占卜岂非失灵?这是最简单的“算命悖论”,既然如此,何不增强理性能力,学习《易经》的义理呢?

《易经》是不必也不能一口气读完的。它是手边的必备参考,每天念一两卦,久之心领神会,境界自然开阔。我一直盼望拥有一本看得懂的《易经》。求人不如求己,现在如愿以偿,心得公诸同好,正是“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卦九二爻辞)。

64未济卦䷿

64未济卦䷿

【64 · 1】

未济。亨。小狐汔(qì)济,濡其尾,无攸利。

【译文】

未济卦。通达。小狐狸快要渡过河,浸湿了尾巴,没有适宜的事。

【注解】

未济卦是下坎上离,亦即“火水未济”。《序卦》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如前文所述,既济卦是久则穷,所以必须重启生机,以显示变易而不穷的《易经》原理,也就是以未济卦来作为六十四卦的压轴。“未济”是尚未完成也尚未结束。

小狐狸可以游水过河,但是湿了尾巴就无法成功。“汔”为“迄”,为几乎、将要。据说狐狸渡水会翘起尾巴,一旦浸湿尾巴就有下沉的危险,结果则是“无攸利”。本卦六爻皆无正位,但又皆可相应,所以为“亨”。

未济卦由否卦第十二卦)变来,亦即否卦六二与九五换位而成未济卦。既然是由否卦变来,所以也可依此而见其“亨”。

【64 · 2】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译文】

《彖传》说:未济卦,通达,是说柔顺者取得中位。小狐狸快要渡过河,是说它没有离开中位。浸湿了尾巴,没有适宜的事,是说它不能继续游到终点。虽然刚强者与柔顺者位置皆不恰当,但是全都可以相应合。

【注解】

未济卦由否卦变来,是否卦六二往上成为未济卦六五,亦即“柔得中也”。五不但是中位,还是君位,所以优于二,这也是“亨”的缘由。小狐狸渡河,犹如六二到六五,仍未脱离中位,亦即在河中而未及上岸。

未济卦有两个坎,下坎与互坎(六三、九四、六五),坎为水,为险,所以说“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它与既济卦相反,是六爻皆不正,但是依然可以全部刚柔相应。

【64 · 3】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译文】

《象传》说:火在水的上方,这就是未济卦。君子由此领悟,要慎重分辨物类,使它们各居其所。

【注解】

未济卦是下坎上离,离为火,坎为水,所以说“火在水上”。火向上烧,水向下流,两者分道扬镳,各自发展而不相为用,成为“未济”,不能成事。

君子眼见未济的困境,所以要谨慎分辨物类,使之各居其所,再作最完善的运用。

【64 · 4】

初六。濡其尾,吝。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极也。

【译文】

初六。浸湿了尾巴,有困难。

《象传》说:浸湿了尾巴,也是不知道有终点的缘故。

【注解】

初六居全卦底部,为尾;上有两坎,一是下卦坎,一是互坎(六三、九四、六五),坎为水,亦即尾巴在水中,是为“濡其尾”。

初六以阴爻居刚位,缺乏动向,上有九四正应,更使初六安于现实,无法渡过二坎,甚至不知道渡河须以过河为其终点,是“亦不知极也”。“极”为终,为终点。

【64 · 5】

九二。曳其轮,贞吉。

《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译文】

九二。拉住车轮,正固吉祥。

《象传》说:九二正固吉祥,是因为居中并且行正。

【注解】

九二与六五正应,它以阳刚居下,上临阴柔之主,必须有所戒惕。九二在下卦坎中,坎为弓轮,为曳马,所以说“曳其轮”。

九二居中可以行正,是为“贞吉”。

【64 · 6】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象》曰:未济征凶,位不当也。

【译文】

六三。尚未渡过,前进会有凶祸。适宜渡过大河。

《象传》说:尚未渡过,前进会有凶祸,是因为位置不恰当。

【注解】

六三在下卦坎与互坎中,前后都是水,所以说“未济”。坎为险,所以说“征凶”。但是它有上九正应,而上九是全卦终位,所以说“利涉大川”。

六三以阴爻居刚位,又居上下二卦之间,是“位不当也”,所以会有“未济征凶”的状况。

【64 · 7】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译文】

九四。正固吉祥,懊恼消失,振奋起来讨伐鬼方。三年后成功,受到大国封赏。

《象传》说:正固吉祥而懊恼消失,是因为心意得以实现。

...

63既济卦䷾

63既济卦䷾

【63 · 1】

? 椶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译文】

既济卦。通达小的方面,适宜正固。起初吉祥,最后混乱。

【注解】

既济卦是下离上坎,亦即“水火既济”。《序卦》说:“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小过卦说的是有所超过,有所超过就一定可以办成事情,所以接着谈既济卦。“既济”原是渡河成功之意,在此泛指已成之事。

既济卦由泰卦(第十一卦)变来,亦即泰卦六五与九二换位而成既济卦。既济卦与未济卦(第六十四卦)是既覆且变的关系。本卦三个阴爻分居三个阳爻之上,表示阴爻顺利,所以说“亨小”,全卦六爻皆居正位,所以说“利贞”。“初吉”是指既济之后的稳定,但是变化不可能在此中止,所以说“终乱”。

【63 · 2】

《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译文】

《彖传》说:既济卦通达,是说小的方面通达。适宜正固,是说刚强者与柔顺者都能守正而位置恰当。起初吉祥,是因为柔顺者取得中位。最后停止就会混乱,是因为这条路走到了尽头。

【注解】

既济卦下离上坎,六爻皆在正位上,而阴爻分处阳爻之上,所以是“小者亨”,并且可以“利贞”。

“初吉”是指六二以阴爻居中,并且下离有文明之象;至于九五则更不在话下。“终乱”则是指既济不可能停止,还须顺着时势进入新的循环周期。

【63 · 3】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译文】

《象传》说:水在火的上方,这就是既济卦。君子由此领悟,要考虑祸害而预先防范。

【注解】

既济卦是下离上坎,坎为水,离为火,亦即“水在火上”。《尚书·洪范》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水在火上,则两者各顺其性而相互为用。

君子知道既济卦的优点,但是也明白长治久安之不易,并且警觉对于水与火稍有疏失就会酿祸,所以要未雨绸缪,“思患而豫防之”。“豫”为“预”。

【63 · 4】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象》曰:曳其轮,义无咎也。

【译文】

初九。拉住车轮,浸湿尾巴,没有灾难。

《象传》说:拉住车轮,理当没有灾难。

【注解】

在既济卦中,初九以阳爻居刚位,动向甚明,而又不应躁进,所以要设法约束之。初九面临二坎,一是互坎(六二、九三、六四),一是上卦坎,坎为弓轮,为曳马,所以说“曳其轮”;坎又为水,且初九在下为尾,所以说“濡其尾”。

拉住车轮则难以前行,动物浸湿尾巴则难以渡河,既然不再躁进,自然“义无咎也”。

【63 · 5】

六二。妇丧其茀(fú),勿逐,七日得。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译文】

六二。妇人丢了头饰,不用寻找,七天可以失而复得。

《象传》说:七天可以失而复得,是因为执守中道。

【注解】

既济卦由泰卦变来,泰卦六五与九二换位,成为既济卦的六二。原本泰卦下乾上坤,坤为女,为妇,乾为首,变为既济卦后,乾坤二象皆失;既济卦六二阴爻为妇,所以说“妇丧其茀”。“茀”是妇女头上的装饰品。并且,六二在互坎(六二、九三、六四)中,坎为盗,所以才有要不要“逐”的考量。

由于六二居中行正,将可顺利得回失物。按照《易经》的规则,一爻的运行,经过六个爻位,到第七日回到原位,所以说“七日得”。程颐说:“虽不为上所用,中正之道无终废之理,不得行于今,必行于异时也。圣人之劝戒深矣。”

【63 · 6】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象》曰:三年克之,惫也。

【译文】

九三。高宗讨伐鬼方,三年才征服。不可任用小人。

《象传》说:三年才征服,是说太疲惫了。

【注解】

“高宗”为殷王武丁,“鬼方”为西北边疆民族。《后汉书·西羌传》:“及殷室中衰,诸夷皆叛,至于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九三在互坎(六二、九三、六四)与互离(九三、六四、九五)中,坎为弓轮,离为兵戈,合之则为征伐作战。泰卦变为既济卦时,是九二由下乾前往上坤,成为九五。乾为君,指“高宗”,坤为国,为阴,所以称“鬼方”;中间经过三位,所以说“三年克之”。

九三阳爻居刚位,上有上六正应,但是自身为两个阴爻包围,又面临上坎,所以即使成功,也必是“惫也”,更须以“小人勿用”为戒。

【63 · 7】

六四。(rú)有衣袽(rú),终日戒。

《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

【译文】

六四。彩色绢帛也会变成破旧衣服,整天都在警戒。

...

62小过卦䷽

62小过卦䷽

【62 · 1】

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译文】

小过卦。通达,适宜正固。可以做小事,不可以做大事。有鸟飞过留下的声音。不应该往上走,而应该往下走,非常吉祥。

【注解】

小过卦是下艮上震,亦即“雷山小过”。《序卦》说:“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凭信的人一定可以通行,所以接着要谈小过卦。《杂卦》说:“小过,过也。”意思也是通过。然而,就小过卦而言,相对的有大过卦。此时,就可由小过、大过来比较通过、超过、过分等等的程度了。

小过卦与中孚卦是正覆关系,所以也经过两度卦变。先是观卦第二十卦)九五与六四换位形成晋卦(第三十五卦),再由晋卦六三与上九换位形成小过卦。“飞鸟遗之音”,是说还听得到鸟飞过去时啼叫的声音,说明鸟刚刚经过不久,这是就时间上解释小过卦。至于“不宜上,宜下”,则是小过应有的柔顺态度,如此方可“大吉”。

【62 · 2】

《彖》曰:小过,小者过而亨也。过以利贞,与时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飞鸟之象焉,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顺也。

【译文】

《彖传》说:小过卦,是说小的方面超过而可以通达。超过而适宜正固,是要配合时势来运行。柔顺者取得中位,因此小事吉祥。刚强者失去地位而没有居中,所以不可以做大事。卦上出现飞鸟的意象,所以有鸟飞过留下的声音。不应该往上走,而应该往下走,这样非常吉祥,是因为往上违背时势,往下顺应时势。

【注解】

“小者”是指阴爻,本卦四阴二阳,是为“小者过”。之所以“亨”与“利贞”,依程颐所说,是因为“过所以就正也”,“事固有待过,而后能亨者”,以及“时当过而过,乃非过也”。换言之,小过是为了矫枉过正,求其通达,并且依时而行。

阴爻占据二、五中位,所以“小事吉”。反之,则是“不可大事”。全卦横看,有如鸟之张翼飞翔,至于“飞鸟遗之音”,则程颐说是:“鸟飞迅疾,声出而身已过,然岂能相远也。事之当过者亦如是,身不能甚远于声,事不可远过其常,在得宜耳。”

“不宜上,宜下”,说明了小过卦的特色,亦即要顺应时势,以小过来取得常道。

【62 · 3】

《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译文】

《象传》说:山上出现雷鸣,这就是小过卦。君子由此领悟,行为要超过一般的恭敬,丧事要超过一般的哀伤,用费要超过一般的节俭。

【注解】

小过卦是下艮上震,震为雷,艮为山,所以说“雷在山上”。雷在山上所发出的震鸣,会超过它在平地时的声威,所以说是“小过”。

君子在自我要求方面,宁可超过一些。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对自己要求多一些,不但可以免去人怨,还可以增益德行。

【62 · 4】

初六。飞鸟以凶。

《象》曰: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

【译文】

初六。飞鸟会带来凶祸。

《象传》说:飞鸟会带来凶祸,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注解】

小过卦有飞鸟之象,而初六一出现就想像飞鸟一般迅疾而过,所以说“凶”。

初六阴爻居刚位而不正,上有九四正应,而九四亦不中不正。九四在上卦震中,震为行,但是初六在下卦艮中,艮为止,行止相违而初六仍然一心想飞,所以这种“凶”是“不可如何也”。小过卦六爻,无一为吉,最多只是“无咎”,由此可见谨慎的重要。

【62 · 5】

六二。过其祖,遇其妣(bǐ);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象》曰:不及其君,臣不可过也。

【译文】

六二。越过了祖父,遇到了母亲;没有赶上君王,遇到了臣子,没有灾难。

《象传》说:没有赶上君王,是说臣子不可以越过君王。

【注解】

王弼说:“祖,始也,谓初也;妣者,居内履中而正者也。过初而履二位,故曰过其祖而遇其妣。”六二越过初六,来到中位,所以有此说法。

换个方式解说,则是六二虽然居中守正,仍然安于臣位,而不会觊觎六五的君位,所以“无咎”。六二在下艮中,艮为止,所以说“不及其君”。

【62 · 6】

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qiāng)之,凶。

《象》曰:从或戕之,凶如何也?

【译文】

九三。不要越过而要防范,跟着去可能受到伤害,有凶祸。

《象传》说:跟着去可能受到伤害,这种凶祸还不大吗?

【注解】

在小过卦中,阴胜于阳,阳爻不可有“过”。九三以阳爻居刚位,应有防范能力,所以说“弗过防之”。但是它与上六正应,就有“从”的意愿,这个“从”就出了问题。

九三往上在互兑(九三、九四、六五)中,兑为毁折,所以说“戕之”。“戕”为杀害、伤害。至于“或”字,则用于三、四位,表示处于上下二卦之间,有些不确定状况。

【62 · 7】

九四。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

《象》曰:弗过遇之,位不当也。往厉必戒,终不可长也。

【译文】

九四。没有灾难。不要越过也会遇到,前往有危险,一定要警戒。不可以有所作为,长久保持正固。

《象传》说:不要越过也会遇到,是因为位置不恰当。前往有危险,一定要警戒,是因为终究没有成长的机会。

...

61中孚卦䷼

61中孚卦䷼

【61 · 1】

中孚。豚(dùn)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译文】

中孚卦。猪与鱼出现,吉祥。适宜渡过大河,适宜正固。

【注解】

中孚卦是下兑上巽,亦即“风泽中孚”。《序卦》说:“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所节制,才可取信于人,所以接着要探讨的是中孚卦。《杂卦》说:“中孚,信也。”符节在古代为信物,由卦象看,上下二卦搭配合宜,若合符节,可作为凭信。“中”指内心,所以“中孚”为内心诚信。

关于“豚鱼”,程颐说:“豚躁鱼冥,物之难感者也。孚信能感于豚鱼,则无不至矣,所以吉也。”若由卦象找根据,则涉及两度卦变,虞翻之说可供参考。他指出:“讼四之初也。”亦即讼卦的九四与初六换位而成中孚卦。但是卦变多从十二消息卦产生,所以他又说:“此当从四阳二阴之例,遁阴未及三,而大壮阳已至四,故从讼来。”结论则是要先由遁卦(椑,第三十三卦)变为讼卦,再由讼卦变为中孚卦。他如此解释的用意,是要找出“豚鱼”的出处:遁卦有互巽(六二、九三、九四),巽为鱼,而讼卦有下坎,坎为豕。遁变为讼,讼再变为中孚,所以说“豚鱼,吉”。由此一例,可知历代学者研究《易经》所费之心力。

中孚卦下兑上巽,巽为木,引申为木舟,兑为泽,木舟可行于泽上,所以说“利涉大川”。九五与九二皆为阳爻居中位,所以说“利贞”。

【61 · 2】

《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

【译文】

《彖传》说:中孚卦,柔顺者在内而刚强者取得中位。喜悦而随顺,诚信才可感化邦国。猪与鱼吉祥,是说诚信及于猪与鱼。适宜渡过大河,是说乘坐木船还有空位。内心诚信而适宜正固,则是顺应天之道。

【注解】

中孚卦是下兑上巽,卦象为上下四个阳爻居外,中间两个阴爻,并且阳爻占有五、二中位,亦即“柔在内而刚得中”。下兑为悦,上巽为随顺,有如百姓喜悦而君上随顺,诚信到这种地步,才可化民成俗,邦国大治。

程颐说:“内外皆实而中虚,为中孚之象。又二五皆阳,中实,亦为孚义。在二体则中实,在全体则中虚。中虚,信之本;中实,信之质。”讲求诚信,必须态度谦虚,才可尊重别人;同时要脚踏实地,做到言出必行。

“信及豚鱼也”,表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自然可以感动百姓。“乘木舟虚也”,则指涉全卦中间两个阴爻,虚位以待。然后,能够诚信而正固,就合乎天地运行的恒久法则了。

【61 · 3】

《象》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译文】

《象传》说:沼泽上有风在吹,这就是中孚卦。君子由此领悟,要认真讨论讼案,缓慢判决死刑。

【注解】

中孚卦是下兑上巽,巽为风,兑为泽,所以说“泽上有风”。风有如政教命令,泽有如施恩于民;既要维持纲纪,又要照顾百姓。

君子所能做的是“议狱缓死”,在追求社会正义时,不忘同情体谅罪犯。

【61 · 4】

初九。虞吉,有它不燕。

《象》曰:初九虞吉,志未变也。

【译文】

初九。可预料就吉祥,有其他状况则不安。

《象传》说:初九可预料就吉祥,是因为心意并未改变。

【注解】

“虞”为预料、猜测。古代有虞官,担任王公贵族打猎时的向导。初九居中孚卦初位,上有六四正应,所作所为可以预料,犹如前有向导,不会迷路,所以“吉”。这也是初九“志未变也”的表现。

“燕”为安宁,“它”为其他。初九在下卦兑中,兑为泽,它又上临互震(九二、六三、六四),震为雷,有雷入泽之象,应该沉寂安定,所以说“有它不燕”。

【61 · 5】

九二。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象》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译文】

九二。大鹤在树荫下啼叫,它的小鹤啼叫应和。我有美酒一罐,我要与你共享。

《象传》说:它的小鹤啼叫应和,是发自内心的愿望。

【注解】

九二以阳爻居中位,刚实居中,显示诚信之至。自然界中,鹤在山林栖息,亲子以鸣呼应,既属本能之所为,也有全心的信赖。在人间世,朋友志同道合,愿意分享一切。“爵”为酒杯,引申为酒。“靡”为共,引申为共享。朋友共品美酒,贵在心意相通。

《系辞上》引述孔子对这句爻辞的评述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61 · 6】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象》曰:或鼓或罢,位不当也。

【译文】

六三。遇到对手,或击鼓或休兵,或哭泣或唱歌。

《象传》说:或击鼓或休兵,是因为位置不恰当。

【注解】

六三在下卦终位,面临上卦,可谓棋逢敌手。六三在互震(九二、六三、六四)中,震为雷,引申为击鼓作战;又在互艮(六三、六四、九五)中,艮为止,引申为休兵罢战;六三在下卦兑中,兑为口,为悦,引申为唱歌;它又面临上巽,巽为风,为号,引申为哭泣,于是形成爻辞的一段生动描写。

六三之种种犹疑状态,来自它的不中不正之位。

【61 · 7】

六四。月既望,马匹亡,无咎。

《象》曰:马匹亡,绝类上也。

【译文】

六四。月亮已经满盈,马匹丢失,没有灾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