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60节卦䷻

60节卦䷻

【60 · 1】

节。亨。苦节不可贞。

【译文】

节卦。通达。苦涩的节制不能正固。

【注解】

节卦是下兑上坎,亦即“水泽节”。《序卦》说:“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一直离散下去,并不适宜,所以接着要谈节卦。节有节制、制止之意。《杂卦》说:“节,止也。”

节卦与涣卦为正覆关系,所以论其来源,是由泰卦变来,亦即泰卦九三与六五换位,形成节卦。虽然卦辞说泰卦“吉亨”,但是若是保持不动,则依然天地无法交流。勉强保持不动,就是“苦节”(“苦”有过度而苦之意),“不可贞”。由卦象看来,节卦下兑上坎是“泽上有水”,泽的容量有限,必须有所节制。

【60 · 2】

《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译文】

《彖传》说:节卦,通达。刚强者与柔顺者分开,并且刚强者取得中位。苦涩的节制不能正固,是因为路已经走到尽头。喜悦而去冒险犯难,位置适当而能节制,居中守正才可通顺。天地有节制,四季才会形成。用制度来节制,就不会浪费钱财,也不会祸害百姓。

【注解】

泰卦下乾上坤,阴阳二组力量壁垒分明,一变而为节卦,则阴爻阳爻得到交错机会,并且九五与九二皆为阳爻,这就是“刚柔分而刚得中”。如果泰卦不变,则成为“苦节”,一切停滞下来,前无去路,所以说“不可贞”。

节卦下兑上坎,坎为险,兑为悦,亦即“说以行险”,意思是:节制并非完全避开挑战,而是要在喜悦时才可冒险。得位时能够节制,才可做到“中正以通”。就自然界而言,天地的运行有其节制,四季才会依序出现。就人间世而言,则须以制度来规范,才不至于耗费金钱与伤害百姓。

【60 · 2】

《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译文】

《象传》说:沼泽上有水,这就是节卦。君子由此领悟,要制定数量上的限度,评议道德上的行为表现。

【注解】

节卦是下兑上坎,坎为水,兑为泽,是为“泽上有水”。泽的容量是固定的,少则聚积,多则流泻,显示某种节制。

君子照顾百姓的生活所需,要“制数度”;并且为了提升社会风气,要“议德行”。程颐说:“君子观节之象,以制立数度,凡物之大小轻重高下文质,皆有数度;所以为节也,数多寡,度法制。议德行者,存诸中为德,发于外为行,人之德行,当义则中节。议谓适度求中节也。”《中庸》首章所推崇的中和,所强调的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60 · 4】

初九。不出户庭,无咎。

《象》曰:不出户庭,知通塞也。

【译文】

初九。不离开门户与庭院,没有灾难。

《象传》说:不离开门户与庭院,是因为知道通达与闭塞。

【注解】

在泰卦变为节卦的过程中,初九与其正应六四不受影响。现在处于节卦,理当有所节制,而初九知道自己的通(有正应)与塞(要收敛),所以“不出户庭”。

节卦出现互艮(六三、六四、九五),艮为门阙,又为止,初九距门阙还有两步,所以要“不出户庭”,如此能有分寸,可以“无咎”。

《系辞上》谈到这句爻辞,说:“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缜密而不出也。’”

【60 · 5】

九二。不出门庭,凶。

《象》曰:不出门庭凶,失时极也。

【译文】

九二。不走出门户与庭院,有凶祸。

《象传》说:不走出门户与庭院,会有凶祸,是因为过度错过了时机。

【注解】

九二与初九一样,在节卦的互艮之下,但是九二自身已进入互震(九二、六三、六四)中,震为行,所以“不出门庭”反而是“凶”。

九二以阳爻居下卦中位,在卦变过程中当行而未行,以致从原来的有应变成无应,甚至为六三所乘,所以说“失时极也”。“极”为过度,为极端,在本卦中则是错失了节度。

【60 · 6】

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译文】

六三。没有节制的样子,就会出现悲叹的样子,没有责难。

《象传》说:没有节制的悲叹,又能责难谁呢?

【注解】

泰卦六五居上卦之中,又有九二正应,现在成为节卦的六三,位置不中不正,又无正应,这都是“不节若”造成的。

六三在下卦兑中,兑为口,所以说“则嗟若”。“无咎”的“咎”在此为责难、责怪的意思,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所以说“又谁咎也”。

【60 · 7】

六四。安节,亨。

《象》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

【译文】

六四。安定的节制,通达。

《象传》说:安定的节制之所以通达,是因为顺承上位者的正道。

...

59涣卦䷺

59涣卦䷺

【59 · 1】

涣。亨。王假(gé)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译文】

涣卦。通达。君王来到宗庙。适宜渡过大河,适宜正固。

【注解】

涣卦是下坎上巽,亦即“风水涣”。《序卦》说:“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人在喜悦之后,心情就会涣散,所以接着要谈涣卦。《杂卦》也说:“涣,离也。”可见涣为离散之意。

君王来到(“假”为至)宗庙,可以祭祀祖先。这种做法在《彖传》与《象传》会有明确解释。两个中位(九五、九二)皆为阳爻,此时还有能力通过考验,并且“利贞”。

涣卦由否卦变来,亦即否卦九四与六二换位,形成了涣卦。否卦下坤上乾,天地隔绝,到了涣卦则是阴阳交往流动,所以说“亨”。

【59 · 2】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译文】

《彖传》说:涣卦,通达。刚强者下来而不困穷,柔顺者在外面取得位置而与上位者同心。君王来到宗庙,是说君王现在处于中位。适宜渡过大河,是说乘着木舟而有所贡献。

【注解】

否卦九四与六二换位时,是九四下来成为涣卦九二,形成阴阳交错的局面,使全卦又出现了生机,所以说“刚来而不穷”。“来”是指从外卦来到内卦的活动。与此同时,否卦六二则前往外卦成为涣卦六四,是阴爻居柔位,并且上承九五之君,所以说“柔得位乎外而上同”。

否卦下坤上乾,乾为君;否卦九四变为涣卦九二,代表君王来到中位,涣卦九五、九二皆为阳爻居中。涣卦之中,有互震(九二、六三、六四)之象;震卦彖辞有“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一语,所以依此可以说“王假有庙”,可以安定民心。涣卦下坎上巽,巽为木,坎为水,木在水上为行舟,正可以有渡河之功。《系辞下》说:“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正可说明涣卦的贡献。

【59 · 3】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译文】

《象传》说:风吹行在水面上,这就是涣卦。先王由此领悟,要向上帝祭献,并且建立宗庙。

【注解】

涣卦下坎上巽,巽为风,坎为水,所以说“风行水上”。水遇风则离散,冰遇风则融解。涣散一方面使人不陷于壅滞不通的困境,而另一方面又有分崩离析的危险。此可谓利弊互见,需要先王有所作为。

宗庙祭祀是凝聚民心最根本的办法,使人暂时忘记眼前的得失成败,产生报本反始的感恩之心。百姓若是有了信仰,则涣散将会适可而止。由君王“享于帝”,亦可知古人的信仰系统,有一最高位阶的神明。

【59 · 4】

初六。用拯马壮,吉。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译文】

初六。用来拯救的马强壮,吉祥。

《象传》说:初六的吉祥,是因为柔顺。

【注解】

初六居涣卦之始,本身阴爻属柔,又上承九二,所以表现为“顺”,并由此得“吉”。

初六在下卦坎中,坎为陷,为险;坎又为美脊马,所以初六有“用拯马壮”的机会。在此所谓的“马”,所指为初六所顺从的九二而言,所以说“壮”。

“用拯马壮”一语,亦见于明夷卦的六二爻辞,可对照参考。

【59 · 5】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译文】

九二。离散而奔向几案,懊恼消失。

《象传》说:离散而奔向几案,是因为要满足愿望。

【注解】

否卦九四下来变为涣卦九二,九四原与初六正应,现在成为相比,所以说“得愿也”。初六犹如九二的凭靠矮桌,可以让九二稍事休息。“机”为“几”,古人常常隐几而坐(手靠几案,坐着休息)。

九二虽居中位,但与九五不应,现在有初六(也与六四不应)可以比邻相亲,所以说“悔亡”。

【59 · 6】

六三。涣其躬,无悔。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译文】

六三。涣散了自己,没有懊恼。

《象传》说:涣散了自己,是因为心意在外面。

【注解】

在否卦中,六三在下坤中,坤为母,可以怀孕,是为“有身”,而“身”再转义,就是“躬”,即自身。现在成为涣卦了,所以说“涣其躬”。

六三依然有上九正应,这是“志在外也”。涣卦各爻只有这一对是正应,所以可以“无悔”。

【59 · 7】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译文】

六四。涣散了同类,最为吉祥。涣散之后聚为山丘,不是平常所能想到的。

...

58兑卦䷹

58兑卦䷹

【58 · 1】

兑。亨,利,贞。

【译文】

兑卦。通达,适宜,正固。

【注解】

兑卦是下兑上兑,“兑为泽”。《序卦》说:“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巽卦谈的是进入某种状况,亦即要接触沟通,才会彼此喜悦,所以现在继续讨论兑卦。兑为悦,也为口,由说话而生喜悦之情。

兑卦由大壮卦)变来,亦即大壮卦六五与九三换位而成兑卦(椯)。兑卦与巽卦则为正覆关系。此一变化使阴阳交错,所以“亨”。至于“利贞”,则在彖辞会有说明。

【58 · 2】

《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译文】

《彖传》说:兑卦,是喜悦的意思。刚强者居中而柔顺者居外,是因为喜悦才可适宜正固,因此,要顺从天道,并且应合人心。有了喜悦再来领导百姓,百姓就会忘记劳苦;有了喜悦再去冒险犯难,百姓就会忘记死伤。喜悦的伟大作用,是要振作百姓的心志啊。

【注解】

兑卦重叠,阴爻分居三位与上位,是为“刚中而柔外”,有如内心充实坚定而外表柔顺和悦。这是外柔内刚之象,所以说“说以利贞”。凡事考虑天道与人心,才是喜悦的真正保障。“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是所有君王的首要原则。

“说以先民”是使百姓心悦诚服,所以喜悦不能离开“说话”。说话真诚有理,态度委婉和善,百姓就会喜悦,以至于“忘其劳”,“忘其死”。喜悦的作用,可以勉励及振作百姓的心志。

【58 · 3】

《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译文】

《象传》说:沼泽与沼泽互相依附,这就是兑卦。君子由此领悟,要与朋友一起讨论及实践。

【注解】

兑卦为泽,二泽依附(丽)在一起,彼此流通润泽,有互相滋益之象。

君子要结交益友,讨论学习的心得,分享实践的体验。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这句话可以代表儒家对朋友的基本观点。

【58 · 4】

初九。和兑,吉。

《象》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

【译文】

初九。应和而喜悦,吉祥。

《象传》说:应和而喜悦,吉祥,是因为行动没有疑惑。

【注解】

初九以阳爻居刚位,有动向。它在下卦兑中,兑为口,为悦;上卦亦为兑卦,形成上下互相唱和的局面。初九往上应和,成为“和兑”。

在大壮卦中,本来只有初九与九四无应,一变而为兑卦,则各爻皆不应。所以,对初九而言,任何行动都不会有差错,是“行未疑也”,为“吉”。

【58 · 5】

九二。孚兑,吉,悔亡。

《象》曰:孚兑之吉,信志也。

【译文】

九二。诚信而喜悦,吉祥,懊恼消失。

《象传》说:诚信而喜悦,吉祥,是因为心意真实。

【注解】

九二阳爻为实,居中位,有中实之象,所以说“信志也”。

九二与九五不应,但仍“吉”而“悔亡”。原因是:原来在大壮卦与九二正应的六五,现在下来成为兑卦的六三,与九二相比为邻,这是因诚信而产生的喜悦,所以是“吉”。

【58 · 6】

六三。来兑,凶。

《象》曰:来兑之凶,位不当也。

【译文】

六三。来到而喜悦,有凶祸。

《象传》说:来到而喜悦,有凶祸,是因为位置不恰当。

【注解】

兑卦的六三是从大壮卦的六五下来的,由于六三的来到,才形成了兑卦,所以称之为“来兑”。来而求悦,有奉承之嫌。

六三以阴爻居刚位,不中不正,又处在两个阳爻之间,乘承皆刚,显然是“位不当也”,所以“凶”。

【58 · 7】

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象》曰:九四之喜,有庆也。

【译文】

九四。商量而喜悦,还不能安定;隔开了疾病,就会有好事。

《象传》说:九四的好事,是因为有喜庆。

【注解】

...

57巽卦䷸

57巽卦䷸

【57 · 1】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译文】

巽卦。稍有通达。适宜有所前往,适宜见到大人。

【注解】

巽卦是下巽上巽,“巽为风”。《序卦》说:“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旅人无处安顿,巽卦则表示可以进入某处,甚至像风一样,可以隐伏不见。《杂卦》说:“兑见而巽伏也。”兑卦显现在外,巽卦隐伏于内。巽卦与兑卦为正覆关系。

巽卦由遁卦变来,亦即遁卦六二与九四换位,形成巽卦。此一换位,是阴爻往上走,使九二出现。阴爻的上行活动使阴阳交流,由此所造成的通达,称为“小亨”。九二出现,使二、五这两个中位皆为阳爻,所以说“利见大人”。而此一活动则是“利有攸往”。

【57 · 2】

《彖》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译文】

《彖传》说:巽卦相重,是要反复宣布命令。刚强者随顺于居中守正之道,使心意得以实现,柔顺者都能顺应刚强者,因此稍有通达,适宜有所前往,适宜见到大人。

【注解】

本卦两个巽卦重叠,而巽为风,风带来天上的消息,犹如反复宣布命令。“申”为反复,有如再三叮咛。

九五与九二都是阳爻居中行正,使君子之志可以实现。初六与六四两个阴爻都能顺承阳爻,是为“柔皆顺乎刚”。君子得位(九五)称为“大人”,所以说“利见大人”。

【57 · 3】

《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译文】

《象传》说:风与风相随而来,这就是巽卦。君子由此领悟,要反复宣布命令,推行政事。

【注解】

“随”为相继,为相从。百姓随顺而君王顺利。巽为风,有随顺及顺利之意。相对于此,坤的顺是指柔顺与温顺。

君子发号施令时,也要不厌其烦、反复宣告,才能取得百姓的支持,办成政事。

【57 · 4】

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

《象》曰:进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贞,志治也。

【译文】

初六。进退不定,适宜武人的正固。

《象传》说:进退不定,是因为心意犹豫。适宜武人的正固,是因为心意确定。

【注解】

初六在重巽之下,以阴爻居刚位,有举棋不定之象。巽为进退,为不果,它又与六四不应,显示“志疑”。

“武人”犹言军人,以其勇武而保家卫国。《周书》谥法谈到六种“武”:刚强直理、威强睿德、克定祸乱、保民犯难、刑民克服、戎昭果毅以听之。武人取象为虎,而初六往上面临互兑(九二、九三、六四),兑为虎;初六本身优柔寡断,若能往上学习武人的正固,则可“志治”。“治”为修治而确立不移。

【57 · 5】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象》曰:纷若之吉,得中也。

【译文】

九二。随顺进入床底下,让祝史与巫觋纷纷发言,吉祥,没有灾难。

《象传》说:纷纷发言而吉祥,是因为取得中位。

【注解】

遁卦九四由上卦来到下卦,变成巽卦的九二,下巽为床,所以说“巽在床下”,隐伏起来。“史巫”是祝史与巫觋(女曰巫,男曰觋),都是古代负责宗教活动(如礼神、消灾、祈福等)的神职人员。史巫可以测知天命,用在巽卦正好合宜。在尚未明辨天意之前,最好隐藏收敛。

“纷若”是发言多而乱的样子。九二在互兑(九二、九三、六四)中,兑为口,又在下卦巽中,巽为不果,口说而不果,所以是“纷若”。至于何以能“吉”,则是因为九二居中位,所以即使“巽在床下”,也是“吉”。

【57 · 6】

九三。频巽,吝。

《象》曰:频巽之吝,志穷也。

【译文】

九三。频繁地重复命令,会有困难。

《象传》说:频繁地重复命令而有困难,是因为心意困穷了。

【注解】

九三在上下二巽之间,又是阳爻居刚位,所以一直在随顺与否之间挣扎,结果变成“频巽”。

九三上无正应,又被六四乘刚,显然是“志穷也”,有“吝”是可以想见的。

【57 · 7】

六四。悔亡,田获三品。

《象》曰:田获三品,有功也。

【译文】

六四。懊恼消失,打猎获得三种动物。

《象传》说:打猎获得三种动物,是因为取得功绩。

【注解】

...

56旅卦䷷

56旅卦䷷

【56 · 1】

旅。小亨。旅贞吉。

【译文】

旅卦。稍有通达。旅行守正就吉祥。

【注解】

旅卦是下艮上离,亦即“火山旅”。《序卦》说:“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丰盛到极点而不知收敛,一定会丧失居所,所以在丰卦之后,接着谈旅卦。《杂卦》说:“丰,多故也;亲寡,旅也。”丰卦有许多故旧,旅卦则很少亲友。这两者是正覆关系。旅行在外,诸多不便,所以只是“小亨”。

旅卦由否卦变来,亦即否卦六三与九五换位,形成旅卦。六五以阴爻得尊位,阴爻为小,所以说“小亨”;六五居中位而行,表示在旅行时要持守正道才可以“吉”。

【56 · 2】

《彖》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旅之时义大矣哉。

【译文】

《彖传》说:旅卦,稍有通达。柔顺者在外面取得中位并且顺应刚强者,停止下来依附光明,因此稍有通达,旅行守正才会吉祥。旅卦的时势意义太伟大了。

【注解】

旅卦六五(柔爻)取得上卦(外卦)中位,并且顺应上九(刚爻),这就是“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

旅卦下艮上离,艮为止,离为明,为丽(依附),亦即“止而丽乎明”。旅行时,能够看情况停下来,并且依附光明,才可以“小亨”。顺着时势而知所进退,是旅者的首要原则。整体而言,人生不也是形同客旅吗?所以说“旅之时义大矣哉”。

【56 · 3】

《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译文】

《象传》说:山上出现了火,这就是旅卦。君子由此领悟,要明智而谨慎地施用刑罚,并且不滞留诉讼案件。

【注解】

旅卦下艮上离,离为火,艮为山,亦即“山上有火”。火在高处可以照明,山在底下阻止行动,是“明慎”之意。

君子所领悟的是“明慎用刑”和“不留狱”,因为火往上烧,不会留在原处。

【56 · 4】

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象》曰:旅琐琐,志穷灾也。

【译文】

初六。旅行时猥猥琐琐,这是他自取的灾害。

《象传》说:旅行时猥猥琐琐,是因为心意受困所带来的灾害。

【注解】

初六已踏上旅途,但本身居下又为阴爻,自视甚卑;初六又在下卦艮中,艮为少男,为童仆,使初六表现有如童仆般“琐琐”。“琐琐”为细小,为卑污。

初六上有九四正应,奈何自己处于艮卦,艮为止,使心意受阻,困于旅途,在外被人轻侮而“取灾”。

【56 · 5】

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

《象》曰:得童仆贞,终无尤也。

【译文】

六二。旅行到了馆舍住下,身上带着旅费,得到童仆,可以正固。

《象传》说:得到童仆而可以正固,最终没有任何责怪。

【注解】

“即”为就;“次”为客舍。《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这原本是说军队的行止,后来引申用于客旅。六二在下卦艮中,艮为止,但是居中位,止得其所,可以“即次”。六二又在互巽(六二、九三、九四)中,巽为近利市三倍,所以会“怀其资”,带着旅费。

六二往上与六五不应,但往下则见自己在艮卦居中得正,艮为童仆,使旅行有安定之感,是为“得童仆贞”,所以“终无尤也”。

【56 · 6】

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

《象》曰:旅焚其次,亦以伤矣。以旅与下,其义丧也。

【译文】

九三。旅行时大火烧了馆舍,失去了童仆,有危险。

《象传》说:旅行时大火烧了馆舍,也对自己造成了伤害。以旅人的态度对待下人,理当失去童仆。

【注解】

九三在互巽(六二、九三、九四)中,巽为木;它上临离卦,离为火,木上有火,且在旅卦,所以说“旅焚其次”。九三在下卦艮中,艮为童仆;它也在互兑(九三、九四、六五)中,兑为毁折,所以说“丧其童仆”。此时正固有危险,亦即“贞厉”。

九三阳爻居刚位,在旅行时表现过于强势,又与上九敌而不应,所以最后伤害了自己。九三自恃刚强而“以旅与下”,自然会失去童仆。

【56 · 7】

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象》曰:旅于处,未得位也。得其资斧,心未快也。

【译文】

九四。旅行到了某个地方,获得旅费与用具,我心里不愉快。

《象传》说:旅行到了某个地方,是因为没有取得适当位置。获得旅费与器用,心里还是不愉快。

【注解】

...

55丰卦䷶

55丰卦䷶

【55 · 1】

丰。亨。王假(gé)之,勿忧,宜日中。

【译文】

丰卦。通达。君王将会实现天下丰盛的理想,不用忧虑,适宜太阳在中午的时候。

【注解】

丰卦是下离上震,亦即“雷火丰”。《序卦》说:“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归妹卦描述来归,有如众人来归则民聚国富,所以接着要谈代表盛大的丰卦。盛大自然为“亨”。

“王假之”的“假”,音为格,意为至,亦即君王将会实现天下丰盛的理想。这是艰困的挑战,但是“勿忧”,只要学会“日中”,像中午的太阳一样,以光明普照万物——以无私之心造福百姓,天下就会丰盛。

丰卦是由泰卦变来,亦即泰卦九二与六四换位而成丰卦。泰卦九二由下乾移往上坤而成丰卦九四,乾为君王,坤为百姓,所以说“王假之”;六二来到下乾中位,变为离卦六二,离为日,如日在中天,所以“宜日中”。

【55 · 2】

《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译文】

《彖传》说:丰卦,是盛大的意思。光明而行动,所以丰盛。君王将会实现天下丰盛的理想,是因为他所崇尚的就是盛大。不用忧虑,适宜太阳在中午的时候,是说这样适宜普照天下。太阳到中午就会开始西斜,月亮到圆满就会开始亏蚀,天地的满盈与虚空,随顺时势而消退成长,更何况是人呢?何况是鬼神呢?

【注解】

丰卦下离上震,震为行,离为明,光明与行动配合,天下必然大治,民富国强而丰盛可观。这种理想境界,只有得位的君王可以具体实现。责任重大,所以有“忧”;但是把握“宜日中”的原则,有如公正无私的正午太阳那样普照万物,就不会有问题了。

“昃”为太阳西斜;“食”为蚀,指月圆则缺。“日中则昃”与“月盈则食”是常见的现象,在此警惕君王:要做到公正无私是极为困难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日怎能永远居中?月如何常保圆满?最后,“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一语,则是劝人了解时势的意义,在把握原则时,还要配合时势而知所进退。

【55 · 3】

《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译文】

《象传》说:打雷闪电一起来到,这就是丰卦。君子由此领悟,要判决诉讼,执行刑罚。

【注解】

丰卦下离上震,震为雷,离为电,合之则为“雷电皆至”。闪电照亮大地,君子可以明察秋毫,公正断狱;打雷天下震动,君子将让恶人伏法,受到报应。

《易经》在《象传》中谈及法律及审判的,还有噬嗑卦,其《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贲卦,其《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旅卦,其《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55 · 4】

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象》曰:虽旬无咎,过旬灾也。

【译文】

初九。遇到与自己搭配的主人,虽然彼此均等,但是没有灾难,前往会有好事。

《象传》说:虽然彼此均等,但是没有灾难,这是因为超过均等就会带来灾难。

【注解】

在讲求“明以动”的丰卦中,初九与九四虽然不应,但是互为宾主,形成二阳并进的局面。阳爻为君子,代表光明与动力,所以两者“虽旬无咎”,“旬”在此为“均”之意。

一般而言,上下相对的爻,不正应则有“咎”,在此则是强调“明以动”的搭配。这两个阳爻皆为阴爻所乘,彼此均等,所以“无咎”。对初九而言,“往有尚”,合乎丰卦上下合作的主旨。

【55 · 5】

六二。丰其蔀(bù),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象》曰:有孚发若,信以发志也。

【译文】

六二。很大的遮蔽范围,中午见到了星斗。前往会受到怀疑猜忌。有诚信而表现的样子,吉祥。

《象传》说:有诚信而表现的样子,是因为要用诚信来表现心意。

【注解】

六二居下卦离的中位,离为日,所以说“日中”;但是它上无正应,往上所见到的是一个震卦,震卦形状为仰盂,似斗,离又为见,所以合之成为“日中见斗”,这个“斗”又转义为星斗。中午见到星斗,其黑暗可想而知。总之,六二的光明无法展现,有如“丰其蔀”。“蔀”为草席屋顶,用来遮蔽阳光。“丰其蔀”为“其蔀丰”,遮蔽范围甚大。

六二之“往”,是指要前去与六五会合,但是二者无应,“往得疑疾”。不过,六二在上下二阳爻之间(下卦离,有如小型的中孚卦),为“有孚”,能够“信以发志”,所以“吉”。

【55 · 6】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沬(mèi)。折其右肱(gōng),无咎。

《象》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

【译文】

九三。很大的阴暗范围,中午见到小星星。折断了右臂,没有灾难。

《象传》说:很大的阴暗范围,不可以办成大事。折断了右臂,终究不能有所作为。

【注解】

“沛”为“旆”,为幡幔,遮蔽起来不见天日。“沬”为不知名的小星星。中午看见这样的小星星,表示阴暗的情况比六二更严重。九三比六二更接近上震所形成的“斗”,所以光明更受压制。九三以阳爻居刚位,又有上六正应,原想办些“大事”,但是天下一片漆黑,只好韬光养晦。

九三在互巽(六二、九三、九四)中,巽为股,用在手则为肱,“股肱”常常连用,表示得力的助手;九三又在互兑(九三、九四、六五)中,兑为毁折,又为西方,西方居右,合之则为“折其右肱”。九三终究无法为君主重用。不过,它以正位与正应而可以“无咎”。

【55 · 7】

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象》曰:丰其蔀,位不当也。日中见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译文】

九四。很大的遮蔽范围,中午见到了星斗。遇到与自己平等的主人,吉祥。

《象传》说:很大的遮蔽范围,是因为位置不恰当。中午见到了星斗,是因为幽暗不明。遇到与平等的主人,是因为吉祥而可以行动。

...

54归妹卦䷵

54归妹卦䷵

【54 · 1】

归妹。征凶,无攸利。

【译文】

归妹卦。前进有凶祸,没有什么适宜的事。

【注解】

归妹卦为下兑上震,亦即“雷泽归妹”。《序卦》说:“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渐卦是讲进展的,进展到一定时候,就要有个归宿,所以接着谈归妹卦。由字面来看,归妹是嫁出妹妹,其含义可以推广到嫁出女子。《杂卦》说:“归妹,女之终也。”就强调了这层意思。古人以女子出嫁为有所归,有如回到家一般,其实是要组成新家庭,生养下一代了。

由下兑上震来看,兑为少女,震为长男,少女配长男,就是归妹。此外,震为诸侯,所以各爻取象都从诸侯娶女,所谈并非一般人的嫁娶。由爻位来看,除了初与上之外,二、三、四、五皆无正位,并且六五与六三皆有乘刚不顺的情况,这表示“征凶”。归妹为人生大事,应该认真办好,不必再想其他的事,所以说“无攸利”。

归妹卦与渐卦为正覆关系。推究其源,则由泰卦变来,亦即泰卦九三与六四换位,形成归妹卦。

【54 · 2】

《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说以动,所归妹也。征凶,位不当也。无攸利,柔乘刚也。

【译文】

《彖传》说:归妹卦,说的是天地间的大道理。天地的阴阳二气不交流,万物就无法出现;归妹,使人类的生命可以终而复始。喜悦而行动,因为所要嫁的是妹妹。前进有凶祸,因为所处的位置不恰当。没有什么适宜的事,因为柔顺者凌驾在刚强者之上。

【注解】

归妹卦谈婚配,男女结婚生子以繁衍后代。古人认为天地各有阳气与阴气,两者交感流通才会产生万物。泰卦原为下乾上坤,壁垒分明,变为归妹卦才出现阴阳交错,有了生机。人类若无男女婚配,就不可能终而复始,人道也将灭绝。

归妹卦下兑上震,兑为悦,震为动,合之则为“说以动”,这是下悦而上动,少女配长男,两情相悦而缔结良缘。但是,全卦中间四爻皆不当位,所以不宜前进;又有乘刚现象,所以“无攸利”。

【54 · 3】

《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译文】

《象传》说:沼泽上有雷鸣,这就是归妹卦。君子由此领悟,要长久直到结束,知道弊端而防范。

【注解】

归妹卦下兑上震,震为雷,兑为泽,是为“泽上有雷”。雷震而泽动,有从上而行之意,亦即归妹。

“永终”是永其终,个人生命有结束,而人类却要永远传续下去。“知敝”是了解有始无终的害处,再预为防范。“敝”为“弊”。

【54 · 4】

初九。归妹以娣(dì),跛能履,征吉。

《象》曰:归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译文】

初九。嫁妹妹时,以娣陪嫁。脚跛了还能走,前进吉祥。

《象传》说:嫁妹妹时,以娣陪嫁,是为了维持长久。脚跛了还能走,是因为有吉祥承续下去。

【注解】

“娣”是陪嫁的小妹妹。古代诸侯娶妻时,有正室一人,陪嫁的娣侄二人,称为“媵”。娣为正室之妹,侄为正室的侄女。这三人又各有娣侄二人,结果总数为九人。有娣陪嫁,将来正室死了可以继位,如此可使姻亲关系维持长久,这就是“以恒也”。

初九在下卦兑中,兑为少女,为妹,在本卦中,其角色如娣,所以说“归妹以娣”。初九居下位为足,而兑卦为毁折,所以说“跛”;初九以阳爻居刚位,有动向,不但“能履”,而且“征吉”。就归妹卦而言,娣为正室之助手,再往前一步即为正室,其吉可以“相承”。

【54 · 5】

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

《象》曰: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

【译文】

九二。眼有疾还能看,适宜幽隐的人保持正固。

《象传》说:适宜幽隐的人保持正固,是因为没有改变常道。

【注解】

九二在互离(九二、六三、九四)中,离为目,为明;又在下卦兑中,兑为毁折,所以是眼有疾而仍有明,亦即“眇能视”。“眇”是目有疾而难视。相关的爻辞与爻位,可参考履卦(棭,第十卦)。

九二在下卦兑中,兑为泽,九二居中位,是为泽中之人,有如幽隐之人。九二虽有六五阴阳正应,但是九二为柔中带刚的贤女,六五则非贤明之君。程颐说:“男女之际,当以正礼,五虽不正,二自守其幽静贞正,乃所利也。”九二居中守常,可以自保自处。

【54 · 6】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

《象》曰:归妹以须,未当也。

【译文】

六三。嫁妹妹时,以妾陪嫁,还要回去再以娣陪嫁。

《象传》说:嫁妹妹时,以妾陪嫁,是因为位置不恰当。

【注解】

“须”为妾。须女为一星座,《史记·天官书》正义说:“须女,贱妾之称,妇职之卑者,主布帛裁制嫁娶。”六三在下卦兑中,兑为妾,所以说“归妹以须”。

六三以阴爻居刚位,不正也不中,“未当也”。至于“反归以娣”的理由,则是六三若不回头,则往前已入互坎(六三、九四、六五),坎为险,为加忧;回头则是依循正途,以娣陪嫁。若依常情考量,则是妻娣为姊妹,易于和睦相处,而妻妾则难以共融了。

【54 · 7】

九四。归妹愆(qiān)期,迟归有时。

《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译文】

九四。嫁妹妹延误了婚期,晚些出嫁也会有一定的时候。

《象传》说:延误婚期的心意,是有所等待才要行动。

...

53渐卦䷴

53渐卦䷴

【53 · 1】

渐。女归吉,利贞。

【译文】

渐卦。女子出嫁吉祥,适宜正固。

【注解】

渐卦是下艮上巽,亦即“风山渐”。《序卦》说:“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艮卦谈止,止到尽头又须开始活动,这时出现的是渐卦。渐为进,并且是有秩序地渐进,亦即《杂卦》所说:“渐,女归待男行也。”古代女子若要出嫁,必须等待男方行聘,以便依序进展。

“女归”为女子出嫁,找到归宿。渐卦与下一卦归妹为正覆关系。至于渐卦的由来,则是由否卦变成,亦即否卦六三与九四换位。谈到卦变,主要可以参考十二消息卦,先看阴爻与阳爻的数目,再配合彖辞的提示,通常可以找到答案。若有不合,再另寻他法。

程颐说:“天下之事,进必以渐者,莫如女归。臣之进于朝,人之进于事,固当有序,不以其序,则陵节犯义,凶咎随之。然以义之轻重,廉耻之道,女之从人,最为大也。故以女归为义。”这段话反映了古人的观念。今日强调男女平权,不宜只是单方面要求女性。

【53 · 2】

《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

【译文】

《彖传》说:渐卦所谓的推进,是指女子出嫁吉祥。推进而取得恰当位置,是前往有功劳。依正道推进,可以导正国家。就位置而言,是刚强者取得中位。能做到停止而随顺,行动就不会陷入困境。

【注解】

渐卦由否卦变来,是否卦的六三往上与九四换位,这是渐进的方式,形成了渐卦(椩),亦即下艮为少男,上巽为长女,对女子有利,所以说“女归吉”。

现在渐卦六四以阴爻居柔位,正是“进得位”;如此则形成阴阳交错、男女交往的新局面,是为“往有功也”。不仅如此,渐卦二、三、四、五爻皆得正位,亦即男女的正当关系将会导正国家的社会风气,“可以正邦也”。九五与六二居中而正应,更为可喜。渐卦下艮上巽,艮为止,巽为入,为随顺,是为“止而巽”,内心静止而外表随顺,自然“动不穷也”。

【53 · 3】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译文】

《象传》说:山上长着树木,这就是渐卦。君子由此领悟,要使所居之地充满美好德行与善良风俗。

【注解】

渐卦下艮上巽,巽为木,艮为山,正是“山上有木”。木因为在山上,才显得高,这是所居之地合宜所造成的结果。木因山而高,这是有序而成,而它本身也是渐进成长的。

君子知道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也要依序而进。

【53 · 4】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象》曰:小子之厉,义无咎也。

【译文】

初六。大雁渐进到水岸边,年轻人有危险,有些责言,没有灾难。

《象传》说:年轻人的危险,理当没有灾难。

【注解】

“鸿”为大雁,常以“鸿雁”称之。以鸿为喻来谈“女归”,主要是因为古人观察到鸿雁依季节迁徙而从不失信,在飞行时井然有序,并且对配偶坚贞不渝。初九为渐卦初位,上临互坎(六二、九三、六四),坎为水,亦即大雁渐进到水岸边。“干”为岸边。

“小子”是指初六在下卦艮,艮为少男;又上临互坎,坎为险,所以说“小子厉”。不过,初六并未进入互坎,所以“义无咎也”。而“有言”也来自下卦艮,《说卦》有“成言乎艮”一语,表示成就一事要说到艮卦,引申为要求完美而说的责言。初六阴爻属柔,不会躁进,上无正应,必须渐至,合乎渐卦要求,所以“无咎”。

【53 · 5】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kàn)衎,吉。

《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译文】

六二。大雁渐进到磐石上,饮食和乐的样子,吉祥。

《象传》说:饮食和乐的样子,因为不是白白吃饱的。

【注解】

六二居下卦艮的中位,艮为小石,而“磐”为大石,系就岸边离水稍远的石堆而言。六二在互坎(六二、九三、六四)中,坎为水,引申为酒,为饮食。“衎衎”为和乐貌。六二与九五正应,所以可说“饮食衎衎”。

六二居中守正,上应之九五也是居中守正,所以它在渐进时,饮食和乐,“不素饱也”。“素”为空,为白;“素饱”是批评光吃饭而不做事的人。六二显然并非如此。孟子在回答学生对君子“不耕而食”的质疑时,特别指出:“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孟子·尽心上》)

【53 · 6】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象》曰: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译文】

九三。大雁渐进到台地上,丈夫出征不回来,妇女怀孕不生育,有凶祸。适宜抵抗强盗。

《象传》说:丈夫出征不回来,是因为离开了同类。妇女怀孕不生育,是因为丧失了正道。适宜抵抗强盗,是因为随顺而能保住位置。

【注解】

“陆”是高而平的台地。九三在下卦艮中,艮为山,引申为高;它也在互坎(六二、九三、六四)中,坎为水,引申为平,合之为“陆”,所以说“鸿渐于陆”。

由否卦变为渐卦时,六三与九四换位而成九三与六四。对九三而言,阳爻称夫,它由上卦(原是九四)来到下卦,却不到初位而到三位,如此则是“夫征不复”。对六四而言,阴爻称妇,它在互离(九三、六四、九五)中,离为大腹,引申为有孕;它也在上卦巽中,巽为不果,如此则是“妇孕不育”。

“夫征不复”的原因,是九三离开了它原在否卦(九四)的上卦乾(椸),是为“离群丑也”。“丑”为众,为同类。“妇孕不育”的原因,则是六四原在否卦(六三)的下卦坤,与上九正应,但是它却与九四换位,是为“失其道也”。如此,结果为“凶”。

九三在互坎(六二、九三、六四)中,坎为盗,亦为弓轮;它也在互离(九三、六四、九五)中,离为甲胄,为兵戈,所以说“利御寇”。而其原因则是“顺相保”,亦即由于否卦的六三与九四换位,而成渐卦的九三与六四,出现了渐卦的上卦巽,巽为随顺,同时渐卦的九三与六四也都保住了自己的正位。

【53 · 7】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jué),无咎。

《象》曰:或得其桷,顺以巽也。

【译文】

...

52艮卦䷳

52艮卦䷳

【52 · 1】

艮(gèn)。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译文】

止住背部,没有获得身体。走在庭院中,没有见到人。没有灾难。

【注解】

艮卦是下艮上艮,“艮为山”。《序卦》说:“物不可以终动,动必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震卦为动,动久必止,艮卦就是说明止的。“止”有停止、阻止之意。古人行动时,遇山则止,何况二山相重?

艮卦的覆卦是震卦,震卦由临卦变来,所以艮卦由观卦变来,亦即观卦九五与六三换位,成为艮卦。观卦下坤,坤为母,母可怀孕称“有身”,所以坤亦为身;变成艮卦之后,坤象消失,这就是“不获其身”。至于“艮其背”,则是以艮为坚多节木,引申为人的背脊,而以艮为背。

艮卦中有一互卦震(九三、六四、六五),震为行,引申为行人;又有一互卦坎(六二、九三、六四),坎为隐伏;艮卦本身二艮相叠,艮为门阙,二门之间为庭院,合而言之,则是“行其庭,不见其人”。既“不获”又“不见”,则不接外物,也不生欲望,止于其所,“无咎”。

【52 · 2】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译文】

《彖传》说:艮卦,是止住的意思。该停止时就停止,该行动时就行动,动与静都没有错过时机,他的道路就会坦荡光明。艮卦所谓的止,是要止得其所。上位者与在下者没有应合,不能彼此搭配,因此要说没有获得身体。走在庭院中没有见到人,所以没有灾难。

【注解】

艮卦的主题是止,但是卦中也有互震(九三、六四、六五),震为行,所以要强调“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时”是变化中的关键因素,人生的重要挑战就是判断时机,以求“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一语,可以描述其人生道路坦荡光明,通行无阻,也可以显示其道德之光明。

艮卦的止,要“止其所”(所是指位置、职位),亦即除了考虑时间,还要考虑空间。艮卦与震卦一样,也是六爻无应,以致全无应援,各爻皆为相背,“不获其身”也“不见其人”,无往无来,所以“无咎”。

【52 · 3】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译文】

《象传》说:两座山重叠在一起,这就是艮卦。君子由此领悟,思考问题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注解】

艮卦下艮上艮,为二山相重之象,所谓相重,也可以指前后二山相连,可见险阻重重,必须止步。

君子所思,也当止于其身份、角色与职位。《论语·泰伯》与《论语·宪问》皆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语,在后者,还加上曾子补充的一句,就是“君子思不出其位”。由此可见,这种观念可以代表儒家的立场。

【52 · 4】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译文】

初六。止住脚趾,没有灾难。适宜长久正固。

《象传》说:止住脚趾,是没有失去正当做法。

【注解】

初六在全卦底部,有如人的足趾。足趾可以行走,现在处于艮卦,就使之停止,如此就符合艮卦的要求而“无咎”。足趾不动,则可长久正固,所以说“利永贞”。

初六“未失正”,是就其位居最下而能从艮卦的“止”义而言。这是“时止则止”的表现,所以“未失正也”。

【52 · 5】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译文】

六二。止住小腿,不抬起来又须随着动,内心不痛快。

《象传》说:不抬起来又须随着动,是因为没有人退一步听从它。

【注解】

六二处在小腿的部位。由于六二居中守正,必定依卦而止。但是小腿即使不抬起来,也必须随着股(大腿)而进退,亦即“不拯而随”。“拯”为抬,为举。六二“其心不快”,是可以理解的。不仅如此,六二在观卦中,原有九五正应,现在变为艮卦而无应,又怎能开怀?

六二既然居中守正,自然希望九三退一步听从它,但是九三自己在互震(九三、六四、六五)中,有意行动,所以“未退听也”。

【52 · 6】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yín),厉熏心。

《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

【译文】

九三。止住腰部,撕裂脊肉,有危险而忧心如焚。

《象传》说:止住腰部,是危难使人忧心如焚。

【注解】

“限”指腰部,因为腰部是身体上下的分界处;“列”为“裂”;“夤”为脊椎骨两边的肉。九三位处腰部,居上下艮之间,原是非止不可的位置,但是它以阳爻居刚位,动向极强,并且在互震(九三、六四、六五)中,震为行,由此出现撕裂之苦。九三又在互坎(六二、九三、六四)中,坎为美脊马,脊于人为“夤”,所以说“列其夤”。

九三在互坎中,坎为险,对人则是加忧与心病,合之则是“危熏心也”。程颐说:“行止不能以时,而定于一,其坚强如此,则处世乖戾与物睽绝,其危甚矣。”这样的人,内心常受煎熬,有如受火熏烤。

【52 · 7】

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译文】

六四。止住身体,没有灾难。

《象传》说:止住身体,就是要止住自己。

...

51震卦䷲

51震卦䷲

【51 · 1】

震。亨。震来虩(xì)虩,笑言哑(hè)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chàng)。

【译文】

震卦。通达。震动起来惊慌不安,笑语之声稳定合宜。震动惊传百里之远,祭器祭酒却不失手。

【注解】

震卦是下震上震,“震为雷”。《序卦》说:“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鼎卦描写国家重器,主持礼仪者没有比长子更适合的,所以接着要谈代表长子的震卦。震亦为震动之意。

“虩虩”为惊慌貌,“笑言哑哑”形容镇定有节的言谈。震为雷,突然发生,难免让人惊慌,随后则恢复常态,可以安分自处。

“匕”为匙形器具,用以挹取鼎食;“鬯”为秬黍所酿的酒,两者合称,指宗庙祭祀的礼品与祭器。震为长男,在主祭时从容而不惊慌。震为祭器,卦中有互坎(六三、九四、六五),坎为坚多心之木,为棘,引申为木制的匕;坎为水,引申为酒,为鬯。由上述描写看来,震卦为通达,为“亨”。

【51 · 2】

《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译文】

《彖传》说:震卦,通达。震动起来惊慌不安,因此谨言慎行,修德以致福。笑语之声稳定和宜,是因为随后有了言行法则。震动惊传百里之远,是要惊醒远方的人并且戒惧近处的人。国君外出,长子可以守护宗庙与国家,担任祭祀的主持人。

【注解】

震卦肯定长子将会继位为君,所以需要具备特殊条件。他不可耽于逸乐,而须感受自身责任重大,有如雷鸣使人惊慌不安,由此谨言慎行,修德以致福。不只长子一人要有忧患意识,所以说“惊远而惧迩”。

“不丧匕鬯”显示了处变不惊与临危不乱的定力,这是国君应有的修养。在此特别指出“以为祭主”,再次肯定了宗教信仰的重大意义。这种信仰所崇拜的固然有祖先的神灵,同时更有至高的上天。古人以雷鸣为上天示警,并未视之为自然现象。

【51 · 3】

《象》曰:洊(jiàn)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译文】

《象传》说:接二连三打雷,这就是震卦。君子由此领悟,要有所恐惧,修正省察自己。

【注解】

“洊”为重、再。震卦上下皆震,震为雷,所以是雷接连打下来,声威让大地震动,也令人震撼。

君子在自发的恐惧心态中,要省思己过,修养德行。人若不能定期反省,就不易察觉逐渐形成的恶习,等到积重难返,就徒呼奈何了。因此,活在世间,不能没有忧患意识。

【51 · 4】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译文】

初九。震动起来惊慌不安,然后笑语之声稳定合宜,吉祥。

《象传》说:震动起来惊慌不安,因此谨言慎行,修德以致福。笑语之声稳定和宜,是因为随后有了言行法则。

【注解】

初九的内容重复了彖辞的前半段,由此显示震卦初爻即含有全卦的用意。初九为震之初始,若能立即反应而“虩虩”,然后自我戒惕而收敛言笑,结果则为“吉”。

有关“笑言哑哑”的取象,则须考虑震卦的由来。震卦由临卦变来,亦即临卦九二与六四换位而成震卦。在临卦中,初九在下卦兑中,兑为口,为悦,引申为言笑;形成震卦之后,阴阳爻之搭配有其规则,是为“后有则也”。

【51 · 5】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象》曰:震来厉,乘刚也。

【译文】

六二。震动起来有危险,大量丧失了钱币。登上九重山陵,不要去追赶,七天可以失而复得。

《象传》说:震动起来有危险,是因为凌驾在刚爻之上。

【注解】

六二在初九之上,是为乘刚而不顺,处于震卦,所以说“震来厉”。由临卦变为震卦时,震卦六二原在临卦上坤中,坤为两串贝,引申为钱币甚多;变为震卦后,上坤消失,所以说“亿丧贝”。古人以“亿”为十万,表示大量之数。

“跻于九陵”是对与六二换位的九四所说,因为是九四化解了上坤,现在又处于互艮(六二、六三、九四)的上位,艮为山;六二与九四分别在下震与上震中,震为足,为行,两者皆行,不可能追赶得上,所以说“勿逐”。但是六二居中行正,只要自守,即可复得。震为小的复卦,有“七日来复”之象,所以说“七日得”。一般而言,爻有六位,所以从本位出发再回到本位,是经过一个周期,到第七位重新开始。

【51 · 6】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译文】

六三。震动得微微发抖,因为震惊而行动,就没有灾害。

《象传》说:震动得微微发抖,是因为位置不恰当。

【注解】

六三以阴爻居刚位,处于震卦,其不安之情甚为明显。这是“位不当”所造成的。六三在互坎(六三、九四、六五)中,坎为多眚,所以有“眚”(灾害)的问题。如果因震而行,正好配合震为行之意,亦即由三位行至四位,就可以“无眚”。

关于“苏苏”一词,可参考程颐对本卦三个叠词的解说。依程氏所说,“虩虩”是“顾虑不安之貌”,“苏苏”是“神气缓散,自失之状”,上六的“索索”则是“消索不存之状”。显然一步比一步严重。白话译文分别写为“惊慌不安”、“微微发抖”、“浑身颤抖”,也是想凸显其程度之别。

【51 · 7】

九四。震遂泥。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译文】

九四。震动得落入泥中。

《象传》说:震动得落入泥中,是因为阳刚之德尚未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