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02为政第二

 为政第二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而众星共②之。”

二·一[注释]

①北辰:指北极星,古人以为北极星居中不动,众星环绕着它而运行。

②共:同『拱』,是环绕、归向的意思。

二·一[主旨]

德政有如北极星,对人民的感化力特别强大。

今 译

孔子说:“凭借道德来治国,就如同北极星一样,居中不动,众星都自然而然地环绕着,归向于它。”

引 述

“为政”,是从事政治的意思。政治,即为管理众人的事情。“为政以德”,一般人常解释为:透过德化来管理众人的事。采用自然感化的方式,大家才会各安其位,各得其乐。实际上,孔子的主张,是尊重礼制,也就是德治必须以制度作为基础。“为政以德”的意思,应该是制定制度、执行制度,以及修订制度的人,自己要重视品德修养。以有德人士来实施制度化管理,才有良好的效果。

北极星居中不动,象征制度的确立。“众星共之”,表示制度的制定和落实,需要良好品德的人来运作。

管理众人的事,不能完全依赖法治。因为法网虽然严厉,也很难周密。不良分子,仍然可以游走于法律边缘,甚至活跃在法律的空隙中,实在防不胜防、治不胜治。“为政以德”,便是从事政治的人士用道德修养来以身作则,以道德补法律的不足,而不是仅仅用道德来教化别人。

生活智慧

(一)误解“为政以德”的本意,使孔子德治的理想迄今难以具体落实。因此引起很多人的怀疑,说什么德治是理想,并不能实际施行。实际上为政以德的起点是正己。领导者自己有德,才能够建立法治的公信力。“政”即是“正”的意思,从政的人,必须自己行得正,以正为准则,带领着大家也跟着端正起来。

(二)为政以德,是治国的战略思想,同样可以用来齐家和经营企业。我们常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便是为政以德的实际运用成果。

(三)孟子将为政以德扩展为仁政,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我们每一个人,不论身居哪一种阶层,都应该真正体会并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来提升人的价值。

二·一[建议]

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规矩,品德修养良好,实际上就是合理遵守规矩的表现。

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①之,曰思无邪。”

二·二[注释]

①蔽:概括的意思。

二·二[主旨]

孔子说明《诗经》的要旨。

今 译

孔子说:“《诗经》有三百篇,只要一句话便可以概括全书的要旨,那就是:作者的思想完全纯正。”

引 述

前面说过,子贡是孔子学生当中,唯一亲身体验过贫穷和富有的人。他在贫穷的时候,为了不谄媚别人,吃过不少苦头。后来富有了,又为了不骄傲而煞费苦心。经过孔子引用《诗经·卫风篇》的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启示,这才恍然大悟。一个人不需要为了贫穷或富有而费心思,只要把贫富归之于天命,自己则专心乐道修礼,便十分自在。有了这样的心情,才可以读《诗经》。因为,《诗经》的作者心里根本没有丝毫邪念。只有用同样的心情来领会,才能读得出真正的味道。

生活智慧

(一)贫穷的日子过久了,一旦富有,往往不知道怎样因应,产生很多暴发户的不当行为。富有人家,忽然要过穷日子,好像也很难适应,甚至于想要自杀。这两种人士,最好都能够读读《诗经》,领会其中不违正道的心性,比较容易随遇而安。

(二)孔子所说的“诗”,便是我们现代所说的《诗经》。《诗经》是俗名,但是元朝以后,就一直沿用迄今。流传下来的,一共有三百零五篇。孔子说“诗三百”,也表现我们对数字的态度,不一定处处都讲求精确。换句话说,应该精确时才精确,否则说一个概数就可以了。

(三)读《诗经》的目的,应该是使自己的思想走入正道。如果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不读也罢!可惜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搞出很多歪诗,徒然引起读者的邪念,实在是害人害己!

二·二[建议]

思想纯正,观念正确,是最大的福气。我们追求幸福,最好从这里着手。

三、子曰:“道之以政①,齐之以刑②,民免而无耻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

二·三[注释]

①道之以政:以法制禁令来领导人民。

②齐之以刑:用刑罚来整饬人民。

③民免而无耻:人民仅能苟免于刑罚,并无羞愧心。

④有耻且格:人民会有羞耻心,而且能不断地改善自己。

今 译

孔子说:“以各种法制禁令领导人民,用各种刑罚来整饬人民,人民只求免于刑罚,并无羞耻心。如果能以道德去感化人民,以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羞耻心,而且能跟随在位者的领导持续地改善。”

引 述

孔子认为礼治优于法治,但是实施起来,却难于法治。所以礼治没有做好以前,不能不用法治。就算礼治实施得很多,也不能完全废掉刑罚。一般人认为孔子重视礼治而轻忽法治,甚至主张不用法治,实际上是十分严重的误解。以德化来教导,用礼法来规范,这才符合孔子的主张。

法治是德治的基础,没有法治,德治很可能流于空谈。孔子主张,为政的目的是德化,使人民知耻,自动走上正道,而不为非。所用的方法为身教,产生影响力来感化人民。他并不反对刑治,只是在德治未能实现之前,姑且兼采刑治。主要用意,在避免人民只怕犯法受刑,却不能自发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三[主旨]

孔子评论法治与德治的优劣。

生活智慧

(一)我们常说爱的教育,以为打骂都是有害无利的。实际上爱和限(限制)应该并重,有限制才显得真爱,否则便是放纵或溺爱。

(二)把礼治和法治合起来想,而不分开来看,才是孔子倡导礼治的原意。若是分开来看,礼法便成为理想而难以具体落实。

(三)心里产生羞愧的感觉,并且知过能改,才有资格实施礼治。否则只是害怕受罚,不能提高品德修养。

二·三[建议]

羞愧的心理反应,十分宝贵。只害怕受刑罚,却失去羞愧心,就算能够改过,也不能持久。

四、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②于学,三十而立③;四十而不惑④;五十而知天命⑤;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二·四[注释]

①吾十有五:指孔子十五岁那一年。

②志:心有所向的意思。

③而立:成立、自立、立足的意思。

④不惑:对自己所订定的为人处事原则,经过十年的亲自体验,已经没有疑惑。

⑤天命:指人世间一切理所当然的道义与责任。

⑥逾矩:『逾』是超越;『矩』指规矩、法度。

今 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向学,三十岁时,能用学得的道理来立身行己;四十岁时,对自己所秉持的事理已不再疑惑;五十岁时,能知道天命的道理;六十岁时,听到别人的话可以分辨真假与是非;七十岁以后,就算随心所欲也不致逾越法度。”

二·四[主旨]

孔子自述为学与进德的次序。

引 述

一个人的一生,能够循序渐进,持续地进步,是最为难得的成就。孔子这样的圣人,一路走来,能够如此平顺,值得我们学习。然而孔子所说的十五、三十、四十、五十等数字,不过是一种概略的叙述。各人都不相同,即为个别差异。人人自己反省,看看有什么需要调整、改善的地方,才是孔子说这一番话的真正用意。

从心所欲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的境地。必须经过无数次的改善又改善,真正能够喜怒哀乐都发而皆中节,也就是表现到合理的程度,才可以从心所欲。我们应该把不逾矩当作从心所欲的必要条件。倘若逾矩,那就不可以从心所欲了。

...

08泰伯第八

 泰伯第八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子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八·一[注释]

①泰伯:周太王的长子,与二弟仲雍逃往荆蛮,让太王立三子季历。

八·一[主旨]

孔子论述泰伯让位的盛德。

今 译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具有最崇高的道德!他再三将天下让给弟弟,又泯灭自己的功绩,使百姓不知道怎样赞美他。”

引 述

依据《史记》的记载,吴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儿子,季历的哥哥。由于季历十分贤能,又有一位好儿子,名字叫作昌。太王想要立昌而传位给季历,泰伯和仲雍为了配合父亲的意愿,两个人一起逃奔到荆蛮。在身上刺了彩纹,把头发剃掉,以表示自己不能够在宗庙主持祭祀,使季历顺利地继位,而昌后来也有机会继位,成为文王。三是多数的意思,礼让了好几次,并且尽量隐藏自己的作为,使百姓无从赞美,来完成太王的意愿,所以孔子认为他的德行,十分高尚。

八·一[建议]

要看一个人,除了他本身以外,还要看他的妻子,和他的子女。

生活智慧

(一)泰伯是长子,按例可以继承父亲的大位。但是三弟季历的贤能,使得父亲有意改立三子。泰伯没有因此而怨责,或者提出强烈的抗争。他的礼让,使得周文王有机会奠定周朝的良好基础。

(二)周人初起的时候,很可能尚未建立长子继承的制度。太王为了选择能力较强的人,来担任继承人,因此选中了季历。不论如何,泰伯的纹身断发,都是有利的助力。

(三)季历娶的妻子太任,是一位有贤德的妇人,生了一个儿子,叫作昌,也教养得很好。太王由妻子和儿子来选中季历,其实也是良好的方式。

二、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③。”

八·二[注释]

①葸:畏惧。

②绞:急切。

③偷:人情淡薄。

八·二[主旨]

孔子教导弟子重视合理的行为规范。

今 译

孔子说:“恭敬而不合礼,会烦扰徒劳;谨慎而不合礼,会畏怯多惧;勇敢而不合礼,便会犯上作乱;率直而不合礼,会急切责人。在上位的人能厚待亲属,民间也会兴起仁爱的风气。在上位的人能不遗弃故交旧友,民风就会敦厚不至于人情淡薄了。”

引 述

人生最要紧的是生活,生活最重要的是人情,人情最需要的是合理。合理的人情,成为大家的行为规矩,就叫作礼。礼的后面,要加上一个节字,才能合理。

恭敬、谨慎、勇敢、率直,原本都是良好的态度。但是也不能过分,必须做出合理的节制。

过分恭敬,大家都很劳累。过分谨慎,必然流于胆怯。过分勇敢,行为就很粗野。过分率直,口气经常不好。

要形成合理的礼节,居上位的人,必须以身作则。百姓受到陶冶,自然重视人情,不致刻薄、忘本。

“无礼”的意思,是不当或过度的礼。怎样才能够谨守合理的度呢?请参考前面《为政篇》所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生活智慧

(一)礼多人不怪,用意在鼓励大家重视应有的礼貌。礼多必诈,则在提醒大家不可过分,必须把握合理的“度”。

(二)恭敬和虚伪、谨慎和胆怯、勇敢和粗野、率直和口无遮拦,当中都只隔着一张薄薄的纸。稍有逾越,就变成另外一种,必须格外小心。

(三)社会风气由一两个人来转移,乍听起来并不可能。然而居高位而又声望良好的人士,应该是做得出来的。

八·二[建议]

不管如何,由自己做出一些良好的示范,让一些人受到影响,实在是自己对社会的最佳贡献。

三、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①予足!启予手!《诗》云②:‘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③!”

八·三[注释]

①启:开。

②《诗》云三句:出于《诗经·小雅·小旻》。譬喻自己常戒慎守身,如临渊履冰,不敢稍有大意。『战战』是恐惧的样子。『兢兢』即谨慎戒惧。

③小子:门生。

八·三[主旨]

曾子训勉弟子谨慎保身。

今 译

曾子病重,召集门生到床前说:“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啊!就像站在深潭旁边,就像走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可以免于被毁伤了,弟子们!”

引 述

曾子是大家公认的孝子,他病重的时候,要他的弟子们掀开被子,检视他的手脚,依然保持得很完好。说明他始终遵照《诗经》所说的,谨慎小心,以求明哲保身。

有人一听到明哲保身,就联想到自私自利。好像明哲保身,就代表怕事、怕死。这是十分严重的误解。事情要做,安全和方法也应该重视,才对得起自己。

生活智慧

(一)父母最担心的,是子女的健康和安全。我们不希望增添父母的担忧,当然要重视自己的健康,以策安全。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实际上是提倡孝道的一种说法,理由就在于减少父母的担心。

(二)现代人喜欢冒险,玩一些高度刺激的游戏。万一出事,自己丧失宝贵的性命,亲友也将悲伤不已。大家在从事这些活动之前,务必详为考虑。

(三)不爱护自己的人,怎么能爱护别人?明哲保身的用意,是鼓励大家爱自己,爱到自己充满了爱,才有多余的爱来爱别人。

八·三[建议]

爱护自己,并不一定要自私。能够推己及人,以爱自己的心,来爱别人,才合乎人性的需要。

四、曾子有疾,孟敬子①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②,斯远暴慢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④,斯远鄙倍⑤矣。笾(biān)豆之事⑥,则有司⑦存。”

八·四[注释]

①孟敬子:孟武伯的儿子,为鲁国大夫。

②动容貌:指容貌举止依礼而动。

③暴慢:粗暴放肆。

④辞气:言语声调。

⑤鄙倍:鄙俗背理。『倍』同『背』,违背的意思。

⑥笾豆之事:指礼仪器用琐碎的事。

⑦有司:执事的人员。

今 译

曾子病了,孟敬子去探望。曾子说:“鸟将死的时候,叫声很悲哀;人将死的时候,所说的话都是善良的。在上位的人应当重视三项道理:容貌举止依礼而行,就可避免别人的粗暴、放肆;脸色端庄,就容易让人信任;说话用词语气得体,就可避免别人鄙陋不合理的话。至于礼仪器用等琐碎的事,有专职的人在管,不必多操心。”

引 述

孟敬子探望曾子的病情,按理说并没有请教重要问题的意思。但是他的身份比较特别,曾子希望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提供一些宝贵的建议。所以才慎重地说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来引出后面的忠告。曾子的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

07述天第七

 述天第七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七·一 #

一、子曰:“述①天不作,信天好古②。窃比③于我老彭④。”

七·一[注释] #

①述:指传述自然。

②古:指古代的文物制度。

③窃比:私下比拟。

④老彭:商代贤大夫。

七·一[主旨] #

孔子对于自己著述的谦辞。

今 译 #

孔子说:“我只传述自然而不创作,笃信自然且传承古代的文物制度,我私下比拟商朝的老彭。”

引 述 #

孔子并不依据自己的想象或推理,来进行创作。他只是仔细观察、深切体会,把人性的本色描述出来。传述自然,笃信自然,选择合乎人性需求的部分,整理成书,以供大家参考。这种继旧开新的做法,才是历久常新的主因。

生活智慧 #

(一)主观的创作,未必符合人性的需求。即使一时带领新潮,也不能持久。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很快就被淘汰。

(二)新的不一定好,旧的也不一定不好。新旧不是主要的因素,好坏才是选择的依据。一些东西传得那么久,一定有原因。

(三)继旧开新,从旧有的根基中,开出新的东西。相当于老干长出新枝叶,既不忘本,又能赶上时代的变迁。

七·一[建议] #

不要没有弄明白古人的真正用意,便任意加以更改,以致扭曲原意造成错误。

七·二 #

二、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②人不倦,何有③于我哉?”

七·二[注释] #

①识:记住。

②诲:教导。

③何有:表示没有什么。

七·二[主旨] #

孔子自述努力做好的三件事。

今 译 #

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学生而不觉得倦怠。这些事情对我来说,实在是不足称赞的。”

引 述 #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他最喜欢做的三件事,便是多看、多听、多想,以此来充实自己。广博地学习,而不会厌倦。弟子追随他学习,他谆谆教诲,却不觉得倦怠。这样的精神,博得大家的敬仰。然而孔子自己,则认为没有什么值得大家称赞的,可见谦虚的美德,也在孔子的身上散发出无比的光芒。

看到事物,不应该立即做出判断,以免失误。这时候先默而识之,然后逐渐尝试、了解、体悟,才做出判断,比较安全。学而不厌,必须知所取舍。应该学的才学,不应该学的不要学。诲人不倦==,也要看对==方有没有学习的意愿,不宜好为人师,徒然造成反感。

七·二[建议] #

学习孔子这三件事,有机会便要提醒自己,切实把它做好。

生活智慧 #

(一)随时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目的是有时间多方思虑,深一层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能够立即反应,以免浅陋而贻笑大方,增加自己的学习障碍。

...

04里仁第四

 里仁第四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②仁,焉得知(zhì)?”

四·一[注释]

①里仁为美:指乡里有仁厚的风俗是美好的事。

②处:居住的处所。

四·一[主旨]

孔子教人慎重选择居处。

今 译

孔子说:“居住的乡里有仁厚的风俗才好。如果选择住在风俗不仁厚的地方,怎能算是明智呢?”

引 述

孔子这一句话,初看起来,似乎在教导我们慎重选择居住的处所。实际上,更深一层的用意,在于唤醒大家:做人的道理有如居住的处所一样,有好几种。如果选择做人的道理,却不知道选择仁,岂不是和选择住处不以仁厚的风俗为重一样,同样是不聪明的决定。

生活智慧

(一)居住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风俗仁厚,大家和谐相处,互助互惠,对全家老少,都是一种难得的福分。

(二)做人的道理,直接决定为人处世的态度。选择仁德的道理,才算是有智慧的人。彼此讲求德行,自然安宁。

(三)居住的环境风俗仁厚,做人的道理以仁为重。这样的邻里,才是适合于大众居住的社区,和谐而安宁。

四·一[建议]

一个人的命运,其实就是这个人自己的选择。一连串的选择正确,运气真好。若是选择错误,那就惨了。培养自己的选择能力,便是为自己带来好运气。

二、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③。”

四·二[注释]

①约:穷困。

②安仁:心安于仁,认为仁本来就是天生自然,丝毫不勉强。

③利仁:指知道仁对自己有利而行仁。

四·二[主旨]

孔子教人不可失去本心。

今 译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也不可以长久处于安乐。仁者是天生有道德的人,认为道德带来人生最大的乐趣。智者知道仁的好处,也能行仁,把道德当作生活的规范。”

引 述

孔子的道、德、仁、义、礼五大中心思想,在《论语》中说的次数最多的,便是“仁”。但是孔子并不看重字义的界定,专在“仁”的意义上面做文章。他所重视的,是在道德实践上,勉励大家透过实践“仁”的工夫,来亲自领悟“仁”在具体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和产生的效果。

不仁的人,刚开始过穷困的生活,还能够勉强忍耐。日子久了,便怨天尤人。由于缺乏道德修养,便为非作歹,甚至于扰乱治安,造成社会的不安宁。就算过安乐的日子,刚开始可能比较安分,不敢标新立异,顶多暴露一些暴发户的心态。久了以后,各种奢侈、放荡的花样层出不穷,同样危害人群,扰乱社会秩序。

道德修养良好的人,至少把道德看成正当的生活规范,使自己过着安宁的日子。那些天生有道德的仁人,以平常心看待道德,认为本来就应该这样,在生活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

生活智慧

(一)“知者利仁”,提醒我们知识是帮助我们行仁的最好工具。孔子所重视的仁,实际上是理智的仁,也就是合理的仁。善用我们的理智来指导我们的感情,应该是知者利仁的更深一层用意。

(二)安仁是天生的,固然很多。不如由“利仁”而“安仁”,更为妥当。因为天生就有道德的人,毕竟不一定符合当前环境的需要。若是由于环境的影响而丧失原有的道德,岂不是十分可惜?所以借助于知识,先利仁而后安仁,才能发挥知识的真正效能。

(三)当今知识时代,大家重视知识,更应该借由知识的充实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可惜现代的知识,道德的部分实在偏低,简直少得可怜。往往有知识的人,道德修养反而更低,值得大家高度警惕。

四·二[建议]

培养借由知识来指导感情的能力和习惯,使自己逐渐由利仁而安仁。

三、子曰:“唯仁①者,能好(hào)人,能恶(wù)人。”

四·三[注释]

①仁: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能好人,能恶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不是『仁』的总体。

四·三[主旨]

孔子说仁者无偏私的心。

今 译

孔子说:“只有仁者能公正地喜爱人,也能公正地厌恶人。”

引 述

“仁”的意思,简单说起来,就是爱。但是仁爱不同于博爱,并不是没有等级区分的一视同仁。仁者可以喜爱人,也可以厌恶人。只要好其所当好,恶其所应恶,便是合理的表现。爱人爱得对,恶人也恶得对,需要公正的标准,而不是私心的偏向。公正无私的好恶,便是仁者。

爱是“仁”的核心意义,却不能完全代表“仁”。孔子把“仁”看成各种美德的总称,“能好人,能恶人”,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要参考其他篇章有关“仁”的解说,合在一起想,逐步深入领悟,才能真正了解孔子所说的“仁”。

生活智慧

(一)孔子的思想,以“仁”为中心。但是仁必须合义,可以说仁义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义”便是公正合理,所以爱人要爱得公正,厌恶人也要厌恶得合理。

(二)仁者不应该成为滥好人,有喜有恶,也才合乎人情。孔子重视伦理,主张有等差的爱,由亲及疏,由近而远,和博爱有些不一样。

(三)仁者心中有一把尺,便是道德的衡量标准。爱恶全凭这一把公正的尺,而不是从私心出发,乱了尺度。

四·三[建议]

培养自己爱其所当爱、恶其所当恶的良好习惯。

四、子曰:“苟志①于仁矣,无恶②也。”

四·四[注释]

①志:立志,立定志向的意思。

②恶:不好,在这里指『做坏事情』。

四·四[主旨]

孔子勉人专心向善。

今 译

孔子说:“一个人能够立志向善,就不会做出坏事来。”

引 述

孔子十分注重立志,但不是立志做大官、发大财,或者有什么大成就。他鼓励大家要立志仿效圣贤,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仁在孔子的心目当中,是一种以同情心为出发点,表现出合理的道德行为。只要有志于仁,起码不会做出什么坏事情。最要紧的,便是下定决心。

生活智慧

(一)许多事可由他人代做,有些理想可由他人代为实现。只有立志,绝对要各人自己来立,否则就是假的,不可能成真。立志是心的事情,不能说说算了,也不是用手写出来就算完成。

(二)立志之后,由于好逸恶劳,或者贪得无厌,往往有所偏离。这时候自我期许、自我要求,便十分重要。

(三)立定行仁的志向,是美丽人生的第一步。接下来要看重自己,不屑于做坏事。志向坚定与否,完全看行为的表现,必须每天自我考核,不断调整。

四·四[建议]

做好事,固然是一种习惯。做坏事,又何尝不是?从现在开始,先立定行仁的志向,并且养成做好事的良好习惯,以保证效果。

...

05公冶长第五

 公冶长第五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子谓公冶长①:“可妻②(qì)也,虽在缧(léi)绁③(xiè)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五·一[注释]

①公冶长:字子长,齐国人,是孔子的弟子。

②妻:动词,女子嫁男人为妻。

③缧绁:『缧』即黑索,『绁』指牵系。古时牢狱以黑索牵系囚犯。

五·一[主旨]

孔子称誉公冶长的贤明。

今 译

孔子评论他的弟子公冶长说:“这个人的品德良好,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他曾经下狱,但那不是他的罪过。”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引 述

“以其子妻之”,并不一定是不经过女儿的同意,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商量过后,大家都有同感,也可以用同样的句法。《论语》不是孔子自己写的,而是他的学生们,就记忆中的印象写下来的。有时候不十分明确,更证明所记载的是事实。

我们也不必因此而批评那时候的婚姻,要听从长辈的指示,好像没有什么自由。其实父母之言,如果真的出于爱护子女的心,媒妁之言,真的凭良心做好婚姻介绍的工作,并没有什么不好。看到现代社会婚姻关系的不稳定,离婚率不断升高,可以想见婚姻自由同样有很多弊害。

五·一[建议]

重视子女的婚姻,和关心子女的学业、事业,同样重要。

生活智慧

(一)做长辈的关心子女的婚姻,给予合理的指导,是必要的,也是正当的。子女不应该盲目地抗拒。不听父母的话,反而向外人讨教、求救,岂不是对父母不信任?

(二)婚姻是人生大事,千万不可以粗心大意。或者相信什么“来电”“网络交友”之类的感觉,害己害人。

(三)选择对象,以人品为重,品德修养良好,再看其他的条件。品德不好,不可靠,其他条件再好也没有用。

二、子谓南容①:“邦有道,不废②;邦无道,免于刑戮③。”以其兄之子妻之。

五·二[注释]

①南容:即南宫括,字子容,是孔子的弟子。

②废:废弃不用。

③免于刑戮:指不会受到刑罚。

五·二[主旨]

孔子称许南容谨慎贤明。

今 译

孔子说到弟子南容:“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不会被政府废弃不用;国家无道时,他不会受到刑罚。”于是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南容。

引 述

国家政治清明,好人应该出头,为人民服务;政治不好时,好人应该明哲保身,退隐山林,以待时机的变化。这样的人,进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退能够免于遭受刑罚。孔子把兄长的女儿,也就是自己的侄女嫁给他,应该是一番好意。

孔子这番话,并没有反对揭竿而起的革命行动。他只是不方便把自己的侄女嫁给这样的人士,若是他的侄女自愿如此,孔子大概也不会反对。他的“求仁得仁,求义得义”主张,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十分明确。

五·二[建议]

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有指导、劝阻、建议的责任,却没有指定强制的权力。

生活智慧

(一)子女喜不喜欢冒险,那是子女长大以后,自己可以决定的事。在子女幼小的时候,父母和长辈有责任教导并维护子女的安全。

(二)子女的婚姻,当然要尊重子女的意见。父母和长辈,只能介绍行事安全可靠的对象,不应该擅自做主,要子女和喜欢冒险犯难的人生活在一起。

(三)子女喜欢选择冒险犯难的对象,父母有劝导的责任。若是再三劝阻,子女仍然坚持,那就尊重子女的选择。毕竟婚姻是子女自己的事,必须自作自受。

三、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②!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③?”

五·三[注释]

①子贱:即宓(fú)不齐,字子贱,是孔子的弟子,小孔子三十岁。

②若人:此人。

③斯焉取斯:『斯』即此。前面的『斯』指子贱,后面的『斯』指子贱的榜样。意思是:这样的人从哪里获得这么好的榜样?

五·三[主旨]

孔子称许子贱能尊贤取友。

今 译

孔子说到弟子宓不齐:“这个人真是君子啊!鲁国如果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学得这样好的品德呢?”

引 述

西方社会以神为最高主宰,重视神的戒律。大家共同遵守,形成社会秩序。中国社会,以人为本。我们主张亲近贤能的人,以他们为榜样,加紧学习。

孔子称赞子贱的品德良好,趁机说明环境的影响力。认为鲁国有许多君子,子贱身处这样的环境,能够亲近仁人君子,作为学习的榜样,所以自己也能成为君子。

五·三[建议]

注意环境的选择,尽可能居住在社会风气良好的地方。时时留心:要亲近仁人君子而和小人保持距离。

生活智慧

(一)孟母三迁的故事,便是父母尽力为子女选择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子女容易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能力这样做,应该多为子女设想。如果做不到,就要加强防范,以免子女感染不良的行为。

(二)亲近仁人君子,才能激励自己不断向善。所以亲君子远小人,应该成为终生遵循的原则。随时提醒自己,不要为小人所蒙蔽。

(三)向君子学习,使自己也成为君子,这是自我修持最有效的方式。《学天篇》的每日以三件事反省自己,应该列为必修的课程。

四、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rǔ)器也①。”曰:“何器也?”曰:“瑚(hú)琏②(liǎn)也。”

五·四[注释]

①女器也:『女』即汝,指子贡,子贡名赐。『器』指器皿,表示有用的人。

②瑚琏:是宗庙所使用的器皿,用玉装饰,十分贵重而华美。

五·四[主旨]

孔子评论子贡的才能。

今 译

子贡问老师孔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皿。”子贡再问:“什么器皿呢?”孔子说:“你是宗庙里贵重而华美的瑚琏。”

引 述

孔子认为子贡是一个有用的人,所以用瑚琏这样珍贵的礼器来形容他。孔子不是说“君子不器”(《为政篇》)吗?君子不能跟器具一般,随人使用。为什么又把子贡譬喻成器皿呢?难道他认为子贡不是君子吗?

子贡在孔子的学生当中,属于半工半读的性质。他一边经商,一边学习。由于见多识广,又能言善道,刚开始跟孔子学习,有时还觉得孔子不如他。后来才觉得孔子真的比自己高明,愈来愈敬佩孔子。这一句话,是不是在追随孔子学习的初期,孔子故意用来点醒他,我们不得而知。依常理判断,应该是提醒子贡是一个有用的人,却更应该加强品德修养,增加多方面的才艺。

深一层想,不难发现这里所说的“器”,应该是名词。和“君子不器”的“器”当作形容词,并不相同。“女器也”,可以解释为“你是有用的人才”,接着用“宗庙里贵重而华美的瑚琏”来比喻,不正前后吻合吗?

生活智慧

...

封面-书名-前言-编者-目录

前言 #

宋代著名儒学家朱熹,选取儒家的四部重要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起来称为“四书”。

《论语》是最重要的儒家典籍,所记载的都是孔子及其弟子平日所说的一些话语。用现代的话来说,便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

全书分为二十篇,但没有按照特定的次序来编排。无论从哪一篇开始阅读,都能够获得很好的启示。

孔子这些语录,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由于万事万物都在变,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改变,所以现代人读《论语》,仍然可以获得很大的助益。

有一些针对当时某人、某事的特殊论说,由于时空的变迁,必须做出合理的调整,才能够符合现代的实际状况。 在这些部分,我们提出若干建议,以供参考。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岁。孔子3岁时,便失去了父亲,当时,他的母亲仅18岁。孔子24岁时,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年仅42岁。在这么一个孤儿寡母的家庭里,能够培育出全人类所尊敬崇拜的导师,不得不说,母教的伟大,实在令人钦佩。

孔子学说的重心在“人”,并不在“神”,所以不重宗教,而重视做人的道德修养。把“儒家”说成“儒教”,相信孔子不会同意。

孔子学说的精神在“行”,而不在“说”。 说一大堆,不如亲自去做。所以读《论语》,最好把《论语》的道理,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

只有真正践行了《论语》思想的人,才是真正了解《论语》的人。

孔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掀起了一场影响世界几千年的道德自觉活动。很多现代人重视物质生活而轻视道德修养,重新了解《论语》的真义,应该可以归根复命,寻找心灵中光明的未来。

编者的话 #

本书是著名学者曾仕强和其弟曾仕良两位教授,关于《论语》现代应用的倾心之作。为增强读者对《论语》的理解和认知,本书对每一句原文从六个方面予以解读——注释、主旨、今译、引述、生活智慧、建议,以期更加贴近现代的社会状况,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为方便读者阅读,特做图例说明如下:

据编者了解,目前所出版的《论语》方面的图书,多立足于词句的解释,如本书这般,给出实际建议和生活应用的为数不多。下面就请大家一起跟随曾仕强、曾仕良两位教授,穿越千年的时空,共同感受《论语》的智慧和魅力。

编者按

目 录 #

前言

编者的话

学天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天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03八佾第三

 八佾第三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孔子谓季氏:“八佾①(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一[注释]

①八佾:指天子所用的舞乐,以八人为一列,八列共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士二佾十六人。季孙身为大夫,在宗庙作八佾舞,显然僭用礼乐。

三·一[主旨]

孔子评论季氏僭用礼乐,乱了名分。

今 译

孔子评论鲁国大夫季氏:“身为大夫竟僭用天子八佾舞,像这种人,如果我们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人不能够容忍呢?”

引 述

我们常说有人才有事,其实是以人为本,纯粹站在人的立场来说明。世间万物,都可能产生一些表现。换句话说,都有事。只是自然的本能表现,不足以列入历史的记载,好像没有事一样。人所做的事,如果庸庸碌碌,也不值得评论,不会列入历史。中国的历史,采取人本位的立场,重人甚于重事。季康子这个人,和他所做的事,显然是人比较重要。所以我们不能容忍的,是季康子这样的人,而不是他所做的事。因为他所做的事,如果换成天子,就没有什么不对。现在他是大夫,做这种事便是不对。孔子不能容忍的,是季康子,而不是八佾舞这件事。

三·一[建议]

别人会从我们的行事作风,来评断我们。最好谨慎小心,避免做错事或做不正当的事,以免遭受他人的恶评。

生活智慧

(一)对的人做对的事,不但指别人,而且要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做到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当前的情况,应该做什么样的事,不应该做什么样的事,必须先搞清楚,然后才决定要不要做、怎样去做。

(二)个人的事,不但可以影响别人,而且可能扩大到影响后代子孙。所以愈有地位的人,影响力愈大,愈需要自我检点,做好自律的功夫。

(三)由所做的事,来评断这个人的过错。但是评断之后,人比事更重要。因为会做这样逾越规矩的事,很可能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合乎规矩的举动。孔子这样论断季康子,提醒我们,凡事多考虑,以免产生同样的不良结果。

二、三家①者以《雍》彻②。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③。’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二[注释]

①三家:指鲁国大夫孟孙、叔孙、季孙。

②《雍》彻:指天子祭家庙后,撤祭品时歌唱《诗经·周颂·雍篇》以娱神。

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出自《雍诗》。意谓在旁助祭的都是诸侯,天子应该会令人觉得庄严肃穆。

三·二[主旨]

孔子讥刺鲁国三家的大夫僭礼而不符名分。

今 译

鲁国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家祭后撤除祭品,也歌唱《雍诗》。孔子说:“《雍诗》说‘助祭的都是诸侯,天子的仪容庄严肃穆’,这两句诗在三家庙堂上来唱,有什么意义呢?”

引 述

孟孙、叔孙和季孙三家,都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他们为了凸显自己的势力,竟然在家祭时,唱出原本只有天子才能够歌唱的《雍诗》,当然不合体制,所以孔子很不赞成。越有势力,越是大家注目的对象,若是公然违反礼的规范,很可能引起非议,造成负面的影响。孔子评断他们的行为,用意在唤醒大众,不要做不合理的事情。

生活智慧

(一)孔子学说,以道、德、仁、义、礼为中心,彼此呼应,不能够分开来评论。孔子所说的道德,一定既仁且义,又合乎礼,并不是在仁、义、礼之外,另有道德。

(二)道、德、仁、义、礼,看起来礼居于末位,似乎最不重要。实际上礼居下位,是基础。当今社会,更是沟通至上,礼貌为先。对于礼的要求,更是不容忽视。

(三)礼是我们的行为准则,也是一切文化发展的凭借。人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首先要重视礼。人人以礼自律,也以礼自立,社会才有规矩、有秩序。

三·二[建议]

对人有礼貌,做事合乎礼的要求,是个人人格的展现。不管别人怎么样,自己率先在这方面有良好的表现,应该是一件好事。

三、子曰:“人而不仁①,如②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三·三[注释]

①不仁:指没有仁心。

②如:即奈。

三·三[主旨]

孔子认定礼乐都应该以仁为本。

今 译

孔子说:“行礼的人如果没有仁心,怎能算是真正的礼呢?作乐的人如果没有仁心,又怎能算是真正的音乐呢?”

引 述

前面说过,仁是孔子学说的五大中心概念之一。仁可以说是人性和兽性的主要区别,在知、仁、勇三达德之中,成为知和勇的重心。知是为了行仁,勇也是为了行仁。孔子五大概念,道、德、仁、义、礼,仁同样居于中位,可见孔子特别重视仁。仁在《论语》中,所占的分量很大,可以说《论语》是一部仁学,是孔子对于仁的语录。

三·三[建议]

我们对于礼乐,必须把握其内在的基本精神,也就是仁心的发扬。对于外在的形式的礼仪,不必过于拘泥。

生活智慧

(一)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仁就是人性”,但是,我们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推知孔子所说的仁,便是我们常说的人性。仁是我们内在心性所本有,也就是人的本质。

(二)不仁的人,基本上就是没有人性的人。这时候所表现的礼,不过是虚伪的、造作的,所以我们才会说礼多必诈。这种缺乏仁心的礼,当然没有什么作用。

(三)缺乏仁心的人,附在仁心上面的礼和乐,都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因为本质上已经改变,并不能由内而外,这样必然产生表里不一的效果。由此可见,礼和乐都需要具有仁心,否则并没有实质的意义。

四、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①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③。”

三·四[注释]

①奢:指奢侈,讲究排场而过度铺张。

②易:即『治』,行礼如仪,表面上一切遵从礼法。

③戚:哀痛的意思。

三·四[主旨]

孔子说明:『礼』和『丧』的本意。

今 译

鲁人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本意。孔子说:“你问得极好!一般的礼,与其过度奢侈,宁可俭朴一些。一般的丧礼,与其只重视外表的形式,宁可内心哀戚,流露真实的感情。”

引 述

礼是立身治国的要务,可以说是看得见的义,也就是内在的义表现于外的样子。礼和义的功能相同,都是把道、德、仁规范在合理的限度,以免产生弊端。

至于礼的根本,孔子认为是俭和戚。在礼节上,宁可俭省,不宜奢侈。在丧事上,宁可哀戚,不应该注重形式而无哀痛的心。这里所说的礼,指的是社会的风俗,大家所重视与所实行的,大致上都是表面的礼节。所以孔子特别就礼丧两方面,来加以规范。

三·四[建议]

从现在开始,在行礼如仪时,必须注意内心的诚和敬,以免流于形式,失去实质意义。

生活智慧

(一)礼与义互为表里,根本分不开。有礼的地方,必须有义,也就是所有的礼,都应该合乎义的要求。因此礼义并称,用意在提醒我们,礼节必须合理。

(二)礼是形于外的部分,义为诚于内的部分。可见行礼必须具有诚意,否则徒有形式,缺乏实质的意义,那就叫作虚伪、造作。

(三)礼容易理解,有没有内在的诚意,比较难于观察。我们看到形式上的礼,最好衡量其看不见的义,也就是内心所有的诚意。把礼和义合起来看,比较妥当。

五、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诸夏②之亡也。”

...

05仲夏纪第五

仲夏纪第五

仲夏 #

【题解】

见《孟夏》“题解”。

一曰:

仲夏之月,日在东井(1),昏亢中(2),旦危中(3)。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蕤宾(4)。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小暑至,螳螂生,䴗始鸣(5),反舌无声(6)。天子居明堂太庙(7),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养壮狡。

【注释】

(1)东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简称“井”,在今双子座。

(2)亢: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室女座。中:指中星。

(3)危: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宝瓶座及飞马座。

(4)蕤(ruí)宾:十二律之一,属阳律。

(5)䴗(jú):伯劳鸟,夏至开始鸣叫,冬至而止,鸣叫的声音很难听。

(6)反舌:百舌鸟,立春开始鸣叫,夏至而止。叫声婉转,如百鸟之音。

(7)明堂太庙:南向明堂的中央正室。

【译文】

第一:

仲夏五月,太阳的位置在井宿。黄昏时刻,亢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危宿出现在南方中天。仲夏于天干属丙丁,主宰之帝是炎帝,佐帝之神是祝融,应时的动物是凤鸟一类的羽族,相配的声音是徵音,音律与蕤宾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七,味道是苦,气味是焦,要举行的祭祀是灶祭,祭祀时祭品以肺脏为尊。这个月,小暑节来到了,螳螂出现了,伯劳鸟开始鸣叫,百舌鸟寂然无声。天子住在南向明堂的中间正室,乘坐朱红色的车子,车前驾赤红色的马,车上插赤色的绘有龙纹的旗帜,天子穿着赤色的衣服,佩戴着赤色的饰玉,吃的是豆子和鸡,用的器物高而且大,供养力大勇猛的人。

是月也,命乐师修鼗鞞鼓(1),均琴瑟管箫,执干戚戈羽(2),调竽笙埙篪(3),饬钟磬柷敔(4)。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原(5),大雩帝(6),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祭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7),以祈谷实。农乃登黍。

【注释】

(1)鼗鞞(táopí):用来指挥乐曲演奏的鼓。

(2)干:盾。戚:斧。羽:古时舞者所持的顶端插有羽毛的用来指挥的旗子,因为上边有羽毛,所以称羽。干戚戈羽都是舞具。

(3)竽笙:都是管乐器,竽三十六簧,笙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埙(xūn):古代陶制吹奏乐器。篪(chí):竹制吹奏乐器。

(4)磬(qìnɡ):石或玉制成的打击乐器。柷(zhù):打击乐器,状如漆桶,中间有木椎,可以左右敲击,乐曲开始时击柷。敔(yǔ):打击乐器,形状像伏虎,背上有铻,用杖刷击,乐曲结束时击敔。

(5)百原:众水的发源地。原,同“源”,水源。

(6)雩(yú):旱时求雨的祭祀。帝:天帝。

(7)百县:天子领地内的百县大夫。百辟卿士:指前世的百君公卿。辟,君。这句意思是命令百县大夫祭祀对人民有功的前世百君公卿,祈求谷物籽实丰满。

【译文】

这个月,命令乐师修整鼗鼓鞞鼓,调节琴瑟管箫,营造干戚戈羽,调和竽笙埙篪,整饬钟磬柷敔。命令主管官吏为百姓祈求雨水,祭祀名山大川及众水之源,并且举行盛大的雩祭,使用众多的舞乐,演奏隆重的乐曲,向天帝祈求风调雨顺。命令天子领地内的各县大夫同时举行雩祭,祭祀前世有功于百姓的君主公卿,祈求五谷丰登。农民在这个月要进献黍子。

是月也,天子以雏尝黍,羞以含桃(1),先荐寝庙。令民无刈蓝以染(2),无烧炭,无暴布(3),门闾无闭(4),关市无索;挺重囚(5),益其食,游牝别其群(6),则絷腾驹(7),班马正(8)。

【注释】

(1)羞:进献。含桃:樱桃。

(2)刈(yì):割。蓝:草名,即蓼蓝,可以提炼青色。仲夏月因蓝草尚未长成,所以禁止刈割。

(3)暴(pù)布:晒布。暴,同“曝”,晒。此月炎热,晒布容易变脆而损坏。

(4)门:指城门。闾:里巷的门。门闾不闭是为顺阳气,便利人民出入。

(5)挺:缓。

(6)游:这里指放牧。牝(pìn):母兽,这里指母马。因母马已怀孕,所以放牧时要使它们与其他马群分开。

(7)絷(zhí):束缚马足。腾驹:公马。

(8)班:颁布。马正:即马政,有关养马的政令教化。正,通“政”。

【译文】

这个月,天子就着雏鸡品尝黍子,连同樱桃一起,先敬献于祖庙。命令百姓不要割蓝草来染东西,不要烧木炭,不要晒布匹,城门和闾门不要关闭,关口和集市不要征税,宽缓重罪的囚犯,增加他们的饮食。放牧时,把怀孕的母马与其他马群分开,要拴住公马,免得他们踢伤母马,要颁布有关养马的政令。

是月也,日长至(1),阴阳争(2),死生分(3)。君子斋戒,处必掩(4),身欲静,止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5),退嗜欲,定心气,百官静(6),事无径(7),以定晏阴之所成(8)。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9),木堇荣(10)。

【注释】

(1)日长至:即夏至,一年中这一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2)阴阳争:仲夏之月,阳气覆盖在上,阴气升起在下,所以说阴阳相遇而争。

(3)死生分:阴阳相争,使物各有死生。

(4)处:居处。掩:深。为避暑气,居处必深。

(5)无致和:不要希望各种滋味都调和在一起。致,尽。和,调。

(6)百官:指身体各种器官。

(7)径:急速。

(8)晏阴:阳阴。晏,阳。这句大意是阴阳相争,未知所定,所以君子要安静无为,以待阴阳成败的确定。

(9)半夏:药草名,夏历五月而生。

(10)木堇(jǐn):落叶灌木,花早晨开晚上闭。堇也写作槿。荣:花,开花。

【译文】

这个月,夏至到来,阴阳相争,死生相别。君子整洁身心,居处必深邃,身体要安静;禁止女色,不许嫔妃进御;减少美味,不要使它调和;去掉一切嗜欲,安定心气,各种器官安静无为,做事不要盲动,以待确定阴阳的成败。这个月,鹿角脱落了,蝉开始鸣叫,半夏长出,木槿开花。

是月也,无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1),可以远眺望,可以登山陵,可以处台榭(2)。

【注释】

(1)高明:指楼观等高而明之处。

(2)台:高而上平的建筑物。榭:台上的高屋。

【译文】

这个月,不要在南方用火,可以住在楼阁,可以眺望远方,可以登上山陵,可以呆在台榭。

仲夏行冬令,则雹霰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1);行春令,则五谷晚熟,百螣时起(2),其国乃饥(3);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于疫(4)。

【注释】

(1)暴兵:指不义之兵。暴,害。

(2)百螣(tè):指各种类似蝗虫的害虫。螣,虫名,类似蝗虫,吃庄稼的叶子。

(3)饥:荒年。

(4)疫:疾疫。

【译文】

...

08仲秋纪第八

仲秋纪第八

仲秋 #

【题解】

见《孟秋》。

一曰:

仲秋之月,日在角(1),昏牵牛中,旦觜嶲中(2)。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南吕(3)。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凉风生,候雁来,玄鸟归(4),群鸟养羞(5)。天子居总章太庙(6),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注释】

(1)角: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室女座。

(2)觜嶲(xī):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猎户座。

(3)南吕:十二律之一,属阴律。

(4)玄鸟:燕子。

(5)养羞:指鸟养护增生毛羽准备过冬。

(6)总章太庙:西向明堂的中央正室。

【译文】

第一:

仲秋八月,太阳的位置在角宿。初昏时刻,牵牛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觜宿出现在南方中天。仲秋于天干属庚辛,主宰之帝是少皞,佐帝之神是蓐收,应时的动物是老虎一类的毛族,相配的声音是商音,音律与南吕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九,味道是辣,气味是腥,要举行的祭祀是门祭,祭祀时祭品以肝脏为尊。这个月凉风生,候雁从北来,燕子回南方,各类鸟儿都养护增生它们的羽毛来准备过冬。天子住在西向明堂的中央正室,乘坐白色的兵车,车前驾白色的马,车上插白色的绘有龙纹的旗帜;天子穿白色的衣服,佩戴白色的饰玉,吃的食物是麻籽和狗肉,用的器物锐利而深邃。

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1),行麋粥饮食(2)。乃命司服具饬衣裳(3),文绣有常(4),制有小大,度有短长,衣服有量,必循其故,冠带有常。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无或枉桡(5),枉桡不当,反受其殃。

【注释】

(1)几(jī):坐时放在身边供凭依的小桌。

(2)行:赐予。麋(mí)粥:粥。麋,通“糜”,粥。

(3)司服:主管服制的官吏。衣:上衣。裳(chánɡ):下衣。

(4)文:画。常:指固定的规格。古时制度,祭服上衣用画,下衣用绣。

(5)枉桡:都是弯曲的意思,这里“枉”指不按法律公正断案,“桡”指不按公理申明正义。

【译文】

这个月,要赡养衰老的人,授予他们几案和手杖,施与他们稀粥饮食。命令主管服制的官吏准备并整饬衣裳,祭服的文饰有固定的规格,大小长短有一定的制度,祭服之外的服装也有一定的尺寸,必须依照旧有的规定,随着服制的不同,冠带也有相应的固定规格。命令司法官重申严明各种刑罚,斩杀罪犯一定要恰当,不要曲法冤枉人。如果有曲法冤枉人的事,执法者要遭受灾祸。

是月也,乃命宰祝巡行牺牲(1),视全具(2),案刍豢(3),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4),量小大,视长短,皆中度。五者备当(5),上帝其享。天子乃傩(6),御佐疾(7),以通秋气。以犬尝麻,先祭寝庙。

【注释】

(1)宰祝:即充人、太祝,官名,主管牺牲及祭祀。

(2)全具:指牺牲完整没有毁伤。

(3)刍豢(huàn):指牺牲豢养的情况。刍,指用草喂养牛羊。豢,指用谷物喂养猪狗。

(4)比类:合乎旧例。

(5)五者:指全具、肥瘠、物色、小大、长短。

(6)傩(nuó):祭祀名,逐除灾疫、不祥。

(7)御:止。佐疾:指疫疠。

【译文】

这个月,命令主管牺牲和祭祀的官吏巡视用来祭祀的牺牲,看看形体是否完整,喂养的情况如何,是肥是瘦,毛色是否纯一,一定要符合旧例;量量它们的大小,看看长短,也都要符合标准。形体、肥瘦、毛色、大小、长短都完全适当,上帝就享用这些祭品。天子于是举行傩祭,制止逐除疫疠,以通达金秋之气。就着狗肉品尝麻籽,并且先把它进献给祖庙。

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1),穿窦窌(2),修囷仓(3)。乃命有司趣民收敛(4),务蓄菜,多积聚。乃劝种麦,无或失时,行罪无疑(5)。

【注释】

(1)都邑:城镇。有先君宗庙的叫都,没有的叫邑。

(2)窦:地穴。窌(jiào):地窖。

(3)囷(qūn)仓:存放粮食的仓库。圆的叫囷,方的叫仓。

(4)趣:通“促”,催促。

(5)行:施予。

【译文】

这个月,可以修筑城郭,建置都邑,挖掘地窖,修葺仓廪。命令主管官吏督促百姓收敛谷物,努力储藏过冬的干菜,多多积聚柴草。要鼓励百姓及时种麦,不要错过农时;如果错过农时,一定要给以处罚。

是月也,日夜分(1),雷乃始收声,蛰虫俯户(2)。杀气浸盛(3),阳气日衰,水始涸。日夜分,则一度量,平权衡(4),正钧石(5),齐斗甬(6)。

【注释】

(1)日夜分:日夜各半。

(2)蛰虫:藏伏的动物。户:单扇的门,这里指洞穴口。

(3)杀气:阴气。浸:渐渐。

(4)权:秤锤。衡:秤杆。

(5)钧:三十斤。石:一百二十斤。

(6)斗甬:都是量器。甬,即“桶”字。

【译文】

这个月,日夜的时间相等,雷声渐渐消逝。蛰伏的动物藏在洞口。阴气渐渐旺盛,阳气日渐衰微,水开始干涸。日夜时间相等,要在此时统一和校正度量衡器具如秤锤、秤杆、斗、桶等。

是月也,易关市(1),来商旅,入货贿(2),以便民事。四方来杂(3),远乡皆至,则财物不匮,上无乏用,百事乃遂。凡举事无逆天数(4),必顺其时,乃因其类(5)。

【注释】

(1)易:减轻。关市:指关市的税收。

(2)货贿:钱财。

(3)杂:会集。

(4)事:指兴土功、合诸侯、举兵众之事。天数:天道,自然的规律。

(5)“必顺”二句:这句大意是要依事情的不同来确定何时做什么。

【译文】

这个月,要减轻关市的税收,招徕各地的商旅,收纳财物,以利于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四方之人前来聚集,连偏远乡邑也全都到来,这样,财物就不缺乏,国家用费就不缺少,各种事情就能成功。做各种事情不要违背自然规律,一定要顺应天时,按照事情的类别,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行之是令,白露降三旬。

【译文】

实行这个月的政令,白露降落,三旬每旬一次。

...

11仲冬纪第十一

仲冬纪第十一

仲冬 #

【题解】

见《孟冬》。

一曰:

仲冬之月,日在斗(1),昏东壁中(2),旦轸中(3)。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黄钟(4)。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冰益壮,地始坼(5),鹖不鸣(6),虎始交。天子居玄堂太庙(7),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旂,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宏以弇。

【注释】

(1)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人马座。

(2)东壁: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称壁,在今飞马座。

(3)轸: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乌鸦座。

(4)黄钟:十二律之一,属阳律。

(5)坼(chè):裂开。指地被冻裂。

(6)鹖(hédàn):山鸟。

(7)玄堂太庙:北向明堂的中央正室。

【译文】

第一:

仲冬之月,太阳的位置在斗宿。黄昏时刻,壁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轸宿出现在南方中天。仲冬于天干属壬癸,主宰之帝是颛顼,佐帝之神是玄冥,应时的动物是龟鳖之类的甲族,相配的声音是羽音,音律与黄钟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六,味道是咸,气味是朽,要举行的祭祀是行祭,祭祀时祭品以肾脏为尊。这个月,冰冻得越发坚实,地表开始冻出裂缝。鹖不叫了,老虎开始交配。天子住在北向明堂的中央正室,乘坐黑色的车,车前驾黑色的马,车上插黑色绘有龙纹的旗帜;天子穿黑色的衣服,佩戴黑色的饰玉。吃的食物是黍米和猪肉,使用的器物宏大而敛口。

命有司曰(1):“土事无作,无发盖藏,无起大众,以固而闭。”发盖藏,起大众,地气且泄,是谓发天地之房(2)。诸蛰则死,民多疾疫,又随以丧。命之曰“畅月”(3)。

【注释】

(1)有司:这里指司徒。

(2)房:正室两边的房舍,这里喻指天地闭藏万物之所。

(3)畅月:此月阴气盛,人民空闲无事,所以称为“畅月”。

【译文】

命令司徒官说:“不要兴建土木工程,不要打开遮盖掩藏东西的仓廪府库,不要发动众多百姓,以此顺应时气的封固和闭藏。”如果打开盖藏之物,发动众多百姓,地气就会宣泄,这叫做开启天地用来闭藏万物的房舍。这样一来,蛰伏的动物都会死去,百姓中会流行疫病,并随之丧亡。这个月,命名叫做“畅月”。

是月也,命阉尹申宫令(1),审门闾,谨房室,必重闭。省妇事,毋得淫(2),虽有贵戚近习(3),无有不禁。乃命大酋(4),秫稻必齐(5),麹糵必时(6),湛必洁(7),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8),兼用六物(9),大酋监之,无有差忒。天子乃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原、渊泽、井泉(10)。

【注释】

(1)阉尹:宫官之长。

(2)淫:过分。

(3)近习:王身边宠幸的人。

(4)大酋(qiú):酒官之长。

(5)秫(shú):黏高粱,可以酿酒。稻:指糯米稻,也可以酿酒。齐:指秫稻纯齐。

(6)麹糵(qūniè):酿酒时引起发酵的物质。

(7)湛(jìn):浸渍。(chì):烹煮。

(8)火齐(jì):指火候。齐,同“剂”,剂量。

(9)六物:六事,即上文“秫稻必齐,麹糵必时,湛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等六件事。

(10)名原:大的水源。原,同“源”,水的发源处。

【译文】

这个月,命令宫官的首领申明宫中的禁令,严加注意宫廷和房室的门户,一定要层层紧闭。要减少妇女的工作,不许她们制作过分奢华巧饰的东西,即使是尊贵的亲戚和宠幸的人,也没有不禁止的。命令酒官之长监制酿酒,选用的高粱糯米必须纯净,制作酒麹酒糵必须适时,浸渍炊煮米麹必须清洁,所用的井水泉水必须甘美,使用的陶器必须良好,酿制的火候必须适中。这六件事要处处兼顾,酒官之长监督它,不得有一点差错。天子命令主管官吏祭祀四海、大河、水源、深渊、大泽及井泉的水神。

是月也,农有不收藏积聚者,牛马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诘。山林薮泽(1),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2),野虞教导之(3)。其有侵夺者,罪之不赦。

【注释】

(1)薮(sǒu)泽:水聚集之处叫泽,泽旁无水之处叫薮。

(2)疏食:指草木的果实,即榛栗菱芡之类。

(3)野虞:主管山林薮泽的官。

【译文】

这个月,农民如果有未收藏积聚的谷物、放牧在外的牛马,被他人取用,不加责问;农民有能采取榛栗菱芡捕猎禽兽的,主管山泽的官吏要引导他们。若有人侵犯夺取他们的成果,一定要治罪,决不宽赦。

是月也,日短至(1),阴阳争(2),诸生荡。君子斋戒,处必弇(3),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芸始生(4),荔挺出(5),蚯蚓结(6),麋角解,水泉动。日短至,则伐林木,取竹箭(7)。

【注释】

(1)日短至:即冬至。一年中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

(2)阴阳争:仲冬之月,阴气正盛,阳气开始升动,所以阴阳相遇而争。

(3)弇(yǎn):深邃。

(4)芸:草名。像苜蓿。

(5)荔:草名。像蒲而小,根可以制刷子。

(6)结:屈曲。指蚯蚓在穴内屈曲而动。

(7)箭:一种可制箭杆的小竹子。

【译文】

这个月,冬至到来,阴阳相争,各种生物都开始萌动。君子整洁身心,居处一定深邃,身心要宁静,屏除声色,禁绝嗜欲,保养身体和性情,对各种事情都不要急躁,而要静观,以等待阴阳消长的结果。这个月,芸草开始萌生,荔蒲挺生而出,蚯蚓屈曲而动,麋鹿犄角脱落,水泉开始涌动。冬至季节,可以砍伐林木,割取竹子。

是月也,可以罢官之无事者,去器之无用者,涂阙庭门闾(1),筑囹圄,此所以助天地之闭藏也。

【注释】

(1)阙:也叫观(ɡuàn),即宫门外两边筑起的高台。

【译文】

这个月,可以罢免无事可做的官吏,可以除去没有用处的器物;可以涂塞宫廷的门户,修筑牢狱。这些都是帮助上天闭藏的措施。

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氛雾冥冥,雷乃发声。行秋令,则天时雨汁(1),瓜瓠不成(2),国有大兵。行春令,则虫螟为败,水泉减竭,民多疾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