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40解卦䷧

40解卦䷧

? 椙

【40 · 1】

? 椙 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

【译文】

解卦。西南方有利。无所前往,那么返回来就吉祥。有所前往,早些行动吉祥。

【注解】

解卦是下坎上震,亦即“雷水解”。《序卦》说:“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解卦象征化解险难,与蹇卦为正覆卦,所以卦辞要对照才可理解。

解卦之“利西南”,与蹇卦同,表示仍然适宜顺守而不必冒进。当大难缓解时,有两种选择:一是“无所往”,不采取任何行动。“其”为语词,“复”为返,先固守阵地,休养生息,就可吉祥。二是“有攸往”,亦即仍须纾解患难,此时应该及早为之。“夙”为早,为速,这同样也是“吉”。

【40 · 2】

《彖》曰: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解利西南,往得众也。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chè)。解之时大矣哉。

【译文】

《彖传》说:解卦,有危险而行动,一行动就脱离了危险,这就是解卦。解卦对西南方有利,前往可以得到众人支持。无所前往,那么返回来就吉祥,如此可以取得中位。有所前往而早些行动吉祥,是因为前往会有功劳。天地之气化解开来,雷雨就会兴起,雷雨兴起则百果草木都破壳而出。解卦的时势太伟大了。

【注解】

解卦下坎上震,震为动,坎为陷,为险,内险而外动,所以说“险以动”;震动在外,则是“动而免乎险”。由“解利西南,往得众也”一语,可知解卦与蹇卦相同,是由小过卦(椵,第六十二卦)变来,亦即小过卦的九四如果往上成为九五(因而形成蹇卦),则有如九五进入坤卦之中(上卦因而成为坎卦),坤为众,所以说“往得众也”。不过,这句话说明解卦的背景与蹇卦相同,并未指出解卦本身的具体作为。

解卦的具体作为有二:一是“无所往,其来复吉”,是说小过卦的九三来到九二的位置,形成了解卦(椙),对九三而言是“乃得中也”。二是“有攸往,夙吉”,则是响应蹇卦彖辞所说的“利见大人,往有功也”,所以关键在于“夙”字,早些行动就可以像前面的蹇卦一样,“往有功也”。

“天地解”是指小过卦中的天位(五、上)与地位(初、二)之间,有两个阳爻相隔,互不往来;现在一变为解卦,则天地中的阴阳二气交感流通,有雷雨之象。解卦下坎上震,震为雷,坎为水,为雨。雷雨大作,万物复苏,百果草木皆“甲坼”。“甲”是种子的外壳,“坼”是裂开。解卦彰显了时势的重大意义。

【40 · 3】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yòu)罪。

【译文】

《象传》说:雷雨兴起,这就是解卦。君子由此领悟,要赦免过错,宽待罪犯。

【注解】

解卦下坎上震,震为雷,坎为雨,形成雷雨兴起的现象。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不再冻结,化解了困局,使万物重获生机。

“赦过宥罪”是给犯错之人再生的机会,但是须以解卦的时势为其前提,亦即,大难纾解之后,为之较宜。

【40 · 4】

初六。无咎。

《象》曰:刚柔之际,义无咎也。

【译文】

初六。没有灾难。

《象传》说:处在刚柔交接的位置,理当没有灾难。

【注解】

进入解卦,初六开始展现化解险难的效果,亦即“无咎”。

解卦(椙)是小过卦(椵)的九三变成九二,使初六有九二可以上承,并形成阴爻阳爻相接的局面,更何况初六还有九四为其正应。

【40 · 5】

九二。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

《象》曰:九二贞吉,得中道也。

【译文】

九二。打猎抓到三只狐狸,获得黄色箭头,正固吉祥。

《象传》说:九二正固吉祥,是因为找到居中的路。

【注解】

九二是小过卦的九三与六二换位所成。到了二位,则属地,为田,亦即下田狩猎(田为猎)。古人以坎为狐(可参考未济卦的卦辞与初六爻辞)。九二之换位,造成两个互坎(初六、九二、六三;六三、九四、六五),其中三个阴爻(初六、六三、六五)为“三狐”。

九二在下卦坎,坎为弓轮,又在互离(九二、六三、九四),离为兵戈,合之则为“矢”;九二居下卦中位,黄为中色,所以说“得黄矢”。以上有获有得,乃因九二居中,上有六五正应,加以上下两个阴爻相从,所以“贞吉”。

【40 · 6】

六三。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象》曰:负且乘,亦可丑也。自我致戎,又谁咎也?

【译文】

六三。背着东西坐在车上,招来了强盗,正固有困难。

《象传》说:背着东西坐在车上,乃是难堪的举动。自己招来了匪寇,又能怪罪谁呢?

【注解】

六三是小过卦的六二与九三换位所成。在小过卦(椵),六二在下卦艮中,艮为背,为负;现在变为解卦的六三,则形成下卦坎,坎为多眚舆,所以说“负且乘”。并且,坎为盗,所以说“致寇至”。

六三以阴爻居刚位,又与上六无应,即使正固也是“吝”。乘车还背着东西,不但样子难看,也会引起强盗觊觎,出了状况要怪谁呢?

《系辞上》引申此爻之意。孔子说:“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40 · 7】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

39蹇卦䷦

39蹇卦䷦

? 椘

【39 · 1】

? 椘 蹇(jiǎn)。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译文】

蹇卦。西南方有利,东北方不利。适宜见到大人,正固吉祥。

【注解】

蹇卦是下艮上坎,亦即“水山蹇”。《序卦》说:“乖必有难,故受之以蹇。蹇者,难也。”在睽卦的乖离之后,一定会出现艰难险阻,这也正是蹇卦的用意。睽卦(椗)与蹇卦(椘)互为“变”卦,亦即六爻皆变。蹇卦的覆卦则是下一卦解卦(椙)。六十四卦的顺序,大体上是遵守“非覆即变”的规则。

处于蹇卦,适宜顺守而不必冒进。西南为坤位,为和顺大地;东北为艮位,为大山险阻,所以说“利西南,不利东北”。此时需要大人来救助天下的难局,亦即守正以待,所以说“贞吉”。

【39 · 2】

《彖》曰:蹇,难也,险在前也。见险而能止,知矣哉。蹇利西南,往得中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利见大人,往有功也。当位贞吉,以正邦也。蹇之时用大矣哉。

【译文】

《彖传》说:蹇卦,就是困难,有危险在前面。看到危险而能停止,真是明智啊。蹇卦对西南方有利,是因为前往可以取得中位;对东北方不利,是因为道路困阻不通。适宜见到大人,是因为前往会有功劳。身当其位而正固吉祥,是为了导正邦国。蹇卦配合时势的运用方式太伟大了。

【注解】

蹇卦下艮上坎,坎为险,艮为止,上卦在前,下卦在后,所以说“险在前”以及“见险而能止”。能够如此判断并加以实践,实为明智。在困难中,才可彰显明智。

从“往得中也”一语,可知蹇卦由小过卦(椵,第六十二卦)变来,亦即小过卦的九四往上取得六五的位置,成为蹇卦(椘)的九五。至于“利西南”,还有另一种理解,就是小过卦的九四在互兑(九三、九四、六五)中,现在成为蹇卦的九五,在互离(九三、六四、九五)中;兑为西方之卦,离为南方之卦,合之则为“利西南”。并且,以柔弱和顺而言,离为中女,兑为少女,皆易相处,可以容纳蹇卦的难局。至于“不利东北”,则下卦艮即为东北方之卦,艮为山,更增加了险阻之势,所以说“其道穷也”。

接着谈到的“大人”、“当位”、“正邦”,都是针对九五而言。至于蹇卦的“时用”,则提醒人:唯有大的艰难考验,才能造就非凡功业。

【39 · 3】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译文】

《象传》说:山上面有水,这就是蹇卦。君子由此领悟,要反省自己,修养德行。

【注解】

蹇卦下艮上坎,坎为水,艮为山,就是“山上有水”。山已构成险阻,再加上水的陷阱,可见其崎岖难行。

君子遇到困难,一定要首先省察自己,看看困境是否自己造成,或者思索如何化解难题。而根本做法则是“反身修德”。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又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39 · 4】

初六。往蹇来誉。

《象》曰:往蹇来誉,宜待也。

【译文】

初六。前往有险难,回来有称誉。

《象传》说:前往有险难,回来有称誉,是因为应该等待。

【注解】

初六为蹇卦刚刚形成之时,本身为阴爻属柔,上无正应,并且一往上走就遇到互坎(六二、九三、六四),坎为险,所以说“往蹇”。

此时宜静不宜动,上进是“往”,不进则是“来”;这是“宜待”的阶段,初六能够处时待机,所以说“来誉”。

【39 · 5】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象》曰:王臣蹇蹇,终无尤也。

【译文】

六二。君王的臣子遇到重重险难,不是为了自己的缘故。

《象传》说:君王的臣子遇到重重险难,终究没有责怪。

【注解】

六二与九五正应,九五为君,六二为臣。六二往上一看,两个互坎相连,一是六二、九三、六四,二是六四、九五、上六,所以说“蹇蹇”。

“匪”为非,“躬”为自己。六二不是为了自己而身陷险难,所以最后“无尤”。“无尤”是指不受别人责怪,也指自己没有责怪。六二以阴爻居柔位,可谓居中守正,是任劳任怨的忠臣。

【39 · 6】

九三。往蹇来反。

《象》曰:往蹇来反,内喜之也。

【译文】

九三。前往有险难,又返回来。

《象传》说:前往有险难,又返回来,是因为家中的人喜欢他。

【注解】

九三以阳爻居刚位,处于可进可退之际。它有上六正应,所以有上进之心,但是,面临的是上卦坎,坎为险,亦即“往蹇”,所以又返回来。

九三之“内”为初六与六二这两个阴爻,有如家中臣妾。主人返回而家人欢迎,是“内喜之也”。

【39 · 7】

六四。往蹇来连。

《象》曰:往蹇来连,当位实也。

...

38睽卦䷥

38睽卦䷥

? 椗

【38 · 1】

? 椗 睽(kuí)。小事吉。

【译文】

睽卦。对小事吉祥。

【注解】

睽卦是下兑上离,亦即“火泽睽”。《序卦》说:“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家人卦走到尽头,接着出现的是乖离,睽卦主旨在此。人生的聚散分合乃是事理之常,亲如家人亦不例外。

生物成长到一个阶段,就须发展自己独立的生命。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结合的力量较强,可以用礼教来约束。所以,睽卦对个人的事尚可称吉,是为“小事吉”;就社会整体或人类全体而言,则须存异求同,而不能让睽卦成为主流观念。

【38 · 2】

《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译文】

《彖传》说:睽卦,火的活动是向上燃烧,泽的活动是向下流注。两个女儿一起住在家里,心意却不会一同进展。喜悦并且依附在光明上,柔顺者前进而往上走,获得中位又与刚强者应合,因此对小事吉祥。天与地分隔,但是化育的工作相同;男与女有别,但是爱慕的心意相通;万物各有领域,但是进行的活动相似。睽卦配合时势的运用方式太伟大了。

【注解】

睽卦下兑上离,离为火,兑为泽,两者活动方向相反,有如乖离。“二女同居”是指离为中女,兑为少女而言,两者有如姊妹,将来会嫁给不同的丈夫。古代女子以家庭为生活重心,自及笄(十五岁所行之成年礼)之后,就以出嫁为主要目标。

兑为悦,离为丽,为明,形成“说而丽乎明”。至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则显示睽卦由中孚卦(椳,第六十一卦)变来,亦即中孚卦的六四与九五换位,成为睽卦(椗)的六五,如此得五为中,又有九二之刚相应。阴爻称小,所以说“小事吉”。

睽隔乖离,在自然界与人间世都有因时而用的必要性。天地不分隔,如何天覆地载?男女若同性,如何繁衍子孙?万物千差万别,所展现的生存状况依然是大同小异的。

【38 · 3】

《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译文】

《象传》说:火在上面而泽在底下,这就是睽卦。君子由此领悟,要求同而存异。

【注解】

离为火,火性向上;泽为水,水性向下,两者动向相反而合为一卦,以此表示睽卦。

若以体用来说,则前述卦辞所论天地、男女、万物,为“体异而用同”,强调乖离是为了合作;而君子在此所领悟的,则是“体同而用异”,肯定合作而尊重差异。认清这两方面,更能明白变化之理。

【38 · 4】

初九。悔亡,丧马勿逐,自复。见恶人,无咎。

《象》曰:见恶人,以辟咎也。

【译文】

初九。懊恼消失,丢失的马不必追寻,自己会回来。见到恶人,没有灾难。

《象传》说:见到恶人,是为了避开灾难。

【注解】

初九之“悔”,来自与九四无应,而同在下卦的九二与六三皆有正应。不过,既然在睽卦,本来即是乖离之象,所以这种悔是不必要的,亦即“悔亡”。

睽卦由中孚卦(椳)变来,初九原与六四正应,但是六四与九五换位形成睽卦之后,原先六四所在的互震(九二、六三、六四)消失,震为善鸣马,这是“丧马”;不过,换成睽卦(椗)之后,出现了互坎(六三、九四、六五),坎为美脊马,这是“自复”。

在睽卦中,阴阳正应未必是好事,所以初九与九四不应,正好符合睽卦之旨。因此,初九见九四,反而“以辟咎也”。至于称九四为“恶人”,则是因为它在互坎(六三、九四、六五)中,坎为盗。

【38 · 5】

九二。遇主于巷,无咎。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译文】

九二。在巷子中遇见主人,没有灾难。

《象传》说:在巷子中遇见主人,是因为尚未失去道路。

【注解】

九二居下卦之中,以阳爻居柔位;其正应在六五,而六五居上卦之中,以阴爻居刚位。两者皆是中而不正,在睽卦中相遇,只能局限于小巷,但可以“无咎”。

对九二而言,六五为君为主,二人相遇,是因为皆未失去中间这条道路。只是道路已成小巷罢了。

【38 · 6】

六三。见舆曳,其牛掣(chè)。其人天且劓(yì),无初有终。

《象》曰:见舆曳,位不当也。无初有终,遇刚也。

【译文】

六三。看到车往前拉,牛却往后拖。车夫受过断发割鼻的刑罚,起初不好而最后有结果。

《象传》说:看到车往前拉,是因为位置不恰当。起初不好而最后有结果,是因为遇到刚强者。

【注解】

六三处境困难,它以阴爻居刚位,又有上下两个阳爻挡住去路,以致进退不得。它在互坎(六三、九四、六五)中,坎为曳马,为多眚舆,表示马拉着一辆遇难的车;它又在互离(九二、六三、九四)中,离在古代有做“牛”解之例,亦即有牛在后拖着。“曳”与“掣”都有拖、拉之意。它的“位不当”十分明显。

“天”是髡首,亦即断发之刑;“劓”是割鼻之刑。这一点要由中孚卦(椳)的变化来看。六三在中孚卦中,本身也在互艮(六三、六四、九五)中,艮为鼻,其上则为互巽(六四、九五、上九),巽为寡发人;现在一变而为睽卦,两象皆消失,成为去鼻断发之人。这样当然是“无初”了。至于“有终”,则是它本身在下卦终位,并且有上卦终位的上九作为正应。上九为阳爻,所以说“遇刚”。

【38 · 7】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

...

37家人卦䷤

37家人卦䷤

? 椖

【37 · 1】

? 椖 家人。利女贞。

【译文】

家人卦。适宜女子正固。

【注解】

家人卦是下离上巽,亦即“风火家人”。《序卦》说:“伤于外者必反于家,故受之以家人。”明夷卦谈的是从政做官所受的伤害,现在应该回归家庭,寻求安定。

在古代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下,女子是家庭的主要角色,所以说“利女贞”。程颐说:“夫夫妇妇而家道正,独云利女贞者,夫正者身正也,女正者家正也,女正则男正可知矣。”

【37 · 2】

《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译文】

《彖传》说:家人卦,女子在家内有正当地位,男子在社会上有正当地位。男女都有正当地位,就合乎天地间伟大的道理了。一家人要有严格的领袖,所说的就是父母。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兄要像兄,弟要像弟,夫要像夫,妻要像妻,这样家道就会端正,端正了家庭,天下就会安定。

【注解】

家人卦下离上巽,内卦离有六二,外卦巽有九五,正是“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这也合乎天地阴柔与阳刚相互搭配的大道理。

“严君”是严格的君主,在家中则是主导家务的领袖,所指为“父母”。这种观念自古及今依然有效。“父母”并称,表示二人要同心协力。

“父父”等语,第一个“父”字指实际的父亲,第二个“父”字指理想的或标准的父亲。这是重要的名分观念,所以古人才会标榜理想人物作为表率。如果每个家庭都端正,天下怎能不安定呢?

【37 · 3】

《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译文】

《象传》说:风从火中生出,这就是家人卦。君子由此领悟,说话要有根据,行动要有常法。

【注解】

家人卦下离上巽,巽为风,离为火,所以说“风自火出”。火是内在有热有光,再向外发散。风则是助火向外延烧的利器,等于把一家之道推及天下。

“风自火出”,所以君子的言行都须有所本。“物”是不虚,有事实根据。“恒”是不改,有常法操守。

【37 · 4】

初九。闲有家,悔亡。

《象》曰:闲有家,志未变也。

【译文】

初九。家中做好防范措施,懊恼消失。

《象传》说:家中做好防范措施,是因为心意还未改变。

【注解】

“闲”是防范、戒备。“有”是语词,或作“于”解。初九以阳爻居刚位,勇于任事,开始要治家时,又有六四正应,所以“悔亡”。“悔”之一字最易在讲究情感的家人之间出现,所以早作防范是必要的。

开始时设下规矩,家人心意尚未受到外界影响。若是养成不良习气,再来改正就困难了。

【37 · 5】

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

《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巽也。

【译文】

六二。不可随心所欲,要主持家庭中的饮食。正固吉祥。

《象传》说:六二的吉祥,是因为柔顺并且随顺。

【注解】

“遂”是如愿以偿,在此是指随心所欲。六二在下卦,为家庭之内,又以阴爻居柔位,居中守正,代表妻子。“中馈”指家中饮食之事。六二在下卦离中,离为火;又在互坎(六二、九三、六四)中,坎为水;两者合观,则是水在火上,为料理饮食之象。

六二阴爻居柔位,有柔顺之德;上应九五,九五在上卦巽中,巽为随顺;所以六二“顺以巽也”。

【37 · 6】

九三。家人嗃(hè)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

《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

【译文】

九三。家中有训斥之声,会带来懊恼及危险,但还是吉祥。若是妇女孩子放肆嬉笑,最终会有困难。

《象传》说:家中有训斥之声,表示尚未失去家庭的规矩。若是妇女孩子放肆嬉笑,则已经失去家庭的规矩了。

【注解】

“嗃嗃”为发怒训斥之声。“嘻嘻”为放肆嬉笑之声。九三以阳爻居刚位,治家易严不易宽。家人犯错,爱之深而责之切,怎能不加训斥?九三在下卦离中,离为目;又在互坎(六二、九三、六四)中,坎为水;目中之水为泪。这可以说是家人受到训斥而啼哭,也可以说是九三训斥家人而自己落泪。如此则家人之间即使有懊恼之事,甚至有伤害亲情的危险,但是依然“吉”。

若是九三放弃家庭的规矩,不再负起管教之责,则将出现“妇子嘻嘻”的现象,长此以往,最后将会陷入困境。九三为阳爻,应指父亲而言。

【37 · 7】

六四。富家,大吉。

《象》曰:富家大吉,顺在位也。

...

36明夷卦䷣

36明夷卦䷣

? 椕

【36 · 1】

? 椕 明夷。利艰贞。

【译文】

明夷卦。适宜在艰难中正固。

【注解】

明夷卦是下离上坤,亦即“地火明夷”。《序卦》说:“进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进展难免有所损伤,所以接着出现明夷卦,意指光明受到伤害。《杂卦》说:“明夷,诛也。”是要诛灭光明,使之熄灭,结果则是黑暗。明夷卦与晋卦为正覆卦。

黑暗代表处境艰难,此时以正固为宜。程颐说:“晋者明盛之卦,明君在上,群贤并进之时也。明夷昏暗之卦,暗君在上,明者见伤之时也。”

【36 · 2】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译文】

《彖传》说:光明陷于大地之下,这就是明夷卦。内心文明而外表柔顺,以此承受大的灾难,周文王是这样做的。适宜在艰难中正固,是要隐晦自己的光明。面临内部的患难而能端正自己的志节,箕子是这样做的。

【注解】

明夷卦下离上坤,坤为地,离为火,为明,正是“明入地中”,黑暗得势。同时,下卦称“内”,上卦称“外”。离在内,为文明;坤在外,为柔顺;所以说“内文明而外柔顺”。这是乱世中的自处之道。

周文王有文明之德,既有文化修养,又有明辨之智,但是却以柔顺态度侍奉商纣王。即使如此,他还是被拘于羑里,险些丧命。

箕子为商纣王叔父,看见国内这种大乱,如何自处呢?“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最后在幸免于难之后,箕子还能指导周武王治国的道理。事见《尚书·洪范》。以上有关文王与箕子的事迹,可参考《史记·殷本纪》。

【36 · 3】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lì)众,用晦而明。

【译文】

《象传》说:光明陷于大地之下,这就是明夷卦。君子由此领悟,在治理众人时,要隐晦明智而使一切明白呈现。

【注解】

“夷”为“伤”,已如前述,但是“夷”也有隐没之意,有如太阳下山,光明隐没。

“莅众”为临众,亦即治理众人。“用晦”是以隐晦自己的明智与能力为方法。“而明”则是希望由此让一切明显展示出来。上位者若是精明苛察,则百姓无所不隐,反而难以发现真相。反之,上位者宽厚包容,不计小过,则百姓易于光明坦荡。

【36 · 4】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译文】

初九。在昏暗中去飞翔,垂下翅膀。君子要出行,三天不吃东西。有所前往,主人说出责怪的话。

《象传》说:君子要出行,理当不吃东西。

【注解】

明夷卦是“明入地中”,大地陷入昏暗。初九有动向,想要迅速离开,所以说“于飞”,亦即要去飞翔远扬,但是迫于时势而“垂其翼”,希望低调保命。由这句爻辞看来,明夷卦是由小过卦(椵,第六十二卦)变来,因为小过卦的彖辞说“有飞鸟之象”,亦即小过卦横看有如飞鸟张翼,现在九四成为初九,形成明夷卦(椕)。并且,“垂其翼”一语在帛书是“垂其左翼”,正合九四下到初九之象。

阳爻为君子,君子由四位来到初位,须过三爻,所以是“三日”。小过卦的九四在互兑(九三、九四、六五)中,兑为口,现在口象毁去,所以“不食”。兑为悦,悦象毁去,主人(六五)不悦,而“有言”(言亦来自口)责怪。“有言”是指有责怪之言。君子既然要出行离开,“有攸往”,也就不必在乎俸禄了。

【36 · 5】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则也。

【译文】

六二。在昏暗中,伤到左股,用来拯救的马强壮,吉祥。

《象传》说:六二的吉祥,是由于随顺而有原则。

【注解】

就取象而言,又须回溯小过卦(椵)。在小过卦中,六二在互巽(六二、九三、九四)中,巽为“股”;现在九四下来成为初九,也形成了明夷卦(椕),“股”之象消失,并且是左边(九四)的变动,所以说“夷于左股”。现在变成明夷卦,六二在互坎(六二、九三、六四)中,坎为美脊马,为曳马,所以说“用拯马壮”。能获救援而逃离黑暗,所以“吉”。

六二的吉祥,是因为居中守正,能够顺从又有原则。

【36 · 6】

九三。明夷于南狩(shòu),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象》曰:南狩之志,乃大得也。

【译文】

九三。在昏暗中,去南方狩猎,获得大首领,不可过于急切,要正固。

《象传》说:去南方狩猎的心意,是要大有收获。

【注解】

九三阳爻居刚位,又在下卦终位,既有动向又心存光明,可以付诸行动。它在下卦离中,离为南方,而明夷卦(椕)之中有小的师卦(棪,第七卦),亦即从明夷卦的六二往上到上六,为小的师卦。师卦有战争之意。古人所谓的“狩猎”可以兼指战争而言,所以说“南狩”。周武王在盟津与诸侯会合,最后革命成功。以地理位置而言,商纣王在河南,周武王从陕西过来,也符合“南狩”之说。

“得其大首”,“首”所指为上六,居上卦坤最高位,必须为“明夷”负责。九三与上六正应,中间没有刚爻相阻,可以直取上六,亦即“乃得大也”。但是,上卦坤为众,不可能接受一夕变天的事实,所以说“不可疾,贞”。

【36 · 7】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象》曰:入于左腹,获心意也。

...

35晋卦䷢

35晋卦䷢

?

【35 · 1】

? 椔 晋。康侯用锡马蕃(fán)庶,昼日三接。

【译文】

晋卦。安邦的诸侯受赏众多车马,一日之内获天子接见三次。

【注解】

晋卦是下坤上离,亦即“火地晋”。《序卦》说:“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大壮卦有“止”意,现在则到了进展的时刻。《杂卦》说:“晋,昼也。”其象为“明出地上”,有如白日,适宜行动。

“康侯”,“康”为安,亦即能安定国家的诸侯,也可以指周武王的弟弟康叔。“用”为接受、享用。“锡”为赐。“马”指车马。“蕃”为盛。“庶”为众。“昼日”为一日。“三接”为获天子三次接见。古代诸侯来朝,天子有三礼待之,就是接见、设宴与慰劳。一日之内完成,可见诸侯受宠之深。

【35 · 2】

《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也。

【译文】

《彖传》说:晋卦,是进展的意思。光明出现在大地的上方,顺从而依附于大的光明。柔顺者前进而往上走,因此安邦的诸侯受赏众多车马,一日之内获天子接见三次。

【注解】

晋卦下坤上离,离为火,为“明”,坤为地,亦即“明出地上”。这个“明”还是大明,因为离为“日”,乃是太阳普照大地,大放光明之象。坤为顺,离为丽,所以说“顺而丽乎大明”。

由“柔进而上行”一语,可知晋卦由观卦(棾,第二十卦)变来,亦即观卦六四与九五换位。“康侯”面对天子,为柔顺者,由于有功而在此获得荣耀晋升。

【35 · 3】

《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译文】

《象传》说:光明出现在大地的上方,这就是晋卦。君子由此领悟,要自己彰显光明的德行。

【注解】

“晋”的意思是“进”,同时又取象于“明出地上”,可见这种进展是参考旭日东升,有光明才可升进之意。

君子把握这个卦象,要“自昭明德”。“昭”是昭明、彰显。“明德”是光明的德行。问题是,明德是天生固有的,还是后天培育的?若是天生固有,何以会受到人欲蒙蔽以致需要“自昭”?人欲难道不属于人性?但是,若是后天培育,则如何判断其为“明德”?又如何可能“自昭”?这些问题在《系辞》的相关部分会作进一步探讨。

【35 · 4】

初六。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象》曰:晋如摧如,独行正也。裕无咎,未受命也。

【译文】

初六。进展的样子,拥挤的样子,正固吉祥。未受信任,宽裕,没有灾难。

《象传》说:进展的样子与拥挤的样子,是因为独自走在正路上。宽裕而没有灾难,是因为尚未接受任命。

【注解】

初六居全卦底部,在晋卦中自然力求进展,甚至出现拥挤的情况。“摧”为拥挤。但是前面还有两个阴爻,并且面临了互艮(六二、六三、九四),艮为止,所以要强调“贞吉”。但是初六在晋卦中,本来就应该往上走,所以说它“独行正也”。

“罔孚”是因为初六位阶太低,尚未受到上层信任。初六虽有九四正应,但是九四是由观卦的九五下来的,把自己的位置给了原先的六四,所以无法顾及初六,亦即初六“未受命也”。此时不如“裕”,以待时机,可以“无咎”。

【35 · 5】

六二。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象》曰:受兹介福,以中正也。

【译文】

六二。进展的样子,忧愁的样子,正固吉祥。从王母那儿蒙受这样的大福。

《象传》说:蒙受这样的大福,是因为居中守正。

【注解】

六二在“晋如”时,还会“愁如”,是因为它以阴爻居柔位,又在互艮(六二、六三、九四)中,艮为止,所以进展之心不强。并且,六二面临互坎(六三、九四、六五),坎为加忧,所以表现为“愁如”。结果则是“贞吉”。

“受兹介福”之“兹”为此,应指卦辞所谓的宠遇。“介”为大。“王母”是指居尊位的六五,阴爻居君位,所以称“王母”。“王母”亦指祖母,如此则“康侯”可以指康叔,而不违背卦辞以天子之名所赐的厚赏。其所以能如此,则是因为六二“中正”。

【35 · 6】

六三。众允,悔亡。

《象》曰:众允之志,上行也。

【译文】

六三。众人答应追随,懊恼消失。

《象传》说:众人答应追随的心意,是要往上前进。

【注解】

“允”为允从。六三在下卦坤中,坤为众;六三居上位,所以得到众人允从。所以即使处于互坎(六三、九四、六五)中,也无忧悔。

本卦肯定“柔进而上行”,所以下坤三爻皆有“上行”之志。六三还有上九正应,更能得心应手。

【35 · 7】

九四。晋如鼫(shí)鼠,贞厉。

《象》曰:鼫鼠贞厉,位不当也。

【译文】

九四。进展像梧鼠一样,正固会有危险。

...

34大壮卦䷡

34大壮卦䷡

? 椓

【34 · 1】

? 椓 大壮。利贞。

【译文】

大壮卦。适宜正固。

【注解】

大壮卦是下乾上震,亦即“雷天大壮”。《序卦》说:“物不可以终遁,故受之以大壮。”退避到一定程度,就须转而走向“大壮”。《杂卦》说:“大壮则止,遁则退也。”遁卦是阳爻向上退避,大壮卦则是阳爻发展到应该停止的阶段,所以说“利贞”。

大壮卦与遁卦是一组正覆卦,也在十二消息卦之中。其象为四阳爻在下,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此时对阳爻而言是最佳状态,所以说“止”。因为再上行一步就是夬卦(検,第四十三卦),阳爻过盛而即将陷入另一循环周期。

【34 · 2】

《彖》曰:大壮,大者壮也。刚以动,故壮。大壮利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

【译文】

《彖传》说:大壮卦,是说大的一方壮盛。刚强者还能行动,所以壮盛。大壮卦适宜正固,是大的一方为正。守正而能大,就可以看出天地万物的真实情况了。

【注解】

大壮卦由下乾上震所组成,四阳爻在下,阳爻称“大”,所以说“大者壮也”。震为动,乾为刚,为健;刚强者行动健劲,所以壮盛可观。

在阳爻壮盛的情况下,有如君子居位得势,所以“利贞”。由“正大”可以明白天地的实情:天地之大在于无不覆载,天地之正在于无所偏私。人若守正能大,则合乎天地之道。

【34 · 3】

《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译文】

《象传》说:雷在天的上方,这就是大壮卦。君子由此领悟不合礼仪的事都不要进行。

【注解】

大壮卦下乾上震,震为雷,乾为天,就是“雷在天上”。雷在天上,自然声威壮大,遍及天下每一角落,谁敢不戒慎恐惧?

“履”是脚步、履行、实践。《论语·颜渊》中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说法,与此可以对照。

【34 · 4】

初九。壮于趾,征凶,有孚。

《象》曰:壮于趾,其孚穷也。

【译文】

初九。强壮在脚趾上,前进会有凶祸,但仍有信实。

《象传》说:强壮在脚趾上,它的信实会走到尽头。

【注解】

初九居全卦底部,所以说“趾”;又在下卦乾中,充满强劲的动力,是为“壮于趾”。但是大壮卦以“止”为要,所以说“征凶”。

初九之“孚”来自它要继续推动阳爻上进,既有信心,也想实地去做;但是这种信实上无正应,并且全卦再向上走就将进入夬卦,反而将使阳爻陷于盛极转衰的困境,所以说“其孚穷也”。

【34 · 5】

九二。贞吉。

《象》曰:九二贞吉,以中也。

【译文】

九二。正固吉祥。

《象传》说:九二正固吉祥,是因为居于中位。

【注解】

九二以阳爻居柔位,躁进之志稍缓,又在下卦之“中”,并且上有六五正应。居中位而行中道,可以做到“贞吉”。

九二虽在下卦乾中,但全卦为大壮卦,仍以止住为宜,所以要“贞吉”。

【34 · 6】

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dī)羊触藩,羸(léi)其角。

《象》曰:小人用壮,君子罔也。

【译文】

九三。小人仗恃的是强壮,君子凭借的是蔑视,正固会有危险。公羊冲撞藩篱,卡住了羊角。

《象传》说:小人仗恃的是强壮,君子就只能蔑视了。

【注解】

九三以阳爻居刚位,又在下卦乾中,可谓十分强壮。小人乘势而“用壮”,君子所蔑视的不只是小人的做法,也可能因为身居壮势而轻忽外物。此时想要正固也不可得,所以说“贞厉”。“罔”为无,视之如无一物,亦即蔑视之意。

以取象而言,九三在互兑(九三、九四、六五)中,兑为“羊”。“羝羊”为大角公羊。震为诸侯,为天子屏藩,引申为藩篱。本卦从九三到上六皆涉及“藩”,显然是以震卦为“藩”。九三再怎么冲撞,也在上卦震之下,过不了这一关。不仅如此,还会“羸其角”。“羸”为缠绕、困住之意。依此爻所云,君子即使不用或蔑视“壮”,仍然会陷于进退不得的困境。

【34 · 7】

九四。贞吉悔亡,藩决不羸,壮于大舆之。

《象》曰:藩决不羸,尚往也。

【译文】

...

33遁卦䷠

33遁卦䷠

?

【33 · 1】

? 椑 遁。亨。小利贞。

【译文】

遁卦。通达。小的一方适宜正固。

【注解】

遁卦是下艮上乾,亦即“天山遁”。《序卦》说:“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恒卦以恒久为其主旨,到了下一步则是退让,以便再度进取。这是《易经》屈伸往来的常理。

遁卦为十二消息卦之一,配合节气来看,是夏历六月,阴气发展已具规模,阳气有向上退避的趋势。阳爻代表君子,《易经》立言多由君子角度,所以说“遁”。

天地之间阴阳不断消长,只要有往来就可以说“亨”。“小利贞”的“小”是指阴爻,阴爻在此有渐长之势,适宜正固而不宜躁进。这也是由君子的角度所作的判断。

【33 · 2】

《彖》曰:遁亨,遁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哉。

【译文】

《彖传》说:遁卦通达,是说退让就可以通达。刚强者坐在恰当的位置上又有应合,是说要随着时势而运行。小的一方适宜正固,是说要渐渐发展再成长。遁卦顺应时势的意义太伟大了。

【注解】

君子明白进退之理,有时退让或避开,反而可以通达。但是这并不表示完全放任不管。

本卦下艮上乾,阳爻居九五大位,又有六二阴阳正应,可见情形仍在阳爻掌握之中。但是观察大的趋势,则知阳消阴长,应该采取“遁”的作为了。“小利贞”,则是希望阴爻“浸而长”,不宜逼人太甚。

“遁之时义”,是提醒人居安思危,在鼎盛时也要考虑功成身退。

【33 · 3】

《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译文】

《象传》说:天的下方有山,这就是遁卦。君子由此领悟,要疏远小人,不去憎恶他们,但要严肃以对。

【注解】

遁卦下艮上乾,乾为天,艮为山,亦即“天下有山”。天本在山之上,但其阳气继续上升,有如试图隐遁;另一方面,山之高耸虽有所止(艮为止),但有逼退天的气势,所以形成此卦。

君子眼见小人逐渐得势,由此明白人间正道亦有消长,所以先求明哲保身。远离小人,不必憎恶太甚,但要不假辞色,严守分际。孔子说:“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语·泰伯》)正可与此互相参照。

【33 · 4】

初六。遁尾,厉。勿用有攸往。

《象》曰:遁尾之厉,不往何灾也?

【译文】

初六。退避时居后尾随,有危险。不可以有所前往。

《象传》说:退避时居后尾随会有危险,不前往又有什么灾祸呢?

【注解】

初六在遁卦初位,《易经》以“上”为首,以“初”为尾,所以说“遁尾”。退避时走在后面,表示见机太晚,身陷险境,“勿用有攸往”。

初六以阴爻处初位,性格温和而地位卑微,还算容易收敛隐藏,即使上有九四正应,“不往何灾也”?

【33 · 5】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

【译文】

六二。用黄牛皮制成的绳子捆住,没有人能够解开。

《象传》说:用黄牛皮制成的绳子捆住,是为了固守心意。

【注解】

六二代表阴爻上升的气势,但是它位处中正,上又有九五正应,必须安定不动。“执”为捆缚。“革”为皮。在此是指黄牛的皮所制成的皮绳或皮带。“胜”为能够。“说”为脱。这种坚定的心意以“执用黄牛”充分表达出来。

就取象上来说,“黄”为中色,符合六二的位置;“牛”是坤卦,亦即六二再向上走一步,就将使下卦成坤。六二仍在下卦艮中,艮为皮肤,符合“革”意;六二在互巽(六二、九三、九四)中,巽为绳直,同时艮为止,为手;这些象合起来,正是“执之用黄牛之革”。至于这种“固志”的理由,则是为了配合九五的愿望。

【33 · 6】

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象》曰:系遁之厉,有疾惫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译文】

九三。系住退避,出现疾病与危险。蓄养奴仆侍妾,吉祥。

《象传》说:系住退避的危险,是因为有疾病而疲累。蓄养奴仆侍妾的吉祥,是因为不可能办成大事。

【注解】

九三面临底下两个阴爻的进展,必须稳住阵脚。“系”,捆缚之意。九三居下卦之终,又上无正应,所以力不足而“有疾厉”。

九三位处艮卦,艮为少男,代表臣妾。九三以阳爻居刚位,在阻挡不住退势时,放弃办“大事”的念头,还可退而自保,照顾家人,所以说“畜臣妾,吉”。

【33 · 7】

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

《象》曰:君子好遁,小人否(pí)也。

...

32恒卦䷟

32恒卦䷟

? 椏

【32 · 1】

? 椏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译文】

恒卦。通达,没有灾难,适宜正固。适宜有所前往。

【注解】

恒卦是下巽上震,亦即“雷风恒”。《序卦》说:“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咸卦描述男女感应,推及夫妇之道;在迅速引发情感之后,接着要考虑的是长久维持,所以出现了恒卦。咸卦与恒卦是一对正覆卦。

恒卦下巽上震,震为长男,巽为长女。长男在长女之上,符合古人男尊女卑的观念,为夫妇居家的常道。值得留意的是,为了守恒,必须“贞”,也必须“有攸往”。换言之,恒有不易之恒,也有不已之恒。正如“易”有不易与变易的双重意义。宇宙万物皆有各自的恒常规律,同时也都应时顺势向前变化发展。人间的关系也有类似的情况。

【32 · 2】

《彖》曰: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译文】

《彖传》说:恒卦,就是长久的意思。刚强者上去而柔顺者下来。雷与风相互配合,随顺而行动,刚强者与柔顺者都能上下应合,这就是恒卦。恒卦通达,没有灾难,适宜正固,是要长久走在自己的路上。天地的运行法则,是有恒长久而不停止的。适宜有所前往,是因为终结之后会有新的开始。日月依循天时,才能长久照明;四季变迁推移,才能长久形成;圣人长久保持自己的正道,才能教化成就天下的人。观察这种恒久现象,就可以看出天地万物的真实情况了。

【注解】

由“刚上而柔下”一语,可知恒卦由泰卦(棯,第十一卦)变来,亦即泰卦的初九与六四换位,使得原本平衡稳定的局面又出现新的契机,亦即六爻皆为阴阳相应。本卦下巽上震,震为雷,巽为风,是雷风搭配的形势。震为动,巽为风,为随顺,有随顺而行动之意。

以“天地之道”而言,“利贞”是指“恒久而不已”,“利有攸往”是指“终则有始”。此一见解完全合理。在自然界是守常能变,在人间世则有赖于圣人的智能与作为,由此化成天下。因为人道也须守常能变,亦即“守经达权”,否则无以化成。最后,正如咸卦,我们也可以由恒卦看出天地万物的真实状况。

《系辞下》并观复卦与恒卦,指出:“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又说:“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道德修养必须有本有固,既须从细微处分辨善恶,也须在常与变中实践而永不满足。

【32 · 3】

《象》曰: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译文】

《象传》说:雷与风相互配合,这就是恒卦。君子由此领悟,要立身处世不改变自己的正道。

【注解】

“雷风”为“恒”,因为“雷”在天上,“风”在地上,这是长久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这种状态不是静止式的恒久,而是动而能顺,以致恒久。

君子“立不易方”,“方”指正道而言。

【32 · 4】

初六。浚(jùn)恒,贞凶,无攸利。

《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

【译文】

初六。深入追求恒久,正固会有凶祸,没有任何适宜的事。

《象传》说:深入追求恒久会有凶祸,是因为一开始就追求得太深。

【注解】

“浚”为深入挖掘。恒卦初六位居全卦底部,又在三个阳爻之下,所以说它“浚恒”。如此虽然可以正固,但是却忽略了九四的正应,以致守常而不知变,成为“凶”。

初六如果想要响应九四,也将困难重重,因为中间有两个阳爻阻隔,并且九四为震卦之始,充满上进的动向,未必会带领初六变化。所以又说它“无攸利”。这种“凶”来自于初六一开始就执著于恒久,以致泥足深陷了。

【32 · 5】

九二。悔亡。

《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译文】

九二。懊恼消失。

《象传》说:九二懊恼消失,是因为能够长久保持中道。

【注解】

九二之“悔”,来自阳爻居柔位,不正,不正则难以恒久。不过,《易经》谈到“位”时,中优于正,所以“悔亡”。

九二本身居下卦之“中”,又有六五正应,使它可以稳定而长久地居于中位。居中位者代表行中道,不致有“悔”。

【32 · 6】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象》曰: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译文】

九三。不能恒守德行的人,常常会受到羞辱,正固会有困难。

《象传》说:不能恒守德行的人,无处可以容纳他。

【注解】

九三在下卦巽中,巽为进退,为不果,并且,巽为风而易随顺,所以,在九三以阳爻居刚位,充满动力的情况下,“不恒其德”是不难理解的。“或”是或许、有时、常常之意。“承”是受。如此无恒而受到羞辱,也是情理之常。何处可以容纳这样的人呢?至于“贞吝”,则是说九三处在它的位置上,亦即介于雷动与风顺之间,即使正固也会受到非议。由此可知守恒能变的困难了。

《论语·子路》引述这段爻辞:“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这是《论语》中孔子唯一谈到《易经》内容的资料,而孔子的用意是要强调理性思考胜于占卜求福。

【32 · 7】

九四。田无禽。

《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

31咸卦䷞

31咸卦䷞

? 椌

【31 · 1】

? 椌 咸。亨,利贞。取女吉。

【译文】

咸卦。通达,适宜正固。娶妻吉祥。

【注解】

咸卦是下艮上兑,亦即“泽山咸”。《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人间由夫妇一伦开始构成,所以咸卦先谈夫妇之道,接着就是讲求长久的恒卦。

《易经》分为上经与下经,上经为前三十卦,下经由咸卦到未济卦,共三十四卦。程颐说:“天地万物之本,夫妇人伦之始,所以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继以恒也。”不过,上下二经仍是一个整体,正如人间也在自然界里,只是多了人文特质而已。

咸卦下艮上兑,艮为少男,兑为少女,皆纯洁而多情易感,相处之际,“亨”。情感最需正固,所以“利贞”。“取”为娶。“女”指以女为妻。上喜悦而下笃实,“吉”。

【31 · 2】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译文】

《彖传》说:咸卦,就是感应的意思。柔顺者上去而刚强者下来,阴阳二气相互感应才结合在一起。稳定而喜悦,男方以谦下态度对待女方。所以通达而适宜正固,娶妻吉祥。天地相互交感流通,万物才得以变化生成,圣人感化人心,天下才会祥和太平。观察这种感应现象,就可以看出天地万物的真实情况了。

【注解】

“咸”为感应之意。《杂卦》说:“咸,速也;恒,久也。”男女之感应是快速而直接的,有如自然形成,但是必须配合下一卦恒卦,以求其长久。

由“柔上而刚下”一语,可知咸卦由否卦(棲,第十二卦)所变成,亦即否卦六三与上九换位,化解否卦上下隔绝的情况,使“二气感应以相与”,形成六爻皆有正应的难得现象。咸卦下艮上兑,兑为悦,艮为止,所以说“止而说”。少男在下,表示男子主动示意,符合古代社会的要求,所以“亨利贞”,然后就“取女吉”了。

接着,分别叙述自然界与人间世。自然界是由天地交感而化生,人间世的和平则须靠圣人“感人心”才能达成。“感人心”的“感”字,有感应、感动、感化之意。“天地万物之情”的“情”,是“实”的意思。

【31 · 3】

《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译文】

《象传》说:山上有沼泽,这就是咸卦。君子由此领悟,要以谦虚态度接纳别人。

【注解】

咸卦下艮上兑,兑为泽,艮为山,亦即“山上有泽”。山虽高耸,却能空出一片地方容纳沼泽;沼泽的水可以滋润养育山上众物。两者搭配得宜,可谓自然感应。

君子在德行、知识、能力方面都高人一等,仍然应该“以虚受人”,先接纳百姓,再推行政教,才可化民成俗,天下和平。

【31 · 4】

初六。咸其拇。

《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译文】

初六。感应到脚的拇指。

《象传》说:感应到脚的拇指,是因为心意在外面。

【注解】

初六居全卦初位,在下为足,有如人的脚趾受到感应。“拇”是脚的大拇指。此时感应最浅,还不足以付诸行动。

初六与九四阴阳正应,心意是要向外卦前进,所以说“志在外也”。

【31 · 5】

六二。咸其腓(féi),凶,居吉。

《象》曰:虽凶居吉,顺不害也。

【译文】

六二。感应到小腿肚上,有凶祸,安居就会吉祥。

《象传》说:虽有凶祸,但安居就会吉祥,是因为顺应就没有灾害。

【注解】

“腓”为小腿肚。六二在互巽(六二、九三、九四)中,巽为“股”,“股”的下方为“腓”。“腓”本身处在下足与上股之间,有感应也动弹不得。六二恰好有九五正应,有动象而不可得,所以说“凶”。

六二在下卦艮中,艮为止。以阴爻居柔位,又能守中而止,顺从这些条件而安居,则是“顺不害也”,甚至化险为夷,有“吉”。

【31 · 6】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

《象》曰:咸其股,亦不处也。志在随人,所执下也。

【译文】

九三。感应到了大腿,控制住跟随的动作,前往会有困难。

《象传》说:感应到了大腿,也是不能安处的。心意是要跟随别人,但是却被下方控制住了。

【注解】

九三在互巽(六二、九三、九四)中,巽为“股”,所以说“咸其股”。九三阳爻居刚位,又有上六正应,动性极强,是“亦不处也”。其次,巽为风,为随顺,但是下卦为艮,艮为止,表示这种随顺被阻止了,所以说“往吝”。

股要“随人”,奈何下卦是止,亦即它受到足与“腓”的控制。光靠股是无法成行的。

【31 · 7】

九四。贞吉悔亡,憧(chōng)憧往来,朋从尔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