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8日 17:25 周三
前言
#
宋代著名儒学家朱熹,选取儒家的四部重要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起来称为“四书”。
《论语》是最重要的儒家典籍,所记载的都是孔子及其弟子平日所说的一些话语。用现代的话来说,便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
全书分为二十篇,但没有按照特定的次序来编排。无论从哪一篇开始阅读,都能够获得很好的启示。
孔子这些语录,大部分是针对人性而发的。由于万事万物都在变,只有人性自古以来始终没有改变,所以现代人读《论语》,仍然可以获得很大的助益。
有一些针对当时某人、某事的特殊论说,由于时空的变迁,必须做出合理的调整,才能够符合现代的实际状况。 在这些部分,我们提出若干建议,以供参考。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岁。孔子3岁时,便失去了父亲,当时,他的母亲仅18岁。孔子24岁时,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年仅42岁。在这么一个孤儿寡母的家庭里,能够培育出全人类所尊敬崇拜的导师,不得不说,母教的伟大,实在令人钦佩。
孔子学说的重心在“人”,并不在“神”,所以不重宗教,而重视做人的道德修养。把“儒家”说成“儒教”,相信孔子不会同意。
孔子学说的精神在“行”,而不在“说”。 说一大堆,不如亲自去做。所以读《论语》,最好把《论语》的道理,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
只有真正践行了《论语》思想的人,才是真正了解《论语》的人。
孔子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掀起了一场影响世界几千年的道德自觉活动。很多现代人重视物质生活而轻视道德修养,重新了解《论语》的真义,应该可以归根复命,寻找心灵中光明的未来。
编者的话
#
本书是著名学者曾仕强和其弟曾仕良两位教授,关于《论语》现代应用的倾心之作。为增强读者对《论语》的理解和认知,本书对每一句原文从六个方面予以解读——注释、主旨、今译、引述、生活智慧、建议,以期更加贴近现代的社会状况,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
为方便读者阅读,特做图例说明如下:

据编者了解,目前所出版的《论语》方面的图书,多立足于词句的解释,如本书这般,给出实际建议和生活应用的为数不多。下面就请大家一起跟随曾仕强、曾仕良两位教授,穿越千年的时空,共同感受《论语》的智慧和魅力。
编者按
目 录
#
前言
编者的话
学天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天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2025年5月28日 17:25 周三
八佾第三
这是篇名,用第一句的最先两个字来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一、孔子谓季氏:“八佾①(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一[注释]
①八佾:指天子所用的舞乐,以八人为一列,八列共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士二佾十六人。季孙身为大夫,在宗庙作八佾舞,显然僭用礼乐。
三·一[主旨]
孔子评论季氏僭用礼乐,乱了名分。
今 译
孔子评论鲁国大夫季氏:“身为大夫竟僭用天子八佾舞,像这种人,如果我们都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人不能够容忍呢?”
引 述
我们常说有人才有事,其实是以人为本,纯粹站在人的立场来说明。世间万物,都可能产生一些表现。换句话说,都有事。只是自然的本能表现,不足以列入历史的记载,好像没有事一样。人所做的事,如果庸庸碌碌,也不值得评论,不会列入历史。中国的历史,采取人本位的立场,重人甚于重事。季康子这个人,和他所做的事,显然是人比较重要。所以我们不能容忍的,是季康子这样的人,而不是他所做的事。因为他所做的事,如果换成天子,就没有什么不对。现在他是大夫,做这种事便是不对。孔子不能容忍的,是季康子,而不是八佾舞这件事。
三·一[建议]
别人会从我们的行事作风,来评断我们。最好谨慎小心,避免做错事或做不正当的事,以免遭受他人的恶评。
生活智慧
(一)对的人做对的事,不但指别人,而且要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做到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以及当前的情况,应该做什么样的事,不应该做什么样的事,必须先搞清楚,然后才决定要不要做、怎样去做。
(二)个人的事,不但可以影响别人,而且可能扩大到影响后代子孙。所以愈有地位的人,影响力愈大,愈需要自我检点,做好自律的功夫。
(三)由所做的事,来评断这个人的过错。但是评断之后,人比事更重要。因为会做这样逾越规矩的事,很可能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合乎规矩的举动。孔子这样论断季康子,提醒我们,凡事多考虑,以免产生同样的不良结果。
二、三家①者以《雍》彻②。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③。’奚取于三家之堂?”
三·二[注释]
①三家:指鲁国大夫孟孙、叔孙、季孙。
②《雍》彻:指天子祭家庙后,撤祭品时歌唱《诗经·周颂·雍篇》以娱神。
③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出自《雍诗》。意谓在旁助祭的都是诸侯,天子应该会令人觉得庄严肃穆。
三·二[主旨]
孔子讥刺鲁国三家的大夫僭礼而不符名分。
今 译
鲁国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家祭后撤除祭品,也歌唱《雍诗》。孔子说:“《雍诗》说‘助祭的都是诸侯,天子的仪容庄严肃穆’,这两句诗在三家庙堂上来唱,有什么意义呢?”
引 述
孟孙、叔孙和季孙三家,都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他们为了凸显自己的势力,竟然在家祭时,唱出原本只有天子才能够歌唱的《雍诗》,当然不合体制,所以孔子很不赞成。越有势力,越是大家注目的对象,若是公然违反礼的规范,很可能引起非议,造成负面的影响。孔子评断他们的行为,用意在唤醒大众,不要做不合理的事情。
生活智慧
(一)孔子学说,以道、德、仁、义、礼为中心,彼此呼应,不能够分开来评论。孔子所说的道德,一定既仁且义,又合乎礼,并不是在仁、义、礼之外,另有道德。
(二)道、德、仁、义、礼,看起来礼居于末位,似乎最不重要。实际上礼居下位,是基础。当今社会,更是沟通至上,礼貌为先。对于礼的要求,更是不容忽视。
(三)礼是我们的行为准则,也是一切文化发展的凭借。人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首先要重视礼。人人以礼自律,也以礼自立,社会才有规矩、有秩序。
三·二[建议]
对人有礼貌,做事合乎礼的要求,是个人人格的展现。不管别人怎么样,自己率先在这方面有良好的表现,应该是一件好事。
三、子曰:“人而不仁①,如②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三·三[注释]
①不仁:指没有仁心。
②如:即奈。
三·三[主旨]
孔子认定礼乐都应该以仁为本。
今 译
孔子说:“行礼的人如果没有仁心,怎能算是真正的礼呢?作乐的人如果没有仁心,又怎能算是真正的音乐呢?”
引 述
前面说过,仁是孔子学说的五大中心概念之一。仁可以说是人性和兽性的主要区别,在知、仁、勇三达德之中,成为知和勇的重心。知是为了行仁,勇也是为了行仁。孔子五大概念,道、德、仁、义、礼,仁同样居于中位,可见孔子特别重视仁。仁在《论语》中,所占的分量很大,可以说《论语》是一部仁学,是孔子对于仁的语录。
三·三[建议]
我们对于礼乐,必须把握其内在的基本精神,也就是仁心的发扬。对于外在的形式的礼仪,不必过于拘泥。
生活智慧
(一)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仁就是人性”,但是,我们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推知孔子所说的仁,便是我们常说的人性。仁是我们内在心性所本有,也就是人的本质。
(二)不仁的人,基本上就是没有人性的人。这时候所表现的礼,不过是虚伪的、造作的,所以我们才会说礼多必诈。这种缺乏仁心的礼,当然没有什么作用。
(三)缺乏仁心的人,附在仁心上面的礼和乐,都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因为本质上已经改变,并不能由内而外,这样必然产生表里不一的效果。由此可见,礼和乐都需要具有仁心,否则并没有实质的意义。
四、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①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③。”
三·四[注释]
①奢:指奢侈,讲究排场而过度铺张。
②易:即『治』,行礼如仪,表面上一切遵从礼法。
③戚:哀痛的意思。
三·四[主旨]
孔子说明:『礼』和『丧』的本意。
今 译
鲁人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本意。孔子说:“你问得极好!一般的礼,与其过度奢侈,宁可俭朴一些。一般的丧礼,与其只重视外表的形式,宁可内心哀戚,流露真实的感情。”
引 述
礼是立身治国的要务,可以说是看得见的义,也就是内在的义表现于外的样子。礼和义的功能相同,都是把道、德、仁规范在合理的限度,以免产生弊端。
至于礼的根本,孔子认为是俭和戚。在礼节上,宁可俭省,不宜奢侈。在丧事上,宁可哀戚,不应该注重形式而无哀痛的心。这里所说的礼,指的是社会的风俗,大家所重视与所实行的,大致上都是表面的礼节。所以孔子特别就礼丧两方面,来加以规范。
三·四[建议]
从现在开始,在行礼如仪时,必须注意内心的诚和敬,以免流于形式,失去实质意义。
生活智慧
(一)礼与义互为表里,根本分不开。有礼的地方,必须有义,也就是所有的礼,都应该合乎义的要求。因此礼义并称,用意在提醒我们,礼节必须合理。
(二)礼是形于外的部分,义为诚于内的部分。可见行礼必须具有诚意,否则徒有形式,缺乏实质的意义,那就叫作虚伪、造作。
(三)礼容易理解,有没有内在的诚意,比较难于观察。我们看到形式上的礼,最好衡量其看不见的义,也就是内心所有的诚意。把礼和义合起来看,比较妥当。
五、子曰:“夷狄①之有君,不如诸夏②之亡也。”
...
2025年5月21日 00:56 周三仲夏纪第五
仲夏
#
【题解】
见《孟夏》“题解”。
一曰:
仲夏之月,日在东井(1),昏亢中(2),旦危中(3)。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蕤宾(4)。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小暑至,螳螂生,䴗始鸣(5),反舌无声(6)。天子居明堂太庙(7),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养壮狡。
【注释】
(1)东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简称“井”,在今双子座。
(2)亢: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室女座。中:指中星。
(3)危: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宝瓶座及飞马座。
(4)蕤(ruí)宾:十二律之一,属阳律。
(5)䴗(jú):伯劳鸟,夏至开始鸣叫,冬至而止,鸣叫的声音很难听。
(6)反舌:百舌鸟,立春开始鸣叫,夏至而止。叫声婉转,如百鸟之音。
(7)明堂太庙:南向明堂的中央正室。
【译文】
第一:
仲夏五月,太阳的位置在井宿。黄昏时刻,亢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危宿出现在南方中天。仲夏于天干属丙丁,主宰之帝是炎帝,佐帝之神是祝融,应时的动物是凤鸟一类的羽族,相配的声音是徵音,音律与蕤宾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七,味道是苦,气味是焦,要举行的祭祀是灶祭,祭祀时祭品以肺脏为尊。这个月,小暑节来到了,螳螂出现了,伯劳鸟开始鸣叫,百舌鸟寂然无声。天子住在南向明堂的中间正室,乘坐朱红色的车子,车前驾赤红色的马,车上插赤色的绘有龙纹的旗帜,天子穿着赤色的衣服,佩戴着赤色的饰玉,吃的是豆子和鸡,用的器物高而且大,供养力大勇猛的人。
是月也,命乐师修鼗鞞鼓(1),均琴瑟管箫,执干戚戈羽(2),调竽笙埙篪(3),饬钟磬柷敔(4)。命有司为民祈祀山川百原(5),大雩帝(6),用盛乐。乃命百县雩祭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7),以祈谷实。农乃登黍。
【注释】
(1)鼗鞞(táopí):用来指挥乐曲演奏的鼓。
(2)干:盾。戚:斧。羽:古时舞者所持的顶端插有羽毛的用来指挥的旗子,因为上边有羽毛,所以称羽。干戚戈羽都是舞具。
(3)竽笙:都是管乐器,竽三十六簧,笙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埙(xūn):古代陶制吹奏乐器。篪(chí):竹制吹奏乐器。
(4)磬(qìnɡ):石或玉制成的打击乐器。柷(zhù):打击乐器,状如漆桶,中间有木椎,可以左右敲击,乐曲开始时击柷。敔(yǔ):打击乐器,形状像伏虎,背上有
铻,用杖刷击,乐曲结束时击敔。
(5)百原:众水的发源地。原,同“源”,水源。
(6)雩(yú):旱时求雨的祭祀。帝:天帝。
(7)百县:天子领地内的百县大夫。百辟卿士:指前世的百君公卿。辟,君。这句意思是命令百县大夫祭祀对人民有功的前世百君公卿,祈求谷物籽实丰满。
【译文】
这个月,命令乐师修整鼗鼓鞞鼓,调节琴瑟管箫,营造干戚戈羽,调和竽笙埙篪,整饬钟磬柷敔。命令主管官吏为百姓祈求雨水,祭祀名山大川及众水之源,并且举行盛大的雩祭,使用众多的舞乐,演奏隆重的乐曲,向天帝祈求风调雨顺。命令天子领地内的各县大夫同时举行雩祭,祭祀前世有功于百姓的君主公卿,祈求五谷丰登。农民在这个月要进献黍子。
是月也,天子以雏尝黍,羞以含桃(1),先荐寝庙。令民无刈蓝以染(2),无烧炭,无暴布(3),门闾无闭(4),关市无索;挺重囚(5),益其食,游牝别其群(6),则絷腾驹(7),班马正(8)。
【注释】
(1)羞:进献。含桃:樱桃。
(2)刈(yì):割。蓝:草名,即蓼蓝,可以提炼青色。仲夏月因蓝草尚未长成,所以禁止刈割。
(3)暴(pù)布:晒布。暴,同“曝”,晒。此月炎热,晒布容易变脆而损坏。
(4)门:指城门。闾:里巷的门。门闾不闭是为顺阳气,便利人民出入。
(5)挺:缓。
(6)游:这里指放牧。牝(pìn):母兽,这里指母马。因母马已怀孕,所以放牧时要使它们与其他马群分开。
(7)絷(zhí):束缚马足。腾驹:公马。
(8)班:颁布。马正:即马政,有关养马的政令教化。正,通“政”。
【译文】
这个月,天子就着雏鸡品尝黍子,连同樱桃一起,先敬献于祖庙。命令百姓不要割蓝草来染东西,不要烧木炭,不要晒布匹,城门和闾门不要关闭,关口和集市不要征税,宽缓重罪的囚犯,增加他们的饮食。放牧时,把怀孕的母马与其他马群分开,要拴住公马,免得他们踢伤母马,要颁布有关养马的政令。
是月也,日长至(1),阴阳争(2),死生分(3)。君子斋戒,处必掩(4),身欲静,止声色,无或进,薄滋味,无致和(5),退嗜欲,定心气,百官静(6),事无径(7),以定晏阴之所成(8)。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9),木堇荣(10)。
【注释】
(1)日长至:即夏至,一年中这一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2)阴阳争:仲夏之月,阳气覆盖在上,阴气升起在下,所以说阴阳相遇而争。
(3)死生分:阴阳相争,使物各有死生。
(4)处:居处。掩:深。为避暑气,居处必深。
(5)无致和:不要希望各种滋味都调和在一起。致,尽。和,调。
(6)百官:指身体各种器官。
(7)径:急速。
(8)晏阴:阳阴。晏,阳。这句大意是阴阳相争,未知所定,所以君子要安静无为,以待阴阳成败的确定。
(9)半夏:药草名,夏历五月而生。
(10)木堇(jǐn):落叶灌木,花早晨开晚上闭。堇也写作槿。荣:花,开花。
【译文】
这个月,夏至到来,阴阳相争,死生相别。君子整洁身心,居处必深邃,身体要安静;禁止女色,不许嫔妃进御;减少美味,不要使它调和;去掉一切嗜欲,安定心气,各种器官安静无为,做事不要盲动,以待确定阴阳的成败。这个月,鹿角脱落了,蝉开始鸣叫,半夏长出,木槿开花。
是月也,无用火南方,可以居高明(1),可以远眺望,可以登山陵,可以处台榭(2)。
【注释】
(1)高明:指楼观等高而明之处。
(2)台:高而上平的建筑物。榭:台上的高屋。
【译文】
这个月,不要在南方用火,可以住在楼阁,可以眺望远方,可以登上山陵,可以呆在台榭。
仲夏行冬令,则雹霰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1);行春令,则五谷晚熟,百螣时起(2),其国乃饥(3);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殃于疫(4)。
【注释】
(1)暴兵:指不义之兵。暴,害。
(2)百螣(tè):指各种类似蝗虫的害虫。螣,虫名,类似蝗虫,吃庄稼的叶子。
(3)饥:荒年。
(4)疫:疾疫。
【译文】
...
2025年5月21日 00:56 周三仲秋纪第八
仲秋
#
【题解】
见《孟秋》。
一曰:
仲秋之月,日在角(1),昏牵牛中,旦觜嶲中(2)。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南吕(3)。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凉风生,候雁来,玄鸟归(4),群鸟养羞(5)。天子居总章太庙(6),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注释】
(1)角: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室女座。
(2)觜嶲(xī):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猎户座。
(3)南吕:十二律之一,属阴律。
(4)玄鸟:燕子。
(5)养羞:指鸟养护增生毛羽准备过冬。
(6)总章太庙:西向明堂的中央正室。
【译文】
第一:
仲秋八月,太阳的位置在角宿。初昏时刻,牵牛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觜
宿出现在南方中天。仲秋于天干属庚辛,主宰之帝是少皞,佐帝之神是蓐收,应时的动物是老虎一类的毛族,相配的声音是商音,音律与南吕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九,味道是辣,气味是腥,要举行的祭祀是门祭,祭祀时祭品以肝脏为尊。这个月凉风生,候雁从北来,燕子回南方,各类鸟儿都养护增生它们的羽毛来准备过冬。天子住在西向明堂的中央正室,乘坐白色的兵车,车前驾白色的马,车上插白色的绘有龙纹的旗帜;天子穿白色的衣服,佩戴白色的饰玉,吃的食物是麻籽和狗肉,用的器物锐利而深邃。
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1),行麋粥饮食(2)。乃命司服具饬衣裳(3),文绣有常(4),制有小大,度有短长,衣服有量,必循其故,冠带有常。命有司申严百刑,斩杀必当,无或枉桡(5),枉桡不当,反受其殃。
【注释】
(1)几(jī):坐时放在身边供凭依的小桌。
(2)行:赐予。麋(mí)粥:粥。麋,通“糜”,粥。
(3)司服:主管服制的官吏。衣:上衣。裳(chánɡ):下衣。
(4)文:画。常:指固定的规格。古时制度,祭服上衣用画,下衣用绣。
(5)枉桡:都是弯曲的意思,这里“枉”指不按法律公正断案,“桡”指不按公理申明正义。
【译文】
这个月,要赡养衰老的人,授予他们几案和手杖,施与他们稀粥饮食。命令主管服制的官吏准备并整饬衣裳,祭服的文饰有固定的规格,大小长短有一定的制度,祭服之外的服装也有一定的尺寸,必须依照旧有的规定,随着服制的不同,冠带也有相应的固定规格。命令司法官重申严明各种刑罚,斩杀罪犯一定要恰当,不要曲法冤枉人。如果有曲法冤枉人的事,执法者要遭受灾祸。
是月也,乃命宰祝巡行牺牲(1),视全具(2),案刍豢(3),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4),量小大,视长短,皆中度。五者备当(5),上帝其享。天子乃傩(6),御佐疾(7),以通秋气。以犬尝麻,先祭寝庙。
【注释】
(1)宰祝:即充人、太祝,官名,主管牺牲及祭祀。
(2)全具:指牺牲完整没有毁伤。
(3)刍豢(huàn):指牺牲豢养的情况。刍,指用草喂养牛羊。豢,指用谷物喂养猪狗。
(4)比类:合乎旧例。
(5)五者:指全具、肥瘠、物色、小大、长短。
(6)傩(nuó):祭祀名,逐除灾疫、不祥。
(7)御:止。佐疾:指疫疠。
【译文】
这个月,命令主管牺牲和祭祀的官吏巡视用来祭祀的牺牲,看看形体是否完整,喂养的情况如何,是肥是瘦,毛色是否纯一,一定要符合旧例;量量它们的大小,看看长短,也都要符合标准。形体、肥瘦、毛色、大小、长短都完全适当,上帝就享用这些祭品。天子于是举行傩祭,制止逐除疫疠,以通达金秋之气。就着狗肉品尝麻籽,并且先把它进献给祖庙。
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1),穿窦窌(2),修囷仓(3)。乃命有司趣民收敛(4),务蓄菜,多积聚。乃劝种麦,无或失时,行罪无疑(5)。
【注释】
(1)都邑:城镇。有先君宗庙的叫都,没有的叫邑。
(2)窦:地穴。窌(jiào):地窖。
(3)囷(qūn)仓:存放粮食的仓库。圆的叫囷,方的叫仓。
(4)趣:通“促”,催促。
(5)行:施予。
【译文】
这个月,可以修筑城郭,建置都邑,挖掘地窖,修葺仓廪。命令主管官吏督促百姓收敛谷物,努力储藏过冬的干菜,多多积聚柴草。要鼓励百姓及时种麦,不要错过农时;如果错过农时,一定要给以处罚。
是月也,日夜分(1),雷乃始收声,蛰虫俯户(2)。杀气浸盛(3),阳气日衰,水始涸。日夜分,则一度量,平权衡(4),正钧石(5),齐斗甬(6)。
【注释】
(1)日夜分:日夜各半。
(2)蛰虫:藏伏的动物。户:单扇的门,这里指洞穴口。
(3)杀气:阴气。浸:渐渐。
(4)权:秤锤。衡:秤杆。
(5)钧:三十斤。石:一百二十斤。
(6)斗甬:都是量器。甬,即“桶”字。
【译文】
这个月,日夜的时间相等,雷声渐渐消逝。蛰伏的动物藏在洞口。阴气渐渐旺盛,阳气日渐衰微,水开始干涸。日夜时间相等,要在此时统一和校正度量衡器具如秤锤、秤杆、斗、桶等。
是月也,易关市(1),来商旅,入货贿(2),以便民事。四方来杂(3),远乡皆至,则财物不匮,上无乏用,百事乃遂。凡举事无逆天数(4),必顺其时,乃因其类(5)。
【注释】
(1)易:减轻。关市:指关市的税收。
(2)货贿:钱财。
(3)杂:会集。
(4)事:指兴土功、合诸侯、举兵众之事。天数:天道,自然的规律。
(5)“必顺”二句:这句大意是要依事情的不同来确定何时做什么。
【译文】
这个月,要减轻关市的税收,招徕各地的商旅,收纳财物,以利于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四方之人前来聚集,连偏远乡邑也全都到来,这样,财物就不缺乏,国家用费就不缺少,各种事情就能成功。做各种事情不要违背自然规律,一定要顺应天时,按照事情的类别,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行之是令,白露降三旬。
【译文】
实行这个月的政令,白露降落,三旬每旬一次。
...
2025年5月21日 00:56 周三仲冬纪第十一
仲冬
#
【题解】
见《孟冬》。
一曰:
仲冬之月,日在斗(1),昏东壁中(2),旦轸中(3)。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黄钟(4)。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冰益壮,地始坼(5),鹖
不鸣(6),虎始交。天子居玄堂太庙(7),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旂,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宏以弇。
【注释】
(1)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人马座。
(2)东壁: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称壁,在今飞马座。
(3)轸: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乌鸦座。
(4)黄钟:十二律之一,属阳律。
(5)坼(chè):裂开。指地被冻裂。
(6)鹖
(hédàn):山鸟。
(7)玄堂太庙:北向明堂的中央正室。
【译文】
第一:
仲冬之月,太阳的位置在斗宿。黄昏时刻,壁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轸宿出现在南方中天。仲冬于天干属壬癸,主宰之帝是颛顼,佐帝之神是玄冥,应时的动物是龟鳖之类的甲族,相配的声音是羽音,音律与黄钟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六,味道是咸,气味是朽,要举行的祭祀是行祭,祭祀时祭品以肾脏为尊。这个月,冰冻得越发坚实,地表开始冻出裂缝。鹖
不叫了,老虎开始交配。天子住在北向明堂的中央正室,乘坐黑色的车,车前驾黑色的马,车上插黑色绘有龙纹的旗帜;天子穿黑色的衣服,佩戴黑色的饰玉。吃的食物是黍米和猪肉,使用的器物宏大而敛口。
命有司曰(1):“土事无作,无发盖藏,无起大众,以固而闭。”发盖藏,起大众,地气且泄,是谓发天地之房(2)。诸蛰则死,民多疾疫,又随以丧。命之曰“畅月”(3)。
【注释】
(1)有司:这里指司徒。
(2)房:正室两边的房舍,这里喻指天地闭藏万物之所。
(3)畅月:此月阴气盛,人民空闲无事,所以称为“畅月”。
【译文】
命令司徒官说:“不要兴建土木工程,不要打开遮盖掩藏东西的仓廪府库,不要发动众多百姓,以此顺应时气的封固和闭藏。”如果打开盖藏之物,发动众多百姓,地气就会宣泄,这叫做开启天地用来闭藏万物的房舍。这样一来,蛰伏的动物都会死去,百姓中会流行疫病,并随之丧亡。这个月,命名叫做“畅月”。
是月也,命阉尹申宫令(1),审门闾,谨房室,必重闭。省妇事,毋得淫(2),虽有贵戚近习(3),无有不禁。乃命大酋(4),秫稻必齐(5),麹糵必时(6),湛
必洁(7),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8),兼用六物(9),大酋监之,无有差忒。天子乃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原、渊泽、井泉(10)。
【注释】
(1)阉尹:宫官之长。
(2)淫:过分。
(3)近习:王身边宠幸的人。
(4)大酋(qiú):酒官之长。
(5)秫(shú):黏高粱,可以酿酒。稻:指糯米稻,也可以酿酒。齐:指秫稻纯齐。
(6)麹糵(qūniè):酿酒时引起发酵的物质。
(7)湛(jìn):浸渍。
(chì):烹煮。
(8)火齐(jì):指火候。齐,同“剂”,剂量。
(9)六物:六事,即上文“秫稻必齐,麹糵必时,湛
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等六件事。
(10)名原:大的水源。原,同“源”,水的发源处。
【译文】
这个月,命令宫官的首领申明宫中的禁令,严加注意宫廷和房室的门户,一定要层层紧闭。要减少妇女的工作,不许她们制作过分奢华巧饰的东西,即使是尊贵的亲戚和宠幸的人,也没有不禁止的。命令酒官之长监制酿酒,选用的高粱糯米必须纯净,制作酒麹酒糵必须适时,浸渍炊煮米麹必须清洁,所用的井水泉水必须甘美,使用的陶器必须良好,酿制的火候必须适中。这六件事要处处兼顾,酒官之长监督它,不得有一点差错。天子命令主管官吏祭祀四海、大河、水源、深渊、大泽及井泉的水神。
是月也,农有不收藏积聚者,牛马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诘。山林薮泽(1),有能取疏食田猎禽兽者(2),野虞教导之(3)。其有侵夺者,罪之不赦。
【注释】
(1)薮(sǒu)泽:水聚集之处叫泽,泽旁无水之处叫薮。
(2)疏食:指草木的果实,即榛栗菱芡之类。
(3)野虞:主管山林薮泽的官。
【译文】
这个月,农民如果有未收藏积聚的谷物、放牧在外的牛马,被他人取用,不加责问;农民有能采取榛栗菱芡捕猎禽兽的,主管山泽的官吏要引导他们。若有人侵犯夺取他们的成果,一定要治罪,决不宽赦。
是月也,日短至(1),阴阳争(2),诸生荡。君子斋戒,处必弇(3),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芸始生(4),荔挺出(5),蚯蚓结(6),麋角解,水泉动。日短至,则伐林木,取竹箭(7)。
【注释】
(1)日短至:即冬至。一年中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
(2)阴阳争:仲冬之月,阴气正盛,阳气开始升动,所以阴阳相遇而争。
(3)弇(yǎn):深邃。
(4)芸:草名。像苜蓿。
(5)荔:草名。像蒲而小,根可以制刷子。
(6)结:屈曲。指蚯蚓在穴内屈曲而动。
(7)箭:一种可制箭杆的小竹子。
【译文】
这个月,冬至到来,阴阳相争,各种生物都开始萌动。君子整洁身心,居处一定深邃,身心要宁静,屏除声色,禁绝嗜欲,保养身体和性情,对各种事情都不要急躁,而要静观,以等待阴阳消长的结果。这个月,芸草开始萌生,荔蒲挺生而出,蚯蚓屈曲而动,麋鹿犄角脱落,水泉开始涌动。冬至季节,可以砍伐林木,割取竹子。
是月也,可以罢官之无事者,去器之无用者,涂阙庭门闾(1),筑囹圄,此所以助天地之闭藏也。
【注释】
(1)阙:也叫观(ɡuàn),即宫门外两边筑起的高台。
【译文】
这个月,可以罢免无事可做的官吏,可以除去没有用处的器物;可以涂塞宫廷的门户,修筑牢狱。这些都是帮助上天闭藏的措施。
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氛雾冥冥,雷乃发声。行秋令,则天时雨汁(1),瓜瓠不成(2),国有大兵。行春令,则虫螟为败,水泉减竭,民多疾疠。
...
2025年5月21日 00:56 周三仲春纪第二
仲春
#
【题解】
见《孟春》。
一曰:
仲春之月,日在奎(1),昏弧中(2),旦建星中(3)。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夹钟(4)。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始雨水,桃李华(5),苍庚鸣(6),鹰化为鸠。天子居青阳太庙(7),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旂,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注释】
(1)日在奎:指太阳的位置在奎宿。奎,二十八宿之一,在今仙女座。
(2)弧:星宿名,又名弧矢,在鬼宿之南,今属大犬及船尾座。
(3)建星:星宿名,在斗宿之上,今属人马座。
(4)夹钟:十二律之一。参看《孟春》注。
(5)华:花,开花。
(6)苍庚:黄鹂。
(7)青阳太庙:东向明堂的中间正室。参看《孟春》注。
【译文】
第一:
仲春二月,太阳的位置在奎宿。初昏时刻,弧矢星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建星出现在南方中天。这个月在天干中属甲乙,主宰之帝是太皞,佐帝之神是句芒,应时的动物是龙鱼之类的鳞族,声音是中和的角音,音律与夹钟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八,味道是酸,气味是膻,要举行的祭祀是户祭,祭祀时的祭品以脾脏为尊。这个月开始下雨,桃李开始开花,黄鹂开始鸣叫,天空中的鹰逐渐为布谷鸟取代。天子居住在东向明堂的正室,乘坐饰有用青凤命名的响铃的车子,车前驾青色的马,车上插绘有龙纹的青色的旗帜;天子穿青色的衣服,佩戴着青色的饰玉,吃的是麦子和羊,使用的器物纹理空疏而通达。
是月也,安萌牙(1),养幼少,存诸孤;择元日,命人社(2);命有司,省囹圄(3),去桎梏(4),无肆掠(5),止狱讼。
【注释】
(1)萌牙:即萌芽。
(2)社:土神,意为祭祀土神,以祈求五谷丰登。
(3)有司:主管的官吏,这里指掌管刑法的官吏。囹圄(línɡyǔ):牢狱。
(4)桎梏(zhìɡù):刑具,在手上的叫梏,在脚上的叫桎。
(5)肆:陈列,这里指执行死刑后陈尸示众。掠:鞭笞。
【译文】
这个月,要保护植物的萌芽,养育儿童和少年,抚恤众多的孤儿。选择好的日子,命令老百姓祭祀土神。命令司法官减少关押的人犯,去掉手铐脚镣,不要杀人陈尸和鞭打犯人,制止诉讼之类的事情。
是月也,玄鸟至(1),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禖(2)。天子亲往,后妃率九嫔御(3),乃礼天子所御(4),带以弓
(5),授以弓矢(6),于高禖之前。
【注释】
(1)玄鸟:燕子。相传有娀氏女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因此后人把它作为男女婚娶的征兆,在它到来时祭祀媒神以求后嗣。
(2)太牢:祭品中牛羊豕(猪)三牲具备叫“太牢”。高禖(méi):即郊禖。禖,主管嫁娶的媒神。因其祠在郊外,故称郊禖。
(3)嫔(pín):古代宫廷中女官名。天子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这里九嫔泛指宫中所有女眷。御:侍从。
(4)天子所御:指天子所御幸而有孕的宫眷。
(5)弓
(dú):弓套。
(6)授以弓矢:把弓箭授给她。给有孕的女眷带上弓套,授予弓矢,是为了祈求能生男孩,因为弓矢之类都是男子勇士所用之具。
【译文】
这个月,燕子来到。燕子来到的那天,用牛羊豕三牲祭祀高禖之神。天子亲自前往,后妃率领宫中所有女眷陪从,在高禖神前为天子所御幸而有孕的女眷举行礼仪,给她们带上弓套,并授给她弓和箭。
是月也,日夜分(1),雷乃发声,始电(2)。蛰虫咸动,开户始出(3),先雷三日,奋铎以令于兆民曰(4):“雷且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5),生子不备(6),必有凶灾。”日夜分,则同度量,钧衡石(7),角斗桶,正权概(8)。
【注释】
(1)日夜分:日夜时间相等。
(2)电:打闪。
(3)户:指穴。
(4)奋:振动。铎:指木铎,以木为舌的大铃。古代宣布政教法令,要巡行振鸣木铎以引起众人的警觉。
(5)容止:这里指男女房中事。
(6)备:完备。不备指生的小孩有先天残疾。
(7)钧:均等。衡:秤杆。石(shí):重量单位,古代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8)权:秤锤。概:平斗斛的木板。
【译文】
这个月,日夜平分,开始打雷,打闪。蛰伏的动物都苏醒了,开始从洞穴中钻出来。打雷的前三天,振动木铎向老百姓发布命令说:“凡是不警戒房中之事,在响雷时交合的,生下的孩子必有先天残疾,自己也必有凶险和灾祸。”日夜平分,所以要统一和校正各种度量衡器具。
是月也,耕者少舍(1),乃修阖扇(2)。寝庙必备(3)。无作大事(4),以妨农功。
【注释】
(1)少舍:稍稍休息。
(2)阖扇:门户。用木做的叫阖,用竹苇做的叫扇。
(3)寝庙:古代宗庙中前边祭祖的部分叫庙,后边住人的部分叫寝。
(4)大事:指战争。
【译文】
这个月,耕作的农夫稍事休息,修整门扇。祭祀先祖的寝庙一定要完整齐备。不要兴兵征伐,以免妨害农事。
是月也,无竭川泽,无漉陂池(1),无焚山林。天子乃献羔开冰(2),先荐寝庙(3)。上丁(4),命乐正入舞舍采(5);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亲往视之。中丁(6),又命乐正入学习乐。
【注释】
(1)漉(lù):竭,使干涸。陂(bēi):积蓄水的池塘。
(2)献羔开冰:古人冬天凿下冰块,藏入冰窖,仲春二月,先要献上羊羔祭祀司寒之神,然后才能打开冰窖取冰。
(3)荐:向鬼神进献。
(4)上丁:一月之中的第一个丁日。
(5)舍:放置。采:指彩帛。
(6)中丁:一个月中旬的丁日。
【译文】
这个月,不要弄干河川沼泽及蓄水的池塘,不要焚烧山林。天子向司寒之神献上羔羊,打开冰窖,把冰先献给祖先。上旬的丁日,命令乐正进入国学教练舞蹈,把彩帛放在前边行祭祀先师的礼节。天子率领三公、九卿、诸侯亲自去观看。中旬的丁日,又命令乐正进入国学教练音乐。
...
2025年5月21日 00:56 周三有始览第一
有始
#
【题解】
本篇阐述作者的自然观。
《仲夏纪·大乐》篇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本篇可以说是这种思想的具体化。所谓“天地有始”,“天地合和,生之大经”,是论述天地万物产生过程的。文章认为,万物生于天地,就像人由母体产生一样,这叫做“大同”;而生成的万物又“殊形殊能异宜”,这叫做“众宜”。众物各依其异而得其所,这就是“平”。文章举天地山川有九野、九州、九山、九塞等,既是为了说明“众异”,同时也显示了当时的地理知识;而其中关于九野的叙述,第一次完整地记述了二十八宿的名字,反映了当时天文学的成就。
作者所以把《有始》放在八览之首,是因为本书以“法天地”为宗旨,把天地运行的自然之道作为人事的依据。本篇所说的“天斟万物,圣人览焉,以观其类”,用意也在于此。
一曰:
天地有始,天微以成(1),地塞以形(2)。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以寒暑日月昼夜知之,以殊形殊能异宜说之。夫物合而成,离而生。知合知成,知离知生,则天地平矣(3)。平也者,皆当察其情,处其形。
【注释】
(1)微:指轻微之物。
(2)塞:指重浊之物。
(3)平:成,形成。
【译文】
第一:
天地有开始的时候,天是由轻微之物上升而形成,地是由重浊之物下沉而形成。天地交合,是万物生成的根本。由寒暑的变化、日月的运转、昼夜的交替可以知道这个道理,由万物不同的形体、不同的性能、不同的应用可以解释这个道理。万物都是由于天地交合而形成的,通过分离而产生的。知道交合而形成,知道分离而产生,那么就知道天地形成的道理了。要了解天地的形成,应当详察万物的实情,审度万物的形体。
天有九野(1),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2),泽有九薮(3),风有八等,水有六川。
【注释】
(1)九野:即九天,古代指天的中央及八方。野,星宿所在的星空区域。
(2)塞:险阻。
(3)薮(sǒu):大泽。
【译文】
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境内有九座高山,山有九处险隘,水泽有九大渊薮,风有八种,水有六大河流。
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1),其星角、亢、氐;东方曰苍天(2),其星房、心、尾;东北曰变天(3),其星箕、斗、牵牛(4);北方曰玄天(5),其星婺女、虚、危、营室;西北曰幽天(6),其星东壁、奎、娄;西方曰颢天(7),其星胃、昴、毕(8);西南曰朱天(9),其星觜巂、参、东井;南方曰炎天(10),其星舆鬼、柳、七星(11);东南曰阳天(12),其星张、翼、轸(13)。
【注释】
(1)钧天:因为距其他八野均等,所以称钧天。钧,通“均”。
(2)苍天:东方属木,木色青,所以称为苍天。
(3)变天:东北为阴气之极,阳气之始,万物将从此而生,所以称为变天。
(4)箕: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人马座。
(5)玄天:北方属水,水色黑,所以称为玄天。
(6)幽天:西北即将至太阴,所以称为幽天。
(7)颢天:西方属金,金色白,所以称为颢天。颢,白。
(8)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金牛座。
(9)朱天:西南为少阳,所以称为朱天。朱,阳。
(10)炎天:南方属火,火性炎上,所以称为炎天。
(11)舆鬼:星宿名,即鬼宿,二十八宿之一,今属巨蟹座。
(12)阳天:东南即将至太阳(东方为太阳),所以称为阳天。
(13)张: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长蛇座。
【译文】
什么是九野?天中央叫钧天,那里的星宿是角、亢、氐;东方叫苍天,那里的星宿是房、心、尾;东北叫变天,那里的星宿是箕、斗、牵牛;北方叫玄天,那里的星宿是婺女、虚、危、营室;西北叫幽天,那里的星宿是东壁、奎、娄;西方叫颢天,那里的星宿是胃、昴、毕;西南叫朱天,那里的星宿是觜巂、参、东井;南方叫炎天,那里的星宿是舆鬼、柳、七星;东南叫阳天,那里的星宿是张、翼、轸。
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1),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2),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注释】
(1)两河:指清河与西河。清河在今河北境内。西河,古人称冀州西边南北流向的黄河为西河。
(2)泗上:泗水之滨。
【译文】
什么是九州?黄河、汉水之间为豫州,是周王室的疆域。清河和西河之间为冀州,是晋国的疆域。黄河、济水之间为兖州,是卫国的疆域。东方为青州,是齐国的疆域。泗水以南为徐州,是鲁国的疆域。东南为扬州,是越国的疆域。南方为荆州,是楚国的疆域。西方为雍州,是秦国的疆域。北方为幽州,是燕国的疆域。
何谓九山?会稽、太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1)。
【注释】
(1)会稽:山名。在今浙江绍兴东北。王屋:山名。在今山西阳城西南。首山:即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南。太华:即华山。羊肠:山名。在今山西晋城南。孟门:山名。在今陕西宜川东北。
【译文】
什么是九座高山?就是会稽山、泰山、王屋山、首阳山、太华山、岐山、太行山、羊肠山、孟门山。
何谓九塞?大汾、冥阨、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1)。
【注释】
(1)大汾:险塞名,在晋国。冥阨:以及荆阮、方城都是险塞名。在楚国。殽:古险塞名。故址在今河南渑池西。井陉(xínɡ):古险塞名。故址在今河北井陉北。令疵:古险塞名。在辽西。句注:古险塞名。故址在今山西雁门关西。
【译文】
什么是九处险隘?就是大汾、冥阨、荆阮、方城、殽、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何谓九薮?吴之具区(1),楚之云梦(2),秦之阳华(3),晋之大陆(4),梁之圃田(5),宋之孟诸(6),齐之海隅(7),赵之钜鹿(8),燕之大昭(9)。
【注释】
(1)具区:古泽名。即今太湖。
(2)云梦: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监利西北。
(3)阳华:古泽名。确址不详。
(4)大陆:古泽名。故址在今河南汲县一带。
(5)圃田:古泽名。故址在今河南中牟西。
(6)孟诸:古泽名。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北。
(7)海隅:古泽名。故址在今山东蓬莱、掖县以西,沾化、无棣以北的广大地区。
(8)钜鹿:古泽名。故址在今河北隆尧、巨鹿、任县之间。
(9)大昭:古泽名。故址在今山西祁县西南。
【译文】
什么是九大渊薮?就是吴国的具区、楚国的云梦、秦国的阳华、晋国的大陆、梁国的圃田、宋国的孟诸、齐国的海隅、赵国的钜鹿、燕国的大昭。
...
2025年5月21日 00:56 周三孝行览第二
孝行
#
【题解】
本篇主要阐述孝道为治国之本。文章反复说明孝道的重要,把孝说成“三皇五帝之本务,万事之纪”,视孝为“民之本教”,执守孝道可以使“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作者认为,天子的爱民,臣民的忠君、交友、勇战,治国的各种方策,乃至仁、义、礼、信、强等道德观念,无一不是以孝为基础的,无一不是孝道的推广扩充。对于“孝”的具体内容,文章从爱身全体、“五养”、“三难”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本篇可以说是关于儒家孝道的专论。自曾子论孝以下,文字与《礼记》的《祭义》基本相同。
本览八篇,都是围绕修身治国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述行为和结果、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的。
一曰:
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殖之谓,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1),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死;士民孝,则耕芸疾,守战固,不罢北(2)。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
【注释】
(1)章:同“彰”,卓著。
(2)罢:通“疲”,疲困。北:战败逃跑。
【译文】
第一:
凡是统治天下,治理国家,必先致力于根本,而把非根本的东西放在后边。所谓根本,不是说的耕耘种植,而是致力于人事。致力于人事,不是说人民贫困而让它富足,人口稀少而让它众多,而是致力于根本。致力于根本,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了。君主做到孝,那么名声就卓著荣耀,臣下就会服从,天下就会赞誉;臣子做到孝,那么侍奉君主就会忠诚,居官就会清廉,面临灾难就能献身;士人百姓做到孝,那么耕耘就用力,攻必克,守必固,不疲困,不败逃。孝道,是三皇五帝的根本,是各种事情的纲纪。
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故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轻。今有人于此,行于亲重(1),而不简慢于轻疏,则是笃谨孝道。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故爱其亲,不敢恶人;敬其亲,不敢慢人。爱敬尽于事亲,光耀加于百姓,究于四海(2),此天子之孝也。
【注释】
(1)亲重:即上文说的“所亲”、“所重”。下文“轻疏”指“所轻”、“所疏”。
(2)究:穷,极。
【译文】
掌握一种原则因而所有的好事都会出现,所有的坏事都能去掉,普天之下都会顺从,大概只有孝道吧!所以评论人一定先根据他对亲近之人的态度,然后再推及到他对疏远之人的态度;一定先依据他对关系重要之人的态度,然后再推及到他对关系轻微之人的态度。假如有这样一个人,对跟他关系亲近重要的人行孝道,而对跟他关系轻微疏远的人也不怠慢,那么这就是笃厚谨慎于孝道了。这就是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啊。所以,热爱自己的亲人,不敢厌恶别人;尊敬自己的亲人,不敢怠慢别人。把热爱尊敬全都用在侍奉亲人上,把光明施加在百姓身上,推广到普天下,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
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遗体也(1)。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陈无勇(2),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商书》曰(3):“刑三百,罪莫重于不孝。”
【注释】
(1)父母之遗体:身体乃父母所生,所以把自己的身体说成“父母之遗体”。遗,遗留。
(2)陈(zhèn):同“阵”,军阵。
(3)《商书》:当为古逸书。
【译文】
曾子说:“人的身体是父母所生。使用父母给予的身体,怎敢不谨慎呢?平居不恭敬,不是孝顺;侍奉君主不忠诚,不是孝顺;居官不谨慎,不是孝顺;交友不诚实,不是孝顺;临战不勇敢,不是孝顺。上面五种情况不能做到,灾祸就会连累到亲人,怎敢不谨慎呢?”《商书》上说:“刑法三百条,罪过没有比不孝顺更重的了。”
曾子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所谓贵德,为其近于圣也;所谓贵贵,为其近于君也;所谓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所谓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所谓慈幼,为其近于弟也。”
【译文】
曾子说:“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方法有五条:尊崇有道德的人,尊崇地位尊贵的人,尊敬老人,尊敬年长的,爱护年幼的。这五条,就是先王用来使天下安定的方法。所以尊崇有道德的人,是因为他接近于圣贤;所以尊崇地位尊贵的人,是因为他接近于君主;所以尊敬老人,是因他接近于父母;所以尊敬年长的,是因为他接近于兄长;所以爱护年幼的,是因为他接近于弟弟。”
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1)。故舟而不游(2),道而不径(3),能全支体(4),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注释】
(1)阙:同“缺”,损,这里是毁坏的意思。
(2)舟而不游:渡水时乘船而不游涉。这样可以免于水淹。舟,乘船。
(3)道而不径:走路时走大路而不走小路。这样可以免于危险。径,走小路。
(4)支:同“肢”,四肢。
【译文】
曾子说:“父母生下了自身,儿子不敢毁坏;父母养育了自身,儿子不敢废弃;父母保全了自身,儿子不敢损伤。所以渡水时乘船而不游涉,走路时走大路而不走小路。能保全四肢身体,以便守住祖庙,可以叫做孝顺了。”
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笫(1),节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2),养目之道也;正六律(3),和五声(4),杂八音(5),养耳之道也;熟五谷,烹六畜(6),和煎调,养口之道也;和颜色,说言语(7),敬进退,养志之道也。此五者,代进而序用之,可谓善养矣。
【注释】
(1)床笫(zǐ):床铺,泛指卧具。笫,床上的席子。
(2)文章:古代绘画,青与赤相间谓之“文”,白与赤相间谓之“章”。这里的“文章”指错综华美的花纹。
(3)六律:古代用竹管的长短把乐音按高低分为十二类,又分阴阳各六,阳声叫六律,阴声叫六吕。这里的“六律”指乐律。
(4)五声:宫、商、角、徵(zhǐ)、羽谓之“五声”。
(5)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即金、土、丝、匏、石、革、木、竹。这里的“八音”泛指音乐。
(6)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
(7)说:同“悦”,喜悦。
【译文】
养身之道有五条:修葺房屋,使卧具安适,节制饮食,这是保养身体的方法;树立五色,设置五彩,排列花纹,这是保养眼睛的方法;使六律准确,使五声和谐,使八音协调,这是保养耳朵的方法;把饭做熟,把肉煮熟,调和味道,这是保养嘴的方法;面色和悦,言语动听,举止恭敬,这是保养意志的方法。这五条,依次更替实行,就可以叫做善于保养身体了。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1),瘳而数月不出(2),犹有忧色。门人问之曰:“夫子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敢问其故?”乐正子春曰:“善乎而问之(3)!吾闻之曾子,曾子闻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4)。余忘孝道,是以忧。”故曰,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5)。
【注释】
(1)乐正子春:姓乐正,名子春,战国时人,曾参的学生。
(2)瘳(chōu):病愈。
(3)而:尔,你们。
(4)咫步:极言距离之近。古代以八寸为咫。
(5)躬:身体。
【译文】
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脚好了却几个月不出门,脸上仍然有忧愁的神色。学生们问他说:“先生您下堂时伤了脚,脚好了却几个月不出门,脸上仍然有忧愁的神色,请问这是什么缘故?”乐正子春说:“你们问这个问得好啊!我从曾子那里听说过,曾子又从孔子那里听说过这样的话:父母完好地把儿子生下来,儿子要完好地把身体归还父母,不亏损自己的身子,不毁坏自己的形体,这可以叫做孝顺了。君子一举一动都不忘记孝道。我忘记了孝道,因此才忧愁。”所以说,身体不是自己私有的,而是父母亲留给的。
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1),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2);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也,刑自逆此作也。
【注释】
(1)没:同“殁”,死。
(2)履:行,做。
【译文】
人民根本的教养是孝顺,实行孝道就是奉养。奉养父母是可以做到的,从内心对父母恭敬就比较难做到了;从内心对父母恭敬是可以做到的,使父母安宁就比较难做到了;使父母安宁是可以做到的,能始终如一就比较难做到了。父母死了以后,自己行为谨慎,不要带给父母坏名声,可以叫做能善始善终了。所谓仁,就是以孝道为仁;所谓礼,就是以行孝道为礼;所谓义,就是以孝道为宜;所谓信,就是以孝道为信;所谓强,就是以孝道为强。欢乐自然会由于实行孝道而产生,刑罚自然会由于违背孝道而施行。
本味
#
【题解】
本篇从得贤的角度论述治国必须务本的思想。文章首先说明君主立功名的根本在于得贤,而后指出得贤必须知贤、礼贤,由此引出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伊尹“说汤以至味”,文辞恢闳诡谲,而其用意不过是说明调和五味必须有术,君主要备享天下至味必须“知道”、“成己”,仍旧归结到务本上来。篇名为“本味”,就是在追求至味时应该务本的意思。
...
2025年5月21日 00:56 周三先识览第四
先识
#
【题解】
《先识览》八篇主要论述与君道有关的认识论、方法论。
第一篇《先识》论述君主要识贤、任贤。贤人能够洞察事物,事先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国家如果将要灭亡,君主不听贤人的谏戒,他们就会离开这个国家。这一点,古今都是一致的。文章列举了夏太史令终古“出奔如商”、殷内史向挚“出亡之周”、晋太史屠黍“归周”等事例,生动有力地说明,有道的贤者之所以先离开所在的国家,是因为他们预见到这些国家有将要灭亡的危险,而这些国家的君主又不采纳他们的忠言。通过这些事例,清楚地表明,君主任用贤人,善于听取贤人意见的重要意义,君主应该把这些当作治国的要务。
一曰:
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于城,城从于民,民从于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
【译文】
第一:
凡是国家濒于灭亡的时候,有道之人一定会先离开,古今都是一样的。土地的归属取决于城邑的归属,城邑的归属取决于人民的归属,人民的归属取决于贤人的归属。所以,贤明的君主得到贤人辅佐,人民自然就得到了;得到人民,城邑自然就得到了;得到城邑,土地自然就得到了。土地的获得难道一定要亲自去巡视那里,亲自劝说那里的人民吗?只要得到根本就够了。
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1),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2)。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3),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4),自归于商。”
【注释】
(1)太史令:官职名。掌典册、祭祀、天文历算等。终古:人名。图法:图录和法典。
(2)“太史”句:传说桀凿池为夜宫,男女杂处,三旬不理朝政。终古执其图法泣谏,桀不听,终古遂出奔商。如,到……去。
(3)穷:困窘。
(4)守法之臣:指夏太史令终古。守法,掌管法典。
【译文】
夏朝的太史令终古拿出图录法典,抱着哭泣。夏桀执迷不悟,更加暴虐荒淫。终古于是出逃投奔商。商汤高兴地告诉诸侯说:“夏王无道,残害百姓,逼迫父兄,侮辱功臣,轻慢贤人,抛弃礼义,听信谗言。众人都怨恨他,他的掌管法典的臣子已自行归顺了商。”
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1),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2)。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3),辟远箕子(4),爰近姑与息(5)。妲己为政(6),赏罚无方(7),不用法式,杀三不辜(8),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9)。”
【注释】
(1)内史:官职名。掌著作简册、策命官爵等。向挚:人名。
(2)之:到……去。
(3)酒德:酗酒的行为。
(4)辟:躲避。这个意义后来写作“避”。
(5)爰:乃。姑:妇女,指宠妃。息:小儿,这里指男宠。
(6)妲(dá)己:纣的宠妃。
(7)方:法则,原则。
(8)杀三不辜:指剖比干之心,折材士之股,刳(kū)孕妇而观其胞胎。不辜,无罪的人。
(9)周国:周的国都。
【译文】
殷商的内史向挚,看到纣王越来越淫乱昏惑,于是用车载着殷商图录法典出逃投奔周。武王非常高兴,把这事告诉诸侯说:“商王昏乱至极,沉湎于饮酒作乐,躲避疏远箕子,亲近妇女和小人,妲己参与政事,赏罚没有准则,不依法度行事,残杀三个无辜的人,人民大为不服。他的掌管图录法典的臣子已出逃到周的国都。”
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1),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臣比在晋也(2),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3),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曰(4):‘是何能为?’又示以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服,贤良不举。曰:‘是何能害?’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故臣曰晋先亡也。”居三年,晋果亡(5)。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对曰:“中山次之(6)。”威公问其故,对曰:“天生民而令有别,有别,人之义也(7),所异于禽兽麋鹿也,君臣上下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倚(8),固无休息,康乐(9),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屠黍不对。威公固问焉,对曰:“君次之。”威公乃惧,求国之长者,得义莳、田邑而礼之(10),得史
、赵骈以为谏臣(11),去苛令三十九物(12),以告屠黍。对曰:“其尚终君之身乎!”曰(13):“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14);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威公薨,肂九月不得葬(15),周乃分为二(16)。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
【注释】
(1)周威公:战国时小国西周国君。焉:之,代屠黍。
(2)比(bì):近来。
(3)天妖:不吉祥的天象。妖,不祥的征兆。
(4)曰:主语是晋公。
(5)晋果亡:这里指晋幽公遇乱而死。
(6)中山:春秋时白狄别支鲜虞族建立的国家,战国时改称中山,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偏西一带。
(7)人之义:指人伦。
(8)切(qiè)倚:耳鬓厮磨,互相偎依。形容十分亲昵。他书或作“切”。切,贴近。倚,依。
(9)康乐:“康乐”上当有“淫昏”二字,今本疑脱(依许维遹说)。康,安。
(10)义莳、田邑:都是当时的贤人。
(11)史
、赵骈:都是当时的正直之人。
(12)物:事。
(13)曰:主语是屠黍,下文是进一步论述,故又用一“曰”字。
(14)极言:尽言,敢于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
(15)肂(sì):暂殡,把棺柩暂时埋在地中待以后安葬。
(16)周乃分为二:周威公死后,小国周分裂为西周、东周二小国。
【译文】
晋国的太史屠黍,看到晋国混乱,看到晋国君主骄横而没有德义,于是带着晋国的图录法典归顺周国。周威公接见他并问道:“天下的诸侯国哪个先灭亡?”屠黍回答说:“晋国先灭亡。”威公问其原因,屠黍回答说:“我前一段在晋国的时候,不敢直言劝谏,我拿天象的异常,日月星辰的运行多不合度次的反常现象启示晋君,他说:‘这些又能怎么样?’我又拿人事的处理大多不符合道义,百姓都烦闷怨恨的情况启示他,他说:‘这些又能有什么妨害?’我又拿邻国不归服,贤人得不到举用的情况启示他,他说:‘这些又能有什么危害?’像这样,就是不了解国家灭亡的原因啊。所以我说晋国先灭亡。”过了三年,晋国果然灭亡了。威公又接见屠黍,问他说:“哪一国接着要灭亡?”屠黍回答说:“中山国接着要灭亡。”威公问其原因,屠黍回答说:“上天生下人来就让男女有别。男女有别,这是人伦大义,是人与禽兽麋鹿不同的地方,是君臣上下所以确立的基础。中山国的习俗,以日为夜,夜以继日,男女耳鬓厮磨,互相偎依,没有止息之时,纵情安逸享乐,歌唱喜好悲声,对这种习俗,中山国的君主不知厌恶,这是亡国的风俗啊。所以我说中山国接着要灭亡。”过了两年,中山国果然灭亡了。威公又接见屠黍,问他说:“哪一国接着要灭亡?”屠黍不回答。威公坚持问他,他回答说:“您接着要灭亡。”威公这才害怕了,访求国中德高望重的人,得到义莳、田邑,对他们以礼相待,得到史
、赵骈,让他们作谏官,废除了苛刻的法令三十九条。威公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屠黍,屠黍回答说:“这大概可以保您一生平安吧!”又说:“我听说过,国家将兴盛的时候,上天给它降下贤人和敢于直言相谏之人;国家将灭亡的时候,上天给它降下乱臣贼子和善于阿谀谄媚之徒。”威公死了,暂殡九个月不得安葬,周国于是分裂为两个小国。所以有道之人的话,不可以不重视啊。
周鼎著饕餮(1),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2)。为不善亦然。
【注释】
(1)饕餮(tāotiè):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钟鼎彝器上常铸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
(2)报更:报偿。这句的意思是说,寓告诫之义,“周鼎著饕餮”象征残害人者立刻得到报应,正如饕餮食人,尚未及咽,其身已残亡。
【译文】
周鼎铸上饕餮纹,有头没有身子,吃人未及下咽,祸害已连累自身,这是表明恶有恶报啊。做不善的事也是这样。
白圭之中山(1),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2)。所学有五尽(3)。何谓五尽?曰:莫之必(4),则信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中山、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注释】
(1)白圭:魏人。中山:指赵武灵王所灭的中山,与上文中山当属二国。
(2)之:此。
(3)所学:等于说“所闻”。
(4)必:相信。
【译文】
白圭到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想要留下他,白圭坚决谢绝,乘车离开了。又到了齐国,齐国的君主想要留他做官,他又谢绝,离开了齐国。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两个国家都将要灭亡。我听说有‘五尽’,什么叫‘五尽’?就是:没有人信任他,那么信义就丧尽了;没有人赞誉他,那么名声就丧尽了;没有人喜爱他,那么亲人就丧尽了;行路的人没有干粮、居家的人没有食物,那么财物就丧尽了;不能任用人,又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么功业就丧尽了。国家有这五种情况,必定灭亡,无可幸免。中山、齐国都正符合这五种情况。”假如让中山国的君主和齐国的君主闻知“五尽”,并改正自己的恶行,那就一定不会灭亡了。他们的祸患在于没有听到这些话,即使听到了又不相信。这样看来,君主需要努力做的,在善于听取意见罢了。中山国五次割让土地给赵国,齐湣王率领全部军队在济水一带抵御以燕国为首的五国军队,都没有什么益处,都没有逃脱国亡身死的下场。这是由于他们抛弃了那些能使国家生存的东西,而走上了使自己灭亡的道路。
...
2025年5月21日 00:56 周三似顺论第五
似顺
#
【题解】
本篇旨在强调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文章指出:“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并通过庄王伐陈、完子败军、尹铎增垒三个事例,说明只有从事物的联系、发展、转化入手,深入地进行分析,才能获得符合实际的认识。
一曰:
事多似倒而顺(1),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2)。至长反短,至短反长(3),天之道也。
【注释】
(1)倒:逆,指违背事理。
(2)化: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
(3)“至长”二句:高诱注:“夏至极长,过至极短,故曰‘至长反短’;冬至极短,过至则长,故曰‘至短反长’也。”
【译文】
第一:
事情有很多看似悖理其实是合理的,有很多看似合理其实是悖理的。如果有人知道表面合理其实悖理、表面悖理其实合理的道理,就可以跟他谈论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了。白天到了最长的时候就要转而变短,到了最短的时候就要转而变长,这是自然的规律。
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1),沟洫深(2),蓄积多也。”宁国曰(3):“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注释】
(1)郭:外城。
(2)洫(xù):沟渠。
(3)宁国:楚臣。
【译文】
楚庄王想要攻打陈国,派人去察看陈国的情况。派去的人回来说:“陈国不可以攻打它。”庄王说:“什么缘故?”回答说:“陈国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蓄积的粮食财物很多。”宁国说:“照这样说,陈国是可以攻打的。陈国是个小国,蓄积的粮食财物多,赋税必然繁重,那么人民就怨恨君主了。城墙高,护城河深,那么民力就凋敝了。起兵攻打它,陈国是可以攻取的。”庄王听从了宁国的意见,于是攻取了陈国。
田成子之所以得有国至今者(1),有兄曰完子,仁且有勇。越人兴师诛田成子,曰:“奚故杀君而取国(2)?”田成子患之。完子请率士大夫以逆越师,请必战,战请必败,败请必死。田成子曰:“夫必与越战可也,战必败,败必死,寡人疑焉。”完子曰:“君之有国也,百姓怨上,贤良又有死之臣蒙耻。以完观之也,国已惧矣。今越人起师,臣与之战,战而败,贤良尽死,不死者不敢入于国。君与诸孤处于国(3),以臣观之,国必安矣。”完子行,田成子泣而遣之。夫死败,人之所恶也,而反以为安,岂一道哉?故人主之听者与士之学者,不可不博。
【注释】
(1)田成子:春秋末齐国大夫,名田恒(陈恒),又称田常(陈常),谥成子。为齐简公、平公相,独揽齐国大权,注意争取民心,其后代取代姜姓做了齐国国君。
(2)君:指齐简公,为田成子所杀。
(3)孤:指战死者的后代。
【译文】
田成子之所以能够享有齐国直至今天,是因为他有个哥哥叫完子,仁爱而且勇敢。越国起兵讨伐田成子,说:“为什么杀死国君而窃取他的国家?”田成子对此很忧虑。完子请求率领士大夫迎击越军,并且请求准许自己一定同越军交战,交战还要一定战败,战败还要一定战死。田成子说:“一定同越国交战是可以的,交战一定要战败,战败还要一定战死,这我就不明白了。”完子说:“你拥有齐国,百姓怨恨你,贤良之中又有敢死之臣认为蒙受了耻辱。在我看来,国家已经令人忧惧了。如今越国兴兵伐我,我去同他们交战,如果交战失败,随我去的贤良之人就会全部死掉,即使不死的人也因羞耻而不敢回到齐国来。你和那些遗孤居于齐国,在我看来,国家就一定会安定了。”完子出发时,田成子哭着为他送别。死亡和失败,这是人们所厌恶的,而完子反借此使齐国得以安定。做事情哪能只有一种方法呢!所以君主听取意见和士人学习道术,不可以不广博。
尹铎为晋阳(1),下(2),有请于赵简子。简子曰:“往而夷夫垒(3)。我将往,往而见垒,是见中行寅与范吉射也。”铎往而增之。简子上之晋阳,望见垒而怒曰:“嘻!铎也欺我!”于是乃舍于郊(4),将使人诛铎也。孙明进谏曰(5):“以臣私之(6),铎可赏也。铎之言固曰: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7),此人之道也。今君见垒念忧患,而况群臣与民乎?夫便国而利于主,虽兼于罪,铎为之。夫顺令以取容者,众能之,而况铎欤?君其图之!”简子曰:“微子之言,寡人几过。”于是乃以免难之赏赏尹铎(8)。人主太上喜怒必循理(9),其次不循理,必数更,虽未至大贤,犹足以盖浊世矣。简子当此。世主之患,耻不知而矜自用(10),好愎过而恶听谏(11),以至于危。耻无大乎危者。
【注释】
(1)尹铎:赵简子的家臣。为:治。晋阳:春秋晋邑,赵简子的封地,在今山西太原。
(2)下:指由晋阳来到晋国国都新绛(今山西曲沃)。晋阳和新绛分别处于汾水上、下游,晋阳地势高,新绛地势低,所以从晋阳到新绛称“下”。当时赵简子为晋国执政大臣,居于国都。
(3)夷:平。夫:指示代词,那。垒:军营的墙壁。晋卿中行(hánɡ)寅(荀寅)与范吉射曾率军围赵简子于晋阳,这些营垒即中行氏与范氏所筑。
(4)舍:驻扎。
(5)孙明:赵简子家臣。
(6)私:私下考虑。
(7)诤:争,竞相。
(8)免难之赏:使君主免于患难的重赏。尹铎增高营垒,使简子警惧戒备,这样就可以免于患难。
(9)太上:指德行最高的。
(10)矜:骄傲自负。自用:自以为是,依己意而行。
(11)愎(bì)过:坚持错误。愎,固执。
【译文】
尹铎治理晋阳,下行到新绛向简子请示事情。简子说:“去把中行氏和范氏修筑的那些营垒拆平。我将到晋阳去,如果去了看到那些营垒,就像是看见了中行寅和范吉射似的。”尹铎回去以后,反倒把原有的营垒增高了。简子上行到晋阳,望见营垒,生气地说:“哼!尹铎欺骗了我!”于是住在郊外,将要派人把尹铎杀掉。孙明进谏说:“据我私下考虑,尹铎是该奖赏的。尹铎的意思本来是说:遇见享乐之事就会恣意放纵,遇见忧患之事就会励精图治,这是人之常理。如今君主见到营垒就想到了忧患,又何况群臣和百姓呢!有利于国家和君主的事,即使加倍获罪,尹铎也宁愿去做。顺从命令以取悦于君主,一般人都能做到,又何况尹铎呢!希望您好好考虑一下。”简子说:“如果没有你这一番话,我几乎犯了错误。”于是就按使君主免于患难的奖赏赏赐了尹铎。德行最高的君主,喜怒一定依理而行;次一等的,虽然有时不依理而行,但一定经常改正。这样的君主虽然还没有达到大贤的境地,仍足以超过乱世的君主了。简子跟这类人相当。当今世上君主的弊病,在于把不知当作羞耻,把自行其是当作荣耀,喜欢坚持错误而厌恶听取规谏之言,以至于陷入危险的境地。耻辱当中没有比使自己陷入危险再大的了。
别类
#
【题解】
本篇重点阐述“类固不必”的思想。文章以莘藟金锡等物为例,说明事物都有其特殊性,而且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文章批评了不知别类、对事物笼统类推的错误做法,并指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不可穷尽的,对于一时尚未知其所以然的事物,首先要顺应其自然,而不要凭主观进行猜测。
二曰:
知不知,上矣(1)。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2)。夫草有莘有藟(3),独食之则杀人,合而食之则益寿。万堇不杀(4)。漆淖水淖(5),合两淖则为蹇(6),湿之则为干。金柔锡柔(7),合两柔则为刚,燔之则为淖(8)。或湿而干,或燔而淖,类固不必(9),可推知也?小方,大方之类也;小马,大马之类也;小智,非大智之类也(10)。
【注释】
(1)上:高明。
(2)僇:通“戮”。杀戮。
(3)莘(xīn)、藟(lěi):都是有毒的药草。
(4)万:“虿(chài)”的古字。虿,蝎子,可以作为药物使用。堇(jǐn):紫堇,药草名,有毒。
(5)淖(nào):本为烂泥,这里指流体。
(6)蹇(jiǎn):凝固,干硬。漆遇到水气容易干燥。
(7)金:指铜。
(8)燔(fán):烧。
(9)必:这里指固定不变。
(10)小智:指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如下文公孙绰、高阳应之类。小智“好小察而不通乎大理”,所以和“通乎大理”的“大智”不同类。
【译文】
第二: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就可以说是高明了。犯错误人的弊病,正在于不知却自以为知。很多事物都是好像如此而其实并不如此,所以国家灭亡、百姓被杀戮的事情不断地发生。药草有莘有藟,单独服用会致死,合在一起服用却能使人长寿。蝎子和紫堇都是毒药,配在一起反倒毒不死人。漆是流体,水也是流体,漆与水相遇却会凝固,使潮湿反而变干。铜很柔软,锡也很柔软,二者熔合起来反而变硬,如果用火焚烧又会变成流体。有的东西弄湿反倒变得干燥,有的东西焚烧后反倒变成流体,物类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怎么能够推知呢?小的方形跟大的方形是同类的,小马跟大马是同类的,小聪明跟大聪明却不是同类的。
鲁人有公孙绰者,告人曰:“我能起死人(1)。”人问其故,对曰:“我固能治偏枯(2),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3),则可以起死人矣。”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者也。
【注释】
(1)起:治活。
(2)偏枯:偏瘫,半身不遂。
(3)倍:加倍。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