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0日 15:22 周六文公
【题解】
文公,鲁国第十九任国君。名兴,僖公之子,声姜所生,前626年即位,在位十八年,前609年死,庶子俀立,是为宣公。
文公三年,秦穆公称霸西戎。文公六年,晋国罢新军,恢复三军之制,赵盾将中军,执政;秦穆公死,用177人殉葬,子车氏三子在内。文公十六年,楚与秦、巴一起灭庸,平定了西南蛮夷。文公十八年,鲁襄仲杀嫡立庶,此后鲁国公族衰微,三桓(仲孙、叔孙、季孙,均桓公之族)逐渐强大。综观鲁文公在位十八年期间,晋国的霸业仍在继续,但诸侯间没有太大的争斗,而在各诸侯国内,如鲁国、宋国,已经发生了一些势力的变化。
元年
#
【经】
1.1 元年春王正月①,公即位。
1.2 二月癸亥②,日有食之。
1.3 天王使叔服来会葬③。
1.4 夏四月丁巳④,葬我君僖公。
1.5 天王使毛伯来锡公命⑤。
1.6 晋侯伐卫。
1.7 叔孙得臣如京师⑥。
1.8 卫人伐晋。
1.9 秋,公孙敖会晋侯于戚⑦。
1.10 冬十月丁未⑧,楚世子商臣弑其君
⑨。
1.11 公孙敖如齐⑩。
【注释】
①元年:鲁文公元年当周襄王二十七年,前626。
②癸亥:此日实为三月初一。
③叔服:周内史。
④丁巳:二十六日。
⑤毛伯:周大夫,据《传》文,名卫。锡公命:天子赐予诸侯爵服等赏命,是赏赐诸侯的一种荣宠。锡,通“赐”。
⑥叔孙得臣:鲁桓公子僖叔牙之孙。
⑦公孙敖:鲁国庆父之子。戚:卫地,在今河南濮阳北。
⑧丁未:十八日。
⑨商臣:楚穆王。
(yūn):熊
,楚成王。
⑩如齐:鲁文公新即位,派公孙敖到齐国聘问。
【译文】
鲁文公元年春周历正月,文公即位。
二月癸亥日,有日食。
周天子派叔服来参加鲁僖公的葬礼。
夏四月二十六日,葬我国君僖公。
周天子派毛伯来鲁国赐予文公策命荣宠。
晋襄公攻打卫国。
叔孙得臣到京师。
卫国人攻打晋国。
秋,公孙敖在戚地会见晋襄公。
冬十月十八日,楚国太子商臣杀了楚成王熊
。
公孙敖到齐国去。
【传】
1.1 元年春,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①。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②,见其二子焉③。叔服曰:“穀也食子④,难也收子⑤。穀也丰下⑥,必有后于鲁国⑦。”
【注释】
①内史:官名,掌管著作简册等事宜。
②相人:给人相面。
③见(xiàn)其二子:让二子与叔服相见。
④穀也食子:穀,公孙敖之子名。即文伯。食子,使子食,指能祭祀供养你。
⑤难也收子:难,公孙敖之子名。即惠叔。收子,安葬你。
⑥丰下:下颌丰满。
⑦有后于鲁国:指后嗣将在鲁国昌盛。
【译文】
鲁文公元年春,周王派内史叔服来鲁国参加葬礼。公孙敖听说他能相面,就让他的两个儿子与叔服相见。叔服说:“穀啊,可以供养祭祀你;难呢,可以安葬你。穀下颌丰满,其后代在鲁国必定昌盛。”
...
2025年8月30日 15:22 周六前言
中国史学的发轫期,根据现存的文献,当在西周、春秋时期。所谓“《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仅是传说,是否史籍,真伪难辨。只是到了西周、春秋时代,才有完整的史书,如周王朝有《周书》《周志》,郑国有《郑志》《郑书》,楚国有《楚书》《杌梼》,晋国有《乘》。墨子说:“吾见百国《春秋》。”(《隋书·李德林传》及《史通·六家》篇引)说明《春秋》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只是这些史书绝大部分已亡佚,其体制与内容,当然也就无从知道了。流传至今的,只有《尚书》、《春秋》等少数几部史书。
《汉书·艺文志》有云:“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记事的史书为《春秋》,相传为孔子所修订。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简史,也是最早的私家所著的历史著作。《春秋》的记事,从鲁隐公元年开始,就是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按照这十二公的次序来记载历史大事,从鲁隐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共记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事件。《春秋》的内容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国。
作为一部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著作,《春秋》的首要特点是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作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按时序将历史事件排列起来,有所取舍,有详有略。这一点,比之《尚书》是一大进步。《尚书》没有时序,为后人从发展演变的角度认识历史带来许多不便。《春秋》编年的记史方法,不但是史学方法论上的创新,也是历史观的发展与进步。《春秋》的编年记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宏观地审视历史流变的依据,客观上也反映出作者历史演变的史学观念。这是史学观的一大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记事“谨严”。(韩愈《进学解》说:“《春秋》谨严。”)所谓“谨严”,指的是遣词用字一丝不苟。这个风格,源自于《春秋》的“书法”。举例来说,《春秋》隐公元年记载:“郑伯克段于鄢。”《左传》中有一段解释《经》文的话: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意为共叔段与兄争国,不像个做弟弟的,所以《经》文不称之为“弟段”。郑庄公与叔段之战,宛如两国之君交战,郑庄公打败了对方,所以说“克”。《经》文称“郑伯”而不称“郑庄公”,意在讥讽郑庄公有失教弟之责,有意养成其恶。叔段败后逃亡共地,《经》文不写“出奔”,是因为郑庄公也有罪,史家又难以下笔,为尊者讳,所以不说“出奔”。可见《春秋》的用语是非常谨严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史记·孔子世家》),要以一字之褒贬来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因此特别重视遣词造句。这与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相统一的。《孟子·滕文公下》说: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通过历史事件尤其是人事的记载,达到“劝”与“惩”的目的,自古以来就有这个传统。《春秋》中的“书法”,在孔子以前的史官中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只是到了孔子依鲁史记修《春秋》,把这种手法加以系统化和模式化,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惩恶劝善”也成为中国古代史学以至传统文化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春秋》谨严的特点,其弊在于记事过于简略。《春秋》所记之事,少者一事仅一字,最多者也不过四十余字。如此简略的记载,只类似于今天的标题新闻。作为一部史书,它无法使人们了解历史运动的全过程,更无法使人从中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例如“郑伯克段于鄢”一事,乃是春秋初年发生于郑国的一件大事,但《春秋》隐公元年仅以上述六字记之。这样简略的记载,读者不但对于郑庄公兄弟阋墙、母子构怨的经过无法了解,更无从知道春秋初年的小霸郑庄公在暴兴于诸侯之前为巩固君位、肃清内部障碍而消灭共叔段势力所起的历史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王安石讥之为“断烂朝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极大影响的先秦“六经”之中,《春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如前所述,孔子作《春秋》并非单纯为了记载历史事件,而是为了坚持西周制度,反对诸侯为政,目的在于匡救时弊,惩恶劝善。但是,《春秋》经文隐晦难晓,又蕴含褒贬,所以又有了“解经”的“《春秋》三传”,这就是《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儒家经典,到了东汉前期,“经”的范围已经扩大,连解“经”的“传”、“记”、“诂”等也引进“经”内,上升到“经”的地位。“三传”也成为经书。唐代正定“五经”,实际上包含了“九经”,就是《易》、《书》、《诗》、三《礼》和三《传》。宋代以后,“十三经”这一套儒家经典著作基本形成,《左传》成为“十三经”中重要的一部著作。
在西汉的今古文经学的分野之中,《左传》属于古文经学,《公羊传》、《穀梁传》属于今文经学。汉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左传》进行的,特别是刘歆是否伪造《左传》之争。这一论争,不但在汉代掀起轩然大波,而且这桩公案一直延续到清末。尽管如此,经过汉代刘歆、贾逵、服虔、郑玄以及晋代杜预等学者的弘扬推崇,《左传》在“十三经”中已越来越被重视了。
关于《左传》,有几个问题需要谈谈。
一、《左传》书名
《左传》,西汉人称之为《左氏春秋》,或“《春秋》古文”。《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这恐怕是有关《左传》的最早的正式记载。《汉书·河间献王传》载河间献王刘德“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也称为“左氏春秋”。又因为《左传》为秦火前遗书,所以又有“《春秋》古文”之称。《史记·吴太伯世家》太史公曰:“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称:“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余通,臧于秘府,伏而未发。”“《春秋》古文”即指《左传》。到了东汉,班固撰写《汉书》,称“及(刘)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汉书·楚元王交传·附刘歆传》),又称:“时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与歆共校经传。”又称:“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及歆治《左氏》,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同前引)班固称之为《春秋左氏传》,时人又称为《左氏》、《左氏传》。在《汉书》中有《左氏春秋》和《春秋左氏传》混用的情况。它如何变成《春秋左氏传》这一名称呢?沈玉成先生认为:“经过一段时期,人们逐渐觉得《春秋左氏传》这一名称要比《左氏春秋》准确,于是就为学人所习惯使用,简称《左传》。”这样的推测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左传》的作者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序》中说是左丘明(见前引)。班固基本上沿袭了司马迁的观点。《汉书·艺文志》说:
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
班固此说并非盲目地附和史迁。大家知道,《汉书·艺文志》基本上来自于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所以向、歆父子也是持此看法的。此外,两汉至魏晋的一些大儒硕彦如贾逵、郑玄、何休、桓谭、王充、许慎、范宁、杜预等人,皆无异辞。直到唐代以后才开始有人怀疑左丘明作《左传》。此后,持怀疑论者代不乏人。清代刘逢禄、康有为等人甚至认为是刘歆割袭《国语》伪造。但是,正如许多先秦典籍一样,由于时代变迁,聚散无常,加上古代转写流传印刷条件之限制,常有后人增损窜入,总会发现与原书抵牾矛盾之处。所以持怀疑论者虽然提出了一些证据,终觉文献不足征,难以使人信服。
三、《左传》的成书年代
《左传》的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中前期。关于《左传》一书的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应在春秋末期,有的认为应在战国中期,两说皆自古延续至今。实际上先秦史书与诸子著作一样,有一个口头传诵的授受过程。一门之内,往往学传数代之后才开始写定。把一部近二十万字、包融各诸侯国史实和史料的巨著划定于一个短时期内甚至若干年内编撰而成,是不符合古代的实际情况的。有的学者认为,最初传授《左传》的人应该是个史官,他不仅有条件看到大量史料,而且保留了史官传统的解说《春秋》的方式。而且《左传》的口头传诵,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在传授过程中,随时加入一些解说《春秋》的书法、凡例。今天见到的那些属于战国时代的史事和其中一些文字上的战国文风,也是在传授过程中加入的。这种看法,不妨可作为我们了解《左传》成书的时间和过程的参考。
四、《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集中到一点,即《左传》是否为《春秋》作“传”。古者释经为之“传”。司马迁、班固都认为《左传》是解经之作。东汉刘歆、陈元、韩歆、贾逵、郑众等古文经学家也都认定《左传》为解经之作。但是西汉末今文学家出于政治功利上和争立博士官的需要,否认《左传》为《春秋》作传。此后,传经与否的争论,久讼未决。虽然桓谭、杜预、孔颖达以及近代的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坚持传《经》之说。但是自两汉直至现当代,认定《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书,与《春秋》不存在互相依附关系的学者仍然大有人在。对于这种学术上的分歧,本来不足为怪,也不必作出强制性的统一。这里应该提到的是,今人杨伯峻先生研究《左传》与《春秋》的关系时提出的意见,颇值得我们重视。
杨伯峻先生指出:《左传》解释《春秋》有几种不同的方式:一是引《春秋》原文作说明,如《春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句,《左传》说“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二是用事实补充甚至说明《春秋》,如鲁隐公被杀,《春秋》只写“公薨”二字。《左传》却详细记载了隐公被杀的经过。三是订正《春秋》的错讹。如襄公二十七年《春秋》载“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左传》订为“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四是《左传》有时把几条相关的经文,合并成一传。五是《春秋》不载的,《左传》也加以补充记载,等等(《春秋左传注前言》)。杨伯峻是主张《左传》解经说的,以上几点可以说明他立论的根据。由此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左传》与《春秋》之间实际存在的差异与内在的关系。可以说,《左传》与《春秋》的确是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的。正因为如此,有的学者取折中之说,认为《左传》是一部以《春秋》为纲、并仿照它的体例编成的编年史。
其实,《左传》解经与否只是经学史上今文经学家与古文经学家之间的分歧,如果偏离了《春秋》与《左传》作为历史著作本身独立存在的价值而纠缠不休,意义并不大。《春秋经》作为编年史,只是略具雏形的开端,还未能建立起编年史的健全的体制;而《左传》在历史编纂学上却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如梁启超所指出的,《左传》的特色:
第一,不以一国为中心点,而将当时数个主要的文化国,平均叙述。第二,其叙述不局限于政治,当涉及全社会之各方面。对于一事典章与大事,固多详叙;而所谓琐语之类,亦采集不遗。故能写出社会之活态,予吾侪以颇明了之印象。第三,其叙事有系统,有别裁,确成为一种组织的著述,对于重大问题,时复溯源竟委,前后照应,能使读者相悦以解。(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这说明《左传》作者已经有意识地从某种历史联系的角度来统筹规划、取舍剪裁以编撰成书。所以,钱穆先生说:“《左传》是一部史学上更进一步的编年史,孔子《春秋》只是开拓者,《左传》才是编年史的正式完成。”(钱穆《中国史学名著·春秋三传》)
五、《左传》与《国语》的关系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之说,又《史记·五帝本纪》中说:“余观《春秋》《国语》。”《十二诸侯年表序》中说:“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于是后人有认为《左传》与《国语》同为左丘明所作,且都为解释《春秋》的。《汉书·艺文志》“春秋类”著录“《国语》二十一篇,左丘明著”,大概即本之于司马迁。《左传》与《国语》又有“《春秋》内传、外传”之说。《汉书·律历志下》有“《春秋外传》曰:……”是为以《国语》为《春秋》外传之始。王充《论衡》也认为《国语》为“左氏之外传”。至韦昭作《国语》解序,以《左传》为“内传”,《国语》为“外传”,又是本之于班、王二说。后世更有人发挥说,《国语》是左丘明作《春秋传》的稿本,“时人共传习之,号曰《国语》(《文献通考·经籍考》引巽岩李氏说)。所以,《国语》长期被目录学家列入“经部春秋类”中,以“准经典”的身份流传后世。
之所以称《左》《国》为内外传,除了上述的原因,还因为二书中之史事有很多相同之处。《国语》记史时间始于西周穆王,终于鲁悼公(约前967—前453),在时间上与《左传》大体相同,而且有许多历史事件既见于《左传》,又见于《国语》。因此后人疑《左》《国》本为同一书。到了晚清康有为作《新学伪经考》,更认为《左传》《国语》本为一书,后经刘歆割裂《国语》,乃一分为二。
驳《左》《国》非一人所作,自晋代傅玄开始,至唐、宋以迄清代、近代,皆有说者。如隋代刘炫,唐代柳宗元,宋代叶梦得、陈振孙,清代崔述等,皆有论述。这里且以崔述之论为代表。崔述《洙泗考信录》论“《国语》非左氏作”云:
《左传》之文,年月井井,事多实录;而《国语》荒唐诬妄,自相矛盾者甚多。《左传》纪事简洁,措辞亦多体要;而《国语》文献支蔓,冗弱无骨,断不出于一人之手明甚。且《国语》,周鲁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越多恣放,即《国语》亦非一人之所为也。盖《左传》一书,采之各国之史,《师春》一篇,其明验也。《国语》则后人取古人之事而拟之为文者,是以事少而辞多;《左传》一言可毕者,《国语》累章而未足也,故名之曰《国语》。语也者,别于纪事而为言者也。黑白迥殊,云泥远隔,而世以为一人所作,亦已异矣。
崔述从事辞之风格、材料之来源及体裁之差异来论述《左》《国》作者非同一人,识见实为精邃。
崔述比较《左》《国》二书之差异,不但可以说明二书非一人所作,也可以说明二书本非同一书之分化。对于后一个问题,近代有许多学者已有详细论述。如杨向奎先生《论〈左传〉之性质及其与〈国语〉之关系》一文从《左》《国》体裁的差异,记事的分歧,以及在先秦典籍中名称的不同,证明二者不是同一书的分化。嗣后,孙次舟先生发表《〈左传〉〈国语〉原非一书证》之文,从刘向、歆父子校书的实际情况以及《左》《国》内容的比较,否定《左传》为刘歆割裂《国语》而成。刘节先生的《〈左传〉〈国语〉〈史记〉之比较研究》一文,则认为《左传》《国语》乃共同依据一种原始史料,然后按不同的目的加以改编,《国语》注重保存掌故制度,而《左传》注意政治和战争方面的史事,再次反驳割裂说。
争论虽然存在,但关于《左传》《国语》的关系,较多的研究者对比后的看法是:《左传》《国语》是在战国时就已存在的两部书,它们都参考过相同的原始史料,但各自独立成书。《左传》晚于《国语》,《左传》可能参考了《国语》中的史料,甚至改编了《国语》中的某些记载,但《左传》并不是割裂《国语》而成的。
在《春秋》三传之中,《公羊传》和《穀梁传》是以义理解说《春秋》的,而《左传》则是以史料阐述《春秋》的,所以《左传》又是一部历史著作。《左传》自成书之后,便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历史著作,《春秋》的记事过于简洁,许多事件只有一句话甚至一个字。事与事之间只是机械地按年、月、日编排,很难从中了解事件的整个过程和具体内容。《左传》则不同。《左传》的记事内容、取材范围和描写的社会面都要比《春秋》丰富和广阔得多。它博采旧文简册,以及流传在口头上的历史传说,详细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风俗的历史面貌和各方面代表人物的活动,描绘出一幅春秋时代的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左传》一书反映了当时的进步思想,如以“爱民”为内容的民本思想,以反抗强暴、爱护国家为内容的爱国思想;对那个时期为国家和历史的进步作过贡献的政治家进行了热情的赞扬,对暴君佞臣的恶品邪行进行了批判。而且《左传》对于后代历史著作体裁体例的形成,也具有开创之功。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左传》可以说是“集古史之大成,留给后人以无尽的宝藏”。《左传》对后代的史学影响是巨大的,司马迁作《史记》,有关春秋时代的历史,就大量采用《左传》的内容。《史记》纪传体的创立,与《左传》也不无关系。司马迁以后的史学家,无不从《左传》中吸取营养。
《左传》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朱自清先生说:“《左传》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左传》的文章叙述完整,文笔严密,创造了许多精彩的篇章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左传》善于描写人物,善于将人物的动作和内心活动刻画得生动细致,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创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如春秋五霸、子产、叔向、楚灵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左传》善于用委曲尽致、谨严而分明的笔调来叙述战争,把复杂的战争描绘得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左传》的应对辞令之美,又是它的一大特色。《左传》的辞令,无不曲折缜密、委婉有力,许多记述辞令的篇章,成为脍炙人口的佳构。正因为如此,《左传》成为先秦时期最优秀的叙事散文著作。后代的古文家取法先秦,多模仿《左传》。所以,《左传》对于后代叙事散文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师从刘方元、刘世南二位先生攻读研究生,得到二位业师的悉心指导。特别是师从刘世南先生研读《春秋左传》,毕业论文就以《左传》为选题。此后,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和科研中,一直没离开过《春秋》和《左传》。并由此扩大到先秦两汉史传文学。先后出版过《春秋左传直解》、《左传国策研究》、《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等书。今天,在《春秋左传直解》的基础上再做《左传》的全本全注全译,感慨良多。一是刘方元先生在前年以94岁的高龄离我们而去。刘世南先生也已90岁高龄,值得欣慰的是世南师身体依然康健,且每天仍然看书写作不辍。笔者时有疑难,仍可向世南师请益。二是对于《春秋左传》,还有许多疑难没有弄清楚,也还有许多可以做的课题,可惜总是力不从心而望洋兴叹!
本书以阮元刻本《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正义》原文为底本,参考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有的原文依杨注亦有所校正。此外,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辞典》、沈玉成先生的《左传译文》和《春秋左传学史稿》等书,亦为作者所参考和引用。全书由笔者和博士生程小青、李彬源共同完成,具体分工如下:
李彬源:隐公、桓公、庄公、闵公、成公部分;
郭丹:僖公、文公、宣公部分;
程小青:襄公、昭公、定公、哀公部分。
最后由笔者审定全书。博士生林小云、尹雪华也参与了前期工作。
限于我们的学力和水平,本书的谬误与疏漏一定不少,敬祈专家读者不吝批评赐教。
郭丹
2012年4月10日于福州适斋
前言
隐公
桓公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庄公
...
2025年8月30日 15:22 周六闵公
【题解】
闵公,或作愍公、湣公,是鲁国第十七任君主。名启,鲁庄公庶子,母亲叔姜。前662年,庄公卒,季友按照庄公的命令,立子般为君。即位两个月,庆父使圉人荦杀子般于党氏,立闵公。时闵公年幼(至多八岁),大权为庆父把持。闵公在位仅两年(前661—前660)。前660年,庆父派卜
袭杀闵公于武闱。
元年
#
【经】
1.1 元年春王正月①。
1.2 齐人救邢。
1.3 夏六月辛酉②,葬我君庄公。
1.4 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③。季子来归④。
1.5 冬,齐仲孙来⑤。
【注释】
①元年:鲁闵公元年当周惠王十六年,前661。
②辛酉:初七。
③齐侯:齐桓公。落姑:齐地名,在今山东平阴。
④季子:即季友,此时从陈国回到鲁国。
⑤仲孙:即仲孙湫,齐国大夫。
【译文】
鲁闵公元年春周历正月。
齐国人救援邢国。
夏六月初七,安葬我国国君鲁庄公。
秋八月,闵公与齐桓公在落姑结盟。季友回到国内。
冬,齐仲孙来我国。
【传】
1.1 元年春,不书即位,乱故也①。
【注释】
①乱:指上年之庆父之乱。子般被杀,成季奔陈。
【译文】
鲁闵公元年春,《春秋》没有记载闵公即位,是由于国内动乱的缘故。
1.2 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①:“戎狄豺狼,不可厌也②。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③,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④。’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⑤。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救邢。
【注释】
①管敬仲:即管仲。
②厌:满足。
③宴安:安乐。
④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引诗见《诗经·小雅·出车》。简书,写在一片竹简上的文字,此指盟约。或曰指告急文书。沈钦韩《补注》云:“国有急难,不暇连简为策,单执简往告,犹今之羽檄矣。”
⑤同恶相恤:犹同仇敌忾,忧患与共。恤,救。
【译文】
狄人进攻邢国。管仲对齐桓公说:“戎狄好像豺狼,难以得到满足。中原各国互相亲近,不能够抛弃。安乐就像鸩酒毒药,不能够怀恋。《诗》说:‘难道不想回家乡,邻邦盟约不敢忘。’盟约,就是同仇敌忾、忧患与共的意思,请求您遵从盟约救援邢国。”于是齐国人出兵救援邢国。
1.3 夏六月,葬庄公。乱故,是以缓①。
【注释】
①是以缓:庄公死于去年八月,至此时已经十一个月。依古礼,诸侯五月而葬,而据《春秋》所载,多三月而葬。
【译文】
夏六月,安葬庄公。由于发生动乱的缘故,所以推迟了。
1.4 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请复季友也①。齐侯许之,使召诸陈,公次于郎以待之。“季子来归”,嘉之也②。
【注释】
①复:回国。
②“季子来归”,嘉之也:《春秋经》多直书人名,此称行次而不书名,所以有褒意。
【译文】
秋八月,闵公和齐桓公在落姑结盟,请求齐桓公帮助季友回国。齐桓公同意了闵公的请求,派人从陈国召回季友,闵公驻扎在郎地等候他。《春秋》记载说“季子回到国内”,称“季子”,这是赞美他。
1.5 冬,齐仲孙湫来省难①。书曰“仲孙”,亦嘉之也。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②。”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公曰:“鲁可取乎?”对曰:“不可,犹秉周礼③。周礼,所以本也。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④,而后枝叶从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⑤,间携贰⑥,覆昏乱,霸王之器也⑦。”
【注释】
①省(xǐnɡ):慰问。
②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庆父杀子般,后来又杀闵公,是鲁国内乱的祸首。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是由这件事而来。
③秉:持,执。
④颠:颠仆。
⑤因:依。重固:稳定坚固。
⑥携贰:内部不和。
⑦器:策略,方法。
...
2025年8月30日 15:22 周六桓公
【题解】
桓公,鲁国第十五代国君。名允,一名轨,鲁惠公之子,鲁隐公之弟。由于是惠公正室夫人仲子所生,所以被立为太子。惠公去世时年纪尚幼,由其兄公子息(鲁隐公)摄政。鲁隐公被弑后,于前711年即位,在位十八年。前694年桓公赴齐,齐襄公指使公子彭生杀桓公。鲁桓公有四子:庶长子庆父,庶次子叔牙,嫡长子公子同,嫡次子季友。桓公死后,鲁立太子同,是为庄公。庆父、叔牙、季友三兄弟后代演化成权分鲁国的“三桓”。在桓公时代,楚国初步登上中原争霸的政治舞台。
元年
#
【经】
1.1 元年春王正月①,公即位。
1.2 三月,公会郑伯于垂②,郑伯以璧假许田③。
1.3 夏四月丁未④,公及郑伯盟于越⑤。
1.4 秋,大水⑥。
1.5 冬十月。
【注释】
①元年:鲁桓公元年当周桓王九年,前711年。
②郑伯:指郑庄公。
③以璧假许田:指郑庄公以祊地加玉璧与鲁换许田。隐公八年,郑庄公曾派人请求用祊交换鲁国的许田。假,暂借。此为交易,讳言之,所以说“假”。
④丁未:初二。
⑤越:古地名,在今山东曹县一带。
⑥大水:大水成灾。
【译文】
鲁桓公元年春周历正月,鲁桓公即位。
三月,桓公在垂地与郑庄公相会,郑庄公用璧和祊地交换许田。
夏四月初二,桓公与郑庄公在越地会盟。
秋,大水成灾。
冬十月。
【传】
1.1 元年春,公即位,修好于郑。郑人请复祀周公,卒易祊田①。公许之。三月,郑伯以璧假许田,为周公、祊故也②。
【注释】
①郑人请复祀周公,卒易祊田:隐公八年记郑“以祊易许”,未说明鲁是否已送交许田,大概鲁接受祊地而不送许田,所以郑人乘修好之机再请祭祀周公,以促成这桩交易。
②为周公、祊故:为了请求祭祀周公和以祊交换许田的缘故。
【译文】
鲁桓公元年春,鲁桓公即位,对郑国恢复友好。郑人请求重新祭祀周公、完成祊田的交换。桓公答应了。三月,郑庄公又加上玉璧来做许田的交易,这是为了请求祭祀周公和以祊交换许田的缘故。
1.2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结祊成也①。盟曰:“渝盟②,无享国③。”
【注释】
①结祊成:指巩固祊地的交换。
②渝(yú)盟:背弃盟约。
③享国:享有其国。
【译文】
夏四月初二,鲁桓公和郑庄公在越地结盟,这是为祊田的交换表示友好。誓词说:“如果违背盟约,就不能享有国家。”
1.3 秋,大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译文】
秋,发大水。凡是平原被水淹了叫做大水。
1.4 冬,郑伯拜盟①。
【注释】
①拜盟:拜谢结盟。
【译文】
冬,郑庄公前来拜谢结盟。
1.5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①,目逆而送之②,曰:“美而艳③。”
【注释】
①华父督:名督,字华父,宋戴公之孙,好父说之子。孔父:名嘉,宋大司马。
②目逆而送之:人从对面来,先眼看着她走来,等她走过后,又盯着她的背影看她走远。逆,迎。
③美而艳:美丽动人。美指面目姣好,艳指光彩动人。按,此条应与下年《传》文“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连读。
【译文】
宋国的华父督在路上见到孔父的妻子,他眼看她从对面走过来,又回过头从后面盯着她走过去,说:“既美丽,又动人。”
二年
#
【经】
2.1 二年春①,王正月戊申②,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③。
...
2025年8月30日 15:22 周六定公
【题解】
定公,鲁国第二十四任国君,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前509年六月即位,前495年死,子哀公蒋立。 定公前期,季孙氏专权。定公五年季平子死,季桓子嗣立,季氏家臣阳虎擅权,犯上作乱,操纵鲁国朝政,孔子不仕。定公八年阳虎叛乱,九年阳虎逃奔晋国。其后孔子为鲁司寇,定公十二年,孔子命申句须等败费宰公山不狃,并堕费。
鲁国自僖公以来,世代归服晋国。但此时晋国国内大夫专权,政出多门,内讧激烈,晋国霸业衰落,诸侯多叛。定公十一年,鲁国与郑国媾和,从此背叛晋国。齐、郑、卫、鲁各国之好逐渐形成。
楚国令尹子常贪鄙,诸侯离心。自楚昭王即位以来,无岁不有吴师。吴国在伍子胥的策划下,于定公四年大败楚军,攻入郢都。定公五年,在吴国攻占楚国之际,越国乘机侵入吴国。定公十四年,吴攻越,败之于槜李。数年之间,吴越两国争锋不断。
在诸侯纷争、群龙无首的形势下,秦国与齐国显示了他们的优势。秦国支持了楚国,齐国团结了鲁、郑、卫等诸侯国。
元年
#
【经】
1.1 元年春王①。
1.2 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②。
1.3 夏六月癸亥③,公之丧至自乾侯④。
1.4 戊辰⑤,公即位⑥。
1.5 秋七月癸巳⑦,葬我君昭公。
1.6 九月,大雩。
1.7 立炀宫⑧。
1.8 冬十月,陨霜杀菽⑨。
【注释】
①元年:鲁定公元年当周敬王十一年,前509。
②仲几:宋国大夫,鲁昭公三十二年任宋国左师。京师:东周王都,在今河南洛阳。
③癸亥:二十一日。
④公之丧至自乾侯:鲁昭公去年十二月死于乾侯,现在将灵柩迎回鲁国。
⑤戊辰:二十六日。
⑥公即位:六月二十六日,鲁定公即位。
⑦癸巳:二十二日。
⑧立炀宫:季平子重建炀宫庙。
⑨冬十月,陨霜杀菽:降霜而损害豆苗。按,周历十月是今农历八月,没到霜降节气而降霜,而且毁害庄稼,是异常现象,所以记载。
【译文】
鲁定公元年春周历。
三月,晋国在京师拘禁宋国仲几。
夏六月二十一日,昭公的灵柩从乾侯运回国。
二十六日,鲁定公即位。
秋七月二十二日,安葬我国国君昭公。
九月,举行盛大的求雨雩祭。
重建炀公庙。
冬十月,降霜损害豆类。
【传】
1.1 元年春王正月辛巳①,晋魏舒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将以城成周。魏子莅政②。卫彪傒曰:“将建天子③,而易位以令④,非义也。大事奸义⑤,必有大咎。晋不失诸侯,魏子其不免乎⑥!”是行也,魏献子属役于韩简子及原寿过⑦,而田于大陆⑧,焚焉⑨,还,卒于甯⑩。范献子去其柏椁,以其未复命而田也⑪。
【注释】
①辛巳:初七。
②魏子莅政:魏舒主持政事。莅政,掌管政事。莅,临。
③建天子:为天子筑城使居之。
④易位:指魏舒以大臣身份居君位以命令诸侯大夫。
⑤奸义:违反道义。
⑥晋不失诸侯,魏子其不免乎:彪傒预言晋国如果不失去诸侯,魏舒必将受惩罚,不免于祸患。
⑦韩简子:晋国韩起之孙。原寿过:周大夫。
⑧大陆:古地名。在今河南获嘉西北,旧名吴泽陂。
⑨焚焉:为了打猎而焚烧草木。
⑩甯:古地名。在今河南获嘉西。
⑪范献子去其柏椁,以其未复命而田也:魏舒死,范献子代为执政。范献子撤去魏舒的柏木外棺,以批评他未复命便去打猎。
【译文】
鲁定公元年春周历正月初七,晋国魏舒在狄泉会合诸侯的大夫,准备修筑成周城墙。魏舒主持修城事宜。卫国彪傒说:“打算为周天子筑城,却逾越本位发号施令,这不合道义。做重大的事情却违背道义,必有大灾祸。晋国要是不失去诸侯,魏舒恐怕不能免于祸患!”这次行动,魏舒把差事交付给韩简子和原寿过,自己跑到大陆打猎,放火赶逐猎物,返程死在甯地。范献子撤除了魏舒的柏木外棺,因为他还没有复命就去打猎。
孟懿子会城成周,庚寅①,栽②。宋仲几不受功③,曰:“滕、薛、郳,吾役也④。”薛宰曰:“宋为无道,绝我小国于周,以我适楚,故我常从宋⑤。晋文公为践土之盟,曰:‘凡我同盟,各复旧职。’若从践土,若从宋,亦唯命⑥。”仲几曰:“践土固然⑦。”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⑧,以为夏车正⑨。奚仲迁于邳⑩,仲虺居薛⑪,以为汤左相。若复旧职,将承王官,何故以役诸侯⑫?”仲几曰:“三代各异物,薛焉得有旧⑬?为宋役,亦其职也⑭。”士弥牟曰:“晋之从政者新⑮,子姑受功。归,吾视诸故府⑯。”仲几曰:“纵子忘之,山川鬼神其忘诸乎⑰?”士伯怒,谓韩简子曰:“薛征于人,宋征于鬼⑱,宋罪大矣。且己无辞,而抑我以神⑲,诬我也。‘启宠纳侮’⑳,其此之谓矣。必以仲几为戮(21)。”乃执仲几以归。三月,归诸京师(22)。
【注释】
①庚寅:十六日。
②栽:为筑墙而立板。
③宋仲几不受功:宋国仲几不接受任务。
④滕、薛、郳(ní),吾役也:仲几想让这三个小国代为服役。
⑤“宋为无道”四句:按,成公二年,宋、薛等国与楚国结盟,襄公二十七年以后,宋、薛或属晋,或属楚,或两属。
...
2025年8月30日 15:22 周六成公
【题解】
成公,鲁国第二十一任君主。名黑肱,为鲁宣公儿子,母穆姜。前590年承袭鲁宣公即位,时年尚幼。在位十八年间执政为季孙行父、仲孙蔑、叔孙侨如。前573年薨,子襄公姬午立。
鲁成公期间,诸侯争霸继续,晋国的霸业仍然稳固。成公二年,因齐顷公对晋使郤克的不敬,引发了鞍之战。此役齐国大败,齐顷公险些被俘。成公十六年,晋、楚发生鄢陵之战。楚共王亲自参战,结果楚国大败,中军将子反自杀。成公六年,吴寿梦称王。吴国开始崛起。成公七年,吴国开始攻楚,吴入州来,楚子重、子反疲于奔命。此后,楚国不断受到吴国骚扰,不胜其烦,国势大受影响。成公十五年,晋三郤杀伯宗,成公十七年,晋厉公杀三郤,晋国内乱。成公十八年,晋栾书、中行偃杀晋厉公。这一时期,争霸斗争仍然激烈,但各国内部的纷争也不断加剧。
元年
#
【经】
1.1 元年春王正月①,公即位②。
1.2 二月辛酉③,葬我君宣公。
1.3 无冰④。
1.4 三月,作丘甲⑤。
1.5 夏,臧孙许及晋侯盟于赤棘⑥。
1.6 秋,王师败绩于茅戎⑦。
1.7 冬十月。
【注释】
①元年:鲁成公元年当周定王十七年,前590。
②公:即鲁成公姬黑肱,其时年尚幼。
③辛酉:二十七日。
④无冰:古代有在周正二月取冰、藏冰之礼。若天气暖和,不能结冰,则无法行此礼。
⑤丘甲:周制,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每甸出车一乘,戎马四匹,牛二十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今鲁国每甸所赋令每丘出之,是为重敛。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则云“就是一丘出一定数量的军赋,丘中人各按所耕田数分摊,不同于公田制农夫出同等的军赋”,视之为军赋改革,且与宣公十五年“初税亩”联系。
⑥晋侯:即晋景公。赤棘:晋地名,今地不详。
⑦茅戎:戎人的一支,其地在今河南修武。
【译文】
鲁成公元年春周历正月,成公即位。
二月二十七日,安葬我国国君鲁宣公。
没有结冰。
三月,制定丘甲制。
夏,臧孙许和晋景公在赤棘结盟。
秋,周王室的军队被茅戎打得大败。
冬十月。
【传】
1.1 元年春,晋侯使瑕嘉平戎于王①,单襄公如晋拜成②。刘康公徼戎③,将遂伐之。叔服曰④:“背盟而欺大国⑤,此必败。背盟,不祥;欺大国,不义;神人弗助,将何以胜?”不听,遂伐茅戎。三月癸未⑥,败绩于徐吾氏⑦。
【注释】
①瑕嘉:即文公十三年《传》的“詹嘉”。平戎于王:杜预以为此乃调停文公十三年周、戎之间因邥垂之役引起的仇怨。
②单襄公:周王卿士。
③刘康公:王季子,谥号康公。食采邑于刘,在今河南偃师。徼戎:乘讲和时戎人不防备之际进行袭击,侥幸败之。
④叔服:周王室内史。
⑤大国:此指晋国。
⑥癸未:十九日。
⑦徐吾氏:茅戎一支,此指其所在地。
【译文】
鲁成公元年春,晋景公派遣瑕嘉调解周天子和戎人的冲突,单襄公去晋国拜谢调解成功。刘康公打算乘戎人不备以侥幸攻伐取胜。叔服说:“背弃盟约而又欺骗大国,这一定会失败。背弃盟约就是不祥,欺骗大国就是不义,神明、百姓都不会帮助我们,将要如何去取胜?”刘康公没有听从,于是就去进攻茅戎。三月十九日,在徐吾氏地方被打得大败。
1.2 为齐难故①,作丘甲。
【注释】
①齐难:宣公十七年断道之盟,鲁、晋诸国联盟,以齐为敌。十八年,鲁又向楚国乞师,欲伐齐;楚未出师,故须防齐国之侵。
【译文】
鲁国为了防备齐国入侵,定出丘甲的制度。
1.3 闻齐将出楚师,夏,盟于赤棘。
【译文】
鲁国听说齐国准备邀楚军前来进攻,夏,和晋国在赤棘结盟。
1.4 秋,王人来告败。
【译文】
秋,周定王的使者来我国报告战败的情况。
1.5 冬,臧宣叔令修赋、缮完、具守备①,曰:“齐、楚结好,我新与晋盟,晋、楚争盟②,齐师必至。虽晋人伐齐,楚必救之,是齐、楚同我也。知难而有备③,乃可以逞④。”
【注释】
①修赋:整顿军赋,即实施作丘甲的政令。缮完:修治城郭。
②争盟:争当盟主。
...
2025年8月30日 15:22 周六哀公
【题解】
哀公,鲁国第二十五任国君,名蒋,一作将,定公之子,夫人定姒所生,前494年即位,在位二十八年。二十七年,哀公为三桓所迫,奔越,第二年回国,死于有山氏家,子悼公宁立。孔子修订《春秋经》文,相传绝笔于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句,以下至孔子去世时(哀公十六年)的《春秋经》文,皆出弟子手。《左传》记事至哀公二十七年,另附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事。
哀公时期,鲁国外交还能勉强维护尊严,但是,有孔子这样的国老,有子贡这样的外交家,他们都不被重用。鲁国于哀公七年侵略邾国,随后招致吴国的讨伐。哀公以个人喜好行事,国人失望,同时,三桓专横跋扈,最终导致君臣矛盾激化,哀公逃亡。
这一时期,晋、楚势力衰落,已经无力称霸,东南的吴、越两国形成争霸局面。哀公元年,吴国为报槜李之战,攻入越国,大败句践。越国求和,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告诫,与越国讲和。夫差以为越国从此不足为患,于是挥师北上,争霸中原。在此期间,越王句践忍辱负重,励精图治。哀公十三年,当吴王夫差在黄池之会上与晋国争霸时,句践攻入吴国都城,大败吴师。 哀公二十二年,越灭吴,夫差自缢。此后,越国号称一时霸主。
元年
#
【经】
1.1 元年春王正月①,公即位。
1.2 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②。
1.3 鼷鼠食郊牛,改卜牛。夏四月辛巳③,郊④。
1.4 秋,齐侯、卫侯伐晋⑤。
1.5 冬,仲孙何忌帅师伐邾⑥。
【注释】
①元年:鲁哀公元年当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
②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楚国与同盟国包围蔡国。
③辛巳:初六。
④郊:郊祭。
⑤齐侯、卫侯伐晋:齐、卫为救援范氏而攻打晋国。
⑥仲孙何忌帅师伐邾:鲁国孟懿子进攻邾国。
【译文】
鲁哀公元年春周历正月,哀公即位。
楚昭王、陈闵公、随侯、许元公包围蔡国。
鼷鼠咬食郊祀用的牛,就另外占卜选牛。夏四月初六,举行郊祀。
秋,齐景公、卫灵公攻打晋国。
冬,仲孙何忌率领军队进攻邾国。
【传】
1.1 元年春,楚子围蔡,报柏举也①。里而栽②,广丈,高倍③。夫屯昼夜九日,如子西之素④。蔡人男女以辨⑤,使疆于江、汝之间而还⑥。蔡于是乎请迁于吴⑦。
【注释】
①楚子围蔡,报柏举也:昭公四年,柏举之战,蔡国和吴国一起攻打楚国,几乎使楚国灭亡。
②里而栽:距离蔡都一里处修筑工事。
③广丈,高倍:堡垒厚一丈,高二丈。
④夫屯昼夜九日,如子西之素:筑垒的士卒屯驻于工地,经九日九夜完成。工程的完工与子西的预定计划一样。夫,士卒。素,预定计划。
⑤男女以辨:男女分别列队出降。辨,别。
⑥使疆于江、汝之间而还:楚国命令蔡国迁到江北、汝南之间,蔡人听命,楚军于是撤回。江,长江。汝,汝水。
⑦蔡于是乎请迁于吴:楚军一撤,蔡国叛楚附吴,要求迁到吴国去。
【译文】
鲁哀公元年春,楚昭王包围蔡国,是报复柏举那次战役。靠近蔡都一里构筑堡垒,宽一丈,高加倍。筑垒的士卒屯驻工地,经九日九夜完成,与子西的预定计划相符。蔡国人把男女分别排列捆绑了排队出降,楚昭王让他们迁移到长江、汝水之间就班师回去了。蔡国因此向吴国请求迁移到吴国去。
1.2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①,报槜李也②。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③,保于会稽④,使大夫种因吴大宰嚭以行成⑤。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之:‘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⑥。’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
⑦,灭夏后相⑧。后缗方娠⑨,逃出自窦⑩,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⑪。惎浇⑫,能戒之⑬。浇使椒求之⑭,逃奔有虞⑮,为之庖正⑯,以除其害⑰。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⑱,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⑲。能布其德,而兆其谋⑳,以收夏众,抚其官职(21)。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22)。遂灭过、戈(23),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24)。今吴不如过,而越大于少康,或将丰之(25),不亦难乎(26)!句践能亲而务施(27),施不失人,亲不弃劳(28)。与我同壤(29),而世为仇雠。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仇(30),后虽悔之,不可食已(31)。姬之衰也(32),日可俟也。介在蛮夷(33),而长寇仇,以是求伯,必不行矣(34)。”弗听。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35),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36)!”三月,越及吴平。吴入越,不书,吴不告庆,越不告败也(37)。
【注释】
①夫椒:古地名。在今江苏太湖西洞庭山。
②报槜李也:槜李之战在定公十四年,吴王阖庐死于此役。
③甲楯:披甲持盾的士兵。
④会稽:古地名。在今浙江绍兴。
⑤使大夫种因吴大宰嚭以行成:句践退守会稽山,派文种通过太宰嚭向吴国求和。种,越国大夫文种。大宰嚭,吴国太宰伯嚭。
⑥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树德要不断增长,去害要扫除干净。滋,滋长,增长。
⑦有过浇:寒浞杀羿,因其室而生浇,处浇于过,故称。斟灌、斟
:夏朝同姓诸侯。
⑧夏后相:夏启之孙。
⑨后缗:夏后相之妻,有仍氏的女儿。娠:怀孕。
⑩窦:墙洞。
⑪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少康任有仍氏牧正。牧正,牧官之长。
⑫惎(jī):嫉恨。
⑬戒:警戒。
⑭椒:浇的臣子。求之:追捕少康。
⑮有虞:古部落名,相传为虞舜之后,在今河南商丘虞城西南。
⑯庖正:主管膳食的官长。
⑰除其害:逃避自己的祸患。其,己。
⑱虞思:有虞之君,姚姓。妻之以二姚:将两个女儿嫁给少康。
⑲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虞思将纶封给少康,并给他田和奴隶。纶,古地名。在今河南虞城。一成,方十里。按,其时已存在公社所有制的井田制度,一井为一里,方十里为一成。旅,五百人。
...
2025年8月24日 23:43 周日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今陕西韩城)。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详,有人认为大约在武帝征和三年(前90),在他写完《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不久。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计划编写一部通史,但愿望尚未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司马谈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四处考察古迹,采集民间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撰《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毫无疑问,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编撰《史记》。天汉二年(前99),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汉武帝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司马迁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字的不朽名著公之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的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中,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文书档案,加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难以弄清楚的问题,或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需要说明的是,本版本为一百三十一篇,原因是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收录在内,便于读者更全面、更精准地理解司马迁的理念与思路。此外,我们将《史记》的十篇年表集中放在最后一册。这十篇年表具体包括:《三代世表》第一;《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六国年表》第三;《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汉兴以来诸侯年表》第五;《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王子侯者年表》第九;《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这些年表采用表格形式谱列某一时期的史事人物。年表前面都有相关的文字概说,习惯称之为表序。表序集中地阐述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史学理论,同时提示年表内容,言约义丰。考虑到年表极为繁杂,错漏也多,对读者帮助不大,为节省篇幅,就省略了,只保留了表序。
毋庸讳言,《史记》也存在一些错漏之处。这是客观事实,源于各种原因。但这丝毫不能影响司马迁的人格魅力和《史记》的历史光辉。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在注释中都有具体的剖析。
2025年8月24日 23:43 周日第一卷 五帝本纪第一
《五帝本纪》是《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
《五帝本纪》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以及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些虽为传说,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地下文物的发掘来看,有些记载亦属言之有征,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远古社会,提供了某些颇有价值的线索或信息。事实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就是从这远古的传说开始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之间联合、战争,最后融为一体,在黄河流域定居繁衍,从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创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灿烂文化。
五帝开创的事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开端,《五帝本纪》又是十二篇本纪的首篇。这篇本纪,在记事上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根基,在写作上又为以后各篇的铺展设下了伏笔。司马迁利用了连环锁的叙写方式,一环紧扣一环。如在写尧时提出舜,而重在写尧的知人善任;写舜时一方面继续扣紧对尧的叙写,一方面又突出了对舜的刻画,同时还带出了禹、契、后稷等,为以后各篇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五帝的传说,几千年来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意识深处,被当作贤君圣主的楷模历代传颂。“炎黄子孙”早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亲切称呼,“人皆可以为尧舜”“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早已成为鼓励人们贤能为善的有力口号。
【原文】
黄帝者黄帝:传说为中原各民族的共同祖先。他是有熊部族(住于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的首领,故号有熊氏。以后,他成为中原各部族联盟的共同首领,号称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轩辕:《汉书·律历志》说:“黄帝始垂衣裳,有轩辕之服,故天下号轩辕氏。”。生而神灵神灵:据神话传说,少典国君的妃子附宝在野外祈祷,见大雷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怀孕,二十四个月后才在寿丘(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北)生下黄帝。黄帝生下来便相貌出众,头额如太阳,眉宇如龙骨。,弱弱:年幼,又特指出生不久的婴儿。而能言,幼而徇齐徇齐:通“迅疾”,机灵的意思;或通“迅给”,指口才犀利。,长而敦敏敦:诚实。敏:勤劳敏捷。,成而聪明。
【译文】
黄帝,少典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生下来就显出神灵,几个月就会说话,年少的时候就心智周遍而且口才敏捷,长大后就敦厚机敏,二十岁成年时就见多识广对事明辨了。
【原文】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1]。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2],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3]。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4]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5],治五气[6],蓺五种[7],抚万民,度四方[8],教熊罴貔貅[9]
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10]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11]。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12],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13]。披山[14]通道,未尝宁居。
【译文】
[1]神农氏: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之一。世衰:指神农氏的后代衰败了。神农氏即炎帝族。
[2]百姓:郑玄注《诗经》,孔安国注《尚书》,都说“百姓”便是“百官”。
[3]咸:都。宾从:顺从;归复。
[4]炎帝: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之一。
[5]振兵:训练部队。
[6]五气:五行之气。古代以五行配四时,春为木,夏为火,季夏为土,秋为金,冬为水;亦指晴、雨、冷、热、风五种气象。
[7]蓺:耕种。五种:指黍(黄米)、稷(小米)、稻、麦、菽(豆)等谷物。
[8]度(duó)四方:规划丈量各地的土地。
[9]罴:熊的一种,又叫人熊、马熊。貔貅(pí xiū):豹一类的猛兽。
[10]阪泉:地名。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
[10]得其志:指征服炎帝后代。
[11]涿(zhuō)鹿之野:涿鹿山前的大原野。涿鹿山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
[12]平者去之:平定之后就率军离去。
[14]披山:开山。
【原文】
东至于海,登丸山[1],及岱宗[2]。西至于空桐[3],登鸡头[4]。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5],合符釜山[6],而邑[7]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8]。官名皆以云命[9],为云师。置左右大监[10],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11]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策。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12]以治民。顺天地之纪[13],幽明之占[14],死生之说[15],存亡之难[16]。时播百谷草木[17],淳化鸟兽虫蛾[18],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19],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20]。有土德之瑞[21],故号黄帝。
【译文】
[1]丸山:山名。位于今山东省昌乐县西南、临朐县东北。
[2]岱宗:即泰山。
[3]空桐:山名。在今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北。或作“崆峒”。
[4]鸡头:山名。或说即崆峒山,又名大垅山。
[5]荤粥(xūn yù):部族名。即秦、汉时的匈奴。
[6]合符:验证符契。釜山: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北,一说在今保定市徐水区西,一说在今河南灵宝市境,又一说在今河南偃师市南。
[7]邑:都市。
[8]以师兵为营卫:叫军队在驻地周围筑营守卫。
[9]官名皆以云命:黄帝以云来命名官职。
[10]大监:官名。负责监察各地诸侯。
[11]封禅:古代帝王登名山,封土为坛曰封,扫地而祭曰禅,祭祀天地山川,来庆祝成功和太平。
[12]举:提拔,推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都是黄帝的大臣名。
[13]天地之纪:天地四季运行的程序或规律。
[14]幽明之占:对于阴阳变化的占卜。幽,指阴;明,指阳。
[15]死生之说:养生送死的仪制。
[16]存亡之难:国家存亡的规律。难,犹“说”。
[17]时播:按季节播种。或曰“时”通“莳”(shì),栽种。
[18]淳化:驯养。虫蛾:指蚕。传说黄帝的正妃嫘祖教民养蚕、缫丝、织帛。
[19]“旁罗”句:指黄帝广泛地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和水流、土石、金玉的性能,使它们为人所利用。罗,观察,研究。或认为“旁罗”是一种测天的仪器。
[20]“节用”句:指爱护山林水产,按规定收采捕捉,节约用度。
[21]瑞:祥瑞,吉利的兆头。古代有以五行(木、火、土、金、水)配五色的说法。传说黄帝在位时有黄龙地螾(蚯蚓)出现,故有“土德之瑞”。
【原文】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1]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2],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3]。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4]。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5];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6]。昌意娶蜀山氏[7]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8]。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译文】
[1]姓:表明家族系统的称号。得姓,即由子孙繁衍而发展成为独立氏族。
[2]轩辕之丘:地名。或说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因黄帝居住在这里,故名。
[3]西陵:部族名。嫘(léi)祖:黄帝正妃。据说她发明养蚕。
[4]正妃:嫡妻。其后皆有天下:指黄帝的后代,都成为天下的君主。如颛顼和舜,都是昌意的后代;帝喾和尧,都是玄嚣的子孙后代。
[5]玄嚣(xiāo):黄帝长子,号青阳。有的史书认为青阳(少昊)与玄嚣是两个人,都是黄帝的儿子。降居:下封为诸侯。江水:指江国。在今河南省安阳县。
[6]若水:地名。在今四川省。一说为水名,即今四川省雅砻江。
[7]蜀山氏:上古部族名。
[8]桥山:山名。在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
【原文】
帝颛顼高阳者[1],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2]以有谋,疏通[3]而知事;养材以任地[4],载时以象天[5],依鬼神以制义[6],治气以教化[7],絜[8]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9],南至于交阯[10],西至于流沙[11],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12],大小之神[13],日月所照,莫不砥属[14]。
【译文】
...
2025年8月24日 23:43 周日第一百一十一卷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这是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货殖”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而言,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在内。翦伯赞曾高度评价司马迁“以锐利的眼光,注视着社会经济方面,而写成其有名的《货殖列传》”。钱锺书在论及司马迁这篇《货殖列传》时说:“当世法国史家深非史之为‘大事记’体者,专载朝政军事,而忽诸民生日用;马迁传《游侠》已属破格,然尚以传人为主,此篇则全非‘大事记’‘人物志’,于新史学不啻乎辟鸿濛矣。”(《管锥篇·史记会注考证》)总之,史学界公认:“历史思想及于经济,是书盖为创举。”
此传记天时、地理、人物、风情,历历如画。虽属说理文章,读来却颇有兴味。方家学者对此有口皆碑。潘吟阁赞曰:“《货殖传》一篇,讲的是种种社会的情形,且一一说明它的原理。所写的人物,又是上起春秋,下至汉代。所写的地理,又是北至燕、代,南至儋耳。而且各人有各人的角色,各地有各地的环境。可当游侠读,可当小说读。总览全文可见,传中人物各具特色,各怀其才;篇中叙事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文中说理鞭辟入里,无懈可击;全篇辞章奇传雄浑,波澜壮阔。可谓博大精深,浑然一体,实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璀璨夺目的光辉篇章。”(《史记货殖伟新诠》)
【原文】
老子曰引文见《老子》下篇第八十章,文字略有不同。:“至治至治:治理得极好的社会,指政治清明之世。至,极。治,治世,与“乱世”相对。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甘其食:以其食为甘美。即认为自家的饮食甘美。甘,美。,美其服美其服:以其服饰为美。即认为自己穿着的衣服漂亮。,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必用此为务必:如果,假若。用:以。务:要求得到、追求。,挽近世涂挽近世:亦作“挽近”。挽,通“晚”,离现在最近的时代。涂:堵塞。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几:差一点儿,几乎。无行矣:不可行了。
【译文】
老子说:“太平盛世到了极盛时期,虽然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之声互相听得到,而各国人民却都以自家的饮食最甘美,自己的服装最漂亮,习惯于本地的习俗,喜爱自己所事行业,以至于老死也不互相往来。”到了近世,如果还要按这一套去办事,那就等于堵塞人民的耳目,几乎是无法行得通。
【原文】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诗》:即《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计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书》《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极:尽头、极点。此处意为“享尽”。声:音乐。色:女色。之好,口欲穷刍豢穷:穷尽。刍豢:泛指各种牲畜的肉。刍:吃草的牲畜,如牛羊。豢:吃粮食的牲畜,如猪狗。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夸矜:夸耀。矜,骄傲、夸耀。势能:权势和才能。之荣。使俗之渐渐:浸,浸染。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户说:挨家挨户地劝说。眇论:微妙的理论。眇,通“妙”,美,好。,终不能化。故善者因善者:好的办法。因:循,依照,顺着。之,其次利道之利道之:以利引导它。道,同“导”。,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整齐之:用规章制度约束他们的行动,使之规规矩矩。,最下者与之争与之争:与民争利。。
【译文】
太史公说:“神农氏以前的情况,我不了解。至于像《诗》《书》所述虞舜、夏朝以来的情况则是人们耳目总要听到最好听,看到最好看的,口胃总想尝遍各种肉类的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的环境,心中又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统治者让这种风气浸染百姓,已经很久了。即使用老子的这些妙论挨门逐户地去劝说开导,终不能感化谁。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其次是随势引导,其次是加以教诲,再次是制定规章制度加以约束,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原文】
夫山西饶材[1]、竹、榖[2]、
[3]、旄[4]、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5]、声色[6];江南出楠[7]、梓[8]、姜、桂[9]、金、锡、连[10]、丹沙[11]、犀[12]、玳瑁[13]、珠玑[14]、齿革[15];龙门、碣石[16]北多马、牛、羊、旃裘[17]、筋角[18];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19]:此其大较[20]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21]也。故待[22]农而食之,虞[23]而出之,工而成之[24],商而通之[25]。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26]哉?人各任其能[27],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28],贵之征贱[29],各劝[30]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31],而自然之验[32]邪?
【译文】
[1]饶:富有。材:木材。
[2]榖:木名,即楮木,树皮可以造纸。
[3]
:野麻,可以织布。
[4]旄:牦牛尾。尾上的长毛可作舞蹈道具和旌旗的装饰。
[5]丝:蚕丝。
[6]声色:音乐和女色。当时统治者将此看作供享乐用的商品,故也列入货物中。
[7]楠:楠木,是贵重的建筑和造船材料。
[8]梓:梓树,木材可以制作器具。
[9]桂:也叫木樨,是珍贵的芳香植物。
[10]连:通“链”,铅矿石。
[11]丹沙:矿物名。即丹砂,俗称朱砂。
[12]犀:指犀牛角。
[13]玳瑁:爬行动物,跟龟相似。甲壳可作珍贵的装饰品。
[14]珠玑:泛指珠子。珠,珍珠。玑,不圆的珠子。
[15]齿革:指某些兽类的牙齿和皮革,如象牙、虎皮。
[16]龙门:即龙门山,在今山西省河津市西北、陕西省韩城市东北。碣石: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17]旃裘:毡子和皮衣。旃,通“毡”。
[18]筋角:兽筋、兽角,用作制造弓弩。
[19]棋置:好像棋子那样密布。
[20]大较:大略、大概。
[21]谣俗:民间习俗。因歌谣能反映民间习俗,故以谣俗代指。奉生:养生。奉,供养。具:器具、用品。
[22]待:依靠。
[23]虞:掌管山林水泽的官员,包括开发山泽资源的人。
[24]工:工匠,手工业者。成之:制造出来。
[25]商:商人。通之:流通货物。
[26]宁:难道。政教:政令。发征:征发。征,求取。期会:约期会集。
[27]任其能:尽其所能。指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技能。
[28]物贱之征贵:一种东西价格便宜时就贩到别处寻求高价卖出。
[29]贵之征贱:一种东西价格昂贵时就到外地寻求低价买入。
[30]劝:劝勉;努力。
[31]道:客观规律。此处指经济法则。符:符合。
[32]自然:指自然法则。验:证明。
【原文】
《周书》[1]曰:“农不出[2]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3],商不出则三宝绝[4],虞不出则财匮[5]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6]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7]也。原大则饶[8],原小则鲜[9]。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10],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11]。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12]卤,人民寡[13],于是太公劝其女功[14],极技巧[15],通[16]鱼盐,则人物归[17]之,
至而辐凑[18]。故齐冠带衣履天下[19],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20]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21]之,设轻重九府[22],则桓公以霸[23],九合[24]诸侯,一匡[25]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26],位在陪臣[27],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28]也。
【译文】
[1]《周书》:《尚书》组成部分之一。相传是记载周代史事之书。
[2]出:生产、种田。
[3]事:事物、器物。
[4]三宝:指粮食、器物、财富。绝:断绝,无。
[5]匮:缺乏。
[6]辟:开辟。
[7]原:本源、源泉。
[8]饶:富足,东西多。
[9]鲜:贫困,东西少。
[10]莫:无人,没有谁。夺予:改变或保持原样。
[11]拙者:愚笨的人。不足:不富裕,穷困。
[12]潟(xì)卤:不适宜耕种的盐碱地。
[13]寡:少。
[14]女功:亦作“女工”“女红”。指妇女所做的纺织、刺绣、缝纫等事。
[15]极技巧:极尽其技巧。即使其技巧达到极高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