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01孟春纪第一

孟春纪第一

孟春 #

【题解】

本书十二月纪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依据,阐明四季十二月的天文、历象、物候等自然现象,说明天子每月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所应遵守的规定,以及为顺应时气在郊庙祭祀、礼乐征伐、农事活动等方面所应发布的政令。要求天子行事制令都要“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实际上,这十二月纪是作者构想的一年的施政纲领。本书十二月纪是阴阳明堂思想较早、较有系统的记载。

依五行学说,春季属木,阳气渐盛,万物萌生,是生养的季节。因此,天子发布政令要以宽厚仁恩为主旨,禁止杀伐伤生。天子要劝勉农桑,躬耕帝籍;要抚恤幼孤,赈济贫困;要演乐习舞,亲往观看。以此来顺应时气。

《孟春》、《仲春》、《季春》所统辖的十二篇文章都是以讲养生为主的。阐述养生的思想,也是为了与春天生养之季相应合。

一曰:

孟春之月(1),日在营室(2),昏参中(3),旦尾中(4)。其日甲乙(5),其帝太皞(6),其神句芒(7),其虫鳞(8),其音角(9),律中太蔟(10)。其数八(11),其味酸,其臭膻(12),其祀户(13),祭先脾。东风解冻(14),蛰虫始振(15),鱼上冰(16),獭祭鱼(17),候雁北。天子居青阳左个(18),乘鸾辂(19),驾苍龙(20),载青旂(21),衣青衣(22),服青玉,食麦与羊(23),其器疏以达(24)。

【注释】

(1)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夏历正月。

(2)日在营室:指视太阳运行的位置在营室宿。营室,二十八宿之一,在今飞马座。

(3)参:二十八宿之一,在今猎户座。中:指中星,即晨昏时刻出现在正南方中天的星宿。

(4)旦:平明,拂晓。尾: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天蝎座。

(5)其:指孟春。甲乙:五行说把四时、十天干与五行相配,春季属木,甲乙也属木,所以说“其日甲乙”。下文“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等等,也都是把五帝、五神、五虫等配于五行之后,再配于四时。

(6)太皞(hào):即伏羲氏,本书把它作为五帝之一,五行家说他以木德称王天下,被尊为东方之帝、木德之君。

(7)句(ɡōu)芒:少氏之子,名重,辅佐木德之帝,被尊为木德之神。

(8)虫:古时对动物的总称。鳞:五虫(羽毛甲鳞倮)之一,指鱼龙之类。

(9)角: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

(10)律:律管,即定音的竹管。中(zhònɡ):相应。太蔟(còu):古代十二律之一。十二律分为阳律(六律)、阴律(六吕),它们的名称是: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律);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六吕)。据说古人把葭莩(jiāfú)的灰塞在律管里,某月到了,与它相应的律管里的灰就飞动起来,这就叫律中某某;孟春之月,太蔟管中的灰飞动起来,所以叫“律中太蔟”。

(11)八:指木之成数。阴阳五行说认为天地生成五行,一天生水,二地生火,三天生木,四地生金,五天生土;因为阴阳不相配不能相成,所以又六地成水,七天成火,八地成木,九天成金,十地成土。天生木之数是三,天地相配成木之数是八。

(12)臭(xiù):气味。膻:五臭(膻焦香腥朽)之一。

(13)祀:祭祀。户:户祀,五祀(户灶中霤门行)之一。古人认为春天阳气上升,蛰伏的动物开始活动,由户而出,所以孟春要举行户祀。

(14)东风:春风。五方、春季都属木,所以称春风四时与五行相配,东方、为东风。

(15)蛰(zhé)虫:藏伏的动物。

(16)鱼上冰:冬天寒冷之时,鱼伏在深水处,孟春天气渐暖,鱼就向上游到冰层下。

(17)獭(tǎ)祭鱼:水獭将捕得的鱼陈列在水边,古人称之为“獭祭鱼”。祭,杀。

(18)青阳左个:东向明堂的北侧室。古代帝王居住及宣布政教的明堂,按五行构筑,东向的叫青阳,南向的叫明堂,西向的叫总章,北向的叫玄堂,中央的叫太庙。除太庙只有一个太室之外,其余的在正堂两侧各有一个侧室,叫“个”,左侧室叫“左个”,右侧室叫“右个”,中间的正堂也叫太庙。天子按四时、五行的运行,每月换一个居室。

(19)鸾辂(lù):饰有鸾铃的车。鸾,鸾铃。辂,车。鸾本是青色凤鸟,这里称春天用的车为鸾辂,是取鸾凤色青。五色与五行相配,青属木,所以用青色的东西命名春天用的器物。下文的御用之物如青龙、青旋、青衣、青玉等都是为顺应春天的苍青之色。

(20)龙:高大的马。马高八尺以上为龙。

(21)载:(把旗帜)插在车上。旂(qí):古代绘有龙纹的旗帜。

(22)衣(yì)青衣:穿着青色的衣服。

(23)食麦与羊:五谷(麦黍稷麻菽)、五畜(鸡羊牛犬豕)与五行相配,麦属木,羊属火。古人认为吃东西要顺应时气,安生养性,而春气贵在调和,但还有冬日的余寒,所以吃与春同属木的谷物,并用属火之畜来御寒。

(24)器:指宗庙所用的器具。疏以达:指器物镂刻的纹理空疏而通达。

【译文】

第一:

孟春正月,太阳的位置在营室宿;初昏时刻,参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尾宿出现在南方中天。孟春在天干中属甲乙,主宰之帝是太皞,佐帝之神是句芒,应时的动物是龙鱼之类的鳞族,声音是中和的角音,音律与太蔟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八,味道是酸,气味是膻,要举行的祭祀是户祭,祭祀时,祭品以脾脏为尊。春风吹融了冰雪,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活动,鱼儿从深水向上游到冰层下,水獭开始捕鱼,候鸟大雁从南往北飞行。天子居住在东向明堂的左侧室,乘坐饰有用青凤命名的响铃的车子,车前驾着青色的马,车上插着绘有龙纹的青色旗帜;天子穿青色的衣服,佩戴青色的饰玉,吃的食物是麦子和羊肉,使用的器物纹理空疏而通达。

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1),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2)。”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3),以迎春于东郊;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4),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5),无有不当。乃命太史,守典奉法(6),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7),无失经纪(8)。以初为常(9)。

【注释】

(1)太史:官名,负责记载史事、观测天文、制订历法等。谒:告。

(2)盛德:大德。古人认为春属木而有生育万物之德,所以说春季盛德在木。

(3)三公:辅佐天子的最高官吏,这里指太师、太傅、太保。九卿:指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4)相:三公。和:通“宣”。

(5)庆赐:指应该褒奖赏赐之事。遂:通达。

(6)守典奉法:遵奉六典八法。典,指六典,即治典、礼典、刑典、教典、政典、事典。法,八法,即官属、官职、官联、官常、官成、官法、官刑、官计。六典八法是治理邦国官府的法则制度。

(7)宿:指太阳所在的位置。离:指月亮所经过的地方。忒(tè):差错。

(8)经纪:纲常、法度,这里指日月星辰进退疾迟的度数。

(9)初:指作为历法计算起点的冬至点。当时人们认为冬至点在牵牛初度。常:法。

【译文】

这个月有立春的节气。立春前三天,太史向天子禀告说:“某日立春,大德在木。”天子于是斋戒,准备迎春。立春那天,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去迎接春的降临;迎春礼毕归来,就在朝中赏赐公卿、诸侯、大夫。并命令相国宣布教化,发布禁令,实行褒奖,施予恩惠,一直施及所有百姓。褒奖赏赐之事,要通达施行,不要有不当之处。于是命令太史遵奉六典八法,主管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工作;太阳所在的位置、月亮所经过的地方,以及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和轨迹,要计算得没有一点差错和失误。制定历法仍以冬至点在牵牛初度为准则。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1)。乃择元辰(2),天子亲载耒耜(3),措之参于保介之御间(4),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5)。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反(6),执爵于太寝(7),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8),命曰“劳酒”。

【注释】

(1)元日:吉日。

(2)元辰:吉辰。日为天干,辰为地支,所以有事于天(祈谷)用日,有事于地(耕帝籍)用辰。

(3)耒耜(sì):农具,犁。犁柄叫耒,铧叫耜。

(4)措:放置。参于:疑当作参乘(shènɡ),“于”为“乘”字之坏脱。保介:车右,即站在车上右侧保护君主的武士。之:与。御:御者,驾车的人。车右和御者都是参乘。

(5)躬:亲自。帝籍田:古时,天子有农田千亩,用民力耕作,来生产祭祀上帝的黍稷,所以称这千亩农田为帝籍田。又简称“帝籍”或“籍田”。

(6)反:同“返”,返回。

(7)爵:饮酒器。太寝:祖庙。

(8)御:侍,指陪天子饮酒。

【译文】

这个月,天子在吉日向上帝祈求五谷丰登。并选择好的时辰,亲自用车装载着耒耜,放在参乘——车右和御者中间,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帝籍田亲自耕作。推耒耜入土,天子推三下,三公推五下,卿、诸侯、大夫推九下。礼毕返回,天子在祖庙举行宴饮,慰劳群臣,三公、九卿、诸侯、大夫都去侍酒。这次宴饮命名叫“劳酒”。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1)。王布农事,命田舍东郊(2),皆修封疆(3),审端径术(4)。善相丘陵阪险原隰(5),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6),必躬亲之。田事既饬(7),先定准直(8),农乃不惑。

【注释】

(1)繁:萌。动:生。

(2)田:指田畯,古代主管农事的官。舍:住。

(3)封疆:疆界,这里指田地的界限。

(4)审:周密,详细。端:端正。径、术:都是小路,这里指田间的小路。

(5)相(xiànɡ):考察。阪(bǎn):大坡。险:高低不平的地方。原:广阔平坦的地方。隰(xí):低洼潮湿的地方。

...

19离俗览第七

离俗览第七

离俗 #

【题解】

《离俗览》八篇,主要论述君主役使人民的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用民》)。论述时,各篇侧重有所不同。

本篇旨在宣扬以理义为本、超世离俗的高节厉行。文章列举了石户之农等六人的事例加以论证。文章赞扬了石户之农等人非难舜、汤,超世离俗的思想,同时又对舜、汤即帝位“以爱利为本,以万民为义”的作法表示了肯定。这里表现出的矛盾显然是由于作者兼收道家、儒家的思想造成的。

一曰:

世之所不足者,理义也;所有馀者,妄苟也(1)。民之情,贵所不足,贱所有馀。故布衣、人臣之行,洁白清廉中绳(2),愈穷愈荣,虽死,天下愈高之,所不足也。然而以理义斫削(3),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舜、汤(4)。飞兔、要(5),古之骏马也,材犹有短。故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6)。

【注释】

(1)妄苟:妄作苟为,指违背理义的行为。

(2)中绳:指符合原则法度。

(3)斫(zhuó)削:砍削。这里是衡量的意思。

(4)微独:非但,不只是。

(5)飞兔:骏马名。要(niǎo):也作“”、“腰”,骏马名。

(6)“故以”二句:以上两句意思是,如果用墨绳严格量取木材,那么木材就难以符合要求,因此房屋就不能建成了。

【译文】

第一:

社会上不足的东西,是理义;有馀的东西,是胡作非为。人之常情是,以不足的东西为贵,以有馀的东西为贱。所以平民、臣子的品行,应该纯洁清廉,合乎法度,越穷困越感到荣耀,即使死了,天下的人也越发尊崇他们,这是因为社会上这种品行不足啊。然而如果按照理义的标准来衡量,连神农、黄帝都还有可以非难的地方,不仅仅是舜、汤而已。飞兔、要,是古代的骏马,它们的力气尚且有所不足。所以如果用墨绳严格地量取木材,那么房屋就不能建成。

舜让其友石户之农(1),石户之农曰:“棬棬乎后之为人也(2)!葆力之士也(3)。”以舜之德为未至也,于是乎夫负妻戴,携子以入于海,去之终身不反。舜又让其友北人无择(4),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于甽亩之中,而游入于尧之门。不若是而已(5),又欲以其辱行漫我(6),我羞之。”而自投于苍领之渊(7)。

汤将伐桀,因卞随而谋(8),卞随辞曰:“非吾事也。”汤曰:“孰可?”卞随曰:“吾不知也。”汤又因务光而谋(9),务光曰:“非吾事也。”汤曰:“孰可?”务光曰:“吾不知也。”汤曰:“伊尹何如?”务光曰:“强力忍(10),吾不知其他也。”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之。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伐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贪也。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我(11),吾不忍数闻也。”乃自投于颍水而死。汤又让于务光曰:“智者谋之,武者遂之(12),仁者居之,古之道也。吾子胡不位之(13)?请相吾子(14)。”务光辞曰:“废上(15),非义也;杀民,非仁也;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吾闻之,非其义,不受其利;无道之世,不践其土。况于尊我乎?吾不忍久见也。”乃负石而沉于募水(16)。

故如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者,其视天下,若六合之外(17),人之所不能察。其视贵富也,苟可得已,则必不之赖(18)。高节厉行(19),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不漫于利,不牵于势,而羞居浊世。惟此四士者之节。

若夫舜、汤,则苞裹覆容(20),缘不得已而动,因时而为,以爱利为本,以万民为义。譬之若钓者,鱼有小大,饵有宜适,羽有动静(21)。

【注释】

(1)石户之农:在石户种田的农夫。石户,地名。

(2)棬(quān)棬:用力的样子。后:君。这里指舜。

(3)葆力:勤劳任力。

(4)北人无择:姓北人,名无择。

(5)若是:如此。已:止。

(6)漫:玷污。

(7)苍领:他书或作“清泠”,古代传说中的大泽名,《山海经》谓在江南。

(8)卞随:传说中夏时的高士。

(9)务光:传说中夏时的高士。

(10):同“诟”,耻辱。

(11)无道之人:指汤而言。卞随认为汤作为一个诸侯不应伐天子(桀),所以称他为“无道之人”。再:二,两次。

(12)遂:成。

(13)位之:指居天子之位。位,用如动词,居……位。

(14)相:辅佐。吾子:对对方的尊称。

(15)上:天子。这里指桀。

(16)募水:水名。

(17)六合:指天、地、四方。

(18)赖:利,用如意动。

(19)厉行:使自己的品行受到磨砺,即品行坚贞的意思。厉,磨砺,这里用如使动。

(20)苞裹覆容:包装容纳的意思。苞,通“包”。按:“苞”和“裹”是同义词,“覆”和“容”是同义词。

(21)羽:钓鱼用的浮漂。

【译文】

舜把帝位让给自己的朋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说:“君王您的为人真是不知疲倦啊!不过只是个勤劳任力的人。”认为舜的品德尚未完备,于是丈夫肩背着东西,妻子头顶着东西,领着孩子去海上隐居,离开了舜,终身不再回来。舜又把帝位让给自己的朋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说:“君王您的为人真是与众不同啊!本来居住在乡野之中,却到尧那里继承了帝位。不仅仅是这样就罢了,又想用自己耻辱的行为玷污我,我对此感到羞耻。”因而自己跳到苍领的深渊中。

汤将要讨伐桀,去找卞随谋划,卞随谢绝说:“这不是我的事情。”汤说:“谁可以谋划?”卞随说:“我不知道。”汤又去找务光谋划,务光说:“这不是我的事情。”汤说:“谁可以谋划?”务光说:“我不知道。”汤说:“伊尹怎么样?”务光说:“他能奋力做事,忍受耻辱,我不知道他别的情况了。”汤于是就跟伊尹谋划讨伐夏桀,战胜了夏桀。汤把王位让给卞随,卞随谢绝说:“君王您讨伐桀的时候,要跟我谋划,一定是认为我残忍;战胜桀后要把王位让给我,一定是认为我贪婪。我生在乱世,而无道之人两次来污辱我,我不忍心屡次听这样的话。”于是就自己跳入颍水而死。汤又把王位让给务光,说:“聪明的人谋划它,勇武的人实现它,仁德的人享有它,这是自古以来的原则。您何不居王位呢?让我来辅佐您。”务光谢绝说:“废弃君王桀,这是不义的行为;作战杀死人民,这是不仁的行为;别人冒战争的危险,我享受战争的利益,这是不廉洁的行为。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不符合义,就不接受利益;不符合道义的社会,就不踏上它的土地。更何况使我处于尊位呢?我不忍心长久地看到这种情况。”于是就背负石头沉没在募水之中。

所以像石户之农、北人无择、卞随、务光这样的人,他们看待天下,就如同天外之物一样,这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他们看待富贵,即使可以得到,也一定不把它当作有利的事。他们节操高尚,品行坚贞,独自为坚持自己的理想而感到快乐,因而外物没有什么可以危害他们。他们不为利益玷污,不受权势牵制,以居于污浊的社会为耻。只有这四位贤士具有这样的节操。

至于舜、汤,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因为迫不得已而采取行动,顺应时势而有所作为,把爱和利作为根本,把为万民谋利作为义的准则。这就如同钓鱼的人一样,鱼有小有大,钓饵与之相应,浮飘有动有静,都要相机而行。

齐、晋相与战,平阿之馀子亡戟得矛(1),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2),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3)?”平阿之余子曰:“嘻!”还反战,趋尚及之,遂战而死。叔无孙曰:“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4),必离其难(5)。”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令此处人主之旁,亦必死义矣。今死矣而无大功,其任小故也。任小者,不知大也。今焉知天下之无平阿馀子与叔无孙也?故人主之欲得廉士者,不可不务求。

【注释】

(1)平阿:齐邑名。馀子:周代兵制规定,每户以一人为正卒,馀者为羡卒,即“馀子”。

(2)高唐:齐邑名,故城在今山东禹城西南。孤:古代官名,本指少师、少傅、少保,这里指守邑大夫。叔无孙:人名,高唐邑守邑大夫。

(3)亢:抵,当。

(4)济人于患:让人蒙难的意思。济,入,使进入,把……引到。

(5)离:通“罹”,遭遇,遭受。

【译文】

齐国、晋国相互作战,平阿邑的士卒丢失了戟,得到了矛,后退时,自己很不高兴,对路上的人说:“我丢失了戟,得到了矛,可以回去吗?”路上的人说:“戟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了兵器又得到了兵器,为什么不可以回去?”士卒又往回走,自己心里还是不高兴,遇到高唐邑的守邑大夫叔无孙,就站在他的马前说:“今天作战时,我丢失了戟,得到了矛,可以回去吗?”叔无孙说:“矛不是戟,戟不是矛,丢失了戟,得到了矛,怎么能交待得了呢?”那个士卒说了声:“嘿!”又返回去作战,跑到战场,还赶上作战,终于战死了。叔无孙说:“我听说过,君子让人遭受祸患,自己一定要跟他共患难。”急速赶马去追他,也死在战场上没有回来。假使让这两个人统率军队,一定不会战败逃跑;假使让他们处于君主身边,一定会为道义而献身。如今他们死了,却没有什么大功劳,这是因为他们职位低的缘故。职位低的人是不考虑大事情的。现在怎么知道天下没有平阿的士卒与叔无孙那样的人呢?所以君主中那些希望得到廉正之士的人,不可不努力寻求这样的人。

齐庄公之时(1),有士曰宾卑聚(2)。梦有壮子,白缟之冠(3),丹绩之(4),东布之衣(5),新素履(6),墨剑室,从而叱之,唾其面。惕然而寤,徒梦也。终夜坐,不自快。明日,召其友而告之曰:“吾少好勇,年六十而无所挫辱。今夜辱,吾将索其形,期得之则可,不得将死之。”每朝与其友俱立乎衢,三日不得,却而自殁(7)。谓此当务则未也,虽然,其心之不辱也,有可以加乎(8)?

...

21开春论第一

开春论第一

开春 #

【题解】

本书多处论及“善说”,《开春论》即专门讨论这一问题。作者认为,论说成功的关键在于“言尽理”。从文中谈到的具体内容看,所谓“理”,主要是指节用爱人、明德慎罚等“礼义仁德”方面的道理。文章列举的惠施、封人子高、祁奚三个“善说者”的例子,都是为了论证“言尽理而得失利害定矣”这一论断。文章开头讲“物之相应”,意在说明论说能获得成功的理论根据。把“善说”同“物之相应”联系到一起,显得非常勉强。文章撮取首句“开春始雷”的前二字作为篇名,也与本书其他篇章以义名篇的体例不同。

一曰:

开春始雷(1),则蛰虫动矣。时雨降,则草木育矣。饮食居处适,则九窍百节千脉皆通利矣。王者厚其德,积众善,而凤皇圣人皆来至矣。共伯和修其行(2),好贤仁,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3)。周厉之难(4),天子旷绝(5),而天下皆来谓矣(6)。以此言物之相应也,故曰行也成也(7)。善说者亦然。言尽理而得失利害定矣,岂为一人言哉!

【注释】

(1)开春:当指夏历二月。《仲春》:“日夜分,雷乃发生,始电,蛰虫咸动苏。”

(2)共(ɡōnɡ)伯和:西周诸侯。共,国名。伯,爵位名。和,人名。公元前841—前828年,共伯和代周天子行政,史称“共和时期”。

(3)稽:停留,这里有归附的意思。“以、为”二字疑为衍文。

(4)周厉之难(nàn):指周厉王末年的国内动乱。周厉,指周厉王,西周第十代国君,名胡,由于暴虐无道,被国人驱逐,逃亡在外十四年而死。

(5)旷:废缺。

(6)谓:当作“请”。请,请谒。

(7)成:成就,这里有结果的意思。

【译文】

第一:

开春一开始打雷,蛰伏的动物就苏醒活动了。应时之雨降落下来,草木就滋生了。饮食居处适度,身体的各种器官和骨节经脉就都通畅了。治理天下的人增加自己的美德,积累各种善行,凤凰和圣人就都到他身边来了。共伯和修养他的品行,喜好贤士仁人,海内就都因此来归附了。厉王之乱,王位废缺,天下诸侯就都来朝见共伯和了。这些事情说明事物是互相应和的,所以任何行为都有其相应的结果。善于说服别人的人也是这样。把道理说透,事情的得失利害就确定了,他们的议论哪里是为了某一个人随意而发呢!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群臣多谏于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行葬,民必甚疾之,官费又恐不给(1),请弛期更日(2)。”太子曰:“为人子者,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葬,不义也。子勿复言。”群臣皆莫敢谏,而以告犀首(3)。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是其唯惠公乎(4)!请告惠公。”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涡山之尾(5),灓水啮其墓(6),见棺之前和(7)。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天(8)!故使灓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朝(9),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无嫌于欲亟葬乎(10)?愿太子易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抚社稷安黔首也(11),故使雨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不为,意者羞法文王也(12)?”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择葬日。”惠子不徒行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君而因有说文王之义(13)。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注释】

(1)给(jǐ):充足。

(2)弛:延缓。

(3)犀首:即公孙衍,战国时魏人,纵横家,曾在魏、秦等国为相。

(4)惠公:指惠施。

(5)王季历:周文王之父,名季历,武王灭商后追尊为“王季”。涡山:山名。《战国策·魏策》作“楚山”。尾:指山脚。

(6)灓(luán)水:渗入地下而形成的水流。啮(niè):咬,这里指浸渍。

(7)见(xiàn):显现,露出。和:棺材两头的木板。

(8)天:当为“夫”字之误。夫,句尾语气词。

(9)张朝:设置帷幕,让群臣百姓朝见。

(10)得无:莫不是,恐怕。亟(jí):急。

(11)少:稍。

(12)意者:表示推测和估计,想来。

(13)有:通“又”。说(yuè):喜欢。

【译文】

魏惠王死了,安葬的日期已经临近。正遇上天下大雪,雪深得几乎埋住牛的眼睛。群臣多劝谏太子,说:“雪下得这样大还要举行葬礼,百姓们一定非常困苦,国家的费用也恐怕不够。请您把日期推迟,改日安葬。”太子说:“做子女的,如果因为百姓劳苦和国家费用不足的缘故就不举行先王的葬礼,是不义的。你们不要再说了。”臣子们都不敢再劝谏,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犀首。犀首说:“我也没有办法去劝说,能做这件事的恐怕只有惠公吧!请让我告诉惠公。”惠公听了说:“好吧。”就坐着车来见太子,说:“安葬的日期临近了吧?”太子说:“是的。”惠公说:“从前王季历葬在涡山脚下,渗漏下来的水流浸坍了他的坟墓,露出了棺木的前脸。周文王说:‘啊,先王一定是想看一看臣下和百姓吧!所以才让漏水浸渍使棺木显露出来。’于是就把棺木挖出,给它设置帷幕,举行朝会,百姓都来谒见,三天以后才改葬。这是文王的义呀!现在安葬的日期已经临近,但雪大得几乎埋住牛的眼睛,路难以行走,太子您为了赶上既定日期而坚持按期安葬,恐怕有想快点安葬了事之嫌吧?希望您改个日子。先王一定是想稍作停留以便安抚国家和百姓,所以才使雪下得这样大。因此推迟葬期另择日子,这样做正是文王的义啊!像目前这种情况还不改日安葬,想来是羞于效法文王了?”太子说:“您说得太好了!我谨奉命延缓葬期,另选安葬的日子。”惠子不仅使自己的主张得以实行,又使魏太子由暂时不安葬先君又进而喜好文王之义。喜好文王之义,并以此宣示天下,难道是小功劳吗!

韩氏城新城(1),期十五日而成。段乔为司空(2),有一县后二日,段乔执其吏而囚之(3)。囚者之子走告封人子高曰(4):“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愿委之先生。”封人子高曰:“诺。”乃见段乔。自扶而上城(5)。封人子高左右望曰:“美哉城乎!一大功矣,子必有厚赏矣!自古及今,功若此其大也,而能无有罪戮者,未尝有也。”封人子高出,段乔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缚也而出之。故曰封人子高为之言也,而匿己之为而为也;段乔听而行之也,匿己之行而行也。说之行若此其精也,封人子高可谓善说矣。

【注释】

(1)城新城:城,修筑城墙。新城,地名。即阳翟(dí),因为是韩国的新都,所以称“新城”,故址在今河南禹县。

(2)段乔:战国时韩国大臣。司空:官名,掌土木工程等。

(3)吏:指县的官长。

(4)封人:管理疆界的官。子高:当时的贤者。

(5)扶:攀缘。

【译文】

韩国修筑新城的城墙,规定十五天完成。段乔做司空,主管这件事。有一个县拖延了两天,段乔就逮捕了这个县的主管官吏,把他囚禁起来。这个官吏的儿子跑来告诉封人子高,说:“只有先生您才能把我父亲从死罪中拯救出来,我想把这件事托付给先生。”封人子高说:“好吧。”就去拜见段乔。子高自己攀登上城墙,向左右张望说:“这城墙修得真漂亮呀!真算得上一件大功了!您一定能得到重赏了。从古到今,功劳这样大,而又能不处罚杀戮一个人的,还没有过。”封人子高离开以后,段乔就派人在夜里解开被囚禁的官吏的绳索,释放了他。所以可以说,封人子高说服别人,说了又不让人看出是在说服他;段乔听从别人的意见并加以实行,做了又不让人看出是自己做的。说服别人的做法如此精妙,封人子高可算是善于说服别人了。

叔向之弟羊舌虎善栾盈(1)。栾盈有罪于晋,晋诛羊舌虎,叔向为之奴而朡(2)。祁奚曰:“吾闻小人得位,不争不祥(3);君子在忧,不救不祥。”乃往见范宣子而说也(4),曰:“闻善为国者,赏不过而刑不慢(5)。赏过则惧及淫人,刑慢则惧及君子。与其不幸而过,宁过而赏淫人,毋过而刑君子。故尧之刑也殛(6),于虞而用禹(7);周之刑也戮管、蔡,而相周公,不慢刑也。”宣子乃命吏出叔向。救人之患者,行危苦,不避烦辱,犹不能免;今祁奚论先王之德,而叔向得免焉。学岂可以已哉!类多若此(8)。

【注释】

(1)叔向:春秋晋大夫,姓羊舌,名肸(xī),字叔向,以贤能著称。羊舌虎:叔向异母弟,晋大夫。栾盈:晋大夫。

(2)朡(zōnɡ):系缚。

(3)争(zhènɡ):谏诤。

(4)范宣子:即范匄(ɡài),又名士匄,晋平公时为正卿,谥宣子。

(5)慢:懈怠,轻忽。

(6)殛(jí):杀。(ɡǔn):人名。大禹之父,为人刚愎凶顽,为尧时“四凶”之一,受命治水,九年不成,被诛于羽山。

(7)虞:指舜。舜为有虞氏,所以称虞舜,又简称为虞。

(8)类:事类。

【译文】

叔向的弟弟羊舌虎与栾盈友善,栾盈在晋国犯了罪,晋国杀了羊舌虎,叔向为此受牵连没入官府为奴,戴上了刑具。祁奚说:“我听说当小人得到官位时,不谏诤是不善;当君子处于忧患时,不援救是不善。”于是就去拜见范宣子,劝他说:“我听说善于治国的人,行赏不过度,施刑不轻忽。行赏过度,恐怕会赏到奸人;施刑轻忽,恐怕会处罚到君子。如果不得已做得过分了,那么宁可行赏过度赏赐了奸人,也不要施刑过度处罚了君子。所以尧施刑罚杀死了,而在舜的时候却仍起用了的儿子禹;周施刑罚诛杀了管叔、蔡叔,而仍任用他们的弟兄周公为相。这都是施刑不轻忽啊!”于是范宣子命令官吏把叔向放了出来。解救别人危难的人,冒着危险和困苦,不怕麻烦和屈辱,有时仍然不能使人免于患难;如今祁奚论说先王的德政,叔向却因而得以免遭危难。由此看来,学习怎么能废止呢!很多事情都像这种情形一样。

察贤 #

【题解】

本篇强调君主立功名关键在于得贤,得贤方可以垂拱而治。文中比较了宓子贱任人而治与巫马期任力而治的优劣,认为任力而治“中治犹未至”,实不可取。

二曰:

今有良医于此,治十人而起九人(1),所以求之万也(2)。故贤者之致功名也,比乎良医,而君人者不知疾求,岂不过哉!今夫塞者(3),勇力、时日、卜筮、祷祠无事焉,善者必胜。立功名亦然,要在得贤(4)。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国治身逸。天下之贤主,岂必苦形愁虑哉(5)!执其要而已矣。雪霜雨露时,则万物育矣,人民修矣(6),疾病妖厉去矣(7)。故曰尧之容若委衣裘(8),以言少事也。

【注释】

(1)起:使……起,治愈。

...

06季夏纪第六

季夏纪第六

季夏 #

【题解】

参见《孟夏纪》。另,本篇末尾有关于中央土的一段记述。五行说把五行、五方与四季相配,五行中的土、五方中的中央,于四季中无与相配,只得附于季夏之末,而且没有天子发布政令的规定。

一曰:

季夏之月,日在柳(1),昏心中(2),旦奎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林钟(3)。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凉风始至,蟋蟀居宇,鹰乃学习(4),腐草化为蚈(5)。天子居明堂右个(6),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旂,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

【注释】

(1)柳: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长蛇座。

(2)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天蝎座。

(3)林钟:十二律之一,属阴律。

(4)习:鸟练习飞。

(5)蚈(qiān):萤火虫。萤火虫生于草中,古人不知,以为是腐草所化。

(6)明堂右个:南向明堂的右侧室。

【译文】

第一:

季夏六月,太阳的位置在柳宿。黄昏时刻,心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奎宿出现在南方中天。季夏于天干属丙丁,主宰之帝是炎帝,佐帝之神是祝融,应时的动物是凤鸟之类的羽族,相配的声音是徵音,音律与林钟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七,味道是苦,气味是焦,要举行的祭祀是灶祭,祭祀时祭品以肺脏为尊。这个月,凉风开始到来,蟋蟀住在屋檐下。鹰于是练习飞翔搏击,腐草化作萤火虫。天子住在南向明堂的右侧室,乘坐朱红色的车子,车前驾赤红色的马,车上插赤色的绘有龙纹的旗帜;天子穿赤色的衣服,佩戴赤色的饰玉,吃的食物是豆类和鸡,用的器物高而且大。

是月也,令渔师伐蛟取鼍(1),升龟取鼋(2)。乃命虞人入材苇(3)。

【注释】

(1)渔师:掌管水产的官吏。鼍(tuó):鳄鱼的一种,皮可以蒙鼓。

(2)升:登。古人认为龟是神灵,所以说“升”。鼋(yuán):甲鱼,肉可食。

(3)虞人:掌管山林池泽的官,分为山虞、泽虞,山虞负责山林,泽虞负责池泽。这里的虞人当指泽虞。

【译文】

这个月,命令管渔业的官吏,杀蛟取鼍,献龟取鼋。命令掌管池泽的官吏收纳用来制作器物的芦苇。

是月也,令四监大夫合百县之秩刍(1),以养牺牲(2)。令民无不咸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庙社稷之灵,为民祈福。

【注释】

(1)四监大夫:周时制度,天子领地内分为百县,每县辖四郡,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这里的四监大夫指监四郡的县大夫。秩刍:按规定应交纳的刍草。

(2)牺牲:供祭祀用的全色牲畜。

【译文】

这个月,命令监管四郡的县大夫聚集各县按常规交纳的刍草,以此来饲养供祭祀用的牲畜。命令百姓都尽力收割聚集,以供祭祀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神祇、宗庙社稷之用,为百姓祈求幸福。

是月也,命妇官染采(1),黼黻文章(2),必以法故,无或差忒,黑黄苍赤,莫不质良(3),勿敢伪诈,以给郊庙祭祀之服,以为旗章(4),以别贵贱等级之度。

【注释】

(1)妇官:主管治丝麻布帛之事的女官。

(2)黼(fǔ):半黑半白的花纹。黻(fú):半黑半青的花纹。文:半青半红的花纹。章:半红半白的花纹。

(3)质良:鲜艳良好。质,美。良,善。

(4)旗章:旌旗和名号。

【译文】

这个月,命令掌管布帛的女官负责印染彩色,各种图案的颜色搭配,一定要按照法规和习惯,不要有一点差错。黑黄苍赤各种颜色样样都鲜艳良好,不许有一点欺诈,用这些布帛供制作祭天祭祖时所穿的礼服,并用它们制作旌旗标志,以此来区分贵贱等级。

是月也,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1),无或斩伐;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以起兵动众,无举大事,以摇荡于气(2)。无发令而干时(3),以妨神农之事(4)。水潦盛昌,命神农将巡功(5),举大事则有天殃。

【注释】

(1)虞人:这里指山虞。

(2)气:指土气。

(3)干时:违背农时。干,干犯,抵触。

(4)神农之事:指农事。

(5)神农:指农官。巡功:巡视田亩修治的情况。功,事。

【译文】

这个月,树木生长正茂盛,于是命令掌管山林的官吏到山里去巡视树木,不许人们砍伐;这个月,不可以兴工建筑,不可以会合诸侯,不可以兴师动众,不要有大的举动来摇动土气。不要发布侵扰农时的命令,从而损害农耕之事。这个月雨水正多,命令农官巡视田亩修治的情况。有违背农时的大举动,就会遭到天灾。

是月也,土润溽暑(1),大雨时行,烧薙行水(2),利以杀草,如以热汤(3),可以粪田畴(4),可以美土疆(5)。

【注释】

(1)溽(rù)暑:指盛暑湿热。溽,湿。暑,指暑热。

(2)烧薙(tì):指除草后晒干烧掉。薙,除草。行水:引雨水浇灌。

(3)汤:开水。

(4)粪田畴:给耕地施肥。粪,施肥。田畴,已耕过的田地。

(5)美土疆:使土地肥美。疆,界畔。土疆,指土地。

【译文】

这个月,土地湿润,天气潮热,大雨常常降落,烧掉割下晒干的野草,灌上雨水,太阳一晒,就像用开水煮一样,这样有利于杀死野草,而且可以用它们肥田,改良土壤。

行之是令,是月甘雨三至(1),三旬二日(2)。

【注释】

(1)三至:“三”字疑为衍文。

(2)三旬二日:大意是,除去晦朔两天,三旬中可以有二日降雨。

【译文】

实行这些政令,这个月就会下及时雨,除去晦朔,三旬中可以有两天降雨。

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国多风欬,人乃迁徙;行秋令,则丘隰水潦(1),禾稼不熟,乃多女灾(2);行冬令,则寒气不时,鹰隼早鸷(3),四鄙入保。

【注释】

(1)丘:高地。隰(xí):低洼之地。

(2)女灾:指妇女不能生育之灾。

(3)隼(sǔn):一种类似鹰的猛禽。鸷(zhì):击杀飞鸟。

【译文】

季夏如果实行应在春天实行的政令,那么,谷物的籽实就会散落,国人就会伤风咳嗽,人们就会迁移搬家;如果实行应在秋天实行的政令,那么,高地洼地都会出现大水,庄稼就不能成熟,妇女多有不能生育之灾;如果实行应在冬天实行的政令,那么,寒冷之气就会不合时地到来,鹰隼等猛禽就会过早地击杀飞鸟,四方边邑的百姓就会为躲避敌寇而逃入城堡。

...

09季秋纪第九

季秋纪第九

季秋 #

【题解】

见《孟秋》。

一曰:

季秋之月,日在房(1),昏虚中(2),旦柳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无射(3)。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候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4)。菊有黄华,豺则祭兽戮禽(5)。天子居总章右个(6),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注释】

(1)房: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天蝎座。

(2)虚: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宝瓶座。

(3)无射(yì):十二律之一,属阳律。

(4)宾爵(què):指麻雀。爵,通“雀”。因麻雀栖息于人家房宇之间有似宾客,所以称为宾爵。大水:指海。蛤(ɡé):蛤蜊。雀入海为蛤是古人一种不科学的说法。

(5)豺:兽名,黄色,似狗而尾长。祭兽:豺杀死野兽之后,四面摆开,像祭祀一样,古人称之为祭兽。祭,杀。戮:杀。禽:泛指鸟类。

(6)总章右个:西向明堂的右侧室。

【译文】

第一:

季秋九月,太阳的位置在房宿。初昏时刻,虚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柳宿出现在南方中天。这个月于天干属庚辛,主宰之帝是少皞,佐帝之神是蓐收,应时的动物是老虎一类的毛族,相配的声音是商音,音律与无射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九,味道是辣,气味是腥,要举行的祭祀是门祭,祭祀时祭品以肝脏为尊。这个月,候鸟从北方飞来,栖息于屋宇的麻雀钻进大海变成蛤蜊。秋菊开黄花。豺开始杀戮禽兽。天子住在西向明堂的右侧室,乘坐白色的兵车,车前驾白色的马,车上插白色的绘有龙纹的旗帜。天子穿白色的衣服,佩戴白色的饰玉,吃的食物是麻籽和狗肉,用的器物锐利而深邃。

是月也,申严号令,命百官贵贱无不务入,以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1)。命冢宰(2),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3)。藏帝籍之收于神仓(4),祗敬必饬(5)。

【注释】

(1)宣:疏散。

(2)冢(zhǒnɡ)宰:官名,六卿之一,也称太宰。负责治理邦国,统领百官。

(3)举:设立。要(yào):账簿。

(4)帝籍之收:天子籍田中所收的谷物。帝籍,古时,天子有农田千亩,用民力耕作,生产祭祀上帝的黍稷,这些农田称为帝籍。神仓:储藏供祭祀上帝神祇所用谷物的谷仓。

(5)祗(zhī):敬。饬:正。这句是说储藏籍田所收谷物入神仓时恭敬而不怠慢,端正而不偏邪。

【译文】

这个月,要重申严明各种号令。命令百官贵贱人等无不从事收敛的工作,来应合天地收藏的时气,不得有宣泄散出。命令太宰,在农作物全部收成之后,建立登记五谷的账簿。把天子籍田中收获的谷物藏入供祭祀上帝神祇所用谷物的谷仓,必须恭敬严肃。

是月也,霜始降,则百工休。乃命有司曰(1):“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上丁(2),入学习吹。

【注释】

(1)有司:指司徒。

(2)上丁:上旬的丁日。

【译文】

这个月,霜开始降落,各种工匠开始休整。同时命令司徒说:“寒气突然来到,百姓经受不起,让他们都进屋准备过冬。”这个月上旬的丁日,乐师进入太学练习吹籥及笙竽,演习礼乐。

是月也,大飨帝(1),尝牺牲(2),告备于天子(3)。合诸侯,制百县(4),为来岁受朔日(5),与诸侯所税于民,轻重之法,贡职之数(6),以远近土地所宜为度,以给郊庙之事(7),无有所私。

【注释】

(1)大飨帝:指遍祀五帝。飨,飨祭。帝,指五帝。

(2)尝牺牲:以牺牲尝祭群神。尝,秋祭名,指祭祀群神。

(3)告:禀告。备:齐备,指祭祀齐备。这几句大意是,天子亲飨五帝,使有司尝祭群神,事毕,有司向天子禀告祭祀已齐备。

(4)制:从,使跟从。百县:指天子领地内的各县。

(5)来岁:明年。秦以夏历十月(建亥之月)为岁首,九月为年终,所以天子于此月授明年的朔日。朔日:指每月初一。这一天日月合朔(即日月同在一个黄道经度上),所以称为朔。古人很重视朔日,每年年终,天子要向诸侯颁布来年十二个月的朔日,诸侯受飨之后把它藏在祖庙里,每月要告朔。

(6)贡职:指献给天子的贡赋。

(7)郊庙:泛指祭祀。祭天叫郊,祭祖叫庙。

【译文】

这个月,天子要遍祭五帝,并命令主管官吏用牺牲祭祀群神,事毕,主管官吏向天子禀告祭祀已经齐备。天子要聚会诸侯、百县大夫,向他们颁授来年的朔日,以及诸侯向百姓收税轻重的法规,诸侯向天子缴纳贡赋的多少;抽税轻重、纳贡多少都以远近和土地出产的情况为依据。这些东西供祭天祭祖之用,没有属于私有的。

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1),以习五戎、獀马(2)。命仆及七驺咸驾(3),载旍旐舆(4),受车以级,整设于屏外(5);司徒搢扑(6),北向以誓之。天子乃厉服厉饬(7),执弓操矢以射。命主祠祭禽于四方(8)。

【注释】

(1)教于田猎:指在打猎中教习治兵之法。田,打猎。

(2)五戎:五种兵器,通常指刀、剑、矛、戟、矢。獀(sōu):选择。

(3)仆:指田仆,田猎时负责驾御猎车的人。七驺(zōu):指趣马,负责套马和卸马的人。

(4)旍(jīnɡ):旌旗。旐(zhào):绘有龟蛇的旗帜。舆:应作“旟”绘有鹰鸟的旗帜。这句大意是车上插着标志不同等级的各种旗帜。

(5)整:指按尊卑次序排好队列。屏:指猎场周围的树墙。

(6)司徒:官名,六卿之一,主管教化。搢(jìn):插。扑:指戒尺一类教刑的用具。

(7)厉服:猛厉之服,指戎装。厉,猛。厉饬:指披挂的刀剑。饬,通“饰”,饰物。

(8)主祠:掌管祭祀的官吏。禽:指猎获的鸟兽。四方:指四方之神。

【译文】

这个月,天子借打猎教练治兵之法,熟悉各种兵器,选择良马。命令田仆和管套车卸马的吏役都来驾车,车上插着各种旗帜,参加田猎的人按照等级授予车辆,并按次序整齐地摆在屏垣之外。司徒把教刑用具插在衣带间,向北面告诫众人。天子穿着威武的戎装,佩戴着刀剑等饰物,拿着弓箭来射猎。命令主管祭祀的官吏用猎获的鸟兽祭祀四方之神。

是月也,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蛰虫咸俯在穴,皆墐其户(1)。乃趣狱刑(2),无留有罪,收禄秩之不当者(3),共养之不宜者。

【注释】

(1)墐(jǐn):用泥涂柴门,使之挡风。

(2)趣(cù):通“促”,督促。狱刑:断案判刑。

(3)秩:指官爵。

【译文】

这个月,草木黄落了,可以砍伐木柴烧制木炭。蛰伏的动物都藏伏在洞穴里,封严它们的洞口。这个月,要督促诉讼断案的事,不要留下有罪应判决的案件。收缴那些无功之人不应得的俸禄和官爵,以及那些不应得到国家供养的人所得到的供养之物。

是月也,天子乃以犬尝稻,先荐寝庙(1)。

【注释】

(1)荐:向鬼神进献。寝庙:祖庙。

【译文】

这个月,天子就着狗肉品尝稻米,并首先进献给祖庙。

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1),民多鼽窒(2);行冬令,则国多盗贼,边境不宁,土地分裂;行春令,则暖风来至,民气解堕(3),师旅必兴(4)。

【注释】

...

12季冬纪第十二

季冬纪第十二

季冬 #

【题解】

见《孟冬》。

一曰:

季冬之月,日在婺女(1),昏娄中(2),旦氐中(3)。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大吕(4)。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雁北乡(5),鹊始巢,雉雊鸡乳(6)。天子居玄堂右个(7),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旂,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器宏以弇。

【注释】

(1)婺女: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又简称“女”,在今宝瓶座。

(2)娄: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白羊座。

(3)氐: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天秤座。

(4)大吕:十二律之一,属阴律。

(5)乡:向。

(6)雊(ɡòu):山鸡鸣叫。乳:鸟生子叫乳,这里指鸡孵小鸡。

(7)玄堂右个:北向明堂的右侧室。

【译文】

第一:

季冬之月,太阳的位置在婺女宿。黄昏时刻,娄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氐宿出现在南方中天。季冬于天干属壬癸,主宰之帝是颛顼,佐帝之神是玄冥,应时的动物是龟鳖之类的甲族,相配的声音是羽音,音律与大吕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六,味道是咸,气味是朽,要举行的祭祀是行祭,祭祀时祭品以肾脏为尊。这个月,大雁将要向北飞,喜鹊开始搭窝,山鸡鸣叫,家鸡孵卵。天子住在北向明堂的右侧室,乘坐黑色的车,车前驾黑色的马,车上插黑色的绘有龙纹的旗帜;天子穿黑色的衣服,佩戴黑色的饰玉,吃的食物是黍米和猪肉,使用的器物宏大而口敛。

命有司大傩(1),旁磔(2),出土牛,以送寒气。征鸟厉疾(3),乃毕行山川之祀,及帝之大臣、天地之神祇(4)。

【注释】

(1)傩(nuó):驱除灾疫的祭祀。

(2)旁磔(zhé):在四方之门都割裂牺牲,举行祭祀,以攘除阴气。旁,遍。磔,割牲祭神。

(3)征鸟:远飞之鸟。征,远行。厉:高。

(4)帝之大臣:指有功于民的前世公卿。神:指天神。祇(qí):指地神。

【译文】

天子命令主管官吏大规模举行傩祭,四方城门都割裂牺牲,并制作土牛,以此送寒冬之气。远飞的鸟飞得高而且快。普遍地举行对山川之神的祭祀以及对有功于民的先世公卿大臣、天神地神的祭祀。

是月也,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乃尝鱼,先荐寝庙。冰方盛,水泽复(1),命取冰。冰已入,令告民出五种。命司农计耦耕事(2),修耒耜,具田器。命乐师大合吹而罢(3)。乃命四监收秩薪柴(4),以供寝庙及百祀之薪燎(5)。

【注释】

(1)水泽:水聚积的洼地。复:重叠。这句意思是水泽之处冰一层层冻得很坚硬。

(2)司农:负责农业的官。耦(ǒu)耕: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两人各执耒耜合耕一尺宽的土地。

(3)乐师:乐官之长。大合吹:大规模合奏各种吹奏乐。

(4)四监:指四监大夫。周制,天子领地内有县有郡,一县辖四郡,每郡有一大夫监临。四监大夫即监临各郡的大夫。秩薪柴:按常规应交纳的薪柴。秩,常。

(5)薪燎:焚柴祭神的燎祭。

【译文】

这个月,命令负责捕鱼的官吏开始捕鱼,天子亲自前往观看,于是品尝刚捕到的鲜鱼,品尝之前,要先进献给祖庙。这时候,冰冻得正结实,积水的池泽层层冻结,于是命令凿取冰块。冰块藏入冰窖之后,命令有司告诉百姓从谷仓中拿出五谷,选择种子。命令负责农业的官吏,谋划耕作的事情,修缮犁铧,准备耕田的农具。命令乐官举行吹奏乐的大合奏,结束一年的训练。命令王畿内的郡县大夫收缴按常规应该交纳的木柴,来供给祖庙及各种祭祀举行燔燎。

是月也,日穷于次(1),月穷于纪(2),星回于天(3)。数将几终,岁将更始。专于农民,无有所使。天子乃与卿大夫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乃命太史次诸侯之列(4),赋之牺牲,以供皇天上帝社稷之享。乃命同姓之国,供寝庙之刍豢(5);令宰历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数(6),而赋之牺牲,以供山林名川之祀。凡在天下九州之民者(7),无不咸献其力,以供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

【注释】

(1)穷:尽。次:指十二次。古人为了说明日月星辰的运行,把黄道附近一周天从西向东分为十二等分,每个等分给一个名称,如星纪,玄枵等,这叫十二次。季冬之月,日躔于玄枵,运行一年,又终于玄枵,所以说“日穷于次”。

(2)纪:指日月相会。

(3)回:返回。以上三句是说日月星辰运行一周天,又返回到原来的位置。

(4)次:编排。诸侯:这里指与天子异姓的诸侯国。列:次序。

(5)刍豢:指祭祀用的牺牲。牛羊叫刍,猪狗叫豢。

(6)宰:指小宰,太宰的属官,帮助太宰管理政令。历:排列,依次列出。

(7)九州:古时将天下分为九州,即冀、豫、雍、扬、兖、徐、幽、青、荆。

【译文】

这个月,日月星辰绕天一周,又都回到原来的位置。一年的天数接近终了,新的一年将要重新开始。要让农民专心筹备农事,不要差遣他们干别的事情。天子与公卿大夫整饬国家的法典,讨论按季节月份制定的政令,以此来准备明年应做之事。命令太史排列各异姓诸侯的次序,使他们按国家大小贡赋牺牲,以供给对皇天上帝及社稷之神的祭祀。命令同姓诸侯供给祭祀祖庙所用的牛羊犬豕。命令小宰依次列出从卿大夫到一般老百姓所有土地的数目,使他们贡赋牺牲,以供祭祀山林河流之神使用。凡是在天下九州的百姓,必须全部献出他们的力量,以供给对皇天上帝、社稷之神、先祖神主以及山林河流之神的祭祀。

行之是令,此谓一终(1),三旬二日(2)。

【注释】

(1)一终:指一年终了。

(2)三旬二日:《季夏纪》有“甘雨三至,三旬二日”之语,此处上无所承,恐有脱文,也指雨雪而言。

【译文】

实行这些政令,这就算一年终了。……在三旬中有二日。

季冬行秋令,则白露蚤降(1),介虫为妖,四鄙入保;行春令,则胎夭多伤(2),国多固疾(3),命之曰逆(4);行夏令,则水潦败国,时雪不降,冰冻消释。

【注释】

(1)蚤:通“早”。

(2)胎夭:指在母腹中及刚出生的动物。

(3)固疾:久治不愈的病。固,同“痼”。

(4)逆:指违背时气。

【译文】

季冬如果实行应在秋天实行的政令,那么,白露就会过早降落,有甲壳的动物就会成灾,四方边邑的百姓就会为躲避来犯之敌而藏入城堡。如果实行应在春天实行的政令,那么,幼小的动物就会遭到损伤,国家就会流行久治不愈的疾病,给这种情况命名叫做“逆”。如果实行应在夏天实行的政令,那么,大水将为害国家,冬雪将不能按时降落,冰冻将会融化。

士节 #

【题解】

本篇以及《季冬纪》中的《介立》、《诚廉》、《不侵》都是谈士的节操的。本篇记述了齐国的隐士北郭骚悦服晏子之义、以死为晏子洗清冤诬的事迹,宣扬了士“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的节操,阐发了孟子“舍身取义”的思想。文章呼吁“欲立大功名”的人主当以寻找这样的士作为要务。

二曰:

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1),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2)。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务求此人也。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3)。

【注释】

(1)当:面对。理:义。

...

03季春纪第三

季春纪第三

季春 #

【题解】

见《孟春》。

一曰:

季春之月,日在胃(1),昏七星中(2),旦牵牛中(3)。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姑洗(4)。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桐始华,田鼠化为(5);虹始见,萍始生。天子居青阳右个(6),乘鸾辂,驾苍龙,载青旂,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

【注释】

(1)日在胃:指太阳的位置在胃宿。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在今白羊座。

(2)七星:星宿名,即星宿,二十八宿之一,在今长蛇座。

(3)牵牛:星宿名,即牛宿,二十八宿之一,在今摩羯座。

(4)姑洗(xiǎn):十二律之一,属阳律。参见《孟春纪》注。

(5)(rú):鹌鹑之类的鸟。田鼠化为只是古人的一种传说。

(6)青阳右个:东向明堂的右侧室。

【译文】

第一:

季春三月,太阳的位置在胃宿。初昏时刻,星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牛宿出现在南方中天。季春于天干属甲乙,主宰之帝是太皞,佐帝之神是句芒,应时的动物是龙鱼之类的鳞族,声音是中和的角音,音律与姑洗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八,味道是酸,气味是膻,要举行的祭祀是户祭,祭祀时,祭品以脾脏为尊。这个月梧桐树开始开花,鼹鼠变成鹌鹑之类的鸟,彩虹开始出现,浮萍开始长出。天子居住在东向明堂的右侧室,乘坐饰有用青凤命名的响铃的车子,车前驾青色的马,车上插绘有龙纹的青色旗帜;天子穿青色的衣服,佩戴青色的饰玉,吃的是麦子和羊,使用的器物纹理空疏而通达。

是月也,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1),命舟牧覆舟(2),五覆五反(3),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天子焉始乘舟。荐鲔于寝庙(4),乃为麦祈实。

【注释】

(1)鞠衣:指后妃们躬桑时穿的像初生的桑叶那种黄色的衣服。先帝:指太皞等古帝王。

(2)舟牧:主管船只的官。覆舟:指把船翻过来检查船底有无漏洞。

(3)反:翻转。

(4)鲔(wěi):鱼名,即鲟鱼。寝庙:指宗庙。

【译文】

这个月,天子向太皞等先帝进献黄色的衣服,祈求蚕事如意。命令主管船只的官吏把船底翻过来检查,船底船身要反复检查五次,于是向天子报告船只已经齐备。天子于是开始乘船。向祖宗进献鲟鱼,祈求麦子籽实饱满。

是月也,生气方盛(1),阳气发泄,生者毕出(2),萌者尽达,不可以内(3)。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窌(4),赐贫穷,振乏绝(5),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

【注释】

(1)生气:指使万物生长发育之气。

(2)生:一作“牙”,是。牙,萌芽。毕:都,全。

(3)内(nà):纳入,指纳入财物。

(4)窌(jiào):地窖。

(5)振:同“赈”,救济。乏绝:出门在外而无川资叫乏,居于家中而无饮食叫绝。

【译文】

这个月,春天的生养之气正盛,阳气向外发散,植物的萌芽都长出来了。这个时候,不能收纳财货。天子要施德行惠,命令主管官吏打开粮仓地窖,赐与贫困没有依靠的人,赈救缺乏资用衣食的人;打开储藏财物的仓库,拿出钱财,周济天下;鼓励诸侯聘用名士,对贤人以礼相待。

是月也,命司空曰(1):“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2),周视原野,修利堤防,导达沟渎,开通道路,无有障塞;田猎罼弋(3),罝罘罗网(4),喂兽之药,无出九门(5)。”

【注释】

(1)司空:主管土地、建筑、道路等事的官,周代为六卿之一。

(2)循:巡视。国邑:国都和城邑。

(3)罼(bì):捕捉禽兽的长柄网。弋:拴在生丝线上射出去以后可以收回的箭。

(4)罝罘(jūfú):都是捕兔的网。罗:捕鸟的网。这里罝罘罗网泛指一切捕捉禽兽的网。

(5)无:通“毋”,不要。九门:天子的都城有十二个城门,东方主生养,东方三门本来就不许上述猎具出城,这里的九门指东方三门之外的南、西、北三方九个城门。

【译文】

这个月,天子命令司空说:“应时的雨水将要降落,地下水将向上翻涌,应该巡视国都和城邑,普遍地视察原野,整修堤防,疏通沟渠,开通道路,使之没有障碍壅塞。打猎所需要的各种网具,毒杀野兽的药,不能带出城去。

是月也,命野虞无伐桑柘(1)。鸣鸠拂其羽,戴任降于桑(2),具栚曲筐(3)。后妃斋戒,亲东乡躬桑(4)。禁妇女无观(5),省妇使(6),劝蚕事。蚕事既登,分茧称丝效功(7),以共郊庙之服(8),无有敢堕(9)。

【注释】

(1)野虞:主管山林田野的官。柘(zhè):柘树,叶子可以养蚕。

(2)戴任:鸟名。

(3)栚(zhèn)曲(jǔ)筐:都是采桑养蚕的用具。栚,放蚕薄的木架的横木。曲,蚕薄(蚕箔)。,圆底的筐。筐,方底的筐。

(4)东乡(xiànɡ):向东方。乡,向。

(5)观:指游观。

(6)妇使:指妇女除养蚕之外的工作。

(7)效功:考核功效,即考核完成工作的情况。

(8)共:同“供”,供给。郊:指在郊外祭天。庙:指“供”在宗庙祭祖。

(9)堕:同“惰”,懈怠,懒惰。

【译文】

这个月,命令主管山林的官吏不要砍伐桑树、柘树。此时,斑鸠振翅高飞,戴任落在桑间。人们准备蚕薄、放蚕薄的支架以及各种采桑的筐篮。王后王妃斋戒身心,向东方亲自采摘桑叶。禁止妇女去游玩观赏,减少她们的杂役,鼓励她们采桑养蚕。蚕事已经完成,把蚕茧分给妇女,要她们缫丝,然后称量每人所缫之丝的轻重,考核她们的功效,用这些蚕丝来供给祭天祭祖所用的祭服,不许有人懈怠。

是月也,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1),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无或不良。百工咸理,监工日号(2),无悖于时,无或作为淫巧(3),以荡上心。

【注释】

(1)工师:统领百工的官。百工:指各种工匠。库:储藏器材的五种仓库,金铁为一库,皮革筋为一库,角齿为一库,羽箭杆为一库,脂胶丹漆为一库。

(2)监工:监督百工的官,由工师担任。日号:每日发布号令。

(3)淫巧:过分奇巧,这里指过分奇巧之物。淫,过分。

【译文】

这个月,命令主管百工的官吏让百工仔细检查各种库房中器材的数量和质量,金铁、皮革兽筋、兽角兽齿、羽毛箭杆、油脂粘胶丹砂油漆,不许质地不好。各种工匠都从事自己的工作,监督百工的官员每日发布号令,使所制器物不违背时宜,不得制作过分奇巧的器物,来勾动在上位者的奢望。

...

23贵直论第三

贵直论第三

贵直 #

【题解】

封建社会中,君主能否虚心纳谏是关系功业成败、国家存亡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本书多处论及,本论大部分篇目则集中加以讨论。

本篇主要论述君主要尊崇直言敢谏之士,虚心听取他们的逆耳之言。文章赞扬了狐援、烛过这样的“直士”的耿介忠贞,同时以齐湣王和赵简子为例,说明对直士态度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一曰:

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1)。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2),所欲奚自来?

【注释】

(1)枉:邪曲。见(xiàn):显露。

(2)所欲:指“闻枉”。所恶(wù):指恶闻直言的做法。

【译文】

第一:

贤明的君主所崇尚的莫过于士人。之所以崇尚士人,是因为他们言谈正直。言谈正直,邪曲就会显现出来了。君主的弊病,在于想闻知邪曲却又厌恶正直之言。这就等于阻塞水源又想得到水,水又从何而来?这是轻贱自己想要得到的而尊尚自己所厌恶的,想要得到的又从何而来?

能意见齐宣王(1)。宣王曰:“寡人闻子好直,有之乎?”对曰:“意恶能直?意闻好直之士,家不处乱国,身不见污君。身今得见王(2),而家宅乎齐,意恶能直?”宣王怒曰:“野士也!”将罪之。能意曰:“臣少而好事,长而行之,王胡不能与野士乎(3),将以彰其所好耶?”王乃舍之。若能意者(4),使谨乎论于主之侧,亦必不阿主。不阿(5),主之所得岂少哉?此贤主之所求,而不肖主之所恶也。

【注释】

(1)能意:战国时齐国人,姓能,名意。

(2)身今得见王:当作“今身得见王”。

(3)与:用,听取。

(4)能意者:当作“若能意者”。

(5)不阿:当作“不阿主”。

【译文】

能意见齐宣王。宣王说:“我听说你喜好正直,有回事吗?”能意回答说:“我哪里能做到正直?我听说喜好正直的士人,家不住在政治混乱的国家,自身不见德行污浊的君主。如今我来见您,家又住在齐国,我哪里能算得上正直!”宣王生气地说:“真是个鄙野的家伙!”打算治他的罪。能意说:“我年少时喜好直言争辩,长大以后一直这样做,您为什么不能听取鄙野之士的言论,来彰明他们的爱好呢?”宣王于是赦免了他。像能意这样的人,如果让他在君主身边谨慎地议事,一定不会曲从君主。不曲从君主,君主得到的教益难道会少吗?这正是贤明的君主所追求的,不肖的君主所厌恶的。

狐援说齐湣王曰(1):“殷之鼎陈于周之廷(2),其社盖于周之屏(3),其干戚之音在人之游(4)。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王必勉之!其无使齐之大吕陈之廷(5),无使太公之社盖之屏(6),无使齐音充人之游。”齐王不受。狐援出而哭国三日,其辞曰:“先出也,衣纻(7);后出也,满囹圄。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处(8)。”齐王问吏曰:“哭国之法若何?”吏曰:“斮(9)。”王曰:“行法!”吏陈斧质于东闾(10),不欲杀之,而欲去之。狐援闻而蹶往过之(11)。吏曰:“哭国之法斮,先生之老欤?昏欤?”狐援曰:“曷为昏哉?”于是乃言曰:“有人自南方来,鲋入而鲵居(12),使人之朝为草而国为墟(13)。殷有比干,吴有子胥,齐有狐援。已不用若言(14),又斮之东闾,每斮者以吾参夫二子者乎(15)!”狐援非乐斮也,国已乱矣,上已悖矣,哀社稷与民人,故出若言。出若言非平论也,将以救败也,固嫌于危(16)。此触子之所以去之也,达子之所以死之也(17)。

【注释】

(1)狐援:战国齐臣,他书或作“狐咺”、“狐爰”。齐湣王:战国齐国君,名地,齐宣王子。

(2)鼎:古代一种礼器,被视为立国的重器,政权的象征。

(3)社:祭祀土神处,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屏:屏障,这里指遮盖神社的棚屋之类。

(4)干戚之音:武舞的音乐。古代舞蹈分文、武两种,文舞执羽旄,武舞执干戚。干,盾牌。戚,大斧。这里以“干戚之音”指代殷商的宫廷音乐。游:游乐。

(5)大吕:齐钟名。

(6)太公:战国田齐的开国始祖,姓田,名和,原为齐康公相,后逐康公,取代姜姓自立为诸侯。

(7)衣纻(chīzhù):意思是生活可得温饱。,用葛草纤维织成的较细的布。纻,用苎麻织的粗布。

(8)洋洋然:犹“茫茫然”,心神不定,无所依归的样子。

(9)斮(zhuó):斩。

(10)东闾:齐国都的东门。

(11)蹶:跌倒,这里指走路跌跌撞撞。过:访,见。

(12)鲋(fù)入:像鲫鱼一样地进来。鲋,鲫鱼。鲫鱼体小,用以形容恭谨谦卑。鲵(ní)居:像鲸鲵一样地处于齐国。鲵,雌鲸。鲸体大,吞食小鱼,用以形容凶残。

(13)为草:变为草莽。狐援这些话当有所指。史载,齐湣王四十年(前284),燕、秦、韩、赵、魏等国伐齐,齐湣王奔卫。楚派淖(zhuō)齿率兵救齐,遂为湣王相,继而淖齿杀湣王,与燕国瓜分了齐国原来侵占的土地和宝器。狐援之言或与当时形势有关。《战国策·齐策》以狐咺(援)说湣王与湣王被杀事为一章。

(14)若:代词,这。

(15)每:当,将。参(sān):使比并为三。

(16)嫌:近。危:言语惊人。

(17)触子、达子:都是齐湣王之臣,其事见《慎大览·权勋》篇。

【译文】

狐援劝齐湣王说:“殷商的九鼎被摆放在周的朝廷上,它的神社被盖上周的庐棚,它的舞乐被人们用在游乐中。亡国的音乐不准进入宗庙,亡国的神社不准见到天日,亡国的重器被摆放在朝廷上,这些都是用来警戒后人的。您一定要好自为之啊!千万不要让齐国的大吕摆在别国的朝廷,不要让太公建起的神社被人罩盖上庐棚,不要让齐国的音乐充斥在别人的游乐之中。”齐王不听他的劝谏。狐援离开朝廷以后,为国家即将到来的灾难哭了三天,哭道:“先离开的,尚可穿布衣;后离开的,遭难满监狱。我即将看到百姓仓惶东逃,不知道在哪里安居。”齐王问狱官说:“国家太平无事却给它哭丧的,按法令该治什么罪?”狱官回答说:“当斩。”齐王说:“照法令行事!”狱官把刑具摆在国都东门,不愿杀死狐援,只想把他吓跑。狐援听到这个消息,反倒跌跌撞撞地去见狱官。狱官说:“国家无事而为国哭丧的依法当斩,您这样做,是老糊涂了呢,还是头脑发昏呢?”狐援说:“怎么是发昏呢!”于是进一步说道:“有人从南方来,进来时像鲫鱼那样恭顺谦卑,住下以后却像鲸鲵那样凶狠残暴,使别人朝廷变为草莽,国都变为废墟。殷商有个比干,楚国有个伍子胥,齐国有个狐援。既不听我的这些话,又要在东门把我杀掉,这是要把我同比干、伍子胥比并为三吧!”狐援并不是乐于被杀,国家太混乱了,君主太昏愦了,他哀怜国家和人民,所以才说这样的话。这些话并不是持平之论,他是想用以挽救国家的危亡,所以讲的话才近于危言耸听。湣王不纳忠言却戮辱直士,这正是触子弃之而去的原因,也正是达子战败而死于齐难的原因。

赵简子攻卫,附郭(1)。自将兵,及战,且远立,又居于屏蔽犀橹之下(2)。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桴而叹曰(3):“呜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而进曰(4):“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艴然作色曰(5):“寡人之无使,而身自将是众也,子亲谓寡人之无能,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曰:“昔吾先君献公即位五年(6),兼国十九,用此士也。惠公即位二年(7),淫色暴慢,身好玉女,秦人袭我,逊去绛七十(8),用此士也。文公即位二年,厎之以勇(9),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战(10),五败荆人,围卫取曹,拔石社(11),定天子之位(12),成尊名于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乃去屏蔽犀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乘之。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也(13),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战斗之上(14),桴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

【注释】

(1)附:迫近。郭:外城。

(2)屏蔽屏橹:当作“屏掩犀橹”。屏蔽,掩蔽物。犀橹:犀皮制作的大盾牌。

(3)桴(fú):鼓槌。

(4)行人:官名,负责外交事务。胄:头盔。“免胄横戈”是手执武器、甲胄在身的臣下谒见君主时的礼节,以示恭敬。

(5)艴(bó)然:盛怒的样子。作色:因发怒脸上变色。

(6)献公:晋献公,春秋晋国君。

(7)惠公:晋惠公,晋献公之子。

(8)逊:逃遁。去:离,距离。绛:指新绛,晋国都,在今山西曲沃西南。

(9)厎(dǐ):通“砥”,磨砺。

(10)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进行的一次战争,结果晋获全胜。城濮:春秋卫地,在今河南范县南。

(11)石社:地名,所在不详。

(12)定天子之位:晋文公元年(前636),周襄王之弟叔带率狄人伐周,襄王出奔郑。第二年,晋文公兴兵诛叔带,复纳襄王。“定天子之位”即指这件事。

(13)与:与其。革车:兵车。

(14)上:等于说“时”。

【译文】

赵简子进攻卫国,逼近外城。他亲自统率军队,可是到了交战的时候,却站得远远的,躲在屏障和盾牌后面。简子击鼓,士卒却动也不动。简子扔下鼓槌感叹道:“哎!士卒变坏竟然快到这个地步!”这时,行人烛过摘下头盔,横拿着戈走上前说:“只不过是您有些地方没能做到罢了,士卒有什么不好!”简子气得勃然变色,说:“我不委派他人而亲自统率这些士卒,你却当面说我无能。你说的有理便罢,没理就治你死罪!”烛过回答说:“从前我们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就兼并了十九个国家,用的就是这些士卒。惠公即位二年,纵情声色,残暴傲慢,喜好美女,秦人袭击我国,晋军溃逃到离绛城只有七十里的地方,用的也是这些士卒。文公即位二年,以勇武砥砺士卒,所以三年之后士卒都变得坚毅果敢;城濮之战,五次打败楚军,围困卫国,夺取曹国,攻占石社,安定天子的王位,显赫的名声扬于天下,用的还是这些士卒。所以说只不过是您有些地方没能做到罢了,士卒有什么不好?”简子于是离开屏障和盾牌,站立到箭矢可以射到的地方,只击鼓一通士卒就全都登上了城墙。简子说:“与其让我获得兵车千辆,不如听到行人烛过一席话!”行人烛过可算得上能劝谏他的君主了。正当击鼓酣战之时,赏赐不增多,刑罚不加重,只说了一席话,就使士卒都乐于为君上效死。

直谏 #

【题解】

...

24不苟论第四

不苟论第四

不苟 #

【题解】

本篇论臣下应持的操守。所谓“不苟”有两个含义:一是笃行礼义,即“必中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举”。五人之佐不肯为武王系、蹇叔不肯为穆公出不义之谋、赵衰辞赏三例都是说明这一点的。二是谨守分职。公孙枝请见客而受罚,说明不得越职而行。前者是儒家“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翻版,后者则是法家“治不逾官”思想的体现。

一曰:

贤者之事也,虽贵不苟为,虽听不自阿(1),必中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举。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之所不说。非恶其声也。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其实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福亦异。异,故子胥见说于阖闾,而恶乎夫差;比干生而恶于商,死而见说乎周(2)。

【注释】

(1)阿:私。

(2)死而见说(yuè)乎周:武王灭商后,曾封比干表彰他的忠义。

【译文】

第一:

贤明的人做事,即使地位尊贵也不随意而行,即使为君主所听信也不借以谋私,一定要合于事理然后才行动,符合道义然后才去做。这是忠臣的德行,是贤明的君主所赏识的,不肖的君主所厌恶的。不肖的君主并不是厌恶忠臣的声音。他们虽然不肖,喜欢忠臣的声音跟贤明的君主还是相同的,但实际做起来却跟贤明的君主不同。实际行动不同,所以他们的功名祸福也就不同。正因为不同,所以伍子胥被阖闾赏识,却被夫差厌恶;比干活着时被商纣厌恶,死后却被周朝赞赏。

武王至殷郊,系堕(1)。五人御于前(2),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左释白羽(3),右释黄钺(4),勉而自为系。孔子闻之曰:“此五人者之所以为王者佐也,不肖主之所弗安也。”故天子有不胜细民者,天下有不胜千乘者。

【注释】

(1)系:带子,这里指袜带。

(2)五人:指周武王的五个辅臣,即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高、苏公忿生。御:侍。

(3)白羽:用白色羽毛装饰的旗帜。

(4)黄钺:用黄金作装饰的大斧。白羽、黄钺都是古代的仪仗。

【译文】

周武王率大军伐纣,到了殷都郊外,袜带掉了下来。当时他的五个辅臣都在身边陪侍,没有一个人肯替他把带子系上,他们说:“我们来侍奉君主,并不是替他系带子的。”武王左手放下白羽,右手放下黄钺,自己费力地把带子系上了。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这正是五个人之所以成为王者辅臣的原因,也正是不肖的君主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天子有时不能胜过小民,占有天下者有时不能胜过只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秦缪公见戎由余(1),说而欲留之,由余不肯。缪公以告蹇叔。蹇叔曰:“君以告内史廖(2)。”内史廖对曰:“戎人不达于五音与五味(3),君不若遗之(4)。”缪公以女乐二八人与良宰遗之(5)。戎王喜,迷惑大乱,饮酒昼夜不休。由余骤谏而不听(6),因怒而归缪公也。蹇叔非不能为内史廖之所为也,其义不行也(7)。缪公能令人臣时立其正义,故雪殽之耻(8),而西至河雍也(9)。

【注释】

(1)由余:祖先为晋人,亡入西戎,后归附秦穆公,辅佐穆公霸西戏。

(2)内史廖:名字叫廖的内史。内史,官名,周代开始设置,掌管爵禄赏罚。

(3)达:通晓。

(4)遗(wèi):赠送,送给。

(5)二八人:“人”字为衍文。

(6)骤:屡次。

(7)其义不行:遗女乐良宰使戎王迷乱,并使其君臣不和,这是不义的事,所以蹇叔不做。

(8)雪殽之耻: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秦晋殽之战后三年),秦伐晋,取晋地,并埋葬死于殽的秦军尸骨,起土为坟。“雪殽之耻”即指这件事。雪,洗刷。

(9)河雍:指古雍州,包括今陕西、甘肃两省大部及青海省一部分地区。

【译文】

秦穆公见到戎国的由余,很赏识他,想把他留下。由余不答应。穆公将此事告诉了蹇叔。蹇叔说:“您可以把此事告诉给内史廖。”内史廖听了,回答说:“戎人不懂得音乐和美味,您不如把这些东西送给他们。”穆公就把两队女乐和技艺高超的厨师送给了戎人。戎王十分高兴,神魂颠倒,饮酒昼夜不止。由余多次劝谏,戎王不听,因而一怒之下归附了秦穆公。蹇叔并不是不能做内史廖做的事,而是他所遵守的道义不允许这样做。秦穆公能让臣下时时坚持自己的道义,所以能洗刷殽之战的耻辱,把疆土向西开拓到雍州。

秦缪公相百里奚。晋使叔虎、齐使东郭蹇如秦(1),公孙枝请见之(2)。公曰:“请见客,子之事欤?”对曰:“非也。”“相国使子乎?”对曰:“不也。”公曰:“然则子事非子之事也(3)。秦国僻陋戎夷(4),事服其任(5),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今子为非子之事!退!将论而罪(6)。”公孙枝出,自敷于百里氏(7)。百里奚请之。公曰:“此所闻于相国欤?枝无罪,奚请?有罪,奚请焉?”百里奚归,辞公孙枝。公孙枝徙(8),自敷于街。百里奚令吏行其罪。定分官(9),此古人之所以为法也。今缪公乡之矣(10)。其霸西戎,岂不宜哉?

【注释】

(1)叔虎:晋大夫,即下文的郤子虎。姓郤,名豹,字叔虎。东郭蹇:齐大夫,姓东郭,名蹇。

(2)公孙枝:秦大夫,字子桑。

(3)子事非子之事:第一个“事”字为动词,做。第二个“事”字为名词,指按职分应做的事。

(4)僻陋戎夷:指处于戎夷所居的僻陋之地。

(5)服:任用。

(6)而:你。

(7)敷:陈说。

(8)徙:指离开百里奚处。

(9)分(fèn)官:名分职守。

(10)乡(xiàng):向,趋向。

【译文】

秦穆公任命百里奚为相国。这时,晋派叔虎、齐派东郭蹇出使秦国,公孙枝请求会见他们。穆公说:“请求会见客人,这是你职分内的事吗?”公孙枝回答说:“不是。”穆公又问:“是相国委派你了吗?”回答说:“没有。”秦穆公说:“既然这样,你是要做不该你做的事。秦国偏僻荒远,处于戎夷之地,即使是事事都有专职,人人各守其责,仍然怕被诸侯耻笑,而现在你竟然要做不该你做的事!下去吧!将审理惩治你的罪过!”公孙枝出来,到百里奚那里陈述事情的原委。百里奚替他向穆公求情。穆公说:“这样的事是相国该过问的吗?公孙枝没有罪的话,有什么必要求情?要是有罪的话,求情又有什么用?”百里奚回来,回绝了公孙枝。公孙枝转而又到闹市中去陈诉。百里奚命令官吏对公孙枝论罪行罚。确定官员的名分职守,这是古人实行法治的方法。如今秦穆公已朝这个方向努力了。他称霸西戎,难道不是情理之中的吗?

晋文公将伐邺(1),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2)。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衰曰:“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3);赏其本,则臣闻之郤子虎。”文公召郤子虎曰:“衰言所以胜邺,邺既胜,将赏之,曰:‘盖闻之于子虎,请赏子虎。’”子虎曰:“言之易,行之难,臣言之者也。”公曰:“子无辞。”郤子虎不敢固辞,乃受矣。凡行赏欲其博也,博则多助。今虎非亲言者也,而赏犹及之,此疏远者之所以尽能竭智者也。晋文公亡久矣,归而因大乱之余(4),犹能以霸,其由此欤?

【注释】

(1)邺:春秋卫地,在今河北临漳。

(2)赵衰:晋大夫,曾从晋文公出亡,谥成子。

(3)骑乘者:泛指将士。

(4)因:承袭。

【译文】

晋文公将要伐邺,赵衰提出了胜邺的方法。文公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获得胜利。伐邺归来,文公将要赏赐他。赵衰说:“您是要赏赐根本呢,还是要赏赐末节呢?如果赏赐末节,那么有参战的将士在;如果赏赐根本,那么我的建议是从郤子虎那里听来的。”文公召见郤子虎,说:“赵衰提出了胜邺的方法,现在伐邺已经获胜,我要赏赐他,他说:‘我是从子虎那里听来的,请赏赐子虎。’”郤子虎说:“事情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只是个谈了几句的人。”文公说:“你就不要推辞了。”郤子虎不敢坚决推辞,才接受了赏赐。凡是奖赏,赏赐的范围应该越大越好,范围大,得到的帮助就多。如今郤子虎并不是直接进言的人,而奖赏仍然赏赐到他,这是关系疏远的人之所以能为君主竭尽才智的原因。晋文公流亡在外很久了,回国后继承的又是大乱以后的残破局面,但仍能凭这种条件成就霸业,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赞能 #

【题解】

“赞能”即举任贤能。本篇以鲍叔牙和沈尹茎举贤为例,从举荐人才的角度阐述任贤的思想。文章指出“功无大乎进贤”,“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旨在倡导为臣者当以举贤为己任,并强调了得贤对于成就王霸之业的决定性作用。

二曰:

贤者善人以人(1),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2);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授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3)?

【注释】

(1)善:亲善。以人:指根据这个人的仁德。人,通“仁”。

(2)欧冶:春秋时冶工,善铸剑。

(3)岂有里数哉:得圣人即可得天下,而天下土地不止千里,所以说“岂有里数哉”。

【译文】

第二:

...

00简介-作者

请支持正版 #

书名:恰同学少年

作者:黄辉

排版:墨茗

邮箱:1052805965@QQ.COM

本书仅供个人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觉得好,请购买正版书籍,书中若有错误,望反馈给我,谢谢。

所用字体:方正博雅方刊宋_GBK、方正黑体_GBK

简 介 #

小说根据同名电视剧改编,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描绘了1913~1918年以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积极进取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一批优秀教师形象。深刻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这个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现实主题,很好展现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现行教育理念的完善、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追求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 者 #

黄晖,第26届电视“飞天奖”优秀编剧获得者,现居长沙。2007年凭借《恰同学少年》荣获中国电视剧艺术成就最高奖——飞天奖优秀编剧,年末编剧创作的“传奇大戏”《血色湘西》在湖南卫视引起收视狂潮。

2007年,作品《恰同学少年》红遍大江南北,不仅得到普通观众的追捧,同时也受到了国家领导高层的高度关注,黄晖凭此剧一举拿下今年电视“飞天奖”优秀编剧奖。年末,湖南卫视推出他编剧的“传奇大片”《血色湘西》,收视率节节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