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真的很容易

09易学的神是什么

第九章

易学的神是什么?

避谈鬼神,难免是心虚的表现,

要谈鬼神,实在缺乏具体的证据。

孔子虽然不谈鬼神,

却肯定了鬼神的存在。

希望大家“敬鬼神而远之”,

以“情”感通,不模拟鬼神的形状。

敬鬼神而远之,才是真正的敬,

可以启发自己的智慧,并努力向善。

一方面承先启后,负起自己的责任;

一方面精神不死,务求不让后人辱骂。

祷告鬼神的用意在求得自己清明感通,

不能索求功名利禄或因未如己愿而加以侮辱。

一 古代人与天及神的关系 #

中国古代,把“天”当做人间的最高主宰,相当于基督教所说的“上帝”。这种观念,一直到现代,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天”和“上帝”一样,都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现代年轻人经常无意间发出“老天,My God”的呼喊,表示潜意识中,天即上帝。

然而,“天”毕竟和“上帝”不同。中国人只把人力所不能决定的部分归于天意。人力所能及的,人必须自行负责。孔子把它归纳成为:“尽人事以听天命”,人只管恪尽自己的心力,成败与否由天来做最后的决定。

天无言,人只好猜测天意。猜得准的,大家就认为很“神”。逐渐引申为“凡能协助人明白天意的”,都称之为神。所以后世神愈来愈多,遍及各地。我们信仰“一天多神”,和《易经》的“一(太极)之多元(两仪、四象、八卦)”相类似,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信奉“多神”教,因为我们只有信仰,却没有宗教。我们“祭天”,是尊敬上天的公正廉明,除非为大众求雨、求国泰民安,不能为私事向上天请求。一般人祈求上天保佑,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所以事过境迁,就抛诸脑后,实为人之常情。我们“祭祖”,是向逝世的祖先保证自己致力于光宗耀祖,不辱家风。由于血缘关系、骨肉情深,有时连声呼喊祖宗保佑,更是常见的事。天看得见,但天意难测,因为天看得远,还要顾及四方,不是我们所能了解的。神看不见,却没有不可解释的神秘性。天和神,都没有超越世界之上的权力,无所不能,也只能在世界的范围内施行。

二 神鬼依人世的习惯运作 #

我们说神没有不可解释的神秘性,主要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生死不过是阴阳的变化,所以“人死为神”,便很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天是天下人所共有的,只能为天下人设想,不会为任何个人谋取私利,因此十分公正,被尊称为“天公”。于是,我们便想起祖先,是自己家里的人,死后为神,对家人最清楚,也最为关爱。于是便在家里立起祖先牌位,有事好商量。中国人习惯把祖宗牌位扛在肩膀上,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多了一条导引线,把我们和祖先的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祭祖先时家人团聚,在祖先面前交换意见,总归比较容易形成共识。平日有事,在家也可以向祖先牌位禀告一番,把不方便说出口的事情,默默地向祖先提出咨询,若是获得启示,就等于有名师指点。神和人的行为及价值标准,基本上十分接近,哪里有什么神秘性?由于人有品德修养的高下,所以死后也按其生前的表现,分别经过严格的考核,品德良好的为神,较差的为鬼。

中国人最有趣的事情,便是把自己的祖先当做神,却把同样是别人祖先的游魂称为鬼。当然,有时候对自己人不满意,也会骂一声“死鬼”,不过很快就会改口了。

这种亲密的神、鬼和人的关系,同样应该适可而止,否则就会成为迷信。但是,一旦有人相信,就会有人加以利用。天地间最擅长装神弄鬼的莫过于人,有人便有装神弄鬼的情况发生,不过是严重与否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孔子极力加以导正,仍然免不了有很多观念,迄今仍然存在。

三 占卜祈求神示的公信力 #

占卜祈求神示,用现代话来解释,应该是占卜的人,为了增加公信力所假定的一种方式。一直到现代,仍然有人相信在神前掷i-,同样是一种占卜用具。

伏羲氏画八卦,原来可能是为了造字,并透过符号的变化,以实施教化。但是免不了被神化,应用做迷信的工具。到了殷商时代,大家过度信神,所有人事都诉之于神,以致利用占卜欺惑大众,层出不穷,反而造成不安。

周文王重卦,原本想要扭转当时一切听命于神的不良现象,希望大家透过卦爻的变化来趋吉避凶,而不是接受吉凶的判定。但是,当时的大环境,不容易迅速加以改变,以致周朝开始制礼,限制人民信神,提出反神权的观念,这些都是周公的“天命无常”所引发出来的。他不断说明:上帝(当时通用的称呼)引导人民走向安乐,夏朝能适度安乐,所以上帝和他们在一起。后来夏君不依照上帝的意思而过度逸乐,上帝便不关心他,命令成汤革夏朝的命。从成汤到帝乙,没有一个敢违背上帝的命令,没有不配合天意的。到了殷(纣)王,由于过度享乐,不顾天理和人民的痛苦,于是上帝不再保护他。孔子曾经说过,他在睡觉做梦时,都忘不了周公,便是制礼作乐的功能,使他十分敬佩。孔子不称“上帝”,恢复“天”的名称。以“礼”为“天道”的依据,“奉礼”便是“畏天”,人人依礼顺天。而礼的基础,在于人的自觉,并不在天。开启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新观念,以“敬鬼神而远之”为常态。

四 以人为本的天神鬼定位 #

孔子自述五十知天命,主要是在“人所能主宰”的“义”(应该、合理)和“人不能主宰”的“无可奈何”(看不见的手、风险性)做出适当的区隔。我们深信这种主张,符合伏羲氏、周文王、周公的原意,可谓一脉相承。

一直到现代,我们仍然停留在“既没有能力证明鬼神的存在,也没有能力证明鬼神并不存在”的无奈阶段。如果一定要把不可确知的鬼神,当做知识来研究,实在很难获得具体的答案,也不容易建立起大家的共识。

孔子尊重每一个人的自主性,是居于“敬人者人恒敬之”的人性基础,让大家自己做决定,相信不相信鬼神的存在?相信的,可以参与祭祀;不相信的,也不勉强。但是,孔子虽然不谈鬼神,却肯定了鬼神的存在。他认为鬼神的形状,固然无法加以描述;然而鬼神的精神,却是可以透过感应而获得印证的。祭祀时诚心诚意,自然会感觉到鬼神的精神,好像出现在自己的面前。有了这一层体会,使人对自己的精神,产生“不死”的信心。于是有限的生命,可以借由精神的无限延伸,而增加很大的价值。加重了我们承先启后的责任,也加强了我们自作自受的警惕。

敬神,不是把自己的命运委任给神,而是祈求神赐给我们智慧,使我们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自己选择未来,发挥以人为本的高度自主性,神鬼对我如何,并不重要,我自己要怎样回应,才更要紧。孔子提出敬而远之的主张,实在是真正的诚心诚意,值得大家深思遵行。

五 敬鬼神目的在加强自律 #

人性的需求,是自由、自主、自在。我们不希望被管制、受束缚、遭禁锢。不幸的是,一旦自由、自主、自在,我们就觉得好像可以为所欲为,偏偏适时出现很多听起来十分受用的声音,因而得意忘形,犯下重大的过错,这才后悔莫及,造成很大的遗憾。周文王重卦,用意即在提醒大家不要得意忘形,时时提高警觉性,以免害人害己。

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便是人具有局限性,无法遇事样样顺遂。不断地犯过错,不断地改过,好像是人人必经的共同途径。知过能改,隐含着鬼神及时的启示,当然,这种及时的启示,也是我们自作自受的结果。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知过能改,有些人却不知过错,或者明知过错也不能改?关键在于这个人的品德修养。品德良好的,鬼神不忍心袖手旁观,所以热心指点他,促使其知过即改。品德修养不好的人,和鬼神不可能有感通,不能够获得及时的指点,因此不知改过。

孔子用道德修养来打通幽冥世界和人生的界限,对鬼神采取“似有若无,似无若有”的“亦即亦离”心态,借由鬼神的感通来提高人的自律。鬼神不论存在与否,我们一律“敬而远之”,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

不求鬼神,却促使鬼神主动佑助我,既尊重自己,也尊敬鬼神。既不迷信,又能加强自律,岂不是上策!

请神容易送神难,敬而远之,保持合理的安全距离,应该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最佳写照,可供参考。

六 透过鬼神意在求得感通 #

人的生命有限,原本就是一种无奈。人必有死,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追求永生,又成为大家共同的愿望。透过“人死为归”,“归”即为“鬼”,若是继续生前的品德修养,不断地为公众服务,便有机会被尊奉为“神”,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永生的有效途径。人死之后,躯体归于尘土,只有精神能够长存。因此神的外形如何,无法定论,而神的感情,永远存在世人的心中,则是可以证明的事实。

...

02为什么天人可以合一

第二章

为什么天人可以合一?

天那么高,人这样渺小,

就算有了人造卫星,也很难天人合一。

《易传》称为“十翼”,表示十只翅膀。

明白《易传》的道理,相当于内外合一。

将外在的世界,纳入人的内心,

用道德精神,来点化理想人格。

透过“人”合“天”的交感互动,

把人事问题与自然现象合而观之。

从自然天道寻找人类行为的合理途径,

用模拟万物的形态和事理来辅导众人。

天人在我们的内心合一,

人发自内心敬天、顺天,自然天人合一。

一 请先了解几个基本概念 #

织布时纵的丝线为“经”,横的丝线为“纬”,“经纬”后来被引申为“纲纪”,也就是不容轻易改变的基本原则。汉朝时以《易》(易经)、《礼》(礼经)、《书》(书经)、《诗》(诗经)、《乐》(乐经)、《春秋》(春秋经)为六经。由于《乐经》早亡,后世只存五经。

《易经》原名《变经》,可能是担心大家望文生义,知变而不知常,所以改称《易经》。希望读者能兼顾“变易”和“不易”的道理,以求持经达变。坚持原则(经),却能够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通权达变(权),寻找出合理的平衡点。

“易”中有“经”也有“传”,“传”是用来解释《易经》的。古人说《易经》,常把《易传》也涵括在内。

“卦”是悬挂的意思,把宇宙间一切自然现象,用八种符号,也就是八卦来标示,每一种符号可以代表几十种事物。八卦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卦,代表更多的变化。

八卦由三个符号所构成,六十四卦由于八卦两两相重,所以各有六个符号。

基本符号只有两个,i-为阳,i-为阴。卦是由下向上读的,i-阳阳阳代表天,i-阴阴阴代表地,i-阴阴阳表示山,i-阳阳阴表示泽,i-阳阴阴即为雷,i-阴阳阳即为风,i-阴阳阴便是水,i-阳阴阳便是火。所有六十四卦,都由阴(i-)和阳(i-)两种符号组合而成,既整齐又美观。

每一个符号,都称为一“爻”。八卦各有三“爻”,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六“爻”;爻的意思,是“交错”。借由阴(i-)阳(i-)的交错,构成不同的卦象。

二 学易经最好先研读易传 #

《易传》是用来阐述、解释《易经》的,共分为七个部分:

1.《彖传》上下两篇——《易经》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彖曰”,也叫做“彖辞”。彖是“断”的意思,彖辞用来论断一卦的卦象、卦德和六爻的排列。

2.《象传》上下两篇——每卦的“彖曰”后面,紧接着是“象曰”,称为大象,总论这一卦的象;每一卦有六爻,爻辞后面的“象曰”,叫做小象,分论这六爻的象。象的功能,在模拟万物的形态和事理。

3.《系辞传》上下两篇——系的意思是联络,把易道的义理,联系起来,相当于《易经》的总论或通论,并不局限于哪一卦或哪一爻。上篇以形而上的道体为主,下篇以形而下的器用为主,合起来可以称为“易大传”。

4.《文言传》一篇——乾卦和坤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和第二卦,称为“易的门户”。其余六十二卦,都由这两卦互动、交感所形成。易道变化、阴阳交易,都以乾坤为本。这两卦的卦辞和爻辞,显得特别重要,所以各加文言传,以详细解释,很可能是后世易学家的见解所辑录而成。

5.《序卦传》一篇——说明六十四卦的次序和排列的理由。

6.《说卦传》一篇——说明八卦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八卦相重的由来。

7.《杂卦传》一篇——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

以上七个部分,一共十篇,称为“十翼”,表示易学起飞的十只翅膀。相传为孔子所作,也有学者认为是集体创作。

三 阴阳两种符号合而为一 #

相传,伏羲氏是远古时代一位非常喜欢动脑筋的人。他十分好奇:“宇宙万象,为何如此井然有序?”他用心观察自然现象,发现有白天、黑夜之分,而且白天、黑夜好像永远不会错置;海水高涨,然后逐渐退回原位,又再度高涨,旋即悄然消退;草木成长、枯萎;人类出生、死亡,无不井然有序,是不是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操控宇宙呢?

伏羲氏没有提出“主宰神”的观念,也没有发展出“外星人”的理论。他假设有一种强大的动能,驱使万物做出如此有规律的变动,并且用一根棍子,画一条直线,造出一个“i-”的符号,来代表此一强大的动能。

然而,经过仔细的观察、体会和反思,使伏羲氏很快便否定了自己的假设。因为每天升起和降落的太阳,应该是同一个;今年的春、夏、秋、冬,也仿佛是去年重现。他觉得宇宙的变动,绝不是单一的力量能够造成的。于是,他把木棍折断,画一条中间断裂的线,造出另一个“i-”的符号。后人把“i-”称为阳,将“i-”称为阴。

阴、阳合而论之,代表一种巨大的动能;分而观之,又可代表两种不同性质的动能。用现代话来说,“i-”代表物质,“i-”表示能量。由于质能互变,动起来是“i-”,静下来便成“i-”。说阴阳是一,可以;说阴阳是二,也未尝不可。我们把它称为一之多元,把“一”和“多”合起来想,不分开来看。由于一内含二,所以合起来是一,分开来便成为二(多)。这种观念,对中国人的思维,有很大的影响。

...

08易经是怎样开始的

第八章

易经是怎样开始的?

想了解《易经》开始的情况,

请模拟伏羲氏当年的自然景象。

环境既单纯又自然,

人心也相对地简单而纯洁。

随着时代的变迁,

显秩序和隐秩序愈来愈遥远。

这时候回想《易经》开始的情况,

对回归原点,正本清源十分有助益。

天地万物的变化,只有一个道理,

称为象数理的连锁作用,生生不息。

道德人格是主要的关键,

保持善的方向不变,才是正道。

一 想一想伏羲当年的情况 #

要了解《易经》的起源,必须先想象一下伏羲氏当年所处的环境,所能看到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子?既没有现代的高楼大厦,天空底下最高的就是树,风吹来,树枝、树叶会跟着摆动,所以天底下动的就是风(i-);那时没有地下铁道,行驶起来有震动的感觉,因此地底下动的,只有雷(i-);那时候环境十分自然,人心也相对单纯,八个基本卦,也就够用了。由于一阳一阴之谓道,天底下如果有看得见的显秩序,就一定有看不见的隐秩序。伏羲氏的时代,自然的景象居多,人为造作很少,人们很习惯于隐秩序,显秩序反而不明显。就算逐渐增加一些显秩序,也大多引申隐秩序,彼此相当吻合,没有什么“天定胜人”或“人定胜天”的争论。经过伏羲氏的指引,大家都接受宇宙是一个大太极,人人都只是一个小太极的观念,真的十分简易。

伏羲氏最大的贡献,是以他的智慧,为人民定出了方向。如果他指出所有的秩序,都是神在主宰,中华民族势必走向宗教途径。然而,伏羲氏并没有这样做,一直到现代,我们受到他的影响,有信仰而没有宗教,成为最大的特色。“智慧”和“知识”不同,方向的指引,主要靠智慧。中华民族,本来很有智慧,现代却丢失了,学了很多知识,只落得小聪明——得到小聪明,失去大智慧,是现代中国人最大的不幸。伏羲氏的时代,人和神是同一的,既没有神圣的灵光,也没有迷信的色彩。对于《易传》所说的“神”,我们应该好好体会一番,才不致为小聪明所误!

二 神就是知变化之道的人 #

系辞上传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懂得变化规律的人,知晓神明的所作所为,大家也就把他当做神了。我们把通达变化的人,称为了解事态,却把阴阳变化不可测定的事态,叫做“神妙”。若有人能够掌握未来的变化,摸清楚神妙的事态,那当然是神明,用不着怀疑。

《易经》本身既没有思虑,也没有作为。它寂静不动,却能够透过阴阳交感而通晓天下万事万物。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妙的道理,又有谁能够达到这种地步呢?

“坤”表示关闭门户,把万物闭藏起来;“乾”代表打开门户,把万物吐生出来。这样一关一开,便是常见的变化。用来推知未来的变化,叫做“会通”。把变化显现出来,称为“表象”。变化成有形的器具,使用它,就是“效法”。人们反复不断地利用这些器具,却不知道它们的原理,岂不是十分神妙?

孔子不说怪、力、乱、神,却在《易传》中说了不少的神奇、神妙、神明、神灵,他还原了伏羲氏心目中的神,却巧妙地否定了殷商时代人们走火入魔式的迷信神。

伏羲氏告诉我们,只有自己努力尽责任,才能够获得来自上天的佑助,吉祥而无所不利。但是孔子在系辞下传又指出:“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意思是天下万事万物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坚守贞正的精诚专一,也就是回归原点,既仁又诚。可见上天佑助与否,完全端视我们的道德实践正或不正,当位或不当位。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只有修己以诚,自律自主,上天才会加以佑助,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三 伏羲时代以隐秩序为主 #

既然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有隐秩序就有显秩序。前者无形无迹,很难掌握,也不容易说得清楚。后者有形有迹,比较容易掌握,也比较容易说清楚、讲明白。隐秩序要透过显秩序来表现,但仍有隐而不现的部分,我们称之为“看不见的手”。显秩序当中,确实有隐秩序的影子,使我们隐隐约约,觉得那一只看不见的手,真的若隐若现。

但是,我们必须警觉:现代的隐秩序所占的比重,刚好是伏羲时代显秩序的部分;而伏羲时代隐秩序的比重,却和现代的显秩序一样。乾坤颠倒,人伦错乱,连带使很多层面都乱了套。

伏羲时代,天圆地方是大家都看得见的自然景象。他用一个单纯的符号,把主宰一切变化的隐秩序,前无古人地彰显出来,成为人类建立显秩序的第一道曙光。

我们今天说天圆地方是可笑的,因为地球是圆的,地怎么能方呢?实际上圆就是方,而方就是圆。大方是圆的另一种说法,方到很大很大,不就成为圆了?小圆是方的另一种称呼,圆到很小很小,逐渐有棱有角,那不是方是什么?阴阳互变,方圆也不过是一种相对的名称。

八卦表示人类早期的显秩序,由于大多由隐秩序孕育而来,符合自然的规律,合乎人性的需求。伏羲氏说可以通神明之德,也可以类万物之情,意思是不但贯通了神妙光明的德性,而且也按类区分,描述了万事万物的情状。

显秩序和隐秩序,应该是一体两面,而不是互相竞争、对抗、冲突,可惜由于人类的小聪明愈趋发达而忘却了。

四 文武之道不坠各有见解 #

周文王重卦,使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同样是居于当时的需要,并不是文王贤德,登高一呼,大家就群起响应。

天下的改变,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二人所造成的。实际上这一、二人并不一定能成功,还是要靠大多数人的支持。所以少数就是多数,多数便是少数。少数服从多数,和多数服从少数,不能用二分法的思维来加以分别。

文王距离伏羲三千多年,显秩序的势力,愈来愈强大,和隐秩序的距离,愈来愈遥远。文王不得不用当时的显秩序,来解说他所明白的隐秩序。一直到五百年后的孔子时代,依然争议不断。所以孔子才说:文王、武王的道理,并没有失落,仍有人传着。不过贤人记得“大用”的“道理”,不贤的人记得“小用”的“术数”。各有见解,也各有不同的用途。

六十四卦以人道思想为主,把八卦的天道思想,应用在人生的教化方面。因为人是天地自然所生,效法天地自然是必然的。效法什么呢?效法周流变化的道理,便是我们常说的“道”。人依道行事,就叫做“正道”的君子。正道是变化的,并非固定的。所以系辞上传说:“看到天下万物的道理深奥复杂,把它比拟成具体的形态,用来象征事物适宜的意义,称为‘象’。看到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观察事物的会合变通,用来推行典章礼仪,透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叫做‘爻’。把这些变化的道理,真正应用在日常生活上,还要靠知晓“易理”的人,本身具有美好的德行。”

五 天地万物只有一个道理 #

宇宙的变化,其实只有一个道理。系辞下传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便是告诉我们,千变万化的背后,有一个不变的道理。换句话说,有看得见的现象,就有看不见的势力。宋朝的朱子说得好:宇宙间一切事物,只有“道理”是真实的,其余万事万物,都是颠倒而迷妄。每一时刻,都有变化、毁灭的可能。这个不变的道理,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依据“象”和“数”推理出来的,称为“象、数、理的连锁作用”,是推理而不是神通。

《易经》把宇宙变化的道理,透过阴(物质)、阳(精神)、时(时间)、位(空间)四大要素,依象数理来说明。伏羲氏有卦无辞,只有阴阳的象。简单八种形象,随人任意解释,当然包罗万象。周文王重成六十四卦,阐明“数”和“理”,从此理在象数之中,由象数以推理,便成为我们经常“观察有关现象,寻找有关数据,研究改变道理”的依据。长久以来,大家感觉到确实有效。

“象”是名词,“像”什么?就成为动词。道理显而不现,用符号把它形容出来就叫做“象”。八卦象征万事万物,六十四卦象征万事万物的变化。象征的意思,是透过形象来说明事理,还是以理为重,不能仅止于象。

“数”指初、二、三、四、五、上,说明“时”和“位”,九代表“阳”而六代表“阴”,并没有丝毫神秘的意味。不能把象数说成神迹,以免引起迷信。

象数的功能,都在说明道理,阐明易理最为重要。

六 道德人格成为主要关键 #

现在开始,我们要把《易经》称为“易学”。因为自从《易传》出现以后,《易经》原有的占卜功能,逐渐为“易理”所取代。象数理的连锁,成为“大用”,占卜反而变成“小用”。卦爻定吉凶,只能当做趋吉避凶的参考。最好不要相信“铁口直断”,避免丧失了自主性和创造力。因为各爻的吉凶,实际上有“物极必反”的观念。卦象吉的,最后一爻大多反而不吉;卦象凶的,最后一爻有时反而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