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满的亲子关系

第二章_亲子关系决定于教养观念

第二章 亲子关系决定于教养观念

首先必须确立人禽之辨,

把子女教养成真正的人。

教养成为真正的中国人,

母语是文化传承的基础。

美化祖先家传增强信心,

教养子女立志效法祖先。

人是观念动物,具有什么样的教养观念,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亲子关系。因为亲子关系由亲子双方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所决定,而双方的态度、行为又为各自的观念所左右。观念产生态度,行为决定关系,希望改善亲子关系,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检讨自己的教养观念。

一般人不知不觉接受了很多不正确的观念,譬如不要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弄得幼小的子女疲于奔命,接受根本不必急着学习的东西,结果累坏了尚未成熟的身体。不错,音感和言语感觉在幼儿时期应该及早训练,但是练习小提琴、钢琴以及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并不需要这么早就开始。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真正的意思是一开始就要正确,以正确的方法,学习必要的东西,而不是一般人所说的时间要提早。父母自己不明白道理,就会把幼儿教师当做专家,几乎完全听从这些“专家”的话来指挥子女。并且因为子女受到“专家”的严格训练,也成了小“专家”,在家中便被父母娇生惯养。遇有宾客来访,父母为了展现子女的专长,显耀自己的心血,便会命令子女表演一番。大家礼貌的夸奖,会使子女以为自己真的与众不同,于是对父母其他的教导,既不重视也不接受,最终当然是害苦了子女。人生的根本条件是生活,而教育子女怎样生活,只有父母才能安排得最安全周到,而且可靠。自己的子女自己教,父母在子女的生活教育方面,必须负起重大的责任。

身为父母,最好采取反求诸己的心态,把自己所造成的亲子关系,冷静地检讨一番,想想为什么会这样。不要把责任全部推给子女,因为年轻的子女即使负有一半的责任,也很难有能力加以改变。父母自己就算只有一半的责任,总归有翻盘的能力。既然如此,求子女不如求自己,真正扛起责任,这对于改善亲子关系,应该更为有效。若是尚未生男育女,甚至还没有结婚,那就更好,趁早把自己的观念做一番梳理,将来采取合理的态度、行为,当然就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发达,传播迅速,加上平台广阔,几乎不受限制,所以有些信息难免粗制滥造,各种信息正误掺杂,真伪难辨,以致毫无系统。我们家里的抽屉、箱子、橱柜,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整理一下,把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清除掉。只有我们的脑袋,好像从小到大一直没有整理过,里面所装的观念,有对的,也有错的;有现代的,也有过时的;有幼稚的,当然也有成熟的。让它们混杂在一起,难怪脑筋很乱,该想的想不出来,不该想的反而想一大堆。这时候最好的办法,便是用虚拟的方式,把自己的脑袋翻转过来,将里面所有的观念都倒出来,然后逐一检查,认为对的、合用的,再重新装进去,对于自己无法辨识、难以判断的观念,还应该逐一列举出来,以便向高明者请教。

譬如对子女的观念,常见的至少有下列几种:

■子女是自己制造出来的,身为制造者的父母,当然有权力安排子女的一切,子女不能反抗。

■子女太麻烦,现代环境也不能用来防老、养老,不如干脆不生,减少很多麻烦,也少掉很多负担。

■如果生男育女,就应该负责教养成为有用的人。如果让我们自己衡量,根本没有这种能力,所以不如不生。

■反正是自己的子女,依照自己的喜好来养育就是,别人管不着,也用不着担心别人怎么看待。

■子女是上天托付给父母的,不能任凭自己的喜好,必须按照天道人理,好好教养,才不辜负上天。

■人和一般动物一样,大家都自生自灭,反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生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怎么活下去、成为什么样的人,还不是儿孙自有儿孙福。

■生育子女,就应该好好教养。在子女入学以前,必须重视对子女的教养,为子女奠定一生的优良基础。

■爱的教育,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子女有自由发展的基本人权,不能由父母加以限制。

■有爱就必须要有限,有约束才是真爱,否则就是溺爱。所以父母必须对子女加以责备、处罚、教育。

■教养子女必须具有权威,父母不严,子女便不成才。自古棍棒底下出孝子,爱子女应该表现为勤教严管。

请问,您的看法比较接近哪一种,还是都不相同?是不是可以花一些时间,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做一番整理?当然,我们更希望夫妻双方各拿一张白纸,不要彼此商量,先冷静地想几分钟,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互相交换,看看是不是相近,不同的地方又在哪里。实际上,我们这些观念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惜都是片面的道理,并不是完全正确的道理。

父母要确立人禽之辨 #

没有人敢问这样的问题:“您的子女是人还是禽兽?”因为听者的反应很可能会使提问的人受不了。我们是活生生的人,子女也是活泼可爱的人,一家都是人,任何人只要被怀疑“是人吗?”被咒骂“像人吗?”就会认为是奇耻大辱,难以承受。

子女诞生人间,分明是要来做人的。身为父母,当然也盼望子女早日成人,绝对没有人一心一意要把子女养成禽兽。不幸的是,社会上竟然真会出现禽兽不如的东西(“畜生”)。我们也发现,有些父母真的把子女当成禽兽一样:养而不教,忍心让子女自生自灭,活得不像人样。所以,亲子关系实际上应该从人禽之辨着手(如图2-1所示)。

alt

承认并接受人原有的兽性 #

说起人禽之辨,马上有人替禽兽辩护,说什么禽兽有什么不好?难道人就真的比禽兽高贵?因此我们必须特别申明,人禽之辨,最好以“不贬低禽兽的价值,不否认人性中含有兽性”为基础,以免一开始就掉入二分法的陷阱:以人性为善,而视兽性为恶。

由于禽兽没有理性和自由,只能够接受本能和冲动的支配,可以说无所谓善恶,不过是自然而然的非道德(不是不道德,当然也不是道德,纯粹与道德无关)的活动。林语堂说过:“人类继承动物和原始野人的遗传本能,也就是进化自然过程的产物。这一种知识已使旧时关于人性原善原恶的辩论变得没有意义了。战斗的本能、饥饿的本能、性欲的本能、结群的本能以及一般本能超过理智的优越力,这一切都已容易被人了解。你不能因为人有性的本能而责备他,就似你不能因为海狸有性的本能而责备它一样。”

孟子说: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只在于极微小的地方。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把孟子所说的极微小的部分无限地扩大,造成鄙视兽性的观念,甚至以兽性为罪恶的源头,实是十分对不起孟子。读书必须举一反三,孟子说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很少,就在告诉我们人和禽兽相同的地方其实很多。人类所拥有的衣、食、住、行、育、乐,禽兽几乎全有,所不同的不过是人类比较体面而己。同样是吃饭,所吃的东西不一样,吃的方式也不一样;同样是居住,住的场所不相同,居住的方式也不相同;同样有乐趣,但是花样各不相同,仅此而已。

往昔我们过分强调人和禽兽不同,并且把人抬到十分崇高的地位,却将禽兽贬低到令人鄙视的地步。父母看见幼小的子女玩弄自己的性器官,马上大惊小怪,严厉加以制止。徒然使幼小的心灵遭受伤害,从此误认为性器官是肮脏的。子女一岁多时,父母开始向其介绍身体各部分的名称,眼睛、嘴巴、鼻子、眉毛、手、脚、头都一一介绍,只剩下一样性器官,从来不介绍,也使得子女不敢去说那一部分。三岁以后,子女在客人来访时,偶尔赤身露体走进客厅,马上被父母赶走,并加以责备。而如果穿着裤子,事态就没有那么严重。这就使子女逐渐认为:不可以让人家看见自己的裸体,特别是性器官。子女五六岁时,看见公鸡和母鸡、公狗和母狗在进行交配,很好奇,问父母它们在做什么?父母立即驱赶开鸡、狗,告诫子女不要看那种肮脏事。不错,我们的用意应该是以人性发展出来的理性来疏导兽性,转变兽性,促使本能与冲动能够由兽性的发作渐渐经由理性的运作来获得合理而有益的表现。

关于这一点,罗素在《权威与个人》一书中分析得十分透彻:“驱策我们那些野蛮祖先从事战争与狩猎活动的本能,需要寻找一个发泄口。如果无路可走,势必将迫使这些本能转变为恨与顽强难御的恶意。我们为这些本能找出很多无害的出口。譬如比赛和户外运动可以代替战斗本能,冒险、发现、创造可以代替狩猎。我们绝不能忽视这些本能,也用不着因而觉得遗憾。”

罗素认为有很多坏事由本能带来,而人类伟大成就中有很多最好的收获实际上也由本能而产生。他主张对于人的本能与冲动,不能够一味加以制止,也不能引向破坏性的出路,而应该多多找出能为人类生活带来快乐、光荣与灿烂光辉的出路。中山先生在《国民要以人格救国》的演讲中,也倡导“人本来是兽,所以多少带有兽性,人性很少。我们要人类进步,是在造就高尚人格。要人类有高尚人格,就在减少兽性,增多人性”。

教导子女人性与兽性相结合 #

我们现在提出一个问题:某小姐和男友热恋,她非常爱男友,也相信男友非常爱她。当男友提出要求,要和她发生性关系时,她应不应该答应?各位的第一反应,恐怕是这种问题不会发生在亲子关系上面,因为子女不可能拿这种问题向父母请教。年轻人遇到这样的困惑,通常会问老师、问同学、问朋友,有的甚至任何人都不问,自己想想便做出决定;有的想都不想,高兴都来不及,就满口答应;更新潮的,则是反过来要男友和她发生性关系。

就算子女拿这个问题向父母请教,相信很多父母也答不出来。放眼今日社会,非夫妻的男女关系逐渐司空见惯:大学女生兼差当应召女郎,中学女生上网要求援交。性行为的放任,使很多人认为婚前性行为简直不算什么。这种观念和行为刚开始还是欧美人士的专利,没过多久便流行全世界。可见在性事方面,人禽之间已经愈来愈难以分辨,甚至有些人的恶劣行径实在比禽兽还不如。性教育好像永远在背黑锅,成为大家交相指责的对象,也成为光怪离奇的性泛滥的借口。

我们应该了解,像这一类的教育,必须采取“矫枉过正”的方式,尽量拉得紧一些。孔子说的“取法乎上,才能得其中”应该是这个意思。否则稍微放松,就会造成今日这种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这一点非常值得性教育工作者警惕,我们大家更应该小心。

笔者在大学教学多年,当然也遇到女生询问类似的问题。笔者一向主张三分法,通过第三者的意见来避开双方当事人的尴尬。记得当时所引用的答案,是旅美哲学家吴森教授的一番话,他这样说过:“假如我反对婚前性行为,一定会招来不必要的辩论,也许以后没有人来选我的课。要是我赞成婚前性行为,那只不过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卑无高论。”他采用中国式沟通方法,先“道可道,非常道”一番,接着才说:“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要看你们两人爱的性质来决定。大体而言,爱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爱是以‘关心’或‘顾念’(英文可用concern来表达)为主的,另一种爱是‘探究’和‘好奇’(英文可用wonder来表达)的成分居多。假如你们两人互相关注、互相珍重的话,已经有做夫妻的准备了。但假若你们的爱有一方是以wonder为主的话,恐怕你们的爱是不能维持太久的。”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好像都相当满意。

三分法的意思是,遇到问题不必只依靠你和我双方来对谈,以免由于彼此看法不一致而造成面子上的不好看。若是其中一方恼羞成怒,更不容易沟通。遇到问题时,把合适的第三者搬出来,作为中介,避免双方直接碰撞,就可以减少面子的作用,达到顺畅沟通的效果。亲子之间的交谈,如果采用三分法,找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第三者作为媒介,可以使交谈更加顺利而有效。孔子担当第三者的机会特别多,因为他是公认的万世师表。

人性和兽性大同小异 #

笔者再接再厉,继续引用吴森教授的话:“wonder和concern正是西方和中国文化之差异的根源。西方人对自然wonder,产生了用科学来征服自然。中国人重concern,成为世界上最讲究社会道德的民族。”

西方人对待自然物以wonder为主,所以特别看重人定胜天,要征服自然。中国人自古便感谢天地的覆载大恩,对天地怀抱无限感激和崇敬。我们把自然看做有生命的机体,对自然物采取欣赏的态度,因而形成艺术的意识。总体来说,我们对自然物的感情,远远超过西方人对自然物的感情。

人和禽兽的差异,说起来不过是大同小异。西方人以wonder为主,采用科学的方法来探讨人禽之辨,求真的结果偏重在大同的部分:认为人是动物的一种,和其他动物的差别不大。我们重视concern,通过艺术的心态来看待人禽之辨,求善、求美的结果使我们早在周武王时代就已经体会到“人为万物之灵”。虽然人禽的差异,只有“几希”(少之又少),但是就凭这“几希”,足为万物之灵。孔子为什么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他把仁和义看成做人的根本大道,便是把这“几希”明确化了。

吴森教授特别指出:孔子学说中的“仁”和柏拉图哲学中的“爱”,可以说是concern和wonder的一个显著而强烈的对比。“仁”是出自人类的本性的关怀心,由于关怀的对象不同而产生差等(不相等)的爱,但是这种差等,不是故意从理论上造成的,而是人性自然流露的现象。而“爱”是以wonder的精神来加以探索。柏拉图的爱,是不爱任何个人的。站在儒家的立场来说,这简直比墨子的兼爱更要不得。

相信和美国男性有过交往经验的女性朋友都会承认,美国男人对于女性的追求,大多出于wonder的心态。因此要求快速发生性关系,而在发生性关系之后,完成wonder的任务,很快就移情别恋,各自东西了。

吴森教授旅居美国,从事比较哲学与文化的教学和研究,特别指出美国人的基本心态是wonder和action(意为“行为”、“动作”)的结合体。他认为wonder可以溯源于古希腊,它支配着整个西方民族的性格,action则是开拓新大陆的精神。这种心态的特征,是爱自由独立,喜探究新奇,富冒险进取。从文化哲学的立场来看,实在是发展科学的原动力。科学家如果不具有这种探究精神,很不容易有所发现或发明。然而,这种精神表现在男女两性的关系上,便为我们东方道德所不容了。他们的探究新奇,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不幸的是,这种精神竟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传播,经由好莱坞的扩散,快速地全球化。

教养子女要把性和感情联结在一起 #

时至今日,要想恢复从前绝口不谈性事,不向子女说明性方面的事情,不但不可能,而且没有必要。我们最好明白,对子女的性教育,并不是顺着子女的wonder,仅就婴孩的出生或生殖方面而施教。实际上单纯就生理现象和历程对孩子实施性教育,有害而无利。做父母的,必须在concern方面,把性和感情联结在一起。当子女问起有关性的问题时,应表现出一种坦然的表情,使用的名词也应力求妥当,以免粗野而难以入耳。当父母将“阴茎”、“阴门”说得像“心脏”、“胃肠”一样自然的时候,就不会难以启齿或吞吞吐吐,以致引起子女的恐惧或怀疑。如果孩子从外面的同伴那里学会粗野难听的用语,父母也不必紧张不安,只要冷静地告以正当的名词,让子女适当地加以运用,也就纠正过来了。

父母当然不用急于向幼小的子女介绍性器官,但是当子女问起的时候,不必惊慌,也不能责骂,更不能够用“去问爸爸”或“去问妈妈”来把责任推给对方。这种互相推诿的态度,只会使子女产生一种“只有父(母)亲才能告诉我”的偏差观念。当然,我们也认为,子女长到青少年时期,有关性方面的讨论,最好采取父子(父对子)、母女(母对女)的同性讨论。

几乎所有孩童,都喜欢做几种有关性的游戏,这是本能的表现,也是人和禽兽相同的部分。小孩的wonder,如摸弄自己的性器、故意露出性器等,都是正常的行为。父母只需要以身作则,并且逐渐引导子女学习正常的行为模式,使子女明白为什么吃饭要在餐桌上、会客要到客厅而不是卧房、大小便要进入厕所、外出要穿好衣鞋,等等。同样,使子女学会不能够赤裸身体乱跑以及脱下裤子游玩,让他们明白这些并不是因为罪恶或可耻,而是礼貌和纪律。

把子女的wonder视为当然,不必加以鄙视,同时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人类特有的concern,使子女把本能的性和文明的感情联结起来,从而在不否认人性中含有兽性的基础上,逐渐弘扬人性,确立子女的人禽之辨。父母并非以人性为善,而视兽性为恶,却能够为原来具有的兽性,寻找一条妥善的出路,最终走进人性的光辉。

我们最好明白,子女是上天托付给父母的,并不是父母想要制造就能够造出来的。因此父母没有权力凭借自己的能力爱怎样教养子女就怎样教养子女。我们应该按照天道人理,学习良好合用的教养方式,好好教养子女,才不辜负上天的美意。子女生而为人,更要长大成人,我们把子女教养成人,和禽兽不同,这才合乎天道人理。

父母自己先确立人禽之辨,务求像人而不能产生禽兽的行为,然后把子女教养成人,而不是像对待禽兽一般饲养子女。父母心目中的优秀子女,不一定学业成绩优异,运动技能卓越,却应该是规规矩矩做人、实实在在做事的人,有人的模样,也有人的内涵,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把子女教成不一样的人 #

父母对子女的期待 #

我们已经下定决心,要把子女教养成人。不但有人的模样,而且具有人的内涵,和大家互动起来,也让大家认为他是真正的人。

...

第八章_中学阶段身心变化很剧烈

第八章 中学阶段身心变化很剧烈

青春期孩子身心变化十分剧烈,

父母要多费心陪同求安全度过。

异性意识自然发展却羞于开口,

这个阶段朋友的交往最为重要。

青年期心性比较成熟更加放心,

培养独立自治精神以迎接未来。

十二岁到二十岁之间,通常称为青少年期。男孩约在十三到十五岁,女孩子约在十二至十四岁,称为青春期或少年期。男孩约在十四至十七岁,女孩约在十三至十六岁,称为青年早期。再大一点儿,就进入青年晚期。

青春期是人生变化最大的时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心理学家把它称为人生的暴风雨时期,并未为过。父母在这个阶段最好格外小心,让子女平安度过。到了青年期,心性比较成熟,应该更为放心。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密切注意子女所结交的朋友。因为人一出生,就是群体中的一个成员,在群居生活中,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逐渐获得成长。无论父母和家人、老师和同学、邻居和朋友,都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青春期,朋友对孩子的影响更为重大。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之间通常会显出学习的差别。于是,学业成绩好的就会歧视甚至欺负功课差的。慢慢地,成绩好的和成绩好的走在一起,而功课差的也成群结队地向外发展。父母很放心前面那一群,对后面这一群却经常无能为力。

学校生活以班级为单位,朋友关系大多以班级为基础。班主任为了方便起见,往往只让某些表现积极的孩子占据领导的地位,剥夺了那些具备领导素质却拿不定担任领导主意的孩子的表现机会。这也是逼使班级同学分成不同群体的主要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从学校走出校外,扩大了对朋友的认识,充满了热情,也充满了期待,走入自己的友谊时代。好像有了知心的朋友,就使自己突然变成大人那样,在精神上和思想上,都开始互相交流了。课外活动的相互作用,使朋友关系更为明显。有时在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做好原本以为做不好的事情,完成原来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工作,这对于友谊的增进,自然大有帮助。

异性意识也是重要的课题。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孩子,通常以掀掀裙子、拽拽头发的戏弄来表现集体的男女对抗。这时候对异性的关心和好感并未形成,反而是一种不同类的感觉。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对异性不知不觉地关心起来,对漂亮的女孩和擅长体育活动的男孩开始产生思慕的感情,但是目标不固定,而且也不持久。对于双方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具体要求。六年级以后,对自己所关心的和具有好感的对象或多或少有一些固定的感觉,逐渐产生弄清楚对方的心性、吸引对方多关心自己以及常常想和对方接近的念头,好像真的是意中人似的。

父母在孩子的异性问题和男女关系方面,大多不会认真地加以关心;孩子也出于怕惹麻烦、免受指责或者难以启齿等原因,不和父母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于是,和朋友商量便成为孩子唯一的途径。依据调查,孩子有关性的知识,大多是“从朋友那里听来的”。由于道听途说,加上以讹传讹,经常错误百出,产生很多偏差,也造成很多不幸。近年来大力鼓吹性教育,但又矫枉过正,好像要教导中小学生如何性交、怎样避孕,把大人的不正常性泛滥提前到孩子身上,岂不是更加可怕?

亲子之间的性教育,和学校并不相同。家庭的性教育,主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亲子的互动,使子女明白爱情的态度、男女的分工以及爱护有生命的物体。父母以身作则,做子女的好榜样。同时,孩子所提出来的问题,父母不必有问必答,俨然以性教育者自居,反而提供不良的示范。最好是和孩子一起思考、一同研究,让子女真正感觉到父母的慈爱、家庭的温暖,这才是正当的性教育。

在中学阶段,父母最好多注意子女的交友情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之间的互相影响,力量十分强大。现代社会常出现一些不良少年,主要的原因便是父母太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忽略了对子女的照顾,特别是对子女的交友情况并不清楚。子女得不到协助和辅导,当然很容易发生各种问题。往往到了子女被捕,警察打电话通知家长时,父母才惊慌失措,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变成如此模样,是不是有一些说不过去呢?

父母不论工作如何忙碌,每天晚上都要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天南地北地聊聊,使孩子感到父母十分关心自己。也借此机会,父母多了解孩子的状况,发掘深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种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及早发现问题,趁早设法化解。在孩子的暴风雨时期,父母再忙,也应该多为孩子费神操心,不可以听任其自由发展,以免酿成大祸。孩子交友,必须特别留意,除了明了孩子的朋友,最好连对方的家长也认识,那就更加安全了。

初中好奇求变最为棘手 #

顺应子女的成长过程 #

孩子从小学生转变为中学生的时候,一方面心情激动,满怀喜悦;一方面也十分不安,相当紧张。小学阶段,已经爬升到最高年级,现在却要从最低年级开始。那些只有仰头才能看得清楚的高年级学生、不同学科的不一样的老师,都使孩子觉得新奇,也不免有些茫然。

此时,亲子关系随着孩子成长的步伐,也从上下垂直的关系逐渐调整为斜向的关系,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从日常起居、生活琐事到学业、交友都要管。孩子进入中学,最希望的事情便是自己拥有一个房间,证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大人,等于宣布“已经不是小孩子”的心意。然而,初中学生毕竟不是一个独立的大人,这一点孩子心里十分明白。尽管有些孩子已经长得比父母还要高,性方面也成熟了,在生理条件上也具备了为人父母的资格,但是,在经济、社会、学识、能力等方面,仍然需要父母的保护和指导才能够生活下去。因此此阶段的孩子内心充满了矛盾,既不希望父母样样都管,也不能接受父母什么都不管。父母最好明白孩子的心理变化,做出合理的自我调整。

邱连煌教授认为,一个人由出生到成年,发展的过程大抵分成完全依赖(Dependence)、争取独立(Independence)以及安于互相依赖(Interdependence)三个阶段。初生婴儿生理和心理的所有需求都要仰赖父母或保姆来加以满足,否则无法生存,当然属于完全依赖。到了会走、会跑、会跳、会笑、会想、会说话、会选择的时候,有时候使起性子来,也会对妈妈“发号施令”一番,把妈妈当成佣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自赖的心理,把系于母子之间的“心理脐带”慢慢地剪断。到了青春期,孩子独立的欲望达到了巅峰,争取独立的行为也表现得十分积极。然而实际的情况又使孩子不得不依赖父母。这种内心的矛盾,导致孩子不断地反抗父母,时常和父母吵嘴,更以一种新的眼光来重新评估父母的言行和价值观。而所用的标准又经常过于严苛,于是,父母的表现顿时显得一无是处。总认为父母言行古板,思想不够新潮,跟不上时代潮流,实在不足以当成为人处世的典范。这在表面上看起来,简直是对父母的大不敬,实则不过是孩子争取独立的一种手段。这种“血气方刚”的表现,父母最好把它当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以冷静理智的态度来面对,耐心地辅助孩子,助他一臂之力,使其顺利完成这项任务。千万不要意气用事,以至高无上的权威面孔采取高压手段,否则引起孩子激烈的反抗,闹出令人后悔的事情,实在是不智之举,也是不必要的自找麻烦。

不要害怕和子女吵嘴 #

孩子和父母顶嘴,说起来既不是什么大事,也不是什么坏事。孩子通过反抗,只是表现自己的存在,希望父母尊重他的人格。对孩子来说,吵嘴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家人骨肉的温暖,每一次吵嘴,都长大了许多。父母是最好的吵嘴对手,为什么一定要全面禁止呢?

父母如果了解子女的心意,知道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和父母吵嘴,最希望的是获得好对手,使自己长大,也为将来留下好的记忆,父母就会冷静地回应,应该斥责的时候加以斥责,应该批评或提出意见时,也要以父母的身份给予批评或意见。斜向的关系,并不是放弃父母的身份,而是采取辅导的方式从旁加以指点,尽量不要直接地指示和纠正。孩子受到相当的尊重,就会更加信任父母,对父母的辅导反而更容易接受,不需要严厉的斥责。孩子完全不顶嘴,长大以后,必定缺乏奋斗创造的精神。孩子和父母顶嘴,并不是不乖,有时以说笑、幽默的轻松方式,更为容易化解紧张的场面。孩子都有自尊心,若是一味以严厉的态度来对待,很可能引起反感,伤害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自动调整自己的感觉。马克·吐温(MarkTwain)就曾说过:“十六岁那年,我以为我爸爸是世上最笨的人。到了二十一岁那年,我蓦然惊觉他老人家在过去五年内,竟然学到那么多!”青少年在争取独立期间,对父母的所作所为,不免戴着有色眼镜,认为其顽固主观,根本不合时势的潮流,尤其是把自己的父母和朋友的父母相比,总觉得朋友的父母比较开明。为什么别人可以这样,自己的父母就认为不行?因而倍感委屈。

父母最好的做法,是了解子女的心情,知道孩子长大了,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以前父亲发火时,孩子有些心惊胆战,赶快迫使自己就范。现在则不是这样,认为父亲心中只有自己的存在,没有别人。看到孩子做出他不喜欢的事情,便暴跳如雷,任意地吹胡子瞪眼睛,实在看不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就顶撞父亲,即使父亲打他,也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既然如此,父母不如扮演教练的角色,教导并辅助子女度过这一段狂风暴雨期。等到孩子争取独立,达到某种程度时,自然会停顿下来,亲子关系也会产生某种变化。

顺利度过暴风雨期的子女,对父母不再盲目服从,也不一味反抗。换句话说,子女不再完全依赖父母,也不彻底对立,而是呈现一种互敬互爱、互信互赖的坦诚关系。子女会征求父母的意见,但是不一定完全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子女会坚持,不过表现的方式,却与父母不一样。

这个时期的孩子,身体、情绪、心智、兴趣、性格各方面,都有显著的变化。内分泌腺活动旺盛,身高体重迅速增加,变得好吃、好睡也好动,父母不要误以为孩子贪吃、懒散和贪玩;由于生理变化快速,但是无法控制精致细微的动作,因而显得有些笨拙,父母也不要误认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精神有问题。自我意识强烈,对所接触的事物喜欢以自我所知、所感、所想的标准做出主观的判断,父母最好暂时稍微放松,使其获得相当的满足。对于孩子的强烈自我意识,外部环境会采取批判的方式,由家庭开始,逐渐扩展到学校、社会和国家,这种自我意识如果遭受阻碍,就会由外部转向内部,使孩子陷入忧虑,甚至变为悲观者或心理失常者,也可能不幸走上自杀的恶途。

自立和依赖的心理冲突,有时因父母的矛盾态度而变得更加难以解决。父母一方面希望子女自立,不要样样依赖别人;一方面却又处处干涉子女的行为,好像样样都看不顺眼。这种矛盾的态度,使子女不知何去何从,徒然增加内心的冲突,导致很多心理障碍。

专家的建议 #

关于父母对这个时期子女的应对方式,游福生教授提出以下建议,兹说明如后,以供参考。

密切注意子女所结交的朋友 #

在父母的绝对影响下,度过儿童时期的孩子进入青春期,这时候父母最好能够放开手脚,让孩子走到朋友的圈子里去。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很可能只看到自己的矛盾、阴暗面和不足的地方,以致陷入自我否定和极度的孤立中。于是,朋友的互相勉励、日记的宣泄作用,成为孩子的两大寄托。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丰富自己的思想,是使孩子快速成长的动力。但是,若是交友不慎,很容易变坏。所以,父母从旁安排品学兼优的朋友,实在十分重要。有朋友彼此互相劝勉,发挥益友的功能,当然有助于孩子的正常成长。

促使子女课余参加正当的活动 #

孩子精力充沛,一定要设法加以疏导,使其获得正当的发泄,不能禁止压制,以免造成心理障碍。父母配合老师,诱导其投入课余活动,必须通过沟通,获得子女的同意。孩子心甘情愿投入活动时,还要从旁鼓励,使其有始有终。大部分孩子开始时兴趣浓厚,不多久便改变主意,或者遭遇困难时就心灰意冷。这种缺乏耐心的表现,父母要多加安慰,常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使之养成有恒的良好习惯。孩子的过剩精力,也可以用来帮助父母的工作。只要彼此商量,乐于协助,同样有益于身心的发展。

经常对子女表示关怀并多利用机会交谈 #

孩子需要他人的关怀和爱心,当孩子遭受挫折时,父母最好多加安慰,鼓励其再接再厉。问问孩子需要哪些协助,而不是加以斥责或者任意嘲笑;鼓励孩子吐露心声,把内心的感觉说出来,能够配合的,尽量予以配合。平时常抓住机会甚至制造机会和子女谈天,用餐时也可以提出一下切身的主题,发表各人的见解,以资交流。但是,彼此要尊重,不能辩论,只能陈述表达。当孩子主动找父母沟通时,父母最好表示非常欢迎,显得十分高兴。平日养成交谈的习惯,子女遇到问题,才能及时提出,从而获得父母的协助。

父母要尊重子女的合理选择 #

孩子有自己的活动目标,只要安全方面多给予注意,任何选择都可以让其尝试,以养成自我独立判断的能力。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父母在必要时提供意见,而不加以干涉,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动放弃,更容易使孩子由于获得相当的尊重,不致阳奉阴违,在父母看不见的时候偷偷地尝试。孩子有时做出失败的选择,父母也不必过分斥责,因为孩子从失败中已经获得教训,只要促其自我反省,多加检讨便可,不让挫折打败孩子上进的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与其晚失败,不如早失败,不用害怕。

给予子女独立的经济权 #

孩子到了中学阶段,对于金钱的概念比较明确,父母按月给予固定的金额,让其自行处理,应该是训练理财的好办法。给予的金额,最好由亲子双方商议决定。既然确定,一切开支少加过问,让子女自理,以培养其独立精神。孩子的学费,由父母负担,生活费用则通过亲子商量,以节俭适用为原则。家庭再富裕,孩子也不能从小养成奢侈的不良习惯。

培养亲子的和谐气氛 #

学校里的教材大多是经历千古考验的产品,这些教材的正确性不容怀疑,不能因为现代社会风气的败坏而有双重标准。古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美德,不会因时代变迁而降低价值,固有的美德永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社会风气会改善,只要我们的道德标准不降低。社会治安不好,更显现道德的重要性。父母子女的关系应该保持和和气气,彼此敬重。父母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应该以容忍和教导来辅诱,多鼓励、多称赞,少说缺点而多说优点,也是“父父子子”的合理表现,最好尽量配合。

鼓励孩子多帮忙家中的事务 #

大部分家庭都会要求子女分担家务,而大部分子女也都做得很无奈,一旦不做,就会被认为没有责任感。但是责任感是对别人负责还是对自己负责?或是对事情负责?如果大人心中所认定的责任是子女所不能挑选的,那么对责任感子女恐怕会认为是大人推卸责任的借口,从而不想拥有。父母最好采用商量、讨论的方式,让子女有选择家务项目的机会,使子女自动自发地分担家务。因为自己既然是家庭的一分子,理应分担部分家务。

随时纠正子女的偏差观念 #

观念指导行为,有正确的观念,言行才会趋善向上,不致误入歧途。若是发现子女观念有偏差,最好及时纠正。这时候要妥善运用方法,态度温和,并且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譬如孩子很容易接受老人的要求,认为敬老是一种美德。父母最好告诉他,天下事都有条件、有前提,而且大多是相对的,很少是绝对的。家中的老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行动受到限制,生活接触面也减少许多。父母要教导子女,不要把敬老当做教条,以免有一天遇到来意不善的老人,不知如何应对,甚至吃亏上当,也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