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易经_傅佩荣

前言一_易经这本书

前言一 《易经》这本书

傅佩荣

《十三经注疏》是古人智能的集合,中华文化的宝库,而《易经》位列其首。这不仅是因为《易经》在时代上最为古老,更是因为它的内容涵盖了天道、人道、地道,亦即要在天地之间让人类安身立命。其方法则是设卦观象,以符号代表自然界的现象,再借符号的组合与移动,描绘自然界千变万化的奥妙情境,由之展示人间世的吉凶祸福与因应之道。

目前通行的《易经》读本,是经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的本子。孔颖达知道这项注疏工作十分艰巨,所以特地撰写《周易正义序》,探讨八个题目。首先,“论易之三名”,易字有易简、变易、不易三个意思。其次,“论重卦之人”,伏羲最先画了八个单卦,将这八个单卦重叠为六十四卦的人也应该是他。第三,“论三代易名”,夏代有《连山》,殷代有《归藏》,周代有《周易》。第四,“论卦辞爻辞谁作”,答案是周文王。第五,“论分上下二篇”,上篇自乾坤至坎离,下篇由咸恒到既济未济。第六,“论夫子十翼”,孔子是“十翼”的作者。第七,“论传易之人”,从孔子的学生商瞿,一直传到王弼。最后,“论谁加经字”,答案是无从查考。

由此可知,《易经》是伏羲氏、周文王、孔子这三位古代圣人合作的成果。我们从今天的眼光,对此再作简单的说明。《易经》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经”,内容极少,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以及卦辞与爻辞;这是伏羲氏与周文王的贡献所在。二是“传”,原是为经作注解的,称为“十翼”(翼为辅助),包括彖(tuàn)(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彖与象,是依《易经》分上下篇(一卦至三十卦为上篇,三十一卦至六十四卦为下篇)而分上下。文言只论及乾坤二卦。系辞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解说,极富哲理。说卦说明卦象,亦即八个单卦所象征的实物与处境,扩大了想象的空间。序卦就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加以解释,想要找出其中道理。杂卦并无次序,试图找出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组的不同解读。目前学术界的共识是:“十翼”为孔子及其后学的合作成果。

换言之,《易经》已经包含《易传》在内,是一本独立而完整的经典了。它的主体是六十四卦,卦辞爻辞以及彖传、象传。一般在研究《易经》时,大部分的心力都用在这里。以下稍作说明。

《易经》首先肯定万物的起源、发展、变化、结束,都是阴与阳这二元因素(或力量)所造成的。阴爻与阳爻这简单的两画,合作组成八个单卦,每卦三爻。于是有了乾与坤,有如父与母。由此再衍生出震、坎、艮三子以及巽、离、兑三女。八卦分别象征天与地以及雷、水、山,风、火、泽。然后八个单卦再两两相叠,形成六十四卦,代表六十四种自然现象以及对应的六十四种人间处境。由于每一卦有六爻,所以人间处境变成了三百八十四种。这些足以使人眼花缭乱,但是我们的真实人生远非如此简单就能掌握。于是,《易经》一方面助人因应特定状况,同时也提醒人“世事无绝对”,我们还是拥有主动抉择的能力与责任。

历代研究《易经》的学者,主要分为象数派与义理派。两派各有根据,也各有贡献,但是却无法获得共识,以致每一卦的每一爻都有千奇百怪的诠释,足以让人望洋兴叹。《易经》的卦辞与爻辞中,出现许多占验之辞,显示卜筮的操作痕迹,而这一部分更是专门的学问,难以深究。

事实上,《易经》展开一个无限宽广与丰富的世界,我们所盼望的只是得其门而入。我在解读此书时,除了传统的注疏之外,主要参考了程颐的《易程传》,朱熹的《易本义》以及当代学者马恒君的《周易正宗》,南怀瑾、徐芹庭的《周易今注今译》,陈鼓应、赵建伟的《周易译注与研究》等书。受益及掠美之处不及详说,只愿与读者共享入门之乐。

前言二_易经的魅力

前言二《易经》的魅力

傅佩荣

长期以来,我一直盼望拥有一本可以看得懂的《易经》。年过五十以后,想到孔子所说的“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这种期待就更为殷切了。

最初听到《易经》,是在大学时代。当时的感觉是:大家都在推崇这部宝典,但是又说不清楚是什么缘故。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在年轻时,以《易之逻辑问题》一文而受人肯定,他想要解决的是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有何逻辑根据。他后来发挥的,大都是《系辞传》里“生生之德”的理念,并且由之推展出一套生命哲学,对于诠释儒家的思想基调颇有助益。

稍后,我听说西方学术界对《易经》(由传教士译为拉丁文)也颇为着迷。譬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就由《易经》一阴一阳的启示,领悟了二元对数(阴为零,阳为一),进而奠下了计算机运作的原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则由《易经》体认了共时性原理,亦即许多现象在同一时段发生,彼此之间可能有神秘的联系,而这正是占卜的主要依据。翻开任何一个《易经》版本,都会念到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这些爻辞三言两语,并且下了占验之辞,简直就像算命师的铁口直断。难怪朱熹会主张“易为卜筮之书”了。

《易经》里面出现的占验之辞,大约有九个等级,从最好到最坏,依序是:元吉,大吉,吉,无咎,悔,吝,厉,咎,凶。其意思是:最为吉祥,非常吉祥,吉祥,没有灾难,懊悔,困难,危险,灾难,凶祸。当然,这要看一个人处在什么时位而定。

“时”为时间,引申为人生的阶段、客观的情势、主客之间形成的时机以及个人对时机的感受。“位”为空间,引申为个人的地位及处境以及他与其他人之间的相对关系。人的吉凶祸福,一半是由时与位所决定,有如命中注定的客观条件;而另外一半,则取决于当事人自己对时与位的认识以及由此而采取的响应行动。说“《易》为卜筮之书”,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当卦辞爻辞揭示吉凶时,后续还有每一个人修正或改变命运的弹性空间。

更重要的是,六十四卦形成一套完整的人生密码,其中首尾相应,福祸相倚,甚至吉中有凶,凶中带吉;在你才陷入懊悔情绪时,随即出现生机;在你正想额手称庆时,危险却已悄悄逼近。然后再总结这一切为: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责任之提升,德行修养的必要以及乐天知命的智能。人生遭遇虽有一定的步骤与结局,但是苦乐却是个人的德行、智能、能力所左右的。德行修养是离苦得乐的最佳保证;智能觉悟使人显示整体而根本的视野,不为苦乐所困;能力卓越的人立即采取行动,或是改变环境,或是自我调适。《易经》全书再三着墨的,正是期许人们开发这三方面的资源。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早已习惯了《易经》的许多启示。处于逆境中,会想到否极泰来;前无去路,会希望剥极而复;看到社会乱象,则要求革故鼎新;遇到分配不均,则知道有损有益。每一卦都有好有坏,如果寻找六爻皆吉的,大概只有谦卦了。人有真才实学,又能谦卑自处,那么还需要占卜吗?“善为易者不占”,真正懂得《易经》道理的人,是不会去占卜的。占卜的结果若为吉,你还是要脚踏实地活在每一个当下;占卜的结果若为凶,那么你想尽办法避开之后,占卜岂非失灵?这是最简单的“算命悖论”,既然如此,何不增强理性能力,学习《易经》的义理呢?

《易经》是不必也不能一口气读完的。它是手边的必备参考,每天念一两卦,久之心领神会,境界自然开阔。我一直盼望拥有一本看得懂的《易经》。求人不如求己,现在如愿以偿,心得公诸同好,正是“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卦九二爻辞)。

64未济卦䷿

64未济卦䷿

【64 · 1】

未济。亨。小狐汔(qì)济,濡其尾,无攸利。

【译文】

未济卦。通达。小狐狸快要渡过河,浸湿了尾巴,没有适宜的事。

【注解】

未济卦是下坎上离,亦即“火水未济”。《序卦》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如前文所述,既济卦是久则穷,所以必须重启生机,以显示变易而不穷的《易经》原理,也就是以未济卦来作为六十四卦的压轴。“未济”是尚未完成也尚未结束。

小狐狸可以游水过河,但是湿了尾巴就无法成功。“汔”为“迄”,为几乎、将要。据说狐狸渡水会翘起尾巴,一旦浸湿尾巴就有下沉的危险,结果则是“无攸利”。本卦六爻皆无正位,但又皆可相应,所以为“亨”。

未济卦由否卦第十二卦)变来,亦即否卦六二与九五换位而成未济卦。既然是由否卦变来,所以也可依此而见其“亨”。

【64 · 2】

《彖》曰: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

【译文】

《彖传》说:未济卦,通达,是说柔顺者取得中位。小狐狸快要渡过河,是说它没有离开中位。浸湿了尾巴,没有适宜的事,是说它不能继续游到终点。虽然刚强者与柔顺者位置皆不恰当,但是全都可以相应合。

【注解】

未济卦由否卦变来,是否卦六二往上成为未济卦六五,亦即“柔得中也”。五不但是中位,还是君位,所以优于二,这也是“亨”的缘由。小狐狸渡河,犹如六二到六五,仍未脱离中位,亦即在河中而未及上岸。

未济卦有两个坎,下坎与互坎(六三、九四、六五),坎为水,为险,所以说“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它与既济卦相反,是六爻皆不正,但是依然可以全部刚柔相应。

【64 · 3】

《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译文】

《象传》说:火在水的上方,这就是未济卦。君子由此领悟,要慎重分辨物类,使它们各居其所。

【注解】

未济卦是下坎上离,离为火,坎为水,所以说“火在水上”。火向上烧,水向下流,两者分道扬镳,各自发展而不相为用,成为“未济”,不能成事。

君子眼见未济的困境,所以要谨慎分辨物类,使之各居其所,再作最完善的运用。

【64 · 4】

初六。濡其尾,吝。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极也。

【译文】

初六。浸湿了尾巴,有困难。

《象传》说:浸湿了尾巴,也是不知道有终点的缘故。

【注解】

初六居全卦底部,为尾;上有两坎,一是下卦坎,一是互坎(六三、九四、六五),坎为水,亦即尾巴在水中,是为“濡其尾”。

初六以阴爻居刚位,缺乏动向,上有九四正应,更使初六安于现实,无法渡过二坎,甚至不知道渡河须以过河为其终点,是“亦不知极也”。“极”为终,为终点。

【64 · 5】

九二。曳其轮,贞吉。

《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译文】

九二。拉住车轮,正固吉祥。

《象传》说:九二正固吉祥,是因为居中并且行正。

【注解】

九二与六五正应,它以阳刚居下,上临阴柔之主,必须有所戒惕。九二在下卦坎中,坎为弓轮,为曳马,所以说“曳其轮”。

九二居中可以行正,是为“贞吉”。

【64 · 6】

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象》曰:未济征凶,位不当也。

【译文】

六三。尚未渡过,前进会有凶祸。适宜渡过大河。

《象传》说:尚未渡过,前进会有凶祸,是因为位置不恰当。

【注解】

六三在下卦坎与互坎中,前后都是水,所以说“未济”。坎为险,所以说“征凶”。但是它有上九正应,而上九是全卦终位,所以说“利涉大川”。

六三以阴爻居刚位,又居上下二卦之间,是“位不当也”,所以会有“未济征凶”的状况。

【64 · 7】

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译文】

九四。正固吉祥,懊恼消失,振奋起来讨伐鬼方。三年后成功,受到大国封赏。

《象传》说:正固吉祥而懊恼消失,是因为心意得以实现。

...

63既济卦䷾

63既济卦䷾

【63 · 1】

? 椶 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

【译文】

既济卦。通达小的方面,适宜正固。起初吉祥,最后混乱。

【注解】

既济卦是下离上坎,亦即“水火既济”。《序卦》说:“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小过卦说的是有所超过,有所超过就一定可以办成事情,所以接着谈既济卦。“既济”原是渡河成功之意,在此泛指已成之事。

既济卦由泰卦(第十一卦)变来,亦即泰卦六五与九二换位而成既济卦。既济卦与未济卦(第六十四卦)是既覆且变的关系。本卦三个阴爻分居三个阳爻之上,表示阴爻顺利,所以说“亨小”,全卦六爻皆居正位,所以说“利贞”。“初吉”是指既济之后的稳定,但是变化不可能在此中止,所以说“终乱”。

【63 · 2】

《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

【译文】

《彖传》说:既济卦通达,是说小的方面通达。适宜正固,是说刚强者与柔顺者都能守正而位置恰当。起初吉祥,是因为柔顺者取得中位。最后停止就会混乱,是因为这条路走到了尽头。

【注解】

既济卦下离上坎,六爻皆在正位上,而阴爻分处阳爻之上,所以是“小者亨”,并且可以“利贞”。

“初吉”是指六二以阴爻居中,并且下离有文明之象;至于九五则更不在话下。“终乱”则是指既济不可能停止,还须顺着时势进入新的循环周期。

【63 · 3】

《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译文】

《象传》说:水在火的上方,这就是既济卦。君子由此领悟,要考虑祸害而预先防范。

【注解】

既济卦是下离上坎,坎为水,离为火,亦即“水在火上”。《尚书·洪范》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水在火上,则两者各顺其性而相互为用。

君子知道既济卦的优点,但是也明白长治久安之不易,并且警觉对于水与火稍有疏失就会酿祸,所以要未雨绸缪,“思患而豫防之”。“豫”为“预”。

【63 · 4】

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无咎。

《象》曰:曳其轮,义无咎也。

【译文】

初九。拉住车轮,浸湿尾巴,没有灾难。

《象传》说:拉住车轮,理当没有灾难。

【注解】

在既济卦中,初九以阳爻居刚位,动向甚明,而又不应躁进,所以要设法约束之。初九面临二坎,一是互坎(六二、九三、六四),一是上卦坎,坎为弓轮,为曳马,所以说“曳其轮”;坎又为水,且初九在下为尾,所以说“濡其尾”。

拉住车轮则难以前行,动物浸湿尾巴则难以渡河,既然不再躁进,自然“义无咎也”。

【63 · 5】

六二。妇丧其茀(fú),勿逐,七日得。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译文】

六二。妇人丢了头饰,不用寻找,七天可以失而复得。

《象传》说:七天可以失而复得,是因为执守中道。

【注解】

既济卦由泰卦变来,泰卦六五与九二换位,成为既济卦的六二。原本泰卦下乾上坤,坤为女,为妇,乾为首,变为既济卦后,乾坤二象皆失;既济卦六二阴爻为妇,所以说“妇丧其茀”。“茀”是妇女头上的装饰品。并且,六二在互坎(六二、九三、六四)中,坎为盗,所以才有要不要“逐”的考量。

由于六二居中行正,将可顺利得回失物。按照《易经》的规则,一爻的运行,经过六个爻位,到第七日回到原位,所以说“七日得”。程颐说:“虽不为上所用,中正之道无终废之理,不得行于今,必行于异时也。圣人之劝戒深矣。”

【63 · 6】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象》曰:三年克之,惫也。

【译文】

九三。高宗讨伐鬼方,三年才征服。不可任用小人。

《象传》说:三年才征服,是说太疲惫了。

【注解】

“高宗”为殷王武丁,“鬼方”为西北边疆民族。《后汉书·西羌传》:“及殷室中衰,诸夷皆叛,至于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九三在互坎(六二、九三、六四)与互离(九三、六四、九五)中,坎为弓轮,离为兵戈,合之则为征伐作战。泰卦变为既济卦时,是九二由下乾前往上坤,成为九五。乾为君,指“高宗”,坤为国,为阴,所以称“鬼方”;中间经过三位,所以说“三年克之”。

九三阳爻居刚位,上有上六正应,但是自身为两个阴爻包围,又面临上坎,所以即使成功,也必是“惫也”,更须以“小人勿用”为戒。

【63 · 7】

六四。(rú)有衣袽(rú),终日戒。

《象》曰:终日戒,有所疑也。

【译文】

六四。彩色绢帛也会变成破旧衣服,整天都在警戒。

...

62小过卦䷽

62小过卦䷽

【62 · 1】

小过。亨,利贞。可小事,不可大事。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译文】

小过卦。通达,适宜正固。可以做小事,不可以做大事。有鸟飞过留下的声音。不应该往上走,而应该往下走,非常吉祥。

【注解】

小过卦是下艮上震,亦即“雷山小过”。《序卦》说:“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凭信的人一定可以通行,所以接着要谈小过卦。《杂卦》说:“小过,过也。”意思也是通过。然而,就小过卦而言,相对的有大过卦。此时,就可由小过、大过来比较通过、超过、过分等等的程度了。

小过卦与中孚卦是正覆关系,所以也经过两度卦变。先是观卦第二十卦)九五与六四换位形成晋卦(第三十五卦),再由晋卦六三与上九换位形成小过卦。“飞鸟遗之音”,是说还听得到鸟飞过去时啼叫的声音,说明鸟刚刚经过不久,这是就时间上解释小过卦。至于“不宜上,宜下”,则是小过应有的柔顺态度,如此方可“大吉”。

【62 · 2】

《彖》曰:小过,小者过而亨也。过以利贞,与时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刚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有飞鸟之象焉,飞鸟遗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顺也。

【译文】

《彖传》说:小过卦,是说小的方面超过而可以通达。超过而适宜正固,是要配合时势来运行。柔顺者取得中位,因此小事吉祥。刚强者失去地位而没有居中,所以不可以做大事。卦上出现飞鸟的意象,所以有鸟飞过留下的声音。不应该往上走,而应该往下走,这样非常吉祥,是因为往上违背时势,往下顺应时势。

【注解】

“小者”是指阴爻,本卦四阴二阳,是为“小者过”。之所以“亨”与“利贞”,依程颐所说,是因为“过所以就正也”,“事固有待过,而后能亨者”,以及“时当过而过,乃非过也”。换言之,小过是为了矫枉过正,求其通达,并且依时而行。

阴爻占据二、五中位,所以“小事吉”。反之,则是“不可大事”。全卦横看,有如鸟之张翼飞翔,至于“飞鸟遗之音”,则程颐说是:“鸟飞迅疾,声出而身已过,然岂能相远也。事之当过者亦如是,身不能甚远于声,事不可远过其常,在得宜耳。”

“不宜上,宜下”,说明了小过卦的特色,亦即要顺应时势,以小过来取得常道。

【62 · 3】

《象》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译文】

《象传》说:山上出现雷鸣,这就是小过卦。君子由此领悟,行为要超过一般的恭敬,丧事要超过一般的哀伤,用费要超过一般的节俭。

【注解】

小过卦是下艮上震,震为雷,艮为山,所以说“雷在山上”。雷在山上所发出的震鸣,会超过它在平地时的声威,所以说是“小过”。

君子在自我要求方面,宁可超过一些。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对自己要求多一些,不但可以免去人怨,还可以增益德行。

【62 · 4】

初六。飞鸟以凶。

《象》曰: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

【译文】

初六。飞鸟会带来凶祸。

《象传》说:飞鸟会带来凶祸,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注解】

小过卦有飞鸟之象,而初六一出现就想像飞鸟一般迅疾而过,所以说“凶”。

初六阴爻居刚位而不正,上有九四正应,而九四亦不中不正。九四在上卦震中,震为行,但是初六在下卦艮中,艮为止,行止相违而初六仍然一心想飞,所以这种“凶”是“不可如何也”。小过卦六爻,无一为吉,最多只是“无咎”,由此可见谨慎的重要。

【62 · 5】

六二。过其祖,遇其妣(bǐ);不及其君,遇其臣,无咎。

《象》曰:不及其君,臣不可过也。

【译文】

六二。越过了祖父,遇到了母亲;没有赶上君王,遇到了臣子,没有灾难。

《象传》说:没有赶上君王,是说臣子不可以越过君王。

【注解】

王弼说:“祖,始也,谓初也;妣者,居内履中而正者也。过初而履二位,故曰过其祖而遇其妣。”六二越过初六,来到中位,所以有此说法。

换个方式解说,则是六二虽然居中守正,仍然安于臣位,而不会觊觎六五的君位,所以“无咎”。六二在下艮中,艮为止,所以说“不及其君”。

【62 · 6】

九三。弗过防之,从或戕(qiāng)之,凶。

《象》曰:从或戕之,凶如何也?

【译文】

九三。不要越过而要防范,跟着去可能受到伤害,有凶祸。

《象传》说:跟着去可能受到伤害,这种凶祸还不大吗?

【注解】

在小过卦中,阴胜于阳,阳爻不可有“过”。九三以阳爻居刚位,应有防范能力,所以说“弗过防之”。但是它与上六正应,就有“从”的意愿,这个“从”就出了问题。

九三往上在互兑(九三、九四、六五)中,兑为毁折,所以说“戕之”。“戕”为杀害、伤害。至于“或”字,则用于三、四位,表示处于上下二卦之间,有些不确定状况。

【62 · 7】

九四。无咎,弗过遇之,往厉必戒。勿用,永贞。

《象》曰:弗过遇之,位不当也。往厉必戒,终不可长也。

【译文】

九四。没有灾难。不要越过也会遇到,前往有危险,一定要警戒。不可以有所作为,长久保持正固。

《象传》说:不要越过也会遇到,是因为位置不恰当。前往有危险,一定要警戒,是因为终究没有成长的机会。

...

61中孚卦䷼

61中孚卦䷼

【61 · 1】

中孚。豚(dùn)鱼,吉。利涉大川,利贞。

【译文】

中孚卦。猪与鱼出现,吉祥。适宜渡过大河,适宜正固。

【注解】

中孚卦是下兑上巽,亦即“风泽中孚”。《序卦》说:“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所节制,才可取信于人,所以接着要探讨的是中孚卦。《杂卦》说:“中孚,信也。”符节在古代为信物,由卦象看,上下二卦搭配合宜,若合符节,可作为凭信。“中”指内心,所以“中孚”为内心诚信。

关于“豚鱼”,程颐说:“豚躁鱼冥,物之难感者也。孚信能感于豚鱼,则无不至矣,所以吉也。”若由卦象找根据,则涉及两度卦变,虞翻之说可供参考。他指出:“讼四之初也。”亦即讼卦的九四与初六换位而成中孚卦。但是卦变多从十二消息卦产生,所以他又说:“此当从四阳二阴之例,遁阴未及三,而大壮阳已至四,故从讼来。”结论则是要先由遁卦(椑,第三十三卦)变为讼卦,再由讼卦变为中孚卦。他如此解释的用意,是要找出“豚鱼”的出处:遁卦有互巽(六二、九三、九四),巽为鱼,而讼卦有下坎,坎为豕。遁变为讼,讼再变为中孚,所以说“豚鱼,吉”。由此一例,可知历代学者研究《易经》所费之心力。

中孚卦下兑上巽,巽为木,引申为木舟,兑为泽,木舟可行于泽上,所以说“利涉大川”。九五与九二皆为阳爻居中位,所以说“利贞”。

【61 · 2】

《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

【译文】

《彖传》说:中孚卦,柔顺者在内而刚强者取得中位。喜悦而随顺,诚信才可感化邦国。猪与鱼吉祥,是说诚信及于猪与鱼。适宜渡过大河,是说乘坐木船还有空位。内心诚信而适宜正固,则是顺应天之道。

【注解】

中孚卦是下兑上巽,卦象为上下四个阳爻居外,中间两个阴爻,并且阳爻占有五、二中位,亦即“柔在内而刚得中”。下兑为悦,上巽为随顺,有如百姓喜悦而君上随顺,诚信到这种地步,才可化民成俗,邦国大治。

程颐说:“内外皆实而中虚,为中孚之象。又二五皆阳,中实,亦为孚义。在二体则中实,在全体则中虚。中虚,信之本;中实,信之质。”讲求诚信,必须态度谦虚,才可尊重别人;同时要脚踏实地,做到言出必行。

“信及豚鱼也”,表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自然可以感动百姓。“乘木舟虚也”,则指涉全卦中间两个阴爻,虚位以待。然后,能够诚信而正固,就合乎天地运行的恒久法则了。

【61 · 3】

《象》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译文】

《象传》说:沼泽上有风在吹,这就是中孚卦。君子由此领悟,要认真讨论讼案,缓慢判决死刑。

【注解】

中孚卦是下兑上巽,巽为风,兑为泽,所以说“泽上有风”。风有如政教命令,泽有如施恩于民;既要维持纲纪,又要照顾百姓。

君子所能做的是“议狱缓死”,在追求社会正义时,不忘同情体谅罪犯。

【61 · 4】

初九。虞吉,有它不燕。

《象》曰:初九虞吉,志未变也。

【译文】

初九。可预料就吉祥,有其他状况则不安。

《象传》说:初九可预料就吉祥,是因为心意并未改变。

【注解】

“虞”为预料、猜测。古代有虞官,担任王公贵族打猎时的向导。初九居中孚卦初位,上有六四正应,所作所为可以预料,犹如前有向导,不会迷路,所以“吉”。这也是初九“志未变也”的表现。

“燕”为安宁,“它”为其他。初九在下卦兑中,兑为泽,它又上临互震(九二、六三、六四),震为雷,有雷入泽之象,应该沉寂安定,所以说“有它不燕”。

【61 · 5】

九二。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象》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译文】

九二。大鹤在树荫下啼叫,它的小鹤啼叫应和。我有美酒一罐,我要与你共享。

《象传》说:它的小鹤啼叫应和,是发自内心的愿望。

【注解】

九二以阳爻居中位,刚实居中,显示诚信之至。自然界中,鹤在山林栖息,亲子以鸣呼应,既属本能之所为,也有全心的信赖。在人间世,朋友志同道合,愿意分享一切。“爵”为酒杯,引申为酒。“靡”为共,引申为共享。朋友共品美酒,贵在心意相通。

《系辞上》引述孔子对这句爻辞的评述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61 · 6】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象》曰:或鼓或罢,位不当也。

【译文】

六三。遇到对手,或击鼓或休兵,或哭泣或唱歌。

《象传》说:或击鼓或休兵,是因为位置不恰当。

【注解】

六三在下卦终位,面临上卦,可谓棋逢敌手。六三在互震(九二、六三、六四)中,震为雷,引申为击鼓作战;又在互艮(六三、六四、九五)中,艮为止,引申为休兵罢战;六三在下卦兑中,兑为口,为悦,引申为唱歌;它又面临上巽,巽为风,为号,引申为哭泣,于是形成爻辞的一段生动描写。

六三之种种犹疑状态,来自它的不中不正之位。

【61 · 7】

六四。月既望,马匹亡,无咎。

《象》曰:马匹亡,绝类上也。

【译文】

六四。月亮已经满盈,马匹丢失,没有灾难。

...

60节卦䷻

60节卦䷻

【60 · 1】

节。亨。苦节不可贞。

【译文】

节卦。通达。苦涩的节制不能正固。

【注解】

节卦是下兑上坎,亦即“水泽节”。《序卦》说:“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一直离散下去,并不适宜,所以接着要谈节卦。节有节制、制止之意。《杂卦》说:“节,止也。”

节卦与涣卦为正覆关系,所以论其来源,是由泰卦变来,亦即泰卦九三与六五换位,形成节卦。虽然卦辞说泰卦“吉亨”,但是若是保持不动,则依然天地无法交流。勉强保持不动,就是“苦节”(“苦”有过度而苦之意),“不可贞”。由卦象看来,节卦下兑上坎是“泽上有水”,泽的容量有限,必须有所节制。

【60 · 2】

《彖》曰:节,亨。刚柔分而刚得中。苦节不可贞,其道穷也。说以行险,当位以节,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译文】

《彖传》说:节卦,通达。刚强者与柔顺者分开,并且刚强者取得中位。苦涩的节制不能正固,是因为路已经走到尽头。喜悦而去冒险犯难,位置适当而能节制,居中守正才可通顺。天地有节制,四季才会形成。用制度来节制,就不会浪费钱财,也不会祸害百姓。

【注解】

泰卦下乾上坤,阴阳二组力量壁垒分明,一变而为节卦,则阴爻阳爻得到交错机会,并且九五与九二皆为阳爻,这就是“刚柔分而刚得中”。如果泰卦不变,则成为“苦节”,一切停滞下来,前无去路,所以说“不可贞”。

节卦下兑上坎,坎为险,兑为悦,亦即“说以行险”,意思是:节制并非完全避开挑战,而是要在喜悦时才可冒险。得位时能够节制,才可做到“中正以通”。就自然界而言,天地的运行有其节制,四季才会依序出现。就人间世而言,则须以制度来规范,才不至于耗费金钱与伤害百姓。

【60 · 2】

《象》曰: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译文】

《象传》说:沼泽上有水,这就是节卦。君子由此领悟,要制定数量上的限度,评议道德上的行为表现。

【注解】

节卦是下兑上坎,坎为水,兑为泽,是为“泽上有水”。泽的容量是固定的,少则聚积,多则流泻,显示某种节制。

君子照顾百姓的生活所需,要“制数度”;并且为了提升社会风气,要“议德行”。程颐说:“君子观节之象,以制立数度,凡物之大小轻重高下文质,皆有数度;所以为节也,数多寡,度法制。议德行者,存诸中为德,发于外为行,人之德行,当义则中节。议谓适度求中节也。”《中庸》首章所推崇的中和,所强调的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60 · 4】

初九。不出户庭,无咎。

《象》曰:不出户庭,知通塞也。

【译文】

初九。不离开门户与庭院,没有灾难。

《象传》说:不离开门户与庭院,是因为知道通达与闭塞。

【注解】

在泰卦变为节卦的过程中,初九与其正应六四不受影响。现在处于节卦,理当有所节制,而初九知道自己的通(有正应)与塞(要收敛),所以“不出户庭”。

节卦出现互艮(六三、六四、九五),艮为门阙,又为止,初九距门阙还有两步,所以要“不出户庭”,如此能有分寸,可以“无咎”。

《系辞上》谈到这句爻辞,说:“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缜密而不出也。’”

【60 · 5】

九二。不出门庭,凶。

《象》曰:不出门庭凶,失时极也。

【译文】

九二。不走出门户与庭院,有凶祸。

《象传》说:不走出门户与庭院,会有凶祸,是因为过度错过了时机。

【注解】

九二与初九一样,在节卦的互艮之下,但是九二自身已进入互震(九二、六三、六四)中,震为行,所以“不出门庭”反而是“凶”。

九二以阳爻居下卦中位,在卦变过程中当行而未行,以致从原来的有应变成无应,甚至为六三所乘,所以说“失时极也”。“极”为过度,为极端,在本卦中则是错失了节度。

【60 · 6】

六三。不节若,则嗟若,无咎。

《象》曰:不节之嗟,又谁咎也?

【译文】

六三。没有节制的样子,就会出现悲叹的样子,没有责难。

《象传》说:没有节制的悲叹,又能责难谁呢?

【注解】

泰卦六五居上卦之中,又有九二正应,现在成为节卦的六三,位置不中不正,又无正应,这都是“不节若”造成的。

六三在下卦兑中,兑为口,所以说“则嗟若”。“无咎”的“咎”在此为责难、责怪的意思,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所以说“又谁咎也”。

【60 · 7】

六四。安节,亨。

《象》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

【译文】

六四。安定的节制,通达。

《象传》说:安定的节制之所以通达,是因为顺承上位者的正道。

...

59涣卦䷺

59涣卦䷺

【59 · 1】

涣。亨。王假(gé)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译文】

涣卦。通达。君王来到宗庙。适宜渡过大河,适宜正固。

【注解】

涣卦是下坎上巽,亦即“风水涣”。《序卦》说:“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涣者,离也。”人在喜悦之后,心情就会涣散,所以接着要谈涣卦。《杂卦》也说:“涣,离也。”可见涣为离散之意。

君王来到(“假”为至)宗庙,可以祭祀祖先。这种做法在《彖传》与《象传》会有明确解释。两个中位(九五、九二)皆为阳爻,此时还有能力通过考验,并且“利贞”。

涣卦由否卦变来,亦即否卦九四与六二换位,形成了涣卦。否卦下坤上乾,天地隔绝,到了涣卦则是阴阳交往流动,所以说“亨”。

【59 · 2】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译文】

《彖传》说:涣卦,通达。刚强者下来而不困穷,柔顺者在外面取得位置而与上位者同心。君王来到宗庙,是说君王现在处于中位。适宜渡过大河,是说乘着木舟而有所贡献。

【注解】

否卦九四与六二换位时,是九四下来成为涣卦九二,形成阴阳交错的局面,使全卦又出现了生机,所以说“刚来而不穷”。“来”是指从外卦来到内卦的活动。与此同时,否卦六二则前往外卦成为涣卦六四,是阴爻居柔位,并且上承九五之君,所以说“柔得位乎外而上同”。

否卦下坤上乾,乾为君;否卦九四变为涣卦九二,代表君王来到中位,涣卦九五、九二皆为阳爻居中。涣卦之中,有互震(九二、六三、六四)之象;震卦彖辞有“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一语,所以依此可以说“王假有庙”,可以安定民心。涣卦下坎上巽,巽为木,坎为水,木在水上为行舟,正可以有渡河之功。《系辞下》说:“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正可说明涣卦的贡献。

【59 · 3】

《象》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译文】

《象传》说:风吹行在水面上,这就是涣卦。先王由此领悟,要向上帝祭献,并且建立宗庙。

【注解】

涣卦下坎上巽,巽为风,坎为水,所以说“风行水上”。水遇风则离散,冰遇风则融解。涣散一方面使人不陷于壅滞不通的困境,而另一方面又有分崩离析的危险。此可谓利弊互见,需要先王有所作为。

宗庙祭祀是凝聚民心最根本的办法,使人暂时忘记眼前的得失成败,产生报本反始的感恩之心。百姓若是有了信仰,则涣散将会适可而止。由君王“享于帝”,亦可知古人的信仰系统,有一最高位阶的神明。

【59 · 4】

初六。用拯马壮,吉。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

【译文】

初六。用来拯救的马强壮,吉祥。

《象传》说:初六的吉祥,是因为柔顺。

【注解】

初六居涣卦之始,本身阴爻属柔,又上承九二,所以表现为“顺”,并由此得“吉”。

初六在下卦坎中,坎为陷,为险;坎又为美脊马,所以初六有“用拯马壮”的机会。在此所谓的“马”,所指为初六所顺从的九二而言,所以说“壮”。

“用拯马壮”一语,亦见于明夷卦的六二爻辞,可对照参考。

【59 · 5】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

《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

【译文】

九二。离散而奔向几案,懊恼消失。

《象传》说:离散而奔向几案,是因为要满足愿望。

【注解】

否卦九四下来变为涣卦九二,九四原与初六正应,现在成为相比,所以说“得愿也”。初六犹如九二的凭靠矮桌,可以让九二稍事休息。“机”为“几”,古人常常隐几而坐(手靠几案,坐着休息)。

九二虽居中位,但与九五不应,现在有初六(也与六四不应)可以比邻相亲,所以说“悔亡”。

【59 · 6】

六三。涣其躬,无悔。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

【译文】

六三。涣散了自己,没有懊恼。

《象传》说:涣散了自己,是因为心意在外面。

【注解】

在否卦中,六三在下坤中,坤为母,可以怀孕,是为“有身”,而“身”再转义,就是“躬”,即自身。现在成为涣卦了,所以说“涣其躬”。

六三依然有上九正应,这是“志在外也”。涣卦各爻只有这一对是正应,所以可以“无悔”。

【59 · 7】

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译文】

六四。涣散了同类,最为吉祥。涣散之后聚为山丘,不是平常所能想到的。

...

58兑卦䷹

58兑卦䷹

【58 · 1】

兑。亨,利,贞。

【译文】

兑卦。通达,适宜,正固。

【注解】

兑卦是下兑上兑,“兑为泽”。《序卦》说:“入而后说之,故受之以兑。兑者,说也。”巽卦谈的是进入某种状况,亦即要接触沟通,才会彼此喜悦,所以现在继续讨论兑卦。兑为悦,也为口,由说话而生喜悦之情。

兑卦由大壮卦)变来,亦即大壮卦六五与九三换位而成兑卦(椯)。兑卦与巽卦则为正覆关系。此一变化使阴阳交错,所以“亨”。至于“利贞”,则在彖辞会有说明。

【58 · 2】

《彖》曰: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

【译文】

《彖传》说:兑卦,是喜悦的意思。刚强者居中而柔顺者居外,是因为喜悦才可适宜正固,因此,要顺从天道,并且应合人心。有了喜悦再来领导百姓,百姓就会忘记劳苦;有了喜悦再去冒险犯难,百姓就会忘记死伤。喜悦的伟大作用,是要振作百姓的心志啊。

【注解】

兑卦重叠,阴爻分居三位与上位,是为“刚中而柔外”,有如内心充实坚定而外表柔顺和悦。这是外柔内刚之象,所以说“说以利贞”。凡事考虑天道与人心,才是喜悦的真正保障。“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是所有君王的首要原则。

“说以先民”是使百姓心悦诚服,所以喜悦不能离开“说话”。说话真诚有理,态度委婉和善,百姓就会喜悦,以至于“忘其劳”,“忘其死”。喜悦的作用,可以勉励及振作百姓的心志。

【58 · 3】

《象》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译文】

《象传》说:沼泽与沼泽互相依附,这就是兑卦。君子由此领悟,要与朋友一起讨论及实践。

【注解】

兑卦为泽,二泽依附(丽)在一起,彼此流通润泽,有互相滋益之象。

君子要结交益友,讨论学习的心得,分享实践的体验。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这句话可以代表儒家对朋友的基本观点。

【58 · 4】

初九。和兑,吉。

《象》曰:和兑之吉,行未疑也。

【译文】

初九。应和而喜悦,吉祥。

《象传》说:应和而喜悦,吉祥,是因为行动没有疑惑。

【注解】

初九以阳爻居刚位,有动向。它在下卦兑中,兑为口,为悦;上卦亦为兑卦,形成上下互相唱和的局面。初九往上应和,成为“和兑”。

在大壮卦中,本来只有初九与九四无应,一变而为兑卦,则各爻皆不应。所以,对初九而言,任何行动都不会有差错,是“行未疑也”,为“吉”。

【58 · 5】

九二。孚兑,吉,悔亡。

《象》曰:孚兑之吉,信志也。

【译文】

九二。诚信而喜悦,吉祥,懊恼消失。

《象传》说:诚信而喜悦,吉祥,是因为心意真实。

【注解】

九二阳爻为实,居中位,有中实之象,所以说“信志也”。

九二与九五不应,但仍“吉”而“悔亡”。原因是:原来在大壮卦与九二正应的六五,现在下来成为兑卦的六三,与九二相比为邻,这是因诚信而产生的喜悦,所以是“吉”。

【58 · 6】

六三。来兑,凶。

《象》曰:来兑之凶,位不当也。

【译文】

六三。来到而喜悦,有凶祸。

《象传》说:来到而喜悦,有凶祸,是因为位置不恰当。

【注解】

兑卦的六三是从大壮卦的六五下来的,由于六三的来到,才形成了兑卦,所以称之为“来兑”。来而求悦,有奉承之嫌。

六三以阴爻居刚位,不中不正,又处在两个阳爻之间,乘承皆刚,显然是“位不当也”,所以“凶”。

【58 · 7】

九四。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象》曰:九四之喜,有庆也。

【译文】

九四。商量而喜悦,还不能安定;隔开了疾病,就会有好事。

《象传》说:九四的好事,是因为有喜庆。

【注解】

...

57巽卦䷸

57巽卦䷸

【57 · 1】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译文】

巽卦。稍有通达。适宜有所前往,适宜见到大人。

【注解】

巽卦是下巽上巽,“巽为风”。《序卦》说:“旅而无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旅人无处安顿,巽卦则表示可以进入某处,甚至像风一样,可以隐伏不见。《杂卦》说:“兑见而巽伏也。”兑卦显现在外,巽卦隐伏于内。巽卦与兑卦为正覆关系。

巽卦由遁卦变来,亦即遁卦六二与九四换位,形成巽卦。此一换位,是阴爻往上走,使九二出现。阴爻的上行活动使阴阳交流,由此所造成的通达,称为“小亨”。九二出现,使二、五这两个中位皆为阳爻,所以说“利见大人”。而此一活动则是“利有攸往”。

【57 · 2】

《彖》曰: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顺乎刚,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见大人。

【译文】

《彖传》说:巽卦相重,是要反复宣布命令。刚强者随顺于居中守正之道,使心意得以实现,柔顺者都能顺应刚强者,因此稍有通达,适宜有所前往,适宜见到大人。

【注解】

本卦两个巽卦重叠,而巽为风,风带来天上的消息,犹如反复宣布命令。“申”为反复,有如再三叮咛。

九五与九二都是阳爻居中行正,使君子之志可以实现。初六与六四两个阴爻都能顺承阳爻,是为“柔皆顺乎刚”。君子得位(九五)称为“大人”,所以说“利见大人”。

【57 · 3】

《象》曰: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译文】

《象传》说:风与风相随而来,这就是巽卦。君子由此领悟,要反复宣布命令,推行政事。

【注解】

“随”为相继,为相从。百姓随顺而君王顺利。巽为风,有随顺及顺利之意。相对于此,坤的顺是指柔顺与温顺。

君子发号施令时,也要不厌其烦、反复宣告,才能取得百姓的支持,办成政事。

【57 · 4】

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

《象》曰:进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贞,志治也。

【译文】

初六。进退不定,适宜武人的正固。

《象传》说:进退不定,是因为心意犹豫。适宜武人的正固,是因为心意确定。

【注解】

初六在重巽之下,以阴爻居刚位,有举棋不定之象。巽为进退,为不果,它又与六四不应,显示“志疑”。

“武人”犹言军人,以其勇武而保家卫国。《周书》谥法谈到六种“武”:刚强直理、威强睿德、克定祸乱、保民犯难、刑民克服、戎昭果毅以听之。武人取象为虎,而初六往上面临互兑(九二、九三、六四),兑为虎;初六本身优柔寡断,若能往上学习武人的正固,则可“志治”。“治”为修治而确立不移。

【57 · 5】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象》曰:纷若之吉,得中也。

【译文】

九二。随顺进入床底下,让祝史与巫觋纷纷发言,吉祥,没有灾难。

《象传》说:纷纷发言而吉祥,是因为取得中位。

【注解】

遁卦九四由上卦来到下卦,变成巽卦的九二,下巽为床,所以说“巽在床下”,隐伏起来。“史巫”是祝史与巫觋(女曰巫,男曰觋),都是古代负责宗教活动(如礼神、消灾、祈福等)的神职人员。史巫可以测知天命,用在巽卦正好合宜。在尚未明辨天意之前,最好隐藏收敛。

“纷若”是发言多而乱的样子。九二在互兑(九二、九三、六四)中,兑为口,又在下卦巽中,巽为不果,口说而不果,所以是“纷若”。至于何以能“吉”,则是因为九二居中位,所以即使“巽在床下”,也是“吉”。

【57 · 6】

九三。频巽,吝。

《象》曰:频巽之吝,志穷也。

【译文】

九三。频繁地重复命令,会有困难。

《象传》说:频繁地重复命令而有困难,是因为心意困穷了。

【注解】

九三在上下二巽之间,又是阳爻居刚位,所以一直在随顺与否之间挣扎,结果变成“频巽”。

九三上无正应,又被六四乘刚,显然是“志穷也”,有“吝”是可以想见的。

【57 · 7】

六四。悔亡,田获三品。

《象》曰:田获三品,有功也。

【译文】

六四。懊恼消失,打猎获得三种动物。

《象传》说:打猎获得三种动物,是因为取得功绩。

【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