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 12:26 周二56旅卦䷷
【56 · 1】
旅。小亨。旅贞吉。
【译文】
旅卦。稍有通达。旅行守正就吉祥。
【注解】
旅卦是下艮上离,亦即“火山旅”。《序卦》说:“穷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丰盛到极点而不知收敛,一定会丧失居所,所以在丰卦之后,接着谈旅卦。《杂卦》说:“丰,多故也;亲寡,旅也。”丰卦有许多故旧,旅卦则很少亲友。这两者是正覆关系。旅行在外,诸多不便,所以只是“小亨”。
旅卦由否卦变来,亦即否卦六三与九五换位,形成旅卦。六五以阴爻得尊位,阴爻为小,所以说“小亨”;六五居中位而行,表示在旅行时要持守正道才可以“吉”。
【56 · 2】
《彖》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止而丽乎明,是以小亨,旅贞吉也。旅之时义大矣哉。
【译文】
《彖传》说:旅卦,稍有通达。柔顺者在外面取得中位并且顺应刚强者,停止下来依附光明,因此稍有通达,旅行守正才会吉祥。旅卦的时势意义太伟大了。
【注解】
旅卦六五(柔爻)取得上卦(外卦)中位,并且顺应上九(刚爻),这就是“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
旅卦下艮上离,艮为止,离为明,为丽(依附),亦即“止而丽乎明”。旅行时,能够看情况停下来,并且依附光明,才可以“小亨”。顺着时势而知所进退,是旅者的首要原则。整体而言,人生不也是形同客旅吗?所以说“旅之时义大矣哉”。
【56 · 3】
《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译文】
《象传》说:山上出现了火,这就是旅卦。君子由此领悟,要明智而谨慎地施用刑罚,并且不滞留诉讼案件。
【注解】
旅卦下艮上离,离为火,艮为山,亦即“山上有火”。火在高处可以照明,山在底下阻止行动,是“明慎”之意。
君子所领悟的是“明慎用刑”和“不留狱”,因为火往上烧,不会留在原处。
【56 · 4】
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象》曰:旅琐琐,志穷灾也。
【译文】
初六。旅行时猥猥琐琐,这是他自取的灾害。
《象传》说:旅行时猥猥琐琐,是因为心意受困所带来的灾害。
【注解】
初六已踏上旅途,但本身居下又为阴爻,自视甚卑;初六又在下卦艮中,艮为少男,为童仆,使初六表现有如童仆般“琐琐”。“琐琐”为细小,为卑污。
初六上有九四正应,奈何自己处于艮卦,艮为止,使心意受阻,困于旅途,在外被人轻侮而“取灾”。
【56 · 5】
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
《象》曰:得童仆贞,终无尤也。
【译文】
六二。旅行到了馆舍住下,身上带着旅费,得到童仆,可以正固。
《象传》说:得到童仆而可以正固,最终没有任何责怪。
【注解】
“即”为就;“次”为客舍。《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这原本是说军队的行止,后来引申用于客旅。六二在下卦艮中,艮为止,但是居中位,止得其所,可以“即次”。六二又在互巽(六二、九三、九四)中,巽为近利市三倍,所以会“怀其资”,带着旅费。
六二往上与六五不应,但往下则见自己在艮卦居中得正,艮为童仆,使旅行有安定之感,是为“得童仆贞”,所以“终无尤也”。
【56 · 6】
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
《象》曰:旅焚其次,亦以伤矣。以旅与下,其义丧也。
【译文】
九三。旅行时大火烧了馆舍,失去了童仆,有危险。
《象传》说:旅行时大火烧了馆舍,也对自己造成了伤害。以旅人的态度对待下人,理当失去童仆。
【注解】
九三在互巽(六二、九三、九四)中,巽为木;它上临离卦,离为火,木上有火,且在旅卦,所以说“旅焚其次”。九三在下卦艮中,艮为童仆;它也在互兑(九三、九四、六五)中,兑为毁折,所以说“丧其童仆”。此时正固有危险,亦即“贞厉”。
九三阳爻居刚位,在旅行时表现过于强势,又与上九敌而不应,所以最后伤害了自己。九三自恃刚强而“以旅与下”,自然会失去童仆。
【56 · 7】
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象》曰:旅于处,未得位也。得其资斧,心未快也。
【译文】
九四。旅行到了某个地方,获得旅费与用具,我心里不愉快。
《象传》说:旅行到了某个地方,是因为没有取得适当位置。获得旅费与器用,心里还是不愉快。
【注解】
...
2025年7月15日 12:26 周二55丰卦䷶
【55 · 1】
丰。亨。王假(gé)之,勿忧,宜日中。
【译文】
丰卦。通达。君王将会实现天下丰盛的理想,不用忧虑,适宜太阳在中午的时候。
【注解】
丰卦是下离上震,亦即“雷火丰”。《序卦》说:“得其所归者必大,故受之以丰。丰者,大也。”归妹卦描述来归,有如众人来归则民聚国富,所以接着要谈代表盛大的丰卦。盛大自然为“亨”。
“王假之”的“假”,音为格,意为至,亦即君王将会实现天下丰盛的理想。这是艰困的挑战,但是“勿忧”,只要学会“日中”,像中午的太阳一样,以光明普照万物——以无私之心造福百姓,天下就会丰盛。
丰卦是由泰卦变来,亦即泰卦九二与六四换位而成丰卦。泰卦九二由下乾移往上坤而成丰卦九四,乾为君王,坤为百姓,所以说“王假之”;六二来到下乾中位,变为离卦六二,离为日,如日在中天,所以“宜日中”。
【55 · 2】
《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译文】
《彖传》说:丰卦,是盛大的意思。光明而行动,所以丰盛。君王将会实现天下丰盛的理想,是因为他所崇尚的就是盛大。不用忧虑,适宜太阳在中午的时候,是说这样适宜普照天下。太阳到中午就会开始西斜,月亮到圆满就会开始亏蚀,天地的满盈与虚空,随顺时势而消退成长,更何况是人呢?何况是鬼神呢?
【注解】
丰卦下离上震,震为行,离为明,光明与行动配合,天下必然大治,民富国强而丰盛可观。这种理想境界,只有得位的君王可以具体实现。责任重大,所以有“忧”;但是把握“宜日中”的原则,有如公正无私的正午太阳那样普照万物,就不会有问题了。
“昃”为太阳西斜;“食”为蚀,指月圆则缺。“日中则昃”与“月盈则食”是常见的现象,在此警惕君王:要做到公正无私是极为困难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日怎能永远居中?月如何常保圆满?最后,“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一语,则是劝人了解时势的意义,在把握原则时,还要配合时势而知所进退。
【55 · 3】
《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译文】
《象传》说:打雷闪电一起来到,这就是丰卦。君子由此领悟,要判决诉讼,执行刑罚。
【注解】
丰卦下离上震,震为雷,离为电,合之则为“雷电皆至”。闪电照亮大地,君子可以明察秋毫,公正断狱;打雷天下震动,君子将让恶人伏法,受到报应。
《易经》在《象传》中谈及法律及审判的,还有噬嗑卦,其《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贲卦,其《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旅卦,其《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55 · 4】
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象》曰:虽旬无咎,过旬灾也。
【译文】
初九。遇到与自己搭配的主人,虽然彼此均等,但是没有灾难,前往会有好事。
《象传》说:虽然彼此均等,但是没有灾难,这是因为超过均等就会带来灾难。
【注解】
在讲求“明以动”的丰卦中,初九与九四虽然不应,但是互为宾主,形成二阳并进的局面。阳爻为君子,代表光明与动力,所以两者“虽旬无咎”,“旬”在此为“均”之意。
一般而言,上下相对的爻,不正应则有“咎”,在此则是强调“明以动”的搭配。这两个阳爻皆为阴爻所乘,彼此均等,所以“无咎”。对初九而言,“往有尚”,合乎丰卦上下合作的主旨。
【55 · 5】
六二。丰其蔀(bù),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象》曰:有孚发若,信以发志也。
【译文】
六二。很大的遮蔽范围,中午见到了星斗。前往会受到怀疑猜忌。有诚信而表现的样子,吉祥。
《象传》说:有诚信而表现的样子,是因为要用诚信来表现心意。
【注解】
六二居下卦离的中位,离为日,所以说“日中”;但是它上无正应,往上所见到的是一个震卦,震卦形状为仰盂,似斗,离又为见,所以合之成为“日中见斗”,这个“斗”又转义为星斗。中午见到星斗,其黑暗可想而知。总之,六二的光明无法展现,有如“丰其蔀”。“蔀”为草席屋顶,用来遮蔽阳光。“丰其蔀”为“其蔀丰”,遮蔽范围甚大。
六二之“往”,是指要前去与六五会合,但是二者无应,“往得疑疾”。不过,六二在上下二阳爻之间(下卦离,有如小型的中孚卦),为“有孚”,能够“信以发志”,所以“吉”。
【55 · 6】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沬(mèi)。折其右肱(gōng),无咎。
《象》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
【译文】
九三。很大的阴暗范围,中午见到小星星。折断了右臂,没有灾难。
《象传》说:很大的阴暗范围,不可以办成大事。折断了右臂,终究不能有所作为。
【注解】
“沛”为“旆”,为幡幔,遮蔽起来不见天日。“沬”为不知名的小星星。中午看见这样的小星星,表示阴暗的情况比六二更严重。九三比六二更接近上震所形成的“斗”,所以光明更受压制。九三以阳爻居刚位,又有上六正应,原想办些“大事”,但是天下一片漆黑,只好韬光养晦。
九三在互巽(六二、九三、九四)中,巽为股,用在手则为肱,“股肱”常常连用,表示得力的助手;九三又在互兑(九三、九四、六五)中,兑为毁折,又为西方,西方居右,合之则为“折其右肱”。九三终究无法为君主重用。不过,它以正位与正应而可以“无咎”。
【55 · 7】
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象》曰:丰其蔀,位不当也。日中见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译文】
九四。很大的遮蔽范围,中午见到了星斗。遇到与自己平等的主人,吉祥。
《象传》说:很大的遮蔽范围,是因为位置不恰当。中午见到了星斗,是因为幽暗不明。遇到与平等的主人,是因为吉祥而可以行动。
...
2025年7月15日 12:26 周二54归妹卦䷵
【54 · 1】
归妹。征凶,无攸利。
【译文】
归妹卦。前进有凶祸,没有什么适宜的事。
【注解】
归妹卦为下兑上震,亦即“雷泽归妹”。《序卦》说:“进必有所归,故受之以归妹。”渐卦是讲进展的,进展到一定时候,就要有个归宿,所以接着谈归妹卦。由字面来看,归妹是嫁出妹妹,其含义可以推广到嫁出女子。《杂卦》说:“归妹,女之终也。”就强调了这层意思。古人以女子出嫁为有所归,有如回到家一般,其实是要组成新家庭,生养下一代了。
由下兑上震来看,兑为少女,震为长男,少女配长男,就是归妹。此外,震为诸侯,所以各爻取象都从诸侯娶女,所谈并非一般人的嫁娶。由爻位来看,除了初与上之外,二、三、四、五皆无正位,并且六五与六三皆有乘刚不顺的情况,这表示“征凶”。归妹为人生大事,应该认真办好,不必再想其他的事,所以说“无攸利”。
归妹卦与渐卦为正覆关系。推究其源,则由泰卦变来,亦即泰卦九三与六四换位,形成归妹卦。
【54 · 2】
《彖》曰: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说以动,所归妹也。征凶,位不当也。无攸利,柔乘刚也。
【译文】
《彖传》说:归妹卦,说的是天地间的大道理。天地的阴阳二气不交流,万物就无法出现;归妹,使人类的生命可以终而复始。喜悦而行动,因为所要嫁的是妹妹。前进有凶祸,因为所处的位置不恰当。没有什么适宜的事,因为柔顺者凌驾在刚强者之上。
【注解】
归妹卦谈婚配,男女结婚生子以繁衍后代。古人认为天地各有阳气与阴气,两者交感流通才会产生万物。泰卦原为下乾上坤,壁垒分明,变为归妹卦才出现阴阳交错,有了生机。人类若无男女婚配,就不可能终而复始,人道也将灭绝。
归妹卦下兑上震,兑为悦,震为动,合之则为“说以动”,这是下悦而上动,少女配长男,两情相悦而缔结良缘。但是,全卦中间四爻皆不当位,所以不宜前进;又有乘刚现象,所以“无攸利”。
【54 · 3】
《象》曰: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译文】
《象传》说:沼泽上有雷鸣,这就是归妹卦。君子由此领悟,要长久直到结束,知道弊端而防范。
【注解】
归妹卦下兑上震,震为雷,兑为泽,是为“泽上有雷”。雷震而泽动,有从上而行之意,亦即归妹。
“永终”是永其终,个人生命有结束,而人类却要永远传续下去。“知敝”是了解有始无终的害处,再预为防范。“敝”为“弊”。
【54 · 4】
初九。归妹以娣(dì),跛能履,征吉。
《象》曰:归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译文】
初九。嫁妹妹时,以娣陪嫁。脚跛了还能走,前进吉祥。
《象传》说:嫁妹妹时,以娣陪嫁,是为了维持长久。脚跛了还能走,是因为有吉祥承续下去。
【注解】
“娣”是陪嫁的小妹妹。古代诸侯娶妻时,有正室一人,陪嫁的娣侄二人,称为“媵”。娣为正室之妹,侄为正室的侄女。这三人又各有娣侄二人,结果总数为九人。有娣陪嫁,将来正室死了可以继位,如此可使姻亲关系维持长久,这就是“以恒也”。
初九在下卦兑中,兑为少女,为妹,在本卦中,其角色如娣,所以说“归妹以娣”。初九居下位为足,而兑卦为毁折,所以说“跛”;初九以阳爻居刚位,有动向,不但“能履”,而且“征吉”。就归妹卦而言,娣为正室之助手,再往前一步即为正室,其吉可以“相承”。
【54 · 5】
九二。眇能视,利幽人之贞。
《象》曰:利幽人之贞,未变常也。
【译文】
九二。眼有疾还能看,适宜幽隐的人保持正固。
《象传》说:适宜幽隐的人保持正固,是因为没有改变常道。
【注解】
九二在互离(九二、六三、九四)中,离为目,为明;又在下卦兑中,兑为毁折,所以是眼有疾而仍有明,亦即“眇能视”。“眇”是目有疾而难视。相关的爻辞与爻位,可参考履卦(棭,第十卦)。
九二在下卦兑中,兑为泽,九二居中位,是为泽中之人,有如幽隐之人。九二虽有六五阴阳正应,但是九二为柔中带刚的贤女,六五则非贤明之君。程颐说:“男女之际,当以正礼,五虽不正,二自守其幽静贞正,乃所利也。”九二居中守常,可以自保自处。
【54 · 6】
六三。归妹以须,反归以娣。
《象》曰:归妹以须,未当也。
【译文】
六三。嫁妹妹时,以妾陪嫁,还要回去再以娣陪嫁。
《象传》说:嫁妹妹时,以妾陪嫁,是因为位置不恰当。
【注解】
“须”为妾。须女为一星座,《史记·天官书》正义说:“须女,贱妾之称,妇职之卑者,主布帛裁制嫁娶。”六三在下卦兑中,兑为妾,所以说“归妹以须”。
六三以阴爻居刚位,不正也不中,“未当也”。至于“反归以娣”的理由,则是六三若不回头,则往前已入互坎(六三、九四、六五),坎为险,为加忧;回头则是依循正途,以娣陪嫁。若依常情考量,则是妻娣为姊妹,易于和睦相处,而妻妾则难以共融了。
【54 · 7】
九四。归妹愆(qiān)期,迟归有时。
《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译文】
九四。嫁妹妹延误了婚期,晚些出嫁也会有一定的时候。
《象传》说:延误婚期的心意,是有所等待才要行动。
...
2025年7月15日 12:26 周二53渐卦䷴
【53 · 1】
渐。女归吉,利贞。
【译文】
渐卦。女子出嫁吉祥,适宜正固。
【注解】
渐卦是下艮上巽,亦即“风山渐”。《序卦》说:“物不可以终止,故受之以渐。渐者,进也。”艮卦谈止,止到尽头又须开始活动,这时出现的是渐卦。渐为进,并且是有秩序地渐进,亦即《杂卦》所说:“渐,女归待男行也。”古代女子若要出嫁,必须等待男方行聘,以便依序进展。
“女归”为女子出嫁,找到归宿。渐卦与下一卦归妹为正覆关系。至于渐卦的由来,则是由否卦变成,亦即否卦六三与九四换位。谈到卦变,主要可以参考十二消息卦,先看阴爻与阳爻的数目,再配合彖辞的提示,通常可以找到答案。若有不合,再另寻他法。
程颐说:“天下之事,进必以渐者,莫如女归。臣之进于朝,人之进于事,固当有序,不以其序,则陵节犯义,凶咎随之。然以义之轻重,廉耻之道,女之从人,最为大也。故以女归为义。”这段话反映了古人的观念。今日强调男女平权,不宜只是单方面要求女性。
【53 · 2】
《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
【译文】
《彖传》说:渐卦所谓的推进,是指女子出嫁吉祥。推进而取得恰当位置,是前往有功劳。依正道推进,可以导正国家。就位置而言,是刚强者取得中位。能做到停止而随顺,行动就不会陷入困境。
【注解】
渐卦由否卦变来,是否卦的六三往上与九四换位,这是渐进的方式,形成了渐卦(椩),亦即下艮为少男,上巽为长女,对女子有利,所以说“女归吉”。
现在渐卦六四以阴爻居柔位,正是“进得位”;如此则形成阴阳交错、男女交往的新局面,是为“往有功也”。不仅如此,渐卦二、三、四、五爻皆得正位,亦即男女的正当关系将会导正国家的社会风气,“可以正邦也”。九五与六二居中而正应,更为可喜。渐卦下艮上巽,艮为止,巽为入,为随顺,是为“止而巽”,内心静止而外表随顺,自然“动不穷也”。
【53 · 3】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译文】
《象传》说:山上长着树木,这就是渐卦。君子由此领悟,要使所居之地充满美好德行与善良风俗。
【注解】
渐卦下艮上巽,巽为木,艮为山,正是“山上有木”。木因为在山上,才显得高,这是所居之地合宜所造成的结果。木因山而高,这是有序而成,而它本身也是渐进成长的。
君子知道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也要依序而进。
【53 · 4】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象》曰:小子之厉,义无咎也。
【译文】
初六。大雁渐进到水岸边,年轻人有危险,有些责言,没有灾难。
《象传》说:年轻人的危险,理当没有灾难。
【注解】
“鸿”为大雁,常以“鸿雁”称之。以鸿为喻来谈“女归”,主要是因为古人观察到鸿雁依季节迁徙而从不失信,在飞行时井然有序,并且对配偶坚贞不渝。初九为渐卦初位,上临互坎(六二、九三、六四),坎为水,亦即大雁渐进到水岸边。“干”为岸边。
“小子”是指初六在下卦艮,艮为少男;又上临互坎,坎为险,所以说“小子厉”。不过,初六并未进入互坎,所以“义无咎也”。而“有言”也来自下卦艮,《说卦》有“成言乎艮”一语,表示成就一事要说到艮卦,引申为要求完美而说的责言。初六阴爻属柔,不会躁进,上无正应,必须渐至,合乎渐卦要求,所以“无咎”。
【53 · 5】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kàn)衎,吉。
《象》曰:饮食衎衎,不素饱也。
【译文】
六二。大雁渐进到磐石上,饮食和乐的样子,吉祥。
《象传》说:饮食和乐的样子,因为不是白白吃饱的。
【注解】
六二居下卦艮的中位,艮为小石,而“磐”为大石,系就岸边离水稍远的石堆而言。六二在互坎(六二、九三、六四)中,坎为水,引申为酒,为饮食。“衎衎”为和乐貌。六二与九五正应,所以可说“饮食衎衎”。
六二居中守正,上应之九五也是居中守正,所以它在渐进时,饮食和乐,“不素饱也”。“素”为空,为白;“素饱”是批评光吃饭而不做事的人。六二显然并非如此。孟子在回答学生对君子“不耕而食”的质疑时,特别指出:“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孟子·尽心上》)
【53 · 6】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象》曰:夫征不复,离群丑也。妇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译文】
九三。大雁渐进到台地上,丈夫出征不回来,妇女怀孕不生育,有凶祸。适宜抵抗强盗。
《象传》说:丈夫出征不回来,是因为离开了同类。妇女怀孕不生育,是因为丧失了正道。适宜抵抗强盗,是因为随顺而能保住位置。
【注解】
“陆”是高而平的台地。九三在下卦艮中,艮为山,引申为高;它也在互坎(六二、九三、六四)中,坎为水,引申为平,合之为“陆”,所以说“鸿渐于陆”。
由否卦变为渐卦时,六三与九四换位而成九三与六四。对九三而言,阳爻称夫,它由上卦(原是九四)来到下卦,却不到初位而到三位,如此则是“夫征不复”。对六四而言,阴爻称妇,它在互离(九三、六四、九五)中,离为大腹,引申为有孕;它也在上卦巽中,巽为不果,如此则是“妇孕不育”。
“夫征不复”的原因,是九三离开了它原在否卦(九四)的上卦乾(椸),是为“离群丑也”。“丑”为众,为同类。“妇孕不育”的原因,则是六四原在否卦(六三)的下卦坤,与上九正应,但是它却与九四换位,是为“失其道也”。如此,结果为“凶”。
九三在互坎(六二、九三、六四)中,坎为盗,亦为弓轮;它也在互离(九三、六四、九五)中,离为甲胄,为兵戈,所以说“利御寇”。而其原因则是“顺相保”,亦即由于否卦的六三与九四换位,而成渐卦的九三与六四,出现了渐卦的上卦巽,巽为随顺,同时渐卦的九三与六四也都保住了自己的正位。
【53 · 7】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jué),无咎。
《象》曰:或得其桷,顺以巽也。
【译文】
...
2025年7月15日 12:26 周二52艮卦䷳
【52 · 1】
艮(gèn)。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译文】
止住背部,没有获得身体。走在庭院中,没有见到人。没有灾难。
【注解】
艮卦是下艮上艮,“艮为山”。《序卦》说:“物不可以终动,动必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震卦为动,动久必止,艮卦就是说明止的。“止”有停止、阻止之意。古人行动时,遇山则止,何况二山相重?
艮卦的覆卦是震卦,震卦由临卦变来,所以艮卦由观卦变来,亦即观卦九五与六三换位,成为艮卦。观卦下坤,坤为母,母可怀孕称“有身”,所以坤亦为身;变成艮卦之后,坤象消失,这就是“不获其身”。至于“艮其背”,则是以艮为坚多节木,引申为人的背脊,而以艮为背。
艮卦中有一互卦震(九三、六四、六五),震为行,引申为行人;又有一互卦坎(六二、九三、六四),坎为隐伏;艮卦本身二艮相叠,艮为门阙,二门之间为庭院,合而言之,则是“行其庭,不见其人”。既“不获”又“不见”,则不接外物,也不生欲望,止于其所,“无咎”。
【52 · 2】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译文】
《彖传》说:艮卦,是止住的意思。该停止时就停止,该行动时就行动,动与静都没有错过时机,他的道路就会坦荡光明。艮卦所谓的止,是要止得其所。上位者与在下者没有应合,不能彼此搭配,因此要说没有获得身体。走在庭院中没有见到人,所以没有灾难。
【注解】
艮卦的主题是止,但是卦中也有互震(九三、六四、六五),震为行,所以要强调“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时”是变化中的关键因素,人生的重要挑战就是判断时机,以求“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一语,可以描述其人生道路坦荡光明,通行无阻,也可以显示其道德之光明。
艮卦的止,要“止其所”(所是指位置、职位),亦即除了考虑时间,还要考虑空间。艮卦与震卦一样,也是六爻无应,以致全无应援,各爻皆为相背,“不获其身”也“不见其人”,无往无来,所以“无咎”。
【52 · 3】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译文】
《象传》说:两座山重叠在一起,这就是艮卦。君子由此领悟,思考问题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注解】
艮卦下艮上艮,为二山相重之象,所谓相重,也可以指前后二山相连,可见险阻重重,必须止步。
君子所思,也当止于其身份、角色与职位。《论语·泰伯》与《论语·宪问》皆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语,在后者,还加上曾子补充的一句,就是“君子思不出其位”。由此可见,这种观念可以代表儒家的立场。
【52 · 4】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译文】
初六。止住脚趾,没有灾难。适宜长久正固。
《象传》说:止住脚趾,是没有失去正当做法。
【注解】
初六在全卦底部,有如人的足趾。足趾可以行走,现在处于艮卦,就使之停止,如此就符合艮卦的要求而“无咎”。足趾不动,则可长久正固,所以说“利永贞”。
初六“未失正”,是就其位居最下而能从艮卦的“止”义而言。这是“时止则止”的表现,所以“未失正也”。
【52 · 5】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译文】
六二。止住小腿,不抬起来又须随着动,内心不痛快。
《象传》说:不抬起来又须随着动,是因为没有人退一步听从它。
【注解】
六二处在小腿的部位。由于六二居中守正,必定依卦而止。但是小腿即使不抬起来,也必须随着股(大腿)而进退,亦即“不拯而随”。“拯”为抬,为举。六二“其心不快”,是可以理解的。不仅如此,六二在观卦中,原有九五正应,现在变为艮卦而无应,又怎能开怀?
六二既然居中守正,自然希望九三退一步听从它,但是九三自己在互震(九三、六四、六五)中,有意行动,所以“未退听也”。
【52 · 6】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yín),厉熏心。
《象》曰:艮其限,危熏心也。
【译文】
九三。止住腰部,撕裂脊肉,有危险而忧心如焚。
《象传》说:止住腰部,是危难使人忧心如焚。
【注解】
“限”指腰部,因为腰部是身体上下的分界处;“列”为“裂”;“夤”为脊椎骨两边的肉。九三位处腰部,居上下艮之间,原是非止不可的位置,但是它以阳爻居刚位,动向极强,并且在互震(九三、六四、六五)中,震为行,由此出现撕裂之苦。九三又在互坎(六二、九三、六四)中,坎为美脊马,脊于人为“夤”,所以说“列其夤”。
九三在互坎中,坎为险,对人则是加忧与心病,合之则是“危熏心也”。程颐说:“行止不能以时,而定于一,其坚强如此,则处世乖戾与物睽绝,其危甚矣。”这样的人,内心常受煎熬,有如受火熏烤。
【52 · 7】
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译文】
六四。止住身体,没有灾难。
《象传》说:止住身体,就是要止住自己。
...
2025年7月15日 12:26 周二51震卦䷲
【51 · 1】
震。亨。震来虩(xì)虩,笑言哑(hè)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chàng)。
【译文】
震卦。通达。震动起来惊慌不安,笑语之声稳定合宜。震动惊传百里之远,祭器祭酒却不失手。
【注解】
震卦是下震上震,“震为雷”。《序卦》说:“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鼎卦描写国家重器,主持礼仪者没有比长子更适合的,所以接着要谈代表长子的震卦。震亦为震动之意。
“虩虩”为惊慌貌,“笑言哑哑”形容镇定有节的言谈。震为雷,突然发生,难免让人惊慌,随后则恢复常态,可以安分自处。
“匕”为匙形器具,用以挹取鼎食;“鬯”为秬黍所酿的酒,两者合称,指宗庙祭祀的礼品与祭器。震为长男,在主祭时从容而不惊慌。震为祭器,卦中有互坎(六三、九四、六五),坎为坚多心之木,为棘,引申为木制的匕;坎为水,引申为酒,为鬯。由上述描写看来,震卦为通达,为“亨”。
【51 · 2】
《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译文】
《彖传》说:震卦,通达。震动起来惊慌不安,因此谨言慎行,修德以致福。笑语之声稳定和宜,是因为随后有了言行法则。震动惊传百里之远,是要惊醒远方的人并且戒惧近处的人。国君外出,长子可以守护宗庙与国家,担任祭祀的主持人。
【注解】
震卦肯定长子将会继位为君,所以需要具备特殊条件。他不可耽于逸乐,而须感受自身责任重大,有如雷鸣使人惊慌不安,由此谨言慎行,修德以致福。不只长子一人要有忧患意识,所以说“惊远而惧迩”。
“不丧匕鬯”显示了处变不惊与临危不乱的定力,这是国君应有的修养。在此特别指出“以为祭主”,再次肯定了宗教信仰的重大意义。这种信仰所崇拜的固然有祖先的神灵,同时更有至高的上天。古人以雷鸣为上天示警,并未视之为自然现象。
【51 · 3】
《象》曰:洊(jiàn)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译文】
《象传》说:接二连三打雷,这就是震卦。君子由此领悟,要有所恐惧,修正省察自己。
【注解】
“洊”为重、再。震卦上下皆震,震为雷,所以是雷接连打下来,声威让大地震动,也令人震撼。
君子在自发的恐惧心态中,要省思己过,修养德行。人若不能定期反省,就不易察觉逐渐形成的恶习,等到积重难返,就徒呼奈何了。因此,活在世间,不能没有忧患意识。
【51 · 4】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译文】
初九。震动起来惊慌不安,然后笑语之声稳定合宜,吉祥。
《象传》说:震动起来惊慌不安,因此谨言慎行,修德以致福。笑语之声稳定和宜,是因为随后有了言行法则。
【注解】
初九的内容重复了彖辞的前半段,由此显示震卦初爻即含有全卦的用意。初九为震之初始,若能立即反应而“虩虩”,然后自我戒惕而收敛言笑,结果则为“吉”。
有关“笑言哑哑”的取象,则须考虑震卦的由来。震卦由临卦变来,亦即临卦九二与六四换位而成震卦。在临卦中,初九在下卦兑中,兑为口,为悦,引申为言笑;形成震卦之后,阴阳爻之搭配有其规则,是为“后有则也”。
【51 · 5】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象》曰:震来厉,乘刚也。
【译文】
六二。震动起来有危险,大量丧失了钱币。登上九重山陵,不要去追赶,七天可以失而复得。
《象传》说:震动起来有危险,是因为凌驾在刚爻之上。
【注解】
六二在初九之上,是为乘刚而不顺,处于震卦,所以说“震来厉”。由临卦变为震卦时,震卦六二原在临卦上坤中,坤为两串贝,引申为钱币甚多;变为震卦后,上坤消失,所以说“亿丧贝”。古人以“亿”为十万,表示大量之数。
“跻于九陵”是对与六二换位的九四所说,因为是九四化解了上坤,现在又处于互艮(六二、六三、九四)的上位,艮为山;六二与九四分别在下震与上震中,震为足,为行,两者皆行,不可能追赶得上,所以说“勿逐”。但是六二居中行正,只要自守,即可复得。震为小的复卦,有“七日来复”之象,所以说“七日得”。一般而言,爻有六位,所以从本位出发再回到本位,是经过一个周期,到第七位重新开始。
【51 · 6】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象》曰:震苏苏,位不当也。
【译文】
六三。震动得微微发抖,因为震惊而行动,就没有灾害。
《象传》说:震动得微微发抖,是因为位置不恰当。
【注解】
六三以阴爻居刚位,处于震卦,其不安之情甚为明显。这是“位不当”所造成的。六三在互坎(六三、九四、六五)中,坎为多眚,所以有“眚”(灾害)的问题。如果因震而行,正好配合震为行之意,亦即由三位行至四位,就可以“无眚”。
关于“苏苏”一词,可参考程颐对本卦三个叠词的解说。依程氏所说,“虩虩”是“顾虑不安之貌”,“苏苏”是“神气缓散,自失之状”,上六的“索索”则是“消索不存之状”。显然一步比一步严重。白话译文分别写为“惊慌不安”、“微微发抖”、“浑身颤抖”,也是想凸显其程度之别。
【51 · 7】
九四。震遂泥。
《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译文】
九四。震动得落入泥中。
《象传》说:震动得落入泥中,是因为阳刚之德尚未光大。
...
2025年7月15日 12:26 周二50鼎卦䷱
【50 · 1】
鼎。元吉,亨。
【译文】
鼎卦。最为吉祥,通达。
【注解】
鼎卦是下巽上离,亦即“火风鼎”。《序卦》说:“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最能变革事物的是鼎。鼎在古代为炊煮之具,使生食变为熟食,没有比此更彻底的变革了,所以接着要谈鼎卦。《杂卦》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可见先革后鼎,才是真正的去旧更新。鼎卦与革卦是正覆关系。
鼎卦要开创新局,自然“元吉”而且“亨”。由来源看,它是遁卦变成,亦即遁卦六二与九五换位,成为鼎卦。通常卦变的方式与正覆卦可以联系起来。譬如,革卦由大壮卦变成,鼎卦就由遁卦变成,革卦与鼎卦为正覆关系,大壮卦与遁卦亦为正覆关系。其他各卦之变化,亦可依例观察。
【50 · 2】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译文】
《彖传》说:鼎卦,是由鼎的形象来取卦名的。把木柴放进火内,是要烹煮食物。圣人烹煮食物来祭献上帝,进而大量烹煮食物来养育圣贤。随顺而耳聪目明,柔顺者往上前进,取得中位并与刚强者相应合,因此最为通达。
【注解】
鼎卦之名,取象于真实的鼎。初六为鼎足(原本为三,但从正面只见其二),九二、九三、九四为鼎腹,六五为鼎耳(左右各一),上九为鼎铉(穿过鼎耳之杠子,可压住鼎盖并可用来搬移鼎)。
鼎卦下巽上离,离为火,巽为木,为入,亦即“以木入火”,由此可以烹饪。亨、烹、享在古代为同一字。圣人为古代圣王,烹煮食物有两大目的:一是祭献上帝,表达崇拜及感恩之情;二是养育圣贤,亦即使圣贤可以专心为民谋福。
巽为随顺,离为目,为明,引申为耳聪目明。由“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一语,可知鼎卦由遁卦变来,亦即六二(柔)往上取得九五之位而成为六五(得中),并使原来的九五成为九二(应乎刚),形成了鼎卦。这些条件构成了“元亨”。
【50 · 3】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译文】
《象传》说:木上有火在烧,这就是鼎卦。君子由此领悟,要端正职位,完成使命。
【注解】
鼎卦下巽上离,离为火,巽为木,所以说“木上有火”。至于鼎卦与具体的鼎孰先孰后的问题,是“观象制器”还是“取象于器”,程颐说:“圣人制器,不待见卦而后知象,以众人之不能知象也,故设卦以示之。卦器之先后不害于义也。或疑鼎非自然之象,乃人为也。曰:固人为也,然烹饪可以成物形制,如是则可用,此非人为,自然也。在井亦然,器虽在卦先,而所取者乃卦之象,卦复用器以为义也。”这段话探讨卦象与器物的关系,值得仔细辨明。
君子见鼎之端正厚重,所领悟的是“正位”,端正所处的职位,尽忠职守;以及“凝命”,“凝”为聚止、完成,以严肃而认真的态度完成自己的使命。
【50 · 4】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pǐ)。得妾以其子,无咎。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译文】
初六。鼎足颠倒,适宜走出闭塞。因为儿子而娶得妾,没有灾难。
《象传》说:鼎足颠倒,但并未违背常理。适宜走出闭塞,是为了要追随贵人。
【注解】
初六在鼎的底部,是为足趾;它上有九四正应,自然要以阴从阳,往上走而造成“鼎颠趾”。对初六而言,是走出困境,对整个鼎而言,则可清洁内部污垢,是为“利出否”。
鼎卦由遁卦变来,初六原在下卦艮中,艮为少男;现在变为鼎卦(椦),初六的正应为九四,九四在互兑(九三、九四、六五)中,兑为妾,这就形成了“得妾以其子”。
“鼎颠趾”看似严重翻覆,但是初六上应九四,以阴从阳,是“未悖也”。“利出否”则是为了“以从贵也”。合而观之,古人在使用鼎烹煮食物时,第一步是清洁内部。这种做法自然“无咎”。至于“得妾以其子”,孔颖达说:“正室虽亡,妾犹不得为室主。妾为室主,亦犹鼎之颠趾而有咎过。妾若有贤子,则母以子贵,以之继室,则得无咎。故曰‘得妾以其子,无咎’也。”这或许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实况,可供参考。
【50 · 5】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象》曰: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
【译文】
九二。鼎中有实在物料,我的对头患了病,没有办法接近我,吉祥。
《象传》说:鼎中有实在物料,是因为谨慎安排去处。我的对头患了病,所以最终没有责怪。
【注解】
九二阳爻居中位,阳刚为实,所以说“鼎有实”。“仇”为仇人、对头或匹配,在此指六五。在遁卦变为鼎卦时,六二与九五换位,以至于形成九二与六五的新局面。六五之“疾”在于以阴爻居刚位,中而不正。对九二而言,六五与它隔了两个阳爻,不易接近,何况,九二还在下卦巽中,巽为不果,为多白眼,如此也使六五“不我能即”,也就是“不能即我”,“即”为接近。
九二是由遁卦九五所变成,由上卦中位来到下卦中位,未离乎中,是“慎所之也”。六五虽有疾,但其位为九二所让,并且仍有阴阳正应,所以“终无尤也”,结果是“吉”。
【50 · 6】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象》曰:鼎耳革,失其义也。
【译文】
九三。鼎耳被革除,行动受到困阻,吃不到山鸡的美味。正在下雨,既吃亏又懊恼,最后吉祥。
《象传》说:鼎耳被革除,是因为失去它作为鼎耳的意义。
【注解】
在鼎卦中,从初六到六五形成一个大坎,坎为耳,九三在大坎中间,故有耳象。但是在鼎卦中,正牌的鼎耳为六五,九三因而“失其义也”,成了“鼎耳革”。坎又为陷,为险,使得九三“其行塞”。
九三在下卦面临上卦离,离为雉,所以“雉膏不食”。“雉膏”为鼎中烹煮的山鸡肉。九三在互兑(九三、九四、六五)中,兑为泽,引申为雨,是为“方雨”;兑又为毁折,为亏损,使九三生“悔”意。然而,鼎卦四个阳爻中,只有九三位正,并且居下卦终位,所以说“终吉”。
【50 · 7】
九四。鼎折足,覆公(sù),其形渥(wò),凶。
《象》曰:覆公,信如何也?
【译文】
九四。鼎足折断,打翻了王公的粥,自己身上也沾染上了,有凶祸。
...
2025年7月15日 12:26 周二49革卦䷰
【49 · 1】
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译文】
革卦。到了己日才有诚信。开始、通达、适宜、正固。懊恼消失。
【注解】
革卦是下离上兑,亦即“泽火革”。《序卦》说:“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一口井使用久了,必须定期清理,所以井卦之后是革卦。《杂卦》说:“革,去故也。”因此,革卦指变革而言,要求除旧布新。
“己日”一词难解。有说是“巳日”或“改日”的,就是过了一整天。有说是十天干中的柔日,就是依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计数,数奇为刚,数偶为柔,而己为柔日。比较合理的说法是:以基本八卦配合十天干,亦即参考古人的“纳甲说”(乾卦纳甲、壬,坤卦纳乙、癸,艮卦纳丙,兑卦纳丁,坎卦纳戊,离卦纳己,震卦纳庚,巽卦纳辛),己日是指离卦而言,十日一轮。“己日乃孚”是说到了己日才彰显其诚信,才会受到百姓信赖。“孚”指下对上的信赖。革卦下卦为离,离为己日,引申而言,每十日一个己日,表示要过一个周期(十日),才可获得百姓信从。如此解说,似较“过一日”为合理。
革卦既然是要除旧布新,一切从头开始,所以再度出现了“元亨利贞”。最后说“悔亡”,则是因为变革难免造成动荡,但终将回归正常。
【49 · 2】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己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译文】
《彖传》说:革卦,是水与火互相消灭,两个女子住在一起,但心意不能投合,就称为革。到了己日才有诚信,是指变革取得人们的信赖。文采光明而能喜悦,非常通达而守正道。变革做到了适当,他的懊恼才会消失。天地变革才会形成四季,商汤与周武王的革命,是顺从天道而应合人心的。革卦所依循的时势太伟大了。
【注解】
革卦下离上兑,兑为泽,为水,离为火,水在上而火在下,两者都要消灭对方。在此,“息”为“熄”。“二女同居”是指离为中女,兑为少女,由于同性相斥而难以“相得”。睽卦为下兑上离,而其彖辞出现类似的话,就是“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由此可见,革卦是考虑内部的矛盾对立,要寻求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
“己日乃孚”是说变革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取得民众的信赖。认为己日为一日,未免太短;认为己日为柔日,是强调要等情势缓和些;认为己日为十日周期,则较为妥当——百姓习惯新的秩序需要一定时日。
“文明以说”是指下卦离为火,为明,上卦兑为悦。“大亨以正”则是革卦有九五与六二居中守正,非常通达。“革而当”一语,表示变革也有可能“不当”,悔由此来。如果由此推求革卦的来源,则答案是大壮卦,亦即大壮卦的六五与九二换位,形成革卦的九五与六二,使上下交流而阴阳得正,亦即“革而当”。
在自然界,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常在变革消长之中,由此形成了四季的循环运行。在人间世,则有商汤革了夏桀的天命,周武王革了商纣的天命,完成“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大业。古人的共同信仰对象是天,政权的合法基础是天命,所以,得天命者为天子。但是,天子可能失德,罔顾其造福百姓的首要职责,于是,就有革命之说以及革命的事实。由此亦可见,革卦的“时”确实太重要了。
【49 · 3】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译文】
《象传》说:沼泽里出现了火,这就是革卦。君子由此领悟,要制定历法,明辨时序。
【注解】
革卦下离上兑,兑为泽,离为火,亦即“泽中有火”。水火不兼容,难以并存,由此显示了变革的急迫性。
天地之间的变革也是如此。该变而不变就将被淘汰。所以君子要“治历明时”,“治”为修治、制定。人的生活也须依时序而变更。
【49 · 4】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译文】
初九。用黄牛皮做的绳子来捆绑。
《象传》说:用黄牛皮做的绳子来捆绑,是因为不可以有所作为。
【注解】
“巩”为以皮绳绑牢。“革”为皮革。初九以阳爻居刚位,动力强而时机未至,还不能“有为”,所以要牢牢稳住。黄牛皮做的绳子极为结实。
就取象来说,初九在下卦离中,离得到坤的中爻,黄为中色而坤为牛,所以说“黄牛”。就取义来说,初九未居中位而躁动,所以需要以黄(中色)与牛(顺物)来约束。
【49 · 5】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象》曰:己日革之,行有嘉也。
【译文】
六二。到了己日才来变革。前进吉祥,没有灾难。
《象传》说:到了己日才来变革,是因为行动会有美好结果。
【注解】
六二以阴爻居柔位,既中且正;在下卦离中,离为己日,离为火,为明,可以进行变革,所以说“己日乃革之”。
六二上有九五正应,“征吉”,柔爻前进亦“无咎”。至于“行有嘉”,六二在互巽(六二、九三、九四)中,巽为近利市三倍,又何乐而不为?
【49 · 6】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译文】
九三。前进有凶祸,正固有危险。变革之言三度符合,才有诚信。
《象传》说:变革之言三度符合,还要往哪里去呢?
【注解】
九三居上下卦之间,正是水火冲突之际,前进与正固都有困难,是非凶即厉的处境。幸好它有上六正应,作为唯一出路。
上六在上卦兑中,兑为口,可以言说,在革卦中,是为“革言”。“三就”是三度符合,“就”为成,为合,“三”是指上卦三爻皆出现明显的变革。九三在下卦中,由于听从上六之言,明白“革言三就”的道理,而能安居其位,表现诚信,是为“有孚”。得此信心,“又何之矣”,不必再躁动了。
【49 · 7】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译文】
...
2025年7月15日 12:26 周二48井卦䷯
【48 · 1】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qì)至亦未(yù)井,羸其瓶,凶。
【译文】
井卦。可以迁移村落,但不能移动水井。没有丧失也没有获得。往来井然有序。汲水时,快到而尚未拉出井口,就碰坏了瓶罐,有凶祸。
【注解】
井卦是下巽上坎,亦即“水风井”。《序卦》说:“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在升卦与困卦之后,一定会回到下边,就是井卦。
井不随村落而迁移,通常不会干涸也不会满溢。在古代有井田制度,把一平方里的土地分为井字形的九份,八家各分一份,再共耕中间的公田。每井八户人家,四井三十二户为一邑。由象上看,井卦由泰卦变来,亦即泰卦初九与六五换位。泰卦上卦为坤,坤为地,为邑,现在换位形成井卦,上卦由坤变坎,邑去而水现,显示了“改邑不改井”。泰卦初九变井卦九五,使下卦失一阳爻,但得一尊位,可以说是“无丧无得”,有如水井总是保持固定的水量。人们往来汲水,遵守一定秩序,是为“往来井井”。
“汔”为迄,为接近、几乎;“”为绠,为绳,在此是指以绳拉拽。下卦巽为绳直,以绳系瓶(指陶罐),入井装水,提出井口才可食用。但是“汔至”就出了状况,“羸其瓶”,“羸”为毁败,亦即瓶罐撞上井壁而破裂。这是古人汲井常见的情况,如此则“凶”。
【48 · 2】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译文】
《彖传》说:进入水中再提水上来,这就是井卦。水井养育人们而不会枯竭。可以迁移村落,但不能移动水井,这是因为刚强者居于中位。汲水时,快到而尚未拉出井口,是还没有功劳的。碰坏了瓶罐,所以说有凶祸。
【注解】
井卦下巽上坎,坎为水,巽为入,所以说“巽乎水而上水”。井的功能在此。在正常情况下,井水不盈不竭,可以向人们及其他生物提供充分的滋养。“改邑不改井”,是因为九二与九五两个刚爻居于中位,可以稳定大局,不必移易。
汲井最怕功败垂成,只要未出井口,一切努力都可能白费,所以要特别提醒人“未有功也”,万一遇到“羸其瓶”时,则凶。关于瓶的取象,来自卦中有互离(九三、六四、九五),也有互兑(九二、九三、六四),离为大腹,兑为口,瓶罐有大腹与开口,可用以汲水。
【48 · 3】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译文】
《象传》说:木上出现水,这就是井卦。君子由此领悟,要慰劳百姓,鼓励助人。
【注解】
井卦下巽上坎,坎为水,巽为木,所以说“木上有水”。在此,“木”是指桔槔。《庄子·天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桔槔运用杠杆原理,从井中汲水,即是“木上有水”。
君子看到水井的作用,所获得的启发是“劳民”而不倦,“劳”为慰劳;还有劝导百姓助人,“相”为助。
【48 · 4】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译文】
初六。满是淤泥的井水不能食用,旧的水井没有禽兽来。
《象传》说:满是淤泥的井水不能食用,是因为位居底部。旧的水井没有禽兽来,是因为过时而被弃置。
【注解】
初六在井卦底部,它由泰卦六五变来,泰卦上卦为坤,坤为土;现在土入井下,成为泥。初六在井底,满是淤泥而不可食用。
《易经》谈到禽,兼指禽兽而言,并且都与坤卦有关,这是因为坤为地,为田,可以生养禽兽,并且可供田猎而得禽兽;井卦由泰卦变来,上坤变为上坎,所以说“无禽”。至于“旧井”,则是初六在互兑(九二、九三、六四)的下方,兑为毁折,毁折之后的井,是为“旧井”。“时舍”本来是指依时而暂留,现在的“时”却是指过时无用,而“舍”也成了弃置。
【48 · 5】
九二。井谷射鲋(fù),瓮(wèng)敝漏。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译文】
九二。井中积水向下流注,水罐又破又漏。
《象传》说:井中积水向下流注,是因为没有应援。
【注解】
“谷”能积水,“井谷”是说井中积水似谷。“射”为流注,“鲋”为柎,指底部或足部。九二与九五不应,是为“无与”,所以转而往下响应初六的相承,形成“井谷射鲋”的现象。
“瓮”是较瓶为大的陶罐。九二在互兑(九二、九三、六四)中,兑为口,为毁折;它又上临互离(九三、六四、九五),离为大腹,大腹有口为瓮,但又毁折,所以说“瓮敝漏”。换言之,九二对于井的功能,仍无助益。
【48 · 6】
九三。井渫(xiè)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译文】
九三。井淘干净而不去食用,使我内心感到悲伤。可以用来汲水,君王英明,大家一起受到福佑。
《象传》说:井淘干净而不去食用,因为要行动而不可得,所以感到悲伤。祈求君王英明,是为了受到福佑。
【注解】
“渫”为清洁去污。井卦上卦为坎,坎为水;九三在下卦巽中,巽为股,股入水之下,引申为淘井。但是九三在下卦,未及于上,有如水未出井口,不得为人食用。九三面临上卦坎,坎为心病,为加忧,所以说“为我心恻”。这是因为要行动而不可得,才感到悲伤,所以说“行恻也”。
既然“行恻”,就会有所企盼。九三与上六正应,所以有信心说“可用汲”,表示井水随时可供食用。现在祈求的是“王明”。“王”指九五,九三与九五皆在互离(九三、六四、九五)中,离为火,为明,所以“王明”是可以期待的。君王英明,任用贤臣,则受福的是全体百姓。
【48 · 7】
六四。井甃(zhòu),无咎。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译文】
六四。井的内壁砌好了,没有灾难。
《象传》说:井的内壁砌好了,没有灾难,这是因为井已经整修完成。
...
2025年7月15日 12:26 周二47困卦䷮
【47 · 1】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译文】
困卦。通达,正固,大人吉祥,没有灾难。说了话没有人相信。
【注解】
困卦是下坎上兑,亦即“泽水困”。《序卦》说:“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一直升进,最后总会遇到困境。在困境中,正好可以考验人格,并且会出现转向通达的契机,所以接着就说“亨贞”。
在困卦中,“大人吉,无咎”有如孔子所云:“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大人之吉,可由九五、九二见之,皆为阳爻居中位。至于“有言不信”,则是在困境中说话,别人如何相信?
困卦是由否卦变来,亦即否卦上九与六二换位,使下卦成坎,有险而困。困卦与下一卦井卦为正覆关系。
【47 · 2】
《彖》曰:困,刚掩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译文】
《彖传》说:困卦,是刚强者受到掩蔽。在险难中还能喜悦,处于困境而不失去他的坚持,依然通达,大概只有君子做得到吧。正固,大人吉祥,是因为刚强者居于中位。说了话没有人相信,是因为重视口说就会无路可走。
【注解】
“掩”有掩蔽、压制之意。九五为上六所掩,九二为六三所掩。困卦下坎上兑,兑为悦,坎为陷,为险,即是“险以说”;九五与九二皆能坚守中位,是“困而不失其所”,如此还能“亨”,正是“君子固穷”的示范。
九五与九二皆居中位,只要正固,则“大人吉”,因为阳爻有位则称大人。至于“尚口乃穷”,则因上卦兑为口,并在全卦终位,是前无去路,要想靠说话来脱困是不可能的。
【47 · 3】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译文】
《象传》说:沼泽中没有水,这就是困卦。君子由此领悟,要牺牲生命来完成志愿。
【注解】
困卦下坎上兑,兑为泽,坎为水,泽在水上,表示水已流往更低之处,沼泽干涸,以致“泽无水”。
君子处于困境,要做最坏的打算,必要时可以牺牲生命。他的“志”是人生的正道,展现于仁、义中。孔子主张“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肯定“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荀子也说君子“畏患而不避义死”(《荀子·不苟》),可见这是儒家的基本立场。
【47 · 4】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dí)。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译文】
初六。臀部困陷在枯木中,进入幽暗的山谷,三年不能相见。
《象传》说:进入幽暗的山谷,是因为昏暗不明。
【注解】
初六与九四正应,但是九四自顾不暇。九四为“臀”位,在互离(九二、六三、九四)中,离为科上槁木(科意为光秃无枝叶),是为“臀困于株木”。“株”为树干。初六自身在下卦坎中,坎为水,为隐伏,引申为幽谷。
初六以阴爻居刚位,又处下卦坎之底部,往上面临互离(九二、六三、九四),离为明,在明之下,所以说“幽不明也”。处于这样的困境,若要与九四契合,须往上走三步,所以说“三年不觌”。
【47 · 5】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fú)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象》曰:困于酒食,中有庆也。
【译文】
九二。困处于酒食中,大红官服刚刚送来,适宜用来祭献。前进会有凶祸,没有灾难。
《象传》说:困处于酒食中,是因为居中位而有福庆。
【注解】
九二在下卦坎中,坎为水,引申为酒,为酒食,又居困卦,所以说“困于酒食”。九二原是否卦的上九,现在由上卦乾下来,乾为大赤,所以说“朱绂方来”。“朱”为大红色,“绂”为蔽膝的下裳,合称则为古代贵族的官服。由此可见九二得九五重用。但是,由于身处困卦,只能以此酒食与朱绂来“享祀”。若是前进,则有凶祸,不然可保“无咎”。
九二虽困而有酒食,乃是因为居中得道,“有庆也”。程颐说:“诸卦,二五以阴阳相应而吉,唯小畜与困乃厄于阴,故同道相求。小畜,阳为阴所畜;困,阳为阴所掩也。”
【47 · 6】
六三。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象》曰:据于蒺藜,乘刚也。入于其宫,不见其妻,不祥也。
【译文】
六三。困处于石块中,倚靠在蒺藜上。进入宫室,没见到妻子,有凶祸。
《象传》说:倚靠在蒺藜上,是因为下乘刚爻。进入宫室,没见到妻子,这就是不吉利的事。
【注解】
否卦的六三原在互艮(六二、六三、九四)中,艮为小石;由于上九与六二换位,成为困卦,使六三“困于石”。六三在下卦坎中,坎为坚多心木,有如蒺藜,所以说它“据于蒺藜”。“据”为依凭,“蒺藜”为荆棘之类的植物。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六三以阴爻居刚位,又对九二“乘刚”,于是坐立不安而进退不得。
困卦的重点是“刚掩也”,要以柔掩蔽刚;而六三是唯一被上下阳爻所困的阴爻,它原在否卦互艮,艮为门阙,现在进入困卦互离(九二、六三、九四),离为见,并且原在否卦的下坤消失,坤为母,为妻,所以说它“入于其宫,不见其妻”。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六三处于如此困境,已经“不祥”了。
《系辞下》谈到这段爻辞,引述孔子的话说:“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47 · 7】
九四。来徐徐,困于金车,吝,有终。
《象》曰:来徐徐,志在下也。虽不当位,有与也。
【译文】
九四。要慢慢下来,困处于金车中,有困难,但会有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