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易经_傅佩荣

52艮卦䷳

52艮卦䷳

【52 · 1】 #

䷳ 艮(gèn)。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译文】 #

止住背部,没有获得身体。走在庭院中,没有见到人。没有灾难。

【注解】 #

艮卦是下艮上艮,“艮为山”。《序卦》说:“物不可以终动,动必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震卦为动,动久必止,艮卦就是说明止的。“止”有停止、阻止之意。古人行动时,遇山则止,何况二山相重?

艮卦的覆卦是震卦,震卦由临卦变来,所以艮卦由观卦变来,亦即观卦九五与六三换位,成为艮卦。观卦下坤,坤为母,母可怀孕称“有身”,所以坤亦为身;变成艮卦之后,坤象消失,这就是“不获其身”。至于“艮其背”,则是以艮为坚多节木,引申为人的背脊,而以艮为背。

艮卦中有一互卦震(九三、六四、六五),震为行,引申为行人;又有一互卦坎(六二、九三、六四),坎为隐伏;艮卦本身二艮相叠,艮为门阙,二门之间为庭院,合而言之,则是“行其庭,不见其人”。既“不获”又“不见”,则不接外物,也不生欲望,止于其所,“无咎”。

【52 · 2】 #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译文】 #

《彖传》说:艮卦,是止住的意思。该停止时就停止,该行动时就行动,动与静都没有错过时机,他的道路就会坦荡光明。艮卦所谓的止,是要止得其所。上位者与在下者没有应合,不能彼此搭配,因此要说没有获得身体。走在庭院中没有见到人,所以没有灾难。

【注解】 #

艮卦的主题是止,但是卦中也有互震(九三、六四、六五),震为行,所以要强调“时止则止,时行则行”。“时”是变化中的关键因素,人生的重要挑战就是判断时机,以求“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一语,可以描述其人生道路坦荡光明,通行无阻,也可以显示其道德之光明。

艮卦的止,要“止其所”(所是指位置、职位),亦即除了考虑时间,还要考虑空间。艮卦与震卦一样,也是六爻无应,以致全无应援,各爻皆为相背,“不获其身”也“不见其人”,无往无来,所以“无咎”。

【52 · 3】 #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译文】 #

《象传》说:两座山重叠在一起,这就是艮卦。君子由此领悟,思考问题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注解】 #

艮卦下艮上艮,为二山相重之象,所谓相重,也可以指前后二山相连,可见险阻重重,必须止步。

君子所思,也当止于其身份、角色与职位。《论语·泰伯》与《论语·宪问》皆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一语,在后者,还加上曾子补充的一句,就是“君子思不出其位”。由此可见,这种观念可以代表儒家的立场。

【52 · 4】 #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译文】 #

初六。止住脚趾,没有灾难。适宜长久正固。

《象传》说:止住脚趾,是没有失去正当做法。

【注解】 #

初六在全卦底部,有如人的足趾。足趾可以行走,现在处于艮卦,就使之停止,如此就符合艮卦的要求而“无咎”。足趾不动,则可长久正固,所以说“利永贞”。

初六“未失正”,是就其位居最下而能从艮卦的“止”义而言。这是“时止则止”的表现,所以“未失正也”。

【52 · 5】 #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

51震卦䷲

51震卦䷲

【51 · 1】 #

䷲ 震。亨。震来虩(xì)虩,笑言哑(hè)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chàng)。

【译文】 #

震卦。通达。震动起来惊慌不安,笑语之声稳定合宜。震动惊传百里之远,祭器祭酒却不失手。

【注解】 #

震卦是下震上震,“震为雷”。《序卦》说:“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动也。”鼎卦描写国家重器,主持礼仪者没有比长子更适合的,所以接着要谈代表长子的震卦。震亦为震动之意。

“虩虩”为惊慌貌,“笑言哑哑”形容镇定有节的言谈。震为雷,突然发生,难免让人惊慌,随后则恢复常态,可以安分自处。

“匕”为匙形器具,用以挹取鼎食;“鬯”为秬黍所酿的酒,两者合称,指宗庙祭祀的礼品与祭器。震为长男,在主祭时从容而不惊慌。震为祭器,卦中有互坎(六三、九四、六五),坎为坚多心之木,为棘,引申为木制的匕;坎为水,引申为酒,为鬯。由上述描写看来,震卦为通达,为“亨”。

【51 · 2】 #

《彖》曰:震,亨。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出可以守宗庙社稷,以为祭主也。

【译文】 #

《彖传》说:震卦,通达。震动起来惊慌不安,因此谨言慎行,修德以致福。笑语之声稳定和宜,是因为随后有了言行法则。震动惊传百里之远,是要惊醒远方的人并且戒惧近处的人。国君外出,长子可以守护宗庙与国家,担任祭祀的主持人。

【注解】 #

震卦肯定长子将会继位为君,所以需要具备特殊条件。他不可耽于逸乐,而须感受自身责任重大,有如雷鸣使人惊慌不安,由此谨言慎行,修德以致福。不只长子一人要有忧患意识,所以说“惊远而惧迩”。

“不丧匕鬯”显示了处变不惊与临危不乱的定力,这是国君应有的修养。在此特别指出“以为祭主”,再次肯定了宗教信仰的重大意义。这种信仰所崇拜的固然有祖先的神灵,同时更有至高的上天。古人以雷鸣为上天示警,并未视之为自然现象。

【51 · 3】 #

《象》曰:洊(jiàn)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译文】 #

《象传》说:接二连三打雷,这就是震卦。君子由此领悟,要有所恐惧,修正省察自己。

【注解】 #

“洊”为重、再。震卦上下皆震,震为雷,所以是雷接连打下来,声威让大地震动,也令人震撼。

君子在自发的恐惧心态中,要省思己过,修养德行。人若不能定期反省,就不易察觉逐渐形成的恶习,等到积重难返,就徒呼奈何了。因此,活在世间,不能没有忧患意识。

【51 · 4】 #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象》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译文】 #

初九。震动起来惊慌不安,然后笑语之声稳定合宜,吉祥。

《象传》说:震动起来惊慌不安,因此谨言慎行,修德以致福。笑语之声稳定和宜,是因为随后有了言行法则。

【注解】 #

初九的内容重复了彖辞的前半段,由此显示震卦初爻即含有全卦的用意。初九为震之初始,若能立即反应而“虩虩”,然后自我戒惕而收敛言笑,结果则为“吉”。

有关“笑言哑哑”的取象,则须考虑震卦的由来。震卦由临卦变来,亦即临卦九二与六四换位而成震卦。在临卦中,初九在下卦兑中,兑为口,为悦,引申为言笑;形成震卦之后,阴阳爻之搭配有其规则,是为“后有则也”。

【51 · 5】 #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

50鼎卦䷱

50鼎卦䷱

【50 · 1】 #

䷱ 鼎。元吉,亨。

【译文】 #

鼎卦。最为吉祥,通达。

【注解】 #

鼎卦是下巽上离,亦即“火风鼎”。《序卦》说:“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最能变革事物的是鼎。鼎在古代为炊煮之具,使生食变为熟食,没有比此更彻底的变革了,所以接着要谈鼎卦。《杂卦》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可见先革后鼎,才是真正的去旧更新。鼎卦与革卦是正覆关系。

鼎卦要开创新局,自然“元吉”而且“亨”。由来源看,它是遁卦变成,亦即遁卦六二与九五换位,成为鼎卦。通常卦变的方式与正覆卦可以联系起来。譬如,革卦由大壮卦变成,鼎卦就由遁卦变成,革卦与鼎卦为正覆关系,大壮卦与遁卦亦为正覆关系。其他各卦之变化,亦可依例观察。

【50 · 2】 #

《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也。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译文】 #

《彖传》说:鼎卦,是由鼎的形象来取卦名的。把木柴放进火内,是要烹煮食物。圣人烹煮食物来祭献上帝,进而大量烹煮食物来养育圣贤。随顺而耳聪目明,柔顺者往上前进,取得中位并与刚强者相应合,因此最为通达。

【注解】 #

鼎卦之名,取象于真实的鼎。初六为鼎足(原本为三,但从正面只见其二),九二、九三、九四为鼎腹,六五为鼎耳(左右各一),上九为鼎铉(穿过鼎耳之杠子,可压住鼎盖并可用来搬移鼎)。

鼎卦下巽上离,离为火,巽为木,为入,亦即“以木入火”,由此可以烹饪。亨、烹、享在古代为同一字。圣人为古代圣王,烹煮食物有两大目的:一是祭献上帝,表达崇拜及感恩之情;二是养育圣贤,亦即使圣贤可以专心为民谋福。

巽为随顺,离为目,为明,引申为耳聪目明。由“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一语,可知鼎卦由遁卦变来,亦即六二(柔)往上取得九五之位而成为六五(得中),并使原来的九五成为九二(应乎刚),形成了鼎卦。这些条件构成了“元亨”。

【50 · 3】 #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译文】 #

《象传》说:木上有火在烧,这就是鼎卦。君子由此领悟,要端正职位,完成使命。

【注解】 #

鼎卦下巽上离,离为火,巽为木,所以说“木上有火”。至于鼎卦与具体的鼎孰先孰后的问题,是“观象制器”还是“取象于器”,程颐说:“圣人制器,不待见卦而后知象,以众人之不能知象也,故设卦以示之。卦器之先后不害于义也。或疑鼎非自然之象,乃人为也。曰:固人为也,然烹饪可以成物形制,如是则可用,此非人为,自然也。在井亦然,器虽在卦先,而所取者乃卦之象,卦复用器以为义也。”这段话探讨卦象与器物的关系,值得仔细辨明。

君子见鼎之端正厚重,所领悟的是“正位”,端正所处的职位,尽忠职守;以及“凝命”,“凝”为聚止、完成,以严肃而认真的态度完成自己的使命。

【50 · 4】 #

初六。鼎颠趾,利出否(pǐ)。得妾以其子,无咎。

《象》曰: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

【译文】 #

初六。鼎足颠倒,适宜走出闭塞。因为儿子而娶得妾,没有灾难。

《象传》说:鼎足颠倒,但并未违背常理。适宜走出闭塞,是为了要追随贵人。

【注解】 #

初六在鼎的底部,是为足趾;它上有九四正应,自然要以阴从阳,往上走而造成“鼎颠趾”。对初六而言,是走出困境,对整个鼎而言,则可清洁内部污垢,是为“利出否”。

鼎卦由遁卦变来,初六原在下卦艮中,艮为少男;现在变为鼎卦(椦),初六的正应为九四,九四在互兑(九三、九四、六五)中,兑为妾,这就形成了“得妾以其子”。

“鼎颠趾”看似严重翻覆,但是初六上应九四,以阴从阳,是“未悖也”。“利出否”则是为了“以从贵也”。合而观之,古人在使用鼎烹煮食物时,第一步是清洁内部。这种做法自然“无咎”。至于“得妾以其子”,孔颖达说:“正室虽亡,妾犹不得为室主。妾为室主,亦犹鼎之颠趾而有咎过。妾若有贤子,则母以子贵,以之继室,则得无咎。故曰‘得妾以其子,无咎’也。”这或许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实况,可供参考。

【50 · 5】 #

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

49革卦䷰

49革卦䷰

【49 · 1】 #

䷰ 革。己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译文】 #

革卦。到了己日才有诚信。开始、通达、适宜、正固。懊恼消失。

【注解】 #

革卦是下离上兑,亦即“泽火革”。《序卦》说:“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一口井使用久了,必须定期清理,所以井卦之后是革卦。《杂卦》说:“革,去故也。”因此,革卦指变革而言,要求除旧布新。

“己日”一词难解。有说是“巳日”或“改日”的,就是过了一整天。有说是十天干中的柔日,就是依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计数,数奇为刚,数偶为柔,而己为柔日。比较合理的说法是:以基本八卦配合十天干,亦即参考古人的“纳甲说”(乾卦纳甲、壬,坤卦纳乙、癸,艮卦纳丙,兑卦纳丁,坎卦纳戊,离卦纳己,震卦纳庚,巽卦纳辛),己日是指离卦而言,十日一轮。“己日乃孚”是说到了己日才彰显其诚信,才会受到百姓信赖。“孚”指下对上的信赖。革卦下卦为离,离为己日,引申而言,每十日一个己日,表示要过一个周期(十日),才可获得百姓信从。如此解说,似较“过一日”为合理。

革卦既然是要除旧布新,一切从头开始,所以再度出现了“元亨利贞”。最后说“悔亡”,则是因为变革难免造成动荡,但终将回归正常。

【49 · 2】 #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己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译文】 #

《彖传》说:革卦,是水与火互相消灭,两个女子住在一起,但心意不能投合,就称为革。到了己日才有诚信,是指变革取得人们的信赖。文采光明而能喜悦,非常通达而守正道。变革做到了适当,他的懊恼才会消失。天地变革才会形成四季,商汤与周武王的革命,是顺从天道而应合人心的。革卦所依循的时势太伟大了。

【注解】 #

革卦下离上兑,兑为泽,为水,离为火,水在上而火在下,两者都要消灭对方。在此,“息”为“熄”。“二女同居”是指离为中女,兑为少女,由于同性相斥而难以“相得”。睽卦为下兑上离,而其彖辞出现类似的话,就是“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由此可见,革卦是考虑内部的矛盾对立,要寻求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

“己日乃孚”是说变革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取得民众的信赖。认为己日为一日,未免太短;认为己日为柔日,是强调要等情势缓和些;认为己日为十日周期,则较为妥当——百姓习惯新的秩序需要一定时日。

“文明以说”是指下卦离为火,为明,上卦兑为悦。“大亨以正”则是革卦有九五与六二居中守正,非常通达。“革而当”一语,表示变革也有可能“不当”,悔由此来。如果由此推求革卦的来源,则答案是大壮卦,亦即大壮卦的六五与九二换位,形成革卦的九五与六二,使上下交流而阴阳得正,亦即“革而当”。

在自然界,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常在变革消长之中,由此形成了四季的循环运行。在人间世,则有商汤革了夏桀的天命,周武王革了商纣的天命,完成“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大业。古人的共同信仰对象是天,政权的合法基础是天命,所以,得天命者为天子。但是,天子可能失德,罔顾其造福百姓的首要职责,于是,就有革命之说以及革命的事实。由此亦可见,革卦的“时”确实太重要了。

【49 · 3】 #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译文】 #

《象传》说:沼泽里出现了火,这就是革卦。君子由此领悟,要制定历法,明辨时序。

【注解】 #

革卦下离上兑,兑为泽,离为火,亦即“泽中有火”。水火不兼容,难以并存,由此显示了变革的急迫性。

天地之间的变革也是如此。该变而不变就将被淘汰。所以君子要“治历明时”,“治”为修治、制定。人的生活也须依时序而变更。

【49 · 4】 #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译文】 #

初九。用黄牛皮做的绳子来捆绑。

《象传》说:用黄牛皮做的绳子来捆绑,是因为不可以有所作为。

【注解】 #

“巩”为以皮绳绑牢。“革”为皮革。初九以阳爻居刚位,动力强而时机未至,还不能“有为”,所以要牢牢稳住。黄牛皮做的绳子极为结实。

就取象来说,初九在下卦离中,离得到坤的中爻,黄为中色而坤为牛,所以说“黄牛”。就取义来说,初九未居中位而躁动,所以需要以黄(中色)与牛(顺物)来约束。

【49 · 5】 #

六二。己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

48井卦䷯

48井卦䷯

【48 · 1】 #

䷯ 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qì)至亦未(yù)井,羸其瓶,凶。

【译文】 #

井卦。可以迁移村落,但不能移动水井。没有丧失也没有获得。往来井然有序。汲水时,快到而尚未拉出井口,就碰坏了瓶罐,有凶祸。

【注解】 #

井卦是下巽上坎,亦即“水风井”。《序卦》说:“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在升卦与困卦之后,一定会回到下边,就是井卦。

井不随村落而迁移,通常不会干涸也不会满溢。在古代有井田制度,把一平方里的土地分为井字形的九份,八家各分一份,再共耕中间的公田。每井八户人家,四井三十二户为一邑。由象上看,井卦由泰卦变来,亦即泰卦初九与六五换位。泰卦上卦为坤,坤为地,为邑,现在换位形成井卦,上卦由坤变坎,邑去而水现,显示了“改邑不改井”。泰卦初九变井卦九五,使下卦失一阳爻,但得一尊位,可以说是“无丧无得”,有如水井总是保持固定的水量。人们往来汲水,遵守一定秩序,是为“往来井井”。

“汔”为迄,为接近、几乎;“”为绠,为绳,在此是指以绳拉拽。下卦巽为绳直,以绳系瓶(指陶罐),入井装水,提出井口才可食用。但是“汔至”就出了状况,“羸其瓶”,“羸”为毁败,亦即瓶罐撞上井壁而破裂。这是古人汲井常见的情况,如此则“凶”。

【48 · 2】 #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译文】 #

《彖传》说:进入水中再提水上来,这就是井卦。水井养育人们而不会枯竭。可以迁移村落,但不能移动水井,这是因为刚强者居于中位。汲水时,快到而尚未拉出井口,是还没有功劳的。碰坏了瓶罐,所以说有凶祸。

【注解】 #

井卦下巽上坎,坎为水,巽为入,所以说“巽乎水而上水”。井的功能在此。在正常情况下,井水不盈不竭,可以向人们及其他生物提供充分的滋养。“改邑不改井”,是因为九二与九五两个刚爻居于中位,可以稳定大局,不必移易。

汲井最怕功败垂成,只要未出井口,一切努力都可能白费,所以要特别提醒人“未有功也”,万一遇到“羸其瓶”时,则凶。关于瓶的取象,来自卦中有互离(九三、六四、九五),也有互兑(九二、九三、六四),离为大腹,兑为口,瓶罐有大腹与开口,可用以汲水。

【48 · 3】 #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译文】 #

《象传》说:木上出现水,这就是井卦。君子由此领悟,要慰劳百姓,鼓励助人。

【注解】 #

井卦下巽上坎,坎为水,巽为木,所以说“木上有水”。在此,“木”是指桔槔。《庄子·天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桔槔运用杠杆原理,从井中汲水,即是“木上有水”。

君子看到水井的作用,所获得的启发是“劳民”而不倦,“劳”为慰劳;还有劝导百姓助人,“相”为助。

【48 · 4】 #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译文】 #

初六。满是淤泥的井水不能食用,旧的水井没有禽兽来。

《象传》说:满是淤泥的井水不能食用,是因为位居底部。旧的水井没有禽兽来,是因为过时而被弃置。

【注解】 #

初六在井卦底部,它由泰卦六五变来,泰卦上卦为坤,坤为土;现在土入井下,成为泥。初六在井底,满是淤泥而不可食用。

《易经》谈到禽,兼指禽兽而言,并且都与坤卦有关,这是因为坤为地,为田,可以生养禽兽,并且可供田猎而得禽兽;井卦由泰卦变来,上坤变为上坎,所以说“无禽”。至于“旧井”,则是初六在互兑(九二、九三、六四)的下方,兑为毁折,毁折之后的井,是为“旧井”。“时舍”本来是指依时而暂留,现在的“时”却是指过时无用,而“舍”也成了弃置。

【48 · 5】 #

九二。井谷射鲋(fù),瓮(wèng)敝漏。

...

47困卦䷮

47困卦䷮

【47 · 1】 #

䷮ 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

【译文】 #

困卦。通达,正固,大人吉祥,没有灾难。说了话没有人相信。

【注解】 #

困卦是下坎上兑,亦即“泽水困”。《序卦》说:“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一直升进,最后总会遇到困境。在困境中,正好可以考验人格,并且会出现转向通达的契机,所以接着就说“亨贞”。

在困卦中,“大人吉,无咎”有如孔子所云:“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大人之吉,可由九五、九二见之,皆为阳爻居中位。至于“有言不信”,则是在困境中说话,别人如何相信?

困卦是由否卦变来,亦即否卦上九与六二换位,使下卦成坎,有险而困。困卦与下一卦井卦为正覆关系。

【47 · 2】 #

《彖》曰:困,刚掩也。险以说,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译文】 #

《彖传》说:困卦,是刚强者受到掩蔽。在险难中还能喜悦,处于困境而不失去他的坚持,依然通达,大概只有君子做得到吧。正固,大人吉祥,是因为刚强者居于中位。说了话没有人相信,是因为重视口说就会无路可走。

【注解】 #

“掩”有掩蔽、压制之意。九五为上六所掩,九二为六三所掩。困卦下坎上兑,兑为悦,坎为陷,为险,即是“险以说”;九五与九二皆能坚守中位,是“困而不失其所”,如此还能“亨”,正是“君子固穷”的示范。

九五与九二皆居中位,只要正固,则“大人吉”,因为阳爻有位则称大人。至于“尚口乃穷”,则因上卦兑为口,并在全卦终位,是前无去路,要想靠说话来脱困是不可能的。

【47 · 3】 #

《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译文】 #

《象传》说:沼泽中没有水,这就是困卦。君子由此领悟,要牺牲生命来完成志愿。

【注解】 #

困卦下坎上兑,兑为泽,坎为水,泽在水上,表示水已流往更低之处,沼泽干涸,以致“泽无水”。

君子处于困境,要做最坏的打算,必要时可以牺牲生命。他的“志”是人生的正道,展现于仁、义中。孔子主张“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肯定“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荀子也说君子“畏患而不避义死”(《荀子·不苟》),可见这是儒家的基本立场。

【47 · 4】 #

初六。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岁不觌(dí)。

《象》曰:入于幽谷,幽不明也。

【译文】 #

初六。臀部困陷在枯木中,进入幽暗的山谷,三年不能相见。

《象传》说:进入幽暗的山谷,是因为昏暗不明。

【注解】 #

初六与九四正应,但是九四自顾不暇。九四为“臀”位,在互离(九二、六三、九四)中,离为科上槁木(科意为光秃无枝叶),是为“臀困于株木”。“株”为树干。初六自身在下卦坎中,坎为水,为隐伏,引申为幽谷。

初六以阴爻居刚位,又处下卦坎之底部,往上面临互离(九二、六三、九四),离为明,在明之下,所以说“幽不明也”。处于这样的困境,若要与九四契合,须往上走三步,所以说“三年不觌”。

【47 · 5】 #

九二。困于酒食,朱绂(fú)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

...

46升卦䷭

46升卦䷭

【46 · 1】 #

䷭ 升。元亨。用见大人,勿恤,南征吉。

【译文】 #

升卦。最为通达。可以用来见大人,不必担忧,往南前进吉祥。

【注解】 #

升卦是下巽上坤,亦即“地风升”。《序卦》说:“聚而上者谓之升,故受之以升。”聚集之后往上发展的,就是升进,所以接着出现了升卦。《杂卦》说:“萃聚而升不来也。”萃与升是正覆卦关系,萃是聚集,而升是不下来,往上升进了。

“用见大人”的“用”,是指有可能受到任用,这是就九二来说的,可以受到六五任用。把握了适当时机,就“勿恤”。

“南征”是指九二往上升进而言,上卦为坤,坤为西南方之位,泛指南方。在古人观念中,以气候民情而言,南方温暖和顺,譬如离卦为火,为南方之卦。

【46 · 2】 #

《彖》曰:柔以时升,巽而顺,刚中而应,是以大亨。用见大人,勿恤,有庆也。南征吉,志行也。

【译文】 #

《彖传》说:柔顺者依循时势而升进,既顺利又和顺,刚强者居中而有应合,因此非常通达。可以用来见大人,不必担忧,是因为会有喜庆。往南前进吉祥,是因为心意可以实现。

【注解】 #

“柔以时升”一语,表示升卦与萃卦一样,也是由小过卦变来,亦即,小过卦的六二与九四换位。六二为“柔”,一升上去,就形成升卦的下巽上坤,坤为柔顺、和顺,巽为随顺、顺利,此一行动使九二得以居中,并有六五正应,所以要说“大亨”。

九二有六五正应,是为“用见大人”;并且,九二在互兑(九二、九三、六四)中,兑为悦,亦即“有庆”,不必担忧。“南征”一语总结了柔升、用见、有庆,是为“志行也”。程颐说:“凡升之道,必由大人,升于位,则由王公;升于道,则由圣贤。用巽顺刚中之道以见大人,必遂其升。”

【46 · 3】 #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译文】 #

《象传》说:地中长出树木,这就是升卦。君子由此领悟,要顺势修养德行,从微小累积成为高大。

【注解】 #

升卦下巽上坤,坤为地,巽为木,所以说“地中生木”。木在地之下,必定往上生长,这是顺应自然趋势的发展。

君子的“顺德”,是指依循、顺从德行的发展方式,亦即任何德行都是长期修养而成的,没有速成或侥幸之途。就像树木一样,最初只是小树苗,最后则是既高且大的巨木。

【46 · 4】 #

初六。允升,大吉。

《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译文】 #

初六。由信赖而升进,非常吉祥。

《象传》说:由信赖而升进,是因为与上方心意相合。

【注解】 #

初六居升卦初位,心意是要往上走的。表面看来,初六并无正应,但是它在下卦巽中,巽为风,为随顺,它又上承九二,可以随顺九二前进。

“允”为信赖、跟从,初六与九二“合志”而“允升”,所以说“大吉”。

【46 · 5】 #

九二。孚乃利用禴,无咎。

...

45萃卦䷬

45萃卦䷬

【45 · 1】 #

䷬ 萃(cuì)。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译文】 #

萃卦。要祭献,君王来到宗庙。适宜见到大人,通达,适宜正固。用大牲去祭祀,吉祥。适宜有所前往。

【注解】 #

萃卦是下坤上兑,亦即“泽地萃”。《序卦》说:“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相遇之后,才有聚集、聚合。古人聚集,以宗庙祭祀最为隆重,这是信仰的核心,可以主导政治、社会与日常生活。

卦辞出现两个“亨”字,第一个“亨”字为“享”,为祭献之意。“王假有庙”,“假”为至,“有”为语词。“利见大人”是因为九五与六二皆为居中守正。“用大牲”是指以牛为牺牲。萃卦下坤上兑,兑为口,有享用之意,坤为牛,合之则为“用大牲”。

萃卦由小过卦(椵,第六十二卦)变成,亦即小过卦的九三与六五换位,成为萃卦(椞)的九五,如此则可合乎“利见大人”与“利有攸往”两项条件。萃卦的覆卦为下一卦升卦(椡)。

【45 · 2】 #

《彖》曰: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译文】 #

《彖传》说:萃卦,就是聚集的意思。顺从并且喜悦,刚强者居中而有应合,所以聚集起来。君王来到宗庙,是要尽孝心祭祀祖先。适宜见到大人而通达,是因为以正道来聚集。用大牲去祭祀吉祥,并且适宜有所前往,是因为顺应天命。观察它如何聚集,就可以见到天地万物的真实情况了。

【注解】 #

萃卦下坤上兑,兑为悦,坤为顺,下民顺从而君上喜悦;九五为刚爻居中,六二以阴爻正应,所以可以聚合。

“致孝享也”一语,表示卦辞的第一个“亨”字为“享”,祭享之意。宗庙祭祀为聚集民众的正当方式,只要上溯祖先,就容易化解现实的利害与纷争。“顺天命也”一语,表示人间有天赋的使命,既要安顿秩序,显扬中正之德,也须敬奉祖先,做到慎终追远。从象上说,“顺天命也”可以针对九五而言,因为九五居天位,又在互巽(六三、九四、九五)中,巽为风,引申为命令,下卦坤为顺,由此合成“顺天命”。这个“天命”,与孔子所谓的“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以及君子“畏天命”(《论语·季氏》),可以对照思考。

【45 · 3】 #

《象》曰: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译文】 #

《象传》说:沼泽高出大地之上,这就是萃卦。君子由此领悟,要修治兵器,警戒意外状况。

【注解】 #

萃卦下坤上兑,兑为泽,坤为地,所以说“泽上于地”。泽水汇聚而高出地面,确实表现聚集的大观,但是同时也有泛滥的危险。

“除”为修治,“不虞”为意外、不测之事。人群聚居之后,难免出现竞争、斗争、战争,所以要预为防备。

【45 · 4】 #

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

《象》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

【译文】 #

初六。有诚信而不能坚持到底,于是散乱于是聚集。如果号哭,一握手就笑了。不必担忧,前往没有灾难。

《象传》说:于是散乱于是聚集,是因为心意混乱。

【注解】 #

初六与九四正应,是为“有孚”;但是处在萃卦,它所要前往靠拢的对象是九五,因为九五不仅中正,并且是小过卦九三上行所成,为本卦主爻,“不终”意在于此。

初六的心意混乱,亦即“其志乱也”,才会对九四“乃乱”,然后对九五“乃萃”。它若追随九四,则以九四为中位而形成互巽(六三、九四、九五),巽为风,引申为号哭;它若跟从九五,则以九五为中位就是上卦兑,兑为悦,引申为笑;然后,初六与九五之间有一个互艮(六二、六三、九四),艮为手,可以握,合而言之,则是“若号,一握为笑”。最后,既然决定跟从九五,就“勿恤”,并且“往无咎”了。

【45 · 5】 #

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yuè)。

...

44姤卦䷫

44姤卦䷫

【44 · 1】 #

䷫ 姤(gòu)。女壮,勿用取女。

【译文】 #

姤卦。女子强壮,不要娶这样的女子。

【注解】 #

姤卦是下巽上乾,亦即“天风姤”。《序卦》说:“决必有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决断而去之后,一定会有遇合,所以接着出现姤卦。姤卦是夬卦的覆卦,并且是由乾卦(第一卦)演变而来。“姤”亦作“遘”。

姤卦一个阴爻之上有五个阳爻,以一敌五而有上进之能,亦即姤卦在十二消息卦之中,后续发展是阴爻从下往上逐步增加。所以虽然只有一个阴爻,却是“女壮”。古人的观念以为,娶妻以温和柔顺为上,所以说“勿用取女”。

【44 · 2】 #

《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

【译文】 #

《彖传》说:姤卦,就是指相遇,是柔顺者遇到刚强者。不要娶这样的女子,是因为无法与她一起成长。天与地二气相遇,各类事物都彰显生机。刚强者遇到居中守正的机会,天下一切顺利进展。姤卦的时势意义太伟大了。

【注解】 #

乾卦六爻皆阳,现在出现新的变化,从底部生出一个阴爻,形成“柔遇刚”的情况。这个阴爻逆势上扬,生命力非常旺盛,奈何阴长则阳消,两者无法一起成长。

在自然界,天地的阴阳二气必须相遇交感,才能造成“品物咸章”的荣景。在人间,九五与九二皆能居中,可以维持正道,使一切顺利进行。本卦下巽上乾,乾为君子,巽为随顺,表示君子之道可以顺利施展。把握住姤卦所显示的遇合与机遇,实在非常重要。

【44 · 3】 #

《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译文】 #

《象传》说:天下有风在吹,这就是姤卦。君王由此领悟,要发布命令,诏告四方。

【注解】 #

姤卦下巽上乾,乾为天,为君王,巽为风,有如以风来传布君王的诏命。

“后”指君王。程颐说:“诸象或称先王,或称后,或称君子、大人。称先王者,先王所以立法制,建国、作乐、省方、敕法、闭关、育物、享帝皆是也。称后者,后王之所为也,财成天地之道,施命诰四方是也。君子则上下之通称,大人者王公之通称。”《象传》的四种称呼,用法大致如上。

【44 · 4】 #

初六。系于金柅(nǐ),贞吉。有攸往,见凶。羸豕孚蹢躅(zhízhú)。

《象》曰:系于金柅,柔道牵也。

【译文】 #

初六。捆缚在缫车的金属横杠上,正固吉祥。有所前往,会见到凶祸。拴缚住的猪确实在跳动挣扎。

《象传》说:捆缚在缫车的金属横杠上,是要把柔顺者的路牵制住。

【注解】 #

“金柅”的“柅”是车下制动之木,有如煞车器,以“金”称之,是因为初六上临乾卦,乾为金,初六又在下卦巽中,巽为绳,所以说“系于金柅”。初六以阴爻居刚位,有动向,但是往上发展将危及阳爻,所以说“见凶”。反之,则为“贞吉”。这是要牵制“柔道”。《易经》虽主阴阳相济,但是重阳轻阴,或者重君子轻小人,仍为其基本立场。

“羸”为缧,为拴缚,“豕”为猪。《易经》也以羊代表阳爻,并以猪代表阴爻。“孚”为信实,有确实之意。初六在下卦巽中,巽为股,为进退,有跳动挣扎之象,故“豕孚蹢躅”。卦辞所谓的“女壮”,在此可见其貌。

【44 · 5】 #

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

...

43夬卦䷪

43夬卦䷪

【43 · 1】 #

䷪ 夬(guài)。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译文】 #

夬卦。在君王朝廷上显扬出来。有诚信而呼号有危险。从封邑前来告知,不适宜出兵作战,适宜有所前往。

【注解】 #

夬卦是下乾上兑,亦即“泽天夬”。《序卦》说:“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夬。夬者,决也。”一直增益下去,最后一定会溃决。“夬”音怪。

夬卦是五阳一阴的格局,是由大壮卦(椓,第三十四卦)再往上增加一阳所形成。其覆卦为姤卦(椝,第四十四卦)。全卦由上六取象。上六位居九五之上,九五为王者,所以说“扬于王庭”。上六受到九五信赖,但已知处境危险而呼号,它在上卦兑的上部,兑为口,所以说“孚号有厉”。

夬卦是十二消息卦之一,是由复卦(椃,第二十四卦)往上到泰卦(棯,第十一卦),再陆续发展而成。泰卦上坤,坤为邑,现在只剩上六一个阴爻,所以说“告自邑”。此时“不利即戎”,“即”为从、就,“戎”为武力、作战。上六已无凭借,眼见大势已去,不如顺势前往,也就是“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43 · 2】 #

《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

【译文】 #

《彖传》说:夬卦,是决断的意思,刚强者要决断柔顺者。刚健而喜悦,决断而温和。在君王朝廷上显扬出来,是因为柔顺者凌驾在五个刚强者之上。有诚信而呼号有危险,它的危险才会广传出去。从封邑前来告知,不适宜出兵作战,是因为往上走没有去路。适宜有所前往,是因为刚强者成长到最后就会终止。

【注解】 #

夬卦五个阳爻在下,上行趋势很明显,是为“刚决柔也”。下乾上兑,乾为健,兑为悦,是为“健而说”,如此决断才不会太过刚猛,所以说“决而和”。一个阴爻处在五个阳爻之上,正是“扬于王庭”。但是上六必须居安思危,认清形势,“其危乃光”,“光”是广的意思。

上六的宿命是“所尚乃穷”,高处不胜寒。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只要放开这一步,全部让给阳爻,阳爻也将盛极而衰,然后阴爻得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机会。

在解释本卦各爻时,仍以上六为主。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矣。”

【43 · 3】 #

《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译文】 #

《象传》说:沼泽到了天的上方,这就是夬卦。君子由此领悟,要分配利禄给下属,并以自居有德为忌讳。

【注解】 #

夬卦下乾上兑,兑为泽,乾为天,亦即“泽上于天”。沼泽到了天之上,水将循决口而下注。这是夬卦的取象。

君子见到泽水润下以及泽高必决,所领悟的是“施禄及下”以及“居德则忌”。由此可知,修养必须兼顾客观行动与主观心态。若是自居有德,则施禄成了猎取声名的手段,还谈得上什么修养呢?

【43 · 4】 #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象》曰:不胜而往,咎也。

【译文】 #

初九。前进的脚趾壮健,前往而不能胜任,就是灾难。

《象传》说:不能胜任而前往,这就是灾难。

【注解】 #

夬卦由大壮卦(椓)变来,大壮卦的初九是“壮于趾,征凶有孚”,到了夬卦初九则是“壮于前趾”,因为已经又往前迈进了一步。

初九以阳爻居刚位,动向较强,但是上临四个阳爻,实在无力可施;并且初九与九四无应,表示无功而返。“往不胜”的结果是注定的,而这就是“咎”了。“咎”为灾难或过失,轻者为过失,重者为灾难。

【43 · 5】 #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